从随笔化教学的角度解决作文言语失真问题

时间:2019-05-14 19:0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随笔化教学的角度解决作文言语失真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随笔化教学的角度解决作文言语失真问题》。

第一篇:从随笔化教学的角度解决作文言语失真问题

从随笔化教学的角度解决作文言语失真问题

樊吉福

据调查,学生在写作中千篇一律,言不由衷,“假、大、空”的“失真”现象已相当严重。真可谓童真流失、童意丧失、童情缺失。作文言语失真带来的不仅是作品的无情无味,也会让学生的灵性黯淡蔫萎。面对作文教学的这种无奈和仓皇,如何从根上解决问题,如何扭转作文教学中言语失真的现象?笔者认为:提倡随笔化写作,主张一种回归本真的语文教育,回归到一种更朴实、更本真,与儿童天性更为切近的写作方式,也许能够走出假教学、假作文、假语文的尴尬境地。

随笔化写作的特点就在于一个“随”字:随时、随地、随形、随意。只要灵感现闪之时,情感涌动之际,均可以挥笔作文。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

高效地进行随笔化教学,必须对导与写、师与生等诸要素进行重新定位,切实改变某些教学中不尽合理甚至本末倒置的做法。

一,理论和实践的重新定位:尽可能聚焦实践

(一)打破教学常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进行随笔化教学训练。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活在树木和水塘之间,活在劳动和精神自由之中,活在诗歌和艺术的边缘,活在有尊严和挚爱的生活之中,定然会活得更舒服些。”的确,教师应当也必须要冲破钢筋水泥筑就的作文“围城”,从机械说教的模式转向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体验与感悟,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走出来,带领学生投向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在快乐中酝酿习作情感,在快乐中捕捉文思。

(二)步入社会生活,让实践活动成为习作的素材源头。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了让溪水长流,就要引导学生到真正能深入到学生个体灵魂的社会生活中徜徉,瞄准作文教学与学生身边生活的最佳连接点,从而为习作素材丰盈泉源。“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无不蕴含着深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二,导和写的重新定位:先写后导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主张:“能文之本,初欲奔驰,久当收节。”山东省邹平县的成浩老师也说:“是杨树就让它长成杨树,是柳树就让它长成柳树,不要求全责备,扼杀孩子们五彩缤纷的言语个性,逼迫它们都变成整齐划一的冬青树”。只要是积极主动地、有创意地表达,就可以成为言语生命的有效生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今日的作文教学必须避免先入为主的给学生规定的写作套路,必须摈弃先导后写、步调一致的训练模式,鼓励学生多写放胆文、自由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教师要让学生说自己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或是习惯的方式去说,养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独特思维,写出自己独特的、真情真意的作文来。从先导后写到先放后收的转变,更有利于实现言语生命的多姿多彩,更有利于激活学生最本真的人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孩子们的潜能,实现真实灵动、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和写作。

“先写”意味着“放”,就是不受“章法”的束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当然,学生提笔写作时,教师并非是清闲者。相反教师应冷静地对课堂的生成状态(事实上是学生的状态)予以全面细致地观察,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以便考虑并组织下一步的“放”。“放”是对言语生命野性的“牧养”;“后导”意味着“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从立意谋篇到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精益求精,是对学生某方面写作能力的回拢与强化。

三、课本阅读和课外阅读的重新定位:重视大阅读 由于应试这一功利性目的的存在,语文课堂普遍表现为“试题化”倾向,连课外阅读都变成了为应试作文而读,读的内容多为名人事例、范文、作文选之类,从读到写都带有浓浓的功利化色彩。如此教学,使语文这个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不仅逐渐迷失了自己,也逐渐失去了原本灵动活泼的学生。

所以,我们倡导“大阅读”。所谓“大阅读”,是指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开发人的生命潜能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伴终生的开放式阅读活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杜甫和鲁迅先生的话已经足以证明“大阅读”在提高人的语文实际能力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倡导大阅读其实就是注重对人文因素的挖掘,即实现对人的全面关怀,改变学生精神世界贫乏荒芜的状况,力图唤醒知识硬壳内包裹着的“不见人本身”的灵魂,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亮丽的精神底子。正如王元骧所言:“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决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

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那么大阅读便是作文的“流”。当我们指导大阅读成为孩子们“诗意栖居的家园”,并进而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时,孩子们的作文也许会流淌出缕缕芳香,孩子也会尽情徜徉在这种为生命的美丽和真实而写作的喜悦和精彩中。

第二篇:从安全角度关注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从安全角度关注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幼儿教育小学化,不但对幼儿的人身造成伤害,还对幼儿的心理造成更大的伤害。

现在不少幼儿园,特别是小学附设幼儿班或学前班,没有严格按照幼儿教育规程科学保教,没有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不知道幼儿始终不离开教师的视线的重要性。而是按照小学的管理模式,进行分学科教学,教师把40分钟一节课作为课程,把课上了就算完成任务,其他的事都任由幼儿自由“安排”,也就是说只有所谓的“教育”,没有相应的保育。不遵循幼儿园保教并重的原则。

因此,小学中的学前儿童“被同伴的小刀划破脸,被同伴铅笔戳伤眼睛——致伤致残”的现象时有发生,我所知道的就有多起。更为严重的是小学中的学前儿童在校内摔伤,甚至有从二楼摔死的惨幕发生;还有的学前儿童模仿侠客从楼上往下飞,这次在马鞍山学习,教授给我们讲课时也提到这件事。

这可能就是有些省、市明文规定“不准小学招收学前班,更不允许学前儿童和小学生混合编班教学”的直接原因。原芜湖三县一市从本世纪初,就有这样的规定,并一经发现立即查处。现在有的学校意识到这方面的不足,就允许家长进入校园,家长甚至始终跟着孩子转。成人在校园内自由出入,又给校园增添了新的安全隐患。也扰乱了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

还有一些学校,为了增加学前班生源,增加学校额外的收入。适龄儿童入小学一年级还要进行统一入学考试,甚至还考“简单”的小学一年级知识。这样,一年级语文数学老师上课时,就好像上复习课,没学过一年级语文数学的儿童就跟不上班。这样,家长就责怪幼儿园(或学前班)老师没教好。这就逼迫学前教育的老师不得不教小学一年级知识。明知不对也要这样做,否则就影响生源,甚至影响生存。

还有一部分老师,不知道怎样引导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再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学习兴趣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拿着市场上的“幼儿课本”照本宣科,甚至还布置家庭作业,这样既省力又省时,还能迎合家长的心意,也为幼儿园争取到了“生存”的空间。

这种脱离幼儿教育实际的教学活动,剥夺了幼儿游戏的特权,幼儿从小就认为学习是吃苦的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危害是深远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用学科教学取代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失去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在管理方式上也完全小学化,要求幼儿上课长时间(每节课40分)不许动,更不许随便上厕所、喝水等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更是严重的摧残。经专家研究表明,现在有不少人出现的心理疾病,与当年没有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有关。不合理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起抑制作用,可能引发幼儿心理疾病。《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中的“规范办园行为”为我省规范办园行为制定了可行的目标:“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学校禁止举办附设幼儿园、学前班,其已经附设的幼儿园在2013年秋季开学前与上述学校脱钩,已经举办的学前班在2011年秋季开学前停止招生。2013年秋季开学前,小学学前班逐步过渡为独立幼儿园、附设幼儿园或幼教点,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管理,严格按照幼儿教育规程科学保教。规范各类幼儿园命名、办班和招生,各类幼儿园招生不得与小学招生挂钩。”

《无为县学前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我县当前学前教育薄弱的现状,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到2013年秋季开学前,小学学前班逐步过渡为独立幼儿园、附属幼儿园,完成农村小学与学前教育剥离工作。”

我觉得要从安全角度关注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是看何时“脱钩、剥离”的问题,而是“只有严格按照幼儿教育规程科学保教,才有可能保证学前儿童在校安全”的问题。安全大事刻不容缓,其他问题可以逐步落实。为此,我建议从以下几点采取补救措施:

1、编拟调查提纲,进行摸底调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小学周边有经批准的公、民办幼儿园,且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该小学就不得招收学前儿童。

3、小学周边没有经批准的公、民办幼儿园,为了解决幼儿入园问题。在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允许招收学前儿童,但要对学前儿童单独开班。该校校长(含其他学前教育的行管人员)和学前教育的老师要接受学前教育培训,严格按照幼儿教育规程科学保教,并与上级主管部门签订安全责任书。上级主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察。

4、整合、提升幼儿教育队伍,是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保障。(1)、合理使用幼儿教师,改革选聘幼儿教师的方式。幼儿教师现在相对比较缺乏,有不少学校还把幼儿教师充实到小学教师行列。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虽然是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但终究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教师对小学教育不熟悉,她们熟悉的幼儿教育又缺她们,这不是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吗? 另外,在选聘幼儿教师时,在检测她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检测她们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比专业知识更重要,这是众所周知的。

因为不检测她们的实践经验,所以有的幼师学校,就不重视学生的实习。而实习工作正是合格幼儿教师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我2012年1月7日到和县参加了巢湖幼儿师范学校的招聘会。在招聘会上得知:这学期是应届毕业生的实习期,实习生就可以在学校的指导下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就参加保教工作了。这些实习生没有实习老师的指导,能起到实习的质量吗?用人单位花钱聘人就是做事的,能保证实习的效果吗?还有些应届毕业生就直接在家复习做好选聘考试的准备工作。这些所谓实习的或没有实习的应届毕业生,到时候只要有幼儿园签章就算通过了实习。(2)、要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在园本培训、远程学习和学历提升方面的作用。教师进修学校要和师范院校合作,利用教师进修学校资源,对在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园本培训、远程学习和学历提升”的同步服务工作,提高培训效果,减少培训成本。(3)、县、乡(镇)、园要完善专业的各级教研、科研网络,构建幼儿教育教研、科研平台。(4)、县、乡(镇)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视导、督察机制。

“严格按照幼儿教育规程科学保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学前儿童的在校安全,责任重如泰山,必须立刻采取有效措施,并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敬请有关领导斟酌。

这是我学习中的一点收获,与同仁们分享。

2011年幼儿教师国培计划三期五班学员: 无为县白茆镇中心幼儿园 施 春 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第三篇:从美的角度谈作文教学

从美的角度谈作文教学

衡阳市五中 王培霖

爱美是人的天性。从摇篮曲中露出甜美笑靥的婴儿到“钓胜于鱼”的老翁;从古代的“锄者忘其锄”的农夫,到维纳斯像前的学生,都足以证明:欣赏美伴同每一个人,并且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美,像磁石般地吸引着每一个人。因此把美移入作文教学之中,并使其发挥效力,实为作文教学之良策。

如何将美移入教学?形象地说教师首先为学生开辟美的乐园,让学生认识美;再将学生带入美的乐园、美的王国,使学生感受美;最后指导学生用观察到的美的材料建造美的殿堂。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挖掘美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美的认识的片面性,他们的头脑中只有具体可感的表面美的形象。例如他们只欣赏鲜花而否定枯叶;只赞美乐曲的悠扬,却忽略了劳动号子的雄壮;只崇拜明星的潇洒大方,却无视农民的淳朴善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可以说,美无时不有,美无处不在。

1、引导学生捕捉视野中的美 ——多看。

生活中只要你留心视觉中接触的万物都会给人以美感。把学生带出教室,尽收眼底的都是美。延伸的柏油路,给人的是线条美;起伏的山峰,给人的是参差美;军营中的方阵是一种整齐美;蓝天中的白云,又是一种衬托美;街心雕塑,那是一种形象美;金秋的田野,是一种色彩美;飞奔的车辆让人领悟到流动美;新建的大厦又会感到一种变化美;更让人目不暇接的是一幅幅生活图景,给人的是耐人寻味的意境美。

面对众多的美,有的易于发现,有的不易发现。教者就应引导学生挖掘美。其方法是多角度分析观察事物,寻觅有价值、有意义的方面。例如:对于秋天的片片落叶,这种美就不易被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它只会给人带来凄凉的感觉,没有美可言。引导学生看片片落叶,学生终于发现了秋风中飞旋的落叶会给人一种流动美、参差美,再深入看,落地 一瞬间,又发现了一种悲壮美。堆于根部做肥料的落叶,更深一点说又有一种奉献美。在发现美、挖掘美的基础上再展开丰富的想象,收到了实效。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天空,学生发现了这是一种衬托美。在此基础上挖掘想象,于是写出了一篇优美的小短文:“天空经过自然之神的净化,澄清净洁,不染一丝尘埃。如清澈的碧湖。云呢?无一点杂色,像出水的白荷皎皎无暇,蓝白辉映,天空变得多彩多姿。这是一种高远的心境,无瑕的境态。”平时学生视而不见的景物不仅显示出了“烘云托月”的衬托美,而且挖掘出了高远无瑕的意境美。总之,无论你的视野落到哪里,只要你细细体味、揣摩,都会让人美不胜收。

2、尽收听觉中的美——多听。

习习微风,给人带来柔和的静美;阵阵涛声,给人带来深厚的动美;汹涌的海潮送给人雄壮美;齐鸣的天籁,让人领略交响美。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而生活就应该是多彩的。”总之,只要你走进生活,美都会向你袭来。有时,只是由于人们不肯动一动自己的感官,致使美的东西在他们眼前溜走。因此引导学生多听一听自然界的音响;听一听街谈巷议;听一听国内外的重大新闻;听一听社会的呼声……让学生从中发现美,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从而靠大自然的魅力、靠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图景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欲望。

二、启发学生品味美、感受美——多想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细细体味,缺少感受美的能力。其实,大千世界,万物都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方式呈现美。鲜花给人的是外在的美,无论从形态、色彩、气味都会给人美感。树根也许从外表上无法寻到可取之处,但细细体味:它在泥土中不断深入延伸,默默地源源不断地将吸收来的水分、养分送给干、枝、叶、皮,这又是一种内在的美。由此联想到一种精神、一种品质。对于一些不易发现的美的事物,教师应启发学生品味、感受。例如走在马路上,踏着唰唰作响的石子,教师让学生感受一下脚下,比较一下土路,拾起一块石子观察它的外表,品味其内涵……于是学生写道:“有人赞美路的平坦,却无视于铺路石的奉献。铺路石,没有雨花石光洁的外表,更没有色彩斑斓的花纹,也许从未有人把它拾起过,也不曾有人打量过它。而它却总在千万人的脚下滚动,为的是成千上万过路人的坦然……”此文挖掘到铺路石丰富的内涵,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美。一位农村的学生家长来为学生送钱,这可以说是平凡小事,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体味,从中感受到这一情景是多种美的结合。农民朴素的衣着,是一种朴素美;无华的语言是浓郁的乡音美。尤其是家长那眼神所流露出的是慈爱与期望交织的美;手中握着的皱巴巴的五元钱——分量很重,那是汗水浸泡过的,简单的动作创造出了一种充满父子之情的意境美。

多想建立在多看、多听基础上。教师应多带学生走出课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领略美、感受美。春天让学生沐浴着春风,感受一下微风抚慰的感觉,接受暖融融阳光的照射。瞑目静享,感受如何?(教师启发)学生说出此时的感觉。睁眼眺望,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入境:“同学们!我们周围有探头张望的小草,有睡眼惺松的杨芽,有娇羞欲语的花蕾,有随风摇摆的丝绦——”然后观察学生是否悄焉动容。再让学生听一下潺潺的流水和鸟的鸣叫,悠扬的柳笛,咀嚼一下每一种声音的韵味,远的,近的,宏大的,细切的,展开合理的想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这种美的感化下,学生便能迸发出一种写作的激情,同时把体味美、感受美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多举办些小型的第二课堂活动。下工厂,去农村,参加劳动,让学生体会收获美、成功美。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在访名山、觅古迹的活动中,感受到祖国的面貌美,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多深入社会生活,参加节日庆典,学 生在不同内容的节目里积累各方面的素材。

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的联想,发现了美,挖掘了美,同时也品味到了美,从而把尽收眼底的自然美、各种活动中的生活美、劳动中获得的成功美,全部收入“材料仓库”。

三、指导学生描绘美、建造美——多写

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个简单的音符,一组平庸无奇平行线,可是经过作曲家的排列组合,变成了婉转动听的旋律;一些普通的画笔、颜料、纸张,经过画家的调和勾勒,变成了气象万千的画卷;举手投足,平常之举。但经过舞蹈家的屈伸舒展,变成了仪态婀娜的舞姿……这些都足以证明美是创造出来的。因此教师同样能指导学生用普通的汉字,创造出优美感人的文章来。

美是创造出来的,而创造美的方法是艺术。众所周知,一个小品能使人捧腹大笑;一场悲剧又能让人涕泪交加;一支优美的乐曲会牵动你乐感神经令你陶然欲醉;一幅多彩的画卷,会吸引你的视线令你置身画中,流连忘返……产生如此效果都源于艺术。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获得的材料整理成文章。掌握写作艺术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学生多写。在练笔过程中,逐渐揣摩怎样表达更好,怎样表达更生动感人。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新”“巧”“活”这三个字上下功夫,即材料要新,构思要巧,手法要活。

首先要求学生练笔。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美,感受到美,就好拿起笔来去描绘它。正如刘勰指出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不断从生活中捕捉“灵感”,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去摄取自己愿意写的题材。随着生活的变化,学生观察点也在变,因此新的材料会源源不断地从练笔的渠道涌来。学生写作也就不愁“无米下锅”了。

其次要求学生列写作提纲。如果说练笔的过程是从美的王国取材的过程。那么列写作提纲的过程就是为美的殿堂设计蓝图的过程。这也是建造美的关键。要设计好图案,在于采众家之长,即多写阅读提要。天长日久写作思路通了,构思便做到了巧。

再次,不断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要求做到语言美。练习用多种修辞去描绘事物;练习不同的手法去反映事物;练习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达情感。这就像用各种美的图案来装饰那美的殿堂,从而使之溢彩流光一样。

第四篇:从几个角度来思考作文教学的策略

从几个角度来思考作文教学的策略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背景: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 第四学段(7~9年级)

(三)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8.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第五篇: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02-01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之间交流的途径也多种多样。但以写文章的形式进行交流仍是主要的方式。况且语文考试改革逐渐成熟,作文在语文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作文也让学生头疼。社会上虽流行着诸多作文教学和写作文的秘诀,学生也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现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主要体会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作文兴趣低落,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不懂得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部分学生的作文缺少个性化,千人一面,甚至有的一个班同学的作文几乎是如出一手,其中的“罪魁祸首”是老师,例如:一次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题目是写自己喜欢一样文具,有一个班的作文,六十人竟然有四十都写《文具盒》,而且几乎都是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言,真让人深思。

二、学生套用作文、背作文现象严重。一些学生的习作猛一看写得像模像样,读下去却觉似曾相识。经交流验证会发现是某优秀作文刊物上的别人的文章。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功夫去背诵范文。

三、学生的作文思想狭隘,显示出自私、贪图享受的阴暗面。例如:在训练学生写《假如我是、、、》的作文中,有的学生写到,假如我是校长,我要让每个学生都上交一千元钱,那样我就可以想买啥了就买啥了,假如我是发明家,我就发明一颗隐身草,我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去偷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当我问他为啥的时候,他满不在乎地说,没什么,玩呗!这种没目的没思想的作文,反应出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取向,反应出来的作文和做人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在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那么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写真话,抒真情,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自己要明确习作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睁大慧眼观察生活,用慧心去感受生活,然后用笔记下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感,说真话,道真情。教师应经常反思审问自己: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孩子会不会表达?他们能表达什么?他们是怎样表达的?千万不要把功利性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2.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教师要善于动脑筋,出点子,开展形式多样的习作指导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作文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作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写日志,让学生看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拓宽阅读,积累素材。对小学生而言,作文难,怕作文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将阅读变成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在班内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把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段落摘抄到读书笔记上,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还要求学生挤时间背下来并写下心得体会,从而为作文积累素材。

四、观察生活,开掘源泉。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否则,学生还会出现作文提笔难、内容空泛的问题。小学生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情绪性”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

五、勤写多练,用好素材。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的文章。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表达事物的能力,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捷径。

总之,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的沃土。从而学会写真事、抒真情,陶冶真、善、美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文风,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许多熟视无睹的事物,在他们眼里渐渐变得生动而有意义了,他们的作文材料充实了,就觉得有话可说,作文质量也就随之提高了。

下载从随笔化教学的角度解决作文言语失真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随笔化教学的角度解决作文言语失真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