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观词
秦观词.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电子版秦观词选(47首)
编选、输入:莲波、方舟子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 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 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 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 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辞海》1989年版)
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词集名。北宋秦观(号淮海居士)作。三卷。见于《淮海集》中。又朱孝臧《疆村丛书》本,附朱氏所撰校记一卷。明末毛晋汲 古阁刊本名《淮海词》,一卷。(同上书)
近来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 知是天生好言语也。(晁无咎)
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惟少游而已。(蔡伯世)
今代词手,惟秦
七、黄九耳,唐诸人不迨也。(陈后山)
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李易 安)
少游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胡元任)
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叔 夏)
观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四库提要》)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 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后人动称秦、柳,柳之视秦,为之奴隶而不足者,何可相提并论哉!(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望海潮
星分斗牛 疆连淮海 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 莺啼人起 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 曳照春金紫 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
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 有迷楼挂斗 月观横空 纹锦制帆 明珠溅雨 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 但乱云流水 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 一饮拚千钟
望海潮
秦峰苍翠 耶溪潇洒 千岩万壑争流 鸳瓦雉城 谯门画戟 蓬莱燕阁三休 天际识归舟 泛五湖烟月 西子同游 茂草台荒
苎萝村冷起闲愁
何人览古凝眸 怅朱颜易失 翠被难留 梅市旧书 兰亭古墨 依稀风韵生秋 狂客鉴湖头 有百年台沼 终日夷犹 最好金龟换酒 相与醉沧州
望海潮
洛阳怀古
梅英疏淡 冰澌溶泄 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 铜驼巷陌 新晴细履平沙 长忆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 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
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 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 行人渐老 重来是事堪喈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 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
暗随流水到天涯
水龙吟
小楼连远横空 下窥绣毂雕鞍骤 朱帘半卷 单衣初试 清明时候 破暖轻风 弄晴微雨 欲无还有 卖花声过尽 斜阳院落
红成阵、飞鸳□(上“秋”下“瓦”)玉佩丁东别后 怅佳期、参差难又 名缰利锁 天还知道 和天也瘦 花下重门 柳边深巷 不堪回首 念多情
但有当时皓月 向人依旧
八六子
倚危亭 恨如芳草 萋萋铲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 水边红袂分时 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 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 素弦声断 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
黄鹂又啼数声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浣溪沙 锦帐重重卷暮霞 屏风曲曲斗红牙 恨人何事苦离家
枕上梦魂飞不去 觉来红日又西斜 满庭芳草衬残花
如梦令
遥夜沈沈如水 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 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 无寐
门外马嘶人起
如梦令
楼外残阳红满 春入柳条将半 桃李不禁风 回首落英无限 肠断 肠断
人共楚天俱远
如梦令
池上春归何处 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悄无人 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 无绪
帘外五更风雨
阮郎归
褪花新绿渐团枝 扑人风絮飞 秋千未拆水平堤 落红成地衣
游蝶困 乳莺啼 怨春春怎知 日长早被酒禁持 那堪更别离
阮郎归
宫腰袅袅翠鬟松 夜堂深处逢 无端银烛殒秋风 灵犀得暗通
身有限 恨无穷 星河沈晓空 陇头流水各西东 佳期如梦中
阮郎归
潇湘门外水平铺 月寒征棹孤 红妆饮罢少踟蹰 有人偷向隅
挥玉箸 洒真珠 梨花春雨余 人人尽道断肠初 那堪肠已无
阮郎归
湘天风雨破寒初 深沈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 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 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调笑令
辇路 江枫古
楼上吹箫人在否 菱花半璧香尘污 往日繁华何处 旧欢新爱谁是主 啼笑两难分付
调笑令
肠断 绣帘卷
妾愿身为梁上燕 朝朝暮暮长相见 莫遣恩迁情变 红绡粉泪知何限 万古空传遗愿
调笑令
恋恋 楼中燕
燕子楼空春色晚 将军一去音容远 空锁楼中深怨 春风重到人不见 十二阑干倚遍
调笑令
柳岸 水清浅
笑折荷花呼女伴 盈盈日照新妆面 水调空传幽怨 扁舟日暮笑声远 对此令人肠断
调笑令 心素 与谁语
始信别离情最苦 兰舟欲解春江暮 精爽随君归去 异时携手重来处 梦觉春风庭户
虞美人
高城望断尘如雾 不见联骖处 夕阳村外小湾头
只有柳花无数、送归舟
琼枝玉树频相见 只恨离人远 欲将幽恨寄青楼
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 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萦洄
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 不道春难管 为君沈醉又何妨
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点绛唇
醉漾轻舟
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 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 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 乱红如雨 不记来时路
南歌子
玉漏迢迢尽 银潢淡淡横 梦回宿酒未全醒
已被邻鸡催起、怕天明
臂上妆犹在 襟间泪尚盈 水边灯火渐人行
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南歌子
霭霭凝春态 溶溶媚晓光 何期容易下巫阳
祗恐使君前世、是襄王
暂为清歌驻 还因暮雨忙 瞥然归去断人肠
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临江仙
千里潇湘挪蓝浦 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 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 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好事近
春路雨添花 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 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 夭骄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 了不知南北
风流子
东风吹碧草
年华换、行客老沧州 见梅吐旧英 柳摇新绿 恼人春色 还上枝头 寸心乱 北随云黯黯 东逐水悠悠 斜日半山 暝烟两岸 数声横笛 一叶扁舟
青门同携手
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 谁念断肠南陌 回首西楼 算天长地久 有时有尽 奈何绵绵 此恨难休 拟待倩人说与 生怕人愁
一丛花
年时今夜见师师 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
露华上、烟袅凉[风思] 簪髻乱抛 偎人不起 弹泪唱新词 佳期
谁料久参差 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 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 当时明月 两处照相思
长相思
铁瓮城高 蒜山渡阔 干云十二层楼 开尊待月 掩箔披风 依然灯火扬州 绮陌南头 记歌名宛转 乡号温柔 曲槛俯清流
想花阴、谁系兰舟
念凄绝秦弦 感深荆赋 相望几许凝愁 勤勤裁尺素
奈双鱼、难渡瓜洲 晓鉴堪羞
潘鬓点、吴霜渐稠 幸于飞、鸳鸯未老 不应同是悲秋
满庭芳
山抹微云 天连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 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 当此际 香囊暗解 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 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
晓色云开 春随人意 骤雨才过还晴 古台芳榭 飞燕蹴红英 舞困榆钱自落 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 朱门映柳 低按小秦筝
多情 行乐处 珠钿翠盖 玉辔红樱
渐酒空金[木盍] 花困蓬瀛 豆蔻梢头旧恨 十年梦、屈指堪惊 凭阑久 疏烟淡日 寂寞下芜城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 泪难收 犹记多情 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
江城子
南来飞燕北归鸿 偶相逢 惨愁容 绿鬓朱颜 重见两衰翁 别后悠悠君莫问 无限事 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 莫匆匆 满金钟
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 后会不知何处是 烟浪远 暮云重
鹊桥仙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菩萨蛮
虫声泣露惊秋枕 罗帏泪湿鸳鸯锦 独卧玉肌凉 残更与恨长
阴风翻翠幔 雨涩灯花暗 毕竟不成眠 鸦啼金井寒
减字木兰花
天涯旧恨
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
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
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依危楼
过尽飞鸿字字愁
木兰花
秋容老尽芙蓉院 草上霜花匀似翦 西楼促坐酒杯深 风压绣帘香不卷
玉纤慵整银筝雁 红袖时笼金鸭暖 岁华一任委西风 独有春红留醉脸
踏莎行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蝶恋花
晓日窥轩双燕语 似与佳人 共惜春将暮 屈指艳阳都几许 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 只有飞云 冉冉来还去 持酒劝云云且住 凭君碍断春归路
一落索
杨花终日飞舞 奈久长难驻 海潮虽是暂时来 却有个、堪凭处
紫府碧云为路 好相将归去 肯如薄幸五更风 不解与、花为主
丑奴儿
夜来酒醒清无梦 愁倚阑干 露滴轻寒
雨打芙蓉泪不干
佳人别后音尘悄 瘦尽难拚 明月无端 已过红楼十二间
南乡子
妙手写徽真 水翦双眸点绛唇 疑是昔年窥宋玉 东邻
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 谁记当年翠黛颦 尽道有些堪恨处 无情
任是无情也动人
醉桃源
碧天如水月如眉 城头银漏迟 绿波风动画船移 娇羞初见时
银烛暗 翠帘垂 芳心两自知 楚台魂断晓云飞 幽欢难再期
桃源忆故人
玉楼深锁薄情种 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 闷即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 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华霜重 听彻梅花弄
画堂春
东风吹柳日初长 雨余芳草斜阳 杏花零落燕泥香 睡损红妆
宝篆烟消鸾凤 画屏云锁潇湘 暮寒微透薄罗裳 无限思量
木兰花慢
过秦淮旷望 迥潇洒、绝纤尘 爱清景风蛩 吟鞭醉帽 时度疏林 秋来政情味淡 更一重烟水一重云 千古行人旧恨 尽应分付今人
渔村 望断衡门
芦荻浦、雁先闻 对触目凄凉 红凋岸蓼 翠减汀萍 凭高正千嶂黯 便无情到此也销魂 江月知人念远 上楼来照黄昏
河传
恨眉醉眼 甚轻轻觑者 神魂迷乱 常记那回 小曲阑干西畔 鬓云松、罗袜铲
丁香笑吐娇无限 语软声低 道我何曾惯 云雨未谐 早被东风吹散 闷损人、天不管
第二篇:论秦观感伤词的艺术特色
论秦观感伤词的艺术特色
目 录
摘要„„„„„„„„„„„„„„„„„„„„„„„ 2 前言„„„„„„„„„„„„„„„„„„„„„4 一.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4 二.意境创造和意象选择…………………………………………………5 2.1 意境创造 ·····················································5 2.2 意象选择 ·····················································5三.语法结构和字法运用…………………………………………………6
3.1 语法结构 …………………………………………………………„„„„6 3.2 字法运用…………………………………………………………„„„„6 四.以乐写哀,词意深远………………………………………7 结语………………………………………………………… 7 参考文献……………………………………………………8 致谢…………………………………………………………9
摘 要
秦观是我国宋以后几百年来被视为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作家,他的词尤其是感伤词 “凄婉清丽”,即“言情”凄婉,“述愁”深曲。正是这种风格给他的词蒙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色彩,使其在艺术上形成自己“情辞兼胜”的独特风格,从而将婉约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对后世感伤词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秦观,感伤词,艺术成就
Abstract Qin guan is our country for hundreds of years after the song dynasty is regarded as luxuriousness first-class authentic gracefuls and restrained is a
writer, his words especially sad words “plaintive qing li”, namely “romance” touching, “said sorrow” deep.It is this style to his word is covered with a layer of blurred dim color, make its artistic form their winning resign “and” the unique style, which pushed the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word to a new height of ar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r sad words.Key words: qin guan, sad words, artistic features
前 言
秦观是北宋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他极善于把男女的思恋怀想、悲欢离合之情,同个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含蓄的手法、淡雅的语言,通过幽冷的场景、鲜明新颖的形象抒发出来,达到情韵兼胜、回味无穷的境界。文章拟从意象选择和意境创造,语法结构和字法运用以及词作影响等方面,论述秦观感伤词的艺术特色。
一、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1.1坎坷的生活经历
秦观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坎坷,使他后期的词具有浓烈的感伤色彩。秦观少有大志,刻苦攻读,受到一代文学大师欧阳修、苏轼的高度评价,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屡屡受挫。后来靠苏轼的推荐才得以中进士,满以为可以扬眉吐气建功立业,不料接踵而来的打击更为沉重。
首先,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权力之争。以苏轼为代表的反王安石变法的旧党在朝中执掌大权,变法派则暂时失势。旧党内部,“蜀洛党争”也是如火如荼,秦观属于蜀党,遭洛党排斥打击,仕途很不得意。绍圣元年,新党执政,旧党遭到贬谪。秦观初出为杭州通判,后因“实录案”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又贬郴州,管横州,徙雷州,至滕州而卒。1.2凄楚的创作背景
秦观是一个文人气质极浓的词人,有着多情敏感的个性,这使得他的人生期望过高,过于偏执于那种自我满足的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几乎将整个生命的价值压在对理想的追求上,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秦观将心力倾注在词的创作上,将他的感伤都渲泄于词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也称秦观为“古之伤心人”。他写有大量的感伤词,《满庭芳》、《浣溪沙》、《踏莎行》、《一落索》、《如梦令》、《千秋岁》、《望海潮》、《江城子》、《水龙吟》、《八六子》、《菩萨蛮》、《梦扬州》、《虞美人》、《临江仙》等。这些词写出了社会的压迫、政治的打击、党争的倾轧、流放,以及远离亲人的痛苦,具有强烈的感伤情调,无论是白描还是直抒胸臆,都是通过大量凄冷悲凉的意象来表现,使词风显得更加的悲楚凄厉,因此将秦观的一类词称为感伤词。
二、意境创造和意象选择
2.1意境创造
在意境创造上,秦观的词作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深悲巨痛,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他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抒发心中的情怀,其中既有含蓄的比兴手法,又有直抒胸臆。代表性作品是他贬谪郴州期间所写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篇词作非常深切地抒写出词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愁绪。特别是最后两句,因景设问,沉痛地表达出自己远离朝廷、谪放天涯的无奈和悲愤。最后两句更是抒发出词人历经政治打击、饱受人世沧桑后的无限悲凉和绝望。2.2意象选择
秦观尤其善于因情而设景,借景而抒情。在《踏莎行》中,他将“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这些具有浓郁凄凉情味的典型意象巧妙地组接在一起,并且用“可堪”、“闭”这类滞塞、拙重地词汇,进一步强化了愁绪的抒发。下篇开头的“砌”字下得极其悲楚,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仿佛成了一块块饱含离别之恨的岩石,层层垒起,压抑在词人心头。结末两句中的“幸自”、“为谁”虚词连接,倾诉出历经政治打击、饱受人世沧桑后的无限悲凉和绝望。
这首词将所有的感情都通过楼台、津渡、孤馆、杜鹃等眼前景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词人难以抑制地的愁怨注入孤寂的景物之中,字里行间透出迷茫和惆怅。所以说,秦观总是通过外在清冷凄迷的景物,折射内心哀伤愁苦之情致,从而创造出凄美感人的艺术境界。正是由于词人的内心积郁着浓烈的悲情别绪,他的词中时常写出“无理而妙”的痴语,更加真切地传达出难以排遣的苦闷。
三、语法结构和字法运用
3.1语法结构
在语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例如《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搂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这首词通过凄迷的景色,用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深具一种袅袅婷婷的情致。这种情致是将传统小令的含蓄蕴籍、秀雅缜密,与柳永那种长调慢词的真率自然和通俗流畅中和之后,形成的一种独属于秦观的风格。
3.2 字法运用
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联想等方法,将无形之情写得既形象又富有美感。如“自在轻花轻似梦,无边丛雨如愁。”(《浣溪沙》)“新愁知几许,欲似丝千缕。”(《菩萨蛮》)“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将情愁或比作细雨,或比作丝缕,海深,将这种愁绪写得优美、形象。
作为婉约派词人,秦观在造词上也用一些轻、柔、微的字眼。如“西城杨柳弄春柔。”(《江城子》)“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水龙吟》)在这里,风是轻的,雨是微的。正是这些语辞的使用,烘托出轻柔迷离的景象,将作者的所思、所想的情愁都给直接的描述出来,给人纤柔、委婉含蓄的感觉,有一种迷离朦胧的意境,也使秦观享有“婉约大家”的盛誉。
秦观很注重炼字造词,运用感伤情调的字词,描写出清冷凄迷的景物,折射出内心哀伤愁苦的情致,创造出凄美感人的境界。周济为《八六子》作的眉批,正因为这样而称之为“神来之笔”。
四、以乐写哀,词意深远
古往今来,文人常以哀景写乐,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乐。秦观也善于用这种手法来表达情感,他的许多感伤,怀旧的词也都是以乐景写哀情的。
如《满庭芳》: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花困蓬瀛。豆蔻动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这首词写词人在扬州追念汴京旧游而作。词上片写着昔日繁华欢乐的情景:天气之佳,心情之好,景物之美,人情之乐,一切皆如人意,总之是一片欢乐的景象;下片由“渐酒空”一转,昔日繁华欢乐逝若梦境,消失不见,而今只剩下一片寂寞悲凉,一切不堪回首。这首词用对比衬托的方法,把过去写得愈热闹、愈快乐,就越能衬托出现在的凄凉,从而使我们对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更加深刻,更深入的了解到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感伤。
秦观的感伤词在中国词史上有很大的影响。他是第一个在长调慢词中写出了浓挚的情韵的词人,从而使宋初以来所形成的婉约词在秦观的手中得到真正的成熟,形成了自己情辞兼胜的风格特点。孙兢《竹坡老人词序》云:“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他不仅将婉约词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更加奠定了他在婉约派中的领袖地位,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等词人。
结 语
秦观的感伤词柔婉绮丽,意境凄清幽冷,极富美感,被视为北宋词坛第一流的正宗婉约词。通过本文的论述和研究,使我对秦观的感伤词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它既是北宋词坛繁荣的象征,又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历代文人学者研究婉约派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华书局 1986年版 [2] 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中华书局 1986年版 [3] 苏轼《上王荆公荐少游书》中华书局 1986年版 [4] 游国思主编《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年版 [5] 孙兢《竹坡老人词序》中华书局 1986年版
[6]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7] 周密《宋四家词选》中华书局 1986年版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梁洁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多次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祝各位老师,合家幸福,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第三篇:秋日三首_秦观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日三首_秦观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秋日三首
宋代秦观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连卷雌霓小西楼,逐雨追晴意未休。
安得万妆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缠头。
译文
已是降霜时分,邗沟里,水还是清澈的,天上万颗星星,映在水里,和船是那么近。
原以为岸边茭蒲之地,没什么人家,忽然传出了言语几声。
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
没有风,小院里也没有落叶,几只虫子相对,正在吐丝。
望弯弯淡虹,像是挂在小西楼上似的,鹁鸠因彩虹出现而尽情地鸣噪追逐。
怎样才能求得盛妆的女子相对而舞,我喝酒正香,把彩虹作锦帛赏给她们。
注释
邗沟:又名邗江,即今江苏境内自扬州市西北入淮之运河,中途经高邮。《嘉庆扬州府志》卷八:“运河,皆云古邗沟也。……左哀九年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
寒星:寒光闪闪的星。傍:靠近。
菰蒲:菰,即茭白;蒲,即蒲草。
月团:茶饼名。蔡襄《茶录》:“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即色白,或经宿则色昏矣。”新碾:即旋碾旋泡。瀹:烹茶或泡茶。花瓷:指茶碗。
楚词:即《楚辞》。
连卷:长而弯曲的样子。雌霓:副虹,双虹中色彩浅淡的虹。南朝宋沈约《郊居赋》:“驾雌霓之连卷,泛天江之悠永。”
逐雨追晴:虹现可以预测晴雨。民谚:“东虹晴,西虹雨。”宋陆佃《埤雅·释鸟》:“鹁鸠灰色无绣颈,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鸠逐妇’者是也。”这句是说鹁鸠因虹现而尽情地鸣噪追逐。
万妆相向舞:无数盛妆的女子相对而舞。万:泛言其多。
缠头:指赠与歌舞者之锦帛或财物。《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引《唐书》:“旧俗赏歌舞人,以锦彩置之头上,谓之缠头。”此句奇想妙喻,欲以虹霓作锦帛赏歌女。
赏析
第一首表现邢沟附近的水乡夜色。微霜已降,秋水方清,诗人乘船经过运河,习习凉风,吹来清新空气,很觉爽快。这时没有月光,只见满天星斗。诗人陶醉在迷人的秋江夜色之中,环顾四周,寒星万颗,映照水中,倍感亲切。一二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消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三四句赞关环境幽寂。邢沟两岸丛生着菰蒲一类水生植物,在夜色朦胧中,给人以一望无际的感觉。菰蒲深处居然隐藏人家,诗人完全没有料到,不过,这种艺术处理,只适宜于若明若晴,唯见星光的秋江之夜,如果换成月夜和白天,就不一定恰切。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优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宋人曾说此联是来自白道猷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而“更加锻炼”。诗人们各自写出了生活中的类似体验,但秦观此联却显得更灵动,国而受到黄山谷的称赏。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用的是先抑后扬法。通篇不直写旅人,而是借物托志,先写霜气、秋水、寒星、菰蒲,最后写菰蒲深处的“笑语声”,随即戛然而止。然言虽止而意未尽。这亲切的笑语声是伴随着夜行人度过迷蒙空寂的.秋宵,还是瞬间消失在凄冷的夜空,留下的却是更加难耐的寂寞和愁苦。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正面阐述,而是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由于构思巧妙,含蓄深邃,因而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描写家庭生活中的闲适情趣。一二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月团(茶饼)新碾,花瓷为杯,茶美而器精,说明诗人很通茶道。饮罢呼儿课诵《楚词》,更见教子有方,他同把酒色财气作为生活必需的腐败官僚,是大为异趣的。
三四句则突出了静观万物的逸趣闲情。小轩风定,树梢处于暂时静止状态,连一用古叶也不见掉落。这可给了青虫以好机会,相对吐丝,好不自在。青虫乃细小生物,吐丝是轻微动作,但诗人却能仔细进行观察,他对昆虫世界的浓厚兴趣,对人世纷扰的淡泊情怀,都是可想而知的。诗人迷醉在青虫吐丝的小天地中,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简直忘掉了荣辱得失。这种情趣,是眼中唯见财与势的俗物所无法理解的。这样,诗人的超逸情怀,无形中便从纸背反透出来。一、二句写人情,三、四句写秋景,粗看似不相干,实则气氛和谐,情景交融,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方回说秦观“古诗多学三谢,而流丽之中有淡泊”,并举了此诗,当亦属于有“三谢余味”之作。全诗语言朴素清新,画面生动,极富生活气息,闲雅而有情致。
第三首诗写雨后彩虹当空的绚丽景象,想象奇特,语气豪放,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诗的一、二句状景,雨过天晴,由于阳光的折射,西天出现长而弧曲的彩虹,变幻多姿,非常美丽,远远望去,就像挂在西楼之上,仿佛诗人伸手就可摘下,极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逐”和“追”两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彩虹以活泼甚至顽皮的性格,生动、形象,简直把彩虹写活了。此时此景,诗人也好像受了感染,神情振奋,突发奇想:如果能招来千万个美人一起歌舞,那该多好。在酒酣时,一定剪下这美丽的彩虹,赏赐给她们。缠头,指古代舞女绕缠头上作为妆饰的锦锻,后来将宴席上赏赐给歌舞者的罗锦之类的礼物称为缠头。诗人的幻想是做不到的,但却是心情愉快的真实流露。在这里,正面描摹已美不胜收,又引发奇想,使美景更加可怜可爱,锦上添花。其构思巧妙,手法新颖。
第四篇:秦观名字的由来
秦观名字的由来
秦观和陆游,宋代两位杰出的文学家,因其名、字相同,常被学者相提并论。他们名字如何拼读?来源及含义如何?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历代存在不同的看法,至今不少人仍不甚了了。一般人将秦观、陆务观的“观”字读平声。也有人读去声,如于北山《陆游年谱》、刘黎明《陆游悬案揭秘》。有人认为秦观名本自王观,字少游源于汉代马少游。也有人如刘黎明认为秦观字少游本自《列子·仲尼篇》。有人认为陆游的名字源于秦观,这以朱东润《陆游传》为代表;也有人认为纯系附会,不可信,如于北山《陆游年谱》。当代学者如于北山《陆游年谱》、邹志方《陆游家世》认为陆游名字本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于北山先生更明确指出陆游名字“可觇其家世与道家思想之关系”。① 刘黎明《陆游悬案揭秘》亦持此说。上述说法各有依据,但皆缺乏具体论证,难以令人信服,所以至今仍无统一的结论。陈冠明先生曾专门写有《秦观陆游名字解诂》一文(载《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P295—29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版),作者引用一些文献资料,坚持认为陆游的名字是由秦观名字而来。又以名字解诂的常识认为秦观、陆游名字中的“观”应读“去声”,是名词游观(guàn)的意思。乍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分析,陈氏观点仍缺乏说服力。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详尽论证,力图得出科学的结论。
一
先看秦观名字的由来、含义及读音。这一问题从秦观自述及同时人记述中即可找到明确答案。元丰六年(1083),秦观三十五岁,九月后,为王观母亲作墓志铭。《李氏夫人墓志铭》云:“至和中,先君游太学,事安定先生胡公。岁时归觐,具言太学人物之盛,数称海陵王君观及其从弟觌有高才,力学而文,流辈无与比者。余时为儿,侍左右,闻而心慕之,愿即见,盖不可得。后数年,二君相继举进士,中第,其试于有司,皆为开封第一。名实既发,所与皆一时之豪。余遂以故人子获从之游。”② 从这一段记述及有关材料得知,秦观父亲元化公曾游太学,师事理学家安定先生胡瑗,王观亦师事胡瑗。元化公十分钦佩王观及其从弟王觌,认为他们的才华,流辈无人可比。因此,为儿子取名秦观(“至和”为仁宗年号,即公元1054—1056年,时秦观六至八岁)。秦观二十八世孙秦瀛于清嘉庆时重编《淮海先生年谱》,其中案语说:“《李氏王夫人墓志铭》但言元化公称王君观及其从弟觌,而不言名先生。名先生之说,见于旧谱。然王君观从弟名觌,而先生之季弟亦名觌,或取二王之名,先后以名其子,似可信也。”秦瀛认为,秦观、秦觌兄弟得名于王观、王觌兄弟,所言是有道理的。古人喜以崇拜仰慕的古人或前辈名字给子女命名,是常见的现象。那么,秦观的“观”字读音如何呢?这要看王观的“观”字读音。我们先分析一下“观”字,这是个形声字,本写作“颧”,许慎《说文解字》入“见”部。“观”字有两读,一类《广韵》作古丸切,平声,见声桓部,现代汉语拼音读作guān;另一类《广韵》作古玩切,去声,见声换部,现代汉语拼音读作guàn。“观”字读音不同,意义迥别,读作平声时,一般为动词,意义与“看”、“见”有关,如观看、观览、观赏、游观;读作去声时,为名词,意指可凭观看或供观看的建筑物,如观阙、楼观、道观,又有古国名、水名、姓名,也读去声,又名词奇观、壮观、游观等也读去声。清楚了“观”字音、义的区别,现在可明确王观的“观”字意义及读音。王观与从弟王觌(dí)名皆与“看”、“见”有关,遵循一定规则,王观的“观”应读作guān,而不可能是观阙、道观的“观”的意思,即不应读作guàn。因此,秦观的“观”也应读作guān。王观当时是著名词人,秦观爱词、作词即受其影响。
秦观有兄弟三人,秦观为长兄,弟秦觌,字少仪,季弟秦觏,字少章。兄弟三人之名繁体字分别写作“颧”、“覿”、“觏”,字形相似,字义相近,皆与“看”、“见”动作有关,有规律可循,根据字义,三字的读音应分别读作guān、dí、gòu。因此,秦观的“观”字的意义也不可能是名词楼观、道观的“观”,不应读作guàn。
秦观二十余岁,始取“太虚”为字,“太虚”当指“天”、“天空”。秦观取此为字,表明自己心似天高,气凌太虚,形容志大气盛。徐培均先生《秦少游年谱长编》卷首“传略”中认为秦观字“太虚”亦与道家思想有关,并举秦观《反初诗》“昔年淮海来,邂逅安期生。谓我有灵骨,法当游太清。区中缘未断,方外道难成。一落世间网,五十换嘉平”为证,说:“此五十岁时追忆出生时受道家影响,字曰太虚,当由此也。”③ 这一观点值得商榷。秦观思想中固多道家、道教成分,并不能说明他字“太虚”便是本自道家思想。陈师道《秦少游字序》(详见下文)中既已明确记述秦观字“太虚”是本自对杜牧的崇仰,志大气盛,热衷功名,那么,“太虚”应理解为“天”,而不应理解为道家学说中的空寂玄奥之境。又有人认为秦观的“观”意思是道观的“观”,应读guàn,也是将字“太虚”理解为道家学说中的“太虚”,名与字意义关联,因此,秦观的“观”不是观看的“观”,不读平声。这是望文生义,主观臆测,缺乏事实依据,不足为凭。
元丰八年(1085),秦观三十七岁,正式将原字“太虚”改为“少游”。元祐元年(1086)二月一日,友人陈师道作有《秦少游字序》云:
元丰之末,余客东都,秦子从东来。别数岁矣,其容充然,其口隐然。余惊焉,以问秦子,曰:“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顾今二虏有可胜之势,愿效至计,以行天诛,回幽夏之故墟,吊唐晋之遗人,流声无穷,为计不朽,岂不伟哉!于是字以太虚,以导吾志。今吾年至而虑易,不待蹈险而悔及之。愿还四方之事,归老邑里如马少游,于是字以少游,以识吾过。尝欲以语公,又以为可。于子何如?”余以谓取善于人,以成其身,君子伟之。且夫二子,或进以经世,或退以存身,可与为仁矣。然行者难工,处者易持,牧之之智得,不若少游之拙失也。子以倍人之才,学益明矣,犹屈意于少游,岂过直以矫曲耶?子年益高,德益大,余将屡惊焉,不一再而已也。虽然,以子之才,虽不效于世,世不舍子,余意子终有万里行也。如余之愚,莫宜于世,乃当守丘墓,保田里,力农以奉公上,谨身以训闾巷,生称善人,死表于道,曰“处士陈君之墓”;或者天祚以年,见子功遂名成,奉身以还,王侯将相,高车大马,祖行帐饮。于是,乘庳御驽,侯子上东门外,举酒相属,成公知人之名,以为子贺,盖自此始。④陈师道所述“元丰之末,余客东都,秦子从东来”。当指元丰八年,秦观由高邮赴京准备应试时,得与陈师道重遇。从秦观回答语气看,必是五月及第之前的口吻,恰符合当时的心境。秦观前此已有两次落榜的痛苦经历,有些心灰意冷,是苏轼勉励他继续应试。此次应试吉凶未卜,前途难测。所以,说出一番自我安慰的话,实为准备落榜时的心理调适。他自称效法马少游,改字“少游”,也是当时心境的反映,或者说是思想的一个侧面。可知,秦观因慕马少游名,改字“少游”,以识其“过”。他以“少游”为字,只是寄托僻居乡里、小成即安、知足常乐的志趣,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未必当真。实际上,秦观还是想有所作为的。陈师道与秦观皆为苏轼弟子,彼此交游唱和,相知甚深。陈氏言之凿凿,秦观字“少游”是因仰慕马少游的人格志趣而来,没有其他更深的含义。陈氏的记述是可信的。徐培均先生明确说秦观改字“少游”在元祐元年(1086),⑤ 此说不确,盖将陈师道作《秦少游字序》时间等同于秦观改字“少游”时间。
元丰元年(1078)秋,参寥子有《彭门书事寄少游》诗,元丰二年,又有《子瞻赴守湖州少游与余同载因游惠山览唐处士王武陵窦群朱宿诗追用其韵各赋三首》,可知,早在元丰元年(1078),秦观已称字“少游”。元丰七年(1084)春,苏轼在黄州作有《和秦太虚梅花》诗,仍称秦观原字“太虚”。八月,秦观自高邮至润州,会苏轼于金山,苏轼《次韵滕元发许仲途秦少游诗》结句云:“何似秦郎妙天下,明年献颂请东巡。”祝愿秦观明年考取进士。苏轼此时已将秦观字“太虚”改称“少游”。但九月五日,苏轼《上荆公书》中向王安石推荐秦观,仍称“高邮进士秦观太虚”。可见,元丰元年(1078)至元丰八年(1085),秦观字“少游”与字“太虚”并行,最后以“少游”行世。友人皆改称“少游”,“太虚”遂不复使用。秦观改字有一个过程。因此,严格说来,认为秦观于元祐元年或元丰八年改字“少游”,都是不确的。
关于马少游其人,《后汉书·马援传》云:
援击交趾,谓官属曰:“吾从弟少游常哀吾忼慨有大志,曰:‘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按:指行路迟缓)马,为郡掾史,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馀,但自苦耳。’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时,下潦上雾,毒气薰蒸,仰视飞鸢跕跕堕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今赖士大夫之力,被蒙大恩,猥先诸君纡佩金紫,且喜且惭。”吏士皆伏,称“万岁!”⑥可知,马少游是知足求安、淡泊功名的人,与其兄马援慷慨有大志、积极进取、热衷功名不同。马少游因此成为后世文人消极时仰慕的典型。
秦观由字“太虚”改字“少游”,极有可能与苏轼有关。因此,有必要先谈一下苏轼对马少游的态度。苏轼诗中多处咏及马少游,熙宁六年(1073)正月至六月,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作《山村五绝》,讥讽新法,其五云:“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不须更待飞鸢堕,方念平生马少游。”⑦ 用《后汉书·马援传》典,表示自己在位不能有所作为,应学马少游僻居乡里,知足常乐,以示对新政的不满。苏辙有和诗云:“贫贱终身未要羞,山林难处便堪愁。近来南海波尤恶,未许乘槎自在游。”⑧ 元丰二年(1079)春,苏轼时在徐州任上,《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二绝》其二云:“火冷饧稀杏粥稠,青裙缟袂饷田头。大夫行役家人怨,应羡居乡马少游。”⑨ 表达离乡背井,宦游他处,不及马少游居乡之好的心情。秦观改字“少游”后,苏轼诗中仍多处咏及马少游。元祐四年(1089)春,苏轼由翰林学士除龙图阁学士,四月以后出知杭州。将赴杭时,他作有《次韵黄鲁直寄题郭明父府推颍州西斋二首》,其二云:“寂寞东京月旦州,德星无复缀珠旒。莫嗟平舆空神物,尚有西斋接胜流。春梦屡寻湖十顷,家书新报橘千头。雪堂亦有思归曲,为谢平生马少游。”⑩ 《文选》中有石崇《〈思归引〉序》云:“困于人间烦黩,常思归而永叹。寻览乐篇,有《思归引》,傥古人之情,有同于今,故制此曲。”表达归隐之思。苏轼曾裁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思乡曲》,抒发思归之情。元祐七年(1092)九月,苏轼由知扬州迁任兵部尚书,召还京城途中,作《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诗云:“二年三蹑过淮舟,款段还逢马少游。无事不妨长好饮,著书自要见穷愁。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鸟虽还岂是休。更欲河边几来往,只今霜雪已蒙头。”(11)“张天骥”即苏轼《次韵送张山人归彭城》诗中的“张山人”,是一位不求仕进的风雅之士。《史记·虞卿列传》云:“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苏轼诗中用此典故,是发抒不得意的牢骚。绍圣四年(1097)四月,苏轼自惠州谪昌化军安置,在儋州,作有《和陶酬刘柴桑》诗云:“红藷与紫芋,远插墙头周。且放幽兰香,莫争霜菊秋。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12)忘却故乡,不思马少游,是故作旷达。可见,苏轼对马少游是“情有独钟”,遭遇挫折时,总是羡慕马少游的处世态度。
再看秦观与苏轼的交往。元丰元年(1078)四月,秦观将入京应举。途中首次拜谒苏轼于徐州。(一说秦观与苏轼初识于熙宁十年,误)时苏轼任徐州知府。彼此唱和,相得甚欢。秦观秋试不售,苏轼作诗慰之,并作书为他鸣不平,《答秦太虚》中说此次落榜“此不足为太虚损益,但吊有司之不幸尔”。(13)苏轼一直欣赏秦观的文才,关心他的前途,鼓励他克服生活困难,读书应举。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遭贬至黄州,友人多畏祸远避,秦观仍一如既往,与苏轼书信往来,寄赠诗歌。《与苏黄州简》(14)中表露出系念之深情。苏轼复信表示感谢,并再次勉励秦观作文应举。秦观思想观念深受苏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陈祖美先生《读〈苏轼诗集〉漫笔》一文认为,秦观之所以人到中年,方由自取初字“太虚”改为“少游”,与其说是受《后汉书·马援传》启发,毋宁说是对苏轼政见愈益趋同之所致。(15)又《秦观为何由“太虚”改字“少游”?》一文中也说:“秦观的‘改字’,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对‘苏门’的追随和趋同。”(16)所论甚有见地。秦观读《后汉书·马援传》中马少游事迹,羡慕马少游,极有可能是受到苏轼的影响。
因此,秦观名得自仰慕王观,应读作guān,字得自仰慕马少游,与《列子·仲尼第四》“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只是字面上的相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任何材料说明其间的联系。刘黎明《陆游悬案揭秘》认为:陆游之得名,本于《列子·仲尼》“务外游,不知务内观”。“这里的‘游’、‘观’就是陆游名字的出处,当然,这也是秦观名字的出处。二人同据此书命名起字,所以才有这样的巧合”。(17)完全是臆测之论,并无依据。
说秦观的“观”读平声,还有秦观自己的诗为证。元丰三年(1080)寒食前,苏辙因贬筠州酒税,经过高邮,与秦观游赏唱和。游扬州时,苏辙作有《扬州五咏》,其中第二首《平山堂》云:“堂上平看江上山,晴光千里对凭栏。海门仅可一二数,云梦犹吞八九宽。檐外小堂阴蔽芾,壁间遗墨涕汍澜。人亡坐使风流尽,遗构仍须子细观。”(18)秦观当即有和作,题《次韵子由题平山堂》,诗云:“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巵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19)苏辙诗末句“仍须子细观”的“观”是动词,读平声。秦观诗末句“淮东第一观”的“观”是名词,是“大观”、“壮观”的意思,应读去声。说明秦观对“观”的读音不分,一律读作平声。这也说明秦观将自己的名读作平声而不是去声。平山堂墙壁至今仍存有“淮东第一观”石刻大字,即从秦观诗句而来。
秦观的“观”字取义、读音本来即很清楚,没有疑义。那么,为什么现代不少人误读作guàn呢?始作俑者是南宋的刘克庄。刘克庄《送实之倅庐陵》诗其二云:“君去江边春色浓,郡花照席万枝红。守分风月元非赘,吏白文书但托聋。黄本何堪处秦观,白麻近已拜申公。早归了却兰台吏,莫久吟诗快阁中。”(20)根据诗律,此处秦观的“观”读去声,说明刘克庄认为秦观的“观”应读去声。后人又将陆游与秦观的名、字牵扯到一起,既认为陆游名、字源于秦观,既认为陆务观的“观”应读去声,那么,秦观的“观”当然应读去声了。南宋人认为陆游名、字本自秦观名、字,强调陆务观的“观”字读去声,已暗含秦观的“观”应读去声的意思。清代的钱大昕则明确说秦观的“观”与陆务观的“观”字一样,应读去声。(详见下文)但钱大昕并没有进一步解释清楚“观”字读去声的原因,只是重复刘克庄以来的记述而已。后来便以讹传讹,直至今日。
二
那么,陆游名字的来源、含义和读音又如何呢?与秦观名、字的关系究竟怎样呢?我们还是从头谈起。最早提出陆游字务观的“观”字读音问题的是陆游的后辈诗人刘克庄(1187—1269),他在《后村诗话》前集卷二中说:“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去国自是台评然。王景文乃云:‘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亦笑云:‘我自务观,乃去声,如何把作平声押了?’”(21)刘克庄认为陆务观的“观”字应读去声,且引陆游自述为据。但他没有进一步解释原因。又陆游诗文中并没有有关自己名字的直接记述,同时代人和陆游家人也没有陆游名字读音的记述,刘克庄记述的可靠性就要打折扣了。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作于六十岁(1247)以后,其时距陆游去世已隔40年左右,事实邈远,且无任何旁证,刘克庄的记述值得怀疑。刘克庄的记述只能解释为,他认为务观的“观”字应读去声。(刘克庄将秦观的“观”也读作去声,见上文。)
刘克庄稍后的叶绍翁《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条记述陆游“名游,字当从观(平声),至今谓观(去声)。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22)叶氏此段记述,有几点可注意:1.叶氏认为陆务观的“观”本应当读平声,但他没有解释理由。2.叶氏说陆务观的“观”“至今谓观(去声)”。说明刘克庄的解释已很盛行,早已“深入人心”,大家都读去声了。3.叶氏说陆游的名字来源于秦观,原因是陆游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因此以秦名为字,秦字为名。这一记载,不见陆游的自述,也未见陆游同时代人和家人的记述,可信性颇值得怀疑。于北山《陆游年谱》即断言叶氏之言“乃妄说”。4.叶氏又记述有人说陆游因仰慕秦观而以其名字名己名字,显系根据《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而来,此诗确是表明陆游仰慕秦观,且说自己名字与秦观相同,但并不能得出有意取自秦观名字的结论,说是巧合,是合理的解释。于北山《陆游年谱》认为是“一时兴到语”,所言极是。如王安石的名与谢安(字安石)的字相同,只是偶合,王安石《谢安墩》诗即明确说:“我名公字偶相同。”叶绍翁,生卒年未详,其学出于叶适(1150—1223),是叶适的晚辈,不大可能亲见陆游,所述皆系传闻,并无可靠依据,因此也不能当真。
南宋末王应麟(1223—1296)《困学纪闻》卷二十《杂识》云:“《列子》曰‘务外游,不知务内观。’陆游字务观本此。”(23)认为陆游的名字取义于《列子》。但这只是字面上的解释,并不能证明陆游名字必定取自《列子》。上文已论述秦观名字并不取义于《列子》,但字面上也相同。又《孟子·尽心上》云:“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也不能说明秦观和陆游名字来源于《孟子》。又南宋末韦居安的《梅磵诗话》卷中记载:“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自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押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24)韦居安基本上综合重复了刘克庄和叶绍翁的记述,他又记述了同时代的方蒙仲(名澄孙,以字行,官至秘书丞。)《奉题刘后村文稿》七绝数首,其中一绝中亦将“务观”的“观”字作平声,说明南宋末仍有人认为“务观”的“观”应读平声,韦居安则认为应读去声。
此后,明代中叶的郎瑛在《七修类稿》卷二十一中亦重复叶绍翁的记述,认为陆游母亲梦秦少游而生陆游,故以秦名为字,秦字为名。清初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云:“山阴陆务观,母梦少游而生,故名其字而字其名。”亦承袭《四朝闻见录》。查慎行在《得树楼杂钞》卷六中也认为:“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取足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观字从去声,后人作平声,盖未详出处耳。”(25)吴景旭《历代诗话》辛集七“莲花博士”也重复《困学纪闻》和《四朝闻见录》的观点。胡鸣玉《订讹杂录》卷二“大观壮观等语”条对“观”字读音做了综合考察,最后总结说:“宋王景文诗:‘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之笑曰:‘我字务观乃去声,如何把做平声押了?’此虽戏语,亦可为用字不详出处者戒。”(26)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四亦云:“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皆去声也。王景文诗:‘直翁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之,笑曰:‘我字务观,乃去声,如何把做平声押了?’”(27)上述诸家皆承刘克庄等记述而来,坚持认为陆游名字是因其母梦见秦观而来,或认为源自《列子》。诸家皆认为陆务观的“观”字应读去声,钱大昕则明确说秦观和陆务观的“观”字皆应读去声,理由大概是,陆务观的“观”字读去声,自刘克庄以来,历代多有学者主张读去声,陆游的名字源自秦观,因此,秦观的“观”也应读去声。这种解释也不能令人信服。
历代所论如此。要彻底弄清陆游名字,还得详细论证。陆游父亲陆宰,有四子,长子陆淞,次子陆濬,三子陆游,四子陆涭。“淞”字有两读,一读作sōng,专指吴淞江,一读作sòng,本作“凇”,意指如水淞、雾淞、雨淞,陆淞名取义当指后者,应读作sòng。“濬”是“浚”的异体字,读作jùn,指水深或疏浚。“游”读作yóu,指河流的一段,如上游、下游,又指游泳。“涭”读作shòu,意为水貌。从兄弟取名的规律看,陆游兄弟四人名皆从“水”部,与水有关,且极可能取名词意义,这样,兄弟名才一致。陆游的“游”字取义极可能指河流一段的“游”,或取“争上游”之义。而不是动词游泳的“游”。退一步说,即使指游泳的“游”,也不可能指旅游、游览的“游”。“游”字本为两字,一为“游”,一为“遊”。“游”与“遊”读音相同,意义有别,一从“水”,一从“辵”,浮行为游,行走为遊。但因两者音同形近,古籍中往往互相通用,但与“水”有关的,仍作“游”,而不作“遊”。陆游的“游”与“水”有关,绝不是旅游的“游”(遊)。因此,陆游名不可能取自《列子》中的“务外游”。按通常情形,陆宰给儿子命名,是先考虑好的,儿子名皆从“水”,给长子取名与“水”有关,接下来其他儿子取名也都从“水”部。陆宰不可能先给三子取名陆游,且是秦少游的“游”,再给长子取名陆淞,二子、四子名也与“水”有关。陆淞名在前,已定下诸弟名皆从“水”的规矩,陆淞的“淞”与秦少游的“游”有何关系呢?由此可见,陆游的“游”只与“水”有关,与秦少游的“游”也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陆游字务观与秦观有无关系呢?陆游确实仰慕秦观,有意学习秦观的作品,诗文中多处述及。《剑南诗稿》卷六十二有《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是摹仿学习秦观之作,卷七十有《出游归卧得杂诗》七绝,其中写道:“半幅生绢大年画,一联新句少游诗。”明杨慎《词品》卷三有陆游《莺花亭》一诗,也是追思秦观之作。《渭南文集》卷三十一有《跋秦淮海书》、《跋淮海集后》,《老学庵笔记》中亦有两处言及秦观。但所有这些都不能说明陆游的名字来自秦观。《剑南诗稿》卷六十六《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更明确表达对秦观的仰慕之情,诗云:“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此诗只能说明,他的名字与秦观的名字相同,并不能说明其名字的命名来源于秦观。如仅理解为字形相同,只是巧合,是没有问题的。若理解为字义、读音皆相同,有意为之,则有问题了。由上所论,秦观的“观”是观看的“观”,读作guān,而不是读作guàn;陆游字务观的“观”如与秦观相同,则也应读作guān,而不是读作guàn。若如是,又与刘克庄《后村诗话》中记载的陆游自认为“务观”的“观”应读去声相矛盾。至于“游”字,秦少游、陆游的“游”音义皆相同,应无疑义。但这并不能证明陆游取义于秦少游。秦少游得名于马少游,陆游四兄弟名皆从“水”部,从由长兄“淞”字而来,与秦少游实无关系。
《列子·仲尼第四》云:
初,子列子好游。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按:一本作“不如”)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壶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眂。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28)杨伯峻《列子集释》说:“外游内观相对,则观亦游也。”也就是说,游和观同义,可互训,游即观,观即游,观即观看、观览。此处,“观”字应读guān,而不应读作guàn。壶丘子认为,一般的游属“外游”,是外在的;真正的游,属“内观”,是内在的。游在本质,不在形式,“内观”是“游之至”。对照姓名的“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说陆游字务观本于《列子》,“观”是内在的,故用以为命“字”,这样解释是可通的。只是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陆游名字一定来自《列子》。
陆游字务观,即使取义于《列子》,“观”字也只能读作guān,而不能读作guàn,这又与陆游自述“观”应读去声相矛盾。这又如何解释呢?只能有以下几种解释:1.陆游将“观”字读音读错了。2.陆游并没有说明“务观”取义于《列子》,而是另有他义,“观”字读去声是对的,因此,“务观”不可能源自《列子》,后人的理解是错的。3.陆游的“自述”是刘克庄的编造,错在刘克庄而不在陆游。4.如认定“观”字读去声是对的,则陆务观既不可能源自秦观,也不可能源自《列子》,只能取义于观阙、道观的“观”,这样理解于意义上又解释不通。
朱东润先生信奉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中“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之说,在《陆游传》中是这样描写陆游降生情形的:
窗外的雨声停下来了,仓里好像安静了一些。他(陆宰)想起早一晚夫人曾经梦到秦观,这一位比自己高一辈,诗和词都做得很好,也能写些文章。是一位旧派呀,不知妇道人家为什么会梦到他?何况这两年皇上正在禁止元祐学术,凡是学习苏轼、黄庭坚、秦观、张耒这些人的诗文的,都要受到处分,那么即使真是秦观投胎,那有什么好处呢?可是,话又得说回来,岳母不是晁家的吗?他的兄弟辈冲之、说之、补之,还不都和苏、黄有一些来往?补之和秦观一样,是苏轼的门生,“苏门四学士”中的人物。可能正因为这个关系,夫人会梦到他罢。
“秦观,字少游,这个孩子就起名陆游吧。”陆宰做出了决定。及至陆游长大以后,朋友们称他为陆务观,就是这个由来。(29)这一段描写相当生动,真是“煞有介事”,其实是主观发挥,将传闻当作事实。这是不科学的。
古人命名取字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人“名”与“字”并无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多数人名与字存在意义上的联系。《白虎通·姓名》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更重视“字”,其中多寄托自己的志趣和文化情怀。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亦云:“字所以表其人之德。”表德之“字”,意义与“名”多有必然联系。前文已论证,秦观,字少游,名与字并无意义上的联系。陆游字务观,“游”与“观”属同训体,可相互解释,其意义上的联系是非常明显的。陆游的“游”字既不是源自秦少游,务观的“观”字也未必源自秦观。当然,由“游”、“观”产生联想,以秦观的名当作自己的“字”,也是可能的。“务观”是不是源自《列子》中的“务内观”呢?这仍不能断定。陆游的名既与《列子》中的“务外游”无关,字也不一定取自“务内观”。不过,由“游”、“观”产生联想,取“务内观”的“观”作为自己的字也是可能的。陆游字“务观”还可以有另外的解释:“务观”的“务”与隋许善心、宋谢师稷皆字“务本”,唐关播字“务先”,南朝梁韦黯字“务直”,清彭行先字“务敏”的“务”意义上可能是一致的,皆是强调“必须”或“勉力从事”。古人取字喜带“务”字,不独陆游一人。这样解释,陆游名与“水”有关,是“上游”的游,引申为游览的“游”,字“务观”是强调认真仔细观游,真正的“游”,则完全可通。另外,如说陆游字务观源于《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不是也有道理吗?可历代学者皆没有如此解释的。
再从“游”字与“观”字的关系看,同为“游观”,音不同,义也迥异。义为动作观看时,“观”音guān,如《战国策·秦三》云:“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关尹子·六匕》云:“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云:“今臣僻在西蜀,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无有游观广览之知,愿有至愚极陋之累。”作为动词观看时,游即观,观即游,可互训,可连用,也可分开使用,例子甚多,此不赘言。“游观”又意指供游览的宫观、楼观,“观”音guàn,如《史记·李斯列传》云:“治驰道,兴游观。”扬雄《羽猎赋序》云:“游观侈靡,穷妙极丽。”《南齐书·文惠太子传》云:“内施高鄣,造游观数百间。”“游观”可单称“观”,但不可单称“游”,两者不可互训。也就是说,当作“楼观”义时,“游”与“观”只能连用或单用“观”,不可能“游”与“观”拆开使用。因此,陆游字务观不可能指“楼观”的“游观”,不可能读作guàn。
综上所论,至此可以得出明确结论:秦观名本自王观,“观”的意义与“观”、“看”有关,应读作guān,而不是“楼观”、“道观”的意思,不应读作guàn。秦观字少游,源自马少游,极可能与苏轼羡慕马少游态度的影响有关。秦观名和字与《列子》没有关系。如说字面上看出联系,也只是巧合,不是有意为之。陆游的“游”,从“水”部,与水有关,先有长兄陆淞名从“水”,后有陆游名从“水”,而陆淞名与秦少游的“游”是无任何关系的,因此,陆游的“游”也不可能得自秦少游的“游”。说陆游母亲因梦见秦观而生陆游,因此以秦观的名和字分别作陆游的字和名,纯系后人因两人名、字相同而附会成说,不足为凭。说陆游因仰慕秦观而以其名为己字,是解释通的,亦属巧合,但陆游的名绝对与秦观字少游无关。陆游字务观,取义可能来自《列子》中的“务内观”,也可能来自秦观的“观”,也有可能来自《孟子》,但都是动词“观看”、“游观”的意思,不可能是名词“楼观”、“游观”的“观”,应读作guān,而不应读作guàn。陆游何时取字“务观”,是父亲命名还是自己命名,皆有待考证,不应妄说。
注释:
① 于北山《陆游年谱》P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② 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中)P1094—109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③ 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P1—2,中华书局2002年。
④ 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⑤ 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P2、298。
⑥ 《后汉书》
(三)P839,中华书局2003年。
⑦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九,P41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⑧ 《全宋诗》第十五册《苏辙》五,P987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⑨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十八,P895。
⑩ 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十一,P1551。
(11)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十五,P1808。
(12)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卷四十一,P2119。
(13)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四)卷五十二,P1534,中华书局1986年。
(14)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中)P1006。
(15)《潍坊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6)《文史知识》2006年第3期。
(17)刘黎明《陆游悬案揭秘》P4,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18)《全宋诗》第十五册《苏辙》九,P994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P331。
(20)《全宋诗》第五十八册《刘克庄》十六,P36351。
(21)刘克庄著,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P30,中华书局1983年。
(22)叶绍翁著,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四朝闻见录》P65,中华书局1989年。
(2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24)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P550,中华书局1983年。
(25)查慎行《得树楼杂钞》卷六,1914年刊本。
(26)胡鸣玉《订讹杂录》卷二,1919年刊本。
(27)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P76,上海书店1983年。
(28)杨伯峻《列子集释》P127—129,中华书局1979年。
(29)朱东润《陆游传》P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第五篇:秦观《鹊桥仙》教案
鹊桥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
2.把握词中经典名句的文本含义及其延伸内涵。
3.理解词人表达的爱情观,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爱情的传诵古今中外皆有,外国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则有四大爱情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其中牛郎织女出现在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而最早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应该是《古诗十九首》里边的《迢迢牵牛星》,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经久不衰的应该要算秦观的《鹊桥仙》了。在咏牛郎织女的诗词作品中,诗人们更多的是将眼光投注在牛郎织女的不幸上,对此倾注了他们的同情。而在这首《鹊桥仙》中,秦观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牛郎织女的爱情,并表达了他对牛郎织女纯洁高尚的爱情的热情赞颂,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句。
一、秦观简介: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虽然也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标准的婉约词人。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名篇佳作不少,所以他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
从内容看,秦观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窄,直接表现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几乎没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愁”二字。
秦观词表现爱情,大多真挚而高雅,揭示出心灵深处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把爱情升华到美的高度来审视。
二、解题:
《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七夕。鹊桥,据说牛郎织女长年分隔银河两岸,只有七夕这一天才能相会。在这一天,多情善良的喜鹊从四方涌来,自觉搭成一座桥,牛郎织女由此桥渡河相会。
三、基本解读: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这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纤云”“飞星”是相会的景物描写。
“纤云弄巧”纤薄轻盈的云彩,变幻出优美巧妙的图案,不仅暗示织女精巧绝伦的手艺,而且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秋夜空图。“弄”和“传”字拟人化手法,点出漫天瑰丽的云霞和流星也都颇通人性,一个为他们的相会感到高兴,另一个为他们传递着离愁别恨。
在《迢迢牵牛星》中,也有描写织女的心灵手巧的句子,是怎么说的?(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是直接描写心灵手巧的织女因相思而终日不成章,突出相思之深之苦,《鹊桥仙》却是委婉含蓄,二者大相径庭。
2.“银汉迢迢暗渡”经过长途跋涉,两人终得一见。“迢迢”不仅形容银河之辽阔,牛女相距之遥,相见之难,也表明他们的相思如银河水绵绵无边。“暗”字一是点出会于七夕之夜;二是表明相会无声无息,人们难以察觉。
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是对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议论。“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这里点明时令,牛郎织女虽然终年难得一见,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秋夜他们终于得以相会,一述衷肠,其情意缠绵,已胜过了人间普通男女的日夜厮守。金风玉露,不单指秋天的风露,更是一个大背景。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更显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小结:上阕写聚会,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几句写两位主人公相会时的情景。“柔情似水”,“似水”照应前面的“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之水,既深且长。“佳期如梦”,“如梦”,一是甜美,二是短暂。在此是二者兼备。同时,这还是他们相会时复杂的心情写照。他俩平时只能在梦中相见,此时真的相会了,却又“乍见翻疑梦”了。这是久别重逢后人们常有的心态。但这毕竟不是梦,因为归路就在身后。“忍顾鹊桥归路”,“忍顾”是不忍回头看。相逢太短,不忍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眼又成分别的归路。才相见又分离,一次短暂的相见却又是此后长别离的开始。正是“相见时难别亦难”!
5.如果是柳永,在这鹊桥归路前的心情一定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如果是李清照,在这离别时的反应自然是: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李清照《永遇乐》)但是,秦观却在山穷水尽的之处独辟蹊径,道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唱。“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尽管相会的时间极其短暂,但只要彼此诚挚地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处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是词人对牛郎织女的爱情的热情歌颂,也是他申明的爱情观:爱情所追求的不是朝朝暮暮的
相依相随,而是心灵上最充分最彻底的契合。只要爱得深,爱得专一,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这两句是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与上片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遥相呼应,使得全词在结构上,叙事与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同时,这两句升华了词的主旨,使词的命意超绝。明代沈际飞评价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这是此词与包括《迢迢牵牛星》在内的其他咏七夕的作品最大的不同。
小结:下阕写离别,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
四、思考:
关于爱情,舒婷在她的诗歌《神女峰》中提到了另一种与此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她是这样说的:“与其在悬崖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对比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同学们更赞赏哪一种观点呢?
解释:
两者提倡的都是一种纯洁的爱,这样的爱情都是美好的,无所谓对错。
舒婷诗倡导的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爱,敢于冲破世俗枷锁的爱。这是一种感性之爱,充满激情,但是缺乏理性。
秦观词倡导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之爱。此爱圣洁无比,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结合的爱:因为深爱,所以选择坚守;因为坚守,所以爱得深刻。
现在同学们芳华正茂,对异性有朦胧的情感是正常的。但希望同学们能够理性地思考:这种情感真的是爱吗?如果不是,自不必说。如果是,那也不妨告诉自己再等等,等到条件成熟了,再去追求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