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典故30则
读书典故30则
1.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3.带经而锄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4.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12.下帷读书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第二篇:有关读书的形容词和典故
知识就是力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书,增一智。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首善之区”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梅州城区人共同的长期的辛勤努力才能实现。“三名城一基地”是梅江区“首善之区”目标的重要“抓手”,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长期目标在创建“三名城一基地”上各司其事、择善而行。而建设“三名城”当中的“文化名城”,顾名思义就是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居民的文化素养,这就需要在全区打造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党委、学习型社会,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素质和修养。只有读好书,才能强党性;只有党性强,才有可能顺利建设首善之区。这三者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而且一脉相承的。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吕蒙 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后因孙权劝说,吕蒙听劝后“乃是就学”所以变得让人刮目相待!
毛主席的读书的故事: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
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列宁的读书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加强读书修炼提高党性修养
但凡欲成大器者必读书。历览群贤,遍数大家,从古至今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读书大家。马克思、恩格斯是读书大家,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读书一读就是10年。他每次坐在同一个固定位置上,心无旁骛,以致于脚底下踏出一个坑,后来才能撰写出传世不衰的《资本论》。在当代最杰出的领袖中,毛泽东当数读书大家,他遍读经典,钻研史书,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不仅通读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他博古通今,读史明理,终成旷世之度,山河胸怀,成就了他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学等诸多领域的辉煌。小平同志受命于危难,从历史中学习、反思、借鉴,以政治的气魄,定位中国改革发展的大走向、大方略,没有他就没有中国今天的大繁荣、大发展。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一再号召全党要“坚持学习、加强学习、改善学习”,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同志也把学习抓得很紧,中央政治局定期集体学习,每次都亲自主持,充分准备,请专家授课。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温家宝总理深入到学校和图书馆鼓舞全民学习。温总理说,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人有多大的学习力,就有多大的创造能力,读书史有多广,他的脚下路就有多宽广。读书不但对个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对民族、对国家也是一样,一个强盛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的国家,一个智慧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比如犹太人是世界公认的最聪明的民族,这个国家读书成为生活必须品,家庭妇女在做饭时,一边做饭,一边看书,即使在厕所犹太人也手不释卷学而不厌。
国人读书意识淡薄。读书学习的作用人所共知、不言而喻,可是读书是一件心智上的艰辛耕耘,读书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痛苦,哈佛训言说:学习的痛苦是暂
时的,学不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可人类往往存在知与行的分离,也就是人与内心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心里想到了却做不到。所谓盛世多文化,盛世与文化必然相随相伴。中国正处在腾空起飞之时,学习文化必将是其强劲的推进力,必须形成学习型中国,中国才能最终强大,而且不是一时、表面的,而是持久和内在的强大。但现实情况十分令人担忧,让人尬尴:不久前某大媒体报道说“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80%的干部认为读书非常重要,然而却有近50%的人一年中没读过一本书。不读书的原因中,称没时间读书占63%,没有阅读习惯的占35.31%。这份调查的精确程度,我们暂且不论,许多党政干部平时不读书、不爱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党员干部的阅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一个大问题。那么为什么强调党员干部要读书?
第一,党员干部读书具有示范作用。陈云同志说过,读书是共产党员的责任。从性质上讲党员干部是群众的楷模和示范者,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在讲话和交流中引用到什么书,他正在读什么书,小到影响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大到影响一个城市的阅读风气。媒体报道温家宝总理床头有一部《沉思录》,这本书马上畅销。汪洋同志在担任重庆市委书记期间,曾向干部推荐《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一下子就在重庆火起来。普通党员也一样,他们善读书、爱读书不仅对自身有益而且能为周围群众做出很好的榜样,无声带动周围人的读书,形成读书的氛围。这就是古人说的“不言之教”。一个爱读书的党必定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党,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国家。
第二,认识过去,把握现在,预见未来的需要。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具有传承性和逻辑规律,今天是建立在历史之上的今天。只有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从洋务运动的技术层面革新,到百日维新的制度革新,再到“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民主与科学的诉求,我们才能在总结历史中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它的历史延续走势,才能理性认知中国正在发生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增强坚持改革的坚定性,才能认识从“两手齐抓”到和谐发展的必然过程,去坚信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使其在思想认知中不断升华规律性认识,才能顺应历史,而不是逆潮流而动,我们的一切行动才能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第三,提升能力,驾驭新形势的需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日千里,形势发展瞬息万变,改革发展进程中有很多未知变数。如果我们不善于学习,我们就会成为耳目失聪的废人,就会变成失去任何竞争力弱人,就会成为无所适从的傻人,成为坐井观天的青蛙,就会象清王朝那样枉自尊大。所谓一日不学习耳目失聪,两日不学习心意无佳想;三日不学习眼前黑茫茫。所以必须在变化的面前不断学习,否则我们凭什么参与竞争,靠什么去驾驭形势,去审时度势,去应对变化?
第四,全面理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能够全面理解党中央各项改革发展重大方针政策、措施办法。坚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在思想和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就必须认真学习理解把握党关于科学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图,譬如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总是从农村先开始?为什么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要鼓励企业大投资、居民大消费、银行大投入、政府振兴大产业?为什么中央要连续发布6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货币政策十年从紧后,为什么现在要实行适度宽松?如此等等,如果我们不关心、不学习、不研究党的这些政策、措施,就不能吃透精神,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就不能增强执行的坚定性,党的意图就得不到很好地贯彻,还谈什么党性原则,大局观就无从谈起。
第五,加强自身修养的需要。从阅读对一个人成长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书。没有读书学习,就没有个人心灵成长,就没有个人的精神发育。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说法功利色彩太浓,撇开功利色彩,读书对于人,一是能益智增见,开阔胸襟眼界,二是能增养情趣,提升精神,改变气质,三是能修身养性,平衡心态,四是能使人充实睿智,头脑清醒,远离浮躁。学习对于党员、对于干部来说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学习不仅能加强人性修养,更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必然。长期不读书的党员干部一时看不出来,但长期不读书心灵必然退化,精神必然萎靡,行为必然失范,心态必然浮躁。这个人一定会象古人所说的“便觉面目可憎。”翻翻那些贪官污吏在狱中的忏悔书,其中有一条共性的,那就是放松学习。由此可见,读书对一个党员、对一个干部是何等重要。这个重要性不是今天我们才明白的,古今先贤仁人对此早有共识。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天生,惟读书可以改变。文学家高尔基也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培植说得更直白:“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养心莫如寡欲,至乐不如读书。由此可见,天下何物最益人智,唯有学习读书。
第六,提升能力,高效履职的需要。所营者谓之事,事成者谓之业。我们每个党员不应把工作拿薪水作为谋生手段,应在更层次上要求自己,要把工作作为党的事业,作为为国家作贡献、为民众谋福祉的平台。那么我们光有想法、光有热情、光有意愿还不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温家宝总理说过,信心比黄金重要,那么比黄金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这个行动就需要有能力,能力从哪里来?靠学习!很简单、很现实、很直接,一个写文章的秘书不学习,就没有新语言、没有新思想、新见识。一个领导不学习,就没有新思路、新思维、新创造。一个员工不学习,就没有新智慧、就没有执行力,或者最起码不说外行话。所以从履职角度来说,加强学习也是必然的事。
把学习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学习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甚至是生存和发展的本钱。在当今这个时代,谁不学习谁就落后时代;谁不学习,谁就没有成就;谁不学习,谁就是自我抛弃。因为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学习是获取智慧最快捷的途径。
学什么?我想:首先要有选择性。读书也是一把“双刃剑”,好书是生命的滋养,坏书是心灵的毒药。低级趣味的东西对于心灵有害无益,会消除我们的斗志,腐蚀我们的心灵,会使人走向歧途,迷失心智,不能象马向东那样在中央党校学习时还身带《赌术精选》,也不能象泰安原市委书记胡建学那样钻研面相书。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人生价值追求。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世界公认。我们要读《论语》、《庄子》、《孟子》、《道德经》等这些国学经典。从中感悟历史、思考人生。要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国改革发展的逻辑延续,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性,增强党性观念。要读一些伟人传记,如《林肯传》、《毛泽东传》等,与大人物对话、与崇高精神交流,与天地精神往来。要读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如学习型组织理论,了解现代管理的变迁;要读一些金融发展史、现代金融管理等。
如何学呢?首先多解决读书态度问题,生活忙碌、工作紧张不能成为我们共产党员不看书学习的借口,我相信,只要愿意学习,只要想学习,你总是可以找到读书的时间。第二是读书的方法问题,书如海,不可穷尽,要重点研学,一般浏览便可有的放矢、受益其中。三是要有韧劲,要学习坚持,不能靠一时兴趣,要养成学习习惯,培养阅读兴趣,“有一说一”栏目孟非说,大多数国人已丧失从阅读书寻找快乐的能力。对此,我们党员有责任推动社会读书。第四要学习思考,读书要进脑,就离不开思考,思考使人深邃。第五要提高学习力,也就是学习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要学以致用,以提高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为学习最大目标,让我们在学习中强大自我,在学习中完善人格,修身立德,在学习中修炼党性、坚强党性。
第三篇:中国读书典故
中国读书典故
作者:陈锋 文章来源:节录于王余光、徐雁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辞典》有关内容 点击数:418 更新时间:2008-5-7 10:00:18
1.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事出《新唐书·卷八十四·李密传》:大意是讲,李密去投靠正在缑山一带的包恺,他乘着牛,并在牛角上挂了一《汉书》,边走边读。杨素看见后便跟在李密后边问:“是哪个书生这么勤奋?”李密看见杨素急忙下拜,杨素问李密读的是什么书,李密答道:“《项羽传》。”两人因此便交谈起来。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2.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大意是说,西汉匡衡,贫而好学。晚上点不起灯,便凿穿墙壁,借邻家一孔之光读书。后因以“凿壁偷光”比喻家贫苦读。又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等。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如“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凿壁偷光的故事,家喻户晓,激励了一代代贫寒子弟,不畏艰难,发愤苦读。
3.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卷九七·续晋阳秋》。大意是讲,晋代的车胤和孙康都很好学,却又都很穷,因为点不起灯,车胤便在夏天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夜读,而孙康则常于冬夜映着雪光读书。这两个典故在后世流传很广,形式有数十种之多,主要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和“映雪”、“照雪”、“窗雪”等。这个典故还被收入《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常常两典并用,有“囊萤映雪”、“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也可用“萤窗”、“萤案”、“雪窗”或“萤窗雪案”来代指简陋的书房、书案。
4.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意思是说,汉朝的孙敬性好学,整天攻读不休。到了夜里,在读书要打瞌睡的时候,为怕睡着,就用绳子扣住头,另一头悬在屋梁上。战国时的苏秦曾十次上书秦惠王,意见不被采纳,便回家诵读研习姜太公兵法。晚上读书到要打瞌睡的时候,为怕睡着,就用尖锥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脚上。这两种方法都是为了警醒自己,继续攻读。均比喻自觉地刻苦学习。或简称“悬梁”、“悬头”。悬梁刺股的故事,长期播颂。被写入古传《三字经》,曾激励过数千年来读书人发愤攻读,积极进取。
5.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大意是说:孔子晚年喜欢《周易》,给它做了好几种注解。孔子在钻研《周易》的时候,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绳磨断过三次。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再给我几年的时间,这样我对《周易》的研究就差不多了。”“韦编三绝”、“三绝韦编”等则用来表示读书十分刻苦认真。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6.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或问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大意是讲,三国时的董遇对《老子》和《左传》都有精深的研究,有人想向他学习,他却不肯施教,而是说:“一定要先读上百遍,书读上百遍意思自然就清楚了。”想向他学习的人认为没有时间,董遇便教导他应利用“三余”之时,并解释所谓“三余”便是冬天、夜间和阴雨天(注:古代农业社会,这三种时间基本上都是指空闲时间)。此典故形式不多,基本上以“三余”这一面目出现。
7.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进学解》。大意是说,韩愈长期以来一直坚持阅读学习懦家经典著作和其他诸子百家书籍,无论对记事的文章还是对论说的文章他都认真钻研以求把握文章内在的脉络和精微的意旨。白昼消逝了,晚上点着灯继续学习,就这样一年一年坚持不懈。此文在以后的1000多年间流传甚广,几至家喻户晓,后人便以“焚膏继晷”来形容勤奋学习。
8.书淫传癖 形容酷爱书籍的典故。书淫,语出《晋书·卷五十一·皇甫谧传》。大意是说,有人劝皇甫谧出去做官,但皇甫谧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隐居在乡村之中同样可以追慕尧舜之道,不一定非要出仕做官。于是他便自己废寝忘食地读书,当时人都叫他“书淫”。传癖典见“书癖”。这两个典故在使用中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形式多样,比较常用的有“书淫”,如唐刘兼《昼寝》诗:“花落青苔锦数重,书淫不觉避春慵。”或“书淫传癖”,如皮日休诗《奉和鲁望早秋吴体次韵》:“书淫传癖穷欲死,YAOYAO何必频相仍”。
9.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大意是说,惠施的道术很多,他读过的书要装满五辆车子,他讲的道理杂而不纯,言辞很有说服力却并不合适。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书多。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用“学五车”、“学富五车”、“书富五车”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如李咸用《和友人喜相通十首之三》:“惠子休惊学五车,沛公方起斩长蛇。”
10.万签插架
形容书多的典故。语出韩愈《昌黎集·卷七·送诸葛觉往随册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大意是讲,唐朝邺侯李泌家有很多书,架上一轴一轴成千上万,每一轴上都悬有象牙制的图书标签(据历史记载,唐朝藏书习惯上用红色牙签代表经部,绿色牙签代表史部,青色牙签代表子部,而白色牙签代表集部)。后来人们便以“牙签万轴”、“牙签插架”、“牙签满架”、“万签插架”来形容书多。
11.汗个充栋
形容书多的典故。语出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孔子作《春秋》,千五百年,以名为传者五家,今用其三焉。……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大意是说,孔子写《春秋》以来,给它作传的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至今还流传三家。其后,更有成百上干的人禅精竭虑地为它们作注解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拉出去则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后人便以“充栋”、“充梁栋”、“盈屋充栋”、“汗牛塞屋”、“牛汗”、“汗牛充栋”等词形容书多。
12.南面百城
形容藏书极为丰富的典故。典出《魏书·李谧传》:“(谧)每日:„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大意是说,后魏的李谧常说,大丈夫只要拥有万卷书籍,便无异于南面而坐,统辖百城。“南面百城”原来形容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尊荣富贵,此后便多用来形容藏书的丰富和乐趣。除“南面百城”外,还有“坐拥百城”、“百城独拥”、“书城”、“书城坐拥”、“拥列书城”、“自拥书城”等形式。如顾炎武《蒋山佣残稿·与人书(其三)》:“南面百城,兼有林泉之胜,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叶,非明公其谁与归!”
13.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泥水燕谈录·卷六·文儒》:“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不以为劳也。”’大意是说宋太宗虽然日理万机,却每天都坚持读三卷《太平御览》(注:《太平御览》为宋代的类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太宗皇帝曾经通读而改名)。即使因事耽搁了,日后也总要抽空补上。他曾说,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获,这实在不算是一件辛苦的事。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后世多用宋太宗典。如李蕊《兵镜》卷四:“开卷有益,在乎用心。”鲁迅《小说旧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开卷有益,信夫。”或作“展卷有益”,如吴乔《围炉诗话》:展卷终是有益,而应酬简易,此为捷径。”
14.半部《论语》治无下
旧时强调学习儒家经典著作的重要性的典故。典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间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大意说,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只读过《论语》,他曾对太宗皇帝说,他过去靠着半部《论语》襄助太祖夺得天下,今后还要以另外半部辅佐太宗治理天下。后人便用这句话称奉孔孟之道为治国之本。此典形式多样,主要有“半部《鲁论》佐天下”,或“半部《论语》”,或“半部致太平”,或“半部匡君”。
15.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弃置不用的典故。大意是说,东晋时的廋翼胸有大志,常思恢复中原,当时杜弋、殷浩等人以善于清谈广泛博得人赞誉,而庾翼却不以为然,他常说“目前这类人暂时用不上,应该先扔一边儿,等天下平定后,再看看他们能干些什么。”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如“束高阁”,韩愈《寄卢仝》:“《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或“束阁”,如陆游《醉歌》:“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
16.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大意是讲,(楚灵王和手下大臣子革谈话时)楚国的史官倚相从面前快步走过,楚王便说:“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史官,你好好对待他。他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语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17.文房四宝
旧时文人写文章作书画所用的纸墨笔砚四种文具。文房四宝之名,至迟在北宋便已出现,如梅尧臣诗《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中就有“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予”的句子。四宝制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最著名的是宣纸(产于安徽泾县,旧属宣州)、徽墨(产于安徽歙县,旧属徽州)、湖笔(产于浙江吴兴,旧属湖州)、端砚(产于广东高要,旧属端州)。纸墨笔砚这四种文具一般都称为“文房四宝”。
18.吴下阿蒙
比喻学问尚处于浅陋之时的人。典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大意是说,开始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推说军务繁忙,没有功夫,孙权说:“难道你比我还忙吗?我还要抽空读书呢。”吕蒙从此感悟,发愤苦读。不久他的学问便超过了当时一般儒者,就连鲁肃与他言谈议事,也常常觉得不及他,因而鲁肃夸赞他文武全才,不再是当年住在吴地的阿蒙了。此典流传很广,但形式不多,有“吴下阿蒙”、“阿蒙吴下”、“阿蒙”等。
19.七步成诗
形容诗才敏捷的典故。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计,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大意是讲,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他的弟弟曹植在行走七步的时间内作成一首诗,如果作不成便要杀头。曹植应声便作成一首诗,暗示兄弟相争何太残忍,曹丕听了后深感惭愧。由于曹植能在七步之内出口成章,后遂以“七步”、“七步(之)才”、“七步才华”、“七步章”、“七步诗”、“才高七步”等来形容文思敏捷、才华过人。
20.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卷十七》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大意是说,汉时张纯年少时便很有名,他曾经去拜谒镇南将军朱据,朱据让他根据某物写一篇文章,张纯马上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地写成了文章。此典形式较多,主要有“文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1.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大意是说,吕不韦让其门客人人都把自己的见闻写出来,汇集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一共有20多万字。吕氏认为这本书已经包融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所有事情,便给它命名为《吕氏春秋》,并刊布在秦国首都咸阳的城门上,而且还在上面悬置千金,宣布有能给这部书增加一字或删减一字的人可以得千金之赏。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2.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大意是说,西晋左思写了《三都赋》,开始并不被时人赏识。左思便将文章送给当时在文坛很有名望的皇甫谧看。皇甫谧大为赞赏,并为它写了序。于是豪门贵族争相传抄,一时间,洛阳城纸张紧缺。纸价也因之上涨。此典流传形式很多,主要有“洛阳纸贵”、“都中纸贵”、“长安纸贵”、“纸贵”、“纸增价”等。辛弃疾《水龙吟·用瓢泉韵》:“长安纸贵,流传一字,千金争舍。”
23.程门立雪
形容读书人尊师重道的典故。典出《宋史·卷四二八·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门外雪深一尺矣。”意思是说,杨时40岁时到洛阳拜程颐为师,一天他与同学游酢去程府求教,正巧碰上程颐静坐小睡,二人便肃立等候。当时天降大雪,待程颐觉醒,雪已经下了有一尺深了。后人用“程门立雪”、“立雪程门”、“程门度雪”、“程门飞雪”、“立雪”等比喻读书人毕恭毕敬地就学师门。
24.不求甚解
语出陶潜《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集·卷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大抵是陶氏自述生性喜好闲静淡泊,不追求功名禄利。喜欢读书,却又不受字句释义的局限;每当读到会心处,便连吃饭也忘了。本义指读书只求领会其精神要旨,并不刻意于字句的解释。但此典后来本意发生逆转化,如今多用以形容读书浅泛粗疏,只求略知大概而不作深入理解。
第四篇: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及典故
悬梁刺股:股∶大腿。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学苦读。
【典故】: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凿壁借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故事】: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囊萤映雪:原是车胤(chēyìn)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典 故】 :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闻鸡起舞: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故 】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第五篇:关于读书的成语及典故
典故是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有关读书的典故,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1.牛角挂书 [niú jiǎo guà shū]
【解释】: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出自】:《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解释】: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3.映月读书 [yìng yuè dú shū]
【解释】: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出自】:《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4.囊萤映雪 [náng yíng yìng xuě]
【解释】: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出自】:“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5.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解释】: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出自】: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6.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出自】: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三余读书 [sān yú dú shū]
【解释】: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出自】:《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8.焚膏继晷 [fén gāo jì guǐ]
【解释】: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
【出自】: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9.十年窗下 [shí nián chuāng xià]
【解释】: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
【出自】: 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0.学富五车 [xué fù wǔ chē]
【解释】: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
【出自】:《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1.开卷有益 [kāi juàn yǒu yì]
【解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
【出自】: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12.读书种子 [dú shū zhǒng zǐ]
【解释】: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
【出自】: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13.束之高阁 [shù zhī gāo gé]
【解释】: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
【出自】:《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14.三坟五典 [sān fén wǔ diǎn]
【解释】: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
【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15.寻章摘句 [xún zhāng zhāi jù]
【解释】: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
【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16.断章取义 [duàn zhāng qǔ yì]
【解释】: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17.梦笔生花 [mèng bǐ shēng huā]
【解释】: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18.文不加点 [wén bù jiā diǎn]
【解释】: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
【出自】: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19.著述等身 [zhù shù děng shēn]
【解释】: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
【出自】:《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0.一字千金 [yī zì qiān jīn]
【解释】: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1.洛阳纸贵 [luò yáng zhǐ guì]
【解释】: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
【出自】:《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22.藏之名山 [cáng zhī míng shān]
【解释】: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
【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