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诗说词之含蓄
谈诗说词之含蓄
谈诗说词之含蓄(1)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风格。唐末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二句形象地道出含蓄之义。清人沈祥龙也说过:“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也就是说,含蓄的风格是不把作者的意思明白说出,而是含在所写的形象里,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诗贵含蓄,忌直贵曲。中国古典诗词中尤以含蓄蕴藉者为上。下面,谈谈诗词中表现含蓄美的十种手法。
之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在描写景物中抒发感情,达到寓情于景的目的,从而使诗意含蓄,耐人寻味。例如《诗经-采薇》末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这首诗的末章写戍边士兵归途雨雪饥渴和痛定思痛的心情。
一、二句回忆出征时的风光,“杨柳依依”写出杨柳枝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蕴含着征人和家室依依不舍的情感。
三、四句是写归还时的景物,“雨雪霏霏”写出大雪纷飞之貌,流露出征人归途遇雪而心中悲苦的情感。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喜情感。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五律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诗人着力描写了秋夜雨后山中的自然景色,抒发了悠然自得,迷恋山林的情怀。全诗写景生动,以景寄情,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之二:托物言情
托物言情就是借咏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托物取喻的方法寄托深远。咏物诗词所吟咏的对象是“物”,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咏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总是境界不高。只有在咏物的同时,写出人物的情感,才会含蕴深邃。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诗人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触忤武后,遭诬陷而下狱。这首诗寄托遥深,通过咏唱蝉的高洁,写出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首联用起兴手法,以蝉声引起客思。颔联运用典故,写秋蝉正对自己的白头哀吟。颈联物我合一,写秋蝉的遭遇,也是写自己的不幸。尾联以蝉的品性比喻自己的情操,表达了自己不为时人所了解的愤慨。这首诗由物及人,由人及物,于咏物中寄情寓兴,感情充沛而含蓄。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为托物言情之作,既是咏梅,也是写人。词人孤芳自赏,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傲和劲节。词旨深沉含蓄,从头至尾,处处写梅花,又处处不止写梅花;不见直接写作者的感情,却句句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诗云:
寓情于景表诗心,雪月风花细咏吟。
托物言情生蕴藉,辞中寄托旨尤深。
谈诗说词之含蓄(2)
之三:理趣入诗
理趣入诗是指用诗来说理,诗意含蓄,别具韵味。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否则就要违背诗词创作的艺术规律。宋人多以议论为诗,如宋代理学家邵雍的诗:“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二句则是理语成诗,实质上只是理学家的空泛议论而已。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曾指出:“宋人多数不懂得诗是要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那么怎样用诗说理呢?就是要在诗词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做到理趣入诗。例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歌颂蜀相的咏史诗。其中后四句是议论,评价诸葛亮一生德才和功绩,并指出其精神昭示后人。这些议论不同于一般的抽象议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使读者联想到三顾茅庐隆中决策、扶植阿斗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积劳病死的许多故事,感情强烈,蕴含理趣,韵味悠长。又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七绝是说理诗,是通过庐山形象来写的,却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哲理:陷于某种事情之中,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其真相。苏轼的好友黄庭坚曾高度评价此诗说:“非其笔端有舌,安能吐出不传之妙。”从中足见理趣入诗的艺术魅力。
之四:用事入诗
用事也叫用典,是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诗词中引经据典往往是借古喻今,通过某种寄托,含蓄的表达思想感情。一般说来,以写景为主的诗词是不使用典故的,否则就写不出景物的特征。而以抒情为主的诗词,或因字数所限,或话不便明说,往往借助典故,以表达比较复杂深厚的思想感情。例如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七律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论诗绝句》中曾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近代学者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中解为李商隐晚年追述生平,自伤身世之辞,较为合理。诗人在这首诗中多处用事,艺术地总结自己的一生。颈联连用两个典故。上句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遽遽然周也”。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取迷离梦幻的意思,隐喻岁月如梦,往事如烟,理想幻灭。下句典出传说: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死后化鸟,暮春啼鸣,乃至泣血。诗人以望帝自比,说一生壮志难酬,只能将无限哀怨托于缠绵的诗句。颈联也连用两个典故。上句典出传说:一说海里蚌珠与月相应,随之圆缺。还出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其眼能泣珠”。诗人以此感叹自己才华不为所用,只能对月惆怅,空垂珠泪。下句出自中唐诗人戴叔伦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见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诗人以玉沉埋为喻,自伤虽有才华而冷落不遇。又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世代传诵的登临怀古名篇。词中曲折迂回地表达出词人功业未就的抑郁心情。下阕三处用典,极其灵活,写出词人报国忘家的趣向。“休说”三句典出《晋书-张翰传》,表示词人不愿学张翰因思吴中鲈脍,而忘记时事,弃官还乡。“求田”三句典出《三国志-陈登传》,表示词人要向刘备那样忧国忘家,不做求田问舍的富翁。“可惜”三句典出《世说新语》,表示词人自惜年华在国势飘摇中逝去,如同愁风愁雨的树木。总之,这首词用事深曲含蓄,遣词藏而不露。
诗云:
理趣成诗意境深,笔端有舌吐玄音。
引经据典含诗魄,玉液琼浆细酌斟。
谈诗说词之含蓄(3)
之五:委婉曲折
委婉曲折是诗人表达含蓄的一种手法之一。司空图《诗品》说“委曲”品为:“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意思是诗的委曲风格,犹如太行山路细微曲折,百转千回。在诗词创作中,人们往往不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的本意,而是以委婉曲折的方式暗示读者,以求曲径通幽的效果。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例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月夜思妻的真挚感情。安史之乱时,杜甫被叛军所俘,身陷长安。他在诗中不说自己如何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子,而是反客为主,设想妻子对自己的怀念。首联开门见山,设想妻子的月夜独自怀念。颔联设想自己女儿太小,不懂怀念父亲,反衬妻子“独看”的凄楚。颈联设想妻子因怀念而不眠,乃至鬟湿臂寒,突显对妻子的怜惜之情。尾联设想重逢之日与妻子共同赏月,不再思泪留痕,同时反衬“独看”的苦痛。这首诗借望月抒离情,婉转曲折,含蓄深切,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又如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描写闺情的名篇。女词人通过描写自己南渡之前的少妇生活,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上阕写清秋季节的感受,表现孤寂的情怀。下阕写重阳赏菊的情景,表现思亲的愁绪。从字面上看,词中并没有直接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字字句句无不渗透着这一点。这首词写的委婉曲折,耐人寻味。连攻击过李清照的王灼也评价说:“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
之六:层深浑成
层递的修辞法就是使诗文层层深入,以显含蓄深沉。清代毛先舒曾说过:“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在诗词创作中,作者常用“层深浑成”的手法,用精炼的语言,层层深入地写出事物的许多层次,既含意深沉,又语言浑成。这样才能含蓄而不浅露,如剥焦心,愈剥愈出。例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人从小事写起,表面上写少妇无比怀念出征丈夫的缠绵情愫,实质上反映出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妇女带来的痛苦。这首诗通篇只说一事,却不一语道破。诗中写打起黄莺是不教莺啼,不教莺啼是怕惊梦,怕惊梦是想梦见丈夫。层层重叠,含蓄深沉。又如欧阳修《蝶恋花》下阕: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是欧词以含蓄蕴藉为特色的代表作。下阕写暮春天气无常,表达了深闺女子绵邈的情思和沉沉的悲伤。毛先舒曾评此词末两句说:“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問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飞,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两句四层,层深浑成,意味无穷。
诗云:
羊肠绕翠步幽深,委曲为诗抵万金。
语意浑成藏不露,层层深入见蕉心。
谈诗说词之含蓄(4)
之七:兴之托谕 《诗经》六义为风、雅、颂和赋、比、兴。宋代朱熹《诗经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即兴起,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之一。兴是一种暗比,“兴之托谕,婉而成章”,(刘勰语)所以兴表达的诗意比较含蓄,初看时不易体会。例如《诗经-关雎》首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的开头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出一位悠闲的好姑娘,正是君子适宜的配偶。这里也有暗比的意思,相传雎鸠也有一定配偶,用来暗比淑女,使诗意含蓄。
又如乐府《焦仲卿妻》,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接露,对男女主人公的遭遇给予了无比同情。诗的开头写:“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全诗的起兴,为爱情悲剧渲染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气氛,使诗意含蓄。
之八:烘云托月
衬托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正反两方面的事物作映衬,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烘云托月本来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要表现的物象鲜明。诗画多相通之处,古今作诗填词也多用此法。例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送别名篇,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尾联处,诗人笔锋一转,运用烘云托月手法,由写人转到写马。班马即离群之马。两匹坐骑在主人挥手作别时,因分离而萧萧嘶鸣,衬托出主人的难舍难分的情谊,使诗意婉约含蓄。又如南宋词人吴文英《风入松》下阕:
西园日日归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探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首词是作者缠绵爱情生活的一个缩影。下阕写明知伊人已去,秋千已空,却仍感到手香如初。表现了对伊人的怀恋之情。在“黄蜂频探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中,词人巧妙的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用频探的黄蜂衬托留在秋千上的香气,是用景物衬托事物;用留在秋千上的香气衬托对打秋千女子的怀念,是用事物烘托感情。这样写来,更显得缠绵含蓄。
诗云:
兴源六义见诗经,婉约成章别有情。拖月烘云通画法,诗中物象得鲜明。
谈诗说词之含蓄(5)
之九:以景结情
一篇之妙往往在于结句,诗词尤为如此。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结句须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以景结情,情不说出,含蓄深沉,余音绕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写的是唐开元盛世,两位满腹诗情、风流倜傥的诗人的离别。短短四句,蕴含深邃,诗情无限。特别是结句以景写情,更具特色。诗人不说自己对友人远去的难舍难分,而是写眼中所见大江东去,水天相接的景象。在诗人的极目远望中,深蕴着同友人分别的怅惘和别后的眷恋。从而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又如晏殊《踏莎行》下阕: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后,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是一首写暮春闲愁的诗,在晚春景物的铺写中透出伤春的情味。词的下阕从“藏莺”、“隔燕”写起,表现暮春深院的幽谧。然后写“炉香”、“游丝”,映衬词人心绪的飘忽。接着转到写人的“愁梦”、“酒醒”,但春愁依旧。结句以景结情,景中见情,烘托出词人孤独索寞的心情。这样写,使词旨含蓄隽永,余韵悠长。
之十;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就是言外之意,即没有明说,而使人能体会出来的意思。宋代司马光《续诗话》说:“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近代梁启超也说:“向来写情感,多半是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古今诗人抒发情感,往往在意境上下功夫,力求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例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看是一首优美的闺意诗。但是,这并非诗人本意,而有弦外之音。原来朱庆余为参加科举考试,曾向水部郎中张籍求教,并得到赏识。临试前,他怕自己作品不合主考官要求,于是写此诗征求张籍意见。诗中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藉,以姑舅比主考。表面看无一字言及正题,却无一句离开本意,语意双关,含蓄准确。又如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丹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唐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朗州。这首诗是他返回长安时所作,诗意含蓄,有弦外之音。诗中表面上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实质上讽刺了自己去国十年来,朝廷中出现的投机取巧的新贵和攀高结贵之徒。
诗云:
三日余音尚绕梁,结情于景好诗章。
骚人吟咏弹新曲,弦外之音意蕴藏。
第二篇:探讨诗词含蓄之美
探讨诗词含蓄之美
一、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 古人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诗词三种类型。
1、醉翁之意,意在言外常常借助客观的物象寄兴言志,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思绪定格于一个寂静、空灵的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令人叹为观止。
又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诗人借孤桐表达了正直向上、虚心扎实、愈穷弥坚和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把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的审美形象之中,以桐自励,含蓄隽永。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没有一个悲愁字眼,读来令人断肠,“此时无声胜有声”。
2、王顾左右,意在言他
史记中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典故。优秀的诗人也会顾左右而言他,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如苏轼《南乡子》: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全词共56字无一“梅”字,但通篇透露梅花报春的信息。
又如《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这首诗是寄给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他的妻子在长安,明明是自己动了乡情,却说是妻子思念自己;而且还要更进一步,向前推进,设想相逢之日,两人在西窗下秉烛夜语,回忆两地相思这段痛苦而甜蜜的经历。复杂而精巧的构思,正是诗人百转千回的情思的反映,难怪它能赢得天下有情人的共鸣。
类似又如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用衬托手法,落笔对方,不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把思乡之情抒发得婉转、真挚。
3、正话反说,意在言深
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如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洪染、蓄势,“不必有离情”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妙不可言。
二、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模式。
1、以景启思,半露半藏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诗忌露忌尽。下语三分,话不说完,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如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美丽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
又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到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同时,村夜也写出了苍苍霜草,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2、层层布景,亦境亦情
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如杜牧《秋夕》: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诗写阴云密布,落叶飘飞,片帆孤舟,寒江暮雨,而旅途凄寂之感,寓含景中。有远韵,有余味。
3、拈景结情,余韵余味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词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元稹《西归(其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结句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诗人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
再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行为而不着败亡之事,以景结情,含吐不露,味道更好。
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方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
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含蓄炼句自当求个妙处: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笫三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通过“玉颜”与“寒鸦”的对比,通过“羡寒鸦”的微妙心理展示出来。无限伤情事,尽在不言中。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
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如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令人叹息之、向往之。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
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古诗词例子很多,自不必多言。现代诗歌也常运用,如沙鸥诗《新月》: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大梦无边,无限思念已跃然纸上。
我之所钟者,尤以田园诗之含蓄美,借以释放生活重负,或浑然不觉,或超然物外,宠辱皆忘,马放南山,让千百年来的人们常怀返朴归真之性,人与自然和谐的意识油然而生。于我眼中,诗之含蓄美,一如工笔描画,细腻出彩;又如炉火纯青之书法,意到笔止。笔触之凝重,意蕴之深远,内涵之丰富,举重若轻,厚积薄发,远非以上文字叙述之所能及。
第三篇:诗谈
谈《袁枚诗选》的注释——兼与王英志教授商榷
谈《袁枚诗选》的注释——兼与王英志教授
商榷
摘要:《袁枚诗选》(以下简称诗选)由王英志先生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最早的袁枚诗歌选注本,本书有开创之功。滋就《诗选》中《别常宁》等七首诗的注释加以商榷,以供专家和读者参考。
关键词:清诗;解读;辨正
王英志先生长期从事明清诗学研究,出版《清人诗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新探》、《古典美学传统与诗论》、《性灵派研究》、《袁枚评传》等20余部广有影响的学术专著。《袁枚诗选》是王先生的新作,于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该书无疑为袁枚诗歌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袁枚诗歌的便利,然而智者千虑,难免一失,书中注释也存在一些疏忽与讹误。本文择其重要者胪列于下,加以商榷,同时祈正于方家。
(一)入翰林
弱水蓬山路几重,今朝身到蕊珠宫。尚无秘省书教读,已见名笺字不同。斑管润生红药雨,锦袍香散玉堂风。国恩岂是文章报,况复文章尚未工。
关于“斑管润生红药雨,锦袍香散玉堂风”
《诗选》注曰:“斑管:指毛笔。红药雨,雨的美称。红药,芍药花。这里形容
文思泉涌,笔落如雨。”[1]
按:此二句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红药雨生斑管润,玉堂风散锦袍香。”只是说芍药开花时雨水较多,令斑管生润而已,并非“形容文思泉涌”。七律中二联对仗,上下两句结构需相同。如果是“斑管”生“红药雨”,则下句所散者亦应为“玉堂风”,“锦袍香”令“玉堂风”散,无疑不通。正常应为“玉堂风”散“锦堂香”,以此推之,上句必为“红药雨”生“斑管润”。另外,从字词的搭配上来看,“红药雨”也应指自然之雨,而非文思之泉。古典诗词中“润”多与“雨”相关,如张籍《和李仆射雨中寄卢、严二给事》:“晚润生琴匣,新凉满药斋。”崔湜《冀北春望》:“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李峤《奉和春日游苑喜雨应制》:“叶向朝隮密,花含宿润开。”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分校
……可惜一卷文超群,‘五经’纷纷井大春。主司摇手道额满,怪我推挽何殷勤。明知额满例难破,额内似渠有几个?狱底生将宝剑埋,掌中空见明珠过。吁嗟乎!科名有命文无功,君不见李方叔、苏文忠!
关于“‘五经’纷纷井大春”
《诗选》注曰:“五经:五种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井大春:人名。为袁枚推荐的优秀考生。
按:“五经纷纷井大春”是一句俗谚。井大春指东汉郿县人井丹,字大春,年轻时在太学读书,通五经,善谈论,京城有时谚为“五经纷纶(渊博)井大春”。此处是用“井大春”泛指优秀人材,非专指。
关于“君不见李方叔、苏文忠!”
《诗选》注曰:“李方叔:李荐,字方叔,华州人。北宋文学家。苏文忠:北宋
著名文学家苏轼(后略)。”[2]
按:清陆以《冷庐杂识》载:苏文忠公典贡,举遗李方叔,吕大防有“失此奇才”之叹。文忠殁,方叔哭之恸,且为相地卜兆,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鉴一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万古英灵之气。”盖其知己之感,有不在形迹之末者,非若薄俗之士,徒以穷达判恩怨也。袁枚将两人并提,表示对遗才的可惜之情。
王注过于简单。
(三)江中看月作
江风送月海门空,人到江心月正中。万里鱼龙争照影,一船鸡犬欲腾空。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关于“三更三点水精宫”
《诗选》注曰:“三点:多次指点。[3]
按:“三更三点”在古代是表示时间的专用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更点的解释为:“更: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为五更,每更约二小时。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一点为24分钟,三点即为72分钟,三更从夜间11时算起,则三更三点的确切时间应为0时12分,正是人们夜半熟睡的时间。宋·张继先《度清宵》词曰:“三更三点三更中。烟开雾敛静无风。月华迸入水晶宫。四方上下同一空。光明遍转华胥同。千古万古无初终。铁蛇飞舞如流虹。倒骑白凤游崆峒。”此词将“三更三点”与“水晶宫”联系起来,疑为袁枚所本。另李商隐《夜半》:“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金瓶梅》第九回:“听那更鼓,正打三更三点。回头看那土兵,正睡得好。”
(四)宿白土不寐
野店卧秋夜,满床如水生。万重心事集,半点壁灯明。欲起虑惊众,无聊且数更。
一层窗纸白,第五次鸡鸣。关于“野店卧秋夜,满床如水生” 《诗选》注曰:“如水:喻月光。”[4]
按:“如水”当指秋夜凉意如水。张籍《杂曲歌辞·秋夜长》:“秋天如水夜未央。”司空曙《和卢校书文若早入使院书事》:“解带独裴回,秋风如水来。”无论是“秋天”还是“秋风”,“如水”均指凉意如水。又白居易《早朝贺雪寄陈山人》:“须鬓冻生冰,衣裳冷如水。”张碧《林书记蔷薇》:“东风折尽诸花卉,是个亭台冷如水。”李商隐《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二十韵》:“蠹粉实雌弦,灯光冷如水。”袁枚此诗中没有月亮出现,故不能武断定论为“如水”是“月光如水”,而只应是前句出现之“秋夜”如水。
(五)好作古文苦无题目,寻春辄不如意,戏题一首
有笔无题每自嗔,黄金何处买阳春?论文颇似升平将,娶妾常如下第人。
关于“论文颇似升平将” 《诗选》注曰:“升平将:太平时期的武将。喻古文无力量。”[5] 按:此处非指古文无力量,而是针对好作古文“苦无题目”所发的感慨,古文高手找不到合适的题目,恰如升平时期的勇将找不到敌手一样。若说古文无力量,难道骈文更有力量吗?
(六)《南楼独坐》(二首其一)
清凉山色酒杯边,身在斜阳小雪天。成佛肯居才子后,争名难到古人前。万重白骨堆青史,六代黄金散暮烟。我欲骑鲸游海上,笑他不达是神仙。
关于“成佛肯居才子后”
《诗选》注曰:“谓自己先要作诗成才子,而不是念经成佛。
按:袁枚生平不信佛,自然不会存先成才子再念经成佛的打算,如他的《遣怀杂诗》云:“贪生学仙少,畏死学佛多。生死两相忘,仙佛如余何。”[6]此处当用谢灵运典。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曾经对孟觊说:“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汤用彤说:“此所谓慧业,想必顿照之意也。”[7]袁枚此句诗的意思是“若论慧业,他不让于前代以慧业自负的谢灵运。”实是自负聪明之意。赵翼《心余诗已刻于京师谢蕴山观察觅以寄示展阅累日为题三律》:“死疑灵运先成佛”。
关于“争名难到古人前”
《诗选》注曰:“谓自己不想与古人争名。”[8]
按:此句袁枚并非说他不想跟古人争名,而是遗憾出生得晚,难与古代优秀诗人一争高低。袁枚《再答陶观察书》[9]:“若夫仆之所自信者,则固有在矣。周官三百六十,谓非其人莫任者,今无有也。唐宋此境非难到,苦学植少,让古人之我先,䩄焉以早达为悔。行且就去,将从事焉,尽其才而后止,不比立功名束手而听之天也。舍得为不为,当可去不去,公其谓我何!”可见,与古人争名(超越古人)是袁枚诗书事业的目标之一。如何能说他不想与古人争名呢?
(七)《日日诗》
日日奇峰迎面过,不能图画只能歌。老夫可奈看山后,愈觉胸中块垒多。
关于“愈觉胸中块垒多”
《诗选》注曰:“块垒:原谓垒积的石块,此比喻胸中郁积着不平之气。元好问《论诗绝句》之五:“何物能浇块垒平。” [10]
按:此诗并无悲郁结胸的情绪。袁枚生性爱游山玩水,前两句:“日日奇峰迎面过,不能图画只能歌。”分明是一副饱看奇峰后,志得意满的神态。结句“块垒”既非指石头,也不是指“胸中郁积着不平之气”,而是指日日所见之“奇峰”。正因为看山以后胸中多添一山,故言“愈觉胸中块垒多”,把看山的喜悦以调侃出之,而不是表达悲愤不平之气。又如作于此诗前一年(1783)的《从慈光寺步行穿石洞上木梯到文殊院》结句云:“到寺魂小定,满胸山尚摇。”可参读。
[1]《袁枚诗选》第11页。
[2]《袁枚诗选》第32页。
[3]《袁枚诗选》第47页。
[4]《袁枚诗选》第50页。
[5]同上。
[6]《袁枚诗选》第164页。
[7]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
[8]《袁枚诗选》第76页。
[9]《小仓山房诗文集》,第1484页
[10]《袁枚诗选》第163页。
第四篇: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预习案】感知文本
(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
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
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
1、作家作品
2、识记成语
(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
(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
(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形容力气极大。
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关键句:
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
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思路:
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探究案】
一、自主探究
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从文中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二、小组探究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论述中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1)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2)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课堂检测】
一、本月考点检测:
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D.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3、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立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作出应有贡献。
二、阅读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 “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课堂检测】
一、本月考点检测: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应改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
答案:A
2、解析: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属望文生义。
答案:C
3、学习西方,更要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哲学思维传统。
解析:该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应锁定在“历史证明”到结尾,关键词语是“哲学思维传统”“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新哲学”,因此,概括主旨应落脚在“哲学思维传统”上。
二、阅读演练1.D 解析:A项,“情”还包括“美感”;B项,“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2.A 解析: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3.B 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第五篇: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2.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
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推敲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2、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牢记)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 : 《人 兽 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3、拓展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介绍)
《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4、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设问: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教学预设:生:中国诗有什么特点。生: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三、导引自学
1、设问: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请各位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学生埋头阅读,圈圈点点。
(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可以找出以下句子: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个别学生可以找出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2、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五条是从诗歌的发展、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方面讲了中国诗的特点。
四、合作探究
(一)设计:细读课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教学预设:
1、诗史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
2、篇幅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
3、韵味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同)
4、风格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异)
5、内容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同)
(二)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二方案:抓住关键句,筛选出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所具有的特征。
明确: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三)品味语言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围城》小说的开头讲一位鲍小姐,穿得很少,人家给她起了个外号,叫“局部真理”。请大家想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因为有句名言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穿得很少,几乎是赤裸裸的,所以叫她真理,但她并没有完全赤裸裸,所以叫她为“局部的真理”。可见,钱的幽默是透着学者的智慧的幽默。问题:请找出你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离篇)(讨论)示例: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学“地心引力”来写中国诗发展的特点,突出中国诗发展的“早熟”与灵动。用印度经典故事来写中国人的聪明。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理解:“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所从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来比喻中国诗人创作的诗歌之精练简短。用生活中的看东西要看得远些、把眉眼颦蹙来比喻中国诗的精练微妙更是逼真,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
3.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理解:“压得腰弯背断”是一种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这里用来比喻思想内容上的“厚重”,化抽象为具体,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
4.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理解:形象地进行中外诗歌风格的比较。说外国一些诗人的风格是“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准确。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总体上“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5.“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理解: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6.贵国爱伦·坡(Poe)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这里作者的用意在于衬托中国诗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练,而不是嘲笑爱伦·坡的目光短浅。“太可惜了”,给人以遗憾的感觉。这样说,也注意到了听者的心理反映,让听者有亲切感。
参考答案: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钱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其中道理更是相当深刻的。
其他如把中国诗中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妙”中凸现了一个“准”字。
五、课堂小结: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国古代诗人的诗句摘出,与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对应,并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