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找回自信与骄傲
找回自信与骄傲
(胜不骄,败不馁,在失败中找回自信与骄傲,享受成长的另一种收获。)
记忆停留在那年酷热日光下的小学操场,那年我四年级。刺目阳光打穿了五百米跑道内的一切,包括兴奋的四年级生们——今天有拔河比赛。
气氛燥热且掺杂着不安分,各班学生在老师的广播指挥下站成整齐队列。那是一个自信到骄傲的年龄,心中满满都是:我是最棒的。朝气初萌,在操场上空洋溢,穿梭在习习炎风之中。
哨已预备,周围瞬间涌动起挑衅,各班选手各执麻绳一边,等待哨声的打响。刹那的蝉鸣让人感觉到暴风雨前的宁静——哨声打破辉煌长空,蝉声亦停,随之是脱口的助威声!加油,加油!冠军是我们的!
各班拉拉队都倾其热血,将喊声不断放大,此起彼伏,无所畏忌,老师们站在一旁慈祥地笑着,这个时刻专属于四年级的我们。忽然,一班的同学闯入赛场,帮着自己班往后拉绳子,于是许多同学见状也冲了上去。老师阻止的还是有点勉强,比赛很快结束,败者不甘淘汰,胜者更加骄傲,尽管赢得如此不光彩,依旧是将失败者好好嘲笑了一番,我们就是最棒的,我们就是会赢。
想到这里,我轻轻的笑。也许是觉得自己在漫长时光中丢失了太多自信,骨子里那样轩昂的傲气早已不复存在。
但几曾何时,我又认识到了一句话:凡事不能太绝对。那年操场上的我是绝对的自信。然而,初中至此,智已飞跃,我在丢失自信的同时也在寻找自信。
那次单元考试的成绩不理想,我坐在位置上闷闷不乐。许多考得不错的同学都来问我的成绩,当我说出了那个令我郁结的数字时,他们都略显得意。
于是我开始努力,我不愿总走在别人的身后。
半期考成绩下来,我的数学成绩是全班第一。我欣慰地笑了,当他们再次询问我的成绩时,我说,我有复习,所以有进步。这算不算是另一种自信?
在成长中丢失,又在成长后找回,此时自信的性质已不同,不再飘飘然,不再目中无人,我的骄傲是因为我的努力而得到的进步。
第二篇:找回自信
找回自信
成功总要有个助手,那就是自信。如果自信丢失了怎么办那就找回自信下面就看我是怎样找回自信的吧。
以前我上课不爱发言,性格内向,生怕说错了,就是有正确答案也在心理憋着,久而久之我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了。
有一次数学测验,我一看试卷就马上想到自己考不好怎么办,爸爸妈妈会不会吵我或打我呀?这一害怕,“粗心”就趁我不备来偷袭,一会儿,给我的卷子上增添了几道“花纹”,也给家里带来了几分“生气”。经过妈妈的一阵“狂风暴雨”之后,爸爸又语重心长地给我谈了一会,使我知道了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既然我已有了刻苦的一半,为何就不能有这一半哪?
这回又要数学测验了,我反复想着爸爸的话,脑海里一直浮现着“我一定会考好,不会考差”这几个大字,仔细认真地做着每一道题目,又检查了一遍。待卷子发下来以后,果然只有一道不美丽的“小花纹”,我考了98分!这可是自信心的功劳呀!如果没有自信心,我不会做到这些;如果没有自信心,我的成绩不会提高的这么快;如果没有自信心,我的卷子上还是有很多“叉叉”。自信心找回的太及时了!
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自信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真是一点儿也不错,朋友,您也试试吧?
指导教师:董凤芝
朋友!扬起你自信的风帆
庆阳五中 初三六班 赵静
自信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横扫一切拖沓,迟滞,犹豫与懒惰。自信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
——前言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成败的主要原因。是的,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它,伴随一个又一个伟人的出现:高尔基,爱因斯坦,伽利略……
漫漫人生,翻开历史的卷历,有哪篇诗歌不是用自信谱出?有哪一幅图不是用自信绘出?又有哪些歌儿不是自信的音符的跃动?……
朋友,当你面队死神的追逐时,你是否有过布鲁诺在火中的自信?当你面对生活和我们开的玩笑时,你是否有过贝多芬在聋哑时的自信?当你面对人生中艰难的历程时,你是否有过张海迪在瘫痪的情况流露出的自信吗?……
朋友,让我们唱响自信之歌,让它回荡在个人成长的努力之中,回荡在民族振兴的奋斗。
朋友,自信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绚丽的人生桥梁,我们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演绎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
朋友,还犹豫什么?在浩瀚的大海中扬起你自信的风帆!
青春自信
第三篇:找回自信与尊严oc
找回自信与尊严 告别“西方情结”
导语Lead
“西方”对中国人大概是个最感情复杂的词汇。在中国人的辞典里,这个词绝不仅仅意味着是一个方向,它代表了一堆遥远的不同世界的国度。中国人恨西方,西方对我们曾是邪恶的代名词,西方人对我们总是别有用心,所有坏事的背后都有“西方敌对势力”的身影。
中国人也爱西方,精英和成功人士以及领导子女一波波的逃奔西方,留在这片土地的人们狂热的追捧来自西方的商品,电影和文化,为之不惜付出金钱和肾……
西方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有多少人恨西方,就有多少人爱西方。可是,纠结于爱西方还是恨西方的人能代表所有的人吗?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西方呢?
Part1 我们曾把西方视作洪水猛兽
1、西方曾经是“敌对势力”
曾几何时,“西方”成了媒体上有关政治外交类报道评论中风靡的贬义词,就跟“敌人”差不多了。大牌媒体上赫然的“西方掀反华舆论狂潮”一类标题;网络上“西媒”、“西奴”不绝于版;电视台亮丽的主播们提到“西方国家”、“西方媒体”经常都蹙着眉头。这些语汇同“西方亡我之心不死”、“西化、分化”警钟混响回荡,给人以同仇敌忾的感觉。中国人恨西方的理由当然很正当,西方人烧了圆明园,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新中国建立后对中国封锁堵截,改革开放后还想对中国进行颜色革命,他们仇视中国的制度,乃至整个民族,想把中国变成西方一样的堕落国度。所以,中国人把西方与敌对势力结为一个新词汇。西方敌对势力。方与敌对势力结合为一个词汇,天经地义,美丽动听,它们才是完美的一对新人。反西方显得如此天经地义,正义凛然,而且百用百灵,遇到外部压力也好,内部遇到困难也好,西方敌对势力总会成为我们攻击的靶子。这个游戏玩了上百年,从未结束
2、我们曾热衷抵制西方的一切
既然西方对我们别有用心,既然西方是敌对势力,那么,反对西方,抵制西方就成了我们这个国家一切国民自然而然甚至很正当的反应。西方是经济的西方,资本力量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他们每一个毛孔里都流着脏污的血;西方是政治的西方,政客们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为了自己利益集团的利益,互相博弈,他们合纵连横,他们表演涕泣……
在我们眼中,西方的一切都如此肮脏,一切都应该抵制。从义和团扶清灭洋开始,我们就没停止过抵制西方的道路,从抵制西方的鞋子袜子,各种商品用品,到西方的文化,制度,思想。在文革时期,对西方的抵制达到了前所未有恐怕以后也不会有的高潮,就算家里有个在西方的亲戚,都可能会被打成“里通外国”的间谍,若是谁敢“言必称西方”,那几乎就是个铁定的“现行反革命”。对抗思维在特殊年代有生存的空间还容易理解,可直至改革开放后,仍有许少人戴着仇视的目光盯着西方,抵制仍是民间不时拎起的大棒。中国或者准确的说是中国人依然习惯于“不高兴”,喜欢各种以爱国为名的“抵制”
3、仇视西方曾是爱国的体现
仇西方情绪的产生并不意外,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是民族主义者。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中国至少曾经是文明的代表,其周围都是蛮夷,至少低一个等级。所以我们才会对韩国人抢节日表示不满,才会称呼比中国更强大的日本人是“小日本”尽管中国今日风光不再,但毫无疑问那种源自血脉的自豪感还深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另一方面,自清以来,中国人饱受西方国家的欺凌压迫,割地赔款直至二战几乎遭遇亡国灭种之灾,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被打碎。痛心于家国沦丧的知识分子甚至不惜整日抨击中国人是劣等民族,是东亚病夫,以这种矫枉过正的方式来刺痛中国人,激起中国人心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绪。而解放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又信奉斗争哲学,对西方采取仇恨教育。而在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后,外国也并不总以友善的面孔出现,西方人的精明算计狡猾,资本家嗜血的本性,也让许多中国人有切肤之痛。这些来自文化血脉和冷酷现实的情绪,让很多中国人几乎自然而然投身民族主义,对西方充满怀疑和仇视 Part2 也有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1、精英名流纷纷投奔“西方”
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移民输出国。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各界精英、富商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的渠道,获取他国永久居民权或国籍。在他们看来,优质教育、清洁空气、安全食品、资产转移、安全感,都将在移民的彼岸得到。
各种数据表明,自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两拨移民潮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三拨移民高潮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年中已成愈发汹涌之势。自1978年以来,有106万中国学生留学海外,仅27.5万人回国。流出海外的78.5万青年才俊,相当于30所北大、30所清华的所有在校本科生。过去十年,随着各移民接收国政策的放开,中国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与财富精英大量入籍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如今,对于几乎所有一线城市中产阶级而言,一个集体感受是,每个人身边都有起码一个朋友正在或已经办理了移民
2、“公知”言必称西方 以“洋范儿”为傲
而眼下正风光的“公知”界,更是外国文化的天下,英美一定都是公知们挂在嘴边的,西方经典著作,二流诗人的话必须是经常引用的。不说中国人的劣根性和骂华盛顿奥巴马是对等的“政治不正确”于是我们渐渐习惯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西方”“在发达国家”“在美国”“在欧洲”……仿佛不说西方不足以服众,不提美国不足以震人。
鲁迅说:“中国人或把外国人当成鬼,或把外国人当成神,鲜有将其视为同类者。”一句话,说透了一个对自己地位没有清醒认识的民族的自卑情结。在号称“全球第二”的中国,“言必称西方”成了十分正确的事。削尖了脑袋往国外奔,“走出去”固然是今天中国的一景,另一道“风景”则是“引进来”,具体说就是以“洋范儿”为自豪,说什么用什么都要带上点洋东西,才显得自己身份高贵。官方做什么都讲究与国际接轨,不管是弄什么质量标准,还是政策制定,不搬出个国外如何如何都不好意思推新政策。打开电视,到处都是洋人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做广告,中国人说话也要夹点洋文,英语已经有点落伍,现在必须得说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单词才够与时俱进。上上网,苍井空,加藤嘉一的话题漫天飞
3、肾可以不要 外国货不能不买
移民国外和卖弄异国文化固然流行,可与对洋货的崇拜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前者还不过是有钱人或者“公知”之类级别的人能玩儿的转的,后者可是全民不论穷富永恒的追求。从几十年前的三洋电视机到今天的苹果手机日本美国汽车,这股风潮从未消停过。为了个苹果手机,年轻人可以卖肾,可没听说过谁为买个联想电脑卖血,差点忘了,联想电脑现在其实也有美国血统。中国富人在巴黎把LV包抢的针对中国人搞限购,去不起巴黎的穷人也喜欢背个几十块的假LV。
中国人对洋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的追求搞的连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都要专文关注,搞的海外商家高呼中国人是救世主。光一个十一黄金周,中国游客黄金周境外消费480亿。由于钓鱼岛的问题,我们这一个黄金周仅仅去韩国的就出现了井喷的状况,超过了10万人,起码留在那儿了10亿以上这样的消费,更不要说去欧洲或者去美国了。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小店上都贴着“鹅肝酱”、“朱古力好吃”,都是用中文写的。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家百货店门口,为了迎接中国游客,在店外头赫然写着几个大字:“钓鱼岛是中国的!
Part3 盲目排外与崇洋媚外都已成为非主流
1.国人对待西方的态度其实越来越理性
中国人如何看待外国人?这是一个几百年的老问题。1858年,根据《天津条约》,战胜的英国人禁止中国政府在官方文件中把外国人称为“蛮夷”。但这个问题早在这之前就出现了。以前,外国人要么是“洋鬼子”,成为中国人嘲笑和恐惧的对象,要么被当成现代的榜样来崇拜。随着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华生活和工作,以及越来越多中国人出国旅行或迷上西方体育和电影明显,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看法不再那么极端。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人日益熟悉外国人,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对外国人的仇视憎恶与仰望之后,今天崛起的中国人终于意识到,国外原来和中国在很多地方也没什么两样。原来他们发展中也有过问题,老百姓曾经过得比我们还苦,失业率比我们今天更高,看起来牛气冲天的美国人不也得低三下四的找我们大笔大笔的借钱。随着对西方了解的加深,中国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越来越淡了,对外国人看法越来越现实,中国人终于能够开始,平等客观的看待西方了。
2.对西方的“爱”更多是出于实用考虑
虽然很多人对当下国人热衷国外产品不解乃至不屑,其实这大不必上纲上线到“崇洋媚外”之类的高度,大多数人在选择产品时,考虑的更多的其实还是实用性,喜欢外国货并不是因为它是美国牌子还是日本品牌,只是因为它有更好的品质。以对美国的态度为例,现在中国人对待已经美国能够分得清要什么不要什么,该留学还是留学、该旅游还是旅游,基本能从经济理性出发,这和从民族主义情绪出发是不一样的。不再是以往那种泛政治化的政策模式,中美之间的交往领域分得更细了,生意归生意,体育归体育,政治归政治。
不止是对待洋货,在很多对待洋玩意的态度上,其实我们都是在本着实用的态度,比如这么多人热衷移民国外,并非真的是有多么喜欢西方,为了更干净的空气,更放心的食品,更好的法治环境,生存环境,教育环境和良好的保障制度,有条件的人当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说白了,大家爱“西方”其实与理念无关,只是为了活的更好而已
3.盲目排外的冷战思维在今天也难成气候
前段时间,因为日本妄图侵占我钓鱼岛引发了民间强烈的抵制潮,有激烈者甚至进行了打砸抢。很多人网上疾呼,民族主义猛于虎,不应盲目抵制之类。其实,这种情绪有些过滤。今天中国的多数人,早已舍弃了一味反对的冷战思维。君不见,即使在抵制最强烈的时候也有人打出标语,呼吁大家理性表达意见。甚至有人走到游行队伍中,发表与反对者们相左的意见。这不要说在过去,即使是在几年前掀起的抵制活动中也是不可想象的。
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爱国,而是今天的中国人更实在更聪明了,他们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知道应该怎样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懂得融入世界的规则,明白与西方打交道最好的方式是对话,而不是各种闭目塞听的谩骂和“不高兴”。崇洋媚外也好,仇视西方也好,这些极端情绪,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淡,成为真正的“非主流”了
4.很多时候我们对西方甚至更有优越感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拥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成为最强大国家美国的债权人。对于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经济成功,不仅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国际社会对当今的中国也是刮目相看。今天的中国人惦记的不是什么救国图存,而是实打实的在思考“大国崛起”。与之相伴的,是民族自信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人在面对西方的时候甚至更有优越感,这一点在全球金融危机西方国家陷入衰落之后尤为明显。
2009年,在丹麦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的气候谈判中,中国官员解振华不留情面的斥责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西方社会引起热议,不可一世的美国总统竟然要向中国人低头,这在过去根本无法想象。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今天的中国强大了,已经拥有了和超级大国平起平坐的力量与分量。就连许多外国政要,今天也不得不承认,西方传统强国,正在失去对华的优越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还是妄自菲薄,这不反而是一件很荒诞的事情吗?
Part4 有很多问题我们还需要与西方接轨
对制度我们不应该一味批判
中国在近十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种要崛起的姿态,却也因为崛起的突然和短期快速,隐含着种种危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反而更该学习西方。我们应该镜鉴西方走过的弯路,而不要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更该学习西方的先进之处,学习怎样对待失业、穷困、福利、健康、医疗、养老这些社会问题,学习如何更好的像民主社会像服务性社会转型
西方人对待事情更讲究实事求是,更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就事论事,工作中坚持原则,在中国人眼里,他们坦诚的有些傻。西方人的制度原则、法律意识的恪守,也体现了刚正的一面,做生意经商,依法纳税是天经地义的事,违反了交通规则会主动交罚金。比较之下,西方人直观的处事方式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这不正是要撤掉东方式的虚伪向西方接轨,进而向人家学习的地方么
我们更该继承西方强大起来的内在基因
在我们谈论学习西方时一定先要搞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学习西方什么?我们不是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也不是要学习西方人如何做生意,而是要学习西方的治国之本。西方治国之本的精髓其实并非物质甚至制度层面,而是来源于所谓价值,他们自由平等的思想,人与人之间平等和互相尊重,他们的契约精神,简而言之,我们今天和西方差距最大的是文明,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们的人格更应该同世界接轨
今天的中国,接轨是个热词,仿佛所有的制度,标准和西方接轨才代表我们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是一群现代的人了。其实我们和世界差的最远的是人格,今天的中国人缺乏西方人的公平精神,不仇富不骄狂的淡定,缺乏西方人独立自信的态度,对真理对事物的专注和“轴”,西方人骨子里有着很多相同的气质和精神,这跟政治、宗教、信仰都没有关系。而这也是常被我们忽视的东西。
Part5 只有更加理性,才能找回自信
1、对西方的爱与恨都是中国发展必经之路
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崇洋媚外”都应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在人类的心理认知机制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外群体偏见,而“洋”与“外”正是外群体的显著标签。所以,“轻洋蔑外”才是最符合群体心理认知规律的,从而也是最普遍的选择。而中国却因为在近代战争史上遭遇过“百年耻辱”文化自信尽毁,当中国人穷则思变,谋求国富民强时,面对西方国家,“我们”在科技、经济、文化上表现出全面不自信,直接导致“我们”对“洋”与“外”的盲目崇拜。所以在中国便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即正常的蔑视国外与一边倒的崇洋媚外并存。如果我们能够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就会发现在“崇洋媚外”这一负面现象中也蕴藏着积极的因子,这就是中国人渴望重新站到世界民族之巅的一种强烈期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已经在经济、军事、科技上重建了自信。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当文化自信成为中国人的心理基石后,所谓的“崇洋媚外”自然就会烟消云散
2、我们更需要在外国人面前找回自信和自尊
有评论认为,崇洋媚外是中国人一种精神不自信的表现,这种不自信来自于自身生活的艰难处境,以及对未来的较低预期。只要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让民众公平共享,国人的精神自信便会悄然回归。、更大的权利保障。当然,缺乏自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崇洋媚外。我们有泱泱5000年的文明,我们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我们并不缺乏民族自豪感。我以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是看到“美国的月亮格外圆”,而是现实的困难让人不得不期待更多、更大的权利保障。
当然,洋人整体上的素质比较好是不争的事实。以新加坡航空公司为例,过去就曾有新加坡乘客投诉,空姐和空少们对洋人比较殷勤友善、服务也比较到位。一些空姐和空少们听了投诉后反驳,洋人一般比较热情有礼,向他们微笑,会换来同样的微笑,以及亲切的招呼,反而是新加坡人的态度傲慢,向他们微笑,很多时候换来的却是不理不睬。或许中国人也一样,对洋人服务比较好、比较尊重,也因为能换回一份尊重。当大多中国人也开始懂得相互尊重,尤其是尊重服务业的工作人员时,崇洋媚外的情况也将不再那么普遍。
3、只要我们自己做的好,国外是好是坏其实不重要
关于如何看待崇洋媚外这种现象,有网友这样总结:“不是我不爱国,可是当我生存的土地充斥着贪污腐败,权贵霸道,环境污染,贫富悬殊,信仰沦丧,道德无底线,偷蒙拐骗抢,食品有毒……让我怎么能不向往国外?”我们的国家确实强大了,但很显然,我们在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够,我们希望活的更好,更幸福。当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找不到答案时,只有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
一些人热爱西方,因为西方给他们以希望,他们从西方看到了相对完善公平的社会制度,看到了更好的生活和文化,看到了一个讲求规则的文明社会。一些人不喜欢西方,是因为西方的思想给中国以各种灾难,西方人“亡我之心不死”一直惦记着最大限度的压榨中国人。人们各自从西方身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各自表述。其实最终还是希望能够学习西方让我们生活的社会能变得更好,或者通过对比和揭露西方让大家意识到我们生活的幸福之处,能够让社会和谐稳定能够激发人们团结向上。
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做到公平公正,能够给每个人尊严和保障,能够让大众都有幸福的生活,国外好还是坏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一句话,不论是爱西方,还是恨西方,只要把目光放在西方身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自己
结语Conclusion
对西方爱也好,恨也罢,其实还是没有摆脱“西方”的影响,还是把我们自己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我们期待着有一天,中国人能够真正从“西方情结”中走出来,做我们自己,让这个词重新成为一个问路用的寻常词汇。
第四篇:如何找回自信
如何找回自信
1、积极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
别人能行,相信自己也能行;其他同学能做到的事,相信自己也能做到。要善于在课桌上、床沿边上放上激励语:“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我是最好的,我是最棒的。”
2、注意仪表,保持精神风貌
一套笔挺的西装会使得一个男子汉庄重起来,一袭长裙会使得一个姑娘的举手投足都显得亮丽、迷人。因此,漂亮的仪表能够得到别人的夸奖和好评,提高人的精神风貌和自信心。所以,自卑的学生特别要注意学会从头到脚扮靓自己。在宿舍起身前,或者在课间,要多照镜子,保持发型美观,衣着整洁、大方。当你的仪表得到别人的夸赞时,你的自信心一定会油然而生。
3、挑前面的位子坐
你是否注意到,在各种聚会中,后面的座位是怎么先被坐满的吗?大部分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都希望自己不会“太显眼”,而他们怕受人注目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坐在前面能建立信心,把它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当然,坐在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4、练习正视别人
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有关他的信息。当别人不正视你的时候,你会问自己:“他怎么了?他是怕我什么吗?他还是有鬼?”不敢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感到自卑、不如别人、或我做了或想到什么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正视会告诉对方:我很诚实、光明正大,我的话是真的,你完全可以信任我。你要让你的眼睛为你工作,这不但使你增加自信,也能为你赢得信任。
5、练习当众发言
很多思路敏锐、天资高的人,在参与讨论时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这并非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他们总是认为:“我的话无足轻重,别人不会采纳的,如果说出来,别人也会觉得太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说。而且其他人可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还有的人,心里总是说:下一个就是我,我要发言,可是当前者发言完毕时,他又不敢马上站出来,于是告诉自己“下一次吧”,白白地将机会让给别人。积极发言需要你有自信,一旦你有了机会,就要不惜代价抓住它。该说就说,不用考虑你在说什么,只要你敢说,拿出你的自信来。这样一次又一次,你的自信会不断增长。这是信心的“维它命”。
6、咧嘴大笑
大部分人都知道笑的推动力,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方。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真正的笑,不仅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化解别人的敌视情绪。如果你对一个人会心地微笑,别人会对你生气吗?笑要大笑,甚至连牙都露出来,这样才显得你有多么坦诚。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尤其在遇到有时候笑不出来的时候,不过你应该试着笑一下。
7、把步速加快25%
观察人的走路是一种乐事,它比看电影要省钱得多,但却有着比电影还大的启发性。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都是跟不愉快感受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借助步速,可以改变这种心理状态。仔细看你便会发现,那些受打击的人走路拖拉、没有自信。而胸有成竹的人,走在大街上也是昂首阔步,它告诉人们:“我是一个成功者。”抬头挺胸走快一点,你就会感到自信心在增长。
8、切勿求全责备
学会变换视角信心不足的学生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喜欢用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常常导致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其实,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的不足而整天自责,而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使自己因失败而陷入自责时,请你提醒自己,不要做完美主义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它变成表扬。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做自己的伯乐,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及时激励自己,你的自信心一定会大增。
9、学会赞扬自己
学会赞扬自己,悦纳自己,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自信来自于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感觉到为别人所赞赏和具有责任感。适当地赞美自己也有助于增强自信,增添快乐。如国外流行的“PR法”(PRIDE的缩写),就是每天用一分钟大声讲述自己的优点,对着镜子表扬自己,以增强自信。
10、学会善待他人
融洽人际关系首先,要善于对师长和同学微笑。微笑是友善的信号,会给别人带来温暖和欢乐,也会得到别人的喜欢,从而赢得别人与自己主动交往,使自己摆脱孤独感和寂寞感,内心充实,心情舒畅,不断产生信心和力量。其次,在与他人交谈时,适当、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优点,会使别人感到高兴,别人也会投桃报李,夸赞你的闪光点,使你有如沐春风之感,信心大增。再次,在生活上、学习上主动帮助同宿舍、同班同学,进而帮助其他人,这样,不仅赢得了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赞扬和帮助,也使自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自信心不仅得到了调动,而且可以得到社会性的升华。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将大目标分割成几个小目标,小目标的制定可以让自己明显地感觉到进步,更容易体会成功,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第五篇:找回自信
找回自信 激发兴趣 突出个性
——谈乡村小学生作文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罗平县九龙镇阿者完小 高艺进)
摘要:
现阶段的乡村小学生,十之八九对作文存在缺乏自信、害怕写作,兴趣不浓、不愿练笔,注重“拷贝”、个性弱化等问题。基于此种现状,特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学生找回写作自信,激发写作兴趣,张扬写作个性。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问题
对策 自信
兴趣
个性
《课标》在对学生各个学段的写作要求中强调了:“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这些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强学生对写作的自信、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突现学生写作的个性,既是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要求。然而,我们的现状、特别是乡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寻求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对策,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教师自身职业素养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存在问题
在我看来,当前乡村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对习作缺乏自信,害怕写作。形成这种心理弱势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在于我们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存在问题。教师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激情洋溢的评价,犹如是作文教学的催化剂,能促使学生感情迸发、充满自信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然而,我们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指导方式单一,学生的写作热情、自信不足。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侧重于命题,侧重于范文,侧重于指导,使学生的写作冲动被满黑板的刚要、方法、窍门所阻挡。文章原本是学生自身生活的再现,虽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成熟,但却闪烁着可贵的童心、童趣,任何高明的教师也不能替代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满黑板的刚要、方法、窍门,或许只会导致人文分离,挫伤学生对写作的自信。
其次,教师的评价过低更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学生的作文是一篇篇文章的“初胚”,虽不美观,却也是他们辛辛苦苦才完成的,融入了学生自己丰富的观察、想象和情感,经历了他们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若以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孩子眼中的世界,横挑鼻子竖挑眼,学生的成功感得不到满足,自信心被挫伤,哪还有写作的热情、修改的冲动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写作产生恐惧而害怕写作了。
再次,作文的承载超过了孩子的背负。许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一切成果最终都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作文寄予的期望过高,让学生的作文承载得太多,以至于许多孩子一开始就对作文敬畏三分,甚至怕得要命。再加上作文的评分历来要求偏高,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作文,就是写得再好,也只能得到90多分,总有那么几分被无情地扣除或否定。于是,孩子对自己作文的自信被无情的抹杀,习作的热情也就在无声中慢慢地消逝了。在实践中,我们还往往会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下这样的评语:“这是一篇流水账”、“字数还不到400个”、“这个主题太低级了”……这些清规戒律,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挫伤了学生的自信,抹杀了学生的热情。
第二,学生习作的兴趣不浓,不愿自觉练笔。对于这一点,其原因,大多与上述内容有关,在此就不再多叙。但还有一点必须指出的,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居高临下的判官地位,使得学生在习作中始终处于心理弱势的状态。在他们看来,习作的每一句“白纸黑字”都要面临着教师的审视与评价。在这种心理弱势的状态下,学生总害怕自己的习作被老师同学们挑出各种毛病而笑话或指责。于是,他们便采取自我防卫,关闭内心世界而不想练笔了。第三,学生的作文往往只注重拷贝,而缺乏个性化的情感或见解,也就是个性弱化。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乡村小学生)作文中,往往存在题材单
一、内容空洞、缺乏主见、语言贫乏等个性弱化现象。有的学生为了交差而闭门造车、东拼西凑;有的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故作粉饰、言不由衷……那么,到底是谁泯灭了学生的作文的个性风采呢?究其原因又有以下几点:
其一,时空狭窄,缺乏个性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竭。”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然而,审视当今乡村小学生的生活现状,却让人忧虑重重。让我们来看看当今乡村小学生的生活吧:上午起床后到校上课,中午返家吃饭后再到学校上课,如此反复,他们的生活竟是这般单调。而其余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也被无数的家庭作业和家务劳动占得满满的。如此还怎样谈学生课余生活之丰富多彩呢?
其二,教师的指导、评价方式欠佳,个性化见解、情感匮乏。对于这一点,前文中已说到。
其三,学生因缺乏安全感而封闭自我,抑制个性。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尽管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把握还不够充分,但他们的内心里却有着和成人完全不同的色彩,那是另一种艺术,另一种精彩,只要释放出来,便会以它眩目的美丽令人惊叹,以„我口舒我心,我手书我请‟展露心灵。”然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幸运的找到坦露内心的途径,他们写作的时候,不是考虑我想写什么、表达什么,而是考虑我应该说什么、怎么说。他们往往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关在内心深处,把真情实感封存中心底。这样一来,作文中的个性化见解和情感体验自然就无从寻觅了。
二、实施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怎样寻找一条改变这些不如人意的现状的道路呢?我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第一,想办法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使其爱上写作。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创作动机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外在的动机是为了完成任务或得到好评而激起的动机;内在的动机则是因为喜欢、爱好而激起的创作热情和创作自信。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促成他们内外动机的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对学生给予赏识,营造宽松的气氛。教师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会显得该教师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实际上恰恰体现了他的教育智慧:他们毕竟是孩子,语言的发展还没有成熟,怎能用一个成人的水平去衡量呢?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对孩子的作文评头论足,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自信。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创作的内外动机都会被激活,也就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从而展现出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孩子的作文,大多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提出来呢?我想,我们应该对孩子作文中的问题进行适度的“视而不见”,特别是在表达技巧方面。我们要重视的,应是他们作文中的独特见解、真实情感、创新、想象和思考。对孩子的作文我们要用放大镜艺术地放大其优点,并给予溢美的言辞。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就会被找回,文中的优点也就会想爬山虎一样满山遍野的疯长起来。到这时,还用担心学生不爱写作吗?
第二,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其乐于练笔。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是兴趣和热爱。”在我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的愿望,不热爱写作,没兴趣写作,那么,习作的目的就很难达成。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据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注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树立自信,从而激发其创作的兴趣,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上述目标,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我们可以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赞扬其中的长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充分肯定的评价中,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能行,写作的兴趣也就被激活了。这里我们要注重的是表扬其优点、肯定成果。对于其不足之处则不能加以训斥,而应在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加以美化,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白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对于修改后的佳作,可以在板报、壁报中展示或上送进行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写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因有了成功感而爱上写作有兴趣自觉练笔。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欲望,教师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得不尽人意,也不能责备。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试想,当学生与自己信任喜爱的老师在一起,在一个即使出了差错也不用担心会被训斥和埋怨的氛围中学习和写作时,心情该是何等的轻松快乐呢!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难道还用担心学生不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展开情感与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自觉地去进行写作吗?
第三,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文舒我情”,促使学生的作文个性飞扬。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做:首先要解放学生,还个性给学生。率先解放学生,把活动还给学生,让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增加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少先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体育活动等,不是可有可无的装点,而是丰盈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的必需天地。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不要用作业和家务填满学生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让他们有可能在闲情逸致中自由地交谈,敢说想说的话、能做想做的事、可读爱读的书。其次,要创设语言交流平台,使读写结合。“听说”能力是作文的依托,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激情高涨、真情流露时,便可适度安排小练笔,并作出评比。所写内容可长可短,但应要求言之有物、内容真实、流露真情。再次,要引导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在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亲近、了解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努力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从而让学生毫无顾忌、敢想敢写,个性飞扬。最后,让我们一起用“真诚、接受、理解、尊重、鼓励、肯定”去面对学生的习作,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获得兴趣、飞扬个性,从而开创出乡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作品名称 :找回自信
激发兴趣
突出个性——谈乡村小学生作文中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作品简介: 现阶段的乡村小学生,十之八九对作文存在缺乏自信、害怕写作,兴趣不浓、不愿练笔,注重“拷贝”、个性弱化等问题。基于此种现状,特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学生找回写作自信,激发写作兴趣,张扬写作个性。我的姓名 :高艺进;我的工作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镇阿者完小;邮政编码 :655811 联系手机:*** *** 邮箱:7391309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