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布鲁姆《论诗人们最后的诗》++++++

时间:2019-05-14 19:2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罗德.布鲁姆《论诗人们最后的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罗德.布鲁姆《论诗人们最后的诗》++++++》。

第一篇:哈罗德.布鲁姆《论诗人们最后的诗》++++++

论诗人们最后的诗

哈罗德·布鲁姆/mouse译

本文是哈罗德·布鲁姆为他编选的《直到我停止歌唱:最后的诗选集》(TillIEndMySong:AGatheringofLastPoems)写的序言。“直到我停止歌唱”是埃德蒙·斯宾塞的《迎婚曲》(Prothalamion)中的诗句。

这本选集中有三种类型的“最后的诗”。有的就是字面意义上的诗人最后的诗。另一些则意图去宣告终结,尽管诗人在这之后依旧活着并继续创作。第三种诗在我看来是对于一段诗歌生涯的想象性总结。不过我的审美标准是不变的,选集中每一首诗的入选都是因为它的艺术卓越性。既然是最后的诗,所有活着的诗人都被我排除在本书之外。我如今七十九岁了,依旧为本书中的许多逝者们感到悲伤,因为他们是我的朋友。但是智识,而不是悲伤,是我编选本书的目的。面对终极,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该怎么选择最伟大的诗人莎士比亚最后的诗呢?《暴风雨》被证明并非莎士比亚最后的戏剧,但当他的朋友和演员同行们,在1623年,也就是他去世后的第七年,编选了第一本对开本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暴风雨》被放在了最后,他们认为这是一部喜剧。纵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普通读者们在普洛斯彼罗对魔法的告别中听到了一种暗示,莎士比亚也将停止在舞台上继续创造现实的幻影。我同意他们的看法,我在普洛斯彼罗遵循音步的告别辞中听到了莎士比亚自愿的离去。在壮丽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弥尔顿没有最后的抒情诗或者明显的自我哀歌,但我倾向于否认某些学者缺乏想象力的推测,他们认为《力士参孙》是弥尔顿更早期的作品(1649-1653)。对我而言传统观念上的创作时间(1666-1670)符合这首黑暗的戏剧诗的精神和性情,诗歌的大部分在我读来都像是《失乐园》之后的创作。1659年3月,这位失明的诗人开始了躲藏以逃避保王党人的暴怒。10月弥尔顿被逮捕,12月中旬即被释放,但这段严酷的考验无疑是不能忽视的。胜利和悲剧同时融入进了《力士参孙》。即使它的草稿创作从1647年就开始了,我们也可以假定在克伦威尔死后它被彻底的重写,此时克伦威尔的诗人弥尔顿遭遇了不幸的时日,陷入了复仇心切的敌人的重重围困。实际上,《力士参孙》就是弥尔顿最后的诗,玛挪亚拒绝哀悼他儿子的英勇在本书中找到了合理的位置。最后的诗决不该被等同于死亡之诗,虽然这两种类型有所重叠。强大的诗 1 歌反抗死亡,但不是反抗经历死亡。这种区分源于哲人伊壁鸠鲁和他的诗学追随者卢克莱修对我的影响。在英语诗歌中有一种卢克莱修的传统,从德莱顿开始到雪莱和拜伦,之后在丁尼生的戏剧独白《卢克莱修》的压抑中又显现出来,接着又传递到阿尔加侬·查尔斯·斯温伯恩,最后在美国人惠特曼和华莱士·史蒂文斯笔下达到顶峰。伊壁鸠鲁式的批评家沃尔特·佩特,虽然不容于T·S·艾略特,却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隐秘来源,他的影响遍及乔伊斯、庞德、伍尔夫和艾略特本人,在叶芝和哈特·克莱恩身上更是压倒性的。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有许多的雄心,不过最大的一个是解除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在他们看来本质上什么都不是。他们驱除了被基督教徒和异教徒夸大的死亡神话,把我们从天堂和地狱、炼狱和地狱边境中解放出来。经历死亡最终将降临我们每个人,但“死亡”与我们毫无关系。史蒂文斯所谓的“现代死亡的神话”似乎在21世纪失落了力量,21世纪追随了过去那个属于集中营和其他不可原谅的暴行的世纪。在这个糟糕的时代,当国家和宗教都陷入了组织混乱,卢克莱修传统下的诗歌在它们的区分中使我们重新振作。卢克莱修对于自由的核心意象是克里纳门(clinamen)或者说突然的“转向”。当宇宙中的原子向下和向外降落时,它们任性地转向,这种在方向上的变化给予了我们意志的自由。在我读来,最后的诗为诗人之前的诗歌生涯提供了克里纳门。它们保证了想象的终极自由,即使它们是死亡之诗。作为一个定义,“死亡之诗”是充满矛盾的。就像叶芝说的,永远都会有一种幻景,不管它多么绝望和极端。

我转向叶芝,以便帮助我们看清最后的诗这永恒的悖论。在通常被当做叶芝死亡之诗的一组诗中,《得到安慰的库胡林》(我把它选进了这本书)和《人与回声》似乎都是他最好的作品。同样充满力量的是非常晚期的《驯兽的逃逸》,不过这不是一首死亡之诗。《布尔本山下》和《黑塔》这两首“正式”的自我墓志铭相对要弱很多。叶芝诗集中最后的诗《政治》带着轻微的夸张,一个女孩的出现使诗人无视迫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是,哦,但愿我能再度年轻,把她搂进我的怀抱。

这种情感是普遍和值得仰慕的,但它不需要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欧洲诗人来表达。因为我在叶芝的前言里(译者注:布鲁姆在本书中为每一位入选的诗人都 2 写了一篇简要的介绍)已经对《得到安慰的库胡林》进行了详细的评点,我将在另外的地方寻找他传达终极性的伟大。从1938年到1939年的所有诗歌中,他把对社会的激烈评论与自己一生对缪斯的至高服役这一有力的幻景相结合。出身高贵、蔑视危险的骑士和值得尊敬的农民得到了赞美,而“出身微贱”的商业阶层被轻蔑的托付给一个似乎是暴力的、法西斯主义的社会秩序来毁灭,这将导致一种筛选优秀种族的大清洗。如今很少有读者被叶芝对“不可征服的爱尔兰人”的赞歌所深深打动,他们对这种贵族化的伪装简单的不予理睬。“傲慢和仇恨”,叶芝告诉我们,“是大街两旁叫卖的货物”,作为对比,“天真和美诞生于”“风俗和礼仪”。叶芝诗歌深深的热爱者不得不接受这种胡言乱语,无论如何,它有助于产生《第二次降临》中难忘的景象:“到处天真的礼仪都被淹没。”在《最后的诗》中,《人与回声》和《驯兽的逃逸》回避了这些哗众取宠的东西,而《得到安慰的库胡林》可以遵循ConorCruiseO'Brien的解读,他发现这首伟大的诗歌是对法西斯灭亡的预言。叶芝曾与爱尔兰的法西斯主义者调情,并称墨索里尼是“一位伟大的人”,然而叶芝身上威廉·布莱克和雪莱的浪漫主义传承最终占据了上风,叶芝避开了法西斯主义。与艾略特、庞德和温德汉姆·刘易斯不同,叶芝拒绝了反犹主义这一精神疾病,乔伊斯和贝克特在这方面表现的更加坚定。

虔诚的基督教诗人在创作最后的诗时将面对所有信仰诗都必须克服的问题:当信仰已经固定了,还能有多少空间留给创新呢?约翰逊博士辩论道,“永恒的善恶观念对于智慧之翼来说太过沉重,大脑沉入观念之下,满足于平静的信念和谦恭的崇拜。”虽然我欢迎杰出的信仰诗,但这种例子太少。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约翰·多恩是个伟大的例外,当然我说的不是《歌与十四行诗》里的那位青春四射的放浪者。他崇高的最后的诗《对天父上帝的赞歌》入选了本书。艾略特和奥登转变信仰成为了新基督教徒,然而他们最好的诗歌都不是信仰诗,本书中他们入选的诗都属于世俗的终极。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为他最亲密的朋友,桂冠诗人RobertBridges创作了一首最后的诗,但是它事实上背负的是对失传的济慈式灵感的赞颂。当我俯瞰思索着本书中这一百首诗歌,从1599年去世的埃德蒙·斯宾塞直到我最近去世的朋友和相识,包括A·R·阿蒙斯,AnthonyHecht,KennethKoch和詹姆斯·梅利尔等等,我的第一感觉是多样。也许所有真正强大的诗歌在一种固有的意义上都是“上一首”诗(译者注:在英语中“最后的”和“上一首”是相同的词last,故布鲁姆如此联想),因为它 3 们使诗人的下一首诗成为可能。终极性的内在悖论在于这句潜台词:“在最后一首前再来一首”。不少卓越的诗人没有出现在这部选集中,因为我无法在他们的创作中找到符合我三种意义的杰出的最后的诗。这其中包括乔叟、托马斯·怀亚特爵士、罗伯特·彭斯和不少的二十世纪诗人,庞德和玛丽安·摩尔名列其中。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后很少再创作,但《小吉丁》中一次伦敦的空袭后“一个熟悉的复合的鬼魂”在黎明前的出现在我看来是他最伟大的成就,是他一生创作的最终陈述。它的审美尊严使它有资格成为艾略特最后的诗。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末,我着迷于历史上的为诗的辩护——菲利普·锡德尼爵士和雪莱的——甚至我编选的这部诗集也是另一种辩护。2010年的美国诗歌在我看来有着令人惊讶的丰富:理查德·威尔伯、约翰·阿什贝利、W·S·默温、约翰·霍兰德、马克·斯特兰德、JayWright和路易斯·格吕克这些大师们再加上相对年轻的诗人,包括安妮·卡森,HenriCole和RosannaWarren等等。这是一个曾经诞生过惠特曼、狄金森、弗罗斯特、史蒂文斯、艾略特、哈特·克莱恩和伊丽莎白·毕晓普的国度,詹姆斯·梅利尔、A·R·阿蒙斯和阿什贝利延续了这一丰富的诗歌传统。这十位诗人在我看来是最好的美国诗人,当然熟练的读者也许会加上另外十位作为补充。我们气候的诗歌似乎已被过度暴露在了一个电脑的时代,纸质的书籍开始走向了末路。我们紧攥着最高级的诗歌,出于最迫切的需要。莎士比亚发明了我们所有人,这是因为没有莎士比亚,我们就不会发现那些一直都在那儿的事物。我们的诗人,即使是惠特曼,也无法与他相媲美。不过惠特曼对他的国家最好的大脑和心灵们的影响依旧是泛滥的。爱默生是美国的头脑,惠特曼则是它自我的故事,刚刚成型然而奋力的想达成完整。惠特曼宣称美国本身就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歌。这种任性的自信在小布什执政的日子里消失不见,但是在奥巴马的时代得以复兴。我们年轻的一代会拥有他们的梦想,老人们(比如我)也会看见幻景。如果美国依旧有一个好前景,那么爱默生和惠特曼就预告了它,不管时光的报复会使美国如何黑暗。因为美国是一个迟来的国家,然而又坚持寻求一种先驱性,我们标志性的诗歌也许是惠特曼把自己当成美国亚当的幻景:

像亚当,我在清晨 走出树荫,被睡眠所更新,看着我经过吧,听着我的声音,靠近我,4 触碰我,用你的手掌触碰我的身体,当我经过。别怕我的身体。

说话的人像是诺斯替教的多马福音里升起的耶稣,惠特曼不曾读过该书,但他与它的精神是如此契合,根本不需要阅读。惠特曼把自己呈现为赫尔墨斯神智学里的上帝-人,美国圣经的作者。他如我们和世界所承认的,开创了美国诗歌。同时作为最早和最迟的西方诗歌,我们与生俱来的张力重新定义了终极。本书中我选择的最早的美国诗歌是爱默生的《终点》,这只是一首主题意义上的最后的诗,因为本诗发表于1867年而这位康考德的哲人死于1882年,在他79岁生日的几星期前。到去世为止他衰退已经有十年,《终点》睿智的预言了这漫长的衰退:

幻想离去:发明不再,收缩你的天空,安于帐篷的领域。无法兼得这与那,做出你的选择…… 节省正衰减的河流……

惠特曼告别的音调更加的凄切和轰鸣于心:

让我无声的滑行向前:

用柔软之匙插入锁眼——以一声低语 打开大门,哦,灵魂。

这是1868年的惠特曼,只有49岁,留给他的还有24年的光阴。哀歌式的预感遍及所有的诗歌传统,但令美国与众不同的是自我的哀歌。惠特曼在《我自己的歌》中发出了赞颂,但是他其余的主要诗歌都趋向于哀悼,这在《当紫丁香最近在前院开放》中达到了顶峰。它的直接继承者,艾略特的《荒原》,并不是对欧洲文化的挽歌,而是一个美国诗人来自自身深处的哭喊,记录了自我如何绝望的抵抗俄尔普斯被肢解的宿命。哈特·克莱恩在《桥》中与艾略特竞争,却有意识的重复了惠特曼对他的爱神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哀悼。艾略特在他主题意义上的最后的诗《小吉丁》中给予了我们一段精彩的对话,正学习他最 5 后一课的诗人遇上了一位叶芝与斯威夫特为主的复合前驱。哈特·克莱恩在他崇高的死亡颂歌《断塔》中不可避免的发出了我听过的最纯粹的认知音乐,在其中美国所有的传统都达到了顶峰然后又自我毁灭:

钟铃,我说钟铃摧垮了自己的钟塔; 摇摆到我不知晓的地方。

如果你下一个生日将是你八十岁的生日,你又毕生都阅读着最伟大的诗歌,那么你会开始明白,在经历死亡和死亡面前,想象同时即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哈姆雷特作为西方想象的化身,知道他自己同时即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但他就是诗歌本身,一个最难以置信的意识的中心,文学不曾诞生过更广阔的意识。不过圣经、荷马、但丁、塞万提斯、托尔斯泰和普鲁斯特并没有在莎士比亚的黎明曙光中黯淡,相反他们在现实的中心反射着这轮太阳。我的断言意在描述一种普遍的读者经验。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构成了我们依赖的最后的诗,哪怕我们已经忘记自己对它的依赖。阿里斯托芬一段深受克尔凯郭尔喜爱的合唱告诉我们:“你最终得到了太多的一切:日落、卷心菜、爱。”也许这部选集的读者最终将得到太多最后的诗,然而(在我赋予它的三重意义上)它们是如此无限的丰富:从斯宾塞到我已故的朋友,VickiHearne和AghaShahidAli,两人都在2001年去世。诗人们也许想达成停战协议,然而复仇三女神不会容许讨价还价。但对于那些卓越的写作者来说,他们将永远不会被遗忘。美国诗人将继续濒临海岸线,与他们的幽灵们(daemons)做着抗争。我们又一次看到惠特曼的普遍性,他听到永远摇晃的摇篮中悄声说出的词语“死亡”,伴随人生的海洋一起落潮。史蒂文斯、艾略特、哈特·克莱恩、毕晓普,MaySwenson,A·R·阿蒙斯,JamesWright,AmyClampitt,JeanGarrigue,还有本书中一些别的诗人都写出了非凡的海滩沉思,用这些片断支撑着他们的断垣残壁,然而这些诗一般都出自早年的危机,并非最后的诗。晚年的威廉·燕卜荪,一位主要的批评家和令人不安的诗人,曾经告诉我哈特·克莱恩吸引他的原因在于克莱恩把每首诗都当成生命最后的诗来写作。把生命的全部都献给了诗歌,克莱恩最终(错误的)认为他的灵感已经消逝,于是选择了自杀。克莱恩也许是最后的极致浪漫主义诗人,作为美国的雪莱和兰波,他和他们一样在情感上充满了自我毁灭性。在某种良性的意义上最后的诗是不存在的,唯一的例外是出现某位终结传统的人物,但这种例子少之又少,需要像维克多·雨果那样的巨人或者杰拉德·曼利·霍 6 普金斯这样的诗歌斗士。大多数革新者都像艾略特一样,只是表面上的,试图推翻浪漫主义的艾略特事实上是浪漫主义终极的延续者。在大多数具有挑战性的文学中,所有强力的反叛都注定只会成为对传统的一次更新。

不管年龄几何,我们求助于最后的诗是因为我们同时渴望又惧怕终极。我们想知道又不想知道我们现世的边界,我们希望从诗人笔下学会的不是如何去死亡,而是如何与不确定性抗争。蒙田,最早也是最好的散文家,建议我们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学习如何死亡上。等那时候到了,我们会知道该如何做好。创作诗歌的目的总是想让它流传下去,虽然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才能获得永恒。大多数诗歌注定最多只是一时之作。它们被证明只是影子,并非实在的事物。莎士比亚在许多意义上使用“影子”这个词,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用它来指舞台演出或者说演员的角色。麦克白,畏惧于妻子的死亡,把人生比作了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位在舞台上趾高气昂又焦虑万分的拙劣的演员,下场后就再也无法被听到。最后的诗在实用意义上反抗这有力的比喻:它们想要被听到,直到地球的最后一小时,远远超出写作者本人的生命。莎士比亚在诗歌和戏剧中的客观能力使我们无法知道他内在的本性。即使发明内在性的不是他,他也至少发明了至今为止最成功的内在呈现方式,我们因此将永不会知道他如何接受了死亡的必然性,或者如何与之交友。他是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温和的信徒还是怀疑主义者?异教的炼金术师还是具有开创性的虚无主义者?沉思着哈姆雷特、李尔、奥赛罗、麦克白、克莉奥帕特拉和他们的悲剧,我达成了一个暂时的结论。余下皆是静默,因为最终是静默,除了静默别无他物。对于已故的AmyClampitt,一位我认识和尊敬的诗人来说,当一切都关闭时一种静默将开启。她太聪慧了,以至无法将自己的隐喻诉诸语言。静默是终极的一种属性。思索着本书中入选的诗歌,我惊讶于如此多的诗人口吐静默,以银辉洗涤了我们的暮色。我只见过ConradAiken一次,他是位卓越的诗人;虽然已经被遗忘很久了,但他最好的诗歌长久的占据着我的记忆:

于是我来到静默这没有海岸的海岸,这里没有夏日,没有树荫,没有水的流淌声,没有甜美的阳光,只有无物,无物的海岸,无论在其上,其下,四周,还是我的心中;

——选自《给门农的前奏曲XXXIII》

作为一个同雪莱、惠特曼和史蒂文斯一样的卢克莱修式的诗人,Aiken沉迷于“静默这没有海岸的海岸”,一个虚无深渊的门槛。他如此出色清晰的表达出自己对宇宙的虚无主义图景,使他与本书中大部分诗人都不同,如果不是迥异的话。你可以把Aiken看成美国的斯温伯恩,如今他和Aiken一样遭到了忽视,要求我们在他被忽视的形象中发现他真实的力量。斯温伯恩和被爱德华·菲茨杰拉德变形过的莪默·伽亚谟,这些卢克莱修式的虚无主义者打动我们是因为他们言说一种我们想回避却无法回避的现实,即弗洛伊德的现实原则。读最后的诗就是参与到现实检验中去,不管你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顺从的穆斯林还是忠实的犹太教徒。

我们该如何理解最后的诗?我给每个诗人的前言们暗示了一种各种例子依次对待的方式,但我对方式表示警惕。没有任何方式,除了你自己的方式,一旦你能够广泛深入的阅读,把自己交付给伟大诗歌中的声音和寂静。我教授卓越的学生们阅读诗歌的艺术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光阴,我开始懂得,教学的艺术在于扩展更多生命的赐福。即使在本书中这些诗歌最绝望或者最不可知的时刻,它们依旧暗示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时间,虽然这时间是为了延续的虚构,只是在诗中被照亮的空间。我曾经以为我阅读这么多的书籍是因为我无法结交足够多的人。然而至今我已教授了大约两万五千名学生,可以和一座小城市的人数相媲美,可我依旧日夜不休的阅读。格特鲁德·斯泰因曾精彩的说一个人同时是为自己和陌生人写作。一个人是为自己阅读,但可以教授其他人,而他们彼此可以不是陌生人。阅读、教学和写作对我来说是描述大脑行为的三个词语。史蒂文斯式的术语无比的贴切:这种复合的行为追寻使它满足的事物。最后的诗本身并不能使我们满足。只有整部《暴风雨》被当做最后的诗时才可能平复我们大脑的渴望。除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本书中至高的大脑行为还包括弥尔顿的《力士参孙》、蒲柏的《群愚史诗》、雪莱的《生命的凯旋》、劳伦斯的《阴影》、哈特·克莱恩的《断塔》以及詹姆斯·梅利尔的《1994年的日子》等等。它们摧毁了错觉,避开简易的存活,然而伸向了他者和他者性。最后的诗的功用在于提出自我永久的可能性,虽然自我注定会消亡,但它将在一代代幸存者的大脑和心灵中继续生存。没有一个快八十岁的人会喜爱最后的诗这属于告别的形式和音调。然而,作为一个活在尘世中的人,当他拒绝了错觉,除了这些 8 诗歌哪里又能找寻到慰藉?在这位选编者看来,本书中的诗歌并非关于精神的欢欣,但我是一个批评家和教师,不是诗人。纵贯全书,永生的暗示不断地与绝望的怀疑主义相碰撞。面对疾病、痛苦和将死,我们很快的发现修辞并不足够,甚至真正能给予我们慰藉的诗歌也一样。然而,这些诗歌的美丽和智慧依旧将在我们进入静默的路程中不断回响。

第二篇:(9)美国最好的诗人们

(9)美国最好的诗人们

在新浪,现实是个滚烫的山芋,谁要拿出来谁就会被关进黑屋子,我不想蹲黑屋子,想坐在屋顶上数星星,康德说:“世上有两种东西让人敬畏,一是繁星密布的苍穹,一是内心的道德律。”从今天开始,我不管道德的事了,开始数天上的星星。希望它们能给喜欢诗歌的人们带来些许光明。

1:埃兹拉·庞德(1885-1972),通常,人们把他称为美国现代派诗歌之父。事实上他应该是整个欧洲现代派诗歌的父亲。如果没有他和他的意象派,人们想要躲开雪莱和济慈的浪漫主义阴影,还会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他从汉语“習”的身上,看见了一片羽毛飞过白茫茫的天际而打开了一扇奇妙的意象大门。他翻译的古代诗歌《中国》也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新奇的美感。

在艺术界,他差不多是个公认的活雷锋。他曾帮助乔伊斯、艾略特、海明威等人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作品。

但这个家伙在政治上却表现得格外天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罗马电台发表了数百次演讲,抨击美国的战争行动,赞扬墨索里尼,由此被控叛国罪,1945年他被押往华盛顿受审,在被关押期间他翻译《大学》《中庸》,还写出了《比萨诗章》。这部作品获得了由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博林根诗歌奖。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父,庞德在现代诗歌界影响深远。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诗人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曾得益于庞德的亲自修改,所以它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代表诗作:《在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赏析:

诗歌只有两行,却因为“幽灵”与“枝条上的花瓣”这两个特殊的意象而夺人眼目。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车站出口, 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置身其间,行人迎面涌来,匆忙从身边卷过,光线不好,天气阴冷而潮湿。突然间,一张美丽的脸闪现了,接着又是一张,又一张......然后是一个儿童的脸,跟着又是一张美丽的女人的脸.....在昏暗的人潮里,它们分外鲜明。

诗人以两个并置的意象描述了这样一个瞬间,色彩强烈,神秘而优美。这一刻,因为诗人奇异的才华,世界也不得不在匆忙中停下脚步。

2:加里·斯奈德(1930-)“垮掉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旧金山,1951毕业于里德学院,获得文学和人类学学位,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攻读东方语言文学,并在此间参加垮掉派诗歌运动,因偶然读到寒山的诗作,倾心不已,接着他东渡扶桑,出家修禅,十年后回到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北部荒僻的山区居住,算得上是自然之子。他诗集主要有《砌石与寒山诗》、《无终的山水》、《僻野》、《观浪》、《龟岛》、《斧柄》、《留在外面的雨中》等,其中《龟岛》获得了 1975普利策诗歌奖。斯奈德被誉为清晰的沉思的大师,是“垮掉派”硕果仅存的诗人,也是这个流派中诗歌成就最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淡泊、透明。充满禅意。

代表作:《松树的树冠》

蓝色的夜 有霜雾,天空中 明月朗照 松树的树冠

弯曲成雪的蓝,淡淡地 没入天空,霜,星光 除了靴子的吱嘎声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知道什么 赏析:

《松树的树冠》是一首现代禅诗,安谧、空灵,我们从诗中看到的是夜晚、是霜雾,是天空、是明月,是松树的树冠,是兔的足迹,鹿的足迹,但究竟看到的是什么呢?什么也没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是超越尘世的智慧,是广大浩淼的虚空。

阅读这样的诗歌,我们看见一个诗人澄澈的内心,我们的心胸仿佛也随之被洗涤了。风清月白、天朗地清。这就是大美。《树冠》是加里·斯奈德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但流传更广的却是下面这首情诗。

大约是人们更着迷于禅寺偷情的趣味吧~

《禅寺春夜》 八年前的这个五月 晚上我们漫步在俄勒岗 一个花园的樱花树下 那时我想要的一切 现在全忘了,除了你 在这夜色中 在古都的花园中 我感到了幽灵的颤动 我记起你沁凉的胴体 在一件棉织的夏裙下裸露

3:罗伯特·勃莱(1926~),当代美国最著名诗人,“深度意象诗派”领袖人物。早年在哈佛大学学习,1958年与詹姆斯·赖特等人创办了旨在反对学院派诗歌的诗刊。成为聚集反学院派诗人的阵地,后来逐渐形成松散型的“新超现实主义诗派”。他最向往的是中国古代诗人。尤其对陶渊明先生五体投地。

代表作:《潜鸟的鸣叫》 从远远的无遮的湖泊中心 潜鸟的鸣叫升起来。

那是拥有很少东西的人的呼喊。

赏析:

从潜鸟的鸣叫到穷人的呼喊,罗伯特·勃莱以它魔术般的句子将我们轻易地带向了生活的最底层,而在这一快速抵达的旅程中,我们发现,诗人并非站在贫困者的立场表达愤怒,而是出于对天地万有的关怀。作为一个安静的旁观者,他只是举起一个手指,就让我们的视野进入了一个本真却最容易被忽视的生命世界。而在这个寂静的世界里,读者的感官被打开了。生命豁然开朗,耳目为之一新。

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想必都记得他最脍炙人口的诗句:贫穷能够听到风声也是好的。

4:W·S·默温(1927-)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生于纽约,早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时代开始诗歌生涯,其处女诗集《门神的面具》获得“肯庸评论诗歌奖”,1956-1967•年担任马萨诸塞大学驻校作家。这期间他还遵照埃兹拉·庞德之嘱前往法国研究中世纪文学,1968年默温加入当时蓬勃发展的新超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并最终成为该诗派主将之一。他的诗集《搬梯子的人》获普利策诗歌奖。

默温的诗歌品质独特,句式松散、气象神秘,但隐含抒情。他擅长于将自然和日常经验上升到一个扑朔迷离的境界中,他的诗常常用蜻蜓点水似的语言写成,具有深邃而广远的想象力。

代表作《又一个梦》

我踏上了山中落叶缤纷的小路

我渐渐看不清了,然后我完全消失

群峰之上是夏天

赏析:

在新超现实主义的创作理想中有一条相当重要:取消自我。这基本上是佛教的精神。在这首诗歌中,默温成功地抵达了这个流派的最高理想。

在一个长镜头里,我们看见一个人踏着一条满是落叶的小路进入山中,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随着镜头向远方伸展,是起伏的山峦。是山峦后面的明亮的夏日天空。默温的“这一个梦”仿佛吉光片羽,给我们带来了辽阔的寂静。

5:詹姆斯·赖特(1927-1980):生于俄亥俄州马丁斯渡口,早年就读于肯庸学院,曾师从大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后与罗伯特·勃莱一起创建“深度意象”诗歌流派。成为美国战后反学院派诗歌的主要阵地。他的诗集《树枝不会折断》是20世纪60年代最有影响的诗集之一,诗歌中新颖的实验品质让评论界迷惑又震惊,他的《诗歌集》于1972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

赖特以抒情短章闻名于世,他热爱自然,自认为受中国诗人王维的影响较深。

代表作:《在威廉·达菲农场的吊床上》

我看见头上青铜色的蝴蝶 在黑色的树干上安眠 像一片叶子在绿荫中拂动 空房后是深谷 牛铃,一声声 传进下午的深渊 我的右边

在两株松树间,阳光明媚的土地上 去年的马粪

熊熊燃烧,变成了金色的石块 我向后仰卧,暮色降临 一只幼鹰飘过,寻觅归巢 我浪费了我的一生 赏析:

在明尼苏达的松树岛,农场。夏日的午后,诗人躺在一张吊床上,一生中,第一次,他发现头顶,有蝴蝶安眠,耳畔,是牛铃清脆之音。甚至田野上的马粪也恍如金块。一切色彩都明亮了起来。当飞鸟回巢,当暮色渐深,当柔软的光阴在悄无声息中流逝,诗人惊讶于生命的虚度之美~~ 这是詹姆斯·赖特的巅峰之作,它破天荒地表达了对生命浪费的体验,在一个物质主义的国度里,这当然是非常吓人的体验,接近了东方诗人的情怀。印象中,他曾经谈到过这个作品是为了向苏东坡老人家致敬。是不是很容易让你想起那首“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杰作呢?

6:艾伦·金斯堡1926~1997)“垮掉派”诗人的代表人物。生于新泽西州;父亲是在中学教书的小诗人;母亲是激进的共产主义者。大学时代结识了威廉·巴若斯和杰克·凯鲁亚克,结成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小圈子,并因吸毒而被学校除名。1955年10月,因在一次朗诵会上朗诵作品《嚎叫》而弄得众生颠倒,一跃而成青年运动的领袖。他倡导的反战、宗教、性自由对整个60年代美国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他与猫王、“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构成了美国文化的灵魂。

代表作:嚎叫

赏读:

在正统严肃的批评家的眼里,“垮掉一代”只是一群赞美狂饮、吸毒、乱交的怪物,而《嚎叫》只是这些怪物绝望的吼声。但作为大众文化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页,《嚎叫》的问世为“垮掉派”赢得了不朽的名声。更加重要的是,它展现了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迷乱的精神旷野。作品的第一章呈现了一个噩梦般的世界;第二章控诉了物质至上、千篇一律和机械化生活对至善人性的摧残;第三章呈现了一幅富有普世情怀的个人画卷……而它的脚注(结尾部分)是一场演说,是对神圣生命的呼唤与颂扬。整个作品有如江河流泻,充满了磅礴的气势。被誉为朗诵作品中的绝响之诗。但我更喜欢的是他的一首小诗--<致林塞>,作品安静、神秘,将内心的沉痛巧妙地放置在两个互不相干的画面里。暴露了金斯堡难得一见的温情:

《致林塞》

伐切尔,群星闪现

薄雾笼罩着科罗拉多的大路

一辆汽车缓缓爬过平原

在微光中收音机吼叫着爵士乐

那伤心的推销员点燃另一枝香烟

在另一座城市,27年前

我看见你映在墙上的影子

你穿着吊带裤坐在床头

影子中的手举起一枝手枪对准你的头颅

你的身影仆倒在地 7:兰德·贾瑞尔1914-1965)出生于田纳西并在当地接受大学教育,毕业后在各地大学任教,二战中效力于美国空军。做过文学编辑,诗集《华盛顿动物园的妇女》获得1961全国图书奖。他同时也从事小说写作和文学批评,被认为是“他那一代最杰出的诗人和批评家”。他对洛威尔、毕晓普等人的评论对于他们以及这一代诗人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的诗歌表达了其对人类处境所怀的极度的悲悯。诗人斯坦尼·柯立兹的说法非常确切:“贾瑞尔所有诗歌都包含着哭泣般的声音。”

代表作:《炮手》他们把我送到这里,远离我的猫咪和妻子 就为了让医生扎我、数我的牙齿?

为了到平地上搞成一排?在帐篷里围着火炉? 在培训学校的苍蝇堆里我打盹了吗? 战士们兔子一样缩在曳光弹里,血凝固在我的夹板上就像一块痂--炮塔灰暗而沉寂,我打鼾了吗? 直到棕榈和我的死亡一起长出大海。

我的世界结束在这里,在一座坟墓的沙土中,我的战争就算完么?死是多么容易!我的妻子会得到一窝耗子作为抚恤金么? 那些奖章弄回家给了我的猫咪吗?

赏读:

这是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反战作品,短短12行,却闪耀着人道主义的万丈光辉。对战地的描述冷酷。对战争的谴责也很有力。

起首的3 个诘问将战事的荒谬与人生的绝望展露无遗。而最后三个诘问,再次加强了这种荒谬与绝望。

好作品需要才华,更需要胆识,在我们的军旅诗人中,富裕的是愚蠢的颂歌与可怕热情,永远也不可能产生这样寒冷彻骨的好作品。

8:伊莉莎白·毕肖普(1911-1979)生于马萨诸塞州, 出生当年父亲病故, 母亲随后进了精神病院。她在加拿大的外祖母和波士顿的姨母轮番抚养下长大成人。她曾说“尽管我拥有‘不幸的童年’这份奖品, 它哀伤得几乎可以收进教科书, 但不要以为我沉溺其中。”她从大学毕业后, 开始了一生的漫游, 先后在纽约、基韦斯特、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和波士顿定居。在创作上,人们普遍认为毕肖普是继狄金森、斯蒂文斯、玛丽·摩尔之后,用传统的技艺表达一种个人化的修辞立场的完美的诗人。

与诗歌中的冷静与节制不同, 毕晓普的私生活放浪形骸, 她的机智、愤世、同性恋都足以让人刮目。

代表作:《一种艺术》 丢失的艺术不难 不少东西本身就含有

任人丢弃的目的,失去它们并不是灾难。每天都在丢失。房门钥匙丢了 一小时浪费了,早已满不在乎。丢失的艺术并不难。

接下去锻炼丢更大的东西,更快地丢:

到过的地方、认识的人、还有你本想见识一下的地方。这也不会带来灾难。

我丢了母亲传给我的表。还有你瞧!一、二,一共三幢我住过的楼房。丢失的艺术并不难。

我丢失了两座城市,都很可爱。以及,更大的 我从小熟悉的地带,两条河,一片大陆。这些我都失去了,可是也不算灾难。——即使失去了你(我那种开玩笑的声音 我最心爱的姿态)。我也还不用掩盖。本来,要掌握丢失的艺术不算太难。虽然丢掉这个 有点儿(写下来呀!)有点儿像是灾难。

赏析

与普拉斯一样,毕晓普穷尽一生的创作,并不在显示她惊世的才华,而是在表达她对世界的态度。但与普拉斯的愤世嫉俗不同,毕晓普更注重精确的语言与诡异的思想。她往往把人生的智慧馈赠在修辞的技艺里。让我们折服于语言的道德。在《一种艺术》这首作品里,她进入了淋漓的表达,一个饱经沧桑的诗人的旷达心境在一种讥诮的语感里,显得何其自然、何其轻松。

第三篇:最后一句诗教学设计

最后一句诗教学设计

班级:五(3)班

执教:李琳婧 教学目标: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编写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学写诗歌。

2.加强诗歌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一、诗的最后一句总是很特别 阳光

林武宪 阳光

在窗上

爬着 阳光

在花上

笑着 阳光

在溪上

流着

阳光

在妈妈的眼里

亮着

师:先来读一首诗,热热身。这首诗最后一句是哪一句?(生笑)

生:是不是觉得问题有些简单,那你说。

生:最后一句诗是“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师反复确定)师:这最后一句诗一定要放在最后吗?我把最后一句诗放在第二句行不行?

生:不行。(纷纷喊)师:为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生:我觉得前三句都有共同点,前三句都讲阳光在哪里干什么,最后一句表示妈妈的眼里是一派慈和,把妈妈眼里的慈和比喻成阳光。

师: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是前面三句和最后一句好像一样又好像有点不一样。我想请教大家:最后一句与前面几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生抢着举手)举手太快,我建议再想想。(生思考)

生:前三句指的是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的,最后一句指的是妈妈的爱里有阳光,阳光同时也是妈妈的爱,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如果把它换到前面的话,整个顺序就乱了。(师生鼓掌)

师:你讲得太深刻了,太了不起了!她都讲成这样了,还有人举手吗?(生举手,全场笑声一片)

生:窗上、花上、溪上都是一种事物,但妈妈的眼里是不一样的。师:他说到这点,你也强调这点。可见,这点已经到大家心里去了。

生:前面三个阳光是眼睛所能看到的,后面的阳光里你要用心才能体会得到。(全场鼓掌)

师:这只是个热身,我们继续读下一首诗。

二、我们在“预测”中感受最后一句的特别

花一把

七星潭 花一朵好看。花一山好看。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

你拿它去送人。

师:我不会一首诗一下子全部给你看,我要一句一句地出示,这首诗题目是《花一把》。(出示第一句诗)你看第一句:花一朵好看。跟我一起读(生读)好看不好看?(生答好看)你看到啦?(生笑)我们再读一遍,(生齐读)好看不好看?

生:好看。

师:这不是塑料花,这不是我们摘下来的花,这朵花是你在路边、山上、公园里看到的一朵花。可惜蒋老师对花没有研究,很多花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你叫的出来吗?你喜欢哪种花?说出名字来。

生:百合花。

师:百合花什么样子你知道吗? 生:白色的,花瓣像月亮的形状。

师:我喜欢你这句“花瓣像月亮的形状”。生:我喜欢梅花。

师:你知道梅花的样子吗?(生迟疑,边上的同学说知道知道,众笑)

生:梅花开在冬天,我们这边很少见到,但是我们可以在书上见到。

师:你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梅花的样子。(众笑)生:粉红色的,一朵一朵。

师:看到样子了!你真正去看的话,你会看到山上、路边一朵一朵很美的花,但是我们写成诗的时候不需要加很多的形容词,就那么简单一句话——花一朵,好看。好看吧?

生:好看。(笑)

师:你觉得这句诗是不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生摇头)为什么? 生:题目是《花一把》,可是这里只写到了花一朵,我想诗人应该还要接下去写。

师:有道理吧?(生赞同)她根据题目来推测,花一把还没出现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第二句)

生(读):花一山好看。

师:这样的景象没看到过的举手。(少数学生举手)你看到过满山的什么花?

生:满山的野花。(众笑)

师:这个回答怎么答都没有错。(笑声不断)生:满山的野花星星点点,就像夜空里的小星星。生:我看到过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鹤顶山上。

师:(出示图片)你看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你看这油菜花多得把山都染黄了,你再看这满山一树一树的樱花。花一山好看吗?

生:好看。(生再读前两句,出示第三句)生(读):花一盆还好。师:你发现有不同的地方了吗? 生:前面是“好看”,这句是“还好”。师:你说的“还好”感觉到什么?

生:比花一山、花一朵要差一点。

师:我觉得花一盆也挺好的,为什么你们觉得会差那么一点点呢?

生:因为花一朵、花一山都是在大自然中长大,有大自然的芬芳,汲取了大自然的雨露,而花一盆是种植的。它们生长的地方不同,所以没有花一朵、花一山好看。

生:虽然花一朵、花一山、花一盆都是有生命的,但是花一朵、花一山是在很广阔的土地生长的,他有足够的空间,而花一盆是在有限的空间里生长。(生鼓掌)

师:你看作者想表达你的意思,也想表达她的意思,但是他不说那么多话,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写——花一盆还好。这是最后一句吗?(生摇头,出示第四句)

生(读):花一把就笨了!(众笑)师:你怎么体会的?

生:花摘下来一把,就感觉没有生命了。

生:花一朵、花一山是最好的,他们不仅有自己生存的空间,自己吸收大自然的精华,感觉他们像是自由的。而花一盆被人类所饲养,但是他们仍有生命,也比花一把要好看。但是花一把只能保持几天的美丽,过后就没有自己的生命,花一把仅仅是欣赏现在的美丽,而没有考虑到后面,所以花一把就笨了!(掌声热烈)

师:你觉得这是最后一句吗?(生迟疑)

生:我觉得是最后一句了,因为它从有生命有自由到没有自由最后到没有自由没有生命。

师:认为写完的请举手?(少数学生举手)真的没写完——

花一把

七星潭 花一朵好看。花一山好看。花一盆还好。

花一把就笨了!除非

师:除非什么呢?(生蠢蠢欲动)赶紧把本子拿出来,写下最后一句诗。

(生书写)

师:全体起立!(生起立)尽管你们只写了一句诗,但是很重要。我把话筒递到一位同学面前念这句诗,其他人要判断,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写得好,你就继续站着;如果你觉得他比你写得好,你就坐下。但是,蒋老师很怕很怕,一位同学读完,全部同学都坐下了,我会很尴尬很尴尬。(众笑)

生:除非——赠人,手有余香。

生:除非——它能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香气,让一个病重的人露出微笑。

师:你们想的方向是一样的,一个引用了成语,一个写得更具体点。

生:除非——让它归到大自然的怀抱。师:唉,方向不一样了。生:除非——花一把是奉献。

师: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是不是送人呀?

生:不是。有可能是把花奉献给春天,让春天有了美丽;又或者把花送给亲友,让亲友感动心灵的温暖。

师:有那么多的想法,所以用“奉献”一词来表达。生:除非——再扎一把花。(生笑)师:这位同学走幽默路线。(笑声不绝)

师:有送人的,有回到大自然的,还有重新再扎一把花的,还有——

生:除非——这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美丽的一把假花。(全场爆笑)

生:除非——送给妈妈。

师:短却有味道,来点掌声。(生鼓掌)生:除非你可以赋予它美丽的含义。

师:想不想看诗人怎么写的? 生:想。

师:除非——你拿它去送人。(笑)

师:因为你等待了半天,所以你笑了。如果你整首诗读完,你不会笑的,不相信我读给大家听。(师读诗)你味道吗?(生自由读)

三、我们模仿着写出最后一句的特别

师:刚才我们感受的都是诗人写的,你们总觉得诗人写得比我们好,蒋老师也豁出去了,写了一首类似于把最后一句写得很有创意的诗,但是我不会给你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好不好?(生跃跃欲试)【出示课件】: 颜色

()好看。()好看。()还好。

()就()了!除非

()。

(生写诗)

生:红色好看。黄色好看。蓝色还好。白色就差了!除非,它代表纯洁与高雅,不表示有人去天堂。(众笑,掌声不断)

生:红色好看。绿色好看。灰色还好。黑色就差了!除非,在静谧的夜晚。(全场鼓掌)

生:黑色好看。白色好看。灰色还好。红色就假了!除非,它是妈妈给你的温暖。(掌声热烈)

四、我们来创作“最后一句诗”

师:时间关系,我要出示我写的那首诗了。(生期待)这是你们真正的创作,因为前面的三首诗都是名家作品,最后一句已经很经典了,很难超越。但这首诗是老师写的,也没发表过。只要你写得确实有诗的味道,你的“最后一句”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出示课件】: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

我是一枝黑色的笔。

我要把小妹妹的牙齿涂黑,让她变成笑掉牙的老奶奶;

我要把红玫瑰图层黑色,让它以为自己中了剧毒;

我要把白天鹅的羽毛涂黑,让它以为醒来变成了乌鸦。

但是但是,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我最伟大的杰作,是。

师:我最伟大的杰作,是——?是——?(声音拖长,生按耐不住)

生:是——把雪花涂成黑色,让人以为它生病了。

生:是——把雨水涂成黑色,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掌声)生:是——在夜晚给星星提供一个闪耀的舞台。师:太棒了!这么好的创意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生:是——把办公室电脑涂成黑色,让人以为这电脑坏了,黑屏了。(生笑)

师:很有现代感的一首诗。

生:是——把夏日的太阳涂成黑色,让大家以为凉爽来了。师:这是说出了我的心声。老师怎么写的呢?

师:是——把天空涂成黑色,让爸爸妈妈老师们以为天还没亮,还可以继续安睡。(众笑)

生:好希望这样哦!(笑)师:下课!

第四篇:唐朝诗人们那些拉风的称号和来历

唐朝诗人们那些拉风的称号和来历

唐朝是诗的朝代,那些诗人大咖们都有自己很牛的头衔,比如很熟悉的诗仙诗圣,还有诗鬼诗魔诗狂诗佛下面我就就来看看大神们属性超强的称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五言长城--刘长卿诗家天子--王昌龄,诗骨--陈子昂,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这两位被称为唐诗史上的双子星,诗仙诗圣的名号也是总被一起提及。李白长于乐府,歌行和绝句;杜甫长于律诗和古体诗。相传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难,说李白是谪仙人,有杜诗为证,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宋人杨万里评价李杜说,李太白之诗,列子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者。列子是传说中的神仙,而灵均是传说中的圣者。但是诗仙诗圣的说法还没有。明代杨慎说: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这个说法大扺就是杨万里说法的总结明代王嗣奭是杜甫的脑残粉,晚上做梦梦到杜甫,做了首诗《梦杜少陵作》,诗中说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大概诗仙诗圣的说法就是出自这里了。诗鬼是诗中鬼才的意思,用以形容李贺诗作的丰富想象,瑰丽的语言。南宋《沧浪诗话》说,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到了后来,宋元之际的《文献通考》说,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留下了前半截,李贺就成了诗鬼。白居易的诗魔的称号是自己形容自己的,被后世接受。白居易痴于写诗,吟诵伏案日久,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白诗有云:酒狂又引诗魔发;又说,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刘禹锡诗豪的说法也是白乐天原创的。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新唐书刘禹锡传,也有记载,白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元代的《唐才子传·刘长卿》记述,权德舆称五言长城。实际上权德舆说的是:夫彼汉东守尝自以为五言长城。就是说五言长城是刘长卿的自诩,是自我炒作。下边的几个我没找到出处,不过都是被广泛接受的。王维的五绝五律堪称盛唐第一人。王维年轻的时候就好参禅,名和字都是取自佛经《维摩诘经》。在王维的时代,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赞誉。历史上很多人都曾不被誉为诗佛,直到清朝还未有定论。除了诗家天子,王昌龄还有七绝圣手,开天圣手这样的称号。还是元代的《唐才子传》记述王昌龄,时称诗家天子王江宁。说明王昌龄还在世的时候就有这个说法,只能确定是迁江宁丞以后谪岭南以前,就是37到40岁之间的事。谁说的不知。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孟郊说,诗骨耸东野,诗潮涌退之。应该是说他本人的。《山堂肆考》中有这种说法,出处未知。孟郊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极讲究炼字。元代元好问有郊岛两诗囚的说法,诗囚大概源自此处。贾岛和孟郊很像,被称之为郊寒岛瘦。关于贾岛炼字,推敲的故事很有名气。《山堂肆考》中称贾岛佛。诗佛被王维用了,诗囚被孟郊用了,贾岛获得了一个和诗囚意思一样的称号,诗奴。出出未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各方面的一代豪杰。初唐的诗坛一下子出了四杰,王勃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称为诗杰恰如其分。只是可惜王勃和李贺都是27岁英年早逝。旧唐书载,王杨卢骆并称于世,称四杰。诗杰的说法,出处不知。贺知章为人狂放,自号四明狂客,就是杜甫说的昔年有狂客。不知道从何时起被称为诗狂。我也查了一些资料,看了看唐才子传和新旧唐书相关的内容,无相关记录,上边七人如果有知道出处的请告诉我一下,谢谢。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第五篇:杜甫的一首反腐诗长久被人们忽视

杜甫的一首反腐诗长久被人们忽视

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晚来橫吹好,泓下亦龙吟。

这首题为《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的五律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这是一首本该引起人们重视,却又长久被人们忽视的杰作。历来杜诗的选本很多,可选这首诗的版本较少。多家注释《杜工部诗集》的前贤都没有读懂这首诗。

杜甫

清朝康熙年间仇兆鳌撰《杜诗详注》引宋人黄鹤注,说《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是“开元二十四年以后作”。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漫游吴越归来,转赴京师应试,不幸落第。因为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的缘故,从开元二十五年起,杜甫借省亲,开始第二次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足迹所至,即今山东、河北一带。石门,山名,在兖州府平阴县,与瑕丘县相邻。瑕丘,春秋时鲁国的负瑕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兖州东北,晋废,隋复置,唐为兖州的治所。郑是瑕丘的官吏。唐代府州设有法曹参军事。刘九是兖州的法曹参军事。兖州,古代九州之一,见于《禹贡》。隋改为鲁郡,唐武德年间恢复旧称,天宝元年又改称鲁郡。黃鹤注杜诗《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说:“鲁訔年谱引公酹文云:‘二十九年,在洛之首阳祭远祖。’”据此可断,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间。杜甫的诗篇绝大部分作于天宝以后,这首五律作于开元后期,是诗人为数不多的早年作品,理应受到重视。但是,对于这首诗的主题,笔者以为不少前贤没有理解。例如清代仇兆鳌,本是注释杜诗的名家。他在《杜诗详注》中赞同前人“公为客,郑乃主人”的说法,把这首五律看成是作者参加宴集的记叙诗。再如清代浦起龙,也是注释杜诗的名家。他在《读杜心解》中注释该诗,说:“此逐层叙事之诗。

一、二,石门领起。三指刘,四含郑。„„

五、六,叙宴集。下一‘逢’字,连己在内。结乃酒酣乐凑之趣。”仇、浦两人的看法一致。然而,仔细琢磨这首诗的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诗人说得明明白白,是刘、郑两人在石门宴集,与诗人无涉。《杜工部诗集》中有几首诗人记叙参加宴饮的作品,如《陪李北海宴历下亭》、《陪李金吾花下饮》、《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等,诗题都有一“陪”字,而《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题无“陪”字,足见诗人并未参加宴集。这就跟仇、浦两位前贤的看法相左了。

那么,读者会问:既然诗人未曾参加石门宴集,为什么还要写这首石门宴集诗呢?下面,就让我们从石门宴集的起因、过程,逐步揭示事情真象,解决读者的疑问。

石门宴集的起因、过程见于诗作的颔联和颈联——“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

“掾曹”是唐代州府长官手下分曹理事的属员,这里是指兖州法曹参军事刘九。“荒林”指兖州府平阴县石门一带偏僻的山林。“能吏”,干练的胥吏。“联壁”有典故,《南史》:韦孝宽从荊州刺史源子恭镇襄城,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与韦孝宽情好甚密,政术俱美,荊部吏人号为联璧。“联璧”在这里指郑、刘两人在宴集上默契配合的行为。“一金”,前贤注释都引《史记·平准书》中的《集解》:“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但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黄金在秦时论镒,汉时论斤,从晋代起论两。所以,杜诗中的“一金”,应当理解为一两黄金。

这两联字面上的意思是:“兖州法曹的官员刘九乘着雅兴,骑马来到平阴县偏僻的石门山林。能干的瑕丘县吏郑某早已赶到,迎候在那里,摆设价值一金的丰盛宴席招待上司。” 开元之治,在历史上号称隆盛。然而,物极必反。隆盛的背后潜藏着始衰的危机。在一般人的眼里,石门宴集是官场上司空见惯平常的事,而在诗圣杜甫的眼里却是值得警惕的事。何以见得呢?一个“直”字,用得妙!说明诗人对石门宴集的花费进行了认真核算,结果是“华筵直一金”。明代杨慎说:“‘华筵直一金’有典则可,无典则俗。”这位状元郎真是掉进书袋里,完全不知杜诗的现实性。从东汉到五代,金银的比价较稳定,大体上为一比五。一两黄金大约折合五两白银。五两白银折合五千文铜钱。《新唐书·食货志》记载: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开元年间,“海内富贵,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以齐地一斗米五钱计算,石门宴集的花费能买一百石米。唐代中县县令正七品。郑瑕丘不是县令,也就是个八、九品的胥吏。唐代九品官月俸五石米。石门宴集,两位官吏,一顿吃掉九品官一年零八个月的俸禄。唐制,戍卒、役丁日给米二升,月供六斗。石门宴集,两位官吏,一顿吃掉一百六十六位戍卒或役丁一个月的口粮还有余。粟米比重以0.8计,戍卒或役丁月供六斗,折合今制28.8公斤。现今1公斤小米9元。石门宴集,两位官吏,一顿吃喝的花费折合人民币43182元7角2分。要知道,官吏们吃的喝的都是民脂民膏!这样的官场宴集,在开元盛世全国一天不知道要出现多少次。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煞不住官场吃喝风,再富强的国家,终究会被吃垮!这还不算,下吏奉承上官,必有企图,官场吃喝宴集,往往是结党营私的手段,其危害更甚。“能吏逢联璧”是反话。“能吏”,应当是为人民办好事的,僻地到一曹官,县吏便闻风寻踪,殷勤奉承,他的本事用错了地方。“联璧”,本指上官下吏关系融洽,政术俱美。如今曹官县吏挥霍民脂民膏,尽情享乐,诗人用一“逢”,写尽郑、刘勾结之丑态,极具讽刺力。诗人擅长写律诗,仅用短短的两联,就为我们记录了开元盛世的一段值得警惕的幽事。

提醒人们警惕官场大吃大喝的恶劣风气是该诗的主题。这个主题是由颔、颈两联表达出来的。那么,首、尾两联起什么作用呢?

首联“秋水清无底,箫然净客心”,运用的是传统诗歌创作兴而比的方法。兴、比问题,世多歧说。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者,以彼物比此物”。我以为他的说法大抵可取。兴在寄托,比识差异,触景生情,因事寄兴,诗人运用兴而比来描述和反映现实。隋代卢思道有“秋江见底清”的诗句,杜甫翻用之,说秋水不但清,而且至于无底,则是淘尽渣滓,绝无污染。面对如此清澈的秋水,诗人的心灵顿觉清明洁浄,反观人世,则多有污浊。读此起句便可想见当日诗人已发现开元盛世下的不少危机,从而引出石门宴集。曹官县吏挥霍民脂民膏令诗人痛心,曹官县吏奉迎勾结的丑态更令诗人鄙弃。于是诗人不忍心再看下去,正襟端坐拿起橫笛吹奏。马融《长笛赋》说:“龙吟水中不见已,伐竹吹之声相似。”诗人化用马融的说法,把橫笛吹出的声音比作秋水深处的龙吟。尾联“晚来橫吹好,泓下亦龙吟”,巧妙地照应“秋水清”的首联,表现岀杜甫写作律诗的高超技巧。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甫一生的伟大抱负和执著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抱负和追求,使他观察社会现象时,往往能够更多地照顾黎民百姓的利益,反映黎民百姓的呼声,从而独具慧眼,揭示一般人不易发现的问题。《新唐书·杜甫传赞》称:“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杜甫的早年诗作《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同样表现出善陈时事,律切精深的特点,也为后人留下开元盛世下的一段值得警惕的真实故事。

下载哈罗德.布鲁姆《论诗人们最后的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罗德.布鲁姆《论诗人们最后的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