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来班新闻课:考试,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王君[范文]
未来班新闻课:考试,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第一部分:导入
师:今天我们上新闻课。大家知道前几天中国发生的牵动千家万户的大事是什么?
生:高考!
师:对,高考。所以,本周的新闻课我们围绕考试来上。大部分学生对考试都不太欢迎,甚至比较畏惧考试,憎恶考试的对吧?
(生笑点头,附和)
师:甚至,还有许多考试悲剧发生。2006年,江苏一位平时表现品学兼优的高二学生自杀,留下了这样一封遗书——
[投影展示] • 考试太累了
• 明天的化学考试不想考了 • 作业也许会做但也不想做了 • 唯一舍不得的就是爷爷奶奶 • ⋯⋯ • 我累了 • 我厌烦考试了 • 我先走了„„(配乐,生读。全场凝然)
第二部分:一读新闻
师:考试真有这么可怕吗?请让我们走进今年的高考。今天给同学们推荐的是“网易看客”第75期:全民高考热。阅读这个专题的时间是5分钟,要求和以前一样,边看边思考,五分钟后请上台来描绘你看到的场面。现在请进入WIKI班级网络学习的平台。
(生打开苹果电脑,进入班级网络学习的平台,点击链接进入“网易”看客。这是网易的一个主题图片新闻平台。“全民高考热”专题汇聚各地高考图片二十余张并且配有精彩的解说文字。师配乐《送公粮》,学生自读。)
师:好,时间到。请把苹果电脑合到15度,快步上讲台发言。发言主题:你看到了什么?请主要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从第三组最后一名同学开始。
(生合上电脑。挨秩序上台发言)
生:我看到无数的家长拥堵在考场外。他们的脸上满是期待,眼神里满是焦灼。有一位母亲紧紧地拥抱自己的女儿,她的手紧紧握住女儿的手,传递给女儿力量和希望。
师:在中国,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中国的高考不是孩子的拼搏,也是家长在拼搏啊!
生:我看到的考生们个个意气风发。大门一开,几乎是笑着闹着冲进考场。不是在考试,简直是过节。
师:哈哈,有意思,高考是青春严酷的考验,但也是青春最盛大的成人仪式。十二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莘莘学子们盼着这一天呢!
生:我很感动。我看到一位无腿的残疾人考生在打着点滴高考。他的身边有好几位医务人员在护理。那场面很温暖。
师:今年最年长的考生是八十多岁呢!他们考试,为的已经不仅仅是升学和前程了,我理解,他们是在证明生命的一种力量和追求。
生:我看到了耀眼的红——红衣红旗红标语,明亮的亢奋的色彩,让高考如同节日。
师:穿红衣是一种祝福。这里的红,不是腥风血雨,而是喜庆祝福!
⋯⋯
师:一个社会要是缺少了公平的考试,寒门子弟将会失去改变自己命运的最重要途径。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都是历史的珍贵瞬间——
[投影展示图片]
师:文革之后,重新出来主持工作的邓小平为老百姓做的大得民心的好事之一就是恢复高考。第一张照片,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兴高采烈地拖着行李去高校报到。第二张,是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在听课,第三张,是文革后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们的毕业留影。那是让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啊!因为高考制度的恢复,许多人因此改变了命运。
第三部分:辩论
[投影展示图片] 师:认识这两个人吗?
生:一个是比尔.盖茨,一个是韩寒。
师:他们是当代很多青少年的偶像。王老师也是他们的粉丝(众笑)。他们的人生之路跟大部分人不一样。韩寒中学时代号称“八门功课亮红灯,照亮我的前程”.他后来成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他没有参加高考,现在是著名作家、赛车手、青年领袖。盖茨呢?考上了哈佛,但没有上完就退学了,然后创办微软,他现在是世界首富。他们的人生好像是主动偏移了考试之路的人生。今天,我们课堂现场微型辩论的辩题是:盖茨和韩寒的人生道路可以效仿吗?正方:可以效仿。反方:不可以效仿。首先请判断:你赞成正方还是赞成反方。
(生举手。三分钟的自由讨论。然后用百度计时器计时。要求正反方交替发言。每人一次发言不超过30秒。辩论要热烈但谦让,尽量让更多的同学有说话机会。)
师:现在请正方先发言。
生:我认为他们的人生之路是可以仿效的。因为每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不一样,不一定非要要求每一个人都走同样的道路。
生:我反对。韩寒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有超出常人的禀赋。韩寒是写作天才,盖茨是电脑奇才。他们是别人模仿不了的!
生:我认为每个人都生而是天才,走韩寒的路并不意味着自己也去当作家和赛车手,而是努力发现自己和发掘自己。
生:但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上普通人是大多数。确实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但是大部分人没有突出到可以用此来开创事业和谋生的程度。
生:说韩寒和盖茨之路是可以模仿,其实是一种改革教育和推动教育的理想:每一个人都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别人的要求。
生:你的想法很浪漫但不切实际。是空想。(众笑)师:为啥浪漫却不切实际呢?
生:在中学时代,其实很少有人能够及时发现天赋于是错掉了最好的培养时间。而且即使发现了,大部分家庭也不太可能做出强有力的支持。韩寒和盖茨的家庭背景都很好,这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
师:你看问题很深刻啊,看出了社会对人才个性化发展的支持系统还不健全。眼光独到!生:如果不学韩寒和盖茨,中学教育就死水一团。
生:学了韩寒,大部分学生都死路一条。韩寒成才之路可遇而不可求。生:是可求而不可遇。(众笑)⋯⋯
(生唇枪舌剑,略)
师:好,时间到。五分钟的自由辩论时间太短了,还有许多同学没有尽兴。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五分钟能够辩论清楚的。老师只是希望引发大家的思考。老师还希望有一天,就在我们这个教室里,能够走出韩寒和盖茨。学习韩寒和盖茨是需要实力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系统的。但有一点大家应该相信,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人生就是一场生生不息的考试。即使放弃了考场上的考试,但你每跨出一步,其实,都是在迎考。换个角度看,放弃的学校考试的韩寒们,其实面对的社会对他们的考试更严格啊!就是在高度发达的美国,考试也和还是如火如荼的。
第四部分:二读“新闻”
师:好,现在请大家打开苹果,再次进入 wiki网络学习的平台
,阅读今天新闻课的第二项推荐内容《雄心勃勃的青春期——美国高考一瞥》,看完后请发表意见。
[生在 配乐中独立阅读,选文主要内容为美国的高考竞争和美国中学生的努力程度]
《野心勃勃的青春期——美国高考一瞥》(节选)
知识的升值,使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比如,在1990年代,那些拥有法律、医学学位的人平均一生的收入为440万美元;拥有博士学位的人一生的平均收入为340万美元,拥有硕士学位的人一生的平均收入为250万美元,拥有学士学位的人一生的平均收入为210万美元,拥有高中学位的人一生的平均收入仅为120万美元。1999年,高中毕业生年收入平均为25900美元。大学生年平均收入则达45400美元。那些有高级职业学位者的平均年收入竟几乎到了10万美元。有人还对1972年高中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这些学生在1986年的收入。调查样本显示,男生的大学入学智能测验SAT(大概相当于我们的高考成绩吧)成绩每高10分,这些人在1986年的收入相应提高4%。
1942年设立的“西屋奖学金”(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Search),旨在发现高中生中的科技人才,全国每年只有40人入选最后一轮。从1960年到1989年,一半进入最后一轮的学生集中到7所精英大学读书。其中1/5到了哈佛,其次是MIT、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加州理工学院、康奈尔。1964年设立的“总统奖学金”(Presidential Scholars Program),旨在选拔全国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每州只有两个名额,如同参议员的名额一样,另有15个机动名额。从1987-1989年的数据看,这些学生中的一半也都到了7所精英大学读书。哈佛吸引了这些学生中的18%,其次是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MIT、杜克、密歇根。
师:好,请合上电脑为15度。快步上台发言。
生:我看到了在美国考试竞争也非常激烈,美国青年一代非常有理想有抱负,他们刻苦勤奋地学习迎接竞争。
生:读这篇文章,我感到美国的高考比我们国家更完善,他们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全面得多,不像我们一次考试分数定终生。他们更像素质教育。
师:是啊。中国人口太多了,要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非常难。但虽然难,我们还是应该改革,向发达国家学习。公平的优势要保持,全面检测人的能力的路径还要探索。
生:我读得热血沸腾。我一直以为美国学生就很安逸呢。现在才知道,每一个青春都必然面临挑战。我们国家是如此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这让我很受震撼。
师: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不过,是吓清醒了啊!(众笑)大家再看两张图片,猜一猜,这是哪里?什么人?在做什么?这些图片在网上广为流传。
[投影展示图片]
生:这是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一点时候的照片,哈佛的学生总是彻夜苦读。师:对!看来这个同学关注了新闻热点,真棒!结合起来,再谈谈感想吧。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最优秀的大学也是最勤奋的大学。生:我还是想起来了刚才老师的话: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考进哈佛已是不易,进了哈佛更不易。
师:面对考试就是生命的一种生存状态啊。以战胜考试之心锤炼人生,我们就会获得奋斗的力量。⋯⋯
第五部分:四读“新闻”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很感慨。优秀的人能够承受考试的压力和艰苦学习的压力。王老师也曾经畏惧过高考。1989年,老师高考落榜,17岁的青春蒙上了阴霾,甚至面临走投无路的绝境。但是,这场残酷的考试让老师迅速走向了成熟和坚强。请打开电脑,进入下一个拓展阅读页面。看完后请在下边的留言栏中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受。
[生进入wiki网络学习的平台,阅读《高考,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打字写下感想]
《高考,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节选)
16年很快就过去了,今天的我也颇品尝了一些人生的味道了,应该更有权力对当初的任何一段生活作出评价。回顾高考落榜和复读的经历,我依旧觉得笑多于哭,甜多于苦。感谢高考,一棒让17岁的我从一种虚幻的自我满足之中猛醒过来,逼着我能在还比较年轻的时候就能以清醒的姿态面对生活。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啊!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人是可以也有足够的力量改变自己的:生活可以重来,命运可以把握,一个人是可以承担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磨炼和痛苦的。
感谢高考,不仅让我正视了自己虚荣和软弱的一面,也让我挖掘了自己坚强和果敢的一面。高考让我相信生活中的很多困难其实是被自己放大了的,你如果真去面对,也不过如此。高考更让我这样一个出身于艰难市民家庭的没有多少生活经验的孩子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当初一条街一起长大的几十个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参与高考,时至今天,我成了他们当中生活状态较好的一个。高考虽然有些残酷,但毕竟为生活在社会底层而又有志气的孩子开辟了一条比较公平而能够看见光明的路啊!
而且,我经常忍不住地假设:如果我不是在17岁才尝到高考失败的味道,而是在14岁13岁就经受了相似的打击和洗礼,也许我的人生还会美丽一些,灿烂一些。而在这些年中,如果我面对任何一件事情都有90年面对高考的态度,那么我的生命质量也一定非同凡响。
所以,虽然高考制度还有诸多诸多的不完善,虽然媒体的夸张和现在学子们的虚弱把高考描绘得如何如何的可怕,我还是要说:即使你不经历“黑色七月”(现在是黑色“六月”了),你也应该经历相似的人生洗礼——这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而若干年后,蓦然回首,你一定会对你的“黑色高三”有意味深长的评价。也许像我一样,永远感谢高考—— 感谢所有的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师:请先浏览所有同学的留言,然后发言。可以读自己的,也可以读同学的。生:王老师的青春经历让我感动: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那个坚强的小女孩,一个产生着极大蜕变的女孩,最终走进了大学学堂。而现在条件优越的我们,待到高考又如何?为何不从现在努力。
生:读过之后,我越发的感到我们的不成熟和不谙世事,我们依然是那被父母呵护着的温室花朵,依然无法经历风雨,依然是那么脆弱。高考之后的梦醒将会是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吧⋯⋯
生:中考和高考锤炼着我们的生命力。落榜不是放弃的理由,失败反而是坚持的力量。考试让生命熠熠发光。
生:每一个人都在某一时刻会彻底崩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茫然的无底洞里爬出来。考试好像生命的隧道。
生:王老师的故事真的很惊人呀,我都没有想到这么活泼开朗的王老师居然有这么惊人的秘密呀。没错,我们不应该放弃,应该勇敢的去面对,在哪里摔倒了,就在哪里站起来。就算失败了,也不要害怕,要勇敢的去面对。
⋯⋯
第七部分:总结
师:孩子们,考试是严酷的,但考试并不冷酷。对于一颗健康的心灵而言,考试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你们有一个师哥,叫冉雪立,是老师上一届的学生,也是上一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西南赛区的第一名。不仅作文写得好,成绩也非常优秀,初三时节,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投影展示]
当月考的成绩一分一毫地比较,当期末的脚步日益临近,当雪白的试卷淹没初三,诗歌便理所当然地死寂于心。但我坚信,它会醒来,它会复苏!
石门村的雨檐下,席慕蓉封笔,她说诗死了。诚然,诗歌像李贺,像济慈,——英年早逝,芳华已衰。但诗歌更可以是杜工部,可以是苏东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诗歌,是生命的载体,生命的本源,没有诗的生命便没有幸福和真纯可言。我相信,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摘自初三、十二班学生冉雪立日记《美酒封坛》)
(配乐,生动情朗读)
师:还有一位师姐,叫游莞夏。她的成绩并不算特别优秀,但她对考试很阳光很豁达,她这样写到:
[投影展示]
我并不责怪中国的应试教育。我并不是学习的机器,我明白怎样学得快乐活得开心。我遵从我内心真正的意愿和想法,我学习不苦不累。因为我觉得,多记一个单词一个化学式多算一道题,我离我的愿望就会越来越靠近。尽管这些琐事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后就会成功。
我对自己充满信心,我知道即使我读个一般大学,走上社会后我依旧会闪闪发光。因为我相信我的交际能力、语言魅力和创造力。我乐观、热情、率性、勇敢。
我会吹着口哨快乐地生活,一边奋笔疾书一边充满幻想。我相信我的未来非同凡响⋯⋯
(摘自12班学生游莞夏日记)
(配乐,生动情朗读)
师:同学们,请看这这些图片——
[投影展示图片]
师:这组图片,每一个同学都喜笑颜开,幸福洋溢在脸上。这是什么喜庆时刻?这是中考进考场前的十分钟啊!老师为此写下了教育手记《中考是生命盛大的节日》——
[投影展示图片] 师:
• 上考场啦!这是进考场10分钟前我们的身影。• 没有什么可以剥夺我们的快乐和阳光。• 阳光和阴影构成风景,乐观与压力构成动力。
• 我们在枯槁乏味的应试藩篱里体会人生的无奈,然后惜取生命中的每一缕阳光,在明与暗的光影中挥洒自己复合的青春。
• 中考,是我们青春盛大的节日!
师:孩子们,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我认为,通过卸去生命的重负而获得愉快,这种愉快是浅薄的愉快。真正的愉快教育,是让儿童学会以一颗坦然平和的心,面对生命成长中的种种压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态⋯⋯我始终相信,背负重负的生命是美的,生命的线条在重负中优美地呈现出来。考试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希望这节新闻课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思考和启示。最后,我们一起朗读师哥周逸杰的诗作《初三》结束今天的学习。
[投影展示]
初 三
——重庆外国语学校初三、十二班
周子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何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哪怕敌军周围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考场上
万马战犹酣
拔剑长啸,怒发冲冠
正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王当策马奔腾
与初三一决高下(生动情朗读。下课)
第二篇:高考,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高考,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文/王君
准备写写学生时代的事。还没有来得及调动回忆,往事就已如潮水在眼前涌动了。而在风口浪尖上的,还是,依旧是1989年,我的高考岁月!
是,那是我为自己的生命颁发的第一个奥斯卡大奖。直到今天,我还常常做关于高考的梦──热泪依旧在梦中汇成河流。那是我的流金岁月,永志难忘。
进入高三的那年,我16岁。一个长在底层工人家庭的孩子,16岁的我在许多方面已经相当懂事了:我乖巧地在从不和谐的父母之间周旋,保护和照顾着有心脏病的妈妈。从11岁我便开始承担家务买菜做饭当小管家,精打细算地为经济拮据的家庭节约每一分钱。在学校我是老师的得力干将,是同学们的好班长„„但这些并不能掩盖我依旧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现实。当年的天真甚而愚蠢触目惊心:整个高中阶段,我的学习几乎完全处在无序的状态,成绩并不理想,但我居然却对自己的命运前途盲目乐观。好朋友常提起一件往事,说是高考前,我还一本正经地鼓励因恐惧高考而终日忧心忡忡的他,我很认真地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不上大学!”多年以后,我一想到那次谈话就羞愧得无地自容。
也许,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残酷青春──青春之残酷,乃是因为年少轻狂心高气傲而久不自知。但生活自有办法嘲笑你教育你。1989年的高考像定时炸药一样准时爆炸。我名落孙山。这在我自己是意料之外,其实,却是在所有老师的预料之中。当然,这是很久之后我才知道的事。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高考几乎是当时年轻人的唯一康庄大道。落榜,就意味着流落江湖。而当时,江湖不像现在,处处都是出路。
同学们几乎全上了各种录取线,个个都有书可读了,包括那个被我“谆谆教导”过“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考不上大学”的同学。只有我们少数几个,突然被大部队扔下了,被孤零零地留在了一个荒岛上,没有前途,更无退路,念天地之悠悠,却只能怆然而泪下了。
也就是那个时刻,我真正明白了“走投无路”这个成语的含义。那一年,吵吵闹闹了一辈子的父母亲终于正式离婚。母亲寄居在外婆家忙碌于自己也还混乱的家庭。父亲的经济状况面临崩溃也已经好几年了。他们都没有时间管我。其实我从小到大早已经习惯了这种野丫头的状态,但在高考落榜的那天晚上,我却觉得自己所有的坚强全线崩溃,我没有勇气回到那个阴暗贫穷的家了。我不敢也不愿意回家。于是我和另外一个同学李德远,躲到了胡卫东家。我们都是落榜者,同病相怜。当时胡卫东的家还在綦江城郊的两间破旧漏雨的黄泥房子中。三个17岁的孩子突然就被早已经习惯了的校园抛了出来,生活的目标突然迷失,那农村里常见的摇摇欲坠的黄泥房子便装不下我们的失落和茫然了。
那个时候还不时兴借酒消愁,我们也没有钱喝酒。我只记得那个晚上饿了之后我们用白水煮了一些西红柿来吃。没有鸡蛋,也没有油。大家就这样相对无言不知所措。天要亮的时候我们终于疲倦得合衣而睡了。后半夜,狂风大作,我听到胡卫东家的房顶上茅草飞扬和瓦片落地的噼里啪啦声,心头空虚得一塌糊涂。
胡卫东的家早在90年代中期翻修成了新房了,上下三层,底下一层是专门用来喂猪的,在西部乡村的原野中,那是很气派很风光的房子。但是,我却总也无法忘掉那个风雨大作的夜晚,那两间风雨飘摇中的小屋。就是在那个晚上,我才猛然明白在生活面前我是多么虚弱和渺小,可是我却必须要独立面对人生了。也就在那个晚上,我经历了至今我能意识到的最清晰最彻底的一次成长——而以前的所有所有的苦难和当时的恐惧迷茫比较起来,都不值得一提。
第二天磨蹭着回到家,把成绩单给父亲看。我低着头不说话。父亲没有表情,长久,只叹了一口气,喃喃道:“语文没有考好啊!”语文是我的强项,但89年的高考120分我只考了72分,刚刚及格。然后父亲就下楼去了,没有对我的命运作出宣判,留下我在那间没有门窗没有电的屋子里默默流泪。
父亲其实已经为我安排好了路:他要我到他当时上班的县车队去当售票员。我不敢埋怨父亲。那几年家里因为拆迁建房负债累累。后来房子建好后没有装修我们就住进去了。房子没有窗户,没有电,甚至连墙壁都没有粉刷。父亲为了节约几毛钱的菜钱,中午都要步行一个小时回家吃饭的。我知道父亲这样安排实在也是因为走投无路了。
“不!”但是我用沉默回绝了父亲。“我要复读!”我只用很不理直气壮地声音嗫嚅着,然后在父亲惶恐的目光中逃出了家门。那个夏天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家对面的六角亭,我常常坐在亭的最高一层,呆呆地望着脚下的整个綦城,陷入无边无际的混乱的狂想。
补习费现在想来不算贵。但在当时,对很多农村家庭和普通工人家庭而言,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也还是一笔颇沉重的负担。姨姨真正走进我的生活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在其他的文章中,我专门写过我的姨姨。在89年的那个暑假,是姨姨的那句话“她要读就读,我给她付学费”改变了我的整个命运。1989年的9月,我成了一名高四生,插班复读。
同学们的录取通知书还在陆陆续续地来,插班生一个一个地离开。偶尔也有失落的时候,但我已经平静了下来,经历了整个暑假的梦魇之后,我已经能直面我的命运了。我小心翼翼地揣着我的补习费,精打细算着每一天的生活,我心平气和地坐在90级的教室里,开始了另外一段人生。直到现在,我也必须承认:我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从1990年开始的。
从小到大,在老师和父母的眼中,我都是一个乖孩子,他们甚至还以为我是一个颇勤奋的孩子。其实那只是一种假象。我不仅不是聪明的孩子,也不是学习上很自觉的孩子。特别是高一高二阶段,我几乎全是在莫名的忙碌中度过的。那个时候,我热衷于社团活动和班级管理,完全无法静心下来学习。整个高中阶段,我的学业彻底荒废。
然而,90年的我,脱胎换骨,完全沉浸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中。
我婉拒了一切校园社交活动,把自己心灵世界封锁起来。我把对生活的欲望降到了最低,夜以继日地学习,不知疲倦地学习,紧张而非常有规律地学习。我争分夺秒地计算着把吃饭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精心计划着凌晨四点点起来抢占学校的洗衣槽洗衣服只为了能用最少的时间处理内务。对每一天的支出我更是斤斤计较,两个周只吃一次肉,千方百计省下一点点钱买书„„那是一段狂热地献身于高考的日子,是精神状态最昂扬,但心灵世界最宁静的日子。学习成为了生命的唯一,我日日坐禅入定般投入拼搏,日子清亮明净。
这一年最苦最累,但那种要让分分秒秒都熠熠闪光的倔强,让1990年的每一分钟都在清贫的生活和单纯的追求中被提炼得溢彩流光。当时特别喜欢一首诗,全诗已经记不全了,最后两句却经常响彻在耳边:
在不眠的静夜,回想清泉的喷发„„
就是吟诵着这样的诗歌,痛苦在人的坚决奋争面前变得渺小了。痛苦成盐,化在生活中,成为了生命的钙。
而有了钙的18岁,意气风发。那一年是啃着干馒头度过的,是点着煤油灯度过的,是日复一日熬更守夜度过的„„但现在我翻看我90年的照片,清瘦但却身姿挺拔,神采飞扬。回想18岁的故事,居然也多是甜蜜,少有苦涩。
大概因为政治的原因,90年的高考形势更为惨烈。我以班上前几名的成绩,也只上了专科线。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我进入大学的心情。90年9月,我走进了大学。虽然是一所老家最次的大学,但因为有了1990年的历练,我如鱼得水,我的大学生活从一开始便与众不同──在当时大学生普遍懈怠慵懒的背景下,我坚持着以读“高四”的状态读完了大专,并且把这种状态带到了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于是,才有了今天不算太辜负生命的我。
二十多年很快就过去了,今天,人到中年了,应该更有权力对当初的任何一段生活作出评价。回顾高考落榜和复读的经历,我依旧觉得笑多于哭,甜多于苦。感谢高考,一棒让17岁的我从青春的虚幻中猛醒过来,逼着我清醒地面对自我。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啊!高考是我青春时代的炼狱,在被锤炼的过程中,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真正的成长和强大:人,可以被击倒,但绝不可以被打败。后来再读《老人与海》,那种深刻的共鸣让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感谢高考的残酷,把我从青春的虚荣和喧嚣中拯救了出来,让我回归了生命的真实和充实。在最容易沉溺于浮华和浪漫的年龄,我被高考一掌打到了大地上,从此不恨不怨,孜孜不倦,日出而作,日落不休。脸朝黄土背朝天是艰辛的,但是,也唯有这艰辛能把心灵的成长早早地赋予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高考的落榜成就了我。
所以,虽然高考制度还有诸多诸多的不完善,虽然媒体的夸张和现在学子们的虚弱把高考描绘得如何如何的可怕,但我还是要说:即使你不经历“黑色七月”(现在是黑色“六月”了),你也应该经历相似的人生洗礼——这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而若干年后,蓦然回首,你一定会对你的“黑色高三”有意味深长的评价。
也许像我一样,永远感谢高考——感谢所有的生命能够承受之重。
第三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
生活之忙碌与琐碎让人来不及感叹生命的脆弱,而时间的水也无情地冲淡着其实并不算遥远的记忆。
两天后,就是阿碧逝世整整两周年。
阿碧是我的大学同窗,一个曾经活力四溢的女孩,来自海南琼海,一个据说离海口不远的美丽的南方小城。虽然是海南,其实阿碧一家是从广东迁去的,也算我的老乡吧,所以在同窗几年里也算交往得比较多的。
初次见到阿碧是在年级新生入学的晚会上,一个白衣白裙长发飘飘的女孩表演了优美的舞蹈,博得阵阵掌声。也没想到这个女孩是出自我们小班。后来上课以及业余生活,才知道阿碧原来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弹得好钢琴,会艺术舞蹈,唱歌曾位列同济十大歌手,除了学习中等偏下外,甚至相貌,都算出众之选,与我们一般人心目中海南穷乡僻壤无甚才子才女的印象相去甚远。
阿碧这样条件不错的女孩在学校里自然不乏追求者。而且她的年龄相对比我们这些同学都大,所以很快便堕入爱河,与高我们二年级的一位师兄班长谈起恋爱。也还算郎才女貌吧。但我们私底下都不太看好这段感情,因为那位师兄以风流倜傥著称的,而阿碧虽然来自特区,其实是很单纯的一个女孩子,恐怕不是那师兄的对手的。果然,大半年后看见阿碧消沉了一段时间才又开朗起来。
阿碧喜欢运动,总是在操场上跑步或是打网球。运动会时自然是许多项目的当然参加者。
而阿碧的运动天赋和她对集体利益的无私奉献也为我们班级带来许许多多的荣誉。因此她也成为校运动队的中坚。在这里,她结识了她后来的先生——鹏。
鹏是湖北农村孩子,家里可以用赤贫来形容。因为穷,所以事事都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因为专业是法医,而鹏并不想做法医,而且要面对毕业后山区学生回本地的规定,所以鹏只能依靠不断显示自己才华的方式期冀能够留校彻底摆脱农门。鹏在校、部级运动会上不断刷新着只有农村学生吃得了苦参加的艰苦的10公里、25公里竞走的纪录为学校取得荣誉,在学校里成为学生党员,在校刊上不断发表各种文章,参加各种好学生乖学生参加的组织活动,终于鹏能成为留校的一员,而且是在不错的教务处。
阿碧和鹏的爱情一帆风顺地发展,无比恩爱。他们有实在太多的共同语言共同爱好,实在让人想不出任何让他们分开的理由。而且我们都认为,鹏是农村孩子,应该知道珍惜阿碧的,这样的爱情委实不错。
阿碧和鹏所面对的唯一一个考验便是阿碧的毕业分配。阿碧家里只有这一个女儿,所以父母强烈要求阿碧能回到海口的家。那时工作很好找,而且我们的专业很不错,毕业时有许多选择的机会。阿碧毕业留在武汉当然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何况鹏已经成为学校重点培养的青年干部。毕竟血浓于水,阿碧哭哭啼啼地踏上归途,两人只能约定鹏将来到海南去发展。而我们都不太相信很重情义的阿碧会做这样的抉择。果然一个月后,阿碧就回到了学校要求改派。阿碧成功地说服了家人。在鹏的活动下,阿碧令我们羡慕地留在了医大附属卫校教书。
算是历经风雨后的晴空吧,阿碧和鹏很快就决定结婚。这是我们这么多同学中的第一对,所以祝福他们的同学也是最多的。这可是坚贞爱情的典范啊,大家都拿出自己并不丰厚的薪水的相当一部分来表达自己最诚挚的祝福。当时我在深圳工作,无法观礼婚典,便送上一大束鲜花给这对幸福的新人。我依然保存着他们作为感激而回赠的一幅照片:在他们并不宽敞的新房里衣服笨重的鹏捧着脸上漾着幸福笑容怀里一大束鲜花小鸟伊人般的阿碧。
真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啊,每件事都那么顺利:鹏被学校选为重点培养,读在职硕士、博士;阿碧送去北医大进修;分了新房子;阿碧和鹏有了他们的儿子——一个可爱的小家伙......我们这些过得好与不好的同学都多么羡慕这对夫妻啊,爱情、家庭、事业所能赋予所能代表的幸福不就是这些么?
第一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第四篇:【演讲稿】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十一年前,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在宿舍连杀四人;
八年前,同样是云南大学的张超,伙同男友抢劫杀人碎尸;
五年前,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开车撞人后又连刺伤者八刀致死; 两年前,复旦大学的林森浩,投毒杀死室友。„„
当今大学生中,杀人事件频频发生,自杀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远去的时候,身为教育者,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些孩子的生命,到底承受了什么,竟如此黑暗而又脆弱?
既然是自我反思,我们暂且抛开这些孩子的个人责任,只是反观一下我们自己。
先来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有一种财产,叫自家的孩子;有一种优秀,叫别人家的孩子;有一种爱,叫不打不成材。成功的渴望、失败的焦虑,就在代际之间悄然传递着。当搀扶已成习惯,家长如何放手,孩子又如何独立行走?
再来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学校。幼儿园,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小学,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初中,百日会战,三天定夺;高中,一考定终生;大学,就业or考研,that's a question。“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这个新的时代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我们一直向前奔跑,却羞于停下来喘息。
再来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社会。马云、李彦宏、潘石屹、王思聪„„成功人士的包装,自媒体的宣扬,粉丝的追捧,正推动着我们从自由广阔的天地之间涌向一座名为成功实为名利的独木桥之上。自由、开放、多元的光环下,却只看见一线发展的缝隙。
诚然,家庭、学校、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温暖的支持、丰富的资源、前进的动力。然而,这三者,犹如三座大山,虽然可以成为坚实的依靠,但也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如三条大川,虽然可以承载人生之船,但也会倾覆生命之舟。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问,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一个学生回答,无路可走的时候。无独有偶。在我的心理咨询室里,来访者说的最多的也是,我已经无人可说、无处可说,所以,我来这里说。此刻,家庭的期望、学校的关怀、社会的支持,在他们的生命里,只是一种淡漠的背景。
花开花落自有时,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道承压底线。当巨大的压力如洪水般袭来,冲垮了这道底线时,人,就会像花一样枯萎凋零。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泰戈尔的小诗: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儿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第五篇:安全 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安全,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古往今来,有多少的文人墨客都对生命进行过讴歌,生命灿烂如花,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次,而安全则是支撑美好生命的支柱。安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字眼,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的永恒话题,是生命的基石。
安全,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安全,凝聚着人们幸福和平安,安全,维系着梦想和财富。相反,不注重安全则可以摧毁人们精心构筑的幸福、平安、快乐、财富。
地震海啸,火山洪水,矿难火灾,一系列的灾难的发生,一幕幕的血淋淋的事实,一次又一次的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大自然的无情肆虐也许我们无力控制,但是对于日常的工作生活,对我们而言,安全,不仅是工作时的基本要求,更应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我们不厌其烦的举办各类安全知识讲座,进行安全检查,其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做到警钟长鸣,强化安全意识,让美丽的生命之花在安全的环境下开出灿烂的花朵。
树立“安全在我心中”的理念,保护自己,保护他人,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润物细无声”,必须从小处着眼,细微处着手,从实际工作做起。血的教训证明不重视安全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是要付出沉痛代价的。
获得生命是一种赐予,失去生命是一份悲哀。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拥有生命,就要珍爱生命,不作无谓的牺牲。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奉献的基石在于生命的安全。珍爱生命必须抓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