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都匀毛尘 飘香高原百样情怀
都匀毛尘 飘香高原百样情怀
春光3月,正值新茶入市。
有爱茶之友,深入贵州都匀茶山腹地,寻觅钟爱的毛尖。得之尝之,按捺不住抒怀:“春天的味道,紧锁心底,清远悠长,历久弥新。犹如,我们年少时的初恋,微甜而又青涩,羞怯而又含蓄,淡时,让人感觉几乎无味,偏又缠绵萦绕。”读后不禁感慨,毛尖一壶,品出百样情怀。
贵州出好茶,都匀出名茶。《都匀府志》记载:都匀盛产毛尖茶,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好品质源于良好生长环境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是世界最早的茶树发源地之一,世界最早的茶籽化石“梅子”就在贵州被发现。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贵州所产茶叶如此评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都匀更是茶叶孕育的“宝地”,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在主要产地,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横溪,林木苍郁,云雾缭绕,土壤肥沃,土质呈酸性或微酸性,极适宜茶树生长,是国内最优质绿茶产区之一。特殊的自然条件,成就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
当地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让都匀毛尖平添一丝“仙气”。
很久以前,中国西南部曾是一片大海,大海中零落散布一些岛屿。岛上居民,男的打鱼,女的种茶,生活清净质朴。岛上茶叶形态弯曲,恰似鱼钩,人们称之“鱼钩茶”。村民长期喝“鱼钩茶”,体健少病,身心舒畅,村落兴旺繁荣。
有一天,有位名叫都匀的神仙路经这片岛屿,一股清香扑面而来,禁不住上岸一探究竟。村民见仙人腰佩宝剑,手托金钵,身姿伟岸,超拔飘逸,立即奉上鱼钩茶招待。神仙仔细端详,茶在碗中个个飘立,品罢神清气爽,满口生津,颔首赞叹:“好香的毛尖茶”。于是脱下斗篷,放下宝剑,撂下茶钵,飘然而去。
受仙人点化的岛屿次日逐渐升高,成为一片峰峦叠嶂、起伏连绵的大山,出现一座城市(现都匀市),斗篷化作一座山(现斗篷山,主峰海拔1961米),宝剑化作一条河,名为剑江河,金钵变为一潭碧水(现高寨水库),海里的贝螺奇岩则化成如今的螺蛳壳山(海拔1738米)。仙人临走时呼出的那口气,袅绕不散,云雾氤氲,滋润茶树。
清纯的口感,出尘的品相,神仙的传说,都匀毛尖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大规模种植留佳话
古时,都匀蛮王有9个儿子和99个女儿。蛮王因年老病倒在床,对儿女说:“谁找到药治好我的病,谁就管天下。”9个儿子找来9种药,都没治好。99个女儿找的全是一种药,名叫茶叶。连服3次茶水,蛮王眼明神爽,高兴问何处来,女儿们异口同声说:“采之都匀高山,绿仙雀给的。”
蛮王很高兴,让位之时,希望找茶种来栽,保护人民不受病魔侵袭。姑娘们到云雾山遍找绿仙雀不着,对着一株茶树王树跪拜三天三夜,最终感动天神,派来绿仙雀和百鸟。绿仙雀变成美貌、聪明的茶姑娘,教他们种茶、护茶。至此,漫山遍野变成一片美丽的茶海。都匀蛮王有了茶园,国泰民康。
勿论传说与佳话,都匀毛尖作为贵州名优茶的代表,其上乘的品质自古广为认可。唐宋以来因都匀地处偏远,这位“绝色佳人”养在深闺人难识,相关史籍记载也不多。到了明代,都匀毛尖逐渐得到发展,当地苗族和布依族先民广泛在田边地角种植茶叶,除自家饮用和待客外,还以茶充赋,以茶纳贡。清代,都匀设立官办茶园。此时,知府兼理官办茶园,增加国之财源。
“鱼钩茶”更名“都匀毛尖”,都匀人自豪地说,这是毛主席给起的名儿。
1956年,都匀县团山村哨脚寨村民为表达对伟大领袖的敬爱,村民谭修芬率领8位姑娘一天采茶青15斤,精心拣剔,制成3斤“鱼钩茶”寄给毛主席品尝。9天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寄来特挂信,寄来16元制作成本费。毛主席还手书:“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茶叶可命名毛尖茶,毛泽东。”“都匀毛尖”至此定名。
198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如今,都匀市茶园面积22.36万亩,可采9.5万余亩,综合产值5.8亿元,全市12万人从事茶叶生产,农民种茶收入超过2亿元,户均种茶增收5000余元。
都匀毛尖,都匀人誉为“精神草”。民族古老戏剧、花灯中,至今保留有动人的采茶调,人们唱的采茶歌、炒茶歌、谢茶歌、敬茶歌一首接一首,能够“堆成坡”、“压断桥”、“塞断河”。
真可谓,毛尖一壶知春秋,飘香高原五百年。
小贴士
制作:
都匀毛尖的制作形成定式,极为考究,要求一芽一叶初展。炒制分杀青、揉捻、做形、提毫、烘焙五道工序,讲究“火中取宝,一气呵成”。茶叶成品突出“毛”、“尖”两个根本特征,外形条索紧细,白毫满布,匀整有锋苗,冲泡汤色绿亮,色泽绿润,栗香持久。
第二篇:倾心高原情怀(精选)
倾心高原情怀,浓墨大山精神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精神,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灵魂,是财富,是推动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今年三月,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在总结我省三年大旱、三年大干、三年大发展经验时提出:“云南各族人民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就是我们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云南精神。这个具有典型云南特色的区域精神必定成为促进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千百年来,云南各族人民深受高原和大山地貌的影响,高原造就了这里的人们身在高原的宽广胸怀,高屋建瓴的视觉,大山锻造了这里的人们务实坚韧,不断攀登,敢为人先的精神。树立高原情怀,就是立足高原、俯视高原,形成开拓、创新、奋进、包容的精神面貌;提倡大山精神,就是要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执着;像大山一样根基牢固傲然耸立;像大山一样攀高不止、生生不息;像大山一样不逃避电闪雷鸣,历经风霜雪雨而巍然。
从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到郑和七下西洋;从近代边疆人民反击英法侵略到抗日战争中的滇西抗战;从云南讲武堂走出的朱德、叶剑英等著名将帅到西南联大培养的杨振宁、邓稼先等科学家;从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的铮铮硬骨到“一二·一”爱国青年的民主呐喊;从中国第一个水电站、第一根电线到云南白药、普洱茶的发现;从小河淌水到共和国国歌无不体现出高原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勇气。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云南各族人民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三年大干、三年大旱的抗旱精神;用坚守和信念为后人栽下棵棵大树的杨善洲,杨善洲的精神与大山精神、高原情怀一脉相承。老书记身上集中体现了高原情怀,充分彰显了大山精神;对百姓疾苦感同身受,用心尽力为民服务的村民小组长陶应全,他是一个“一心为群众,很少照顾家 ”。对人非常好,大家支持他的好组长,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献出宝贵的生命,以实际行动书写了高原情怀,诠释了大山品质;意志坚定,敢于担当,勤劳务实,31年造林、护林的陆良“八老”,他们绿化的不仅仅是荒山,他们绿化的是我们社会的精神高地;他们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他们种下的是我们社会的道德标杆。陆良八老,不愧为当代愚公,不愧为雷锋精神的现实传人,在他们的身上,流淌着生生不息的云南精神。还有陈家顺,杨进昌、邓前堆等一批先进典型,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大山品质,他们是云南精神的突出代表。
沐浴在花丛,徜徉在雨林,天空流淌着芦笙的旋律,大地激荡着木鼓的轰鸣。舞动着脚步,追逐着歌声,美酒中饱含着祝福,茶盅里洋溢着真情。小伙子们挥洒着粗犷与剽悍,姑娘们的笑容倾国倾城,幸福与欢乐是他们的真性情。这就是——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
品牌。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双重机遇的带动下,在高原情怀的引领下,在大山精神鼓舞下,普洱的发展亮点频频,普洱正在全力推进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建设,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在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中,镇沅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以“做旅游文化,造哀牢水城”的理念建设新城区,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康体为一体的小镇,彰显镇沅文化特色,这就是镇沅正在打造的全省旅游小镇—哀牢小镇。
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是流淌在云南人血液中的云南精神,成就了云南过去的辉煌,成就了云南现在的科学发展,必将成就云南未来的跨越。我们有理由相信,具有高原情怀的云南各族人民一定能够奏响建设新云南时代强音,一定能够成就建设新云南的宏图大业!一定能够在浩瀚的红土高原上书写出七彩幸福新云南的华美篇章!也一定能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第三篇:毛概论文我的社会主义情怀2000字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论文
日期
2015年10月21日
我的社会主义情怀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顾名思义,社会主义就是建立社会公有制,将原本被社会实际掌握的生产资料交给社会真正占有。从我国决心走社会主义到今天,已经有很长的时间,在我看来,社会主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从1956到1966年,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理论和实践成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曲折失误,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走到了一个历史转折关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要破除长期形成的僵化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接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的方向作为我国前进的大体方向,在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所谓的“特色”就体现在再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融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作为我国的发展路线,这样以来就可以充分考虑中国现有的国情,目前经济,文化以及生产力的国内因素和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外部因素,来更好地发展,壮大我们自己的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已经取得的巨大成果,不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证明了这个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而且给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自强予人之路,是一条促进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之路,因此它的成功不但造福国人而且惠及世界。至此,我想起了邓小平说过的一段话:“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不断取得新的成功,就是8000多万中国共产党员和13亿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复兴作出的重大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现实选择。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人类虽然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自由地选择社会形式,但在一个大的社会形态中,人类社会为最终迈向共产主义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条件的道路却是多选的:它可以选择资本主义,也可以选择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选择和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谁的生产关系能够最终地和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所必须经过的一个大的社会形态。它存在着独具特色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贯通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它正确地反映了中国现阶段不发达的生产力同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和谐关系,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现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陆良八老”身上流淌着高原情怀与大山精神
“陆良八老”身上流淌着高原情怀与大山精神
8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在海拔近2400米的喀斯特山区,植树护林31年,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植树造林13.6万亩,在当地他们被亲切地称为“陆良八老”。2010年8月,林业部门对国家公益林管护作出规定,年满60岁以上人员不得作为管护人员。八老不舍得离开林场,将守了一辈子的松林交给了集体。昨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专程赴陆良县花木山林场,看望慰问王家云、王云方、王开和、王德应、王家寿、王家德、王长取、王小苗八位老人,盛赞陆良八老是“当代愚公”,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典型代表。
31年前,8位汉子上了山,可布满石头的大山,却没有那么容易征服,锄头挥过去,可能冒出金星;低矮的小灌木和稀疏的草丛,难以点燃植树造林的希望;山脚下种个玉米,也结不出苞子,因为一场雨下来,什么都会被冲光„„可如今,被村民唤作“石渣子”、“光头山”的花木山林场,却枝繁叶茂,一片欣欣向荣之态。
奇迹的诞生,并非他们具备过人的本领,他们是一锄头一锄头挥的,三两天就挥断一把锄头;也不是他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们八人中,有七人目不识字„„正如常言所道:真正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能坚持的人。而这“陆良八老”,正是凭借“愚公移山”一般的坚韧与毅力,坚守31年,坚持了普通人无法坚持的奇迹,也创造与开拓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成绩。他们能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植树造林13.6万亩,正源于他们不抛弃不放弃的努
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鲜有人能义无反顾地付出。正是在这般背景下,“陆良八老”才显得稀缺,也才倍加珍贵。可以说,“陆良八老”是喧哗时代的沉寂范本,31年如一日地付出,正是这个社会最为稀缺的品质。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为官为政,抑或是社会管理层面,都需要这般“潜伏”的韧性与坚持的勇气。所以说,社会各界对“陆良八老”自觉或不自觉的赞誉,只为更好地彰显这个社会的良善价值观。
而如今,从“陆良八老”身上,我们看到了流淌着的“高原情怀与大山精神”——充满着如大山一般的包容与忍耐,如高原一般的挺拔与坚持,闪烁着最为质朴与热诚的品质。
第五篇:高原情怀 大山精神(记31年植树13.6万亩的“陆良八老”)
高原情怀
大山精神
——记31年植树13.6万亩的“陆良八老”
植树护林,8位农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也做好了这件事。在长达31年的时间里,陆良县8位农民坚守在海拔2300多米的喀斯特山区,在乱石嶙峋之中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植树造林13.6万亩。从当初的敦实壮汉,到如今的老态龙钟;从把树看得比命还重要,到两袖清风告老还乡,8位农民以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被乡亲们尊称为“陆良八老”,“陆良八老”带头人王小苗也被授予“全国绿化造林劳动模范”、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身边雷锋”、“当代愚公”等荣誉称号。
高原般远,“山头有树才能富”。“山头要有树,山脚要有路,农民才会富。”时任龙海公社树搭棚村民兵营长的王小苗曾带人到花木山上打靶,却连一棵可以充当靶子的树都找不到。望着这一大片荒凉的石疙瘩,想起山脚下辛苦讨生活的乡亲,他萌生了植树造林的想法。1980年3月,时年41岁的党员王小苗带领王家云、王家寿、王德映、王家德4名党员和王云方、王开和、王长取3位村民,就在石头山上开干了。“一心只想着绿化荒山,其它的没考虑”,从挥起锄头凿开第一个树坑起,这八位汉子或许未曾想到,此后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