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时代与后会无期
《小时代》PK《后会无期》
郭敬明的《小时代》和韩寒的《后会无期》,电影我都看了。
平时我喜欢看电影,看电影是一种娱乐,遇到优美的电影那可真是捡了人生的大漏了,好电影一定是惊动了我们灵魂的艺术,可遇不可求。好电影是大量沙砬一样的电影中的金子,少,却也是有的。世界这么大,拍出来的电影这么多,再小概率事件,好电影也会发生。
资料图:《后会无期》剧照
郭敬明和韩寒,远没有抵达大师的境界,他们也还是太年轻了,八零后呵,才三十岁出头,基本上还属于小年青范列之中,我从来没有指望从他们那里执导出优秀的电影。郭敬明一开始就走着商业的线路,这没有什么要紧的,走商业从来不是丢人的事情,商业的最大魅力,是双赢。尽管韩寒仿佛想让自己跟商业离得远点,其实韩寒的商业性质也是从一开始就是的,无非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商业”了自己。还有,他俩从来不是因为写作写得多么出色而出了名,他们是因为强烈的生命能量和挣脱青春之茧的爆发力而让自己发出强大动静的。他们那种不羁而自由的活法大于他们的文字。相反,真正的大师在年轻的时候更容易是小众的,甚至一生是小众的,大师的纷丝绝不是像他俩的粉丝那种大数额和质地。所以,《小时代》与《后会无期》真的没有让我失望。我无非是去看一部青年人执导的电影作品。那些批评《小时代》和《后会无期》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抱有精致精神情怀的文艺心态去观摩这两部片子,觉得它们离艺术和深度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当然是把自己的视线搁置在更刁钻的角度上。
从这个意义上去看这两部片子,还真是不错的。
去看韩寒的《后会无期》,真是吓了一大跳。买的是傍晚时分的票,离开演时间还有40分钟时,满场只有五六个坐位了,我和老公只能挑选了两张一排的靠边的位子上,简直是糟罪。平时我们看电影还是不少的,几年碰不上在一排看电影的机会。倒是若干次,我们看的是全场只有两个人的电影。韩寒的人气还真是没说的。据说,电影上线的当天,票房就过亿。郭敬明也是拍了系列的《小时代》,部部都有很叫好的票房。他们都是初当导演的小年青人,却比一些拍片更有经验有质量的导演叫好,这也是不讲道理的。不管他们拍了什么,总会有观众去买他们的帐,他们混到了这种火候上。再加上他俩一直是被观众比较着活的全中国青年代言人,活法似乎不一样,这一回,又碰巧片期同步,自然让媒体和观众感到异常兴奋,还真是生出想看看他俩高低的那么一种心态来。这使得去电影院的观众变得更多。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韩寒的《后会无期》。
资料图:《小时代》剧照
之前看过这部片子的一些影评,还是受了片子的负面说辞影响,觉得那里面“未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多了一些,人物的青春反叛性也过于故意。比如,集体撒尿什么的。看了之后,还是小吃了一惊,韩寒是很节制地讲故事的,这节制当然不是指他的故事内容,而且讲述方式。韩寒讲的故事还是充满了生命成长的沧桑感的,痛苦,还没有来得及变成礼物让激情昌盛意识必然轻浅的年轻人去承受。痛苦,起先作为痛苦本身去试炼这一帮子年青人。韩寒低调地像散文一样地把故事展开,内质却还是结实的,有力的。励志语言频频地从男女主角嘴里吐出来,起初稍感到里面的故意,却也和剧情吻合得不错,让我这样的老旧观众也被触动了一下。比如,“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比如“我哪来的身和名,让我去败和裂”;比如“小朋友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这些感悟出自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也还真是觉得搁得比较到位。他们正处于人生山峰的爬坡期,累并阳光着,沮丧并期望着,即使气喘吁吁也还是存有后劲的。
资料图:《后会无期》剧照
韩寒启用的歌曲也不错,十年隐居的朴树这一回因韩寒又出来了,他献出的那首歌《平凡才是惟一的答案》挺动人。朴树这样的人,天生反叛与不羁,才会创作出这样另外曲调的歌曲,与大路货色的歌曲完全走调。朴树也到了开始昵近“平凡”这种事情了,让我挺伤感的。生活是一把杀猪刀呵,它让所有的生命异路同归,最后一定会归结到“平凡”这一境界。不“不凡”又能怎么样呵,生活,是一个铁制的大机器呵。人是混迹在其中的肉虫子,这两者之间的较量太不对等了,我们迟早会知道这样的一个真理。韩寒其实是一个离“平凡”很远的青年人,我看过他身边知情人说起他的一些文章,知道他真的瞧不起太多别人,尽管他看起来挺低调,但他骨子里是特别瞧不起平庸之人的。这没有办法,在一些超级有想法的生命里面,平庸就是一种罪。他也开始说服自己向“平凡”屈服了。我以为这是他的一种去向往的姿态,平凡,离韩寒还是有一大段距离的。
《后会无期》的结尾真是巧妙,看出来韩寒的灵性。他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这样一句话:“如果要告别,一定要用力一点,因为任何多看一眼,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眼,多说一句,都可能是最后一句。”然后,电影就结束了。这电影结束的有意思。韩寒够聪明。
第二篇:《后会无期》观后感
后会无期观后感
不得不说韩寒团队的宣传手段非常高明,微博营销方式让这部作家转型做导演的处女作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不管喜欢与否,都必须承认,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人,要么80后要么90后多多少少都会听过关于这部电影的消息,甚至早就有诸多人表示一定会去影院捧场,尽管也许比不上郭敬明强大的粉丝群体,但是作为一部未知质量如何就能够未上映先轰动的影片,实实在在的说明了韩寒作为80后领军人物对于青年一代强大的影响力。
韩寒不愧为一个合格的段子手,我想这个剧本乃至整个故事必定是他的原创,强烈的韩寒风格,独特的黑色幽默贯穿了整部电影,笑点着实太多,影院里欢声笑语不断,而且昨晚观影时我一直都在跟老妹交流,都认可这个电影跟他的上一部长篇《1988》简直如出一辙,一样的操蛋,但也一样的好看——三位女性角色基本都能在书中找到原型,无非是把一个男主人公拆成了书中的三个,因为旅途太漫长,而女性又太多,若只拿一个男主配三个美女,那会显得韩寒太过大男子主义甚至有些渣男,何况这三位女性角色都如同路过蜻蜓点水般稍纵即逝,因此大部分时间这部电影还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男人戏,一个男人太寂寞,两个又太暧昧太过话痨,因此就搞成三个吧,三个男人也可以凑成一台戏么——
当年看《1988》就觉得这书写得好,画面感太强,我总能脑补出各种书中的情节场景,当时就希望这本书能够拍成电影,如今这部电影跟《1988》的相似程度极高,也算是满足了我的一个小小心愿吧——比如书中那个名叫娜娜的妓女,我心中的形象很明确,她不是王珞丹那样,她看起来更像是《苏州河》里周迅饰演的另一个灵性女孩——美美,那会儿的周迅真是美,浑身上下都是南方女子的狡黠和灵气,那时的她应该最适合演这个没读过多少书且总是有很多奇怪想法的绝妙女子,当然还因为娜娜和美美,这两个女孩都多少带了些迷人的风尘气息,一般的女演员未必拿捏得好这个程度,演的太过了难免让人觉得风骚而不可爱,但太端着像个大家闺秀似的又让人觉得不够勾人,选演员真是个麻烦事,好在有周迅,她恰好符合了我对书中那个可爱坚强女孩的想象——
不过电影毕竟跟那本小说不同,韩寒也不想吃老本所以做出了许多改变,这是好事,没有改变哪有进步呢——电影里的经典台词非常多,犀利程度比《1988》更甚,随便一句拿出来都能让许多段子老手汗颜,这就是作家的本事吧,不仅要写出合格的故事来吸引读者,偶尔还要爆出几个金句来唬唬人,眼球经济时代,你的作品太朴实了,哪还有人会扒开外头那层皮注重你的内涵呢?故事情节不想多评价,其实没多少具体内容,看完记得的也是很多零碎的片段,很多分开的不能再聚到一起的单个的人,仿佛都快忘了他们出发时曾经交代过的任务,忘了这次旅途的意义,或者说,它本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韩寒说的,生活不需要心灵鸡汤,韩寒整部电影也在各种讽刺鸡汤。生活大概也就是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往前走,不问为什么,更不去追问这样做到底是对是错,到底有什么意义,套用一句电影里的话:“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管利弊——”
夜深了,我也该去睡了,早些休息吧,还有很多没有说的,明天接着写吧,谈谈对这部电影中各位演员的想法。
第三篇:后会无期观后感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后会无期》观后感
昨晚去看了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这部电影算不上最好的文艺片,只能说是一部优秀的导演处女作。当然,就这一观点很多人也不以为然,朋友反馈给我的信息是不好看、无聊、打瞌睡。电影有艺术的细胞在里面,也滋养过艺术,但并不代表电影就要一味的高上大,平和的对待电影,艺术和商业怎么选择,都没有错,不要妖魔化就好。韩寒是想把个人情怀放在电影里的,诸如在路上、回归平凡、孤独之类。但并不代表观众会买账,故事缺乏情节带动、叙事平铺直叙没有感染力是给人直观的感受。人物演员台词设计更多是在说教而不是由观众通过故事情节镜头去发掘接受。但这些不能说它是一部烂片,只不过没有想象中的惊喜,或许是之前对于韩寒的喜爱注入了太多的期望。但这不能怪韩寒,作为一名作家,隔行如隔山,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已实属不易。如果把《后会无期》当做韩寒的一部小说,应该是一部佳作。
作为韩粉,不过多吐槽。还是写写电影里那些让人感动的细节吧。电影里,我被里面的一首歌深深打动。
歌里唱: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I asked my mother, 我问妈妈,“What will I be? “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Will I be pretty? 会漂亮吗?
Will I be rich?” 会富有吗?”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她对我说: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强求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顺其自然吧。
当王珞丹的手机铃声响起,而陈柏霖翻译的时候,台词与人物的呼应,这里面儿有诗意的浪漫。
整部电影看下来,王珞丹是最惊艳的,尤其站在机场回头那场镜头是很有感觉的,对,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很好,画面美丽,多次采用航拍拍摄在公路上驰行的、唯一的、载着主人公们的车子。都是一些很好的镜头。有人说这么拍很无聊,有人反驳说为了表现孤单,接着有人说,不止是孤单,孤独更合适。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是绝望,这是真正的人生的常态。镜头下突出人物的绝望以及漫无目的。至少一种“在路上”的感觉被表现出来了。本片其实是挖掘不出过多深层意义的,但硬要是“强行解读、过渡理解” 的话,可以是:绝望意味着有生命死去。但是为什么汽车还在继续前行?哀莫大于心死。人生在世,往往并不仅为自己活——人们还有责任、爱人,以及未绝的依恋和不舍。所以不管怎么样,都要向前继续行驶。绝望久了,也就变成淡泊和平和。大隐隐于市,亦有此意。
其次电影配乐加深了绝望的即视感。当邓紫棋演唱的同名主题曲《后会无期》响起时,心里不由悲伤。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堕落不堪,尤其是在这个社会,这个艰难的社会。一种你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逃离在电影里得以实现。谢谢韩寒,作品尽管不尽如人意,但一如既往支持你。
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个时代的悲怆和无奈。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说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让我们发一些声音。这是韩寒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他就像一个握着宝剑的我们,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韩寒,是因为韩寒在理想与世俗间,努力着寻找着答案。
这一次,韩寒也试图将这种情怀体现在胶片上。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第四篇:后会无期影评
后会无期影评
第一次在首映日看电影的经历献给了《后会无期》,其实我没有很粉韩寒,只不过对他算是有好感而已,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当时知道他要拍电影就想着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看支持一下,结果还在首映日去看了,以前从来没有这么特意关注过一部电影什么时候播之类的,哈哈!该说是缘分么?还是因为自己当年确实也算是喜欢韩寒?
说回电影,笑点很多,其中一个笑点出现时我刚好在喝水,然后忍不住笑了,呛得要死,喉咙难受了很久,全场基本都在笑。场景和音乐都很赞的,无论是原创的还是引入的歌曲都不错,于我是值得循环播放的那种。故事平淡而又现实得有点悲哀,还有反煮的“心灵鸡汤”,大道理出现后大多都有对应的嘲讽,鸡汤插入得不算特别明显突兀。当然,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生活不是看了一部电影感悟了就能改变的。
貌似扯远了,就我对电影的评价来说不算很好但也不差,满分5分的话我给4分,其中3分给场景和音乐,1分给演员和韩寒。里面的女演员出场虽少但是令人印象深刻而且形象是我喜欢的,王珞丹和袁泉蛮惊艳,是那种安静的惊艳。看《后会无期》觉得时间过的好快,笑着笑着就结束了,细细回味有淡淡的现实残酷感,感觉像是没有明显结局,总之就是还没反应过来电影就结束了有些人出现没多久就消失,后面也没交代了。
不过,怎么说呢,觉得时间过得快证明电影还不坏,能吸引人,略低于我的期望,不过作为电影处女作韩寒算是做得挺好?看完要说的话也没有特别推荐,但有兴趣有时间还是值得一看的。
电影里面金句很多,但是最深刻的的果然还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生活就是要靠实际行动去努力争取才会变好的,不是听了道理懂得道理就可以,何况很多道理只能是道理,放到现实不一定适用不一定能做到。还有就是现实很残酷,温水煮青蛙那一段,盖子被盖上那一刻内心是挺撼动的,现实确实如此,很多时候已经不是温水煮青蛙等你慢慢反应过来,直接就是压制到底了,需要自己更强大的意志力。其他的关于告别啊、爱情啊、信任啊之类的,大概是我人生阅历没那么丰富,产生的共鸣并不深刻但是要阐述的意思要表达的内容还是明白的。要说的话,这部电影有点像韩寒写的书哈!
嗯!就这么多,我也算是这样了,还拉上一个同事一起去看,等同于贡献了2票房。最后说一句:虽然不怎么粉韩寒,但还是祝福韩寒的后会无期票房大卖!
第五篇:后会无期读后感
后会无期
又是一年七夕,近乎习惯性地觉得自己应该写点东西来祭奠,可到底祭奠什么呢?竟说不出,或是说不出口。
高中时偶然看到韩寒的《一座城池》,可当时只读了一句便摔书而去,且此后再也不肯主动去读他的文章。那句让我差点因噎废食的话,到现在我还记得,不过有点少儿不宜罢了,对那时见识浅薄的我就造成了震惊:这个人的文字真是太过粗鄙!那时候可不“傻傻分不清楚”么,还会为同学旁观者清的提醒而心惊胆战,类似“你把别人当朋友别人可不把你当朋友”这样毫不避讳措词重复的语段我都能听到心里去,回想起来真得比那时接受不了的过大文字尺度还要骇人。
后来的什么时候,无意中在《读者》的语录中读到韩寒的自白: “因为这个社会实在太不痛不痒了,所以挠一下就特别痒。真的只是因为这个时代太„„怎么去形容,时无英雄,让我这样的竖子成名。到年底了,我特别谦虚一点,这样可能大家听着舒服点。”至此,才觉得原来这个人也是蛮有趣的。我习惯以貌取人,更相信文如其人,一旦从言语文字上深化了片面的印象,原本对于某种“可望不可及”的假象或丑相存有的憧憬或厌憎,都日渐瓦解直至消散殆尽。
大学最后一年,突然在超市的海报上看到为雀巢代言的韩寒,微微发福的黝黑脸庞,略显沧桑的恬静笑容,无一不让我咂舌:本以为会一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似乎早已轻狂不再。知己的过程是远比知彼要漫长的,假若看一个人的眼光发生色变,或许是对方在蜕化,更可能本身在成长,以至于不会固守成见,能够重新审视甚至怀疑过去的自己,恰在那个人值得被了解和欣赏的年岁里给予他应有的观望。这样以后,再觉出谁面目已非的时候,不妨回过头对着岁月的镜子问一问:究竟孰是孰非,孰可忍孰不可忍。
还是《读者》,又读到韩寒,他在《这里会长出一朵花》上记录了与女儿小野相处的生活片段,其中写道:“我想所谓教育也许就是这样,爱与耐心,加上用孩子能明白的方式,这世界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但这世界上的很多东西不能只用好或者坏来形容。”张狂不必深究,总会不禁让人皱起眉头,谦卑其实也一样,能够传染心平气和的感受。心情和姿态,生活的这两种特征每每在字里行间展露无遗,也许费解或许浅白,氛围是早就营造好了的。
很多事,总要回顾时才能看得分明,然后发现一切都是注定且值得的。我的短暂青春惨遭暗恋充斥,从托儿所到象牙塔,总是对那些美丽少年情有独钟,而唯一次打破外貌协会的原则,确了结了我那懵懂的悸动,于是狗尾巴花样的年华竟以告白剧终。想想当初上赶着被牺牲,即便最终没有看到什么内疚的表情,可到底是得了天赐的报偿,于是真切地感受了——所谓《一丝不挂》:如一根丝牵引著拾荒之路/结在喉咙内痕痒得似有还无/你安心我在微笑中想吐未吐/只想你和伴侣要好才顽强病好......清晨,在上班途中遇见一只过马路的老狗,它小心翼翼左右看,慢悠悠地前走;同一日的傍晚,在回家路上看见一对老夫妻拖着手,老公公拄着拐杖,一步又一步蹒跚地慢走。渺小生灵也好,高级生物也罢,执手相伴可比踽踽独行要坚定安妥的多得多。跟着感觉走,我至今还不曾跌得爬不起来。所以当心动悄悄离开,却挥动衣袖让我摔得头昏眼花后,我也能在不知所措中直面突如其来的无常和坟墓。
大多数会被淡忘的事根本无须回想,残留的细节碎片已经能够重现往事的整个框架。我们早该告别,告别逝去的自己。所以我不会去记忆喟叹过哪种荒诞错觉,只愿反复吟唱斑驳的生活千阙。
韩寒的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我看了预告片,然后就想起看过的《钢的琴》,它们都让我看到在昏沉幽暗中闪闪发光的生活。大学毕业之后,无论何时回顾,我的知觉就只关乎解脱与庆幸。原来倍感虚浮无趣的时光中,整个人都跟着发胀,如今远离了无涯学海,体重也簌簌下落,白花花的肉就这么随着白花花的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么,为生计奔波的日子里,烦琐侵扰、疲惫加身,难道有多充实么?除了真切,其实什么都没有。时而劳累偶尔轻松,简单微末也好,纷繁嘈杂也罢,只有真切的感受无以复加。
我会为那么一种曲调而情不自禁地眼含泪水;也会为那么一种生活而难以自拔地长久守望。无论是即成的习惯抑或本能的迷恋,我都将毅然沉溺直至溺毙。一如前言,安分守己之上,美感和生趣才是信仰。
在平凡的路上,向前走,就这么走,绝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