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构 概括主题[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9:0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章结构 概括主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章结构 概括主题》。

第一篇:文章结构 概括主题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课前预习案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和安排。分析文章结构,即根据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对文章结构的考查,可以考查文章的总体组织安排,也可以考查一句话或一段话在文章 的组织和安排上所起的作用。

文章思路,是作者行文时思考的线索、路径和脉络,始终贯穿在文章中。把握文章思路,即分析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的逻辑顺序。一般而言,通过分析文章的意义段,可以大致梳理出文章的思路。所以,对文章思路的考查,常常考查考生对意义段的把握。

所谓“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

考查的主要形式:

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2·文段层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3·文段层次的划分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5·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分析散文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它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2、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段内的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根据句意归纳。一个语段有多个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几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聚集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3、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①分析文段的中心句。根据文段的中心句来明确文段的意思,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判断来把握文章的思路。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作段首概括,或在文段的结尾,作段末总结。

②分析标志性的语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可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既、又、并且、第一、一方面、原因之

一、进一步说、总之、因此、所以等。这些语言标志对分析句群,把握段意,从而明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很有帮助。

③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是对上文的总结,启下的内容是对下文的概括。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④分析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感情线索等。如莫伯桑的《项链》以事物“项链”为线索,以“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谈项链”来组成清洁结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线索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文学作品的脉络。

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

1.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接到一篇就要按部就班地去读。边读边给每个自然小节标上序号,已备下面做题之用。

2.圈点勾画中心句、过渡句。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综合一个自然段表达的意思,给每一个段来一个总结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标志性词语。譬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之类的表示顺序的词语。还有“一方面”“另一方面”之类的范围词。同时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

在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句子后,结合每个段落的段意,把相同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即所谓合并同类项。

5·要高度重视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尤其要重视段落的起始句与上文的联系。对于重叠词语、重复词亦应重视。

1、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

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

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

下面用上述两种方法来分析一道高考试题。

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解说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例如: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②头发约莫一寸长,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③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一段三句话里有对应的词语:面孔、头发、胡须。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鲁迅的外貌的,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关系,可见这个语段的结构层次为:①|②|③

(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例如:

①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③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①句引用孟子的话,②句紧接着解释,③句对①②句中所讲的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进行评价,可见①②句之间,间隙最小,是第二层,解说关系,③与①②句间关系疏远,是第一层,并列关系。

2、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

理解一篇文章,必须划分出意义段。有了这一步,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掌握篇章的结构。怎样划分意义段呢?

(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

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

(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

3、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必须注意的问题

1、文章层次虽是形式方面的问题,但形式是内容的外在物化,因此必须以对内容的把握为前提。同时文章的具体结构是复杂多样的,在分析时不能死搬硬套,削足适履。在划分意义段时,常常遇到一些位于结合部位的自然段,既可归入前面,又可归入后边。这种段多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段。在这种情况下,应看它的内容侧重于哪一个方面。侧重于前,则归附于前;侧重于后,则归附于后。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

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这种作风传播出去,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

显然,这一段重点是总结上文,只有最后一句提示下文,所以应把它归入前边的意义段。

划分意义段,要防止两种不恰当的做法,一种是不该划开的地方,硬给切开;一种是不论什么样的文章,一律分成三大部分:开头、中间、结尾。这样划分,对理解文章没什么益处。

(2)整理文中被打乱的语言材料,与语言基础知识考查一般的语言的衔接题有所不同。除了要注意这组语言的衔接以外,还要把它放在原文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其思路与行文习惯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这组语言与上下文衔接的对接点,从而找到这组语言材料的支撑点。

(3)将从原文中抽出的句子还原时,先研究文中空缺处的上下文(讲的什么内容,语言形式有何特点),再看被抽出的句子,根据内在的语脉语流的连贯,或根据语言外部特点的接近来敲定答案。

结合句段的位置来把握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的句段: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中间的句段:1.总结上文;2.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埋下伏笔;5.为下文作铺垫;6.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结尾的句段:1.总结全文;2.点明中心;3.深化中心,升华主题;4.照应开头(或上文),首尾呼应;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言尽意无穷。

课内探究案

时间怎样地行走

迟子建

①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着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个拿着烟袋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远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又古板。但有时候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②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③我上初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悄悄的,不像墙上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鬼鬼崇崇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落寞。

④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玩具里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有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⑤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⑥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在行走,时间就会行走。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1.思考: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2.(原创题)请概括本文主题:

我们和时间如同一对伴侣,相依相偎着,不朽的它会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引领着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5、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

【答案】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16、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

【答案】1)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2)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3)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4)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解析】本文的标题“村落”是全文叙述的核心,而且“村落”精神又是全文的线索。第一段引出关于村落的话题,主要通过村落的符号及其含义的模糊引出的,第二三段写村和水村,第四段是拓展,第五六段是反思。

17、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4分)【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2)诗意与温馨。(3)愁苦与艰苦。(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18、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1)表现手法:①对比。②反讽。(2)好处:深化主题。

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答案】(1)作者的情感态度: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2)略

马缨花 季羡林

1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3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4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5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6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7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8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课后训练案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筚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并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陈,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们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前门被堵平,燕台被催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大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不再是?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喀嚓喀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是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结构分析;主旨概括:

结构分析

第一段:写夕阳中,长城边,见云间归鸿,引出下文对长城的评价。(第1自然段 第二段: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长城作出评价。(第2——10自然段

第一层:从“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三个方面对历史上的长城 作出评价。(第2——7自然段)

第二层:以“敞开胸襟”“开放、自信”对现实的长城作出评价。(第8——10自然段)主旨概括:

本文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 国的否定和对改革开放必将成功的坚定的信念。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巫石吉

1苏东坡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文学的层次,应提升至表现心灵精神的形而上淡泊悠远的境界中。2平淡难,平淡而有气味更难。诚如常说的一段话:读书不难,能记最难;能记不难,能写最难。问题是写些什么?心中若无诗书酝酿,涵养成心手双畅的痛快文藻,怎能从文章中感受迷人的古意盎然,所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出一道道诗文美味佳肴,靠的是作料火候。平淡之为好滋味,是以原味取胜,前提是材料本质要好。袁中郎说:“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 3平淡是真性灵的流露,是原原本本的自然呈现,不能刻意强求,只有藉由神奇妙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定神闲,自然下笔行云流水,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字字玑珠。平淡好滋味,不用多沾上一点调味料,味道依然恬淡风清,令人赏阅品尝后,口齿留香,身心舒朗,言有尽而意无穷。

4平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5一个百分百年轻的女孩子,从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雅的妆扮,更接近于自然之美,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总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6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

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

7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8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9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景致。10识得日月潭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日月潭。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的日月潭。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11唐代以前都是平铺直叙、落于感怀迹象的,经过禅理的激荡,使得唐宋的文学艺术,表现出一种空灵的境界。其中以诗佛王维得力最深,因为他不但是诗人,也是画家,且参透禅佛经典,才写出超俗脱尘的诗画。无怪乎苏东坡评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鹿柴》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

深林,复照青苔上。” 12这种淡远闲静的风格,表现了作者心灵与自然融合一体,实乃画笔、禅佛理与诗情的合而为一,构成一幅幅宛如山水妙境的诗画,也把空灵虚无的意境推向诗的高峰。与诗佛王维的诗意一般,言有尽而意无穷,然而这深远无穷尽的境界,却是书画家、诗人们升华性灵后的不朽美的艺术灵魂世界。

13一般来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14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恬淡风轻的高雅。强劲持久的兴奋浓郁,总是如夜来香的香味浓烈而久闻其臭,会产生负面效应。

15人生,其实也是如此哲理。

16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17诸葛亮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又是一段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箴言,可谓快意我心。18淡中有真味,是真滋味;淡中有真趣,乃真趣味。平淡中见真性情,散发出来就是一种气味风骨,或云:“风格”的产生。19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与王维的诗意异曲同工,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深远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泊之美的心灵境界。20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机之趣,不亦乐乎?真正的畅快淋漓,快意

我心。

结构分析:

第一段:借苏东坡的话提出本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论题。(第1自然段)第二段:阐明为何“平淡难,平淡而有气味更难”,进而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平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第2——4自然段)第三段:从艺术和生活的角度,列举年轻女孩子的妆扮、苏轼的咏西湖诗、日月潭的风景、王维的诗,阐明平淡是至美的境界。(第5——14自然段)

第四段:从人生的角度,阐明平淡是至美的境界。(第15——20自然段)

主旨概括:

本文从艺术的角度阐述了绚烂只是“停留在工艺文学的层次”的美,而平淡却是能够表现心灵精神的淡泊悠远境界的美;又从人生的角度阐述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由此阐明了“平淡,是一种

至美的境界”的观点

第二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高概括能力十分重要 知识归纳

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写景状物的文章:

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 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 人公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几种方法

一、题目扩展法

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往事依依》:写了作者对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社戏》:“我”与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的经过。一顿午餐

我收到了婶婶的信:“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抵达你那里,如果到时你能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将不胜感激。你的婶婶:诺拉。”自从我母亲得病以来,婶婶诺拉一直照料我的生活。

当时我在大学里每月只靠父亲给的5英镑维持生活,接到婶婶的来信时,我只剩下20先令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不能拒绝她的要求!

我知道一个比较好的餐馆,那里一顿午餐每位只需3个先令,那样的话,我还可以有14先令维持到月末。当我带她到那家小餐馆门前时,她指着街对面的“亲属大厦”说:“我们为什么不去那儿?那儿也许更好一些。”

“噢,的确挺好——如果你喜欢的话。”我说。我不能说:“亲爱的婶婶,我实在没足够的钱请你去‘亲属大厦’用餐,那儿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

侍者递上一份菜单。“噢,”婶婶说,“我们可以要一盘这个。”这是一道法式鸡块,是菜单上最贵的一道菜——7先令。我为自己点了一道1先令的小菜,因为我希望能留下点儿钱维持生活。现在大约用去了8先令,不!——应当是9先令,因为我还将付给侍者1先令的小费。

“这位女士还需要点儿什么吗?”侍者说,“我们有上好的鱼子酱。”“鱼子酱!”诺拉婶婶忍不住喊道,“太妙了,我能要一碟鱼子酱吗?” 我不能对她说:“不,您不能,因为那会让我只剩下5先令维持到这个月末的。” 我没出声,所以她要了一大碟鱼子酱——外加一杯葡萄酒。现在我只剩下5先令了。4先令可以买足够的的面包和干酪,熬过这个礼拜。但是她吃完了鸡块,又看见侍者手里拿着几块奶油蛋糕。

“噢!”她说,“这些蛋糕看上去可爱极了,我只要一小块。” 于是,我仅剩下3个先令了,然而侍者又报上了一些水果——她肯定还会要一些。最后,经过如此丰盛的午餐,我们是一定得要两杯咖啡的,那么我将一无所有,甚至连付给侍者的小费也没有了!侍者递上清单:20先令。我把仅有的20先令放在盘子里,没有小费付给侍者。

诺拉婶婶看看盘子里的钱,又看看我。“这是你所有的钱了吧?”她问。

“是的,婶婶。”

“你将你所有的生活费都花在这顿午餐上是吗?你太善良了——但这实在很愚蠢。”

“不,婶婶。”

“那么,这么多的语言中哪个单词最难讲?” “我不知道,婶婶。”

“‘不’。当你长成了一个大人,有时候你不得不对别人说‘不’,甚至对一个女士。我早看出来你没有足够的钱来应付这顿午餐,但是我还是想给你上这生动的一课„„所以我点了最贵的一道菜,并且偷偷地看了你的眼色——可怜的孩子!”她付了账,并且将5英镑作为礼物送给了我。

“噢,上帝!”,她说,“这顿午餐几乎饱煞了你可怜的婶婶!我平时的午餐仅仅是一小杯牛奶而已。" 主要内容: 一顿午餐

我和婶婶共进一顿午餐,婶婶教会了我说“不”

二、综合归纳法(要素串连法)

记叙文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旧篇重温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主要人物:哈尔威船长

时间:1870年3月17日夜晚 地点:“诺曼底”号船上

事件:“诺曼底”遇难,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营救全船人

主要内容: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面前沉着指挥,营救了全船的 人,自己却随船沉入大海的故事。

三、抓重点词句

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四、段落大意串连法(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把各段的段落大意串连起来,经过适当的增加和删减,组成几句连贯、通顺的话,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也叫“段落大意合并法”,这是概括课文内容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管用的方法。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抓住了每个段落的主要意思,也就等于抓住了整篇文章的整体意思了,所以只要把各个段落的大致意思串连在一起,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水葫芦之灾

(1)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水葫芦的名称、产地、外表(2)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水葫芦生命力旺盛

(3)自上世纪60年代,水葫芦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到处遭到斩杀。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 “德国恶草”。南非的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被骂作“日本烦恼”。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名声狼藉

(4)水葫芦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泰国湄南河一发洪汛,一座座盘根错节的水葫芦“岛屿”浮游而下,猛冲桥洞,直接威胁首都曼谷的安全。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20世纪80年代水葫芦泛滥成灾,覆满湾口。一些船只夜泊开阔水面,夜间起风,一早起来就开不动了,四周被几万平方米的水葫芦团团包围,许多航线瘫痪。未经处理的各种废水排入湖中,湖水富营养化,水葫芦疯长成半人高的“森林”,致使鱼类死亡,湖水发臭。当地水产锐减,渔民失业。人们生活用水也发生困难,用湖水洗澡还会导致皮肤瘙痒。水葫芦的危害严重

(5)深受水葫芦之害的各地都已向它宣战。南亚各国采用人工捞取、火焰喷射、药剂喷杀、炸药爆破等手段加以销毁,可是过了三个月它依旧欣欣向荣。维多利亚湖畔人们采用生物防治法,在湖区放养吃水葫芦的象鼻虫,但以繁衍100亿只象鼻虫计算,起码也要日夜不停吃上20年,才能吃光水葫芦。象鼻虫吃水葫芦还可能酿成更严重的虫灾。水葫芦难以铲除

(6)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将水葫芦当作度荒青饲料引入,后泛滥成灾,以闽台粤为甚。福建的水葫芦覆盖面积达300平方千米,盘踞了全省四分之一的湖塘库沟水域。目前,福建已打响了专项整治水葫芦的战役。在我国福建泛滥成灾

(7)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水葫芦,竟然酿成了当今最大的绿色污染,这可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啊!水葫芦成为绿色污染人们始料不及

水葫芦的名称、产地、外表 水葫芦生命力旺盛 名声狼藉

水葫芦的危害严重 水葫芦难以铲除

在我国福建泛滥成灾

水葫芦称为绿色污染人们始料不及

主要内容:水葫芦已成灾,危害很严重。

第三篇:如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明月又勾起文人伤己颂咏之情,皎洁的月总是牵动着文人的情肠。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关于月亮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词,翻译了课文,并且进行了诗词的赏析,这节课我们还剩下一个任务,就是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老师发现一个现象,当我说我们来概括文章主旨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马上的拿起了笔,同学们是想做笔记对不对?嗯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好的,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记笔记那么对你自己能力的提高又有多少用处呢?同学们都知道,中考语文卷分为四个部分,有基础知识运用,然后是现代文阅读,古代文阅读,然后是作文。现代文阅读和古代文阅读占很大的分数,其中概括文章主旨的题每年都会有,即使不是直接问文章主旨是什么,也会变相的问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你从这篇文章中感悟到了什么等等这类的题,所以说掌握概括提炼主旨的能力很重要。这也是新课标对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改变教师一言堂,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这种教学方式,而是老师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所以说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最先应该动的不是笔,而是脑,同学们要动脑筋仔细的思考并积极的回答问题,然后再记录下来这样才是最智慧的学习方法。那有的同学会说,老师啊,概括文章主旨很难,我们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去概括。其实概括文章主旨说难也难,因为它考同学们的是阅读分析,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但是说简单也简单。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的学习下如何概括文章主旨,老师会教大家一些技巧,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听。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章主旨。文章主旨也叫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段表现出来。中心思想是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两部分组成。写什么是指作者叙述的事件、描述的人物、景物、物体也就是主要内容。为什么写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感情等。

好了解了什么是中心思想之后老师来教大家怎样准确快速地概括中心思想。

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关于如何概括中心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十看,或者是十四法等等,我个人认为他们内容有很多交叉之处,而且同学们你们一听十条或者十四条都已经很头大了是不是?所以老师把它们整理归纳,同学们只需记住四条。

一、从文题找中心,这类文章的中心概括起来比较简单,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比如我们学过的《伟大的友谊》,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这篇文

章是通过记述主人公之间的一些事情来歌颂彼此间的伟大的友谊的。再比如说《飞夺泸定桥》,一看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要讲的是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就好归纳了,就是通过记述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经过,体现了战士的英勇,赞颂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从中心句找中心,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找准中心句对理解文章非常关键。那如何找中心句呢?通常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他们会把中心句放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也就是开篇点题或者卒章显志。也有的中心句不这么明显,那么我们就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多次出现的抒情或者议论的句子,这一般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找到中心句之后扩展润色,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中心。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样我们就很好概括了,这篇文章通过记述我们伯父的什么事情,表现了我对伯父的热爱,赞颂了伯父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那如果有的文章从题目看不出来写的什么,中心句也没明确说出来,前面这两种方法都搞不定,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取第三种方法。

三、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中找出中心思想。一般重点段落的描写会非常细致,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街头”就不难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第四种方法相比较前三种就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文章全篇都娓娓道来,好像单独看有句话或者某个段落都不足以全面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再比如说《丑小鸭》,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篇童话,首先我们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文章记述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描写了丑小鸭成长过程中遭到排挤受尽欺负,但是始终坚持自我,最后成为了美丽的白天鹅。再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这样的一个故事呢?是不是想告诉大家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困难,会遭到非议,但是我们要坚持自我,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好了以上是四种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那么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其实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下面老师来教大家几种固定的表达模式。

①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②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道理)”。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④说明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说明……”。

⑤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好了以上老师讲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学会并实际应用到今后的做题中。但是每种方法都是建立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的,然后再运用这些方法,一定要紧密结合文章的内容。这四种方法既适用于现代文也适用于古代文,那现在同学们就来解决这节课开始老师提的那个问题,请概括《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是非常简单了啊?首先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了,哦,这篇文章是讲夜游承天寺的,然后呢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因为我们读完文章就发现了只有最后一句是一个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用这句议论作结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然后再一看哦这是篇写事的记叙文,所以就可以概括了。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过,说明了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像作者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我们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了。那我们为了回答的更精彩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对其加以润色。比如说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过,描绘了夜间景色的美妙,表现出作者悠闲淡雅的心境,说明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像作者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答案就更加丰满有内涵有高度了,所以同学们在能快速准确地概括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练习,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第四篇:文章结构分析

从《雨中的猫》看文章结构的安排

恩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及诗人。在他的一生中写了许多长篇、短篇小说、诗歌和剧作。与其他美国作家不同的是,他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开创了现代文明美国文学的先河,是他创立了现代英语文学的文体,一种全新的文体,一种与往日截然不同的文体,为此海明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海氏的文体旨在于应用平易、简单的英语,摒弃旧英语中冗赘的句子,华丽的词藻。海明威用高度凝炼的笔法,客观精确地描绘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生活画面,从而给读者提供一种意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而对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结论。读过海氏文章的人大都有同样的感觉,那就是:他在写文章的时候尽可能挑选短句子,在其文章中,他尽可能的剔除那些花哨的形容词。海氏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都充分显示出他在写作时对其文章语言的态度,真可谓精雕细刻。每一词、句用得恰如其分,有所用及所指,不可轻易删除。

《雨中的猫》是典型的海明威式文体风格。这篇小说仅两千多字,浮光掠影地看,你根本不能体会它的任何妙处。然而,掠过表面,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他写得最动人的小说。在作品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个孤独无助的美国少妇为作品主人公,并通过她冒雨寻找偶然发现的窗外一张桌子下避雨的猫的故事,反映了她渴望得到理解、温暖和爱的心理,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其不幸的婚姻、男女不平等等社会问题。

当然,一个好的文学主题还必须有恰当的文章结构加以表现,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而相得益彰。对此,海明威自有一套独创的“冰山原则”创作理论,他认为艺术来源于现实,但同时艺术真实应高于生活真实,这与自然主义所主张的记录式地复写生活的表面现象和细枝末节的创作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露出水面只有八分之一” ;“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的原理去写它。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如果一位作家省略某一部分是因为他不知道它,那么在小说里面就有破绽了。” 在短篇小说《雨中的猫》中,无论是题目、语言还是情节安排“冰山原则”的创作手法再一次得到了丰满的运用。

首先是题目,一个精彩的题目对于任何文学作品的成功都至关重要,它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还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视线。海明威就是一位擅于将“冰山原则”贯彻到为小说选取耐人寻味的好题目的高手,读者初看他的小说,往往会被题目吸引,并展开自己的想象。然而,须知,那只是浮在水面的八分之一的冰山而已,要真正理解题目的内涵,读者就必须略去表面所看到的部分,挖掘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乍看题目《雨中的猫》,读者多会将其想象成一个主要讲述雨中的猫的遭遇的故事,也许还会将其想象成一个以第一人称的拟人手法叙事,反映保护动物、爱护生命等主题的小说。然而,这种想象与标题的真实含义其实相去甚远。“雨中的猫”固然是文章出现的一个真实角色,但它更是故事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和对女主人公的映射。女主人公因为不经意地发现了窗外雨中的猫而外出冒雨寻猫,未果失望而归,却意外收到了旅店老板派人送来的猫。全文因猫而起,止于得猫,故事完整生动。然而,这个孤独无助的美国少妇并非心血来潮爱上了猫,而是在这只躲在窗下避雨的流浪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和它都一样的孤寂无援,渴求温暖关爱;同时,她也想借下楼找猫之机吸引她丈夫的注意力。然而,作者并不以含义更直自的如“一个寂寞的美国妇人”或“不幸的婚姻”等为标题,因惟有原题,更能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并更能涵括作者所要反映的以男女不平等为中心的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的系列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雨中的猫》这一题目高度体现了“冰山原则”的特点,它浓缩了作品的中心思想,映射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境遇,并留有余地,言简意赅。

另外,语言简洁的特点在本文中被海明威发挥的淋漓尽致。简洁产生空白,如中国画的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思。《雨中的猫》用字仅千余数,但一经出版,即刻引起世人瞩目。评论文章蜂拥而至,足以证明小说的影响力有多大。在小说的开篇段落里,海明威寥寥数语的描述,即把故事发生的场景交待得一清二楚。这里的清楚并不是说海明威事无巨细,淋漓尽致的描述,人们“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但又觉得“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其语言之简单明了达到了即使是英文水平不高的初学者也能读得懂其意的境界。这种写作方式与主张记录式的复制生活的直观表面,花费大量的篇幅与笔墨尽显细枝末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海明威还常用简短的对自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然而简单的对话却又意味深长、话中有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言外之意”或“潜对话”。在海明威的作品中,说话者往往只表达出一部分想说的内容,鲜言寡语、含蓄深沉仿佛是他们的共同性格。而作为海明威的读者,就必须自己去完成或理解“话外音”。例如在《雨中的猫》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女主人公寻猫失望而回后与丈夫展开的一段对话:

“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吗?”她问道,又看看自己的侧影。

乔治抬起头来,看她的颈窝,象个男孩子那样,头发剪得很短。

“我喜欢这样子。”

“我可对它很厌腻了,”她说。“样子象个男孩子,叫我很厌腻了。”

乔治在床上换个姿势。打从她开始说话到如今,他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你真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逐渐见黑了。

“我要把我的头发往后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扎个大结儿,可以让我摸摸,”她说。“我真要有一只小猫来坐在我膝头上,我一抚摩它,它就呜呜叫起来。”

“是吗?”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要用自己的银器来吃饭,我要点上蜡烛。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件新衣服。”

“啊,住口,找点东西来看看吧,”乔治说。他又在看书了。

他妻子往窗外望。这会儿,天很黑了,雨仍在打着棕榈树。

“总之,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要一只猫。要是我不能有长头发,也不能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在这段对话中,女主人公向丈夫表示要留长头发的打算,遭反对后描述了她的理想生活,再遭反对后表明她只想要只猫的最后愿望。女主人公表达的诸如留长头发、养猫、吃烛光晚餐和穿新衣服的愿望似乎过于幼稚琐碎,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又分明感受到了她想摆脱旧生活、挑战独断专行的丈夫的心理活动。“猫”作为她自身的写照,是她追求新生活的最低目标,因为“猫”的存在,就是她获得独立和自我的象征。当然,读者只有在读完整个故事后才能回味出这些潜台词,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女主人公在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和痛苦挣扎,以及她对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深恶痛绝。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故事的情节安排上也可见一斑。文章结构安排上,看似简单明了,但却又起伏跌宕、意味深长,处处有对比,有象征。在《雨中的猫》讲述的故事中,女主人公首先是因无聊呆坐窗前而发现了一只在雨中的猫,心生怜悯而冒雨出门寻猫,丈夫则一直闲躺在床上看书,对妻子的举动视而不见。妻子空手而归后,向丈夫表达了她想要实现的简单的种种愿望,丈夫毫不客气地一一否决。最后,峰回路转,旅店老板派人送来了一只大玳瑁猫——尽管并不是原来雨中的那只小猫。丈夫一直看书,而陌生的旅店主人看到女主人公冒雨寻猫而给她送伞,以及最后给她送来了一只“替补”的猫,这三个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这样的发展令读者不知不觉地意会了作者本人的看法,并在内心与他产生共鸣。近乎白描式的记叙、简单的对话,却更凸显了小说中女主人公与丈夫的形同陌路的恶劣关系和不平等地位,使读者更为她的处境感到同情和愤慨,也更痛恨和鄙视她丈夫的独断专权、惟我独尊。

最后,海明威的文学作品很多隐含的实意都是通过在文章中巧妙安排象征物来完成的,并且这些象征物是在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要素中得以体现的。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直接心理描写的段落与句子,但是细读其文章,仔细品味其含义,不难发现文句中所隐含的实意。以作品的第一段的背景描写为例,洛奇便先后从中发掘出以下一系列要素之间的二元对立或并存关系:美国夫妇与意大利人、大海与居室、居室与花园、花园与战争纪念碑、棕榈树与长凳、晴朗天气与画板,晴天与雨天、瞻仰者与纪念碑等等。从背景描写中所出现的这些意象以及这些意象之间的二元关系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些并存着的二元事物及其关系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例如公共花园和战争纪念碑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建筑物,花园使人联想到和平、鲜花与幸福;战争纪念碑则与战争、流血、受伤和死亡的场面关联,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暗示出了健康正常的人和“战争”中身心受伤的人—旅馆老板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天下着雨及广场空无一人影射了女主人公精神苦闷,情绪低落,情感无所寄托,性生活园地贫瘠荒芜,同时也为小说营造了一种抑郁、低沉的氛围。海明威用这种对人物行为、动机及心理状态很少解释和说明,对景物很少渲染的客观的、照相式的描写和叙述,勾勒出了一幅信息异常丰富的背景图,既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又为读者理解和体验隐藏在其中的思想感情给予了一定的启发。

还有文章题目的主角——“猫”而且是“雨中的猫”冷缩、孤独。在西方文化中猫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着女人,对猫的描述常用“she”。本文中“雨中的猫”是一只被冷落的、卷缩在一边无人问津的可怜的猫(poor little kitty)。它是太太潜意识中的“力比多(libido)”,是太太性与情的客观对应物,是她的伙伴、激情和性欲。她的先生是一个缺乏生命力、逃避现实、对妻子的世界缺乏关爱的男人。在这样的丈夫身边,太太显然是得不到温情、体贴和冲动。因此,猫也就成了太太内心对情感和性欲伙伴渴望的象征和客观投射物。旅馆老板成为我们探视太太内心情感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太太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他在女主人心中的位置。小说最后暗示了太太情感倾斜的合理性。文中的老板,虽说是个老头儿,但他胜过她的先生,能满足太太的内心需求。雨中的猫更有一种独特的象征,它象征着传统的束缚,象征着丈夫的冷漠无情。她要救雨中的猫,并非简单的意味着“救猫”,海明威通过女主人翁的行为表达她想救自己,她想挣脱束缚,她想改变眼下的状况。

通过对《雨中的猫》这一短篇文章结构安排整体到细节的分析,海明威通过事物与动物的象征手段使用,向读者揭示了小说中夫妻感情的冷漠与女主人翁个性的特征。本文的结构安排是利用简单直白的描述,在经过巧妙、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以及象征手法在文章中准确的出现,使得文章既拥有戏剧艺术的直接性和客观性,而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华丽冗长的描述,体现了“冰山原则” 的写作方法与结构安排。综上所述,《雨中的猫》是海明威文学作品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小说。此作品因关注女性和男女不平等的主题思想而修正了许多学者对海明威漠视女性的偏见,而这个主题还与作者独特的“冰山原则”写作结构安排结合,因而在海明威作品乃至英美女性题材作品中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雨中的猫》发表70年后的今天,这部经典的短篇小说依然散发着持久的现实意义的魅力。

附:

《雨中的猫》 作者:[美]海明威/曹庸译

旅馆里,留宿的美国客人只有两个。他们打房间里出出进进,经过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都不认识。他们的房间就在面对海的二楼。房间还面对公园和战争纪念碑。公园里有大棕榈树,绿色的长椅。天气好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们都喜欢棕榈树那种长势,喜欢面对着公园和海的旅馆的那种鲜艳的色彩。意大利人老远赶来望着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用青铜铸成的,在雨里闪闪发光。天正在下雨。雨水打棕榈树滴下来。石子路上有一潭潭的积水。海水夹着雨滚滚地冲了过来,又顺着海滩滑回去,再过一会儿,又夹着雨滚滚地冲过来。停在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

那个美国太太站在窗边眺望,外边,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水淋淌滴的绿色桌子下面。那只猫拼命要把身子缩紧,不让雨水滴着。

“我要下去捉那只小猫,”美国太太说。

“我去捉,”她丈夫从床上说。

“不,我去捉。外边那只可怜的小猫想躲在桌子底下,不让淋湿。”

做丈夫的继续在看书,他枕着垫得高高的两只枕头,躺在床脚那儿。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楼去,她走出办公室时,旅馆主人站起来,向她哈哈腰。主人的写字台就在办公室那一头。他是个老头,个子很高。

“下雨啦,”太太说。她喜欢这个旅馆老板。

“是,是,太太,坏天气。天气很不好。”

他站在昏暗的房间那一头的写字台后面。这个太太喜欢他。她喜欢他听到任何怨言时那种非常认真的态度。她喜欢他那庄严的态度。她喜欢他愿意为她效劳的态度。她喜欢他那觉得自己是个旅馆老板的态度。她喜欢他那张上了年纪而迟钝的脸和那一双大手。

她一面觉得喜欢他,一面打开了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有个披着橡皮披肩的人正穿过空荡荡的广场,向餐馆走去。那只猫大概就在这附近右边。也许她可以沿着屋檐底下走去。正当她站在门口时,在她背后有一顶伞张开来。原来是那个照料他们房间的侍女。

“一定不能让你淋湿,”她面呈笑容,操意大利语说。自然是那个旅馆老板差她来的。

她由侍女撑着伞遮住她,沿着石子路走到他们的窗底下。桌子就在那儿,在雨里给淋成鲜绿色,可是,那只猫不见了。她突然感到大失所望。那个侍女抬头望着她。

“您丢了什么东西啦,太太?”

“有一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猫。”

“猫?”侍女哈哈一笑。“在雨里的一只猫?”

“是呀,”她说,“在这桌子底下。”接着,“啊,我多么想要它。我要那只小猫。”

她说英语的时候,侍女的脸顿时绷紧起来。

“来,太太,”她说,“我们必须回到里面去,你要淋湿了。”

“我想是这样,”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走回去,进了门。侍女呆在外面,把伞收拢。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时,老板在写字台那边向她哈哈腰。太太心里感到有点儿无聊和尴尬。这个老板使她觉得自己十分无聊,同时又确实很了不起。她刹那间觉得自己极其了不起。她登上楼梯。她打开房门。乔治在床上看书。

“猫捉到啦?”他放下书本,问道。

“跑啦。”

“会跑到哪里去,”他说,不看书了,好休息一下眼睛。

她在床上坐下。

“我太想要那只猫了,”她说。“我不知道我干吗那么要那只猫。我要那只可怜的小猫。做一只呆在雨里的可怜的小猫,可不是什么有趣的事儿。”

乔治又在看书了。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镜子前,拿着手镜照照自己。她端详一下自己的侧影,先看看这一边,又看看另一边。接着,她又端详一下后脑勺和脖子。

“要是我把头发留起来,你不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吗?”她问道,又看看自己的侧影。

乔治抬起头来,看她的颈窝,象个男孩子那样,头发剪得很短。

“我喜欢这样子。”

“我可对它很厌腻了,”她说。“样子象个男孩子,叫我很厌腻了。”

乔治在床上换个姿势。打从她开始说话到如今,他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她。

“你真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逐渐见黑了。

“我要把我的头发往后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扎个大结儿,可以让我摸摸,”她说。“我真要有一只小猫来坐在我膝头上,我一抚摩它,它就呜呜叫起来。”

“是吗?”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要用自己的银器来吃饭,我要点上蜡烛。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件新衣服。”

“啊,住口,找点东西来看看吧,”乔治说。他又在看书了。

他妻子往窗外望。这会儿,天很黑了,雨仍在打着棕榈树。

“总之,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要一只猫。要是我不能有长头发,也不能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不在听她说话。他在看书。他妻子望着窗外,广场上已经上灯了。

有人在敲门。

“请进,”乔治说。他从书本上抬起眼来。

那个侍女站在门口,她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卜笃放了下来。

“对不起,”她说,“老板要我把这只猫送来给太太。”

第五篇: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本考点在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中均有,故在一篇中宋谈。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中心意思”的含义。我们认为,它至少包括这样两层含义:(1)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2)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相应地,高考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考查,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用意。虽然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对其考查方式有别,但本质是相同的。

其次,我们谈一下如何“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因为现代文与文言文考查方式有别,所以我们分别加以介绍。先说一下现代文阅读中的概括方法。

现代文阅读中,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实际上包括文段和文章两种情况。因此,下面的概括方法,是先说文段中心意思概括方法,再说文章中心意思概括。

(一)文段中心意思概括。

1.有中心句,找出中心句。

达尔文招待一位朋友,宴席上有两只烤鸭:一家是家鸭,一只是野鸭。达尔文对他的朋友说:“你发现了它们的区别吗?你看,家鸭比野鸭肥大,一个个像肥胖的绅士,一个像干瘦的农民。因此,他们的骨骼也不一样。家鸭要支撑肥胖的身体,用脚走路的机会也比野鸭多,所以家鸭的脚骨比野鸭的雄壮得多,用的多了就发达,就进化。可家鸭几乎不飞,所以,它的翅膀不如野鸭的坚强有力。不用,当然要退化。”

本段是有中心句的语段。中心句在语段中间,即“用得多了就发达,就进化”,这是达尔文对家鸭的脚骨和脚骨比野鸭的雄壮得多的原因分析后,提出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文段的中心。找出中心句就掌握了文段的中心意思。

2.无中心句,筛选后概括。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个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这个语段陈述的对象是“阴山以南的沃野”,共有四句话。第二和第三句分别阐述第一句的“跳板”和“苑囿”,是从“游牧民族”进攻的角度论述:第四句是从“汉族”际守的角度论述的;进攻和防守正是“战略地位”,从“范围…„跳板”“排除(威胁)”三方面说明,可见“极其重要”。因此,答案是“阴山以南的沃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二)文章中心意思概括:

1.抓关键部位。就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的立意或命题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的开头或开门见 山,或设例引譬,文章的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引申开拓,均与中心意思密切相关: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或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或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想,往往紧紧围绕中心,与中心意思相去不远:而“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

(1)“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这是宋诗人范成大在《田时田园杂兴》中写的两句诗。一位科学家对这两句诗曾击节赞党说:它说明诗人对农业技术在行,懂得“隔墙诱竹”的知识。据老农讲:竹子最适宜于肥沃的土壤。邻居栽竹,如有人想“分享“,便可在墙根多施肥料,将鞭笋诱过墙来。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苏《水调歌头》中的一段。这位“思飘云物外”的诗人,早在宋代就晓得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这真是了不起的事。现代科学表明,当平原上的酷暑四十度时,珠穆朗玛峰的气温却低至摄氏零下几十度。在长空中的人造卫星,其背阳面的气温低到摄氏零下几十度,果然是“高处不胜寒”!

(3)由此看起来,诗人写诗,是要懂得一点科学常识的。乍看来,自然科学所要求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允许有夸张和虚构,而诗歌创作所企求的是热情洋溢和浮想联翩,两者差距甚大。但哲人说得好:“学问是一张网,网孔与网孔间处处相联。”自然科学,与诗人状物抒情,尤其是描写大自然景气,有密切的关系。

归纳上文的中心。(不能超过16个字)

这是一道直接考查中心主旨的题。首先快速读原文,了解基本内容:第(1)段举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两句诗为例,分析范成大懂得“隔墙诱竹”的知识;第(2)段举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词句为例,说明宋代的苏轼就性得了“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的自然知识,并用现代科学进行分析印证:第(3)段是对前面两段进行总结,表明作者的观点。属于“分论一结论”型议论文,第(1)(2)段都是对诗句的分析,实际是两个“分论”‟只有第(3)段是总结段,答案应在第(3)段找。这一段中没有作为全文主旨的语句呢?通过领悟,可知第一句揭示了中心:“诗人写诗,是要懂得一点科学常识的。”答案就是这个中心句。

2.归纳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章中提取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是分析文章中心意思的一种传统的、实在的、有效的方法。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砂石,快东勇敢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岩前阻,他愤激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去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岩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了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毋隙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敌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大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在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宋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使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健壮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宋荫蔽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鲜红,秋阳—F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地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宋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藩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宋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变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对本文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通过审题,可以明确这是一道“主旨类”试题,考查对全文中心、意图的概括与理解能力。

速读全文,可以把握其基本内容:文章首先说“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接着第二、三段,分别以“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和“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来说明生命的内涵。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应如何对待生命的意思。我们可以利用文中这些内容概括,提炼其中心。而A项正好与我们前面的归纳概括的一致。所以当选A项。

3.结合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运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文通过记人写事,抒情类散文通过写景状物,议论文通过论证说理,说明文通过介绍人、事、物说明文意。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通过记叙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什么样的精神、人格;抒情文通过描写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阐述什么样的哲理:议论文看了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在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 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Ⅲ。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时,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人类身』: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像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一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Ⅲ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是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速读全文,可知文章主要是谈关于哺乳类冬眠的奥秘问题,传统认为,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后来证实,心脏还不是根本原因,科学家推测冬眠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那么,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研究人的冬眠问题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像这类考查是否符合文意的试题,实质上是考查对文中主要观点的理解能力,所以可以把这类题归入“主旨类”试题,这是近年高考说明文阅读中的主要题型之一。试题要求选不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实际上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只要将选项一一对照原文比较,选出不符合文意主即可,这当然要比自己提炼中心容易一些。

B项不正确,此项的前半句是“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句中的“控制”不当,文中并没有说“控制”‟而是说“在冬眠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前一句话中的“控制”言过其实。其余项符合文意。

4.加强文外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的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在分析归纳某些文章的中心意思时所必须了解的,通过这些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意图,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从而准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再说一下文言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方法。

(一)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二)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L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奉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没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待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已。”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这段选自《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

人物是何子平。他“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顾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两人关系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子干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不肯接受。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何子平回家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所得奉禄全部用宋供养母亲,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世,他“哀毁逾礼”。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了何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作者对何子平为人的赞颂之情。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明晰了中心意思„

下载文章结构 概括主题[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章结构 概括主题[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文学作品,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1、分析课题概括法: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文章的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题目上,......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写人记事文章 1、要素串连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合并段意法 给文章分部分---归纳段意---合并段意 3、课题扩充法......

    如何概括文章主旨教案

    [解题总述] 在具体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总体把握,观其大略,明白文章的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主旨映照全文,看一看为表现主旨都使用了哪些材料(选材),又是怎样组......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目标:1、初步掌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能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重点:学会概括无明显关键词句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复习难点......

    怎样概括文章主旨

    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路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 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意思,就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因此写文章要中......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考点一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难易程度:★) 【考点2011】 ①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011年河南)《漓江情韵》 ②本文写了......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案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习叙事性课文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2、初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落花生》并学习叙事性课文归纳主要......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新教育集团标准化教案 教学主题: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这节课我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