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概括文章主旨

时间:2019-05-12 03:2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怎样概括文章主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怎样概括文章主旨》。

第一篇:怎样概括文章主旨

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路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

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意思,就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因此写文章要中心明确、集中、深刻;阅读文章要整体感知文章,提炼文章主旨。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炼文章的主旨,实际上就是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提炼主旨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

(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

(二)提炼和概括主旨。

例如: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可以从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中,读出当年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通读《为你自己高兴》,可以懂得“为自己那平凡而充实、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二、提炼文章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

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或事件的发展、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概括说明文的主旨应抓住那些最能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本质内容;议论文在概括主旨时要紧扣最能表现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字。

(二)仔细研读全文和寻找关键语句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表现的。它统摄全篇,渗透在全文材料中,又往往体现在某些关键语句中。因此,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离不开在熟悉全文内容、剖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语句。

(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文章是社会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任何作品都难免留有时代的烙印,渗透着作者的主观认识。因此,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思想状况,也是概括文章中心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高把握文章主旨的准确性

“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把同一题材不同主旨或主旨相近而题材、文体、手法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不同点,探究其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和提炼文章的主旨。

提炼文章的主旨,是整体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需要我们在语文学习的长期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

第二篇:如何概括文章主旨教案

[解题总述]

在具体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总体把握,观其大略,明白文章的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主旨映照全文,看一看为表现主旨都使用了哪些材料(选材),又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的(结构),为表现文章主旨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方法(表达技巧),这些艺术方法又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服务于主旨的,对揭示文章主旨又有什么好处,等等。本篇着重从如何概括主旨的角度来介绍一些解题方法。

练前指导:

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议论文的主旨即是文章中心论点,在科技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主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

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近年来,考查分析归纳文主旨的题型主要有以下七种:

l.从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启迪)?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文章抒发了作者怎祥的思想感情?4.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旨。7.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之物的象征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归纳文章的主旨呢? 一般有四种方法:

1.中心句提炼法

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练而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筋。中心句一般在文章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尾段,卒章显志的。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注意抓住那些表明作者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如果它能统领全文内容,毫无疑问,那就是文章的主旨了。

2.归纳综合法

大多数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这就需要归纳综合了。一篇文章,我们把各段落的段意综合起来,然后理清其关系:详与略、铺垫与关键、正与反、映衬与主体等。不论哪种关系,它们都只有一个与写作意图密切相关的中心意思,那就是文章的主旨。

3.背景分析法

文章一般都有明显的时代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同时还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作者的个性特征。因此,分析组织文章主旨,还要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思想背景。

4.事件、形象分析法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应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运用这种方法十分有效。如《孔乙己》,从环境、相关人物、情节及细节等方面综合起来看,可知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抱残守缺、不知变通、迂腐、麻本、受尽人间凉薄、嘲笑,甚至遭迫害的旧读书人的形象。从他的经历与遭遇中不难领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在于讽刺孔乙己这类人的迂腐麻木,在于批判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批判那些冷漠、无聊、麻木的看客。5标题入手法。6段首段尾概括法。7利用抒情议论句法。

当然,以上几种分析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并不是单独运用的。我们具体操作时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加以考虑,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另外,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一些小技巧可以作为补充:(l)紧扣文题。有许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2)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文中的议论有的是揭示人物品质,有的揭示事件意义,有的直接揭示文章的主旨。文中抒情句其实已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显示了作者的倾向性,这些都有助于对主旨的理解。(3)注意文中一些特殊句子。如矛盾句、反问句、警句等,往往与主旨密切相关。

归纳文章的主旨(中心),在语言表述上一般来说有一些格式,不同的文体归纳中心的格式不同。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情况,对归纳中心有帮助,但不应拘泥于此格式。文学作品文本主旨归纳格式如下: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第三篇:7概括文章要点、段意与主旨

分析与综合专题之三

概括文章要点、段意与主旨

一、考试测量点基本含义、考查能力范围辨析 1.考试测量点基本含义:

2.考查能力范围辨析

二、历年高考该考点典型例题分析

[例一] 上海2010年秋考卷第1题: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

[例二] 上海2007年秋考卷第11题:

①‚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开放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一家报纸有篇醒目的报道,叫作《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体会!

②杭州还有什么?

③杭州有茶。沿着西湖走一圈,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④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花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⑤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而是从树丛里驶出;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 1

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敬意!

⑥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深红、嫩黄、湛蓝,开在公园的绿荫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片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竟是绿色的大伞。原来是在园中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⑦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草、那花、那树一样。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忧伤的词句:‚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想罢歌停舞,烟花露柳,都付栖莺‛,那绕湖垂柳,那烟花栖莺,也都令人神往!⑧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述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西湖的自然风景配得上,西湖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⑨清诗人袁牧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⑩‚重西湖‛,因为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西湖的人,不是你,不是我,而是杭州太守苏东坡。杭州的鸟都认识他,西湖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四百余首。写西湖,没有人写得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他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此时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的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湖山。‚好山色!‛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州人为明日西湖绘制了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和谐,是大气。

(14)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西湖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15)杭州并存着历史与浪漫,兼具着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16)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例三] 上海2010年秋考第6题: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

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4分)

三、该考点解题思路与方法

(一)归纳概括的依据:

(二)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训练题配置

[训练一] 2009年八校联考卷第1题: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 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两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奖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不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比利时。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称生的临时‚武装‛。

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槽蹋了……‛如果我 4

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着套袖的孙犁,见多了他写给我发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是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铁凝《从梦想出发》)

1.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写的人是大作家孙犁,记的事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句话概括)(2分)。

[训练二] 长宁区2009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卷第4题:

①城市管理者创办大型文化活动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考量,当然其中也有民生的考量。然而,大型文化活动在创办、设计,评估等一系列环节中如何强化民生意识,却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②考查如今众多的大型文化活动的创办动因,我们发现,过多重视精英需求,过量强调经济效益,轻视民生需求,忽视百姓意愿的现象不乏其例。这杆的功利目的是大型文化活动的目标追求吗?必须承认,正如多元社会是由不同阶层的人群组成一样,我们的文化活动也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但我们还应承认,现代耗费巨资的大型文化活动往往是由政府创办,而政府代表的是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理由只为少数人服务,将一个牵动全城甚至打造城市标志的大型文化活动办成少数人的自娱自乐。民生意识是大型文化活动创办之本,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如上海国际艺术节,从第—届开始,‚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就牢牢扎根在每一个操办者的脑海中,将艺术节办成万民同乐、百姓共享的文化大餐,正是艺术节所有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③现代大型文化活动不管是专业类的、综合类的,打的都是组合拳。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总体结构上有演出、展览、群文、论坛、交易会、节中节六人板块,每年平均有近百个项目,品种繁多,样式丰富,风格迥异;而且一个板块,如演出中,就有芭蕾、交响、戏曲、话剧等多个艺术品种。但不管有多少品种和多少项目,不管从总体设计到项目设计,自觉的民生意识都是设计的灵魂和源泉。

④首先在内容设计上要充分反映民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大型文化活动的内容设计承载着许多功能需求,既要服从活动定位的制约,活动目标的导向;又要服从个性要求、文化追求的满足;还要服从市场繁荣、产业发展的支配。然而民众需求和接受能力却是内容设计的根本立足点。不要说本来就以吸引最大化民众参加为目标的上海旅游节以此为首要考虑,即使是艺术含金量较高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聚焦电影艺术家和专业人士的问晌,也不敢稍存怠慢民众之心。

⑤其次在形式设计上要细心考虑民众的参与欲望和方便。一方面大型活动的举办有凝聚城市人气的动因;另一方面已逐步殷实起来的市民有参与文化活动、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两者的聚合是大型文化活动之所以越办越多,越办越兴旺的根本原因。因而在大型文化活动的形式设计上,就必须细心考虑民众的参与方法和途径。

⑥再次在总体设计上要高起点考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大型文化活动应该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的,是政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保障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这种高质量服务体系的需要。上海国际艺术节运作体制的四句话:‚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就精辟地体现了这—理念。

⑦评估一个大型活动成功与否有很多指标:内容是否精彩,形式是否创新,票房是否火爆,等等。然而,在诸多评估指标中,最根本的应该是民众的反应。没有这—点,其他指标 5

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活动本身也难以实现它创办的宗旨和目的。因此,大型文化活动在建立自己科学的评估体系中必须自觉强化民生意识,将民众的反应放在首位。

⑧大型文化活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眼球经济。社会的关注度是任何一个活动的操办者所极其看重的,然而在具体考量中常常会偏重专业界的关注而轻视百姓的关注,将专业关注代替社会关注。我们并不否认,大型文化活动大多带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专业界的认同。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不能引起音乐人和音像公司的关注,很难想像它能够成功举办。但如果它只能吸引专业人士的眼球,而无法打动广大民众,也很难想像它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⑨一个大型文化活动其内容的构成难免有雅俗之分,自古以来众口难调。从专家明星到平民百姓都一致叫好是—种理想境界,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却是一种常态,关键是我们以哪一张‚嘴‛的评价来作为活动评估的主要标准。大型文化活动因其公益性质,政府背景及其承载的社会功能使我们不得不把评估的天平倾向于民众的‛嘴‛。我们需要专家的百张‚嘴‛,更需要民众的万张‚嘴‛。

⑩笔者曾经观摩过—场耗费巨资、场面壮观的大型情景剧。这台原被炒作成大型文化活动亮点的剧目,吸引了两万多观众前往。然而演出未经过半,观众不仅不给掌声,甚至干脆起身走人。事后,一位专业人士对笔者说:老百姓用手和脚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这场演出的态度。而著名盲人歌唱家波契利上海演唱会尽管没有豪华的布景和精妙的包装,但全场八千多名观众把如潮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地献给了这位音乐界的奇才。不给掌声和如潮掌声,鲜明的对比给出了真实而残酷的评判。(节选白张福荣《大型文化活动的民生意识》,原载《文汇报》。有改动)

4.根据文意,大型文化活动最根本的评估指标具体是指(3分)

(1)(2)(3)

[训练三] 上海2010年语文学科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抽样分析试卷第6题:

(1)眼下,房地产商不断发起‚居住改变中国‛的大型宣传。他们鼓吹房子所凝聚的财富,鼓吹自身所肩负的使命,鼓吹房地产之于中国的意义。而一些前沿研究显示,新型商品房社区之所以能‚改变中国‛,在于它[甲]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乙]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2)在老社区里,居民普遍认为居委会是政府的‚腿‛,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3)‚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4)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这几乎是我农村老家在城市的复制和翻版。大杂院里长幼有序、邻里友好。我非常自然地就可以融入这种已经存在多年的社区文化中,自愿接受那些热心而且唠叨的老太太们对院子里的方方面面进行管理。‛他认为,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们遇到不合理现象时,第一反应更多的是忍耐。‚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

不行了就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5)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维权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题。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6)作为研究人员,缪青对这些变化感触颇深。他逐渐意识到,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逐渐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

(7)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各种‚维权‛搞得如火如荼的原因。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

(8)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他从看采暖数据表开始,到追回开发商多收的购房款1000多万元,再到监督冬季采暖结余,使小区实现了交2年的采暖费享受3年的采暖服务。他还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维权先行者‛之一。

(9)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000年的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其最重大的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10)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然而还仅仅是开始,远没有达到让人满意的地步。在缪青进行的一项调查中,43%的人不知道如何参与社区工作,30%的人认为社区活动不吸引人,24%的人对社区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6.文章开头说,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全文来看,“改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项表述。(6分)

五、训练题答案等第(答题到位程度)分析

第四篇: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段意或课文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课文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

论部分或从课后作业的提示中得到启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⒈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

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

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助的高尚品质。

⒉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

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街头”就不难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⒊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

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⒋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

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

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第五篇: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张晓蕾1、2、3、导入:提高概括能力十分重要 简单说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等于文章写了什么。真题演练

(一)(1)一顿午餐:我和婶婶共进一顿午餐,婶婶教会了我说“不”。

(2)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一个炎热的夏日我因饥渴难耐偷拿人家西瓜,而被一个看瓜老人追赶,终被追上的故事。或者一个炎热的夏日,一个看瓜老人在原野上永不放弃追赶因饥渴难耐偷拿西瓜的我的故事。

(3)总结方法:题目扩展法

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

《散步》:我们一家人在南方初春的田野里散步。

《社戏》:“我”与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的经过。

4、真题演练

(二)(1)“信任”试验:在一节心理课上,周严教授让学生做了一个“信任”试验,教育学生应作一个信任别人和值得别人信任的人。

(2)总结方法:综合归纳法(要素串连法)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即: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5、真题演练

(三)水葫芦的危害严重;水葫芦难以铲除;在我国福建泛滥成灾

水葫芦称为绿色污染人们始料不及

水葫芦之灾讲的是:水葫芦已成灾,危害很严重。

(2)从麦莎到台风:第一段: 台风的危害;第二至四段:台风形成的原因;第五段 : 台风的特点

第六至九段: 台风有利于人类和环境;第十段: 避免台风的危害还需要长期的探索

和实践。

从麦莎到台风:围绕台风这一说明对象,介绍了台风的形成、台风的特点及危害以及台风对人类及环境的益处。

(3)总结方法:段落大意串连法(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

把各段的段落大意串连起来,经过适当的增加和删减,组成几句连贯、通顺的话,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也叫“段落大意合并法”,这是概括课文内容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管用的方法。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抓住了每个段落的主要意思,也就等于抓住了整篇文章的整体意思了,所以只要把各个段落的大致意思串连在一起,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6、抓重点词句法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知识归纳(1)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2)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3)写景状物的文章: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

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 人公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

(1)水葫芦之灾:水葫芦的名称、产地、外表 ;水葫芦生命力旺盛;名声狼藉;

下载怎样概括文章主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怎样概括文章主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精选五篇)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

    怎样划分段落 归纳段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划分段落 归纳段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对记叙文的分析时,如何划分记叙文的段落,主要考虑的方法是: 一、按时间发展变化的不同来划分。 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宜抓住表......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高概括能力十分重要 知识归纳 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写景状物的文章: 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

    如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明月又勾起文人伤己颂咏之情,皎洁的月总是牵动着文人的情肠。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苏轼的这......

    第一讲准确理解 概括主旨

    第一讲准确理解 概括主旨考 点:感知并能概括文章(段)内容知识要点:准确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概括文章(段)的主题。考试说明:1、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2、能准确概括出文......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五分析概括文章主旨5篇

    五、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 一、什么是文章的主旨 主旨,就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作者对人、事、景、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感情倾向。 在散文......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本考点在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中均有,故在一篇中宋谈。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中心意思”的含义。我们认为,它至少包括这样两层含义:文章内容的高度概......

    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文学作品,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1、分析课题概括法: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文章的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题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