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本考点在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中均有,故在一篇中宋谈。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中心意思”的含义。我们认为,它至少包括这样两层含义:(1)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2)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相应地,高考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考查,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2)揭示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用意。虽然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对其考查方式有别,但本质是相同的。
其次,我们谈一下如何“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因为现代文与文言文考查方式有别,所以我们分别加以介绍。先说一下现代文阅读中的概括方法。
现代文阅读中,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实际上包括文段和文章两种情况。因此,下面的概括方法,是先说文段中心意思概括方法,再说文章中心意思概括。
(一)文段中心意思概括。
1.有中心句,找出中心句。
达尔文招待一位朋友,宴席上有两只烤鸭:一家是家鸭,一只是野鸭。达尔文对他的朋友说:“你发现了它们的区别吗?你看,家鸭比野鸭肥大,一个个像肥胖的绅士,一个像干瘦的农民。因此,他们的骨骼也不一样。家鸭要支撑肥胖的身体,用脚走路的机会也比野鸭多,所以家鸭的脚骨比野鸭的雄壮得多,用的多了就发达,就进化。可家鸭几乎不飞,所以,它的翅膀不如野鸭的坚强有力。不用,当然要退化。”
本段是有中心句的语段。中心句在语段中间,即“用得多了就发达,就进化”,这是达尔文对家鸭的脚骨和脚骨比野鸭的雄壮得多的原因分析后,提出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文段的中心。找出中心句就掌握了文段的中心意思。
2.无中心句,筛选后概括。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个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这个语段陈述的对象是“阴山以南的沃野”,共有四句话。第二和第三句分别阐述第一句的“跳板”和“苑囿”,是从“游牧民族”进攻的角度论述:第四句是从“汉族”际守的角度论述的;进攻和防守正是“战略地位”,从“范围…„跳板”“排除(威胁)”三方面说明,可见“极其重要”。因此,答案是“阴山以南的沃野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二)文章中心意思概括:
1.抓关键部位。就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都是尤其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题常能反映作者的立意或命题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章的开头或开门见 山,或设例引譬,文章的结尾或卒章显志,或总结全文、引申开拓,均与中心意思密切相关: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或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或表明作者的内心感想,往往紧紧围绕中心,与中心意思相去不远:而“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
(1)“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这是宋诗人范成大在《田时田园杂兴》中写的两句诗。一位科学家对这两句诗曾击节赞党说:它说明诗人对农业技术在行,懂得“隔墙诱竹”的知识。据老农讲:竹子最适宜于肥沃的土壤。邻居栽竹,如有人想“分享“,便可在墙根多施肥料,将鞭笋诱过墙来。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苏《水调歌头》中的一段。这位“思飘云物外”的诗人,早在宋代就晓得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这真是了不起的事。现代科学表明,当平原上的酷暑四十度时,珠穆朗玛峰的气温却低至摄氏零下几十度。在长空中的人造卫星,其背阳面的气温低到摄氏零下几十度,果然是“高处不胜寒”!
(3)由此看起来,诗人写诗,是要懂得一点科学常识的。乍看来,自然科学所要求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允许有夸张和虚构,而诗歌创作所企求的是热情洋溢和浮想联翩,两者差距甚大。但哲人说得好:“学问是一张网,网孔与网孔间处处相联。”自然科学,与诗人状物抒情,尤其是描写大自然景气,有密切的关系。
归纳上文的中心。(不能超过16个字)
这是一道直接考查中心主旨的题。首先快速读原文,了解基本内容:第(1)段举了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两句诗为例,分析范成大懂得“隔墙诱竹”的知识;第(2)段举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词句为例,说明宋代的苏轼就性得了“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的自然知识,并用现代科学进行分析印证:第(3)段是对前面两段进行总结,表明作者的观点。属于“分论一结论”型议论文,第(1)(2)段都是对诗句的分析,实际是两个“分论”‟只有第(3)段是总结段,答案应在第(3)段找。这一段中没有作为全文主旨的语句呢?通过领悟,可知第一句揭示了中心:“诗人写诗,是要懂得一点科学常识的。”答案就是这个中心句。
2.归纳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章中提取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是分析文章中心意思的一种传统的、实在的、有效的方法。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砂石,快东勇敢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岩前阻,他愤激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他过去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岩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了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毋隙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敌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大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在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宋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使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健壮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宋荫蔽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鲜红,秋阳—F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地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宋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藩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宋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变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对本文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通过审题,可以明确这是一道“主旨类”试题,考查对全文中心、意图的概括与理解能力。
速读全文,可以把握其基本内容:文章首先说“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接着第二、三段,分别以“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和“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来说明生命的内涵。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应如何对待生命的意思。我们可以利用文中这些内容概括,提炼其中心。而A项正好与我们前面的归纳概括的一致。所以当选A项。
3.结合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运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文通过记人写事,抒情类散文通过写景状物,议论文通过论证说理,说明文通过介绍人、事、物说明文意。运用文体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记叙文通过记叙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什么样的精神、人格;抒情文通过描写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阐述什么样的哲理:议论文看了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
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在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 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相反。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Ⅲ。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这表时,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人类身』: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像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一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Ⅲ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是不是不可能了。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速读全文,可知文章主要是谈关于哺乳类冬眠的奥秘问题,传统认为,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后来证实,心脏还不是根本原因,科学家推测冬眠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那么,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研究人的冬眠问题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像这类考查是否符合文意的试题,实质上是考查对文中主要观点的理解能力,所以可以把这类题归入“主旨类”试题,这是近年高考说明文阅读中的主要题型之一。试题要求选不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实际上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只要将选项一一对照原文比较,选出不符合文意主即可,这当然要比自己提炼中心容易一些。
B项不正确,此项的前半句是“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句中的“控制”不当,文中并没有说“控制”‟而是说“在冬眠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前一句话中的“控制”言过其实。其余项符合文意。
4.加强文外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状况,作品产生的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在分析归纳某些文章的中心意思时所必须了解的,通过这些联系,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作者意图,给文章内容正确定位,从而准确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再说一下文言文中心意思的概括方法。
(一)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二)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L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奉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没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待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已。”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这段选自《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
人物是何子平。他“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顾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两人关系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子干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不肯接受。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何子平回家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所得奉禄全部用宋供养母亲,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世,他“哀毁逾礼”。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了何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作者对何子平为人的赞颂之情。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明晰了中心意思„
第二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说】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变换形式让考生完成。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
“归纳”、“概括”的几种基本形式:
一、归纳段落内容要点
归纳段落内容以分析词语、句子为基础,因此,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不同句子恰当组合(或相加或合并)的理解,对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准确把握段落中心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二、归纳层次内容要点
层次是指作者写文章时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顺序。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层次是依据思想内容划分的,段落是依据文字表达划分的。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层次与段落一致,有时是互有大小,常常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段落,因此归纳层次的意思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事件顺序,或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说明顺序等等。明确具体层次的内容,然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归纳。
三、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方法指导】
一、归纳内容要点
(一)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
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1)段首提示性中心句;(2)段末总结性中心句;(3)段中过渡性中心句;(4)自然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精选例题】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
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2006年高考全国卷II)
【例题解析】 之所以狂喜,来源于前文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以上两段中“我恍惚回到……梦境”、“我在深深的陇山……沙漠梦”等句为中心句。
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现场训练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
(节选自余秋雨《书海茫茫》)
请对作者读书的基本原则加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抓住关键词,找出重点段
归纳一段话的要点要抓住关键词,概括一个层次的层意要找出层次里的重点段。【精选例题】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唯有张家界,以它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顶的每个缝隙,每尺脊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洞,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本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
(2005年高考全国卷III)
【例题解析】 文段从三个角度写张家界的山水,这就要求把写山水的语句划为“山”、“峰巅”、“曲壑蟠洞”3个层次,划分时可借关键词的提示,如“别处的山”、“别处的峰”、“曲壑蟠洞”等。概括时再看看3个角度分别写了什么。
答案:3个方面:(1)山峰的形态;(2)峰顶的松柏;(3)山壑山洞的气象。现场训练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意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根据本段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取信息,重新整合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精选例题】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自古以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2004年高考全国卷I)
【例题解析】
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就需要找对应的有关语句,找出信息,重新整合。
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现场训练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生活无言
(一)一场大雨引起了泥石流,一处山梁上,大片的绿色都被冲走了。
一朵暗紫的花随时都可能被一阵风刮跑上。雨后的第二天上午,一个小女孩儿蹦蹦跳跳经过此地,她一眼就发现了这朵可爱的花,她掬起一捧土,轻轻地压在了花的根上。
来年春天,当女孩儿再经过这里的时候,她发现这一大片这样暗紫的花开放在山坡上,随风摇曳,格外美丽。
(二)父亲病重的那一年……即便是这样轻微的活儿,也要干一会儿,歇上一大阵子。
家里积攒了许许多多青毒素的塑胶瓶盖,堆积在箩筐里。父亲忙完活儿后,就开始谋划着用这些瓶盖为家里做一个搓衣板。父亲一边做,一边思忖着利用这些塑胶瓶盖的不同颜色,在这块板子上排出一个字形来……觉得字形并不好,就拆了然后再做,断断续续地,一直到他快不行的时候。
那块板子最后还是做成了,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那块板子上,为活在世上的儿子们留下了一个字:福。
这是一篇文章的(一)
(二)节,各节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综合,既要注重文章本身的意思,又要考虑到作者的主观意图和文外材料。可以遵循由客观到主观、从文内到文外的原则。
(一)抓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
对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都是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阅读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精选例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扰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石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
(2006年高考湖北卷)
【例题解析】
要回答的内容从原文标题和题干中“羊群秋归的情景”均可感受到,还有文中一些直接表达感受的诸如“快乐”、“谈着”、“芬芳”、“沉醉”、“感动”、“忠于”等形容词、动词及词组,以及全文流露出的温馨气氛。答案:(1)期盼回家和回家后温馨的感受;(2)生命(动物和动物、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现场训练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接着,我就看见一只蜜蜂在玻璃窗上碰击着;它鼓着自己的翅膀,想从那里飞出去。它在不久之前,迷了道路,飞进这个房间来。这是我想得到的。
我看见它在玻璃上撞了许久,都不能飞出去。后来它在房内冲上冲下地旋飞,完全失去了花间采蜜时的快乐的样子;我觉得它像一个性急的小孩子,完全纷乱了。有一回它碰到天花板上,打了一条弧线落在墙壁上。
我知道它是从上面换气的小窗飞进来的。我的心中也为此感觉不安,希望它能很快找到出路。
现在我还记得,我找到一根木条在气窗上敲着,意思是提醒它,从那里可以回去的,现在我想起来,真是多么可笑;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替它把玻璃窗打开呢? 我看见这只蜜蜂几次飞回玻璃上;它一定觉得迷惑,那里不是一片阳光吗?怎样的,就不能够飞到那里去呢?
我把窗打开,它就飞出去了。起初我感觉有些怅惘,马上我感觉格外之快乐。我也不去想,我耽误了它的时间,使它受到了不小的惊慌。我看见这只蜜蜂,一条直线地飞向空中,我知道,在那些空旷的地方,到处充满着阳光。
我常常地想起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想到这只蜜蜂,就感觉亲切。
想起蜜蜂是喜欢阳光和花的,喜欢工作的。想到这只蜜蜂从窗中飞出,回到自由的自然界,它心中的快乐是怎么样的呢?我想,我们来想象这种快乐,就是一种极大极大的幸福。……
现在我就想起那只蜜蜂,它迷了道路,飞进我的房间来。现在我还记得它正在玻璃上热 切地碰击着,想从那里飞出去。本文作者要表明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
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精选例题】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2006年高考重庆卷)
【例题解析】
回答本题要阅读全文,从各段依次概括出各层的要点,并抓住重点处即文章的第4段(本段也有暗示其余段意的句子)。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2)诗意与温馨;(3)愁苦与艰苦;(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现场训练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泰山赋
阅历过人类全部世纪的泰山就这样铁面无私地记下了一百年间人类真实的生活,包括全部细节。
诺言的雾霾,专制的恐怖……但是泰山在这里矗着,背依次第升高的万里大陆,面临翻卷自如的万里海洋。它无言地裸露着真实,一次次纠正似乎早已板上钉钉的定论。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手大也无法遮天。两千多年来,鹿还是鹿,马还是马。
是哪个星球与地球的结合,孕生了这个地之骄子?一定有过万雷裂变式的幸福的呻吟,一定有过通体红透的痛苦的燃烧,而后在温天豪雨与倾海怒涛的淬火中,定格成如此超凡脱俗的“这一个”。二十五亿年间,不阿天,不媚世,独立于中国的华北平原之上。从这3段看,作者着重刻画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结合文体特点,掌握概括规律
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文章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通过说明介绍人、事、物,应看其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何作用。【精选例题】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2006年高考辽宁卷)
【例题解析】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它准确地分析出物(杨柳)的品质,借物颂人。
答案: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的人生观。现场训练6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种“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城,可以说是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里长的街。我们住在山脚下,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我们是外地人,除上学校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
题目叫“冬天”,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第三篇: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方法总结
阅读理解中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章主旨。文章主旨也叫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段表现出来。
中心思想是写什么(主要内容)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两部分组成。
写什么是指作者叙述的事件、描述的人物、景物、物体也就是主要内容。
为什么写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感情等。
好了解了什么是中心思想之后老师来教大家怎样准确快速地概括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说出来,稍加分析,即可得出。有的文章中心思想暗含在文章之中,没有明确说出来,需要读者深刻体会。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就能根据文章的特点,较为熟练地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一)、看文章的题目 1。分析题目概括法。
文章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有些文章,往往把中心思想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容易概括。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有些文章,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把这些回答连接起来,就概括出了中心思想。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从题目知道文章是围绕“炸”而展开。舍身的意思是舍弃自己的身体,从而知道题目的意思是董存瑞为炸暗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它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歌颂了董存瑞忠于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还有《劳动最有滋味》、《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例如,《伟大的友谊》一课,就可以运用分析课题找中心的方法概括出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友谊的中心思想
(二)、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
一般来说,在开头有首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老舍的《养花》中的结尾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个结尾既总结养花的乐趣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1]。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针对这一特点,要学会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的方法。例如,《詹天佑》一课就能从口头“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文章的结尾拨出中心。
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就能根据课文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心跟你们永远在一起”的内容概括出体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中心思想。
(三)。从过渡句、段找中心。
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如《太阳》这篇课文的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又如《灰尘的旅行》中间有一句:“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危害性呢?”这些过渡句即文章的中心句。
(四)。从重点句、段找中心。
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如《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又如《大森林的主人》一课中猎人的话:“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用。”能找出这样的重点句,中心句也就找出来了。
(五).主要段落归纳法。
通读全文,分析归纳主要或重点锻落的意思,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旨。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第一部分引出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介绍物候观钡l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从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四个方面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讲物候学研究的意义。这样,我们便可归纳出该文的中心: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六)、看主要事件 记叙事的记叙文,事件都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写了什么事,歌颂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草船借箭》课文中主要写诸葛亮巧借十万枝箭的事。抓住“巧”字去分析,不难得出赞扬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的胸怀。⒈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
作
目的,即
中
心
思
想。
(七)、看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文章的中心句通常出现在什么地点呢?比较常见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詹天佑》开头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综观全文不难看出:全文紧紧围绕着“爱国”和“杰出”来写的,“爱国”和“杰出”正简洁、深刻地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出现在开头有总起文章的作用。
(八)从抒情部分找中心。
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如《一夜的工作》,作者记叙了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写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又如《海上日出》中:“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些抒情句就是课文的中心句了。
(九)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例如,《白杨》一课,我们就可以从课文的“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一段议论部分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十)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
一些课文为了表示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小英雄雨来》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均出现了三次。这个反复部分一般就是中心句。
(十一)在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中心。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因此要注意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例如,《登山》一文就能从列宁的语言描写“我们应该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一句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
(十二)套路法。
做法是分两部分表述。一部分是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一部分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内容中仔细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具体来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是反映这个人或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品德、品质、特点、思想、精神等。写事的文章
一般是说明某个道理(或问题); 状物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究竟反映了什么,应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上细心琢磨、领会和思考,然后用正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其语言组织形式因文体不一,其表现形式也不一。
①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
②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道理)”。
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④说明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说明……”。⑤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表述中心思想,就能感到有思路、有头绪,并能掌握一定的规律,解决了望而生畏的问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十三)写作背景法。
要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了解它的背景,是无法抓准的。例如读高尔基的《海燕》,如果不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俄国,俄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不了解1903年高尔基在彼得堡目击沙皇军警镇压、屠杀游行示威的学生后,立即愤怒地起草《控诉政府抗议书》这些史实,就很难理解高尔基在《海燕》中抒发的感情,也很难理解这篇散文诗所表达的深刻的中心思想。
(十四)从“文眼”上寻找中心。
例如唐弢的《琐忆》,它的文眼就是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文章的中心正是在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文眼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篇文章的中心,正是在写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大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十五)从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出发去归纳中心。
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归纳中心思想应从不同特点出发。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往往与中心思想有密切关系;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往往与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密切相关;诗歌和抒情散文的中心思想,往往与作品的写作对象和作者抒发的感情相关。(十六)看关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往往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落花生》父亲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父亲的话既是对孩子们的希望,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十七)看文章的细节:
文章的细节描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认真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了解这些细写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什么作用,对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有帮助。比如《凡卡》一文中写凡卡的学徒生活:抓住了三个方面,挨打、挨骂、没法睡觉。仔细体会三个方面的细节,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痛苦,反映沙俄时代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体现了作者的同情。(十八)感倩入手
有的文章可以通过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体会归纳文章的主旨。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是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文章的,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思念,赞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叙事类文章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境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么样。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结果
一、准确
不能以偏概全,概括要点时不能有遗漏;不能以罗列代替概括,把罗列到的小的具体材料当作要点概括。
二、简洁
这是从答题字数要求来说的,有许多题目明确要求答案在多少个字以内,所以,答题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切忌罗嗦。
第四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高概括能力十分重要 知识归纳
叙事为主的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 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做了什么 写景状物的文章:
从几个方面描写事物的特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原则 1.内容完整。
2.语言简洁: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
3.在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弄清“主 人公或主要人物是谁”十分必要。几种方法
一、题目扩展法
题目就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把题目加以扩展就可以了。《往事依依》:写了作者对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社戏》:“我”与小伙伴们到赵庄看社戏的经过。一顿午餐
我收到了婶婶的信:“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抵达你那里,如果到时你能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将不胜感激。你的婶婶:诺拉。”自从我母亲得病以来,婶婶诺拉一直照料我的生活。
当时我在大学里每月只靠父亲给的5英镑维持生活,接到婶婶的来信时,我只剩下20先令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不能拒绝她的要求!
我知道一个比较好的餐馆,那里一顿午餐每位只需3个先令,那样的话,我还可以有14先令维持到月末。当我带她到那家小餐馆门前时,她指着街对面的“亲属大厦”说:“我们为什么不去那儿?那儿也许更好一些。”
“噢,的确挺好——如果你喜欢的话。”我说。我不能说:“亲爱的婶婶,我实在没足够的钱请你去‘亲属大厦’用餐,那儿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
侍者递上一份菜单。“噢,”婶婶说,“我们可以要一盘这个。”这是一道法式鸡块,是菜单上最贵的一道菜——7先令。我为自己点了一道1先令的小菜,因为我希望能留下点儿钱维持生活。现在大约用去了8先令,不!——应当是9先令,因为我还将付给侍者1先令的小费。
“这位女士还需要点儿什么吗?”侍者说,“我们有上好的鱼子酱。”“鱼子酱!”诺拉婶婶忍不住喊道,“太妙了,我能要一碟鱼子酱吗?” 我不能对她说:“不,您不能,因为那会让我只剩下5先令维持到这个月末的。” 我没出声,所以她要了一大碟鱼子酱——外加一杯葡萄酒。现在我只剩下5先令了。4先令可以买足够的的面包和干酪,熬过这个礼拜。但是她吃完了鸡块,又看见侍者手里拿着几块奶油蛋糕。
“噢!”她说,“这些蛋糕看上去可爱极了,我只要一小块。” 于是,我仅剩下3个先令了,然而侍者又报上了一些水果——她肯定还会要一些。最后,经过如此丰盛的午餐,我们是一定得要两杯咖啡的,那么我将一无所有,甚至连付给侍者的小费也没有了!侍者递上清单:20先令。我把仅有的20先令放在盘子里,没有小费付给侍者。
诺拉婶婶看看盘子里的钱,又看看我。“这是你所有的钱了吧?”她问。
“是的,婶婶。”
“你将你所有的生活费都花在这顿午餐上是吗?你太善良了——但这实在很愚蠢。”
“不,婶婶。”
“那么,这么多的语言中哪个单词最难讲?” “我不知道,婶婶。”
“‘不’。当你长成了一个大人,有时候你不得不对别人说‘不’,甚至对一个女士。我早看出来你没有足够的钱来应付这顿午餐,但是我还是想给你上这生动的一课„„所以我点了最贵的一道菜,并且偷偷地看了你的眼色——可怜的孩子!”她付了账,并且将5英镑作为礼物送给了我。
“噢,上帝!”,她说,“这顿午餐几乎饱煞了你可怜的婶婶!我平时的午餐仅仅是一小杯牛奶而已。" 主要内容: 一顿午餐
我和婶婶共进一顿午餐,婶婶教会了我说“不”
二、综合归纳法(要素串连法)
记叙文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旧篇重温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主要人物:哈尔威船长
时间:1870年3月17日夜晚 地点:“诺曼底”号船上
事件:“诺曼底”遇难,哈尔威船长沉着指挥营救全船人
主要内容: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面前沉着指挥,营救了全船的 人,自己却随船沉入大海的故事。
三、抓重点词句
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四、段落大意串连法(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把各段的段落大意串连起来,经过适当的增加和删减,组成几句连贯、通顺的话,这几句连贯通顺的话便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也叫“段落大意合并法”,这是概括课文内容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管用的方法。因为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抓住了每个段落的主要意思,也就等于抓住了整篇文章的整体意思了,所以只要把各个段落的大致意思串连在一起,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水葫芦之灾
(1)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水葫芦的名称、产地、外表(2)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水葫芦生命力旺盛
(3)自上世纪60年代,水葫芦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到处遭到斩杀。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 “德国恶草”。南非的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被骂作“日本烦恼”。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名声狼藉
(4)水葫芦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泰国湄南河一发洪汛,一座座盘根错节的水葫芦“岛屿”浮游而下,猛冲桥洞,直接威胁首都曼谷的安全。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20世纪80年代水葫芦泛滥成灾,覆满湾口。一些船只夜泊开阔水面,夜间起风,一早起来就开不动了,四周被几万平方米的水葫芦团团包围,许多航线瘫痪。未经处理的各种废水排入湖中,湖水富营养化,水葫芦疯长成半人高的“森林”,致使鱼类死亡,湖水发臭。当地水产锐减,渔民失业。人们生活用水也发生困难,用湖水洗澡还会导致皮肤瘙痒。水葫芦的危害严重
(5)深受水葫芦之害的各地都已向它宣战。南亚各国采用人工捞取、火焰喷射、药剂喷杀、炸药爆破等手段加以销毁,可是过了三个月它依旧欣欣向荣。维多利亚湖畔人们采用生物防治法,在湖区放养吃水葫芦的象鼻虫,但以繁衍100亿只象鼻虫计算,起码也要日夜不停吃上20年,才能吃光水葫芦。象鼻虫吃水葫芦还可能酿成更严重的虫灾。水葫芦难以铲除
(6)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将水葫芦当作度荒青饲料引入,后泛滥成灾,以闽台粤为甚。福建的水葫芦覆盖面积达300平方千米,盘踞了全省四分之一的湖塘库沟水域。目前,福建已打响了专项整治水葫芦的战役。在我国福建泛滥成灾
(7)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水葫芦,竟然酿成了当今最大的绿色污染,这可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啊!水葫芦成为绿色污染人们始料不及
水葫芦的名称、产地、外表 水葫芦生命力旺盛 名声狼藉
水葫芦的危害严重 水葫芦难以铲除
在我国福建泛滥成灾
水葫芦称为绿色污染人们始料不及
主要内容:水葫芦已成灾,危害很严重。
第五篇:如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明月又勾起文人伤己颂咏之情,皎洁的月总是牵动着文人的情肠。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关于月亮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词,翻译了课文,并且进行了诗词的赏析,这节课我们还剩下一个任务,就是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老师发现一个现象,当我说我们来概括文章主旨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马上的拿起了笔,同学们是想做笔记对不对?嗯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好的,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记笔记那么对你自己能力的提高又有多少用处呢?同学们都知道,中考语文卷分为四个部分,有基础知识运用,然后是现代文阅读,古代文阅读,然后是作文。现代文阅读和古代文阅读占很大的分数,其中概括文章主旨的题每年都会有,即使不是直接问文章主旨是什么,也会变相的问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你从这篇文章中感悟到了什么等等这类的题,所以说掌握概括提炼主旨的能力很重要。这也是新课标对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改变教师一言堂,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这种教学方式,而是老师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所以说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最先应该动的不是笔,而是脑,同学们要动脑筋仔细的思考并积极的回答问题,然后再记录下来这样才是最智慧的学习方法。那有的同学会说,老师啊,概括文章主旨很难,我们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去概括。其实概括文章主旨说难也难,因为它考同学们的是阅读分析,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但是说简单也简单。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的学习下如何概括文章主旨,老师会教大家一些技巧,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听。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章主旨。文章主旨也叫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段表现出来。中心思想是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两部分组成。写什么是指作者叙述的事件、描述的人物、景物、物体也就是主要内容。为什么写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感情等。
好了解了什么是中心思想之后老师来教大家怎样准确快速地概括中心思想。
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关于如何概括中心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十看,或者是十四法等等,我个人认为他们内容有很多交叉之处,而且同学们你们一听十条或者十四条都已经很头大了是不是?所以老师把它们整理归纳,同学们只需记住四条。
一、从文题找中心,这类文章的中心概括起来比较简单,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比如我们学过的《伟大的友谊》,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这篇文
章是通过记述主人公之间的一些事情来歌颂彼此间的伟大的友谊的。再比如说《飞夺泸定桥》,一看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要讲的是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就好归纳了,就是通过记述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经过,体现了战士的英勇,赞颂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从中心句找中心,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找准中心句对理解文章非常关键。那如何找中心句呢?通常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他们会把中心句放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也就是开篇点题或者卒章显志。也有的中心句不这么明显,那么我们就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多次出现的抒情或者议论的句子,这一般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找到中心句之后扩展润色,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中心。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样我们就很好概括了,这篇文章通过记述我们伯父的什么事情,表现了我对伯父的热爱,赞颂了伯父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那如果有的文章从题目看不出来写的什么,中心句也没明确说出来,前面这两种方法都搞不定,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取第三种方法。
三、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中找出中心思想。一般重点段落的描写会非常细致,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街头”就不难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第四种方法相比较前三种就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文章全篇都娓娓道来,好像单独看有句话或者某个段落都不足以全面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再比如说《丑小鸭》,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篇童话,首先我们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文章记述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描写了丑小鸭成长过程中遭到排挤受尽欺负,但是始终坚持自我,最后成为了美丽的白天鹅。再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这样的一个故事呢?是不是想告诉大家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困难,会遭到非议,但是我们要坚持自我,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好了以上是四种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那么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其实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下面老师来教大家几种固定的表达模式。
①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②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道理)”。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④说明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说明……”。
⑤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好了以上老师讲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学会并实际应用到今后的做题中。但是每种方法都是建立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的,然后再运用这些方法,一定要紧密结合文章的内容。这四种方法既适用于现代文也适用于古代文,那现在同学们就来解决这节课开始老师提的那个问题,请概括《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是非常简单了啊?首先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了,哦,这篇文章是讲夜游承天寺的,然后呢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因为我们读完文章就发现了只有最后一句是一个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用这句议论作结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然后再一看哦这是篇写事的记叙文,所以就可以概括了。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过,说明了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像作者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我们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了。那我们为了回答的更精彩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对其加以润色。比如说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过,描绘了夜间景色的美妙,表现出作者悠闲淡雅的心境,说明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像作者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答案就更加丰满有内涵有高度了,所以同学们在能快速准确地概括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练习,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