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讲准确理解 概括主旨
第一讲准确理解 概括主旨
考 点:感知并能概括文章(段)内容
知识要点:准确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概括文章(段)的主题。
考试说明:
1、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
2、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段)的中心。努力避免感知不准,理解不透,概括不准或不全等问题。
3、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4、能结合自已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主题谈一点体会。
解题方法
方法一:提取中心句法
题目1: 速读下文,找出表达关键信息的语句。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目前由美国国防部发射的24颗卫星组成。它们在距离地面大约12000英里高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每颗卫星都不断地向地面发出表示时间和位置的信号。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接收器随时都可以收到4个以上卫星的信号。任何有接收手段的人利用这些信号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行进速度。
方法二:整合法: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再概括形成答案。
题目2:完整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内容。
小型蚁筑巢,将湿润的土粒吐在巢口,垒成酒盅状、灶台状、坟冢状、城堡状或松疏的蜂房状,高耸在地面;中型蚁的巢口,土粒散得均匀美观,围成喇叭口或泉心的形状,仿佛大地开放的一只黑色花朵;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方法三:分层归并法。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
题目3:试概括下段文字的大意。
阴霾弥漫的冬天是毫无生气的季节,是自然界的休眠和沉睡时期:昆虫停止了生命,游蛇停止了运动,植物终止了生长,失去了绿色,所有的空中居民都被抛弃流放,水族生命被关在冰冻的牢狱中,大部分陆地动物被囚禁在山洞、岩洞、地洞内,这一切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萧条冷落的景象。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第一个信息,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方法四:点示要素法。是用最简洁的文字,用近乎一个词加上一个词再加上一个词的形式来点示。题目4:说说文段中介绍了麦考利夫哪些方面的情况。
“挑战者”号上的七名宇航员中,有一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中学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她是一名来
自民间的航天飞机乘员,是从l万l千名报名应征的教师中选出来的。她为参加这次飞行接受了120个小时的宇航训练。她准备在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授“太空课”。
方法五:整体归纳法。理解材料,抓住关键词句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题目5:概括下面文段的基本信息。
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70多万种。本世纪80年代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从1990年开始,平均每小时消失一个物种,到2000年,估计有100万种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实践练习
1、将下面的文字材料改写为“一句话新闻”。
央行的统计数字表明,到2月份我国的粮价已连续4个月小幅回升。分析师估计,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水平可能持续走高。据国内媒体对全国832个县7万多农户3月初种植意向的调查,今年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品种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只有豆类品种播种面积增加,这将对今年的粮价水平有一定影响。
2、根据文段内容,指出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40字以内。
爬山虎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它的叶片较大,呈广卵型,宽10至20厘米。炎夏,从根部吸收的水分经叶片蒸腾,可带走空气中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它的茎叶密集,覆盖在房屋墙面上,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又可以使空气在叶片与墙面之间流动,因而降低室内温度。它的卷须式吸盘能吸收墙上的水分,有助于潮湿房屋的干燥;而干燥季节,有它遮蔽墙面,又可以保持房屋的湿度。它的绿叶能制氧,是空气中氧气的一个重要来源。它的枝叶攀援在围墙、房屋的墙面上,可以吸收环境中的噪音,还能吸咐飞扬的尘土。
3.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
2008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超过60%。其中北京、上海、新疆、江苏等地的高考录取率都超过了75%。但今年高分考生集中报考北大、清华等名牌重点院校的现象十分突出,致使一些名牌重点院校的平均分数比往年提高了20—80分,北大、清华则超过了120分。与此相反,许多一般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所属院校和专科、高职及民办院校生源明显不足。主动放弃这些院校的考生今年大幅度增加。
4、点示下面这段话表述了故宫哪些方面的信息。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这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语段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继在上海、青岛、大连、杭州开办多家建材连锁超市后,世界上最大的仓储式装饰建材商百安居日前又将建材连锁超市开到了深圳;并计划以深圳市场为中心挺进中国整个华南市场。与此同时,欧洲第二大、德国最大的建材商欧倍德也加快了向中国市场进军的步伐,在抢占了无锡、上海市场后,近日又计划在广州市场“跑马圈地”。已在上海安营扎寨的美国最大建材超市THE HOMEDEPOT也有意将市场的触角向南北延伸。
中考真题
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
李晓
1他的亲人,有13 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人,○就是
一
天津
喜欢
放您
他带温家宝。2他的母亲,○叫杨秀兰。这位年过九旬的母亲,和中国那些普通的母亲样。早年,她只是天津城里一位寻常的小学语文老师。那时,他和母亲住在城里一条古朴的小胡同里,他与小伙伴们把门板卸下来当乒乓球台,他母亲把钥匙放在邻居家里,放学后,他便到邻居家拿钥匙:‚刘娘,我妈把钥匙这儿了?‛后来,他到北京工作以后,母亲还炸好面酱,托跑运输的邻居给
到北京。后来,她的儿子成了国家总理。他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是永远忘记不了的,因为我出生在 1942 年,恰恰是在抗战时期,我在她身边知道了战争的苦难,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给国家。‛他这样深情地说。这绝不是一个国务院总理的即兴表达,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内心的感激和感恩。
3三年前春天的下午,他到日本访问,在国会刚刚进行了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成功演讲后,他便○
给母亲打电话:‚妈,我讲得怎样啊?‛在当天的电视直播里,双眼昏花的母亲一直看完了他的演讲,接到他的电话,老母亲当即夸奖他:‚孩子,你讲得很好,因为你是在用心讲。‛他这才放心了。母亲是他信任的人,他等待母亲评论的心情,就像一个幼儿园孩子,等待老师给胸前佩戴大红花一样。在参加当日华人社团和中日友好团体近千人共同举办的欢迎大会上,他提起国会演讲结束后,打出的第一个电话是给母亲的,并说到‚妈妈在我小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的人无不为他的亲情所动容,许多人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有的甚至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位日本老妇人,双手合掌向身旁一位中国人说道:‚你们中国人很幸福。有这样一位热爱妈妈的总理阁下,连我也感到很温暖…… ‛
4在美国访问时,他再次回忆年幼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说:○‚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真切。一个人如果做到‘四真’就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些,在他做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后,也是按照母亲的嘱托去做的。
5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他向一位哭泣的母亲伸出了慈爱的大手,那位母亲两岁的孩子,患了○
白血病无钱求医,母亲的哭声揪痛了他的心。在他的关心下,孩子入院了,后来,他又自己捐助一万元给孩子治病。在视察路上,他中途下车,把手伸向了那位刚从庄稼地里劳作回来的母亲,后来,在全国掀起了为农民工的讨薪风暴。在前年的地震灾区,多少次,看到他情不自禁地流泪……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
6○
是母亲在新闻里对他的张望,在心里对他的念叨。而他,无论怎么繁忙,也还记得,常常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人,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7给母亲打电话回家的总理,一个赤子的深情,才让他常常《仰望星空》○,正如他在诗里诉说的那样:‚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选自《意林》2010年第10期,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段“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三件事。2.从文中找出印证第○
2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的生活片断有何用意? 3.第○
5段“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一句中加点词的作用。4.分析第○....
6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复杂情感? 5.从第○
6.古人曾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叹,也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面对七旬总理与九旬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意,你有何感想?小结:
一、中心的格式化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寻找中心的思路⑴从分析标题入手。⑵从分析材料入手。⑶从分析段首入手。⑷从分析篇末入手。⑸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⑹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三、表述答案应注意的问题
1、遵守字数要求。
2、尽量用原文的词语。
3、组合材料时,尽量不用修饰语。
4、用自己的话概括时,尽量用短句
四、两个特殊句式
1、某某人做某某事
2、某某事物某某样
答案:
参考答案: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用信号覆盖全球各个角落的卫星系统。
参考答案:三种蚂蚊筑巢的不同方式。
参考答案:冬天的萧条景象和初春的生机勃勃
参考答案:身份、性别、来历、训练情况、航行计划。
参考答案: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参考答案:今年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可能持续走高。
参考答案:爬山虎有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制造氧气、吸收噪音、吸附尘土等多方面的环境保护作用。参考答案:今年高考名牌重点院校爆满而一般院校生源不足
参考答案:地理位置、名称、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海外建材商正加速抢占中国市场温总理日理万机,却不忘常给母亲打电话
2在日本成功演讲后,他将第一个电话打给母亲;在美国访问时,回忆幼时母亲对他的四真教育;在天津帮一位母亲救助生病的孩子;在视察时向一位母亲了解民情掀起为农民工的讨薪风暴;在地震灾区,多次流泪。
3小时候经历 的战争苦难和生活的艰辛,交代他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4柔软表现善良。滚烫表现赤诚两个词语刻画了总理对母亲对人民的浓浓爱意与满腔热忱 5牵挂和关心
6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篇:如何概括文章主旨教案
[解题总述]
在具体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总体把握,观其大略,明白文章的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主旨映照全文,看一看为表现主旨都使用了哪些材料(选材),又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的(结构),为表现文章主旨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方法(表达技巧),这些艺术方法又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服务于主旨的,对揭示文章主旨又有什么好处,等等。本篇着重从如何概括主旨的角度来介绍一些解题方法。
练前指导:
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议论文的主旨即是文章中心论点,在科技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主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
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近年来,考查分析归纳文主旨的题型主要有以下七种:
l.从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启迪)?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文章抒发了作者怎祥的思想感情?4.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旨。7.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之物的象征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归纳文章的主旨呢? 一般有四种方法:
1.中心句提炼法
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练而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筋。中心句一般在文章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尾段,卒章显志的。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注意抓住那些表明作者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如果它能统领全文内容,毫无疑问,那就是文章的主旨了。
2.归纳综合法
大多数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这就需要归纳综合了。一篇文章,我们把各段落的段意综合起来,然后理清其关系:详与略、铺垫与关键、正与反、映衬与主体等。不论哪种关系,它们都只有一个与写作意图密切相关的中心意思,那就是文章的主旨。
3.背景分析法
文章一般都有明显的时代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同时还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作者的个性特征。因此,分析组织文章主旨,还要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思想背景。
4.事件、形象分析法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应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运用这种方法十分有效。如《孔乙己》,从环境、相关人物、情节及细节等方面综合起来看,可知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抱残守缺、不知变通、迂腐、麻本、受尽人间凉薄、嘲笑,甚至遭迫害的旧读书人的形象。从他的经历与遭遇中不难领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在于讽刺孔乙己这类人的迂腐麻木,在于批判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批判那些冷漠、无聊、麻木的看客。5标题入手法。6段首段尾概括法。7利用抒情议论句法。
当然,以上几种分析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并不是单独运用的。我们具体操作时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加以考虑,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另外,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一些小技巧可以作为补充:(l)紧扣文题。有许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2)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文中的议论有的是揭示人物品质,有的揭示事件意义,有的直接揭示文章的主旨。文中抒情句其实已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显示了作者的倾向性,这些都有助于对主旨的理解。(3)注意文中一些特殊句子。如矛盾句、反问句、警句等,往往与主旨密切相关。
归纳文章的主旨(中心),在语言表述上一般来说有一些格式,不同的文体归纳中心的格式不同。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情况,对归纳中心有帮助,但不应拘泥于此格式。文学作品文本主旨归纳格式如下: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第三篇:怎样概括文章主旨
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路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
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意思,就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因此写文章要中心明确、集中、深刻;阅读文章要整体感知文章,提炼文章主旨。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炼文章的主旨,实际上就是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提炼主旨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
(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
(二)提炼和概括主旨。
例如: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可以从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中,读出当年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通读《为你自己高兴》,可以懂得“为自己那平凡而充实、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二、提炼文章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
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或事件的发展、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概括说明文的主旨应抓住那些最能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本质内容;议论文在概括主旨时要紧扣最能表现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字。
(二)仔细研读全文和寻找关键语句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表现的。它统摄全篇,渗透在全文材料中,又往往体现在某些关键语句中。因此,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离不开在熟悉全文内容、剖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语句。
(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文章是社会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任何作品都难免留有时代的烙印,渗透着作者的主观认识。因此,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思想状况,也是概括文章中心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高把握文章主旨的准确性
“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把同一题材不同主旨或主旨相近而题材、文体、手法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不同点,探究其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和提炼文章的主旨。
提炼文章的主旨,是整体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需要我们在语文学习的长期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
第四篇:中学语文阅读第一讲:概括类题型
第一讲:概括类题型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步骤1:
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即: 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人)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步骤2:
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
二、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答题套路:文章内容+中心思想 答题技巧:
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开头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3)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4)总分总(掐头去尾)
四、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解题思路: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其相关事件等能体现人物性格的部分。方法:
(1)如果文中有作者对人物评价性的词语,找出这些词语即可。(2)如果作者没有直接评价人物,则需根据相关事件进行概括。答题公式: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品质等,包括优点和缺点)
专项训练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作者围绕‚骆驼‛这一线索,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3、关于驼铃的作用,爸爸和‚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爸爸为什么觉得‚我‛的想法更美些?
4、童年已经过去,但文章结尾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5、有人这样评价林海音的文章:‚淡淡的感伤、深深地怀念,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本文也有这样的特点,请举例说明。
老海棠树
史铁生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从对奶奶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奶奶是怎样的一个人?
2、仔细阅读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分别表现了祖孙二人怎样的内心活动?
3、文中多次提到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奶奶在‚张望‛着什么?
4、结尾的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作者对奶奶在老海棠树下‚张望‛的理解过程。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着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本文记叙了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那几件事?请概括说明。
2、文中第四段‚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这句话表明了老舍先生的什么性格特点?
3、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4、从全文看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思想感情怎样?
课后练习
迟到的善果
张鸣跃
这天,老根晚出门拾满了一袋子饮料瓶回家,天已经黑了。走进胡同口,听见里面有女孩哭喊救命,他折身就走出胡同,绕道回家。他觉得这条胡同简直就是他的灾根,20年前就是这里面一声救命让他一头扎入灾难!
回到家,老根发现儿子不在家里,早就放学了,怎么回事?等了好久,有电话打来:‚你是老根吗?你儿子小三受伤了,现在二院……‛老根呼地站起,说该来的终于来了,就往二院跑。
到二院,进病房,儿子还在打点滴,身上缠着绷带,伤得不轻。儿子看见他,挣扎着说:‚爹,你着急,没事……‛老根问医生咋回事,医生说:‚警察送来的。您老先回家拿住院费吧,先拿五千吧……‛老根心里一紧,问儿子:‚打架?‛儿子说:‚不是。我去接你,在胡同碰见几个歹徒劫持一个女孩,我救了那女孩……‛老根吼断儿子:‚那女孩呢?‛儿子说:‚我让她跑了,是她报的警……‛老根跺脚骂:‚你活该!老子没钱!‛转身走了。
老根跑去派出所,送小三到医院的几个警察正在为此案忙着,老根进门就问:‚我儿子怎么了?‛警察说,是一个女孩报的警,说三个歹徒正在行凶……他们赶到现场,歹徒已经跑了,小三受伤倒地……老根吼:‚他活该!我没钱!你们看着办!‛说罢拧身就走。
老根回到家,坐立不安。他又悔又恨,悔的是他明明听见那胡同里的情况,却不知儿子会倒霉,如果他也跑过去,也许儿子不会受伤。恨的是,儿子和他从前一样,管这种闲事不是一次了,这次是管出大痛了,还不知能不能痛醒
第二天,老根开始借钱,家里只有两千元,东借西借又借了三千元,凑够五千元,去了医院。交住院费时,医生告诉他,好人有好报,记者来采访了,警察也来看小三了,歹徒早晚会落网的,小三的伤也无大碍,不会落下残疾。
老根去病房,又有记者在采访,儿子已经能坐起来了,还冲他笑!记者还想采访他,笑着问候他,他不理,走近儿子,一把扯开上衣,露出胸上几道伤疤,说:‚20年前,也是在那胡同,爹救了一个女孩,被歹徒捅了六刀!那女孩跑了,连案也没报,我是被路人送医院的,自己花钱看病,落下残疾,丢了工作,穷跑了你妈,我捡饮料瓶养活你,没一个人看在我见义勇为的份上来救这个家!现在,我还没挣来你上大学的钱,这又欠债了,你就等着和爹一起捡饮料瓶吧!‛儿子竟笑了:‚爹,原来你一直为自己的见义勇为后悔啊?我不后悔,捡饮料瓶也不后悔!‛
记者全记下了,走时对老根笑说了一句:‚老人家,有这样的好儿子,也是您那善根的一种善果嘛!‛
老根心里苦,儿子的事迹上报了,护士小姐拿来给老根念,老根一言不发,只叹气。
第三天,警察和院长把老根叫去办公室,给他一个小皮包,说是一个女人让交给‚见义勇为小英雄的父亲‛的。
老根打开皮包,吓了一跳,里面是整捆的钱,10万元!还有一封信。信上写道:‚老人家,我是在报上看到你儿子的事迹的,也打听到你家的难处。我给你讲个故事,20年前,我遭遇过三个歹徒的劫持,也是在那条胡同,一位大哥哥突然出现,怒吼着扑向歹徒,扭打成一团时还朝我叫,让我快跑,我一边喊人一边跑出胡同,本想打电话报警,但刚出胡同就被一辆车撞飞了,醒来时在医院。我住了三个月院,出院后我一直在打听那位大哥哥,可惜没找到。这20年,我一直在用我的方式来回报大哥哥,匿名奖励过十多位见义勇为的英雄。我想对你说的是,人间的善和恶是两个对战的阵营,在善的这一边,我们是一条根上的传承和延伸,在这条根上,每个人的投入都必有善果,我们共有的是一条善根啊!‛
老根拿信的手哆嗦了好久,慢慢抬起泪脸,哭吼:‚老根,你是个混蛋啊!‛ 1.‚善果‛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迟到的‛呢?(6分)
2.请围绕‚小三救女孩受伤‛这件事,依据提示,从文中摘录相关词语,梳理老根的心理变化。(3分)
愤怒-—→
-—→
-—→
-—→自责
3.儿子小三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分)
4.老根为什么要跟儿子说起20年前胡同救人的经历?(3分)
5.老根听到胡同里面有女孩哭喊救命,却绕道回家。从老根自身的遭遇来说,这合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第五篇:言语理解主旨概括题技巧之十看十不看
言语理解主旨概括题技巧之十看十不看
在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旨概括又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片段阅读的重要题型。片段阅读文字量大,如果不能快速阅读和解题,不仅影响言语部分做题,还会影响其他模块试题作答。因此,阅读速度和质量是关键。为了解决阅读速度和质量问题,总结了主旨概括题略看技巧,供大家复习参考。
推荐:公务员精英学院主旨概括题课程讲解
一、递进之后要看,递进之前可不看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前后分句是一种递进关系。
表示递进关系的典型关联词是“不但……而且……”。跟“不但”作用相同的词语有“不仅”,“不单” “不独”、“不只”、“不光”等;跟“而且”相同的词语还有“并”、“并且”、“也”、“还”。此外还有多重递进“不但……而且……甚至……”,“甚至”表示二级递进。与“甚至”相同的词语还有“更”、“特别”、“尤其”、“重要的是”、“关键的是”、“核心的是”、“有趣的是”等。
递进后面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后面分句是重点。一级递进与二级递进同现,二级递进是重点,多重递进最后是重点。因此,递进之后要看,递进之前可不看。例如:
【例1】北京市采取的公交优先战略除了是为了奥运会创造畅通的交通环境外,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北京市居民的公交意识和某种程度上的公民意识,北京市居民的这两种意识塑造对北京市的长远发展是一笔财富。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的是:
A.北京奥运会 B.奥运会的交通环境
C.北京人的两种意识 D.北京市公交的优先战略
【答案】C
【解析】递进之后是重点,我们通过表递进的关联词“更重要的是”,把握后面的主题句,确定正确答案为C。递进之前“公交优先战略”不是作者想表达的重点。
二、转折之后要看,转折之前可不看
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前后分句是一种转折关系。前面分句说出一层意思,后面分句说出另外一层意思,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正意。
表示转折关系的典型关联词是“虽然……但是……”。跟“虽然”作用相同的还有“尽管”、“虽说”、“固然”等;跟“但是”作用相同的还有“可是”、“不过”、“然而”、“却”等。“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当然”等也表示转折关系,为弱转折。
在一个文段中,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之后通常出现主题句。因此,转折之后要看,转折之前可不看。强转折和弱转折同时出现时,强转折通常是重点。例如:
【例2】社会冲突扮演了一个激发器的角色,它激发了新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建立,从而充当了促使敌对双方社会化的代理人。此外,冲突重新肯定了潜伏着的规范,从而强化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作为规范改进和形成的激发器,冲突使得调整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关系成为可能。但是,社会冲突是否有利于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社会冲突有助于社会整合
B.社会冲突的整合功能是需要条件的 C.社会冲突是社会化不充分的表现
D.社会冲突是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之一
【答案】B
【解析】这段文字的主题句在转折词“但是”之后,即“社会冲突是否有利于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我们抓住这个主题句就可以了。从“取决于”可以看出社会冲突的功能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正确答案为B。转折词“但是”之前讲的是社会冲突的功能,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省略不看。
三、结论部分要看,结论之外可不看
一个分句说出原因,另一分句表示结果,这两个分句是一种因果关系。
表示因果关系的典型关联词是“因为……所以……”。跟“因为”作用相同的有“由于”、“既然”;跟“所以”作用相同的有“因此”、“因而”、“可见”、“看来”、“那么”、“总之”、“故而”、“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概而论之”等。
在一个文段中,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之后通常出现主题句。因此结论部分要看,结论之外可不看。需要注意的是,“之所以……是因为”用倒装的形式强调原因,这时原因部分需要看。例如:
【例3】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的才能在传媒、大学、科研和金融等高度理性的行业,不仅获得了更大的展示空间,而且也帮助她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骄人业绩。当然,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仍然限制着女性潜能的发挥。因此,一个成功的女性背后往往是她那旁人难以体会的艰辛。
这段文字主要表述的是:
A.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职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B.女性更适合从事传媒、大学、科研和金融等高度理性的行业
C.随着职业化的提高,女性要在事业上成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D.若没有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限制,女性潜能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答案】C
【解析】结论后面是重点,文段通过结论词“因此”引出主题句“一个成功的女性背后往往是她那旁人难以体会的艰辛”。C是对文段的主题句的同义替换,为正确答案。
四、必要条件要看,条件之外可不看
一句提出条件,另一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的结果,这两句是一种条件关系。这种条件是唯
一、必要的,就是必要条件。
表示必要条件的标志有“只有”、“必须”、“ 需要”、“ 除非”、“ 务必”、“如何”、“怎样”等。
必要条件句引得的是解决问题的对策,通常是文段中的重点。因此,必要条件要看,条件之外可不看。例如:
【例4】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如果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约束,这种“雪亮”有可能变成一种偏执,一种没有方向的自负。而建立在“多数人”压过“少数人”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很可能走进片面和偏狭的陷井中,“上级”评议,官员面对的是“一个人”;“公众”评议,官员面对的是“一群人”,只有在“顶天”的压力和“立地”的责任互相补充下才能真正起到足够的监督作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有机地结合,才可能在博弈中避免“一个人”的片面和“一群人”的片面。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质疑群众评议的合理性 B.群众的意志要得到合理的引导和约束
C.如何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 D.怎样在群众和上级间达到平衡
【答案】C
【解析】最后一句必要条件句是文段的主题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有机地结合”是文段的主题句,谈的是“如何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C为正确答案。
五、总述部分要看,分述部分可不看
行文脉络指的是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一个文段有一定的行文脉络,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总述的部分通常是文段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措施,也通常是文段的主题句。总述部分通常位于文段首句或末句,做题时我们需要把握首尾句原则。分述部分是为了证明或解释总述部分的观点或措施,不是重点所在,因此可不看。例如:
【例5】“红段子”就要来了!在有关部委和几大移动运营商的联合高调推动下,中国手机短信有望“全国山河一片红”。一场名为“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产业走向”的座谈会,在农历新年临近之际,拉开序幕。其受重视程度,从参会人员可见一斑:工业与信息化部长奚国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胡占凡、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副总裁李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公司总经理徐龙撰文称:具有思想性和知识性,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短小精悍,效果催人奋进的短信,就是“红段子”。
这段话概括最准确的是:
A.“红段子”有望在中国手机短信中流行 B.“红段子”是很受欢迎的手机短信 C.“红段子”现象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D.什么是“红段子”
【答案】A
【解析】文段的行文脉络为“总——分”式,开篇重点介绍“红段子”就要在中国手机短信中流行,总领全文。后文逐一介绍了相关的活动以及对于红段子的解释介绍,属于叙述部分。那么段首句才是文段的重点,A是重点内容的同义替换。而C、D两项为片段信息,并非重点,B是无关选项。所以选择A选项。这里我们把握首句总述部分就可以了,后面分述部分可以不看。
六、主句部分要看,方式状语可不看
遇到长难句时,我们要把握句子的主干,即句子的主谓宾。句子的枝叶,包括定语、状语、补语,是为修饰句子的主干服务的,可以省略不看。“的”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得”连接补语和中心语,这些助词是句子枝叶的标志。例如:
【例6】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当今社会,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现代传播工具,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意见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说明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
B.对比不同时期政府舆论宣传的客观环境与方式
C.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讯技术发展与舆论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方式状语“随着……”可不看,把握文段的主题句“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前面句子枝叶可以不看,把握主干,可判断正确答案为A。
七、解决问题要看,目的本身可不看
目的不重要,解决问题才是答案。引导目的的词语有“为了”、“ 要想”、“ 想要”、“ 才”等。表示“解决问题”的词语有“必须、需要、应该”等。需要注意的是,解决问题的措施往往是必要条件,解决问题的措施是重点。例如:
【例7】即使社会努力提供了机会均等的制度,人们还是会在初次分配中形成收入差距。由于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也要取得报酬,拥有资本的人还可以通过拥有资本来获取报酬,就更加拉大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所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否则,就会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形成社会阶层的过度分化和冲突,导致生产过剩的矛盾。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收入均衡难以实现 B.再分配过程必不可少
C.分配差距源于制度 D.收入分配体制必须改革
【答案】B
【解析】根据结论之后是重点,我们可以确定“所以”后面是主题句所在。主题句中“为了”表示目的,可以不看,要看“必须”引导的解决问题的措施“再分配过程”,正确答案为B。
八、文段观点要看,举例本身可不看
举例的标志有“比如”、“正如”、“例如”、“以……为例”、“……是一个例证”。此外,故事、数据等均可为例证。
举例是为了说明前后观点,重点找前后观点。例子本身不重要,阅读时可省略。围绕举例的选项是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应排除不选。例如:
【例8】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包括一些生活细节,都能反映他的精神境界,反映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味。巴尔扎克在《风雅生活论》中曾引用两句谚语来说明这个道理,一句是:“一个人的灵魂,看他持手杖的姿势,便可以知晓。”另一句是:“请你讲话、走路、吃饭、穿衣,然后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人。”
这段话的主旨是:
A.巴尔扎克发现人的精神境界可以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来
B.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必然会从他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
C.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如何主要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D.一个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人才会具有较高的生活境界
【答案】B
【解析】文段从行文脉络上看属于典型的总分式结构。首句即是主旨句,后面引用巴尔扎克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文段主旨,故首先排除A。C提到的“生活态度”和D提到的“生活境界”显然和文段中的”生活细节”不符,排除C、D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九、反面之前要看,反面论证可不看
反面论证是从相反的角度证明正面的观点。反面论证的标志有“否则、不然、如果不/没有”。反面论证本身不重要,阅读时可省。看到反面论证时,应重点看前面的观点,即“反面之前要看,反面论证可不看”。围绕反面论证的选项是命题人设置的陷阱,应排除不选。例如:
【例9】作为整体,中国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但作为个人,不少中国人还觉得自己一无所有。国家之强和个人之弱使一些人心理失衡,觉得自己活得还是像在半殖民地时代受人家欺负的受害者。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对自己生存的状况有理性认识,克服狭隘的“受害者情结”。否则,崛起的中国将难以担当与自己的国际地位相称的责任。
这段话谈论的核心意思是:
A.中国急需提高国民的个人地位 B.中国人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C.中国人为什么有“受害者情结” D.崛起的中国要承担相应的国际地位
【答案】B
【解析】文段的主题句是“我们更需要对自己生存的状况有理性认识,克服狭隘的„受害者情结‟”。“否则”后是反面论证,是为了证明前面的观点,正确答案为B。
十、援引之后要看,援引本身可不看
援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引用。援引是为了引出观点或证明观点,包括正向援引和反向援引两类。正向援引指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基本一致;反向援引即作者的观点与援引的观点背道而驰。援引作为一种辅证手段,本身不重要,作者的观点才是重要的。“人们通常认为”、“一般认为”、“有人认为”通常是错误的观点,可以不看。重点看援引之后正确的观点。例如:
【例10】人们通常认为,食入脂肪后,胆固醇增加,血脂升高,患胆石症和其他心脑血管概率增加,因此,为了自己的健康,特别是一些女性为了减肥,在生活中也就极力避免吃荤。不可否认,多吃素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的确对减肥有帮助。实际上,最近医学界对素食的研究证实,女性经常单一地食素,会对体内激素分泌造成破坏性影响,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不孕。
这段话的主旨是:
A.吃素虽然对人体有害,但是可以防止胆石症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B.单一地吃素可能会导致不孕等症状的发生
C.男性长期单一地食素不会产生内分泌失调等症状
D.多吃素食有助于减肥
【答案】B
【解析】“多吃素食有助于减肥”是援引本身的观点,D为干扰项。作者观点在于强调女性吃素食的危害,正确答案为B。
这里总结出主旨概括题略看技巧,希望对广大考生复习言语理解与表达特别是主旨概括部分有所帮助。知识是融会贯通的,在做行测其他模块题目及申论材料阅读中,我们也可以灵活运用以上原则,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