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讲解之—内容概括、中心主旨

时间:2019-05-13 10:0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记叙文讲解之—内容概括、中心主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记叙文讲解之—内容概括、中心主旨》。

第一篇:记叙文讲解之—内容概括、中心主旨

记叙文讲解——内容概括、中心主旨一考查内容概括 一.内容概况

1、概括全文内容

点拨:首先明确文章主要表现的人物,有时还必须点明特定环境或特定背景,接着抓住与中心相关的关键情节,最后再加上事件的结果。思路一般为:谁在怎样的背景下,有怎样的举动,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A、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歌,一条无尽的路

王宗仁

这次重返高原,我心力太重,都因为一首歌。

生命有各种无奈,人都应该顽强地活着,要执著地追求。我总以为在这个氧气只有内地一半的世界屋脊上,说句话都喘得像失去脚跟似的站不稳,唱歌?不敢想。即使想吧,谁能唱出一颗心?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却是这些脸庞被紫外线照射得紫红泛黑的五大三粗的战士唱的一首歌,把我的五脏六腑搅得翻江倒海。

那歌是一条无尽的路,一半含着寂寞和思念,一半含着血与泪。今天的酸楚在这歌的音符中,明天的黎明在这歌的余音里。在高原的军营里不管谁唱起这首歌,都是以泪洗面,情动昆仑。

那是足以使我支撑一生的歌声,让我甩掉了许多虚幻的梦想。

我在高原所有的感觉都是从这支歌开始的,又从这支歌结束。我坚信数年乃至数十年以后,风吹长空,闪电驰过,我耳畔仍会有这歌声——儿当兵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报国的好地方

儿当兵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儿的眼望不见娘炕头的灯光/儿知道娘在三月花里把儿望/娘可知儿在六月雪里把娘想/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

我的眼前交替出现着两幅画面:在冰山雪岭间守卫国门的士兵和手扶家门思念儿子的母亲。高原军人同样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骨肉,他们有本该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有妻室儿女。但是,他们最思念的是母亲。母亲——娘,这是一个脸上刻满皱纹饱经沧桑但却使人青春焕发的形象;这是一支百唱不厌永远都不过时的歌;这是一个走到天涯海角都牵动着儿心的情结。

我终于明白了这首题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为什么在高原军营里流传这么广。战士们被暴风雪围困在山上吃冰咽雪的时候,围着篝火唱;在国境线上单独执勤时,咀嚼着单调枯燥的日子唱;在被可恶的高山病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望着天边遥远的星辰唱。

爱在荒原入土,情在雪山闪烁。他们投入地唱了一遍又一遍:儿当兵到多高多高的地方……

唱歌的是黑脸大汉郭和奎营长,三十岁刚挂零,可看上去皮肉粗糙,胡子拉茬,要比实际年龄大多了。此刻这位营长不在军营里呆着,却孤身一人出来顶着燥热的日头跪在唐古拉山中的一个山坡上,三叩首,两作揖,泪流满面。他在敬哪路山神?不,他在祭父。

他的面前放着三碗特地做的高原风味饭菜:手抓羊肉、凉拌野葱、酥油茶。他举起酒杯,遥对家乡四川的方向,泪水涟涟地说:“爸,不孝之子和奎向您请罪。在您病重时,儿没有给您送一口水,端一碗饭,喂一片药。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三天,儿在遥远的西北高原上为您送行,愿您在天之灵,尝尝儿亲手做的这些饭菜——”

温酒洒在了雪山上,郭和奎放声号哭。

父亲于三天前因患胃癌病逝,家里曾连发三封电报催他回家,奄奄一息的父亲不见儿面咽不下最后一口气。尽管郭和奎已经三年未回家了,也难以满足父亲这情理之中的要求。世界屋脊上这个军营的天地由他撑着,执勤任务压在肩,他追日赶月地忙还觉得时间少,哪能匀出探望父亲的空儿?父亲等不来儿子终于去了,他是睁着眼睛走的。后来,和奎得知,老人那双眼睛一直闭不了,入殓前母亲给他揉了又揉就是不合……

郭和奎是个负债者,他欠父亲的情太多了,脚下的冻土地因而显得沉重。现在,这三种风味饭菜就能抵还得清吗?

雪山上,郭和奎的哭声撞击着冰冷的雪峰,撞击着过路人的心!

(选自《散文百家》)1.感知全文,完成填空。

(1)本文以 为线索,记叙了 的感人事迹,抒发了 的情感。

答案:一支名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以郭和奎营长为代表的高原军人为守护祖国边疆舍小家,献青春。

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应注意要点,如人物、事情经过、有时还要强调起因和结果。这里应根据需要,概括出“感人事迹”,要强调起因与主要事件。

B、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词典的故事

阿来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我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的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去照毕业照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当时对我们来讲意味着远方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迄今为止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线。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下班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适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有删改)

15. 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起因、经过、结果各1分,语言通顺1分)

2、概括段落内容

点拨:要概括全文叙述的几件事,应根据题干的概括要求,按顺序将叙述同一件事的段落进行合并并归纳。关注不同环境、背景、人物和结果 A.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

父亲的植物学

①父亲是位与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摸透了植物的秉性。

②父亲在世的最后几年,我经常软硬兼施,将他老人家接到城里小住。每每住了两天,他就神不守舍。我知道,他是惦记他的庄稼。有一次,我执意挽留他多待几天,我说:“现在是农闲,你急着回家千啥?”他的回答叫我哭笑不得。他说:“眼下正值水稻灌浆,我得盯紧点儿,看看它们是不是有谁偷奸耍滑。”老小老小,父亲年纪大了,是不是返老还童?父亲却严肃地说:“就像小飞(我的儿子)他们上自习课,老师为什么还得坐堂?老师要是不照面,他们不做小动作交头接耳吗?你别看水稻,没有成熟之前,也是孩子呢,哪有孩子不活蹦乱跳,像大人一样自觉遵守纪律的?它们若是打盹偷懒,结的穗不打秤,准得减产。”他老人家似是而非的触类穿通,让我瞠目结舌。

③我是农校毕业,父亲这套耸人听闻的植物学,我领教过不是一回。有一次,父亲身体有恙,我顺道回家看他,他已初愈。说好了下午就得返程,其实是想和父母多聊几句。父亲却依然吃了饭扛着锹下地。母亲嗔怨道:“看你急不可耐的样子,你不能等他们动身再下地吗?父亲说:“我已经几天没下地了,正闹稻瘟,虽然打了药,也不知道好了没有?”母亲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父亲指了指我,低声说:“得了病的人,亲人看望,心里不是舒服许多?患了病的庄稼和生了病的人一样,脾气都大。”在父亲眼里,庄稼不是作物,而是人-具备

了人的喜怒哀乐。因此,有活没活,他都要去看他的庄稼,和作物套近乎。一天不下地,心里就不踏实。他的逻辑令人匪夷所思地里的庄稼就像演员没有观众捧场它们会演得投入吗没事,在田埂上转悠,哪怕是深情地看上它们几眼,它们也会受到鼓舞,投桃报李。

④在父亲看来,植物是人,而人是有脾气韵。小时候,柿子吐红,我们饥不择食地摘,往往生拉硬拽。可柿予却总赖在枝头依依不舍,索性买珠得椟,将柿树枝条也折下来。父亲看了很心痛,说:“人骨折了,伤筋动骨一百天,你折枝,柿树不痛吗,来年柿树还敢坐果?柿树也是有记忆的。”父亲教了我们一招:抓住柄,反方向、顺方向各旋3圈,柿子就乖巧地落到我们手中。父亲说:“不要对柿子蛮横无理,它天生的倔犟,得顺着它,才能手到擒来。”父亲的某些举止,荒诞不经。比方说,隔那么一段时间,他会在屋前院后拍树,大有把树千拍遍的况味。父亲的解释是,他拍树,就像长辈拍晚辈肩膀,让这些树感觉到主人的重视和亲呢。树就会攒着劲长,结出大的果子长出粗的腰围。苞谷吐缨,他顶着骄阳,钻进玉米地,汗涔涔地与谷穗们一一握手,我还以为那是父亲帮助苞谷人工授粉。父亲的滑稽镜头,惹得村人嘲讽他是领导下基层视察。父亲我行我速乐此不疲,他说:“苞谷也像人,本来就是餐风宿露的光头百姓,你若是袖手旁观,它们会伸出谷穗的手来?你不嫌弃它们,主动伸出手,让它们感到和蔼可亲,它们一激动,恨否能伸出双手。” ⑤父亲还喜欢和植物说话。记得有一回,我从家里的棉地经过,摘棉的父亲正在和谁唠嗑。四顾,茫然无人。我想,许是父亲一个人劳作,自言自语,打发寂寞。那年的初冬,父亲哭丧着脸,说是到城里住了几天,没有和棉蕾拉呱儿,秋蕾抿紧嘴巴缄默不语,忘了吐絮。原来,父亲是在和棉花说话,父亲固执地认为,他一开口,棉蕾就会答腔。籽棉,是棉花的大段道白。这简直是奇谈怪论了。⑥在父亲看来,死了的植物,也是活的。只不过以另一种形态活着而己。

⑦小时候,我锄地,锄头脱了,学着大人的样子,将锄楔上去,没锄出一畦,义脱了。父亲将锄楔上,放到沟里浸浸,再锄,就不容易脱落。父亲提醒:“锄头渴了,你得勤勤地给它喝水。喝足了,它埋头干活,就不松懈卖呆了。树渴了,不是得给树喝水吗?”我说:“锄柄虽是树,但不是死了,还要喝水?”父亲说:“树死了,它的魂还在。记住,每一种植物,包括它的躯体,都是一条生命,都得善待。”

⑧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一个庄稼汉的植物学,也学到了一个庄稼汉做人的道理。

24、文章围绕父亲和植物打交道写了多件事,请概括其中的三件事。(1)水稻灌浆时,像对待淘气的孩子一样盯紧。(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闹稻瘟时,把稻子当做病人一样看望;(2)没事时,像观众给演员捧场那样去看庄稼;(3)摘柿子时,像对待倔强的人那样顺势而为;(4)隔段时间,像长辈拍晚辈看庄稼;(5)苞谷吐缨时,像领导下基层视察那样和谷穗握手;(6)棉蕾吐絮时,像和人唠嗑那样对棉花说话;(7)锄头松时,像给口渴的人喝水那样浸锄头。

B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

蓝色萝卜

毕淑敏

(1)有一天,我到商场的玩具柜台,为朋友的孩子过生日准备一份礼物。总是拿不定主意,挑来选去,很费时间,就听到了如下一番谈话。

(2)一位老妇人交了钱,把售货员为她精心捆好的橡皮泥桶抱着,预备离去。售货员向她扬扬手说,您老多保重吧。三十多岁的儿子,您还要为他买橡皮泥,该不会是有什么吧?老妇人笑了,说,谢谢你的关心。不过我的儿子并没有什么病,他很好,很健康,是个很棒的电脑工程师。(3)老妇人说,我儿子小的时候,手很巧。有一天,他捏了一个大萝卜,圆圆的,红红的,上面还长着翠绿的缨子。我喜欢极,把这个萝卜小心地带到单位,让同事们看。大家都说这不是那么小的孩子能捏出来的,没准是哪个工艺师随手的作品。我听了以后,心中甜似蜜呀。

(4)回到家后,儿子跟我要那个萝卜。我说,干吗呀?他毫不在意地说,把它毁了,重捏啊。红色的归到剩下的红泥堆里,绿的归绿的。我很可惜地说,那个萝卜不就没了吗?他睁大天真的眼睛说,可那些橡皮泥还在啊,我还可以捏别的呀。我说,不成,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单位里要是组织展览,这个萝卜就是上好的展品,你不能把它毁了,我要留作纪念。儿子很听话,不再要回他捏的萝卜了。(5)过了一段日子,他悄悄问,你们单位开过展览会了吗?我说,今年没开。你问这个干什么?他说,我想要回那个萝卜,让它回到那一堆各色的橡皮泥里,这样,我就可以捏其他的东西了。我不耐烦地说,这个萝卜我还想留着呢。你该捏什么就捏吧。儿子又怯生生地说,妈妈,你能不能再给我买一盒新的橡皮泥呢?我说,为什么?原来那盒不是挺好的吗?儿子说,那个萝卜走了,它的颜色就不全了。我敷衍地说,好吧,哪天我得空了,就给你买。

(6)那阵子,我一直很忙。更主要的是不把孩子的请求当回事,总是忘。孩子问过几次,我心里烦,就说,你想捏什么就捏什么好了,颜色有什么要紧的?大模样像了就成。我儿子很乖,从此,他再也不提橡皮泥的事情了。

(7)大约半年后的一天,我下班回家,在桌子上,看到了儿子用橡皮泥捏的新作品。我不知是不是他特地摆在那儿的——一个胡萝卜,身体是蓝色,叶子是黑色的。我当时应该警醒的,可惜忙于工作,就装作什么也没有看到。

(8)从此,儿子再不捏橡皮泥了,我也渐渐把这件事淡忘了。直到他长大成人,几十年当中我们都从未有一次再提过橡皮泥这个词。

(9)前几天搬家,从尘封的旧物中滚出一个铁蛋似的东西,我捡起一看,原来是那个蓝色的萝卜。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被保存下来的。我把它放在手心,还感到儿子当年的无奈。我从中听到了强烈的抗议和热切的渴望。我想赎回我当年的粗暴和虚荣,想完成我曾经答应过的承诺„„

(10)她说到这里,头深深地埋下了,花白的头发像一帘幕布,遮住了她的眼睛。老妇人抱着橡皮泥桶,缓缓地走了。我也随之选定了一件礼物,离开了商场。我决定,在送给小朋友生日礼物的同时,送给他的妈妈一个故事。只听得售货员在后头喃喃地低语,谁知道她的儿子还记得这回事不?会原谅他妈妈吗?

22.老妇人当年的粗暴在文中具体表现为:(6分)

(1)(2)(3)

答案:(1)以开展览会和留作纪念为理由拒不归还橡皮泥萝卜;(2)答应给孩子买新橡皮泥但一再敷衍搪塞,没有兑现;(3)看到蓝色萝卜,对儿子无声抗议故意视而不见。C、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

看望

十六岁夏天,家里收到一份电报,我接过一看,是乡下来的。电报上说,舅妈病重,住在芜湖医院。我告诉了外婆,外婆说,这怎么办? 我说,我去芜湖看她吧!

我十三岁时已经独自去过很远的老家,所以妈妈和外婆都不担心我。

那时的船票是要提前买的,我没有船票,可是我不想等到明天后天再去,就带了两件衣服和妈妈给我的钱,直接乘车去十六铺码头。我竟然很顺利地就买到了当天晚上的四等舱船票,上了船,开始了探望舅妈的故事。

我如果告诉你,电报上根本没有说舅妈住在芜湖的哪个医院,你也许会觉得有点好玩。

如果我接着告诉你,我问外婆和妈妈,舅妈叫什么名字,她们竟然互相问,咦,她叫什么名字?她们都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她们都只是叫她大嫂,那么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滑稽,而且有点荒唐。

可是事情的确就是这样好玩,滑稽,荒唐。

我第二天夜里到芜湖。我熟悉芜湖的中山码头。外婆带我和妹妹乘过很多次船,外婆称作大轮,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到芜湖中山码头。我没有住旅馆,在码头上逛来逛去,也到侯船室坐坐,等到天亮。

我不知道芜湖有多少个医院。也不知道从这个医院到那个医院可以坐几路公共汽车。我在盛夏蒙蒙亮的芜湖清晨开始寻找和探望了。

我问路上的人,芜湖有几个医院?路上的人说,那多了!

我去的第一个医院是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个医院是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个是什么医院我忘记了,好像不是第三人民医院。我一个一个医院地找,没有坐车。我在住院部一个一个房间的门口张望。一张床,一张床。可是没有那张永远忙碌辛劳的脸。一点儿也不好看,但全是真心和周到。我们每次到乡下玩都是住在舅舅家。每次回上海,她都应有尽有地把家里的土产塞进箩筐,她好像是把心掏出来往里放,让舅舅挑着走二十多里送到码头。没有人称过这满满的箩筐和心。我每次看着都不能理解,舅舅这么能把这满满的两大筐挑到码头,夏天的时候,舅舅满身的大汗淌得像雨!困难时期,舅妈也继续把心放进箩筐,舅舅的汗继续淌得像雨,让我们在上海吃得饱一点。舅舅不是外婆的儿子,外婆没有儿子,舅舅是她的外甥,舅妈是表的。

我找不到舅妈。

我走在路上。盛夏这么热。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我非常饿!

我走进了一个饮食店。那时候,很多饭店都叫饮食店,宾馆叫旅社。我看着黑板上的供应内容,买了一碗猪肝面。那是我长到十六岁,长到如今,吃过的最好吃的猪肝面!怎么会那么好吃呢?

我吃完了走出饮食店,然后又走进饮食店,我问服务员,芜湖还有什么医院?

服务员问我,戈矶山医院你去过没有?

是啊,我怎么没有想起戈矶山医院,它就在江边的山上,大轮经过时看得见,外婆说,这是戈矶山医院,妈妈也告诉我,它是美国人办的医院,妈妈在美国教会学校念书,也在这个美国人医院看病。

我又走啊走啊,来到了戈矶山医院。这是一个从山脚往山顶慢慢走上去的医院。一幢幢美国小楼分布在整座山的各个部位,绿树遮着绕着。江上的船声一直在传来,大轮,小轮。

我竟然在住院部的第一个房间就看见了舅妈。“舅妈!”我惊讶无比地喊。她正闭眼靠在床上,也惊讶无比地睁开眼。

“你这小孩子怎么会来的?”她大喊。

我告诉她收到了电报。她说,你舅舅打电报给你们干什么,这么老远的!她是胆囊炎开刀。她说这有什么大事的,过几天拆了线就会去,家里不晓得有多少事等着做!

我下山去买了苹果和梨子放在她的床头柜上。她没有生过孩子,一个人住在医院,舅舅在乡下劳动,看家。我坐在床边陪她说了话,我拿出妈妈给我的钱,给了她二十元,她和我推来推去简直要打架,我只好朝她一扔就逃走了!

我听见她在喊,“你这个小孩怎么不听话!”“你回去坐大轮要当心!”

我回到码头,买到了夜里的船票,不是四等舱,而是五等舱,没有铺位,我就在甲板上坐着。看着远去的戈矶山医院的灯光,我心想,舅妈肯定已经睡了。我也想起她把心放进箩筐,想起舅舅像雨的汗。

我刚才在病床上看见了舅妈的名字:孙翠英。

我回去会告诉外婆和妈妈,以后就不会荒唐。

23、本文第7段到第26段可分三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内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找了好几家医院都没有找到舅妈;(2)在饮食店服务员的题型下,“我”终于找到舅妈并看望了她;(3)“我”在返程的船上又想起了舅妈。

二、考查中心主旨 把握思想情感

点拨:此种考题主要有两种,一是考查文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感情;二是考查作者在文中最终表达的思想感情。前者应借助文中的信息了解人物所处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性,通过换位思考,揣摩人物情感,后者则直捣文章中心主旨。

山的呼唤(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

(10)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阅读提示】

作者有过两次登山的经历:童年时攀上故乡湖南的一座山,在山上奔跑、呼喊,捡拾松果,竟日流连,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后来登上玉山,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受,实现自己的心愿。文章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

5、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秃的梧桐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那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之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厂;夜里下雨,潇潇浙浙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由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便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不容易长的巴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少许翠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它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们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们头顶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细小。冷冷凉露中,泛满嫩红浅紫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风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的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1.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要沿着思路去分析。无论是在春天,还是在秋天,秃的梧桐都生命不息,抗争不止。在文中,作者的中心意思是赋予秃的梧桐的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希望之情。

【点拨】 记叙文所状之物往往处于流动的状态,显出时间的延续,同时和文中的“我”的认识、感情发生独特的联系。因此,理解托物言志的记叙文的主旨一定要找到“物”与“志”之间的共性和联系。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秃的梧桐残缺不全的形象上,发掘出它坚强不屈、乐观向上和无穷的生命力,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希望之情。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篇:2017湖北省公务员考试之主旨概括题

2017湖北省公务员考试之主旨概括题

主旨概括题中的技法——举例论证法中,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并不能用例子略看,例子为文段主旨句服务或是围绕例子内容阐述的选项排除来解释。相反,需要我们巧用例子来抓住文段的重点。下面通过几道真题具体来看一下:

【例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50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当代雷锋”郭明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无论是遍布全国的上百支郭明义爱心分队,还是郭明义微博上的 680 万“粉丝”,或是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泪流满面的听众,无不表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焕发出时代风尚的独特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热切的心灵呼唤、强烈的道德自觉。

雷锋式先进人物的出现说明了()。

A.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 B.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雷锋精神没有过时 C.新的时代,雷锋精神依然是引领时代风尚的独特力量 D.任何时代,人们都需要热切的心灵呼唤和强烈的道德自觉 【答案】C 【解析】主旨概括题。文段第一句话告诉我们榜样与精神的力量重要性。紧接着给我们例举“当代雷锋”——郭明义的例子,从而引出新的话题“雷锋精神”。例子后半部分“无不表明”是观点引导词,再次论述的主题是雷锋精神,通过递进关联词语“不但”“而且”可知,递进关联词语之后的内容为重点,即雷锋精神是时代风尚的独特力量,即 C 选项论述的内容。A 选项没有提及雷锋精神,可根据主体排除法进行排除 ;B 选项是在递进之前的内容,偏离文段中心;D 选项论述的主体被偷换成“人们”且“任何时代”的表述过于绝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 C 选项。

这道例题,用“榜样与精神力量”大的宏观论点,引出新的话题——“雷锋精神”,紧接着举例子去论证“雷锋精神”在当下的作用与影响及新的力量。最后用“而且”表转折表达作者的观点,在新的时代“雷锋精神”依旧发挥作用。作者巧妙的将重点隐含在例子当中,用例子引出自己的观点,将重点转移到新时代雷锋精神的运用上。

【例2】纵观世界流行音乐史,你会发现它基本上就是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史,而且总是由黑人提供原始素材,然后白人把它“偷”过来,并加以完善,最终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品推向全球。牙买加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这一融合的最大受益者。这种模式也被顺理成章地推广到田径领域,终于成就了牙买加田径运动的辉煌。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A.世界流行音乐史的发展模式 B.文化融合给牙买加带来的好处 C.地理位置在文化交流中的特殊意义 D.人和白人对音乐、体育的不同贡献 【答案】B 【解析】主旨概括题。文段第一句话谈到世界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模式在音乐史中的体现,讲到文化融合的重要性。第二句话例举牙买加是这种模式,即文化融合的模式最大的受益者,牙买加种属于文化融合模式一种;后又提到牙买加将这一模式运用到田径领域,特殊地理位置给其文化融合创造了条件。通过分析文段我们知道作者的话题向后推进一步,最终落脚到牙买加从文化融合得到的好处,这才是作者的重点所在。打个比方,文段介绍一个原理,紧接着介绍这一原理被应用于哪些方面,那文段的重点应是论述这一原理,而不是具体的应用。因此,本题答案是从例子中抓住重点,文段强调的是“牙买加因文化融合获得的好处”,故为B选项。

【例3】文物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但也会随着社会环境、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社会地位、文化差异、利益关系等原因,使得人们的文物价值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都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政府的文物价值观可能取决于决策人员,文物工作者的文物价值观,通常会表现出相对的先进性、积极性和稳定性,一般民众的文物价值观则依赖于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导向、个人文化素质等因素。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A.文物价值观变迁的原因 B.不同文物价值观的优缺点 C.文物价值观差异性的表现形式 D.文物价值观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了文物价值观具有变化性,这为文物价值观的不同提供了可能;接着说明文物价值观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社会地位、文化差异、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第三句通过列举三类不同主体,对政府文物价值观存在差异的表现形式作了进一步阐述,政府文物价值观种属于话题“文物价值观”。这时候文段的重点即是论述文物价值观的差异性,而不是文物价值观的变化。首句只是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例子作为辅助部分能帮助我们再次验证前面论述观点的正确性,即文化价值观不同才是作者的落脚点。A项与文意不符,文段论述的是“不同”,未讲变迁的原因,排除;B项的“优缺点”在文中没有涉及;C项的“表现形式”仅在例子辅证部分涉及一些,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综合上述例题,在主旨概括题中,我们一定要明确例子部分何为纯粹的论证作用,何为文段隐含作者的观点所在。这时候需要我们擦亮双眼,仔细分辨例子是否为新话题的落脚点或文段重点转移部分。当然,这种技能需要我们理解知识点后进行大量真题的训练。

第三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说】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变换形式让考生完成。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

“归纳”、“概括”的几种基本形式:

一、归纳段落内容要点

归纳段落内容以分析词语、句子为基础,因此,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不同句子恰当组合(或相加或合并)的理解,对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准确把握段落中心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二、归纳层次内容要点

层次是指作者写文章时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顺序。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层次是依据思想内容划分的,段落是依据文字表达划分的。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层次与段落一致,有时是互有大小,常常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段落,因此归纳层次的意思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事件顺序,或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说明顺序等等。明确具体层次的内容,然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归纳。

三、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方法指导】

一、归纳内容要点

(一)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

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1)段首提示性中心句;(2)段末总结性中心句;(3)段中过渡性中心句;(4)自然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精选例题】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

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2006年高考全国卷II)

【例题解析】 之所以狂喜,来源于前文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以上两段中“我恍惚回到……梦境”、“我在深深的陇山……沙漠梦”等句为中心句。

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现场训练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

(节选自余秋雨《书海茫茫》)

请对作者读书的基本原则加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抓住关键词,找出重点段

归纳一段话的要点要抓住关键词,概括一个层次的层意要找出层次里的重点段。【精选例题】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唯有张家界,以它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顶的每个缝隙,每尺脊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洞,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本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

(2005年高考全国卷III)

【例题解析】 文段从三个角度写张家界的山水,这就要求把写山水的语句划为“山”、“峰巅”、“曲壑蟠洞”3个层次,划分时可借关键词的提示,如“别处的山”、“别处的峰”、“曲壑蟠洞”等。概括时再看看3个角度分别写了什么。

答案:3个方面:(1)山峰的形态;(2)峰顶的松柏;(3)山壑山洞的气象。现场训练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意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根据本段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取信息,重新整合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精选例题】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自古以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2004年高考全国卷I)

【例题解析】

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就需要找对应的有关语句,找出信息,重新整合。

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现场训练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生活无言

(一)一场大雨引起了泥石流,一处山梁上,大片的绿色都被冲走了。

一朵暗紫的花随时都可能被一阵风刮跑上。雨后的第二天上午,一个小女孩儿蹦蹦跳跳经过此地,她一眼就发现了这朵可爱的花,她掬起一捧土,轻轻地压在了花的根上。

来年春天,当女孩儿再经过这里的时候,她发现这一大片这样暗紫的花开放在山坡上,随风摇曳,格外美丽。

(二)父亲病重的那一年……即便是这样轻微的活儿,也要干一会儿,歇上一大阵子。

家里积攒了许许多多青毒素的塑胶瓶盖,堆积在箩筐里。父亲忙完活儿后,就开始谋划着用这些瓶盖为家里做一个搓衣板。父亲一边做,一边思忖着利用这些塑胶瓶盖的不同颜色,在这块板子上排出一个字形来……觉得字形并不好,就拆了然后再做,断断续续地,一直到他快不行的时候。

那块板子最后还是做成了,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那块板子上,为活在世上的儿子们留下了一个字:福。

这是一篇文章的(一)

(二)节,各节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综合,既要注重文章本身的意思,又要考虑到作者的主观意图和文外材料。可以遵循由客观到主观、从文内到文外的原则。

(一)抓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

对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都是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阅读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精选例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扰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石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

(2006年高考湖北卷)

【例题解析】

要回答的内容从原文标题和题干中“羊群秋归的情景”均可感受到,还有文中一些直接表达感受的诸如“快乐”、“谈着”、“芬芳”、“沉醉”、“感动”、“忠于”等形容词、动词及词组,以及全文流露出的温馨气氛。答案:(1)期盼回家和回家后温馨的感受;(2)生命(动物和动物、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现场训练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接着,我就看见一只蜜蜂在玻璃窗上碰击着;它鼓着自己的翅膀,想从那里飞出去。它在不久之前,迷了道路,飞进这个房间来。这是我想得到的。

我看见它在玻璃上撞了许久,都不能飞出去。后来它在房内冲上冲下地旋飞,完全失去了花间采蜜时的快乐的样子;我觉得它像一个性急的小孩子,完全纷乱了。有一回它碰到天花板上,打了一条弧线落在墙壁上。

我知道它是从上面换气的小窗飞进来的。我的心中也为此感觉不安,希望它能很快找到出路。

现在我还记得,我找到一根木条在气窗上敲着,意思是提醒它,从那里可以回去的,现在我想起来,真是多么可笑;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替它把玻璃窗打开呢? 我看见这只蜜蜂几次飞回玻璃上;它一定觉得迷惑,那里不是一片阳光吗?怎样的,就不能够飞到那里去呢?

我把窗打开,它就飞出去了。起初我感觉有些怅惘,马上我感觉格外之快乐。我也不去想,我耽误了它的时间,使它受到了不小的惊慌。我看见这只蜜蜂,一条直线地飞向空中,我知道,在那些空旷的地方,到处充满着阳光。

我常常地想起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想到这只蜜蜂,就感觉亲切。

想起蜜蜂是喜欢阳光和花的,喜欢工作的。想到这只蜜蜂从窗中飞出,回到自由的自然界,它心中的快乐是怎么样的呢?我想,我们来想象这种快乐,就是一种极大极大的幸福。……

现在我就想起那只蜜蜂,它迷了道路,飞进我的房间来。现在我还记得它正在玻璃上热 切地碰击着,想从那里飞出去。本文作者要表明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

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精选例题】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2006年高考重庆卷)

【例题解析】

回答本题要阅读全文,从各段依次概括出各层的要点,并抓住重点处即文章的第4段(本段也有暗示其余段意的句子)。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2)诗意与温馨;(3)愁苦与艰苦;(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现场训练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泰山赋

阅历过人类全部世纪的泰山就这样铁面无私地记下了一百年间人类真实的生活,包括全部细节。

诺言的雾霾,专制的恐怖……但是泰山在这里矗着,背依次第升高的万里大陆,面临翻卷自如的万里海洋。它无言地裸露着真实,一次次纠正似乎早已板上钉钉的定论。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手大也无法遮天。两千多年来,鹿还是鹿,马还是马。

是哪个星球与地球的结合,孕生了这个地之骄子?一定有过万雷裂变式的幸福的呻吟,一定有过通体红透的痛苦的燃烧,而后在温天豪雨与倾海怒涛的淬火中,定格成如此超凡脱俗的“这一个”。二十五亿年间,不阿天,不媚世,独立于中国的华北平原之上。从这3段看,作者着重刻画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结合文体特点,掌握概括规律

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文章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通过说明介绍人、事、物,应看其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何作用。【精选例题】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2006年高考辽宁卷)

【例题解析】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它准确地分析出物(杨柳)的品质,借物颂人。

答案: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的人生观。现场训练6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种“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城,可以说是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里长的街。我们住在山脚下,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我们是外地人,除上学校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

题目叫“冬天”,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第四篇:如何概括文章主旨教案

[解题总述]

在具体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过程中,首先要总体把握,观其大略,明白文章的主旨(主题或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主旨映照全文,看一看为表现主旨都使用了哪些材料(选材),又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的(结构),为表现文章主旨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方法(表达技巧),这些艺术方法又是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服务于主旨的,对揭示文章主旨又有什么好处,等等。本篇着重从如何概括主旨的角度来介绍一些解题方法。

练前指导:

主旨是指文章的写作意图,它是文章的灵魂。其内涵包括情感态度、精神品质、道理感悟和希望号召等。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是有差异。议论文的主旨即是文章中心论点,在科技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主旨。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即为文章主旨。

归纳文章主旨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首先整体把握全文。要能对所给材料作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对整篇文章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近年来,考查分析归纳文主旨的题型主要有以下七种:

l.从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启迪)?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文章抒发了作者怎祥的思想感情?4.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5.作者的态度是什么?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主旨。7.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文中之物的象征意义。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归纳文章的主旨呢? 一般有四种方法:

1.中心句提炼法

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练而又能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筋。中心句一般在文章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尾段,卒章显志的。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注意抓住那些表明作者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的句子,如果它能统领全文内容,毫无疑问,那就是文章的主旨了。

2.归纳综合法

大多数文章,并不一定有明显的中心句。这就需要归纳综合了。一篇文章,我们把各段落的段意综合起来,然后理清其关系:详与略、铺垫与关键、正与反、映衬与主体等。不论哪种关系,它们都只有一个与写作意图密切相关的中心意思,那就是文章的主旨。

3.背景分析法

文章一般都有明显的时代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同时还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作者的个性特征。因此,分析组织文章主旨,还要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思想背景。

4.事件、形象分析法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应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我们在阅读小说时运用这种方法十分有效。如《孔乙己》,从环境、相关人物、情节及细节等方面综合起来看,可知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抱残守缺、不知变通、迂腐、麻本、受尽人间凉薄、嘲笑,甚至遭迫害的旧读书人的形象。从他的经历与遭遇中不难领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在于讽刺孔乙己这类人的迂腐麻木,在于批判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批判那些冷漠、无聊、麻木的看客。5标题入手法。6段首段尾概括法。7利用抒情议论句法。

当然,以上几种分析归纳文章主旨的方法,并不是单独运用的。我们具体操作时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加以考虑,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另外,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一些小技巧可以作为补充:(l)紧扣文题。有许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2)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文中的议论有的是揭示人物品质,有的揭示事件意义,有的直接揭示文章的主旨。文中抒情句其实已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显示了作者的倾向性,这些都有助于对主旨的理解。(3)注意文中一些特殊句子。如矛盾句、反问句、警句等,往往与主旨密切相关。

归纳文章的主旨(中心),在语言表述上一般来说有一些格式,不同的文体归纳中心的格式不同。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情况,对归纳中心有帮助,但不应拘泥于此格式。文学作品文本主旨归纳格式如下: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手法,借助……描写,赞扬……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第五篇:怎样概括文章主旨

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路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

文章没有明确的中心意思,就成了无帅之兵、乌合之众,因此写文章要中心明确、集中、深刻;阅读文章要整体感知文章,提炼文章主旨。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炼文章的主旨,实际上就是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提炼主旨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

(一)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意。

(二)提炼和概括主旨。

例如: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可以从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中,读出当年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通读《为你自己高兴》,可以懂得“为自己那平凡而充实、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二、提炼文章主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

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或事件的发展、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入手;概括说明文的主旨应抓住那些最能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本质内容;议论文在概括主旨时要紧扣最能表现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字。

(二)仔细研读全文和寻找关键语句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通过材料取舍、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来表现的。它统摄全篇,渗透在全文材料中,又往往体现在某些关键语句中。因此,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离不开在熟悉全文内容、剖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寻找最具表现力的关键语句。

(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

文章是社会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产物。任何作品都难免留有时代的烙印,渗透着作者的主观认识。因此,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思想状况,也是概括文章中心的重要途径。

(四)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高把握文章主旨的准确性

“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把同一题材不同主旨或主旨相近而题材、文体、手法不同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不同点,探究其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和提炼文章的主旨。

提炼文章的主旨,是整体阅读能力的一种体现,需要我们在语文学习的长期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

下载记叙文讲解之—内容概括、中心主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记叙文讲解之—内容概括、中心主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记叙文阅读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练习)-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那么......

    记叙文讲解

    记叙文讲解 我们今天主要是针对作文的一些写作误区,那么记叙文当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我们从全面的程度上来把握一下四大文体,我们看一下,记叙文能够从中吸收到什么东西,用来从......

    记叙文讲解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

    诗词中心主旨

    诗词中心主旨 一 1、《杂诗》:思乡之情及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 2、《夜雨寄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3、《淮上与友人别》: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记叙文阅读训练一:概括内容--梳理情节

    记叙文阅读— —概括内容、梳理情节 一、 本节课训练目标——概括内容 叙事类文章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

    2017新课标记叙文讲解

    (2017新课标2记叙文) B Direct v指向,指导 adj 直接的 Director n导演,主任,指导员 Directory n姓名地址录(-ory地方 factory 工厂) Direction n方向 directly adv直接地 indirect......

    第一讲准确理解 概括主旨

    第一讲准确理解 概括主旨考 点:感知并能概括文章(段)内容知识要点:准确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概括文章(段)的主题。考试说明:1、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2、能准确概括出文......

    水浒传情节概括讲解

    水浒传情节概括 第2回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起因:少华山首领陈达带领了一队喽啰攻打史家庄,史进很轻易就打败了陈达,并将其捉住。陈达的兄弟朱武设计,同杨春自缚其身,去史家村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