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钓鱼的启示》赵俊琴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卫庄中心校范村小学 赵俊琴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明白“要做一个遵守道德规范的人”。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江上渔者》ppt1(2分)
一、复习导入。(3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读题《钓鱼的启示》。ppt2(板书课题),再次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们。(1)文章的主要内容(2)获得的启示
(3)“我”不愿放鱼的原因
小结:正是这三个原因,所以“我”不愿意放掉这条大鲈鱼。
二、细读感悟
(一)钓到鱼的心情
出示句子“我和父亲。。。。。轻轻翕动着。” 板书“得意”“爱”
(二)学习4——9自然段,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父亲喜欢这条鱼吗?请同学们自由读4——9段,画出相关句子。
1、“父亲盯者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师: “好一会儿”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放还是不放?)
2、读父子的对话
(1)师生分角色读,抽一名学生读旁白(2)同桌练习,只读人物语言。(3)展示读
(4)扩展对话内容
(随机板书人物心情变化。)
4、为什么一定要我放掉这条鲈鱼呢?
生: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出示“父亲划着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男生读
女生读
过渡语: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在父亲的严厉要求下,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出示第9自然段,齐读。板书:依依不舍)
小结:父亲也爱鲈鱼,父亲更爱我,希望我做一个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板书:遵守道德规范)
5、再读启示
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放了大鲈鱼是对,不放,就是错,但真正要舍弃时却又很舍不得,这就是钓鱼的启示,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小结:课文中的“我”失去的是鱼,获得的却是终身受益的,良好的道德素养。钓鱼的启示,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说,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学习10——11段
1、师: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出示句子:那晚以后,我再也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1)体会两个鱼字不同含义。
(2)、想想我遇到这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学生自由说
(4)、小结:正因为这样,所以(出示句子,读)
(5)、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ppt15(出示句子,读)
三、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小结)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选择的的?(从:考试分数、买东西、公共汽车让座、过马路、老师不在教室时……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说)
2、小结:“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也不难。”(板书)
生齐读
师:希望孩子们将钓鱼的启示铭记于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四、作业:
a.积累本文中好词佳句
b.回家把课文的前半部分读给爸爸听,然后采访爸爸,如果他遇到那种情况会怎么做?然后在班上交流。
c.将文中的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结束语,提出希望。板书设计:
第二篇:述职--陈俊琴
2017述职报告
-----陈俊青
时光荏苒,回溯过往的一年,感触颇深。又是繁忙而收获的一年,办公室在县局领导的正确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忻州烟草(公司)的各项政策方针,在各职能部分的大力协助下,牢牢围绕公司整体部署和工作重点,正确处理各种财务核算业务,认真进行财务监视,充分完成了交办的各项任务。现我将这一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德: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无论从思想上、行动上,时刻都与党保持一致。严以律己,正直真诚,积极乐观,待人热忱,友爱同事,团结集体。
二、能:具备良好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办公室的工作如百年树木年轮,一圈环绕一圈,循环并扩大,厚实而累积。一个月工作的结束,意味着下一个月工作的重新开始。也深刻明白身为财务一员--自己岗位的价值。爱岗敬业,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办理会计业务时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和会计法规,积极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财务任务。
三、勤:系统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专业能力。加强自身学习,明确岗位职责,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坚持参加公司组织的学习,积极向同行前辈和同事学习,加强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四、得:财务个人述职报告
1、切实加强财务核算。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遵从领导指示规范财务治理、优化财务审核程序、提升财务服务质量和发挥职能部分,更好地参与企业治理的要求,经过高效的制度组织,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妥善处理好各项工作。
2、懂得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处理某些问题时,我开始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学会了换位思考,更多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体现在效益上。我局营销部作为现代企业,财务必然成为企业治理的核心部分,发挥财务板块的重要作用,为领导提供及时的、真实的财务信息,为其良好决策作好保障。新的一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相信竞争更加激烈的一年,机遇和挑战共存将进一步激发我的斗志和工作热情。
今后,我将工作基点放在服务、规范、创新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搞好服务才能做好工作,只有坚持规范才能减少风险,只有推进创新才能有所作为;确立以优质服务为先,以制度建设为本的工作理念;立足于做好常规工作,着眼于推进重点工作。
第三篇: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与反思二 启初小学 王清媚 教学片段:
师: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鱼,爸爸是怎么想的? 生:爸爸想让詹姆斯从小遵守规则。
生:爸爸想还没到钓鲈鱼的时间,现在留下这条鱼,儿子将来会成为一个贪小便宜的人。
师:说得真好!这位同学用到“贪小便宜”这个词,非常恰当,生活中你碰到过这种例子吗?
生:有一次,我陪一位同学到小卖部买笔,店主多找给他五毛钱,他没有说出来,而是自己留下了。
师:大家来试想一下,当时那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不要白不要。
生:只是五毛钱而已,对于店主来说损失不大。生:今天真走运,赚了五毛钱。
师:这些想法对吗?你怎么评价他的行为? 生:不对,因为遵守规则是一种美德,应该自觉。生:不对,因为小时侯如果贪小便宜,长大就有可能贪污受贿,铸成大错。
生:他的行为不对,而且会良心不安,因为这些钱是不应当得的,他多得了五毛钱也不会快乐。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转载自本网)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一定会当一名自己自觉遵守规则,不贪小便宜的人,正像詹姆斯的爸爸教导詹姆斯的一样!现在我们一起来读第15段,把这段话记在脑子里吧!
师生齐读:“正像他的父亲教诲他的那样„„你是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 反思: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的一大突破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设计,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应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充分发展。而《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有比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材料。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在道德与利益之间应该做何选择?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生回答中的一个生成点——“贪小便宜”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主要由“舍身处地地想”和“怎样评价他人的行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自觉讲道德、守规则的人。而学生的回答更让我惊喜不已!所谓抛砖引玉不外如是。只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小学生的思维会长出翅膀来。语文教学处处皆学问。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单停留在课本知识上,应当将语文学习与培养人格适时地结合起来。只要我们精心挖掘,必将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四篇: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一、引入
1.回顾早上我们学习的内容,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谁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钓鱼、放鱼、启示)
二、钓鱼
1.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钓鱼的。
2.自由读1-3段,说说作者钓到鲈鱼时的心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
啊,好大的鱼!一条我从来没见过的大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朗读指导:
(1)能说说你为什么读吗?
(2)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钓到这么大的鱼,作者心情怎样?(又惊又喜、欣喜若狂、兴奋)
(3)你不仅读出了鱼的大,还把作者内心的心情也很好得读出来了,很好!(4)是啊,多漂亮的一条鱼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作者钓到这条大鲈鱼容易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为什么?(1)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从“小心翼翼”中看出„„已经知道有大鱼上钩了,却不能立即拉上来,真是考验我的耐心啊。)
(2)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我还必须控制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与鱼周旋,与鱼斗智斗力。等它没有力气了才拉上来,早一步就有逃脱的可能)
4.看来,这条鱼可真是来之不易啊!所以,当钓上这条鱼的时候,作者憋在内心的情感就会像洪水一样爆发出来,体现在他的语言中。
再读。啊,好大的鱼!一条我从来没见过的大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5.我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那爸爸呢?他怎样?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
三、放鱼
1.正当作者沉浸在幸福中时,父亲却要我把鱼放回去。此时,作者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读读4-9段,用~~~划出来。(1)“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通过朗读,你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不解、着急)谁来读?(2)“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说说你读了这句话后的感受。(委屈、不舍)齐读
(3)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那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我没有说话,但我的眼睛在说话,在无言无声地告诉父亲。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乞求?
出示:我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是儿子伤心的泪水、乞求的目光有没有打动父亲?(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想一想,父亲又会怎样对儿子说.出示:父亲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时候作者带鱼回家,就是贪图小利、违法乱纪、放纵自己。如果这时候作者放鱼回湖,就是光明磊落、遵纪守法、诚实自律。
做人应该严格守法、诚实自律。不管当时有人无人,偶然一次也不行,任何条件都不是诱惑。„„)
(在这里让学生根据作者后来的回忆来回答,学生答出来后出示这句话。)
四、启示
1.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1)你怎么理解父亲告诫我的话?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2)“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2.听了父亲不容争辩的话语,我是怎么做的?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无可奈何、依依不舍)
你觉得儿子真正理解了父亲的话了吗?(没有,从慢慢、依依不舍等词中可看出)
3.转眼间34年过去了,我还在怨恨父亲当年的狠心吗?读读后面几段说说你的感受。(1)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里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
(2)现在,在他的内心深处,对父亲又是一种怎么的感情呢?(最好让自己学生说出来)
(3)是的,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实践的时候,就有——勇气,而不是半途而废,就有——力量,而不是畏惧不前。我始终能够,不受诱惑,毅然走正道,克服自己的私欲,公正地对待事情,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最终成为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师。钓鱼的启示已经渗透到作者生活的各个方面。
(4)再次来读父亲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五、练笔拓展 34年后,又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我和年迈的父亲再次来到那座小岛钓鱼,望着晚霞辉映的湖面,感受着晚风的轻抚,我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激动地对父亲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篇:钓鱼的启示
《钓鱼的启示》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读中理解父亲要儿子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感悟从钓鱼中获得的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学难点:精读重点语句,体会从钓鱼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接着聊钓鱼的话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的小男孩从34年前钓鱼、放鱼的事情中获得终生受益的启示,这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师:先来看看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课件出示学习目标。生:生读。师:孩子们有信心完成今天的任务吗?生:有。师:同学们真棒!
三,复习课文内容,再次入文入境。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生:读。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是按照钓鱼——放鱼——启示这样的顺序写作的,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独立划分部分。生:独立划分。
四、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一)自主学习1——3自然段,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生按要求自学。
2、汇报反馈。
3、指导朗读。①月夜的描写:
涟漪、银光闪闪──读得慢一些,给人以回味。
②钓鱼的过程描写很细腻,表示动作的词要读的轻短、活泼。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带着惊喜和自豪读这一句,起(齐读)。(二)合作学习4至9自然段,分析人物,体会人物心理变化。
1、同桌间分角色朗读。
2、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原因是什么?
3、圈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体会我心情的变化。
4、放鱼时的环境描写突出了什么?
5、结果怎样?从作者放鱼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尽管“我”舍不得放弃这条极具诱惑力的鱼,但父亲严格的教育绝不允许我放纵感情,必须战胜诱惑,把大鲈鱼放回到湖中。学生从重点词语“慢慢地、依依不舍”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放”与“不放”的抉择之难,感受他“放鱼”时痛苦、悲哀的心情。然后让学生对比读出作者“钓鱼”和“放鱼”的心理变化。
6、教师小结
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学习10-11自然段。
1、齐读课文,在钓鱼——放鱼的过程中,作者究竟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课件展示。生齐读。
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⑴这里的“鱼”还是指那条诱人的大鲈鱼吗?(特殊的含义)(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会不止一次的遇到哪些诱惑? 課件展示。
3、引导学生思考:你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也就是像作者所说的与那条大鲈鱼相似的诱人的“鱼”,当你遇到诱惑时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讨论、感悟,课件展示:
在学校考试时:老师多给了分数,你会怎么做…… 在商店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你会怎么做…… 在路上:你捡到喜欢的玩具,你会怎么做……
4、理解父亲话的真正含义。课件展示。
五、扩展提高
34年前,我不理解父亲,不理解父亲那严格的要求;34年后,我不但理解了父亲,而且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是充满着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生:我要说:‘谢谢您,我的爸爸,正是因为您对我的正确教育,我才有今天的成就,要不是当年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要不是您非得让我放了那条大鲈鱼,让我从小得到这样的锻炼,我怎么会有拒绝诱惑的勇气和力量呢?
生:爸爸,那个34年前的夜晚您还记得吗?也许您早以忘记了,可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是您教育我要从小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今天做到了,我要真诚的谢谢您。
师:同学们,那条大鲈鱼虽然游走了,也许给我们留下了一点遗憾,但是我们懂得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道理。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清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反映一个人的品格。让我们从身旁的小事做起,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样我们必将走向成功!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钓鱼——放鱼——启示 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钓鱼的启示》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在父亲的教育下,“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并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只要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我让学生通过具体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尤其是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钓鱼、放鱼、得到启示”这条主线,通过三个问题理清学生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中心。问题一: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主要词句感悟放弃已经到手的大鲈鱼有多难;问题二: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爱“我”吗?他做得对不对?这也是让学生抓住主要词句感悟,体会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问题三:十自然段中的两个“鱼”意思一样吗?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做的?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前面那个“鱼”是指文中的大鲈鱼,第二个“鱼”是指诱惑人的财物、金钱、名利。对于后面两个问题,先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学生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得都很深刻。大多数学生都会拒绝诱惑,遵守规则。也有孩子说自己有时经不起利益的诱惑,违犯了规则。所以,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当面对原则问题时,无论自己是否愿意都必须遵守,从而突出主题。
此外,我注重了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用第一人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情感在朗读体验中与主人公产生了共鸣。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体验。如,“我”钓上了一条这么大,这么美的鲈鱼,心情怎样呢?让学生激情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作者那种惊喜、得意的心情。然而好不容易钓上来的鱼,父亲却要“我”放掉,这时,“我”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的表情怎样?他会对父亲说些什么?父亲又是什么反应?我让学生体会“父亲再也没有说话。”是什么意思?这时父亲想说什么?我又引导学生换位体验:假若你就是一位道德高尚的父亲,当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有怎样的表情,会怎么说?使学生感受面对“诱惑”该如何选择。在体会孩子放掉大鱼的情感时,引导学生通过“慢慢”、“依依不舍”、“消失”等词句朗读感受作者放鱼时的心痛及不舍。并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让“读”由浅及深,逐步提高。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从而在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一点在课堂上显得有点薄弱。其次,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够多样化,课外拓展的内容较少,因为前面花了大量的时间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所以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时时间不够充裕,以后课堂语言还要更精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