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解说词

时间:2019-05-14 19:2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景点解说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景点解说词》。

第一篇:景点解说词

(迎客狮)进入山门,在迎面的山崖上就会看见一处微凸的岩石,石峰向天而立,威风凛凛,酷似一头威武的雄狮正在仰天长吼,翘首期盼各位游客的到来。这是吐鲁沟的第一个景点—“迎客狮”。

(群峰叠嶂)入前吐鲁沟景区至第一座小桥,我们可见四周环山、奇峰耸立。山弯下植被茂盛,郁郁葱葱,远雾中层峦叠嶂,虚无缥缈。只有脚下的溪水清澈见底、叮咚有声。此景名为—“群峰叠嶂”。(三峰竞秀)沿路向前,在清溪两岸分明可见一片整齐的树苗生长在秀山碧水之间,人工苗圃自成一景,于苗圃东侧南望,连绵起伏的山峦中有三峰紧连,犹如三子并肩耸立。不但山势险峻、奇秀,且峰碧如黛,秀色盈盈,称之为“三峰竞秀”。

(幽谷琴音)由苗圃上行约1km一处山弯为群山环抱,境界幽深恬静。山谷中流水潺潺,拍打石岸发出抑扬顿挫的水声,宛若有人在幽谷中吟诗弹琴,飘飘悠在寂静的林野之间,不时发出阵阵悦耳的琴音,别有一番“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情怀。

(自然保护区介绍)由于进入主景区还有一段距离,在这段时间里,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情况。所谓自然保护区就是指对由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别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1872年批准建立的黄石国家公园。我国自1956年在广东省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到2006年底,已经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2395个,占国土面积的15.16%。

连城自然保护区前身为连城林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拥有典型的天然“青杄林”、祁连圆柏林和大量珍稀濒危动物植物资源,其中由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山莨菪、桃儿

七、羽叶丁香、星叶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金雕、黑鹳、血雉、棕熊等。自然保护区内鸟类资源丰富,目前有记录的鸟类共148种,占甘肃省鸟类总数的88.7%,可以说这里是植物的世界,鸟类的王国。

(幽潭垂弦)喜爱钓鱼的朋友们可能早就发现清茗棋馆旁边的这片水塘了,幽潭垂弦不仅景色秀丽,而且适于山间垂钓,您可以在此即兴抛杆,充分体验垂钩野钓的乐趣。

(花儿会馆)“花儿会馆”不仅是游客休闲娱乐的首选,而且是“花儿”歌手们畅怀赛歌的好地方,喜爱“花儿”的游客们一定不要错过大饱耳福的机会,到花儿会馆喝上一杯醇香的青稞酒,听一曲情意绵

绵的《花儿与少年》,感受西北民歌的百转回肠、美不胜收,那高亢奔放的曲调定会燃起你内心的热情,让你尽情欢畅。

(民俗“花儿”)说到这里,有些游客可能要问:“什么是“花儿””那么我就向您介绍一种流传在西北地区,深受人民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

“花儿”的名称,来自于爱情,生活在西北高原上的男女青年,经常用民歌作为传情达意的手段,向对方倾吐自己的爱情。在歌中,男方亲昵地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于是,称呼情人的名词,就变成了这种民歌的名称。被誉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曾经创作处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大家可知?这首歌的创作灵魂正是来自于“花儿”。

(驼峰岭)步入大吐鲁沟后,举目南望,两座突兀的山峰雄伟险峻,立于林中,峰顶丛林密布,犹如一峰邀游林海的骆驼栩栩如生。相传,西汉时候的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有峰骆驼因眷恋吐鲁沟的青山秀水,而离群栖居与此,千年之后骆驼化作山峰,与沟中美景常年相伴,不再离去,此地便名为“骆驼岭”。

(地质地貌)在大吐鲁沟内山高谷深,奇峰险立,还有许多类似驼峰岭的象形山石。这种特殊地貌的形成,就其原因来将,主要是由于祁连山系所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地质时期的地壳变动。尤其是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中,山体强烈上升,沟谷急剧下切,使山体相对高差加大,形成深沟峡谷,产生了大量褶皱和断裂构造,再经过几百年的风化剥蚀,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奇峰怪石。

在2.8亿年以前,也就是二叠纪时期,现在的青藏高原还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当时的气候温暖,称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为陆地。进入第三纪后,经过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进一步的抬升,形成了现在的青藏高原。

(溶洞)沿阳洼沟向上有一处天然的石灰岩溶洞,洞深达十多米。溶洞其寒无比,即使炎热的夏季,洞内冰层亦不见消融,形成壮观的冰柱,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岩溶景观又称喀斯特景观,主要是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和物理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淀,重力崩塌和堆积)共同对石灰岩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夏形成。具体来讲山上的雨水或者泉水通过缝隙渗透到石灰岩上,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将石灰岩溶解。这样,看似坚硬的岩石就这样被一点点溶蚀,姿态各异的钟乳石。由于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要形成那么短短的以小段,就需要上万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

(神潭)从溶洞沿沟往上走,在半山腰有一水洞,洞口不大,状如钟,洞内积水清如明镜,冬不结冰,夏不腐臭,无论旱涝,不亏不溢。水洞深不可测,其成因尚无考究,但其离奇、神秘而言,不失为神潭之美称。

(天窗眼)沿大吐鲁沟上行约1.3km山弯处由一峭峰高耸,巍峨的山顶天然有一个洞窗,这个洞窗高22米、宽9米,宛若开了一个

天窗,透过洞窗,蓝天、白云时隐时现,似天外有天。如遇雨天,成串的雨珠会给天窗眼拉上一幕银帘,而在盛夏的傍晚和无云的月夜,落日、月光透洞窗形成诺大的光柱,变幻莫测,极为壮观。

(映月潭)或许为天窗眼奇异的景色所吸引,溪水流经这里时也要徘徊多时,山脚下遂有了一汪清澈如镜的碧潭,其形如上弦月,每当晴日,蓝天,白云、群山、绿树、彩亭倒映水中,故称“映月潭”。潭上浮六角亭,名曰“映月亭”,联曰“月色泉声千古趣,云影天光秀色浓”。宛如仙境,十分引人入胜。

(藏龙卧虎半月天)天窗眼上行不远处,在游路左侧可见陡崖峭壁下有一半圆形洞穴,洞壁如刀削斧劈而成,溪水流经洞中,旋即流出,宛若龙隐之处,洞内寒气袭人,神秘幽深,被称为“藏龙洞”。游路右侧有一巨大山石,上布苍苔,色彩斑斓,好像一只猛虎,正窥探着龙穴,称之为卧虎石,置身于此仰望,但见偌大蓝天因山峰遮掩而只剩一弯新月,故有半月天之说。左有藏龙洞,右有卧虎山,故名“藏龙卧虎半月天”。

(弥勒石)再往前走数十米,但见路右一巨石独立,其形似一尊弥勒佛,正对着大家开怀大笑,看着他无邪、开心的笑容,不禁让人想到“笑到几时方合口,坐来无日不开怀”的题对,让人胸中郁闷荡然无存。

(通天门)为百丈石壁所夹,如刀削一样整齐,峡径仅容一车通行,森严险峻,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叹为奇观的是路右石崖规则凸凹,犹如天然形成的石雕。篇二:十景点介绍解说词

景点介绍解说词

一、岳普湖县简介

岳普湖为“平坦”之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属丝绸之路东西道交集地,上演了许多不为人知神秘的传奇故事。岳普湖人奋愚公之愿,共怀精卫之心,坚持不懈地在绿洲上填写新诗篇,在大漠中抒写新神奇,一颗“戈壁明珠”在大漠边缘绽放新异彩。

岳普湖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喀什地区中部、喀什平原岳普湖三角洲冲积扇缘的前端。地处喀喇昆仑山北面,盖孜河的下游,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北缘。北与伽师县相连,西和西南与疏勒县、英吉沙县相邻,南邻莎车县,东南靠麦盖提县,东北与巴楚县接壤,距喀什市92公里,紧靠310省道。汉为疏勒国领地,唐属疏勒都督府,宋为喀拉汗王朝辖地,后为西辽领地。清光绪年间为疏勒府本府五大回庄之一,称岳普尔湖庄。1941年由疏勒县析置岳普湖设治局,1943年升为岳普湖县,属喀什督察专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喀什专区、南疆行政区。1978年后属喀什地区。岳普湖采天地之灵气,苍穹昂首;集时空之跫音,源远流长。有“喀什后花园”之美称。

岳普湖县总面积33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60万亩。光热资源十分充足,极其适合种植棉花和小麦,小茴香、西甜瓜、色素辣椒、万寿菊等经济作物成为群众增收亮点。红枣已成为林果业发展渠道的重要产业。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岳普湖碱害十分严重,可岳普湖“变害为宝”,利用盐碱之地牛羊吃碱草喝碱水产出的牛羊肉味道鲜美,没有膻味大力发展畜牧业,岳普湖达瓦昆独家饮食架子肉、烤包子、烤全羊等特色风味小吃独具风格,深得游客喜爱,使达瓦昆声名远播。岳普湖抓住有利时机,以“旅游带县”引领全县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用旅游文化、饮食文化促进畜牧、旅游、农业、林业多重发展,为全县经济发展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坚定执着的岳普湖人,秉承各级领导的关怀,站在时代的起跑线上,携跨越之雄心,举和谐之大旗,精心挖掘着戈壁沙漠自身的源头活水。便有了“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岳普湖,不算到喀什”的美称。“中国沙漠风光旅游之乡、中国毛驴之乡、中国优质甜瓜之乡、中国小尾寒羊发展之乡、中国高产棉之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甜瓜)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称号定会使你一路神往。

二、维吾尔民族风情:

(一)达瓦昆沙漠风光旅游节

随着达瓦昆品牌驰名中外,声名远扬,独特的大漠浩瀚,水天一色,沙水相连的奇观,吸引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探险,体验沙漠的广袤,在沧桑大漠边享受那汪沁人肺腑的碧水,对生命之重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2011年年初,自治区旅游局将岳普湖县旅游产业纳入“十二五”的规划中,达瓦昆沙漠风景旅游区被列入自治区的重点旅游景区。岳普湖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农业稳县、旅游带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抓住自治区“十二五”旅游规划的有利时机,在自治区及各届的支持下,于2011年6月29—7月1日,成功举办了首届“达瓦昆沙漠风光旅游节”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3天累计接待区内外游客8万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景区知名度,全面推动岳普湖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达瓦昆沙漠风光旅游节”是岳普湖县立足“十二五”规划,以达瓦昆沙漠风光旅游风景区“沙水相连、大漠浩瀚”的特色,形成集维吾尔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沙漠风光旅游产业,打造沙漠原生态观光园。宣传带动加快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步伐,以“弘扬沙漠旅游文化”为主题,加快达瓦昆沙漠风光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巩固“达瓦昆沙漠风光游之乡”品牌,着力打造宜产、宜居、宜业的岳普湖。进一步整合、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变文化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着力打造宣传岳普湖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岳普湖县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延长喀什地区的旅游产业链,成为新疆、喀什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当地浓郁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丰富旅游文化节的活动内容,进一步把喀什的民族风俗、人情风物传递出去,逐步把“达瓦昆沙漠风光旅游节”打造成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盛会。

(二)达瓦孜

当你看到“达瓦孜”在高空中完美的表演后,你会为那种勇敢、冒险的精神,独特高超的技艺所倾倒。“达瓦孜”是维吾尔族一种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古时称为“走索”、“高原祭”、“踏软索”等,目前已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表演项目。世界名人“高空王子”、“达瓦孜”传人阿迪力·吾守尔于2011年6月29-7月1 日在“达瓦昆沙漠风光旅游节”上为8万观众进行现场表演,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观众、游客的阵阵喝彩。

“达瓦孜”有着悠久的历史故事,从古演绎到今天已成为一种信念、勇敢、匡扶正义的精神象征。达瓦孜是新疆维吾尔族勤劳勇敢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果你来岳普湖,你定会在达瓦昆欣赏到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彩表演。

(三)长辫子

在达瓦昆,你会被那留着长长的秀发,梳着又长又黑又粗的辫子,两只会说话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具有浓郁民族风味、打扮入时的维吾尔族姑娘给迷住,那样的风情使你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境,会让你驻足、停留、迷恋往返。

留长辫子是维吾尔族自古以来以女性发辫的浓黑、粗长为美的传统美德,岳普湖的长辫子历史悠久。每逢盛大的节日和活动,美丽端庄、心灵手巧的岳普湖维吾尔族姑娘,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时尚时装,戴着别致好看的小花帽,摇摆着阿娜多姿的苗条身材,拖着又黑又粗、长长的大辫子,最长的可达1.56米,在舞台上旋转。色彩艳丽的服饰,轻盈飘逸的舞姿,伴着长辫的飞舞,秀着一头黑亮的秀发,展示着岳普湖当代维吾尔族女性知性、典雅、独特的民族风采。美丽的长辫,淳朴的民风、悠久的历史与时代的旋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岳普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迷倒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成为全国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

三、特色小吃

(一)架子肉

在新疆,你可以随处吃到拉面、抓饭这样具有民族风味的“新疆饭”。但要吃到正宗的“架子肉”,就得到喀什岳普湖县达瓦昆。

“架子肉”在岳普湖民间流传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后因故在民间埋藏了几十年。因达瓦昆沙漠风景旅游区的建设开放,“架子肉”又才走入人们的视线。达瓦昆架子肉的味道和烤制方法与一般烤肉不同,关键秘诀是肉的腌制和烤架。做架子肉要选本地所产的嫩羔羊,肉要割精瘦的肉,用锋利的刀切出肉块,把调料镶入肉中,肉表要涂一层特殊(祖传)的料汁,淹制25分钟后将入味的肉挂上架后放入特制的园台体铁架和炉坑,合上盖,烤上20分钟出炉。架子肉没有经过普通烤肉的烟薰火燎,在恒温下均匀受热,烤出来的肉色泽金黄,鲜嫩可口,肉香四溢,使人垂涎欲滴。

由于岳普湖特殊的地理环境,牛羊吃着经过雪水浇灌的戈壁上的碱草,喝着经过雪山之水和地下的碱水相融的水,没有那种动物特有的膻味,无论是烤出来的肉,还是煮出来的肉也鲜嫩可口。如今来达瓦昆旅游的人,架子肉已成为游客的首选。同时,可口的架子肉也为岳普湖发展畜牧业、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过达瓦昆的人,难忘架子肉的香嫩。

(二)孜阳牌彩色烤包子

烤包子是新疆维吾尔族独具一格的风味小吃,当你品偿过岳普湖达瓦昆独具创意的浓香不油腻的“孜阳牌彩色烤包子”味道之后,会让你还想再次光顾而细品之。

“孜阳牌彩色烤包子”是全疆首家注册的风味小吃,具有135年的历史。烤包子调料很重要,是由岳普湖本地鲜嫩的羊肉、皮亚孜、孜然、黑胡椒等材质由岳普湖维吾尔族祖传秘方调制而成,经过恒温均匀受热,烤出来的包子色泽金黄,皮薄肉鲜,飘香四溢、营养丰富,具有“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之美称,已成为达瓦昆沙漠风光旅游风景区的一道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三)烤全羊

烤全羊是新疆少数民族,尤其是维吾尔族群众膳食的一种传统地方风味肉制品,一道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大菜,是该民族千百年来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佳肴,是新疆少数民族招待外宾和贵客的传统名肴,其味道鲜美,很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岳普湖烤全羊经过当地群众独特的烹饪技术,其味道更加鲜美。将羊用铁架子穿起,头部用铁丝绑在铁架上;将调料均匀的刷在嫩羊肉上,涂一层植物油,前腿与后腿部分用刀按羊肉纹理划几个口子,将料刷在里面。然后放入烤制烤全羊的馕坑,使其全面均匀受热,约三小时左右烤熟。烤制好后,直接放到餐桌上,用水果刀切,醮料吃,其味道香酥不油腻。

四、达瓦昆景区:(将由目前的1500亩开发到5000亩)

冰天雪地昆仑山,沙水相连达瓦昆。岳普湖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既有辽阔无垠的广漠,又有清波浩淼的湖泊;既有神秘幽静的古墓群,又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千年胡杨王与柳树王,以其独有的神韵正成为喀什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喀什旅游“后花园”。

近年来通过岳普湖县的不懈努力,达瓦昆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

完善,荣获了集娱乐、休闲、度假、购物、探险为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称号,其大漠炊烟、湖光落日的迷人风情使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走进达瓦昆景区,金色的沙丘围着一泓明蔚的碧水,达瓦昆湖静静地依偎在沙漠的怀中,天然去雕饰,在灿烂的阳光下,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清纯的空气;在蓝天白云下,湛蓝、清幽,犹如细品上年岁的佳酿,微醉微醺。仿佛走进了清水出芙蓉的诗情画意,走进了一个心旷神怡的世界。

达瓦昆沙漠风光旅游风景区南依昆仑山,东与“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相连,紧靠310省道,离岳普湖县城34公里,距喀什市110公里,被誉为“喀什的后花园”。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是以沙漠风光为依托,沙水相连为特色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景区规划面积5万亩,其中沙漠面积4万余亩,“达瓦昆湖”原是沙漠中的一个自然湖泊,面积由原来的1500亩扩大到5000亩。

风骚独领,不老传说。三世纪末,有一个叫铁力木的国王,他率领女儿达瓦昆和女婿沙迪克为老百姓找水,并在沙漠边缘发现了一个冒沫的深坑,于是命千人挖了百天,结果什么也没有,是达瓦昆偷偷瞒着父亲和丈夫,在一天夜里终于挖出了水,而公主达瓦昆也化作了一泓美丽的湖水。如今,中国沙漠风光旅游之乡—岳普湖,声名远扬,享誉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岳普湖,不算到喀什”的美誉,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五、沙漠探险(乘坐沙漠越野车)

大漠孤烟直,长虹落日圆,乐游达瓦昆,大沙漠探险。这片神秘的大漠和天工开物的大美一直是人们心中最想探索的奥秘。

达瓦昆景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流动性沙漠,维吾尔语就是“进得去,出不来”、“死亡之海”的意思。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沙漠中间,沙山沙丘、戈壁绿洲盆地交错分布,流动沙丘成为大漠的特殊风景。斗转星移,岁月悠悠,烟云远去,沧桑入画。历史上,这里曾经有过众多的繁荣古城和绿洲村庄,热闹繁忙的丝绸古道,是许多游客梦想进入的神秘地带,探索茫茫黄沙下掩埋的奥秘。

沙漠越野,刺激惊险。越野车在沙海中颠簸起伏,感受瀚海的无垠与广阔。欣赏到大漠中红柳、梭梭草、胡杨等沙漠植物五彩斑斓的色彩。追寻历史前进的足迹,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沙漠夜赏月,长空望璀璨,几篇三:旅游景点解说词

旅游景点解说词

旅游景点解说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光临南京夫子庙。夫子庙地处城南秦淮河畔,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方便,是南京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是新兴的文化、商业、游览中心和庙市合一的繁华之地。

夫子庙,又叫孔庙、文庙,是祭祀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地方。孔子在古代被人们尊称为孔夫子,故其庙宇俗称“夫子庙”。由于儒学的正统地位,它的创始人孔子备受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士子们的尊崇,祀奉他的孔庙遍布全国各地,有的地方还不只一个。夫子庙作为封建士子崇拜的场所,大多与教育设施(如学宫、贡院等)布置在一起,即所谓的庙附于学,一般是在学宫的前面或一侧。

历史上,南京城区的夫子庙曾有三处,一处在今市政府大院内,另一处在朝天宫。现在我们要参观、游览的,是第三处,也是最有名气的一处。它是宋景佑元年(1034年)从朝天宫迁来的,初为建康府学,元为集庆路学,明初为国学,后为应天府学,清迁出府学,改为江宁、上元两县学。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1869年)重建,抗战中为日军焚毁。现存夫子庙为80年代初重建。它采用前庙后学,孔庙在前,学宫在后,后来设立的贡院被布置在学宫的左侧。因此,南京夫子庙比较完整的格局包括三部分,即孔庙、学宫、贡院。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及两侧的主要建筑和以明远楼为中心的江南贡院陈列馆成为夫子庙地区最主要的旅游观光点。

夫子庙地区由于悠久的历史、方便的水上交通,使其在夫子庙出现之前,就已成为古代南京比较有名的“佳丽地”和名士聚居地,因此除了以上所述主要景点外,还有吴敬梓故居、古桃叶渡、萃苑、百年老店一条街、文德桥、王谢故居、乌衣巷、媚香楼等景点。

现在我们已站在夫子庙中轴线的起点部分—夫子庙广常环顾四周,南有泮池、照壁、木坊,东西两侧有聚星亭、魁光阁及商业区,北有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大成殿和分布于孔庙东西两侧的东、西二市,形成了夫子庙地区区别于其他城市孔庙的独特氛围,即历史上形成的庙市合一的格局。

请看广场前的这一条河,它叫秦淮河,是南京人民的母亲河,全长110公里,孕育了早期的南京文明。流经广场的这一段是内秦淮河的一部分,建庙时被改造为泮池,因曲阜孔庙泮水流过而得名。南岸的一堵红墙,是建于明万历(1575年)年间的大照壁,长达110米,气势磅礴,为全国照壁之最。照壁起遮蔽和装饰作用,是整个夫子庙建筑群的开始。泮池北岸石栏则为明正德(1514年)年间所建,是历经了沧桑变迁之后,成为夫子庙建筑群中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小品,抗战前曾加以修整。游人至此,凭栏小憩,观览秦淮秀色,心旷神怡。

泮池西侧的文德桥现为汉白玉桥。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因为桥向与子午线方向一致,所以每逢农历11月15日子时左右,皓月当空,凭栏俯视,在桥的两边分别可看到桥影将河中明月分成两个半月,被称为“文德分月”。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就有记述,如果您有机会的话,不妨在农历11月15日来文德桥边看一看。

文德桥南乌衣巷口的一组徽派建筑群,为“王谢古居”。作为东晋豪族王谢两大家族聚居区,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唐刘禹锡名作《乌衣巷》的诗句,使乌衣巷、王谢旧居变得非常有名,现为“南京六朝历史文化陈列馆。”大家有时间可以进去参观参观。

现在我们看石栏北侧是新复建的天下文枢坊,表明此处为天下文化中心。三门四柱,颇为壮观。在古代,它与后面的棂星门对应,用于帝王出巡朝圣祀孔,中间高门坊是皇帝幸临的御道,左右供郡亲王出入,一般的官员臣民不能通行,因而平时都用木栅栏封闭起来。

庙前广场西侧的聚星亭,六角飞檐、古朴大方,外表看双重飞檐翘角,貌似两层结构,其实只有一层,亭名取群星聚集、人才荟萃之意。再请看东边,临水而立的小院子是魁光阁,阁内的魁星亭,三层六面,下临秦淮,景致独特。古有“奎主文章”之说。奎星即魁星,是文运兴旺之兆,是科举时代考试夺魁的象征,因而魁星被历代学子奉为神灵。魁光阁与聚星亭东西犄角相望,互为呼应,融为一体。

庙前广场北面的石砌坊门,是孔庙第一道大门—棂星门,六柱三门,古朴优美,中间横楣刻有篆文“棂星门”。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文星”,取名之由是要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的意思。三门之间镶嵌有牡丹图案的砖刻浮雕,精雕细琢,美仑美奂。石柱顶端皆用云板,即华表之意,作为一种标志。此乃皇帝祭孔的仪门。

第二篇:南京景点解说词

江苏南京概况欢迎词

【城市概述—地理位置和地形—历史沿革—名称由来—气候特征—交通状况—旅游资源】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各位到华东线的第一站南京参观游览。初来乍到,大家一定很想了解这座城市。下面请允许我向各位介绍一下。

南京,简称宁,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北接辽阔的江淮平原,是江苏省的省会。全市面积为6597平方公里,辖4县11区,人口545万。其中市区面积约881平方公里,人口270多万,为中国十大城市之一。

南京是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地形独特的城市。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东面和南面是以紫金山(又叫钟山)为主体的宁镇山脉为屏障,紫金山之西有富贵山、五台山及石头山(清凉山)等。西北面的长江奔流而过。城内外多低丘,河湖相连,可谓山环水绕,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 “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

南京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建城已有2400多年。最早的城池为越城,是越王勾践灭吴以后,于公元前472年所建的。约公元前356年,楚国灭越,楚威王在石头山上筑城。传说楚威王看到南京地理形势险要,怕日后有人在此称王,就在狮子山北边的江边埋下黄金,以镇压王气,称为“金陵”,从此南京又有了“金陵”之称。三国时的东吴,两晋时的东晋,南北朝时的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建都,这就是“六朝古都”。后来,五代时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定都南京,这又使南京成了“十朝都会”。

南京曾有许多名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金陵、建业、建康、秫陵、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像金陵、建康至今仍被用作南京的代称。至于南京的得名源于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津于1368年定都南京,当时南京叫应天府。朱元漳曾打算把都城迁到开封,将开封命名为北京,应天府称为南京,后来国都虽未迁成,但“南京”一名就沿袭下来了。

游客们:南京的历史就介绍到这里,下面向大家讲讲南京的气候。由于南京地处长江下游,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中,每当夏季来临,高空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流不断下沉,气温逐渐上升。骄阳似火,每天地面最高温度平均值可达50”C以上,发烫的大地成了这座城市的热源。加上南京独特的地势,它处于长江沿岸的河谷之中,海拔较低,起伏的山峦,犹如天然屏障,挡住了空气的流动,阻止热量向外发散;来自海洋上的湿润东风和南风被东郊紫金山和东南一带山体遮挡,使南京始终处于炎热的高温控制下。所以南京的盛夏酷热难熬,素有“火炉”之称。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南京城,绿树成荫,尤其是东郊的中山陵景区,更是树木葱宪,平均每个人占有10棵以上的树木,成为中国著名的绿色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南京夏季炎热的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

南京的交通也十分便利。航空有禄口国际机场和大校场机场,每天有数百架次飞机在这两大机场起降。铁路有京沪线和宁铜线在此接轨,特别是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直接沟通了长江南北的铁路、公路交通,从而使“天堑变通途”。此外,沪宁高速公路、绕城公路已成为南京的主要交通动脉。由于南京地处华东地区水陆交通要冲,同时还是著名的内河港口城市,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就是从南京港启航,经过中国的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的。现在的南京港,经过不断地扩建改造,年吞吐量达3000多万吨,成为长江沿岸的第一大港。

最后再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南京的旅游资源。南京已形成了以城中为核心,辐射东南西北的五条旅游线。

城东旅游线以钟山风景区为主,以中山陵为中心,有明孝陵、灵谷寺、美龄宫、紫金山天文台等50多个游览景点。城南线以秦淮风光带为主,以夫子庙建筑为中心,东起东水关,西止西水关,有乌衣巷、李香君故居、瞻园等古迹,此外还有中华门城堡、雨花台烈士陵园等风景点。城西有清凉山、石头城、莫愁湖等景观,形成山、水、城、林交融一体的景观特色。城北的珍珠泉度假区,距市区11公里,是南京地区唯一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南京长江大桥也在城北。城中景区有著名的玄武湖,山城环抱,碧波荡漾,景色十分秀丽,此外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各位游客:讲到这儿,我们可以把南京这座城市特色作一概括,那就是“古、大、重、绿”四个字。“古”,是指南京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大”,南京是中国的十大城市之一,有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还有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城墙;“重”,南京在历史上、地理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绿”,南京植被良好、绿化先进,是中国数一数二的绿色城市。因此,南京这座城市的特色又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梅红松绿市,虎踞龙盈城。

游客们:南京概况就介绍到此,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六朝古都”,去细细领略她的“秦淮风韵”

吧!

金陵帝王洲

南京古称金陵,后来被秦始皇改称秣陵。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车骑将军、徐州牧孙权在“金陵王气”的名义下,将其治所从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并将秣陵改名建业。孙权走入金陵的这一步,成为影响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标志,随后的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也相继在此建都,南京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

隋文帝灭陈后,为了杜绝“金陵王气”,下令将六朝宫殿“平荡耕垦”,使金陵凋敝,但“王气”并没有被消除,后来还是有一个个帝王在这里登上了宝座,就连近代的民国也建都于此,“金陵王气”成了南京城的宿命。

金陵究竟有没有“王气”,这是历史上一个严肃的政治话题,长辩不衰,久无止息,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和历史之谜。在此建都的帝王以“金陵王气”为天命,而北方的帝王则要时时提防这个可怕的梦魇再现。由于这里的王朝立国时间很少超过百年,也极少有能统一中国的,所以就有人说,即便金陵有“王气”,在这里建都的王朝也是短命的,往往还属于分裂、偏安一类。在六大古都中,这是南京所独有的最不光彩的评语。郑板桥就曾在诗中说:“南人爱说长江水,此水从来不得长”。南京既在“金陵王气”的氛围中书写自己的历史,又在人们对“金陵王气”的讥嘲中饱受奚落。显然,只有解开“金陵王气”之谜,才能还南京历史的真面目,才能正确认识古都南京的历史地位。

称霸江东的“江都对”

人们是通过小说《三国演义》了解那段历史的,但小说的局限使我们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三国人物——张纮,正是他的谋略,留下了让后世争论不止的“金陵王气”。

张纮,汉末广陵人,少年游学京师洛阳,入太学读书,学习《易经》、《尚书》、《韩诗》、《礼记》、《左传》等典籍,因而贯通九经,深明诸子百家,也好文学,善书法。回本郡后,被举为“茂才”,成为当时公认的学者。他不愿意做官,甚至连朝廷三公“大将军何进、太尉朱儁、司空荀爽”邀请他为僚属,也被他以病婉拒,这就说明他已经预见到时局将会发生剧变,他注定要干另一番事业。

此后,军阀纷争,天下大乱。乌程侯孙坚讨黄祖战死,他的 18岁儿子孙策想报仇雪耻,在江都多次拜访张纮,希望能得到张纮的帮助。孙策对张纮说:“方今朝廷中途衰落,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自拥众营私,没有一个出来扶危济乱。先父与袁术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就被黄祖所害。我虽然年轻,但有志向,想从袁术那里要回父亲的旧部,去投舅舅丹阳太守吴景,收合流散兵马,东据吴郡、会稽,报仇雪耻,将来作为朝廷外藩,君以为如何?”

起先,张纮以正在母丧守孝之中为由推脱,但后来被孙策的诚意所感动,他除了赞同孙策的想法外,又提出了更宏大的战略思想:“当年周朝衰落,齐桓公、晋文公相继兴起,平定内乱,安定了周王室。现在你继承父志,又有骁武之名,若投奔吴景,收兵于吴、会,则可以占有荆、扬二州,也能报得家仇。然后据长江之险,奋威德,诛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不亚于齐桓、晋文,岂能只做个外藩呢?”张纮希望孙策不要以报家仇、做外藩为满足,要有平定天下大乱的志向。(见《三国志》裴注)

后来,张纮辅佐孙策征战大江南北,几年后便称霸江东。值得一提的是,张纮为东吴制定先割据江东、再统一中国的战略之时,诸葛亮才14岁,张纮的“江都对”比刘备三顾茅庐聆听诸葛亮的“隆中对”要早12年。

张纮建计创吴都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纮被孙策派去朝廷奉献奏章,去后便被曹操留下担任了朝廷的侍御史。第二年,孙策被害,曹操想乘机进攻江东,被张纮巧妙阻止。随后,曹操派张纮出任会稽东部都尉,要他劝说孙权归附。

张纮一回到江东,立刻得到孙权的尊重,他和张昭一起承担起辅佐的重任,被人称为“江东二张”。孙权对大臣都称呼字,而独称张纮为“东部”,称张昭为“张公”。唐人孙元晏有诗说:“东部张公与众殊,共施经略赞全吴”。

赤壁之战后,东吴稳固,为防备曹操再次南下,也为将来逐鹿中原,《三国志•张纮传》说:“(张)纮建计宜出都秣陵,(孙)权从之”。当时,张纮向孙权讲述了秦始皇惧怕“金陵王气”的故事。张纮对孙权说:“秣陵,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山)。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象天之所命,宜为都邑”(《三国志》裴注引晋代《江表传》)。张紘说,秦始皇当年东巡来到金陵,听人说这里有王气,便掘断山冈泄王气,金陵王气是天命,在金陵建都符合天意。

《江表传》还说,在张纮劝说之后,孙权称赞了他的建议但并未立即实施,后来刘备到江东来,宿于金陵,周观地形,也劝孙权以金陵为都,孙权说:“智者意同”,遂迁往金陵。《资治通鉴》也肯定了是张纮最早建议将治所迁到金陵:“初,张纮以秣陵山川形胜劝孙权以为治所”(《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七年》)。不过,如果仅凭一个神秘的历史故事就作出决策,那不是有作为的政治家的行为,这段记载很容易使人忽视了张纮对金陵政治、经济、军事地位所作的分析判断,可惜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详情了。60岁的张纮在孙权徙治金陵的当年辞世,东吴失去了一个战略家。

晋代《吴录》说,诸葛亮曾出使东吴,在路过金陵时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但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从未到过金陵,当然他就不可能有上面的赞叹,不过,此传说使南京有了一个著名的代称——“龙蟠虎踞”。后人一直认为这是说“钟山像条蜿蜒的龙,石头山像只蹲踞的猛虎”,只是一个文学性的动物比喻,用来形容南京地形雄壮险要。今天,我们如果换个思路,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气”和风水术

“气”是古代中国人解释事物变化的一个特殊概念。古人认为,万物的存在变化不过是“气”的作用。《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抽象的“气”被广泛用于解释宇宙起源、社会变迁、人的生存等各个方面。

古人认为,天道与人事互为影响,即“天人感应”,为了把握天的意志,用以作为人的行为的指导,便有了占卜、占星、占候、风水、望气等术数形式。所谓术数,是指推演之术,用数字组合或自然现象推测往来,预言吉凶。术数所推出的结论往往要用“气”来解释,操持这行的人被称为术士,在古代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诸葛亮就是三国著名的术士,而张纮则是早于诸葛亮的著名术士,不过,他们都是以政治家而知名。

风水是选择阳宅和阴宅地址的方法。托名为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术也是望气术,气是风水术的核心,它认为山水组合会生成某种“气”,“气”成为风水术判断地形优劣的结论。风水在古代称堪舆,“堪”指天道,“舆”指地形。风水术将山川附会星象,以达到地与天的对应,最常见的便是用山水地形附会天上苍龙、白虎、朱雀、玄武星象,这种方法最早见于《三国志》中。

“龙蟠虎踞”由来的真相

很早以前古人就发现,满天恒星每天都在自东向西“移动”(实际是地球自转),只有一颗星不动,众星环绕它“运行”,这颗星就是北极星。古人把星空当作神统治的天朝,北极星就是“天中”,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而在天球黄赤道带上的苍龙、白虎、朱雀、玄武星象就是天帝的四方守护神,叫做“四神”或“四象”。

研究古天文的学者认为,苍龙、白虎、朱雀、玄武星象是分别由二十八宿中的七个星宿组成的大星区,《史记•天官书》中称为“宫”,东宫苍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西宫白虎由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组成,它们分别占据了天球黄赤道带大约四分之一的范围。现代学者依此画出的七宿苍龙和七宿白虎星象图,被天文类书籍普遍使用,这个星图竟然将每个星区都画成一个巨大的星座样式,这并不符合古人对星空的认识规律,而且龙虎的形象也十分牵强。(见下图)

笔者研究发现,《史记•天官书》所说的“宫”,意思是指天神居住的地方,四“宫”之中应该分别有四个标志星座,它们才是“天神”。也就是说,七宿东宫和七宿西宫只是神居住的宫室,不能画成龙虎形象,宫里面的苍龙、白虎星座才是天神。

古代的苍龙星座是怎样组成的呢?《史记•天官书》说:“东官苍龙,房、心。”《论衡》说:“心、尾则龙象。”《淮南子•天文训》说:“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据此,笔者认为,苍龙星座是由东宫七宿中的房、心、尾三宿组成,是古代重要的季节指示星座。该星座的标志是心宿中的一颗红色一等大星,古称 “大火”。《夏小正》说:“五月初昏,大火中。”五月天刚黑的时候,大火星出现在正南方天空。《诗经》里有“七月流火”,七月以后,大火星位置逐渐西移,天气变凉。《左传》说:“龙见而雩”,当龙星座出现,人们就举行祈祷一年风调雨顺的雩祭。

白虎星座又是怎样组成的呢?《史记》说:“参为白虎”,“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觜觽为虎首”。《石氏星经》说:“参七星,两肩双足三为心。”意思是,参宿有七颗星,上面两颗星是虎肩,下面两颗星是虎脚,中间三星是虎心,觜宿三颗小星是虎首。据此,笔者认为,白虎星座应该是由西宫七宿中的参、觜二宿组成。《礼记》说:“孟春三月,参昏中。”《诗经》里“绸缪束薪,三星在天。”都是讲利用虎星座预报季节。

显然,真正作为天神的苍龙、白虎星象都不是七宿大星区,而是七宿之中的二、三个星宿组成的星座,它们是大星区中的标志星座。笔者依据上述记载,画出了苍龙、白虎星座图(见上图)。

令人惊异的是,房、心、尾三宿苍龙星座(今为天蝎座)的形象正是“龙蟠”;参、觜二宿白虎星座(今为猎户座)的形象正是“虎踞”。原来,“龙蟠虎踞”是古人对苍龙、白虎星座形象的描述。这一星座图把汉代天文学家张衡所说的“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的星象重新展现了出来。

“龙蟠虎踞”来源于星象,并不是诸葛亮的发明。过去把“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解释成“钟山像条蜿蜒的龙,石头山像只蹲踞的猛虎”也不正确,不应该是文学性的动物比喻,而应该是风水术的星象比喻,他的真正意思是“以钟山为苍龙星象,以石头山为白虎星象”,这是东吴建都金陵时,风水家以地形对应星象而得出的基本认识。

龙虎和金陵王气

笔者注意到,一个文化现象在南京反复出现:天上有龙虎星象,金陵有龙虎地形,出土的六朝砖画有龙虎,六朝墓葬中有龙虎形插件,六朝铜镜上有龙虎,六朝都城的朱雀门上曾悬有木刻龙虎。时空再扩展开去,汉代皇帝玉玺上是龙虎纽,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也是驾龙驱虎。河南濮阳西水坡六千年前的原始墓葬中,也有蚌壳拼成的龙虎。我们经常看到的并不是单独的一条龙,而是一对龙虎,汉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也有“古纪显龙虎”的话。

据此,笔者认为,古代除了大家熟知的“龙”文化现象外,还有一个“龙虎”文化现象,而且“龙虎” 与帝王有着特殊的关系。《史记•项羽本纪》说,鸿门宴前,范增对项羽说到刘邦的命相:“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唐代《史通•书志》说得更明白:“虎踞龙蟠,帝王表其尊极。”帝王曾利用龙虎表示最高的尊严,龙虎曾是王权的标志。

风水术用“气”来评价地形优劣,龙虎又是王权的标志,那么,南京以“龙蟠”和“虎踞”为标志的地形,就是风水学上能产生所谓“王气”的最优越的地理形势。至此,真相大白,“金陵王气”是古人对南京风水所作的评价,并不是什么虚幻神秘不可知的东西,它的具体形象就是以金陵东面的钟山为苍龙、以西面的石头山(今清凉山)为白虎,形成了龙虎猛神镇护皇都的形势。传说的诸葛亮那句名言“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也得到了最完美的解释,其原意是:“以东面的钟山为苍龙星象,以西面的石头山为白虎星象,这种地形就是产生王气的地方。”这是一句道道地地的风水先生的话。南京的代称“龙蟠虎踞”的真正含义就是“金陵王气”,是古代神秘文化的表述,并不是简单的赞美地形雄壮险要。

南京的龙蟠虎踞“王气”地理形势现在依然可见,南京东面钟山雄立,向西蜿蜒起伏为富贵山、九华山、北极阁山、鼓楼冈、小仓山、五台山,直到西面的石头山(今清凉山)。张纮所说“冈阜连石头”、“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就是指这个对应龙虎星象、如龙虎拱卫的“王气”地理形势,六朝都城就在这条山冈东段的南面。(见下图)

光用地形来表示“王气”还不够,六朝人又用了术数中的其他方法来补充。《宋书•符瑞志》说:“汉世术士言,黄旗紫盖见于斗、牛之间,江东有天子气”。这是占星术,认为在天上二十八宿的斗宿和牛宿之间出现了一种云气,类似皇帝所用的黄旗紫盖式样,这就是“王气”。按古代星野所分,斗宿、牛宿对应地上的江东地区,那么江东就有王气,这是为孙权称帝所造的舆论。又说:“吴亡后,蒋山上常有紫云,数术者亦云,江东犹有帝王气。”这是借助气象现象,把钟山上的紫云说成是“王气”,是为东晋立国所造的舆论。这两种说法倒真是把金陵王气彻底神秘化了。

南朝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所说的:“昔之虎踞龙蟠,加以黄旗、紫气”,说的正是“金陵王气”的三种表现形式。

在以钟山为苍龙、以石头山为白虎之后,六朝又以金陵南面的秦淮河为朱雀,以北面的覆舟山(今九华山)为玄武,又以北湖为玄武,改名玄武湖,形成了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神拱卫皇都的布局,这就是所谓“象天设都”。这一发现,使南京露出了大古都的真面目。

南京古代地方志都说,南朝刘宋时北湖“出黑龙”,就把北湖改称玄武湖。这一说法显然是错误的。“黑龙”是古代符瑞现象,而“玄武”则是星象,“黑龙”与 “玄武”风马牛不相及。玄武湖的命名是为了完善都城的四神风水布局,以湖象征玄武星象,与“出黑龙”毫不相干,何况湖中“出黑龙”已是在玄武湖命名两年之后了。

秦始皇泄王气的真相

古代风水术认为,掘断山脉改变地形,就能达到泄“气”的目的,传说中秦始皇泄王气也是用了这种方法。

不同的史书中记载了秦始皇泄金陵王气的五个地点,晋代《江表传》说“掘断连冈”,梁代《宋书》说“凿北山”,唐代《晋书》说“堑北山”。唐代《元和郡县志》则说:“秦凿金陵以断其势,方山石垝是所断之处也。”唐代《建康实录》说:“因凿钟阜,断金陵长垄以通流,至今呼为秦淮。”后两种说法被人结合起来,就成了秦始皇断方山泄王气,使淮水通流,淮水因此称秦淮。但此说法在古代就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秦淮河“分派屈曲,不类人功,疑非秦皇所开。”要弄清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相关条件。

首先要弄清秦始皇是否到过金陵。南京的江南部分在秦代分属三县,北面及东北为江乘县,在今栖霞区;今城区及江宁区大部分属秣陵县,县治在今江宁秣陵镇;最南面是丹阳县,县治在今江宁区小丹阳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先到九疑山祭舜,然后顺江而下,“过丹阳,至钱塘”,到会稽祭大禹后,回程“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琊。”秦始皇去时经过丹阳县,回时经过江乘县,就是没有到方山和南京城所在的秣陵县。严格说,秦始皇没有到过金陵。

秦淮河是否人工开凿,现代地质学者给出明确答案。《南京山水地质》说,江宁方山的秦淮河河谷,形态开阔,地势南高北低,无需人工开凿,“秦淮河下游的富庶平原,是在近代地质历史时期内,由秦淮河的沉积作用所形成。”就是说,在两百万年前,秦淮河就已经流经南京,并留下40米厚的泥沙沉积,南京城就建在这块沉积的土地上,秦淮河古已有之,是天然河流,非秦始皇所开。秦始皇“断方山”开秦淮泄王气之说是站不住脚的,何况方山距南京城数十里,与六朝都城的风水无关。

秦始皇没有到过金陵,秦淮河是一条远古就有的河流,显然,秦始皇开秦淮泄王气的传说不可能是史实。但是,这个传说完全是空穴来风吗?史书中的另外四个秦始皇泄王气的地点,能否提供其他的思路呢?我们再深入研究下去,才能发现历史真相。

史书中所说的凿“钟阜”、堑“北山”、掘“连冈”、断“长垄”四个泄王气的地点从何而来?它们在哪里呢?这一直没有人知道。笔者研究发现,其实,上述四处说的都是一处。前已论证,金陵王气地形是指从钟山到石头山(今清凉山)的山冈,这是古金陵的风水线。它的东段在古代属于钟山,又因在六朝都城北方,也称北山,因是一条连续的山冈,故称为连冈,因为山都不高,所以也称长垄,古书所说的四个地名其实都是指这一条山冈。秦始皇泄王气的传说应该与这一条山冈有关。

在这条连接“龙盘”和“虎踞”的山冈之中,如果没有缺口,则藏风聚气,完美无缺。但是,这里偏偏有一个过水缺口,它正对着过去的六朝都城和皇宫,玄武湖水从这里南下入秦淮,按风水理论,“王气”应该是从这个山冈缺口泄走的,秦始皇泄王气传说产生的地点——今九华山与北极阁山之间的武庙闸水道,终于从尘封已久的历史中显露出来。(见前图)

不过,地质勘探表明,武庙闸水道是一个天然缺口,在几百万年前的地质时期就存在了,不是人力所开。难道另有泄王气之处?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在风水线以外的地方开口子,是不能泄王气的。这个风水线上唯一的天然缺口正好说明,金陵的所谓王气地形原本就存在缺陷,三国东吴的风水家为了弥补风水缺陷,就编造出了秦始皇泄王气的传说,谎称这个缺口原先是没有的,而是暴君秦始皇的人为破坏,用来说明这个缺陷不是上天的本意,以此维护帝王“奉天承运”的威严,这样,孙权建都金陵就名正言顺了。直到今天,我们才还了历史的真面目,金陵的所谓王气地形本身并不完美,秦始皇也没有泄王气。

历史的新篇章

《白虎通》说:“京师,四方之中也。” “王者必即土中。”帝王要在地上寻找一处对应“天中”的“土中”作为京城,一方面便于统治,另一方面则显示帝王受命于天。最早的寻找“土中”的行动是在周朝,周武王、周公观天象,用占卜,勘地形,最终在洛水之滨找到了“土中”,就是洛阳。古人认为中原是对应“天中”的帝王之国,只有占据中原才有资格称帝,只有包括中原的“中国”才具有承继正统的地位。中原王气成为封建政治的定理。

三国中,曹操占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具备称帝的条件,刘备虽偏据西南,但可以皇族血统争正统,只有孙权没有任何借口可以利用,既偏据东南,又没有皇族血统,所以,直到曹丕、刘备都称帝之后,孙权才不得已而登大宝。孙权“自以居非中土”(《宋书》),连皇家必需的祭天地设施也迟迟没有兴建。三国鼎立,必争一尊,孙权只有借助“天意”来为自己正名份,“金陵王气”就成为东吴与魏、蜀争尊的武器。

金陵王气只能在三国这样有几个政权同时存在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把金陵王气说成是秦代望气者的预言,不过是东吴术士造舆论的手法,可以提高可信度。秦代的金陵还处在初开发时期,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不会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王气”的说法,所以,在《史记》的记载中,秦始皇擦边而过,连看都没看一眼。预言五百年后的政治格局,只能是虚构的神话。至于古代地方志中说楚威王时金陵就有王气,楚威王还曾埋金镇王气,那更是无稽之谈。

历史上出帝王的地方,都有人说那里有王气,一般是天文现象或气象现象,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和欺骗性,无法重复也难以深究,而金陵王气却是地理现象,直观而具有永久性,反映了提出者的信心和胆略非同一般。

金陵王气的提出,第一次向王者必居国土中央的传统发出挑战,孙权建都金陵,“黄旗一扫荡,割壤开吴京”(李白),使江南出现了第一个大古都。毛泽东看到了三国鼎立的实质,他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芦荻:《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载1993年12月20日《光明日报》)。毛泽东虽偏爱曹操,但他也肯定了孙权和刘备同样是对统一作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显然,东吴提出“金陵王气”,是向国家统一发展的必要措施,孙权依据“金陵王气”才能为统一作出贡献。

曹操曾感叹北方战乱所造成的灾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而东吴则相对安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西晋左思《吴都赋》更是大言:“子独未闻大吴之巨丽乎?”“若率土而论都(城),则非列国之所觖望也。”金陵王气的提出,是保护江南、统一中国的历史必然。

东吴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它始终没有被视为正统,但“江山如此,是天开万古,东南王气”,抒写了历史的新篇章。

金陵昔时何壮哉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东吴灭亡,西晋琅琊王司马伷会合诸路平吴兵马开进东吴都城建业,在东吴皇宫中设宴庆贺胜利,三国归于一统。可是,在短短的27年后,历史开了一个玩笑,被司马伷摧毁的“金陵王气”旗帜,又由他的孙子司马睿重新竖了起来。

公元307年,也是琅琊王的司马睿来到金陵,当年他的祖父是以战胜者的姿态来的,而他却是在西晋王朝摇摇欲坠时匆匆渡江,寻找避难所来的。西晋在皇族自相残杀和少数民族铁蹄下灭亡,“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难江左者十六七”(《晋书》)。西晋“永嘉之乱”造成汉民族大规模南迁,李白诗云:“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

江南的巨大怀抱,容留了大迁徒来的北方人民。当时南北局势形成鲜明对照,一首江南歌谣说:“永嘉世,九州空,吾吴土,盛且丰。”司马睿在金陵建立了东晋,“正惭海内皆涂地,来保江南一片天”,这位晋元帝恢复了“金陵王气”,以中央政权的名义,使“金陵王气”成为团结人民抵抗侵略的旗帜,保护了汉民族和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利益。

失去“土中”天赋的中原文化,以金陵为替代中心,得以保存和发展。李白诗云:“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中原人民的到来,又推动了对江南的开发,江南经济因此有了新的发展,拉开了中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的序幕。也还是李白对“金陵王气”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咏道:“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蟠。”他是十分理解这一次历史性转变的,虽然这个转变是被迫的。

到了南朝,金陵变得无比繁华,李白歌颂说:“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连北朝的士大夫也承认南朝是华夏正统。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像“六代繁华”这样的专用词汇呢?江南经济发展成就,成为后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经济原因,也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辉煌的顶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代繁华”无疑是后来“盛唐气象”的一次预演。六代繁华的成就到唐代中后期完全显现出来,“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富庶的江南。六代繁华所造就的文化兴盛更令李白感慨不已,他歌颂道:“六代更霸主,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地扇邹鲁学,诗腾颜谢名”。

分析中国经济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三个阶段,起先,中国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后来,当中华民族不得不面对长江的时候,它选择了金陵;此后,当它不得不面对海洋的时候,它选择了上海。可见,“六代繁华”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所谓分裂、短命、偏安

相对于中原王气来说,“金陵王气”属于另类,它又是在天下大乱时才出现,就有人把它当作分裂的象征,这是对历史不了解、思维方式陈旧所造成。前述毛泽东的见解已批驳了所谓“分裂”论。“金陵王气”是在国家已经分裂后才出现的,并不是它造成了天下分裂。事实上,在天下大乱时,正是金陵挺起坚强的脊梁,才使江南免遭涂炭。

拿六朝与汉唐那样的大一统政权相比,六朝当然是“短命”的,但是,不同条件的对比并不科学,这种对比完全忽视了六朝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分裂时期何来长命王朝?六朝只有与同时期的北方王朝相比,才具有可比性。

三国、东晋、南北朝时,金陵先后只有六个朝廷,而同时期的北方,则有25朝立国。三国中,东吴寿命最长,为59年。东晋的103年也远远超过同时的北方 “五胡十六国”。只有北魏以149年超过南朝宋齐梁陈,如果考虑到南方四朝是“禅让”,具有连续性,则北魏并不比南朝强。南方平均立国55年多,而北方仅为37年多;南北方平均立国41年,南方有67%王朝超过均年,北方只有39%超过。当时,就连北方大一统的西晋和隋朝,也只分别为51年和39年。王朝立国时间不长,是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王朝覆灭是由封建社会共有痼疾所造成,与“金陵王气”无关。寿命的长短并不是衡量王朝成就的标准。

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难以成为统一全国的政权,是由诸多历史原因所造成,说六朝偏安并不公允,六朝历史上有过多次北伐,其中刘裕曾攻下洛阳、长安,桓温、陈庆之也曾分别攻下洛阳。六朝都有统一中国的愿望和行动,不是不为也,而是不能也,没有具备统一的条件,任何统一的行动都会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多次北伐的失败,是导致蜀汉最先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三国演义》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没有理由贬低“金陵王气”。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即使风水术中有一些地理及环境科学的成份,但作为用地形来解释政治的“金陵王气”却是荒谬的,唐代刘禹锡在《金陵怀古》诗中就明确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兴亡在人事而不在地形的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辉。理想主义的李白也曾说:“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历史上也有人把王气当真,公元588年,隋朝起兵50万南下,仍在醉生梦死中的陈后主说:“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人再至,皆并摧没。今虏虽来,必应自败。”不久,这个愚蠢的皇帝被俘于宫中的胭脂井,轰轰烈烈的六朝也结束了,真可谓:成也王气,败也王气。千年之后,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评说,金陵“山形散而不聚,江流去而不留,非帝王都也。”迂腐如此,可笑如此。

“金陵王气”是重要的历史现象。我们科学地剖析“金陵王气”,但不能用今天的思想去苛求古人,历史往往是在神秘面纱遮掩下行进的,如果六朝帝王不是用“金陵王气”作为巩固统治的舆论支柱,反而是不可思议的怪事了。应该把“金陵王气”看作是古人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对优越地理形势所作的一种表述,和今天说“战略要地”差不多。

利用有利地理条件选择都城的 “金陵王气”是科学的。南京处在长江下游从东北流向转为正东流向的转角处,是江南到中原的最近点,前有淮河、长江两道天然防线,后有富庶的吴、会地区作后盾,得天独厚,即使没有“金陵王气”的说法,南京的战略地位也是无法取代的,这就决定了南京在国家危难时要承担的历史重任。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说: “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南京是悲壮的,又是光荣的,江南没有一座城市像南京这样独特。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选择南京作为民国首都,他的《建国方略》说:“南京为中国古都,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景也。”这就是现代版的“金陵王气说”。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毛泽东闻讯赋诗:“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1953年2月23日,毛泽东来到南京,他登上钟山俯瞰古城,兴致勃勃地与陈毅谈起龙蟠虎踞的地形,他感慨说:“今天这个形势依然如故”(张志明:《毛主席视察紫金山天文台》,载1993年第6 期《南京史志》)。

很巧的是,在毛泽东故乡湖南韶山冲也有“龙头山”,“虎歇坪”两处胜迹,在著名的韶山滴水洞石壁上刻着一首诗:“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蟠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峤如锁几重关”(《青年报》1992年2月7日报道《不落的太阳》)。这不仅印证了笔者考证 “金陵王气”真相的正确,也说明过去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南朝诗人谢朓赞美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历史赋于南京大古都的使命,南京才有今天的盛誉。“金陵王气”是南京历史文化的纲,从中我们可以正确了解政治南京、经济南京、文化南京,以为今天的发展服务。绝对经典导游词——故宫导游词

一、故宫简介

(一)介绍位置:旅游车上

(二)导游词

各位朋友,过一会儿我们将参观故宫博物院,现在我先为大家作个简单介绍。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故宫又叫紫禁城。“紫”是天上君王居住宫殿的颜色,那么人间的帝王当然要与紫字沾边。“禁”是指当时那里守卫森严,不要说是普通老百姓,即使是高官大员没有皇帝的召见也不能私自入城,否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是皇家“禁”地,所以又称紫禁城,整座城池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天安门广场北侧。

故宫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全面积72万平方米。整座紫禁城被宽52米的护城河所环绕,城墙高10米,可谓是“城高池宽”。在故宫城楼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称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精美角楼。故宫开四门,座北朝南,南门为午门,即正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

整个院落分为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寝”。“前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及武英殿为主。“后寝”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为主。除此之外,故宫内还有很多其它各式各样、用途不一的大小宫殿。据说当年紫禁城共有宫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够多吧!打个比方说吧,如果一个婴儿从哇哇坠地开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间,等他住遍所有房间后已经是一个27岁的年轻人啦!

如此大规模的建筑群,所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可想而知的,故宫自1407年开始筹建,至1420年完工,历时十余年。施工中征集全国著名工匠10多万名,民夫100万,所用的材料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自故宫建成后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执政。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1912年清帝退位。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首次对外开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多次对故宫进行修缮,使它更加壮丽辉煌。1987年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好,先介绍到这里,呆会儿我再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二、午门

(一)涉及内容

1、午门的地位及用途

2、午门的建筑特点

3、午门名称的涵义

(二)讲解地点:故宫午门前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这里是故宫的正门,叫午门,意思是正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各位请看!在10米高的城墙上耸立着五座崇楼,楼顶飞檐翅起,从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称五凤楼。它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端门之北,雄伟壮观。

午门的平面呈“U”字型,正楼高35.6米,门额上有“午门”二字。两厢尽头为钟、鼓楼。城门正面开三个门洞,中路供皇帝出入,东西两侧供皇室成员及文武大臣通行。在两侧的墙上,还开有两个掖门,即侧门,平时不开,唯有举行皇家考试时才开放。

下面,我再为大家讲一讲午门的作用,在明代这里是举行献俘大典的地方。所谓献俘大典是指军队凯旋而归时,皇帝在此接见功臣、将士,将士们向皇帝献上战俘,皇帝象征性地将战俘赦免,以示皇恩浩荡,像正午的太阳光照四海,颇有一种“哪里有了皇帝郎,哪里人民得解放”的意味。另外,每逢正月十五过灯节的时候,皇帝在此赐宴百官,农历十月初一,在这里颁布次年历书,每逢皇帝去太庙祭祖便击鼓,去社稷坛祭土、谷神则鸣钟。如果皇帝去天坛祭天或祈谷便钟鼓齐鸣,告知百姓们“咱们的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祈谷为民造福啦!多么伟大的皇帝呀!”界时还有乐队吹奏、擂鼓,真是名符其实的自吹自擂!

刚才咱们讲的都是发生在午门前的好事,但这里还有可怕的一面呢!各位都在电影或在小说中听到过“将某某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虽是午门,但却不是砍头的地方。在明朝的时侯,这里是廷仗之所。何谓廷杖呢,说白了就是用棍“仗”打某人的屁股。为什么要廷杖呢?大家都知道皇帝是真龙天子,文武大臣对真龙要百依百顺。但凡有人敢出言不逊或顶撞皇帝,那便是犯了“逆鳞”之罪。那位“逆鳞”者就会被押到午门东北角进行廷杖,轻则皮开肉绽,重者死于仗下。挺可怕的吧!那么,今天还有受廷杖之苦的人吗?有,不过今天的廷杖是让某人“停(廷)止游览,依仗(杖)有关条例处罚”的意思。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遵守有关游览规定。

三、太和门

(一)涉及内容

1、内金水桥

2、御门听政

(二)讲解地点:故宫太和门前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此处是故宫第一进院落,首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座汉白玉石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金水桥下是内金水河,跨过金水桥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这里即是明代皇帝御门听政时百官待驾的地方。

何谓“御门听政”呢?这“御门”即指太和门,“听政”是指听取政事。您可能觉得新鲜,这堂堂的皇帝放着那么多的宫殿不用,偏偏跑到这里来处理朝政,是不是有点做作呀?其实这并不是皇帝故弄玄虚,而是出于无奈。怎么回事呢?原来呀,在永乐皇帝自南京迁都北京以后,不到一百天,崭新的三大殿就着了一把无名火,望着三大殿的一片焦土,永乐皇帝想,是不是我迁都劳民伤财,上天要惩罚我?怎么办?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动上苍。因为三大殿被烧毁,无处可去,又要对上天表现出“勤政”,故每天黎明,在太和门办公,也真是够辛苦的。到了清朝,虽然也有御门听政的做法,但听政处自康熙以后改在了乾清门。自清朝咸丰皇帝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御门听政了。但同治皇帝上台后,又有了听政,不过不再是“御门听政”,而是变成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了。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后,未出三年,大清国就灭亡了。好,下面请各位去参观末代皇帝溥仪举行登基大典礼的太和殿。

四、太和殿广场及太和殿

(一)涉及内容

1、广场面积

2、太和殿及广场的用途

3、太和殿建筑概况

4、太和殿名称的内含

5、太和殿内外主要陈设

(二)讲解地点:太和殿广场一角

(三)导游词

现在我们来到了故宫中最重要的院落——太和殿及其广场,这里即是皇家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太和殿广场基本呈正方形,整个院落平坦宽阔,气势非凡。北有太和殿,南为太和门,东为体仁阁,西为弘义阁,面积达3万平方米,是整座紫禁城面积的1/24。整个广场可容纳近7万人,为什么要在此处设这么大的广场呢?一是显示皇家的威严;二是起到震慑的作用,您想想,如果官员人等站在这么大的广场中,面对高高在上的皇帝及庄严雄伟的建筑,不得不由衷感叹自己的渺小及皇帝的伟大,既便心存异志,也只好无可耐何地拜于皇帝脚下。当然,皇帝也不傻,他也知道在他残酷的统治下,某些人会有些“想法”。不过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办法”。你想进来刺杀,我就铺它个横七竖八。你想躲在暗处,我让广场无树无花。说到这儿,您会问,什么叫横七竖八?是皇帝派人把闯进宫中的刺客杀个横七竖八,人仰马翻吗?不是,刺客从地上是跟本进不来的。这“横七竖八”是指皇帝怕有人从地下挖洞进来刺杀,故下令将广场地面上横七层、竖八层地铺了十五层方砖,看谁还能挖地洞?刚才我还说过“广场无树无花”,对吧?各位看看,整个广场除有些大缸之外,真的没有树,没有花。那皇帝为什么不在这么重要的地方装点一番呢?其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植树、种花,虽然景色美好,但失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第二,皇帝怕在大典中有刺客藏在树上或花丛中对自己下黑手,所以在整个广场周围不植树,不种花。但却摆了一些大缸,这是何用意?请朋友们猜猜看…..那些大缸不是养鱼用的,而是为存水而设。大家看一看,我们周围的大殿都是木结构的,万一失火,后果不堪设想,怎么办呢?只好存些水,以解燃眉之急。故宫中共设水缸308口,其中锍金铜缸18口。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冬天很冷,如果水缸内的水结冰,怎么办呢?这真是有点“替古人担忧”了。请各位往下看,每个大缸下都有一个石基座,一边开小孔,这就是相当于北方农村原来烧土炕用的“灶眼”,到了大风降温的时候,上面盖盖儿,并加盖棉被保暖,下面用文火加热,这样水温不冷不热,既不会因为太热而蒸发,又不会因太冷而冻冰,于是这些大缸便成为宫中最有效的消防器材了。

好!这里可以拍下远处太和殿的全景,各位可以在此留个影,过一会儿,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太和殿。

太和殿丹陛的讲解地点(丹陛下不远处)

太和殿座落在八米多的三层汉白玉基座之上,庄严肃穆。在每一层基座的边缘都伸出很多小龙头,那些小龙的名字叫“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它们是大殿的排水系统。如果您仔细看会发现每个龙头的嘴里都有一个小孔,即喷水孔,三层基座之上共设小龙头1142个,每当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便从1142个龙头嘴里的小孔内排出,非常壮观,为宫中一景,被称为“千龙吐水”。

太和殿(在太和殿丹陛之上)

各位朋友,我们眼前的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只有皇帝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后来,该叫皇极殿。清顺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并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太和”的意思是: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可以得到协调的意思。后来在康熙年间又经二次重修,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的规模。太和殿高35米,东西长64米,南北宽33米,面积为2377平方米。它面阔十一间,进深5间,规模为紫禁城内大殿之最。装饰用的彩绘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殿顶形式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就连大殿正脊上的吻兽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总之处处显示“第一”,那是皇帝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思想的体现。

大殿内的陈设简单而又富丽堂皇,地上是“金砖漫地”,皇帝的九龙宝座位于二米高的楠木高台上,皇帝升座后,颇有居庙堂之高,君临天下之威风。宝座前陈设有宝象、仙鹤、香亭等物品,都取其美好的寓意,大殿中间有6根蟠龙金柱,直通殿顶,殿顶设蟠龙藻井,井内蟠龙口衔一个铜胎中空的水银球。这个球被称为轩辕镜,一般悬挂在皇帝宝座的上方,意思是说在位之皇帝是轩辕皇帝正宗的皇位继承人,而不是假冒伪劣者,倘若真的是冒牌货,据说轩辕镜就会掉下来砸他的脑袋。有没有害怕被砸的假冒伪劣皇帝呢?有,他就是窃国大盗袁世凯。他登基时为了防止被砸,故意把宝座往后移动了,不信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

(在露台前铜龟及铜鹤之间)

看完了太和殿内景,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殿外的陈设。在太和殿外的露台上左右各有一只乌龟,各有一只仙鹤。它们取龟鹤延年之意,象征江山社稷万代相传。此外,东侧还有日晷,它是古代的计时工具。西侧设有嘉量,是古代的计量器具。这两件陈设象征皇帝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公正无私的,对天下百姓都是坦诚、平等的。

在古代,举行各种大典都有要选良辰吉时,到了吉时皇帝才能升宝座。那么皇帝在何处等待这历史性时刻的来临呢?走!现在咱们就去看看!

五、中和殿及保和殿

(一)涉及内容

1、中和殿名称含义及用途

2、保和殿名称含义及用途

3、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四)讲解地点:在中和殿旁

(五)导游词

大家请看,这是中和殿。“中和”的意思是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才能使各方面的关系得到协调发展。中和殿的作用之一是皇帝在大典前等待吉时、稍事休息的地方;二是皇帝在去天坛祭天或是去先农坛行亲耕礼前视察农具和种子的地方;三是在清代每10年修家谱后,皇帝要在此处审阅。外人要想成为皇帝家族的一员,有两条路:要么嫁给皇帝或亲王;要么娶皇帝的女儿。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毕竟是“姑娘大了不可留”。所以不管愁嫁不愁嫁,到了年纪就必须得出嫁。这么大的喜事,少不了又要庆贺一番,在哪里庆贺呢?当然要在当时的国宴厅——保和殿。好,请大家看看中和殿内的陈设,然后跟我来一起参观保和殿。

(在保和殿旁)

各位朋友,这座大殿是故宫前朝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大殿,叫保和殿。“保和”的意思是“要保持事物间的协调关系”。这座大殿被称为清代的国宴厅及科举考场,在清朝它的主要作用也有三个:第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皇帝在此宴请蒙古、新疆等外藩王公大臣以求边疆稳定;第二,我们刚才提到的,公主下嫁要在此殿宴请附马及三品以上官员;第三,自乾隆皇帝以后,此殿便成为每四年一次的皇家科举考场。

好啦!故宫的前三殿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大家参观保和殿并稍适休息,我们10分钟后集合,谢谢大家!

六、乾清门附近的景物

(一)涉及内容

1、后寝的分布

2、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3、乾清门前的狮子

4、军机处

(二)解地点:故宫保和殿后丹陛之上

(三)导游词

各位,现在我介绍一下故宫的后半部分,即“后寝”。说通俗些,就是皇帝后妃及其未成年子女生活居住的地方。整个“后寝”分为五大部分,即中路、东路、西路、外东路及外西路,下面我分别给大家讲一讲它们各自的作用。中路上分布着最主要的建筑,有皇帝住的乾清宫,存放玉玺的交泰殿,皇后住的坤宁宫。东路、西路是皇帝的三宫六院居住的地方。外东路是为退休的皇帝修建、用以颐养天年的地方。外西路俗称寡妇院,是已故皇帝的后妃们养老的地方。

在乾清门左右,东西宫门之前各有一组建筑,东侧为奉先殿,是故宫内供奉祖先的地方,西侧为养心殿,清代自雍正皇帝后,帝王们都迁到养心殿居住,它是晚清故宫中最重要的宫殿,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就发生在养心殿的东暖阁。过一会儿,我们就去参观,下面请各位欣赏故宫内最大的云龙石雕。

(在保和殿后云龙石雕处)

各位请看,这是故宫中最大的石雕,这块大石头重250吨,是从距紫禁城90公里外的北京房山运来的。在冬天人们就在沿途挖井,拔水成冰,把石头放在冰上拖拉,要是在其它季节就在大石头下面铺上滚木,然后再用数百人一起拉,运到这里后再加以精雕细琢才雕成了我们看到的精美作品。

(乾清门前)

各位回想一下,我们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了很多对狮子,在天安门前,在太和门前,现在又见到一对,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在门口摆狮子呢?把狮子放在门口有避邪之意,同时又象征着皇家的威严。那么各位猜猜看哪只是雄狮,哪只是雌狮呢?其实很容易判断。这位足下踩球,准备发点球的球星自然是雄狮;那位看着小狮子的母亲自然是雌狮。您瞧她的头偏向中路,好象在关注重着这个点球,会不会进……刚才跟大家开个玩笑,其实这雄狮脚下的球象征寰宇,即皇帝掌握着天下的命脉。雌狮脚下的小狮子象征皇帝子嗣兴旺,相传万代,后继有人。

乾清门内是清代帝王御门听政的地方,自康熙皇帝沿习至咸丰皇帝。后来,“御门听政”就变成“垂帘听政”了。

在乾清门之西有一排连房,那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军机处,清朝的很多重要决策都出自军机处,皇帝在此与军机大臣共商国事,建筑虽不起眼,但地位显赫,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兼中央军委。

七、乾清宫

(一)涉及内容

1、乾清宫的用途

2、乾清宫的内外主要陈设

3、明朝疑案

4、“正大光明”匾及清代秘密立储制度

(二)讲解地点:故宫乾清宫前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乾清宫,这是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地方。它是后三宫之首,位于乾清门内。“乾”是“天”的意思,“清”是“透彻”的意思,一是象征透彻的天空,不浑不浊,象征国家安定;二是象征皇帝的所作所为象清澈的天空一样坦荡,没有干任何见不得人的事。

乾清宫建于明永乐初年,曾几度失火后重建,到清朝嘉庆年间才有了今天的规模。乾清宫两层檐间挂蓝底大匾,上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乾清宫三个字,象征清朝统治者希望满汉一家,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在乾清宫外的露台上陈列着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它们的象征意义我们已在太和殿前讲过,这里又多了两件陈设,在乾清宫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江山社稷金亭,象征皇帝掌握着皇家的江山、社稷。

乾清宫分为中殿、东暖阁及西暖阁三个部分。正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临时按见大臣的地方。殿中设皇帝宝座及御案。东、西暖阁是皇帝晚上住宿的地方。每个暖阁里面又设为上下两层,每层又设若干张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有权有势的人都怕死,皇帝也不例外,之所以如此设计都是为以防万一。您想,要是有位大侠闯进宫来暗杀皇帝,到达乾清宫后,首先要判断皇帝今晚住东暖阁呢,还是住西暖阁,即使第一步判断对了,第二步更难了,东西暖阁共有床位27张,可见要想一下子找到皇帝真不是件容易事儿。所以自故宫1420年建成以来,到1912年溥仪退位,在长达近500年的历史中没有发生皇帝被刺客暗杀之事,不过有个皇帝却差点被他的妃子们杀死,那个皇帝便是明朝的嘉靖皇帝。嘉靖在位时不理朝政,求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到处搜刮民财,以至于民怨四起,老百姓称他为“家净”皇帝,即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被皇帝搜瓜干净了。这个嘉靖皇帝呀,不但老百姓恨他,就连他的妃子们也恨他。因为嘉靖皇帝荒淫无道,妃子们经常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她们决定以死抗争。大家想想,要刺杀皇上能需要多大的勇气呀!按当时的法律规定,犯杀君之罪要被凌迟处死,所谓“凌迟”是将罪犯身上的肉一片一片地切下来,同时还要让犯人保持清醒,直到切若干刀后,才能让犯人*。对这一切,妃子们当然知道,但与其被折磨不如举大义。于是一天晚上,她们趁皇帝熟睡之时,打算用绳子把皇帝勒死,可天不随人愿,宫女们在慌忙中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没有成功。后来,宫女们被抓。皇帝经过太医急救,苏醒过来,但是被吓破了胆,他万万也没想到,那些看来对他百依百顺、文文弱弱的宫女们敢集体造反,这太可怕了!嘉靖皇帝从此不敢再住乾清宫,搬到当时的西苑,即今天的中南海去居住,直到临死前一天才般回来。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壬寅宫变”。

在乾清宫内,正中挂着一块匾,上书“正大光明”。那是清朝皇帝的祖训,作为治国、修身、平天下的基本准则。匾的后面是清朝自雍政皇帝后秘密藏储的地方。何为秘密藏储呢?“储”是皇储的意思,即是皇位的继承人。清代的藏储制度是这样的,在位皇帝将选出的接班人的名字写成两份,一份封在匣内,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存在养心殿匾额后,当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分别打开两个匣子,两个匣内的人名一致,这就是新皇帝。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您想想,谁不想当皇帝呀!当皇帝可以为所欲为,那多爽呀!但皇位只有一个,如果大家都想要的话那就得打个不可开交,以至兄弟相残,父子反目,这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雍正皇帝之所以想出这一招来,与他的亲身经历是分不开的。雍正皇帝是康熙大帝35个儿子中的一个,当皇帝的机率是1/35,康熙皇帝两次废立太子,兄弟间明争暗斗,剑拔弩张,最后雍正当了皇帝。回想当年同室操戈,兄弟杀戳的情况,雍正皇帝决定建立藏储制度,这样皇子们谁都觉得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但路只有一条:努力进取,博得皇阿玛的欢心,将自己的名字放入小匣子。这样一来,兄弟们从手足相残变成了兄则友、弟则恭,有利于家族内部的团结,所以这一制度还是有它的进步性的,清朝的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都是按密秘藏储制度登上皇帝宝座的。

发生在乾清宫的故事还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先讲到这里,现在请各位随我去参观交泰殿。

八、交泰殿及坤宁宫

(一)涉及内容

1、交泰殿的名称内涵、主要陈设及用途

2、坤宁宫名称的内涵

3、坤宁宫在明代、清代的用

(二)讲解位置:交泰殿旁

(三)导游词

各位请看,这座四角攒尖顶的大殿叫交泰殿,取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这座建筑是明清两朝皇后过生日时举行寿庆活动的地方,您想想,过生日受贺是件多开心的事儿呀!皇后能不高兴吗?一高兴就得笑呀,这一笑呀,这里出“娇”滴滴的姿“态”,所以这交泰殿的名字及作用真是恰如其分。不过您可别当真,我只是推敲一下,不是正史。正史上的记载是说皇后过生日受贺是在这里,过生日受贺时还要隔着帐子,但谁也没机会看到她笑,因为古代男女有别,女子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应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以能看到皇后真容的只有皇帝。此殿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清代皇后去祭先蚕坛前要到这里来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各位还记得皇帝要去先农坛行亲耕礼时要在哪里做准备活动吗?对!是中和殿。

在交泰殿内左右两旁陈设着古代计时工具,大自鸣钟和铜壶滴漏,清代还在这里放过象征各项皇权的玉玺25块,在大殿后墙匾额上有“无为”二字,那里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希望后代能够以德制国,施以仁政,以图国家长治久安。

好啦!各位朋友,皇后在此接受朝贺后,要回宫了,回哪个宫呢?就是后面的这座坤宁宫。

(坤宁宫旁)

各位朋友,这座大殿是坤宁宫,是皇后在紫禁城内居住的地方。

“坤” 是地的意思,“宁”是宁静,安宁的意思,坤宁即是象大地一样宁静、安忍不动。意思是说,皇后是后宫之主,母仪天下,应该有大地一样安忍不动的胸怀。明代的皇后都住在这里,自清朝雍正皇帝开始,皇帝从乾清宫搬到养心殿居住,皇后也从坤宁宫搬到了体顺堂伴驾,坤宁宫的作用因此发生了变化,西部被改成了萨满教的祭祀场所,东部改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在清朝,凡是在未成年就即位的皇帝,在结婚时要与皇后在此度过3天,然后再迁往各自的居处。清朝在这里结婚的有康熙、同治、光绪三位皇帝,每位皇帝的婚礼都极为隆重、奢华。同治皇帝的婚礼耗银1100万两,根据当时的物价计算,这1100万两银子如果按照奢侈无度的慈禧太后的膳食标准来计算,那么即使是5个慈禧太后一齐花,花100年都花不完。现在室内的物品是按清朝光绪皇帝结婚时的情景陈设的,各位可以参观一下,沾沾皇家的喜气。

九、御花园及神武门

(一)涉及内容

1、钦安殿

2、四亭的象征意义

3、堆秀山的用途

4、延辉阁的用途

园中奇树异石的传说

神武门的名称涵义及变更

讲解地点:钦安殿门口

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紫禁城的后花园——御花园,这里是帝后们的休闲娱乐的场所。整个花园呈长方形,占地虽然只有1.2万平方米,但却容纳了大小20多座不同风格的建筑。布局紧凑,小巧玲珑。这里古树参天、奇花异石遍地,强调的是个“悠”字。分为中轴线及左、右三大部分,现在我先给大家讲讲中轴线上的唯一的一所宗教性建筑——钦安殿。

走进天一门,首先看到两棵树,它们下部分开,上部连在一起,像是一对恩爱的夫妻,被称为连理枝。在介绍钦安殿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讲连理枝的感人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有一对恩爱的夫妻,由于妻子长得漂亮,被国君看中,把她强行纳为妃,又强迫其夫去筑青陵台,后来又将韩平杀害。妻子闻讯痛不欲生,自缢身亡。国君大怒,为了让这对恩爱夫妻在黄泉地不能相见,特意将夫妻二人的尸首分别埋在青陵台两侧。后来,两座坟各长出一棵树,两棵树的树干不断接近,最后结合在一起,夫妻终能团圆。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恩爱夫妻,把这两棵树称为连理柏。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钦安殿。它是一所道教建筑,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御花园的天一门内。始建于明代,是供奉道教北方水神——真武大帝的地方。(景物)由于紫禁城内几乎都是木结构大殿,最怕火,故每年立春、立夏、立秋及立冬之日皇帝来此上香以祈祷水神保佑。

(堆秀山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在御花园的东侧,这里有两个亭子,名为万春和浮碧,在西侧相对应的位置也有两个亭子叫千秋及澄瑞,这四亭为一年四季的象征。

再请看这座假山,它的名字叫堆秀山,是由太湖石堆砌而成,山顶有御景亭,它是御花园内最高的建筑,为帝后在九九重阳节登高远望而设。大家可以在山前拍照留念,我们的下一站是清朝选秀女的地方——延辉阁。

(延辉阁前)

各位,这里就是清代选秀女的地方,当年的兰儿就是在这里被选中,后来成为统治大清王朝长达48年的慈禧太后。

(神武门)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代曾叫玄武门,清代为了避讳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改为神武门。神武门是皇家的报时台,原来门楼上设有钟鼓,每天早晨鸣钟,晚上击鼓,为在紫禁城居住的帝后们报时,此外皇帝外出巡幸也出此门。

十、养心殿及储秀宫

(一)涉及内容

1、养心殿名称涵义

2、养心殿布局及用途

3、三希堂

4、垂帘听政与清帝退位诏书

5、储秀宫名称的含义及用途

(二)讲解位置:养心殿前

(三)导游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要参观的这组宫殿叫养心殿,取“养心以育德”之意,就是要通过深入思索,修到美好的品德,以德治天下。明朝的皇帝及清初的皇帝都住在乾清宫,后来康熙大帝死后,雍正皇帝为了给他守孝就搬到了养心殿,从此以后清代帝王都住在这里,于是这座大殿便是“有龙则灵”,名气就大起来了。在紫禁城内,它的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有些朋友会问,为什么雍正皇帝要选养心殿而不选其它地方居住呢?这与它在紫禁城中的位置有关系,下面我给大家说明一下。

首先生活上考虑:第一,这里相对独立而且又封闭,屋内设很多密室,比乾清宫更安全;第二,这里离御膳房很近,便于用膳;第三,养心殿位于西六宫之前,便于皇帝召见嫔妃。

其次,在处理朝政方面也很方便,第一,这里离乾清门也不远,不会影响御门听政;第二,这里离军机处很近,便于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第三,从这里去乾清宫及太和殿都很方便,所以由于位置理想,故成为清朝众多皇帝的居住之所。

养心殿分为前、后殿。前殿是处理朝政的地方,后殿为帝后休息的地方。前殿又分为正厅,东暖阁及西套间,正厅内设有宝座、御案,屋顶上有蟠龙、藻井及轩辕镜,清代自雍正皇帝至咸丰皇帝都在这里处理政事。同治、光绪小的时候就不在这里办公了,去了哪里?不远,就在正厅东部的小屋——东暖阁,这里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垂帘听政的地方。当年由于慈禧太后大权在握,于是借口皇帝太小不能处理国事为名与慈安太后两宫垂帘听政,各位请看那个帘子,当年小皇帝坐在前面的宝座上,两位皇太后坐在后面,中间有帘将皇帝及太后们隔开。大臣门奏事时跪在小皇帝面前,大臣们奏毕,两位太后决定如何办理,写好诏书再盖上皇帝的御玺,虽然皇帝一句话没说,只是个摆设,但既然盖了皇帝的章,就成了皇帝的圣旨。

养心殿的西套间为皇帝读书和休息的地方,西套间内有一间“三希堂”,是珍藏“三希”的地方,什么叫三希呢?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文采很高,而且书法水平也不一般,于是对名人手迹的热衷胜过于对金银财宝的喜爱。这所谓三希即是三件书法珍宝:王旬的《伯远贴》、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王献之的《中秋贴》,金银珠宝失去可以再得,但名人真迹遗失,永不会再有。于是乾隆皇帝特意将这三件绝世书法真迹珍藏在这里,并取名为“三希堂”。

养心殿的后院正殿为皇帝居住的地方,正殿东西又各设五间房,东侧名为体顺堂,是皇后居住的地方,西侧为燕喜堂,是其它嫔妃陪伴皇帝制临时住所。

养心殿也是清帝退位、结束中国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统治的见证人。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在大势已去的形势之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被迫在此代替末代皇帝溥仪签署了退位诏书。根据民国政府的优待政策,溥仪仍在此居住了13年,1924年冯玉祥将军下令将其逐出故宫。1925年10月10日故宫对外开放。好,下面请各位在这里参观一下,5分钟后集合。

(储秀宫门前)

各位,这里是西六宫的储秀宫,是明清两代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宫外东为大成右门,西为长泰门,储秀宫建于明初,清顺治年间重建,康熙年间公元1682年拆去原来的储秀门,改建为体和殿。其实储秀宫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有“凤”所以才灵,慈禧太后被封为兰贵人,入宫后曾在这里居住,后成为大权在握的皇太后。

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在体和殿用膳。除慈禧太后以外,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后婉容也住过这里,她将大殿内东侧改为卧室,西侧改为浴室,后殿改为西餐厅,已经出现了“西化”的苗头。1924年冯玉祥将军“逼宫”后,婉容等人搬出储秀宫,这里便成为宫中最后一位皇后曾经居住的地方。

好啦,各位朋友,故宫中路及西路的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各位参观储秀宫,5分钟后我们在门口集合。谢谢各位的合作。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

中山陵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孙逸仙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

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早在1912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3月31日,中山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孙先生环顾四周,对左右说,我将来死后,想向国民求得这块土地以安葬(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宋庆龄、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00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了奠基典礼。历时3年多,耗资150万银元,中山陵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令人惋惜的是,留学美国、才华横溢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在主持建陵过程中,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先生的遗体从北京运到南京。从此60余年,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枢,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

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

文。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宽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

照。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宽数十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中国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60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坡而上,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墓道两边的这些雪松、桧柏、银杏、红枫两两相对,代替了古代惯用的石人石兽,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大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墓道尽头是平台。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平面为“木铎”形。铎,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大铃挡。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 “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这里的平台广场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正式开端。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

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馏金颜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铭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铭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

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

来到临近顶端的平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市政府捐赠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洞。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向中山陵炮击造成的,这两个洞就是当时留下的弹洞。如今虽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洞仍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距此不远的前方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先生的儿子孙科一家敬赠的。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台。由此既可鸟瞰,更宜远眺。置身此间,背倚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更觉伟人的浩然正气与大自然同存。祭堂处在钟山半山腰,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平面距离700米。如从碑亭数起则有290级台阶。建筑师为避单调,将这392级台阶分作10段,每段1个平台,总计有大小10个平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平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平台了。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对中山先生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当年吕彦直督建至此,就因身患绝症而逝,常令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祭堂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小建筑物,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拱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的“民生”门相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

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白黑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整个祭堂以黑白蓝色为基调,均为中国传统孝色。而镶嵌彩色玻璃的内窗,在阳光照射下却显出另一番西洋风味。如此中西合壁的风格,正与孙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相契合。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受孙中山葬事委员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6个片断。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 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美国产的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椒图)极富中国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所书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上刻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隆状,以马赛克镶成国民党党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径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先生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的遗体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两派意见不合,结果各搞

各的,就出现了上述情况。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事实上,自孙先生逝世后,他的遗体的确是历经磨难。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被安置在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1929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6月1日运达中山陵。奉安大典仪式完毕后,即用水泥将灵柩浇入圹中。墓穴用花岗岩垫底,四周建隔墙,紫铜棺下有一特制楠木垫,棺上有一层密封着的水晶透明板。当年公祭时,站在石圹边,扶栏即可瞻仰中山先生遗容。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曾准备将遗体运往重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又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受到工程界爱国人士和国民党左派的极力劝阻,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两侧后壁有一道门,通向墓堡公园。中为墓室宝顶,呈覆钟形。墓堡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近200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化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另外,位于梅花山顶的博爱阁,是一位台湾同胞捐资兴建的,于1993年11月12日孙

先生诞辰127周年时落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晚年又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解放后,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在两岸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两岸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必会含笑长眠的。

谢谢大家!

南京中山陵英文导游词

My dear friends ,when you come to a city, you probably want to visit the most famous scenic spots of special interest.Nanjing has many place of historic interests and has been capital for six “dynasties.” But if you leave Nanjing without visiting Dr.Sun Yat-sen` s Mausoleum, undoubtedly you have missed the most arresting and famous tourist attraction of the city.Talking about the Mausoleum we should have an idea about Sun Yat-sen, the great pioneer of Chinese democratic revolution.Mr.Sun `s original name is Sun Wen and styled himself Yat-sen.So foreign friends would call him “Dr.Sun Yat-sen ”.Since he took “Woodcutter in Zhoushan ”as his alias when he took part in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he was respectfully and widely called Mr.Sun Zhongshan in China.On October 12, 1866, Mr.Sun was born in a farmer` s family in Caiheng village of Xiangshan county(the present-day zhongshang City),Guangdong Province.When he was still young, he had great expectations.He studied medicine in Honolulu, Hong Kong and some other places and after graduation he worked as a practitioner in Gangzhou, Macao and other places Later he gave up medicine as his profession to take part in political activities.In 1905, he set up China Alliance Organization in Japan and he was elected president.He put forward the famous guiding principle-“driving the invaders out ,restoring the sovereignty of China, establishing a republic and equalizing the land ownership ” and the Three People` s Principles-“ Nationalism, Democracy and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On October 10, 1911, the Wuchang uprising broke out and Dr.Sun as elected Inrterim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representatives from seventeen provinces.On the following New Year` s day(January 1, 1912)Mr.Sun took the oath of office in Nanjing.From then on ,Mr.Sun experienced Yuan Shikai` s usurpation, the Second Revolution, “Campaign Protecting the Interim Constitution.” In 1921, Mr.Sun took the position of President in Unusual Times in Guangzhou.At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of Kuomintang held in Quangzhou in 1924, he perfected the original Three People` s Principles and put forward Three people` s New Principles.He also proposed the policies of “Making an alliance with Russia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helping the farmers and workers.” In November 1924, in spite of his illness, Mr.Sun went up to Beijing to discuss state affairs with General Feng Yuxiang.Unfortunately, he broke down from constant overwork and passed away on

March 12, 1925.The location of the Mausoleum was chosen by Mr.Sun himself.Here is exactly a good place to build a mausoleum.You may wonder: Mr.Sun was born in Guangdong but died in Beijing.For his whole life he traveled throughout China for the revolution.Why did he choose Nanjing as the

venue of his tomb?

It is said that far before Mr.Sun took office in 1912, the abbot of Lingu Monastery had recommended him that his place is good for fengshui, because it faces the plain and is backed up by green mountains as its protective screen.On March 31,1912 Mr.Un resigned as a political compromise for the sake of the union of the North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One day of the early April, he went hunting with Hu Hanmin around the Piety Tomb of Ming Dynasty.They took a rest in the place wehre the Mausoleum is located now.Mr.Sun looked around and said “IF possible I would like my countrymen to allow me to have this place to bury my coffin.” Surely, the fengshui of the Zijing Mountain is not the basic reason for the location of Mr.Sun` s mausoleum.The basic reason is that, he said on dying “After my death, you can bury me at the foot of the Zijin Mountain in Nanjing in memory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because Nanjing is where the temporary government was founded.”So although Mr.Sun stayed in Nanjing not a long time, it had a special meaning to him.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e reason he chose Zijing Mountain as his permanent resting-place is to commemorat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to encourage

the revolutionaries.In order to respect Mr.Sun` s wish, the Preparatory Committee of Sun Yat-sen` s Funeral, including his wife Song Qingling and his son Sunke, examined the area and chose the site for the Mausoleum.They delimited 2000 mu and offered a reward in newspaper for the best design of the Mausoleum.Among all the contribution, young architect Lu Yanzhi `s design, a design in the shape of a bell ,was highly praised and gained the first prize and he himself was invited to supervise the whole project as well.On March 12,1926,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Mr.Sun` s death, the project got started and 3 years later, it was completed in spring of 1929.It cost 1.5

million silver collars totally.Unfortunately, LuYanzhi, the young architect with great gift, suffered when supervising the project ,and died at 35, just before the completion of the Mausoleum.The completion ceremony was held on June 1, 1929 and Mr.Sun` s remains was transported from Beijing to Nangjing.From then on ,Mr.Sun has slept here for nearly 70 years.The construction of Dr.Sun Yat-sen` s Mausoleum wa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Nanjing.In order to meet Mr.Sun` s coffin, the first asphalt road was built from Zhongshan Port in the west to Zhongshan Gate in the east;it is 12 kilometres in length and also called Zhongshan Road.Up to today, Zhangshan Road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in roads.At the same time, the city gate Chaoyang Gate which was built in Ming Dynasty was renovated and Changed its name to Zhongshan Gate.Between Zhongshang Gate and Dr.Sun Yat-sen` s Mausoleum, a road called the Mausoleum Road was built.Just as the people of Paris take pride of their les Champs-Elysees and the people of New York ,the Fifth Avenue, the nanjing people are prond of their boulevards.And the 3 kilometers long Mausoleum Road is undoubtedly the best representative of these boulevards.Along both sides of the “green corridor” grows the main kind of tree in Nanjing as parasols Usually Chinese people call them French plane trees, in fact they are Chinese local products.Just because Frenchmen took them from Yunnan Province to France and later they transplanted them in their leased territory in Shanghai, that is why they got such a name.Now ,we are going out of the Zhongshan Gate and driving along the Mausoleum Road.The destination ahead is a square in shape of crescent, According to Lu Yanzhi` s design, the place of the Mausoleum is like a “duo”, a big wooden bell, which was used to announce a policy, decree or a war in ancient time.Duo` s sound is loud and clear, implying to make the whole world peaceful and happy.The design reminds the people of Dr.Sun Yat-sen` s well-known saying “The revolution is far from success and we should continue working hard.” This saying also serves s an alert to the later generation.The crescent-shaped square is the bottom of the “Bell of

Freedom”.Now ,please look to the south.There is a octagon platform structured with reinforced concrete but covered with Jinshan stone of Suzhou.The platform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and each layer is enclosed by stone rails.The copper “ding”(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with two looped handles and two legs weighs 5000 kg.IT is 4.25 meters high and its diameter is 1.23 meters.It is one of the construction for memory of the mausoleum.The “ding ” was built in autumn, 1933 with donation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 staff of the Zhongshan University and Mr.Dai jitao.One side of the “ding ” is engraved with three characters “Intelligence, Humanity and Brevity”.These three words are the school instruction of Zhongshan University.Inside of the “ding ”stands a hexagon copper tablet on which Dai Jitao` s mother` s handwriting of the “Filial Piety” is engraved.To the bell-shaped mausoleum the “ding ” is just like the pendulum.It seems to serve to alarm the whole

nation by striking the bell.Stepping on the steps, we will see a soaring memorial archway with four columns.The archway was built between 1931 and 1933, 12meters hight and 17.3 meters in width.It is made of huge Granite from Fujian Province, but its structure i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 structure style.Now, look up at the shining words inscribed on the horizontal board.The word in English mean fraternity.They were written by Dr.Sun Yat-sen.The word are taken from a Tang Dynasty poet Han Yu` s “Fraternity is humanity ”.It is said that Mr.Sun very much liked to write these two words to others.Dr.Sun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with great fraternity and struggled for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fro scores of years.So we can say that “fraternity” is the best generalization of his life.Further from the Fraternity Archway, there is a road leading to the mausoleum.The road is 480 meters long and dozens of meters wide.The whole design of the mausoleum gives prominenc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style, grand, solemn and specific.In order to embody the greatness of Mr.Sun, the Mausoleum followed the example of ancient mausoleums and was built against mountains and the coffin chamber was placed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that is 160 meters high.In addition, the plants of the Mausoleum are symmetric, which make it feel more solemn.Now, please look forward to the north, along the hillside ,situate the mausoleum Gate, the Stele Pavilion, the Memorial Hall and the coffin chamber right behind.The pines,cypresses, ginkgoes and maples on the both sides of the road represent Mr.Sun` s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lofty quality.They take the place of statues and stone beasts which usually flanked the sacred road in ancient times.Among the trees, cedar is one of the “four kinds of tree for appreciation” and has been honored as the tree of Nanjing City.The grand archway at the end of the Mausoleum Road is the formal beginning of the mausoleum area.IT is 16 meters high, 27 meters wide and 8.8 meters deep.It is made of granite from the Fujian Province, too.Inscribed on the horizontal board of the middle passage is Dr.SunYat-sen` s handwriting.It means that the state doesn` t belong to one family but belongs to the entire nation and the common people.This is the goal for which Mr.Sun struggled for his whole life and it is also the excellent explanation of the Democracy of the Three People` s Principles.We have passed the gate of the Mausoleum, then in front of us is the Stele Pavilion.The 9-meter high stele in the middle of the pavilion was engraved with 24 gold-plating characters of Yan Zhenqing style, “Chinese KMT buried Premier Sun here on June 1, 18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se words were written by one of the founder members of KMT, Tan Yankai.When talking about setting up a stele, Wang Jing wei and Hu Hanmin were arranged to write an inscription for Mr.Sun, but two years passed, yet nothing they could write.Because they thought that Mr.Sun` s merits couldn` t be generated by word, then they chose to use the present from to praise Dr.Sun without engraving an inscription.Going out of the pavilion, we` ll see numerous layers of steps.The people of Nanjing often say that the steps in the Mausoleum ware as number as the stone lions on Lugou Bridge(known for Westerners as Marco Polo Bridge).So when coming here tourists usually ask, “how many steps on earth are there in the Mausoleum?” My friends, if you are interested you can count

them.Now we are coming near the top platform.Look ,there are two big copper “ding”.They were contributed by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of that time.Now, please look carefully.There are two holes in the bottom of the left “ding”.Why? Just let me tell you.In late 1937, when the Japanese army attacked Nanjing, their shooting left two holes in the left ding.Now, although the circumstances have changed, the two holes always remind Chinese people not to forget the national humiliation.Not far away, there are two bronze dings in ancient style.They are presented by Mr.Sun` s son Sun Ke

and his family.Ascending the steps, now we have reached the top of the platform.Here we can have a bird-view of what it is in the distance.The Memorial Hall is the half way up to the mountain and there are altogether 392 steps covered if you count from the archway of Fraternity.The vertical distance is 70 meters but the plane distance is 700 meters.If you count the steps from the Stele Pavilion, the number of steps is 290.In order to avoid monotone ,the architect divided the 392 steps into 10 parts and every part has a platform and there are totally 10 such platforms.More marvelous, if you look up from the bottom, you can see that the steps extend to the top without stop and you cant see any platform.But if you look down from the top, you only see the platforms.The number of the steps, 392, is not a random number, it implied the number of Chinese population at that time-392 million.Now we are in front of the Memorial Hall and the coffin Chamber.They are the major parts of the Mausoleum.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two building was supervised then by Lu Yanzhi, the gift young designer.If is when he was doing these two building he died of cancer.So when the later generation mention him they would often say, “It is a great pity he died before his complete success.” The structure of the Sacrificed Hall is of a ancient wooden palace style.It is 30 meters long, 25 meters wide and 29 meter high, surrounded by smaller constructions of fortress style and two 12.6-meter-high cloud columns.Its roof, with double-eaves and nine ridges, is covered with blue glare tiles.The outside of wall is covered with granite from Hongkong.The inscription on the horizontal board is engraved with seal characters cut in relief-“Naturalism” “Democracy” and “The people` s livelihood”.These are the most basic and general guiding principles of Mr.Sun` s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Above “Democracy” , there is a horizontal inscription board with Sun` s handwriting on it, “Fill the World with Justice”.Please follow me into the Memorial Hall.The floor is covered with white and black marble from Yunnan Province.The colors of white and black are among the traditional color for burial ceremonies in China.There are 12 black stone columns, with 0.8 meter as the diameter for each.You will see that the interiors of the walls around are inset with black marble.Now you can have a look at Mr.Sun Yat-seen` s handwriting of “Programme for Founding a State”, engraved on the east and west walls.The main colors of the Hall are black, white and blue, which are used to express filial piety in China.The inside windows are inlaid with smaltos.They present western flavors especially with floods of sunshine.The styl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is a blend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representing the well blended doctrine of

Dr.Sun Yat-sen.In the middle is the sitting statue of Dr.Sun Yat-sen in a robe.It is 4.6 meters high and the bottom is 2.1 meters wide.It was sculpted by the famous French sculptor Paul Arinsky whose native country is Poland.He was entrusted by the committee of Dr.Sun Yat-sen` s Funeral for sculpting it.He chose the Italian marble as the material for the statue.In 1930, the sculpture was sent to the Mausoleum from Paris.Its total cost was 1.5 million francs.The sic relief below are pictures depicting Mr.Sun` s life and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Passing through the Hall, we have come to the Coffin Chamber.There are two doors that you need to get through.The outer door consists of two American-made safety door leafs which are made of copper.The nails on them and the mysterious beasts on the copper loops are typic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The horizontal inscription board was engraved with “The noble spirit will never perish ” which was Sun` s handwriting for the 72 martyrs` tomb in Huanghua Mound of Guanzhou.The secound door is a single copper leaf engrave with seven characters “Mr.Sun Yat-sen` s tomb” which were written by Zhang Jing jiang.The tomb is a half globe in shape.The design of KMT emblem is mosaicked in the vaulted dome.The floor of the round room is covered with marble.The room` s diameter is 18 meters and the height is 11 meters.The walls are covered with pink marbles.The circular marble pit is 1.7 meters deep and 4.35 meters in diameter.It is enclose with 1-meter-high white marble rails.In the pit lays Dr.Sun Yat-sen lying statue in Zhongshan Suit.This is sculpted in accordance to Mr.Sun` s remains by a Czechoslovakian sculptor.His copper coffin is lying about 5 meters below the sculpture.You may ask why on earth the clothes Dr.Wears for the sitting statue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for the lying one? In those years, the leftists and the rightists inside of the KMT had severe conflicts.The rightists, headed by Chang Kai-shek wanted to restore the ancient ways and opposed revolution.They insisted that Mr.Sun should wear long robe, while the leftists insisted he wear Zhongshan Suit.Since they had different opinions thus the two statues have

different clothes styles.My friends, I `m afraid you must be concern about whether Mr.Sun remains are in the tomb or not.In fact, his remains had a unusual experience.After his death, his remain were dealt with antiseptic and placed in Biyun Monastery in Beijing in March, 1925.When the warlord Zhang Zong chang was defeated by the North Expeditionary Army and withdrew to Beijing in 1926, he ascribed his failure to Mr.Sun` s remains and decided to burn them.It is the patriotic general Zhang Xuelian who sent troops to protect the remains.Unfortunately they were once exposed to the air though they were safe again.On May 28, 1929, Mr.Sun` s coffin was sent to Pukou from Beijing by Jinpu Railway, and on June 1 it reached the Mausoleum.After the Grand Ceremony of Feng` an, the coffin and the remains were put into the pit and used cement to concrete it.The bottom of the tomb is granite.Under the copper coffin, there is a specially made wooden pad and enclosing the coffin is a well-sealed crystal box.After the breakout of the Resistance War against Japan, KMT government planed to transport the remains to Chongqing and at the end of the liberation war, Chang Kai-shek planed to transport it to Taiwan this time.Because it was not a easy job to take the coffin out and the work might do damage to the remains as well, this plan was fiercely attacked by the engineering field and the left wing of the KMT.At last Chang gave up the plan.So the remains have stayed here safely up to

today.Passing through the door in the back wall of the square outside you will arrive at the Mausoleum Park.The back wall of the park is a “Exhibition of Construction of Dr.Sun Yat-sen` s Mausoleum ”.The Exhibition contains nearly 200 precious historic materials which sho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usoleum and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portation of Mr.Sun` s remains.Beside the main structure, there are also some constructions around the Mausoleum built in memory of Mr.Sun.Most of the constructions are built after 1929 with the donation of those from both all trades in China and overseas Chinese.The Fraternity Pavilion on top of the Plum Hill is built with the donation of a Taiwanese compatriot.IT was completed on November 12,1993, the 127th anniversary of Mr.Sun` s birthday.Ladies and gentlemen.Mr.Sun struggled for a better China for his whole life and overthrew monarch feudalist system which lasted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He carried out the three principal policies of “Making an alliance with Russia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helping the farmers and workers” in his later days.The great feat Mr.Sun has achieved has gained great respect and praise from people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After liberation, both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exerted great efforts in preserving this excellent heritage.Now, as one of the “Top Forty Tourist Resorts in China” Dr.Sun Yat-sen Mausoleum receives numerous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friends every years.People come here to pay homage to Mr.Sun.Today, the unifi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endency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I believe that most Chinese people,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are expecting from the bottom of heart the coming of the day when our country is united and getting more prosperous.At that time, when hearing this.Dr.Sun would smile and be satisfied for sure in the other world.OK,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cooperation.Good bye

and good luck!

南京总统府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将要游览的历史遗迹--南京长江路292号建筑群,就是著名的总统府。

自明初以来,这里多有更迭,历经明、清、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等时代。在明代,这里是汉王府;清代设两江总督衙门于此,是清政府统治东南地区的中心。乾隆时期,这里曾为南巡行宫;太平天国时改为天朝宫殿;清朝后期,曾国藩沿袭咸丰三年前的旧督署规模及布局进行改建,仍为两江总督府。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总统府就设在这里的西花园;1928年,这里又成了国民政府所在地;1948年5月,蒋介石在此就任“总统”。

各位下车后,请向南看,马路对面是一面钢筋水泥建成的总统府照壁,壁前有一汉白玉石碑,碑上道劲有力的行书“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是郭沫若先生所题。这是1951年为纪念太平天国广西金田村起义100周年而立的,纪念碑两侧为高大的雪松。

大家对总统府大门都不陌生,在许多历史纪录片中都见过。这座西洋古典式大门建于1929年。原先,门是木结构传统衙署前的辕门,后嫌其气势不足而改建。门楼仿古罗马风格,有八根圆柱。这是一座两层半的建筑,一楼为门房、卫士室,二楼为卫兵宿舍,楼顶为升旗平台。1948前,门前正中悬挂“国民政府”大字横匾。1948年后改用木制包金箔的“总统府”三个大字,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后被摘下。

进入大门,两侧是类似朝房式的办公室,中间为一个花草繁茂的院落。大门正对面是大堂,也就是我们说的太平天国天王府金龙殿旧址。天朝时这里是“真神金龙殿 ”,又称“荣光大殿”。当年,大殿梁栋涂金,饰以龙凤,四壁彩绘,极其富丽堂皇,是洪秀全大朝之地,曾国荃攻陷天京,大肆掠夺后,火烧天王府,但此殿却奇迹般地保全下来。后曾国荃下令揭去红黄墙瓦,剥去泥金盘龙和木雕,将其翻盖为两江总督署的大堂。民国时,这敞开的大堂是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场所。大堂内正梁上悬挂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红底黑字匾。

穿过大堂可见一红柱长廊直通庭院深处。

西边为原总统府礼堂(清代总督署花厅),是民国时重大典礼的活动场所。如1948年蒋介石、李宗仁就任“总统”“副总统”的就职大典;外国使臣递交国书;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国宴等都在这里举行。

东边为“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馆”,馆名由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题写。两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江南省辖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的上海。在清朝,总督是地方最高长官,通常兼兵部尚书衔和右都御史衔,文官从一品,其职为“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饬封疆”。两江总督始于康熙四年,管辖范围仅次于直隶。

这里看到的两江总督署大堂是根据史料模拟陈设的。大堂为商讨军机和拜祀的地方。正中上方悬挂乾隆御赐当时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惠洽两江”额匾。两侧放置总督职衔牌,公案旁有两把杏黄伞,这是封疆大臣出行仪仗中必不可少的。公案后屏风为朝阳、仙鹤和海潮图案。大堂两旁有一对联:“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谠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为当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所撰写。其意为:就连圣贤人也有差错失误、我愿下属你们常针对我的不足提意见;我希望下属如师弟个个功成名遂,我方安心。两旁耳房,分文左武右,为休息室。

史料陈列馆门上横匾“清风是式”由乾隆所题,赐予总督于化龙。里面介绍了1842年以来近代史上11位有影响的总督。分四部分内容,即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仿制西学和辛亥风雨。另外,对总督仪仗也做了介绍。

出了两江总督史料馆向北,我们就来到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馆,馆名由胡绳题写,分为天王宫殿(天王宝座)、天王书房和天王内宫三部分,是请苏州古建专家和工匠依当年形制仿建的,并用模型向人们展现了太平天国时天王宫殿的全貌。展览共分五部分,即定都天京、社会风情、兴政建制、天京内讧和天国倾覆,系统介绍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12年的兴衰史。

现在我们就去总统府参观蒋介石和李宗仁当年办公的地方。经过走廊,来到一静谧小院。这幢两层小楼就是子超楼--国民政府的中枢办公楼。

子超楼为西洋式楼房,建于1934年,均采用进口建材兴建。这幢小楼共耗费银元十多万元。1935年底完工,1936年开始启用。民国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的是林森,他的字叫子超,所以将此楼命名为“子超楼”。1948年5月,蒋介石召开第一次国民大会,并被选为总统,故此楼又称“总统府办公大楼 ”。新中国建立后江苏省有关机构曾在此地办公。

现在我们就进入子超楼参观,请大家依照规定路线向前走。

一楼是文书局(第一局),管六科一室。它由政府文官处管辖,后由总统府秘书长领导,主要管理中枢文告、政令和玺印、文印。

二楼朝北两间为秘书长办公室。秘书长管文书局、政务局、印铸局、日常事务、重要文稿等。紧挨秘书长办公室的是副总统办公室--李宗仁办公室。李与蒋政见相左,派系不合,故此办公室形同虚设,李一直在傅厚岗官邸办公。南面套房为蒋介石的办公室,共有三间。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写字台,一张特制的皮转椅,顶悬法国产的精美吊灯。办公室东间为蒋介石的休息室,配有卫生间。西间为书房和接待室。

三楼是新复原的国务会议厅,正北墙上有一汉白玉条石,上有林森亲笔书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横额上有孙中山像和中华民国国旗。南面墙上是蒋介石着大元帅戎装礼服像。屋顶有法国制造的吊灯,室内清一色长桌配高靠背皮椅。正中朝南是蒋介石的专席,此椅比其他的要大得多。国务会议组成人员一般为:正副总统、五院院长、当然委员和另设委员。每两周开会一次,主要讨论制订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军政大计、财政计划预算、任免官员和总统交议之事等内容。

各位游客,处于总统府中轴线上的几处景点就参观完了,现在我们去西花园--煦园参观游览。

前面说过,总统府的前身是汉王府。汉王指的是陈友谅之子陈理的封号,因这里是朱元璋为他建造的府邸而得名。后来陈被遣送去了高丽。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也居于此,故又称煦园。现存部分是当年汉王府的西花园,所以煦园也被称为西花园。

清康熙年间,曹玺、曹寅父子(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曾在设于煦园的江宁织造廨署任职。据一些红学专家考证,《红楼梦》中的许多场景,就取材于此。

煦园,占地1.4公顷,可以分三个部分游览。一是园门前的小院;二是东半部以建筑山石为主的园林;三是西半部以瓶状水池为中心的园林。现在我们依次参观。

东侧外门原为歇轿处,门额砖刻“璇原”,内门额刻“飞黄”,均为清末两江总督行署原物。进入东侧外门,是一个三角形的小院落,粉墙上洞开一园门,上额题“ 煦园”。别看它只是个小院落,却是整个园林的“序”。园门上点明“煦园”,像是开题。小院高墙,有利于游人收缩视线,从心理上做好细品慢究的准备,真正领略园林的“真谛”。小院中,高墙最为引人注目。高墙,是安全的需要,但从园林艺术而言,真正功用是遮挡,符合古人含蓄、不事张扬和财不外露的思想。为避免呆板,高墙的墙脊做成波浪形,称为游龙脊。因其状若云头,又称为“云墙”或“龙拱墙”。

园门呈圆形,称为月亮门、月洞门或月门。透过国门远观园内景色,如对明镜,意趣无穷。

小院左前方,有太湖石堆起的土台。上方的这块湖石外形很像跃起的鲤鱼,正合鲤鱼跳龙门之说,不仅使小院顿生盎然情趣,还暗喻了生活富足、年年有余、飞黄腾达等好彩头。此石虽难与上海玉玲珑、苏州冠云峰、玄武湖观音石相比,但神韵独具,也堪称一绝。

从月门入园,大家慢走细品。左边是一座由太湖石堆成的假山,山上有六角亭一座。此谓开门有山,入门见亭。有石阶可登顶。假山有如影壁,用来隔景,可造成悬念,激发游兴。

假山的西北是“桐音馆”。桐音出典于《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木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说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 ‟焦尾琴‟。”所以桐音即琴音。这里又有一个故事,说俞伯牙抚琴,惟钟子期闻而知雅意,有高山流水之想,俞遂引钟为知音。钟死后,伯牙因知音已逝,从此不再抚琴。所以琴音又引申为知音。故桐音者,知音也。这是主人款待知心好友的地方。“桐音馆”三字为林散之先生题写。

西南的一亭双顶就是方胜亭,俗称“鸳鸯亭”。这也是民国前江南惟一的方胜亭。方胜,又称双菱,指两菱形相叠。亭基方胜,上为双顶、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却一亭独伫,小巧玲珑,颇为别致。飞檐翘角,如欲飞的鸳鸯,在枇杷和桂树的掩映下,十分生动。梁柱间有很大的彩绘“雀替木”,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因其少用斗拱,为出挑檐,只得加大这种斜角支撑物。亭里可见一些龙凤狮虎等动物形状的刻绘。走进方胜亭,东观假山上的六角亭,西览水池中的不系舟,又是一处左右逢源的佳景。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花园西部的水池边。水池形如巨大的花瓶,池壁所砌的青砖都是太平军从明故宫城墙上拆来的。花瓶是中国的传统摆设,是一种吉祥物。过去客厅案桌上必放置花瓶,取意为平静、平安、平和、太平等。太平军将水池砌成瓶状,应是取平等之义。我们姑且称其为太平池。也有称为太平湖的,但因四壁都砌了砖,故称池更为贴切。太平池的南北对景是不系舟和漪澜阁,东西对景为喜上眉梢谢(又称忘飞阁)和夕佳楼。

一座曲折的小石桥通往不系舟,入口处是太湖石叠成的门洞,依稀像一个繁体的“寿”字。这种叠石称作相形叠山。据说是由叠山高手作为相士,他边相,工匠边叠,叠出的假山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个“寿”字假山就是相形叠山的神来之笔。据传,每走过这里一次,可添一次寿算,久之就能长命百岁。

前面就到了不系舟。这是一座建于水中的石舫,故称“不系之舟”。它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皇帝南巡而建造的。船形若江南花船(一种游览时吃船菜听小曲的船),舫下是青条石的船身,舱为木制,上覆卷棚瓦顶,长14.50米,船头宽4.63米,尾宽4.56米,棚高2.77米。舫,俗称旱船,一般分为三部分。头舱俗称纱帽厅,占全舫的二分之一;中舱一隔为二,旁设木窗,供人宴饮观赏;后为尾舱。不系舟分为前后两舱,前舱以一套根雕家具布置成客厅。全船木雕十分富丽堂皇。门楣上雕刻的蝙蝠、梅花鹿、山猫(兽)分别喻意福、禄、寿、其他还有牡丹、万年青、仙鹤等,都是长寿富贵之意。石舫门柱上有木雕彩塑狮子两个,额部有“王”字。匾额原为乾隆所题,已无存,现为书法家费新我左书。乾隆、洪秀全、孙中山等都曾于此休憩。江南园林中石舫较为常见,此处乾隆称其为不系舟,又是何故呢?我们可以从唐太宗的一段话里找出答案。唐太宗告诫太子李治(高宗)说:“是以庶黎比做水,君王比做舟。水亦载舟,水亦覆舟。”就是说,要善待百姓,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可见,乾隆称其为不系舟,是说自己的江山社稷稳如磐石。

沿着小石桥,我们来到太平池的西岸。位于池西的夕佳楼,双层檐顶,三面临水。取名夕佳,意为黄昏赏景佳地。夕阳西下,登楼而望,亭、台、阁、榭,无不光彩四射,水中倒影亦是摇曳生辉。夕佳楼围以曲栏,名为“吴王靠”。因过去的绘画作品中常见仕女临水半倚,团扇轻拂,故又称“美人靠”。

夕佳楼西的平台上有木廊可通,台上有一“五爪团龙壁”。壁为九块水磨青砖雕刻而成,面北而立,极富动态,疑为天王府遗物。凉台旁接高墙,起伏似龙,上盖龙凤瓦当,极似龙麟。

在水池西南,有一四方亭,名为“望亭”。此亭上虚下实,上部为望楼,地势最高,能俯视全园。下部为方室,即“印心石屋”碑亭。正中有一方砖壁,一面为二龙戏珠浮雕,另一面嵌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故里“资江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和陶澍呈给道光的谢恩奏折。碑高48厘米,宽155厘米。

夕佳楼后廊壁上嵌有一碑,黝黑斑烂,称“天发神谶碑”。它原为东吴孙皓“天玺记功碑”,因发现时即断为三截,故又有“三段碑”之名。原碑是东吴孙皓天玺元年发现的,意为上天保佑江山稳固,孙皓因此将年号改为天玺。可惜孙皓这番装神弄鬼并未能保佑他坐稳江山。此碑系宣统无年两江总督端方复制。碑文用篆文笔法写隶书,笔致苍润古朴。后代书家称其如折古剑,如断玉簪,是罕见的书法珍品。

北行可见御碑亭。内存乾隆赐萨载和书麟这两位两江总督的诗碑,其一已断,但字迹明晰。

现在我们往前走,在右手边有一个院落,大家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幢黄色西式平房,这就是孙中山的办公室,原为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建造的花厅。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元旦当选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乘专车由沪抵宁,当晚十时在原两江总督署的大堂暖阁举行宣誓仪式,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职,总统府就设在现在的西花园。平房坐北朝南,七开间。正中一间为穿堂,其西三大间是会议室,其东是小会议室兼临时大总统会客室,又东为办公室,顶东为孙中山休息室,现以旧物陈列供人瞻仰。孙先生卧室位于西花园东北角的小院内,这里有一幢三开间的二层小楼。楼上西为浴室,中为餐室,东为卧室。楼下为眷属住房。小楼为60年代重修,但花坛及树木仍是旧物。1912年4月3日孙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离开南京。袁世凯窃取大总统一职,复迁政府往北京。此地为黄兴留守府。

出了这个院落,往北走就来到与不系舟遥相对应的漪澜阁。它建于池中露台之上,四面环水。前有平台,围以石栏,栏上十数只小狮,古拙形象。两旁以单孔石拱桥与两岸相接。阁开三楹,正面为屏风式门,上雕图案均系瓶鼎,谐音平等。檐柱有金狮雕刻。阁为砖木结构,灰瓦覆顶,雕花门窗。南面的露台,可作拜月及听曲之用。中秋之夜,以女人为主祭月神,男人陪祭。祭品多为月饼、水果、菱藕之类。祭毕全家边吃边赏月,同时请乐师隔水奏乐。乐曲声从水面上传过来,格外清润悦耳,这叫“水音”。因其正对不系舟,所以又有“水舟双鉴”之名。民国初年,临时大总统孙文每日往返住所和办公室,这里是必经之地并在此设办公室,故后人称 “中山堂”。

从漪澜阁回到池的东岸,南行即到夕佳楼的对景--喜上眉梢榭。榭者,借也。广三楹,正中一间向前延伸,三面临水迎风。四角有卷曲成梅花绽放枝头状的木雕,上各有两只喜鹊,称为喜鹊登枝,又称为“喜上梅(眉)梢 ”。这里是赏晨曦的佳处,也是早读的好地方。

忘飞阁东南有一草棚名棕榈亭。棕榈亭以树木原干为柱,棕榈为盖,本色本样,未髹油漆,十分古拙。亭中置一块巨大的扁平太湖石,形如屏幢,中有一圆形大洞,仿佛嵌入一镜,故称“一鉴石”。在唐代,魏徵是一个敢于直谏的大臣。他死后,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魏徵死后,我就少了一鉴了。“一鉴石”借此意得名。

从棕榈亭向东就到了桐音馆的后面。这里有一大型太湖石假山。此山堆砌颇具匠心,石径萦纡,高处石梁空架,行若古栈;低处幽径回旋,如入荒谷;内有拱门数重,石洞透光,不辨远近高低。山顶湖石,形态各异,若从不同方向细观,可寻出数种动物形状。假山中有道光皇帝亲书“印心石屋”碑。此碑原在西南角的望亭中,后来移到这里做了假山的垫脚石,被发现后即嵌在假山里。此碑是道光帝为陶澍写的题词,褒奖他在治黄治淮上的功勋。

在游廊的最南端,也就是园门的右边,有一碑亭,内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石碑正面镌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碑的背面有清末名学者俞樾考证该诗的碑文。侧面有当时江苏省督军陈夔龙(号筱石)写的跋文。此碑是汪伪考试院长江亢虎附庸风雅,仿照苏州寒山寺碑复制的。当时伪考试院就设于此地。此碑原立于路旁,80年代后移到这里。

我们现在就要走出煦园,大家可以看到月门背面的题额,是篆字的“纶音”。这是太平天国时期布告碑上的碑额,不知何故嵌到了这里。纶音,本指美妙的声音,后来用以指天国里神仙或佛祖的声音,又被引申为皇帝的旨意。其中之意,大家不妨自行体味。

好,今天的游览就到这里,谢谢!江苏南京秦淮河·夫子庙导游词

各位游客。在昨天的游程中,我为大家安排游览了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总统府旧址等名胜古迹。今天,我将带大家到秦淮河、夫子庙去游览。秦淮河旅游区,位于南京老城区城南,从市区出发,坐汽车约需20分钟才能到达。它是一个以夫子庙为中心,集游览、购物、品尝风味于一体,展示古城风貌和民族风情的旅游地。

【秦淮河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秦淮河,是一条曾对古城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河流。相传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秦始皇东巡会稽,经过南京时,为方便船只行驶,曾下令开凿方山,使淮水与长江沟通,因而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据地质考察证明,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当时这条古老的河流确是曾从方山经过,但由于地理变迁,河流改道,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河道。历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宽绰。自五代吴王杨行密在长干桥一带筑石头城以后,河道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内、外“秦淮”。内秦淮河由东水关人城,经夫子庙,再由水西门南的西水关出城与外秦淮河汇合。河流全长10公里,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寻迹访踪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为她写下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样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对“十里秦淮”有过生动的描写。

古老的秦淮河与流经南京城北的长江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但是它与南京城的诞生、发展,以及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两岸发现的原始村落遗迹多达五六十处。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宫所需的天然通道。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南京)后,曾在秦淮河两岸作“栅塘”,既可御敌,又可防洪。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两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连的繁华之地,秦淮河充当了南京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荣。据说,旧时的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游艇画防灯火通明,富豪贵族在这里过着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生活,劳动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却是以泪洗面,饱尝了人间的辛酸。那时南京的妓女大多集中在秦淮河两岸。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的不畏权贵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桥畔。

美丽的秦淮河曾流淌过蛮荒时代的寂寞,六朝以来的繁华和奢靡,旧社会的污垢和劳动人民的血泪,甚至还溶有南京大屠杀的血腥。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发着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现了清澈动人的风姿。它是南京历史的见证,难怪人们惯于把“秦淮”当作南京的代名词。

【秦淮画舫—伴池—夫子庙照壁—庙前广场—棂星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画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制造的,船头挂有大红彩球和红灯笼。每当元宵节南京人习惯来这里游玩赏灯。这种风气在明代就已盛行,据说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当他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亭台楼阁,风景宜人,随口说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开了金口,左右就连夜差人赶造画舫,以博取皇帝欢心。从此,秦淮画访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节时分,更是河上水灯万盏齐放,两岸龙灯飞舞,歌声、鼓声、欢声、笑声,连绵不绝,通宵达旦,真可谓“秦淮灯火甲天下”。难怪南京有“家家走桥,人人看灯”的民谚。

我们眼前的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庙(孔庙)成泮池,又称月牙他。古时候皇帝讲学的学宫叫辟雍,诸侯讲学成学宫叫泮宫,夫子庙的学宫相当于诸侯讲学的地方,所以这池称“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桥,按等级而论,县官、学官走中间一座,秀才走两边的桥。相传古时候有位秀才误上中桥,有犯上作乱之罪,进退两难,只好自己跳进了泮池。

再请各位看河对岸的一段朱红色石砖墙,这就是夫子庙的照壁。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历泽年),长达110米,为全们照壁之冠。各位游客:这座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当时成帝采纳了王导的建议:“治国以培育人才为重”,决定立大学于秦淮河畔。原来只建有学宫,孔庙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学富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庙是一个由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它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围南临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东端,东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规模庞大。夫子庙虽屡遭破坏,但各代都加以兴修扩建,到清末民初,其楼阁、殿宇的结构和布局堪称东南之冠。现在的夫子庙建筑,~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几年重建的。请大家回头看,这座楼阁式建筑,叫做奎星阁,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间。这座临街傍水的建筑曾两次被毁,1985年重建。

现在我们来到了清代开辟的庙前广场,广场东西两端竖有两块碑,高有一丈许,上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马”,表示对圣人孔子的崇敬。左侧的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荟萃之意。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也曾几经兴废,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宁乡贤朱芙峰等人筹资重建。这是一座在日军炮火中惟一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在1968年被当作“四旧”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广场正中的这座牌坊,叫“天下文枢坊”。请大家继续随我往前走。这座门叫棂星门,这是孔庙的庙门。据传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兴。门是石结构的,六柱三门,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来被毁,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过,现在所见到的极星门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极星门东西两侧便是东市、西市。

【大成门—大成殿—学宫】

各位游客:走过棂星门,便是孔庙的正门,叫大成门,也叫戟门。门内侧有石碑四块。第一块是《孔子问礼图碑》,刻于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记载了春秋末年奴隶制衰亡之际,孔子出于对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崇拜,抱着兴国安邦、济世访贤的愿望,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从家乡曲阜去周王城洛阳考察典章制度,寻求巩固鲁国奴隶主政权办法的经历。碑的上半部有“孔子问礼图,吴敬恒题”的题字。图中是二人驾车,一组身穿古装人物在城门前欢迎的场面,还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鲁人周门礼周流”的字样。这块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图文仍清晰可辨,是难得的珍贵文物。第二块碑是《集庆孔庙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09年)重建孔庙时由卢挚撰写的,到元至顺元年(1330年),由纯斋王公书写刻石。第三块碑是《封四氏碑》,讲的是元至顺二年,文宗皇帝诏示:加封颜回、曾参(孔子的两个弟子)、孔极(孔子的孙子)、孟轲(孔子的再传弟子)为四亚圣之事。第四块碑是《封至圣夫人碑》,讲的是元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颁旨加封孔子之妻为至圣夫人之事。庙院两侧是碑廊(原来是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牌位的地方),廊内陈列了当代书法名家的碑刻30块。

现在,请大家随我从中间的石雨道走。在进大成殿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殿前的这个露天台子,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时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这一天(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庙举行盛大的祭扫活动。祭祀采用的是酉周奴隶主祭天地鬼神的礼仪,在大成殿前摆上仿青铜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头、猪16头、羊16头,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鲜果品、香纸蜡烛等。主祭人要穿特制的古装祭服,宣读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礼,还配有乐队和舞队表演,以歌颂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设舞台。

现在请各位游客随我进人孔庙主殿——大成殿。这是一座气势巍峨,重檐庑殿顶,屋脊中央有双龙戏珠立雕的建筑。这种规格的建筑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圣先贤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内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两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现在的大成殿已被辟为“南京乡土文化博物馆”。

请大家再往前走,这里便是夫子庙的学宫。门楣上方原来有“学宫”匾额,门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题有“东南第一学”。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围有木栏的花圃,左右有四书斋,是学子自修读书的地方。这四斋名称分别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后面是明德堂,这座建筑建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 年),堂名为文天祥所书。明德堂是学子集会的地方,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学子在此集会,训导师宣讲圣教和上谕。东墙有“卧碑”,就是训教的法规。左右横梁上悬挂着江宁府所属六县举贡员生题额。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梨香阁,原来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现改为游乐场了。东面那座建筑是青云楼,它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历代督学使的祠堂,初建时为三层楼,因为临近贡院,为防止有人从楼上偷看贡院,清代时改建成二层楼,上层用作藏书,下层是阅览室。清末废除科举后,改为小学,民国初年改为江宁县教育会,抗战时被用作开茶馆、歌场,战后曾先后作为民众教育馆和南京市通志馆。这也是旧学宫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各位游客:参观完学宫建筑后,我们再去参观一下夫子庙的另一座古建筑群——贡院。

【贡院街—贡院—明远楼】

现在我们所站的地方便是贡院街,那条与贡院街相交的南北向街道就是贡院西街,贡院街北面就是古代时南京规模庞大的考试场——贡院。贡院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是县府考试场所。明太祖朱元津定都南京后,这里成了乡试、会试场所。明永一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作为陪都,加上江南又是人文基本之地,考试仍在这里按期举行。明成祖继续派人建造江南贡院,明清两代对贡院不断扩建,到清光绪时,贡院规模之大,已成为当时23个行省的贡院之最。对此,我只要告诉大家一个数字,你就可想而知了——到清代同治年间,已建供考试用的“号舍”有20644间,且还不包括司考官员、职司人员的办公住宿用房。可惜现存贡院建筑已屈指可数,明远楼就是保存下来的贡院建筑之一,而其他大部分已被辟为市场。

现在,我们所见的这座三层建筑,就是明远楼了。楼呈四方形,四面设窗,地处贡院中心,在此可以监视考生和贡院内执役人员。“明远”的意思就是 “慎终追远、明德归原”,封建王朝教育士子以“孝梯忠义”为立身之本。考生考完后,“金榜”就张贴在前面的贡院街。清末废除科举后,贡院也随之失去了原来的作用。1919年除留下明远楼和一部分号舍建筑用以陈列历史文物外,其余一并拆除,辟为市场。明远楼下的《金陵贡院遗迹碑》详细地记载了这一史实。

各位游客:关于夫子庙我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逛一下夫子庙的东市、西市,同时也可选购一些喜爱的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还可以去西街一带品尝夫子庙的风味小吃,夫子庙可谓是全国闻名的小吃荟萃之地。江苏南京瞻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南京有两座保存完好的古典名园,一座是曾经作为太平天国天王府的煦园,另一座是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瞻园。现在我们将去参观的是瞻园。

【历史沿革;明朝王府—杨秀清东王府—“中统局”杂院】

在前往瞻园途中,我先来介绍一下瞻园的历史:瞻园位于南京夫子庙西瞻园路。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原为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给明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作为他安度晚年的府邸花园。

在600多年的历史经历中,瞻园几易其主。清代,中山王府改成江宁布政司所在地,瞻园由私家花园变成行署园林。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先是作为东王杨秀清的东王府,继而又成了夏宫副丞相赖汉英的邻国。太平天国失败后,遭到清军破坏。同治四年、光绪二十九年曾两次重修。国民党统治时期,这座江南名园曾是国民党“中统局”的杂院,荒芜不堪。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在刘敦桢教授的主持下开始整建,历时六年,到1966年,建成目前所见的面貌。

【乾隆与瞻园—瞻园总体概况】

瞻园到了。各位现在看到的赡园大门上的砖刻,“瞻园”二字,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手迹。据历史记载,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江宁(南京)曾驻此,并题有“瞻望玉堂”四字,瞻园之名也由此而来。乾隆对瞻园风光十分垂青,回京后还命人在京城北郊长春园中仿照瞻圆形式建造了如园,足见瞻园园艺的精湛。的确,瞻园作为江南名园,风景优美,布局合理。整座园林既有人文景观,又有自然景观,游人到此,定会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瞻园分为两大游赏区,东面为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共分五个馆,分别是序馆和一至四馆,1958年开始在此举办太平大国革命历史展览。南、北、西三面为假山,主体建筑静妙堂把园林分成南面小北面大的两个空间,各成环游路线,成功地弥补了南北空间狭长的缺陷。下面就请大家进内参观。

【仙人蜂—绮云峰—南石山】

各位游客:山、水、石是瞻园的主景。进入园内,我们首先看到这南门后的庭园中置立着一块玉立多姿的太湖石,这就是仙人峰。此处前有落地漏窗作框景,从暗窥明,恰似一幅山水条幅画卷,用以作为人口的对景和障景,十分恰当。仙人峰是瞻园名石的代表,瞻园的奇石还有缔云峰、友松石、步石、炸石等,为江南园林山石之珍品,有些还是宋徽宗花石纲遗物。

步入回廊,曲折前行,经海棠院,只见在花篮厅东南角的桂花丛中一块突兀灵秀的太湖石又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便是和仙人峰齐名的绮云峰。

看完石景,我们再去看山景。瞻园分为南石山和北石山两组,全系假山堆叠而成,但堆造之精,面积之大,确是巧夺天工。有人说瞻园是著名的假山园,全园面积仅8亩,假山就占3.7亩。

现在我们来到了南石山。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气势雄浑,山峰峭拔,洞壑幽深。只见假山上伸下缩,形成蟹爪形的大山岫,钳住水面。进人假山内,我们还可看到暗处有仿自然石灰岩的溶蚀景观,悬坠了几块钟乳石,造成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的山水景观。山上的植物让这座假山透出了勃勃生机,请看水池东北各有古树两株,栽种于明代,已饱经600年风霜,只见紫藤盘根错节,女贞翠绿丰满。另有牡丹、樱花、红枫等点缀其间,衬托了南石山秀丽多姿的特色。

【静妙堂一北石山】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静妙堂。静妙堂是全园的中心,系一座面临水池的鸳鸯厅,它将全园分成南北两大空间,并置有南北两大水池。我们先来看一下南水池,它紧接静妙堂南沿,略呈葫芦形,靠近建筑一面大而南端收小。再看北水池,空间比较开阔,曲折而富变化。东临边廊,北濒石矶,西连石壁,南接草坪。在静妙堂西侧,有一泓清溪沟通了南北两大水池,使南北两个格调鲜明的空间有聚有分,相互联系。

下面让我们去参观一下北石山。北石山坐落在北部空间的西面和北端。西为土山,北为石山。两面环山,东抱曲廊,夹水池于山前。山中还有著名的普静泉,水面清澈澄静,宛若明镜。在水池的北部,有一座紧贴水面的石平桥,沟通了东西游览路线。石山体积虽大而中空,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游客们:北石山顶是全园的制高点,有兴趣的朋友还可登高一望,体会风光旖旎的山前景色,让瞻园全景尽收眼底。

各位游客:瞻园的自然景观部分就欣赏到此。东部还有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了许多珍贵的太平天国革命史料和实物,请大家自由参观。

第三篇:十三个景点解说词

湖南省导游证考试十三个景点导游词 目录

1、金鞭溪································· 2

2、凤凰古城······························· 3

3、黄石寨································· 4

4、马王堆································· 5

5、韶山··································· 6

6、岳阳楼································· 7

7、天子山································· 8

8、炎帝陵································· 9

9、苏仙岭································· 10

10、桃花源································· 11

11、岳麓书院······························· 12

12、南岳衡山································13

13、崀山····································14

1、风景绝秀金鞭溪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有着“千年长旱不断流,万年连雨水碧青”美誉的金鞭溪。金鞭溪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峡谷之一,整个峡谷全长大约7.5千米。金鞭溪就好比是张家界这位“绝代佳丽”身上的一条蓝色丝巾,它把“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山水美发挥到了极致!那么金鞭溪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峡谷呢?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赞誉它是“张家界的少女”,当年张家界的宣传者——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此曾赞叹它是“一片童话般的世界”,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沿着吴老和沈老先生当年的足迹去揭开金鞭溪神秘的面纱吧!

请大家注意看左边这些奇特的植物,它就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珙桐是多年生木本花卉,通常在春末夏初的时节开花,花呈白色,柱头上略带-点紫红,很像鸽子的头和嘴,花身有两片又大又长的苞片,像是一对翅膀。整个花朵的形状就像一只放飞的鸽子,这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因而外国人亲切地称它为“中国鸽子花”。

现在大家请看眼前峡谷的两旁,这种高大而华贵的塔形树,这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水杉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树种,人们曾经以为已经在第四纪冰川袭击时期绝迹了。然而1941年我国的植物学家在四川省万县的磨刀沟发现了它。1982年开发张家界时,人们发现这里生长着大面积的水杉及3000多种珍奇植物,这真是大自然赐予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大家请往右前方看,前面这座高耸如云的石柱就是闻名遐尔的金鞭岩了,而金鞭溪就是因为长年流经此岩而得名的。它高378米,方方正正,上细下粗,棱角分明,如同一支高举的钢鞭,直指云霄,令人望而生畏。加上其岩石结构为红色石英砂岩和石灰岩,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故名金鞭岩。金鞭岩是整个张家界景区最高、最陡、最壮观的石峰,人们称赞它是“名山大川处处有,惟有金鞭奇上奇”!更为奇特的还有呢,再请大家看紧紧依偎着神鞭左边的巨峰,它好像一只雄鹰,鹰头高昂,凌空展翅.一只翅膀还有力地半抱金鞭岩,气势雄伟,所以叫做“神鹰护鞭”,这也是金鞭溪的王牌景点之一。

看了金鞭岩的雄姿,大家可能会奇怪:大自然为何会如此的神奇?据科学论证:3亿多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1亿年前左右,由于海浪的冲击,石英砂岩在海底沉积了500多米厚,后来,经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这里成为了陆地。地面抬升以后,在流水深切的作用下,一些细小的沙石被冲走,加上在重力作用下岩石的崩塌,又被雨水、溪流慢慢地冲刷等综合作用,使张家界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经风化、流水切割,逐渐形成了由一系列柱峰、方山、峡谷组合而成的这种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看到此情此景,没有人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叹!

峰回路转,鸟语花香,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沿溪遍布着一种形状怪异的花,它的形状特别像龙虾,不错,这就是龙虾花。龙虾花是一种珍贵的草本植物,它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实,冬天落叶。

人们都说武陵源有两只明亮的眼睛,现在看到的就是其中之一的——紫草潭。据说以前潭壁上长年攀生着一种紫色的草,因而得名“紫草潭”。在这里,河道 陡然变宽,从砂刀沟直泻而下的水经过长约15米的层层阻滞已变得没有多少波纹和涟漪了,水平如镜,紫草潭宽4米,水深约5米,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生活的温床,也曾经是著名的金鞭鱼产地。好了,我为大家就讲解到这了,谢谢大家!

2、凤凰古城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来凤凰古城做客。凤凰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名胜古迹很多,历来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城内的古代城楼、明清古院和石板小街现在仍是风采依然;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唐代修建的黄丝桥古城至今都保存地非常完好。凤凰不但风景秀美,而且人杰地灵。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和著名画家黄永玉都是凤凰人。《边城》、《湘女萧萧》、《湘西剿匪记》等十多部影视剧也曾在这里拍摄。

好了,我们现在到的这个地方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和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的故居。沈从文故居是他的祖父沈洪富于清朝同治元年所建。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先生就诞生在这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1919年,沈先生只身来到北京,开始了他从文的艰苦生涯,创作了《边城》、《湘西》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不久就蜚声中国文坛,几乎与年长他20多岁的鲁迅先生齐名。20世纪50年代之后,沈先生潜心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写出了惊世之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先生的作品与人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一致:自然、厚朴、谦逊、勤奋、博大而凝重。沈先生一生所创作的500多万字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学瑰宝,给后人研究旧中国和旧湘西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里是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先生的故居。1870年7月23日熊希龄先生就出生在这间小平房里。熊先生少年时期就具有忧国忧民之心,9岁的时候,他的私塾教师出了一副上联:“栽数盆花,探春秋消息”熊先生立即对出下联:“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一时传为佳话。熊先生成名后,积极主张维新变法,曾经创办《湘报》、时务学堂和常德西路师范学校,是湖南与谭嗣同齐名的维新派中坚。后来,熊先生又出任东三省财政监理官、热河都统,财政总长等职务,1913年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政府总理,当时的这一任政府被舆论界称为“才子内阁”。后来,因为熊先生反对袁世凯独裁,被袁世凯逼迫解散内阁,辞去了总理职务。1937年12月5日,熊希龄先生病故于香港,享年67岁。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虹桥。这座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清朝康熙九年又经过加修,桥面上原有吊脚楼亭,l956年修公路的时候,原来的楼亭和两侧的牌坊均被拆除,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桥下大家可以看到有一排百年历史的旧吊脚楼。吊脚楼下是凤凰传统体育节目——赛龙舟的地方。

大家沿着当年官道,到达的就是沈从文的墓地。达里看到的是黄永玉先生为纪念表叔沈从文而题写的铭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大家看到沈先生的墓地没有隆起的土堆,只有一块原始状态的五色石矗立其间;这里没有雕栏玉砌的装饰物,只有一条放牧、打柴的石板小路横贯其间,这象征着沈先生永远与普通民众在一起。沈先生的骨灰一半撒在面前这条沱江里,一半就葬在这块五色石下,他就像面前的这条沱江,发源于大地又回归大地,他像陪伴他的这块五色石,来源于大地又回归大地!作为墓碑的五色石正面刻写着沈先生的 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是的,正是这样一种信念,使沈先生舍弃升官发财的从军道路,选择了清苦的从文生涯;正是这样一种信念,使沈先生挥动了他那如橼巨笔,将他认识的湘西人介绍给全世界。在墓碑的背面,刻写着沈先生妻妹张允和女士的铭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四句话,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沈先生的一生。好了,我的讲解就到这了,希望凤凰能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有机会我们再相聚凤凰,谢谢大家!

3、画景天成黄石寨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张家界。非常高兴能同大家一起游览张家界最大的凌空观景台——黄石寨。人们常说“不到黄石寨,枉来张家界”,可见黄石寨是整个张家界风景的精华。一位著名诗人曾经这样评价黄石寨:“五步称奇,七步叫绝,十步之外,目瞪口呆,”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沿着这条山林幽径来欣赏两旁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吧。这是一排排曲折而又陡峭的山路。自古登黄石寨只有后山一条路,今天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十多年以前人工开凿的。

大家请注意听,前面传来了阵阵歌声,这是悦耳动听的土家山歌,前面便是土家姑娘的点歌台。—个个衣着秀丽的土家姑娘正在载歌载舞地欢迎着各位来宾。她们优美的歌声是否会唤起您对土家民风的无限向往呢?她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是否带给您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呢?此时此刻,您是否已经感悟到了张家界“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真谛了呢? 大家请看有边对面的山上,有一个大约20米高的圆形石柱,上面还有一块长约3米、宽l.5米的石匣,在石匣上有个石盖,这石盖一半凌空,—半盖于匣上,周围环绕蓍五棵翠绿的松柏,传说张良曾将黄石公的三卷天书藏于匣内后因战事平息。张良又取出天书放置在其他的地方,但是他却忘记了合上抽盖,至今留下一只半掩半开的石匣,由于这石匣内曾藏过天书。因而被人誉称为“天书宝匣”。

大家请看前方,两山相挤,中间仅有一条通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这里就是”南天门”。再请大家看这边,顺着我手指的方向便是“定海神针”。它高大挺拔,巍然屹立。似乎在用强硬的身躯支撑着整座大山。“定海神针”与“金鞭岩”遥遥相对,形成了一幅十分壮观的“天然壮景”。那前面这座孤立的柱峰又是什么景点呢?它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高达300余米,这就是张家界有名的“南天一柱”了。因为它立在南天门下面而得名。“南天一柱”是整个“武陵源”风景的特写,它拔地而起,上大下小。在它身上有一种历经万年沧桑却仍然坚忍不拔的精神,它是整个“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缩影,也是“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的节徽和标志。

说起“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大自然为何如此的神奇呢?根据科学的论证,三亿多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在一亿年前左右,由于海浪的冲击,石英砂岩在海底沉积了五百多米厚。后来经过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这里成为了陆地,地面抬升后,在流水深切的作用下,一些细小的砂石被冲走了。加上在重力作用下岩石的崩塌,又被雨水、溪流慢慢的冲刷等综合作用:就使得武陵源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这种奇特的”石英砂 岩峰林地貌。

好了,现在我要告诉大家,我们已经顺利的登上了黄石寨的寨顶了。我带大家到“摘星台”来看看吧。站在这使人油然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慨。特别是到了晚上,有一种与星星近在咫尺的感觉,似乎一伸手,就能将天上的星星摘下来。眼前的这个人I景点就是“六奇阁”。“六奇”准确地说是指山奇、水奇、云奇、石奇、动物奇、植物奇。好了,我们游览也要结束了。有机会欢迎大家再来黄石寨旅游,谢谢大家。

4、长沙马王堆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馆。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地区原来的马王堆乡,距市中心大约有4千米。1971年底,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才揭开了这座干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地。马王堆共有三座墓,其中一号墓中出土各类文物1800余件以及一具保存得十分完整的女尸。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采取了深埋密封的筑墓方式,加上2000多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大的地震,因此一号墓中的尸体以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大家看到的这件衣服可是我们陈列馆的镇馆之宝了。它的名字叫素纱禅衣,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禅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从墓中一共出土了两件素纱禅衣,它们的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也就是说还不到1两,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它的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可谓“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这样轻薄的衣物,汉代的妇女又是怎样穿着的呢?当时人们是罩在色泽艳丽的丝棉袍上穿,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非常朦胧的美感。

大家看到的这幅从一号墓中出土的T型帛画也是陈列馆的镇馆之宝。因为这幅帛画的外形和英文大写的“T”非常相似,因此把它称为“T”型帛画。据考证这是出葬的时候,由人高举着走在仪仗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大家可以看到整幅画的内容从上至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和地狱三个部分。华盖以上是天上部分。在天上部分正上方有一人首蛇身的神。根据“山海经”记载,它是威力巨大的烛龙神。在它右边绘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的扶桑树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最大的太阳中绘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把它称为“金乌”,其实这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人间部分是以华盖作屋顶,华盖以下是三个贴身的奴婢紧跟着轪侯夫人,两位炼丹的方士正向她献上长生不老的丹药。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家人守灵祭祀的场景。你们看,他们的神色肃穆,尽显哀伤之态。画面的下部分就是地狱部分了,地狱里赤身裸体的地神——鲧正平托着白色的大地,脚下踩踏着两条意欲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纵观整幅图,这是一幅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统一的杰作。它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因此,“T”形帛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杰作,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马王堆女尸。她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的夫人,她的名字叫“辛追”。辛追夫人出土时身高为⒈54米,体重为34。3公斤,她的血型为A型,我们可以看到辛追夫人的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均保存了完整的外形,她出土的时候 皮肤湿润且覆盖完整,呈淡黄褐色,手摸上去还有油腻感。大家看到这具尸体有眼球脱出、口张开、舌头稍微挺出、直肠脱垂的现象。这是尸体的早期腐败现象。但因为一号墓密封良好,尸体的腐败现象在下葬后不久就停止了。这具女尸保存的年代之久、保存程度之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当中都是十分罕见的。由于它明显不同于呈干瘪状的“木乃伊”和表面似蜡制模型躯壳的“尸蜡”,也不同于骨骼脱钙软化而易于折断的“泥炭鞣尸”,因此国际上已经认同,在尸体的分类上,应该把马王堆这类历史悠久、软组织仍有弹性、内脏俱在的“湿尸”,命名为“马王堆尸”。

经过对尸体解剖,推断辛追夫人是在吃过甜瓜后由于胆绞痛的急性发作,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由此导致急性心肌缺血而造成猝死的可能性为最大。她死亡的年龄大约为5O岁。好了,我为大家的讲解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

5、韶山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毛泽东故居参观。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的故居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的南方农舍,它面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形结构,这里的老百姓称它为“一担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是毛泽东家里的;而西边四间茅草屋则是他邻居家的,中间的堂屋为两家共用。大家抬头看大门顶端挂着的这块“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

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堂屋参观。这里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和宴请客人的地方,大家看到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这个呢叫做神龛,它是用来供奉神佛和祖宗用的。

毛泽东小时侯经常在这个地方帮助父母劳动,用水桶挑水,大家看到的这个大水桶就是当年的原物。

这里是厨房,请大家来看这口炉灶,过去农家的灶多用泥砖砌成。这口灶呢是在故居复原陈列的时候,根据老人的回忆复制的。

这里是火堂。南方农家一般都会有这间冬天架柴烧火取暧的房子,你们看这上面还有个挂钩,俗称“炉膛钩”,它是用来挂壶烧水的,当然也可以用来煮饭菜,冬天全家团团围坐边吃边聊,那可是热气腾腾的呢!1921年的春天,毛泽东在筹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回到韶山,他邀弟妹们围炉烤火、拉家常。弟弟毛泽民一口气讲了这几年遭受的灾难。毛泽东说:“是的,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就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所以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工作。”后来,在毛泽东的谆谆教导下,全家人相继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一家先后有6位亲人英勇献身。

我们现在进人的是毛泽东父母卧室。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间房子里,墙上挂的是毛泽东同志父母的遗照。他的父亲毛顺生生于1870年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不幸的是在1920年因患有急性伤寒病而去世,享年50岁。应该说父亲的勤劳节俭和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毛泽东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是他的母亲文氏,他的母亲生于18臼年,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的乡亲。父母亲所具有的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很大。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还说:“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大家现 在看到的这张陈旧木床也是当年的原物。

这里是毛泽东的卧室。墙上的这张照片是毛泽东和母亲及两个弟弟于1919年春天在长沙的合影。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在长沙读书。因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去省城长沙治病,所以他们母子四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也就是这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去世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在毛泽东外婆家珍藏而幸存下来。这里是毛泽东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当年,毛泽东晚上读书就是用的这盏小油灯。毛泽东他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特别多,他就在床边放一张条凳,凳上放一盏灯,人躲到蚊帐里面,将头伸到帐子外面来看书。冬天,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到深夜。甚至在他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劳动的时候,他也刻苦攻读。请大家抬头看,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在这间房的上方有个小阁楼,也就是在这个小阁楼上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

请大家跟我继续参观,这里是毛泽东家放农具的地方,毛泽东从6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因家里缺乏劳动力,他便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所以说毛泽东还正式当过两年农民呢。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好了,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毛泽东故居的参观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6、千古名楼岳阳楼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参观游览。岳阳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4A级旅游区。岳阳楼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岳阳楼的前身为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开始被称为岳阳楼,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岳阳楼的历史最悠久。二是风景独特,岳阳楼胜景由江、湖、山、城构成。“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干。”三是它的文化深厚。《岳阳楼诗文集》收录干余篇名篇佳作及大量的楹联匾屏和书画碑刻,大多数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其忧国忧民之惰溢于言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将这个优秀传统发展到了巅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当时苏东坡发出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四是它的文物珍贵。江南三大名楼中,惟有岳阳楼是保持原址、原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文物。现在大家所见到的岳阳楼为纯木结构,1983年按“整旧如旧”的原则落架大修而成,全楼没用一块砖石,没有一颗铁钉,全部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工艺十分精巧。

好,朋友们,现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横匾上“岳阳楼”三字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现已编入《中国名匾》一书。大家请看整个大楼由四根楠木大柱支撑。自楼底直贯楼顶,再以12根金柱为内圈,支撑二楼,周围则绕以20根本柱,彼此牵制门缝对榫,连结为整体。岳阳搂三层三檐,盔顶式木结构,盖黄色琉璃瓦。盔顶是岳阳楼建筑的突出特色,大家请看,它形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威武雄壮,配以飞檐,曲线流畅,给人势欲凌空之感。大家再看盔顶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窝蜂,层叠相衬,饰以龙头、凤头、云头纹饰,既承托盔顶重力,又使整个建筑更为精美、应重、和谐。因此,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和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进人主楼,苜先映人眼帘的是大家神驰已久的这副《岳阳楼记》的雕屏,这部雕屏由12块紫檀木组成。岳阳楼开始真正名扬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成为千古绝唱。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成为传世名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干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一楼所悬挂的是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我们现在登上的是岳阳楼的顶层三楼,站在这,凭窗远眺,可领略到“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欣赏“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大家可以看到洞庭湖水天相接,浑成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一楼时,得到的感觉不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吗?中间是毛泽东手书桂甫《登岳阳楼》的条屏,你看它布局严谨,笔意奔放,铁画银钩,雄健挺拔,深得怀素狂草遗风,且又自成一格。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悬挂于此,使岳阳楼更是锦上添花。岳阳楼的介绍我就给诸位讲解到这里,欢迎大家再到这来,谢谢大家!

7、如诗如画天子山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武陵源观光游览,很高兴能为大家导游,接下来我们将要游览的地方是武陵源中心景区之一,被誉为“峰林之王”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天子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举目远眺,千山万壑是尽收眼底。大家眼前看到的这种奇特的地貌叫做“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根据科学的论证,三亿多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在一亿年前左右,由于海浪的冲击,石英砂岩在海底沉积了五百多米厚,后来经过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这里成为了陆地,地面抬升后,在流水深切的作用下,一些细小的砂石被冲走了,加上在重力作用下岩石崩塌,又被雨水、溪流慢慢地冲刷等综合作用,就使得武陵源地区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这种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看到此情此景,我想没有人不会为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惊叹,那么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徒步漫游,用心体会这“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欣赏那“峰林之王”的无穷魅力。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神堂湾。神堂湾是武陵源景区最为神秘的地方,为什么说它神秘呢?神堂湾共有岩墩九级,曾经有人想进山探险,可他才下到四五十丈深的第四级,就是一片漆黑,阴风怒号,还伴着各种凄厉的叫声,使人毛骨悚然,魂飞天外。1968年的时候解放军某部为采灵芝等贵重药材,带上枪,利用绳索等工具,也只下到第六墩就不敢再下去了,因为从第六墩往下看,还是阴森恐怖、深不见底。因此 “神堂湾”这个地方从此以后便成为了无人涉足的神秘世界。

大家现在所处的地方是“点将台”,相传向王天子当年就是在这个地方操练军队。发号施令,那是何等的威风。请大家仔细观察山下的一座座山峰,粗看是杂乱无章,细看则是井然有序,它们一个个气宇轩昂,精神抖擞,威武壮观,整齐严肃,不正像是即将出征的将士吗?现在我们到达的景点是整个武陵源唯一的一处大型人文景观“贺龙公园”,进入公园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尊贺龙铜像:铜像高6.5米,包括战马重达9吨多,是中国近百年来的伟人中最大最重的一尊铜 像。

在铜像背后的不远处,便是“云青岩”观景台,从这里可以观赏到著名的“西海石林”。西海是名副其实的山的海洋,我们可以看到上千座山峰风起云涌般展现在我们的眼底。

请大家看前方的不远处,有一排秀丽精致的石峰,这就是武陵源“十大绝景”之一的“御笔峰”。相传向王天子兵败以后,曾经焚毁所有文稿,当他看到这几支御笔时,想到曾经用它们批阅公文。指挥过千军万马。如今却功败垂成,自己又有何颜面面对家乡父老,于是悲愤地将几支御笔掷落于山谷之中。然而笔通灵气,落地成峰,形成了大家眼前看到的“御笔峰”。如果在红霞满天的时候来看,御笔熠熠生辉,笔尖还残留着几点朱红墨迹。1994年,国家邮电部发行的“武陵源”邮票和首日封,以及大家手中的武陵源IC卡门票上的图案,都是用“御笔峰”作背景的。

各位朋友,接下来请大家欣赏“天女献花”的秀丽吧。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到对面山岭的中部,在朦胧的云雾中是不是有一个美女的倩影在云雾中亭亭玉立呢?你们看,她怀抱花篮,嘴含微笑,正深情地把朵朵鲜花撒向人间,因而称之为“天女献花”。

天子山的风景是迷人的,这里的民风也是淳朴的,这里有看下完的风景,讲不完的故事,因此有人评价天子山为“谁人识得天子面,归来不看天下山”。但愿天子山的景色留给大家的是永远美好的回忆,希望大家下次再来天子山观光旅游,谢谢!

8、炎帝陵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前来瞻仰炎帝陵。炎帝陵是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他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祭祀广场。一般祭祖都是在这里举行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主体建筑神农大殿,神农大殿是仿清古建筑,重檐歇山顶,看上去和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非常相似。

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图。神农氏的一大功绩“治麻为布,制作衣裳”,这使得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现在看到的是第二大功绩“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神农氏提倡交易,互通有无,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这是指神农氏创造的弓箭改进了狩猎工具,提高了生产力。第四大功绩是“始作耒耜,教民耕种”,为了方便种植,提高效率,神农氏发明了早期的农具,并且教大家耕种,从而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遍尝百草,发明医学”是他的第五大功绩。后人为了记住神农氏的这一大功绩,将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本书称为神农本草经。这是“作陶为器,冶制斤斧”,他制造了最早的陶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这里看到的是第七大功绩“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先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对精神生活又产生了强烈的追求,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五弦琴,又称为神农琴。这是最后一大功绩“建屋造房,台榭而居”。民房的建造源于鸟儿窝,鸟儿白天飞出去觅食,晚上又能飞回窝里栖息,神农氏想如果人们也有这么一个固定的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钻洞穴那多好呀。从这八大功绩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的创 造发明跟我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炎帝陵大殿共分为五进。第一进是午门,穿越午门我们可以看到迎面树立的这块高大汉白玉石碑,大家看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国家主席江泽民1993年9月4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大家再看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第二进是行礼亭。大家看行礼亭上方悬挂着一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的。好了,我们现在到达的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这两块大石柱上悬挂的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这副对联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还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这个主殿也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你们看老祖宗他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草药。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现在我们到的是第四进摹碑亭。在这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那么这块碑是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于1985年5月15日为炎帝神农氏题写的。这后面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墓,我们的老祖宗炎帝神农氏就一直安息在这里,几千年来这里一直香火不断。

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御碑园。历代皇帝每次祭祖完毕就会刻一块御碑以作纪念。好了,今天我们的参观就到这了,炎帝这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足点,经过无数先辈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谢谢大家!

9、神仙遗迹 苏仙岭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郴州苏仙岭旅游观光。苏仙岭又叫牛脾山。相传西汉时期苏耽成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所以称之为苏仙岭,苏仙岭享有“道家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称。

大家眼前看见的这座古朴的院落,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郴州旅舍” 郴州旅舍原本是古代一座平淡无奇的客栈,但是因为苏东坡的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当年被贬在此居住时,写下了千古名篇《踏莎行•郴州旅舍》而声名鹊起。原来的郴州旅舍早已毁弃,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在1989年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湘南民居风格重建的。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绝碑”。“三绝碑”的三绝分别指的是:秦观的词、苏轼的跋和米芾的字。苏轼酷爱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将这首词的最后两句“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在自己的扇子上;秦观去世后,苏轼十分悲痛,在扇面秦观词的后面,写下了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观的词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流传于世。南宋年间,邯州知军邹恭附庸风雅,命人将秦词、苏跋和米书一并摹刻在白鹿洞附近的这块岩壁上,形成52厘米长、46厘米宽的摩崖石碑,世称“三绝碑”。三绝碑有很高的知名度。1960年,毛泽东主席在长沙接见湖南省委和各地市领导时。曾经专门提起过这块石碑,并且饶有兴致地当场背诵了《踏莎行• 榔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为了纪念秦观这立著名的文学家,在三绝碑亭的左边树了这尊秦观的铜像。中国女排的队员们每次到郴州集训时都会到此漫步,陶冶性情。

徐霞客当年登临苏仙岭时最后拜谒的一处胜境,就是大家眼前的苏仙观。苏仙观是祭祀苏仙的逭观。它始建于西汉年间,后来遭到火焚。唐朝开元十九年即公元731年,唐玄宗下诏修葺苏仙观,以后宋、明、清都曾加以维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大家看到苏仙观南北朝向,长82.2米,宽41.5米,总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整个苏仙观呈现出宋代道观风格,正殿高于厢房,为大屋顶、四角飞檐、犀头粉墙、小青瓦、回纹窗,两厢为双层楼房。在正殿门前,大家可以看到门额上有“敕封苏仙昭德真君”八字汉白玉盘龙御碑,这是南宋景定五年即公元1264年宋理宗御书的,至今保存得相当完好。

在苏仙观的后面,还有这间“屈将室”。1936年,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将张学良将军囚禁终身。1938年春,张学良将军就被囚禁于这间房间里。在这里,少帅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表达了他忧愤的心情。解放以后,人们将幽禁张学良将军的这间厢房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肓基地,陈列了大量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厢房也被称为“屈将室”。现在让我们在这间“屈将室”一起来缅怀当年将军经历的峥嵘岁月吧。我们的参观就到这儿了,谢谢大家!

10、桃花源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来桃花源旅游观光!因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使得桃花源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现在我们登上的这座桥,叫“穷林桥”,以《桃花源记》“欲穷其林”而命名。传说当年武陵渔郎沿溪而行,置身于这一片桃花林中,十分惊讶。眼前这座精美的建筑物就是菊圃,它是建于明万历年间,原来是渊明祠,因为陶渊明爱菊,于是改名菊圃。大家看门口有副对联联:“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殺;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这副对联是说当年武陵渔人,从世外桃源出来以后,把人间仙境透露出去,引来了古往今来的游人想找陶渊明先生问良田美景究竟在哪里,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变。走进菊圃大门,正中是一块石刻,后面是《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栋古朴典雅的建筑,就是渊明祠。正门廊柱上,挂着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联:“心爱菊,睥睨荣华,难为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性嗜酒,不汲富贵,甘愿南山种豆,归来五柳先生。”那么这写出了陶渊明心爱菊花,厌恶荣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他特别喜欢喝酒,从不追求富贵,心甘情愿归隐田园,种豆南山,好个五柳先生啊!在渊明祠正中,供有渊明像,右边是他自传体铭文《五柳先生传》。这30多幅画,以历代名家所写陶渊明为依据,介绍陶渊明这个伟大诗人61个春秋的人生旅途,他五次出仕为官,五次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辞去彭泽县令后,乐道清贫,安居田园,终老一生。这里是方竹亭,方竹亭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即公元1595年,为八方三门四窗砖石结构。亭子旁边的方竹是桃花源珍品之一,亭子也是因此而得名的,1995年,江泽民主席游览到这里,抚摸方竹后,连声说:“还真是方的呢。”

踏着这条古朴的石板小径,我们已经来到了“秦人古洞”,现在经收眼底的这些房屋古色古香,都是村民的住宅,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乐土上,繁衍生息。有趣的是,这里许多人家都姓秦,大概是为“避秦时乱”,就以朝体为姓吧。他们都非常好客,“每逢客至,必设酒杀鸡作食”,并“咸来问讯”。

沿齐整而古朴的石级下行,首先到达秦人居。秦人居为秦代建筑样式,古窗幽壁,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室内陈设极富先秦风味,室外田园桑竹,古意苍茫。走出秦人居,便是竹廊。竹廊全用竹子精工做成,廊亭相连,结构精巧,造型奇特,远看像蛇形龙腾,气势非凡。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公议堂,这公议堂为回廊穿斗式木构古典建筑,传为秦人所建,内有院坪、戏台和鱼池。公议堂是秦人议事之处,凡祭祀、婚丧、营造等大事,均在此处理。好了,桃花源的游览就结束了,我的讲解就到这了,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11、岳麓书院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观游览,很高兴能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就是岳麓书院的前门了,请大家抬头看,有一块干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有一干多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干年学府”之称。它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及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好,现在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文化气息吧。从岳麓书院的这幅平面图上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和祭祀。这里是赫曦台,赫曦台是古时候酬神演戏的舞台。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时候,常常很早就爬起来跑到岳麓山上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欢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后来张栻就修了一个台,取名“赫曦台”。沿着中轴线我们来到了岳簏书院的大门,请大家抬头看一下,大门上“岳麓书院”这块匾,这是宋真宗御赐的,大家再看一下两边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上联“惟楚有才”是出自左传,下联“于斯为盛”是出自论语,那么这一幅对联也道出了岳麓书院做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汇粹之地的历史史实。我们现在来到了讲堂,讲堂是讲学的中心场所,后来因为朱熹写了“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所以又称“忠孝廉节堂”,讲堂内共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这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诚所撰写的。毛泽东青年时曾入居学院的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大家再过来看下第二块匾“学达性天”,这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 所赋,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人的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休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休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最里面的这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说了那么多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理学呢?理学就是儒家学说发展到宋朝时的一种称法。理学的开山鼻祖是我们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颐的老先生,而发展壮大理学思想的则是薯名的程颐、程颢两兄弟。大家再往下看,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一米的长方形讲坛,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了二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栻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而设的,当年二位汇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可见朱张两人当时名声之大,想想看历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当年他们就是坐在这底下听老师讲课的。下面我们将要参观的是书院作为藏书功能的部分“御书楼”,这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好了,我们今天的游览也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于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了解,谢谢大家。

12、中华寿岳南岳衡山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南岳衡山做客!衡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素有“五岳独秀”、“中华寿岳”之称。南岳号称“五岳独秀”,以“秀”为主要景观特色。大家可以看到这里群峦叠翠,万木争荣,云雾缭绕,是“五里不同景,十里两重天”。衡山的风景美不胜收、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衡山四绝”: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祝融峰之高和水帘洞之奇。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占多。”衡山不仅是风景名山,也是宗教圣山。但是衡山与其他宗教名山相比,其独特之处是山上佛道并存,互彰互显,同尊共荣。衡山自古为道教名山。据《南岳志》的记载,在历史上曾经有不少高道隐居湖南,如西晋时期的道教上清派开山宗师、中国第一位女道士魏华存,修道于衡山黄庭观等等,如果说道教使衡山皎洁似月的话,佛教则令南岳如日中天。尤其是佛教禅宗,先后衍生出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等五大宗派,流传全国甚至朝鲜、日本等海外地区,佛教史上称为“五叶一花”。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南岳大庙。南岳大庙是一组集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和皇宫殿宇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也是我国南方及五岳之中规模最大的庙宇。大庙现存建筑共有九进、四院、八寺和八观,前后纵深375米,它的中轴线上为儒家建筑风格,东边为八个道观,西边则为8个佛寺,像这样儒、道、佛三教共存一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现在矗立在大家面前的是南岳大庙中轴线上的第一进建筑——棂星门。以棂星来命门,寓意着希望人才兴旺,国家昌盛。大庙的第二重院落正中为御碑亭,这是大庙中轴线上的第四进建筑,御碑亭里面立着康熙皇帝撰写的《重修南岳庙记青石碑。绕过御碑亭,这里就是大庙中轴线上的第五进建筑——嘉应门。“嘉应”是古代用来迎接远方宾客的仪门。

嘉应门后的第三重院落为南岳大庙的主院,由御书楼、正殿、寝宫和东西长 廊组成,共有屋宇58间。穿过御书楼,各位面前的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相似的大殿便是整个大庙的核心——正殿。整个正殿,是处处有景,处处叫绝。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忠烈祠。忠烈祠是我国建筑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也是国民政府在大陆唯一一处保留下来的纪念抗战烈士的大型陵园。大家可以看到忠烈祠是仿照南京中山陵样式建造,坐南朝北,依山而筑,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它沿中轴线共分为牌坊、纪念碑、纪念堂、致敬碑和享掌五个部分。在这里,长眠着国民党第九战区和第六战区的部分抗日阵亡将士。朋友们,眼前的这座牌坊就是忠烈祠的正门。这是由花岗岩石砌成的,正上方的汉白玉石匾上镶嵌着原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兼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题写的“南岳忠烈祠”五个镏金大字。站在广场的中心,大家肯定会被这个造型奇特的雕塑所吸引,这便是“七•七纪念塔”。大家看,它是由五颗竖立的石制炮弹组成,炮弹一大四小,代表着我国的五大民族——汉、满、蒙、回、藏。雕塑的正面和左右两侧,都嵌有汉白玉砌的“七七”两个字,象征着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掀起的全民抗日的民族怒潮。

现在我们便来到忠烈祠的第三进建筑——纪念堂。纪念堂的正中竖着一块高达6米的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薛岳将军撰写的《南岳忠烈祠纪念堂碑记》。记述了建祠的历史背景和经过。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忠烈祠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建筑——享堂。在享堂正门上方悬挂着镏金巨匾“忠烈祠”,这是蒋介石的真迹。我们现在已经登上了衡山七十二峰的最高峰——祝融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站在这里凭栏望月,会觉得云低月近,如登天门一般,令登临者心旷神怡,魂游物外!好了,参观完祝融峰,各位南岳之行也就要结束了,希望南岳衡山这颗南国明珠能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谢谢大家!

13、崀 山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崀山观光旅游。崀山是位于湘西南边陲的新宁县境内。相传舜帝南巡时途经新宁,看到这秀美的奇山异水,驻足赞叹:“此山良好,可谓崀山。”崀山由此而得名。

崀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在数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内陆湖,由于地壳的变动,内陆湖底突出,从而形成了现在的红色砂粒岩结构的丹霞地貌,其丹霞地貌的形态和规模在全国同类地貌之中均达到极限。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牛鼻寨景区。为什么叫牛鼻寨?原来在东面那块大石的右侧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成对出现的“牛鼻孔”,当地老百姓称为牛鼻山,后来因农民领袖雷再浩、李源发先后在这里聚众起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囤兵扎寨而改称为牛鼻寨。

眼前大家看到的“天下第一巷”几个大字,是丹霞地貌命名者、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国达教授l993年来崀山时亲笔题写的。天下第一巷最宽的地方也只有0。8米,最窄处仅0。3米。置身在这天下第一巷,后不见来处,前无有尽头,只能看见头顶一线青天,绝壁对峙,鬼斧神工,大有天光一线,人生如缝的感觉,堪称天下一绝。

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八角寨景区,八角寨景区是位于崀山最南端的湘桂边境,因为山顶有八座山峰相连,而这八座山峰互为犄角,像一朵八角莲花而得名。

现在我们进人了骆驼峰景区,骆驼峰景区是丹像不像霞地貌地形中典型的象 形景区。大家请看正前方的骆驼峰,它一只从沙漠远足来此的骆驼呢?这可是世界上最长、最大、最重的骆驼了。大家再看这边,有座倒立的辣椒峰,它高180米,上周长约100米,下周长才40米,这通体赤红、分外夺目的辣椒是湖南入热情的象征。2002年9月,法国“蜘蛛人”阿兰•罗伯特徒手攀岩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活动就是在此举行的。

各位朋友,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有碧绿的青山、清澈的江水、低垂的翠柳的紫霞峒景区。大家不要以为紫霞峒是一个洞,其实紫霞峒并不是一个洞,峒者冲也,它是少数民族村和寨的意思。传说有一位高僧云游至此相中此地,每天早上起来,点燃香烛,迎着彩霞把袈裟铺在红瓦山上,然后打坐修炼,袈裟经阳光一照,霞光万道,香火缭绕,故称“紫霞峒”。这里也是佛教和道教的圣地。

刚刚我们见识了崀山的伟岸,现在请大家再来感受一下扶夷江的温柔。美丽的扶夷江碧流澄清,两岸奇峰异石就像一条飘带贯穿全景。扶夷江与漓江同发源于广西资源县的猫儿山。因为新宁县古为“扶夷侯国”,故称扶夷江。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崀山六大绝景之一的将军石,将军石原是一座山体,丹霞地貌发育到晚期形成了石柱,它高400米,周长40米,顶部略小,上下等粗,5千米以外仍可见其独立天外的伟岸英姿。好了,我的讲解就到这里,希望这一次崀山之行能为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谢谢大家。

第四篇:武汉大学景点解说词

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这座拥有着120年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神圣殿堂—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大家所熟悉的学分制、双学位制、第二学位等都是由武大率先在国内创立并实施的。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孕育了光荣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和而不同”的独特办学风格,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优良校风。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响遏行云;巨星闪耀,光照寰宇。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

学校现占地面积 5053 亩,建筑面积 221 万平方米。校园濒临东湖,环抱珞珈,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一批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近年来,武大学人又进一步精心治理校园,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文科区标志性建筑群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园更加多姿多彩。稍后我们会为大家一一介绍。

行政楼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30年代建成的理学院和工学院大楼(现行政大楼),它们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我们先来看看对面的理学院,它是一座八角墙体穹隆屋顶,带有典型罗马风格的建筑,而位于我们身边的是工学院大楼,它有着方形墙体和四角重檐方屋顶,是拜占庭风格的中西融合式建筑。这里,理学院与工学院的建筑巧妙对称构思,不但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中国建筑理念,还体现出建筑师对西方精髓的整体把握,以及对人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理解,这些天才杰作,是馈赠武大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除了天圆地方一说之外,还有南方北圆之说,所以这两栋建筑是可以帮你定方向哦~)大 家仔细注意一下,在每一栋老建筑的墙上,都挂着一片铜牌,这是武汉市政府为保护优秀名建筑而颁发的。而在地上,那外方内圆的地标,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的GPS卫星定位点。像这样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在武大一共有15处26栋,总面积达到五万四千平方,在全国高校中首屈一指,这也就是为什么武大会被评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同时,武大还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属东湖风景名胜区的一个分支——珞洪(珞珈山、洪山)景区。而同时享有这两项称 号,在全国高校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至于这些建筑的设计者,他是李四光先生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美国人开尔斯。

开尔斯年轻时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专修建筑设计,后来到了中国,对中国的建筑也很有研究。所以,他才能将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那么好的融合在珞珈山上。当时,李老的选址和开尔斯的设计,都得到王世杰校长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所以,真的可以说,是智者共同创造了珞珈的永久辉煌。

梅园樟树林(李达像)

我们现在这个位置就是武汉大学的“梅园”。大家知道,武大号称有“四大名园”,分别是樱园、桂园、梅园和枫园,为何为此名呢?这是根据不同园区的主要植物定名的。

现在这四大名园主要是指它们中间的学生生活区,比如这里的梅园、那边的桂园、樱顶的樱园都主要是各院学生的宿舍和食堂,而枫园则主要是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的生活区!

大家再看这片郁郁葱葱的树木,中间有一座雕像,大家猜猜他是谁呢?他就是李达,他是武汉大学建国后的第一任校长,同时也是任期最长的校长(达13年)。李校长是中共一大代表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宣传部长,著名的马列主义哲学家,也是毛主席十分亲密的朋友。毛主席建国后只视察过两所大学,那就是天津大学和武汉大学。其中就因为李校长的关系而到过武汉大学。我们常开玩笑说,毛主席到我们这来是“因私事办公事”。

在树林那边,有一个梅园小操场,一般每年的新生大会都会在那里举行。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个露天电影剧院,在每周五晚上,它都会为师生们免费上映两部影片。大家不要以为都是些教育片、老片,事实上,它一般只放映国内外最新的大片,这让我们在周末晚上有了一个理想的休闲去处。

未名湖

我们前面的这个小湖是我们湖北千湖之省的一个漂亮的小妹妹。以前我们都叫她未名湖,大家肯定要笑了,未名湖不是北大的吗?是的,不过我们也是因为她之前一直没有名字,所以我们学生都这么叫。近几年,武大刘以刚教授提出称这个小湖为“一鉴湖”取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之意,后来渐渐变成了鉴湖。每天早上7点40分,这里可是有准时的喷泉哦。新图

2011年11月16日,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新馆正式开馆,图书馆(总馆)新馆建筑扩建面积35000㎡,工程遵循依山就势、新旧一体的设计思想,外形变化错落有致。优美的建筑语言,造就楼群轮廓既浑然一体,楼栋之间又个性分明,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与旧馆融合无间,更体现了现代图书馆大开间、全开放、凸显交流共享功能需求的设计特色。一座连廊含院、曲径画楼、银墙绿瓦、古今合一的武汉大学文化地标将开启武汉大学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新纪元。新馆拥有300万册藏书、4000个阅览座位、全无线网络覆盖、一门式管理系统及多种现代化服务设施,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师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将开启武汉大学图书馆建设以及信息共享服务新的一页。

校大门牌坊

大家抬头看一下这个牌坊,这是1993年武大百年校庆时由校友捐资修建的,正面“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是由书法家曹立庵先生所书,背后的篆体大字“文、法、理、工、农、医”则体现了武大建校之处所追求的一流综合大学的目标。前方的八个金色大字是百年名校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自尊自强,奋发向上,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便是取此意也(“自强”呢,也取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为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其实这个牌坊是仿造的,真正的原牌坊在街道口那边,还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呢!当然了,这个牌坊也是武大最受欢迎的合影背景。

校园广场

好了,现在各位请往右看,这是我们学校在2000年建设的珞珈校园文化广场,是目前我国高校当中最大的文化广场,这茵茵绿草、曲径小道是我们大学生最喜欢的地方。这里的草坪是经过植物学家特别设计的,有两种草,一种是适合春夏种植的草,一种是适合秋冬种植的,两种交叉种植,所以这片草坪是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广场中间种有几棵高树,其中有一棵是从神农架移植过来的,号称是千年古树,大家可以猜一下到底是哪一棵,它的周围是一片空地,夏天的时候常有人在那片空地上开露天音乐会,有时有一群时尚运动青年在那儿练习滑板与特技单车什么的,当然了,晚上这里也是老年迪斯科的乐园。这是2002年落成的生命科学院大楼,又叫逸夫楼,前面这个像花房的建筑物就是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杨弘远先生的一个实验室,他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物学家。宋卿体育馆

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武大的老体育馆,它建于1937年,是由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的儿子黎绍基和黎绍业捐资修建的,黎元洪字宋卿,因此此馆又名“宋卿体育馆”。此馆分上、下两层,总面积2500平方米,楼上是篮球场,楼下是健身房。该馆同样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鲲鹏广场

现在大家来到的这一开阔的场地是武大颇负盛名的“鲲鹏广场”,鲲鹏是既象鱼又象鸟的动物,源自庄子名篇《逍遥游》。它不仅能凌空翱翔,而且可以遨游万里,樱花丛中的这座雕塑就是鲲鹏,就象石雕正面所书的“北冥深广,鲲翼垂天,云拨九万,水击三千。”每年毕业离校之际,都会在这里合影留念,纪念他们鹏程万里的起点。现在的鲲鹏广场是武大学子的英语角,每周三晚上这里都会聚集许多人在这里练习口语,谈天说地。

老斋舍

这幢有着布达拉宫式建筑风格的“老斋舍”,我们武大的学生将其称为“樱花城堡”。老斋舍是武大最早的学生宿舍,它是仿西藏布达拉宫琉璃瓦建筑,从樱花大道登老斋舍石梯到老图书馆,是一段颇为艰辛的攀登历程,这对要进入科学知识殿堂的莘莘学子而言,也是一个精神和意志的磨练,寓意着“书山有路勤的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如果大家觉得累了呢!不妨听我说说这建筑的趣事,大家可以看到每层两边入口的门上都有一名称,大家试着认一下。这些字是由下至上依次按《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zè),辰、宿、列、张”来编号的。老斋舍最初每层都供应热水沐浴及冲水厕所,这些设备现在看来很平常,可在当时却相当“贵族化”。这里也是采光照相的好地点哟!这里也是武大的毕业生最热衷的毕业照场所。

老图

老图书馆建成于1934年,雄踞狮子山顶,以前是校园内最高的建筑,东可俯视东湖碧水,南与行政大楼(处于“火石山”上)遥相呼应,北可远眺武汉三镇风光。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老子为周守藏之史,所以道家派的创始人老子可谓我国现已知道的最早的图书馆长,老图大门上方就镶有老子的全身金属刻像。老 图的外形象皇冠,位置显赫,文法两学院犹拱卫皇帝的左臣右相,老斋舍的三个亭子位于下方稍远处,精巧玲珑,它们正如膜拜在人类知识宝殿下的学子。此前,老 图书馆一直是武大的最高建筑,不过现在它被后起之秀、也就是老图书馆背面、狮子山脚,东湖之滨的工学部主教学楼(1教)超越了(有18层)。那栋白色的庞大教学楼也被我们称作变形金刚,只因它的外形太独特了。从这里我们也能窥见它的“尊容”。这旁边是王世杰雕像,他是1928年成立新武汉大学后的首任校长。

在老图书馆左边的建筑是原文学院,在它另一侧还立有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先生的雕像,现在是数学院的办公楼了。它与老图书馆右侧的原法学院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建筑。大家看文学院,它的房檐是采用的翘角,寓意着文采飞扬;而另一侧的法学院则采用平角屋檐,寓意着法理刚正。

理学楼

这里就是我们刚刚在行政楼看到的理学楼了,它遵循“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建筑原则,又引用了西方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达到了整体建筑美与单体建筑美的完美结合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人文馆

这栋高大的建筑,就是武大的人文科学馆,它是由香港的邵逸夫先生捐资1000万港币,国家教委拨款350万人民币,于1990年落成的,可以说它继承了武大以住的建筑风格。大楼外观呈山字形,屋顶为绿色(即是孔雀绿)琉璃瓦,设计新颖,建造精良。地处学校的中心区,与老图书馆和行政大楼珠联璧合,呈三足鼎 立之势,东可俯视东湖,远眺磨山,气势磅礴,典雅大方,曾获全国建筑一等奖,国内建筑家赞誉它是“全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里面最美丽的一栋建筑”,同时也是 94武汉市十大名建筑之一。现在,逸夫楼是文学院和历史系的教师办公用楼,因此,著名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将此命名为人文科学馆。楼门上的“人文科学馆”五个字是邵逸夫先生亲手所题。这里的报告厅也是武大大部分大型活动的举办场地。

奥场

各位同学,现在我们来到了武大风景最为独特与美丽的地方了。这个操场原来并无很特别的名字,1958年9月12号(武大三十年校庆哦),毛主席就是在这里会见了武汉高校师生代表。为了纪念这件事情,武大将这个操场改称为“九一二广场”,我们也称它为奥林匹克运动场,简称“奥场”。每年一度的校运动会以及新生军训成果汇报大会都在这里举行。

结束语: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踏向美好的未来!各位同学,到现在我已经带领大家参观了武大主要的景点,希望各位同学能对武大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希望我们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最后我想以董必武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导游:“珞珈之山,东湖之水,山高水长,流风甚美。” 谢谢大家,再见!

第五篇:浅谈历史文化景点解说词英译的失误及对策

浅谈历史文化景点解说词英译的失误及对策

摘要:旅游景点的英文解说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这个城市对外交流的成败。此研究以金华历史文化景点为例,通过对景点解说词英译现状的调查,将主要翻译失误划分为功能和语言失误两大类,并在分析失误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改进这些翻译失误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景点英译;功能翻译失误;语言翻译失误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62-04

旅游景点的英文简介及英文标识乃一个城市的名片。正确、流畅、文化信息量丰富的译文不仅能给参观访问的外国友人留下良好印象,同时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笔者在对金华一些历史文化景点的英文翻译或简介进行调查后发现,其中因语言或对历史文化背景不清等原因造成的翻译失误比比皆是。因此,本文旨在对金华历史文化景点的英文简介或英文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发现错误,分析原因,并提出修改意见,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景点英译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笔者参观了金华各处具历史文化特色的景点,如太平天国侍王府、天宁寺、八咏楼、八咏公园、黄宾虹公园、艾青纪念馆等,并将各景点内所有中英文双语材料进行数码采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第一手素材,其中景点内中文解说2 993字,其相关英文翻译2 897字;然后对收集的双语资料进行分析,找出翻译失误。为了使分析更加客观可信,笔者还参考了英美国家一些旅游网站的景点介绍文本,总计6 780字,作为用英语原语写成的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s),即“不同文化中相同类型或体裁的本土文本”;最后在两相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修改方法和参考译文。由于景点内的双语材料多集中在八咏楼和侍王府两大古迹中,下文的分析将以这两个景点的例子为主。

二、英译失误分析

旅游解说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问题的根源也涉及甚广,包括中西方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等等,因此对错误的分类也存在着很大困难,研究者们采用的分类方法也有所不同。Nordll在阐述翻译目的论时将翻译失误自上而下地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功能翻译失误(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8),文化翻译失误(cultural transladon elTOl'S),语言翻译失误(1inguistie translation errors)和文本特有的翻译失误(text-specille translation elT01~),本文结合金华历史文化景点英译的实际隋况,主要从功能和语言两个方面的失误进行分析。

(一)功能翻译失误 功能翻译失误是最高层次的翻译失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涵盖了译文中所有的翻译失误。产生功能性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译文的功能或译文的受众_引。在金华历史文化景点的翻译失误中,较为典型的功能性失误有以下三种情况: 原文中对译文受众无用的信息,在译文中没有删除或简化

此处所指的“无用信息”并非真正的无用,而是指那些与译文的预期功能(本文中指金华历史文化景点解说英译文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和译文预期读者(即来金华参观游览的外国游客)的认知不相符的信息。众所周知,汉语旅游文本的一大特点是常常使用大量的叠词偶句,辞藻华丽,描述性强,且常引用诗句,行文工整,声律对仗,但英语重客观平实,逻辑性强,突出信息,因此如若将这类源语文本一字不落地照直译,反而显得矫揉造作,还不知所云。请看下例:

例1,“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这是李清照南宋绍兴四年(1134)金兵南下来金华避难时所作。此诗句视野开阔,气象宏敞,勾勒出金华重镇形胜,其笔力非凡。此诗虽短却意境深邃,对大好江山的赞美跃然纸上,一个‘愁’字,又浸透着爱国爱民之情。”

这是八咏楼中非常重要的一处景点解说,此诗乃李清照在金华避难时留下的最为人称道的诗篇。这首诗写得气势非凡,但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如“江山”,“南国三千里”,“江城”,“十四州”等在译文中“一言难尽”,即使加上详细的注解也未必能让外国游客理解。请看原译文:

“FantasticanddistinguishingBayongPadoga;Lettheoffspringthink about the worid,I can g0 around the state by three thousandof water.it depressed fou~een prefecture.”

除去一些语言错误不提,此译非常忠实,但实在不知所云,笔者认为,既然此诗的译文无法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并且与译文读者的文化预期相左,倒不妨将其简化处理,仅以介绍的形式告诉游客有这样一首“题八咏楼”的诗更好。改译如下:“Li Oingshao wrote a poem named Ode to the BayongPagoda in the year 0f 1134 when„„”。当然,笔者拙见,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生硬的逐字翻译或字面翻译 虽说逐字翻译或字面翻译在某些翻译层面上并非不可取,但这样的译文不能损害其在目的语读者中的可接受性,否则就属于翻译失误。

我们以参观须知的翻译为例。中国的景点解说中大多有参观须知的内容,主要目的是约束游客的某些行为(如不得涂写、攀摘、随地吐痰、乱扔废物、不得携带相机等),并提供买票、开放时间等信息。本小节举其中一句为例:侍王府参观须知中的第七条: 例2,七、凭票参观,一人一票,儿童半票,团体优惠。原译:Visit according t0 your ticket.A ticket to one peo-ple.Half a ticket’s price t0 a child.Group discount.

此种译文实在让人哭笑不得,从中可见景点解说翻译质量的良莠不齐。“凭票参观,一人一票”之类的措辞在汉语的参观须知中十分常见,但如实翻译成英文似有“多此一举”之嫌。按照英文的习惯,通常处理成“Visitors are admitted up-on the presentation 0f valid tickets“。建议将此句改为: “Visitors are admitted upon the presentation 0f valid tick-ets.Half price for children and discounts are offered forgroups.”

这样译文既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又包含了完整的源语信息。简言之,避免上述两类功能性翻译失误的最佳途径就是尽量摆脱原文的束缚,多比较中英文的不同表达习惯,必要时适当参考英美国家旅游景点中的平行文本。

3.译文对源语特有的文化现象缺乏必要的注释

这些景点解说英译的受众群非常明确,即那些来金华旅游的外国游客,他们的兴趣、认知结构、文化和教育背景、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势必与国内游客不同,因而译者需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Nida~曾经指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共享信息的数量和性质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需通过注释等方法来弥补译文读者所缺乏的共享信息或背景知识,否则译文读者对源语特有的文化词或文化现象就无法理解。

我国外宣工作的老前辈段连城先生早在1990年就针对外宣材料的翻译问题提出了“解释性翻译”(interpretivetranslation)的主张。他认为,在翻译具有明显中国特色或文化属性的内容时应该进行“解释}生翻译”,具体可以进行三种“手术”:镶补、减肥和重组。所谓“镶补”就是补充外国人不懂的背景,如人名地名、历史事件、中国特有的体制机构、行话、典故、政治口号和术语等,也就是我们在对外报道英译中常用的解释性增译法。当源语的某些文化信息与译文读者的认知不相吻合时,译者可采取诸如解释,夹注,加注之类的附加交际渠道为译文读者提供部分所需信息。加注在旅游解说英译中自然有些不妥,但用加括号、定语、同位语或句子等进行简要解释的方法却是可取的,当然这种增译务必简洁明了。再以例1为例:

原文中提到“南宋绍兴四年”和“金兵”两个历史背景复杂的词。此处的“绍兴”乃南宋的第二个年号,并非一般外国游客所熟知的浙江历史名城绍兴。原译文中的翻译只会让外国游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译者在处理时可化繁为简,提供大致的年代即可。“金兵”则不同,原译简单译为”Jin Troops“,译文读者无法理解。这涉及到中国古代宋朝(北宋南宋)时期汉族与北方民族间的战争史,多解释无益,但简单说明还是有必要。笔者建议将第一句的译文改为:

This poem was written bv Li Qingzhao in l 134 Df SouthSong Dynastrv(1127-1279),when she came t0 Jinhua t0 takerefuge after Jin Troops(a force from the North)invaded theSouth.

改译中划线部分用加括号简要增补背景知识的方式对上述两个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词语做了处理,使译文相对清晰易懂,提升了对外传播的效果。

这样的例子在金华的景点解说译文中还有很多,如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明太祖朱元璋”,明部尚书朱大典、戚继光等,都必须添加适当的背景介绍,否则就达不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事实上,我们在对外宣传英译中已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凡是碰到历史人物、朝代等的翻译,都须提供大致的起止年限作为参考,以便于外国受众理解。

(二)语言翻译失误 金华景点解说英译中的语言翻译失误甚多,小到标点和大小写,大到整个语篇处理上的诸多问题。其中词汇层面的失误数量最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且客观原因居多,因此本文暂不讨论,而着重句子和语篇层面的失误。

1.错译、漏译

错译多由译者没有或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内容所致,而漏译多须归因于译者对待翻译任务的态度。例1可谓最典型的问题文本,其中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翻译失误类别。我们来完整地看一下例1的下半部分文本:

笔者在此原封不动地照搬了景点解说中的译文,保留了所有的标点和拼写错误,这里主要讨论错译和漏译。原文第一句的“金兵南下”是表示原因,也就是说“来金华避难”的主语应该是李清照,而非“金兵”,但译文却1).2”Jin Troops“为主语,变成了“金兵来金华避难”,意思大相径庭,向译文读者传递了完全错误的信息,此种错译实属不应该。

另外,第二句中写道“金华重镇形胜”,此信息在原文中非常重要。此处的“重镇”是指当时的金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而成为军事重镇,这也是为何李清照在诗中称赞金华“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原因。但译文却简单处理成“the beautiful appearance 0f ancient Jinhuacity”,明显与原文不符,并遗漏了重要信息,应补足。同时,最后一句话的译文句式相当哕嗦,短短的一句话用了四个“it来指代,不仅句式单调重复,且不符合英文的行文规范。综上所有翻译失误,笔者将此小段改译如下,划线部分为所作的主要修改:

如此,译文添加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增补了遗漏信息,最后一句用一个复合句将所有信息穿起来,句式紧凑,信息完整。语篇缺乏衔接,重复单调

Halliday和Hasan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将英语句子的衔接手段分成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词语(co~tmcfion)及词义衔接(1ex-ical cohesion)。一般说来,前四种通常被归纳为语法衔接。因此,简单来说衔接的实现手段主要为语法衔接与语义衔接两大类。本小节讨论这些解说词英译时语法衔接手段的缺乏。以下是八咏楼景点中关于沈约的一段介绍及译文:

例3,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今德清县武康镇人),文学家,他少年好学,昼夜不倦,博通群书,善文辞,晚年拥书两万,京都无人可比。他历任宋、齐、梁三代,虽无显著政绩,但在文学方面却负盛名,是齐梁时的著名诗人。

就英汉语而言,“现代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多用形合方法(Hypataxis),即用连接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而汉语既用形含方法,又用意合方法(parataxis),但重意合法”。原文第一句用了零个连接词语和一个代词就简要勾勒出了沈约在文学上的造诣,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合”文本。鉴于英汉语的这种区别,我们在转换成英语时应根据英语“形合”的特点适当补充衔接方式。译文虽大量增补了代词he(达7个),但句式单调重复,逻辑混乱,不符合英语结构紧凑,信息突出的特点。事实上,这些简单句完全可以通过补充连接词语将其构成“葡萄型”主干枝权有机分布的整体。同样,原文第二句用了一个代词“他”和一组“虽„„但”的连接词,译文虽非常忠实地照搬了这个句式,效果却适得其反:句式单调。结构松散。结合前面提到的增补背景知识等外宣翻译原则。

改译文增加了“字休文”的内容和宋、齐、梁的大致年限,通过运用非谓语动词和增补连接词的方式使译文更加紧凑,逻辑清晰,另外,改译文分别用“he”,“shen”和“shenYue”三种方式进行回指,避免了原译文都用“he”的单调状况,更加符合英文不喜重复的特点。

三、对策与结论

本文对金华历史文化景点的两大类翻译失误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与参考译文。应该说造成这些翻译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译者的水平、对待翻译任务的态度等主观原因外,旅游景点标识牌制作人员的专项受教和训练及有关管理部门的制度等也是重要的客观原因。为了改进金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形象,提升其对外宣传的效果,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金华旅游景点翻译和标牌制作上作以下几点努力:(1)成立专门的旅游景点中英文标识制作管理机构,监督其英语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2)抓紧改正现有旅游景点翻译的语言使用错误,尤其是直接影响城市形象的标识。(3)加强景点中英文标识制作人员的英语语言使用能力的培训。(4)补充或加强高校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以便提高译者的水平并提升职业素养和道德精神。

下载景点解说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景点解说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场导游考试景点路线解说词(修改稿)

    浙江省现场导游考试舟山考区沿途导游解说词 讲解1:市旅游局——文化路——外环线——鸭蛋山码头。(自我介绍、文化路上大、中专院校介绍)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度......

    实验小学小导游景点解说词(样例5)

    实验小学学弄校区小导游景点解说词 讲解要求:1.穿校服,佩戴红领巾。 2.熟练解说词,要求脱稿讲解,口齿清晰,声音响亮,平时加强背诵和练习。 3.对待来宾有礼貌,做到目光交流,手势指引......

    景点英文名字

    晋祠Jinci Temple 双塔寺 Twin Pagoda Temple 崇善寺 Chongshan Temple 榆次老城Yuci Old City 五台山 Mount Wutai 菩萨顶Pusa Ding 显通寺 Xiantong Tempel 塔院寺Tayua......

    景点英文名称

    颐和园各景点:Summer Palace the Hall of Benevolence and Longevity 仁寿殿 the Hall of Jade Ripples 玉澜堂 the Hall of Happiness and Longevity 乐寿堂 the Longevity......

    景点介绍

    苏州:拙政园:游览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中国园林之母——拙政园:芙蓉榭、缀云峰、见山楼、香洲、卅六鸳 鸯馆等 留园:观留园三绝:冠云峰、楠木殿、鱼化石 定园:江南水乡风情园,欣赏小......

    景点演讲稿

    干得好是真好,嫁得好是碰巧 《人话》 成都理工大文法学院院长陈俊明 6月25日从今天起,你们头上那顶“男生”或“女生”帽子,就将正式被“男人”和“女人”所取代。尽管你们顶......

    景点导游词

    现场导游词1、【毛泽东故居】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毛泽东故居参观。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

    景点导游词

    北戴河奥林匹克大道公园详解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奥林匹克大道公园游览,我是公园的导游员小杨,今天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我会尽最大的努力陪伴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