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

时间:2019-05-14 19:3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5七律长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5七律长征》。

第一篇: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4、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教学过程

一、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二、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四、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26开国大典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4、感受毛泽东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历史状况.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

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要求:

a.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交流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书写生字及词语.◆练习读熟全文.第二课时

一、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二、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而________;为________而________ ;为_________而________.三、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四、总结全文

◆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作业

◆摘录最使你激动的句子,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27*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2.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反馈自学情况.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a.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b.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看出的?(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c.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d.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28*毛主席在花山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2.有感情读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课前准备

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搜集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

比如:

a.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b.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c.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d.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三、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

(建议: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理解.)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练习朗读.解决问题麓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来,他不愿意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普通一员的好作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口语交际·习作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 “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学生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二、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己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提示:

a.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b.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c.认真听别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三、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充实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四、拓展交流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如果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我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提炼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二、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a.师生共同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b.要将场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三、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回顾·拓展八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对毛主席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习作,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交流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感受.2.朗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3.阅读成语故事,感受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宽阔胸怀.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有关毛追的相关资料.2.准备好本单元的习作练习.教学过程

一、交流“我眼中的毛泽东”

◆谈话导人.a.通过我们在课内外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我们开一次交流会,题目就是“我眼中的毛泽东”.b.提出交流要求:语言要通顺,材料要翔实.◆小组交流.在四人小组内先交流,评出本组的代表.◆全班交流.交流场面描写的收获和运用在小组内读出自己习作中的场面描写,请同学评一评描写得怎样.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感受说说在这学期的语文学习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试着填写下面的内容.我最喜欢的课文是,因为我从中知道了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因为我从他的身上

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我还有很多的收获:

二、朗读背诵毛主席诗词

◆朗读《卜算子·咏梅》,要读得准确、有韵味.◆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展示读,配乐读.◆交流毛主席的其他诗词.三、阅读成语故事

◆阅读成语故事,说说对祁黄羊的印象.◆交流对“大公无私”的理解.

第二篇: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一)导入

1、同学们,在第八单元 “走近毛泽东”这一专题中,我们首先学习一首毛主席的诗歌“七律·长征”(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

2、题目中的小圆点,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这个小圆点叫间隔号,小圆点左边的“七律”就像词牌名似的,是七律诗,小圆点右边的“长征”是诗的题目。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首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七律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大家看“闲、丸、寒、颜”这四个字是韵脚,他们都压an的韵。

3、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来。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预设1:查字词典

预设2: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预设:难、长、险

……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预设: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2)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师: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预设: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师: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预设:五岭、乌蒙、岷山。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师: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预设: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预设:我从逶迤一词看出翻越五岭的艰难。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预设:高大、连绵不断。

师: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预设:逶迤。

师: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预设:难!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预设:高大、高耸入云。师: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预设:磅礴。

师: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

你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预设:山路崎岖、非常难走。预设:荆棘丛生,野兽出没。预设: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师: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

预设: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师:水面上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大家都看过;泥丸大家见过没有?(手势比划)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 预设:鱼丸子、肉丸子,更小的还有药丸。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师:这就是无畏。(板书:无畏)指名读

预设: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

师: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板书:乐观)把这种感受读出来!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课件出示:中心句)预设: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

预设:乐滋滋的、暖融融的、非常高兴。

预设: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预设: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能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真好。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

预设:“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预设: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预设:心里有点痛的感觉。

师: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是呀!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预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预设: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第三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主备:李进朝复核:徐耀祖吉留锋8月24日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关键字词音、形、义。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学习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学习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朗读《长征》,感悟诗意(1)浏览,明确体裁(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3)再读,解释词义

等闲:逶迤:细浪:云崖:磅礴:开颜:(4)译读,感悟诗意

2、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现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二、课堂探究:

1、导入: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

2、整体感知 1》、了解背景 2>、意境吟哦

(1)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 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2)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3、探究质疑

①“七律”有什么特点 ?朗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②长征的路有多长?是谁领导的长征?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有何意义?

③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什么精神?

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绝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谈谈你的看法。

三、当堂训练:

1、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2>.páng bó

2、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大渡桥横铁索寒。2>.更喜岷山千里雪。3>.,乌蒙磅礴走泥丸。4>.红军不怕远征难。

3、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 磅礴——云崖——

5.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6.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7.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诗。8.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总结反思:

第四篇: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陶华夏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学情分析:

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学生们是无法想象的,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红军的英勇无畏呢?这就需要有关资料的补充来说明,如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等。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教学难点:

1、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这首诗的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 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 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2、介绍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3、简介长征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字音读准。

3、指名读,订正读音。

4、出示词语: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5、解释词语。

6、初步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7、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

三、认知

1、了解律诗。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2、指导朗读。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指名朗读全诗。

二、巩固

1、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颔联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颈联——听故事、看视频

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县之间一段。大渡:指大渡河,在四川南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尾联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5、总结全诗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归纳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

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四、总结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五、延伸

请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 长沙》、《西江月 井冈山》、《卜算子 咏梅》等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七、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疾跨乌蒙

英勇无畏乐观向上 巧渡金沙江

语言含义丰富 飞夺泸定桥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喜踏岷山雪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出问题: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克服的?通过词句理解和品析层层深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五篇: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具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历史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A:磅礴(páng bó),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两个铁球同时着落》中它读b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

B:一齐读注意刚才提醒的字音,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把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

“难、闲、丸、暖、颜”它们押韵。

C:你看,“难、闲、丸、暖、颜”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

D:我们来看诗中这三个生字,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体会“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B、“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对,平常,平平常常。那 “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

C、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2、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A、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B、(出示地图),同学们看,这是红军长征的路线图,五岭是五座山的总称,它横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个城市,乌蒙在贵州,海拔四千多千米。你还看到哪些山水?

C、这首诗选择了长征途中的这样五处山水,那么万水千山仅仅指这五处山水吗吗?有多少呢?

D、师:诗中还告诉我们有多少呢?我们可以读读资料袋。师: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师:整整一年。同学们,红军长征要经过那么多的山水,困难可想而知,谁能句好这句话?(指读)这一切对红军来说只都只不过是等闲小事。(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据生展开学习:

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做个记号。A、自读、交流: B、相机教学:

a.(出示五岭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怎样的呢?在书上画一画(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这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这是细浪,你体会到什么?能不能把体会送到这句诗中,把它读好?(指读)

b.通过查字典、画一画读懂了这些词,那“乌蒙磅礴走泥丸”呢?介意大家也用刚才的方法查字典、画画的方法解决,一边写一边讨论。(学生自学)通过学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①.谁能读一读(指读)

②.(出示图片)这就是高达四千多米的乌蒙山,红军要翻过这样的乌蒙山,在他们眼里只看作是脚下的泥丸。谁能再来读?(指读)理解了这两行,能不能连起来读一读?(指读)再大的困难红军都当作等闲小事,我们一起读。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红军——(引读这两句诗)

c.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金沙”指金沙江的水,“涯”指的是悬崖,水拍悬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②、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③、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④、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⑤、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⑥领读: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⑦、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那是什么暖?(心暖)(课件出示:铁索桥)⑧、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寒”字,谁知道?不急,你看(出示卢定桥),这是由13根铁炼组成的铁索桥,如今,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⑨、师: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心惊胆寒,谁能读好?(指读)当时夺桥的22位勇士全都牺牲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指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指读)一暖一寒,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⑩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 c、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齐读,再指名读。)

①、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②、由学生自主回答后,老师总结: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③、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六、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下载25七律长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25七律长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律 . 长征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衡东县育星小学:陈姣艳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语文S版第三单元“难忘的岁月”主题中的首篇。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

    七律长征

    第一单元诗歌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

    七律长征

    课前谈话: 师:我们第一次见面,先来认识一下,我姓黄 生1:我姓—— 师:我叫黄玉平生2:我叫—— 师:我是湖州市长兴实验小学的老师 生3:我是桐乡小学的学生 师:我喜欢书法 生4:我喜欢武术......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 人......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

    七律长征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

    七律长征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赏析 1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