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的策略研究(精选)
激发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的策略研究(续)
五、研究初步成效
(一)引导体验,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好的习作应该浸染着浓郁的情感色彩,也正是这种情感驱动的力量,推动学生进入“神思飞扬”的状态,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审美意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有意识地感受生活。深入生活的核心是体验生活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敏锐地感受到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变化。
1、走进自然,观察、感受、体悟
四季转变,花开花落,斗转星移„„大自然的一切都与我们的内心世界相通着。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经常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多观察,多感受,并用语言将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春天的校园,生机盎然;夏天的绿荫,怡人心田;秋天的果实,喜上眉梢;冬日的飘雪,浪漫纯洁;风、雨、日、月„„这一切,我敏锐地抓住这一切,创设机会引导学生体察、表达。
这里,需强调的是,教师应巧妙地把握好促成学生表达的机会,切勿简单机械地处理,命令学生为表达而观察。这样,极易导致孩子恐惧、厌恶。相反,教师创设各种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润物细无声,将会带来令人欣喜的成果。
例如,开展“我们的校园真美”系列活动。在班级组织学生分组到校园里观察、体验,以多种方式展现校园美景,并引导学生评价。这些,既可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可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提高表达能力。如果教师自身就热爱自然,注意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一定可以创设出多种有效方式,让我们的孩子心灵更细腻,并不断主动体验,拥有异彩纷呈的世界,性灵心慧,做到《语文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易于动笔且乐于表达。
2、跨越学科,参与、建构、交融
数学、科学、体育、艺术等学科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建构知识、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各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观察、思维评价的能力。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各科知识综合运用和表达能力提高的统一过程。
我有意识地抓住习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融,激发学生强烈的习作动机,跨越语文学科,充分地锻炼观察、思维、表现、评价的能力。比如,我在了解到学生在音乐课上正进行名曲欣赏的系列活动后,就适时地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相关的活动。如:我准备一首曲子,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展开想象的翅膀,然后组织大家畅谈感受。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时地启发、点拨他们: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干什么呢?最后水到渠成,他们就用稚嫩的笔抒发了自己的所听所想。又如:组织孩子们畅谈自己钟爱的名曲,并顺应学生的需求,或写成小诗一首,或倾诉自己有音乐引发的种种生活感受,或一吐自己和同学欣赏名曲其间发生的事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将形式多样的文字成果整理、汇集,在音乐欣赏课时向音乐老师展示,更促进欣赏课的深化。
在习作课上创设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情境,也可帮助学生寻找习作素材,自觉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譬如,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画画、开展游戏创造活动、做科学实验、小制作等,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猜谜等,不仅和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喜欢你这个老师,从而激发起对语文的喜欢,更可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其习作的能力。五年级第二学期有一篇课文《两棵银杏树》,文章最后一段写得很是诗情画意,于是,我就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画意,课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画一幅风景图。可以添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为整个画面涂色。它融合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美的认识,对色彩的感知,打开其生活源头,激活已有经验,恰当调动学生的美术知识,激发他们发现美、用画笔描绘、用语言表述,这不也是在写作吗?
(二)发现生活,把真实引入了作文
鲁迅曾说,写作不是凭空的,也不是实打实的,只是把在这个人身上发生的典型事例移栽到那个典型人物上。一句话,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丰富的感性积累才会有精彩的文字空间。这精彩可以来自间接的阅读,但最有意义的该来自生活见闻。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写实事,说真话,抒真情,才是小学作文教学之务。
写作的生活源泉可以是校园、家庭、社会生活的剪影,也可是学生动手动脑实践的实录。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农村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小学生“就地取材”,发现生活,开发农村作文题材资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从生活中找题材,为解决学生“无米之炊”作了有益的探索。
1、采乡俗民风、写农家风情农家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农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村俗、民风。许多乡俗民风,随社会的发展,还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乡下人过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五一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都有着自己的庆贺方式,农历六月六吃馄饨,农历七月七买个西瓜切一切、农历八月八买来红菱剥一剥、冬至团子年节糕等等。此外,还有婚礼、寿礼等等,这些都寄予着农民渴望人泰物丰的美好心愿,蕴含着历史悠久的农村文化。引导小学生有意识的采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所见所闻的身边事,写出散发着农厚乡土气息、反映崇明特色的作文。
2、看农村新貌、赏四季风光。农村一河一湾,河桥石堤,金黄色的油菜花、滚滚麦浪,都是值得一提的观察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了解家乡,特别是农室民居,村道河桥等现代农村的亮丽的风景线,更能激起小作者对家长的关心和热爱。走出校园,实地观察,为学生写真写实打下基础,这样,避免了“闭门造车”,胡编乱造。
3、赏家乡特产,扬家乡美名。土产特产,其本身包含着“独特”之处。这显然是作文表现“个性化”的极好材料。赏家乡特产,包括观察土特产的外貌特性,了解它的生产、制作的过程,以及土特产的价值等等。我引导学生重点对崇明养蟹、白山羊、黄金瓜等崇明特产,进行了实地了解、查访,更激起了学生写作热情,有不少介绍家乡土特产的优秀习作登台亮相。
4、看崇明生态,赞家乡发展。崇明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东滩湿地,候鸟保护区,森林公园,前卫村,瀛东村等,都是崇明的好地方,吸引了岛外众多的游客。崇明的正在蓬勃发展着,怎样让小学生能体会到家乡的变化呢?就要用孩子的眼睛看崇明的发展。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春游、秋游,这么好的写作题材怎么能错过呢?于是,我总是在出发前就和学生聊一聊那个地方那个景点的特点,以及教他们如何找美丽的景点,如何更好地游玩,如何更好地体验快乐,还开玩笑地说:老师明天有事,不能和你们一起玩了,真的很可惜!不过,没关系,我知道你们一定会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统统告诉老师的,对吗?这样,孩子们在游玩的过程中就会格外留心,等回到学校后,他们真的会围着你,叽叽喳喳地把他们的游玩的经过告诉你。我呢,就叫他们把感受最深的写下来,让老师一起和他(她)分享快乐。只要轻轻一点拨,嘿!一篇篇新鲜的作文不就又出炉了吗? 你说,这样一来,学生怎么可能无话可写,无真话可写,不情动于衷呢?
(三)拓展空间,开发了写作题材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把写作文视为表达自己情感(想法、认识)的必须手段,是我们改进作文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1、激发兴趣。我们挖掘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通过游戏活动、参观游览、走农田、问农时、干农活等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习作;寻找各种趣味浓厚的写作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拼图想象、写身边故事、图画作文、介绍照片、做游戏写体验等形式,学生十分感兴趣,写作的积极性高涨。
2、满足需要。小学生都有强烈的成功欲,但是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却很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挫伤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我们要求教师做“有心人”,能发现每一位学生习作的进步之处、可喜之处,及时表扬;在班级里开设习作园地专栏,刊发学生优秀习作或者片段;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征文比赛、作文比赛,还经常向《语文报》等报刊推荐发表学生的习作。这些做法有效地满足了学生享受成功的需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和谐人际。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从外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重要方面。我们通过各种群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师生之爱、同学之爱,产生班级集体的凝聚力;教师则以民主的态度来组织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使学生宽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形成探究写作的学习心向,产生写作欲望。
4、关注长进。
不管如何教,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无法平衡的。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关注学生作文中的细微长进。如学生宋佳诚是一个很散漫的学生,但是他的思路很清晰,思维活跃,如果他不认真写作文,我就真的读不懂她所言何物。于是,我总是细心地找出他文章中的妙词好句,总要在合适的时候拿出来让其他学生分享,慢慢地,他开始认真写作了,现在,他的作文经常在同学面前作示范朗读。关注一点长进,就能成长一个孩子哦!
(四)减少束缚,提供习作空间、有利条件
很久以来,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写作技巧,写作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命题作文,强调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挖空心思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使得孩子们越来越惧怕作文,甚至厌恶作文。《语文标准》针对这一弊端,准确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我力求每次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贴近儿童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并为儿童所喜欢。现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并不适合农村孩子的特点。所以我在使用教材时,做了适当的调整、增减,关键是激发学生表达兴趣,将学生引入话题情境。课内的作文选材有的要求不过严、过细,教师完全可以有限度地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放宽。因为,减少学生习作的束缚,首先应该表现为选材的自由。假如在教材规定范围内学生无写作素材可选,就应放宽至相似的素材和题材。同时,语文教师身负历史责任,理应积极投入习作教材的实施、修改、开发,在实践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和学生共同创造、开发有新意的习作话题,探索规律。
六、反思
研究虽然有了一些成效,但是毕竟研究的时间很短,而且,这个班级不是我从一年级开始接手的,是五年级接的班,要想改变学生四年以来根深蒂固的一些不良习惯,想在一年的时间内有个改观,那是根本不切实际的。再加上自己本身的专业素养还不到位,所以,使研究不够深入。如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想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作文教学模式,还总是在“云里雾里”。
第二篇:《激发农村小学高年级后进生学习动力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激发农村小学高年级后进生学习动力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教师:杨春早
所在单位:邹庄镇刘沟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本课题的核心概念阐释:
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一个让教师为难的问题。农村小学限于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和对教育的片面认识等原因,使得后进生问题显得更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大部分学生成了留守学生,他们在无人照看、家教缺失的情况下,由于缺乏自制力,很快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成为后进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后进生人数开始不断增多。小学高年级后进生因其年龄所具备的心理和性格特征,让转化工作更是成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一个难题。
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能够让优等生更加热爱学习,而对后进生的影响却并不大。我通过与学生谈话了解到:绝大部分后进生对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所以,如何激发这些后进生的学习动力,才是转变后进生的首要前提。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我提出这一课题,目的是希望在本人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细微的观察和思考,捕捉刹那间的教育智慧和灵感,以寻求并积累激发农村小学高年级后进生的学习动力的方法与策略,以期为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尽一分力,为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作出一点贡献。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个人课题拟在通过观察和研究后进生的在校学习行为,并通过谈话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相应的学习心理,寻求攻心之策,以期从心灵深处触动学生,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以帮助后进生转变认识、树立信心、鼓起勇气、迎难而上。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通过在具体工作中发现、思考和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教育日志的形式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明析得失,总结经验。
2、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法、谈话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了解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3、通过书信家访和电话家访的形式,联系留守学生家长,和家长交流教育方法与经验,实现家校合作,千方百计为激发后进生学习动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时段为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总计一年整,具体研究步骤可以分为三个研究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1月):本阶段为课题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中,工作重点是收集、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信息、经验,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同时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思想现状,作好问卷分析,完成调查报告,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实施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里,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2009年2月——2009年10月):本阶段为课题的主要研究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中,工作重点是根据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通过研读、学习教育专著和心理学书籍,通过观察和研究学生行为与心理,制定和实施各种新举措。边实践、边观察、边研究、边思考,以期寻找到适当的方法与策略,从而实现研究的最终目标。在这一阶段里,将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第三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为实验研究的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整理实验研究成果,形成研究结论,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1月-2月
《赏识你的孩子》
《差生教育启示录》
3月-4月
《教育心理学》
《小学班主任》
5月-6月
《爱弥儿(上)》
《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7月-8月
《爱弥儿(下)》
《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
9月-10月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新爱的教育》
五、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
1月完成《赏识你的孩子》和《差生教育启示录》读书笔记各一篇。2月拟完成第一份激发后进生学习动力的个案分析材料。
3月完成《教育心理学》和《小学班主任》读书笔记各一篇。
4月拟完成第二份激发后进生学习动力的个案分析材料。
6月 完成学期阶段研究总结报告一份。
7月 完成《爱弥儿(上)》和《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读书笔记各一篇。8月 完成《爱弥儿(下)》和《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读书笔记各一篇。
9月 拟完成第三份激发后进生学习动力的个案分析材料。
10月 完成《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新爱的教育》的读书笔记各一篇。11月 汇总材料,形成书面总结报告
研究期间,除以上材料按计划完成外,还将不定时更新课题博客,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也会写下一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心得和心灵感悟,由于不具备时间上的可预知性,不作具体的时间安排。
第三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策略的研究朱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策略的研究
太阳城小学朱煦
一、研究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
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这里的“机会”和“空间”无疑是指学生学习的语言环境和兴趣。因为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到底该如何教?如何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能最大化有机结合一直是困扰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重大问题。很多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他们尽管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游戏教学作为教学的载体和活动方式,但是具体该如何操作?如何改变现在英语教学中的机械操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等等弊端?成为我们小学英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教学中进一步推进的一大障碍。小学英语兴趣教学的研究,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广大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借鉴。
二、研究目的:
小学英语兴趣教学研究,旨在通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迎合小学生性格心理特征为起点,致力寻求适合小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实现培养学生英语
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适合各自特点的主动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分析和研究英语教学过程兴趣化的可行性和主要实施方法,以及兴趣化教学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力求从根本上为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尤其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探索一条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兴趣化教学道路。
三、研究意义
本课题是应用培养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理论,针对我校实际开展的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活动进行实验研究,为我们丰富、完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法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践中,将学习英语兴趣培养的理念、方式等,进行科学、合理地移植应用,实现兴趣培养的本土化,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方式,促进农村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培养。
1.兴趣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主要的一点就是摒弃传统教学中机械、呆板的单向教学模式,以情趣教学,乐感教学为发展方向。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小学英语兴趣教学的研究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一总体要求,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大方向是契合的。
2.兴趣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有益尝试。英语教学在我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国际化程度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改革尝试几乎没有停止过。但小学英语教学大面积铺开还只是近几年的事。在教学模式上照搬中学乃至大学显然因是行不通的,如何融合素
质教育理念,把英语教学特点和小学生心理、性格特点相结合,探索富于情趣特点的教学新模式,对于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探索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3.兴趣教学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因此,形式多样的情趣教学容易为小学生接受。同时小学生具有感性大于理性,情绪波动大,耐心不足,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情趣教学期望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不断调整和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是因材施教教的正确方向,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实践前景。
四、研究对象
研究我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本校三到六年级学生。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好奇心重,模仿力强,上进心强,骄傲自信,但缺乏自控能力,坚持性和主动性差等,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
五、研究目标
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语言发展的特点:刺激反应、环境影响、及模仿能力、表达愿望与表达的不规范性、不完整性和生成性;这个年龄段的外语学习的基本特点:有兴趣,但不稳定;有反复,因为是外语;动机需强化,目的需要明确,习惯需要培养。
小学生学习英语存有共性问题: 1.易学易忘;2.发音不到(部
分学生还夹带方言发音);3.语调汉语化;4.书写不规范;5.朗读渗透了汉语朗读的感情元素;6.会话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7.喜欢表达
自我,而不愿倾听别人表达;8.学习态度易受他人的影响;9.根据自己的感觉,生造英文句子;10.高年级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也存有基本特点:1.文字简单,句式简短;
2.图文并茂,情景支持;3.注重口语,突出交际;4.强调听说,读写跟上;5.语言文化,有机融合;6.听说读写,阶段侧重;7.语言知识和词汇复现率普遍较低;8.话语交际的单元性较强、而交际语言材料的整合性、综合性较差;9.话轮的轮次较少,话轮的开启、承接、转换较少;10.语言功能的表演性强,而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差。
而本校学生多少受地域环境的影响,生活在农村,涉世面相对
较少,加上部分学生受到不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和不成熟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学习英语没什么用,学好学坏都一样。由于农村孩子的父母自身文化低,整天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很多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更无力关注孩子英语学习。孩子对于学习英语无任何压力,更谈不上动力,全凭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一方面,学校本身没有对学生贯彻英语的重要性,部分老师都普遍认为英语是副科,只单方面认为学习好语文数学就可以了;但是,和城区孩子的差距也就此拉开了。
六、研究内容
(1)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高兴,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
(2)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自信,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
(3)借助多种方法,让学生满足,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
七、主要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取如下研究方
法:
1.比较观察法。观察比较学生平时在课内外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映和取得的教学效果,加以记录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2.实验分析法:选取小课题,有意识进行实验验证,记录过程并分析作出结论。
3.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学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4.文献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掌握本课题发展动态,并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第四篇:激发学习兴趣策略
激发学习兴趣策略
一、求新求变策略
新鲜的东西容易引起兴趣,这已是常理。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森认为:对于一种刺激重复多次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便失掉它开始时引起兴趣的效力。我们教学就该常教常新,以“新”来吸引学生。
适当地掌握教学进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引向一个又一个新的知识台阶,使学生总是保持吸收新知识的新鲜感。
教学手段方法要不断更新,富有变化。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可以变换教法,即使同一课中,也要使设计有节奏、有起伏,动静、张弛、收放、疏密对比转化,读读、讲讲、练练、议议交叉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各得其所,恰到好处,切忌单调枯燥乏味。
二、以“奇”取胜策略
好奇心人皆有之。所谓“奇”,就是某一事物所表现的状态异乎寻常,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和原有的经验,这种新的刺激与原有认知之间的极大反差,引起高度的兴奋,产生质疑和释疑的强烈冲动。我们教学如果能以“奇”取胜,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新奇的课堂设计,奇妙的教学语言,奇异的事物和奇怪的现象,新奇的解法,奇特的活动都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向趣味盎然的学习境界。
三、竞争激励策略
一般来说,青少年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可以适当地引入竞争的机制。各式各样的竞赛常常使人忘掉犹豫、忘掉自卑,竞赛可以刺激大脑的活动,竞赛造成热烈气氛。魏书生当班主任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每周都有一天下午是竞赛时间。他选择一首诗让学生在3分钟内背诵,看谁背得快,结果有的人2分钟就背出来了。为什么效率这么高?同学们说:“因为是竞赛,把吃奶劲都使出来了。”有一次举行数学竞赛:在一小时内,把一本数学书里的42道应用题全部列出方程来,看谁列得好、快、准。尽管比赛没有奖品,可比起来热火朝天,同学们评价说:每个人都获得一份奖赏--集中全力,紧张思维时的幸福感。魏书生正是充分发挥了学生这种好胜向上心理的有利优势。当然,老师也要注意引导得当,强化协作、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四、情感影响策略
人们对真理执着追求背后,都有一股浓厚深沉的情感在支撑,只是这种情感往往不为人们所觉察。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古人说“亲其师,受其教”,就是说教师可亲可敬,学生才愿意接受他的教诲。同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特别喜欢某个学科,不为别的,就因为该科任教师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循循善诱,热情辅导,经常给他们正面的鼓励,因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学生也就不知不觉地爱上了他所教的学科。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兴奋的情绪、热情的关注、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望都会转化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由此看出,教师的品德修养,人格魅力,对祖国、对事业乃至对学生热爱的情感都给学生以熏陶,并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五、亲自参与策略
学生对于亲自参与的事情会特别关切,特别有兴趣。现代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作为评价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教育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条件和机会,比如尽量做到六让: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例如观察、自学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而且在参与时要允许学生有缺点、错误,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讨论、争论,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活跃的宽松的氛围。
六、榜样导引的策略
人在社会群体中活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学校生活中也是这样。运用榜样导引就是创造和提供接触良好榜样的机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引发对某个方面积极向上的兴趣。组织观看一场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校园里就出现羽毛球热;英语课组织学生会话表演,使一些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学生也放胆讲了起来;教师鼓励敢于提出问题和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使积极创新思维、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蔚然成风…… 先进人物、科学家是学生的好榜样,教师也是学生的榜样,而年龄相近,能力相近的同学更是学生的榜样,因为他们更容易引起相互观察、相互比较、相互模仿、互相学习。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对榜样的趋同心理倾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创设情境策略
从广义上说,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在不同的情境,学生的心理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创设相应的情境,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例如,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举行作文观摩教学,故意迟到了几分钟,学生们异常着急。这位教师不慌不忙走上讲台时,向大家宣布一道作文题:“当老师迟到的时候”,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训练。这位特级教师根据写作训练目的为学生创设心理体验的情境,真是煞费苦心。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八、学以致用策略
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反过来运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知识的价值也就在这里。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略了知识的源泉和归宿,以抽象的枯燥的东西填塞给学生,这是很多学生厌学的原因。我们应当还给知识本来的面目,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与人类实践紧密联系的丰富底蕴,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记得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在教三角时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和不可渡越的河宽,思考如何运用三角知识求出地球与月亮距离;教学双曲线时,让大家思考为什么炮兵能通过敌方炮声测出敌方炮兵阵地方位;教复数时介绍它在很多领域运用的生动例子。这些做法无疑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数学的决心。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品尝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比如让学生练习写作向报刊杂志投稿,一旦作品被发表,学生的兴奋心情是难以言喻的。当年学生时代的谢冰心就因为叶圣陶发表了她的一篇习作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此外学生可运用所学的生物、理、化知识参加工农业科技、环境保护、发明创造等活动,这些都有益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成功激励策略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多次成功体验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反之,反复多次的失败也就会丧失自信,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成功教育模式使大批学习后进的学生克服了厌学和自卑,一步步跟上了学习的步伐。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当使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我能行”的自尊和自信。运用成功激励策略首先要转变学生观,坚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巨大的学习潜能,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朝着适合他们的方向不断地发展。第二,在教学上要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起点,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这样他们才能通过跳一跳去摘到可以摘到的果子,不断地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三,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根据多重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是某个智力方面的优秀生,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势,就能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取得成功。第四,教师应当善于用辩证的发展性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千万不能用绝对的静止的观点评价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制造“失败者”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十、砥励志趣策略
学生的兴趣有的比较短暂,不稳定,有的能长期存在成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特别应注意到有不少人因为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所以能坚持一个信念,坚韧不拔地朝着一个奋斗目标而努力。他们的学习已经不是为一时的好奇心和需要所驱动,而且服从于他的志向,这时他的兴趣已经升华为志趣。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古往今来,不少有志之士能自觉地学习,经受磨炼,最终为祖国、为人民作出不朽的贡献。茅以升因家乡端午节桥梁断塌而立志为人民造好桥,终于成为著名的桥梁专家。所以,我们应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从而把眼前的学习同终身奋斗的目标联系起来,同今后为人民、为祖国甚至为人类作贡献的志向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稳定而强大的学习动力。
第五篇:浅析“激发学生兴趣”
萧山中学 沈 燕
浅析“激发学生兴趣”
激趣之导语篇
导语是教师在教学之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导语若能导得有趣,入得得法,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心理学认知角度出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过程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具体的事例,直观的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很多实例以及素材,教师可在其中选择,也可加入自己的创新。如第六章第一节“宏的基本操作”,该节内容既是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的入门,是学生能否顺利的、带着浓厚兴趣进入“程序设计”这扇门的关键所在,也是第三章EXCEL应用软件中的一个功能。结合这两方面特点,出现了以下几个导语设计的例子:A、引用课本实例,即直接采用教材提供的“绘制带颜色的矩形”这一操作录制宏、运行宏直至引入宏的概念及功能。这符合了以具体、直观的实例操作引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发展过程。但若能加入教师的一些创新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看B、C两例:B、教师打开EXCEL应用软件,提问学生如何对多张工作表进行同样的修饰美化。这一步有新旧联系,前后贯通的功用:学生会主动回忆第三章中如何对EXCEL应用软件的工作表进行美化的操作,同时提出疑问,若采用以前学习的操作,不能高效地解决今天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疑问中采用“宏”,迅速地将多张工作表修饰完毕。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对“宏”的重复执行功能也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这一导语的设计,将教材的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并引入了新的实例内容,满足了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的要求。从实际上课的效果评价,是一次非常好的课堂开端。C、该位老师上课的时候正是美伊战争爆发之时,战争带来的消极后果正笼罩着全世界。这位教师提出了“炸弹变气球”的美好设想,既运用“宏”的重复执行功能,将图片中的灰暗的炸弹变成象征美好与和平萧山中学 沈 燕 的气球。所有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被这美好而善良的愿望打动了,这堂课中,学生十分的配合,迅速地进入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情境中。(以上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在区评比中获并列一等奖,其中一位是我校的老师。)
这三个教学导语的实例说明,教师要研究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要结合需要性和创新性,或将前后知识点相贯穿,或与身边所发生的事相联系,设计一个包含所学新知识的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语。
设计导语还可以从帮助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如在学习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和枯燥的二进制这两块理论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以下导语:我一上讲台,就问学生:“今天的天气如何?”学生们很疑惑,但还是积极地回答了我的提问。然后我解释了同学们刚才“了解天气情况”这一动作过程:用眼睛去采集信息、输入并存储到大脑、大脑加工判断,最后用嘴巴输出信息这一人类处理信息的全过程和计算机内部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十分相似的。这时,学生通过类比,理解和记忆本知识点就容易得多了。又如二进制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我就采用和学生做一个“猜姓”游戏的方式来揭示其原理。只要准备好全班同学的姓,按照二进制原理排列组合成多张表,然后请学生回答几个是与否的问题,我就可以正确无误地说出这位同学的姓。我在与学生见面的第一堂课上就玩了这个游戏,学生自然十分惊奇,很想知道为什么。然后我一点一点提示,最终游戏的谜底被学生们揭开了,同时他们也掌握了二进制的原理。这种设计导语的方法要求教师针对蕴藏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运用合理的课外知识辅助,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其实,一个导语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名教师教学素质。他是否具有研究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知识点,是否对本学科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涉及和了解。一个好的导语为一堂成功的课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引导着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主动迎接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激趣之任务设置篇 萧山中学 沈 燕
刚才提到的从教师自身和课堂导语出发,树立了学生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和信心作为前提,再以“任务”驱动,激励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起着主导作用,这一客观要求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从科学实验,从社会应用的实际出发,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操作,一是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有利于加深理解,三是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素养、信息应用的道德伦理等重大社会问题。过去我们老是把学生当成“磁盘”里创建的“新文件夹”,只管从“老师”这个“文件夹”里选择内容来“复制”,然后再“粘贴”在“学生”这个“新文件夹”里。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些学生喜欢而又愿意接受的方法呢?
其实,现在入校的高中学生中,部分学生还很少接触或没有用过电脑。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只有兴趣不等于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课。如果不加以引导,有些学生仍然不会重视,上课玩玩电脑了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初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课程的教学上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适量的范例与练习,组织好教学。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力求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起主导作用。在学生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换,这时,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是辅导,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索并完成教学要求。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任务驱动,教授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 萧山中学 沈 燕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的知识点时,正是美英发动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期间,我就以《No War》为题,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手段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信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中完成他们的幻灯片作品。该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并且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生在操作中互相协作,出现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在学生任务完成的同时,本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实现了!
又如,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让学生熟悉“WORD”操作的学习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任务:在WORD应用软件中输入一篇语文课文,然后进行排版美化,并自己画一幅小插图。在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某次考试的成绩表,计算出总分和平均分并排出顺序,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学生会因为发现了学科之间的互通性而兴趣大增,纷纷着手操作。
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材料的兴趣。”无疑,学习兴趣是愉快学习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教学领域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教学,这种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形成厌学心理,使他们在学习上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