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伯家的苔丝—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德伯家的苔丝》—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十九世纪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为十九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温床。
哈代作为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的“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相较于他的早期作品,他的晚期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更是扩大到资产阶级的各个方面,下面我通过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来论述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第一,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
十九世纪末,正是英国资产阶级最发达的时期,社会经济由于工业经济逐渐普及,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这个时期的牧场与农田大部分在少数的资本家手中。因此,英国的农村与城市贫富差距严重,许多农民只能帮着农场主、牧场主打工来维持家里开支。苔丝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她勤劳、朴实、善良,却又不得不背负着生活的压力,她就是一个社会底层穷困雇农的缩影。苔丝的父亲靠着微薄的生意和老马“王子”养活自己的妻子和7个孩子,他愿意贱卖自己所谓的头衔,虽然不愿意女儿为了钱财去委身于他人,但又不得不默许妻子的想法,而德伯维尔则享受这资产阶级垄断经济带给自己的美丽生活,他可以阔绰地救济苔丝一家,让苔丝为了家济一步步陷入他所营造的温柔的陷阱。当时的社会地位也催生了苔丝的悲惨命运,特兰岭农场主对小农经济雇农的歧视、剥削与压迫,也是资产阶级工业经济所带来的思想产物。
在开展命运的捉弄之前,作者先描写了漂亮的布赖克莫尔山谷以及山谷东北部的玛尔洛特村,它虽然距离伦敦只有四小时的路程,不过大部分地方依旧没有留下风景画家或者游客的足迹。通过故事的展开,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故事发展的根据地是一个闭塞的地方,他们几乎不和外界沟通,而也正是这种闭塞造成了苔丝以及她周边人对于某些问题的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例如当胸前的玫瑰刺扎了苔丝的下巴,她认为是个不祥的预兆,而作者提示我们,这是每个布赖克莫尔谷村民都会想到的事,他们喜欢幻想,相信预兆。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同《德伯家的苔丝》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制度上升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
第二,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作为一名人道主义作家,哈代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在写农村生活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破坏时,他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以及资产阶级法律、教育与人民为敌的本质。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他描写了在资本主义发展下农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农家女苔丝的悲惨一生就是资本主义逼迫的。哈代对于苔丝的“失身”与“堕落”作了强烈的辩护,对于苔丝的美丽,他也不仅赞颂在她的美貌上,更多的是在于她的品质,她的虔诚、宽容、奉献等。
哈代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主要表现为对传统道德和宗教观念的批判。苔丝的母亲痴迷于《运命全书》;在为孩子施洗礼的时候,苔丝显得格外开朗,好像她的面孔在四周的阴暗里发出了亮光;安吉尔的父亲认为如果不把知识用来为上帝增光,那么读书上大学没有任何用处,而进了大学不做牧师,更是不可理喻的事。而哈代在表现这些细节的同时又嘲弄了腐朽的宗教观念,牧师得知苔丝自己给孩子做了施洗礼时可笑地联想到自己是个生意人,原本应当让他去做的事情,却被顾客们自己笨拙地做了,但是苔丝的尊严和她嗓音里的温情却打动了牧师,虽然牧师极力地使对宗教有怀疑的人们机械地信仰上帝的存在,但是他的良心却残留了一点,人性与教律的交战,最后的胜者却是人性。苔丝在见到德伯维尔老太太摸鸡的场景时想到的却是基督教的按手礼,这些都体现了哈代对宗教观念的嘲讽。
普通人民所残留的传统的道德观念也是令人捧腹的,黄油搅不出来就是有人恋爱了,戏剧性的是苔丝的行为反应又让我们觉得这种观念是可信的;自称为“约翰爵士”的德贝菲尔德为了毫无根据的地位不让牧师给孩子施手礼;苔丝自己身上也带着这种传统道德观念,对于自己的孩子她带着憎恶而忧郁的冷淡,却在忽然间对着孩子狂吻几十次;而安吉尔身上残存的传统道德观念则是对苔丝的最直接原因的摧残,他自己也犯了过错,却在意苔丝的“失身”。《德伯家的苔丝》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这像是作者的一个声讨,哈代把一个婚前失身,婚后与人非法同居的“杀人犯”称为“纯洁的女人”,这是对当时社会伦理的大胆抗议和嘲弄。这种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对资产阶级工业经济的抗议,对宗教观念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是哈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也是十九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大思想特征。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的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在《苔丝》中,哈代通过对“纯洁的女人”在邪恶的环境下同命运抗争和毁灭的描写,来歌颂苔丝身上的真、善、美。哈代认为人的命运不是由神而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所主宰的。苔丝的悲剧是由旧的习俗道德和残酷的法律造成的。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置身于一个幽远广漠的黑夜之中,让她在凌晨与弟弟孤独地讨论一个严肃而深奥的疑惑:“有这么些个没毛病的世界,咱们可偏偏没投生在那样一个世界上,真倒霉”。命运就是把这个单薄的弱女子放置到一个孤苦无援的世界之中,明知道有“很光滑,没有毛病”的居住地,却无法企及、无法选择,只能束手就擒地接受这个“有毛病”的生存环境。接着哈代又深受宿命论的影响,他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异己力量主宰着芸芸众生,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使人物走向了必然的结局:苔丝生在有七个孩子的穷人家中,家庭背景的设定便是悲剧命运的一种必然开始,作为长女她必须承担起家庭重责,货车同邮车的偶然相遇撞死了老马,为了赎罪她不得不踏上危险的旅途。
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物欲渐渐充盈着人们的内心,苔丝也同平凡的女子一样被物欲所束缚,苔丝明确地告诉德伯维尔自己不爱他,却又一次次地为了生存而委身于他。但是苔丝最后为了追逐有限时间里的无限的爱恋而杀死德伯维尔跟随安吉尔享受短暂的幸福后凛然赴死的场景也正是女主人公追寻内心的精神本质的体现。哈代借助了苔丝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最后成为资产阶级道德、法律的牺牲品的悲惨命运告诫着人们不要沉迷于物质的追求,忘却人的精神本质。这也正是大部分现实主义作家借助作品所想要表达的共同目的。
在苔丝悲剧进展的过程中,哈代总是追问:“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呢?哪儿是她一心信仰的上帝呢?他是不是像那个好挖苦人的提斯比人说的那另一个上帝那样,正说话儿呢?再不正追猎呢?再不正旅行呢?再不睡着了,唤也唤不醒呢?”。最后在女主人公遭受这么惨痛的灾难后,没人知道,没人同情,“德伯家那些武士和夫人却长眠地下,一无所知”。这些话语使我们认为苔丝的悲剧固然是社会悲剧、历史悲剧、文化悲剧、个人悲剧,但按照作家的观念,也是“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是神秘的命运在作祟,是命运悲剧。把无力还手的女子留在这荒谬的世界上,让社会、历史、文化观念、道德法律、命运等玩弄她于骨掌之间,遭受苦难,既得不到救助,更无人知晓,这样的情节设置,也足见作家对当时社会微乎其微的观察。
如果说哈代的早期作品是把故乡的一切整合进艺术世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威塞克斯王国”,包含着对一个远离工业文明、保持宗法传统的村落在自然经济支撑下的宗法制乡村社会的执着依恋以及深深热爱,那么《德伯家的苔丝》则是哈代看到宗法制社会内部矛盾在日渐激化,威塞克斯人的生活在从欢快走向烦忧、从和谐走向动荡。所以苔丝的悲惨结局流露出作家浓浓的悲观主义和忧患意识,也说明在哈代心目中,传统宗法观念以及那“荷兰派乡村画”般的故土诗情,最终要让位于现代文明,他无法说服自己相信那种乡土精神可以永远存在,哈代对这个“纯洁的女人”寄予着无奈的同情,也有着对现实社会和自己宗法制乡土生活的些许悲观。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由个人的悲剧映射出了社会的悲剧,带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对传统道德观念和宗教观念的批判,对人类生存状况和未来命运的思考,虽然带有一定的世界观的局限,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第二篇:关于《德伯家的苔丝》
关于《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是“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它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的悲惨命运。哈代在小说的副标题中称女主人公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
本书作者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非凡的诗人。哈代一生对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研读不已,并受叔本华悲剧意识影响,认同近代科学思想上的怀疑派论调,致使他对人生的见解悲观宿命。他认为人类文明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终是无法摆脱宿命的捉弄。这一思想几作的一大框窗。哈代作品,巧合频频可见,自然气入;役境为人,融性格与环境于一体,是乃作家别外,因哈代早年曾攻建筑,故其作品之营造最堪玩密完善,或情节、人物、风景、对话配合之紧凑和有比肩者。
他将这些小说大体分为3类:性格与环境的小与幻想的小说和精于结构的小说。其中以第一类最于此类的长篇小说有《绿林荫下》、《远离尘嚣》、《还
说、罗曼史为重要。属乡》、《卡斯成囿哈代创息弥漫侵一匠心。此味,如此精调和,当少特桥市长》、《林居人》、《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一般认为它们是哈代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又以悲剧故事《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最为杰出。前者写贫苦美丽的挤奶女工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雷·德伯,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最后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安玑·克莱,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雷,坦然走上绞架。后一部小说写贫苦善良的孤儿裘德·范立奋发自学欲赴高等学府深造,但无入门之道。他与志趣相投的表妹淑·布莱德赫双双摆脱法定配偶而自由结合,但为社会所排斥,流浪街头,最后家破人亡。
《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是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一生的遭遇。她渴望凭自己的劳动过日子,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却接二连三地受到沉重珠打击。苔丝还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上德伯家去当女工,遭到资产阶级纨绔子弟亚雷·德伯的污辱,怀了身孕,成为一个“失了身的女子。她忍受周围人们歧视和道德偏见的压力,孩子病死后,她在一家牛奶场工作,认识了一个牧师的儿子,青年大学生安玑·克莱,不久便和他相爱。苔丝向克莱讲述了自己过去的不幸经历之后,充满资产阶级的虚伪的伦理偏见的克莱,突然一反往常的态度,遗弃了苔丝,使她走上更加悲惨的道路。苔丝转到另一个农场劳动,受到资本家更为残酷的剥削。后来父亲死去,一家人沦落街头,纨绔子弟亚雷又来纠缠她,她不得已而又迁就了他。克莱的突然归来使苔丝受刺激太深终于酿成了她杀死亚雷的悲剧。她成了一个杀人犯,被法庭判处死刑。
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坚韧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但是同时却包含有人固有的复杂的心态。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她成为了人们心中嘲讽的对象。哈代的观点和社会偏见尖锐对立,他通过苔丝这个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抨击。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不仅仅在于她得过去,更包含她的将来,因此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社会则坚持传统的习俗,认为一时的过错就是不可挽救的堕落,苔丝是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感情的丰富和忠实的爱情之中,只有从这样的完美中才能产生出纯洁来。哈代严厉批评了克莱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指出它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然而正是这种民族风俗习惯结晶的伦理道德,它具有神圣的性质,是不成文的法律,被认作永远正当的东西。苔丝就是这种世俗谬见的牺牲品。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结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
那么,苔丝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抑或是三种之外的什么?我下面作以简要剖析与阐释:
毫无疑问,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哈代的故乡也遭到强大的冲击,其宗法社会迅速解体,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哈代乡土小说的社会悲剧意识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工业文明与宗法文明的冲突为切入点,采用由全景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客观描述笔法,深入地表现人们的生存困境。《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学号:9201120536 姓名:李娟
班级:11级注会5班
第三篇:《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
作者:(英)哈代 著,张谷若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4-07页数:577
阅读时间:2011年5月
《德伯家的苔丝》,听上去便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初次接触这本书,是有同学推荐看的,于是就先到图书馆里借来一本减缩版的先看了看,后来觉得不错就又看了汉译本原著。受故事中女主人公苔丝深深地吸引,索性把电影版的也看了,觉得更加生动形象。《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因受东家少爷诱迫而失身怀孕。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接受真正爱情的权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遗弃。后来,万般无奈之中,她重回了少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无实的丈夫拖着病驱千里归来,苦苦寻觅。苔丝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走上了绞刑台。
父亲德伯的愚昧无知,对于金钱的贪婪推使苔丝跌下了社会的的深渊;而亚雷的邪恶无耻则将苔丝少女的所有美好梦想化为灰烬,促使她遇上了改变她人生的第三件事——与安玑·克莱相爱。而正是这个安玑·克莱,这个有着天使之名的懦弱男人——最终造成了苔丝的悲剧。有人会说安玑·克莱才是真正该批判的人,但是无疑他生活在那个时代,他需要时间来释放自己,不可忽视的是,安玑·克莱是爱苔丝的,至少那爱是真的,而不是像亚雷一 样,只有肉欲,把苔丝当做自己的玩偶。所以我认为苔丝的悲剧应该是当时的时代所酿成的,或许在现代社会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过对于像苔丝一样的人来说,生存的机会就多了。《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她成为了人们心中嘲讽的对象。哈代的观点和社会偏见尖锐对立,他通过苔丝这个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抨击。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不仅仅在于她得过去,更包含她的将来,因此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社会则坚持传统的习俗,认为一时的过错就是不可挽救的堕落,苔丝是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感情的丰富和忠实的爱情之中,只有从这样的完美中才能产生出纯洁来。哈代严厉批评了克莱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指出它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然而正是这种民族风俗习惯结晶的伦理道德,它具有神圣的性质,是不成文的法律,被认作永远正当的东西。苔丝就是这种世俗谬见的牺牲品。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结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毫无疑问,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哈代的故乡也遭到强大的冲击,其宗法社会迅速解体,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
苔丝这个女性角色,她不同于传统的柔弱的女子,美丽迷人是她的资质,可是她在更深层次上来说是一个想凭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追求自己起码的幸福权利的淳朴姑娘,可是社会的强权却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在遭遇了诱奸、抛弃的重重打击与伤害后,最终酿成了苔丝的命运悲剧。(1700字左右)
09 级 4 班李华
第四篇:我读《德伯家苔丝》
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
《德伯家的苔丝》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小说家哈代的晚期作品,也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优秀作品之一。
作品描写了贫穷俊俏的农家女子苔丝不幸而短暂的一生。苔丝是一位美丽、纯洁、善良、勤劳而富于反抗性的姑娘,她有一个纯洁的灵魂及劳动妇女的一切美好品质。苔丝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小贵族世家的农民家庭。16岁那年,她应父母的要求与生活所迫去给“冒牌亲戚”——与自己同姓的地主德伯家做工,被地主儿子亚雷·德伯诱奸以后,生了一个私生子。苔丝因此倍受鄙视,在贫困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下,再加上孩子夭折所带来的打击,苔丝离家来到一个牛奶场当女工。在那儿她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矶·克莱,两人产生了爱情。安矶不顾家人的反对,勇敢的爱上了苔丝并和她结婚。新婚之夜,在两人相互忏悔时,苔丝向安矶坦露了自己的过去。这个具有新思想但尚未摆脱旧道德偏见的青年安矶却遗弃了她,远走巴西。苔丝只好重回娘家,在农场干着与男人同等的活。苔丝父亲死后,房屋和土地的租约到期,苔丝又遇到亚雷,亚雷趁机对她纠缠不休,她写信给安矶,希望他早日返回来保护她,但是信件被安矶的父母扣留,安矶仍然杳无音信。备受侮辱,陷入孤独绝望的苔丝苦苦等待安矶的回头而不得,家中又发生如此重大变故,于是苔丝无奈中又成了亚雷的情妇。几年以后,安矶在巴黎事业失败,忏悔过去的无情,拖着病躯千里寻归,想和妻子破镜重圆。这时的苔丝精神上受到了极大刺激,认识到了亚雷是造成她终身痛苦的根源,因长期蕴积在她心底的愤怒遽烈地迸发出来。她举起了复仇的刀,杀死了亚雷,向戕害她身心的资产阶级“文明”、“道德”进行了最后的英勇反抗。在苔丝和安矶在森林中国了五天幸福的生活之后,第六天遭警察逮捕,被法庭判处了绞刑。
苔丝的一生充满悲剧,哈代倾向于将苔丝的不幸解释成一种神秘力量作弄的结果。例如从苔丝离家与她被捕日期来看,神早已安排了苔丝的日程。苔丝于6月1日在祭石坛被捕, 刚好是她第一次离家去纯瑞脊那一天的5年之后。作品中这种偶然性和巧合,不断地强化着内在意志力的存在和作用,使人们不得不相信苔丝是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的。苔丝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哈代的创作时期是维多利亚王朝后期,是一个变化与危机的时期。当时, 英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尖锐的矛盾的和危机。《苔丝》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一些最严峻的问题的关切和同情。哈代在书中描绘了新兴的工业化和都市文明,给古老乡土的威塞克斯地区带来冲击,揭露了禁锢人们思想、强调贞洁,压抑妇女社会地位的虚伪道德。同时作品反映了当时农民走向贫困与破产的痛苦历程。苔丝毁灭性的悲剧既包含着男人的悲剧,也包含着女人的悲剧。因此, 苔丝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她是亚雷·德伯和安矶·克莱这两个男性所代表的不同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牺牲品,她始终被亚雷和安矶所代表的两种力量撕裂着。她的肉体被污于亚雷,她的精神见弃于安矶,作为受害者,她却直到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该如何积极地去寻求自我的完善。哈代通过揭露亚雷对苔丝的肉体凌辱和精神戕害,抨击了资产阶级的无耻罪恶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道德的虚伪性。亚雷·德伯是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农村的宗法制经济接连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冒出来的资产阶级暴发户,象征着工业革命对宁静原始状态的田园风光粗暴无情的破坏,也是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凭借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用金钱、马匹做诱饵,无耻地诱奸了苔丝,践踏了她做人的尊严,摧残了她的纯真感情。德伯的卑鄙行为无人过问,为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所容忍,而被侮辱的苔丝则
成了为人们所不齿的“罪人”,时刻受到宗教道德的谴责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嘲弄和凌辱。苔丝理想人格的悲剧是客观社会必然性在个人特殊际遇中的现实。苔丝深邃的精神世界、坚韧的性格,使我们感受到苔丝最后虽然毁灭于那个残酷、虚伪的社会,但她身上有一种崇高纯洁的力量,这就是悲剧的美与悲剧的魅力。
还想说说哈代的题材选择。在这方面,哈代是十分出色的。他的艺术世界是他所熟悉的威塞克斯地区乡村生活。他借助于这片偏僻边远的小天地,以敏锐的洞察力去剖析他的那个时代庸俗时风。在《苔丝》中,他将“失了身的农家姑娘置于悲剧的王国”,并给小说加上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显然,哈代有意使传统道德观念、法律和自然法则,包括苔丝本人天性法则形成对照。在传统道德观念中,苔丝是不纯洁的,但在作者的眼中,苔丝并没有背叛自然法则,她依然是纯洁无暇的。苔丝纤弱的女性形象与传统小说中的威武刚烈的男子汉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毫不逊色,她同样显示了坚强的意志,显示了由内省的性格和智慧所产生的一种力量,这也正是哈代题材选择上的“匠心独运”之处。
总之,小说的主旨是通过环境抗争而显示人格的尊严、人格的完美。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外表柔弱的女子,她遭受了一连串的厄运、打击,但她并没有向环境和命运低头屈服。她与环境的抗争并不是通过剧烈的外部动作,而是通过她特有的含蓄深沉的内在性格,通过她与环境的无声较量,十分平静地迎接着苦难,不知不觉地征服着苦难,显得十分宁静与平和。苔丝是一个坚强不屈的女性,苔丝所独具的独立和坚强是哈代的小说区别于从前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楷模之处,也是哈代心目中新女性的象征。
第五篇:《德伯家的苔丝》观后感
《德伯家的苔丝 》观后感喜剧留下的印象是淡漠的,悲剧带来的思考是持久的。因为悲剧更能触动内心.令我印象
最深刻的是《德伯家的苔丝》,很久以前就看过这本书了。虽然剧情已经暗熟于心,但在一
次欣赏它是,眼泪还是止不住的往下掉。JustineWaddell将Tess这个哈代笔下的英国乡村
少女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
苔丝,一个纯洁善良宛如含苞待放的花朵般美丽的女孩,却要遭受命运的不公对待:被假
表哥亚雷奸污不幸生下孩子,孩子出生不久后便夭折,之后遇到牧师的儿子安琪儿,俩人相
爱并结婚了,苔丝本以为遇到了真爱向安琪儿坦白了自己的过去,没想到却遭到了安琪儿的抛弃。与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这是家里有发生了重大变故,苔丝为获取家人的生存而在此
沦为亚雷的情妇。而抛弃苔丝的安琪儿悔恨不已又回心转意回来找苔丝,这激发了苔丝的复
仇情绪,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苔丝杀死了亚雷成了一个杀人犯,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苔丝这样一个坚强而又美丽的女孩,她没有做错任何事,面对强权和暴力她一直隐忍,到了最后无法忍受终于奋起反抗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我觉得其实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想开了幸福就会很容易得到。如果思想偏激只认
死理儿,那只会毁掉自己本该得到的幸福。而安琪儿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被传统的道德伦
理观念所束缚,亲手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试想一下:假如当时他接受了苔丝,那后面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苔丝也不会成为杀人犯。
影片结尾时,画面不断穿插开始时苔丝与安琪儿的第一次相遇。阴冷灰暗的牢房与风景
如画的田园乡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时那个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跳舞的白衣少女如今已深
陷泥潭等待死神的召唤。而安琪儿本该选择与苔丝共舞,可他没有,他选择了别人。命运就
是爱作弄人,原本近在眼前的幸福却变得遥不可及。
也许,这,便是宿命的悲剧!
高一九班: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