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十讲书评

时间:2019-05-14 19:0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艺术设计十讲书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艺术设计十讲书评》。

第一篇:艺术设计十讲书评

艺术设计十讲书评

设计艺术是一个发展中的学科,诸葛铠先生的《艺术设计十讲》一书中站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广阔背景中,用通俗流畅的语言、真切可靠的案例和丰富多样的插图,讲述了什么是设计艺术;中国现代的“设计革命”是偶然还是必然;艺术设计在古代和近现代为什么有不同的运行规律;艺术设计在东方和西方怎么会产生迥然相异的形式,以及艺术设计的起源、本质、构成、形态等问题。作者以史论交叉的眼光和夹议夹叙的笔触,对设计艺术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思辨,并触及到中国古代哲理中与设计相关的问题,使读者增长知识、开拓思路。

提出认识和实践是设计师的两条腿,有时候你会先迈出左脚,有时候又会先迈出右脚,但那一条腿也不可缺少。当然理论认识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的进步又促进设计的发展,这种循环往复无有终止,才会使理论和实践不断进步。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

《艺术设计十讲》“十讲”的十个问题包含认识论、方法论和设计文化三个板块。认识论是第一章到第六章;方法论是第七章;设计文化是第八至十章。它们之间有所交叉,相互融合。现代设计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当西方工业革命轰轰烈烈之时,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国力日渐衰弱。但二十世纪后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有趋同的现象。

第一问题中国的设计革命:讲述了中国这样一个农业社会时间漫长、手工技艺历史悠久的国家,从近代以来手工艺教育已接受西学,二十世纪中期工艺美术得到发展,和与此同时期的西方现代设计存在着很大差距,所以近二十年的中国的设计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过程中克服了最开始的盲从而逐渐进入了创新的时期。提出Design是进行某种创造时,计划、方案的展开过程,即头脑中的构思。一般指能用图样、模型表现的实体,但最终的实体并非Design只指计划和方案。

第二讲人猿相揖别的时刻:首先破除了“造物主”创造一切的神话。从源流来考察设计艺术,追溯设计的历史,指出设计的目的是满足功能的需要;装饰的目的是满足象征的需要;设计是随着需求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原始设计对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生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讲为人造物的艺术:设计在艺术与技术、再现与表现、现实和审美之间独树一帜。即设计具有不可否认的艺术性,又与有用性不可分离,是艺术中特殊的一类。

第四讲美的传统与新生:艺术设计从来没有放弃对审美的追求,始终在功能与审美的对立中运动和发展。

第五讲构成的创造力:设计的构成不但有其独特的方式和规律,而且是体现设计的创作性的重要方面,中国古代建筑的梁架结构,特别是斗拱都是十分严密的立体构成,现代派的构成主义拓宽了设计对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认识,也使构成的创作力得到发展。

第六讲设计的形态语言:形态是设计造型的基本语言,指出元素是将构成设计的成分加以分解,直至不能分解为止。一般的设计元素指点、线、面、体、肌理、色彩。表现方法有:用线表现出的不同形态,用物质表现出的不同形态,用形象表现出的不同形态,形象的双重属相。

第七讲眼和手的智慧:设计从来离不开眼和手,而智慧则来自则来自眼智、手智和心智的结合。设计对视知觉具有依赖性,反过来充分利用视知觉的规律使设计更具有空间的多变形和丰富性,表现出更强的活力。

第八讲自然的“人化”熔铸:设计的过称就是把自然资源加以“人化”的熔铸形成人化的自然--文化,但设计又不是全部文化。即设计既是一种文化又与各种文化要素相互影响,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第九讲:社会进步的足迹:指出社会是由人群按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设计的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共同形成了设计文化的关系场。社会生态对于设计具有重大意义。

第十讲重新体悟中国的哲理:中国的设计事业日趋兴旺,对设计思想的的研究日渐深入,许多人重温古人的哲理,并从中生发出新的设计理论,这对于发掘中国古代思想的设计精华,使之为当代所用,对中国设计的发展现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是社会演变历程的反映:

其一:中国古人认为伏羲造八卦,圣人又根据八卦创造实用器物。人心中最大的神是天,天主宰着天地的一切,认为天和自然主宰人。人类初期种种发明和技术进步是实践的结果,但对事物起源的认识,以及人在自然面前的地位,却受着宗教意识的深刻影响。现在流行的中国结源于佛教密宗供奉于佛的“八吉祥”中的“盘长”。

其二:中国的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由于较少受外来文化影响,因此,文化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即使在外力作用下,与传统风俗和祖传生活习惯相关的设计也不会轻易改变。在旧石器时期,上衣下裳服饰制度在《易.系辞下》人们为了安全和御寒首先用皮毛或树叶保护下体前部,之后又加背心保护上身,再加上袖子这才形成两截式的服装,又与上乾下坤相适应,一直到明末清初。

其三:从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巨大的冲击。而现代化的社会进程又必然要削弱传统文化。然而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不会完全消失。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传统文化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现代生活并存甚至得到发扬。中国的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横排版式和书写方式的广泛使用,汉字编码和汉字拼音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都给方块汉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书法艺术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而汉字的视觉设计所特有的风韵,不但可以产生古朴的风格,也能形成十分现代的风格。

其四: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得到快速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之相对应的网页设计和交互设计也亟待发展。

主要讲了十个相对重要的问题,从历史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构架。就设计自身而言:一面通向艺术与社会生活,一面紧跟经济和生产的需要,国家的发展必然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原有的设计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就会形成新的设计需求,所以一个时代的设计和社会的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彼此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返回起点再出发”返回去不是重走老路,再出发是为了成为更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作为设计学习着应该将传统手工艺所积累的艺术经验进行研究作为新设计的借鉴,探讨现代高科技的成果与艺术的结合。

第二篇:魏晋南北朝十二讲书评[范文]

《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书评

本书作者为周一良先生,其学贯中西在中国史、日本史、亚洲史、敦煌学及中外关系史诸领域均有很高造诣,尤其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用功颇深。《魏晋南北朝史十二讲》为周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方面文章的选集,按照时序与专题结合的原则进行编排。本书共分为十二章节,其包括我和魏晋南北朝史(代前言),第一讲 论诸葛亮 附:白羽扇,第二讲 魏晋兵制上的一个问题,第三讲 乞活考——西晋东晋间流民史之一页,第四讲 两晋南朝的清议。第五讲 《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 附:刘义庆传之“世路艰难”与“不复跨马”。第六讲 《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第七讲 论梁武帝及其时代 附:萧衍以及东晋南北朝人小字,第八讲 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第九讲 从北魏几郡的户口变化看三长制的作用,第十讲 论字文周之种族,第十一讲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附一:魏晋南北朝史学著作的几个问题 附二:魏晋南北朝史学与王朝禅代。第十二讲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零拾 1.曹操遗物 2.鲑 3.晚有子 4.乐舞杂伎 5.珠襦玉匣及其他附录一 学术自述。附录二 怎样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出版后记。

周一良先生,于1930年入北平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1931年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1932年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5年毕业后入燕京大学研究院肄业一年。1936~1937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助理员。1939年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入远东语文系,主修日本语言文学,并学梵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兼在哈佛大学陆军特别训练班教日语。1944年获博士学位。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1946~194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7~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1952年转任历史系教授,并曾兼系主任。1952年以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亚洲史(后改亚非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的《人类科学文化史》第三卷编委会编委、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名誉会长。

周一良先生通晓数种外语,甚笃汉学,学贯中西。30、40年代在魏晋南北朝史领域用功颇深,50年代以后由于任务多歧,研究涉及诸多方面,70年代末以后重理旧业,为推进和深入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论著已结集者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1963)及《魏晋南北朝史札记》(1985)。《论集》包括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民族、典制、史学等方面问题的论述,《札记》则重在诠释史料。两书皆立论严谨,富于创见,往往从对具体问题的精当考辨中揭示出重要的历史问题,并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推重,如《乞活考》等文每为有关论著所援引。而在199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重新印刷出版了周一良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大名家名著文丛),该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下两编,汇集了他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所发表过的大部分论文。

周一良先生在40年代就留意于中国佛教史及敦煌文献。其博士论文《唐代印度来华密宗三僧考》(英文)在欧美佛教史学界颇受重视。还探讨了《牟子理惑论》的著作时代,提出独到之见,研究并讲授佛典翻译文学。敦煌研究方面,参加了关于变文俗讲的讨论,考订了若干写本文献和敦煌文学作品中词语,并曾协助《敦煌变文集》的编校工作。又研究敦煌写本书仪,撰写关于书仪的分类、源流及其对日本的影响等论文。

学习和研究某一时期的历史,首先要弄清楚时期地理人物,时间,就是应该知道并且尽可能记住,这一时期中有哪些主要年代。地理,是指历史人物所活动的地理舞台,亦即空间方面。人物,是指活跃在当时历史舞台上的是那些民族。而在这历史框架之外,还有类似骨骼的成分,这就是政治,竞技,军事,社会这些方面的典章制度问题。政治制度是封建帝王赖与统治和实行剥削的主要制度,体现在封建政权的官制和法制上。而经济和军事制度则保证的是封建帝王的统治。而在我研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社会门阀制度由形成到极盛发展的时期,世族大家与寒门矛盾不断。而研究南北朝史,门阀制度与士庶关系是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很多问题的关键之一。士庶区别于两者内部的阶层,处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各色人等,们发制度的起源,发展,南北士族的异同,门阀与皇权的关系等等,都是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因素错综复杂,而其延续时间,总共将近400年,其时期之长没仅次于绵延四百余年的两汉,比起唐,宋,明,清等时期都更为长远。单从这一点看,魏晋南北朝也是古代史中应当重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是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门阀制度的萌芽,始于东汉时期,政治上,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经济上,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门阀制度,其形成于曹魏、西晋,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而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而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供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参考书目:《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 参考论文:《乞活考》、《论梁武帝及其时代》

第三篇:人生十讲

对于人性的真实与自我,他们始终没有机会碰触,因为考试不会考。

这只是提醒我们,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因为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我想,一个好的人文教育,还是要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吧。

冰激凌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激凌,几十年来门前总是大牌长龙。但他永远不会像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激凌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为什么美感都要走向悲壮的刑场?有没有可能让美感走向花朵?走向一篇茂盛的森林?

一个好的文化范本,一定要有正面跟反面的思考,才是启蒙。就像那位学生问得:“可不可以不死?”当“可以死”“可以不死”是成立的时候,思考才会有平衡。

譬如后来编入过问课外教材的《与妻诀别书》,作者林觉民说,要助天下人爱妻所爱,所以他愿意死,死变成他生命中一个崇高的情操跟浪漫。可是如果没有经过思维型的死亡,当“悲壮性”变成一种假设时,就会产生荒谬。

我想,革命者是寂寞的,必须孤单地在自己的时代里去对抗巨大的官学,而这个官学又是拥有多么大的力量,让它可以转变成各种形式,加强本身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是危险的,当一种文化已经长久稳定到一种程度,就很容易变成统治者愚弄人民的手段,我宁可他是不停地改的状态,因为不稳定才有调整的可能。

柏拉图把性交分为两种,一种是升值的性交,一种是精神的性交,动物的性交才是需要分别雌雄,而精神性的性交只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对象,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

我想,这正好的,有文化的规范,是内省的,不是向外指责。一味向外指责时,他就没有能力去解读更多的东西,他就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或是媒体煽动。

崇拜本身是一种高贵的情操,我不希望针对某一个个人,但我希望心理能包容崇拜之感或者是仰望之感。

我的意思是说,“难”绝对是生命幸福的开始,“容易”绝不是该庆幸的事情。

我们原有的东西是有一个道德共识,逾越了了共识就叫做自私,可是今天转换成现代公民的是时候,不应该存在自私的问题,因为法律跟道德原来就把每个人的权利,义务都界分好了。

淡淡成为一种知识没有意义,反而会成为沉重的报复,甚至是一种“知障”,因为有知识就会卖弄,会被知识牵绊,反而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生活在土地当中,很自然地就会有信仰,会认为“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

但是,因为他无助,所以急切,因为急切,所以乱抓,而使得原本他拥有的某些健康的信仰,扭曲到另一个方向去。

如何在生活中找回信仰,并把信仰导回心灵的本质,是现代社会当务之急。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遭遇灾难,所以要留很多的余地,在现实生活中越不留余地的人,在脆弱时越可能乱抓。

老子最崇拜的信仰是婴孩,他觉得婴孩是最圆满的状态,因为无所求,无所缺,一旦开始有困惑,有不足时,就会追求,就会要“返璞归真”,表示你开始作假了,你开始有很多尴尬,不舒服的情结,所以要努力回到璞跟真。

一个国家的美术馆很好,表演艺术很发达,但国民的生活非常粗糙跟野蛮,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两者应该是一致的。

美学可以是一种信仰,政治可以是一种信仰,道德也可以是一种信仰。任何你在生命力的某一个阶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对象可以改换,没有那么绝对。

信仰就是你相信什么,这个相信当然跟辩证有关,因为相信,所以会思考,会反省。可是信仰跟怀疑也有一个互助的关系,信仰教育简单说就是思变能力的培养。

每一个事件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如果我们的媒体能有更深的思考,有更大的悲悯,比较哀矜勿喜地去看事情,而不是嘲讽或者尖锐地批判,社会大众所得到的领悟跟检讨也会比较深。

所有的宗教最后都是教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可是在一个精神空虚的时代,又突然遭逢变故,比如说亲人生病,或者车祸丧生,难免会困惑,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会想要祈愿些什么东西,信仰些什么,任何一个接近他的信仰,不管好的坏的,他都会相信,这是一种情绪性的反应。

在很多哲学家最重要的一个检查能力是:人不可以物化,意思是说,物质要

发展没有错,可是人还是要做主人,不可以为物所役。你买车了,买房子都没有错,可是不要到最后变成车奴,房奴,变成你在养它,而不是它在让你幸福。

物质与人文史两个极端,我不想从两全其美的角度去思考,我认为人精神上的快乐与物质上的快乐,需要平衡,没有绝对精神上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物质上的快乐,走向极端的任何一边,都可能导引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

知识分子就要非常小心地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如果这时候你不能抽离那个帮助他的角色,就很危险了。

我曾经想写一篇小说,关于一个人遗失了包包,被另外一个人见到,见到包包的人,不认识包包的主人,可是他从包包里面的东西,如信用卡,一点点钱,还有一张在纸上凌乱的字,可能还有一些电话号码,他看到了人生的线索。

现代人的生活空间就像包包一样,越来越复杂,拥塞着很多用得到,用不到的东西。包包的原始设计是一格一格的,可以很清楚,有秩序地分类,可是使用到最后,所有的东西还是都混在一起了。

人大概到最后才会懂得,重要的不是“要什么”而是“不要什么”。我用“偷”而不用“了解”,因为我认为人跟人之间没有了解,只有好奇。

文学其实是一种疏离。你在镜子里看自己的时候,若能够疏离,就能产生文学。但通常我们无法疏离,我们很容易投射,很容易陶醉,很容易一厢情愿,所以会看到很多的“假象”。

当我们破除一些对于人生的假设,有了悟性的看破时,就可以不带成见的去看一切事物,这才是文学的开始。如果新村假设,例如丈夫看到妻子把包包里的东西倒出来,开始唠叨:“你怎么买那么多东西,怎么放得这么乱?”文学恐怕无处着根了。

那么文学的终极关怀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人生真相与假象的反复地呈现。

文学和哲学不一样,哲学史寻找真相,可以一路残酷下去,可是文学常常会有不忍,它不忍时就会“假作真”,它残酷时就会“真亦假”,然后让人恍然大悟。

这么说吧,如果你关心的是结局,是答案,是目的,你就读哲学,但如果你觉得人生的过程可能比答案还要迷人,你就要读文学。

其实哲学家尼采也说过,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

台湾变化之大,常常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一方面固然是展现了台湾人的生命

力,学习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台湾学法以时间酝酿的专业度和精准度。

如果一个社会里面,没有这么多失败的诗人,就不会有这个成功的诗人。

文学的效果很难估量,它不是直接给人答案,而是给人多一点机会去思考。

一个非常伤心的朋友告诉他从来都没有爱过,我提醒他“你是不是说谎了?你会不会没有注意到?因为你如果没有快乐过,现在就不会这么难过。”

真正能限制爱情的方法,就是彻底拿掉限制,让对方海阔天空,而你,相信自己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你的爱,你的才华,你的宽容,都是让对方离不开的原因,甚至你故意让他出去,他都不想跑,这真的需要智慧。

爱情的本体是自己,自己永远不该放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是美的,是智慧的,是上进的,是有道德的,是有包容力的。如此一来,别人会离开你吗?不会的,赶都赶不走的。

一直停留在爱上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爱上中哀伤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对于情欲我们设了很多防范的关卡,防范未必不好,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

动物在性交以后会有一个忧郁期。其实就是一种空虚的感觉。可是如果加入一些精神性的,假设在性高潮之后,两个人拥抱或是双手紧握,感觉对方的存在跟提问,在那一刹那感觉到精神性的存在,一种情感的饱满。

好的情欲书写会有这个部分的延伸,可是A片里面绝对没有。A片只有上床,下床两个动作,它只是在刺激器官。可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他没有办法 分析,就会觉得人生大概就是那样,性爱就是那样,甚至他就用那个方法度过一生,我觉得那是很悲哀的。

很多性事在发泄自己,很多性事为序自己,可是性达到某一个状态时应该是双方面彼此的完成,而不是谁占了谁便宜可以衡量。

谁在负责教授我们的孩子性知识,如果是A片,你又怎么能怪他?

A片只着墨在动物官能的刺激和满足,看完后会让你想要寻求发泄,它引发的是感官的欲望。可是看完《金瓶梅》,你不会像这么做,你会开始反省,开始思考,因为它是严肃的。

所谓的有机就是一切东西都可以再转化,再延续,而不是一个俗称,绝望的状态。它可以很安静,很沉默,确实源远流长的。我们现在常用两个字“永续”,物质的永续状态,或是生命的永续状态,就是有机。只有让等待变成一种状态,一种心态,它才会成为生活中的信仰,成为我们作为人的新价值。

第四篇:服装十讲读后感

《服装十讲》读书报告

服装世界是神奇的,服装设计师是令人崇敬的,服装这个专业更是很多人向往的。我相信大多同学肯定都跟我一样是对服装设计充满探究感才选修了这门课,让我们有缘相聚一起度过这十几个宝贵的黄金时刻。我觉得自己学到很多,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认知。在此我说说自己浅薄的一些知识和看法。

服装学是一个博深的海洋,它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流域,融会了多个河流的水源。我像是第一次来到海边的孩子,带着懵懂的憧憬和希冀,眼前的海洋是那样的广阔与博大!我无法给它作个概括,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感受。

高秀明的《服装学概论》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有关服装设计的理论书,我对服装学的了解从这本书开始。书中一开始在绪论中就简介了我们平时不太注意也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如衣裳、衣服、服饰、成衣、服装等,对于学服装设计的我们来说这些基本知识应当掌握。服装的裁剪法有平面裁剪法和立体裁剪法等,我比较喜欢立体裁剪法,因为它比较直观,而且我觉得立体裁剪更助于我们发散思维,让我们剪出的服装的样式更灵活。

在书中呢,我了解了许多有关时装的信息。特别是对高级时装的理解。“高级时装”是一个专用名词,专指法国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是一个特殊的服装产业称谓,法文为HAUTECOUTURE。它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高级的服装”或“高档的时装”,也不是仅用一些进口高级面料,加人民族饰品拼贴、悬挂、缀珠、钉片等等就能予以冠之的。

法国的这种“高级时装”,用料极为奢华,基本是为顾客立体裁剪、手工缝制、度身订做的,加上设计师在国际上的声誉,以及品牌文化的附加值极为可观,故高级时装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几乎每一套都要上万美金,甚至更高的标准。因此,在国外只有宫廷贵妇、社会名流,以及腰缠万贯的富商、公爵夫人等少数人才能享受得起。

业内人士所熟悉的高级时装设计师有:夏奈尔、巴伦夏加、迪奥、巴尔曼、伊夫·圣·洛朗、拉克鲁瓦、恩格罗、纪梵希、路易·费劳、尼娜·里契、多浪迪等。他们当中不少人已经过世或退休,但品牌还在,并由年轻人接替着,如;夏奈尔、迪奥、纪梵希等等。

传统的高级时装分为“日间礼服”和“夜间礼服”两大类。日间礼服一般是午后参加社交活动所穿着的礼服。尽量不裸露肌肤,讲究分寸感、正式感、庄重感。在间礼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晚礼服”,一般是出席正规晚宴、参加大型舞会等正规场合所穿着的正式礼服。晚礼服款式多以袒胸露背、裸肩无袖的连衣式长裙最为正规。

由高级时装设计师主宰的“高级时装屋”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和不同的表达方法。每个时装屋都有“套装制作场”和“礼服制作场”O设计师在顶级工艺师的协助下,运用不计其数的高级面料和珠宝装饰,缝工花费几百甚至上千个小时一针一线地缝制。而且每件时装完成之前都要经过最少3次的试装、修改。如:1999年春夏高级时装展示会上,瓦伦蒂诺设计的一袭名为“简单”的雪纺裙,为制作那数以百计的细小褶皱,两位裁缝师全职缝制花费了数月的时间;纪梵希设计的名为“赌博者”的黑色闪光礼服,共用了80万片闪光和亚光的装饰片,全部用手工缝缀等等。

“高级时装屋”是十分清爽的圣地,不能让礼服沾染上半点灰尘和污渍。我曾到法国大师伊夫·圣·洛朗公司参观过,也在日本君岛一郎公司研修过,他们那里每天都是用白毛巾擦地,所有的角落可以说是一尘不染!

高级时装不仅要求礼服的外表缝线光顺平滑,衬里也要有华美的触感并缝制得完美无瑕,因此所用衬里基本是真丝缎、双皱等。而且礼服表面的浮雕花、珠宝等装饰绝不能看出缝缀的痕迹,为此一般都使用透明的鱼线,而且缝缀得十分牢固,多少年都不可能被拉扯掉。这也就是1985年北京伊夫·圣·洛朗25年回顾展中,所有的作品都还那样完美无瑕、精美绝伦,找不到一丝破损的原因所在。

21世纪,像约翰·加里亚诺这样的年轻设计师们接替国际大牌的设计任务之后,为了扩大经营面,迎合青年人的喜好,往往作出颠覆传统美学的设计来。他们不顾上流社会对高级时装的期待,不断从身边事物中吸取灵感,有时会将街头时装甚至乞丐的破烂装提炼为高级时装的设计源,使得巴黎T型台出现了新老设计师“现代与传统风格井举”的局面,让高级时装的舞台风格更加多样。

现在越来越多的提到流行。可是之前我对“流行”的概念一直都是模糊的。高秀明的《服装十讲》一书中提到,李白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了衣服,也可以是把衣裳想象成云,显示了衣服的重要性。

我一直很向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我觉得设计师是很了不起的,能够巧妙的运用各种颜色,各种材料制作出那么多奇特的美的服饰。设计是有点、线、面构成的,很简单的每个人都会,可是设计师却可以将这些巧妙的结合成一件美丽的衣服。服装设计需要深厚的艺术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新锐的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用心去发现,用心体会,相信会有收获.在服装学的海洋中,架起一叶扁舟,迎着风,扬起帆,不害怕风浪,朝着自己的方向,相信会有一番作为。虽然目前我国服装界也许并不景气,在世界时尚界也没什么地位,但我们应抱着积极的态度,展望中国服装界的明天。对我们的服装设计之路充满信心!我们的今天也许不太令人满意,但期待明天吧,相信年轻的血液的注入会给服装界带来新的朝气,给服装界的发展带来动力!为让中国特色的服装在世界流行,从今天开始努力!

朱雅岑

13005607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第五篇: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生活十讲》读书笔记

台湾作家蒋勋以美学家的视角推出的《生活十讲》寒假里有点空闲时间拿出来重读,虽是几年前的作品了,但其中讲到的东西仍然能引起共鸣。作者的笔下融合了他自己的个人经历,更重要的是多现在的社会现实文化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其中最能引起我思考的是作者的第一讲新价值,整个一讲都涉及到价值、制度和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现在社会中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他讲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制度化的体制之下往往没有做到教育本身应该发挥的作用。在现下的社会整个较大的环境中所提倡的价值观都是商品化,一种“唯利是图”的价值观。

社会对人的评价是单一的,不会以你是否过的快乐满足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只会以你能挣多少钱来评价你的成功与否,人们的心似乎都已经被物质的东西全部填满,再也看不到物质以外的东西。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之下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很多这样的色彩,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好学生差学生,这就是唯一的标准。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孩子们真正需要学校和了解的东西。蒋先生就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底蕴的需要,真正对人的定位与关注。特别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的根本,是不能丢失的,如果丢失了那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作为教师,我觉得蒋先生的话非常在理,他说“教育不是在教书,事实上这是一份救人的工作”。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其实育人才是最重要的,多一点人文教育,多一些对孩子的关心,倾听孩子的声音,让物质的东西少一些,才能让心灵的空间更大一些,这样才能去接受,去获得心灵的快乐与满足。

下载艺术设计十讲书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艺术设计十讲书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十讲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这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广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组织党......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著 作者灵心慧眼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风景。 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 追求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体会 有人曾问我们,在你的课堂生活史中,你有过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的时候吗?你有没有体验过课堂气氛很好的经历?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读了《有效教......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刘素萍 我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深有体会。越读越感觉得有“味”, 这书写的真不错!它并没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论和花哨架子,写的都是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近日已由学习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认真学习......

    爱国教育十讲

    大学生爱国教育十讲 一、 1、“五四运动”时期,学生高喊的口号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是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名言。 3、林则徐是近代中......

    《生活十讲》读后感

    [《生活十讲》读后感] 今天,我想给大家谈的是《生活十讲》这本书,《生活十讲》读后感。书作者蒋勋,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