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贾平凹早期作品赏析
论贾平凹作品的“色、香、味”
——浅析贾平凹的文学特质
摘要:贾平凹是一个有争议的中国当代作家,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都会引起不同的声音。他的精神探索“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他的语言极具魅惑,“妙想迂得”;他特立独行又醉卧传统。他是中国文坛不可多得的“鬼才”。
关键字:精神映象、语言、特质、“鬼才”、争议
古老神秘的商洛山地几千年来孕育出了贾平凹这样一位闻名海内外的文坛奇才。众所周知,他到目前为止的丰厚而独特的文学成就,早已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意味深长的是,他从步入文坛伊始就一直引人注目并不断有新热点出现。可以这么说,贾平凹已具备了思接千载,精鹜八级的能力;形成了文学艺术民族化、个人化的本质意象。以下是本人对贾平凹文学特质的浅显解析。
一、贾平凹的精神映象
此时说他的精神映象并不是单单剖析他的精神内涵、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而是要通过他的作品中的创作意象和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大体勾勒出他不同于常人的精神世界以至于支撑他的创作精神体系。
(一)创作意象
1、意象的追寻与发展
贾平凹文学创作上的意象探索,是从对社会政治意识模式的挣脱开始的。同时,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抗争中,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则是他艺术创作上创新的第一步。为其赢得全国性声誉的是短篇小说《满月儿》,后又出版的几部长篇小说,均未超越社会政治的窠臼,但可以看出,他的确在做着苦苦挣扎,企图最大限度上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气质特征。他把突破口选在了爱情上,尽可能使自己和人物不要成为“捏弄成的泥胎,不是斧子砍成的木偶”,而使他们成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1】活人”。特别是政治生活中,渗透着一定程度个人化的生活精神与情感。特别是依靠商州山地的特殊生活气息,冲淡了政治生活的浓烈度。初步窥探了后来被贾平凹极大发展的灵性、灵气和个人特有的气质。
在写作上,他由被动向主动挖掘,“不再去简单的肯定什么,而具有了批评的眼光;不再将目光投向生活的表面,而将感触伸向了生活的底层;不再专注于人的外在和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而深入到人的内在心理与情【2】感世界。”因此,1980年代初期,他作品中欢乐的笑声少了,而增添了一种沉郁,但却受到到评论界不公允的批评,正因为坚持独立的个性使这种格调在《妊娠》、《废都》、《高老庄》等作品中均有延续。到80年代,他从中国文学艺术传统中得到启示,并试图在中西比较中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文学创作的路子。他将西方文学艺术中的象征特定含义引入,将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向作为一种整体艺术结构的表现方式,从局部象征走向整体象征发展而来。
长篇小说《废都》的问世,对于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把他抛向了大红大紫的巅峰。他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个混沌的意象世界。从《废都》到《白夜》、《土门》、《高老庄》显示着贾平凹精神裂变与重构的心迹。他将意象的象征意义指向,渗透在具体的、实在的现实生活的具象之中。
2、物象的选择
物象对于文学创作来说,那种知觉的心理图式在表现的时候,必然地要选择一种对象化的事物作为载体,这就是物象。进入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天体物象常用到的有太阳、月亮、风、与、雷、电、四季变化等。《废都》中的太阳,一方面是对中国古典神话中关于太阳原型的改造,另一方面,他以此来喻示人类现代现实生存过程中的反常状态。他作品中地上自然物体较天体意象要丰富得多,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贾平凹作品中动物进入建构时已经被人格化或者神化了,它们成为人性和人格力量的一种象征。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对于建筑的描写是经过严格选择的,出现最多的是宗教文化思想的象征物。这体现了贾平凹文化思想与精神活动的基本特征。
3、在存在之上构建起自己的意象世界
存在之上为前提的构建,是贾平凹艺术创造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目标。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为时代而写作,为平民而写作;写作在于自娱和娱人;心物交融,象生于意;充分运用象征和隐喻;符号化;时、空与
【3】心理贯穿的叙述方式;意象展现的观察点。
4、“混沌”美
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我们阅读贾平凹的作品,其中所呈现出来的不是一草一木,一石一土,而是一座浑然的山脉,是一个审美整体。①整体的浑然美。他并不追求清晰的逻辑,而是囫囵地呈现一个整体意象形态。一方面,它是一个可视的中心意象,另一方面又有模糊性,将其生命的脉络通向具体的一个个意象。这就是许多人读《废都》而产生的混沌感、茫然感的原因。②原生态美感。作为精神表现型作家,本来就注重个体生命情感与精神现象的剖示。最简单的东西,往往也是最复杂、最不可测的。③动态的美感。流观式的审美把握方式,使他的审美意象活了起来。如《白夜》里的民俗馆,犹如一卷历史画。④宇宙生命的整体感。⑤空灵、神态、趣味的美与神秘感。
(二)、文化现象
1、角色代表
贾平凹是一位具有着独立文化人格,追求着精神世界的绝对个性的作家。多重身份铸成了他的精神特质。由于贾平凹的平民身份,决定了他价值观念的民间立场,而他的文士身份,则又决定了他独立追求自由的对于人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精神品格。贾平凹是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回归与融合中,显示出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生命活力,创作了他最具深度与生命活力的作品。
2、自身人格
贾平凹,这位中国当代的杰出作家,其文化精神的人格建构充满了矛盾性、疑问性、复杂性。不仅有农民与作家,农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双重建构,而且还有现代人文知识分子、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儒、释、道等宗教的融合,或者说他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文化精神,于是,他人格中的“爱与恨、美与丑、雅与俗、保守与激进、适应与不适应、孤独与悲愤、焦虑
【4】与超越等交织混合在一起,一并在其作品中出现”。
3、主体精神 主体性包括两个双重内容和含义,第一个双重内容与含义是社会的结构与内在文化——心理结构面,第二个是人类群体的性质与个体身心的性【5】质。①超常性。也就是张扬独特性。他的一部《废都》以超常的审美观念与张扬精神招来了铺天盖地的骂名。②超现实性。③否定性。④悲剧性。
4、心理特征
对于贾平凹的分析,无法逃离心理学,虽然之前对他的文化人格作了分析,实际上也多少包含了心理学的意义。在这里大致提出几点:①内倾性与独立性。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中,他自己说,“我喜欢静静的【6】想事,默默地苦干”。由此可见其内倾性,而独立性表现在他始终持独立自由的身份与始终按照自己创作方式前进。②性心理。尤其《废都》为甚。③女性崇拜与心灵净化。不论是《满月儿》中在政治压抑下的朦胧情爱,还是《天狗》中天狗与师娘之间的情爱,都是那么纯真。④男性中心意识。⑤残破与抑郁。⑥梦幻心理。他的作品中许多人物如在幻境中若隐若现,匪夷所思。
二、语言世界
(一)、语言特质概论
贾平凹是名副其实的语言大师,他既非“人”家,也非“神”家,而是“鬼”才作家。他的思维好像有迹可循又似乎难以捉摸。语言的陀螺在他手里完全受到情丝理线交织的鞭子的抽打。贾平凹在语言上的特质可以
【7】用八个字来概括:“涩溜”、“奇正”、“拙巧”、“幽玄”。
所谓“涩溜”指贾平凹文章初读起来不那么顺畅滑溜。这“涩”不是生涩,是熟涩,是作家主体精神的有意灌注。初读起来有点吃力,读惯了便成了享受,像吃苦瓜。如“秋天里,陡然间下了几天暴雨,山僻尽都剥落去,洪水涌下来,水痕的脚爬到了河谷上,人多高的悬崖上,桥便在冲击没了”。初读拗口,不管用词还是节奏都有些背离,但多读几遍也就玩味出了其中意趣;“奇正”,“以奇反正”,不走正路,偏喜独行。如他把天高云淡斜述成:“天很高,没有云,没有雾,连一丝儿灰尘也没有,晴晴朗朗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呢!”(《河西》);“拙巧”主要强调语言的灵巧,轻盈飞动值特征,“大巧若拙”的效果;深不可测,难以捉摸,此为值“幽玄”,多用于禅语来表达观点。
(二)、“商州文化”与时代
贾平凹的妙语多来自于他脚下的土地(包括西安和商州)本身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品格,其独有的文化方式,在他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印记。80年代,当贾平凹推出“商州系列”作品的时候,正值文化寻根的高潮时期,于是在“XX文化”的标榜下,有了“商州文化”的称谓。地域性、古朴性、神秘性与开拓性的商州特点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在之前的精神映像中都有分析。
(三)、语汇
贾平凹之所以能建构出令世人瞩目的辉煌的艺术之宫,就是因为他贮备了极为丰富的建构材料——语汇,并具有善于调遣它们的非凡的艺术才华。他自己比喻:“一根羽毛,一根羽毛,或许太平常了,但组合起来,却是孔雀的艳丽彩屏;一缕丝线,一缕丝线,或许太普通了,但经纬起来,【8】却是一匹光华的绸缎。”
1、语山语海的掘玉撷珠与作家的独创。包括商州专有名词;商州方言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商州方言中的古词语;商州方言熟语;作家新构词;作家重叠词;民间语段;向语言大师学习借鉴。
2、语境语体中词语的选派与艺术加工。贾平凹指出:语言不在于用上了多少花哨词语,也不在于写得多么顺溜,而在于准确地充分地表现了此
【9】时此地此人的情绪。一个人说什么话,就牵扯到此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种语体中选用词语的不同、赋予各层面人物以特定语言和对大众口语的艺术加工。
(四)语言结构与修辞
在语言结构方面,贾平凹作品中给人以突出印象的似乎有以下几个方面:流畅的中国传统式短剧;词的重叠形式和商州语法句式;疑问句式的独特表达作用;诗化的语言,如《冬景》中孙子看到外头被雪覆盖住的电线,“奶奶,电线肿了。”“那是落了雪。”奶奶说。“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含蓄幽默风趣;助词“呢”的多用;顿号、叹号的少用和不用;还有就是修辞上重在炼字炼句炼意和修辞多种的运用。
(五)隐形的叙述人
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掩卷读罢之余,读者往往会感觉到那位无所不知而又无名无姓始终不肯出场的神秘人物存在,他就是作者的替身。尤其是贾平凹这类农民作家,不摆姿态的深入一切。那种叙述人的语言即是看不见的手,从中可总结出以下几点:说结结实实的大实话;特殊的定义:平静、平淡、轻松的叙述口吻;诗化与巫化氛围;对俗文化永无遏制的追求。这些都是隐形之中的语言魅力,这是一种超然大气的坦然态度的终极体现。
(六)散文语言的大美
如果说他的小说还不时引起争议的话,他的散文则一直备受青睐。用风情万种概括他的散文魅力并不过分。其散文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体与语言的突破;纯粹的美文学;三位一体的凝聚力;朴实、平易与亲切感;意象·哲理·激情;音乐美。
三、独立而传统的大师
(一)、作家独立≠文学独立
在思潮迭起、话语杂多的整个八十年代,在新潮文学、文学探索成为一种时尚的新时期的舞台上,贾平凹既不发表各种言论和看法,也不多见他的应景之作,更不以探索成弄潮儿的形象出现,而是潜心在他的以“商州”为代表的土地上,以拥抱民间的姿态着力挖掘这块土地上丰富而神秘的文化意味、意境,从而塑造起他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沉稳的艺术形象——这在贾平凹称之为“浮躁”的文坛,确实具有“独立”的含义。
然而,也是因为地域因素,他笔下的人物呈现了统一的宿命性、类型化的、浑然的生存状态。贾平凹的全部功力体现在如何让其作品“色、香、味”俱全,而不可能用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穿透这片神秘的、沉重的土地,建立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于是,读《天狗》,让人想到许地上的《春桃》,读《黑氏》,又容易让人想起沈从文的《丈夫》。由此可见作家的独立终究不是文学的独立。
(二)、静守“儒”、“道”、“禅” “贫困的土地总是与‘儒道释’哲学相辅相成的,而由‘儒道释’所
【10】渗透的土地,自有‘儒’的安宁、‘道’的乐趣、‘禅’的意境。”商州之地决定了贾平凹的这些,因此,只有当儒家以道德和等级对人的欲望钳制时,才有了《人极》中“拉毛”因性冲动而被光子杀死的悲剧,也才有了“小男人”这种权势人物横行乡里、纵欲无度的等级性平衡;同时,只有道家形成简朴性生存状态,倡导乐天知命时,才有了《白朗》中“白朗”从盖世英雄到一介隐士的处理。至于“禅”,既是对“儒、道”价值局限的弥补,又是“儒、道”的必然结果,并由此形成循环性。由“儒、道、禅”幻化成的贾平凹价值立场在其作品中暴露无疑,随处可见。
最后,我想说的是,用经典作家的标准来衡量,贾平凹目前在总体上还处于赫斯所说的“被传统所遮没的自我”之中。并且,现在的他动不动就产生了“天成”、“无为”的“醉意”,这也是自以为“得道”的中国作家最致命的痼疾。希望他们摆脱掉这种痼疾,我们大学生也更努力。毕竟,中国文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平凹文集论》第4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2】韩鲁华《精神的映象》,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3】王晓明《思想与文学之间》 【4】韩鲁华《贾平凹文学创作论》,中国科学出版社 【5】李泽厚《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6】《平凹文集论》第126—127页。
【7】王永生等《贾平凹语言世界》第7页,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8】《平凹文集论》第88页。
【9】贾平凹《语言·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一》 【10】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2001年8月第1版。
第二篇:贾平凹作品
贾平凹作品简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其写作风格和写作素材均以陕西地方特色为主。
贾平凹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今西北大学)中文系。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在当代作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长篇小说有:《秦腔》、《油月亮》、《商州》、《浮躁》、《妊娠》、《逛山》、《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病相报告》、《高兴》、《情劫》、《古炉》、《带灯》、《泉》、《太阳路》等,其中最数《秦腔》著名。贾平凹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有:《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美穴地》、《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小月前本》、《天狗》、《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故里》、《匪事》、《酒》、《丑石》、《祭父》、《好读书》、《静虚村记》、《贾平凹自选集》、《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地平线》等,其中《天狗》值得反复细读。
贾平凹的散文类著作有:《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水深流》、《饺子馆》、《走虫》、《月迹》、《走山东》、《说话》等。
贾平凹除了上述作品外,还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其他题材的作品也值得细细品味,如《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敲门》、《艺术家韩起祥》、《做个自在人》、《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访兰》等,以上基本就是贾平凹先生一生所著。
第三篇:贾平凹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
《商州》《浮躁》《妊娠》《逛山》
中短篇小说
《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美穴地》
《山地笔记》《腊月·正月》《小月前《油月亮》《废都》《白夜》《土门》
本》《天狗》 《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故《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
里》《匪事》《酒》 《丑石》《祭父》《好读书》《静虚村《病相报告》《秦腔》《高兴》《情劫》
记》《贾平凹自选集》 《古炉》《带灯》《泉》《太阳路》 散文集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
选集》
《坐佛》《朋友》《我的小桃树》《静《平凹与三毛》《我是农民》《天气》水深流》 《敲门》 《饺子馆》《走虫》《月迹》 《走山东》《说话》
《访兰》
《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
篇小说集》《地平线》
《艺术家韩起祥》《做个自在人》 《商州三录》《造一座房子住梦》
第四篇:贾平凹作品
贾平凹作品
长篇小说
《商州》《浮躁》《妊娠》《逛山》《极花》《油月亮》《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 中短篇小说
《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美穴地》《丑石》《祭父》《好读书》《静虚村记》《贾平凹自选集》 散文集
《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2015年,凭借《老生》入选2014年新浪十大好书之首。[1]2016年1月22日,贾平凹入选2015“当当影响力作家”评选小说家榜前五名。
第五篇: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时隔近二十年,又一次读先生的散文,还是如多年前一样喜欢他的文章,忍不住想言传言传。
先生大我六岁,当是同时代人,他初发作品时,我是文学爱好者,很是读了些他的文章。后来发现有卖《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果然没令我失望,不仅我爱读,就连上小学的炜儿听了他的文章也是喜欢得不行,总学说:我要撞棉花包撞死,吃白糖吃死。于是去日本时就把此书也一并带去,供炜儿闲时阅读。回国时,扔了很多衣物、日用品,可这本缺了封底的书却又被带回。
这次读《朋友》才知道,那本自选集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看来还真是与他有些缘的。二十年来作者与读者都在成长,他的文章越来越朴实无华,却在不经意处会令你发现一些深刻,一些禅意,一些古风,如以下几段:
一个人活着其实仅仅是一个人的事,生活关照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身上的每一个痣,不一定了解我的心,精神交流形的朋友可能了解我的心,却又常常拂我的意。快乐来了,最快乐的是自己。苦难来了,最苦难的也是自己。
这个世界已混沌不清,抨击丑恶发泄怨愤是一种战斗,而宣扬纯净也是战斗。人生的残缺使我们悲痛和激愤,而在残缺人生中享受纯真美好,更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的艺术和人生的艺术。
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
他形容一个朋友的长相:满脸都是头,满头都是脸。(一秃顶朋友)看到此不禁莞尔,想到圈内程主任的那张如弥勒般的佛脸。
这本散文集多为朋友作序,也有写一些有趣朋友之间的交往,被写人物大多为陕西文人、书人、画人,也有一些喜收藏石头之人,还有朋友的小儿,竟被他称为先生,皆因小儿怀有纯净无染的心也。其为友人作文,却不胡乱吹捧,有一说一,无二是不言双的。
读先生的文,发现了许多与先生相同之处,不由窃喜。先生喜饮茶,我亦喜饮茶,先生喜藏石,我亦喜藏石,不过我的俗了些,是玉石,先生喜的是天然大气之石。先生喜藏陶罐,我亦喜欢陶、瓷之器,不过先生喜的是高古之陶,而我喜的是家用的大俗之器。先生不爱钱、权,我亦鄙薄这两样。先生善书、画,我却喜赏书画,先生写一些微言大义的小文,我却爱这些文章甚于爱先生的小说。还有一点很重要,先生是文坛着名的病人,而我亦是文坛之外一个无名的老病号,且得的是同一种病,不是我硬要牵强附会的找与名人的相同之处,而是爱先生的文在先,对先生好奇在后,才发现了这些缘,不由拿来显摆。
在此以一读者身份遥祝先生身体安康,多为我辈写出一些美文来,才不枉了我们来世一遭。
贾平凹作品读后感
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在城市污染、拥堵的对比下,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人们眼中山清水秀的地方。
读他的文章,一些熟悉的地名不由得勾起我的回忆,也让我重新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原来商洛的名字来源于商山洛水,而山阳则是因为地处商山之南。商洛是秦朝卫鞅的封地,故卫鞅又被称为商鞅、商君。汉有“商山四皓”出山助吕后扶太子,居功不受隐居而商山,明末李自成兵败进商洛养精蓄锐,而后驰骋中原;近代五支红军进商洛,播撒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突围,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而山阳县,则有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过,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和边区苏维埃政府。
而他文章里面的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或者听说过,比如他的《黑龙口》一文,就写的是商州的一个小镇,文中写到:黑龙口的人不多,几乎家家都有做生意的。这生意极有规律,九点前,荒旷无人,九点一到,生意摊骤然摆齐。因为从西安到商州来的车,都是九点到这里歇息,从商州各县到西安,也是十点到这里停车。于是乎,旅人饥者,有吃,渴者,有茶,想买东西者,小么零甚山货俱全。集市热闹两个小时,过往车一走,就又荡然无存,只有几只狗在那里抢骨头了。
我是从小就听说了这个地名,并且听这个地名的频率绝不低于听见商洛市的频率。因为黑龙口过去是商洛五个县通往西安的必经之地,我小时候家乡只要出过西安的人,当时都会提到黑龙口这个地方,加上这个名字听着有些煞气,小时候总觉得这个地方挺神秘。结果在我95年第一次走出家乡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很期盼要看看这到底是个啥样的地方。回想起我第一次看见的黑龙口是两排平顶楼房,已经和他83年笔下的截然不同了,他笔下所写的是河对岸的旧址,都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像我们县城老街的房子,适合以前的人们做生意,尽管已经没有客人往来,宽大的门面,墙上和房子的屋檐手工制作的精美又复杂的装饰,让我依稀感觉到往日的繁华。没多久,通往商洛的312国道修通了,来回虽然还经过黑龙口,但车已经不用停了。而现在高速通了,我也就再没经过那个地方。读着这篇文章,又把我再次把我的记忆翻了出来,那破旧却依然精美的墙上装饰,高挑的屋檐,从二楼直通河床的木楼梯,瞬时又浮现在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