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知识竞赛 社会心理学部分
山东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心理知识竞赛
题库二
社会心理学
1.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们归因倾向属于()。
A.内归因 B.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非稳定归因 【答案】B 【解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的是外因在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外归因。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答案】B
【解析】自我意识必须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正是由于缺乏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答案】D
【解析】镜我是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4.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属于可控的内在因素是()。
A.能力高低 B.身心状态 C.努力程度 D.任务难易 【答案】C
【解析】A项能力高低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B项身心状态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D项任务难易属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5.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 【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粗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6.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A.主我 B.客我 C.镜我 D.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镜像自我的概念由库利提出,后由米德完善。镜像自我是指个体根据抽象的概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
7.“归因”是指()。
A.对客观刺激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推测的过程 B.是对他人的综合认知 C.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D.指在事件研究中,回归到事件产生的原因的一种研究手段 【答案】C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推断人的行为原因的过程。
8.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是归因的()。
A.不变性原则 B.折扣原则 C.协变原则 D.客观性原则 【答案】B
【解析】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以下主要原则:不变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折扣原则是指人们在归因时,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也就是说,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9.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答案】A
【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①生理自我:始于出生8个月左右,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大致从3岁到13、14岁;⑤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10.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 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
C.自我觉知
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
【答案】D
【解析】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儿童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11.()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知觉 B.自我概念 C.自我评定 D.自我图式 【答案】D
【解析】自我图式理论由马库斯提出,他认为,自我图式是指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
12.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个体站在外界观察者位置,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 B.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 C.观察学习的经验
D.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与他人进行的相互作用 【答案】D
【解析】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构成部分,而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儿童在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13.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
【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了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个人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来获得自我知觉。
14.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被称为()。
A.归因 B.探索 C.图式 D.评价 【答案】A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15.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是稳定的。如内因中人的()是易变性因素。
A.情绪 B.人格 C.智力 D.能力 【答案】A 【解析】情绪是内在不稳定因素,人格、智力和能力都是内在稳定因素。16.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的预测。
A.准确 B.变化 C.稳定 D.系统 【答案】B
【解析】可控性是个体认为行为动因能否为个人所控制。如果是可控的,行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后果,所以,人们会对其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
1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理论。
A.控制点 B.内外因 C.稳定性 D.可控性 【答案】A
【解析】控制点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所谓控制点,是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他的理论被称作控制点理论。
18.美国心理学家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有不同的解释。
A.态度 B.原因 C.控制源 D.行为 【答案】C
【解析】罗特提出控制点的概念,并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解释。有的人认为控制源来自内部,有的人认为控制源来自外部。
19.某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被称为()。
A.行动者 B.观察者 C.外控者 D.内控者 【答案】C 【解析】罗特提出控制点的概念,控制点有两种类型: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和活动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做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相信奖励是由个人行为来决定的。具有外部控制特征者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摆布,这些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着自己的行为,奖励的出现与否不是自己的活动能影响的。
20.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原则。
A.不变性 B.易变性 C.协变性 D.特异性 【答案】A
【解析】归因的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个特定原因在许多不同条件下总是与某个结果相联系;同时,如果这一特定的原因不存在,则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则人们就可以把这一特定结果归于那个特定原因。海德认为人们在归因时,首先使用不变形原则。
.折扣原则是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提出的。他发现,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A.海德 B.凯利 C.琼斯 D.戴维斯 【答案】B
【解析】归因原则中的折扣原则有凯利提出,他认为,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的归因不要做得太自信,不要轻易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也就是说,这一原因起的作用应该打折扣。
22.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协变。
A.共同性 B.一致性 C.特异性 D.规律性 【答案】D 【解析】凯利指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
23.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 【答案】A 【解析】凯利认为,人们归因时,主要寻找三方面信息:①特异性,即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②共同性,即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是否作相同反应;③一贯性,即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所作的反应是否一致。
24.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原因的看法有差别,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这表明()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A.利益 B.社会视角 C.态度 D.控制点 【答案】B 【解析】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通常,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这表明社会视角影响归因过程及其结果。
25.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倾向。
A.自我暴露 B.自我防卫 C.自我抬高 D.自我价值保护 【答案】D
【解析】个体在归因时,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典型的现象就是自我服务偏差,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入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27.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叫()。A.角色 B.印象 C.自我概念 D.图式 【答案】D
【解析】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它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如果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要形成另外的图式。
28.罗特控制点理论是关于个体()的理论观点。
A.需要倾向 B.归因倾向 C.控制倾向 D.思维倾向 【答案】B
【解析】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29.个体进行社会认知时,图式对新输入的信息起解释作用,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
A.从上到下的信息加工 B.从下到上的信息加工 C.以材料为基础的信息加工 D.网络化的信息加工 【答案】A
【解析】人的信息加工模式有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两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指由外部信息引起和推动的加工。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属于自上而下的加工。
30.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A.图式形成 B.印象形成 C.归因 D.记忆的搜索 【答案】C
31.当学生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A.能力归因 B.努力归因 C.运气归因 D.任务难度 【答案】B
【解析】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比如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对于取得的成功,学生会认为是努力造成的,并为追求新的成功,继续付出努力。对于遭遇的失败,学生会认为是努力不够造成的,只要自己多付出努力,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从而更积极的接受新的挑战。
32.创立三维归因模式的心理学家是()。
A.阿特金森 B.海德 C.韦纳 D.班杜拉 【答案】C
【解析】韦纳从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划分归因为: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即归因的三维模式。
33.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被罗特称为()。A.外控者 B.内控者 C.外向者 D.内向者 【答案】A
【解析】内控者和外控者是罗特根据控制点理论对人的划分,其中外控者相信社会的安排,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内外向是荣格的划分,后被艾森克引入其人格理论。
34.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A.理性 B.全面性 C.情境性 D.紧迫性 【答案】C 【解析】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35.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认为,如果特异性信息程度很高,那么该行为主体会把行为做()。
A.外在归因 B.内在归因 C.平衡归因 D.控制源归因 【答案】A
【解析】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认为人们的归因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三个因素协变的结果。特异性信息显示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特异性高则说明主体只针对某一刺激主体做出反应,通常会行为归因为环境和刺激客体,即做出外在归因。
36.“一个人总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他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起,把闹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这是心理归因的()。
A.充足理由原则 B.不变性原则 C.协变原则 D.折扣原则 【答案】B
【解析】不变性原则指当某个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境下和某个特定结果相联系,而该原因又不存在时,结果也不出现,我们就可以把结果归于该原因。
37.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A.羞耻感 B.自豪感 C.责任感 D.理智感 【答案】B 【解析】韦纳的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自豪感,觉得是自己的聪明导致了成功;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会使个体产生羞耻感。
38.德韦克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
A.坚持时间没有变化
B.坚持时间受其他因素制约 C.坚持的时间更短 D.坚持更长时间 【答案】D 【解析】德韦克1975年发现,把成功归于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于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坚持更长时间,把失败归于能力的人比把失败归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间更少。
39.根据韦纳(B.Weiner)的成就归因理论,下列属于不稳定的内因是()。A.能力 B.任务难度 C.努力 D.机遇 【答案】C 【解析】努力属于不稳定内因,能力属于稳定内因,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外因,机遇属于不稳定外因。
40.个体在成败归因中,往往成功时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此种现象称之为()。
A.社会视角的影响 B.竞争条件下的特殊归因 C.自我价值保护 D.动机性归因误差 【答案】C
【解析】自我价值保护指个体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即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41.“政治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勤奋工作、好的名誉和谋略恰当等,而被他们击败的对手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他们不能控制的原因”的现象是()。
A.动机性归因偏差 B.自我确认 C.自我肯定 D.自我效能 【答案】A 【解析】动机性归因偏差指人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喜好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题干中的例子描述的的就是动机性归因偏差。
42.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的层面,称为()。
A.物质自我 B.心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 【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物质自我的概念。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又被其意识到)的层面。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原因。
43.自尊是个体对其()评价的结果。A.社会地位 B.社会自我 C.心理自我 D.社会角色 【答案】D
【解析】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如果个体对其予以积极评价的角色看得比较重要,他就有高水平的自尊。
44.关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正确的说法是()。A.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B.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 C.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D.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①生理自我: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始于出生第八个月,二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这阶段大致从二岁到十三四岁,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③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十年,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
45.“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A.霍妮(K.Horney)著的《自我的挣扎》
B.弗洛伊德(S.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C.米德(J.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 D.詹姆斯(w.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 【答案】D
【解析】1890年W·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概念。46.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A.社会自我 B.投射自我 C.生理自我 D.心理自我 【答案】C
【解析】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其中,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因此,答案为C。
47.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感觉 【答案】A 【解析】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其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因此,答案为A。
48.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的特点。
A.丰富性 B.完整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答案】A
【解析】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变化主要是指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其中自我概念的丰富性是指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答案为A。
4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维纳提出的归因纬度的是()。A.内在性 B.普遍性 C.可控性 D.稳定性 【答案】B
【解析】韦纳提出的三维归因理论三个维度是:内外性、可控性和稳定性。50.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稳定联系,这体现了归因的()。A.不变性原则 B.特异性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折扣原则 【答案】A
【解析】归因的不变性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个特定原因在许多不同条件下总是与某个结果相联系;同时,如果这一特定的原因不存在,则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则人们就可以把这一特定结果归于那个特定原因。
判断题:
1、人与动物心理的区别是看其能否形成条件反射。(F)答:人和动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因此,能否形成条件反射不是区别人与动物心理差异的标准。
2、心理是脑的机能,只要有健全的脑,人就能产生心理活动。(F)答:我们说心理是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脑本身能单独自发地产生心理活动。人脑只是反映外界事物的物质器官,它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必须依靠外界客观现实。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即使有健全的大脑,也不可能产生心理。
3、定势对问题的解决只有消极作用,没有促进作用。(F)答:。定势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虽然有时会使问题解决的思维变得呆板,具有消极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
4、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因此它是超现实的。(F)答:想象虽然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但它是在人脑中储存的表象中改造加工的结果。无论想象如何新颖,其内容依然来源于客观现实。因此,想象不可能是超现实的。
5、无意注意是不受意识控制的。(T)
6、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T)
7、焦虑情绪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F)答:高度的焦虑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虑不足也会使人不够兴奋、缺乏注意,从而影响学习。因此,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8、意志在人的意识中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F)答:虽然意志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人的意志同时也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9、“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可以改变的。(F)答:“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是人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特性。但是,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个性特征,都会对气质的改造产生一定的影响。
10、有人需要急救时,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越多,有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大。(F)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越多,有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小。
11、夫妻两人外出度假时对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意见不一,这是一种性格与态度上的冲突。(F)是特定行为上的冲突。
12、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F)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
13、对媒介和信息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传播者。(F)传播者和受众
14、谣言是一种心理作用的过程,重要性和模糊性是它的基础。(T)
15、心理应激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F)心理应激有利于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激状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简答
1、简述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四个阶段。
答:⑴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⑵情感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共同的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⑶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会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⑷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 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2、简述如何消除社会偏见
(1)社会化 通过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来减少和消除社会化过程中的偏见。
(2)受教育水平接受的教育越多,人们的偏见将会越少。偏见来源于无知和狭隘。(3)直接接触 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奥运会等都可以克服人们之间的偏见。(各国人的偏见)(4)自我检控 当人们认识到自己有偏见时,可以通过静下心来想,抑制自己的偏见反应等减少之。
3、简述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答;(1)社会原因:社会发生变故;社会面临危机;社会内部结构紊乱;(2)信息传递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个人加工差异。
(3)影响:心态上的失衡使判断能力下降认知混乱和行为偏离;对社会和公从造成巨大压-力,影响社会正常生活和人们身心健康;迅速传播范围广泛。
第二篇:心理知识竞赛
一、选择题(40分)
1、我国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其中(c)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抽象思维能力 D.创造力
2、克服从众心理最基本的途径是(c)
A、以自我为中心 B、排斥他人意见
C、保持自身独立性和个性 D、自我接受
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前提条件是(d)
A、鼓励 B、赞扬 C、尊重 D、目标
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的核心是(b)
A、成功感 B、自尊感 C、愉快感 D、自豪感
不属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的是(c)
A、学习困难型 B、经济拮据型 C、计划不定型 D、情感缺乏型
6、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
A.兴趣 B.性格 C.知识水准 D.价值观念
7、你认为“大一综合征”(即大一学生产生的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下列不是产生诱因的是(A.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B.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
C.优势地位的丧失 D.生活过度挥霍而产生罪恶感
8、当人心理产生过重的压力时,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缓解? A
A、宣泄法 B、补偿法 C、自我安慰法 D、转移注意法
9自恋型人格的表现特征不包括()
A、过分自信 B、爱慕虚荣 C、富有同情心
10、大学新生不适应环境的现象不包括()
A、学习成绩差 B、生活自理能力缺乏
C、人际关系紧张 D、心理不成熟
11、提高大学生对挫折能力的有效手段是()
A、学会交往 B、学会自立 C、学会自爱 D、学会逃避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是()
A.5.25 B.5.26 C.4.25 D.6.2614、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6、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
A.替来访者做决定 B.有条件的尊重来访者
C.为来访者保密 D.对来访者的行为作道德判断
选择题
1、C
2、C
3、D
4、B
5、C
6、D
7、D
8、A
9、C
10、D
11、A
12、A
13、D
14、B15、D
16、C
17、A
18、A
19、A 20、B
第三篇:心理知识竞赛
一、必答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是哪一天?(5.25 某同学智商100.他在什么水平?(中等
学习外语时,在几天内进行第一次复习,学习效果最好?(24小时内
梦是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在心理学范围内它是一种什么现象?(生理_心理 个性中最主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性格 心理压力总是有害的?(错
健康是指躯体的一种稳定充满活力的一般状态对么?(错 醺酒也是一种心理障碍这句话对么?(对
多给人以值得的赞美,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能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人的气质是不可改变的对么?(对 临睡前运动对睡眠是否有助于睡眠?(不利于
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非泾渭分明的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的状态,对么?(对 心理问题的人的思维保持着严密的逻辑性,是么?(是的
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对
对于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有焦虑、孤独、自我拒绝、他人取向等,对么?(对
人格障碍是指某人的人格特征严重偏离在特定文化观念、思想、清寒和人际关系中人们普遍的模式,对么?(对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够影响工作的效率?(对 情绪协调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么?(不是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选择、不断奋斗、不断追求的过程,对么?(对
尊重意味着接纳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甚至一些不合理的、愚蠢的思想和行为,是么?(是的
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哪个要素?(文化 考试焦虑主要属于哪方面的问题?(情绪
学校增进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
当你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时,开始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但过一段时间后,你便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这叫什么心理现象?(暗适应
什么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特质
二、抢答题
1.终于上说“思伤脾”、“忧伤肺”、“喜伤心”、“恐伤肾”那么“怒”伤什么?(肝 2.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产生具有()性和()性?(必然性和普遍性)3.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
A遗传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家庭环境因素 D早期童年经验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明了一个人意志品质的(D)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 5.当人的愿望受到挫折后,通过想想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哪一种表现?(C)
A补偿 B分离 C幻想 D升华
6.妄自尊大并总是需要得到别人注意和赞美,这些特点是哪一种人格障碍类型的表现(A)A自恋型 B反社会型 C偏执型 D控制性
7.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需要得到别人注意和赞美,这些特点是那一种人格障碍类型的表现(A)A恐怖症 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 D强迫症 8.你认为“大一综合征”(即大一学生产生的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下列不是产生诱因的是(D)
A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B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 C优势地位的丧失 D生活过度挥霍而产生罪恶感
9.下列陈诉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A)
A避免类似情景 B总结经验教训 C调节抱负水平D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0.什么是心理活动顺利in型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功能。(A)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三、趣味题
1.请问人们通常会因为什么原因流泪? 伤心:5分 感动:10分 开心:15分
眼睛进异物:20分 眼病:25分
烟尘或气味刺激:30分 拍戏:35分 假装:40分
2.排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3分 在空无人烟的地方大喊:5分
采用跑步、大哭、等方式来尽量宣泄自己的情绪:7分 听音乐:9分 深呼吸:11分
可以尽量回想自己曾经成功的时候:13分 全身肌肉放松:15分 按摩内关穴:17分 3.心理健康的标准:
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5分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10分 有良好的适应能力:15分 具有顽强的意志:20分 有良好的情绪状态:25分
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30分
四、风险题
3分题:
下列哪些陈诉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ABC)A精力旺盛 B感情丰富 C渴望独立 D认识能力高、看问题全面 5分题:
人际交往的原则:坦诚、(信赖)、同情和理解、(尊重)8分题:
当班级规模过大时,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就弱,不易建立群体规范,因此,最适合的班集体人数为:(30-40)12分题:
有的学生希望通过交往与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得到别人接纳,其想要满足的人际需要是(包容的人际需要)。17分题:
心理健康的标志: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的生活 23分题: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意义: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的生活
3、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4、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5、心理健康有利于促进促进大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和工作 30分题:
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冲突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2、理想性与现实性
3、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冲突
4、性成熟与性心理的冲突
5、情绪冲突 38分题:
心理状态类型:
1、心理健康
2、一般心理问题
3、严重心理问题
4、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5、神经症
6、精神病性
7、精神障碍、人格障碍、性变态
第四篇:心理知识竞赛
六月一号晚7点电教楼决赛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复习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D)A.能极力满足个人的需要 B.对自己有过高的评价
C.为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极力宜泄自己的情绪 D.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对于相貌美的标准,人们通常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是也存在各种差异。而在我们的周围经常流行这样一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那么这个是说明人们在对相貌的看法中存在(C)差异 A.文化 B.个人 C.关系 D.时代
3、个体在估计事件后果时总认为负面后果只会出现在其他人身上,自己则不会有事,这种现象是(B)
A自我防御机制 B理想化偏见 C自利性归因 D自我效能感 4.下列哪种心理属于健康心理(D)A.抑郁情绪 B.不愿与人交往
C.经常感觉自己无能 D.遇到困难时,能积极克服困难 5.心理健康在社会交往中可表现为(C)A.经常与素不相识的人十分热情地交谈.表现为十分兴奋的状态 B.对同事、好友无缘无故地表现为冷漠、漠不关心 C.有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人 D.接触异性时经常表现为紧张的情绪
6.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C)A.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B.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C.心理康复能力 D.环境适应脂力 7.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夜晚工作效率高,这是指(A)A.人的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 B.环境适应力 C.心理自控能力 D.社交能力 8.心理健康表现心理的耐受力方面为(C)A.过去的痛苦的体验经常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但不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B.遇到困难,能够忍受
C.把克服困难当成一种乐趣,而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 D.对于同事外人的议论并不在意
9.下列行为哪一项属于心理健康的范围(D)A.见人都热情相待 B.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C.经常努力工作 D.经常保持乐观的心态 10.郭念锋认为,对突然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B)A.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B.心理活动强度 C.心理康复能力 D.环境适应能力 11.郭念锋认为,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称为(A)A.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B.心理活动强度 C.心理康复能力 D.环境适应能力 12.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这是以哪种判断观察对象为心理异常(C)A.医学标准 B.统计学标准 C.内省经验标准 D.社会适应标准 13.潜意识与意识或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是心理健康状态破坏的内在机制,这一理论来自(A)A.精神分析学派 B.人本主义学振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14.人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这一理论来自(C)A.精神分析学派 B.人本主义学振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15.郭念锋认为,当一个人遇到一件愉快的事情时手舞足蹈,欢快的向别人诉说内心的体验,我们称这个人(A)A.心理活动内在一致性 B.人格相对稳定性
C.心理活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 D.心理活动协调性
16.心理健康的破坏就在于潜能的发展受到阻碍.这一理论来自(B)A.精神分析学派 B.人本主义学振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17.不合理信念对人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用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来评价环境或自我,便会产生心理障碍,这一理论来自(D)A.精神分析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18.郭念锋认为,心理活动在时间性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内容只局限在事件本身,反应强度不强烈,没有影响思维逻辑性,称为(D)A.神经症 B.心理紊乱 C.边缘状态 D.心理问题 19.郭念锋认为,心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反应强度强烈,影响思维逻辑性的心理活动属 于(B)A.心理问题 B.心理紊乱 C.边缘状态 D.神经症
20.郭念锋认为,心理障碍持续时间,反应强度强烈,影响思维逻辑性,但无法纳入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可能属于(C)A.心理问题 B.心理紊乱 C.边缘状态 D.神经症 21.关于对错觉的理解,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A.是歪曲的知觉 B.只在病人中存在 C.病理性错觉多持续时间较短 D.错觉存在时间较短 22.当患者对各种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我们称为(A)A.感觉过敏 B.错觉 C.幻觉 D.感觉减弱
23.当某一固定的观念在脑子里反复出现时,这些观念是患者不愿想的而且伴有被迫感觉和痛苦感觉,我们称之为(B)A.强制思维 B.强迫观念 C.妄想 D.虚构 24.以下哪种症状属于思维障碍(D)A.错觉 B.虚构 C.注意增强 D.妄想 25.妄想是指(A)A.一种在病理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B.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此观念片面而偏激,但逻辑上并不荒谬。
C.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以解决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D.一种病理性的记忆错误。26.强迫观念是指(D)A.一种在病理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发生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B.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根据。此观念片面而偏激,但逻辑上并不荒谬。
C.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以解决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
D.某一固定的观念在脑子里反复出现,这些观念是患者不愿意想的,且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觉
27患截瘫的人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求助者的(D)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A.责任心 B.吸引力 C.类似性 D.依赖性 28.记忆障碍是(D)A.病态的推理和判断障碍 B.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C.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障碍 D.一种病理性的记忆错误
29.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为(B)A.情绪健康
B.智力正常
C.意志健全
D.人格完整 30.虚构属于(A)A.记忆障碍 B.注意障碍 C.智能障碍 D.思维障碍 31.强迫观念属于(D)A.记忆障碍 B.注意障碍 C.智能障碍 D.思维障碍 32.妄想属于(D)A.记忆障碍 B.注意障碍 C.智能障碍 D.思维障碍 33.精神发育迟滞属于(C)A.记忆障碍 B.注意障碍 C.智能障碍 D.思维障碍 34.健康的概念是指哪种状态?(D)
A.身体健康 B.生理无残疾 C.心理健康 D.身心健康 35.幻觉属于(B)A.记忆障碍 B.注意障碍 C.智能障碍 D.思维障碍 36.心境是指(A)A.一种较擞弱而持续的情撼状态 B.个体对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反应 C.一段时间内个体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 D.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37.当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感兴趣,丧失情感反应,我们称此人有(A)A.情绪低落 B.情感淡漠 C.心境淡漠 D.情感脆弱
38.某咨询者表现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缺乏兴趣,但外观上对人的态度变化还不明显,我们称为(A)A情绪低落 B.情感淡漠 C.心境淡漠 D.情感脆弱
39.当患者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表现心慌、紧张、出汗、坐立不安,我们称此人有(B)A.情感脆弱 B.焦虑情绪 C.反应过度 D.心境突变 40.心理卫生的倡导者是(A)A.比奈尔 B.比尔斯 C.迈耶 D.詹姆斯 41.《自觉之心》推动了心理卫生的发展,此书出自哪位作家之手(B)A.比奈尔 B.比尔斯 C.迈耶 D.詹姆斯 43.下列哪些疾病不属于神经症(C)A.疑病症 B.强迫症 C.孤独症 D.焦虑症 44.以经验为标准来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是(C)A.看患者是否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诊断方法 B.用医学标准进行诊断的方法 C.临床工作者经常采用的方法 D.是以统计学为标准进行诊断的方法
45.以经验为标准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D)A.判断者的个性不一样 B.判断者的经验和水平不一样 C.判断者的观察角度不一样 D.以上都是
46.专注而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属于心理辅导会谈中的(C)A. 反映 B. 面质 C. 倾听 D.询问 47.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是(D)A.社会关系 B.朋友关系 C.层次关系 D.亲子关系 48.学校的领导方式会影响一个班课堂学习管理的效果,最好的领导方式是(D)A.控制式的 B.自由式的 C.专制式的 D.民主式的
49.当班级规模过大时,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就弱,不易建立群体规范,因此,最适宜的班集体人数为(C)A.5-10人 B.10-20人 C.30-40人 D.50-60人 50.心理治疗的方法不包括(D)A.精神动力学治疗 B.行为治疗 C.认知治疗 D.免疫治疗 51.吃不着的葡萄是酸的,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卫方法,称为(B)A. 否认作用 B. 合理化作用 C. 投射作用 D.幻想作用 52.有的学生希望通过交往与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得到别人接纳,其想要满足的人际需要是(C)。
A.情感的人际需要 B.控制的人际需要 C.包容的人际需要 D.利用的人际需要 53.行为治疗的第一步骤是(D)A.认识病人 B.建立关系 C.与患者见面 D.确立靶行为 54.印度的卡玛拉狼孩典型事例说明人的心理基础是(D).A.自然环境 B.人的大脑 C.个体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55.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A).A.神经元 B.树突 C.轴突 D.突触 56.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得基本特点 D.以上都正确 E.以上都不正确 57.情绪的特点的叙述中哪项是错的?(A)
A.具有两极性 B.具有比情感更强的强度
C.具有不稳定性 D.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E.以上都正确 58.与情绪相联系的需要主要是(E)
A.生理需要
B.追求真理的需要
C.追求美感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E.以上都是 59.哪项不是情感的特点?(E)
A.不易受情景的影响 B.与其有关的需要不包括生理需要 C.有些动物也有情感 D.以上都包括 E.以上都不包括 60.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是(A)A.我爱我 B.我是我 C.我要我 61.心理学的英文名称是(B)
A.Psychologist B.psychology C.psychopath D.psychiotry 62.由于缺乏准备,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D)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63.下列特征不属于神经衰弱者的表现(D)
A 容易疲劳 B 自我压迫 C 睡眠障碍 D 缺乏生活兴趣 64.按照研究问题的性质、内容,心理学属于(C)
A.物理科学 B.生物科学 C.行为科学 D.以上皆不对 6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属于(D)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66.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67.交往双方能否成为知己,关键在于各自能否(D)。
A.改善交往情境 B.向对方施以恩惠 C.增加交往频率 D.向对方作自我表露 68.“触景生情”是(B)
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C.间接回忆 D.机械回忆 69.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D)A.睡房较暗 B.定时运动 C.每晚定时上床睡觉 D.临睡前运动 70.为了在学习中更好地加强记忆,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有关记忆的(C)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常识性知识 71、不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D)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智商 7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C)A.替来访者做决定 B.有条件的尊重来访者 C.为来访者保密 D.对来访者的行为作道德判断 73、心理咨询的场所应在(C)A.咨询员家中 B.双方商定的茶馆 C.咨询室 D.来访者家中 74、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D)A.家庭内部 B.社会环境 C.人际关系的处理 D.自身的内部冲突 75、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B)A.电话咨询 B.面对面 C.专题咨询 D.互联网咨询 76、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类似于(D)A.医生与患者 B.教师与学生 C.上级与下级 C.朋友与朋友 77、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在行为方式的表现为(C)A.支配——服从 B.独立——依赖 C.平等——平等 D.主动——被动 78、当天实记的外语材料,最好在(A)内进行第一次复习,保持效果较好。A.24小时内
B.第二天
C.第三天
D.第二周 79、团体咨询最适宜的对象是(B)A.学习困难者 B.人际适应不良者 C.情绪困扰者 D.人格障碍者 80、人在危险紧急意外事件出现时表现出高度紧张的情绪化称为(D)A.激情 B.心境 C.激越 D.应激 81、20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出现的被称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派别是(B)A.完形心理学派 B.人本主义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认知心理学派 82、下列哪些陈述不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D)
A.精力旺盛 B.感情丰富 C.渴望独立 D.认识能力高,看问题全面 83、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D)保持一致的过程。A.组织 B.领导者 C.群体 D.环境 84、下列哪项不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需要(C)A.尊重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会需要 D.生理需要 85、强而灵活性高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A.)A.活泼型 B.安静型 C.兴奋型 D.抑制型 86、“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A)的表现。A.复杂性和矛盾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生理性 87、幻觉是指(A)A.虚幻的知觉 B.正常知觉现象 C.错误的知觉 D.歪曲的知觉 88、对心理健康状态破坏的解释,行为主义强调(A)A.幼年遭受的挫折 B.环境的不良作用 C.潜能发挥受限 D.错误的认知 89、强迫观念指的是(C)A.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B.外部强加于自己的错误观念
C.头脑中反复出现,但又难以摆脱的固定观念 D.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信念 90、性格核心结构是(C)A.意志特征 B.理智特征 C.态度特征 D.情绪特征
91、当人的愿望受到挫折后,通过想象自己达到了目的或获得了成就的方式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 哪一种表现?(C)
A.补偿 B.分离 C.幻想 D.升华
92、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哪个要素(D)A.家庭 B.职业 C.信仰 D.文化
93、妄自尊大并总是需要得到别人注意和赞美,这些特点是哪一种人格障碍类型的表现(A)A.自恋型 B.反社会型 C.偏执型 D.控制型
94、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D)A.恐怖症 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 D.强迫症 95、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D)A.自由联想 B.显相联想 C.阻抗 D.移情 96、下列哪一种治疗中最强调角色扮演(A)
A.心理剧 B.意识训练 C.家庭治疗 D.交朋友
97、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C)A.刻板印象 B.社会吸引 C.从众 D.服从 98、不是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D)
A.“成人感”出现 B.独立性增强 C.评价能力提高 D.身体发育快
99、当你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时,开始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但过一段时间后,你便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这叫什么心理现象(B)
A.明适应 B.暗适应 C.色弱 D.视觉后像
100、你认为“大一综合征”(即大一学生产生的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下列不是产生诱因的是(D)
A.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B.对新环境的适应力弱 C.优势地位的丧失 D.生活过度挥霍而产生罪恶感 101、下述关于人格的描述哪一个最为准确?(D)A.人格稳定性受到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B.在整个成人期,人格在整体上会发生系统性改变 C.在青春期后,人格保持非常稳定 D.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
10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表明了一个人意志品质的(D)。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持性 103、心境具有(A)的特点
A.弥散性 B.集中性 C.短暂性 D.突发性 104、考试焦虑主要属于(A)方面的问题。
A.情绪 B.气质 C.性格 D.行为 105、咨询者对来访者的无条件关注又称为(B)
A.真诚 B.接纳 C.尊重 D.同感
106、设身处地的,像体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的技术是(D)A.真诚 B.尊重 C.接纳 D.同感
107、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相似性的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D)A.兴趣 B.性格 C.知识水准 D.价值观念 108、下列哪种形式属于角色扮演法(C)
A.主题班会 B.娱乐法 C.哑剧表演 D.游戏法
109、珊珊很害怕火,以致于不能擦亮一根火柴,甚至不能参加烛光晚会。她很可能患有:(D)A.广泛性焦虑障碍 B.惊恐障碍 C.强迫性障碍 D.恐怖障碍
110、下述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期的描述哪一个是最为准确的?(C)A.当该病出现于年龄较大的人中症状会更严重一些 B.发病的高峰期在中年或成年期后期(45岁以后)C.常常出现于青春期或成年人早期 D.在各个年龄组出现的概率均等
111、下列陈述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A)A.避免类似情境 B.总结经验教训 C.调节抱负水平D.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12.“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自有后来人”诗句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是(C)。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D.激情 113、(C)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A.联想 B.幻想 C.想象 D.错觉 114、下述自我意识成分中属于自我体验范畴的有(D)A.自主
B.自立
C.自制
D.自信
115、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C)A.自卑者 B.自负的人 C.完美主义者 D.偏执者
116、“走极端、以偏概全、消极思维、敏感多疑、自卑心理、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主要描述是(A)A.抑郁症 B.自负 C.躁狂症 D.强迫症
117、人的气质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以及(D)A.独立质 B.严谨型 C.兴奋型 D.胆汁质 118、学校增进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A)A.心理健康教育 B.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 C.心理咨询 D.心理治疗 119、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人格具有统合性、功能性、稳定性(A)等特性 A.独特性 B.发展性 C.复化性 D.一致性 120、(C)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 A.性格 B.气质 C.特质 D.智力
121、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出现情绪波动,或极度高兴或伤心流泪,这一情绪表现叫:(C)A.焦虑 B.恐惧 C.情感脆弱 D.情绪低落 122、关于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哪一个是错误的(D)A.接近性 B.相似性 C.外貌 D.自尊 123、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A)A.和解 B.妥协 C.容忍 D.调解 124、利他主义的表现(C)
A.人不为我,我不为人 B.人为财死 C.辛苦我一个,幸福十万家 D.逃避责任 125、下列不是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的是(D)
A.情绪稳定 B.情绪愉快 C.经常开心 D.喜乐无常 126、其学习动机辅导的最有效的方法当数:(B)A.明确学习目标 B.动机迁移 C.创设问题情境 D.奖惩 127、不是人际关系的作用的是(C)
A.幸福感 B.心理健康 C.身体健康 D.自我表现 128、不是积极心态的作用的是(D)
A.内心的平静 B.信心 C.成功的意识 D.浮躁
129、由于缺乏准备,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D)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30、A)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维持、调节功能。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131、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C)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教育
132、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C)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创造思维
133、情感是在人的(A)中产生的。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倾向性
D.个性
134、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是(A)?
A.5.25
B.5.26
C.4.25
D.6.26
135、智力是以(B)为核心。
A.观察力
B.思维力
C.注意力
D.记忆力
136、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A)
A.学校教育
B.遗传
C.社会
D.实践活动
137、勤奋,懒惰,谦虚,骄傲,这些反映的是(C)特征.。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 情感
138、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D)
A.人类的情绪都可后天习得
B.具有两极性
C.体验是情绪得基本特点
D.以上都正确 E.以上都不正确
139、情绪的特点的叙述中哪项是错的?(A)
A.具有两极性
B.具有比情感更强的强度 C.具有不稳定性
D.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140、与情绪相联系的需要主要是(E)
A.生理需要 B.追求真理的需要
C.追求美感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E.以上都是 141、由于缺乏准备,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D)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42、下列特征不属于神经衰弱者的表现(D)
A.容易疲劳
B.自我压迫
C.睡眠障碍
D.缺乏生活兴趣
143、通过接受各种科学的心理锻炼以解决自己在认知,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活动是(A)
A.心理训练
B.心理教育
C.心理服务
D.心理补偿 144、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结合叫(A)
A.才能
B.一般能力
C.天才
D.特殊能力 145、“触景生情”是(B)
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C.间接回忆
D.机械回忆
146、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D)
A.睡房较暗
B.定时运动
C.每晚定时上床睡觉
D.临睡前运动
147、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C)
A.替来访者做决定
B.有条件的尊重来访者
C.为来访者保密
D.对来访者的行为作道德判断
148、心理咨询的场所应在(C)
A.咨询员家中
B.双方商定的茶馆
C.咨询室
D.来访者家中
149、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D)
A.家庭内部
B.社会环境
C.人际关系的处理
D.自身的内部冲突
150、在心理咨询的各种形式中,最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B)
A.电话咨询
B.面对面
C.专题咨询
D.互联网咨询
第二部分:判断题
1、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能简单的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人就一定有心理疾病。(√)
2、心理不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非泾渭分明的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个连续的状态。(√)
3、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人,都是有心理疾病的人。(×)
4、心理压力总是有害的。(×)
5、同样的不幸事件会因为个体的不同所引起的挫折感是不一样的。(√)
6、人本主义方法是一种指示性的心理疗法。(×)
7、害羞经常是由不熟悉的人或情境因素引起的。(√)
8、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使自己的潜能得到不断发展。(√)
9、酗酒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10、动机水平越高,工作效率就越高(×)
11、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现有的平衡或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个体就会感受到压力。(√)
12、健康是指躯体的一种稳定、充满活力的一般状态。(×)
13、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是相对的概念,二者相比较而存在,其中没有绝对的界线。(√)
14、气质和性格都有好坏之分。(×)
15、心理治疗一般都是一对一的治疗,小组治疗收效甚微。(×)
16、气质类型有好坏之分(×)
17、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而且更应包括心理健康(√)
18、“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人的气质是不可改变的。(×)
19、人的人格、智力、心理特质与态度、兴趣一样是随时变化的(×)
20、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上(√)
21、对于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常见的不良心理反应有焦虑、孤独、自我拒绝、他人取向等(×)
22、人的生理需要和动物的生理需要并无本质不同。(×)
23、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治疗(×)
24、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理论中深入探讨了自我,自我由本我和超我组成(×)
25、人格障碍是指某人的人格特征严重偏离在特定文化观念、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中人们普遍的模式。(√)
26、我们的教学、教育、各种纪律训练,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27、判断是否为变态心理,最终应该通过心理测量或医学鉴定来确认。(√)
28、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29、人的性格是先天形成的。(×)
30、互相之间愈接近的人人际关系就愈好。(×)
3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为主,(√)
32、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
33、态度决定行为。(×)
34、对人的第一印象形成后,很难再改变。(×)
35、自言自语是一种精神紧张的表现。(×)
36、自我暗示是一种对自己施加某种影响,从而调整心境,情境和加强自我意识的方法。(×)
37、有科学实践证明,心理上的某些障碍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并且这种障碍具有不可根治的特性。(×)
38、激情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39、情感是情绪的外在表现,情绪是情感的本质内容。(×)40、当认知和情感不一致时,一般是认知将决定人的行为。(×)
41、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不能等同于对情绪的抑制或压抑。(√)
42、引导大学生合理的情绪疏泄,就是以建设性的态度关心理解其困境。(√)
43、对职业成就的影响,兴趣的作用更大于性格和能力因素,这说法对吗?(√)
44、幻想常使人想入非非,因此应避免学生产生幻想。(×)
45、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起障碍作用。(×)
46、心理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不可超越的。(√)
47、人的心理现象千变万化,极其复杂无规律可循。(×)
48、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要有了人脑和客观现实,就会产生人的心理。(×)
49、一切条件反射都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50、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既有主观性,也有客观性。(√)
51、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是感觉的数量综合。(×)
52、智商又称EQ,是表示天资,智力程度的。(×)
53、机械识记是一种靠多种重复进行的识论,也就是人们常讲的死记硬背。(×)
54、长期的高焦虑会引起高血压,胃溃疡。(√)
55、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和指向性。(×)
56、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只有程度之分,并无严格界限。(√)
57、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
58、对人类来说,遗忘并不都是有害的。(√)
59、到大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识记已高度发展了,机械识记几乎不存在了。(×)
60、有良好的道德动机,就会表现出适当的道德行为方式。(×)61、心理咨询在任何情况下,对来访者的个人资料都一定要保密。(×)
62、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63、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64、人类的感觉器官很强,能够感觉到十余种感觉。(√)
65、发现“无意义音节的学习效果不及有意义的词 ”的记忆规律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66、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67、人的面部表情是个体通过后天模仿,学习而获得的,与先天遗传关系不大。(×)68、良好的性格能弥补能力的不足。(√)
69、能了解自我,不过度自卑或自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70、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坚持“助人自助”。(√)71、听轻松的音乐,可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放松心情。(√)
72、经常参加集体活动、户外运动、同学聚会,是增进身心健康的良方。(√)73、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74、我国对心理咨询的重视是从80年代开始的。(√)
75、我国心理咨询已经职业化。(√)
76、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是相同的。(×)
77、互联网咨询是目前最好、最有效的主要方式。(×)78、有心理障碍的人的人格十分完整。(×)
79、心理疾病边缘是心理紊乱的最严重状态。(√)
80、有心理问题的人的思维保持着严密的逻辑性。(√)
81、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多是瘦弱型或强壮型。(√)
82、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不会发生重要的影响。(×)
83、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是人类基本的情绪。(√)
84、梦是一种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应该引起重视。(×)85、人类最基本的味觉是甜、酸、苦、辣四种。(×)
86、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奋斗、不断追求的过程。(√)
87、上网成瘾全称是“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是一种心理障碍。(√)
88、心理咨询又名心理治疗。(×)
89、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90、气质类型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91、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性格的核心。(×)92、智力水平越高,心理水平越高。(×)93、人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有节律性。(√)
94、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95、情绪协调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96、求助者对咨询工作的期望越高越好,因为这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
97、心理咨询师不应该帮助求助者解决具体的困难,而应该帮助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
98、一般把天才儿童智商的最低临界线定为140。(×)答案:130
99、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咨询时难免也会有各种情绪反应,这是正常的。(√)
100、尊重意味着接纳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甚至一些不合理的、愚蠢的思想和行为。(√)
第五篇:社会心理学部分总结
社会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定义是什么?奥尔波特怎样定义社会心理学?
归根到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社会本身。这是社会心理学区别与其他行为科学领域并得以独立存在的根本点。我们将社会心理学界定为:“社会心理学时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在美国心理学界,在社会心理学的界说上,都采纳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68年的定义,认为社会心理学的“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奥尔波特的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实际的、直接的社会相互作用会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而且指出了想象与隐含的间接社会存在同样会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2,系统社会心理学著作何时出现?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谁?
1908年在北美与欧洲大陆,几乎同时出现了两本专门的社会心理学系统著作.一本是该年6月出版的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另一本是10月出版的英国本能主义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192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出版以比较系统的实验材料为依据的《社会心理学》一书,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奥尔波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3什么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暂时使人臵身于他人的社会位臵,并按这一位臵的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的履行自己角色的社会心理学技术,是目前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公认的应用范围最广,实施最为容易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4什么是社交测量法?
社交测量法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的揭示整个群体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群体内人际关系的状况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奥德利社会学家与心理学家莫雷诺20世纪30年代最先创造的。社交测量法的原理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反映了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5社会同一性理论的重要思想是什么?
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等提出的社会同一性理论近年来受到社会心理学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理论倾向于用 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和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来解释社会行为和群际冲突与歧视。塔吉菲尔等运用“最低限度群体”范式的经典实验,发现仅仅从纯认知角度,最低限度的将人们划分为两个群体,就足以引起群际歧视和竞争。群体划分本身就能引发敌意性的群际行为。按照塔吉菲尔的人的解释社会同一性是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个体对自己作为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以及附加与这种成员身份的价值与情感方面的意义。在某些情境中,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而行动,他们所属的群体对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把人们进行社会分类,即给环境安排了秩序,也界定了个人在社会上的位臵。
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过程,把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这一理论还包含了不同于个体自尊的“集体自尊”这一全新概念,并且表现出与美国主流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不同,被看做近几十年来欧洲本土化心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发展 1什么是社会化?什么是个性化?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以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所谓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相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2什么是自我概念?什么是镜像自我? 自我指个人的反身意识或自我意识。
自我概念是个人关于自己的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观察、评价,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意识,对自己应该怎样行为及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等方面的观念。所谓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3为什么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样重要?
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步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共同的社会生活经历带来经验的共同性。人们由此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个人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而且,个人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这种能动性与选择性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具有了与他人不同的一面。这样,个人不仅会因为有鱼他人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生活、相同的经历与相同的经验而被社会化,与此同时,他们还因为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社会生活而产生个性化,使他们的观念、情感、思维和思维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具有独特的个人色彩。
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互相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4.为什么说语言社会性化是社会化目标实现的基础? 本质上,人的真正系统的社会化的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者米德的观念,语言是人们理解、接受社会态度与习俗,并由此来塑造自己的个性,才可能知道别人的体验与自己体验的区别,使自我得以分化。语言是个人超越自我、联系社会,使自己成为整体社会的一个自然部分的桥梁,没有语言,就没有自我。这意味着,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化的实现。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最为集中的反映,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一种语言中所蕴含的观念、思想与各种知识,会在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不只其它方面的社会化要以语言的获得为前提,语言获得的本身就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因此,语言社会化在个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语言是一个人生命的界限。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5自我概念有哪三种功能 ?
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么样解释以及决定人们的期望。自我概念第一方面的功能,是它起着保持内在一致性的作用,一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
自我概念第二方面的功能,是它起着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
自我概念第三方面的功能,是它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我概念。
6自我概念发展的主要机制有哪些? 一:自我知觉理论
贝姆提出的自我知觉理论,对于解释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贝姆认为,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线索是微弱、模糊、不清楚的,因此个全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臵,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体自己的内在职状态。二:社会比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不存在社会评价的绝对标准,这时人们就需要将自己与他人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费斯廷格发现,人的自我评价倾向是社会性的。三: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同时也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发展有重要价值。青少年自主生活领域不断扩展,观察学习经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臵。当代青少年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并非来自系统教育,而是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四:亚社会认同
亚社会指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较小社会背景。
在一个亚社会环境中,既存在与大社会相一致的社会机制,同时也可能具有与大社会不同甚至相悖的要求、规范、价值倾向和强化手段,亚社会作为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直接背景和首属群体,个体的行为 首先以亚社会为出发点被要求、期望与奖惩。人们必须接受亚社会引导,并完成对亚社会的良好适应,否则就不能顺利成长与发展。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自我概念发展同时也是获得社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章 印象形成与归因 1什么是印象?印象有什么心理学意义? 印象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确良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亦即印象形成。
印象作为行为定向和理解人的背景,是人际关系最初、最直接、最经常的定向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进一步的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状况。随着我们对别人所进行的归类不同,彼此之间关系的性质也会出现变化,我们对自己行为适当性的理解也不同。
2.什么是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中心品质? 一:刻板印象
通常,心理学家将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作刻板印象。二:晕轮效应
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魃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作晕轮效应。
3什么是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就是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近因效应或最近效应。一般情况下,印象形成过程中首因效应发生更经常。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来,它对于后来获得信息的理解和组织有着强烈的定向作用。二:首因效应的产生
一种解释认为,之所以最初获得的信息及由此信息形成起来的第一印象在总印象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是因为人们在最初接触陌生人时,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而此时印象也更为鲜明、强烈。而对于后继的信息,人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用使后继信息对人们的影响作用下降。对于首因效应的更为主要的解释,是认为于后继信息,人们是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的。提醒人们注意打捞的信息,警告人们不要形成不成熟的印象,或者是让人在每次获得新信息时都重新考虑他们的印象等,都可以有效地防止首因效应的产生,消除由其带来的印象误差。Y 4.什么是印象管理?常见的印象管理策略有哪些?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以一定方式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有关自己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琼斯等人世间1982年总结了人们主要的特殊自我表现策略,包括逢迎、恫吓、自我抬高、显示、恳求等五种。
5.什么是归因?行为原因可以从哪三个维度进行分类?
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对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 的过程,就称为归因,也叫归因过程。
行为的内外原因 中一部分是可变的,另一部分则是稳定的。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即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
6.什么是控制点?控制点倾向不同对人的行为有怎样的影响?
控制点是由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五六月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有关个人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控制点的思想认为,个人对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后果的控制力量的位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后果,取决于个人在从事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他们相信后果总的来说决定于自己在相关事情上的投入,因而他们相信自己对于事情发展与后果的控制。这一类人控制点在个人内部,是内部控制的,因而称为内控制者。而对于另一些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后果,是各种人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命运和运气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而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后果负责,控制点位于个人之外,是外部控制点,因而被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臵不同,因而他们对于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同控者由于相信自己可以发挥作用,因而在面对失败时倾向于不怀疑未来改善的可能性,面对困难时能够做更为艰苦的努力,增大在工作上的投入。很显然,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社会期望的。相反,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后果的积极关系,他们在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倾向于把责任推向外部原因,自己不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而是转向寻求求援或是以赌博的方式碰运气。这种人倾向于以无肋、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因而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态度与行为方式。7归因理论研究提出了哪能几种主要归因原则?每个原则 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归因理论研究积累起来的主要归因原则有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和协变原则等几种。
(一)不变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归因思想的始创者海德提出的。海德认为,人们在对行为进行归因时,通常都使用不变性的原则,即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则之间的不变联系。
(二)折扣原则
折扣原则是另一位归因理论的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凯利指出:“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则某一种结果是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的,则将其归于某一特定的原因就需要谨慎”。
(三)协变性原则
作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凯利1967年提出了被认为是最全面的归因原则——————————协变性原则。凯利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会像科学家一样在所 有信息中去寻求规律,寻求决定一种效应是否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他指出:“一种效应会被归因于效应发生时出现。而效应不出现时也不发生的条件。”凯利认为,人们是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和背景。因此,凯利的理论也被称为三维理论。
第四章 态度及其改变 1.什么是态度?态度由哪几种成分构成?
态度一词最早指身体姿势或身体位臵,意为一个人的物理准备状态。后来,态度演变为专指心理状态的术语,特指对一个特定客体的反应准备。态度的定义是: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的倾向。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者都承认态度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动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
态度的行动成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二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2态度的维度有哪能五种?各种维度分别是什么含义?
(一)指向
指向即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于客体的态度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
(二)强度
强度指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强度通常用等级量表的位臵,或者二分量表中选择指向相同的项目的数量来表示。
(三)深度 深度
深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它的操作指标,通常是一种态度得不到支持时所产生的挫折感强度。
(四)向中度
也称向中性指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其指标是一种态度同一个人根本信念关联越密切,越是接近价值系统中心的关系。
(五)外显度
也称明显度,指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外显度可以 表现在行为的方向上,也可以是行为方式的表现。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我国学者金盛华教授提出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被证明可以很好地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这理论的基本命题是:行为与态度选择决定天有关行为和态度对于个人的价值。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人们的实际行为要受制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作为内部准备状态的态度,二是存在于外部的情境压力。行为是态度与情境压力二者 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行为=,态度*情境 或B=F(A,S)。5态度有哪四个方面的功能 ?各阶段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心里学家卡茨提出,态度的心理功能,在于四个方面:
(一)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们总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
人作为有机体,在与环境发生相互联系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周围世界的客体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及多大程度上满足需要来对其决定取舍。
(二)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根据自我价值决定论思想,人是理性的,需要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维护自身价值决定论思想,人是理性的需要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维护自身价值不受威胁,是人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价值表现功能
自我防御态度的功能,是被动保护自我形象。而态度的确良价值表现功能,使人们可以主动表现自己。
(四)认识功能
人为了适应周围世界,必须达到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控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方向。而对于周围环境的一切客体,人们都是通过态度来赋予它们的意义的。
6态度改变分哪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通过分析典型的态度变化例证,提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实现的。这三个阶段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
1、依从
依从指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这是一种权宜的态度改变,其目的在表面上显示出与他人的一致。因而依从意义上的变化的阶段,也是最为表面的态度改变。
2、认同
认同指一个情感上存在与别人和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认同阶段的态度变化与依从的根本区别在于:态度的变化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认同性的态度变化已不是简单的表面态度反应的变化,而是已有情感因素的改变,并开始涉及态度的认知因素。长期的认同,会导致整个态度的根本转变。
3、内化
内化指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内化性的态度改变是一种新价值观念的获得,是态度改变中的最深刻的层次。
7什么是认知不协调理论?
认知不协调理论的阐明,最初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完成的,他认为当各种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去改变有关节的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8.态度面临改变压力时,哪几个方面的心理倾向阻止人们改变态度?
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至少三个方面的心理倾向会使人们拒绝接受他人的影响:(1)抗拒反应。即当人们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操纵时,心理上会出现自发的抵抗,维持自我控制。任何明显影响别人的企图,都可能引起人的抗拒反应。(2)心理惯性。人们的心理活动通常遵循费力最小 原则。因此,在人们没有感受到改变的必要性时,通常是尽可能少地改变自己。(3)“保留面子”。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需要保持一个不轻易受影响的形象。除非在特定条件下,必须跟随别人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如学会逃命。但通常人们会感到轻易跟随别人是有损自己形象的。
9从信息提供方面说,如何提供信息有肋于人们的态度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同样的信息不仅会因为传达者的不同而效果不同,信息提供的方式,通过哪种通道被人们所接受,同样影响沟通信息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口头传递比印刷途径效果更好;面对面的演讲则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达效果更好。10什么是“催眠才效应”?
凯尔曼与霍夫兰 通过严格的实验研究发现,从长远眼光看,没有任何态度改变的努力是无效的。任何来源的沟通信息,最终都将对人们产生一定的说服效果。从即时影响的角度看,同样的信息,由高威信的传达者提供,的确比由低威信传达者提供引起更多的变化。但是,三个星期以后,低威信沟通者引发 的态度变化已与其他沟通者没有显著差别。这种低威信来源的信息在一段时间后对态度改变的作用比先前更大现象,称为“睡眠者效应”。这一事实说明,只要环境提供了与人们既有态度不同的信息,那么人们终将为这些信息所影响。11什么是“不充分理由效应”和“过度理由效应”?
许多其他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明,人们获得的外部支持越少,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为了保持认知的协调,外在理由 越是缺乏,越是需要内在理由的补充。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作“不充分理由效应”。
另一方面,如果一种行为的理由本来是充分的,但外界条件以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刺激,如金钱,额外增加了更多的理由,那么人对自己的行为解释会转向这些更有吸引力的刺激。这 种现象,称为“过度理由效应” 12试举例说明,怎样利用过度理由效应引导人们改变态度。
心理学家德西研究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被试自己解题,不给奖励。第二阶段,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报酬,这一组被子试通过解题可以挣不少报酬。而控制组被试则像原来一样没有报酬。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被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目的在于考察被试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结果发现,与奖励组比较,无奖励组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有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第二阶段时实验组的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过度理由,造成了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使奖励组被试转向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解题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对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没有奖励则就没有 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组被试对解题的不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因而第三阶段仍维持着对解题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