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5)3号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5篇

时间:2019-05-14 02:2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5)3号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5)3号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

第一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5)3号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 〔2006〕32号 【发布日期】2006-06-09 【生效日期】2006-06-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5)3号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

(豫政 〔2006〕32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是全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有力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认真贯彻国发〔2005〕3号文件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就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与国发〔2005〕3号文件一并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繁荣城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总量增长迅速,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2005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2%,上缴税收占全省的40%以上,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现,正处于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05〕3号文件精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大财政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发〔2005〕3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省财政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如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科学技术经费等,要打破所有制界限,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三、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

鼓励政策性银行依托地方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等业务。发挥银行内设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国(境)内外上市融资,对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企业和有功人员给予政策性奖励。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和短期融资券,大力发展典当业和融资租赁业。鼓励各级政府设立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通过参股贴息等方式,扶持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机构发展。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组织和个人参与创业投资事业。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自然人、农户发展资金互助性组织,积极启动民间资本,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进行股份制改革,多渠道筹措企业发展资金。

四、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鼓励发展政府出资或出资参股的非盈利政策性担保机构;大力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建立的商业性担保机构;支持企业设立互助性担保机构。要积极构建配套协作、覆盖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省财政要逐年增加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的资本金,扩大担保资本金规模,不断增强担保能力。各级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信用担保行业发展资金,用于支持其政策性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创业资助、担保和再担保机构风险补偿的资助等。

各级工商、建设、国土资源、公安等有关部门应确认担保机构的抵、质押权人资格。对担保机构在开展担保业务中与受保企业发生的抵、质押资产实行登记备案制,政府主管登记机关应及时办理登记备案手续。担保机构和受保企业对需要评估的资产,可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机构收取的费用应在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基础上由委托方与评估机构协商确定。对担保机构在代偿清偿、过户时的费用,有关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予以减征或免征。

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行归口管理。由各级中小企业工作部门会同财政、银监、人民银行、人事和民政等有关部门成立信用担保管理委员会,对信用担保机构实行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监管。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允许担保机构查询被保企业档案资料中依法可公开的相关资料。

五、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充分利用各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加快建立以非公有制企业信用登记、征集、评价、监督、信息披露、奖惩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的信用档案和信用数据库,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开展诚信优良企业的评价认定,对信用度较高的企业,要在企业融资、贷款担保、项目贴息、推荐上市、土地使用、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支持。

六、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

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要把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申请科技经费支持的条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对非公有制企业组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机构,对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技术研究开发和改造项目,要给予大力支持。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要在科技投融资、市场准入、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大品牌战略推进力度,凡取得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以及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的非公有制企业,省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对取得省驰名商标或省名牌产品的非公有制企业,由企业所在地省辖市政府给予表彰或奖励。

七、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改进和完善现行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及时、准确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关于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通知》(豫办〔2006〕13号)。凡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行政审批项目一律废止。进一步清理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除国家法律法规、国务院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和省政府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无权以任何理由强行要求企业提供各种赞助费或接受有偿服务。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应设立民营企业投诉中心,受理企业投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八、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规范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要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卫生、质量、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有关规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和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依法依据设置会计账簿,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依法依据设置原始统计纪录、统计台账,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交接和档案管理等制度;加强和完善统计基础工作,依法报送统计信息。企业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规范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严格规范股权转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九、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省每年召开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或企业家座谈会,每两年召开一次非公有制经济表彰大会,并不断创新和改进表彰方式和内容。建立非公有制经济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对所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部门和单位,每年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工作成绩的重要内容。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六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国发〔2006〕15号文件切实加强消防工作范文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 〔2006〕52号 【发布日期】2006-08-07 【生效日期】2006-08-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国发〔2006〕15号文件切实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

(豫政 〔2006〕52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消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对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作了全面部署,对加强公共消防安全基础建设、预防和消除火灾隐患、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考评机制和严格责任追究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消防工作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进一步推动我省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加快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一)严格落实政府消防安全责任。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消防安全的责任人,对消防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分管消防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对消防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消防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与有关部门以及下级人民政府签订消防工作责任书,加强督办,严格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依据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把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督办事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把消防安全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经常检查,定期考评,严格奖惩。

(二)严格落实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消防安全责任。各级防火安全委员会和成员单位以及政府各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有关的消防安全工作。各级防火安全委员会应当每季度组织1次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消防工作联席会议,沟通信息,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各级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贯彻落实消防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各项措施,开展消防宣传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自查和治理,依法督促所属单位整改火灾隐患。

(三)严格落实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各单位要认真贯彻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和巡查,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定期保养消防设施,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自我管理、自我检查、自我整改机制,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积极开展消防安全自我评价活动,推行标识化管理,实现消防设施位置固定化、使用方法明示化、维护责任明晰化、消防宣传经常化、消防管理规范化,全面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要积极推动建立建筑消防设施远程监控管理系统,推广使用防火型自动报警逃生门锁、电子巡检系统等高科技消防产品,达到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结合。要大力开展以“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疏散人员”为主要内容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四)严格落实火灾高危单位安全防范措施。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场所,公共娱乐、商(市)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三合一”、“二合一”场所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场所的安全布局、消防水源、灭火设施和防雷、防爆、防静电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消防技术规范。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和安全出口的位置、数量必须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不得在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处设置铁栅栏,不得在公共区域的外窗及集体住宿房间的外窗安装金属护栏;营业期间严禁锁闭、封堵或占用疏散通道、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三合一”、“二合一”场所必须限期整改,严禁在人员密集场所内设置员工宿舍。

(五)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责任追究机制,把事前追究与事后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对消防措施不落实的,要通报批评,必要时公开曝光。对在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涉及消防安全的行政审批等方面失职渎职的,依法实行责任追究。对因渎职导致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或者因公共消防设施不符合国家标准导致火灾危害严重扩大的,从严追究直接责任人、分管责任人、主要责任人以及其他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二、大力整治火灾隐患,改善消防安全环境

(六)建立健全消防安全专项治理长效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火灾规律和消防工作特点,及时部署开展对易燃易爆场所、公共娱乐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惩治消防违法行为,消除火灾隐患。

(七)完善重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对重大火灾隐患,公安消防部门要及时立案,提出整改措施后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将其纳入督办事项,通报政府有关监管部门或者行业主管部门协助督促整改情况,并向社会公布。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确定挂牌督办并消除一批重大火灾隐患。对公安消防部门依法提请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当地人民政府要在接报后10日内作出决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停产停业单位的重大火灾隐患,公安消防部门要依法报请当地人民政府,当地人民政府要在接报后7日内作出决定,并组织公安、消防、工商、文化、卫生、建设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消除隐患。

(八)切实加强火灾隐患的源头控制。对涉及消防安全的审批项目,行政审批部门要严格按照《意见》要求,把消防行政许可作为前置审批条件。对不符合城镇消防安全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城市规划部门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建筑工程消防设计未经审核合格的,建设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对按照国家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中没有消防验收合格文件的,房地产管理部门不得颁发房屋权属证书;对消防安全条件未获得公安消防部门审查通过,拟开办的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以及文化、体育等公共场所,教育、民政、卫生、文化、体育部门不得批准开办;对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公安消防部门撤销消防审批许可的,有关部门要依法撤销相关批准文件。要依法加强消防产品管理,整顿和规范消防产品市场,强化生产、使用、流通领域消防产品的质量监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违法行为。要在公众聚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等重点单位积极推行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将保险费率与投保单位的消防安全条件挂钩,促使投保单位自觉改善消防安全条件。

(九)强化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各级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对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领导,把消防监督工作纳入派出所等级评定和民警考核内容,推动消防监督工作经常化。公安派出所要落实消防监督工作所长和责任区民警责任制,健全消防工作制度,规范消防执法行为,开展经常性防火宣传教育。要加强对辖区住宅管理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和上级授权管理单位的消防工作的指导,监督列管单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三、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高社会抗御火灾能力

(十)认真做好消防规划编制工作。各级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审查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认真组织制定城市消防规划,对于没有消防专项规划或消防专项规划内容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坚决不予审查和报批。城市建设近期规划及详细规划不符合消防专项规划要求的,不得批准实施。2006年,县级以上城市及县人民政府所地在的镇要全部把消防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完成专项消防规划编制审批工作。

(十一)切实加强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要严格执行消防规划,推进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制度化、法律化。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必须把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的编制范围,建设部门要保障消防设施与其他公共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要把消防站建设纳入各级人民政府消防工作责任目标,做到快还旧账,不欠新账。2008年以前,郑州市城区至少新建3个消防站,开封、洛阳、平顶山、新乡、安阳、焦作、南阳市城区至少新建2个消防站,其他省辖市城区至少新建1个消防站。对不符合《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消防站要逐步扩建或改建。各地要按照消防规划改造供水管网、修建消火栓、消防水池和天然取水设施。各县(市)城区原则上夜间不应停水,如确有困难的,要建立联动机制,确保消防用水。建设、消防、城市供水等部门每半年至少要对公共消防设施进行1次检查维护,保障公共消防设施完好。

四、立足我省实际,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力量

(十二)大力发展公安合同制消防队伍。各地要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厅关于征招地方合同制消防人员实施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05〕91号),今后城市新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旧城改造区等区域新增建的消防站,凡没有现役编制的,均建成公安合同制消防站,招收合同制消防人员灭火执勤。

(十三)积极加强和整合企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伍。火灾危险性大、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专用仓库、储油或储气基地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专职消防队车辆配备和人员编制由建队单位报请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确定。各地要根据本地消防站布局和辖区企事业单位消防队建设状况,按照“重组资源、拓展职能、巩固提高”的原则,分步分类对企事业单位消防队进行整合。对所在企事业单位生产效益较差、经费难以保障且在城市消防规划建站布点范围内的消防队,由政府在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具备担负辖区内灭火救援的能力。对所在企事业单位生产性质相同、经营困难、距离较近的消防队,由当地政府牵头,协调行业主管部门进行重组合并,切实提高其战斗力。整合后的企事业单位消防队纳入社会灭火救援力量体系,由公安消防部门统一调度和指挥,在完成单位内部消防安全保卫任务的同时,参与社会灭火救援。

(十四)积极拓展保安和巡防队伍的消防职能。明确保安队伍和巡防队伍的消防服务职能,加强保安员和巡防员的消防常识和灭火救援技能培训,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装备,规范服务方式、程序,提高服务质量。2006年,所有保安人员要培训一遍。从2006年开始,全省所有巡防队伍要开展消防巡防工作,所有保安公司要提供消防保安服务。

五、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队作为应急抢险救援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

(十五)积极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公安消防队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除完成火灾扑救任务外,要积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与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十六)加快公安消防特勤队建设。2006年,省辖市已建特勤队的,根据担负任务的需要,配齐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等事故所需的特种装备器材,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专项资金。2008年,未建特勤队的省辖市要各新建1个特勤队,特勤队的执勤车辆、抢险救援器材和个人防护装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十七)充分做好重特大灾害事故处置物资储备工作。根据城市灾害特点,2008年前,要分别在全省4个灭火救援协作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安阳、洛阳、平顶山建立重特大事故处置物资储备库。交通工具要按一次性运输不低于100人储备;干粉、泡沫灭火药剂要按一次性扑灭辖区2起石油化工火灾所需最大量储备;破拆、堵漏、侦检、洗消、救生、防护等抢险救援装备依据国家配备标准,按照不低于投入执勤配备量1∶1的比例储备。其他省辖市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储备相应数量的交通运输工具、救援物资和灭火药剂。

(十八)加强和改进执勤训练工作。公安消防部队要按照勤务实战化的要求,加快推进灭火救援勤务改革,加强执勤备战,提高快速反应和实战能力。要深化灭火救援指挥体系改革,建立全勤灭火救援指挥部和以信息数据库为支撑的数字化指挥平台,强化各级指挥员技战术培训和指挥能力培养,提高灭火救援指挥水平。要从实战出发,改革创新训练工作,深入开展执勤岗位练兵活动,强化体能、心理、技术、战术、合成训练和实战演练,提高部队在各种复杂危险情况下的灭火救援能力。

六、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提高农村火灾自防自救能力

(十九)严格落实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河南省农村消防工作规定》(省政府令第87号)关于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要求,切实把农村消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规划,建立县级、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分级负责的农村消防工作机制,保障消防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十)认真搞好村镇消防规划。各乡镇要切实把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与村镇饮水工程、电网改造、能源、公路、信息化等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省重点镇、中心镇要在2006年全部完成消防规划的编制工作,有条件的要建成有固定队址、有队员、有执勤装备、有必要的经费保障的镇办专(兼)职消防队(站)。要认真贯彻省防火安全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南省农村乡镇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三年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豫防安〔2005〕15号),全省处于城市消防队(站)保护范围以外的农村乡镇,2006年至2008年每年分别要有30%、80%和100%建成多种形式的消防队(站)。鼓励乡镇企业自办或者联办专(兼)职消防队(站),承担本乡镇火灾扑救任务。

七、强化消防教育培训,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二十一)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把消防知识纳入国民教育计划,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实施。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在火灾多发季节、重大节日以及“119”消防宣传日等有义务刊播消防公益广告、设置消防栏目,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常识。在公众聚集场所要利用消防标识、视频、宣传栏等设施和手段,经常向公众宣传防火常识和火灾逃生救援技能。农村要采取各种措施,普及和提高村民的消防安全素质。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消防知识纳入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内容,把消防安全教育作为学校课程教育的重要内容,督促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九年制义务教育机构每年每学期要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二十二)认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消防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将消防安全列入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监督社会培训机构按计划实施消防培训,每年安排公务员接受消防培训和灭火逃生救援演练。职工岗前必须接受消防安全培训和灭火逃生救援演练。要认真落实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和消防设计、施工、检查维护、操作人员,电工、电气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易燃易爆岗位专业人员,人员密集的营业性场所工作人员,以及导游、保安人员消防安全培训合格上岗制度。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消防安全培训机构的指导监督,确保培训质量。农业、建设、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将消防知识纳入农民工培训的重要内容。

八、加大消防经费投入,全面推进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基础建设

(二十三)严格落实消防业务经费保障制度。各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公安部关于印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消防业务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防〔2004〕300号),进一步理顺经费供给保障机制,将各级公安消防部队业务经费和征招地方合同制消防队员、消防文职雇员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财政保障能力,研究制定消防业务费开支标准,逐步提高公安消防业务费保障水平。消防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主要用于消防建设。

(二十四)努力增加消防装备和消防队(站)建设投入。各省辖市每年要安排适当资金支持财政困难县消防队(站)和消防装备建设。各省辖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消防装备、消防队(站)、消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纳入保障体系,不断加大消防装备和设施建设投入。城市维护费用于消防设施维护和消防装备建设的经费按照不低于6-8%的要求足额列入财政预算。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各省辖市抢险救援车、举高类消防车2006分别要达到国家标准的50%、70%,2007年分别达到国家标准的70%、80%,2008年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公安消防中队超期服役的消防车2006年要全部调整更新。2008年以前,所有消防装备要达到国家标准。

(二十五)进一步加强训练设施和营房建设。2006年,完成省消防综合训练基地一期工程建设。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省消防综合训练基地二期工程建设步伐,力争2010年以前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具备模拟实战综合训练功能。加快推进省辖市消防训练基地建设进度,力争到2010年以前郑州、洛阳、安阳、平顶山、南阳、商丘6市初步建成消防综合训练基地,承担本市及周边省辖市消防部队训练任务。加强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消防大、中队危房改造,纳入当年改造计划,限期完成改造任务。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1〕46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国发〔2011〕46号文件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

鲁政发〔2012〕18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精神,进一步推动我省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一)强化政府领导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消防安全工作负领导责任;分管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其他负责人负责分管领域的消防安全工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平安建设体系统一部署,将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内容,加强督办,严格考评。要健全消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消防安全委员会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重大消防安全问题。

(二)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各级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对涉及消防安全的事项严格依法审批,凡不符合法定审批条件的,主管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的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相关许可证照,安监部门不得核发相关安全生产许可证照,工商部门不得核发营业执照,教育、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文化(文物)、人防等部门(单位)不得批准开办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社会福利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医院、博物馆和公共娱乐场所等。对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宾馆、景区,旅游部门不得评定为星级宾馆、A级景区。对生产、销售和使用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质监、工商和公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依法组织查处。各部门、各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消防工作,严格落实各项消防安全措施。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要严格履行职责,定期组织火灾风险评估,研判消防安全形势,及时将消防安全专项治理、重大火灾隐患认定等情况报告当地政府并通报相关部门;公安派出所和社区(农村)警务室要加强对辖区“九小场所”和村庄、住宅区的消防监督检查,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及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三)强化单位主体责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各单位要依法履行职责,保障必要的消防投入,按要求配置消防设施器材,积极开展以“组织制度规范化、标准悬挂统一化、设施器材标识化、重点部位警示化、培训演练经常化、检查巡查常态化”为核心的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能力。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季度、其他单位每半年要自行或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本单位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检查评估。设有自动消防系统的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维修保养、检测机构,每年对自动消防系统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和维修保养,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单位要严格落实消防控制室管理和应急程序规定,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二、加强火灾预防工作,落实消防管理措施

(一)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各地要认真落实《全民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全面开展以“全民消防、生命至上”为主题的消防宣传教育,以及家庭、社区、学校、农村、人员密集场所和单位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行动,不断深化消防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相关通信业务经营企业要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安排专门时段、版块定期刊播、发送消防公益广告和消防常识提示。积极开展消防志愿服务活动,建立消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参与消防宣传教育、消防公益捐赠等公益活动。

实施“全员培训”工程,各级行政学院要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培训内容;教育部门要将消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师培训和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内容,各类学校每年应开展1次以上的全员应急疏散演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消防知识纳入外来务工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各类技工院校、就业训练中心、驾校等培训机构要把消防安全技能纳入职业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居(村)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每年至少组织居民开展1次灭火应急疏散演练。加强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和消防设计、施工、监理人员及保安、电(气)焊工、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严格落实特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二)狠抓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要建立常态化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机制,组织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城乡结合部、城市老街区、集生产储存居住为一体的“三合一”场所、“城中村”、“棚户区”、出租屋等薄弱环节的消防安全治理,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对存在严重威胁公共消防安全隐患的单位和场所,要督促采取改造、搬迁、停产、停用等措施进行整改。严格落实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和公告制度,当地人民政府对依法报请挂牌督办、停产停业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要在接报后7日内作出决定,并组织相关部门督促整改。各地要建立完善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奖励制度,及时查处受理的火灾隐患。

(三)推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分级分类管理。推动社会单位委托有资质的社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对单位消防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单位进行分级分类,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单位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推行重点区域重点监控制度,将火灾隐患突出、火灾事故多发的县(市、区)分别列为省、市两级消防安全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监控,由省、市两级公安消防机构定期进行现场指导,督促整改火灾隐患。积极鼓励社会单位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火灾的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高层、地下公共建筑等高危单位应当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

(四)严格建设工程消防安全管理。建立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质量和消防审核验收终身负责制,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及执业人员和公安消防机构要严格遵守消防法律法规,严禁擅自降低消防安全标准。要加大对设计单位的监管,凡违反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消防技术标准要求进行设计的,除按消防法律法规依法予以处罚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其资质升级、增项或资质延续申请,并向社会通报。依法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用火用电等消防安全措施,动火施工必须经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书面批准,设置防火分隔、安排专人现场监管并配备消防设施、器材。既有建筑进行扩建、改建施工时,必须划分施工区和非施工区,并严格落实防火分隔措施,施工区不得营业、使用和居住。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作业期间应撤离居住人员,并设消防安全巡逻人员,严格分离用火用焊作业与保温施工作业,严禁在施工建筑内安排人员住宿。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外保温材料一律不得使用易燃材料,严格限制使用可燃材料。加快研发具有良好防火性能的新型建筑保温材料,推广使用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建筑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建筑安装使用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消防安全要求。

三、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夯实火灾防控根基

(一)加强消防法制体系建设。尽快修订《山东省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加强对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的消防安全监管。制定《山东省公共消防设施管理办法》、《山东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和《山东省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高层建筑火灾防控能力,明确界定火灾高危单位范围、消防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济南、青岛和淄博市要针对本地消防安全突出问题,及时制定、完善地方性消防法规或规章,从建设工程防火设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隐患排查整治、灭火救援等方面执行更加严格的消防安全标准。

(二)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各地要科学编制城乡消防规划,对没有消防规划内容的城乡规划不得批准实施。要认真组织并督促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严格落实城乡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规划,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和灭火救援工作需要,建设消防站、消火栓等公共消防设施,推动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公共消防设施不能满足灭火应急救援需要的,要及时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负责公共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部门和单位要落实维护资金和养护责任,保证其正常使用。商业步行街、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和住宅区要保证消防车通道畅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埋压、圈占、损坏公共消防设施,不得挪用、挤占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用地。

(三)加强农村社区消防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明确相关机构或专人负责消防工作,并建立健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部署消防工作。要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以街道、村庄和社区为基本单位逐级划分消防监管网格,明确各网格的监管责任人、监管职责和任务,对网格中的社会单位和下级网格消防安全状况进行全面监管,督导工作落实。公安、民政、农业等部门要加强配合,指导农村社区进一步开展消防标准化建设,配备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发展专职或志愿消防队伍,充分发挥治安联防、巡防和保安队伍在防火巡查、消防宣传、扑救初起火灾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切实增强防御火灾能力。

(四)推广应用消防科技新成果。加强消防科研技术攻关,鼓励消防技术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进行科技攻关。督促高层住宅、老年公寓、寄宿制学校、幼儿园、福利院、小型人员密集场所等特殊场所设置独立式火灾探测报警器。积极推广应用消防电子巡查系统、局部应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安全控制与报警逃生门锁等技术和不燃、难燃节能装饰装修材料,推动火灾防控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有效提升各类场所防范火灾事故的技术水平。积极拓展社会消防信息化服务,加快消防监督管理、社会公众消防服务等信息系统的应用,推广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和生产、科研、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优势,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鼓励消防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

(五)推进社会消防技术服务。加强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公安消防部门要依法对消防设施检测和维修保养、电气防火技术检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从业资质、机构资质审批和执业情况审查。探索试行社会技术服务机构从事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图审查,逐步实现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分离的监督工作机制。进一步培育并规范发展消防安全评估、咨询、监测等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督促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协调,进一步完善消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深入推进消防行业特有职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进社会消防从业人员职业化建设。

四、加强队伍装备建设,提升灭火救援能力

(一)推进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事业单位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城市消防站人员总数达不到30人的,应通过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予以补齐。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单独或与邻近乡镇、有关单位联合建立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专职消防员应不少于15人。凡符合《消防法》应建立专职消防队条件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规模适当的专职消防队。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志愿消防队,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

(二)加强消防装备物资建设。各级政府应定期组织开展消防装备建设评估论证,不断提高消防装备建设水平,建立平战结合、遂行保障的战勤保障体系。根据灭火救援任务实际需要,强化城市主战消防车、多功能抢险救援消防车、重型泡沫消防车、举高消防车、火场远程供水系统和消防员防护装备配备。沿海城市和有关大型企业应着眼满足港口、海域、水上灭火救援工作需要,建设水上消防站,配备消防艇等专用救援装备。省级财政要对贫困地区消防事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实现消防装备建设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三)加强消防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各市、县人民政府要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和其他应急资源建立区域性危险化学品、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水上搜救、地下救援和地震救援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依托乡镇消防力量建立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发展消防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灭火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和社会联动机制,完善灭火应急救援预案,强化灭火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对高层建筑、石油化工等特殊火灾扑救和地震等灾害应急救援的技战术研究和应用,强化各级指战员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快速反应、攻坚作战能力。

五、加强长效机制建设,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着眼消防事业和消防部队建设发展需要,加大对消防工作的投入,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防经费保障机制,全力支持消防事业持续发展。

(二)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各级公安机关每半年要将本地区消防工作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作出专题报告;各地每年要将本地区消防工作情况向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专题报告,上级人民政府根据情况应适时进行检查督导。相关部门要建立行政执法通报制度,对消防安全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单位,消防部门要通过书面方式通报相关部门,相关部门要依法做出相应的处罚。各地要通过公告、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定期向社会通报本地的重大火灾隐患、消防专项检查情况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情况等,维护公众知情权。

(三)完善考评问责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逐级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消防工作考核。进一步加大问责力度,对不依法履行消防工作职责或在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涉及消防安全行政审批等方面工作不力、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公安机关及其消防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各单位因消防安全责任不落实、火灾防控措施不到位,发生人员伤亡火灾事故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的,要依法依纪追究单位负责人、实际控制人、上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要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市(厅)级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的责任。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公安 消防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4月28日印发

第四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2〕14号文件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青岛市人民政府文件 青政发„2012‟46号

青岛市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2〕14号文件 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进一步加大对我市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

(一)各级政府随财力增长逐步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推动公共服务

后,按税收政策规定比例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收政策扣除。对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市国税局、市地税局、青岛银监局负责)

(十一)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按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市国税局、市地税局负责)

(十二)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不含信用评级、咨询、培训等收入),自担保机构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手续之日起三年内免征营业税。至2015年底前,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收入按3%征收营业税。(市地税局、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

(十三)对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落实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市国税局、市财政局、青岛海关、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

二、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创办小微企业

(十四)加大收费公示和收费政策宣传力度。编制•青岛市涉企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印制成册免费发放给企业,提高收费政策透明度。全面落实企业缴费登记卡和企业物价联络员制度,完善涉企收费维权机制。(市物价局负责)

(十五)在落实国家、省已出台的各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自2012年7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暂停征收4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免征小微企业的7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对所有企业暂停征收(暂执行至2014年底)。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落地审批涉及的7项收费征缴环节。降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费等16项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落实省降低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最低收费标准政策,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坚决取缔违法收费。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进一步研究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措施。(市财政局、市物价局负责)

(十六)缩短证照办理时间,各类企业登记许可申请在7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中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城镇退役士兵、残疾人等符合“绿色通道”条件的申请人创办中小微企业的,原则上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市工商局负责)

(十七)放宽中小微企业注资、出资时限,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内资公司(一人有限公司除外),可申请免缴首期注册资本,但股东须在公司成立之日起3个月内缴付不低于20%的注册资本,且不低于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余额在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清。对守法经营,因资金暂时紧张无法按期出资的中小微企业,允许申请延长出资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年。属外商投资企业的,须经外资审批机关批准。(市工商局、市商务局负责)

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银监局、市金融工作办、市财政局负责)

(二十四)推进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市级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担保业务,降低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担保收费。对担保机构开展的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按照不超过业务额1.5%的比例给予风险补助。对担保机构小微企业担保业务比上年多增部分再给予不超过1%的补助。对担保收费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50%的差额部分给予保费补助,并重点补助小微企业低费率担保业务,每家机构最高补助不超过300万元。建立再担保机制,为担保机构增加信用、分担风险。探讨建立银行与担保风险共担机制。(市经济信息化委、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银监局、市金融工作办、市财政局负责)

(二十五)畅通抵质押渠道。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完善担保抵押质押登记办法,及时为融资性担保机构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切实解决担保抵押质押难问题。(各区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

(二十六)扩大小微企业低收费贷款周转金服务规模。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按要求开展中小微企业低收费贷款周转金业务。市财政按贷款周转金0.3%的比例将补助资金拨付投融资机构,由投融资机构将补助资金支付给中小微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企业利用政策性贷款周转金,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续贷审批情况及时通报制度,严防银行

工作人员参与企业贷款民间过桥谋利活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银监局负责)

(二十七)完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工作的意见‣(青政字„2012‟58号),将对金融机构的专项资金支持作为风险补偿金,用于购买金融机构的预期新增不良贷款。市财政筹集3亿元信用保证金,用于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对蓝色、高端、新兴板块及其他市政府重点支持发展领域的新增信用贷款,市财政将承诺风险补偿比例提高至5%。(市经济信息化委、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负责)

(二十八)加快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增信方式鼓励各银行与担保机构、银行与小微企业间建立组团担保、小企业互保、小企业互助资金池等多种形式的低息贷款平台。用活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指标,对已下达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指标可直接拨付用作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台增信资金。发挥政府部门信息优势,建立小微企业资信情况交流平台。鼓励行业协会、重点园区、创业基地、企业互助组织等设立面向小微企业的互助基金,开展小微企业互保业务,其中由独立法人机构负责运营的,视同担保机构予以相应补助。鼓励发展社会化融资服务平台,引导社会融资机构、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专业化的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和融资服务站点。(市经济信息化委、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银监局、市金融

例上限可适度放宽。适度提高单一持股者持股比例上限,除主发起人外,其余单个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5%。(市金融工作办、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银监局、市工商局负责)

(三十六)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收费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的强制收费、只收费不服务、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以及不明码标价等行为。规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在严格检查的基础上,督促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收费进行清理,取消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青岛银监局、市金融工作办、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市物价局负责)

四、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三十七)实施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培育计划。推进中小企业“百家专精特新企业升级工程”、“千家高成长小企业成长工程”和“万家初创型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在资金扶持、融资担保、土地供应、税收减免、创业服务、教育培训、市场开拓、中介服务等各方面予以倾斜。对每年认定的“专精特新”产品(技术)和企业,从市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并优先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小微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打造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成长梯队。(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

(三十八)加大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对高成长型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采取滚动支持的方式进行重点培育,进一步拓宽种子期企业(成立时间在18个月以内)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范围,鼓励小微企业参与市科技发展关键技术攻关计划、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技术标准研制项目实施。(市科技局负责)

(三十九)促进中小企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积极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主要采取贷款贴息方式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研发中心建设和专利开发及申请活动,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负责)

(四十)对中小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

(四十一)支持小微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品牌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意见‣(青政发„2012‟19号),设立品牌培育引导资金,完善知名品牌奖励政策,重点培育引导小微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构筑品牌培育培训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对小微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在全市小微企业中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保证能力。引导小微企业主动对接

314

易业务,将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企业等纳入保税监管范围。(青岛海关负责)

六、帮助小微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四十八)实施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计划,重点帮助和引导小微企业加强财务、安全、节能、环保、用工等管理。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和标杆示范活动,对小微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进行扶持或奖励。引导鼓励小微企业利用管理咨询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支持管理咨询机构和志愿者面向小微企业开展管理咨询服务。制定贯彻•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意见,对小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负责)

(四十九)引导小微企业依法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开展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对小微企业行政许可申请的预先指导帮助,提高受理和审批实效。加大检验技术咨询服务力度,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市质监局、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

(五十)整合高校、专业培训(咨询)机构等社会资源,做好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企业管理人员轮训机制,以成长型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为对象,举办中长期工商管理知识培训和专题培训。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企业家联合会等机构,对接国内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搭建面向初创期小微企业的巡回培训课堂。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工作部

署,组织好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对来青创办小微企业的国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办法‡的通知‣(青发„2008‟19号)及相关规定办理。(市经济信息化委等部门负责)

七、促进小微企业集聚集约发展

(五十一)加快小微企业产业园(基地)建设。引导、支持建设小微企业集聚园区,缓解企业用地难。鼓励支持各类投资主体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在产业集聚区内以“园中园”的形式,集中建设标准厂房,租赁或出售给小微企业用于生产经营。市、区(市)政府在制定用地计划时,要统筹安排小微企业发展用地,优先安排小微企业产业园(基地)土地指标。根据园区(基地)规模、多层标准厂房比例、配套公共服务、容纳小微企业数量等情况,经认定后给予补助或股权投资扶持,其中,补助方式最高不超过50万元,股权投资方式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负责)

(五十二)优化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环境。选择重点中小企业聚集区、产业园区服务平台进行扩建升级,培育社会化技术、信息、物流、检测及创业孵化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小微企业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聚。支持小微企业入园发展,对进驻市级以上产业基地(园区)的初创小微企业,按其当年支付的租

718

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单位、责任人相关责任。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市监察局负责)

(六十一)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有效利用各类媒体,做好重点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促使企业用足用好现有各类政策。大力宣传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和贯彻落实政策措施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落实政策措施的良好氛围,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信心。(市政府新闻办、市经济信息化委负责)

(六十二)凡以往我市有关小微企业政策、规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本意见的相关政策国家和省有规定且有实施年限的,按国家和省的规定执行。本意见执行期内,若国家和省出台优于本意见的新政策,按从优原则执行,不重复享受。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意见各项政策由相应的责任部门负责解释。

青岛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九月一日

抄送:市委各部委,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 法院,市检察院,中央、省驻青单位,驻青部队领导

机关,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9月1日印发

第五篇: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国发〔2001〕15号文件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国发〔2001〕15号文件

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方面,是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根本措施,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保证。国有土地资产是各级政府极为重要的国有资产,是城市经营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各级政府要认真组织学习《通知》,充分认识加强土地资产管理、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贯彻和落实《通知》提出的各项要求。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招标拍卖出让机制

1、为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各地应进一步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除工业用地外其他经营性项目的新增或存量建设用地,原则上都应纳入政府收购(征用)的范围;经营性房地产用地一律由政府收购(征用)。要规范土地收购行为,土地收购补偿费标准按原批准用途的评估价(开发成本部分)或按住宅与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开发成本部分)平均价收购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定,超过上述标准收购的,应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土地收购储备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为保障政府实施土地供应计划和土地储备机构实行储备土地的搣净地攠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同级政府应从每年收取的土地出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收购储备土地的专项资本金。金融机构要按照《通知》的要求给予信贷支持。

2、自今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凡经营性房地产用地,必须实行公开招标或拍卖方式出让。个别确需以协议方式出让的项目或历史遗留问题,必须报经同级人民政府集体讨论批准同意。

3、除工业、农业、公益性事业等项目用地可协议出让外,其他经营性用地应首先向社会公示,公示后同一地块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必须以公开招标或拍卖方式出让。

4、需要协议出让的土地(除工业用地外),均应事先进行地价评估,由市、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集体讨论决定,在向社会公示无异议后方可办理协议出让手续。

要抓紧出台《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管理办法》。各地也要建立、健全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的规章制度。

三、严格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维护土地市场良好秩序

1、根据《通知》的规定,除法律规定可以采用划拨方式提供用地的外,其他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国有土地的,应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建设项目竣工后,均应进行用地情况复核验收。对原划拨用地,因发生土地转让、出租或改变用途后不再符合划拨用地性质的,应依法实行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

对原划拨用地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应依法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按年缴纳租金(具体实施办法由市财政局、土管局另行制定)。

对出让土地,凡改变土地用途、容积率的,应按规定补交不同用途和容积率的土地差价。

2、在市区(不含萧山、余杭区)范围内经市政府批准的开发性安置用地,除工业用地外均应征为国有并实行有偿使用,其土地出让金按基准地价的55%缴纳,所缴纳出让金按该宗开发性安置用地的征地面积与出让面积的比例返还给原集体土地所有者。凡出让面积占征地面积65%及以下的,按所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凡出让面积占征地面积在65%以上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出让金的返还相应减少1.5个百分点;凡出让面积占征地面积95%及以上的,按所缴纳出让金的55%返还。

凡撤村建居发展留用地,均应转为国有并实行有偿使用。土地出让金缴纳和返还,参照开发性安置用地的政策执行。

3、在市区(不含萧山、余杭区)范围内的集体土地拆复建用地,除工业用地外,均应征为国有并实行有偿使用。对不改变原批准的土地用途的,在原建筑面积内所占用的土地,其出让金按基准地价的20%缴纳,超出原建筑面积所占用的土地,按评估地价的55%缴纳出让金;对原工业用地改为搣三产攠用地的,在原建筑面积内所占用的土地,其出让金按基准地价的55%缴纳,超出原建筑面积所占用的土地,按评估地价的55%缴纳出让金。

所有开发性安置用地、撤村建居发展留用地和拆复建用地,均不得用于经营性房地产开发。

4、为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需求,防止以开发经济适用住房名义牟取暴利,凡经批准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包括市政拆迁安置房)的建设用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

得为建设单位补办出让手续,房管部门不得办理《商品房销售许可证》,计划、建设等主管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超过经济适用住房享受标准的面积,按市政府经济房销售有关文件执行)。凡发现经济适用住房改为商品房建设及销售的,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价格收购,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或由建设业主按政府规定的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对象和价格推向社会公开出售。

5、各区(除萧山、余杭、滨江区外)经考核按时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土地征用、拆违和绿化等任务并积极推进多层农居建设的,按该区范围内(除国家级开发区及所管辖的范围外)收取的出让金净收益的10%返给区政府,专项用于城市建设。

四、加快土地有形市场建设,规范土地交易行为

1、依据《通知》关于搣土地使用权交易要在有形土地市场公开进行攠的要求,市和各县(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都要在今年内把土地有形市场建立起来,做到搣机构、人员、场地、制度、服务、经费攠六落实。土地有形市场要加强自身管理,搞好服务,减少交易审批环节,降低交易费用,保障交易安全,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

2、土地使用权转让,应实行依法公开交易。划拨土地使用权未经批准不得转让;出让和承租国有土地的首次转让,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出让、租赁合同约定的条件,未达到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投资开发条件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

土地使用权交易应在土地有形市场内进行,同一宗地如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采取公开招标或拍卖方式转让。

3、土地使用权及房屋转让实行搣凭证攠交易。土地使用者、房屋所有权人必须在依法登记领取土地使用证和房屋所有权证后,才能依法入市交易。

土地使用权连同房屋进入土地有形市场交易成交后,由受让人持有关文件和资料,依法办理有关权证的变更登记和交易手续。

4、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双方必须如实申报成交价格。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市场交易中的土地申报价格,依据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进行审核,凡申报土地转让价格低于标定地价20%以上的,市、县(市)政府可行使优先收购权。

五、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土地审批行为

为有效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各级要抓住行政区划调整、乡镇撤并的有利时机,修编和完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城市、集镇、村庄建设规划,确保各项规划布局的一致性。在各项规划的修编中,要坚持和落实搣工业向园区集中、农居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攠的总

体思路。与推进城市化相适应,在市区一定范围内要逐步推进农居进多层公寓的改革,其余各地的农居建设,要积极推行多户联建模式,严格控制搣单家独院攠式建房,严禁超规定面积建房。为保障建设用地供应,各地要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的步伐,增强耕地占补的自求平衡能力和建设用地的供应能力;要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对依法应收回的闲置土地要坚决予以收回。

为加强土地资产管理,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土地审批行为。

1、集体决策制度。要按照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强化权利制衡的要求,建立健全集体决策机制。各地对建设用地审批、土地资产处置、地价确定等涉及土地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必须一律经过内部会审,实行集体决策。

2、地价管理制度。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建立和及时更新基准地价。基准地价原则上每二年更新一次,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要根据基准地价评定标定地价,制定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标准。基准地价、协议出让土地最低价标准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均不得低于协议出让最低价出让土地。

3、公示和查询制度。各地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将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地价标准以及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事期限和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土地登记结果,除涉及国家保密要求的外,均应接受社会公开查询,做到资料全面、查证及时、鉴证准确;对协议出让地块,均应向社会公示,增强土地出让的透明度。

4、土地收益收缴制度。各地应加强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收益的收缴工作,及时予以足额收缴并解缴财政,任何人不得擅自减免和截留。对低于规定地价标准出让土地和擅自减免地价,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5、监督检查制度。各级行政监察部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用地审批、土地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对按规定应实行招标拍卖供地而不实行招标拍卖,对应进行集体决策而未集体决策搞暗箱操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六、开展土地市场专项整治清理工作

各级政府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加强对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工作的领导。在今年下半年内,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监察部门重点对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开发利用和土地使用权交易及土地收益收缴使用等开展专项整治清理,对发现的问题,要依法及时处理。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OO一年九月十三日

下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5)3号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5)3号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