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师招聘考试——南开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时间:2019-05-14 02:2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教师招聘考试——南开版教育学笔记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教师招聘考试——南开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篇:深圳教师招聘考试——南开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目录

绪论....................................................................................................................................................................................2 一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 二

学校............................................................................................................................................................................4 三

学生............................................................................................................................................................................6 四

教师............................................................................................................................................................................8 五

教育目的..................................................................................................................................................................10 六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12 七

课 程........................................................................................................................................................................13 八

教学(上)..............................................................................................................................................................16 九

教学(下)..............................................................................................................................................................19 十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21 十一 学校咨询与辅导....................................................................................................................................................22 十二 教育测验与评价....................................................................................................................................................23 十三 教育法制................................................................................................................................................................25

绪论

一、掌握教育学概念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概念: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二、熟悉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

1、教育学的萌芽

毕达哥拉斯《金言》、柏拉图《理想国》与《美诺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以及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无名氏《中庸》、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2、教育学的创立

主要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了解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

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德国的康德《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英国的洛克《教育漫画》;法国的卢梭《爱弥儿》;瑞士的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

条件: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四、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和主要几种教育学派别和教育思想

1、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2、文化教育学:(精神教育学),德国的狄尔泰、斯普郎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的杜威、克伯屈

4、制度教育学:法国的 F.乌里、A.瓦斯凯、M.洛布斯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6、批评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和法国的布厄迪尔总之,我们可以发现:

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2、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4、不同的教育学派在相同的教育问题上越来越难以取得共识,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科学声誉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了解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进一步的分化与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掌握教育的定义:

人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一个是社会角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从社会角度,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一、广义的,凡是增进人民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民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二、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更狭义的,有时只思想教育活动。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掌握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教育者。

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主要就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以上三中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3、熟悉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

一、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点: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凉席。

二、古代社会和古代教育

(一)、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学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3、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三、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一)、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与封建社会的差别:市场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机器大工 业生产逐渐地代替了以经验积累为基础的手工生产。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

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时间是 1754 年。

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双轨制”。

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4、师生关系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反映和内容。

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共同地方在于两者都要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满足现代社会的多样化的教育需 求,建立完备而灵活的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地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民主化,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学校

一、掌握学校的定义:

是一种古老的、广乏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学校的基本功能: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具备的条件:教学设施、教师队伍和标准配置的仪器和器材。

学校的特性:

1、实体性

2、目的性

3、系统性

4、程序性

1、垄断性

2、非自愿性

3、公益性

二、了解学校制度的发展

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

首先产生于欧洲,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产生的大学预科的中学,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有小学,再中学(职业学校),到现在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为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单轨学制: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11 辛亥革命后,“壬戌学制”,六三三。1951 颁布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特点:

1、继承了我过单轨学制的传统,2、职业教育学校在学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3、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4、加强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掌握学校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学校和企业的区别:

1、设置目的不同,2、手段不同,3、与政府关系不同,4、产出不同

四、掌握学校文化的概念既构成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文化从形式来看,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五、熟悉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

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

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

六、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七、掌握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学工作管理,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3、教务行政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八、领会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功能:

1、信息传递

2、控制

3、激励

4、情感交流

正式沟通: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非正式沟通:指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分三种途径:

1、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

2、非正

式的接触或聚会

3、社会传闻

九、领会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如何评价学校的绩效:目标模式

2、投入---产出模式

3、需求满足模式

4、环境适应模式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按性质分:

1、定性评估

2、定量评估

按形式分:

1、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

2、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

3、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按主体分:

1、上级评估

2、同级评估

3、自我评估

4、下级评估

按时间分:

1、日常评估

2、定期评估

3、不定期评估

按标准分:

1、绝对标准评估

2、相对标准评估

十、熟悉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内容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布制度

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校内容的教科用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

3、学校的学籍管制度

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4、教师人事管理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十一、掌握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一代,但由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理解不同,实际效果也就有很大差别。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少年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分为:

1、独裁型

2、保护型

3、和平共处型

4、合作型 家庭教育的任务: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

3、为子女的学校创造良好条件

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和大众传媒等。社会群体主要有朋友群体,作为一种非正式群体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极大。社会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影响着个人的心理和意识,调节个人的行为。

社会文化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类的艺术作品,电视、电影、书报刊物、音像制品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以及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影剧院、游乐场、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

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

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

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

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

十二、领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分为几类:

1、一般性指导

2、针对性指导

3、分类指导

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的方法:

1、互访

2、家长会

3、家长委员会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主要途径有: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生

一、掌握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1、遗传决定论

代表: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

性善以孟子为代表,性恶以荀子为代表,董仲舒和韩愈提出了分上中下三等的观点。

2、环境决定论

洛克的《教育学漫画》“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3辐和论

又叫二因素论,施太伦的《早期儿童心理学》

二、掌握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 1968 年《结构主义》1970《发生认识论原理》。

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儿童健全的神经系统,但这遗传素质知识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展得以产生的动因,更不能预定发展结果,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对 儿童的作用,产生于儿童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活动之中;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识其发展的真正原因;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他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它在儿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三、掌握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1、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

2、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3、真正对儿童发展有益的教育,是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经验和连续性经验的活动,从这一角度而言,“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四、领会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涵义

1、儿童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五、掌握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身心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六、领会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教育不等于发展

七、领会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与规律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八、领会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九、领会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从结构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主体性具有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主体性教育要求在班机管理中,突出学生自主管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机管理中来;在课程上,重视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取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尤其强调小组教学的作用

十、掌握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

一、掌握教师的概念的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含义:

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二、掌握教师地位的含义

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三、领会教师专业化应用具备的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四、掌握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根本途径

1、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2、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中,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五、掌握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养与科学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教师的威信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教育效能的关键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六、掌握教师资格分类 《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七、掌握教师资格条件

《教师法》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的学历或者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具体为下面 4 个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八、掌握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

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是指依法负责认定教师资格的行政机构或依法委托的教育机构

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1、提出申请

2、受理

3、颁发证书

九、领会教师培训的含义

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十、领会教师考核的含义

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十一、领会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

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

1、职务设置

教师职务设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中学教师职务、小学教师职务、技工学校教师职务五个系列。其中,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中等专业学校设教员、助教、讲师、高级讲师;普通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职务设有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其中三级教师、二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为初级职务,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为中级职务,中学高级教师为高级职务;技工学校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职务设教员、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生产实习课教师职务设三级、二级、一级、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2、任职条件

1、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的资格

2、遵守法纪,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练地履行现职务职责

4、具备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年限的要求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3、职务评审

各级教师职务由同行专家组成的教师职务评审小组依据现行各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评审

十二、领会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制度

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

2、教师聘任制的形式

1、招聘

2、续聘(3、解聘

4、辞聘

十三、领会教师考核内容和原则

所谓教师的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教师考核的内容

1、政治思想

主要包括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

2、业务水平

指与教师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3、工作态度

指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心和责任感

4、工作成绩

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

教师考核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公正性原则

3、准确性原则

教育目的

一、掌握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由于教育目的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活动(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活动都是教育。(狭义)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目的性更强。

二、掌握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1、导向功能

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2、控制性

从宏观上,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作用;从微观上,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3、评价功能

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

三、掌握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思想。但是教育目的的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存在的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教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虽然有较明显的主观性,但是一个合理的教育目的总是要受到客观条件的最终制约,接受社会发展的最终检验,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还应有它的客观依据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价值取向相比,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的制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实际,社会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也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是一种历史的辨证的关系

首先,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上是统一的其次,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社会人格和个性发展之间又有矛盾的一面

最后,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领会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由于教育目的首先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思想的体现,因此不同的教育家往

往都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的观念和理论

(一、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一些教育思想家从宗教的角度或从信仰出发论述教育目的,捷克的夸美纽斯和法国的雅克.马里坦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

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

诺笃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

(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四、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五、领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六、领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七、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八、了解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1957

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制定了新时期的教育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主导下的教育目的1986 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5 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九、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教育目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

1、创造精神

2、实践能力

3、开放思想

4、崇高理想

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六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掌握德育的概念和功能

概念: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功能:

1、社会性功能

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2、个体性功能

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享用是最高境界。

德育的核心任务是要赋予每一个个体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3、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三点:

1、动机作用;

2、方向作用;

3、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二、熟悉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德育的任务是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德育内容则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

关于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三、掌握智育的概念和功能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

智育的意义可以从其必要性和可能发挥的功能两个角度去理解

1、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

一、在没有学校教育的参与下,人的智力也会在生活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要智力潜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需要将物化的智力成果(客观知识体系)同主观的智力成果(主体的认识能力)结合

2、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社会角度,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二、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四、熟悉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智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

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1、传授知识

2、发展技能

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掌握体育的概念和功能

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基本特征:教育性、技能性和娱乐性

功能: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六、熟悉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七、掌握美育的概念与功能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美育作为独立、明确的教育范畴是由德国

席勒《美学书简》提出的狭义:美育专指”艺术教育“,”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立美教育“ 广义:”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功能:

1、美育的直接功能,也就是育美

2、美育的间接功能,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3、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八、熟悉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学校美育实施,主要应注意:

1、艺术美育

2、自然美育

3、社会美育

4、教育美育

课 程

一、掌握课程的概念

关于课程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界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二、领会国内外关于课程定义主要观点 课程本质的定义归纳为三种:

1、课程是知识

知识的课程通常特别强调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三、领会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这主要的关系在于课程内部的基本矛盾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课程改革,我国小学课程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

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3、分科与综合

课程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相对独立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出现和成熟。夸美纽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赫尔巴特从培养兴趣出发论证分科课程的合理性,斯宾塞着眼于人的显示生活论证分科的科学课程的价值。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在人文与科学这一基本关系上,我国的课程改革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

四、掌握课程包括那些基本范畴

1、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标,2、学科的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

2、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

三育和五育,布鲁姆分成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课程内容

决定课程不同主张的有很多方面,其中 2 个是

1、课程本质观

从知识、经验和活动本位的课程观出发,在课程内容的理解、选择和组织安排上会有相当的差异

2、课程内部基本关系上的倾向

课程目的、课程计划、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3、课程结构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

4、课程评价

五、掌握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层次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2、学科的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

六、领会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七、熟悉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结果,可以将课程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

2、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宏观的课程设计完成后,将其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3、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

八、领会泰勒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泰勒是第一个把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人,”教育评价之父“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

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

两个筛子:

一、社会价值观

二、心理学

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的 5 条原则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 4 个特征

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

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

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原则

1、连续性:对于一些重要的目标,要让学生有机会反复地涉及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2、顺序性:主要是正确安排难易深浅的顺序

3、整合性:是不同课程之间,以及课程与学生发展之间的横向关系

学习经验从最高单元到最低单元的编制程序

1、”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学科课程,还是核心课程

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即确定与所采取的课程形式一致的逻辑顺序和原则

3、”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种类,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系列的课、顺序的课题还是单元

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5、”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动“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评价程序的步骤

1、确立评价标准

2、决定评价情境

3、设计评价手段

4、利用评价结果

泰勒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模式

教学(上)

一、掌握教学的定义和教学的任务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任务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二、领会教学活动的本质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活动是在过程中实现的,而过程则是通过活动得以展开的。因此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本质上的含义是相同的

1、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

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时间的过程的规律。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既要受到这些认识规律的制约,又表现出了它自己独特的特征。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

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三、掌握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分类

1、关于教学模式的概括化研究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

诱导学习动机--> 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 巩固知识--> 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

设置问题的情境--> 确定问题或课题--> 拟定解决课题方案--> 执行计划--> 总结与评价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

2、关于教学模式的全面化的研究

氛围信息加工类、个人类、社会类、行为修正类

四、掌握教学原则的概念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五、熟悉我国中小学教学原则体系

1、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2、赞科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3、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

4、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

六、掌握以下 8 个原则的含义领会他们对教师的要求

(一、直观性原则

含义: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实物、模象和语言直观。

对教师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含义: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老师的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系统性原则

含义: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对教师的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

含义: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对教师的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含义: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对教师的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六、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含义:教学要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对教师的要求:

1、坚持正确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对教师的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4、帮助学生终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对教师的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七、掌握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的问题意义: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

八、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1、班: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

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又相对完整

3、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九、领会对班机授课制的评价

1、班机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机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个老师可以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和合作,因此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十、领会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一、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1、分层类型 A、B、C、D、E

2、分层依据

依据智力测试分数、学习成绩、教师意见、家长意见

3、分层范围

主要科目实行分层

4、分层管理

(二、小组合作学习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2、设立小组目标

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机制

4、个人责任的明确

5、均等的成功机会

(三、小班教学

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教学(下)

一、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练习、参观法

二、以上教学方法概念的含义和应遵循的要求

(一、讲授法

含义: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可分为讲述: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

讲解: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原理、公式

讲读:利用教科书边读边讲

遵循的要求: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二、谈话法

含义: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注意:

1、做好充分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三、讨论法

含义: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注意:

1、选好讨论题目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3、善于引导

(五、实验法

含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注意:

1、准备工作充分

2、及时、具体地指导

3、帮助学生总结

(五、实习作业法

含义: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注意:

1、提出明确要求

2、选择恰当的方式

3、做好事后的检查

(六、练习法

含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注意: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知道正确的练习方法

3、合理安排联系步骤

4、科学掌握练习量

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七、观察法

含义: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注意:

1、做好参观准备

2、指导参观的进行

3、总结参观的收获

三、熟悉 20 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

1、发现学习

布鲁纳提出的

含义: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

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2、探究——研讨法

没有十分严格的程序,但十分注重利用发展心理学所提供的关于儿童不同认识阶段的特征

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3、鼓励学生的言语表达

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苏联沙塔洛夫创立

所谓纲要图式教学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

4、暗示教学法

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

采取与传统教学法完全相反的做法,上课如同游戏、表演

5、范例教学法

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有教养的人,必须改革教材,充实根本性,基础性和本质性的内容,使学生得以借助精选的教材,通过与范例的接触,训练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6、非指导教学法

传统指导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和技能,采取比较固定的步骤;而非指导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

四、领会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和设备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五、掌握教学工作的实施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备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为上课作好准备

1、钻研教材

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学过程

要完成学期(学年)、单元(课题)、课时(教案)教学计划的编写

2、上课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

4、教学过程紧凑

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1、作业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2、分量要适当

3、明确要求完成的时间

4、认真、及时地批改

4、课外辅导

六、领会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施应遵循哪些要求

1、确立主题

教学内容通常是以单元的形式组织的,每个单元都有确定的主题

2、布置任务

要提出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

3、制定评价标准

自由度比较大,要依靠评价标准

4、展示与交流

十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一、掌握学生集体的概念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群体是具有组织特征的人的共同体,群体中的成员上按某个或某些共同特征而结合在一起的,这些特征都与他们进行的共同活动和交往有关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模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

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特殊的群体,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民主与集中的原则和制度、健康的人际关系、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组织运行方式等

二、领会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三、掌握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共同奋斗目标是集体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集体团结的基础,前进的动力。

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四、掌握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学校里的班和级的总称

班级在教育学中的含义是指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五、领会班级组织的结构

班级组织机构是班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础与前提 班级组织机构: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

班级组织的结构主要包括:

1、职权结构

2、角色结构

3、师生关系结构

4、生生关系结构

六、共青团

特点:先进性、群众性、实践性 共青团是直接领导少先队的组织

七、领会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八、领会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

1、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目的决定行动,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确定衡量班主任工作质量标准的惟一依据

1、班主任作为学校职员,代表政府和学校行使起教育权利,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与要求,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必须与国家的教育目的一致

2、班主任是教育者,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班主任的目的是协调各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社会、家长、学生集体等)力量,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部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 首要任务

2、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 中心任务

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3、指导本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4、合理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活动

5、评定学生操行

十一

学校咨询与辅导

一、掌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举办主体的类型及其内涵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对有关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二、熟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1、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源于 20 世纪美国的”指导运动“,帕特森和威廉森

2、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

1942 年,罗杰斯的《咨询与心理学》

3、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目前学校咨询当中,指导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共存共生,既互相借鉴,也综合运用

三、掌握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

(1、缺陷矫正(2、早期干预

2、预防与发展

(1、问题预防(2、发展指导

这是治本之策

3、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四、熟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五、掌握咨询的目标与原则

咨询的直接目标: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咨询的根本目标:使来访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

咨询的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六、掌握主要咨询的方法

(一、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1、鼓励表达

2、深入共感

3、身体放松

(二、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1、系统脱敏法

2、行为契约

3、模仿学习

(三、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主要观点:环境当中的人和事只是诱发情绪困扰的外在原因,而当事人对这些人或事怎样看待,怎样进行解释、思考,认识过程是怎样的,才是更直接的决定因素

(四、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

(五、关于团体咨询

优点:

1、学生们和咨询者之间的关系要比在个别咨询时自然

2、咨询者可以较好地观察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

3、同伴之间便于产生角色模仿

4、同伴之间可以较好地互相反馈和互相帮助

(六、关于环境因素

七、领会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

1、建立咨访关系

2、澄清和评估问题

3、确定改变的目标

4、促成改变的实现

5、结束咨访关系及追踪咨询效果

十二

教育测验与评价

一、掌握测验的类型及其含义 含义:测验是对知识水平、情境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测验指一份测验卷子

广义的测验是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

测验的功能:

1、激励功能

2、诊断功能

3、区分和选拔功能

4、评定功能

类型:

1、从测验目的上分:

安置性:分班前,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形成性: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设计,目的不在于评价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学习目标是否达到)

诊断性:目的是发现问题,评分不做正式成绩

总结性测验:对学生阶段性总结分析

2、从测验内容上分:

成就测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如期中、期末和课堂测试

学能测验:考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或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关系,如小学毕业前进行的考试

3、从规范上分:标准化测验(最典型最标准化测验是智力测验”比奈智力量表")和教师自编测验

4、从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

二、熟悉良好测验标准是什么

1、实用性

反应试题的基本质量

1、便于组织

(2、测验便于实施

(3、容易评分

(4、结果要容易解释

2、可信性

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有效性

指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1、内容效度

(不出偏题)

2、效标关联效度

(能真实反映水平,有一致性)

4、难度

5、区分度

三、掌握如何进行测验的编制以及编制测验的要求是什么

1、确定试题内容

1、确定知识点

(2、确定认知水平

(3、设计双向细目表

2、选择试题类型

课堂测验的题型有客观题和论文题两种

3、评分

计分方法可分为等级分和百分制

4、测验分数的解释

教师可以根据以前的情况,指出学生在本次测验中是否有进步,从而使测验更有激励效果

四、掌握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

最早的有组织的教育评价是中国的科举考试

现代教育测验之父是桑代克

广义: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

狭义:教育评价主要对学生发展的评价,或学生评定

1、从严格度上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做出的评价报告是正式的,而对学生的印象和看法属于非正式的评价

2、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分: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对应于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

3、从评价功能上分:形成性评价(改进工作为目的)和总结性评价(评判活动效果)

对应于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五、熟悉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 上好每堂课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2、学生的课堂参与

3、内容安排

4、教学方法

5、语言表达

6、教学原则

六、熟悉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

1、建立评价目标

现代教育评价的总目标分一下几类

1、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

第一、知识和技能目标,包括理解、知识、思考、技能、生活实践能力

第二、情意目标:包括态度、鉴赏、兴趣、习惯、品德

2、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

第一、学生的智能、性向等

第二、学生的环境:家庭状况、交友情形、学校条件、管理、教师、课程、教材等

第三、身体的评价目标:包括身体和健康状况

2、选择评价样本

进行实地评价时,对象和场所的选择是关键

3、收集评价信息

1、观察

2、检查作业

3、考试

4、家访

5、轶事纪录法

4、报告评价结果

报告应具备一下内容:

评价目标、时间、人员、方法、结果和建议

综合表现应包含一下内容

1、学业成绩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品质和特点

2、参加的课外活动以及个人兴趣与特长

3、学业成绩以外的品质与技能

十三

一、熟悉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

教育国家化是从教育上看,由于教育向世俗化的过渡和公共的国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地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因此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教育管理的国家化和国家教育权力的产生标志着教育权结构的一次历史性转换

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依准于法,体现国家的整体利益,不允许任何人违背;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有一定的行动方式和程序,一切财物的使用和管理也有一定的规格和使用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育目标、方向的正确以及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教育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领域

二、了解西方国家教育法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1、零星立法阶段 文艺复兴以后,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是在工厂法之中的

2、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

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本身,为教育的普及创造了客观条件

最初的普及义务教育立法主要是围绕初等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和公共性三大主体展开的

3、广泛进行教育立法阶段

4、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

三、熟悉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部教育方面的法律: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层次

2、部门教育法:由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师法和教育经费 6 个部门组成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四、掌握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熟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权利:办学自主权

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五、掌握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熟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六、掌握我国学生的法律地位

是一名国家公民,为成年《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七、熟悉法律责任的定义

广义上:法律责任既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同时还包括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狭义的:法律责任则专职后一种情况,所谓的第二性义务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

八、领会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教育法调节的社会关系,主要涉及政府与学校、政府与教师、学校与教职员工、学校与学生以及学校与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关系可分为纵向型隶属性特征的行政法律关系和横向性平等性特征的民事法律关系,我过教育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仍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

特征:承担主体具有多重性、法律责任的承担具有相互性、行政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关及追究程序具有多元性

九、熟悉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分类

根据违法行为性质不同分:

1、行政法律责任

2、民事法律责任

3、刑事法律责任

按照违法主体的不同分

1、行政机关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学校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3、教师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学生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5、社会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十、熟悉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

构成要件

1、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

行政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行政主体或行政相对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只有在成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时才能承担行政责任

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合法但不合理的行为,按规范程度分羁束行为和自由裁量行为

根据行政发生的领域分组织管理中的行政不当、认识管理中的行政不当,公安管理中的行政不当,经济管理中的行政不当,财政管理中的行政不当,教科文卫管理中的行政不当

2、行为人必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

责任能力是行为人能够独立辨认行为后果并承担行为后果的能力和资格

责任能力是和行为能力相对的一对概念,行为能力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

法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

衡量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标准有:年龄和智力状况

3、行为需要具有相应的情节

情节是行政法规或认可的,体现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和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并直接影响

到违法行为的认定和责任承担方式的选择的主客观情况的综合行政违法行为的免责条件

行政违法行为免责是行为已构成行政违法,但依法可以不承担行政法律责任

分类:

1、行为人无责任能力

2、超过时效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在 6 个月内公安机关没有发现,不再处罚

3、情节显轻微

4、符合社会价值趋向或者特殊需要

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嫌行为,利害关系人同意的行为,执行必须执行的命令的行为等

形式:

1、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

通报批评,行政处分,行政处罚

2、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

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一定损失,有行政主体所承担的一种补偿性的行政法律责任

十一、掌握学校事故的定义

按产生分类:

1、意外事故,就是不具备法律责任的负责条件,2、过错责任原则,违法行为是这类事故的必要条件

定义: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的人身伤害的事故

十二、掌握学校事故的基本特征

1、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

2、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责任

3、具有强制性

4、责任形式是财产责任

十三、熟悉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归则原则、免责条件及其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

学校事故所承担的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

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因为侵权行为必须是行为人通过自己实施的作为或

不作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因为侵权行为侵害的不是一般的权利,而是绝对

权利,即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需经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包括物

权和人身权

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实施的行为,因为过错是侵权行为的必要条件,在过错的概

念中,不仅包括了行为人的主观状态的不正当性和应受谴责性,而且包括了客观行为的违法性

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是司法机关处理侵权纠纷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是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原则和公平原则组成○ 学校事故的免责条件

免责条件是法律责任免除的合法条件

学校事故免责,主要是第三人的过错、不可抗力和意外事故

○ 学校事故的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

事故的责任形式有侵权民事责任,其制裁方式也相应是民事制裁方式

民事责任形式是违反民事义务的人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

侵权民事责任形式的基本形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民事制裁是人民法院依法对违反民事法律应负民事责任的行为人所采取的民事制裁、处罚措施,包括: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以及罚款、拘留等。

十四、掌握学校事故分类标准和学校事故的分类

学校事故的分类标准: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方面有无过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过错?

2、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人身伤害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学校事故的分类

1、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任何过错,对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不负法律责任

2、如果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的某些过失,但这些过失不是构成学生人身事故的原因,而仅是发生事故的一种条件,则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应该承担部分责任

所谓构成事故的原因,是指直接造成事故后果的,与事故结果具有必然的联系

3、对于因学校管理失当等原因导致学生在校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的,学校应承担部分责任

4、直接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师在工作中造成的人事事故,应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或教师承担法律责任

5、由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其工作人员明知或应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较严重的损害后果,却违反职责规定行为并造成事故发生的,应由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

6、对于在学校以外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果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并且学校确有过错时,则学校应负法律责任

7、在学生人身事故中应负法律责任的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如果其不具备法人资格,则其隶属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十五、熟悉法律救济的定义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法律救济在我过有行政救济和民事救济

法律救济的特征:

1、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

2、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

3、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十六、熟悉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

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

处理的制度

特点: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是专门的申诉制度;是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 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

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想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具有法定性、专门性、行政性

十七、熟悉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1、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者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

2、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3、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

第二篇:曲靖教师招聘考试笔记___教育学(云南大学出版社)

教育学

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

教师专业概述

一、职业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1、职业是指一个人赖以谋生的社会岗位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2、判断,职业是一种谋生手段,是一种能够为人们提供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3、职业的特征:(1)经济性(2)技术性(3)社会性(4)发展性

4、判断,专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5、专业就是专门的职业,是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结果,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6、专业的主要特征:(1)从专业人员应该接受长时间的、严格的职前专业课程教育和不间断的职后进修。(2)专业人士垄断业内知识,专业具有“排外行性”和不可替代性。(3)专业有一个健全的组织,业内人士享有专业自治和自主权。(4)专业内有以服务、责任为宗旨的专业伦理。(5)专业人士享有较高的专业权威、社会地位和经济报酬。

7、职业与专业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而且职业是专业的基础。

区别,职业的本质在于“重复”某一行业的基本操作行为,而专业的本质却在于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造。

二、教师是一种专业

1、教师专业是指从事培养人的、需要专业训练并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的专业性的社会服务职业。第二节

教师专业素质

一、专业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1、教师扮演哪些角色? 答:(1)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3)课程的开发者

(4)教育的研究者

2、当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有哪些?

答:(1)专业理念(2)专业知识(3)专业能力(4)专业态度

2、教师应具备基础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三种专业理念。

3、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答:(1)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工具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2)一至两门学科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

(3)教育学知识

4、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答:(1)教学能力(2)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3)管理能力(4)教育研究能力

5、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养成高尚的专业情操是教师专业态度发展的主要内容。

6、教师专业素质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教育智慧 第三节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主要有哪些? 答:(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待遇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二、维护教师合法权利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答:(1)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教师的地位和职业性质,要平等的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2)加强法制建设

(3)建立和健全学校管理机构,科学制定学校教育制度,使教师真正参与学校经营和管理,成为学校的主力军(4)加强教师的理论研究

三、我国教师现阶段的主要义务有哪些?

答:(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的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利益的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四、保证教师切实履行义务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答:(1)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使教师能够明确自身的义务并切实履行。

(2)完善教育法律进一步明确教师不履行义务应受到的惩罚。

(3)完善教师考核体系,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4)提高教师收入,减轻教师压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四节

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辨析

1、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理想,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1)主体自主性(2)阶段性(3)终身性

3、教师专业化的定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4、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1)教师专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2)教师专业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3)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教师教学改革,加速教师教育法制化的进程(4)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个人成长

5、教师专业发展可分为自主型和合作型

6、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基要求? 答:(1)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2)承认学生是富有独特个性的存在体,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3)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4)坚持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5)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言传身教,完善自我,为人师表

7、新时代的教师形象是?

答:(1)能够触角敏锐,重视与学生沟通

(2)能够积极进取,创新求变

(3)懂得忙里偷闲,清除对自己的压力,掌握放松的技巧

(4)对学生要求合理,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

(5)处事公正,重情重理

(6)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7)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团队精神,互谅互助

(8)幽默乐观,坦诚真挚

(9)容易宽容,接纳学生过错

8、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环节:一是具体问题的审视

二是观察与分析

三是重新概括

四是积验证

9、教学反思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答:(1)撰写教学日记或者教学故事

(2)利用教学录像进行反思

(3)教师间的交流讨论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专业与职业相比,其本质在于

()

A、工作行为“重复”

B、工作行为“创新”

C、工作是“谋生”

D、工作是“事业”

2、教师为履行专业工作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是()

A、管理学生权

B、教育教学权

C、民主管理权

D、进修培训权

3、教师专业态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

()

专业理想与专业情操

4、对他人和自己的教育理论反思是教师作为

()

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要求

二、判断题

1、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都要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

()

2、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成长的过程和结果

()

三、简答题

1、教师职业生涯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答:(1)少有职务的升迁变化

(2)教师职业生涯宁静少淡泊

(3)教师的工作和价值难以评价

2、合作性教师发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1)牢固树立合作意识

(2)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

(3)探索有效的合作途径

四、案例分析

案例:学校推广分层测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做难度不同的练习。小明基础差,做较简单的教学题,破天荒地得了100分。他拿着卷子又亲又吻。旁边一位老师冷冷地说:“这是白给的分,傻子都会做。”小明低下了头。

分析:教师行为的失误以及这一失误所显现教师专业素质缺乏什么?

答:对基础差的学生来说,100分意味着他的成就、意味着他的尊严、意味着他的努力、意味着他的自信,学校推广分层测试,就是想让成绩差的学生不再经受失败的打击,让他们在他们的水平内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在自信中获得成功。而这位教师用一句话轻易地否定了学校良好的初衷,轻易地泼灭了小明刚刚点燃的希望之火,所显示的是这位教师缺乏对学生价格和自尊的尊重。

五、论述题

1、实现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1)进行基于实践的自我反思

(2)重视自我规划

(3)学会并善于自我评价

(4)鼓励自我超越

2、试论述教师学习的意义及主要方式?

答:(1)教师学习的意义。教师要传播知识,就要通过学习拥有知识;教师必须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能力,才能获得持续专业发展。当今社会要求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超越能力的提升,要求教师首先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2)教师学习的主要方式。一是经验性学习,教师要从经验中学习;二是校本学习,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主动学习与研究;三是行为学习,通过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思自己与他人经验,相互学习和提高。

第二章 学生个体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1、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是瑞士的皮亚杰和美国的布鲁纳(判断或选择)

2、人格发展理论的代表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埃里克森(判断或选择)

3、个体发展是指人的身心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个生命力的不断涌动、消长,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从而使人生不断建构、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4、个体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判断或选择)

5、个体发展的动因在于发展主体的实践活动(判断或选择)

6、个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

(2)稳定性与可变性

(3)不均衡性与差异性

(4)现实性与潜在性

7、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自身条件

(2)环境因素

(3)发展主题的生命活动

第二节

认识学生

1、学生的本质特征有哪些? 答:(1)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学生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4)学生具有“学生感” 2、1924年,《日内瓦儿童宣言》是成人社会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权利的正式确认。

3、学生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答:(1)受教育的权利。

(2)受尊重的权利。

(3)身心健康权。

(4)人身自由权。

4、学生的义务有哪些?

答:(1)遵守纪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当代学生的特点是?

答:(1)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

(2)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

(3)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4)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5)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外在动机较强,为实现功利性目标而努力学习

(6)心理问题增多

(7)传播媒介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增多

6、怎样做好初中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答:(1)针对生理变化,加强青春期教育。

(2)创设独立探索的机会和空间,加强引导

(3)为学生创设丰富、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学生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答:(1)掌握和运用“学情”的能力

(2)对教材组织和处理能力

(3)课堂教学的控制能力

8、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民族平等、心理相容、共享共创三大要求。

9、怎样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和研究学生

(2)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习题

一、选择题

1、对青少年儿童社会化起着关键作用的是()

学校影响

2、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所处的地位是

()

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主体

二、判断题

1、人体发展的动因在于发展主体的实践活动

()

2、自主性是个人成为主体的前提

()

三、简答题

1、学生享有哪些法定权利?

答:(1)受教育的权利。

(2)受尊重的权利。

(3)身心健康权。

(4)人身自由权。

2、与成人相比,儿童创新有哪些特点?

答:(1)儿童创新是内创新,是与自己的认识来比较的(2)创新的意义重在过程,在创新过程中,注意经历了种种探索,可以获得全方位的收获。

3、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要做好哪些教育引导工作?

答:(1)针对生理变化,加强青春期教育。

(2)创设独立探索的机会和空间,加强引导

(3)为学生创设丰富、健康、良好的文化环境

(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记得刚毕业那一年,我接手的这一年级重新分班,一个叫小佳的孩子异常调皮,分给谁都不要。安排到我班时,我想:不就一个孩子吗,不信凭我的热情转化不了他。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二话不说就接下来了。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这小家伙的“威力”就显 示出来了。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欺负同学„„在屡次叫到办公室谈心、说教失去效果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决定到他家去一趟,准备让他的父母教训他一顿。可到他家时意外地发现他在屋外打扫庭院。见到我,他吃了一惊,但还是喊了一声“教师好”后,跑回屋里。在同他母亲交谈时,我了解到,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疏于教导,因此让孩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但这孩子在家里还挺懂事,也能帮干活。于是,我把来要告状的话收了回来。

回到班级后,我告诉学生们:“昨天教师到了小佳家里。今天,要表扬小佳同学两点:一是讲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二是能帮家里干活。希望同学们向小佳同学学习,也希望小佳同学能让大家找到更多的优点。”随后,我又安排他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并对他的尽职尽责及时给予表扬。再往后,他在课堂上认真多了。有一天居然拿着一道题来请教。一学年后,他已经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成绩升到了中等。

分析: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 答:转变人的方式很多,仇恨、妒忌、虚荣、冷漠等可以转变人,但它们带给人的是痛苦,是一种发泄。教育是培育人的,是让人追求知识、真理、幸福,只有用爱才能春风化雨般地进入孩子的内心,带给他们知识和快乐。案例中的老师以对学生的爱了解学生,去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促进,相信和信任学生,由此以爱支促进小佳的积极转变。老师以自己的行为再一次彰显教师是爱的职业。

五、论述题

1、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一是工作关系;二是道德关系;三是建立在认识和情感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2、试论述学生发展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答:(1)掌握和运用“学情”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差异、认识水平不同,对不同学习问题的理解不平衡,就要求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了解、分析和掌握“学情”,因“情”施教。

(2)对教材组织和处理能力。教师要对教材的知识系统有一个完整通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的教学。

(3)课堂教学的控制能力。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 容和学生实际,对整堂课的把握能力,包括“课堂启发诱导”、“科学调整方法”以及“课堂的程序设计和安排”等方面的教学把握。

第三章 教育实践与认识 第一节 教育实践

一、教育实践概述

1、教育实践的定义:教育实践是师生为实现教育任务和目的,围绕教育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形成的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展开的活动。

2、选择或判断(1)教育交往的基本形式:知识授受型交往

(2)教育交往的重要形式:情感沟通型交往

(3)教育交往的特殊形式:信息反馈型交往

(4)教育交往的辅助形式:人际交往

3、选择或判断

教育起源论(1)生物起源论代表——桑代克

(2)心理起源论代表——孟禄

第二节

教育认识

1、广义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狭义教育)的定义: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的、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

4、教育的功能有? 答:(1)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2)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

5、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一定质量规格或标准的社会需要的人,是主体对价值的自觉追求。

6、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作用(2)期待作用(3)标准作用(4)依据作用(5)激励作用

7、选择或判断

教育目的的观念(1)个人本位论代表是卢梭

(2)社会本位论代表是凯兴斯泰纳

(3)文化本位论代表是李特、斯普朗洛

(4)生活本位论代表是斯宾塞、杜威

8、选择或判断(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

(2)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教育目的的“两个服务”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坚持的原则。

9、贯彻和实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是?

答:(1)端正教育思想。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10、我国初中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哪些?

答:(1)热爱集体,热爱家长,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讲文明,遵纪守法,了解公民的权利、义务和基本国情、国策。

(2)具有语文、数学、外语和其他文化科学的基本知识,有阅读、表达、计算的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自学能力;努力学习,善于提出问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能力,初步具有自制、自理能力,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4)具有端正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初步了解社会职业分工和择业知识

11、选择或判断(1)《学记》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2)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段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

(3)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出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4)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 书。

(5)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莱特行列式1632年出版的《大教育论》首先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6)杨贤江于是1930年以李浩吾为笔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12、素质教育的定义: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各种因素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3、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身体素质教育

(2)心理素质教育

(3)社会文化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科学素质和劳动素质六方面的内容。

14、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1)创新精神(2)创新思维(3)创新技能(4)创新人格

15、终身教育的内容包括?

答:(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

习题

一、选择题

1、教育实践重心所在的层面是

()

教育交往实践层

2、教育没有阶段性是()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引导教育沿着正向功能活动,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规范作用

4、从教育形态看,教育起源于()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真空题

1、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联系的普遍化和直接化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梯形化、弹性化和开放化

3、人口系统是教育的前提因素,它影响到办学的规模、形式、结构以及生源的质量。

三、判断题

1、教育实践是师生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

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

四、简述题

1、教育与人口相互关系怎样?

答:(1)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人口是教育发展的条件之一,是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一部分

(2)今日的人口状况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今日的教育又是形成明日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因素之一

(3)教育与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历史的发展而日益鲜明起来,两者都受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

(4)人口不是制约教育的唯一因素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育也不是制约人口诸方面的唯一因素。

2、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怎样?

答:(1)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不是决定的关系,而是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2)文化中的部分内容构成教育内容,每一种文化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影响;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文化活动的构成。

(3)教育与文化各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3、为什么说现代教育目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答:作为对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规定,教育目的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教育目的的形成和提出,必然依据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教育目的必然具有客观性。对教育目的把握应该以整合的视野将两者统一起来。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一位外国教育家来我国考察。他到幼儿园去,用粉笔在教室的小黑板上轻轻一触,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小白点,他问这些还未进小学校门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活跃极了:这是星星,这是小虫,这是路边的石子,这是树上的甜果„„各种各样和答案,丰富多彩的想象。接着,这位专家又来到一所中学的初一年级教室里,做了一个同样的动作,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全班同学茫然了:“这是干什么?”专家语调轻轻地解释:“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只是问,这是什么?”全班同学这才释然,齐声回答:“这是粉笔点!”没有一点杂音。分析:几年的学校教育带给学生的是什么?

答:入学前的孩子充满幻想、活力和童稚之趣。经过学校教育,就像一个模子里走出来的那样,单调机械,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缺乏个性。如果出现这样的状况:进校的几百、几千人,出校的只是“一个人”,那么这样的教育不是促进人的发展,而是破坏人的全面发展。

六、论述题

1、试论述教育学的价值。

答:(1)对教师的价值:能转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起全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帮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教师选择优化的教学过程和教育方法;教育学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教育决策的价值:教育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决策的正确与否,无论是教育决策的教育理念或是具体的决策模式,都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

(3)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与表现为用教育理性的尺度评价现实、认清教育中的种种不合理因素;对现存教育的评价中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调查中,提出和指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创建舆论力量来推动教育政策与发展。

(4)对家长的价值:帮助家长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作出正确的教育选择;帮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促进学校发展;可以给予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上)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涵

1、教学的内涵:(1)教学是教与学的复合活动。

(2)教学即是科学,又是艺术。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

1、课程目标是对课程预期的结果,是国家或学校为实践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

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1)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为课程与教学组织提供依据

(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答:(1)确定教育目的(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三节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2、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1)提示型教学法(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3)自主型教学方法

3、提示型教学方法的主要形式:示范、呈示、展示、口述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组织

1、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2、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3、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学生被分配在各自固定的班级;

(2)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3)教学一般分科进行;

(4)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4、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和价值?

答:(1)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全体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前进。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有助于其社会性的健全发展。

(2)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的教学目标的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分科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系统讲授规定学科,学生也可借此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

(4)按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的基础学力的发展。

5、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与缺陷?

答:(1)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

(2)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3)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充分发挥。

第五节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1、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

2、判断或选择,课程实施是将某项课程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习题

二、选择题

1、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

2、展示是借助各种静态的学习手段来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3、不属于具体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的是

()

A、“同步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学习”

D、“个别学习”

4、共同构成学校实际课程的是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组织的教育家是

夸美纽斯

三、填空题

1、课程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2、课程与教学的本质是变革

3、影响课程实施的学校因素主要是,校长的角色、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四、判断题

1、任何课程目标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五、简答题

1、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需要在哪几对关系上作出取舍?

答:(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2)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关系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4)概念原理知识与过程方法知识的关系

2、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包括哪些环节?

答: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六、论述题

1、试简述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与体验

答:把课程定义为课程作为学习者经验与体验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这种课程定义突出的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除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但有些持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有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倾向。

2、试述“能力分组”是个别化教学的若干误区。

答:“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进行编班,将具有相同能力的学生编进同一班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又称为“同质编班”。“能力分组”的前提是好的,是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但它只具备了两个前提才有意义:第一,所观察到的学生间的能力差异是不可改变 的;第二,确实能正确诊断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但事实上,这两个前提都无法做到。因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非但不是因材施教的正确措施,而是一种人为地使儿童的个别差异凝固化的措施,对那些“能力低下”的儿童,对他(她)今后发展的影响将可能是终身的。

3、试述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答:(1)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进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学习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态度和性格。

(3)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4)教师要能自觉意识到教学的教育性原理,要高质的组织教学,有意识地发挥教学的积极的教育作用,才能在正方向上实现“教学的教育性”。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下)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背景 1、1950年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教学计划。

2、1952年颁发了第一份《小学教育计划》。

3、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4、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答:(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应具备哪些?

答:(1)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规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5)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6)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四节

课程标准

1、选择或判断,课程标准范围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2、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向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习题

一、选择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填空题

1、课程结构调整原则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2、综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

三、判断题

1、研究性学习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课程形态。

()

2、“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不仅是简单的词语置换。

()

3、学会合作就意味着学会“求大同,存小异”。

()

4、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

()

四、简答题

1、教师评价的改革有哪些重点?

答:(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3)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2、筛选课程资源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应遵循遵循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

3、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哪些子制度?

答: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4、探究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特征是什么?

答:(1)探究学习的一个初衷就是要消除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的弊端。

(2)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知识融会贯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探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其涉及面相当广泛,即使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视角或切入点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教师和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创造性发挥。

5、简述合作学习的形式。

答:(1)合作学习的形式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小组活动为主体,力求体现集体与个性的统一。

(2)教师的授课是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和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有很大的不同,它的讲授是经过合作设计的,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高效低能,有较强的启发性研究价值,能为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

(3)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活动不同的是,合作学习中的组织活动不是“同质小组”,而是“异质小组”,具有内存的互补性,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全班合作小组之间具有同质性,为组与组间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6、简述自主学习中的教学与自主的关系。

答:(1)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的,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强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扬己之长,避己之短的学习形式。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存在价值,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应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五、案例分析 案例一: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句型1”、“句型2”„„今天我们练习一下这些句型。出示句型1。

师:请同学们将黑板上的这些关键词以句型1造句,大家先在小组里进行练习。(学生按座位以四人为一组开始练习句型,学生各自根据要求,将黑板上的句型说一遍。十分钟后„„)

师:好,停。某某同学,你来说第一句。„„(随机抽取学生逐一汇报练习结果。)出示句型2。„„

分析:从对合作学习组织要求出发,评析该“小组学习”。

答:这样的小组共学不仅没有共同的小组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甚至在学习之间根本没有产生互动和合作,更不用谈小组学习成果了。这种小组共学仅仅是将学生独自阅读材料或做练习的形式,转换为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进行阅读、练习,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否倾听了同组成员的阅读情况,交流了各自的学习体会,是否一起互教互学,对教师来说都不得而知。教师也往往受制于课堂教学时间而主观地控制这种小组学习时间,对最后的学习成果的考察,依然是简单地随机抽取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方式阅读或练习的结果,而小组学习的作用就无从考证了。这又何异于全班教学呢?这样的小组共学,不是“合作学习”。

案例二:

一位大学生在反思自己的中小学生活时,如此说道: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猛然觉得这12年的寒窗苦换来的除了一张通知书外,似乎什么都没有——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兴趣爱好。他除了无奈地“喜欢”数理化英语等高考课程外,简直都忘了国歌是怎么唱的了。分析:对这样的教学过程的批判反思。

答: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具有青春活力的学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能看自己想看的书,不能想自己想的事,而是为了满足某种外在需要,达到某种功利的目的,把自己淹没在一堆堆的练习卷、一沓沓的参考书中,这是一个多么可悲和残酷的活动。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性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更多的是师生间感情交流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与学行为的有效性。良好的教学过程必定是建立在人性向善的预设上,讲求的是尊重和信任。

七、论述题

试论述新的教材本质观。答:(1)新的教材本质观是对传统教材观念“教材即知识”、“课本即根本”观念的批判否定,强调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价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2)新的教材本质观的具体内容有:一是走向主客观统一的知识观,不仅需要关注“共同知识”,而且需要关注“个人知识”,把个人知识引入课程领域,关注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进行学习;二是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教材设计应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和创造过程中获得潜在发展;三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观,要求教师改进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教材设计要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四是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的技术观,以文字教材为主体,包括音像与电子教材以及网络上经过加工和组织的信息,为教材开发新的领域;五是走向统整境界的整体观,研究和把握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知识整合的可能性及其整合的方式,切实加强教材的整体性。

第六章 课堂教学

第一节 课堂教学概述

1、选择题,把“课”与“堂”联系起来构成“课堂”一词是近代,是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成传入我国以后才出现的。

2、选择、判断,课堂教学的直接任务是使学生社会化。

3、课堂教学的优点有哪些? 答:(1)可以大规模地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2)以“课”为教学组织单元,使学生学习活动能够循序渐进,能保证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

(3)教师设计并组织上“课”,能保证发挥引导、指导作用。

(4)有利于对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目的相同和共同活动,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共同提高。

4、课堂教学的缺点有哪些?

答:(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4)教师主要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5)人为地分割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6)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分别对教师负责,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5、判断题,班级规模越大,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即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

6、选择、判断,中小学班级以25——40人为宜。

7、选择、判断,分配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8、课堂的情景结构包括:(1)班级规模的控制(2)课堂纪律的建立(3)学生座位的分配

9、课堂的教学结构包括:(1)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2)课程表的编制(3)教学过程的规划

第二节

课堂教学策略

1、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答:(1)让学生进行某项学习活动时有明确具体的目标

(2)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3)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氛围

(4)对学习内容发生兴趣

(5)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或组织竞赛,并给予学生肯定

2、有效激励的教学策略

(1)课堂里的“师生互动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教师的行为能否促成有效的学习行为。

(2)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

3、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是?

答:(1)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目标意识

(2)实施反馈矫正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评价

1、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课堂教学评价可分为: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教师)评价、教师(学生)自评五种类型。

3、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有? 答:(1)导向功能(2)鉴定功能(3)改进功能(4)调控功能(5)服务功能

4、“备课”的三个要素:(1)学习者(2)学科内容及其结构(3)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

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把“课”与“堂”联系起来构成“课堂”一词的时期是

近代

2、不属于课堂情景结构中的元素的是(C)

A、班级规模的控制

B、课堂纪律的建立

C、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

D、学生座位的分配

3、就评价的功能而言,教学评价早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鉴定功能

4、不属于按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的是(C)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监视监听评价

D、终结性评价

5、教学价值是指教学能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程度

二、判断题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人类的两个基本学习方式,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2、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世上没有一堂十全十美的课,任何一节课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主要策略是增加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学生参与活动机会的多少,是决定学生课上学习达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当前的课堂状况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少。)

三、填空题

1、教学调控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它不仅是对信息的调控,而且首先是对人的调控;它不仅调控几十人的谁知活动,而且调控几十人的情意活动。

2、衡量教学价值客观性的标准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3、按评价的标准分类,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

4、学生的学习水平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5、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

6、教师通过提问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具体为导学、导思和导做。

四、简答题

1、教学评价鉴定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配置和决策;认可鉴定;资格鉴定。

2、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哪几种?

答: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

3、让学生感到教师“值得信赖”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答:让学生感到教师“值得信赖”,就是有效激励的可信任感策略,它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 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识和教师的人格。若能满足学生对教师学识渊博的期望,学生可能因敬佩而“模仿”教师;真正能教导学生的是教师的人格,它几乎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有效程度。教育的终极关怀,总是指向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养成理想的人格,而“要使学生具有理想的人格,教师先需要有那样的人格”。

4、试简述备课的要素——学习者。

答:教学首先是为学习者服务的,而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表现出来。这些差异包括能力、先前的成绩、焦虑、自我意识、学习风格以及家庭生活等。这些因素能够反映整个课堂的丰富性,也能反映个体的多样性。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习者的需要以及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需要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让他对这些有热情”。

五、案例分析题

1、案例:李老师教高中物理的动量定理时,正好是13届足球民办杯赛的前夕。在课上,李老师结合足球赛,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研究怎样解决“临门一脚”的问题。学生们一听,马上就来精神了,在讨论过程中发言十分踊跃。通过讨论,学生搞清楚了,“临门一脚”时,要使足球直射入球门,必须练就过硬的脚力,使脚力的冲量满足使球飞向球门所需要的动量的变化。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临门一脚”的实例搞懂了冲量和动量的变化莫测的等价性,下课之前,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拍手欢呼起来。

分析:结合案例,剖析李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答: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动力是需要。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需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具体策略之一,就是设置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即要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李老师在这节课上,巧妙地借用了高中学生最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足球赛,提出了一个学习动量定量课题有关的“临门一脚”的实际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实践问题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2、案例:有研究者对28个班的语文课和数学课上师生交流时间进行观察统计,把所观察的28个班的课分为四类:

(1)演讲型的课。这类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联系的方法是教师与全班交流,单向传授,即很少有师生的问题,也缺乏学生之间的讨论,课堂活动仅限于学生被动的听讲、理解与接受。这类课占了25%。

(2)演讲~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教师不仅对全班讲授,而且还注意问个别学生。这两种活动各占上课时间的40%以上,共占上课时间的80%以上,这两种活动方式,对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大多数时间来说,都是被动地教师讲、教师问和个别学生答。这类课占了这次调查的40%。

(3)对话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流方式主要是教师问,一位学生答,教师再问,再一位学生答或补充,这种问答活动占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对全班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上课就是听,自己表达的时间很少。这类课占调查课的14.3%。

(4)混合型的课。这类课上师生交往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一学生答,一学生领读、全班跟读等方式。这类混合型的课,绝大多数学生的大多数时间仍是被动听、接受和理解别人的表述。这类课占调查课的10.7%。

这四类课占所调查的课的90%。

分析:归纳上述四类型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答:当前课堂教学,就师生交流讲,存在的问题是: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述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参与机会少。

针对问题的措施是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机会。具体讲,减少全班统一学习在一节课的比重,增加个别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在一节课中的比重;采用先个人,后小组,再全班学习等形式的教学策略。

六、论述题

1、试论述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自我反思的意义。

答:(1)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积累总结的过程。教学的反思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总结,能较快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 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2)自我反思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增加了教学中本来就存在的不确定性,使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更注重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更注重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教师对教学提出自己的、新的、独特的教学思路,运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更有成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因而也就要求教师更注重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才能把自己的创新推向更高层次,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等待别人的研究成果,更不能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对积累的经验总结,这是教师角色适应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师是把理想课程转变成现实课程的载体。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做课程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其中自我反思是课改中教师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试论述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自我反思的途径。

答:(1)在自我评价中反思: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吸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明白透彻;思所难,化难为易,水到渠成;思所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2)在他人评价中反思

(3)在评价学生中反思: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反思;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反思。

第七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1、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促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制约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化和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3、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有哪些?

答:(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第二节

德育目标与内容 1、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 2、1995年颁布了《中学德育大纲》 3、1998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定》 4、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第四节

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答:(1)课程教学(2)管理(3)课外、校外活动(4)劳动与社会实践(5)共青团、少先队活动(6)学校文化

2、我国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答:(1)说服法(2)情境体验法(3)榜样示范法(4)实际锻炼法(5)角色扮演法(6)品德评价法(7)自我教育法

习题

一、选择题

1、所有的教育都是德育是

古代德育的特征(在古代并无德育之说,所有的教育即是道德教育)

2、不同的社会以及同一社会的发展时期或阶段,德育目标也是不同的。这表明了德育目标的社会历史性

3、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对其他各育的实施起

调节的作用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年份是

2004年

二、填空题

1、我国当代的德育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社会需求与个人传统需求相结,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现实要求与未来要求相结合。

2、学校德育目标按层次可分为校级目标、年级目标、班级目标。

3、德育目标所回答的是德育为什么的问题。

4、决定德育内容广度和深度的依据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5、思想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三、判断题

1、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德性为旨趣的。

2、形势要求决定着德育内容的针对性;直接决定德育性质的是德育目标。

3、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

4、课程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四、简答题

1、社会公德教育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1)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2)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3)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

(4)学会合作,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2、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有哪些?

答: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手段(包括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等)。

3、运用说服法的关键是什么?

答:(1)既要实事求是,以确凿的证据、理性思辨、可理解 和可接受的语言来陈述道理,又可以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观察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事实、感受和体悟道德价值。

(2)必须在道理、事实、精神中借助真情实感来打动受教育者,由此触动他们的心灵,使之心悦诚服。

(3)把握学生的实际和可能,不失时机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将说理和行为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是有效运用说服法的高度概括。

4、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1)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五、案例分析

1、案例:重庆市渝中区某中学,有一名叫严东(化名)的男中学生,念初二时还是班上的尖子生,曾经参加过西南地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去年放暑假时被同学拽进了歌舞厅,后来发展到一连十几天都不回家,每次回家只是要钱,若父母不在家,他就干脆拿上家里的存折直接到银行取钱。他的父亲是某公司掌有实权的领导,母亲也是某外资企业的中方经理,平时忙得顾不上他。在一次家长会上,他才知道儿子从原来班上数一数二的成绩下降到倒数第几名。

严东的父亲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专门抽出时间和儿子作一次长谈。严东也觉得再按这样下去自己的一生就要毁了,便下决心不再去“泡”歌舞厅了。但没过两个礼拜,他又抵挡不住同学们的软磨硬缠开始往歌舞厅跑。最后,母亲雇佣了一名退役的散打运动员,每月付给他2000元的工资,天天下午放学时守在门口,将严东“劫持”回家,夜里守在他的卧室门口不准出门。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严东为躲避自家“保镖”,便采用下午第一节课,离放学还有两节课时,就同几个“舞迷”翻墙逃课走了。没多久,严东的一个女同学在其母亲的带领下,挺着微微鼓起的小腹找上门来。女同学的母亲说,孩子生下来后,就是你们严家的后代,等到他俩岁数够了,就领结婚证。严父的心脏病被气得复发,母亲拿出5万元作赔偿金,自己开车送那女孩子到医院做人工流产手术。

分析:严东事件产生的外部原因。答:严东事件出现,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负有很大的责任。首先,按照规定未成年人不能出入营业性歌舞厅,而该歌舞厅老板为牟私利,放任中小学生自由出入,有关部门应严厉打击。其次,家庭应该

成为孩子不在家十几天都不知道真正的原因,那么家庭教育已走到崩溃的边缘。再次,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也存在很大的疏漏。不难看出,该校已形成“舞迷”群体,恋舞成癖。究其原因,学生并不是对舞蹈肝特别执著的热爱,而是沉迷一种颓废的氛围之中,暂时抛开考试成绩等学习压力,同时心中对异性的懵懂的情感在这里可以赤裸裸地表达。学校和班主任应发现苗头,应立即与当地执法部门联系,铲除黑舞厅,与几个突出学生谈心,与家长联系,在校内举办主题活动,形成三结合教育,防止和遏制此种现象发生。

2、案例:一次课堂上,我发现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偷照镜子。于是,快速轻步走上前,一把缴过镜子,朝讲台一丢,口里讽刺道:“不要照了,够漂亮了!”话音未落,小圆镜“啪”地一下,从讲台上摔到了地上,破了。

“„„老师,难道你认为摔破的仅仅是一面镜子?不,你摔破的是一位同学的心,一位自尊心很强的女同学的心;你的那句话,刺伤了一个爱美的灵魂„„是的,这是一件小事,可是,老师可曾想过,这件小事造成的裂痕,以后能愈合得完如初吗?”放学后,我的办公室上平平整整地放着这么一封批评信,信末署名:李德廉。

我感到诧异,李德廉是我的“高足”,一向待他不薄,怎么来这一套?

把他找来,我问:“对这件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 他似乎成竹在胸,望了望我,大方的说:“第一,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把这位同学叫起来,以示提醒;第二,可以用维持课堂纪律的方法,暗中警告:请认真听课,个别同学低头瞅着课桌下面,是在看书吗?第三,可以在课后找她单独谈话„„”

这段话,句句在理。我直直地望着小李,心想,我的细皮嫩肉的同学啊,你考虑问题还能这么的成熟。以前,我总认为你们单纯、幼稚,没当一回事,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偏见!

“那么,你能帮我出个主意吗?”我热情地问。

“老师是不是可以找这个女同学谈谈,并赔她一面镜子„„”他不好意思地说。

我照小李同学的建议办了,果然,师生感情的裂痕弥合了。分析:运用相关德育原则剖析该案例。

答: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和对他们的热爱、尊重和信

赖结合起来,使德育要求朝着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方面转化。人们都具有自觉能动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要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事例中的李德廉同学以自己的言行对此作了很好的注释。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生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这样对他们的德育就事半功倍,这也是该案例最终起得成效,即“师生感情的裂痕弥合了”的重要原因。

六、论述题

1、试论述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

答:(1)德育缺乏实效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脱离了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践。要解决这个问题,德育内容就要特别强调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使德育内容贴近学生,贴近时代。

(2)要贴近时代的要求。当前,我国德育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应纳入新的观念,诸如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的观念,社交和合作的观念,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民主和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务实的观念,等等;同时要强化诸如非智力因素培养、文化生活指导、生活和职业指导等新的德育内容。

(3)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唯有如此,德育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才会有效。

2、辨析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答: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紧密联系的:德育必须遵循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而品德形成发展离不开德育这一外在因素的影响。同时,德育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二者是有区别的: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其过程属于教育活动的范畴;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质组成部分,其形成属于人的发展的范畴。德育是从外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是在外部影响下德育主体内部运用的过程。德育是受教育者与外界教育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地道德主体与外界各种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八章

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深刻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2)具体贯彻和落实学校教育气度(3)促进各种教育力量整合

2、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有哪些?

答:(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提高学生学习质量(3)指导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

(4)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班主任的工作范畴:

(1)面积各级领导部门的工作范畴

A、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B、实现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

(2)面向班集体及学生的工作范畴

A、组建班集体

B、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C、处理常规事物和突发事件

(3)面向学校各层级的工作范畴

A、学校各部门的联系与协调

B、各种教学的联系与协调

C、团队工作

(4)面向社会的工作范畴

A、社会教育的协调

B、家庭教育的指导与协调

C、社会实践的组织与引导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与原则

1、班主任工作的特点有哪些?

答:(1)复杂性(2)动态性(3)情感性(4)崇高性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1、班主任工作内容有哪些?

答:(1)研究学生,引导学生发展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指导班集的活动,促进同学间的沟通和互动(4)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4(5)评定学生的操行

(6)制订与撰写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2、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答:(1)明确奋斗目标,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

(2)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3)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形成坚强的班集领导核心(4)营造正确舆论,塑造良好的班风

3、培养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应着重做好哪几项工作?

答:(1)确定班风标准

(2)营造正确舆论(3)注重行为训练(4)善于抓住时机(5)骨干示范带头

4、班主任如何做家访工作?

答:(1)勤于家访。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初步制定家访实施方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

(2)突出重点。家访谈话要有方向、有目的。(3)方法巧妙。(4)及时记录。

5、家长会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1)交流式。(2)对话讨论式。(3)展示式。(4)专家报告式。

(5)参观游览式。

6、如何召开家长会?

答:家长会前,老师应就会议内容、方式征求家长(有时包括学生)的意见,精心设计邀请函说明会议的主题。

会中,老师有意识地把时间和空间让给家长或学生,让他们成为家长会的主角,这样家长们可以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全面情况,转变对孩子关注的角度,有机会倾听其他家长的教子经验,还可以有机会与孩子面对面地交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评价班级的教育工作。

会后,班主任要及时进行记录、反思,总结家长会的成果和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方向提供参考资料,并注意保持与家长们联系。

7、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答:(1)本班学生基本情况分析(2)本学期的主要教育任务(3)具体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4)各项工作的执行人员(5)检查和督促的措施

第四节

班主任的社会角色

1、如何定位班主任的角色/

答:(1)是班集体形象的代言人(2)是班级自主化管理的设计者(3)是育人环境的营造者(4)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守护者(5)是学生权利的维护者(6)是班级管理的研究者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答:(1)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提高自我认识与评价的能力

(2)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其自我鼓励与激励的能力

(3)在教育管理中,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习题

一、选择题

1、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属于()

面向班集体及学生的工作范畴

2、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上

3、班主任工作中心任务与经常性的工作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4、班主任经常性工作具有()同期性、划一性的特点

二、判断题

1、班主任的师表作用是永恒的。()

2、调查法是间接了解学生情况的有效方法。()

3、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包括有针对性地教育各类不同情况的学生。()

4、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

5、一切为每个每个学生的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主旨。()

三、简答题

1、班主任工作概括起来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协调性工作;事务性工作;决策性工作。

2、常用的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是哪些?

答:资料分析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

3、班集体目标有哪些教育功能?

答:指向功能;动力功能;评价功能。

4、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本学期的主要教育任务;具体工作内容及时间安排;各项工作的执行人员;检查和督促的措施。

5、“家访”对班主任有哪些要求?

答:勤于家访;突出重点;方法巧妙;及时记录。

6、班主任的角色冲突大致可以分为哪些大类型?

答:角色内的冲突;角色间冲突。

四、案例分析

1、案例:初一某班自成立以来,班主任兼语文课的刘老师发现学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倾向,他们对班级的事、别人的事总是表现得很漠然。虽经多次说服教育,效果自然不好,他很苦恼。一天下午的语文课上,刘老师正讲着课,突然“哇”的一声,该班的学生林瑞吐了一地。时值盛夏,臭味立刻充满整个教室。此时林瑞脸色苍白,汗珠从脸上渗出来,痛苦地趴在桌子上。见他这样,刘老师很着急。而同学们有的捏鼻子,有的拿着书扇跑臭味,有的竟起哄:“熏死了!”

面对这一场面,刘老师放下书,疾步来到林瑞面前,掏出自己的手帕,;边为他擦汗,边询问病情,确认是感冒所致,刘老师才稍微放下心来。接着,她拿起扫帚和簸箕,从外面取来沙子,清扫呕吐物。教室很快静了下来,有的惊讶,有的满脸羞涩„„班长和另外两个班干部连忙接过刘老师手中的工具接着打扫。刘老师转向全体同学:“大家先上会自习,自己看一下课后题。”说完,立即带着林瑞同学去了医院。

刘老师走后,又有几名学生自觉地拿起了扫除工具,大概过了几分钟,教室被清扫干净了。教室里开始有人小声议论。一个同学说:“刚才,林瑞吐了一地,我恶心得也要吐出来。”另一个同学接着说:“可不是?真脏啊„„”“看咱们老师,一点也不嫌脏,又打扫,又送林瑞去医院,我算是服了。”议论声音越来越大,此时班长贺名同

学站了起来说:“大家对今天的事情好像有很多话要说,我们借这件事开一个十分钟的班会,怎么样?”大家都纷纷赞同。班长贺名打断大家的议论说:“我想借这次机会说说我自己,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班长,在评选班干部时,老师说过一班之长,要以身作则,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当时我信誓旦旦地向老师、向同学保证:一定要做好大家的勤务兵。今天林瑞病了,开始我无动于衷,是老师的举动提醒了我。”林瑞的同桌站起来说:“我距林瑞最近,这节课我发现他总是趴在桌子上,我为了听课没理他,他吐了之后,我考虑到他那时有多难受,只是嫌气味难闻,就离他远远的,看刘老师平时对同学挺严厉,其实对我们挺好的。”

分析:刘老师处理这件事的成功所带来的启示。答:(1)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生活生生的榜样。刘老师在面对全班学生的漠不关心、无动于衷、保持“沉默”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期望内化为学生的自学要求。简单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2)教师的身教是时时处处存在的。教育学生要从大处着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更要从小处着手——充分利用学生中发生的小事,因势利导,把握时机,教育学生,刘老师就很好地把握了教育的时机,让学生在事实面前,让学生在经历之中,去探索、去体验、去思维,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激发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

2、案例:有个叫小玫的女生,上课总是安静不下来。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拿一把小刀在书上搞“创作”,书桌上、坐椅上甚至墙壁上常常留下她的“创作”。因此听课效果大打折扣,学习成绩可想而知,老师多次找她谈话,效果甚微。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小玫的自信心每况愈下,整天没精打采。家长和老师都很着急。一个偶然的机会,小玫走进了学校的版画室,她一下就被版画室中陈列的精美版画作品吸引住了。看到版画小组同学手中拿着刻刀专心致志创作的样子,小玫胡眼睛绽放出渴望的光芒。这一切,早已被站在旁边的版画老师看在眼里,他微笑着对小玫说:“如果你喜欢,可以加入我们的版画小组。”

从那天开始,小玫第一次拿起了刻刀。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小玫对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版画上,一有时间就往版画室里跑。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千刀万刀才能成功,小玫却乐此不疲,她的版画创作渐入佳境,不仅在技法上进步很快,38 而且创意独特。不久她的一幅以“家乡风物”为题材的版画作品在全省版画作品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小玫在学习版画的过程中找到了极大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重新建立了自信。班主任和美术老师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终于使小玫从低谷的精神状态中走了出来。各科学习成绩也得到了迅速提高,并多次在各类版画大赛中获奖。那年高考,小玫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分析:学生小玫的成功给班主任工作的启示。答:(1)教师及时抓住了学生的优点,对其进行强化,促使学生成功。老师以她对版画好奇感兴趣为契机,激发她的动手操作兴趣,挖掘她心灵手巧的潜在优势,将她的弱点变成了优点,并着意在教育的过程打造她专心致志、勤奋刻苦的品质,使她的优点不断得到强化和迁移。

(2)运用目标激励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原因。一个人自信心有了,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也就高了,这时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更高的目标,经过小玫的刻苦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

五、论述题

1、试论述班主任是育人环境的营造者。

答:(1)环境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系统。班主任要关注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2)营造让学生舒心的硬环境。这是指可以物化的环境,包括美化班级墙壁、办好班级板报、搞好班级环境卫生、设置图书等,班主任也要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动员家长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学习场所。班主任做好这些工作,无疑给学生分设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硬环境。

(3)营造促进学生发展的软环境。这种软环境的创设首先是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班主任有博大的胸怀,有伟大的爱,班主任不仅自己要学会与学生建立这种关系,也要建立团结动员其他科任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平等合作的关系。其次,软环境还指建立团结协作的生生关系,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与学生懂得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你帮我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再次,班主任要和家长、社会各界进行密切联系、沟通,宣扬现代教育观念,消除他们的顾虑,以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软环境。

(4)营造完善的内环境。

2、试论述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答:(1)后进生指的是某些方面暂时落后于全班同学发展水平的学生。

(2)对后进生的教育:①要有信心;②要有爱心;③要有恒心。

第三篇:教师招聘教育学考试练习题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教师招聘教育学考试练习题

(一)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反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正规教育

2.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4.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的是()

A.布鲁纳 B.康德 C.杜威 D.卢梭

5.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6.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9.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陷私权 1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11.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12.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课外活动 D.教学

13.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趔,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趔。”这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村施教原则 14.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A.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15.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性原则 D.因析施教原则 18.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19.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作()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1个小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的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教 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22.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的_______为标志。23.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体。

2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_________和总的____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25.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6.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______________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_____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_____关系。

27.教学大纲一般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

28.讲授法可分为讲述、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种方式。

2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______。30.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2.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33.当代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4.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35.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36.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0分)

37.林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他应该如何带领同学们组建这个班的班集体?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C 5.B 6.D 7.B 8.B 9.C 10.A 11.D 12.D 13.B 14.D 15.A 16.D 17.D 18.B 19.C 20.C

二、填空题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21.学校系统 2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3.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24.质量标准 规格要求 25.人身权 受教育权

26.授受 民主平等 相互促进 27.说明部分 本文部分 28.讲解 讲演 29.京师同文馆

30.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31.生活辅导 择业指导

三、简答题 32.【要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3.【要点】(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34.【要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35.【要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组织严密;(5)课堂气氛热烈。36.【要点】(1)学生的知、情、意、形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四、论述题 37.【要点】(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特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和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已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经常性工作之一。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至正确的方向。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3.《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练习复习D.考试

5.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A.研究能力 B.学习能力 C.管理能力 D.交往能力

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A.程序性课程

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9.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A.一 B.二 C.三 D.四

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11.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

A.判断 B.诊断 C.评定 D.评分

1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1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A.个性化 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C.个别化 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

15.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16.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好与管好学生 C.估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A.名誉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人格尊严权

2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2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

22.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 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_______。

23.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___________。24.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_______________。2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_____________。

26.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____________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2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28.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作______________。29.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_、平等管理___________、和目标管理。30.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31.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_____________阶段。32.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33.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班组人际关系的___________。34.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_______________和真谛。35.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__________教材和_____________教材。

3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___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__的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7.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38.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39.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40.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41.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42.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C 4..B 5..B 6.A 7.D 8.C 9.C 10.B 11.A 12.D 13.C 14..B 15.A 16..B 17.C 18..A 19.B 20.D

二、填空题 21.政治经济制度

22..个体身心发展 23.教师人格特征 24.基础 25.行 26.马克思主义 27.个别教学权、班级授课权 28.道德两难 29.常规管理、民主管理 30.孔子 31..高中 32..苏格拉伦 33..艺术家 34.本质 35..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36..民主平等、相互促进

三、简答题 37.【要点】(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8.【要点】(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39.【要点】(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40.【要点】(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41.【要点】(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论述题 42.【要点】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定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确良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教师招聘教育学考试练习题二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3.《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练习复习D.考试

5.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A.研究能力 B.学习能力 C.管理能力 D.交往能力

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A.程序性课程

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9.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A.一 B.二 C.三 D.四

1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11.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

A.判断 B.诊断 C.评定 D.评分

12.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1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A.个性化 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C.个别化 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

15.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16.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好与管好学生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C.估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

A.名誉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人格尊严权

2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2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

22.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 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______________。

23.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的___________。24.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_______________。25.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_____________。

26.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____________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2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28.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作______________。29.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_____________、平等管理___________、和目标管理。30.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31.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_____________阶段。32.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33.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班组人际关系的___________。34.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_______________和真谛。35.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__________教材和_____________教材。

36.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_________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___________的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7.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

38.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39.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40.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41.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42.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C 4..B 5..B 6.A 7.D 8.C 9.C 10.B 11.A 12.D 13.C 14..B 15.A 16..B 17.C 18..A 19.B 20.D

二、填空题 21.政治经济制度

22..个体身心发展 23.教师人格特征 24.基础 25.行 26.马克思主义 27.个别教学权、班级授课权 28.道德两难 29.常规管理、民主管理 30.孔子 31..高中 32..苏格拉伦 33..艺术家 34.本质 35..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36..民主平等、相互促进

三、简答题 37.【要点】(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8.【要点】(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39.【要点】(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40.【要点】(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41.【要点】(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论述题 42.【要点】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定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确良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

A.2岁 B.4岁 C.6岁

D.8岁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2.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

A.1岁 B.3岁 C.5岁

D.7岁

3.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以下多少百分比的教学评价项目,才能 进入新单元的学习?()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4.人格的核心是()

A.能力

B.智力

C.性格

D.气质 5.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6.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7.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最为突出?()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8.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任务的是()

A.避免失败者

B.力求成功者

C.自我实现者

D.追求荣誉者 9.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

A.顺就迁移

B.同化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具体迁移

10.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持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11.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记忆术?()

A.位置记忆法

B.关键词法

C.缩简法

D.视觉想象 12.研究者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形象思维

D.抽象思维 1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行为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 14.根据研究,以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

15.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这称为()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直接强化

D.替代强化 16.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17.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

A.类属学习

B.总结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1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以下多少组块?()

A.4

2B.5 2

C.6 2

D.7 2 19.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20.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13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21.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的特征,在教学中应遵循__________原则。22.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种成分。

23.人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___________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_____________的经验过程。

24.看见路上的垃圾便绕道走开,这属于_____________条件作用。

25.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称为______________。26.一般来说,概念或规则的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________的信息,正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_____的信息。

27.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执行具有内潜性,_______________。

28.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做是____________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

29.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给定的条件、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基本成分。

30.布卢姆认为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______________,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____________。

31.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称为______________。

32.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9年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道德健康。

33.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在10岁以前,儿童的道德主要处于_____________发展阶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4.意义学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35.在学习时间管理中怎样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6.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7.教学上怎样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38.班级规模是从哪些方面影响课堂管理的?

四、论述题(本题1小题,共10分)

39.什么是复述策略?试阐述常用的复述策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C 5.C 6.D 7..B 8.A 9..B 10.D 11.C 12.A 13.C 14..B 15.D 16.D 17.D 18.D 19.B 20.D

二、填空题.

21..22.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23.语言、个体 24.逃避

25.替代性强化 26.辨别、概括 27.对象具有观念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28.创造性 29.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30. 知识、评价

31.区分度 32.心理健康、社会行为 33.他律道德

三、简答题 34.【要点】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1)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http://www.hteacher.net)

(2)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谁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35.【要点】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其次,要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再次,要根据一天内学习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36.【要点】(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37.【要点】(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38.【要点】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论述题 39.【要点】

一、复述策略的定义: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二、常用的复述策略有:

(2)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在下列每题的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字词,每空1分,共17分)

1、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 》,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五经)、(四书)。

4、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夸美纽斯正式提出并推行的,1862年我国在(京师同文馆)首先执行了这个制度。6、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中国最早实行的近代学制。

7、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师范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8、义务教育,也叫(强制教育),是由国家用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强制实行的国民基础教育。

9、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10、教学手段就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11、现场教学和个别指导是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核)四个环节组成。

13、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德育。

14、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中小学各类(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标准、教科书之中。

1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选择题(下列四项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26分)

16、“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是由(3)首先提出的:⑴《论语》 ⑵《孟子》 ⑶《学记》 ⑷《劝学篇》 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1):⑴《大教学论》 ⑵《论演说家的教育》 ⑶《普通教育学》 ⑷《我的教育信条》

18、“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2)提出的:⑴赞科夫 ⑵巴班斯基 ⑶苏霍姆林斯基 ⑷凯洛夫

19、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1):⑴和谐教育思想 ⑵教学过程最优化 ⑶教学发展观 ⑷全面发展观

20、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1:⑴痒 ⑵序 ⑶校 ⑷学

21、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1):⑴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⑵讲述、讲解、报告、讲演 ⑶讲读、讲演、讲评、讲述 ⑷讲述、讲解、讲评、报告

2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1):⑴教育的性质 ⑵教育的方法 ⑶教育的效益 ⑷教育的规模

2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3):⑴做人教育 ⑵职业教育 ⑶基础教育 ⑷专业教育

24、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1):⑴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⑷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25、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具有(4):⑴积极作用 ⑵影响作用 ⑶制约作用 ⑷导向作用

26、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发展中起(1): ⑴主导作用 ⑵主动作用 ⑶领导作用 ⑷能动作用

27、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3): ⑴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⑵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 ⑶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28、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1): 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⑵主体价值 ⑶创造价值 ⑷教育价值

三、简答题(共32分)

29、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6分)

答: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分);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2分);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分)

30、简述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6分)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分)(2).教育还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3分

3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8分)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32、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分)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内容正确;教育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教学组织合理。

33、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是什么?(6分)

答: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陶冶品德、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人的活动。(2分)普通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一般包括如下几项:(以下各点各1分)(1)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要完成的首要任务,通常称为“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加学生的体力 论述题(34、36两题任选一题,35题必做,共25分)

34、学习教育学有何意义?(11分)答: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既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起点,也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最终追求。(1)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热爱教育工作。(2)有利于掌握教育规律,增强教学能力。(3)有助于提高我们高尚的师德修养,自觉为人师表。(4)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它各门教育学科。

35、为什么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14分)答:(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涵义(2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选择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倾向。(2)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争论(3分):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a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初期旧式分工使人的发展片面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下,工人“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学说。(3分)b.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实际上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6分)①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②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36、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11分)答: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要求:①论述要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 ②论述要理论联系实际;③每题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

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

选择题[标准答案]16.③ 17.① 18.② 19.① 20.① 21.① 22.① 23.③ 24.① 25④ 26.① 27③ 28①

第五篇: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笔记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笔记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 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 足邋 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1762)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 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 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3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4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

2.学校文化的特征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 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

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

一、认知成分;

二、情感成分;

三、价值成分;

四、理想成分

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3.多样性 4.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 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 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考点:初中生:

13、14--

16、17岁,处在少年时期,心理学家将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考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 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辨析)

第五章 学生与老师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辨析)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五章 学生与老师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辨析)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七章 教学(上)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第八章 教学(下)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备课:包括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可是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1.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考点)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未为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程固定的班级,根据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是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而出现的。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梅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背景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直到现在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a。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d。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3.分纲教学制

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1.对教学策略的理解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a。综合性

b。可操作性

c。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区分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第九章 德育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四、德育内容

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

4.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a。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b。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c。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a。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b。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填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a。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简答)

b。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c。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d。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总和。

2.德育的基本方法:(简答、填空、选择)

a。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使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第十章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意义

班级概念: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管理

概念: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管理资源是指: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

2.班级管理的功能:(简答)

a。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b。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c。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常规管理

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平行管理 马卡连柯

是指班主任级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

4.目标管理 德鲁克

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3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性。

2.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 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a。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b。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c。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方法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怎么协调:

a。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b。协调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c。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培养和组织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中心环节

下载深圳教师招聘考试——南开版教育学笔记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教师招聘考试——南开版教育学笔记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整理笔记

    2011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备考整理笔记 (根据最新考试大纲) 一、教育及其发展: 广义上:泛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选择题

    2018年教师招聘教育学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教育学是(A )。 A、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2.学校教......

    教师招聘考试特殊教育学试题

    特殊教育学 填空 1.残疾人分类(中残联):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 2.古代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也主张实行优生政策,废弃残疾婴儿及......

    2013年深圳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

    2013年5月深圳教师招聘考试主观题 一、 给出一则材料,依据材料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且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 二、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学科老师,你如何设计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写......

    深圳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2009年10月18日,深圳教师招考部分真题 以下存在单选、多选、判断题,供有参考答案 1、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 abcd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A考核 B奖......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

    教育学笔记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小学资料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资料总结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精选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精选 1.简述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