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模拟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模拟试题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C)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B)
A.教育经济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D)
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A)
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
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 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D)
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B)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D)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D)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D.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家赫尔巴特 撰写的《 普通教育学
》。
15.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教会 教育和 骑士 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
16.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学期计划、课题计划和
课时 计划。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 和 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组织
活动和个人 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9.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20.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答:(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21.我国中小学德育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 答:(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22.试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3.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D)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 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 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 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4.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B)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25.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A)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26.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选项因素的干扰?(D)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2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强——平衡——不灵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应?(C)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28.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A)A.记忆能力 B.创造能力 C.运动能力 D.社交能力 29.注意的两种最基本的特性是(B)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分散性 D.集中性与紧张性
30.“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B)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31.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D)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像力 D.分化概念 32.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A)A.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遵从 33.提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霍兰德 D.斯坦伯格 34.加德纳提出的智力理论是(C)
A.智力二因素论 B.智力结构论 C.智力多元论 D.智力三元论
35.下列哪种方法属于精神分析法?(C)
A.系统脱敏法 B.支持疗法 C.宣泄疗法 D.认知作业法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6.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系统化与具体化。37.人的情绪是以 为中介的反映形式,情绪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
38.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品质的 特性。其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 的。39.智力技能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型定向、、。4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由低到高的五种基本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的需要和 的需要。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4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42.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43.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44.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并运用有关动机理论,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C 2.B 3.B 4.A 5.D 6.A 7.A 8.D 9.D 10.B 11.D 12.D 13.B
二、填空题
14.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15.教会 骑士
16.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 课时
17.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 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基础)18.小组 个人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9.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0.(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21.(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2.(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
(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3.D 24.B 25.A 26.D 27.C 28.A 29.B 30.B 31.D 32.A 33.B 34.C 35.C
六、填空题
36.比较 抽象与概括 37.需要 面部表情 38.分配 自动化
39.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40.尊重 自我实现
七、简答题答案要点
41.(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② 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 括;
② 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42.(1)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2)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5)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
43.(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八、论述题答案要点
44.(具体内容参见第七章第三节)
(1)阐述学习动机理论。可以详细阐述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也可以简述多种学习动机理论。
(2)运用所阐述的理论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可以以一种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进行深入的论述,也可以以多种学习动机理论为基础进行概括性论述。
(3)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论述。可以使用一个实例贯穿始终,也可以使用多个实例进行论述和说明。
第二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是指(B)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网络教育 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A)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B)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4.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A)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5.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C)
A.生物界 B.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C.生产劳动 D.动物本能
6.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B)A.教馆与学馆 B.崇文馆与弘文馆 C.文馆与武馆 D.书学馆与算学馆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社会是(B)A.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B.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C.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8.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D)
A.教育规模的限制 B.学生数量的限制 C.教师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D)
A.决定作用 B.加速作用 C.延缓作用 D.加速或延缓作用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1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D)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生理前提作用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3.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B)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5.教育是一种(C)A.生物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心理现象 16.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A)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17.我国及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B)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18.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A)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19.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B)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20.《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21.《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A)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22.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C)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3.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B)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24.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A)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A)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职业教育 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B)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学校的出现 3.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历来存在分歧,前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D)A.生物起源说 B.模仿起源说 C.游戏起源说 D.教育起源于劳动 4.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C)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5.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便出现了(A)A.学校 B.家庭 C.集体劳动 D.职业教育 6.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C)A.家庭的出现 B.部落的形成 C.学校的出现 D.专职教师的出现 7.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各种服务中,占中心地位的是(B)A.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 B.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 C.为社会稳定服务 D.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8.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这是一种(A)A.非形式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大众教育 9.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B)A.学校的出现 B.学制的建立 C.教师的出现 D.教育机构的建立 10.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在(A)A.二战以后 B.二战以前 C.中世纪开始 D.16世纪以后
1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B)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2.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占世界国家总数的近(C)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四分之一 13.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以(D)A.就业为主 B.人的发展为主 C.技能训练为主 D.升学为主 14.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是(A)A.职业教育 B.义务教育 C.普通教育 D.双轨制教育 15.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A)A.夏朝 B.商朝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16.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是在(D)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17.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C)A.夏朝以后 B.商朝以后 C.西周以后 D.春秋战国以后 18.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A)A.六艺教育 B.儒家经典教育 C.程朱理学教育 D.四书五经教育
19.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是(C)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宣帝
20.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是由于隋唐以后盛行(B)A.选士制度 B.科举制度 C.铨选制度 D.荐举制度 21.宋代以后,成为国学的是(D)A.黄老思想 B.儒家思想 C.杨朱思想 D.程朱理学 22.明代以后,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是(B)A.四书五经 B.八股文 C.神学 D.六艺
23.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是在(C)A.1902年 B.1895年 C.1905年 D.1860年
24.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其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的是(D)A.僧侣祭司 B.刹帝利 C.吠舍种姓 D.首陀罗种姓
25.“以僧为师”,“以(书)史为师”成为教育的一大特征出现在古代(D)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26.古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A)A.文士学校 B.学士学校 C.私立学校 D.公立学校
2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这种教育方式出现在(B)A.古代斯巴达 B.古代雅典 C.古代希腊 D.古代罗马
28.欧美国家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发生在(C)A.20世纪上半叶 B.20世纪下半叶 C.19世纪以后 D.19世纪以前 29.提出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出现于(D)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末 D.20世纪60年代 30.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A)A.教育机会均等 B.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C.教育活动民主化 D.教育内容民主化
3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C)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32.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他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C)A.忠 B.孝 C.仁 D.义
33.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之”三种途径的是我国古代(C)。
A.孔子 B.孟子 C.墨家 D.苟子
34.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A)A.《学记》 B.《中庸》 C.《论语》 D.《尚书》
35.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B)A.愤 B.悱 C.启 D.发 3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D)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37.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是古希腊哲学家(B)A.苏格拉底的思想 B.柏拉图的思想 C.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D.维多里诺的思想 38.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B)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利特
39.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D)A.裴斯泰洛齐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40.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A)A.卢梭的观点 B.杜威的观点 C.康德的观点 D.华生的观点
41.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这就是英国哲学家洛克著名的(B)A.绅士教育说 B.白板说 C.自然说 D.天性说 4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D)A.洛克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康德
43.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是夸美纽斯的(B)A.《教育漫画》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学讲授纲要》 44.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C)A.裴斯泰洛齐 B.洛克 C.赫尔巴特 D.卢梭 45.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是(A)A.杜威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蒙田 46.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C)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47.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书等著作,表现出由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实际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于(C)A.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B.20世纪头20年
C.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48.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其主要特点是重视(B)A.德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B.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C.体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D.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9.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C)A.1979年 B.1980年 C.1993年 D.1998年
50.确立“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确定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其内容来源于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B)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C.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D.跨世纪园丁工程 1.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C)A.人力 B.物力 C.生产力水平D.财力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C)A.土地 B.物质资料 C.科学技术 D.资本
3.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D)A.政治 B.经济 C.科技 D.教育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B)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5.“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C)的价值取向。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6.《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A)A.服从关系 B.尊卑关系 C.亲亲关系 D.尊尊关系
7.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A)A.教育 B.经济 C.遗传 D.环境
8.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C)A.人的潜能规律 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9.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A.自发性 B.自由性 C.前瞻性 D.能动性 10.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11.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C)A.孟子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洛克 12.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D)A.孟子 B.威尔逊 C.弗洛伊德 D.洛克
13.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代表人物是(D)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荀子 D.华生
14.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A)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5.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A)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6.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7.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18.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9.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A)A.互补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20.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21.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2.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B)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23.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IX”概念的是(A)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4.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B)A.“生理断乳期” B.“帮助少年起飞” C.“帮助少年成熟” D.“心理断乳期” 1.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其基本决定因素是(A)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制度 C.科技 D.文化
2.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C)A.1982年 B.1984年 C.1986年 D.1990年 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是(B)A.文化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4.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D)A.参加政治决策 B.制造舆论 C.促进民主 D.培养人才 5.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因此,教育对民主具有(A)A.促进作用 B.决定作用 C.弱化作用 D.毫无关系 6.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C)A.人力 B.物力 C.生产力水平D.财力 7.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决定因素是(D)A.政治 B.文化 C.民主思想 D.生产力水平8.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出现在(C)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革命后
9.19世纪中叶,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欧洲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英国教育思想家是(B)A.洛克 B.斯宾塞 C.卢梭 D.柯尔伯格
10.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C)A.土地 B.物质资料 C.科学技术 D.资本
11.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D)A.政治 B.经济 C.科技 D.教育
12.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要实现,其主要途径是(B)A.口耳相传 B.教育 C.文字 D.媒体 13.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A.人力资本 B.经济资本 C.社会资本 D.自然资本
14.人力资本投资除了包括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外,还应包括(B)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15.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A)增长的贡献。
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总值 D.社会总产值 16.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A)A.33% B.25% C.66% D.70% 1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B)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18.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C)A.学校领域 B.社区领域 C.教育过程 D.学习过程
19.据统计,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联邦德国的大学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的75%;在中国,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这说明教育具有(B)A.科学知识再生产 B.科学研究功能 C.推进科学体制化 D.第一生产力 20.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A)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A.能力教育 B.集体教育 C.情感教育 D.价值观教育
21.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培养目标(B)更加受到关注。
A.个别化 B.个性化 C.全民化 D.全面化
22.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D)的培养。
A.辨别能力 B.接受能力 C.分析能力 D.创新能力
23.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征。这些内容属于(C)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校园文化 24.在文化的诸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A.思维方式 B.道德 C.知识信息 D.价值观
25.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A)A.有系统的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6.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两种形式,即选择文化和(B)A.保存文化 B.整理文化 C.承传文化 D.创新文化
27.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经历和环境渗透着文化传统中(C)的巨大影响。
A.道德 B.情感 C.价值取向 D.统治思想
2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C)的价值取向。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29.《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A)A.服从关系 B.尊卑关系 C.亲亲关系 D.尊尊关系
30.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内容应该属于校园文化中的(B)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 3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D)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A)A.教育 B.经济 C.遗传 D.环境
2.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C)A.人的潜能规律 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3.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A.自发性 B.自由性 C.前瞻性 D.能动性 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A.苟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5.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C)A.孟子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洛克 6.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D)A.孟子 B.威尔逊 C.弗洛伊德 D.洛克 7.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代表人物是(D)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荀子 D.华生
8.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C)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A.智商 B.情商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个体参与实践活动 9.身体或一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D)A.发展周期 B.适应期 C.成熟期 D.发展关键期
1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A)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1.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A)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2.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3.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14.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5.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A)A.互补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16.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7.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8.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就是(A)A.遗传 B.成熟 C.生理素质 D.心理素质 19.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B)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20.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等因素组成的环境可称之为(C)A.大环境 B.小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2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A)的特殊性。
A.主体 B.环境 C.对象 D.目的
22.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IX”概念的是(A)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C)A.额外的价值 B.附加的价值 C.延时的价值 D.通用的价值
24.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这就是(D)A.人的个性 B.人的力量 C.人的潜能 D.人的价值 25.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往往能够得到超常发挥的是人的(C)A.力量 B.价值 C.潜能 D.个性
26.人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这主要是因为人具有(A)A.精神的力量 B.身体的力量 C.物质力量 D.潜在力量
27.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就我国学校教育的多数情况来说,更加重视的是(A)A.共同性 B.差别性 C.主动性 D.地域性 28.在人生过程中,个体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是(C)A.中年期 B.青年期 C.少年期 D.儿童期
29.儿童在少年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D)A.“生理断乳期” B.青春期 C.起飞期 D.“心理断乳期”
30.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B)A.“生理断乳期” B.“帮助少年起飞” C.“帮助少年成熟” D.“心理断乳期” 31.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D)A.少年期 B.儿童期 C.青春期 D.青年期
32.“未来”成为最重要的概念,存在于个体成长发展的哪个时期(C)A.少年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中年期
1.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A.旧的社会分工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剥削 2.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C.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D.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结合 3.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B)
A.机器大工业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市场经济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促进学生正常发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D.输送运动员 5.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B)
A.赫尔巴特 B.席勒 C.卢梭 D.孔子 6.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B)
A.1911年 B.1912年 C.1921 年 D.1949年 7.美育又可以叫做(C)
A.艺术教育 B.情感教育 C.审美教育 D.美学教育 8.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课外体育锻烁 B.课间操 C.体育课 D.运动会 9.明确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目的的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0.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的文件是(D)
A.《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1.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C)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12.在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C)A.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5.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的现代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6.第一次明显反映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的现代学制是(C)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7.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D)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8.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C)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19.《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D)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20.近代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A)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21.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的是1905年颁布的(B)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2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的年限是(C)A.6年 B.8年 C.9年 D.12年 24.中国近代史上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的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A)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理念 D.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对(B)具有指导意义
A.部分学校 B.所有学校 C.高等教育 D.基础教育 3.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C)A.教育理念 B.教学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4.教育活动的归宿是(C)A.教育理念的诞生 B.教育目标的产生 C.教育目的的实现 D.教学目标的实现 5.只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要求指的是(B)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计划 6.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就是(C)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7.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D)A.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8.出于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兴起对科学知识的需要,提倡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是(C)A.夸美纽斯 B.卢梭 C.培根 D.洛克 9.提出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其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目的的是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A)A.蔡元培 B.陶行之 C.胡适 D.晏阳初
10.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B)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D.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11.在许多发达国家,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B)A.英才教育 B.价值多元化 C.培养国家精神 D.文明教育
12.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A)和培养国家精神。
A.英才教育 B.价值多元化 C.绅士教育 D.文明教育
13.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属于对普通中学生(B)A.体育方面要求 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 D.美育方面要求
14.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国际视野,指的是对普通中学生(C)A.体育方面要求 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 D.美育方面要求
15.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这属于(B)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16.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作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C)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下列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A)A.生理和心理上 B.情感和意识 C.认真和情感 D.气质和性格 2.反映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求的是(D)A.热爱学生 B.热爱教育事业 C.团结协作 D.为人师表 3.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B)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4.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学生 B.教师 C.家长 D.校长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创造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D)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教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C)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D.探索未知领域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9.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B)A.衣着整洁 B.言行一致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10.少年期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C)A.6~11岁 B.7~12岁 C.11、12~14、15岁 D.12、13~15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A)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A.人的集合 B.物的集合 C.知识的集合 D.人、财、物的集合 2.要研究教育系统,要研究教育系统中人的活动,首先必须研究(C)的关系。A.教师之间 B.学生之间 C.师生之间 D.领导和教师之间
3.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D)这一大类。
A.事业单位负责人 B.办事人员 C.服务业人员 D.专业技术人员
4.不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业人员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C)A.单一化 B.专业化 C.多样化 D.复杂化
5.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这些活动中,教师扮演着(C)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6.(B)曾揭示教师示范者角色的特点,并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A.乌申斯基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卢梭
7.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A)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D.较强的感染力 8.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C)A.学习能力 B.教育能力 C.科研能力 D.管理能力 9.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D)A.确立社会主流思想 B.传播统治者的意志 C.促进经济发展 D.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10.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A)A.人的发展 B.普及义务教育 C.教育内容确定 D.普及中等教育 11.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师的真正标志是(D)A.是否具有高深的知识 B.是否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C.是否具有崇高的威信 D.是否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机会 12.确定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的是(C)A.我国《宪法》 B.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 D.我国《义务教育法》
1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的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遗弃、虐待未成年人。”这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青少年(B)A.安全的权利 B.生存的权利 C.受教育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14.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A)A.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C.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D.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16.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应该结成(C)A.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和谐关系 17.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D)A.人格平等 B.充分接受知识 C.主导地位 D.自主发展 1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应该是(B)A.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和谐关系 1.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C)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科书 D.教案 2.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是(B)A.五分制记分法 B.等级制记分法 C.文字记分法 D.数字记分法 3.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D)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4.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指(B)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5.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使学生亲眼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A)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6.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7.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D)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8.《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9.人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B)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lO.下列哪个选项符合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特征(C)A.学生有固定的修业年限 B.教师对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 C.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D.学生的年龄相同但知识程度不同
11.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C)A.现代教育理论 B.传统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1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13.以下哪种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D)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人不知而不愠 D.开而弗达 14.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是(B)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理想国》 D.《普通教育学》 15.“教学相长”最早出现在我国的(C)著作中。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劝学篇》 16.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D)A.认识过程 B.发展过程 C.智育过程 D.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17.中小学“双基教育”是指(B)的教学。
A.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B.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C.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D.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18.将具体事物抽象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A)阶段。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学习效果 19.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C)阶段。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学习效果 2O.《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中应贯彻(B)原则。A.因材施教 B.启发性 C.巩固性 D.直观性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A)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22.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是(B)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乌申斯基 D.维果茨基 23.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学的(A),它是靠教师来使用的。
A.辅助手段 B.基本手段 C.主要手段 D.重要手段 24.课堂教学是教学的(C)
A.一般组织形式 B.特殊组织形式 C.基本组织形式 D.辅助形式 25.教师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C)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26.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C)A.讲解 B.讲读 C.讲述 D.讲演 27.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B)三种教学计划。
A.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 B.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C.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 D.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28.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29.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3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布置批改作 D.成绩考评 3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3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33.范例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C)
A.赞科夫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34.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是(A)
A.发展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35.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B)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认为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的活动。这属于(A)A.“形式教育”学派 B.“实质教育”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行动主义”学派
2.在教学论的争论中,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的属于(C)A.“形式教育”学派 B.“主知主义”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3.教学的根本目的是(B)A.概念和原理的习得 B.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C.行为方式的养成 D.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
4.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具有多种形态,是(D)的统一。
A.课内与课外 B.班级与小组 C.集体与个别化 D.共性与多样性
5.(C)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A.班级活动 B.学术讲座 C.教学 D.教师教育 6.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B)A.依据 B.基础和实践 C.平台 D.资源
7.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的要求就是(D)A.教学的作用 B.教学原则 C.教学策略 D.教学任务
8.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A)A.技能 B.知识 C.智力 D.动作
9.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为(C)A.经验 B.能力 C.技巧 D.学力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核心是(D)A.注意力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11.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即(B)A.智力 B.体力 C.劳动能力 D.爆发力 12.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D)的基础之上。A.学校教育 B.自我意识 C.认识交往 D.科学知识
13.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A)A.教育性 B.间接性 C.交往性 D.系统性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出自于(C)A.《孟子》 B.《大学》 C.《礼记·中庸》 D.《论语》 15.提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的著名教育家是(B)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卢梭
16.认为知识来源于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或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人的头脑像一台电影放映机,儿童是带着一个内在的胶卷库来到世界的,这属于(C)A.经验论 B.儿童中心论 C.唯理论 D.实质教育论 17.(A)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洛克 18.认为教育就是对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提出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持这种观点的是(C)A.柏拉图 B.华生 C.杜威 D.康德
19.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D)A.交往活动 B.教育活动 C.课堂活动 D.认识活动
2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认识世界。这就是(D)A.有领导的认识 B.认识的教育性 C.认识的交往性 D.认识的间接性
21.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A)A.社会性 B.职业性 C.群体性 D.主体性
2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率先明确提出该观点的是(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陶行知 D.凯洛夫
23.区别一般认识过程,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D)的指导下进行的。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学校 D.教师
24.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这就是(C)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25.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这就是(D)A.直接经验 B.个人经验 C.实践经验 D.间接经验 26.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A)A.直接经验 B.个人实践 C.教师教学 D.社会阅历
27.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B)的高低。A.接受能力 B.智力水平C.理解能力 D.应变能力
28.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C)A.客观性 B.事实性 C.主体能动性 D.必然性
29.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D)的结果。
A.成熟 B.环境变化 C.青春断乳期 D.教师主导
30.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是(C)A.接受式学习B.指导性学习C.探究式学习D.开放式学习31.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2.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的是(C)A.检查知识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3.研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D)A.教师尽快成熟 B.学生更容易升学 C.培养教学名师 D.教学达到艺术水平
3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在教学中应(D)A.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教学 C.因材施教 D.启发性教学
35.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A)的要求。A.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36.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指的是(B)A.教学模式 B.教学策略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37.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C)A.师生沟通 B.校园文化 C.学生发展 D.校园环境 38.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策略的(C)A.追求目标 B.理论思路 C.核心问题 D.前提条件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就是(B)A.教学原则 B.教学方法 C.教学机制 D.教育体制
2.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A)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3.教师向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和概括科学的结构的过程的教学方法是(C)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话 4.在上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准备好谈话的问题和顺序以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这是哪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D)A.演示法 B.练习法 C.讨论法 D.谈话法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是(B)A.参观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谈话法 6.读书指导法属于(A)的教学方法。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引导探究为主 7.参观法属于(B)教学方法。
A.以引导探究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8.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B)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习作业法
9.教学方法的特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指的是(B)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0.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这是(C)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这是(A)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2.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学方法是(D)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D)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4.现代教学提倡以(A)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A.系统 B.整体 C.发展 D.变化
15.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的是(C)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16.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著名教育家是(B)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陶行知 17.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C)A.唐代 B.民初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
18.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是(B)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19.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这是(C)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20.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D.分组教学
21.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通过个别教学进行,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这是(D)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2.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C)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2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提出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A)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A.20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24.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B)A.道尔顿 B.柏克赫斯特 C.贝尔 D.文纳特卡
25.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这是(C)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特朗普制 D.文纳特卡制 26.(A)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7.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这是(C)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28.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这是(D)的观点。
A.班级教学理论 B.分组教学理论 C.小队教学理论 D.合作学习理论 29.当前,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30.把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这是根据(B)来划分。A.教学方法 B.教学任务 C.教学效果 D.教学过程
31.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这就是(C)A.课的类型 B.课的程序 C.课的结构 D.课的步骤 32.(B)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测验
33.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和(D)三个阶段。A.“明” B.“通” C.“练” D.“化”
34.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就是(D)A.教学过程 B.教学任务 C.教学形式 D.教学评价
35.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这说明教学评价具有(B)的功能。A.诊断教学问题 B.提供反馈信息 C.调控教学方向 D.检验教学效果 36.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指的是(A)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7.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B)和绝对性评价。A.总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8.通过所谓的摸底考试,从而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这实际上是(C)A.客观性评价 B.整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9.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指的是(D)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指导性原则
40.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这是(A)的特点。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D)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2.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D)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3.“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是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的(B)A.赞可夫 B.马卡连柯 C.苏霍姆林斯基 D.加里宁 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D)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B)A.实践锻炼教育法 B.榜样示范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教育法 6.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C)A.前者就是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7.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D)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8.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A)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C)A.品德判断 B.品德认识 C.品德知识 D.品德情感 10.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的教育 C.道德品质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1.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D)A.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A.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过著名德育原则是(B)A.社会化活动原则 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C.自然后果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1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C)的成功教育经验。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17.通过操行评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法属于(B)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18.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C)A.集体主义教育 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劳动教育 19.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品质教育、法纪品质教育和(D)A.劳动教育 B.理想教育 C.人生观教育 D.道德品质教育 20.遗传素质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B)A.现实性 B.可能性 C.内在动力 D.生理成熟性 21.对人的品德发展起根本性影响作用的因素是(D)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生产方式 2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D)A.自我教育 B.学校教育 C.品德情感 D.活动和交往 23.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C)A.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B.智力水平之闭的矛盾 C.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身心水平之间的矛盾
2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A)A.基本要求 B.具体程序 C.具体方法 D.实施途径 25.《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D)A.知行统一原则 B.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26.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称为(C)A.语言说理法 B.品德评定法 C.形象感染法 D.实际训练法 27.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德育方法属于(C)A.语言说理法 B.形象感染 C.实际训练法 D.品德评价法 28.学校德育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A)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辅助作 D.动力作用
1.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D)A.社会性 B.历史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2.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这是(B)A.德育内容 B.德育目标 C.德育过程 D.德育方法 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A)A.德育目标 B.德育原则 C.德育过程 D.德育内容 4.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B)A.德育客体 B.德育主体 C.德育载体 D.德育内容 5.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这是(C)A.德育主体 B.德育客体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6.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D)A.德育主体和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德育客体和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A)A.道德认识 B.道德方法 C.道德意志 D.道德品质 8.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D)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因此,德育过程的基础是(C)A.物色品德高尚的教育者 B.选择良好的德育内容 C.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D.开展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10.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B)A.德育方法 B.德育原则 C.德育途径 D.德育行为
11.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C)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2.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这是(A)A.品德评价法 B.品德修养指导法 C.实际锻炼法 D.说理教育法
13.既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的是(B)A.社会实践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4.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C)A.社会主义方向性 B.全民性和民主性 C.变革性 D.开放性
15.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D)进行了实验。
A.阶段连续说 B.结构迁移说 C.层次递进说 D.螺旋循环说
16.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A)的基本教育原则。A.马卡连柯 B.舒尔茨 C.苏霍姆林斯基 D.蔡元培 17.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D)A.劳动教育 B.纪律教育 C.道德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8.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这是(B)的观点。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卡连柯 C.华生 D.裴斯泰洛齐
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D)A.道德原则 B.道德方法 C.德育过程 D.道德信念
20.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思想的是(C)A.马卡连柯 B.涂尔干 C.苏霍姆林斯基 D.杜威
21.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于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D)一书中。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普通教育学》 D.《道德教育论》 22.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B)A.合作精神 B.意志自由 C.同情心 D.正义感
23.杜威有关道德原理和道德教育的专著很多,其中比较集中地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是(B)A.《道德教育论》 B.《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C.《学校与社会》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4.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A)为标准。A.社会利益 B.个人利益 C.学校利益 D.团体利益 2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C)A.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C.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D.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26.十分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培养宗教情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是(D)A.赫尔巴特 B.涂尔干 C.康德 D.杜威
27.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A.班杜拉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费尔巴哈
28.提出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的代表人物是(C)A.班杜拉 B.麦克唐纳 C.沃尔斯特 D.柯尔伯格
29.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A),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诱惑的抗拒。
A.“替代强化”作用 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激励作用
30.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不良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实验提出这一观点的是(D)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沃尔斯特 D.米切尔 3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的是(A)A.柯尔伯格 B.杜威 C.涂尔干 D.马卡连柯
32.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其中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属于(C)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33.倡导“道德两难法”,这是(D)的道德教育思想。A.米切尔 B.杜威 C.沃尔斯特 D.柯尔伯格 1.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在(A)上是统一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 D.教育组织形式 2.为课外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提供有利条件的是(D)A.思想教育 B.生产劳动 C.文化知识 D.课外教学 3.文学作品讨论会和某门学科最新动态报告会等都属于(D)A.集会活动 B.文、体表演活动 C.革命纪念日活动 D.各种类型的学科活动 4.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教育工作,通常称之为(D)A.团队活动 B.公益活动 C.校外活动 D.课外活动 5.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与课堂教育相比较更有利于(B)原则的贯彻实行。A.教学相长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循序渐进 6.课外教育工作是(C)A.课外和校外的文体活动 B.课堂教学的延续 C.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D.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7.“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局学”出自(A)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劝学篇》 8.下列活动中不属于课外体育活动的是(C)A.夏令营 B.春游 C.文艺汇演 D.冬令营 9.属于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是(B)A.少年之家 B.少年宫 C.儿童乐园 D.少年科学技术站 10.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C)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1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A)A.小组活动 B.集会活动 C.个人活动 D.文体活动 12.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共同之处在于(B)A.根据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控制制定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C.师生活动具有互动性 D.学生根据兴趣自愿选择
13.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D)A.在课程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14.全国高校的最高学生会组织是(B)A.共青团中央 B.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C.学生自治会 D.学生联合会 15.我国建国后成立的少年儿童组织是(C)A.劳动童子团 B.共产主义儿童团 C.中国少年先锋队 D.抗日儿童团 16.在时间上,家庭教育是(A)A.从儿童出生开始 B.从儿童进入幼儿园开始 C.在儿童进入小学后结束 D.在儿童进入中学后结束 17.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D)A.文化修养 B.思想修养 C.文化和思想修养并重 D.因人而异
二、填空题
1.广义的教育包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属性一般包括永恒性、历史性以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教育内容是六艺。
5.在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6.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7.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教育内容独尊儒学。8.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9.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内容包括“三科”和“四学”,其中“三科”是指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是指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但各科都贯穿神学。10.欧洲封建社会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11.资本主义社会,在教育组织形式中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1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重要手段。14.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15.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16.根据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17.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18.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教育的性质主要由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
1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20.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并揭示教育规律。
21.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2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
2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24.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作者是克鲁普斯卡娅。
25.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方法是做中学。26.《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3.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社会条件。
4.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分歧。在西方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5.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6.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学校便出现了。
7.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种形态。
8.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
9.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0.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1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12.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13.二战以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1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15.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16.在中等教育中,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17.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了变化。
18.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
19.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20.西周以后,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21.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2.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23.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作为学校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24.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
25.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26.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27.在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其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其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28.古代埃及,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29.“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0.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31.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32.古罗马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义,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
33.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以及刻板性。
34.古代学校教育中,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一,实质上都服从于治人之道。
35.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
36.在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37.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38.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39.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40.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
41.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42.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43.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4.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4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46.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47.孔子认为“有教无类”,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
48.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49.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50.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51.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实是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开而弗达”。5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5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54.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的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55.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口号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56.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爱弥尔》。
57.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口号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58.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59.英国哲学家洛克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另一方面,他的主张又是“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轻视国民教育。
60.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61.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62.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63.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与《普通教育学》也大不相同。64.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65.杜威认为教育应使学校中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和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66.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作为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导致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从研究内容看,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教学领域。67.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8.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指导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69.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目标。70.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而在《纲要》中提出的“六大工程”中,首当其冲就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
1.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3.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
4.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墨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5.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6.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可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7.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8.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9.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10.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11.我国战国时代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荀子。
12.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所谓发展关键期。
13.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14.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5.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6.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1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8.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9.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0.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21.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2.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5.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6.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7.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8.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
9.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10.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1.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1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13.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
14.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
15.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是舒尔茨。
16.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
17.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19.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2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21.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22.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还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23.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4.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25.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26.科学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27.早先,科学研究活动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
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28.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29.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人了知识经济的时代。
30.教育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
31.从形态上,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2.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
33.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而获得传递和保存;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34.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
35.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
36.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
37.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墨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38.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39.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可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2.个体的人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3.个体身心发展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4.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和发展。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6.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7.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8.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9.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10.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11.我国战国时代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荀子。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14.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即内因和外因通过实践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综合作用。
15.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6.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所谓发展关键期。
1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认识发生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18.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9.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超常发展其他方面的得到部分补偿。
20.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够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说明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1.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22.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23.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24.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5.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6.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2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28.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9.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30.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32.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33.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34.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35.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6.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37.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38.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39.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40.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41.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意谓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倾向。
42.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43.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44.初中阶段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45.在个体发展中,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46.“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47.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
48.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
49.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
50.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
51.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3.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两大对血的理论观点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 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8.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式分工机器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9.教育目的规定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10.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
1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1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13.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4.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15.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时间是在1902年。
16.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颁布的时间是在1903年。
17.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颁布的时间是在1912年。
18.1958年的学制改革坚持了“三个结合”和“六个并举” 的具体原则。
19.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0.在义务教育学制年限方面,目前我国实行“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九年一贯制以及幼儿园、小学、初中一贯制等多种形式。
21.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三个结合”的原则是指统一性与多样性 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22.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在:重视学前教育;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23.1951年,中央政府公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24.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25.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3.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4.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5.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6.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7.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
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我们掌握了制定教育目的的原理,就可以把这些原理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
9.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10.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
11.学校教育目的层次可以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12.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
13.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
14.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15.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6.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7.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9.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2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21.美育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2.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23.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24.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1.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2.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创造性。
3.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4.教师不直接创造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
5.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首先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
6.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主要是由学生所具有的自觉性、向师性和模仿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7.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教学相长。
8.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决定因素。
9.教师劳动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学生身上。也就是说教师劳动的价值有明显的隐含性。
10.古人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表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1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之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12.就师生关系所指向的目标而言,分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就师生关系发生的形式而言,可分为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其最基本的要素。
2.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3.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6.韩愈在《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能的一句名言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揭示了教师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7.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8.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9.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
10.教育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11.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12.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固然是重要的和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的发展。13.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
14.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5.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6.由于学生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点。17.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1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维护儿童权利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9.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20.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21.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2.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
2.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要素是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结果。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4.“接受学习”的创始人是奥苏贝尔;“掌握学习”的创始人是布卢姆;“发现学习”的创始人是布鲁纳。
5.教学原则具有指导性功能和整体性功能。
6.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长的过程。7.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等。
8.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班、组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分组教学。9.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是《论演说家的教育》。10.教学是完成德育任务、智育任务、体育任务、美育任务、劳动技术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11.在各项教学任务中,应当以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基础。
12.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之所以要以直接经验做基础,因为书本理论知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13.倡导“儿童中心”的教育家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1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15.备课要做到三备,具体讲就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16.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17.对课堂教学最早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8.中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八个,它们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练习法。
1.关于什么是教学,在近代教学论发展历程中出现三次论争,主要有:“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的论争。“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的论争,“科学主义”学派和 “人本主义”学派的论争。
2.“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而“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
3.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等。
4.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5.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6.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7.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
8.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科学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9.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10.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
11.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
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13.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
14.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15.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
16.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17.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认识的方式问题。18.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19.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感觉逐渐逼近事物,进而形成认识。
20.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
2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应分为:情景一问题一观察一解决一应用。
22.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
23.教学过程其内部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24.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认识。
2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26.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7.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来的观点。
28.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活动过程。
29.教学规律,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30.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31.有别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32.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
33.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智力和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4.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5.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6.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
3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8.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39.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存在着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
40.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41.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等几个阶段组成。
42.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43.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
44.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对教学原则进行了各自的概括,其中孔子提出启发式原则,布鲁纳、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原则。45.教学中的生活实际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
46.促进学生发展,要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47.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的原则被称为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48.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原则被称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49.“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50.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51.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52.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3.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2.在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的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可以把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5.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和论证的过程。
6.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7.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谈话,都应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谈话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发挥谈话法作用的关键所在。
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9.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
10.读书指导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
11.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1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13.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4.参观法能够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接触社会中受到教育。
15.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6.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洪、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17.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8.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9.实习作业法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
20.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1.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22.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23.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24.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受教育的人数不多,学校教育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
2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26.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7.贝尔一兰喀斯特制又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其创始人是英国一位名叫贝尔的牧师和一位名叫兰喀斯特的教师。
28.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29.贝尔一兰喀斯特制仍然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并不是直接面向全班学生,而只是面向一部分学生——“导生”。
30.在文纳特卡制中,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另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31.所谓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32.外部分组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进行分组数学。
3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34.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35.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36.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
37.所谓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8.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
39.课的分类,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以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4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41.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42.若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课堂教学教师教的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43.教师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
44.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和积极性高。45.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一般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46.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47.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48.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49.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50.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贯彻客观性原则,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评价方法客观和评价态度客观。
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用榜样人物优良品德来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德育方法叫榜样示范法。3.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4.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
7.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8.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实际锻炼法。
9.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锻炼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1.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总称。
2.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3.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7.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8.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9.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
10.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1.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12.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13.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14.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格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15.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16.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17.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18.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
19.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20.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
21.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22.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3.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的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24.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说理教育法。
25.教师运用环境、自身和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德育的陶冶教育法。
26.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27.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
28.我国新时期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29.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皇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30.1986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中明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31.近20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螺旋循环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纲要。
32.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干特点是:社会主义方向性;全民性和民主性;变革性和开放性。33.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34.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35.“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这就是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
36.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
3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过程中,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38.和马卡连柯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集体教育,所不同的是,他主张集体和个人的和谐一致,在集体中也要进行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39.“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
40.涂尔干认为德性是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
41.杜威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能满足人的愿望、需要和兴趣的就是有道德价值的。
42.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43.杜威提出的道德教育几方面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负责的精神,与人合作的态度,新个人主义。
44.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
45.社会学习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46.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47.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的教育问题。
48.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三个水平依次是: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1.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方式有:(1)互相访问;(2)建立通讯联系;(3)举行家长会;(4)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3.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4.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三、名词解释 1.教育
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入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形式化教育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3.非形式化教育
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4.学制
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5.义务教育
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6.普通教育
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7.职业教育
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8.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9.全民教育
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10.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11.教育世俗化
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12.教育多元化
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13.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4.苏格拉底产婆术
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15.自然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16.洛克“白板说”
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1.人力资本理论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2.教育资本储藏量
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科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4.技术
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5.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和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6.校园文化 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可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1.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内发论
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3.外铄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4.主体实践论
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与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这称为“主体实践论”,即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5.发展关键期(发展最佳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发展最佳期。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错过了这一时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6.成熟
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7.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8.人的价值
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9.人的潜能
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10.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11.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14.遗传
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5.个性
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16.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17.环境
指在个体生活当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8.身心发展年龄特征
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1.教育目的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
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或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3.课程目标
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4.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6.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7.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8.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9.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10.感受美
指的是人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11.创造美
个体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对 美的创造。
12.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的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1.教师职业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三、名词解释
1.教学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2.教学任务
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3.基础知识
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4.基本技能
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如阅读、写作、计算、问题解决,以及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为技巧。
5.智力
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6.体力
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7.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8.认识的间接性
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
9.教学规律
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10.探究式学习
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11.教学模式
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12.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13.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
指教学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14.教学策略
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在现代,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1.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2.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3.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4.谈话法
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5.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6.读书指导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觉直接感受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8.演示法
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9.参观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或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11.练习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2.实验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3.实习作业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5.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16.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又称“导生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转授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17.道尔顿制
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18.文纳特卡制
1919年,美国人华虚朋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19.分组教学
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20.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
21.小队教学
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22.班级教学
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3.课的结构
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24.教学评价
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25.诊断性评价
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26.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27.总结性评价
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终结评价。
28.相对性评价
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9.绝对性评价 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闻的差异为目的。
1.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5.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
6.道德教育: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9.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格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10.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11.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1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3.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4.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15.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17.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8.前景教育原则
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或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19.平行教育原则
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20.道德内化
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21.道德两难法
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便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四、判断题
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2.从古至今,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职能。(×)3.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4.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国完全普及。(×)5.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趋分化。(×)6.二战以后,教育的国际交流得到加强。(√)7.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直到西周才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8.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毫无积极意义。(×)9.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10.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11.教育的多元化就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的是启发式教学。(√)1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就是指人要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14.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仅仅是对教育方法的批判。(×)15.迄今为止,教育学仍是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16.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时期。(√)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2.学校教育应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3.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制造舆论。(×)4.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而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无关。(×)5.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6.教育的规模、速度与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8.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9.教育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教育与劳动力毫无关系。(×)10.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1.人力资本就是指人本身,同时人力资本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唯一要素。(×)12.教育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而不具有生产性。(×)13.科学能够自动地对教育发生影响。(×)14.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只能被动接受。(×)15.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16.受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7.文化越是发达,其承传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18.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柳宗元主张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平等。因此,中国历史上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师生平等。(×)1.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2.人的身心发展只需要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3.外铄论者一般不重视教育的价值。(×)4.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身残志坚的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取得惊人成就,这说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性。(√)5.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6.遗传决定了人的未来,一个遗传素质优良的儿童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7.孟母择邻和我们当前流行的择校是一回事。(×)8.我们既要注意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更要注意小环境的影响。(√)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条件的。(×)10.随着网络的盛行,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接受教育,因此让孩子在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人迟早会被知识和技术所奴役,人的价值将荡然无存。(×)12.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13.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向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1.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2.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理想性,所以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4.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教育目的是共同的。(×)5.体育的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6.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7.美育就是艺术教育。(×)8.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9.教育提倡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1.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由于教师工作领域较为狭小,因此教师角色具有单一性。(×)3.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4.有人说只要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5.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是指学好专业知识。(×)6.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为现实的发展。(×)7.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8.有人说师生关系是一种知识授受关系。(×)9.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10.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1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12.教师的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和顾客的关系。(×)1.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动。(×)2.教学就是人们常说的智育。(×)3.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就是指课堂的上课活动。(×)4.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5.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6.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7.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8.学生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9.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10.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精选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精选
1.简述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3.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4.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5.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7.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
8.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9.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10.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并运用有关动机理论;分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正确使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有效手段,具有激发人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2)真确利用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结果及时反馈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
(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学习动机建立归因模式,首要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概念,这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不解的指导和帮助。1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4)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12.何谓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包括四方面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12.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13,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对学生品德形成起催化和激励作用的写照。(对)
答:此观点正确。(2分)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实践上具有教育、调节、社会促进等方面的功能。(2分)古人所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指教师只有满腔热忱地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学生,学生才会愿意跟着教师学;同时教师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等精神也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影响和感染,起到催化和激励的作用。(6分)
14.列举教师职业道德习惯?
①热情主动——教师走向成功必备的第一心态;②端正大方——教师形象塑造的基本要求;③规范得体——教师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④宽容公正——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⑤沟通合作——教师与家长真诚交流的基本原则;⑥双赢思维——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⑦关注细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养成的重要习惯;⑧不断更新——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1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
①教师的人格、品性、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②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的作用;
③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的作用; 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16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是什么?
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陶冶品德、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人的活动。(2分)普通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一般包括如下几项:(以下各点各1分)(1)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要完成的首要任务,通常称为“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加学生的体力。17.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1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但原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体验积极。
(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作业的要求,及时批改(4)课外辅导:(5)教学评价
19.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0.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教师应该如何角色创新?
(1)由传统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换到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指导帮助型(3)由被动阐释型-------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4)由单一学科型-------综合专家型教师。21.学生喜欢的教师的特征是什么样的?
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角色。(1)如果教师被学生看成家长代理人,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等特点;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知识传播者,希望教师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的领导者,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模范公民,希望教师言行一致,开朗,直爽,守纪律;
(5)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朋友,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关心,真诚,值得信赖等特点。22.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职业道德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强化教师责任心和事业心;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是指(B)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网络教育 2.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A)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3.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B)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4.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A)A.历史性 B.永恒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5.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C)
A.生物界 B.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C.生产劳动 D.动物本能
6.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二馆是指(B)A.教馆与学馆 B.崇文馆与弘文馆 C.文馆与武馆 D.书学馆与算学馆 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社会是(B)A.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B.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C.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8.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之所以不可能在古代社会学校中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社会(D)
A.教育规模的限制 B.学生数量的限制 C.教师水平的限制 D.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9.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D)
A.决定作用 B.加速作用 C.延缓作用 D.加速或延缓作用 10.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1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D)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生理前提作用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3.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B)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15.教育是一种(C)A.生物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心理现象 16.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A)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17.我国及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B)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18.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著作是(A)A.《论演说家的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19.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B)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20.《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21.《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A)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22.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C)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3.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B)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24.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著作是(A)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A)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职业教育 2.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B)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C.语言的形成 D.学校的出现 3.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历来存在分歧,前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D)A.生物起源说 B.模仿起源说 C.游戏起源说 D.教育起源于劳动 4.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C)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象
5.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便出现了(A)A.学校 B.家庭 C.集体劳动 D.职业教育 6.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C)A.家庭的出现 B.部落的形成 C.学校的出现 D.专职教师的出现 7.古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各种服务中,占中心地位的是(B)A.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 B.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 C.为社会稳定服务 D.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
8.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这是一种(A)A.非形式化教育 B.形式化教育 C.制度化教育 D.大众教育 9.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B)A.学校的出现 B.学制的建立 C.教师的出现 D.教育机构的建立 10.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在(A)A.二战以后 B.二战以前 C.中世纪开始 D.16世纪以后
1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B)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育
12.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的占世界国家总数的近(C)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三分之一 D.四分之一 13.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以(D)A.就业为主 B.人的发展为主 C.技能训练为主 D.升学为主
14.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是(A)A.职业教育 B.义务教育 C.普通教育 D.双轨制教育 15.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A)A.夏朝 B.商朝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16.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是在(D)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战国
17.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C)A.夏朝以后 B.商朝以后 C.西周以后 D.春秋战国以后 18.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A)A.六艺教育 B.儒家经典教育 C.程朱理学教育 D.四书五经教育
19.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是(C)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宣帝
20.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是由于隋唐以后盛行(B)A.选士制度 B.科举制度 C.铨选制度 D.荐举制度 21.宋代以后,成为国学的是(D)A.黄老思想 B.儒家思想 C.杨朱思想 D.程朱理学 22.明代以后,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是(B)A.四书五经 B.八股文 C.神学 D.六艺
23.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是在(C)A.1902年 B.1895年 C.1905年 D.1860年
24.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其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的是(D)A.僧侣祭司 B.刹帝利 C.吠舍种姓 D.首陀罗种姓
25.“以僧为师”,“以(书)史为师”成为教育的一大特征出现在古代(D)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26.古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A)A.文士学校 B.学士学校 C.私立学校 D.公立学校
27.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这种教育方式出现在(B)A.古代斯巴达 B.古代雅典 C.古代希腊 D.古代罗马
28.欧美国家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发生在(C)A.20世纪上半叶 B.20世纪下半叶 C.19世纪以后 D.19世纪以前 29.提出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出现于(D)A.20世纪初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末 D.20世纪60年代 30.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A)A.教育机会均等 B.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C.教育活动民主化 D.教育内容民主化
3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C)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32.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他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C)A.忠 B.孝 C.仁 D.义
33.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之”三种途径的是我国古代(C)。A.孔子 B.孟子 C.墨家 D.苟子
34.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A)A.《学记》 B.《中庸》 C.《论语》 D.《尚书》
35.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B)A.愤 B.悱 C.启 D.发 3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D)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
37.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是古希腊哲学家(B)A.苏格拉底的思想 B.柏拉图的思想 C.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D.维多里诺的思想
38.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B)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利特
39.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D)A.裴斯泰洛齐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40.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A)A.卢梭的观点 B.杜威的观点 C.康德的观点 D.华生的观点 41.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这就是英国哲学家洛克著名的(B)A.绅士教育说 B.白板说 C.自然说 D.天性说 4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D)A.洛克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康德
43.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是夸美纽斯的(B)A.《教育漫画》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学讲授纲要》
44.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C)A.裴斯泰洛齐 B.洛克 C.赫尔巴特 D.卢梭 45.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是(A)A.杜威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蒙田 46.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代表作(C)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47.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书等著作,表现出由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实际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于(C)A.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B.20世纪头20年
C.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48.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其主要特点是重视(B)A.德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B.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C.体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D.美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9.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表于(C)A.1979年 B.1980年 C.1993年 D.1998年
50.确立“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确定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其内容来源于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B)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C.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D.跨世纪园丁工程 1.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C)A.人力 B.物力 C.生产力水平D.财力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C)A.土地 B.物质资料 C.科学技术 D.资本
3.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D)A.政治 B.经济 C.科技 D.教育
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B)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5.“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C)的价值取向。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6.《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A)A.服从关系 B.尊卑关系 C.亲亲关系 D.尊尊关系
7.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A)A.教育 B.经济 C.遗传 D.环境
8.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C)A.人的潜能规律 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9.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A.自发性 B.自由性 C.前瞻性 D.能动性 10.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11.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C)A.孟子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洛克 12.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D)A.孟子 B.威尔逊 C.弗洛伊德 D.洛克
13.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代表人物是(D)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荀子 D.华生
14.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A)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5.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A)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6.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7.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18.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9.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A)A.互补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20.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21.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2.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B)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23.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IX”概念的是(A)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4.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B)A.“生理断乳期” B.“帮助少年起飞” C.“帮助少年成熟” D.“心理断乳期”
1.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其基本决定因素是(A)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制度 C.科技 D.文化
2.我国现阶段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C)A.1982年 B.1984年 C.1986年 D.1990年 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是(B)A.文化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4.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D)A.参加政治决策 B.制造舆论 C.促进民主 D.培养人才
5.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因此,教育对民主具有(A)A.促进作用 B.决定作用 C.弱化作用 D.毫无关系 6.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C)A.人力 B.物力 C.生产力水平D.财力 7.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决定因素是(D)A.政治 B.文化 C.民主思想 D.生产力水平8.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出现在(C)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信息革命后
9.19世纪中叶,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欧洲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英国教育思想家是(B)A.洛克 B.斯宾塞 C.卢梭 D.柯尔伯格
10.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C)A.土地 B.物质资料 C.科学技术 D.资本
11.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D)A.政治 B.经济 C.科技 D.教育
12.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要实现,其主要途径是(B)A.口耳相传 B.教育 C.文字 D.媒体 13.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A)A.人力资本 B.经济资本 C.社会资本 D.自然资本
14.人力资本投资除了包括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外,还应包括(B)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15.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A)增长的贡献。A.国民收入 B.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总值 D.社会总产值 16.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A)A.33% B.25% C.66% D.70% 17.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B)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D.爆发作用 18.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C)A.学校领域 B.社区领域 C.教育过程 D.学习过程
19.据统计,美国大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联邦德国的大学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的75%;在中国,全国共有800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这说明教育具有(B)A.科学知识再生产 B.科学研究功能 C.推进科学体制化 D.第一生产力
20.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A)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A.能力教育 B.集体教育 C.情感教育 D.价值观教育
21.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培养目标(B)更加受到关注。A.个别化 B.个性化 C.全民化 D.全面化
22.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D)的培养。
A.辨别能力 B.接受能力 C.分析能力 D.创新能力
23.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特征。这些内容属于(C)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校园文化 24.在文化的诸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A.思维方式 B.道德 C.知识信息 D.价值观
25.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A)A.有系统的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6.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两种形式,即选择文化和(B)A.保存文化 B.整理文化 C.承传文化 D.创新文化
27.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种经历和环境渗透着文化传统中(C)的巨大影响。
A.道德 B.情感 C.价值取向 D.统治思想
28.“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C)的价值取向。A.重传统 B.重权威 C.重功名 D.重忠孝 29.《礼记》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A)A.服从关系 B.尊卑关系 C.亲亲关系 D.尊尊关系
30.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内容应该属于校园文化中的(B)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 3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D)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课程活动文化 D.精神文化
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A)A.教育 B.经济 C.遗传 D.环境
2.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C)A.人的潜能规律 B.人的个性发展规律
C.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D.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3.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A.自发性 B.自由性 C.前瞻性 D.能动性 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A.苟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5.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C)A.孟子 B.格塞尔 C.弗洛伊德 D.洛克 6.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铄论的有(D)A.孟子 B.威尔逊 C.弗洛伊德 D.洛克
7.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代表人物是(D)A.洛克 B.弗洛伊德 C.荀子 D.华生
8.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C)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A.智商 B.情商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个体参与实践活动 9.身体或一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D)A.发展周期 B.适应期 C.成熟期 D.发展关键期
1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A)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1.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A)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2.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B)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13.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D)A.不平衡性 B.互补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14.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5.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A)A.互补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16.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C)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7.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D)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8.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就是(A)A.遗传 B.成熟 C.生理素质 D.心理素质 19.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B)A.遗传的重要性 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D.教育的重要性
20.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等因素组成的环境可称之为(C)A.大环境 B.小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2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A)的特殊性。
A.主体 B.环境 C.对象 D.目的
22.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IX”概念的是(A)A.维果茨基 B.洛克 C.赞可夫 D.裴斯泰洛齐
2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C)A.额外的价值 B.附加的价值 C.延时的价值 D.通用的价值
24.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这就是(D)A.人的个性 B.人的力量 C.人的潜能 D.人的价值 25.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往往能够得到超常发挥的是人的(C)A.力量 B.价值 C.潜能 D.个性
26.人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这主要是因为人具有(A)A.精神的力量 B.身体的力量 C.物质力量 D.潜在力量
27.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就我国学校教育的多数情况来说,更加重视的是(A)A.共同性 B.差别性 C.主动性 D.地域性 28.在人生过程中,个体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是(C)A.中年期 B.青年期 C.少年期 D.儿童期
29.儿童在少年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D)A.“生理断乳期” B.青春期 C.起飞期 D.“心理断乳期”
30.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B)A.“生理断乳期” B.“帮助少年起飞” C.“帮助少年成熟” D.“心理断乳期” 31.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D)A.少年期 B.儿童期 C.青春期 D.青年期
32.“未来”成为最重要的概念,存在于个体成长发展的哪个时期(C)A.少年期 B.儿童期 C.青年期 D.中年期
1.马克思主义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A.旧的社会分工 B.生产力水平低下 C.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剥削 2.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C.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D.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相结合 3.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B)
A.机器大工业 B.社会主义制度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市场经济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促进学生正常发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D.输送运动员 5.最早使用美育一词的是(B)
A.赫尔巴特 B.席勒 C.卢梭 D.孔子 6.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B)
A.1911年 B.1912年 C.1921 年 D.1949年 7.美育又可以叫做(C)
A.艺术教育 B.情感教育 C.审美教育 D.美学教育 8.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课外体育锻烁 B.课间操 C.体育课 D.运动会 9.明确规定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目的的是(C)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0.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首次提出素质教育的文件是(D)
A.《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1.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C)A.中等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高等教育制度
12.在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C)A.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影响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4.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5.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的现代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6.第一次明显反映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的现代学制是(C)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7.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D)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8.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C)A.1949年 B.1950年 C.1951年 D.1952年 19.《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D)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20.近代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A)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21.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的是1905年颁布的(B)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2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2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的年限是(C)A.6年 B.8年 C.9年 D.12年 24.中国近代史上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的学制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A)A.教育目的 B.教育方法 C.教育理念 D.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对(B)具有指导意义
A.部分学校 B.所有学校 C.高等教育 D.基础教育 3.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是(C)A.教育理念 B.教学方法 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4.教育活动的归宿是(C)A.教育理念的诞生 B.教育目标的产生 C.教育目的的实现 D.教学目标的实现 5.只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要求指的是(B)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计划
6.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就是(C)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7.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D)A.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8.出于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兴起对科学知识的需要,提倡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的是(C)A.夸美纽斯 B.卢梭 C.培根 D.洛克
9.提出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其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的教育目的的是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A)A.蔡元培 B.陶行之 C.胡适 D.晏阳初
10.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B)A.生产力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 C.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D.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11.在许多发达国家,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B)A.英才教育 B.价值多元化 C.培养国家精神 D.文明教育 12.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A)和培养国家精神。
A.英才教育 B.价值多元化 C.绅士教育 D.文明教育
13.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属于对普通中学生(B)A.体育方面要求 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 D.美育方面要求
14.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国际视野,指的是对普通中学生(C)A.体育方面要求 B.智育方面要求 C.德育方面要求 D.美育方面要求
15.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这属于(B)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16.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作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C)A.感受美 B.鉴赏美 C.创造美 D.领悟美
1.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包括下列哪两方面的典型特征(A)A.生理和心理上 B.情感和意识 C.认真和情感 D.气质和性格 2.反映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求的是(D)A.热爱学生 B.热爱教育事业 C.团结协作 D.为人师表 3.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B)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4.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B)A.学生 B.教师 C.家长 D.校长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创造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D)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教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7.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C)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D.探索未知领域 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9.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B)A.衣着整洁 B.言行一致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10.少年期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C)A.6~11岁 B.7~12岁 C.11、12~14、15岁 D.12、13~15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A)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A.人的集合 B.物的集合 C.知识的集合 D.人、财、物的集合 2.要研究教育系统,要研究教育系统中人的活动,首先必须研究(C)的关系。A.教师之间 B.学生之间 C.师生之间 D.领导和教师之间
3.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D)这一大类。
A.事业单位负责人 B.办事人员 C.服务业人员 D.专业技术人员
4.不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业人员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C)A.单一化 B.专业化 C.多样化 D.复杂化
5.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这些活动中,教师扮演着(C)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6.(B)曾揭示教师示范者角色的特点,并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A.乌申斯基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卢梭
7.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A)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D.较强的感染力 8.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C)A.学习能力 B.教育能力 C.科研能力 D.管理能力 9.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D)A.确立社会主流思想 B.传播统治者的意志 C.促进经济发展 D.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10.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A)A.人的发展 B.普及义务教育 C.教育内容确定 D.普及中等教育 11.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师的真正标志是(D)A.是否具有高深的知识 B.是否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
C.是否具有崇高的威信 D.是否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机会 12.确定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的是(C)A.我国《宪法》 B.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 D.我国《义务教育法》 1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的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遗弃、虐待未成年人。”这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青少年(B)A.安全的权利 B.生存的权利 C.受教育的权利 D.受尊重的权利
14.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A)A.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B.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C.接受六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D.接受五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16.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应该结成(C)A.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和谐关系 17.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D)A.人格平等 B.充分接受知识 C.主导地位 D.自主发展 1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应该是(B)A.平等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授受关系 D.和谐关系 1.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是(C)A.教学指导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科书 D.教案 2.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是(B)A.五分制记分法 B.等级制记分法 C.文字记分法 D.数字记分法 3.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D)A.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 B.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C.教师讲授课程的方式 D.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
4.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作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方法是指(B)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5.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按照一定的条件作用于一定的对象,使学生亲眼看到所学对象的某些变化过程的方法是(A)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6.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7.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D)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8.《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9.人们常说,“教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B)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lO.下列哪个选项符合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的特征(C)A.学生有固定的修业年限 B.教师对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 C.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D.学生的年龄相同但知识程度不同
11.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被称为(C)A.现代教育理论 B.传统教育理论 C.形式教育理论 D.实质教育理论 1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A)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13.以下哪种主张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D)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人不知而不愠 D.开而弗达 14.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是(B)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理想国》 D.《普通教育学》 15.“教学相长”最早出现在我国的(C)著作中。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劝学篇》 16.教学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D)A.认识过程 B.发展过程 C.智育过程 D.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 17.中小学“双基教育”是指(B)的教学。
A.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B.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C.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D.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18.将具体事物抽象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A)阶段。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学习效果 19.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C)阶段。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学习效果 2O.《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中应贯彻(B)原则。A.因材施教 B.启发性 C.巩固性 D.直观性 2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A)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22.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是(B)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乌申斯基 D.维果茨基 23.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学的(A),它是靠教师来使用的。
A.辅助手段 B.基本手段 C.主要手段 D.重要手段 24.课堂教学是教学的(C)
A.一般组织形式 B.特殊组织形式 C.基本组织形式 D.辅助形式
25.教师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C)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26.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C)A.讲解 B.讲读 C.讲述 D.讲演 27.备课时,教师要按顺序写出(B)三种教学计划。
A.课时计划、单元计划、学期计划 B.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C.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 D.学期计划、课时计划、单元计划 28.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29.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3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布置批改作 D.成绩考评 3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3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33.范例教学理论的提出者是(C)
A.赞科夫 B.布鲁纳 C.瓦根舍因 D.皮亚杰 34.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是(A)
A.发展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35.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特点的教学原则是(B)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认为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的活动。这属于(A)A.“形式教育”学派 B.“实质教育”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行动主义”学派
2.在教学论的争论中,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的属于(C)A.“形式教育”学派 B.“主知主义”学派 C.“科学主义”学派 D.“人本主义”学派 3.教学的根本目的是(B)A.概念和原理的习得 B.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C.行为方式的养成 D.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
4.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具有多种形态,是(D)的统一。
A.课内与课外 B.班级与小组 C.集体与个别化 D.共性与多样性
5.(C)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A.班级活动 B.学术讲座 C.教学 D.教师教育 6.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B)A.依据 B.基础和实践 C.平台 D.资源
7.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的要求就是(D)A.教学的作用 B.教学原则 C.教学策略 D.教学任务
8.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A)A.技能 B.知识 C.智力 D.动作
9.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为(C)A.经验 B.能力 C.技巧 D.学力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核心是(D)A.注意力 B.观察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11.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即(B)A.智力 B.体力 C.劳动能力 D.爆发力
12.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D)的基础之上。A.学校教育 B.自我意识 C.认识交往 D.科学知识 13.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A)A.教育性 B.间接性 C.交往性 D.系统性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出自于(C)A.《孟子》 B.《大学》 C.《礼记·中庸》 D.《论语》 15.提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的著名教育家是(B)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卢梭
16.认为知识来源于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或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人的头脑像一台电影放映机,儿童是带着一个内在的胶卷库来到世界的,这属于(C)A.经验论 B.儿童中心论 C.唯理论 D.实质教育论
17.(A)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洛克 18.认为教育就是对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提出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持这种观点的是(C)A.柏拉图 B.华生 C.杜威 D.康德
19.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D)A.交往活动 B.教育活动 C.课堂活动 D.认识活动
2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认识世界。这就是(D)A.有领导的认识 B.认识的教育性 C.认识的交往性 D.认识的间接性
21.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A)A.社会性 B.职业性 C.群体性 D.主体性
22.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率先明确提出该观点的是(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陶行知 D.凯洛夫
23.区别一般认识过程,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D)的指导下进行的。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学校 D.教师
24.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这就是(C)A.教育方针 B.教育策略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25.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这就是(D)A.直接经验 B.个人经验 C.实践经验 D.间接经验 26.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A)A.直接经验 B.个人实践 C.教师教学 D.社会阅历
27.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B)的高低。A.接受能力 B.智力水平C.理解能力 D.应变能力
28.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C)A.客观性 B.事实性 C.主体能动性 D.必然性
29.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D)的结果。
A.成熟 B.环境变化 C.青春断乳期 D.教师主导
30.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是(C)A.接受式学习B.指导性学习C.探究式学习D.开放式学习31.教学的中心环节是(B)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2.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的是(C)A.检查知识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3.研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D)A.教师尽快成熟 B.学生更容易升学 C.培养教学名师 D.教学达到艺术水平
3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在教学中应(D)A.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教学 C.因材施教 D.启发性教学
35.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A)的要求。
A.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36.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指的是(B)A.教学模式 B.教学策略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37.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C)A.师生沟通 B.校园文化 C.学生发展 D.校园环境 38.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策略的(C)A.追求目标 B.理论思路 C.核心问题 D.前提条件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就是(B)A.教学原则 B.教学方法 C.教学机制 D.教育体制
2.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A)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读书指导法
3.教师向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和概括科学的结构的过程的教学方法是(C)A.讲述 B.讲解 C.讲演 D.讲话
4.在上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准备好谈话的问题和顺序以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这是哪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D)A.演示法 B.练习法 C.讨论法 D.谈话法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是(B)A.参观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谈话法 6.读书指导法属于(A)的教学方法。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引导探究为主 7.参观法属于(B)教学方法。
A.以引导探究为主 B.以直接感知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8.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B)A.实验法 B.演示法 C.参观法 D.实习作业法
9.教学方法的特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指的是(B)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0.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这是(C)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这是(A)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2.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学方法是(D)A.实验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D)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4.现代教学提倡以(A)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A.系统 B.整体 C.发展 D.变化
15.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的是(C)A.凯洛夫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16.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著名教育家是(B)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赫尔巴特 D.陶行知 17.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C)A.唐代 B.民初 C.清末 D.新中国成立
18.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是(B)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19.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这是(C)A.特朗普制 B.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20.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D.分组教学
21.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通过个别教学进行,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这是(D)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2.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C)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2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提出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A)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A.20分钟 B.30分钟 C.45分钟 D.60分钟 24.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B)A.道尔顿 B.柏克赫斯特 C.贝尔 D.文纳特卡
25.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这是(C)A.道尔顿制 B.班级授课制 C.特朗普制 D.文纳特卡制
26.(A)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A.分组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队教学 D.文纳特卡制
27.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这是(C)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28.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这是(D)的观点。A.班级教学理论 B.分组教学理论 C.小队教学理论 D.合作学习理论 29.当前,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A.班级教学 B.分组教学 C.小队教学 D.合作教学
30.把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这是根据(B)来划分。A.教学方法 B.教学任务 C.教学效果 D.教学过程
31.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这就是(C)A.课的类型 B.课的程序 C.课的结构 D.课的步骤 32.(B)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测验
33.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和(D)三个阶段。A.“明” B.“通” C.“练” D.“化”
34.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就是(D)A.教学过程 B.教学任务 C.教学形式 D.教学评价
35.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这说明教学评价具有(B)的功能。
A.诊断教学问题 B.提供反馈信息 C.调控教学方向 D.检验教学效果
36.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指的是(A)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7.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B)和绝对性评价。A.总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8.通过所谓的摸底考试,从而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这实际上是(C)A.客观性评价 B.整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39.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指的是(D)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指导性原则
40.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这是(A)的特点。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D)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
2.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D)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3.“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是下列哪位教育家提出的(B)A.赞可夫 B.马卡连柯 C.苏霍姆林斯基 D.加里宁 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D)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孔子的这句名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B)A.实践锻炼教育法 B.榜样示范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教育法 6.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的关系是(C)A.前者就是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7.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是(D)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8.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A)A.班主任工作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校外活动 D.教学 9.品德形成的基础是(C)A.品德判断 B.品德认识 C.品德知识 D.品德情感 10.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的教育 C.道德品质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11.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D)A.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B.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4.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A.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过著名德育原则是(B)A.社会化活动原则 B.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C.自然后果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1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是(C)的成功教育经验。A.乌申斯基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赞科夫 17.通过操行评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方法属于(B)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18.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C)A.集体主义教育 B.理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劳动教育 19.德育即品德教育,包括思想品质教育、法纪品质教育和(D)A.劳动教育 B.理想教育 C.人生观教育 D.道德品质教育 20.遗传素质为人的品德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B)A.现实性 B.可能性 C.内在动力 D.生理成熟性 21.对人的品德发展起根本性影响作用的因素是(D)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生产方式 22.德育过程的基础是(D)A.自我教育 B.学校教育 C.品德情感 D.活动和交往 23.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C)A.知识水平之间的矛盾 B.智力水平之闭的矛盾 C.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身心水平之间的矛盾
2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A)A.基本要求 B.具体程序 C.具体方法 D.实施途径 25.《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的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是(D)A.知行统一原则 B.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26.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称为(C)A.语言说理法 B.品德评定法 C.形象感染法 D.实际训练法 27.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德育方法属于(C)A.语言说理法 B.形象感染 C.实际训练法 D.品德评价法 28.学校德育在人的品德发展中起(A)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辅助作 D.动力作用
1.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D)A.社会性 B.历史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2.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这是(B)A.德育内容 B.德育目标 C.德育过程 D.德育方法 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A)A.德育目标 B.德育原则 C.德育过程 D.德育内容
4.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B)A.德育客体 B.德育主体 C.德育载体 D.德育内容
5.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这是(C)A.德育主体 B.德育客体 C.德育内容 D.德育方法
6.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D)A.德育主体和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德育客体各自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德育客体和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7.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A)A.道德认识 B.道德方法 C.道德意志 D.道德品质 8.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D)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因此,德育过程的基础是(C)A.物色品德高尚的教育者 B.选择良好的德育内容 C.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 D.开展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10.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B)A.德育方法 B.德育原则 C.德育途径 D.德育行为
11.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C)A.说理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12.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这是(A)A.品德评价法 B.品德修养指导法 C.实际锻炼法 D.说理教育法
13.既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的是(B)A.社会实践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4.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C)A.社会主义方向性 B.全民性和民主性 C.变革性 D.开放性
15.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D)进行了实验。
A.阶段连续说 B.结构迁移说 C.层次递进说 D.螺旋循环说
16.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A)的基本教育原则。A.马卡连柯 B.舒尔茨 C.苏霍姆林斯基 D.蔡元培 17.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D)A.劳动教育 B.纪律教育 C.道德教育 D.集体主义教育
18.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这是(B)的观点。
A.苏霍姆林斯基 B.马卡连柯 C.华生 D.裴斯泰洛齐
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是(D)A.道德原则 B.道德方法 C.德育过程 D.道德信念 20.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思想的是(C)A.马卡连柯 B.涂尔干 C.苏霍姆林斯基 D.杜威
21.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于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D)一书中。A.《大教学论》 B.《教育学》 C.《普通教育学》 D.《道德教育论》 22.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B)A.合作精神 B.意志自由 C.同情心 D.正义感
23.杜威有关道德原理和道德教育的专著很多,其中比较集中地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是(B)A.《道德教育论》 B.《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C.《学校与社会》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4.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值是相对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A)为标准。A.社会利益 B.个人利益 C.学校利益 D.团体利益 2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C)A.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B.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 C.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D.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26.十分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培养宗教情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是(D)A.赫尔巴特 B.涂尔干 C.康德 D.杜威
27.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A.班杜拉 B.卢梭 C.夸美纽斯 D.费尔巴哈
28.提出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的代表人物是(C)A.班杜拉 B.麦克唐纳 C.沃尔斯特 D.柯尔伯格
29.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A),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诱惑的抗拒。A.“替代强化”作用 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激励作用
30.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不良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实验提出这一观点的是(D)A.柯尔伯格 B.班杜拉 C.沃尔斯特 D.米切尔 3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的是(A)A.柯尔伯格 B.杜威 C.涂尔干 D.马卡连柯
32.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其中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属于(C)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33.倡导“道德两难法”,这是(D)的道德教育思想。A.米切尔 B.杜威 C.沃尔斯特 D.柯尔伯格 1.课外教育工作与课堂教学在(A)上是统一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 D.教育组织形式 2.为课外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提供有利条件的是(D)A.思想教育 B.生产劳动 C.文化知识 D.课外教学 3.文学作品讨论会和某门学科最新动态报告会等都属于(D)A.集会活动 B.文、体表演活动 C.革命纪念日活动 D.各种类型的学科活动 4.学校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教育工作,通常称之为(D)A.团队活动 B.公益活动 C.校外活动 D.课外活动
5.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与课堂教育相比较更有利于(B)原则的贯彻实行。A.教学相长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循序渐进 6.课外教育工作是(C)A.课外和校外的文体活动 B.课堂教学的延续 C.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D.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7.“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局学”出自(A)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劝学篇》 8.下列活动中不属于课外体育活动的是(C)A.夏令营 B.春游 C.文艺汇演 D.冬令营 9.属于综合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是(B)A.少年之家 B.少年宫 C.儿童乐园 D.少年科学技术站 10.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C)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 B.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 C.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D.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 1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A)A.小组活动 B.集会活动 C.个人活动 D.文体活动 12.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共同之处在于(B)A.根据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控制制定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C.师生活动具有互动性 D.学生根据兴趣自愿选择
13.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D)A.在课程计划之中 B.在学科课程标准之中
C.在学校之外 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14.全国高校的最高学生会组织是(B)A.共青团中央 B.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C.学生自治会 D.学生联合会 15.我国建国后成立的少年儿童组织是(C)A.劳动童子团 B.共产主义儿童团 C.中国少年先锋队 D.抗日儿童团 16.在时间上,家庭教育是(A)A.从儿童出生开始 B.从儿童进入幼儿园开始 C.在儿童进入小学后结束 D.在儿童进入中学后结束 17.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最重要的是(D)A.文化修养 B.思想修养 C.文化和思想修养并重 D.因人而异
二、填空题
1.广义的教育包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属性一般包括永恒性、历史性以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小奴隶主,教育内容是六艺。
5.在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6.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7.我国封建社会官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教育内容独尊儒学。8.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9.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内容包括“三科”和“四学”,其中“三科”是指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是指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但各科都贯穿神学。10.欧洲封建社会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11.资本主义社会,在教育组织形式中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1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重要手段。
14.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
15.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16.根据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17.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18.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教育的性质主要由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1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20.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并揭示教育规律。
21.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2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教育学。
2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为开端。24.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作者是克鲁普斯卡娅。25.杜威的现代教育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方法是做中学。26.《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2.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3.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社会条件。
4.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分歧。在西方有“生物起源说”和“模仿起源说”,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5.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6.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学校便出现了。
7.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种形态。
8.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
9.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10.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1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2.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13.二战以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1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15.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16.在中等教育中,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17.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了变化。
18.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
19.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20.西周以后,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21.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2.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23.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作为学校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24.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
25.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26.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27.在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其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其僧侣是唯一的教师。28.古代埃及,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29.“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30.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31.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32.古罗马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义,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33.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以及刻板性。34.古代学校教育中,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一,实质上都服从于治人之道。
35.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
36.在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37.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38.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39.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40.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
41.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42.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43.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4.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4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46.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47.孔子认为“有教无类”,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论语》里。
48.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49.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50.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51.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实是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开而弗达”。
52.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53.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54.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的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55.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口号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56.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爱弥尔》。
57.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口号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
58.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59.英国哲学家洛克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另一方面,他的主张又是“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轻视国民教育。
60.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61.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62.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63.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与《普通教育学》也大不相同。
64.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65.杜威认为教育应使学校中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和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66.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作为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的格局开始被打破,导致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从研究内容看,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教学领域。67.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8.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指导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69.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目标。
70.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而在《纲要》中提出的“六大工程”中,首当其冲就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
1.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
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3.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
4.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墨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5.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
6.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可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7.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8.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9.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10.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11.我国战国时代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荀子。
12.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所谓发展关键期。
13.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14.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5.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16.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1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8.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9.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0.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21.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2.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5.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6.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7.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8.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
9.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10.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1.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12.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13.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
14.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15.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是舒尔茨。
16.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17.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19.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20.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21.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22.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还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23.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4.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25.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26.科学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27.早先,科学研究活动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
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28.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29.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人了知识经济的时代。30.教育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
31.从形态上,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2.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观处于核心的地位。
33.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而获得传递和保存;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34.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
35.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
36.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37.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墨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38.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39.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可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2.个体的人身心发展状态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3.个体身心发展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4.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和发展。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6.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7.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8.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9.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10.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11.我国战国时代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荀子。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3.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14.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即内因和外因通过实践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综合作用。
15.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6.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所谓发展关键期。
17.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认识发生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18.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9.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超常发展其他方面的得到部分补偿。
20.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够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说明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1.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22.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23.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24.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5.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6.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2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28.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9.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30.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1.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32.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33.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34.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35.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6.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37.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38.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39.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40.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41.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意谓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倾向。
42.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43.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44.初中阶段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45.在个体发展中,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46.“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47.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
48.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
49.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
50.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
51.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3.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两大对血的理论观点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 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7.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8.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式分工机器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9.教育目的规定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10.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1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12.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3.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4.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15.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时间是在1902年。
16.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颁布的时间是在1903年。
17.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颁布的时间是在1912年。
18.1958年的学制改革坚持了“三个结合”和“六个并举” 的具体原则。
19.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0.在义务教育学制年限方面,目前我国实行“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九年一贯制以及幼儿园、小学、初中一贯制等多种形式。
21.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三个结合”的原则是指统一性与多样性 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22.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在:重视学前教育;小学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23.1951年,中央政府公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废除旧学制,实行新学制。24.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25.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3.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4.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5.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6.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7.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
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我们掌握了制定教育目的的原理,就可以把这些原理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
9.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10.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
11.学校教育目的层次可以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12.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
13.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
14.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15.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6.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7.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19.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2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21.美育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2.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23.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24.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1.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2.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是创造性。
3.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4.教师不直接创造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
5.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首先要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6.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主要是由学生所具有的自觉性、向师性和模仿心理特征所决定的。7.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和教学相长。
8.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决定因素。
9.教师劳动创造的价值,并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存在学生身上。也就是说教师劳动的价值有明显的隐含性。
10.古人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表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1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之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12.就师生关系所指向的目标而言,分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就师生关系发生的形式而言,可分为组织关系和心理关系。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其最基本的要素。2.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3.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教师被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5.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6.韩愈在《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能的一句名言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揭示了教师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7.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8.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9.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
10.教育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11.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12.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固然是重要的和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的发展。13.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14.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5.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6.由于学生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点。
17.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1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维护儿童权利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9.青少年是社会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20.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21.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2.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
2.构成教学过程的三个最基本要素是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结果。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4.“接受学习”的创始人是奥苏贝尔;“掌握学习”的创始人是布卢姆;“发现学习”的创始人是布鲁纳。5.教学原则具有指导性功能和整体性功能。
6.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长的过程。7.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了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等。
8.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班、组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分组教学。9.西方第一部教学方法论著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0.教学是完成德育任务、智育任务、体育任务、美育任务、劳动技术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11.在各项教学任务中,应当以传授基本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为基础。12.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之所以要以直接经验做基础,因为书本理论知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13.倡导“儿童中心”的教育家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1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15.备课要做到三备,具体讲就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16.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17.对课堂教学最早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8.中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八个,它们是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练习法。
1.关于什么是教学,在近代教学论发展历程中出现三次论争,主要有:“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的论争。“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的论争,“科学主义”学派和 “人本主义”学派的论争。
2.“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而“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
3.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等。
4.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5.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6.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7.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
8.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科学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9.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
10.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
11.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
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13.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
14.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15.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
16.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17.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认识的方式问题。
18.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19.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感觉逐渐逼近事物,进而形成认识。
20.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一联想一系统一方法。
2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应分为:情景一问题一观察一解决一应用。
22.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
23.教学过程其内部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24.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认识。2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6.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7.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来的观点。
28.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活动过程。
29.教学规律,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30.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31.有别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32.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
33.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智力和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4.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5.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6.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
3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8.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39.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存在着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
40.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
41.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等几个阶段组成。42.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43.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
44.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对教学原则进行了各自的概括,其中孔子提出启发式原则,布鲁纳、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原则。
45.教学中的生活实际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
46.促进学生发展,要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47.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的原则被称为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48.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原则被称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
49.“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50.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51.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52.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3.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2.在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的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可以把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5.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和论证的过程。
6.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7.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谈话,都应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谈话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发挥谈话法作用的关键所在。
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9.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10.读书指导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
11.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13.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4.参观法能够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接触社会中受到教育。
15.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6.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洪、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17.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8.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9.实习作业法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
20.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21.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22.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23.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24.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受教育的人数不多,学校教育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
2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26.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7.贝尔一兰喀斯特制又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其创始人是英国一位名叫贝尔的牧师和一位名叫兰喀斯特的教师。
28.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29.贝尔一兰喀斯特制仍然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并不是直接面向全班学生,而只是面向一部分学生——“导生”。
30.在文纳特卡制中,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另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31.所谓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32.外部分组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进行分组数学。3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34.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35.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36.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37.所谓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8.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
39.课的分类,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以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4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41.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42.若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课堂教学教师教的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43.教师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
44.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和积极性高。
45.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一般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46.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47.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48.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49.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50.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贯彻客观性原则,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评价方法客观和评价态度客观。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用榜样人物优良品德来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德育方法叫榜样示范法。3.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4.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6.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
7.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8.通过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属于实际锻炼法。
9.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锻炼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1.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总称。
2.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3.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7.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8.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9.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
10.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1.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12.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13.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14.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格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15.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16.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17.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18.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19.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20.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
21.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22.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3.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的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24.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说理教育法。25.教师运用环境、自身和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德育的陶冶教育法。
26.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27.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28.我国新时期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29.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皇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30.1986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中明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31.近20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螺旋循环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纲要。
32.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干特点是:社会主义方向性;全民性和民主性;变革性和开放性。33.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
34.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35.“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这就是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
36.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
3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过程中,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38.和马卡连柯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集体教育,所不同的是,他主张集体和个人的和谐一致,在集体中也要进行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
39.“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
40.涂尔干认为德性是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
41.杜威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能满足人的愿望、需要和兴趣的就是有道德价值的。
42.杜威提出道德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43.杜威提出的道德教育几方面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负责的精神,与人合作的态度,新个人主义。
44.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
45.社会学习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46.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
47.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的教育问题。
48.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三个水平依次是: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1.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方式有:(1)互相访问;(2)建立通讯联系;(3)举行家长会;(4)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3.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4.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施行的各种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三、名词解释 1.教育
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入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形式化教育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3.非形式化教育
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4.学制
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5.义务教育
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6.普通教育
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7.职业教育
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8.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9.全民教育
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10.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11.教育世俗化
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12.教育多元化
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13.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4.苏格拉底产婆术
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15.自然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的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16.洛克“白板说”
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1.人力资本理论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2.教育资本储藏量
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科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4.技术
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5.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和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6.校园文化
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可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1.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内发论
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3.外铄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4.主体实践论
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与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这称为“主体实践论”,即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发展关键期(发展最佳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发展最佳期。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错过了这一时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6.成熟
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7.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8.人的价值
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9.人的潜能
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10.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11.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12.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14.遗传
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15.个性
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16.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17.环境
指在个体生活当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18.身心发展年龄特征
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1.教育目的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
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或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3.课程目标
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4.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5.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6.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7.智育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8.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9.美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10.感受美
指的是人对自然、社会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能力。11.创造美
个体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对 美的创造。
12.劳动技术教育 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的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1.教师职业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包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3.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三、名词解释
1.教学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2.教学任务
是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3.基础知识
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4.基本技能
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如阅读、写作、计算、问题解决,以及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发展为技巧。
5.智力
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6.体力
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7.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习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8.认识的间接性
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认识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
9.教学规律
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10.探究式学习
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11.教学模式
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12.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13.循序渐进和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
指教学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14.教学策略
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在现代,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1.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2.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3.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4.谈话法
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5.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6.读书指导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觉直接感受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8.演示法
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9.参观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或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11.练习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2.实验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13.实习作业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5.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16.贝尔一兰喀斯特制
又称“导生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转授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17.道尔顿制
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18.文纳特卡制 1919年,美国人华虚朋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19.分组教学
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20.特朗普制
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21.小队教学
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22.班级教学
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3.课的结构
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24.教学评价
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25.诊断性评价
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26.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27.总结性评价
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终结评价。28.相对性评价
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9.绝对性评价
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闻的差异为目的。
1.德育: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2.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5.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
6.道德教育: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9.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格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10.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11.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1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3.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4.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15.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17.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8.前景教育原则
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或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19.平行教育原则
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20.道德内化
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21.道德两难法
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便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四、判断题
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2.从古至今,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职能。(×)3.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4.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国完全普及。(×)5.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趋分化。(×)6.二战以后,教育的国际交流得到加强。(√)7.根据历史记载,中国直到西周才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8.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毫无积极意义。(×)9.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10.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11.教育的多元化就是指教育思想的多元化。(×)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的是启发式教学。(√)1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就是指人要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14.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仅仅是对教育方法的批判。(×)15.迄今为止,教育学仍是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16.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活跃与繁荣时期。(√)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2.学校教育应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3.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制造舆论。(×)4.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而与一个国家的教育无关。(×)5.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6.教育的规模、速度与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8.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9.教育对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教育与劳动力毫无关系。(×)10.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1.人力资本就是指人本身,同时人力资本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唯一要素。(×)12.教育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福利事业,而不具有生产性。(×)13.科学能够自动地对教育发生影响。(×)14.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只能被动接受。(×)15.新科技革命为培养目标个性化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16.受新科技革命的影响,教育更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7.文化越是发达,其承传越依赖于系统的教育。(√)18.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柳宗元主张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平等。因此,中国历史上师生关系的主流是师生平等。(×)1.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2.人的身心发展只需要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践。(×)3.外铄论者一般不重视教育的价值。(×)4.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身残志坚的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取得惊人成就,这说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性。(√)5.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6.遗传决定了人的未来,一个遗传素质优良的儿童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7.孟母择邻和我们当前流行的择校是一回事。(×)8.我们既要注意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更要注意小环境的影响。(√)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条件的。(×)10.随着网络的盛行,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接受教育,因此让孩子在学校上学与在家自学是一样的。(×)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人迟早会被知识和技术所奴役,人的价值将荡然无存。(×)12.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13.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向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1.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2.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和理想性,所以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4.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教育目的是共同的。(×)5.体育的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6.智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7.美育就是艺术教育。(×)8.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9.教育提倡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1.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由于教师工作领域较为狭小,因此教师角色具有单一性。(×)3.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教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有高深的学问。(×)4.有人说只要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5.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素养就是指学好专业知识。(×)6.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为现实的发展。(×)7.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8.有人说师生关系是一种知识授受关系。(×)9.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10.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1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12.教师的职业是出卖知识的职业,师生关系是推销员和顾客的关系。(×)1.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动。(×)2.教学就是人们常说的智育。(×)3.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就是指课堂的上课活动。(×)4.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5.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6.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7.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8.学生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的。(×)9.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10.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11.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活动,同时也是人文艺术活动。(√)1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老师的作用并不重要。(×)13.教学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是同一过程。(×)14.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15.现代教学策略追求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2.上好一堂课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3.教学的组织形式因人而异,不受其他条件的制约。(×)4.分组教学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缺陷,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教学组织形式。(×)5.班级教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6.教学评价仅仅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7.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8.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9.贯彻客观性教学评价原则,就是指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1.德育就是政治教育。(×)2.德育只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不具有继承性。(×)3.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4.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5.德育方法仅指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6.德育过程必须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7.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8.人的品德一旦形成,将不再改变。(×)10.德育的全民性仅仅指德育的对象包括全体人民。(×)11.德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所以我国德育仅对国内社会开放,不能对国际社会开放。(×)12.传统德育教育中“强灌”的方法还是有坚持的必要。(×)13.在集体教育思想方面,苏霍姆林斯基与马卡连柯是完全一样的。(×)
五、简答题
1.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答案要点)
答: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有:(1)永恒性;(2)历史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3)相对独立性。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3.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制约教育目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几方面。(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三方面。4.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答:(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几方面。(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几方面。5.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6.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制约性。
答:论述要点:一方面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l)制约教育目的;(2)制约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3)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4)制约学校结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7.试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答:论述要点:一方面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是:(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另一方面,教育要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主要是受以下规律的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发展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8.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答:教育主要受以下四方面规律的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发展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9.教育学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答: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10.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哪些。
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1.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答: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起着承传、改造和创新。
(1)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传递人类文化特别是人类文化精华的重要手段或工具。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和深入,文化的承传就越来越依靠系统的教育。(2)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
①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选择和对教育方式的选择来实现。这种选择主要包括:第一,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第二,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第三,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效率较高的文化要素。
②教育对文化的整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文化只有经过教育的整理,才易于被年青一代理解和接受。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3)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总体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2.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对今天的教育有哪些影响? 答: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价值取向有三个方面需要明显改变:认知上有重传统与权威的价值取向,人事上有重功名的取向,道德上有重“忠孝”的取向。
(1)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对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2)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的影响。
在教育价值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人作为评价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在教育质量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和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做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结果造成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3)重“忠孝”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学生观的影响。
“忠孝”、“服从”价值取向影响对学生的态度,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是有决定性的意义。
(3)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做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样的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4.概括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实践要求。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人的身心的不同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特别要抓住发展关键期。(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点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以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方面。互补性要求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性特征,对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第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或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试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我国学制改革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首先要使教育内部各级各类学校结构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其次,要使教育同外部的比例关系合理,把整个学校系统纳入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轨道,使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做出科学的宏观预测。(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所谓统一性,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应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做出统一的发展规划,形成统一的教育体系;所谓多样性,是指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应具有多层次,多规格的具体培养目标及各种类型的办学形式和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多样性要求。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普及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首先,应面向社会对全体成员进行普及教育。学制系统中,义务教育是一个重要阶段,承担普及任务;其次,考虑提高,培养高一级人才;总之,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较长的时期内,教育体系应与经济建设相适应,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稳定性;在稳定的前提下,随着不同情况的出现,可对学制的某一方面适当做些调整,这就是灵活性。在学制改革过程中,须把稳定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l.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有:(1)尊师爱生。主要是指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2)民主平等。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相互间存在依赖关系。
(3)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含义有三方面:教可以促进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学生可以超过老师。2.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和热爱学生。
第二,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
第三,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
第四,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要能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启发学生自省改过。3.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①复杂性、创造性。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教师的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创造性指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②连续性、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的时间界限,上班前、下班后都可能是教师劳动的时间。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③长期性、间接性。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④主体性、示范性。主体性指教师的劳动手段是教师自身。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教师的劳动为什么具有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教书又要育人。教师要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所要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是多样性的。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经常要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同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从总体来讲,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的“教育机智”。6.教师的品德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伟大的事业,也是崇高的事业。教师应为此感到光荣和骄傲,并准备为之献身。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②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爱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③协作精神。教师所从事的是培养人的事业,人的成长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才的成长是多办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必须时时处处对自己严要求,身教重于言教。
7.对于教师爱生方面有哪些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其特定的要求:①对学牛的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②对学生的爱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③要全面关怀学生;④要关爱全体学生;⑤教师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8.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的知识修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9.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具有制定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和组织教育各方面力量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是教师最经常用于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教师要具有组织管理班集体和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能力。④自我调控能力。教师要具有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表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反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能力,以及调整预定计划,适应变化的能力。1.学校为什么要以教学工作为主。
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是因为:(1)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其他如总务工作、行政工作都是由教学工作派生出来的,它们是围绕着教学工作而开展的。(2)教学工作是学校作为社会部门区别与其他社会行业的根本所在。学校正是由于大量的和系统的教学工作才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校。所以,只有以教学为主,才能真正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2.为什么说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上课成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因为:(1)上课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直接表现。对教师来说,是他的思想、教学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来说,是掌握系统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个性的反映。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2)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是上课的准备,课外作业、课外辅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 延续和补充,都是在上课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要做到:(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师的讲授应抓住重点、难点、关键,“少而精”,做到“点”和“拨”的作用;(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4.合作教育学思想中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合作教育学思想中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的过程。一是改变以往师生不平等的关系,代之以一种合作、信任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解放教师,把教师从各种形式主义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三是改变强制性的学习,给学生一个依靠点,使学生相信,他将获得成功。(2)提倡超前学习。既超越教学大纲的规定,提前学习某些材料,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并在某些复杂课题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3)主张大单元教学。认为把教材进行综合处理,使之联结为一个个大单元进行教学,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大大增强学习的知识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4)倡导没有强制的学习。反对分数成为学生学习的惟一动机,而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5)给学生提供学习依靠点。反对给学生补课,认为应该通过给学生学习依靠点,即一种引导性的叙述线索、解题的规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6)引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5.教学评价如何分类。
以教学评价的不同方面为依据,通常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以下几种:(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①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②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③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①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②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决定性评价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
6.程序教学法的分类。
程序教学,主要分为两类,既直线式的程序和分支式的程序。(1)直线式程序,是美国人斯金纳首创的。其特点,是把学习材料由浅人深地直线编排,并把这些学习材料分成许多连续的小步子,然后呈现每一步时,要求学生进行对答反应。如果答对了,机器就出现正确的答案,然后再进行到下一步。每个学生都要按照机器规定的顺序学习,不能随意跳跃任何步子。(2)分支式程序,是美国克洛德创立的。它采取多重选择反应,以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学生在阅读一个单元教材之后,立即对他进行测验。检测题下有几个正、误的选择答案,让学生选择。如果选错了,便引向一个适宜的单元,再继续学习下去,或者会回到先前的单元,再学习一遍,然后再引进新内容的学习。分支式程序通过学生的选择,走向不同的支线,以适应个别差异的需要。7.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过程。8.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9.教学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10.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法有哪些。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和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和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1.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2.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3.简述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1)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发展过程;(2)影响因素不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3)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4.德育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5.我国普通学校应贯彻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原则;(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6.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7.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1)说理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践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指导自我教育法;(6)品德评价法。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文娱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是什么。
(1)要有明确的目的;(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3.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4.家庭教育的重要特点有哪些。
(1)生活化特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首先表现在它不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它涉及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但主要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尽管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行为中也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自觉性,但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仍然在内容、形式、方法诸多方面带有自己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活化特点。它不需要专门的时间和场所,没有专门的课程和专门的教师,但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能够影响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情感化特点:父母与子女之间由天然的血缘关系而产生的特有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量,使家长的教育行为富于亲和力与感染力,使子女不知不觉的接受。但家庭教育的感情色彩也有可能走向极端,产生负面影响:一是过度溺爱,二是简单粗暴。
(3)多样化特点:家庭教育既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必须依靠严格的制度运行,叉不像社会教育那样难以控制。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由最了解和热爱子女的父母施教,是十分个别化的,比较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所有这些,使得家庭教育没有也不必遵循任何固定的模式,无论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还是教育的时机、场舍、气氛都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5.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是具有和谐的家庭环境,这主要是指温暖、宽松、融洽的家庭气氛,来自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彼此尊重、爱护。其中·作为夫妻的父母彼此相处的状况对于家庭气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营造了家庭教育的良好基础,使得对子女的教育能够事半功倍。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的同时,还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文化建设。
(2)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统一: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应当做到要求合理,对子女的要求要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并且不断根据孩子成长变化的情况调整对他们的要求,尤其要从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还要做到统一,在教育子女上有分歧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但家长应当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否则,不仅要求无法实现,降低教育效果,有时还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此外,对孩子的要求不宜过于繁琐,适当留给孩子自由。
(3)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感情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家长要善于观察、发现子女的变化发展,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合理需求表示理解,并且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予满足。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迁就和纵容,而是指承认孩子与家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承认孩子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能否建立民主的家庭关系,不仅关系到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成败,而且关系到子女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在家庭生活中养成的与人民主、平等相处的态度和能力,可以迁移到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去,从而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就家庭成员而言,父母是年长者和成熟者,也是家庭中较多的具有主动权和决定权的人。因此,能否建立起民主型的家庭关系,主要取决于家长。
(4)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一般说,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的高低,与子女发展顺利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身教重于言教”的古训至今在家庭教育中仍具有实践价值。6.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有哪些。
(1)街道、胡同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进入学龄期后,孩子们生活的范围日益扩大,从家庭扩展到社会。街道、胡同首先成为他们活动的基地,成为他们社会学习的重要场所。由于年龄、爱好、认识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化程度相近,居住在同一街道或胡同的孩子很容易组成校外的同辈群体。这种同辈群体对中小学生影响极大。通过在同辈群体中的相互模仿、交往,他们学习、实践各种各样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形成巩固各种各样社会生活的基本态度。
(2)社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与街道和胡同相比,社区在形态上更加全面和成熟.内部的各种联系也更加深刻和紧密。因此,社区比街道和胡同对儿童青少年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在教育上也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与街道、胡同相比,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内容上,社区教育是广泛多样的。除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正式课程以外.还能丰富和补充大量正式课程没有但对于特定社区的成员十分重要的内容,例如社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
②在时间上,社区教育比学校教育有更多的灵活性。既可以利用学生在校时间配合学校开展,也能够在校外活动的时间内相对独立的开展。
③在形式上,社区教育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正规形式.更可以采取多样活泼的非正规形式。
④在组织上,社区教育有很大的灵活性。既可以由学校组织安排,也可由社区内的某种机构和团体负责承担。还可以由学校和社区共同设计实施。
⑤在资源上,由于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各种机构和组织的设施,社区教育往往具有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在物质资源方面更是如此。因此在某些特定内容和特定目标的教育方面,社区教育凭借其资源上的优势可以起到学校难以起到的作用。
(3)各种校外机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各种校外机构,如少年宫以及各种校外活动站,对满足儿童和青少年成长所需要的多方面需求,特别是由于个性差异导致的每个学生不同的特殊兴趣爱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其他各种非教育机构,对于提供学校所缺乏的教育机会同样具有很大意义。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等,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了解自然和社会都非常有价值。
(4)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计算机网络等。它们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学校和家庭应鼓励学生接触内容健康的传媒,利用大众传媒丰富多样的渠道,增长他们的知识,开拓他们的精神世界。大众传媒对儿童、青少年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是十分强大的,学校和家庭应当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学会比较和鉴别优劣,提高他们的欣赏品位和水平。大众传媒开拓了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弥补目前以教师讲授为主要途径的学校教育难以避免的不足。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中小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各种各样自主性的、探索性的、自我表现性和创造性的学习。7.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1)互相访问:对于班主任、教师、家长来说,互访都是教育孩子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访问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孩子在学校班级和家庭的基本情况;二是互相通报学校、家庭近来发生的重要变化,以及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重要活动、表现和进步情况;三是共同商定今后教育孩子的步骤和方法。互相访问应当注意的是:首先要经常化,不能只是在出现了闻题后进行。其次,双方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后,要让孩子理解、认可这种访问,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请孩子参加。
(2)建立通讯联系:通讯联系的方式很多,书信、联系卡、电话等。通讯联系面广、速度快,可以经常化。多用于传递学生成绩、日常表现、学校及家庭的变化及各种教育信息等。
(3)举行家长会:举行家长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与大多数家长取得联系,效率较高。家长会常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的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上的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表扬优秀的学生.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分发学生成绩册等。
(4)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人选由学校和家长协商推举,应吸收热爱教育事业,活动能力强,教子有方者参加。举办家长学校的目的,是利用学校有利条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通过家长学校,可以向家长传授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介绍、交流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并为遇到教子难题的家长提供帮助等。
(5)举办学校开放日:学校应适当选择时机,举办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安排家长听课,组织家长参观学校各种设施,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等等。学校开放日对于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思想感情,促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增强互相的协作和配合,都能够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
8.简述家庭教育的一般方法。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能否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的的实现,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进行和效果。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此在方法的选择上也应充分体现科学性、丰富性,注意调动一切积极的科学手段和措施,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①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指家长有意识的创造一个优美、和谐、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子女置身其中.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既要安排好家庭的经济条件,美化生活居所,又要全家共同创造和谐的家庭生活。
②说服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子女的自觉性,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建立在对子女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的孩子,具体方式不同。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模拟试题(二)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心理学模拟试题
(二)及答案
一、填空题(在下列每题的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字词,每空1分,共17分)
1、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五经)、(四书)。
4、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夸美纽斯正式提出并推行的,1862年我国在(京师同文馆)首先执行了这个制度。6、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中国最早实行的近代学制。
7、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师范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8、义务教育,也叫(强制教育),是由国家用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强制实行的国民基础教育。
9、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10、教学手段就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11、现场教学和个别指导是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核)四个环节组成。
13、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德育。
14、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中小学各类(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标准、教科书之中。
1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选择题(下列四项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26分)
16、“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是由(⑶《学记》)首先提出的:⑴《论语》⑵《孟子》⑶《学记》⑷《劝学篇》
17、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⑴):⑴《大教学论》⑵《论演说家的教育》⑶《普通教育学》
18、“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⑵)提出的:⑴赞科夫⑵巴班斯基⑶苏霍姆林斯基⑷凯洛夫
19、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①):⑴和谐教育思想⑵教学过程最优化⑶教学发展观⑷全面发展观 20、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①):⑴痒⑵序⑶校⑷学
21、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①):⑴讲述、讲解、讲读、讲演⑵讲述、讲解、报告、讲演⑶讲读、讲演、讲评、讲述⑷讲述、讲解、讲评、报告
2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①):⑴教育的性质⑵教育的方法⑶教育的效益⑷教育的规模
2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③):⑴做人教育⑵职业教育⑶基础教育⑷专业教育
24、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①):⑴基础知识,基本技能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⑷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25、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具有(④):⑴积极作用⑵影响作用⑶制约作用⑷导向作用
26、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发展中起(①):⑴主导作用⑵主动作用⑶领导作用⑷能动作用
27、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③):⑴有明确的奋斗目标⑵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⑶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28、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①):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⑵主体价值⑶创造价值⑷教育价值
三、简答题(共32分)
29、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6分)
答: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分);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2分);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30、简述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6分)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还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
3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8分)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32、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分)答: 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内容正确;教育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教学 组织合理。
33、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是什么?(6分)
答: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陶冶品德、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人的活动。普通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一般包括:
(1)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要完成的首要任务,通常称为“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加学生的体力。
论述题(34、36两题任选一题,35题必做,共25分)
34、学习教育学有何意义?(11分)
答案要点: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既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起点,也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最终追求。(1)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热爱教育工作。(2)有利于掌握教育规律,增强教学能力。(3)有助于提高我们高尚的师德修养,自觉为人师表。(4)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它各门教育学科。
35、为什么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14分)
答案要点:(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涵义(2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选择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倾向。(2)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争论(3分):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a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初期旧式分工使人的发展片面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下,工人“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学说。(3分)b.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实际上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6分)①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②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36、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11分)
答案要点:(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