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城镇化规划
中央城镇化规划:“两横三纵”格局 一张蓝图干到底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其中提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会议提出,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推进城镇化的六大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最关键:户籍制度和就业问题,城市容纳力)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
城镇化“完成时”的中国什么样
中国新闻网[微博]2013-12-16 13:45
多次被本届政府称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的城镇化之路终于有了一个明晰的方案。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首次城镇化工(行情 专区)作会议上,政府就如何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做出战略安排。在这一战略安排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将如何进行?城镇化蓝图轰轰烈烈完成时的中国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
什么样
城镇化关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涉及区域协调发展,更是扩大内需、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在城镇化蓝图轰轰烈烈完成时,这些问题是否能够解决?
全景:布局“两横三纵” 大小城市协调发展
蓝图:在城镇化建设展开若干年后,我国形成了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的“两横三纵”发展格局,20多个重点开发的城市群在“两横三纵”的坐标轴上聚集,而城市群又发挥着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城市的发展带动起中小城市的发展。
解读:“在‘两横三纵’发展格局下,交通沿线的城市圈建设逐步完善,东部地区的传统产业往西部转移,在产业转移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圈慢慢形成,而城市圈又发挥着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城市的发展带动起中小城市的发展。”这是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对于未来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的构想。
会议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并强调,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除了三大城市群外,在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与邻近的地级市用城际高铁联系起来,可能形成区域性的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的重要城市群,包括洛阳、开封、许昌等,已构成半小时经济生活圈;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经济中心,已经形成工程装备、机车车辆、动漫文化等支柱产业;以成都为中心包括德阳、绵阳、乐山等城市在内的城市群,科技资源雄厚、制造能力强、农业发达。
徐逢贤认为,从目前城镇化进展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已经实现城镇化,而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数个城市经济圈,预计2020年基本也能够实现城镇化,而西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进程较慢,预计2025年有望实现城镇化。
生态:新城镇化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道路
蓝图:推窗可见青山绿水,出门能在花园散步,路面干净、花坛馨香,漂亮的楼房掩映在绿色之中,令人陶醉。城市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没有污染的空气、频繁的堵车,社区里面幼儿园、卫生室、购物超市、健身广场等功能完善。
解读: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人口、空间、生态环境等优化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会议明确,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丁元竹表示,中国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人口资源方面的集中度不重合,因此,加强城镇化合理布局,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导致的生态危机,可以让中国走上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此外,会议还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专家认为,把美丽乡村建设当做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还需要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建议注重规划导向、产业支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管理创新、政策引导,通过市场化手段拓宽资金渠道,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参与建设。
人口:2030年中国70%人口将聚集在城市群
蓝图: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我国人口分布呈现出全新格局:相较于现在人口密集拥挤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2030年时 70%的人口都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群中,在代表性城市群京津冀中,北京的百万人口外溢到保定、廊坊等地。在全国,1/3左右的省会城市人口增加到200万-500万,户籍制度藩篱的破除令人口自由流动,大中小城市人口分布趋于均衡化。
解读:“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已经身处城市却未能享受城市化待遇的2亿农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汝信认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本质上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更为重要的是打破身份等级,通过推动户籍在内的系列改革实现真正的农民市民化,“而这样一个过程大概需要20-30年”。
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刘萼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人口分布将呈现新的格局,到2020年将会有1/3左右的省会城市人口增长到200万-500万左右,如长沙、成都等省会城市将会增长到400万-600万之间,沈阳到2020年人口会达到500万以上。“到2030年664个小城市人口都将会增长到50万左右,届时中国人口除了聚集在北上广特大城市外,30万-50万人口的城市将会聚集最多人口。”刘萼说道,届时将会有70%的人口聚集在城市群中,另外30%的人口分布在相对孤立的大城市。
新市民生活:公共服务、就业均等化
蓝图:城镇化若干年后,户籍制度的破冰令全国户籍人口没有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之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制度,人口自由流动到城市中,在医院里享受同样医保报销,在学校里没有借读生,就业时档案不用返回原籍,农民身处城市,切实享受城市服务带来的便利化。
解读:会议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
在汝信看来,农民的市民化待遇首先指未来农民在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与市民均等化,其次就是就业要均等化。“目前各城市农民市民化进度不一样,像陕北等依靠煤矿支柱性产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公共服务方面也发展比较好”,汝信认为,这样的城市3-5年就可以实现市民化待遇。但是有些依靠中央财政补贴的城市由于需要转型到依靠自我发展,农民市民化要到2020年才能实现。
怎么干
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未来的城镇化过程中,财政资金能否满足城市建设的大量需求?城市扩张会不会过分侵占耕地,危及粮食安全?城镇化改革又需要哪些相关的配套改革落实到位?
土地:以盘活存量为主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镇化推进,中国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00多万亩,日益逼近18亿亩的耕地红线。
会议提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城镇化应该是一个有序的过程,通过经济发展、人口自由流动来实现,是一种市场自由配置资源的体现,因此过程中要防止一些地区打着城镇化的旗号摊大饼,大肆圈地,同时要提高土地转让价格,保障农民受益。” 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说。
资金: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吸引民资
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三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仅依靠财政资金来支撑城镇化,不仅不可持续,还蕴涵巨大风险。会议提出,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未来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每年将提高一个百分点左右,城市化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需要增加的基础设施投资即达10万元。每年增加100万城市人口,需要增加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达1000亿元。加上一个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其商品性消费将增加3倍以上。
配套:医疗、财税等改革成关键 业内认为,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土地、公共服务、投融资、户籍、财税一系列配套改革。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房地产管理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多种改革的系统工程。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释放巨量需求的关键仍在于经济和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改革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是目前中国打造城镇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
风险: 城镇化需防范盲目造城运动
虽然中央多次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但不少地方仍旧陷入“重物轻人”的误区,城镇化“大跃进”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会议明确,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认为,过去提起城镇化,大家想起的就是建房子、建桥,而这次强调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实际否定了人为造城、大拆大建的思路。他表示,城镇化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经过一年讨论,最终提出“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非常不容易。
第二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一、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其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会议背景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会议认为,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会议内容
会议要求,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
[2]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主要任务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
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
[1]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二、2014年2月25日山东省城镇化工作会议
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今天在济南召开。会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扎实推进,加强领导,努力开创我省城镇化工作新局面。
省委书记姜异康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讲话,省政协主席刘伟,省委副书记王军民出席会议。
姜异康在讲话中指出,去年12月,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会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想,是指导我们做好城镇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推进我省城镇化工作,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精神实质,指导和推动工作。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以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为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南,努力开创我省城镇化工作新局面。
姜异康指出,要抓住机遇,把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强大支撑。抓住机遇才有希望。目前我省正处在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我省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山东发展的战略之举和长远之计。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持之以恒推进我省城镇化发展。
姜异康强调,要科学谋划,确保我省城镇化发展正确方向。科学谋划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一要站在四化同步发展的高度谋划城镇化,发挥好工业化的主动力作用、信息化的融合器作用、城镇化的大平台作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作用。二要与区域发展布局相协同谋划城镇化,形成城镇化与区域发展协调互动的良好局面,促进人口、产业及各类要素资源合理集聚。三要立足本地实际谋划城镇化,找准自己的发展模式,注重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护。四要依靠群众智慧谋划城镇化,以群众利益为最高原则,以群众满意为唯一标准,多听取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充分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姜异康要求,要扎实推进,用科学方法落实工作任务。扎实工作才能见到实效。坚持规划引领,把产业布局、社会资源、交通网络、管理体制等要素合理高效配置到城镇化发展中。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从各地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循序渐
进,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自身经验,逐步把握规律,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姜异康强调,要加强领导,努力提高推进城镇化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推进城镇化工作的关键。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下更大气力。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努力提高领导推进城镇化的能力和水平。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把中央精神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工作。要认真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努力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内行领导。要形成工作合力,切实转变作风,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不断完善推进城镇化的思路办法,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郭树清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我省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就现阶段而言,应当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以本地城镇化、县域城镇化为重点,进一步巩固扩大济南、青岛双核型的结构优势,加快培育一批100-300万人口的大城市,着力增强县城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积极引导一批示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稳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一要促进区域中心城市扩容升级,高度重视济南、青岛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两市国际化水平,巩固扩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优势。二要顺应县城扩展势头,进一步完善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批30-50万人口的县域中心城市。三要继续支持小城镇发展,科学确定发展脉络,培育其内生动力。四要合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做好统一规划,尊重农民意愿,只有具备各方面条件的,才可以启动实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等原则。
郭树清强调,坚持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必须认真对待已经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要以人为本搞好城镇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建设质量,提升城镇综合管理水平,强化就业支撑,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我省将选择10个左右的市(县),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在试点中,一定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
郭树清就城镇化的七项具体工作讲了意见。一是切实抓好城中村改造,规划必须科学合理,依据规划进行清理整治,妥善处理好原住居民的补偿问题。二是本着安全、便利、美观的原则,加强对老城区、老建筑整治,搞好安全检查和除险加固。三是向农民普及现代生活常识,使他们的生活方式更顺利地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四是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绝不能肆意砍树、填河、炸山、拆房。五是适时调整行政管理体制,支持只辖一区的市把近郊县(市)纳入城市行政区范围,积极推动撤县改市工作。六是稳妥推进农村地区政企分开、政村分开,逐步使乡村干部从企业中脱身出来,做到专业专注。七是盘活土地存量,占和补的土地质量要平衡,绝不能不顾条件盲目推进、大拆大建。
郭树清最后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城镇化工作,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勇于创新,我们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正确方向,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努力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大福祉。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其他省级领导同志,各市党委、政府和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
三、人民日报12月15日社论:积极稳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这次会议集中了全党智慧和力量,取得圆满成功。会议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高度,科学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
大部署,这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指导作用。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1亿,国际社会也普遍肯定中国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视之为中国发展的奇迹之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巨大机遇,更面临诸多难题。尤其要看到,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只要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城镇化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我们一定要牢记,正确的方向就是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只有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把握好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基本原则,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才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要牢牢抓住主要任务,奋力攻坚克难,解决好“人到哪里去、土地怎么用、钱从哪里来、布局如何优化、管理如何科学”等重点问题,进一步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逐步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就能给人们稳定的预期和希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用地结构,就能为城市赢得更多发展空间。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积极化解财政金融风险,就能构筑城市发展的财力生命线。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控制好开发强度,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地区形成若干城市群,就能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升规划管理水平,确保建筑质量,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就能使城市不断增强竞争力、焕发生命力。
城镇化是涉及全国的大范围社会进程,是我国各族人民携手推进现代化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实践。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型城镇化的各项目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实干中,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才能逐渐化为现实。13亿人齐心协力搞建设,有足够的历史耐心、有顽强的改革决心、有坚定的发展信心,一砖一瓦不马虎、一张蓝图干到底,我们就一定能够开拓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新境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三篇: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2014年中央城镇化会议的召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政考点。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考点1:召开时间】2013年12月12日到13日在北京举行。【考点2:主要内容】
会议要求,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考点3:重要任务】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 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第四篇: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全文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会议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齐心协力把推进城镇化工作切实抓好抓实。
会议号召,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还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将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修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出席会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城镇化工作的负责人,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中央管理的部分企业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军队及武警部队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第五篇:中央城镇化会议解读
中央城镇化会议解读:人到哪去、钱从哪来、地怎么管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尽快把每个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拔苗助长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会议要求,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 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三大城市群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彩语言辑录
——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格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布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
——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新闻背景 数据见证我国城镇化
据新华社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记者梳理了权威部门发布的有关数据,见证了我国城镇化推进步伐。
199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18.9%。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
到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人,城镇化水平为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十二五”前两年分别提高了1.32和1.3个百分点。
——据测算,2001年到2011年10年期间,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拉动消费增长1.8个百分点。
■解读
人到哪去·钱从哪来·地怎么管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回应社会三大关切
据新华社电展望未来,亿万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尽快实现市民化?财政资金能否满足城市建设的大量需求?城市扩张会不会过分侵占耕地,危及粮食安全?日前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传递出一系列重要信 息,对这些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给予了充分回应。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优先解决存量
目前,我国已实现52%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但只实现了35%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7个百分点之差使2亿多名农民工难以享受到城镇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他们的收入、就业、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都成了难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肯定要解决,但要有进度、有顺序,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搞‘一刀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那么,谁先谁后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说明这部分人是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应首先解决这部分人中有能力、有意愿的落户城镇。”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陈飞说。
陈飞认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历史欠账和财力所限,城镇化应坚持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原则,首先解决存量问题,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财力的增加,再逐步转向以市场无形之手解决增量问题。
城镇化将成民间资金新的投资渠道
加快推进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据国家开发银行预计,未来三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资金需求量将达25万亿元。“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徐洪才指出,如果光靠财政资金来支撑城镇化进程的话,等于逼着政府盲目举债、寅吃卯粮,不仅不可持续,还蕴含巨大风险。
那么,钱从哪里来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多元可持 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和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可以充实地方财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地方积极性;放宽市场准入,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目前,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投资渠道。只要政府能够提供公平竞争机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一定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城镇化。”张立群说。
城镇建设用地将以盘活存量为主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城镇化推进,我国平均每年减少耕地600多万亩,日益逼近18亿亩的耕地红线。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是对土地相对粗放的利用。但面对粮食安全这个大问题,我们的城镇化不可能永远无节制占用耕地。”陈飞说。
那么,城镇建设用地从哪来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同时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
徐洪才认为,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耕地的红线是不能触碰的,腾挪的空间要通过土地集约化来实现,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换句话说,未来城镇化的过程,一定是土地集约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