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体会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体会
专业: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学号:20139010457 姓名:吴肖平
一、城镇化的背景
“城镇化”概念产生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与城市化相对应,特指意图通过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农村人口离土不离乡的空间转移,通过优先和积极发展农村小城镇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是“城镇化”的典型发展模式,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则是当时为贯彻“城镇化”主张所采取的政府决策。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短缺,对城镇居民的粮油等物资的供应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因而从政策和制度上设置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壁垒,走的实际是一条反城镇化道路,使得城镇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程度日益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在此条件下,我国城镇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是个必然趋势。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发展小城镇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大战略”就这样被正式提了出来。
二、城镇化理论
1、聚集—扩散理论
(1)集聚效应:集聚是因为在工业布局的技术因素影响下,最高的经济效益是通过最大限度的空间集中而获得,其结果是工业由农村疏散布局方式集中到农村中心,随后,人口、建筑等要素在农村快速发展。包括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两个子概念。
(2)扩散效应: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发展速度将放慢,原来已经积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始寻求更高的发展机会,于是出现由增长点向周边地区的扩散,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2、双重二元结构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指出了二元结构的困境,他认为,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指旧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逐步转向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双重二元结构,即位于农村地域上的农村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以及位于城市地域上的城市传统工业区和城市新型经济区。由此构成了城乡双重二元矛盾,使以往的城乡矛盾更趋复杂。
3、中心城市发展理论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在他的重要著作《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中心地理论,他从经济学观点来研究城市地理,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他的基本理论要点是把一个区域分为一个中心点和六边形上均匀分布的6个点,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和交通3个方面对城镇等级、规模及分布进行研究。中心地理论表明,城市服务功能的档次决定着中心城市的等级及其吸引范围。
4、“广义小城镇学”理论
(1)“城乡磁铁”论
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城市—乡村磁铁。他设想出三种磁力:城市、农村和城乡接合。为此绘制了“三磁铁图”,认为可以把城市和乡村当作两块磁铁,它们各自力争把人民吸引过去。然而还有一个与之抗衡的劲敌,那就是部分吸取二者特色的代表新生活方式的第三块磁铁:城市—乡村磁铁这个磁铁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而尽可能地避免了二者的缺点。
(2)地区城市理论
刘易斯·芒福德提出的地区城市理论设想是对霍华德“城乡磁体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城镇发展问题上,芒福德提出了地区城市理论设想,即在一个大城市地区范围内,设置许多小城市,再用各种交通工具把这些小城市连接起来。目的是在大城市周围通过设置这些小城市来构建一个区域,形成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关系。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1.城镇化进程仍然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从1950年到2008年,中国的工业化一直超前于城镇化, 2009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问题才得到基本解决,但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的过程。
2.在城镇化进程中,过分注重数量和规模,而忽视质量与效率。城镇化质量核心标志是实现城镇化的居民的经济收人和生活水平是否稳定提高,有无必要的保障,城镇能否可持续发展。2O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许多城市和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盲目追求指标,不务求实质,城市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全,第三产业比重小,特别是城镇生态环境治理设施不健全、运行不正常,造成城市运行成本高、运行效率低,从而大大削弱了自身的辐射力和向心力,难以承担地区经济中心的职能。3.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的过程本应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而发生的,从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向一元社会结构转化,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不仅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4.地区发展失衡,城镇空间分布格局不合理。从空间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密度呈东高西低,东密西疏,由东向西递减分布,东部城镇数量较多,但多数城市集聚功能较强而扩散功能较弱;中部地区城镇数量明显不足,城镇规模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城镇体系总体功能的发挥,城镇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5.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城镇化过程中各方面利益没有得到有效协调。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遏制。第二,城镇空间扩张没有相应带来人口更多地向城镇集中。第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普遍地、均等地惠及城乡人口。第四,在征地、拆迁、旧城改造等方面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造成了一些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的国情要求遵循客观规律,从长远的发展目标上,引导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步入健康、有序的轨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促进城镇的合理布局
政府要在完善对城镇居民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通过规划,改善城镇间的交通设施配备条件,尽量缩小地区间和不同规模城镇间区位条件和公共交通设施配备的差别,以利于创造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镇之间良好的公平竞争条件,并有利于公共基础设施在城镇之间的共享,使城镇的公共资源的分布更为合理。
2、合理利用土地,规范土地市场改革
要严格限制城镇发展中对耕地的占用,特别是杜绝通过各种形象工程和政府办公工程对土地的滥占。要严格禁止侵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允许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改革土地出让金征收制度,把一次性征收变成长期收益或者是改不动产税的方式。从促进农村非农就业的长远目标出发,对于工业用地的供给和分配,应注意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有投资机会的城镇,应给予重点支持和考虑。
3、把农民工纳入城镇居民的服务范畴
应把在城镇暂住的外来流动就业人口,纳入人均GDP和各项公共服务的统计范畴,各级城镇政府在确定年度预算时,应把农民工的服务问题列入在内。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应建立政府的服务机构或者街道办事处等,警力和治安机构的配备应把农民工的数量作为重要依据。应取消政府公共服务对外来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的歧视,应取消在办理城镇政府有关服务项目中,要求出示本地身份证件的限制。在购买经济适用房和租用廉租房、购买汽车办理银行贷款手续等,以至于办理婚姻、出生、计划生育等事宜,应允许持有暂住证明的外来农民工享有同等权益。城镇的就业不应对农民工实行限制,应开放所有的岗位,允许农民工参与就业竞争。城镇对低收入人口的就业培训计划,也应该把农民工作为培训对象。应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农民工的定居和落户创造条件
4、把城镇的公共服务向与城镇连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延伸
应允许在城镇规划区内国有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并存。城镇政府应把公共基础设施延伸到与城镇连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把城镇市政管辖的给排水、供电、交通、有线电视和网络以及垃圾处理等设施延伸到“城中村”和已经与城镇连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内。使城镇的公共服务更迅速地扩展到有条件步入城镇化进程的农村地区。城镇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网络也应尽快地覆盖这些地区,改变在城镇辐射区范围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给自足的基础设施供给方式。通过城镇公共服务的延伸和对城乡居民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城镇密集区和工业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农村区域的城镇化进程。
第二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臵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第三篇: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并作了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2012年,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会议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
会议要求,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会议要求,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会议强调,推进城镇化,要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注意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制定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则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制定相应规划,创造性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要求来看,主要任务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第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第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进城镇化,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做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一张蓝图干到底。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第五,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第六,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要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也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编制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多听取群众意见、尊重专家意见,形成后要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使之具有法律权威性。
会议指出,城镇化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镇化是长期的历史进程,要科学有序、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要实行差别化的落户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引导产业转移。要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和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具体工作中,要科学规划实施,加强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从实际出发,锐意进取,扎实工作,齐心协力把推进城镇化工作切实抓好抓实。
会议号召,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还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部门将根据会议讨论情况作出修改。
第四篇:林业办公室关于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体会
建国60年来,中国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林业工作会议,目的就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长期以来,林业一直是国民经济链条上的弱势产业,18亿亩耕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43亿亩林地却没有解决13亿人的用材问题,更没有满足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弱、林区困、林农穷”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瓶颈。然而,占我国国土面积69%的广大山区以及占我国总人口56%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山区人口,恰恰显示出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发展林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一、林业是现代农业的绿色屏障。
这次会议明确指出,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是一项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发展林业,可促进林业增效,满足生态需求,能为农业生产建立生态屏障。我们知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会大量侵蚀耕地,是农村生态环境的两大问题。水土流失,不仅带走大量的有机肥,还造成江河湖泊淤积,水库库容流失,水利设施效能衰减等一系列问题。在全球森林资源减少的大背景下,生态脆弱,必然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的产生。近年来,旱、涝、冰冻雨雪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就拿我们东至来说,1995年发生的洪涝灾害,引起山体滑坡,冲毁村庄、桥梁、农田,想必大家记忆犹新;2008年的冰冻雨雪灾害压毁房屋,压坏电缆、电器设备,压断、压倒森林树木,我们都亲身经历。这些都充分说明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发展林业,增加森林覆盖率,可有效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维护水利设施发挥效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抵御自然旱、涝、冰冻、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保护农田的生产能力,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林业是农业有效增长的生态支撑,是农村绿水青山的重要基础,对优化、美化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林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力。
动力不足,效益不高,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制约现代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当前,我国林业产出率不高,林区发展落后,林农收入低,‘三林’问题突出”。因此,必须发挥林业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释放林地、物种、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从而从整体上增强林业发展动力,全面提升林业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率。
要达此目标,我们主要的依仗在山区林区丰富的林业资源。8000多种木本植物、24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3万多种野生植物、1000多种珍贵经济树种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林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林木产品加工业、森林旅游服务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这些农村家门口的产业项目,大大拓展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林业市场潜力大,产业链条长,横跨一、二、三产业,带动能力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带动木竹加工、干鲜果品、森林食品、药品加工、林产化工等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小城镇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全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市场空间日益扩大,木材及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为农村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林业与农民关联程度高,劳动力投入多,可以吸纳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直接增收。发展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新兴林业产业及林产品加工产业,又为农民就业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让更多农民在第二、第三产业找到就业机会。
东至林业的产业同样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占全县国土面积61.86%的林地所产生的产值却非常地低,我们仅从2008年农林牧渔来作个比较:2008年农业产值为257486万元、牧业为54975万元、渔业为35448万元,而林业为17095万元,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东至近几年在林业一二三产业发展上已迈开了坚实的步伐。我们的一产,在营林方面,2009年全县成片500亩以上造林7处,100-499亩成片造林60处,全县大户承包荒山荒地造林、农户联户造林面积连年递增,机械化作业率逐年提高,促进了林业用地的良性流转,带动了林农投资林业的积极性。木塔乡原郑村村支书郑秋来在,尧渡镇个体老板黄光义,洋湖镇南山村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石世亮等通过租赁、买断等方式投资林业,栽植泡桐、外松、喜树等,经营面积均在500亩以上。苗木花卉方面,东至县“瀚青生态”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地园林绿化工程公司获得“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称号。我们的二产,凯林公司、森隆鑫木业、东杰建材、双辉竹业等为代表的精加工、上规模、产值超千万的企业逐渐涌现。我们的三产,仙寓山、南溪古寨生态旅游扬名远近,
第五篇:林业办公室关于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体会
建国60年来,中国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林业工作会议,目的就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长期以来,林业一直是国民经济链条上的弱势产业,18亿亩耕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43亿亩林地却没有解决13亿人的用材问题,更没有满足社会对生态的需求。“林业弱、林区困、林农穷”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新瓶颈。然而,占我国国土面积69%的广大山区以及占我国总人口56%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山区人口,恰恰显示出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发展林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一、林业是现代农业的绿色屏障。
这次会议明确指出,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是一项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发展林业,可促进林业增效,满足生态需求,能为农业生产建立生态屏障。我们知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会大量侵蚀耕地,是农村生态环境的两大问题。水土流失,不仅带走大量的有机肥,还造成江河湖泊淤积,水库库容流失,水利设施效能衰减等一系列问题。在全球森林资源减少的大背景下,生态脆弱,必然导致各种自然灾害的产生。近年来,旱、涝、冰冻雨雪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就拿我们东至来说,**年发生的洪涝灾害,引起山体滑坡,冲毁村庄、桥梁、农田,想必大家记忆犹新;20**年的冰冻雨雪灾害压毁房屋,压坏电缆、电器设备,压断、压倒森林树木,我们都亲身经历。这些都充分说明生态建设任重而道远。发展林业,增加森林覆盖率,可有效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维护水利设施发挥效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抵御自然旱、涝、冰冻、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保护农田的生产能力,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林业是农业有效增长的生态支撑,是农村绿水青山的重要基础,对优化、美化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林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力。
动力不足,效益不高,是当前林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是制约现代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说:“当前,我国林业产出率不高,林区发展落后,林农收入低,‘三林’问题突出”。因此,必须发挥林业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释放林地、物种、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聚集,从而从整体上增强林业发展动力,全面提升林业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率。
要达此目标,我们主要的依仗在山区林区丰富的林业资源。8000多种木本植物、24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3万多种野生植物、1000多种珍贵经济树种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林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林木产品加工业、森林旅游服务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这些农村家门口的产业项目,大大拓展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林业市场潜力大,产业链条长,横跨一、二、三产业,带动能力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可以带动木竹加工、干鲜果品、森林食品、药品加工、林产化工等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小城镇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全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市场空间日益扩大,木材及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为农村发展林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林业与农民关联程度高,劳动力投入多,可以吸纳众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直接增收。发展森林旅游、森林食品、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新兴林业产业及林产品加工产业,又为农民就业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让更多农民在第二、第三产业找到就业机会。
东至林业的产业同样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占全县国土面积61.86%的林地所产生的产值却非常地低,我们仅从20**年农林牧渔来作个比较:20**年农业产值为257486万元、牧业为54975万元、渔业为35448万元,而林业为17095万元,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东至近几年在林业一二三产业发展上已迈开了坚实的步伐。我们的一产,在营林方面,2009年全县成片500亩以上造林7处,100-499亩成片造林60处,全县大户承包荒山荒地造林、农户联户造林面积连年递增,机械化作业率逐年提高,促进了林业用地的良性流转,带动了林农投资林业的积极性。木塔乡原郑村村支书郑秋来在,尧渡镇个体老板黄光义,洋湖镇南山村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石世亮等通过租赁、买断等方式投资林业,栽植泡桐、外松、喜树等,经营面积均在500亩以上。苗木花卉方面,东至县“瀚青生态”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地园林绿化工程公司获得“安徽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称号。我们的二产,凯林公司、森隆鑫木业、东杰建材、双辉竹业等为代表的精加工、上规模、产值超千万的企业逐渐涌现。我们的三产,仙寓山、南溪古寨生态旅游扬名远近,“梅山农家乐”等四家森林旅游经营户获得安徽省首批“森林旅游人家”称号,青水湖畔度假村集观光、垂钓、餐饮于一体。所有这些已经预示着我们东至林业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国家林业局提出,下一步要重点完善并落实10个方面的配套改革政策措施,建立起支持林业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林业,力争在森林经营、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林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林下经济以及森林旅游等5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将减免林业收费,减轻林农负担,将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由林木产产品销售收入的20%降至10%,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这些措施和政策的出台,必定会充分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成为挖掘“三林”潜力,发展林业、振兴林区、富裕林农的重要保证。
三、林业是林区发展致富的重要出路。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这些山区主体部分是林地,土地是农民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要解决亿万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问题,必须着眼于山区资源的潜力,特别是林地资源的潜力,如果能将山区的潜力、林地的潜力发掘出来,必将带动整个山区经济的发展。30年前,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实现了包田到户、包产到户,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包山到户、包林到户,迎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发展林业,可以使农民增收。具体地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使农民增加收入。一是按照“谁造谁有”原则,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个体、股份或集体造林,把造林当作种田来投劳、投资,可使农村农民得到风险较低、收入较快的回报。二是将农民手中的林地与社会资本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商品林果和苗木花卉,引导农民将手中的林地出租、转让或拍卖进行林业建设。三是发展林木加工业,实现林业产业化。通过扩大加工规模,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变过去卖原材料、粗产品为就地加工、精加工,提高产品产出利润。四是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森林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合理开发旅游业,既保护了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同时可带动相关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发展林业,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经济林业,可开拓吸收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巨大的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农民工返乡较多的背景下,不少地方出现了“一户承包,全家就业”、“城里下岗,山上创业”的局面,实现了“不离乡可就业,不出山能致富”,缓解了就业矛盾。我县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洋湖镇的周志刚租赁300亩山地发展绿化大苗,胜利江心村的丁士根租地三千多亩发展意杨林等等,这样的例子就不一一枚举。
林业的巨大潜能,必定使林业发展在加快山区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最后,我代表局办公室作个表态,面对新的时期,新的形势,我们将竭力做好办公室各项工作,为工作服务、为领导服务、为各机关股室服务、为基层单位服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