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级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及上交材料费下载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间及答辩前上交材料
1.信科院两专业2008级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定稿截止时间是4月30日
2.信科院两专业2008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时间是:5月13日(周日)全天
3.答辩只有一次机会
不能参加答辩或答辩不能通过的学生 推迟到明年5月再次答辩 亦即推迟毕业
学生上交的材料有: 4月30日前
将填写好的一式两份开题报告和一式两份论文成绩评定表交给各自的指导老师(注意:开题报告必须是学校发的纸质版 不能打印或复印的;同时必须是手写的)
5月13日答辩当天
带上装订好的纸质版毕业论文一式三份(注意:不粘贴学校发的封面)、草稿纸和笔到指定教室答辩
5月20日前
将整理好的最终定稿的纸质版毕业论文一式两份(粘贴上学校发的封面)交到503办公室教学秘书桑老师 学校要存档
各位指导老师上交的材料有: 1.5月9日前
将填写好的论文成绩评定表一式两份、填好的论文指导记录表和签好字的开题报告表一式两份交到503办公室桑老师
(注意:各位导师必须填写好自己所带学生的论文评语和给出成绩 这两项没填全的 办公室不收
学生不能参加答辩)
2.5月20日前
导师们所指导的学生论文电子版(最终定稿的)也要交到学校存档 每位学生的电子版毕业论文以“学生姓名+学号+论文题目”命名文档 然后以导师们自己的名字命名文件夹 打包发给教学秘书桑老师
信科院办公室 2012年3月23日 ?? ?? ?? ??
坏人固然要防备,但坏人毕竟是少数,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防备极少数坏人连朋友也拒之门外。更重要的是,为了防备坏人的猜疑,算计别人,必然会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既没有了朋友,也失去了事业上的合作者,最终只能落个失败的下场。
第二篇:论文答辩时间
关于2011级函授专升本班毕业论文及补考工作安排
1.毕业论文:
(1)2011级函授、夜大专升本毕业生必须在2013年1月20日前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取得联系,按指导老师要求认真撰写、修改毕业论文。不按时与指导老师联系或不按指导意见修改论文者,后果自负。
(2)2011级函授、夜大专升本毕业论文答辩时间为2013年4月6日,地点为安徽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蚌埠市宏业路255号安徽财经大学龙湖西校区)。
2.毕业补考:2011级函授、夜大专升本毕业前总补考安排在2013年4月7日。
安徽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教学管理科
2013年1月10日
第三篇:2008级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及上交材料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间及答辩前上交材料
1.信科院两专业2008级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定稿截止时间是4月30日。2.信科院两专业2008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时间是:5月13日(周日)全天。
3.答辩只有一次机会,不能参加答辩或答辩不能通过的学生,推迟到明年5月再次答辩,亦即推迟毕业。
学生上交的材料有:
4月30日前,将填写好的一式两份开题报告和一式两份论文成绩评定表交给各自的指导老师。(注意:开题报告必须是学校发的纸质版,不能打印或复印的;同时必须是手写的。)
5月13日答辩当天,带上装订好的纸质版毕业论文一式三份(注意:不粘贴学校发的封面)、草稿纸和笔到指定教室答辩。
5月20日前,将整理好的最终定稿的纸质版毕业论文一式两份(粘贴上学校发的封面)交到503办公室教学秘书桑老师,学校要存档。
各位指导老师上交的材料有:
1.5月9日前,将填写好的论文成绩评定表一式两份、填好的论文指导记录表和签好字的开题报告表一式两份交到503办公室桑老师。(注意:各位导师必须填写好自己所带学生的论文评语和给出成绩,这两项没填全的,办公室不收,学生不能参加答辩。)
2.5月20日前,导师们所指导的学生论文电子版(最终定稿的)也要交到学校存档,每位学生的电子版毕业论文以“学生姓名+学号+论文题目”命名文档,然后以导师们自己的名字命名文件夹,打包发给教学秘书桑老师。
信科院办公室 2012年3月23日
第四篇:文学院13届毕业论文答辩时间安排
文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安排
一、第一次答辩:答辩时间 5月18、19日(十二周星期
六、星期日)
5月8日前指导老师将参加第一次答辩的学生名单报办公室,并将参加第一次答辩学生的《嘉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表》(附表6)文学院办公室。
5月10日前办公室公布第一次论文答辩的具体安排并通知相关老师。5月11日前参加第一次答辩的学生将论文交相关老师审阅。
5月20日前各答辩组长将本组未能通过答辩的学生名单报办公室,并将本组已通过第一次答辩的学生的《嘉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分表》(附表5)、《嘉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表》(附表6)、《嘉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人评分表》(附表8)交办公室。
5月21日前办公室公布第一次答辩未能通过的学生名单。
二、第二次答辩:答辩时间 5月25、26日(十三周星期
六、星期日)
5月15日前指导老师将第二次答辩学生的名单及学生的《嘉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表》(附表6)交办公室。
5月16日前办公室公布第二次论文答辩的具体安排并通知相关老师。5月20日前参加第二次论文答辩的学生将论文交相关老师审阅。
5月27日前答辩组长将第二次答辩未能通过的名单报办公室,并将各组已通过答辩的学生的《嘉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分表》(附表5)、《嘉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分表》(附表6)、《嘉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人评分表》(附表8)交办公室。
5月28日前办公室公布毕业论文不合格名单。
6月2日前论文合格并通过答辩的同学将毕业论文档案袋及相关材料交指导老师。
6月5日前各指导老师上交学生毕业论文档案及相关材料。
三、第三次答辩:时间待定
文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小组
2013年5月2日
第五篇:毕业论文答辩稿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我是2008级生物班的XXX,我的论文题目是《XXXXXXXXXXX》,我的指导老师是XXX老师。
我的陈述框架有: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论文要点;论文结论;以及提出的有关建议。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以下各小点可展开介绍)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3.研究的目的:
研究方法:(根据需要适当作出说明)
如主要有野外调查和区系分析。
论文要点:
讲述论文的要点,可对论文的总结性图表讲解。
结论:
提炼文章结论。建议:
致谢;(对你的指导老师及同学感谢)结束语:
谢谢各位老师和同学的观赏,望各位老师和同学对论文及答辩设计的不足之处加以修正!
答辩要点
(根据文章内容整理)
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的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3316属被划分为15个类型和37个变型,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实是揭示个分布区类型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按照吴征镒《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对赤水河流域上游双子叶植物科进行了分析整理。
1.广布(世界广布)2.泛热带(热带广布)3.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 4.旧世界热带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
7.热带亚洲(及热带东南亚至印度—马来,太平洋诸岛)
8.北温带 9.东亚及北美间断 10.旧世界温带 11.温带亚洲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 13.中亚
14.东亚 14-1(14SH)中国-喜马拉雅 14-2(14SJ)中国-日本 15.中国特有
本文参照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对赤水河流域上游双子叶植物属进行分析整理:
1.世界分布Cosmopolitan 包括几乎所有遍布世界各大洲而没有特殊分布中心的属,或虽有一个或数个分布中心而包含世界分布种的属。
2.泛热带分布Pantropic 包括普遍分布于东、西两半球热带,和在全世界热带范围内有一个或数个分布中心,但在其他地区也有一些种类分布的热带属。有不少属广布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Trop.Asia & Trop.Amer.disjuncted.包括间断分布于美洲和亚洲温暖地区的热带属,在旧世界(东半球)从亚洲可能延生到澳大利亚东北部或西南太平洋岛屿。
4.旧世界热带分布Old Word Tropics 是指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热带地区及其紧邻岛屿(也常称为古热带),以与美洲新大陆热带相区别。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Tropical Asia & Trop.Astralasia 是旧世界热带分布区的东翼,其西端有时可达马达加斯加,但一般不到非洲大陆。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Trop.Asia to Trop.Africa 是旧世界热带分布区类型的西翼,即从热带非洲至印度-马来西亚,特别是其西部(马拉西亚),有的属也分布到斐济等南太平洋岛屿,但不见与澳大利亚大陆。7.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 Trop.Asia(Indo-Malesia)是旧世界热带的中心部分。分布范围包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菲律宾及新几内亚等。其中分布区的北部边缘,往往到达我国西南、华南及台湾,甚至更北地区。8.北温带分布North Temperate 一般是指那些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温带地区的属。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有些属沿山脉向南伸延到热带山区,甚至远达南半球温带,但其原始类型或分布中心仍在北温带。
9.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E.Asia & N.Amer.Disjuncted 间断分布于东亚和北美洲温带及亚热带地区。
10.旧世界温带分布Old Word Temperate 一般是指广布于欧洲、亚洲中-高纬度和寒温带、或最多有个别种延伸到亚洲-非洲热带山地或甚至澳大利亚的属。
11.温带亚洲分布Temp.Asia 是指主要局限于亚洲温带地区的属。分布区的范围一般包括从苏联中亚(或南俄罗斯)至东西伯利亚和亚洲东北部,南部界限至喜马拉雅山区,我过西南,华北至东北、朝鲜和日本北部。也有一些属分布到亚热带,个别属种到达亚洲热带,甚至到新几内亚。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Mediterranea, W.Aisa to C.Asia 是指分布于现代地中海周围,经过西亚或西南亚至苏联中亚和我过新疆、青藏高原及蒙古高原一带的属。中亚乃指亚洲内陆整个干旱中心地区,包括苏联中亚部分(中亚西部),我国新疆、青藏高原至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南部(中亚东部),亦即古地中海区的大部分。
13.中亚分布C.Asia 是指只分布于中亚(特别是山地)而不见于西亚及地中海周围的属,即约位于古地中海的东半部。
14.东亚分布E.Asia 是从喜马拉雅一直分布到日本的一些属。西北一般以我国各类森林边界为界。和温带亚洲的一些属有时难以区分。
14-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诸国至我国西南诸省,有的达到陕、甘、华东或台湾省。
14-2中国-日本分布
分布于我国滇、川金沙江河谷以东地区直至日本和琉球,但不见于喜马拉雅。
15.中国特有分布 Endemic to China 以云南或西南诸省为中心,向东北、向东或向西北方向辐射并逐渐减少,而主要分布于秦岭-山东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个别可以突破国界到邻近各国,如缅甸、朝鲜等。总之以中国整体的自然植物区为中心而分布界限不越出国境很远。大致可分为西南、华中-华东、华南、华北和西北五个组属。
恩格勒分类系统: 德国著名植物学家恩格勒(A.Engler)和柏兰特(R.Prantl)于189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恩格勒分类系统将植物分成13门,前12门为孢子植物,第13门为种子植物门(又称有管有胚植物、显花植物),下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亚门,其纲要如下: 种子植物门
裸子植物亚门:科得狄纲、本内苏铁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买麻藤纲等6纲。
被子植物亚门:2纲,55目,304科。
单子叶植物纲:包括11目,45科。
双子叶植物纲:2亚纲,44目,259科。
原始花被亚纲(离瓣花亚纲):33目,202科。
后生花被亚纲(合瓣花亚纲):11目,57科。
恩格勒系统认为无瓣花、单性、木本、风媒传粉等为原始的性状,而有瓣花、两性、草本、虫媒传粉等是进化的性状。为此,他们把柔荑花序植物(如杨柳科、桦木科)看作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而把木兰科、毛茛科等看作是较为进化的类型,同时把单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被子植物计48目,280科,1964年修订为62目,344科。双子叶植物: 是指一般其种子有两个子叶之开花植物的总称.。双子叶植物指植物种子体内有两片子叶,双子叶植物也属于被子植物。植物体各异(从纤细的草本到粗壮的木本);叶脉网状;花的各部为五数(也有四数)。包括大多数常见植物,其中很多与我们息息相关。譬如:棉花、大豆、花生、向日葵、番薯、马铃薯、苹果、烟草、薄荷和各种瓜类。在自然界,我们可以根据叶片的脉序、根系的类型和花的形态特征来区别这两类植物。一般来说象苹果树、杨树、榆树、洋槐、棉花、向日葵等双子叶植物,它们的叶片具有网状脉序;而小麦、水稻、竹子、鸢尾等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为平行脉序或弧形脉序,这种特征用肉眼即可观察,若把叶片对着阳光来看,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在根的形态上,双子叶植物一般主根发达,故多为直根系,如棉花、月见草、榆树等;而单子叶植物一般主根不发达,由多数不定根形成须根系,如小麦、葱、水稻等。双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5或4,花萼和花冠的形态也多不相同,如苹果花、油菜花等;而单子叶植物的花基数通常为3,且花萼和花冠非常相似,不易区分,如百合花、萱草花等。
在实验室内作进一步观察,可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来区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解剖结构上的区别。双子叶植物的支脉末梢是不封闭的,故有自由支脉末梢;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通常有两片子叶,如大豆、花生、南瓜等;因此双子叶植物的茎能不断增粗;双子叶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排列的不规则,多为散生,如天竺葵、棉花等;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有许多基本区别,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单子叶植物的须根系、缺乏形成层和平行脉序等性状,都是次生的,它的单萌发孔的花粉,却保留了比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还要原始的特点。在原始的双子叶植物中,也有单萌发孔的花粉,故有人断定单子叶植物是由双子叶植物进化来的,双子叶植物是单子叶植物的祖先。
塔赫他间系统: 塔赫他间(Takhtajan)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种子蕨,草本植物是由木本植物演化出来的,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原始的水生双子叶植物的具单沟舟形花粉的睡莲莼菜科。他主张单元起源,由木兰目发展出毛茛目及睡莲目,全部单子叶植物都出自睡莲目,木本单子叶植物则由木兰目演化而来,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
克郎奎斯特系统: 美国学者克郎奎斯特(Cronquist)于1958年发表的。此系统接近于塔赫他间系统。在1981年修订的分类系统中,他把被子植物(称木兰植物门)分为木兰纲和百合纲(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共有83目,383科。克郎奎斯特认为有花植物起源于一类已经灭绝的种子蕨,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型,柔荑花序类各目起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来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