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论文
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推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学校的“教育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每个学生都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应该勇于履行和承担起新的功能和使命,积极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推进学校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深入开展精神文化
建设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学校精神,不断强化办学理念,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形成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科学文字表述和诠释。
(一)强化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反映,也是学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更是师生员工建设学校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师生员工中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的宣传和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工作指南和自觉行动。
(二)树立科学价值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在师生员工中建立以全心全意为培养人才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师生追求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加强校风建设
良好的校风是高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萌芽阶段,在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严格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
继续实施“小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小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
二、积极开展行为文化建设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崇尚科学民主,烘托学习氛围,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等场所及橱窗、网络、报刊等媒介都要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二)积极交流与合作
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场地,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各种学习实践,如“今天你是老师”“我来当校长”等,通过多类型、多层次、内容丰富的交流与合作,开阔视野,提高水平。
(三)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以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等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和设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
(四)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
实现学校各种学习活动、文化活动、庆典仪式的制度化、规范化,使这些重要活动办得隆重、热烈、简朴,富有特色。将升国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珍视荣誉。
(五)加强基本道德规范建设。
严格师德管理,加强师德教育,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业务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加强学生道德规范建设,完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度。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班级、做文明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学生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大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一)规范学校形象标识
确定校歌,统一学校形象标识,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旗、校歌;规范校内建筑、道路与景观命名,逐步完善具有学校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倡导师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刻苦学习,勤奋工作。
(二)塑造良好社会形象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宣传学校的特色、亮点和成就,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规范学校对外宣传的口径、内容、数据。加加强校园网、院报、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建设,及时报道学校发展成就。
(三)建设人文校园环境
学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协调的风格,建筑中要设置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图片、景点、橱窗以及学术沙龙、学术园地等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遵循生态校园的建设要求,加强校园绿化和美化。整体、系统地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建设主体雕塑、文化走廊和文化景点等,使校园人文景点建设主题突出,特色鲜明。
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由文化活动来支撑。而我们绵延千年的民族文化库中,有着太多的瑰宝可以挖掘,可以利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推进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作更大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篇:传承五四,飞扬中国梦 论文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系别:外语系
姓名:富俏迪
班级:2013级专升本1班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又一年五四青年节到来,这是属于我们的节日;这是2014年五四节,这是21世纪,一个新世纪,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中国梦,这是属于我们青年一代的梦!总书记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中国梦,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努力奋斗的目标,带着我们的自信,勇敢,坚强,中国梦一定不是说说而已。
梦,是什么?梦本是虚无缥缈,但梦想,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在每个人的心中。试问,你有做过梦吗?你有梦想吗?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但是,现在,所有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中国梦,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亿万儿女共同的梦想。“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谁也无法剥夺我们做梦的权利。”这句话,我一直记得。是的,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经历坎坷依然前行,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面对挑战毫无畏惧。正是因为有梦想,我们才那么坚强勇敢,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大挑战;正是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国梦,我们的中华民族才会历经沧桑却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的民族,中华民族,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民族,它历来就是一个勇敢追逐梦想的民族,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他们怀抱伟大梦想,不断奋斗,创造了数千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特别是近代以来,从1840年的炮火惊醒沉睡国人的那一刻起,此后的一百多年,无数炎黄子孙,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前仆后继,奋斗不息。他们的心里都孕育着一个梦想,一个国家富强的梦,一个民族重新崛起的梦。梦想照亮人生,梦想改变现实,梦想创造历史!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加美丽富强,国泰民安,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有自己爱的人,但是现在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有放心的食物吃,有放心的水和牛奶可以喝,又干净温暖的阳光可以享受,再也不用为看不见阳光而担心,我梦想有一天,我们的社会成为世界人民心中文明的典范,所有都在讲汉语。
现在,我有一个最简单的梦,她叫教师梦!以前,总是会羡慕我们的老师,她们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但是现在的我却不这样想了,因为我们人还是要活在当下,应该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力量去努力学习,认真拼搏、奋斗,让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我希望未来我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为祖国的教育添砖加瓦,为我们祖国的花朵尽可能提供良好的教育,让他们打好基础,长大后成为各行各业优秀的人才!那时候,我会为自己而感到骄傲。
现在的我们,正值青春,而年青是搏击风浪的船,昂扬、潇洒,学习则是船的动力。作为年青一代的我们,应抓紧时间,持之以恒,努力学习,扬帆起航。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今天的我们,应谨记他的话,放飞自己的青春,用勤劳的汗水铺就未来的成功之路。也许我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决不能再让自己输在终点。后天的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珍惜现在的每一刻,努力获取知识,使自己拥有亮丽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活的梦想,相信,梦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花,每一个人都喜欢,是因为它美丽。世界上美丽的东西千千万万,却没有一样比年轻更为美丽;世界上珍贵的东西数也数不清,却没有一样比青春更为宝贵。我们是多么值得骄傲多么让人羡慕啊!而我们若只是挥霍光阴,只是享受,不去奋斗拼搏,那我们真的算拥有青春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只有发愤图强,努力耕耘才能做到无愧于青春,无愧于人生,才能拥有一个充实而完美的青春。青春是珍贵的,因为它只有一次,失去就不再,所以,仅有一次的青春,不用来奋斗,那还要青春干什么,还要给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吗?你真的舍得?所以,不要给青春留下遗憾,享受青春,奋斗青春,让青春更美丽!奋斗的青春是美好的风景正是那千万颗在青春中奋斗的心,以及那千万双在天空中高飞的振翅,装扮着最美好最美丽最珍贵的人生季节—青春。将青春变成人生最美好生活的出发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昭示着一代伟人奋斗的青春。他们的青春因充满奋斗和激情而洋溢着美好,而今,青春正我在我们手中,我们不能容忍青春在我们手中白白流逝,我们不能在叹息声中虚度光阴,我们不能在叹息声中了结生命,那么就让我们在青春时节奋发吧!让青春之花永远绽放在我们心中,书写一卷有声有色的人生。
记得我们敬爱的雷锋同志曾经说:“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因此唯有奋斗,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前行,朝着我们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真正而又无悔的青春。青春的世界里,不需要固结你的思想,只有追寻美好的梦想,人前方荆棘丛生,我们都要持之以恒。让我们像江河一样,向着大海不断奔流吧!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谱写青春的音符,留下奋斗的足迹。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的梦是努力学好的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一个学生该做的,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让我们的青春虚度。我们实现了我们的梦,其实也就是实现了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的梦的总和,人民都实现了自己的梦,那么中国梦也就实现了。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只有奋斗过,才会留下一个无憾的青春,才会有回忆!所以,我的青年同伴们,该是奋斗的时候了,让我们用勤奋努力坚强勇敢自信来构建一个属于我们的独一为二的美丽青春吧!一起用奋斗放飞我们的中国梦吧!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自古以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的文化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然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举一个最具名族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语言。
中国是最早拥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中的一员。汉字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然而从近代以来,汉字的传承便几经磨难。首先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来取代汉字,但最终没有成行。然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也曾设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但几经权衡最后创造出了汉语拼音来辅助汉字的学习。随后的简化字改革中,我们的汉字被改得面目全非。到了21世纪,这个网络十分普及的时代,网络语言的泛滥又一次给汉字的传承带来巨大的打击。网络语言中充斥着各种奇怪生僻的文字符号,语法错误屡见不鲜,千奇百怪的缩写和文体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开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网络语言已经遍及我们生活里的各个角落,被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这样的情形无疑会对汉字和汉语的传承造成巨大的损害。国家显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网络语言的规定。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同军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一样,都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这应该是全球化背景下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一步。
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就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充分体现时代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创造性地发展自身。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适应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民族现代化的决定因素。我们应当通过国民教育,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扎根于传统文化中的人,使他们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开放的胸襟和现代的思维方式,这样才可能将我们古老的文化带到世界面前,带来传统文化的复兴。还要培养他们拥有足够的现代意识和目光继续吸收外来文化的新成果,以繁荣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所有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去传承和发展,特别是我们青少年一代,否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失去根基!根基不稳,大厦何以坚固并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学生:沙婷婷
指导老师:马琼
2012.11.7
第四篇:赫哲族语言文化传承的可行性论文
[摘要]通过对当前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现状的考察论述,进一步探讨了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的原因,并在阐述了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必要性的前提下,从理论上提出了若干切实可行的建议,期望有助于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赫哲族语言文化现状
1.赫哲族语言文化的辉煌历史赫哲族———一个仅有4640人的少数民族,他们历经千年顽强的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并以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的三江汇合处为主要居住区域。在几千年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赫哲族先民创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多彩文化。说起赫哲族文化的起源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新开流文化”[1]。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赫哲族“吸收了通古斯语族中其他民族成分,也吸收了蒙古族、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了多源多流、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2]。赫哲族多彩的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经济上看,赫哲族以渔猎经济为主;从语言文学上看,赫哲族有“伊玛堪”“特伦固”“说胡力”(“伊玛堪”是记载赫哲族先民中英雄的故事,“特伦固”“说胡力”则是赫哲族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记载);从音乐上看,赫哲人有自己的民歌“嫁令阔”,他们常使用的乐器叫口弦琴;从舞蹈上看,赫哲人擅长跳天鹅舞,他们的舞蹈统称为“阿康布勒”;从宗教信仰上看,赫哲人信仰萨满教,同时也创造了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活动“温吉尼”。2.赫哲族语言文化的濒危现状赫哲族民族文化虽然内涵独特、源远流长。然而随着现代化生产进程的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全球性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赫哲族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形态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仅以赫哲语为例,在1945年我们国家赫哲族人口仅有不到500人,2000年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赫哲族人口为4640人,可见在短短的五十年间赫哲族人口数量在迅速增加,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赫哲族的语言迅速衰退和渐趋消失。1986年安俊在《赫哲语简志》中写到:“赫哲人由于长期同汉族人民杂居,在社会生活中都已把汉语文作为口头和书面交际工具,除特殊情况外,极少用本民族语言交际。一般来说,现在的情况是:五十五岁以上的人还能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五十五岁以下四十岁以上的人只能听懂或说一些本民族的简单的话语,三十岁以下的人对本民族语言则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3]这样的结论在其他研究者那里也得到了映证。刘敏在《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中写到,赫哲族语言的“使用经历了一个由社会退入家庭,由家庭全体成员退而局限于部分老人的过程”[4],这短短的五十年赫哲族传统语言的散失速度是惊人的。再加上赫哲族语言存在天生的不足,即赫哲语是口耳相传的语言系统,它没有文字形态的存在,也就是说赫哲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这就使得赫哲族的一些依靠口耳相传的传统说唱艺术日渐消亡,如:英雄史诗“伊玛堪”、民间传说“说胡力”等,赫哲语受众群体的萎缩直接导致赫哲语传承人的缺失。不仅如此,现今赫哲族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技艺也鲜有兴趣,以至于赫哲族的传统鱼皮画、鱼皮衣的制作技艺面临失传,甚至于传统的桦树皮雕刻技艺也濒临失传。我们说文化传承的主要工具是语言,一种语言承载了一种文化形态,那么赫哲族语言的濒危就意味着赫哲族文化的濒危。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艺术和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名列其中。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赫哲族语言文化的散失已经成为无法挽回的必然趋势,因此就赫哲族语言文化这个课题来说,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挖掘和保护好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
二、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的原因
从目前赫哲族语言散失的整个过程来看,赫哲人是属于在不自觉中主动放弃了使用赫哲语的。虽然影响赫哲语散失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其中赫哲族聚居区内民族结构变化以及政治文化教育的方式却成为赫哲族语言文化濒危的主要推手。1.赫哲族聚居区内民族结构变化对赫哲语的影响汉族移民不断地迁入赫哲族人聚居区,导致该区域内汉族人口达到赫哲族人口的4.9倍,汉族人口的增多导致使用汉语交际的人增多,所以在赫哲族聚居区汉语倒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再从赫哲人的家庭来看,赫哲族同汉族通婚现象也很普遍,我们以街津口赫哲族乡为例,当地40岁左右的赫哲族人当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汉族人结婚;尤其是近几年,40岁以下的年轻人通婚比例或许更高。这样一来在赫哲族家庭中汉语也成了其主要的交际工具,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赫哲族聚居区内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赫哲语的受众面却越来越小。再加之赫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日常生活中阅读的书刊和欣赏的影视节目等也均属于汉语,赫哲语不能以文字的形态保存延续,也阻碍了它的传播和推广。所以当赫哲族家庭中的孩子上学时都选择汉族学校,他们通过汉语来学习文化知识进入主流社会获得认可,这一切都使赫哲族人不得不把汉语作为表情达意、传递信息的最方便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政治文化教育对赫哲语的影响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赫哲族人一直是借用汉语和汉文作为自己的社会用语,就连赫哲族的学校教育也完全使用汉语,而且本民族的年轻人并没有形成以学习赫哲语为荣的思想观念,导致赫哲语口头传承方面的缺失和断层,这样一来赫哲人就不可能接受到用赫哲语进行的系统教育。因此在政治文化教育方面赫哲语的使用没有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从而导致赫哲语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迅速退化。
三、抢救、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1.保护语言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人类文化是多样性的,不同的文化又具有不同的特质,正如《中庸》中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各国都以多种文化并存作为其文化发展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抢救、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就成为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进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2.保护赫哲族“伊玛堪”是保护赫哲族文化的体现语言是民族文化存在的首要因素,民族的语言状况直接反映着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赫哲语既然没有文字形态的存在,那么赫哲族文化的传承就只好以说唱艺术的形式来完成,而赫哲族的说唱文学的典型代表就是“伊玛堪”。“伊玛堪”作为一种夹叙夹唱、寓教于说唱的文学样式,它采用边说边唱的说唱方式,唱的部分合辙押韵,说的部分则极力铺陈渲染。从内容上看“伊玛堪”是以颂扬英雄业绩为主的赫哲族民间口头文学样式,从“伊玛堪”的唱词中我们能够全面了解赫哲族先民的渔猎生活、风土人情、道德规范等。同时它也是承载赫哲族语言的主要方式,赫哲人通过讲唱“伊玛堪”增加了赫哲语的受众群体,促进了赫哲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完成了赫哲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任务。“伊玛堪”对赫哲族人的作用可谓极其重要,它不仅保存了赫哲人的历史记忆,而且能够增强赫哲族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正因如此,保护好这宗重要的赫哲族口头遗产,对口头文学、语言学、史学、人类学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赫哲族“伊玛堪”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期、60年代的衰微期,到21世纪的当下则真正面临消亡的境况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无可替代的特质,赫哲语的消失不仅是语言学的不幸,更是人类文化的缺失。从这个层面来讲,加快对赫哲语濒危现状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赫哲语的保持,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四、保护、挖掘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可行性措施
1.政策经费保障首先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国家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调控,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的可行性政策。其次,政府应建立专门机构,如,赫哲族文化保护中心。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设立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的专项资金,为管理的科学规范还应设立基金管理机构,从而使相关工作责任化、规范化。再次政府应对赫哲族语言文化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如,通过设立赫哲族生态保护区来展示赫哲族独具魅力的语言文化传统。2.做好赫哲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扶持工作首先要给目前仍能讲述赫哲族“伊玛堪”“说胡力”的传承人以相应的荣誉,让他们获得社会的认可。同时在物质上和资金上也要给他们相应的资助,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存续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资源。其次可以建立讲习所,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绝技通过定期培训和讲习的方式传授给弟子,使赫哲族语言文化可以代代相传。再次可以组建赫哲族文化专业演出团体,在全方位展示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一批专业演出人才,比如说唱“伊玛堪”,演奏口弦琴,表演天鹅舞、萨满舞等。3.将赫哲族文化资源转化以获得经济效益通过建设赫哲族语言文化阵地来获得经济效益,建设赫哲族文化阵地应以赫哲族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再现赫哲族生产生活场景,包括赫哲族图腾柱、赫哲族原始民居“撮罗子”、萨满屋以及赫哲族鱼皮制作坊等。开发以赫哲族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业,在向全社会宣传赫哲族文化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来调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事业中来,形成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传承的良性循环。4.做好赫哲族本民族的学校建设在各赫哲族中小学校学习汉文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增设赫哲族的传统文化课程,如:“阿康布勒”舞蹈课、鱼皮制作技艺课、“伊玛堪”说唱课等,让赫哲族儿童从小就能掌握赫哲族传统工艺制作的技能,受到赫哲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养成他们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思想,充分发挥中小学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的桥梁作用。另外还需编制具有赫哲族文化性质的特殊音像课本,以此做载体让赫哲族语言传承延续。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可以聘请专家到赫哲族聚集区进行创作和调研,探讨赫哲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新形式。5.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保存和推广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运用,以专题的形式建设赫哲族语言文化遗产数据库,将赫哲族逐渐衰亡的语言、舞蹈、体育活动等文化遗产以数据信息的形式记录并保存。开设赫哲族语言文化网站,以专栏的形式系统介绍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状况,图文并茂的展示赫哲族文化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加强赫哲族聚居区的对外联系,借助现代化信息电子技术,使赫哲族语言文化资源得以保存并延续。综上所述,赫哲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既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民族文化传承问题中的持久课题。这就需要我们把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假如我们真能做到并一以贯之,那么赫哲族语言文化的复兴或将指日可待。
[注释]
[1]张敏杰.赫哲族渔猎文化遗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14.
[2]刘忠波.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9-31.
[3]安俊.赫哲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4]刘敏.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第五篇:关于家风传承的论文
家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关于家风传承的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古往今来,有无数思想家从社会稳定、社会发展的高度来探讨研究家庭问题。历朝历代都存在大量社会问题,其中有不少都是由家庭问题引发。因此,重视家庭问题、研究家庭问题,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
促进家庭稳定和幸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家训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方法之一。关于家训的说法很多,有人做过统计和专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规、家法在内不下70种说法,其中被使用最广泛的是“家训”。
一、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家训最早出现,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由于周公旦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叶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就是父母对子女当面进行训教,这也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指向。综合起来有这么几项基本功能—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家训(包括家规、家约、家范等),以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的《钱氏家训》并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二、从司马父子到土氏兄弟
孝有大小之分,对父母能养能敬,是一种孝,但只是小孝;自身修行扬名,以彰显父母养育教诲之德,才是大孝。这是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升华,对后世的孝道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国古代家训内容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被放在第一位。而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因此,关于孝道的教育,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关于孝道,无论是思想家、帝王、官员以及民间的士绅读书人家庭,在他们的家训实践和家训著作中都有大量体现。
在古代帝王的家训中,对孝道很重视。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对儿子要求严格,尤其重视儿子的慈孝。他曾发表《诸儿令》,说“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几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令,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主要精神,是不以权谋私、赏罚分明、用人唯贤,但同时也清楚地表明了他对儿子孝道品行的严格要求。
在古代的名臣将相中,有两个家庭的家训和孝行是很出名且足以垂范后世的。一个是西汉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另一个是东汉末年的王祥、王览兄弟。
司马迁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他在西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一个男子,身受腐刑,这是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因此,司马迁几次想到去死。但他最终还是含垢忍辱地活了下来。为什么?据《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司马迁认为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这里所说的司马迁的私心,正是他遗憾于自己一个最大的心愿尚未完成,那就是父亲司马谈留给他的遗训必须完成《太史公书》。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记录了他在父亲病前接受遗训的过程,“太史公(司谈)执迁(司马迁)手而泣曰:‘余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司马迁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爱及公刘,以尊后程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俱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闭。”’司马谈在给儿子司马迁的遗训中,对孝道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一遗训,对司马迁的日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祥和王览,是同父异母兄弟。王祥(公元185-269年),西晋琅哪(今山东临沂)人,字休微。汉末,他隐居庐江(治所在今安徽舒城)20余年;后任温县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至晋代魏,官至太保。就是这样一个大官,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孝子。“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故事说的就是他。王览,字玄通。《晋书·王祥传》称他“孝友恭烙,名亚于祥”。他对父母笃孝,对兄长恭敬,名声仅次于王祥。最难得的是,他自小就不忍心看到母亲虐待兄长,经常在母亲朱氏责骂加害兄长王祥时挺身而出护着兄长。王览出仕以后,先后任司徒西曹椽、清河太守、太中大夫。西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表彰王览曰:“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
王祥在孝道方面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对子女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他85岁高龄的时候,身染重病,乃“著遗令训子孙”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涕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信、德、孝、涕、让,这就是中国古代家训中著名的“五德”。王祥家训中的“五德”,尤其“扬名显亲,德之至也”这一训令,显然是继承了汉代司马谈“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又一次升华,对后世的孝道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至东晋南朝,琅哪王氏成为江南第一著名士族,涌现出很多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诸如东晋名相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王氏家族诗书传家,人才辈出,世系绵长,和王祥兄弟以孝悌为本,又以信、德、孝、悌、让“五德”戒子是分不开的。
清朝第二任皇帝康熙对家教一贯重视,后来雍正特将其父在世时对诸皇子的训诫编为《庭训格言》。全书共16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等内容。该书有言,“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该书又提出,“《孝经》一书,曲尽人子事亲之道,为万世人伦之极,诚所谓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推原孔子所以作经之意,盖深望夫后之儒者身体力行,以助宣教化而敦厚风俗。其旨甚远,其功甚宏,学者自当留心诵习,服膺弗失可也。”通过《庭训格言》可以看出,康熙认为“真孝”和行孝道不能停留在书本经义上,而是要“身体力行”、“服膺弗失”。这两点至今仍对孝道文化的传播和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如果用历史的、理性的眼光来看,这三位皇帝并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皇帝差,他们开创并形成的康雍乾盛世对中国社会的促进和发展也是不可否认的。其中,康熙、雍正等对皇族家训的重视、对子女行孝尽孝的严格教育和要求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
三、辩证看待中国孝道文化
辩证地看待和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固然是不应被忽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凡此种种讨论最后只是得出一个类似“国人议论未定,孝道仍在滑坡”这样的结论,就颇令人堪忧了。
孝道文化是中国家训文化的一大亮点,它对于子女的教育、成才,对于家庭成员互尊互爱、和睦,对于优良门风的确立、传承,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它在经典著作及其流转中有哪些体现呢?
比如,中国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其作者经学者专家长期反复考证,基本确立为孔子的嫡孙孔极所撰。孔极虽然受教于曾参,但他的孝道思想的形成,不能说不受到祖父孔子、父亲孔鲤的直接耳提面命的教育与影响。
又如,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成熟时期。其标志就是出现了由颜之推撰写的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成本的、完整的家训著作《颜氏家训》。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到了宋元明清,家训文化进入繁荣时期,先后出现了北宋司马光的《家范》、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等。这些专门的、成本的家训,内容涉及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总体而言,孝道都在这些家训著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严,不可以钾;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钾则怠慢生焉。”《颜氏家训·勉学》中有言,“孝为百行之首,犹须学以修饰之,况余事乎!”司马光在《家范》中则说,“父慈而教,子孝而溉,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指婆婆)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袁采在《袁氏世范·睦亲》中提出,“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无偏胜之患矣”。又说,“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在以上这些关于“孝道”的论述中,有一点很值得重视,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孝道是父母和子女双方的事情,而不是做子女的单方面地行孝。中国“孝道”大都强调了父子间双向的良性互动,盖因有此双向互动,父慈才能子孝,子孝而父益慈。这里面讲究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强调父母长辈在孝道文化中必须以身作则,按父母的角色规范在家庭生活中为子女树立榜样,如前文所引《颜氏家训》中的“父母威严而有慈”所示,这句话将“威严”与“有慈”并立。换言之,其所讲的父母对孩子的威严和慈爱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一体的。这样的家训,这样的孝道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提倡的。
无可否认,在中国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无论是在统治阶层还是在民间,都出现过提倡孝道过头、使孝道文化呈现出其消极一面的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在一定时期对中国孝道文化进行批判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如对孝道文化的倡导有时会过头一样,我们对孝道文化的几次猛烈批判也早已被历史证明是过头了。过头到现在我们要“挽狂澜于既倒”,重建孝道文化在今日几乎已成相当艰难之事。如今,在父母膝下尽孝几成渴盼而不可及之事,以至于“常回家看看”到了要入法的地步。而用法律来约束本应归于伦理道德范畴的孝道究竟是否合适,是值得讨论的。
《诗经·大雅·既醉》有言,“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是一句将孝子和家族的幸福美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祝愿之辞。但这只是一句祝愿吗?历史已一次又一次证明,在中国,孝道文化是检验和测量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孝梯也是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基础。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家庭和社会对孝道文化的提倡就不该须臾离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我们还在要不要继承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还在衡量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里,究竟是积极因素多一点,还是消极因素多一点。辩证地看待和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固然是不应被忽略的必要步骤,但如果凡此种种讨论最后只是得出一个类似“国人议论未定,孝道仍在滑坡”这样的结论,就颇令人堪忧了。在提倡和饯行孝道文化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要再出现反复和折腾了。“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果真如此,实属中华民族之大幸也!
从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式微以及当下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家庭伦理困境,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家训文化对家庭建设是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的。中国家训文化的起源虽然很古老,但中国家训这一形式及其所能承载、体现的功能并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它对我们今天的家庭建设依然可以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与时俱进地介绍并继承中国家训文化及其优良传统,该是新时期家庭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