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邓三 问答题 论述题 简答题
第一章
(三)分析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重大意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集体实际相结合。它包含以下内容: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第二,把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答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长期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成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为:第一,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及宗旨、目标等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都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锐利武器。
第二,毛泽东思想又完全是中国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高度的革命精神和高度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客观情势冀其发展作了精确的分析判断,善于把群众的经验、一直和思想集中起来,以高度的理论修养和极大的理论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理论上进行了极大的创新,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不适应中国具体环境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代之以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原则和经验总结,它完全是中国的。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片面肯定或夸大某些一方面而否定或忽略另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学的,都是错误的。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定和污蔑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的倾向;一种是完全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左‛的错误。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案】第一,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旗臶。邓小平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具体国情,逐步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从而,开创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成就。今天,时代主题已由革命转到了和平与发展,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毛泽东思想这一面旗臶,‚丢掉了这个旗臶,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建国立国的思想基础。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成功地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方针,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思想,仍然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并加以发展。总之,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建国立国之本。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是在汲取中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在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中的形成发展起来的。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待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上提出了正确的见解,即对待西方文化是‚洋为中用‛,批判地学习,对中国文化是‚古为今用‛,批判地继承,从而解决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毛泽东思想本身就是这种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先进文化,充满了魅力和活力而被人们所接受。毛泽东和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所培育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勤俭建国的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等价值观念和优秀品质,已经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构成中国人民重要的价值观和指导人民行动的准则。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赢得胜利的过程也是激励并形成民族革命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过程,从而也成为中国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它培育了几代中国儿女,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四,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对世界各国是普遍适用的,但是,它毕竟诞生于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现代生产力比较发达的欧洲,因而对东方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是不够的。列宁主义指导下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落后国家开辟了一个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俄国仍然是一个欧洲国家,具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毛泽东思想指导取得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落后东方大国,它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辟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它的正确经验上升为理论,而以独特的内容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孕育了邓小平理论,使之成为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第五,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永远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我们不但要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始终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整个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立足点,它永远不会过时,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依靠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依靠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至未来更长的历史时期仍然要依靠它。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臶。
4.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导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又坚决地批评了借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臶丢不得,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
(2)他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 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3)这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事业。
5.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答案】党的十七大明渠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首先,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他们分析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作出快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生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数字仪的典范。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是集体指挥的结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主题,进行了艰辛的努力,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以邓小平理论为内核,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在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以理论创新为载体和表现形式的。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尤其是上升到哲理上来的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原有创新的基础上予以丰富、充实和拓展;二是第一次提出来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有这两种形式的。【答案】
6.以下是关于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的材料。
材料l‚凡是毛王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摘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02—07 材料2 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3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 请回答:(1)根据材料1,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态度。(2)根据材料2,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态度。(3)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4)根据材料3,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案】
(1)材料1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认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
(2)材料2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是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是不同的。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
(3)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4)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章
(三)论述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答案】思想路线,哲学上又称为认识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并解决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
毛泽东最早是在1929年6月14日写的一封信中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他在这封信中从哲学上对当时红四军党内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一些错误观点的存在只是‚历史的结穴‛,是‚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74页。)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加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进一步为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号召,要求‚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522页。)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 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之后,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著作中进一步地论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保证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克开辟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赢得了胜利。
2.邓小平、江泽民和新一届领导集体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答案】
(一)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第一,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为了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以下努力:(1)旗臶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邓小平明确地指出:第一,‚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用完整正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2)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他认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3)实现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邓小平的努力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来邓小平回忆说‚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二)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第一,邓小平认为,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第二,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三,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二)江泽民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1)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2)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开推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3)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从而为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增添了新内容。(4)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三)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1)2004年1月,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强调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2)提出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案】
(一)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经典表述,即:‚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 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案】所谓精髓指的是能使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说,它贯穿于、体现于、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于革命实践之中才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反对‚两个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创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5.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关系?
【答案】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还说过:‚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把握时代性、体现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要做到实事求是,必定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6.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各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答案】
(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论品质。他们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彼此之间保持着历史连续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第一,他们四者与马克思主义一样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三大理论在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运用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它牢固地站在马克思主义阵地上,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沃土里。 第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坚持与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它们回答的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而这自然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三,他们四者与马克思主义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强调要立足于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脚踏实地,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不同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四,他们四者像马克思主义一样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他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于它们四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他们的创立者们历来强调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他们做为理论成果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结果。
第二,他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于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上。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的主题,不同时代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都具有差异性,因此,理论的发展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三,他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于它们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他们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理论,它们更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章
(三)分析题:
1.评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观点。
【答案】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 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2.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试述党在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
【答案】革命性质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而不是由革命动力决定的。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革命。这种主张混淆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另外,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不仅是无产阶级,它还包括了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答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从革命阵线上说,它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它的目的又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该命题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就是有害的。
4.1928年有人主张,既然中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那么革命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答案】革命性质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而不是由革命动力决定的。当时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是反对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无产阶级革命。这种主张混淆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另外,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不仅是无产阶级,它还包括了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的。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际,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系问题上的经验。
【答案】(1)中国资产阶级分成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大资产阶级是带有垄断性、买办性和封建性。民族资产阶级则有两面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上。
(2)在大革命时期,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在后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右派妥协退让,导致统一战线最终破裂。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工农大众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武装斗争。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将民族资产阶级当成中国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革命遭受挫折。
(3)1935年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党及时纠正了王明在抗战初期的右倾错误,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党领导人民同发动内战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展开了两种命运的决战,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在分裂时容易出现‚左‛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谓联合,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程 度上同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破裂时,要注意团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所谓斗争,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在分裂时,同大资产阶级展开武装斗争。
6.比较分析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两步走‛思想的异与同。
【答案】(1)‚二次革命论‛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当时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不同于‚一次革命论‛主张过早的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错误,但是它却过分强调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无产阶级只能处于助手和帮手的地位,否则就会改变民主革命的性质,从而没有明确无产阶级领导权,没有明确民主革命的‚特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也就不可能正确揭示‚两个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次革命论‛的‚左‛倾冒险主义在正确认定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同时,本能的将资产阶级作为民主革命的对象,从而混淆了革命性质,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实际上取消了民主革命。
(2)毛泽东提出:由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新式的特殊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关键是由革命任务而不是由革命动力决定民主革命性质;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必将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由于无产阶级掌权,就保证了未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并取得胜利。中国的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3)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两步走‛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内在关系:‚二次革命论‛为‚两步走‛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后者是在对‚二次革命论‛的批判性继承中逐渐形成的。二者的异同在于:①二者相同点是中国革命必须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依次进行;②两者不同之处:在民主革命的动力及领导阶级方面,‚二次革命论‛强调以资产阶级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强调没有资产阶级领导的地位和作用就没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两步走‛思想在明确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同时又将资产阶级视为民主革命的动力,从而使中国‚民主革命‛成为新式的特殊的民主主义革命;在民主革命‚前途方面‛,‚两步走‛思想认定了民主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既判明了两个革命的区别,又认清了其内在联系,而‚二次革命论‛只是推测两个革命之间存在着连续进行的可能。
(4)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一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在于: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制度条件;③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既是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共同富裕之路。④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国营经济的建立,私营工商业和农业的合作化实践,提供了政治保障、经济基础和实践基础;⑤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国际环境。
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答案】(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2)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始终采取保护政策。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
8.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的花。
【答案】(1)从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来看,新合格名为能改变中国旧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是心海革命的历史局限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朵不结果的花。(2)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可以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结出的丰硕果实。
9.1944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策的问题时指出:‚任何地方的共产党必须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另一件全然不同的事物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分开,因为后者是这个思想体系 的最终目标。‛‚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观察、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共产主义方法,同我们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加以区别。‛‚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地指导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民主阶段;而没有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我们就不能将共产主义哲学运用于中国的实际。‛
请依据毛泽东的论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答案】(1)毛泽东科学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与在一定历史阶段实际采用的现行政策的辩证关系。
(2)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但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经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党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并为之努力奋斗,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脚踏实地地实践这个纲领。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10、关于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早年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每个阶段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某个阶段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
请回答:
(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
(2)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 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
【答案】(1)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
(2)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腽,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11.下面是一组关于统一战线的材料: 材料1:
国民党虽然有许多缺点与错误,然终为中国惟一革命的民主派,自然算是民主的联合战线中重要分子。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以工人农民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派帝国主义者作战。
摘自192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 材料2:
完成中国的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现在已经完全放到工农运动身上,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履行这一任务;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与国际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以及一切资产阶级直接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亦在其中——如此,方能履行这一任务。
摘自1927年8月21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
组织各色各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公开组织,或者参加一切已经存在的反帝组织而夺取他们的领导。经过这些组织正确实行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和吸收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的阶层参加斗争。
摘自1931年9月22日《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州事变的决议》 材料3: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摘自1935年12月25日《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材料4: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1936年9月1日《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材料5:
根据于资产阶级及国民党内部的开始向着抗日救国方向的变化,本党从一九二六年八月即发表了‚致国民党书‛,提出了为‚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下,我们主张‚联蒋抗日‛与‚国共合作‛。西安事变发生后,本党本此方针,调解双方冲突,使内战得以避免,和平获得最后的胜利。本党对于联合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忠诚,至此才为全国各界所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无疑的是全中华民族的胜利,也是本党新政策的胜利。
摘自1937年4月15日《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 请回答:
①阅读材料1和2,指出‚下层统一战线‛与‚联合战线‛相比其构成有何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②比较材料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③根据材料3、4、5,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④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
【答案】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下层统一战线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因为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党内存在‚左‛倾错误,把资产阶级看作了革命对象。
①纯的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②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③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
12.下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几组材料: 材料1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年6月)
(有人)以为中国象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暴动成功以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
摘自中共六届二中全会的政治问题报告(1929年6月)
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全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
摘自瞿秋白:《武装暴动的问题》(1927年12月)材料2 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段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段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段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臵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摘自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信(1929年2月)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较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的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着胜利。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摘自中国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3 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请回答
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阅读材料2,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综合材料1、2、3,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
【答案】(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2)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第四章
(三)分析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答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宿愿。但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近代中国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同样没有能力担负起领导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个体农民尤其是缺少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避免重新出现两极分化,为了兴修水利,抵制自然灾害,为了采用农业机械,确实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主要的阶级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3.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试析之。【答案】首先,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旧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变,解决的是基本经济制度问题。他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奠定了中国进步发展的基础。而社会主义改革,则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的具体运行机制问题。他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部分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因此,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失误和不足的改正与弥补。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党的领导人在1956年底前后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人提出要改善合作社的内部经营管理,实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制;要纠正合作社集中过多的问题,适当给农民一些自由;要正确对待单干户;既要消灭资本主义,又要容许搞一些资本主义;以及‚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的思想等。但是,这些可贵的探索不久就被反右斗争、‚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所打断,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不足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述问题才重新引起党中央的重视,并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再次,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一致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在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还要不断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使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正如没有 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一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也就没有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都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4.中国为什么在20 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答案】
(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明确的。不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是民主党派也赞同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所以,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20世纪50年代才选择的。
(二)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充分考虑到这个时期具有了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党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本来主要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科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5.下面是一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理国内矛盾问题的材料。材料1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摘自毛泽东:《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材料2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3 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除了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外,私营工商业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也在1956年完成了。这件事所以做得这样迅速和顺利,是跟我们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密切相关的。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当时提出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为什么?(2)在此之前,为什么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3)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是谁作的?材料2中所规定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4)参照材料3说明党是如何‚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1)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2)因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反对它们的一面,革命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所以称为中间阶级。
(3)刘少奇所作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对‚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4)即把私营工商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依据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6.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1)在建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不能采取没收的政策,而必须采取利用、限制的政策。因为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在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新中国建立后又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承认《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政策,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国计民生起有积极的作用。
在建国初期在财政经济上国家面临着严重困难,因此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按照统筹兼顾的方针,合理调整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才有利于发展生产,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增加税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2)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在全国的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性和盲目经营,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相矛盾。第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存在,与国家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相矛盾。第三,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内部职工与资本家的矛盾日益突出。第四,资本主义剥削与扩大社会主义积累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这些矛盾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只有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第五章
(三)分析题
1.怎样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答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重要的逻辑基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突出特点和创新,就在于将生产力标准纳入社会主义范畴,赋予它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邓小平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规定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是从生产关系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邓小平坚持人民利益标准与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统一,把发展生产力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三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从社会主义制度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目标上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与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并从动态发展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基本前提,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依据,为我国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案】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需要。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惟一途径。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手段。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全部问题的关键?
【答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得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能切实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从这个方面看,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 性的战略价值。
第二篇:毛邓三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并且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从十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路线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问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3)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而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问题: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成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国际条件,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是我们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保证。8)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我国从本世纪80年代起到下世纪中叶实行分“三步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9)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10)关于祖国统一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新时期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创造性构想。
6,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第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第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第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8,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9,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三,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第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所以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第一,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第二,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第三,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与时俱进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当代中国和世界,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国际局势新变化的关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趋势,为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依据,为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把握规律性,就要把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富于创造性,就要直面现实的矛盾,依据对时代、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适时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个共和国的主要特点是:(1)从国体上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力量,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构成的基本成分,其中,无产阶级是领导。这是他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所决定的。(2)从政体上说,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它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并组织政府,在各级政权组织中实行民主集中制。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1947年,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用,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共产党人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理论成果。
三大法宝之间是有机地联系、辩证统一的。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路线的基本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现实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既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哪些?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基本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但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而且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在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新特点。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4,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自由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第五,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它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立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代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4,“三步走”的涵义是什么?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在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方面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3,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开放沿边河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金融、保险、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
4,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这表现在: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创新提供借鉴。
5,怎样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是实现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实现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的。“先富”与“共富”时统一的,不是矛盾的,是消灭贫穷和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效途径。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强调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改革开放初期着重点是尽快地摆脱贫穷,因而强调先富。当前出现分配差距悬殊,人们反映强烈,因而党和国家强调要更多地体现公平,消除分配差别过大,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共富的目标。
6,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7,为什么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泽基础强,农民富则更加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一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占有大多数人口。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二是当前农业问题矛盾突出。三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民的人均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的反映;村容整洁: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9,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涵义和举措是什么?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是什么? 十七大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一是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二是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法律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形式。第二,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取得的民主权利,如果不上升为制度和法律,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人民的民主权利就没有保障。第三,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法治经济。第四,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不能靠人治。人治的最大弊端就是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个人或少数人身上,国家权力的运行和社会秩序的维系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法律的控制,往往会导致人亡政息和社会动荡。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即要态度积 极,又要步子稳妥;
(3).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结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培养“四有”公民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必然要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我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怎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4,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领域的行业、单位的特性也不一样。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的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对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对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解决的问题则明确了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江泽民同志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动台湾问题的解决,根据 90年代中期台湾局势、两岸关系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1995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就进一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为现阶段两岸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八条的主要内容是:(1)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等各种言论和行动。(2)不反对台湾同胞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但不允许“台独”势力借此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和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阴谋。(5)面向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6)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7)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8)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大陆方面领导人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大家共商国是。
2,胡锦涛同志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要的任务。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
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第五,制定 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基本点是什么?
自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各种努力的实力对比消变化, 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家形势作了一系列的新判断。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个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第五,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怎样理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
当代世界两大趋势—全球化和多极化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a、大国间关系的调整为 多极化格局奠定了基础。
b、区域性、洲际性合作组织的产生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c、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强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国际局势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在世界格局多极化与单边主义的斗争中,军事力量仍然是关键因素。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经济活动向全球的扩展。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卷入了世界性的交往关系之中,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浪潮的主流。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关系体制,包括了生产,贸易,金融,科技等多个方面的全球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并存的过程。一方面,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联结为一个整体,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又存在矛盾和竞争。矛盾和竞争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础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和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4,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如何理解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但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一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怎样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4,怎样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战胜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地位重要、作用重大,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历来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前进。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中国共产党这样坚强的政治核心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而不受制于人。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当今世界,形势复杂,竞争激烈。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好的领导制度、方法及优良工作作风,都是应该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但有的必然要随着任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进、补充和更新。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势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党的领导和战斗力必然会受到削弱。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在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方面,一些党的组织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工作涣散软弱,治党不严,一些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够,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第三篇: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
1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2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社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第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这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
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创造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纽带和精神支撑、价值引领和力量源泉。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民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简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几种类型的内容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个体劳动和经营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即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主要是资产收益,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5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我们对内将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外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平与合作,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中国实行对内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四篇:毛邓三简答题超全总结
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措施
3试结合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好了,我们也就实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7简述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8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
10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11“法治”与“德治”的基本内涵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13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4结合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前后关于自身建设的理论,谈谈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5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16简述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功经验
17简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8论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并结合现实谈谈这个理论的意义
19.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的含义
20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21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3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4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25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6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2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28简述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功经验。
29、简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30论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并结合现实谈谈这个理论的意义
(1)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别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7分左右)
(2)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出现两极分化。(3分左右)2
(1)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5分左右)
(2)措施: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等。(5分左右)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分左右)
(2)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如果不顾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失误。(2分左右)
(3)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分左右)
(4)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3分左右)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3分左右)
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分左右)
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4分左右)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5分左右)
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分左右)
(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必须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5分左右)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5分左右)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以在第一阶段建立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4分左右)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主义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主要有五点:
领导权:旧民主主义是由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则由无产阶级领导。
革命范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则为的是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革命性质: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对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主义的革命。(6分左右)
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具体:运用一个规律(价值规律),利用三个机制(竞争、供求、价格),发挥三方面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5分左右)
基本框架:三个结合(城乡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对内与对外之间); 五个环节(5分左右)
9(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3分左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4分左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3分左右)
1)答出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内涵。(得4分左右)
(2)答出二者的统一,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追求市场效率,又要注重社会公平。
(1)答出“法治”与“德治”概念的基本内涵。(得8分左右)
(2)答出要注重二者作用的互补。(得2分左右)
(1)能基本答出和谐社会有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六方面基本特征。(得8分左右)
(2)答出六方面特征,并且表述准确、完整。(得2分左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10分左右)
(1)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身建设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有:思想建设是基础,必须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组织建设是保证,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作风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还要加强理论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作为根本原则;加强政治建设,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3分左右)
(2)在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加强在执政条件下的自身建设,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其中包括: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对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保持高度警惕。(3分左右)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过去,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根本上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今天,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依然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才能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4分左右)
1)十条经验中的每一条,都既有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又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和实践上与时俱进的内容。每一条基本经验的概括,前半句论断都是邓小平提出的,后半句都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分左右)
(2)十条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即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分左右)
(3)十条经验,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4分左右)
16.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的方式;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保证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0分左右)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强调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10分左右)
(1)理论: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矛盾性质不同,敌我矛盾是人民和敌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上冲突的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这两类矛盾解决的方法不同,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大量出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分左右)
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主要有: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艺术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方针”,处理好生产和分配,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等;在民族关系上,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等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依然存在并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5分左右)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过程。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历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5分左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结果。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既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5分左右)
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条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难题,妥善应对关键时期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的需要。(5分左右)
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时期的到来、经济社会整体转型以及全球化对提升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等任务。(5分左右)
第一,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性质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在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失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政治错误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错误(3分左右)
第二,必须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严格区别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理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明显地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完全区别开来。(3分左右)
第三,必须明确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他一生中的位置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虽然是严重的,但既不能掩盖更不能否定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贡献。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4分左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0分左右)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5分左右)
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分左右)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分左右)
第二,中国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2分左右)
第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存在,而且在中国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2分左右)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本国官僚资本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经济地位脆弱,强劲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2分左右)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在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的。(2分左右)
(1)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两大目标是互为条件的。(3分左右)
(2)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条件的。如果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那么无论用什么办法进行分配,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企图立即实现消灭剥削和同步富裕,搞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必然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发展受到挫折,带来共同贫穷。因此提高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4分左右)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级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4分左右)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3分左右)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分左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分左右)
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的方式;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保证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0分左右)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强调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10分左右)
(1)理论: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矛盾性质不同,敌我矛盾是人民和敌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上冲突的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这两类矛盾解决的方法不同,敌我矛盾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大量出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5分左右)
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主要有: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艺术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方针”,处理好生产和分配,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等;在民族关系上,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等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依然存在并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5分左右)
第五篇:毛邓第七章论述题答案
2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科技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经济所有制。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的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目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体制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