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邓三”课后简答题答案1--6章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后简答题答案
第一章(l)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实际相结合。
(2)具休地说: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没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捉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1)毛泽东思想
①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②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
①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而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
(3)“二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时代背景 :世界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②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皆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l)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毛、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利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现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②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④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5)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二章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
③理论联系实际是途径和方法。
④实事求是是根本目的。
⑤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
(2)重要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1)含义
①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利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②实事求是:“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③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丁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④求真务实: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去实践。
(2)关系
①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②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③解放思想、l万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就是实事求是。
④他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第三章
(2)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②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③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没有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l)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①无产阶级是否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
②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③中国无产阶级除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彻底的革命性;分布集中: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④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月争中实现的。(l)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2)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3)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l)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3)由于社会主义压I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取最终的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4)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1)建国初期我们几乎什么工业制成品也造不了。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2)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时间长且痛苦。
(3)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己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失误偏差:1955年夏季后,对个体经济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1956年改造完成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欠妥当。
(l)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
(l)内涵
①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A、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外,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②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井钓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②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2)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3)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总目标是改造落后的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4)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5)必须充分发挥全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6)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
(2)利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①含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②内容: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奋斗目标;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主要内容,基本途径;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根本立足点。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卜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③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①区别
A、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初步建成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联系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实现第三步战略日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C、总体卜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如何认识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①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己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②21世纪的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将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跨越:如果应付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③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有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二篇:毛邓三课后答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后简答题答案
(整理:姜伟)
第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l)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实际相结合。
(2)具休地说: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没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捉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1)毛泽东思想 ①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②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2)邓小平理论
①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②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而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3)“二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时代背景
世界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②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毛泽东思想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邓小平理论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皆思想(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核心思想、基本要求、重大意义(l)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毛、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利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现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②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④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5)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l)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③理论联系实际是途径和方法。④实事求是是根本目的。
⑤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2)重要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②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③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间的关系(1)含义
①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利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②实事求是:“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③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丁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求真务实: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去实践。(2)关系
①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②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③解放思想、l万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就是实事求是。
④他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第三章
1、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间的关系
(l)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②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③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没有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l)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①无产阶级是否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
②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③中国无产阶级除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彻底的革命性;分布集中: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④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月争中实现的。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l)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2)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3)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l)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3)由于社会主义压I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取最终的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4)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3、建国初期我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1)建国初期我们几乎什么工业制成品也造不了。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2)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时间长且痛苦。(3)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己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基本)经验
(l)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失误偏差:1955年夏季后,对个体经济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1956年改造完成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欠妥当。
5、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l)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5)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内涵、意义)?(l)内涵
①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A、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外,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②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井钓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②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③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2)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3)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总目标是改造落后的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4)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5)必须充分发挥全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6)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2)利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①含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内容: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奋斗目标;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主要内容,基本途径;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根本立足点。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卜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③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与区别?如何认识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l)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A、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初步建成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联系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实现第三步战略日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C、总体卜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如何认识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①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己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②21世纪的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将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跨越:如果应付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③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有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七章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能在国际竞争中落伍。②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A、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悦的体制。
B、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①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
②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l)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l)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①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I月就是闭关自守。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索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③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目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八章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各有所长,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各有所短: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本身不具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二者结合起来,既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1)共性
①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②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休和法人实体体。③从经济活动看:市场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④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
⑤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2)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
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
(l)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目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内涵
(l)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3)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
(4)任何否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司以有所差别。(3)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间的关系
(1)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2)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3)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7、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l)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按需分配的条件。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8、按生产要素的分配形式有那些?
(l)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佣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是资本所有者。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9、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哪些问题?(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①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②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同等速度的富裕。
③在不同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先富,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作“共富”为重点。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①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
②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有针对性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
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织能,调节差趾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④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经济发展的签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10、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包括哪些内容?(l)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积极扩大就业
第九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基本内容?(l)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依法治国的意义何在?(l)依法治国的含义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②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③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是宪法和法律。(2)依法治国的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礼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依法治国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l)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纂本方略。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4、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民主、自由、人权是人类的普遍追求。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利益不同,各个国家对于民主、自由、人权的认识和实践往往并不一致。
(2)民主、自由、人权的核心、是民主。(3)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们社会主义的民主、自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第十章
l、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l)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l)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2)相互关系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l)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
①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实践意义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③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④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第十二章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重大意义
①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②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学说。
③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④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⑤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的维护一个中国原则。
(2)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略”的总方略。
(3)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
(4)将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5)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第十三章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己经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解决,还需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
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
导地位。
(2)中国丁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下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l)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法律,热爱祖国。(2)他们勇于开拓,敢于冒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3)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4)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第十五章
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目前的中国,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2)具体地说
①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从国际上看,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3、如何理解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是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三篇:毛邓三课后简答答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后简答题答案
(整理:刘文菲)
第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l)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实际相结合。
(2)具休地说: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没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捉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毛泽东思想
①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②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
①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而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
(3)“二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时代背景
世界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②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皆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核心思想、基本要求、重大意义
(l)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毛、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利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 1
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现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②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④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5)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l)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
③理论联系实际是途径和方法。
④实事求是是根本目的。
⑤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
(2)重要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间的关系
(1)含义
①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利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②实事求是:“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③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丁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求真务实: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去实践。
(2)关系
①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②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③解放思想、l万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就是实事求是。
④他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第三章
1、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间的关系
2
(l)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②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③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没有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l)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①无产阶级是否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
②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③中国无产阶级除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彻底的革命性;分布集中: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④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月争中实现的。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l)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2)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3)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l)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3)由于社会主义压I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取最终的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4)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3、建国初期我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1)建国初期我们几乎什么工业制成品也造不了。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2)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时间长且痛苦。
(3)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己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基本)经验
3
(l)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失误偏差:1955年夏季后,对个体经济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1956年改造完成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欠妥当。
5、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l)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内涵、意义)?(l)内涵
①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A、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外,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②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井钓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②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3)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总目标是改造落后的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4
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4)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5)必须充分发挥全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6)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
(2)利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①含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②内容: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奋斗目标;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主要内容,基本途径;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根本立足点。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卜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③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与区别?如何认识21世纪的 5
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l)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A、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初步建成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联系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实现第三步战略日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C、总体卜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如何认识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①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己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②21世纪的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将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跨越:如果应付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③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有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6
第四篇:毛邓三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个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在这封信里,毛泽东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五篇:毛邓三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哪些探索?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四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