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邓三习题及答案(免费)
习题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思考题
1、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答案要点: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指什么?
答案要点:
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5、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
(1)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基础。
6、毛泽东思想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7、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8、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
(1)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基础;(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
9、邓小平理论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0、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1、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
(1)是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等世界情况的变化所要求的;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开放出现新的情况等国内情况变化所要求的;
(3)是党的执政方位和党的队伍等党自身情况变化所要求。
1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1)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 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3、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答案要点: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4、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答案要点: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5、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
(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进步;(2)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即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
(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性发展,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想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习题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思考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各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2)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三个基本观点;(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检验标准和目的。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
答案要点:
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它们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2)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
5、为什么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案要点:
这是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所决定的。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答案要点:(1)原因
①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大力弘扬与时惧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2)理解理论创新应该
①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它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它方面的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脱出来,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行而上学中解脱出来。并非所有的新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②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习题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思考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案要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案要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个对象;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时期还包括部分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它既不是一般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前途: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就新在其领导阶级,五·四运动以前,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阶级主要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正式走上了中国革命的舞台。尽管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参加并在很大程度上领导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资产阶级了,而是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中国无产阶级,其革命的理论和主张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支持,成为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使得中国革命有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革命方法。五·四运动以前,指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是中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物。但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无法使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敏锐地发现这一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指导作用,尤其是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从实践上也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可行性,使得中国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自觉地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来领导中国的革命。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取代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再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4)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 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造成了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强大的封建经济的并存局面,近代的若干工商业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城市中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但反革命的力量更加强大;而农村革命的力量比较弱小,但反革命的力量更弱小,使得中国的农村成为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一方面,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另一方面,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工人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80%,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加之连年军阀混战,生活极其困苦,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
(2)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没有形成统一地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其自身的封闭性,对外的交流相对较少,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加之帝国主义采取的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和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造成了中国实际上的分裂状态。这种分裂状态就给予了中国革命力量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生存发展的空间主要是农村和山区,这也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民主革命必须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可能条件。
(2)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长期存在的地方,一般是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地方,如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这些地方都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工农群众的组织,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里的群众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也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拥有相当规模的正规军队,才能对付各种类型的反革命军队,才能造成革命根据地的长期割据发展的局面。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7.“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三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1)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只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和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确保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2)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民阶级,参加红军和革命战争,农村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和扩大。
(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可靠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之下,否定了照搬外国的城市中心论,肯定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8.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理论意义
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怎样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在落后的农村环境和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怎样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军队的无产阶级先进性质;在革命道路问题上,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是先占领城市后夺取农村还是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等,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不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也为与中国国情类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这条理论涉及到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重心问题、革命军队建设及其战略策略问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因此,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产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在反对“左”和右的错误,主要是“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形成的。它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勇于坚持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和探索真理,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实践意义
①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它告诉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不能教条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而应该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要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国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大地主资产阶级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完成反帝反封的艰巨任务,就必须从国情出发,照顾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主要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必须同这些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此外,统一战线中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特定情况下的大资产阶级。
(2)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用革命的暴力反抗反革命的暴力。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3)党的建设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是掌握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处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大多数,因而党的建设十分重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要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的饿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继20世纪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
习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但主要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与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以上两种矛盾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上,而解决这个矛盾就必然要使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因素已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它还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化三改造。
3.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已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指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4.为什么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道路?
答案要点: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三个步骤;(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5.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答案要点: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1)办手工业供销小组;(2)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四马分肥”?
答案要点:
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各占四分之一。7.“和平赎买”?
答案要点:
(1)和平,就是不用暴力;(2)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8.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可能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我国已经拥有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定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9.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10.为什么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2)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4)在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1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习题五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答案要点: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必须解决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这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第二次结合.(2)马恩经典作家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结合.(3)“以苏为鉴”、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中的经验教训,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2、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答案要点:
(1)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2)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曲折是可以理解的;(3)不能因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有错误就否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答案要点:
(1)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2)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4、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答案要点:
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是从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界定的,区分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高的概括性;(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7、怎样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答案要点: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表现为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最终达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
答案要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9、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案要点: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10、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要点: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1)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背向事业兴衰,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3)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要点:(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是占第一位的决定因素;
(2)现代科学技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3)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信息量日益膨胀,更新速度加快,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更新。
1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答案要点:
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
答案要点: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14、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案要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就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习题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思考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有两层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看,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二,从社会发展程度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不仅生产力不发达,而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不成熟。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概括为九个方面,这就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要点:
(1)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不成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生产力达到比较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达到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水平和程度。
实现这样的历史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外部条件;
(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足点和奋斗精神,“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要实现的总目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5.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2)“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政治保证,靠改革开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3)“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7、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答案要点:
(1)在我国实现现代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达到当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
根据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方面的经验教训,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分“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2000年,在我国人口比1980年增长三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我国21世纪前五十年的奋斗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8、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将得到根本的改变,人民生活将明显改善,我们的国力将大为增强,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将进一步的前移。
(2)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它将向世界表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惟一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将大大加快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到21世纪中叶,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必将极大的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9、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答案要点:十六大报告把本世纪头20年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经济总量必须走在世界前列,人均GDP必须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康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增加富裕起来的人口的比例,提高富裕程度。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全面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不仅在经济指标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而且在社会指标方面,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在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不仅要使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的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要使人民享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要消除局部贫困、少数贫困,在使贫困人口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而使他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使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这样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可以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0、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
答案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11、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答案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目前我们达到的总体小康的水平,离人民的美好愿望仍有很大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制度要充分发挥优越性,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习题七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解决的方式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但完善加以解决;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4)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3)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要点:
(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4.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要点: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
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2)“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6.“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2)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
(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7.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来分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要点: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8.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案要点:(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
(3)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2)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答案要点:
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鼓励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缪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11.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答案要点:
(1)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2)这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
(3)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12.为什么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何提高?
答案要点:
(1)原因:
①近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② 要更好的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发战略,更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自由,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手段:
①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②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③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3.试述邓小平有关改革的重要理论观点。
(1)主要内容:
①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②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2)重要意义:
① 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② 在实践上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习题八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计划与市场可以有机结合。
(5)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具有一定的共性:
① 经济关系市场化; ② 企业经营自主化; ③ 政府调控间接化; ④ 经济运行法制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本质特征:
① 在市场经济的主体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
② 在分配制度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结构。
③ 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国家的参与,强调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
④ 在价值观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共产党和人民政权领导,有强大的政治优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答案要点::
(1)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3)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法。
(2)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公有制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类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实现形式。
(3)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关系到公有制发挥优越性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方式与非按劳分配方式并存。
非按劳分配方式,主要是指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
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效率优先”就是使生产要素投入者能按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贡献取得报酬,承认个人在生产要素拥有的质和量以及个人对生产或财富创造上贡献大小的差别,进而承认个人之间劳动收入和要素收入的差别。
(3)形成收入差距的原因
合理和合法的原因有:
① 由于人的劳动能力不同,按劳分配本身包含着人们富裕程度的差别; ②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两级分化;
③ 由于人们占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的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会产生人们富裕程度的不同;
④ 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人先富起来。其中不合理的原因有:
① 一些行业依靠行政资源,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和瓜分本属于全社会的经济资源,由此造成垄断部门的从业人员与所占有的资源的比例极不协调。② 由于对统一市场的不合理分割和地方行政干预导致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不能正常、合理地流动,从而形成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不合法的原因有:
① 以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为主的偷税漏税收入; ② 各级党政官员的腐败贿赂收入; ③ 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的收入; ④ 走私贩假等其他的非法非正常收入。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原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十分巨大的阻碍作用,即使是合法和合理的原因产生的收入差距也应是适当的和有限度的。
(3)调节收入差距的措施
① 保护合法收入。② 取缔非法收入。③ 整顿不合理收入。④ 调节过高收入。⑤ 保障最低收入。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1)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①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②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
③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④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就业结构。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
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
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
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中央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重新回归到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范围,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动态努力过程。
①.统筹区域发展是抑制区域经济差距负面效应的需要。
② 统筹区域发展是联动解决各类区域存在和潜在的各种区域病的需要。③ 统筹区域发展是谨慎渡过“矛盾突显期”的需要。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首次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并把它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的一项战略任务。(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的。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题九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思考题
1.什么是国体与政体?
答案要点:
(1)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那些阶级所掌握。
(2)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具体的政治制度。2.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要点: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党的领导指的是什么领导?
答案要点: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什么组织?
答案要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5.依法治国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依法治国是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哪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答案要点: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8.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9.政治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10.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答案要点: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11.什么是民主、自由、人权?
答案要点:(1)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是政权的一种构成形式。(2)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是政权给予公民的政治权利。
(3)
人权,泛指人生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一般也被称作为“人权”。
12.民主、自由、人权,这三者中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要点:
民主、自由、人权中,核心是民主。因为公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在民主的前提下,即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条件下,公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和人权。
习题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答案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结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要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2)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3)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紧密联系着的。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也必然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
①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扭转社会风气的需要。
(2)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4)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诚信是规范、制度、人品)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C.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的重要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习题十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考题
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案要点:
(1)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可能性: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又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② 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法治社会的逐步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④ 改革开放获得的三个文明的伟大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⑤ 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理论意义:
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 不许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④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⑤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⑥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 实现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①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②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④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⑤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答案要点:
(1)孔子的“和为贵”思想;(2)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思想;
(3)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孙中山的“大同社会”的思想等等。
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欧洲探索和谐社会的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有哪些?
答案要点:
(1)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现存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的思想;
(2)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以“新和谐”命名的共产主义试验;(3)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期望的“和谐与自由”的社会,是一个“全体和谐”的社会。
8、马克思、恩格斯对和谐社会有哪些探索?
答案要点: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应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能够实现人和社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9、毛泽东对社会和谐有哪些思考?
答案要点: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方针思路和目标。所描绘的图景就是一个的“和谐社会”。
10、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意。
(1)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为目标和内容。
(1)小康社会应是和谐的小康社会,共助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小康社会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初级目标和初级阶段,为社会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13、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4、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5、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16、怎样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1)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物质基础、政治保障、智力与精神支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17、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1)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
(2)指明了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8、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
(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习题十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考题
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案要点:
(1)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可能性: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又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② 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法治社会的逐步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④ 改革开放获得的三个文明的伟大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⑤ 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理论意义:
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 不许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④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⑤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⑥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①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 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 实现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① 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②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④ 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⑤ 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毛泽东对社会和谐有哪些思考?
答案要点: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方针思路和目标。所描绘的图景就是一个的“和谐社会”。
7、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意。
(1)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为目标和内容。
(1)小康社会应是和谐的小康社会,共助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小康社会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初级目标和初级阶段,为社会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9、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10、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1、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2、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13、怎样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1)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物质基础、政治保障、智力与精神支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14、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1)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
(2)指明了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5、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
(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习题十三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思考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这是本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并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只有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普遍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增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以互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为核心,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共同繁荣。
3.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4)坚持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5)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做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
答案要点:
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邓小平以极大精力关注、研究国际问题和世界形势。他根据世界各种势力的实力对比的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及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际形势做出以下四点新的科学判断: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5.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案要点:
(1)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由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局势总体已趋向缓和,因而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所以,和平问题是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2)发展问题是当今两大问题的核心。
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公正、不合理而造成南北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北方发达富裕,南方落后、贫困,而且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迫切希望改变贫穷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再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就没有市场,整个世界经济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发展问题。
这两大问题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
6.为什么说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答案要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标志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大分化、大改组的历史时期。
(1)美、苏垄断一切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旧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想建立一家独霸的单极格局力不从心。
(2)欧洲和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份量大大增加。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俄罗斯现有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正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
(3)第三世界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中国正变成多极中的重要一极。世界局势这些急剧变化,表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形势总体已趋向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来发展经济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说,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
(4)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战略
7.为什么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答案要点:
主要来自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长期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别国,特别是个别超级大国出于其帝国主义的本性作祟,利用“人权”问题到处插手别国内部事务,大肆扩张其政治、经济势力范围,推行新殖民主义,甚至公然违背国际公约,捍然发动战争干涉他国内政,或者插手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战争,造成世界不得安宁,使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8.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应如何谋求世界共同发展?
答案要点:
世界共同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而其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要谋求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特别是谋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途径有:
(1)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推行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缩小南北贫富差距。
(3)第三世界联合起来,加强南南合作。
(4)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切实裁减军备,用和平方式政治解决各种争端,维护国际和平环境,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
(5)谋求世界共同发展,关键是要各国搞好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定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9.如何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这一极是当今世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我们决不允许别国把他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我们也决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人。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中国日益成为遏制霸权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2)中国是第三世界利益的捍卫者。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中国社会制度虽然与第三世界多数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历史上中国与第三世界有着共同的遭遇和经历,在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霸权主义等许多重大问题工又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国际斗争中,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切正义斗争和合理要求,与第三世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与努力。中国是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离开中国的参与和努力,是不能解决的。所以,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这一极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极。
10.针对上世纪末世界格局的转折性变化,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答案要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形势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重大的转折性变化。特别是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因而引起了一些人对我国内外政策的支援和怀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二十字”方针,指导中国顺利度过了这一世界形势十分严峻的时期,而且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长期战略指导方针。
习题十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思考题
1、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答案要点: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决定了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作用决定了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
2、如何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基本方针?
答案要点:
(1)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的和国家提出的新的要求;(2)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3)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4)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4、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个民族共同发展。
5、如何理解国防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要点: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6、如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
答案要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实现国防技术呢后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
(3)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
习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答案要点:
(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案要点: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案要点:(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3)从党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情况同党肩负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4、如何理解党和群众关系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5、为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应当正确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1)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广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6、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答案要点:(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第二篇:毛邓三习题
第一章习题
•1(单选题)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反对教条主义错误的领导人是A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张闻天
•2(多选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提出的重要思想有BCDE •A经济建设中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B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E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3(单选题)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的中心内容是D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单选题)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D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地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6(多选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ADE •A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E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7(多选题)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ABCD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C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判断 •D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
•8(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D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执政为民 •9(单选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D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阶级性
D坚持与时俱进
•10(单选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C •A发展先进生产力
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
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12(单选题)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A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3(多选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系统概括和阐述的党的文献有BD A.《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刘少奇在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C.邓小平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D.《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4(多选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 ABCD A.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15(多选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AC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答案:1A、2BCDE、3D、4D、6ADE
•7ABCD、8D、9D、10C、11D、12A、13 BD、14 ABCD、15 AC
第二章习题
•1(单选题)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三个有利于”标准 •2(单选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C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D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3(多选题)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注重协调性
•答案
•1B、2A、3ABC
第三章
1(单选题)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C 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2(2001年单选题)导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决定性因素,是它天生的(A)•A.软弱性
B.动摇性
C.妥协性
D.不彻底性
•3(多选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ABC)•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 封建主义 •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D.中国革命的 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E.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 一部分
•4(单选题)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C •A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 •B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 •C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D认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多选题)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这些基本问题是BCE •A革命转变问题
B统一战线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E党的建设问题
•6(单选题)1930年5月,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B •A论证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 •B孕育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思想
•C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D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7(单选题)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所说的“伟大工程”是指C •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夺取全国政权 •B建立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建设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D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新社会
•8(多选题)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特点有ABCDE •A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敌人的强大
C人民军队的弱小
•D共产党的领导
E土地革命的开展
•9(多选题)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的党的优良作风有ABD •A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B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C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E艰苦奋斗的作风
•10(单选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根本目的是(D)
•A.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建立新民主主义的 人民共和国 •D.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11(单选题)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 事件是(B)
•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接受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赎买民族工商业归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所有
12、(论述题)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各是什么,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13(单选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中心内容是C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B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保护民族工商业
•14(多选题)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有BC •A投降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冒险主义
E机会主义
•15(单选题)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A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16(单选题)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的著作是B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17(多选题)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AC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地主大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18(多选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DE •A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B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 •C两个革命之间需要有一个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 •D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E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9(2005年单选题)“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A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20(单选题)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21(多选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困难是ABCD •A党的理论长期准备不足 •B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
•C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者大量入党,使党处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D共产国际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23(单选题)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属于(C)•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25(单选题)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是(A)• •
A.党指挥枪 B.官兵平等
C.拥政爱民 D.一切行动听指挥
•26(多选题)关于民主革命时期富农身份的界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ABD)•A.剥削雇农的剩余劳动,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 •B.既是劳动者,又是剥削者
•C.自身不劳动,出租土地并放高利贷 •D.对雇农的剥削带有浓厚的半封建性
第四章
•1(2001年文理科多选题)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ABE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2(2002年理科单选题)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D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5(2008年单选题)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D)•
A.赎买 B.统购统销 •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第五章
•1(多选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单选题)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4(单选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6(单选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路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7(单选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9(2004年多选题)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发达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E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10(多选题)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 矛盾是 •A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6(多选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7(多选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 A具体的、现实的人 B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 D社会全体成员 答案 1D、2略、3D、4D、5ABDE、6B
7C 9AB
10BD
11ACDE、12AD、13ABCDE、14ABCDE、15D、16ACD、17ABD
(2008年单选题)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C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八章
2(单选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保障社会公平
3(单选题)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应该是
•A计划
B金融
C市场
D财政 •4(单选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 •A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
5(单选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10(多选题)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形式有 •A改组
B联合、兼并
C出售
D租赁、承包经营
E股份合作制
14(单选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
•B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C保障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D组织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17(多选题)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实现的飞跃有
•A废除农业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调节
•B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农业建设
•D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E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
18(单选题)现阶段,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金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属于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
•19(多选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要发展个体经济,因为它: •A是不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 •B是解决我国劳动者就业的一条途径 •C能增加社会产品和繁荣市场
•D有利于满足人民生活的多种需要 •E能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
20(多选题)现阶段,我国确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依据是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B公有制经济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1(多选题)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分配、经营收入、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方式,其经济依据是:
•A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D土地、资产等是创造国民收入的要素 •E现阶段生产力的状况及发展要求
22(单选题)我国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A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D实现共同富裕
•23(单选题)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
D股份合作制经济
24(多选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C公有资产在各个地方和产业中都占优势 •D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E国有经济的比重大于集体经济
25(多选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
•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
•D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E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
28(多选题)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经济
•A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B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C与公有经济可以共存
•D与公有经济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E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0(单选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
•D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
31(多选题)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E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
32(多选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
•A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C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D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E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6(单选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
A.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B.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C.实现充分就业
D.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
37(单选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著的成绩是(B)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38(多选题)为了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可以采取的货币政策手段有 A.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
B.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库 C.实施物价补贴
D.调整再贴现率
39(多选题)为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基于A.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创造价值
B.要素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体现 C.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
D.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答案
•1略
2A
3C 4C 5A
10ABCDE
14B
17BD 18B 19BCDE 20ABE 21ABCE 22A
23A
24AB 25ABCDE
28CDE 29略
30B 31ABDE
32ABCDE •33ABCD
34ABC 36A
37B 38ABD •39BC
第九章
•1(单选题)“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这句话应理解为
•A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
•2(多选题)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 •A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前提,后者体现前者的性质和要求 •B前者指国家性质,后者指国家机构 •C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D前者是国家权力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E前者是国家性质,后者是政治制度
•6(多选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 •A经济基础不同
B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
D宗旨不同
E主体不同
•8(多选题)无产阶级专政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形式。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
•A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
•B历史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政体是多党合作制 •D国家结构是单一制 •E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11(单选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 •A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
•C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13(多选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
•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E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14(单选题)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5(单选题)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6(多选题)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含义是 •A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D民主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E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
•17(多选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个民主党派长期共存,是因为BCDE •A无产阶级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 •B双方有长期合作团结的历史
•C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 •D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接受了共产党领导 •E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
•18(单选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B.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C.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决定的
•D.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决定
•19(单选题)为研究和完善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通过有关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城市进行了电话调查。在广泛进行民意调查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新的节假日调整方案。这体现的执政理论是
•A.依法执政
B.科学执政 •C.民主执政
D.理性执政
•20(多选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 •A.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它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C.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它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21(单选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答案:1A
2ACE
6ABDE
8、ABE •
11C
13ABCD
14C
15B
16ABCDE
17BCDE
18B
19C
20ABC
21A •
第十章考研已考知识点
•第十章
•1(多选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
•D协调阶级关系的基本原则 •E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
4(单选题)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
•A为人民服务
B诚实守信
•C爱国主义
D团结互助
7(单选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8(单选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9(多选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表现为
•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E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10(单选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可信
D爱国主义
11(多选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表现在
•A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B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C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D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 •E它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
12(单选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
•A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13(单选题)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
14(多选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5(单选题)“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16(单选题)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是(A)•A.爱国主义
B.团结统一 •C.勤劳勇敢
D.自强不息
答案
•1BC
2A
3ABD
4A
7A
8C
9ABCD
•10A
11ABCDE
12C
13A
14ABCD •15A
16A 第十一章
1、和谐社会的含义、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案见教材
第十二章
•1(单选题)“一国两制 ”的前提是A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2(多选题)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BDE •A独立的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独立的防务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E立法权 •3(单选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A •A台湾问题开始的B香港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4(单选题)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B •A实现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D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5(多选题)2005年,胡锦涛主席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原则性意见是(ABCD)•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答案:
•1A
2BDE
3A
4B 5ABCD
第十三章
•1(单选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冷战思维的实质是
•A恢复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B瓦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 •C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D加强军事联盟,强化国际干预 •答案:B
第十四、十五章考研已考知识点
•1(多选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ACD •A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B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
•D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E民主党派的联合组织
2(单选题)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C
•A爱国主义性质的B政治联盟性质的 •C社会主义性质的D人民民主性质的
4(多选题)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ABE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国家结构的特点
•D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E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5(多选题)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BCE •A精简结构,转变职能
•B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C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D加强马克思理论教育 •E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6(单选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答案:
•1ACD
2C
3ACE
4ABE
5BCE
6C 2010年考研已考知识点:
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A)
A.生产力落后
B.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6.“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D)
A.增强综合国力
B.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12.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动人的传说,其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C)
A.勤劳勇敢
B.团结统一
C.自强不息
D.爱好和平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要是(A)
A.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B.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C.立法公开、执法公开、司法公开
D.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因为(ACD)
A.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C.中国人民在对外交流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
D.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32.2008年6月20号,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视察工作,在线与网民进行了交流,最近有很多的政府官员,利用网上跟百姓沟通,这种网络表达体现了什么()A.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 B.反腐倡廉的新通道 C.民主政治体系的新形式 D.密切干群关系的新方式 答案:ABCD 30.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A.农村村民委员会 B.城市居民委员会 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 D.妇女联合会 答案:ABC 28.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D.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ABD 27.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内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其中错误的有()A.“毕其功于一役” B.二次革命论 C.“无间断革命” D.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答案:ABC 2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表明处理效率公平的关系,就要()A.把效率和公平相互之间的矛盾协调统一起来 B.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C.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D.合理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答案:ACD
18、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答案:ACD
1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公私兼顾、劳资双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实现速度、结构、质量的统一 答案:B 8、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主要原因()A、没有找到革命的新道路 B、没有扩大民主主义宣传 C、没有到群众中做实际的调查
D、没有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答案:D 2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ABCD)
A.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B.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
C.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反映
D.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实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原因在于: ABC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C.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
1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CD)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毛邓三试卷及答案书后习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1.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是在()A.1921年党的一大以后
B.1922年党的二大以后
C.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
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2.就中国共产党全党来讲,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是在()A.1921年党的一大以后
B.延安整风以后
C.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
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3.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A.《论新阶段》
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C.《反对资本主义》
D.《实践论》
4.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
A.系统化
B.民族化.具体化 C.国家化
D.世界化
5.1942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一致的目标是()A.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
B.国际化和中国化 C.理论和实际
D.旧中国于新中国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
A.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同中国的历史传统相结合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A.中国特性
B.中国作风 C.中国气派
D.世界性
8.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遭受过严重的挫折。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是在()A.遵义会议以后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 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
D.红军长征胜利以后
9.在领导中国革命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A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B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C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10.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多极化成为时代主题
D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主题 1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C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D抗日战争 12.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1945年党的七大上
B1956年党的八大 B1982年党十二大
D1992年党的十四大 1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
A实事求是
B 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自力更生 1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D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指针
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㈠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符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毛泽东思想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出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是在()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实践论》 2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是经过()
A遵义会议
B延安整风 C党的七大
D党的八大 4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
A十三大
B十二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5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特别强调极端重要性的是()A解放思想
B与时俱进 C实事求是
D求真务实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C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7 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解放思想
B与时俱进 C实事求是
D求真务实 8.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A解放思想精神
B与时俱进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求真务实精神 9胡锦涛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
A认识规律
B把握规律 C遵循和运用规律
D社会实践 10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A 实事求是
B求真务实 C 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
A 求真务实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 12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A联系群众
B体现时代性 C把握规律
D 富于创造性 13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14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A在思想方法上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B在基本立场上体现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C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意味着开拓创新
15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
A实事求是
B对外开放 C体制改革
D理论创新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㈠,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两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题填在题干后括号内)1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A半殖民地
B半封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生产力水平低下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
A共产主义
B封建主义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5 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6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是()
A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B和农民具有天然的联系
C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
D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坚决彻底 7近代中国革命性质是()
A无产阶级革命
B社会主义革命
C资产阶级革命
D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A武装斗争问题
B分清敌友 C统一战线问题
D农民问题
9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体制是()A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B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C工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D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10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实质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
A农民战争
B土地革命 C群众运动
D政治革命 1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没收小资产阶级的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12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民族的B大众的 C进步的D科学的 1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官兵一致
C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是()
A武装斗争
C根据地建设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15区别新旧民族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A革命指导思想的不同
B革命领导权的不同 C革命前途的不同
D革命对象的不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㈠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两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题填在题干后括号内)1建国初期,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的()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指()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中,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成分有()A.合作社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了下列哪些原则()A.自愿互利 B.说服教育.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7.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包括()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D.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个人之间的矛盾
9.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经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A.资本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有()A.加工定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公私合营
11.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转变”的思想是指()A.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B.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C.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D.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1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束了()代行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括号内)1.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的两大任务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 B.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 C.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D.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在下列哪篇文章提出的()A.《不要四面出击》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领导人是()A.刘少奇 B.毛泽东 C.陈云 D.周恩来
4.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最初主要是照搬了()A.美国经验 B.西欧经验 C.苏联经验 D.南斯拉夫经验
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A.社会主义公有制 B.人民当家作主
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实现供求基本平衡
B.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社会生产力 D.消灭剥削
7.邓小平认为()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C.平均不是社会主义 D.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8.1986年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指出社会主义原则是()
A.公有制占主体 B.发展生产 C.共同富裕 D.计划经济
9.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
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没有固定模式 D.必须大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
10.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A.社会主义的本质 B.社会主义的特征 C.社会主义的目标 D.社会主义的原则
1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A.革命 B.改革 C.政治活动 D.阶级斗争
12.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劳动对象 B.人
C.劳动工具 D.科学技术
13.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A.民主法制 B.社会和谐 C.公平正义
D.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4.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总的目标是()A.改造落后生产力 B.提升传统生产力 C.发展先进生产力
D.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 15.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共同富裕 C.发展生产力 D.解放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括号内)1.中国之所以会发生“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A.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 C.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制定的政策失误 D.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盛行 2.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
A.还处于并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人口多、底子薄 D.社会生产力水平低
3,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B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
C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A,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体特定内涵新概念的是列宁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A,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B,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C,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D,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方针路线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是指()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C,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D,我国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够格的社会主义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A,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
B,从1949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建国100年
C, 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D,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A,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 B,中国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C,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更长的时间 D,由我国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人民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和山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就其“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指()A,生产力的落后 B,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C,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D,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稳
10,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A,党的思想路线 B,党的基本路线 C,党的基本纲领 D,党的组织路线
11,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是()A,党的十一大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12,正式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A,党的十一大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五大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简要表述为()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4,明确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A,党的十五大报告 B,党的十六报告 C,党的十六届三中报告 D,党的十六届四中报告
15,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A,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B,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C,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起来 D,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 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后或多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的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
2.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A. 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B. 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 C. 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D. 是对抗性的矛盾
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贡献表现在()
A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这社会的发展 B.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C.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
D. 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4.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的途径()A. 改革 B. 阶段斗争 C. 革命 D. 创新
5,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关于改革的两条结论()A, 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 B,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性质也没有出路 C,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中国问题的关键 B,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6,1992,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文化
7,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主要有()
A,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主要是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8,我国改革的性质和方向是()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9,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B,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C,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是生产力标准 D,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是综合国力标准 10,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A,已经逐步确立 B,已经基本确立 C,已经初步确立 D,已经分布确立
1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A,这是有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B,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 C,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D,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中的重中之中
12,对于稳定,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A,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 B,是中国的最高利益 C,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
D,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13,中国目前正处于()
A,从总体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 B,改革的攻坚的阶段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阶段 D,建设总体小康社会发展阶段 1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E,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 15,改革、发展、稳定三者间的关系
A,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B,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和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C,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D,在政治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巩固政治稳定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符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1,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A,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B,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制度 C, 建立什么样的企业制度 D, 建立什么样的法人制度
2,中国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是()A, 建国时面临时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国情
B, 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世人瞩目的直接影响 C, 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单纯计划经济体制比较顺利地运行
D, 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3,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其核心是寻求解决()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B,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C,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 D,姓“资”与姓“社”的关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A,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B,江泽民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党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党的十五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
A,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 B,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C,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有()A,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D,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A,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B,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C,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D,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A,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B,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C,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E,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9,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
A,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B,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D,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10,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A,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B,公有制经济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
C,公有制经济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 D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11,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A,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B,自然垄断的行业 C,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D,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12,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制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是具有制度属性 B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C,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D,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制成分
14、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基本是()A、由他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的
C、非公有制经济本身的优越性决定的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15、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因为()
A、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B、它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 C、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一、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干后括号内)
1、我国的国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 C、一国两制
D、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政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 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一国两制
3、我国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国务院
B、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法院
D、中央人民政府
4、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5、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权力执行
6、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是()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7、我国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是()A、大杂居 B、小聚居 C、高集中 D、高分散
8、中国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A、城市居民委员会 B、街道办 C、基层工会 D、业主委员会
9、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0、依法治国的主题是指()A、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B、中国共产党 C、中国人民政府
D、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11、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A、宪法 B、法律 C、政策 D、原则
1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A、以德治国 B、人民民主专政 C、依法治国
D、人民代表大会
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有机统一起来 A、坚持党的领导 B、以德治国 C、人民当家做主 D、依法治国
14、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A、国家政局是否稳定 B、能否增进人民团结
C、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D、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A、人民当家做主 B、共产党的领导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以及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A、和谐文化 B、民族文化 C、无产阶级文化 D、社会主义文化
2、和谐文化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B、社会主义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民族精神
3、和谐文化融()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概念和理想追求 A、思想观念 B、思维方式 C、行为规范 D、社会风尚
4、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地主题是()A、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B、建设和谐文化
C、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D、弘扬主旋律
5、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培育()的社会主义公民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6、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推进全社会经济发展 C、实现人类解放 D、消灭剥削
7、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A、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集体主义 D、时代精神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A、马克思主义知道思想 B、集体主义 C、时代精神 D、爱国主义
9、“八荣八耻”涵盖了()之间的关系 A、个人 B、集体 C、国家 D、社会
10、培育和弘扬(),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A、民族精神 B、时代精神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11、树立和践行(),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实事求是 C、民族精神 D、时代精神
12、()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A、树立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时代精神 D、民族精神
1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为指导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4、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 A、哲学社会科学 B、哲学 C、经济学 D、社会学
15、“八荣八耻”体现了()的结合 A、人民当家做主 B、共产党的领导 C、依法治国 D、以德治国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A、十三届四中全会 B、十六大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A、社会稳定 B、社会富裕 C、社会和谐 D、社会发展
3、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A、公平正义 B、诚信友爱 C、民主法治 D、充满活力 E、安定有序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坚实基础 B、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D、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条件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A、相互包含 B、相辅相成 C、相互独立 D、相互分离
6、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体现在()A、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D、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民主法治
C、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是()A、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C、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D、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E、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团结和睦
第十二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 A、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D、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
2、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间是()A、1995年7月1日 B、1996年7月1日 C、1997年7月1日 D、1998年7月1日
3、“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台海问题
4、中英两国政府首脑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时间是()A、1982年9月 B、1984年12月 C、1990年4月 D、1993年3月
5、“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将和平共处原则用来处理()A、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 B、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 C、国与国之间争端问题 D、历史遗留问题
6、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的方针是()A、力争和平统一,放弃使用武力 B、力争和平统一,拒绝使用武力 C、力争和平统一,承诺使用武力 D、力争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武力
7、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A、相同的 B、矛盾的 C、相似的 D、不同的
8、“三通”是指()A、通商、通邮、通航 B、通商、通航、通讯 C、通邮、通航、通话 D、通邮、通关、通讯 9、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先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A、《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B、《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C、《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D、《告台湾同胞书》
10、“一纲四目”的“一纲”是指()A、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B、香港必须回归祖国 C、澳门必须回归祖国 D、祖国必须统一
11.根据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 C完全自治权 D独立的司法权
12、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不变”是指()A、港澳的资本主义制度只保留50年 B、港澳的资本主义制度早晚要变
C、港澳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上几十年或上百年 D、五十年不变只是一个形象说法,50年后也不会变
13、对台湾问题正确的立场是()A、中国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B、台湾问题应该保持现状
C、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反对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14、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直辖于中央政府 C、享有高度的自主权
D、都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5、属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基本方针是()A、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彼此承认对方的地位
第十三章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A、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B、战争与革命 C、和平与发展 D、独立自主
2、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A、和平与发展 B、实现祖国统一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
3、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始终把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放在首位 C、始终不渝得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邓小平观察、分析国际形势和制定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是()A、捍卫和维护国家利益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 D、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5、1999年3月江泽民在日内瓦裁军谈判大会上的讲话提出()A、新安全观 B、不结盟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
6、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趋势是()A、一级独霸世界 B、两级格局世界 C、三足鼎立 D、多极化
7、邓小平认为当今国际事务中对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最大威胁是()A、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B、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种种差异和多样性 C、当今世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D、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尚未建立
8、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是()A、经济危机日益深化 B、经济全球化 C、经济自由化 D、资本主义化
9、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世贸大厦是在()A、2001年9月11日 B、2000年9月11日 C、2002年9月11日 D、2001年8月11日
10、我国政府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是指打击针对我国的恐怖主义()A、打击恐怖主义应有双重标准 B、不管其他 C、互不相干
D、谴责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11、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思想()A、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已经解决的问题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
12、我国外交工作的主要目标是()A、反对霸权主义 B、维护世界和平C、增进国际合作 D、促进共同发展
13、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体现在()A、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真正的不结盟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
1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C、通过对话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 D、建立国际政局新秩序
15、为维护中亚地区的安全稳定,2002年上海合作组织签署了《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联合打击()A、机会主义 B、极端主义 C、恐怖主义 D、分裂主义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是我国国家的领导阶级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2、()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3、()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4、知识分子是我国()的一部分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表现在()A、队伍迅速壮大
B、内部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C、岗位流动加快 D、岗位流动趋势
6、“四个尊重”是指()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7、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历史性课题是()A、不变质 B、现代化 C、正规化 D、打得赢
8、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是()A、武装斗争 B、军队建设 C、民族平等 D、统一战线
9、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是()A、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D、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1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
A、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B、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C、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D、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知识分子 D、中国共产党
2、中国共产党是()A、工人阶级先锋队 B、农民阶级先锋队 C、中国人民先锋队 D、中华民族先锋队
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A、性质的根本体现 B、任务的根本体现 C、宗旨的根本体现
D、思想建设的根本体现
4、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A、纪律建设 B、制度建设 C、执政能力建设 D、先进性建设
5、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组织严密 C、脱离群众
D、密切联系群众
6、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组织严密 C、脱离群众
D、密切联系群众
7、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有()A、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B、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C、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D、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E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物的能力
第一章
思考习题
(理解)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B)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学风,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热练掌握)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的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C)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解)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理解)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他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的重要的理论观念,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它是颠簸不破的科学真理。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知道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发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她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强大力量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三个代表”的系统展开。
(理解)5.正确理解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打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指标。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理解)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可续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来的集中体现。
(理解)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的关系?(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传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掌握)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A)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作出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B)第一,这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即世界上的总结和升华。第三,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在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A)《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B)实事求是是内在的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和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D)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掌握)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A)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彻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B)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D)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E)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放人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等。
(理解)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A)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B)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C)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D)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E)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传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再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理解)6.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不同)(A)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B)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C)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理解)7.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A)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B)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D)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E)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第三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A)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名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B)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主义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资产阶级手中。(C)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D)中国工人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最进步的阶级,它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共同优点。(E)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
(理解)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B)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名族工商业。(C)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热练掌握)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理解)5.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贡献?(A)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明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只能是武装斗争,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B)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乱,又使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C)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强大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只有把农村建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把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农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掌握)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关系?(A)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B)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团结在自己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C)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凭借着反革命暴力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D)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E)三个法宝互相联系,辨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思考习题》
(理解)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A)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B)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之间的关系。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C)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理解)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A)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用户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B)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掌握)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A)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度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B)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熟练掌握)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化。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B)首先,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C)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D)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E)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掌握)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要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A)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B)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历史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理解)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A)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B)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则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第六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含义:(B)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C)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做出了新的概括,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掌握)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A)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位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A)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B)第二,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C)第三,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理解)3.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七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A)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B)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生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原有的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C)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自我完善
(D)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控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成绩不容否定。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理解)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掌握)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A)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B)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过度的阶段。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C)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威胁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D)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E)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理解)5.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A)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掌握)6.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A)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B)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D)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E)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第八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B)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C)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他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
(掌握)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那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B)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C)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具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样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D)第三,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实行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标准,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理解)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A)公有制不仅包括够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B)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应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C)第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掌握)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实现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连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俺来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B)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C)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的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坚固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D)二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现在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地区,行业,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东,中,西部的收入差距,页必须综合治理(E)总之,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三个有利于”体现的越充分,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条件九月具备,就越能增强利用税收,财政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我们既不能搞平均主义,也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理解)6.为什么要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第九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B)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C)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D)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把他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掌握)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A)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B)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1)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国家所需的各方面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
(掌握)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知道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第十一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A)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B)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他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熟练掌握)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B)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备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位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掌握)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A)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之整理念的升华。(B)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高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理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A)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向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B)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十二章 思考习题》
(掌握)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A)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伟大的推动作用。(B)第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C)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D)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第十三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一(B)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C)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互相交织和互相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是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D)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E)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F)第五,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第二,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面性,是因为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谋求发展,不仅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一种现实可能。(第三)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事关消除全球安全威胁的根源,没有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世界难享太平,只有坚持互利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第十四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A)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导着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再次,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农民工中的许多人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三是,岗位流动加快,原先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C)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主要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掌握)2.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B)新的社会阶层实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生产提供了制度基础。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C)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循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
《第十五章 思考习题》
(熟练掌握)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A)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B)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C)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E)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理解)2.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A)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B)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C)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斗争力,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理解)3.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A)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和与实施方针策略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B)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要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要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约束机制。(D)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
第四篇:毛邓三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指出:我们是唯物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个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在这封信里,毛泽东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五篇:毛邓三第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哪些探索?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第四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