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选择题范文
【网络综合-山东教师招聘试题】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答案与解析:选B。
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所以,答案选B。
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答案与解析:选A。
190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专著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所以,答案选A。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
A.理论性学科
B.应用性学科
C.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学科
D.边缘性学科
答案与解析:选C。
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不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因此,答案选C。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答案与解析:选A。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因此,答案选A。
5.乌申斯基的代表作(),对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答案与解析:选B。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考&试大$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因此,答案为B。
6.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在()年。
A.1903 B.1908 C.1913 D.1924
答案与解析:选D。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因此,答案选D。
7.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答案与解析:选C。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时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A初创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前,B发展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D完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此,答案选C。
8.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答案与解析:选A。
9.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这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是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与解析:选C。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为:①感知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②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③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④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因此,答案选C。
10.如果儿童处于2~7岁年龄阶段,那么它属于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中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与解析:选B。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关于年龄的划分如下:感知运动阶段为0~2岁;前运算阶段为2~7岁;具体运算阶段为7~11岁;形式运算阶段为1l、12~15、16岁。因此,答案选B。
11.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的是()。
A.学前期
B.青年期
C.学龄期
D.成年早期
答案与解析:选C。
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①婴儿期(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②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③学前期(4~7岁):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④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⑤青年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⑥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⑦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⑧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因此,答案选C。
1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处于青年期的特征是()。
A.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答案与解析:选A。
原理同上题。
1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答案与解析:选A。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大$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同时,一切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发生影响,都必须通过自我意识的中介。因此,答案选A。
14.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答案与解析:选B。
认识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该过程因个体之间的不同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而存在个别差异。因此,答案选B。
15.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比纳—西蒙量表
B.斯坦福—比纳量表 C.比纳—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一、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答: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通过掌握心理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自觉地实施有效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教师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三)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通过学习心理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够大大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关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心理因素对问题的解决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自信心、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认知方式、情绪状态、动机水平、原型启发、迁移作用、定势作用、功能固着等等都是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因此要使问题得到解决维持一种紧张而又有秩序的有条不紊的心理状态,(一)是提高动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问题解决的效果。
(二)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地运用原型启发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某种具有的与自己面临的问题,例如我们在上电化教育基础课为学生讲摄影机。照相机工作原理我们就运用了原型启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迁移作用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我们在讲投影片制作时,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按着小学教材进行投影片制作要求他们自己构思、自己设计、绘画制作通过学生新自动手操作,即学到了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又在动手制作能力上得到了发展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总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分析说明了。
三、试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答: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工作,对于教师来说独立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轻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撰定教案时,需要创造性的劳动,时间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各种变化教师需要设计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案,确定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教育改革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光焕发,教学方法所以教师调适角色冲突,提高角色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目标教师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就会增强角色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
3、在艰苦工作中,广大教师能保持乐观坚定的精神状态。重要原因是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充满师爱,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教师要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交善处。开朗豁达。容人之短。
六、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答:理解知识主要是通过思维实现的要促进知识的理解。
1、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材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快问题的愿望。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2、通过直观教学提供感性材料。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直观法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和正确的感性材料。
3、提供变式,通过比较形成科学概念
4、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严密的体系。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和具体化,使学生有加深对知识结构和理解。
5、理解知识必强在已有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指导。
十三、试论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小学生的形象。抽象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一、小学生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不是立刻实现的在思维过程中,不随意成分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的成分却日益增加。
二、小学生思维结构逐渐趋向完善,一般来讲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思维的基本形式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在给。
三、四年级教学中,就渗透形式逻辑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事归纳、演绎、类比和对比推理等逻辑思维思想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顺向发展到逆向再发展到顺向反复进行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掌握各种概念系统,运算系统和知识系统形成日益发展的完整的思维结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规则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在算术和语文教学中,逐步地有意识地渗透逻辑规则的思想这对小学生正确思维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十四、试论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因而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特点如下:
一、游戏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用虚构的操作去代替,实际的操作。用假想的物品去代替现实物品。而行为内容仍保持不变。幼儿期他们已能较成熟练地做各种动作。思维和语言正在发展。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渴望参加成人的一些活动。
二、游戏促进了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手段。能促进其智力发展在游戏时幼儿的各种感官都要参与。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游戏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幼儿情感又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总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十五、试论中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答:中学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探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味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有意识记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越加显着有意识记的突出特点是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高识记的目的任务。如:分析作文的段落。含意,中心思想等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在中学阶段,不仅有意识记的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如有些材料。还需要无意识记。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计划地发展中学生的有意识记。而且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无意识记的能力。
十六、试论初中生人际交往新特点?
答: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这个时期在结交朋友人际交往上,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这个阶段的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的友谊对稳定和持久。
2、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朋友的关系在初性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进入初中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新点逐渐开始融洽相处。
4、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情感上的脱离,对同伴的依恋。2)、行为上的脱离孩子不好管教。3)观点上的脱离,观点的重新审视。4)榜样作用的削弱。
5、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有了变化,他开始品评教师。
十七、试论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答: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自我意识有了高度发展,其基本特点表现如下: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减少。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主要对“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把“我”一分为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3、强烈的关心着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能力如何、知识、才能、气质将个性是否完善等等。
4、自我评价的成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
5、有较强的自尊心。有了主观目的,主观愿望。心目中的期望值等等。
6、高中生的道德意识与初中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十入、论高中生的价值观的特点?
答:高中生在确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抱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的问题。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十九、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从社会角度讲,注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第二、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即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业成功,取得成就的保证,心理教育能促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使学生正常发展,健康成长的前提与保证。
二十、试论当前心理教育的误区?
答: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学校心理教育的重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养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确实是心理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心理教育的全部内容。
四、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心理有病的人需要心理教育。所有的人都需要进行心理教育。
六、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七、心理教育属于德育工作只是团队工作者和班任的任务。以上几点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误区。
二十一、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故事启迪法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故事。只有好的故事才具有好的教育意义。在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要真有真的就不用假的,采用真实的事例,效果更好。
2、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要近,3、是要新,应尽量选择小学生没有听过的故事。
4、要注意活,心理教育者应该随机应变,知识渊博,反应灵敏。有时教育者还可以准备图片、多媒体等请学生看图编故事等。
二十二、试论心理教育课的教学原则?
答:心理教育课的原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教育课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知行并重原则,心理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而是实际应用课如: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力不够高。所以,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放在行为的塑造上。二学生主体原则根据心理教育课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教师的有意安排,学生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过程。这一特殊性决定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三、点面结合的原则,心理教育课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教育课的目的。
四、协同教学的原则。
五、师生和谐的原则。在教学中,师生双方应建立一种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关系。
二十三、心理教育学科渗透的操作要领? 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这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在学科教学中要对教学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
二、创设参与情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想象。活动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四、树立新型评价标准,学生是否提高了学生表达、交往、动手的能力等。
五、抓好三个基本环节。1)课前设计环节。2)课堂组织环节。3)师生交往环节。
二十四、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与举措?
答: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是通过三原性的。即:主导作用的师源性,主体作用的生源性、双向作用的师生性、具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举措是:
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艺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都对营造班集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
三、建设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本。
四、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
第二篇: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对“雨后彩虹”感到好奇,从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从动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上来说,这是一种(C)学习动机。
A、长远
B、短暂
C、内在 D、外在
2、教师说:“如果在下课铃响之前,每个人都能安静地坐好,我们就下课,否则,就得过一阵子再下课”,学生们立刻安静地坐好。这是学习的(B)。
A、迁移
B、强化
C、激发
D、归因
3、某生在学习上极其努力,但学业成绩仍跟不上班集体,多次承受失败之痛苦,因而产生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这种心理反应是(B)。
A、认识功能障碍
B、习得性无力感
C、自我估价降低
D、焦虑
4、一学生在测验时遇到某个难题,暂时跳过去,先做简单的,这表明他已经掌握了一些(C)。
A、组织策略
B、问题解决的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5、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别人都这么做”,那么他的行为就是(B)行为。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认同
6、“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A)。
A、去个性化
B、从众
C、服从
D、群体极化
7、关于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的正确陈述是(C)。
A、高焦虑同高能力相结合会抑制学习
B、高焦虑同一般能力相结合会促进学习
C、不管学习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焦虑水平时学习效率最高
D、难度大的学习,低焦虑效率好
8、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B)。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9、关于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D)。
A、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是固定不变的
B、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C、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才能达到最佳水平
D、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10、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A)。
A、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标准化学绩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D、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11、“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或“一诺千金”体现的是(B)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A、道德感
B、承诺感
C、模糊性
D、匿名
12、某学生在考场产生了“怯场”现象,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过度焦虑和紧张,这是因为该生动机水平(C)。
A、过弱
B、中等
C、过强
D、无所谓强弱
13、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性是(D)。
A、内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C、外部—稳定—可控的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B)。
A、牢记住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地表征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1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D)。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16、16、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行为是(?
C)。
A、服从
B、从众
C、去个性化
D、模仿
17、在班主任的培养和扶持下,一些个性品质好、有才能、受到同学欢迎的积极分子成为班里的骨干,形成班级群体的核心时,班集体的形成处于(B)。
A、松散阶段
B、形成阶段
C、成熟阶段
D、凝聚阶段
18、在皮亚杰看来,一个人道德的成熟主要表现在(C)。
A、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B、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
C、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
D、道德信念的形成
19、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20、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诵,教师经常用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音韵和节奏把零散的枯燥的信息编成口诀,这种学习策略属于(B)。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阅读理解策略
1.一般说来,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独立形态阶段的是()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2.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的理论,被称为A.传统教育论、B.形式教育沦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3.中国建立并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寅学制“
4.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普遍认为()A.经济发展先于教育的发展 B.教育发展先于经济发展 C.教育与经济要同步发展 D.二者发展互不相关
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6.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卢姆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7.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教育内容)(B.教育质量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
8.“产婆术”这一启发性教学方法的创造者是()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昆体良
9.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官能,训练学生思维形式的教育理论,被称为(D)A.传统教育论 B.现代教育论 C.实质教育论 D.形式教育沦
10.中国制定并颁布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壬子学制 C.癸卯学制 D.壬戌学制
11.关于儿童发展的动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其中,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1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发明 C.对未知领域的探索,D.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13.在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发展“白板说”的代表人物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斯宾塞
14.中国建立并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 B.壬子学制 C.壬戌学制 D.癸卯学制
15.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A.赫尔巴特 B.杜威 C.布卢姆 D.布鲁纳
16.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实用的知识,而智能的发展则无关紧要.这一理论被称为()A.传统教育论 B.现代教育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17.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A.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B.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C.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D.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8.“产婆术”这一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创造者是()A.孔子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9.义务教育就是()A.强迫教育 B.小学教育 C.大学教育 D.中等教育
20.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教育内容 B.教育质量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 21。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A.班主任工作 B.教学管理 C.思想品德教育 D.各科教学
22.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数,课的类型可分为()A.单一课和综合课 B.新授课与巩固课 C.讲授课和练习课 D.理论课与实践课
2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D.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的矛盾 24.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 B.斯宾塞 C.杜威 D.洛克
25.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6.属于二级课程的是()A.学校课程 B.选修课程 C.地方课程 D.必修课程
27.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基本依据和标准是()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28.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发明 C.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D.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运用
29.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是()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实践型课程
30.与《学记》中提出的“学不跋躐等”原则在思想上一致的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31.属于二级课程的是 A.学校课程 B.地方课程 C.必修修课 D.选修课程
32.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是()A.社会、知识、教育制度 B.政治、经济、生产力水平C.社会、知识、儿童 D.社会、生产力、教育制度
33.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是指()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3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引起学习动机 B.巩固知识 C.领会知识 D.运用知识 35.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基本方法是()A.榜样示范 B.说服教育 C.实际锻炼 D.谈话法
36.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是指()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37.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A.探索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综合型课程 D.实践型课程
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C.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
39.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的文件是()A.教学大纲 B.教学计划 C.课程 D.教材
40.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并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设计教学法
4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D.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42.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B.目标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 D.CIPP评价模式
43.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的德育原则是()A.导向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疏导原则 D.平行影响原则
44、“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A.夸美纽斯 B.凯洛夫 C.杜威 D.赫尔巴特
45、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著作是()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教育漫话》 D.《民本主义与教育》
46、A.授受关系 B.民主平等 C.相互促进 D.教学相长
47、“产婆术”这一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创造者是()A.夸美纽斯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48、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A.班主任工作 B.教学管理 C.品德教育 D.学科教学
49、主张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官能和思维形式的理论是()A.传统教育论 B.形式教育论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50.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民本主义与教育》 D.《教育漫话》
51.在人的身心发展动力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韩愈
52.师生关系在人格层面上的特点是()A.授受关系 B.相互促进 C.民主平等 D.长善救失
53.师生关系在教学层面上的特点是()A.民主平等 B.授受关系 C.相互促进 D.长善救失
54.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的创立人是()A.彼得·麦克费尔 B.班杜拉 C.皮亚杰 D.科尔伯格
5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情绪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56.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杜威
57、在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A.孟子 B.荀子 C.韩愈 D.孔子
58、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培养目标 B.教学目的 C.课程目标 D.教育目的
59、道德教育认知模式的创立者是()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麦克费尔 D.班杜拉
60、集中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著作是()A.《爱弥尔》 B.《理想国》 C.《教育漫话》 D.《教育学讲授纲要》
61、“学不躐等”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疏导原则 D.导向性原则
62、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班主任工作 B.学科教学 C.共青团活动 D.课外校外活动
63、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进行教学的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直观性原则
参考答案:
1-5 CBBBC,6-10 DCBCA,11-15 DCBBD,16-20 ACACD,21-25 ADCDC,26-30 CADAB,31-35 ACDCB,36-40 DBCAB,41-45 BBACA,46-50 ACDBB,51-55 ACBAD,56-60 ABDBB,61-63 ABC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ABCD)。
A、教育性原则
B、艺术性原则
C、平等尊重原则
D、保密性原则
2.在学校环境中,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因素有(ABD)。
A、教师的心理素质
B、校园环境
C、教学设备
D、学校风气
3.下列属于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与矛盾有(ABC)。
A、学校恐怖症
B、离家出走
C、自杀
D、依赖性强
4.学习策略主要包括(ACD)。
A、认知策略
B、自我调解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5.常模参照评价通常用于(ABD)。
A、选拨
B、升学考试
C、学校评价
D、编班
6.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ABC)。
A、制定计划
B、监控策略
C、自我调节
D、群集策略
7.产生无力感有主要原因是(BD)。
A、特殊环境
B、失败后的不良心态
C、自暴自弃
D、消极归因
8.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原则(ABCD)。
A、问题要小而具体
B、问题要新颖有趣
C、要有适当的难度
D、要有启发性
9.影响学生从众行为群体方面的主要因素有(ABCD)。
A、群体的权威性
B、群体的规模
B、群体的凝聚力
D、群体意见的一致性
10.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学习的主要动机是由(BCD)组成的。
A、安全的需要
B、认知的需要
C、自我提高的需要
D、附属的需要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作用表现在()A.导向 B.辅助 C.评价 D.激励 E.督导
2.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要素有()A.道德认识 B.道德行为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E.德育内容
3.下列描述中,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学不躐等 B.学而时习之 C.不凌节而施
D.“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E.“相观而善之”
4.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有()A.群众性活动 B.自发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E.社会活动
5.我国的教学组织形式有()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现场教学 E.复式教学
6.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A.培养专门人才
B.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C.培养特殊专长的职能 D.为社会输送劳动后备力量
E.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7.我国德育基本方法中的说服法包括()A.讲解 B.谈话 C.报告 D.讨论 E.参观
8.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A.教育理念 B.语言表达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E.组织能力
9.具有启发性意义的原则有()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C.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E.因材施教
10.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是()A.强制性 B.综合性 C.普遍性 D.基础性 E.特殊性
1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A.先进的教育理念 B.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C.教育教学能力 D.研究能力 E.管理能力
12.体现循序渐进原则的有()A.学不躐等 B.学而时习之 C.不陵节而施
D.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E.因材施教
13.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可分为()A.讲述 B.讲解 C.讲叙 D.讲演 E.讲读
14.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A.教学目的和任务 B.课程性质与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条件 E.教师自身特点
15.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有()A.系统性 B.全面性 C.强制性 D.普遍性 E.基础性
16.学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A.差异性 B.非正式性 C.过渡性 D.多样性 E.互补性
17.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层次有()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知活动 D.交往活动 E.社会实践活动
18.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A.学习辅导 B.情感辅导 C.交往辅导 D.生活辅导 E.择业辅导
参考答案:
1.ACD;2.ABCD;3.AC;4.ACD;5.ABC;6.BD;7.ABCDE;8.ACD;9.BC;10.ACD;11.ACD;12.ACD;13.ABD;14.ABCDE;15.CDE;16.BCDE;17.ABE;18.ADE
第三篇: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论述题 文档
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论述题
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7.1)1.原则的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观的作用。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
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举例,略。
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1.原则的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
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等。
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1.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讲授。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 观念和基本技能。
第三,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不可违反。
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1.原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原则的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试述课的一般结构。(8.1)1.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3.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9.1)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 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原则的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
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3.举例说明(略)
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0.1)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考&试大$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七、试论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
答: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形象,即起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很多如:
1、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知识的“骨干”是联系支持,技能的中心。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越多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利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由于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学习正迁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
3、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技能等。以上都是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有效方法。
八、课堂学习策略?
答: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堂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其活动的效果。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策略。第一、做好听课准备工作,它直接影响听课的的效果。听课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准备,学生听课过程中要记录相关的内容,准备好上课的课本、笔记本,以及其他学习方面的用具(2)生理准备。上课要靠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学生要调节好自己的胜利状态、使大脑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上(3)心理准备。为提高听课效果,必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饱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4)知识准备主要通过预习来进行,预习有助于扫除听课中的支持障碍、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第二集中注意。从学生角度听课时要集中注意(1)要寄希望于课堂(2)积极进行思考(3)养成注意习惯(4)听课要有针对性(5)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6)正确处理和记笔记的关系。第三最重要的内容是弄清教师讲课的思路。第四为提高听课效率听课时还要把握课程特点和教师的特点。
九、试论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策略?
答: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自我监控的策略。如:第一、学习活动前做好计划,对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去学习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进行计划。对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具体准备,调节好精力与情绪。第二掌握好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要清楚学习目标。对象与学习任务。选择并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听讲时弄清老师的讲课思路。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控制自己去执行学业习计划。排除干扰。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三,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学习活动之后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学习应采取补求个性的措施。学习活动后要总结自己或借鉴书本上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断提炼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十、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答: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行动,以道德意志去克服内外干扰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通过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懂得道德意志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意志锻炼的愿望和进行意志锻炼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意志锻炼,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可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意志行动进行自我评价。增强道德意志锻炼和自控能力。
三、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有差异的意志品质不同训练的策略也不同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锻炼他们道德意志的自制力和沉着、耐心的意志品质。只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锻炼道德意志的良好效果。
十一、试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答: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是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通过对学生不良品德心理分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变的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如下教育措施:
一、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和自身实践、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二、消除疑惧心理,培养师生感情。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首先从感化入手。要关心,亲近和开导他们的满腔的热情。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相信教师的善意,把老师看做知心人。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们,使其觉醒过来,接受教育。力求上进。
十二、试论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答: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大量研究证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儿童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有如下特点:
一、小学儿童由于独立性有限,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二、由于知识经历的增加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三、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由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五、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第四篇: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论述题
山东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论述题
一、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答: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通过掌握心理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自觉地实施有效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教师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三)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通过学习心理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够大大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关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心理因素对问题的解决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自信心、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认知方式、情绪状态、动机水平、原型启发、迁移作用、定势作用、功能固着等等都是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因此要使问题得到解决维持一种紧张而又有秩序的有条不紊的心理状态,(一)是提高动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问题解决的效果。
(二)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地运用原型启发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某种具有的与自己面临的问题,例如我们在上电化教育基础课为学生讲摄影机。照相机工作原理我们就运用了原型启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迁移作用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我们在讲投影片制作时,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按着小学教材进行投影片制作要求他们自己构思、自己设计、绘画制作通过学生新自动手操作,即学到了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又在动手制作能力上得到了发展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总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分析说明了。
三、试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答: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工作,对于教师来说独立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轻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撰定教案时,需要创造性的劳动,时间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各种变化教师需要设计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案,确定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教育改革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光焕发,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也要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随着科技进步的影响。教师要随时观察科技发展动态,了解新知识的信息,掌握新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努力创造,教师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用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创新这些都属于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
四、如何进行早期教育?
答:早期教育不等于及早对儿童进行正视,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对学前儿童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提高认识兴趣,培养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情绪和行为,早期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包括音乐、美工、讲故事,参加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寓教于乐,到了学前中晚期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读、写、算教学,既不剥夺儿童和玩乐时间,泯灭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味和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五、如何调适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
答:正视心理冲突的大量存在后,重要的是要善于调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观念武装自己。充实提高自勉自慰,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特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欲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
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目标是教师主客观适应的焦点,所以教师调适角色冲突,提高角色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目标教
师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就会增强角色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
3、在艰苦工作中,广大教师能保持乐观坚定的精神状态。重要原因是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充满师爱,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教师要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交善处。开朗豁达。容人之短。
六、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答:理解知识主要是通过思维实现的要促进知识的理解。
1、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材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快问题的愿望。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2、通过直观教学提供感性材料。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直观法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和正确的感性材料。
3、提供变式,通过比较形成科学概念
4、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严密的体系。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和具体化,使学生有加深对知识结构和理解。
5、理解知识必强在已有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指导。
七、试论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
答: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形象,即起促进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方法很多如:
1、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由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知识的“骨干”是联系支持,技能的中心。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越多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利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由于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学习正迁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
3、在教学中必须提供应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应用技能等。以上都是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有效方法。
八、课堂学习策略?
答: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堂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其活动的效果。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要有一定的策略。第一、做好听课准备工作,它直接影响听课的的效果。听课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准备,学生听课过程中要记录相关的内容,准备好上课的课本、笔记本,以及其他学习方面的用具(2)生理准备。上课要靠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学生要调节好自己的胜利状态、使大脑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上(3)心理准备。为提高听课效果,必须保持强烈的求知欲。饱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学习意志(4)知识准备主要通过预习来进行,预习有助于扫除听课中的支持障碍、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第二集中注意。从学生角度听课时要集中注意(1)要寄希望于课堂(2)积极进行思考(3)养成注意习惯(4)听课要有针对性(5)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6)正确处理和记笔记的关系。第三最重要的内容是弄清教师讲课的思路。第四为提高听课效率听课时还要把握课程特点和教师的特点。
九、试论学习中的自我监控策略?
答: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自我监控的策略。如:第一、学习活动前做好计划,对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去学习以及学习时间安排等,进行计划。对学习活动做好各种具体准备,调节好精力与情绪。第二掌握好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监控。要清楚学习目标。对象与学习任务。选择并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听讲时弄清老师的讲课思路。采取理解记忆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控制自己去执行学业习计划。排除干扰。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三,学习活动后的自我监控。学习活动之后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根据反馈结果对自己学习应采取补求个性的措施。学习活动后要总结自己或借鉴书本上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不断提炼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十、如何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答: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行动,以道德意志去克服内外干扰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通过提高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
感来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使学生懂得道德意志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意志锻炼的愿望和进行意志锻炼的决心和信心。
二、教师要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意志锻炼,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制力。可有意创设一些困难情境。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意志行动进行自我评价。增强道德意志锻炼和自控能力。
三、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有差异的意志品质不同训练的策略也不同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锻炼他们道德意志的自制力和沉着、耐心的意志品质。只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收到锻炼道德意志的良好效果。
十一、试论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答: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是学生品德不良的行为。通过对学生不良品德心理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有利的条件下不良品德是可以转变的在教育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如下教育措施:
一、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道德教育和自身实践、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二、消除疑惧心理,培养师生感情。为了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要首先从感化入手。要关心,亲近和开导他们的满腔的热情。使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相信教师的善意,把老师看做知心人。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们,使其觉醒过来,接受教育。力求上进。
十二、试论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答: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大量研究证明儿童。自我评价能力在学前期就已经产生了。儿童能进行评价的对象,内容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具体有如下特点:
一、小学儿童由于独立性有限,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二、由于知识经历的增加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三、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由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五、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十三、试论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
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小学生的形象。抽象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一、小学生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不是立刻实现的在思维过程中,不随意成分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的成分却日益增加。
二、小学生思维结构逐渐趋向完善,一般来讲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思维的基本形式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在给。
三、四年级教学中,就渗透形式逻辑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事归纳、演绎、类比和对比推理等逻辑思维思想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顺向发展到逆向再发展到顺向反复进行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掌握各种概念系统,运算系统和知识系统形成日益发展的完整的思维结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规则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在算术和语文教学中,逐步地有意识地渗透逻辑规则的思想这对小学生正确思维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十四、试论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因而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特点如下:
一、游戏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用虚构的操作去代替,实际的操作。用假想的物品去代替现实物品。而行为内容仍保持不变。幼儿期他们已能较成熟练地做各种动作。思维和语言正在发展。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渴望参加成人的一些活动。
二、游戏促进了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手段。能促进其智力发展在游戏时幼儿的各种感官都要参与。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游戏是一个积极
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幼儿情感又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总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十五、试论中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答:中学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探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味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有意识记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越加显着有意识记的突出特点是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高识记的目的任务。如:分析作文的段落。含意,中心思想等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在中学阶段,不仅有意识记的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如有些材料。还需要无意识记。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计划地发展中学生的有意识记。而且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无意识记的能力。
十六、试论初中生人际交往新特点?
答: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这个时期在结交朋友人际交往上,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这个阶段的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的友谊对稳定和持久。
2、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朋友的关系在初性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进入初中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新点逐渐开始融洽相处。
4、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情感上的脱离,对同伴的依恋。2)、行为上的脱离孩子不好管教。3)观点上的脱离,观点的重新审视。4)榜样作用的削弱。
5、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有了变化,他开始品评教师。
十七、试论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答: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自我意识有了高度发展,其基本特点表现如下: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减少。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主要对“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把“我”一分为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3、强烈的关心着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能力如何、知识、才能、气质将个性是否完善等等。
4、自我评价的成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
5、有较强的自尊心。有了主观目的,主观愿望。心目中的期望值等等。
6、高中生的道德意识与初中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十八、论高中生的价值观的特点?
答:高中生在确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抱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的问题。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十九、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从社会角度讲,注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第二、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即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业成功,取得成就的保证,心理教育能促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
工作,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使学生正常发展,健康成长的前提与保证。
二十、试论当前心理教育的误区?
答: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学校心理教育的重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养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确实是心理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心理教育的全部内容。
四、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心理有病的人需要心理教育。所有的人都需要进行心理教育。
六、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七、心理教育属于德育工作只是团队工作者和班任的任务。以上几点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误区。
二十一、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故事启迪法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故事。只有好的故事才具有好的教育意义。在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要真有真的就不用假的,采用真实的事例,效果更好。
2、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要近,3、是要新,应尽量选择小学生没有听过的故事。
4、要注意活,心理教育者应该随机应变,知识渊博,反应灵敏。有时教育者还可以准备图片、多媒体等请学生看图编故事等。
二十二、试论心理教育课的教学原则?
答:心理教育课的原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教育课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知行并重原则,心理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而是实际应用课如: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力不够高。所以,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放在行为的塑造上。二学生主体原则根据心理教育课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教师的有意安排,学生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过程。这一特殊性决定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三、点面结合的原则,心理教育课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教育课的目的。
四、协同教学的原则。
五、师生和谐的原则。在教学中,师生双方应建立一种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关系。
二十三、心理教育学科渗透的操作要领?
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这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在学科教学中要对教学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
二、创设参与情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想象。活动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四、树立新型评价标准,学生是否提高了学生表达、交往、动手的能力等。
五、抓好三个基本环节。1)课前设计环节。2)课堂组织环节。3)师生交往环节。
二十四、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与举措?
答: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是通过三原性的。即:主导作用的师源性,主体作用的生源性、双向作用的师生性、具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举措是:
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艺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都对营造班集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
三、建设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本。
四、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
第五篇: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论述题三
山东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论述题三
一、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答: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通过掌握心理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才能自觉地实施有效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教师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三)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师通过学习心理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够大大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二关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心理因素对问题的解决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自信心、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认知方式、情绪状态、动机水平、原型启发、迁移作用、定势作用、功能固着等等都是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因此要使问题得到解决维持一种紧张而又有秩序的有条不紊的心理状态,(一)是提高动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问题解决的效果。
(二)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地运用原型启发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某种具有的与自己面临的问题,例如我们在上电化教育基础课为学生讲摄影机。照相机工作原理我们就运用了原型启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迁移作用也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我们在讲投影片制作时,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按着小学教材进行投影片制作要求他们自己构思、自己设计、绘画制作通过学生新自动手操作,即学到了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又在动手制作能力上得到了发展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总之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分析说明了。
三、试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答: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工作,对于教师来说独立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轻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撰定教案时,需要创造性的劳动,时间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各种变化教师需要设计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案,确定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在教育改革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光焕发,教学方法方面,教师也要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随着科技进步的影响。教师要随时观察科技发展动态,了解新知识的信息,掌握新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努力创造,教师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用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创新这些都属于教师的创造性的劳动。
四如何进行早期教育?
答:早期教育不等于及早对儿童进行正视,系统的学科知识教育对学前儿童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发展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提高认识兴趣,培养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情绪和行为,早期教育应以游戏为主,包括音乐、美工、讲故事,参加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劳动等,寓教于乐,到了学前中晚期可以进行一些初步的读、写、算教学,既不剥夺儿童和玩乐时间,泯灭其活泼好动的天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味和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五、如何调适教师角色的心理冲突?
答:正视心理冲突的大量存在后,重要的是要善于调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观念武装自己。充实提高自勉自慰,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特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欲是非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
2、期望适度不断成功。目标是教师主客观适应的焦点,所以教师调适角色冲突,提高角色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控制目标教师经过刻苦努力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自信心就会增强角色适应能力也随之提高。
3、在艰苦工作中,广大教师能保持乐观坚定的精神状态。重要原因是之一是教师情
系学生。充满师爱,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维系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教师要减少人际冲突。首先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乐交善处。开朗豁达。容人之短。
六、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
答:理解知识主要是通过思维实现的要促进知识的理解。
1、要运用启发式教学能给学生创设问题材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快问题的愿望。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2、通过直观教学提供感性材料。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直观法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和正确的感性材料。
3、提供变式,通过比较形成科学概念
4、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严密的体系。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和具体化,使学生有加深对知识结构和理解。
5、理解知识必强在已有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根据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进行指导。
十三、试论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小学生的形象。抽象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一、小学生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一个渐进。复杂的过程不是立刻实现的在思维过程中,不随意成分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的成分却日益增加。
二、小学生思维结构逐渐趋向完善,一般来讲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思维的基本形式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在给。
三、四年级教学中,就渗透形式逻辑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事归纳、演绎、类比和对比推理等逻辑思维思想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顺向发展到逆向再发展到顺向反复进行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掌握各种概念系统,运算系统和知识系统形成日益发展的完整的思维结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规则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教师在算术和语文教学中,逐步地有意识地渗透逻辑规则的思想这对小学生正确思维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十四、试论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因而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特点如下:
一、游戏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可以用虚构的操作去代替,实际的操作。用假想的物品去代替现实物品。而行为内容仍保持不变。幼儿期他们已能较成熟练地做各种动作。思维和语言正在发展。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兴趣、渴望参加成人的一些活动。
二、游戏促进了幼儿心理的发展起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手段。能促进其智力发展在游戏时幼儿的各种感官都要参与。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游戏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幼儿情感又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总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十五、试论中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答:中学时期是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教育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探讨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味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有意识记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越加显着有意识记的突出特点是学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高识记的目的任务。如:分析作文的段落。含意,中心思想等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在中学阶段,不仅有意识记的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如有些材料。还需要无意识记。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计划地发展中学生的有意识记。而且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无意识记的能力。
十六、试论初中生人际交往新特点?
答:随着初中生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这个时期在结交朋友人际交往上,也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这个阶段的好友之间一般为相同的性别。朋友之间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所建立的友谊对稳定和持久。
2、初中生对交朋友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朋友的关系在初性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进入初中后。男女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新点逐渐开始融洽相处。
4、进入青春期以后,初中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情感上的脱离,对同伴的依恋。2)、行为上的脱离孩子不好管教。3)观点上的脱离,观点的重新审视。4)榜样作用的削弱。
5、初中生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有了变化,他开始品评教师。
十七、试论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答: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必须明确自己个性的主要特征,开始考虑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自我意识有了高度发展,其基本特点表现如下: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高中生基本上能与其父母或其他成人保持一种肯定的尊重的关系反抗性成分减少。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主要对“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把“我”一分为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3、强烈的关心着自己的成长。关心自己的能力如何、知识、才能、气质将个性是否完善等等。
4、自我评价的成熟,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
5、有较强的自尊心。有了主观目的,主观愿望。心目中的期望值等等。
6、高中生的道德意识与初中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十入、论高中生的价值观的特点?
答:高中生在确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中,表现出许多特点,第一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喜欢抱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若干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学探讨。第二、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的问题。不仅要说明自己对于社会的意义。而且还要找到社会对自身的意义。第三、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个性色彩具有不同价值观的高中生对于事物的兴趣点,意志品质及归因方式均不一样。第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还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高中阶段个体的价值观仍有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
十九、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心理 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从社会角度讲,注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保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保证家庭幸福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可以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第二、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即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业成功,取得成就的保证,心理教育能促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使学生正常发展,健康成长的前提与保证。
二十、试论当前心理教育的误区?
答:当前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学校心理教育的重心是心理素质教育养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确实是心理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心理教育的全部内容。
四、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因此,不仅心理有病的人需要心理教育。所有的人都需要进行心理教育。
六、心理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展开的教育活动,七、心理教育属于德育工作只是团队工作者和班任的任务。以上几点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误区。
二十一、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故事启迪法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故事。只有好的故事才具有好的教育意义。在采用故事启迪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要真有真的就不用假的,采用真实的事例,效果更好。
2、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要近,3、是要新,应尽量选择小学生没有听过的故事。
4、要注意活,心理教育者应该随机应变,知识渊博,反应灵敏。有时教育者还可以准备图片、多媒体等请学生看图编故事等。
二十二、试论心理教育课的教学原则?
答:心理教育课的原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心理教育课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知行并重原则,心理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而是实际应用课如: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理解力不够高。所以,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应放在行为的塑造上。二学生主体原则根据心理教育课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受教师的有意安排,学生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的过程。这一特殊性决定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三、点面结合的原则,心理教育课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教育课的目的。
四、协同教学的原则。
五、师生和谐的原则。在教学中,师生双方应建立一种尊重、理解和真诚的关系。
二十三、心理教育学科渗透的操作要领?
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这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在学科教学中要对教学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
二、创设参与情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想象。活动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四、树立新型评价标准,学生是否提高了学生表达、交往、动手的能力等。
五、抓好三个基本环节。1)课前设计环节。2)课堂组织环节。3)师生交往环节。
二十四、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与举措?
答: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是通过三原性的。即:主导作用的师源性,主体作用的生源性、双向作用的师生性、具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举措是:
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艺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都对营造班集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
三、建设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本。
四、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