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

时间:2019-05-14 02:2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

第一篇: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

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

[摘要]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的代表,有的人视她为感月吟风、悲悲切切的柔弱女性,也有人把她看作是一位气节高尚、性格刚毅、洒脱不羁的爱国女性,更有人大胆地指出她是一个“好赌、好酒”之人。其实,这些评价都有以偏概全之嫌。通过仔细探究她的生平,认真品读她的诗词,本文将展现一个具有着特殊个性的李清照,即其身上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矛盾性格的统一体。她既传统又叛逆、既坚强又柔弱,她追求自我幸福而又有着爱国忧民情怀,在力斥当朝偏安怯懦的同时却原谅弃城逃命之徒。而优越的身世,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早年美好的婚姻生活,后期坎坷的人生经历和特殊的时代背景正是形成李清照这一特殊个性的原因。

[关键字]李清照 ;特殊个性 ;成因

一、引言

有言如此:凡艺术大师,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当一位作家的个性棱角被生活渐渐磨平时,他的作品也就慢慢失去艺术魅力。这是被中外艺术史反复证明的一个事实。中国古代不乏女性作家,然多数只是二三的,很少有能与男性一流作家一比高低的巾帼英雄。李清照则是数千年漫漫历史长河里的寥寥的几个例外,她的存世作品虽然只有70多篇,但却取得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骄人成就,被后人誉为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很清楚的我们能看到这与她那特殊的个性不无关系。然而她的个性又是如何的特殊,以至于能造就李清照如此的成就?

二、李清照特殊个性的主要表现

(一)名门闺秀与叛逆不羁相互统一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出生于山东章丘,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逝世,终年72岁。李清照出生在有名的学

①者仕宦家庭,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是一位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女性,乃仁宗时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宋史称其“亦善文”。但从其母亲并未有作品留于后世、也无更多的坊间传言来看,她应该是一位相夫教子、行为内敛之人,给李清照树立的,恐怕更多地还是三从四德的旧时礼仪规范。因此,可以看出,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正统的封建文化教育,并具备了当时一般大家闺秀具有的阴柔、善良、知书达理等特性。她的《点绛唇》一词,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词说: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蹴罢秋千”正要休息,却正好碰上了客人来访。为了躲避外客,慌张不知所措到“袜刬金钗溜”。不少学者认为,这首《点绛唇》语言质朴,形象生动,正是词人的自我写照。由此可知,象李清照这样大胆、真率、任性的少女,遇到客人仍会如此过度的害羞与紧张,显示了她作为名门闺秀,家庭教育严谨的一面。

但是,李清照尽管知书达理,温良恭俭,但她并不像当时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完全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相反,她性格爽直、自由放纵,甚至表现得相当叛逆。这种叛逆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诗讽刺公公赵挺之,以下犯上。崇宁年间,赵挺之作为新党领袖,李清照的父亲作为旧党被赶出京城。李清照在为父求情无效后写诗讽刺公公“炙手可热心可寒”,③

②诗中竟然用祸国奸臣杨国忠来比拟赵挺之,完全无视上下尊卑的家庭等级观念。二是敢于批评时世名流。李清照在《词论》中,冷静客观地分析了词坛名家的创作,并一一指出他们的疪病之所在。批评笔墨涉及李煜、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秦观、黄庭坚等19位词人,这里面绝大都是著名文人兼为朝廷重臣,有的更是其父亲的师承长辈,如欧阳修、苏轼等。清代裴畅就曾评说:“易安自恃其才,藐视一切,与本不足存。第以一妇人能开此大口,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冯金伯《词苑粹编》卷九)由此可见其张扬叛逆。我们想想,如果今天有一位20多岁有才华的女作家,把文坛著名人士逐个点名批评,会产生什么后果?何况李清照是在一个束缚女性、一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边,这样的做法太过大胆,也是其非常个性化的表现。三是晚年的再嫁和离异。李清照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再嫁张汝舟,时49岁。婚后便发现“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的错误,于是毅然讼其(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与之离异。李清照再嫁到离异,为时虽不过百日,但既有李清照的自述。史籍也言之凿凿,其真实性应该毋庸质疑的。宋代女子是可以再嫁的,但是宋代理学形成以后,而且逐渐影响社会生活,士大

夫家妇女,少有再嫁者。因此,在“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事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社会风俗中,李清照的举止确实惊世骇俗,但就她叛逆的性格而言,这种做法正好与其相一致。

(二)坚强自信与幽怨多愁相互渗透

在李清照的前前后后,不知道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扼杀之下被默默吞噬。而她则能留芳青史,从这一点说,李清照是幸运的,我们今天的读者也是幸运的,而这种幸运首先应归功于她那倔强自信的性格。面对宋朝充斥“理学”思想、处处窒息女子才华所给她带来的无形压力,李清照从来都是以强烈的自信与之做不屈的抗争,显示了她性格中坚强自信的一面。文如其人,她的《渔家傲》最能说明这种个性特征。词云: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通过写梦游太虚抒写现实中的烦闷,并表露出自我的倔强追求。在平时,李清照是个闺秀,是个贵妇,但在梦里,她自由想像,看似不经意之间,显示了她“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气干云。事实上,这正是李清照自信、自强个性的真实流露。梦境中的天帝,其实就是李清照自强不息的个性,支撑着她永不向命运之神低头。

李清照强烈的叛逆精神构筑了她刚强自信的一面,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另一方面,如有些作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和“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等等,又或隐或显地表达出一种幽柔愁闷情绪,体现了女性阴柔脆弱的一面。李清照早期的那些情调忧伤的作品,既是排遣苦闷的产物,也是封建时代妇女受压抑地位的反映,而《武陵春》这首词更能反映她幽怨多愁她这一性格特点。词语: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可以说,《武陵春》一词是李清照平生忧患的真实写照。这是女词人经历了九年的逃亡生涯,作于浙江金华的一首词。流离失所,飘泊天涯的疲惫令她“日晚倦梳头”、国破家亡的悲痛令她“欲语泪先流”。心头的郁闷使她想通过泛舟双溪来排解,但这沉重的家国之痛又怎是那小舟所能承载得起的呢? 对于这首词,清代学者俞正燮的理解是:“流寓有故乡之思,其事非闺闱文笔自记者莫能知。”(《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这是有道理的。没有李清照的身世和经历,就没有李清照的性格,没有李清照的这种即坚强又脆弱的性格,就不可能写出这样

经典的作品。

(三)爱国忧民与追求自我幸福并存

李清照虽出身于宦门,但作为女子她不能直接参政,侧身士大夫之列,她参与政治的途径就是以诗文为媒介,“以笔为旗”,通过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爱国热情。早在青年时代,在她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诗二首中她就深刻出析了唐朝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得出了“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的历史评判,并劝诫当朝统治者应牢记历史教训“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同时作言“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着重指出了奸雄误国的危险。诗二首不仅展现了李清照非凡的诗才和政治见地,以至于明代陈宏绪赞其“奇气横溢”,而且从其深沉的忧国之思中,我们不难看到李清照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南渡之后,在耳闻目睹南宋朝廷只求偏安、不思抗敌的现实,李清照更是写下了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此来表达她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与悲愤,从中也可看到她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我们应该认识到,她的批评精神和爱国情操并非矫揉造作,而是有非常的现实意义和忧国情怀,这与当时一些爱国诗人是遥向呼应的。如吕本中也写过尖锐的批评:“报国宁无策,全躯各有词。”

李清照的这种爱国之情到了晚年仍十分旺盛。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被虏二帝。李清照听到消息后,立即写诗陈述了看法。她认为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对他们时刻加以提防:“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发布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她时刻关注沦陷区的情况和人民的命运,“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她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另外,在她晚期写的《题八永楼》、《春残》和《打马赋》等诗文中,强烈的忧国忧民和爱国之情也都有鲜明的表现。

李清照尽管具有爱国忧民的宽阔胸怀,但同时,也又特别注重自我,看重并勇于追求个人的幸福,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找一个可以托负终身的好丈夫,过上安定、快乐的生活,仍是她至高的生活理想。

首先,这种性格表现在她对爱情的大胆而执著地追求上。她在《浣溪沙》这首词中说到: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写少女恋情的过程,“眼波才动被人猜”将少女眉目传情,又恐被人识破的矜持心理表现得维纱维肖。“月移花影约重来”则表现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与情人约会。全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青春少女这种大胆阜追求幸福爱情的光辉形象。李清照本人是否真正经历了这样一场甜蜜的幽会,还值得商讨。然而其中必然渗透了李清照的个人情感体验,或者说是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她通过闰中生活的写照,揭示了自己内心世界。即词里表现出的抒情主人公几乎等于她自己,她利用词的形式为抒情工具,冲破封建思想禁区,勇敢而热烈地为自己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谱写心曲。

其次,这种性格还表现在李清照对待赵明诚弃城逃命的人生败笔的态度上。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在整体格局上没有摆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可喜的是他们的婚姻是不幸的封建婚姻制度下的一幸。李清照在《减字木兰花》中写到: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词中将一个沉醉在爱情的幸福和欢乐之中的少妇的娇憨妩媚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不难看出,她与赵明诚一起生活得十分幸福,两人的感情也是十分的深厚、要好。正是基于对这份感情的珍惜与自我幸福的追求,使得后来李清照能够原谅而不纠缠赵明诚弃城逃命的不堪行径。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在赵明诚由江宁知府改任湖州知府之际,御营统制官王亦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赵明诚早先获得情报,但以不在任(实际上尚未卸任)而拒不受理,而在事发当晚却和另外两位高官悬绳于城头,垂绳出城,独自弃城而逃。因此事赵明诚被罢官。李清照自来是满怀刚毅,力斥当朝偏安怯懦的,这从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和“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诗句中便能明显的看出,但是面对这么一个贪生怕死,做出弃城逃命的不堪行径的丈夫她选择的却是原谅而不深究。因为在她存世的作品上,我们看不到在这件事上她对赵明诚有任何的评价。在相当于他们生活经传的《金石录后序》中,在谈到这件事情上李清照也只是十分客观、平静的写道:“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州,己酉春三月罢。”里面只是简单的记述赵明诚为官的经过,连为何被罢官也没有写明原因,更不用说什么评论意见了。对此我们可能甚感不解,但这正是李清照对自我幸福的追求的最好写照,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和一份真挚深厚的感情,只好隐去一般意义上的刚毅之气与忠义之志,所以她选择了原谅,而不是像后来对待张汝舟一样,毅而讼之。

当然,这种性格在她与丈夫别离后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李清照在婚后不久就面临了夫妻分离,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极其看重生活幸福指数的女性,她

有着无法排遣的寂寞之情、刻骨的相思之苦。如在《醉花阴》中她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思念情怀: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突出表现了李清照孤居独处的悲秋情怀和大胆、热烈地表白着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其结句更耐人寻味:唯有一个女子才能把自己受到离愁的煎熬与风霜之于黄花的摧折联系起来。一个青春少妇不仅她的容貌如黄花般雅洁婉丽,作为一个思妇,李清照的苦境又与黄花的命运何其相似!这样一来,思妇的形象和黄花的形象也就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了。让读者真切地领略到女词人对个人幸福执著地追求。

三、李清照特殊个性的主要成因

(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父母的品性直接影响子女的个性心理。李清照出身于一个书香气味浓郁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字文叔,熙宁九年进士,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有文名。韩淲《涧泉日记》卷下云:“李格非之文,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虽然有过誉之嫌,但也说明当时人对其文采的推崇。其母王氏,乃岐山公王珪之女,即状元宰相王拱辰之孙女,“亦善文”。李清照出生成长于这样的文学家庭,耳濡目染,早年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历代士大夫家庭不乏聪慧超人的才女,却很少能像李清照一样脱颖而出。这里更关键的原因是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宽松开明的家庭环境之中,天真少女身心都得以相对自由的发展。李格非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学术思想、人生态度都深受苏轼的影响。苏轼极力崇尚真情与个性,鄙视程颐等理学家所倡导的“灭私欲则天理明”等违背人之本性的伦理规范。这种师承理念可能也是李清照后来再嫁、离异的思想基础。李格非置身于苏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通脱的学术环境之中,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深受影响。表现于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从而为她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他还经常带女儿拜访山川秀水,诗朋儒友,使女儿见识颇广,性格与男儿一般敢作敢为,争强好胜,这种良好而又宽松的家庭环境,使其性格形成活泼、率直,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乐观,同时,李清照自主、自强、自信的品格也在其中缓慢形成,而且也显得有些洒脱不羁甚至有点叛逆。在这一点上,她少女时代所作的《如梦令》无疑最具有代表性了: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

象,将她活泼可爱、单纯天真、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但令人诧异的是,由于李清照结婚的时候18岁,那么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诗应该写于18岁以前。在数千年以前,一个不满18岁的少女,可以出外游玩至天黑,可以饮酒至沉醉,以致于“不知归路”,但李清照迷路以后,并不惊慌,也不怕回家太晚受到责骂,反而兴致勃勃的观看“鸥鹭”惊起以后的画面,这样一种自由放纵,甚至显得有些叛逆的生活个性与完全得益于李清照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二)早期与赵明诚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

婚姻对任何时代的女子来说,都意味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是人生旅程的一大转折。而婚姻状况对古代女子个性的最后成型影响至深。在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有才情的女性很难以找到能够与自己琴瑟相和,在精神与情感上能交流和沟通的另一半。在这一点上,李清照是十分幸运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结婚以后,二人填词吟诗,时相唱和,赏玩书画,研究金石,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十分美满,可以说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的。对此,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写道:“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这段文字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李清照夫妇的感情与情趣,也同时说明了她此时是多么地快乐,多么地心满意足!这无疑就为李清照的个性持续发展提供了又一种良好的氛围环境。所以李清照会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她的自主、自强,对生活始终不肯低头的性格最后定型,终其一生,这种性格品质也没有改变。这种美满的婚姻生活在李清照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甚至定格了她对婚姻的认识,为她后来的再嫁提供了事实的支撑。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也许是二人相处融洽、过于夫妻情深了,他们夫妇聚少离多的生活现状又进一步造就了李清照多愁善感、幽怨哀婉的性格。李清照在婚后不久就面临了夫妻分离,打破了他们甜逸的蜜月般浓情生活。她也随即从浓情蜜意中转入相思之苦中。试看这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荷花正在凋谢却尚未枯萎,引起竹席上感受到秋凉的词人之情感共鸣。然而,和自己生命相依的人此时却不在身边。李清照敏感而细腻的心理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情境中得以尽情滋长。她设想丈夫来信了,但随着雁行的掠过,等到月满西楼,她的美丽的设想依然是以失望而终。为了调节自己,她选

择了出游,但是愈动俞静,俞排迁离情,俞难熬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是一种唉叹,也是一种对青春流逝的惋惜和无奈,是在品尝相思之情中对生命的独自体悟,是对其所感受到的世界的心理升华。但自古诗人皆多情,此时的她萌发了第二种自我安慰的猜想:她设想自己思念的人同样在想念自己,求得一丝心理的平衡和慰籍。李清照喜于出游,少女时代驾舟玩水嬉荷时没有孤独感的,结婚后本应该是明诚相伴而游,但现实却是人各一方,她顿感孤独。景由情生,情由景发。此时自己幻想明诚也在想她,宽慰还是失败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离情的愁思还是卷不去,拂还来。此时的李清照再也找不到新婚时的轻松、快慰与甜蜜。字字句句都郁结着相思成斗的“两处闲愁”。

(三)后期坎坷多难的生活经历

李清照有着早年的宽松的家庭教育,有着青年的幸福婚姻生活,这一切是她对未来充满了梦一般的渴望和憧憬,使她具有了不同一般古代妇女的自信与傲气,更构筑了她崇高的境界和对追求完美人生的坚定信念。但是,社会政治直接影响了李清照的生活,使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李清照一生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变革,一是元祐党失势,二是靖康之变。崇宁元年,在党争中元祐党人失势,李格非被驱除出京,而作为新党的代表人物赵挺之是李清照的公公,李清照本想借赵挺之援救其父,但结局却是失败的。这深深刺伤了李清照,也让她真正认识到了政治的冷血无情。对于李格非的政治打击,从某种意义上,衍化成了李清照的心灵痛苦。但同时,也磨练了她坚韧的性格和不屈的品质。

靖康之变,结束了北宋王朝,也是李清照重大生活变故的开端。此后种种灾难接踵而来,使她深深体味了国破家亡的巨痛。南渡途间,夫妻二人苦心收集的大量金石字画遭到毁失,已成李清照内心的又一伤痛。更让其无法接受的是赵明诚的病逝。建炎三年,赵明诚奉旨知湖州,赴建康朝圣,途中感疾,至建康,病痁而逝。至此,李清照几经是惨遭国破、家亡、夫死、财散的厄运,然而令其凄凉晚景更加雪上加霜的无疑是再嫁与离异所造成的打击和伤害。李清照的际遇着实令人哀叹!朱彧《萍州可谈》卷中记有宋人笔记:“然不终晚节,流落已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这样的生活经历,自然而然的加深了李清照哀怨愁苦之情,但以其自强自信,勇于抗争的性格,又进一步加重了他的刚毅之气。

(四)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影响

没有时代条件的玉成,李清照难以达到压倒须眉的成就,可以说李清照特殊个性的形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北宋是个文化学术气氛普遍高涨的时代,当时修了很多书院,私家藏书非常之宏富,文人士子的地位空前提高,读书风气大盛。同时北宋又是一个文化舆论政策较为开放的时代,文人敢于议论政治,思想比较开放,文学流派众多,对女性的思想禁锢也相对于明清两朝松弛,女子吟诗

作词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李清照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而两宋交替之际,山河破碎,流民失所,正是爱国情思生发之时。

人们普遍认为,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当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爱国之情集中表现在她的后期。其实不然,她自幼深受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我们从李格非留传下来的文章《洛阳名园记》中可以看出,本书并不单纯地写景、记事,而是从中寄寓了兴亡之感,讽喻之旨。对当时统治者生活奢靡,不问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由此可见,他是一位关注国运与民生疾苦的文人,可见单纯认为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是后半生才萌发的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我们从李清照前期词作中,也仍然能感受到她那一以贯之的爱国思想。可以说,李清照的一生,始终贯穿着一条爱国主义思想的主线。如她少女时代的词作《怨王孙》(又名《赏荷》)中“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句就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只不过李清照在南渡后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爱国情结显得更加深沉。这种深沉的爱国情结往往是将国家的灾难与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表现。如她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鹧鸪天》)以及《永遇乐(落日熔金)》都在故国怀思之中,抒发身世飘零的慨叹,表达爱国爱家的深沉情感。而《青玉案(一年春来都未几)》、《蝶恋花(永夜厌厌欢意少)》、《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等则反映了作者爱国怀乡、盼归故里之情。

可以说,李清照的出身、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以及她的经历造就了她性格和灵魂,而她特殊的个性更造就了一系列诗词的诞生并流传千古,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李清照绝对算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一朵奇葩。①个人觉得应该挑个观点作为突出点,多加一些篇幅。

① 元.脱脱等:《宋史 韩琦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29页 ② 元.脱脱等:《宋史 李格非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21页 ③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④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51页 ⑤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33页

⑥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66页 ⑦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93页 ⑧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14页 ⑨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页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毅等:《宋代文学研究》(下)[M],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2] 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出版社,1990年版 [3] 元.脱脱等:《宋史》[M],中华书局,1977年版

[4] 宋佳东.试论李清照文化性格复杂性成因[J].绥化学院学报,2007第27卷第4期

[5] 诸葛忆兵.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J].东岳论丛,1997 3 [6] 郭慧英.婉约词风掩不住的繁复个性——从李清照诗文看其性格特征[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第26卷第6期

[7] 梁焕芳.浅论李清照的个性气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2第6期

第二篇:浅论特殊利益群体信访问题成因

浅论特殊利益群体信访问题成因、教育疏导工作对策及建

当前,涉军人员、民办教师、企改职工等特殊利益群体的管理,已成为基层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点,我区每年特殊利益群体的信访量已占全区信访总量的半数以上,每年各类异常访、集体访、纠访缠纠事件层出不穷,特殊利益群体信访问题成为我区重要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涉军人员、民办教师、企改职工等特殊利益群体的串联、集会等活动,大多数是群体中的重点成员在组织、发动、联系,他们是各类活动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所以对特殊利益群体中重点人员的管理是稳定工作的重点。

一、特殊利益群体信访问题的成因

信访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设计,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特殊利益群体是一个松散的利益团伙,他们的诉求一致,目标一致,有统一的利益推手。现时期特殊利益群体信访工作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信“上”不信“下”,认为只有找上级部门、找上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二是信“访”不信“法”,认为信访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三是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认为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四是信“闹”不信“理”,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每年的信访总量高位运行,并且近期内无下降态势,特殊利益群体的信访问题在较长时期会持续存在。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信访人法律意识不强是主观原因。特殊利益群体的普遍年龄偏大,社会经验较足,但文化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偏低。以“求平等”,要待遇为目的,按潜在“民意难违、法不责众、法难以治众”意识,讲求人多示众,以为聚众闹事,越级上访可以对领导造成压力,有利于本身要求的解决。

二是信访大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原因。现在整个社会依法信访的氛围不浓,群众维权不走正当的行政程序和法律途径,喜欢通过信访渠道解决问题。

三是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是历史原因。特殊利益群体人员,为国家出过力,曾是社会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其认为曾为国家、为党出过力,现在社会发展了,国家收入增加了,他们理应更多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他们的信访诉求多为要工资,要补贴,要低保等,没有将其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政治环境、生活环境与现在社会逐步完善的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统一的认识。

二、重点人员在特殊利益群体中作用

重点人员在特殊利益群体中的骨干作用认同度较高,普遍被认为有能力、能说会道、敢作敢当的人,相对文化程度较高,阅历丰富,一般是经过群体推举的。

一是领导作用。特殊利益群体居住分散,其进行的各项信访、集会、闹事等活动都由重点人员进行组织领导。

二是联络作用。主要对县区内特殊利益群体的成员进行联系,进行跨县区的集体信访活动的联系,对大范围的串联、信访信息的掌握。三是标杆作用。部分人员唯他们马首是瞻,讲政策、做宣传不起作用,唯独听信重点人员的讲话。

三、新形势下特殊利益群体教育疏导工作的对策

信访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特殊利益群体重点人员的思想活跃,对政策、法律有一定的研究,并有一定的曲向理解,受社会不良信访环境的影响较大,对其宜采取教育引导的方法,引导其到正常的信访渠道上来,通过正当途径反映其问题,避免出现异常访等情况。教育疏导宜采用以下方式方法:

一是以政策见面为主。特殊利益群体反映的问题多为历史遗留问题,其依据的政策法律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且涉及面广,牵涉人员众多,必须把握好政策依据,不可乱开口子,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疏导必须政策见面,从政策角度对其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给予解释,逐条逐文对其提出的各个问题给予答复。

二是坚持领导负责制。对重点人员的教育疏导工作,必须按“五包一”的原则实行稳控,由包案领导带头做教育疏导工作,并保证适当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和长期性。

三是保持适度的感情联络。教育疏导工作是面对面的工作,适当的感情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沟通和心灵的交流。人是讲感情的,要与重点对象建立适当的感情,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才会让教育疏导起到相应的效果。

四是适度的人文关怀。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在不违背相关原则的情况下,根据重点对象自身的情况,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帮助其解决生活、工作、生产等方面困难。

五是把握其思想动态。人的思想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大,情绪波动较大,易在情绪波动期做出鲁莽行为。教育疏导工作可根据其思想状态,平静期说的话可重一点,波动期思想教育工作平和一点。要根据其言行举止,科学判断其近期思想活跃状况。

四、特殊利益群体教育疏导工作应注意的方面

一是政策的统一性。特殊利益群体情况相同,在政策面前是平等的,不可乱开口子和搞因人而异,否则易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出现。

二是坚持恩威并施。坚持“教育疏导为主、依法处置为辅”的原则,对顽固分子,根据《依法处置进京非正常上访行为的意见》等文件的相关精神,对带头闹事,带头进京进行非法上访,非法集会,在信访过程中,冲击政府机关,严重扰乱办公秩序,纠访缠访的首要分子、组织者和主要联络人,根据其违法情况和程度,适时地给予行政的、刑事的处罚。

三是发挥社会力量。重点对象对政府工作人员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出现过很多劝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在做好正面教育的同时,积极争取好其近亲属、邻居、朋友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到对其的教育疏导工作中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充分发挥好社区、村、居民小组的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适时宣传好相关政策,把握好动态,做好思想工作。四是采用综合治理。教育疏导工作不能仅由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工作组单独完成,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疏导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某单位某部门单独完成任务太重,效果太差。必须由各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信访、政法、公安、民政、所在单位、社区等多个部门之间,步调一致,协同作战。

五、做好特殊利益群体教育疏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相应的对话机制。特殊利益群体集会、上访等活动,主要目的是“要政策,要待遇,给说法”,政府应建立定期对话机制,主动出击,他们要说法,我们给说法,相关领导定期约见特殊利益群体代表,给予有关政策的解释和宣传。

二是多准备几双“小鞋”。重点对象多数是特殊利益群体中的即得利益者,他们为什么热衷于上访集会等活动,就是因为有利可图,基层组织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北京有信访专业户,信访产业,在基层也有类似的人员和结构。对不支持政府工作,不顾全大局,存心添乱,以上访为手段,对政府施压,向政府要胁的,各级政府态度要强硬,充分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社会的手段,对重点对象进行有效干预,体现出政府权威,同时起到相应的警摄作用。

三是完善相应问责机制。基层政府和相关归口单位在特殊利益群体的管控稳定工作中任务最繁重,责任最重大,相关的问责也最严。轻则通报谈话,其次警告,再就免职处分。纯粹的思想疏导,教育谈心的方式方法来约束和限制一个人的行为,是一件很难的事。人员失控和稳控不力是常有的现象,个别地方对特别危险人员在特殊防护期采用了财物交易方式,这样就易造成工作被动,一到特别防护期,信访老户,重点对象就上门要钱,势必造成恶性循环,信访大环境越来越差。我觉得,问责应因人而异,对工作失职,不作为等情况才进行问责,问责的标准应适度降低。

第三篇: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汉族,济南章丘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等。

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诗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因为她的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之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还有《渔家傲》中婉转的梦境,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她的纪念馆座落在泉城——山东济南大明湖畔。

人物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

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代表作品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第四篇: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她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宋时,济南城西确有溪亭”。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词人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五篇: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作品集有《漱玉词》。

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示例:清晨,茫茫的大海上,云雾弥漫,波涛汹涌。海风呼啸,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而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写拂晓时分海上的景象,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接”与“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中考链接

(1)“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比拟(拟人)。(1分)

由写梦引出(过渡到)下阕词人抒情。(1分)“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学诗谩有惊人句”两层含义:一是空有才华,不能为世所用。二是遭逢乱世,文章无用。“谩”,空空、徒然;一是空有才华,不能为世所用。二是遭逢乱世,文章无用。三是含蓄交代自己向往“三山”的缘由。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

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比喻、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8.(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2分)答: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答: 8.(1)示例:天空与海上如云的波涛、清晨的雾气连接在一起,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无数帆船飞舞前进

(2)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晚年在现实生活面前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赏析: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承接上下两片,上片末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二句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殷勤问我归何处?”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疾苦的天帝形象,从中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历史上最“拽”的女子

• 长孙皇后(唐太宗)——最贤惠的女人 •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 • 貂

蝉——最早的女间谍 • 吕

雉——最狠毒的女人 • 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 • 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

• 王昭君(汉元帝宫女)——最有担当的女人 • 秋

瑾——最豪气的女人 秋瑾(1875-1907),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走进秋瑾

1895年,19岁的她跟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来到湖南省湘潭县。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湘潭首富、曾国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见秋瑾生得秀美端庄,聪慧可爱,就托媒人送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

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王家彩銮花轿迎娶秋瑾。

王家虽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秋瑾并不喜欢过养尊处优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比自己小两岁的丈夫王廷钧,在志趣、爱好上也与自己毫无共同之处。王廷钧一不好读,二不务正业,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

秋瑾的革命志向与理想,不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训斥:“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乱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寻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任。”两人吵得互不相让。

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倔强女性,要说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乘秋瑾不备,偷偷将她的珠宝和手饰及积蓄全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赴日。

秋瑾变卖了仅剩的财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身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秋瑾在日本三年,两人从无书信来往,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在北京期间,开始接触新思想、新文化,向往革命。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的独立解放,成为她思想中强烈的风暴。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毅然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对时局的忧虑,对婚姻的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以及内心涌动着的英雄气概、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心情。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在京城居住的时间不长,又到了中秋佳节了。因为花圃里菊花盛开,秋色就好像擦洗过一样地的洁净。四周唱响的楚歌逐渐停歇了,终于把楚军攻破歼灭了。结婚以来八年的感受,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我为上天强行使我成为女子而苦恼,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很不顾惜。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我的身体不能进入男人的行列,我的心却比男人还要刚烈。推想我此生的性情,经常因为关心他人而热情高涨。那些鄙俗的人,以他们的胸怀,谁能了解我啊?英雄陷入困境,应当遭受折磨。广大的人世间,到哪里去寻找知音啊?泪水把衣服都淋湿了。

词中典故

为篱下,黄花开遍”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②“四面歌残终破楚”

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婚姻家庭的牢笼。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因为遇到知音而感动得“青衫湿”,现在秋瑾为未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而悲伤得“青衫湿”。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开篇交代写作的地点和时间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此句写京城的气候特点。因为菊花的映衬,京城的秋色更加爽朗洁净。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秋色虽好,但秋天毕竟是让文人伤感悲愁的时节,故而用“秋容如拭”反衬内心的苦闷。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两句写国家和个人的处境。

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透露出词人对婚姻的不满,自己结婚八年却只思念自己的故乡,表达了夫妻感情的疏离。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表现词人心中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婚姻的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意气壮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词人进一步剖析自己,表明自己是一个直率的人,有血性的人,热心为社会做奉献的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表达词人对人际关系、自身处境的极度失望,及词人的英雄气概。尽管身处困境,但她把眼前的困境看作是一种“苦其心志”的磨难。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引用典故,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抒发了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为未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而悲伤。

(知音难觅的苦闷心情)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全词以抒情为主,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婚姻的不满,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平及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心情和投身革命的英雄气概。

中考链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

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3分)

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3、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5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2分)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下载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李清照的特殊个性及其成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清照

    李清照《渔家傲》赏析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l—22题。(7分) 渔家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

    李清照

    李清照: 她,是中国第一女词人。她的词,时而温婉细腻,楚楚动人,时而横放豪迈,掷地有声。她在那个视女性为附属物的时代里,巾帼不让须眉。她追求平等的爱情和独立的人生,在她的身上,新......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2):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

    李清照

    李清照 摘要 中国五千年第一大才女,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女子可望其项背,出其左右,琴棋书画无不精通,爱好收藏,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口语,风格独特,且颇有造诣。年轻时候,生活......

    李清照

    先导篇:品词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李清照

    李清照兼有"婉约"、“豪放”之长,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正如清代沈曾植所说:“堕情者醉芬馨,飞想者裳其神骏”。 下面。先大致勾画一下李清照词风的发展脉络。当我们细读了《......

    推荐-李清照

    推荐书目《李清照》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是由当代的古诗词爱好者—卫淇编著的,其中收录李清照诗词和作者的一些见解。 大家......

    浅谈李清照

    浅谈李清照 ——析《一剪梅》 中国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翻开一页页厚厚的史书正传,很难真正找到像李清照这样的痴人传记。李清照出身官宦之家,一生流离颠沛,生平事迹、佳话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