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会
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会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
主任——施芝鸿
一个历史背景、两个内在逻辑、八大思想亮点
一个历史背景:新的“三期”叠加:社会矛盾的突发期、贪污腐败高发期、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的倒逼期。
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两次伟大的转折:第一次的伟大转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第二次的伟大转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部工作都要转到法治轨道上,建设成社会主义法治中国。
打造两个升级版: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法治建设升级版,要加快转变党的执政方式。
两个内在逻辑:内在的思想逻辑,内在的结构逻辑。思想逻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保障;三个全面是总体的战略部署,是一个顺序的表态,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都要与法有据,都要纳入法治轨道,都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而依法治国也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是“破”,依法治国是“立”。
结构逻辑:依法治国必须纳入“五位一体”建设当中,依法工作既要自转又要公转。起稿之初,脱离了总体建设,结果起初的“决定”类似中央政法委的文件,只是以法论法。
八大思想亮点:
依宪治国这个核心、科学立法这个前提、严格执法这个关键、公正司法这个防线、全民守法这个基础、依法治共这个保证、法治精神法治文化这个灵魂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被列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在“马列毛邓三科”之后,首次提出要“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党的领导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是指导思想“一元化”的逐步扩容,实现对“多元化”思想的包容。
如果下一步要加入指导思想,极有可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法治国家、共治社会、自治基层、德治公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成为贯穿全会《决定》的思想红线和主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和九条具体道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共有九条具体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骨干。五大法治体系:法治规范体系、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
三、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被总结概括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的领导成为一条基本经验。法治建设中绝不能去中共化。党的领导权是宪法规定的。四、四中全会《决定》通篇体现了我们党对宪法的高度尊崇和确保实现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强决心 五、四中全会《决定》通篇体现了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权、依法治官,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治理为官不为问题。注意“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不等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六、四中全会《决定》通篇体现了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维稳必先维权。外交当中要稳定但先要维护主权。七、四中全会《决定》针对司法领域存在的影响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大力度的改革举措
要想社会公正先要司法公正。再次,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八、四中全会《决定》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
第二篇: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市都做了全面部署。大家要把深刻领会中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全会决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深刻领会有关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自觉支持改革、拥护改革。
王启荣强调,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的部署上来。园区各级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自觉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行动,坚定不移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切实将依法治国的新要求贯穿到指导实践中去。,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将依法治国理念落实到加快园区发展中去。一是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要完善行政组织、行政程序,推进机构、职能、权限、责任、程序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不授权不可为。同时要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二是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三是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根据不同政府的事权和职能,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合法配置执法力量。四是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法机构要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执法,明确具体操作流程,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等执法行为。五是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行政权力要积极接受群众、舆论、审计、人大、党内和司法等法制机构的监督,努力形成权力制约和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确保权力在阳关下运行。六是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政务服务中心要推行权力清单公开、收费公开、流程公开,签字审批公开,进行限时办结。东城和“两乡”要加强28个行政村村务公开,加强群众参与和监督。各级党(工)委要加强干部考核全公开,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激发干部队伍建设活力。
王启荣强调,园区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建设宿州东部新城和高铁新区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维,精心做好项目谋划、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气集聚、民生工程等各项重点工作,一马当先打造宿州经济重要增长极,加快园区跨越发展。
第三篇: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共分三大板块、七个部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个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进方向,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遵循。总目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既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原则,也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既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法治建设具体内容,也有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党的建设明确要求,是一个需要全面把握的有机整体。
“两个坚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因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个深刻认识”:一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做出的重大抉择;二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三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四个方面工作部署”: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可称之为“新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确保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各级政府是行政执法主体,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政府权力运行规则,大力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行政裁量权,明确责任主体和运行流程,避免行政执法错位、越位、缺位,杜绝多头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等乱象,使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受到严厉惩处,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群众感知依法治国的一把尺子。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全民守法。执政兴国,关键在党。当代共产党人更应该做知法懂法守法的表率,用身外的党规党纪、内心的道德约束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筑起防微杜渐的“防火墙”。各级官员都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树立不触碰法律红线、不逾越法律底线的观念,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执法者必须“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让知法守法者尝到甜头,让违法者吃到苦头。塑造全民的法治信仰,让全民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五大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是有机统一体,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体系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基础,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是法治体系的生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关键,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屏障,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核心。
“六大任务”: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七个关系”: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把握“七个关系”。一是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辩证统一。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三是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要坚持在法治牵引下推进改革,在法治框架内规范改革,在法治保障下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改革,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培育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合力,把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四是把握健全宪治实施和监督制度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五是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六是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树立全民守法意识。要统筹抓好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网上宣传和网下宣传、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让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七是把学习四中全会《决定》与现实工作相结合,组织力量深入研究阐释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干部群众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第四篇: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市都做了全面部署。大家要把深刻领会中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全会决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深刻领会有关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自觉支持改革、拥护改革。
王启荣强调,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的部署上来。园区各级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自觉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行动,坚定不移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切实将依法治国的新要求贯穿到指导实践中去。,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将依法治国理念落实到加快园区发展中去。一是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要完善行政组织、行政程序,推进机构、职能、权限、责任、程序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不授权不可为。同时要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二是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三是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根据不同政府的事权和职能,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合法配置执法力量。四是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法机构要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执法,明确具体操作流程,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等执法行为。五是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行政权力要积极接受群众、舆论、审计、人大、党内和司法等法制机构的监督,努力形成权力制约和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确保权力在阳关下运行。六是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政务服务中心要推行权力清单公开、收费公开、流程公开,签字审批公开,进行限时办结。东城和“两乡”要加强28个行政村村务公开,加强群众参与和监督。各级党(工)委要加强干部考核全公开,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激发干部队伍建设活力。
王启荣强调,园区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建设宿州东部新城和高铁新区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维,精心做好项目谋划、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气集聚、民生工程等各项重点工作,一马当先打造宿州经济重要增长极,加快园区跨越发展。
维,精心做好项目谋划、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气集聚、民生工程等 各项重点工作,一马当先打造宿州经济重要增长极,加快园区跨越发展。
第五篇:浅谈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浅谈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如果说17年前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航程,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必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分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落实好全会的重要精神和全面部署,才能沿着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正确的道路,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汇磅礴之力、收长远之功。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持和拓展。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去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才能不断为法治建设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切实把全会部署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现代化,才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新胜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正如全会对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阐释,既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根本政治方向,也包括形成五大法治体系的重点任务、“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总目标的丰富内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把握总目标、落实总目标,才能谋划有主见、做事有章法,不断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蓝图已绘就,目标在召唤,人民在期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开创法治中国的新境界。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978年,中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而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经达到242部。这样的数字,折射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蓝图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此次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治国思想、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