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物流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资料来源:www.xiexiebang.com, 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模版海量资料免费下载!
天津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及物流运作模
目录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意义.....................................1 第一节 选题背景................................................1
1.1.1................................................................1 1.1.2................................................................1 1.1.3................................................................1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三节 研究意义................................................1 第二章 文献综述..........................................2
第一节.........................................................2 第二节.........................................................2 第三节.........................................................2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2
第一节 研究思路................................................2 第二节 研究方法................................................2
第四章 论文的章节结构....................................3 第五章 拟定创新点及难点..................................4
第一节 拟定创新点..............................................4 第二节 可能存在的难点..........................................4
第六章 参考文献..........................................5
第一章 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一节 选题背景
1.1.1 滨海新区的集群发展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包括天津市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和东丽、津南区的一部分,天津开发区、天津保税区、天津港都在其中。新区拥有153公里的海岸线,地处东北亚中心,又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起点。滨海新区的开发始于1994年,是天津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机遇,环渤海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250亿元,年均递增20.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万美元。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长到169亿元,增长7倍。外贸出口由5亿美元增长到137亿美元,增长26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世界500强中有70多家企业在新区投资,已成为外商在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昔日的荒滩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新区。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建立起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落户新区,一栋栋的高楼和工厂不断建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正在迅速完善,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的面貌正在展现。
1.1.2 集群化条件下的现代物流的作用
当前,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世界经济贸易全面走向全球一体化,商品分销的流程正在转型,以供应链管理为特征的现代物流业己成为全球趋势。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商业策略,使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紧密合作,在尽可能少的供应链成本和时间内为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它的出现己经使美国和欧洲的制造商和零售商神奇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在这种大背景下,现代物流业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
发展现代物流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热潮,我国也应顺应这个潮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我国推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战略,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正是启动中国现代物流产业的最好时机。选择适当的物流产业发展途径,己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目前,物流业也不断的革新技术,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要求。但是,在工业园区内,传统的物流业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小觑。主要如下:
(1)物流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物流需求聚集和释放的速度不快,“大而全”、“小而全”的 5 企业物流运作比例还比较大。另一方面,物流服务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高端需求、即时需求、特色需求、“一体化”需求满足率不高。需求不足与供给不够并存,这样,在工业园区内部的物流资源短缺与物流服务“过剩”同在。
(2)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
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而分散,不利于园区内货物迅速集结与规模化作业,严重影响了设施设备利用率、机械化作业效率、信息化水平和新技术的应用,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这种运作方式不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还阻碍了物流企业服务功能的拓展、质量的提高,制约了物流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抑制了物流服务需求的增长。
(3)物流市场不规范现象严重
现代物流是跨行业、跨地区的社会物流运行系统,它利用信息系统实现对顾客、经销商、运输商、生产商、物流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管理,让物的流动具有最佳的目的性和经济性,消除整个价值链上的浪费,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受益,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的竞争力,抵消市场经济条件下盲目竞争和调节滞后的制度性缺陷。但目前物流组织布局分散,物流资源和市场条块分割管理,制约了物流业规范、有序的发展。
第三节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①本文以产业集群的视角来研究制造业与物流的联动作用,将提升物流能力的应用层次、拓展其应用范围,从而将会对物流与技术产业的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方面有所贡献。
②本文以产业集群的视角来研究制造业与物流的联动作用,将深化对于产业集群这一理论的研究体系,使更完整的产业集群理论体系具有更强的实践性。
(2)实践意义
天津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转型升级发展阶段。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有针对性地研究天津的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与物流的融合与一体化的问题,将推动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集群加快实施物流一体化的进程,并将为这一进程的健康顺利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集群实施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内部分工、并完善产业集群功能,提高产业集群的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有利于提升产业集群的档次和水平,有利于增强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集群实施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有利于增强产业 集群对于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的吸引力,有利于提升泉州物流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催生出泉州物流产业集群。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实施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有助于减轻产业集群物流对城市交通的压力,也减小了物流对城市环境的噪声、污染等种种不利影响,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提出的。在波特教授看来,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基础设施提供者、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下游渠道和客户、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在特定区域内,具有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且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体来说,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以某种特定产品为主导,在产业集群内部实行高度市场化、专业化的分工,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形成了特定地理范围内的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1)集群内元素间存在着以产业链为主线的相互关联性;(2)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地理区位的集中、经济联系的集中、集群经济的效应;(3)专业化与柔性,表现为专业化的生产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量、产品构成和产品设计等方面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4)网络化与创新,加速知识、技术、管理创新速度。这些都有助于促进集群内产业链的完善,形成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并最终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有学者(夏晓军,2003;吴利学等,2004)认为,对产业集群现象的描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Smith):而以著名美国哈佛大学战略学家波特(MichaelE.Porter)为代表的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的“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开始的。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920)中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给产业集群企业带来三方面的好处:技术的外溢,提供专业技术工人的劳动市场,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
德国经济学家、工业地理学家韦伯(Alfred Weber)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1909),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首次使用聚集因素(agglomerative factors)韦伯认为产业集群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低级阶段,企业自身简单扩张引起产业集中,二是高级阶段,靠大企业以完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引发同类企业集聚。
波特(1990)在其论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开创性的命题和判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产业集群现象。波特提出“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研究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有效的“中心外围”集聚模型,用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心区的形成。
Rosenfeld(1997)进一步对定义产业集群的标准进行了研究,包括产业集群规模、产业集群对于经济和战略的重要、产业集群产品和所需服务的范围以及对公共投入品的使用。
Magnus Holmen和Staffan Jacobsson(1998)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确定}CI题。传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和用户——供应商关系是基于产品和产业,对于确定基于知识外部性和扩散产业集群是不合适的,提出了基于专利确定产业集群的新方法。
Suma S.Athreyr(2001)通过对剑桥高科技群增长和变迁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剑桥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长和变迁的、哪些微观经济要素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为什么剑桥高科技没有达到 硅谷的水平等问题。
第二节 城市物流理论
日本学者谷口教授将城市物流定义为:“城市物流是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交通阻塞、能源浪费等因素,对城市内私有企业的物流和运输活动进行整体优化的过程”(方虹,2006年)。随着城市物流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显现,城市物流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断有学者开创性地提出新理论。其中,在国外城市物流研究领域较有影响的是:
1、绿色物流系统研究。Eiichi毛功iguchi等学者提出的以智能交通和电子商务手段减少环境污染、优化城市交通的绿色物流系统理论。
2、城市物流空间布局研究。一些学者对城市物流规划、城市配送中心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
3、城市物流战略管理研究。LauraMeade、E.R.stock等学者利用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的城市物流战略管理研究。
4、城市代理物流研究。Timfinin、Jayweber等学者进行的城市代理物流研究。
5、第三方物流研究。20世纪80年代始于美国,后日渐成为西方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宠儿。目前,对第三方物流的解释很多,主要的有:物流外包、合同物流、物流联盟、全方位物流公司等(孟祥茹,2005)。
6、第四方物流。是1998年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率先提出并注册。第四方物流是一种理论的创新和突破。John Gamoma在他的《战略供应链》一书中指出,随着企业从自营物流到第三方物流(3PL)再到第四方物流的(4PL)逐步转变,供应链革命的时代已到来了。
物流一体化(Integrated logistics)是20世纪末最有影响的物流趋势之一。物流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所谓物流一体化就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从生产企业、到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最终消费者的供应链整体化和系统化,其目标是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充分考虑整个物流过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商品的实物活动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行,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
第三章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简述了在产业集群化条件下的物流发展模式,然后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研究制造业在产业集群条件下与物流联动的模式,最后提出实现的模式,以供后来人进行参考。
第二节 研究方法
(l)交叉研究。本研究涉及众多学科。本研究将从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地理、空间经济 学、聚集经济学、系统论等研究领域出发进行多角度的探讨。采用竞争经济学、服务经济学、网络型产业、价值链理论、.模块化分工理论研究物流产业和物流产业集群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2)模型分析法
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理论模型分析,将研究的问题进行高度抽象,建立产业集聚的条件下物流联动效应的模型。
(3)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的方法。
论文是针对现代物流产业集群这一前沿性课题进行研究,在这方面,实践发展落后于理论研究,研究所涉及的某些方面的实际案例很少。因此,在本研究中,将以理论和模型化方法研究为主。同时,考虑到本研究非纯理论研究,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必须要有实践的验证。本研究将选取综合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第四章 论文的章节结构
1. 绪论
1.1 论文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产业集群化下的物流发展理论
2.1 产业集群理论
2.2 区域经济理论
2.3 产业集群实施物流联动的相关理论 3.天津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及物流运作模式
3.1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3.2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物流水平
3.3 开展制造业与物流联动的必要性 3.4 开展制造业与物流联动的可行性 4.开展产业集群物流联动的思路和模式
4.1 产业集群条件下物流运作的一般模式
4.2 天津滨海新区物流运作的模式设计 5.产业集群条件下物流联动的实现
5.1 条件和要求
5.2 系统设计
5.3 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6.结论
第五章 拟定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节 拟定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在系统研究现代物流、区域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条件下现代物流的内涵和特征,并探讨了实施物流联动的方法。
(2)在研究物流与制造业的产业集群联动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物流在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演进动,构建新的模式,实现产业集群区内的物流联动。
(3)通过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为案例对物流与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理论和模型进行综合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法。
第二节 可能存在的难点
(1)如何在产业集群条件下,对制造业和物流业实施联动,并开发出与天津市滨海新区相适应的一套模式,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及难点。
(2)在天津滨海新区内开展物流联动,参照模式进行系统设计,尽量减少误差,这也是本文的难点。
第六章 参考文献
[1]季江民,徐宗元等.不等面积设施布局的收敛算法[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4(3):214-219 [2]姚冠新,刘正刚.设施布置问题的非线性目标规划模型及其遗传算法[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2):57-61 [3]周亦波,李志华等.单元制造系统布局模型及其求解[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l):65-67 [4]于瑞峰,王永县,彭海.工作地中设施布局问题的改进遗传算法闭.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3(10):1351-1354 [5]陈希,王宁生.基于遗传算法的车间设备虚拟布局优化技术研究[J1.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5):627-631 [6]秦进,史峰,任鹏.限制条件下的配送中心内部布局问题研究[J].系统工程,2004,22(11):30-32 [7]龚全胜,李世其.基于遗传算法的制造系统设备布局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26:202-205 [8]许立,李经民,王秀伦.基于遗传算法的车间设备布局优化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12:45-48 [9]陈希,王宁生.基于脑模型联接控制器的车间布局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28(6):595-600 [l0]齐继阳,竺长安等.遗传算法在设备布局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储备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10 [l1]叶慕静,周根贵.基于遗传算法的系统布置设计及初步应用[J].工业工程,2005.,8(3):97-101 [12]曹振新,朱云龙等,制造系统的设备布局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3):413-416 [13]叶慕静,周根贵.混合遗传算法在带走道的双目标布局问题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10:101-107 [14]据科昌、王转.基于SLP的流程型制造企业物流设施布局分析方法及应用[JJ.物流技术,2006,10:79一81 [15]伍海华,产业发展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77 [16]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南京: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0~44 [17]王辑慈,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地理学报,2004,24:5~6 [18]王旭章,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市场选择、集聚和扩散,铁道师院学报,1998,53(3): 5~7 [19]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创新网络对我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北京,中国软科学出版社,1999,1~50 [20]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55 [21]张智元,产业集聚、竞争优势与西部开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12:12~13 [22]张玲,骆温平,产业聚群优势与物流园区建设,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106 [23]迈克尔·波特,竞争论(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10~120 [2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57 [25]李婉萍,罗贤栋,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分析,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3~110 [26]胡坚,国家创新系统,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50 [27]张耀辉,区域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21~200 [28]余惠华,赵晓彬,刘凯,物流园区需求有关问题研究,物流科技,2005,8:5~8 [29]梁少华,物流业发展和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规划师,2002,5:22~26 [30]李贤沛,胡立君,21世纪初中国的产业政策,天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5~150 [31]何明坷,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80~110 [32]潘文安,物流园区规划设计,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0~50 [33]钱延仙,物流园区的作用与选址,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3~5 [34]高斌,张仁颐,物流园区选址的一种新模型,物流科技,2003,11:30~31 [35]李玉民,李旭宏,毛海军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规模确定方法,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15:22~25 [36]张文松,物流园区发展模式研究,商业研究,2002,8:2~5 [37]吴峰,物流园区开发模式的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4,7:5~7 [38]张晓东,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55~80 [39]刘澎,现代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现象研究,中国城市经济,2004,8:17~19 [40]丁立言,张铎,物流系统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3~55 [41]吴清一,物流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15~100 [42]霍红,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25~15 [43]杨霞芳,国际物流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5~80 [44]Michael Schiff.Accounting and Control in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M].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Chicago,1972.[45]Quinn.The Intelligent Enterprise: A New Paradigm[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2,(6).[46]Richardson.Contracts and Relationships[J].Transportation & Distribution, Nov.1993.[47]Maltz.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ost and Quality in the Outsourcing of Warehousing[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4,(2).[48]Ronan·McIvor.A Prac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Outsourcing Process[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0,(5).14
第二篇: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500字):
高速铁路是一项集中了各种先进铁路技术、高效运营管理模式、高战略性市场营销方式及资金筹备等多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自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于2003年开通到2010年京沪高铁的开始运营,中国的高速铁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模式发展着。它让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也为中国进入全面化的高铁时代做着准备。
我国的高速铁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尤其是在质量管理方面。质量管理作为铁路施工中的一个核心部分,是高铁建设的基础。在国外,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受到很大的重视,建设前期通常要花上一到两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同时,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也需要多次试验后才能得到准许。我国的铁路质量管理在建国初期采用的是工程、基建、运营之间三足鼎相互独立的管理方式。在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我国铁路建设开始了工程总承包制,招投标制等方式,有效的提高了我国的铁路管理水平。在我国铁路质量管理的不足上,本文就我国现存的问题,结合高速铁路的特点,拟定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案。
中国高速铁路的开通,不仅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把我国的几大重要城市圈和经济圈连为一体。但是,在我国高铁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需放慢脚步思考下,尤其是在管理上,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理念,保证铁路安全的方方面面,完善铁路建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选题背景
2011年6月,北京与上海的京沪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意味着中国真正的进入高铁时代。中国的第一条高铁始建于1999年,是秦皇岛与沈阳铁路客运专线,于2003年开通。之后的发展中,高铁的建设一直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这些高速铁路的建设让我国步入高铁时代,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于此同时,随着负面新闻的不断报道,国民也在密切关注着高铁的安全问题,疑问高铁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便捷还是更多的不安因素。
高铁建设加速了相关产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并促进城市的扩展与经济的发展。这是选择高铁做研究的愿意之一。高铁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几个方面:首先,高铁具有前后向的反馈作用,着实推进原材料和上下游行业的发展。其次,高铁建设可以实现既有铁路线上的一定程度客货分流,为铁路货运发展留下了巨大空间。第三,高铁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城市的扩张,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还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例如高铁附近可能汇聚的新的餐饮住宿、产业集群等商圈。第四,高铁的发展具有着航空、汽车等行业不能比拟的优势。
虽然高铁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然而高铁事件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在7.23温州高铁事故发生后,人们对于高铁发展的争论将其推至风口浪尖处。我们要思考中国的高铁建设并不只是单单应付进入危机的权下之计,更应该思考高铁建设的必须性和现实意义。意识到这是一项长远发展的重要规划。轨道工程项目的范围涵盖了技术措施、操作方法、材料、人员等,管理制度均对工程项目铁路轨道施工项目管理与监督,为确保高铁开通后的平顺性、舒适度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治疗管理的管理模式、提升轨道施工治疗管理的职能、完善各组织部门的管理,是保证高铁质量的关键。
2选题的意义
中国高速铁路的开通,不仅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把我国的几大重要城市圈和经济圈连为一体。然而,最近关于高铁建设安全的问题不绝于耳。生命陨落的警钟已在我们耳边敲响。虽然我国的高速铁路正以令世界感叹和瞩目的速度在跨越式的发展,但是,诸如7.23这样的事故也给我们增添了几分愁容,让我们不得不停下飞快发展的脚步,思考我们在哪些地方做的还极不到位。对于铁路的安全问题,应该至始至终贯彻在规划、建设施工、运营管理方面,尤其是在管理上,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理念,保证铁路安全的方方面面,完善铁路建设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2 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或 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课题的历史与现状)
国外很重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建设前期的可行性研究上,他们不盲目追求快上。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通常要花上1至2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些研究为以后的建设排除了盲目性,就减少了风险,并达到少失多得的目的[7]。
发达国家还很重视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控制,在设计阶段强调对设计精细评议,评议包括两个部分,即管理评议和项目队伍外部评议,管理评议由设计机构和管理部门对设计过程进行检查评议,外部评议由项目组以外的设计公司成员或者外部专家来评议设计[14]。
国外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干预相对较少。这让业主可以指定项目管理者,同时对于项目的成本、质量全面控制、指定设计者包括施工承包者、拟定签约合同等都可以全面控制[3]。
一些国家的建筑法规里,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在特定时间对建筑工地进行检查,时间为:开工、基础完成、承重结构和高耸建筑物完工后、项目竣工后。检查是为了保证建筑物按照规定正确选址,建筑施工符号现行规范中公共安全以及健康的有关规定。国外非常重视建筑法规立法工作和要求,以保证工程在施工和使用期间能够稳定、安全、卫生、适应环境并满足社会要求等问题,因为法制观念强,这些建筑法规都得到了较严的执行[12]。
我国的高速铁路自1997年至2004年间共有5次大面积提速、基本上形成了京广、京哈、京沪、京九铁路所组成的四纵以及陇海加兰新、京杭加浙赣铁路组成的两横的快速铁路网络,线路高达1.6万公里。十年大提速的实践成果显示,我国铁路既有线提速以及达到实践先进的水平,铁路运输能力已得到较快的扩充、技术装备水平等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对国民经济也起到了缓解和改善作用[18]。
自从铁路专用基建队与铁道部分离后,政企实现了划分,企业可以真正的进入市场。吸取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多次研究尝试后,铁路建设着手实施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总承包制等。不仅促进了铁路建设的总体管理水平,还让我国铁路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台阶[28]。
2.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阐述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在现今状况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将例子引入文章,把我国高铁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归纳,对有较大影响的地方着重分析,本文主要涉足于质量管理研究,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
2.研究我国高铁的工程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高铁的质量工程表现在路基工程、隧道高程、桥梁工程、材料和混凝土质量控制等几方面。在监测上受到:施工方面、勘察设计方面、建设单位方面、监理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3、提出主要的解决方案
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包括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对于高铁的过程管理,主要从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符合标准的质量验收和评定方面来建立。
三、研究方案
3.1 拟采用的技术方案/或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本课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进行:
(1)文献调研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搜集资料,总结前人研究内容,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持。
(2)访谈和调查
通过对管理专家、铁路工程管理人员面谈和调查,采用专家调查和头脑风暴方法,对问题和方案进行了解和分析
(3)归纳、分析与推理
重点从理论上提炼、归纳、分析
(4)案例分析
通过我国铁路建设质量管理具体案例的分析,计算相关指标,验证研究成果
3.2 方案实施所需的条件
本方案的实施需要借助大量的文献和历史资料,根据前人的研究内容,总结其重要特点,为论文的理论研究做基本支持和学术理据。
论文的研究过程还需要与铁路工程管理人员进行了解和访谈,实际的了解现今铁路工程管理的普遍方法,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头脑风暴的解决方式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高铁受到施工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实地考察和访谈由于受到条件的局限是本论文所面临的问题,结合考察内容,可以大量查阅资料集文献解决这一问题。
四、预期研究成果
4.1 预期达到的课题目标、成果形式
1.建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系
2.完善所建体系中不足之处
3.解决所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完整全面的管理体系。
4.2 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今状况下,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主要涉足于质量管理研究,质量是高铁的基础,质量管理对高铁建设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将质量管理作为本文的主要分析和研究点是本文的核心。
高铁的质量工程表现在路基工程、隧道高程、桥梁工程、材料和混凝土质量控制等几方面。在监测上受到:施工方面、勘察设计方面、建设单位方面、监理方面的影响。因此。要分析各类影响给高铁建设和质量安全带来的麻烦,寻求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包括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对于高铁的过程管理,主要从过程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管理制度以及制度符合标准的质量验收和评定方面来建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破,针对我国铁路工程管理的质量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的管理模式。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宋剑.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管理实践[J].建筑经济.2008(08)
[2] 郑保华,周继民.武广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制调整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3] 会展信息[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11)
[4] 马献忠.全方位保障高铁发展——专访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J].今日中国论坛.2010(Z1)
[5] 刘伊生,李清立,卜长堃,孙全欣.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05)
[6] 钱桂枫.沪杭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会[J].铁道标准设计.2011(06)
[7] 周岩,白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1(02)
[8] 沈志云.高速铁路建设必须九五起步[J].中国铁路.1996(08)
[9] 权忠光.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2)
[10] 周剑新.谁将赴高铁盛宴[J].今日工程机械.2006(06)
[11] 鲁海燕.高速铁路对城市区域发展的影响探讨[J].中外建筑.2011(01)
[12] 王洋,李培刚.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城市交通资源利用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03)
[13] 邹庭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探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1(01)
[14] 何必胜,宋瑞,何世伟,马辉.世界高速铁路市场竞争方式及趋势分析[J].综合运输.2011(05)
[15] 郑保华,周继民.武广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制调整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16] 钱桂枫.沪杭高速铁路建设管理体会[J].铁道标准设计.2011(06)
[17] 樊桦.高速铁路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与亟待解决的问题[J].综合运输.2011(08)
[18] 王杨堃.高速铁路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综合运输.2011(08)
[19] 张喜荣,王冬,刘爱霞,高照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及其中长期发展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0(13)
[20] 孙守江.浅谈LKJ的运用维护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3)
[21] 安全第一 服务至上 全面提高铁路科学发展水平[J].中国铁路.2012(01)
[22] 商杭铁路预计年内开工投资818亿元[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11(12)
[23] 王珍.铁路运输站段激励机制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2)
[24] 刘政.浅析铁路精细化管理[J].科技视界.2011(04)
[25] 沈晶伟.建设铁路现代物流刍议[J].企业导报.2011(21)
[26] 雷怡安.回家路上——在T8次列车上体会春运[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2(02)
[27] 周岗峰.铁道部回应残疾人联名致信[J].社会与公益.2012(02)
[28] 方健.火车票实名制能否化解春运买票难?[J].质量与标准化.2012(01)
[29] 吕名云,陈淑连,曾虢霆.新建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铁路、鄂托克前旗至上海庙线铁路的能源平衡与能效分析探讨[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2(01)
[30]王春利,李大伟.管理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1] Jia-Twu Lee,Bing-Hung Tsai.Effects on Sunflower Growth Induced by Adding Different Soil Amendments to Cadmium-Contaminated Soil[A].Advance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ICABE 2011)[C].2011
[32] Ho-Hsien Chen,Chao-Chin Chung,Tzou-Chi Huang.Application of Taguchi Method to Optimize Extracted Ginger Oil in Different Drying Conditions[A].Proceedings。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CFEB 2011)[C].2011
[33] Chao-Chin Chung,Tzou-Chi Huang,Chen-Hsing Yu,Ho-Hsien Chen.Bactericidal Effects of Fresh-Cut Vegetables and Fruits after Subsequent Washing with Chlorine Dioxide[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ICFEB 2011)[C].2011
[34]Blake Robert Rogers, Mouton Jane Srygley.The Managenial Grid [M].Houston:Gulf Publishing Company,1964
第三篇: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
开
题
报
告
一、立论依据: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1.1
选题背景
一
媒介竞争进入范围经济时
以xx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当今的传媒市场竞争正在由规模经济时代进入范围经济时代。他们认为当传媒市场处在高速成长阶段时,由于规模开发的成本较为低廉,以“大”制胜并无不可。但到了市场发展相时成熟,竞争参与者越来越多,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的今天,继续按照这样一种操作逻辑去参与市场竞争,就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首先是数量规模扩增的成本大大提高了,市场的空白地带越来越少,“零和博弈”效应便逐渐显现,任何一方数量规模的增加都是建立在对其他相关方市场份额的攻城略地式的剥夺的墓础上的。这样一来,竞争自然惨烈,成本也势必大幅度提升。其次,随着市场大盘的迅速做大,单个媒体在数量规模方面做大的相对市场效能呈现大幅度削减的趋势。也就是说,即使你通过高额的成本达到了某种数量扩张,但这种数量扩张对于你的市场占有率提升的实际效能却常常是微乎其微的。原因很
简单,在你个体做大的同时,市场基数也在不断做大,甚至这种大盘做大的速率往往要高于个体做大的速率。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单一媒介的数量(分子)增加的效能
都会被不断扩容的市场大盘(分母)的增长而稀释掉。譬如,如果你由1做到4,对于你而言,绝对值增长了4倍,但是,如果市场基数从100扩大到1000时,你做大后的市场占有率不是增加了,反而是减少了—你的市场占有率由1%降低到了4%。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为传媒产业带来最大利润的价值支点是不同的:最初是内容产品的品质、接下来是市场拓展的规模,到现在则是全方位客户价值的挖掘这便进入了范围经济的范畴。
二
跨媒介经营已成为媒介做大做强战略选择的必然
上面提到媒介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最大利益的价值指点是不同的,而现在传媒最大的利益的支点已由传媒产品的品质、市场规模的拓展,转向了客户价值的全方位挖掘,而这种最大利益的价值支点的实现,需要传媒构建范围经济上的优势,即通过多元化的经营实现客户价值的全方位挖掘,而这种多元化得经营如果限于媒介这一个行业来说就是跨媒介经营。
跨媒介经营,确实是当今环境下传媒市场化成长的必然战略选择,因为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现状,将会逐步传媒必须以技术或资本为纽带走向融合,以多元化的经营和产业链的完善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三
技术上的突破使跨媒介经营成为一种成本可控的盈利选择
传媒产业是一种典型的技术密集行产业,技术既是传媒产品生产的关键也是传媒产品流通的关键,技术即是传媒,这是传媒技术决定论鼻祖麦克卢汉的最著名观点。每一次传媒时代的交替都是以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支撑。
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媒介融合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传媒跨媒介经营成为了一种成本可控的盈利选择。如SMG技术运营中心协同“第一财经”研发了第一财经业务平台,整合了第一财经旗下媒体的信息资源,实现实时存储、提取、调用,实现了第一财经内部各个媒体平台的信息共享,极大地便利了第一财经信息内容的跨媒介流通,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多次利用的同时节约了信息整合流通的成本,产生了典型的范围经济效应。
四
我国在以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媒介经营行为尤其是具有先驱性的媒介经营行为方面的系统研究还很欠缺。
就本课题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以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媒介经营行为的研究媒介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有,媒介管理方面的文献、著作也有涉及,但都不系统,而且观点理论罕有创新,有些观点、理论还有闭门造车之嫌,很难很好的指导当下的媒介经营管理实践
1.2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以范围经济的视角结合案例系统考察、解读传媒跨媒介经营行为,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无论是在媒介管理和经营领域还是在经济学领域,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媒介经营的本质是出自于经济学诉求,而跨媒介经营的本质则是媒介追去范围经济效益的体现。所以以范围经济学的视角研究跨媒介经营行为是一种必经的学术路径和研究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范围经济研究综述
(一)范围经济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xx于1975年最早定义了范围经济,指出范围经济是联合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生产的成本总和,强调生产的范围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xx将范围经济定义为:“联合生产或联合销售的经济”,具体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强调的是生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比生产的范围经济更进一步。
xx在《微观经济学》(第六版)(2006)一书中提出,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入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生产成本低于单独企业生产该产品的成本时,那么其生产过程就涉及到范围经济。
xx(2005)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投入要素、生产设备的联合运用,或联合市场计划,或共同管理,企业在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的成本优势。这一定义说明了范围经济可能来自生产、销售、管理或资金使用等各个过程,拓展了生产、销售意义上的范围经济。
xx(2008)认为范围经济是相对于规模经济而言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是与企业的扩张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在既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因为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递减,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而内部范围经济是指某个企业通过生产多种关联产品的支出低于多个厂家单独生产每种产品的支出从而产生的经济效应。
尽管国内外经济学家提出的范围经济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在范围经济的内涵上存在相同之处:第一,将范围经济与联合生产密切联系在一起;第二,企业通过范围经济可以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范围经济产生的机理研究
从本质上来看,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内部共享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些共享资源(如原材料、技术和管理等)原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合理充分利用,而通过实现范围经济,企业提高了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从而避免了企业的范围不
经济。纵观国内外文献,发现范围经济的产生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有形资源的充分利用Panzer和Willing(1981)认为,范围经济产生于分享的投入或者分享的准公共投入,例如,可以用于其他生产过程的暂时闲置的生产能力就是一种外在经济。此外,范围经济利用很多相同的原料和半制成材料,并用同样的中间工序来生产多种产品,在同一工厂同时生产的产品数目的增多,降低了每一产品的单位成本,从而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范围经济产生于对企业无形资源的充分利用。Tease(1980)认为范围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诀窍的共同和重复使用,它包括技术和管理上的诀窍。Prahalad和Hame(1990)把它称为“核心竞争力”。当技术诀窍的交易成本很高时,企业可以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此外,当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由于通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生产的技术投入成本明显节约,从而创造了范围经济。
(3)
范围经济可能产生于市场的内部化。企业资产的专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交易的不稳定性以及时间空间的差异性等方面所导致的企业间交易成本上升,而产品或服务的多元化则可以将企业的外部交易内部化,从而有利于交易成本的减少,产生范围经济。
(三)范围经济与相关多元化投资的关系。
范围经济的存在是以企业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为基础的,企业的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是以范围经济为内因的。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范围经济的存在,企业才会选择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战略,同时企业也能从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中获得范围经济。(四)媒介范围经济研究。
就本课题所掌握的文献,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经济学的视角整体上审视媒介的范围经济;如xx《传媒业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文对媒介产业中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进行了经济学上的阐释,并对它们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同其它产业一样,媒介产业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xx教授《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现阶段传媒竞争战略的新趋势》一文指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为传媒产业带来最大利润的价值支点是不同的:最初是内容产品的品质、接下来是市场拓展的规模,到现在则是全方位客户价值的挖掘,这便进入了范围经济的范畴。范以锦教授《范围经济视角下的全媒体运营及思考》认为对于传媒产业来说,全媒体战略属于多元化战略的范畴。确定合理的全媒体“范围”,实现范围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全媒体战略一切诉求的归宿。一类是审视不同具体行业的范围经济效应。xx教授《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广电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目标取向及其对策》当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制作播出新闻、体育、文艺、经济等等各类节目,一个台同时拥有多套节目、多个频道,同时拥有节目制作中心、广播、网站、报纸、杂志甚至是球队的时候,当有线电视网络既传输电视节目又传输数据业务的时候,就可以创造范围经济。但是由于当下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方面的特殊情况,导致广电行业乃至整个媒体行业的范围经济效应都没能得到充分实现,文章并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优化建议。全冠军《试析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特征》一文认为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特征在市场数据上主要表现在市场地位与品种规模的正相关关系,而外部环境及技术发展也将进一步强化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特征,这些外部环境主要表现为品种日益增多、日趋分散及多样化的读者需求、数字长尾的出现及信息技术带来的供需变化等方面。并用相关的数据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说明。
2.2跨媒介经营研究
跨媒介经营属于媒介经营管理的研究范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论著往往将其作为媒介融合、媒介集团化或媒介的其它经营管理行为的进行研究。
而就本课题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国内跨媒介经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媒介经营管理本体论意义上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没有特定的视角或者说其所涉及的支撑性理论比较隐蔽和庞杂,整个论述只能算是教材意义上的知识传递,罕有创新。如殷俊、代静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跨媒介经营》一书。该书主要对跨媒介经营的相关概念、特征、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结合国内外实例对跨媒介经营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进而对通过跨媒介经营来提升传媒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论述。”此书是作为“21世纪文化产业前沿丛书”中的一种出版的,可以说对这一个课题专门进行系统的研究的书目,目前来说也只有这一本。
第二,我国跨媒介经营的方法论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站在媒介经营管理本体论的高度上,从具体的案例研究上升到一般性的经验总结,目的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研究,总结出跨媒介经营的有益经验以更好的指导我国媒介产业的跨媒介经营实践。当然,在跨媒介经营领域任何一个理论课题的研究其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指导跨媒介经营实践这一方法论意义上的目的。但比起本文列出的其它几个方面的研究,这一方面的方法论关注的是整个媒介产业跨媒介经营的一般性规律,其所运用的理论也是综合性的。如谢新洲的《我国跨媒体经营战略分析》一文,文章结合我国媒体跨媒体经营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媒体跨媒体经营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和评述,指出了我国媒体跨媒体经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并对我国跨媒体经营的发展战略提出相应的建议。《跨媒体联盟战略定位的思考》文章认为跨媒体联盟是实现媒体跨媒介经营的方法之一,而要实现媒体联盟式的跨媒介经营,明确联盟的动机以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是关键。
第三,以某一具体传媒行业为对象综合运用媒介经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王洁制作于2005年的武汉大学硕士论文《出版社跨媒体经营研究》,论文在考察了国外著名传媒集团的跨媒介经营情况后,对我国出版社跨媒体经营的原则、方向、模式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出版社的跨媒介经营一定要在充分把握我国的媒介政策环境的前提下,以出版社的品牌产业为核心,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出版媒体的跨媒介经营。华东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范晔的学位论文《中国电视产业跨媒体经营策略研究》以相似的视角和方法考察了我国电视产业的跨媒介经营现状。类似的文章还有《我国报业集团跨媒体经营研究》、北京印刷学院硕士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图书出版业跨媒体经营探析》及《中国动漫游戏产业的跨媒体经营》等。
第四,以媒介产业某一要素为对象综合运用媒介经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跨媒介经营》一书编著者之一的代静制作于2006年的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跨媒介经营初探——发展内容产业实现跨媒介经营》。论文以媒介产品内容信息属性高流通、易衍生的特点为支撑,综合考察了国外几个著名传媒集团的跨媒介经营情况,认为跨媒介经营可以更好地实现媒介产品的多媒介形态转化,以此实现媒介产品同一信息内容的多次获利。反过来,媒介内容产品的跨媒介形态营销是媒介真正实现跨媒介经营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只有在内容上实现媒介产品的跨媒介营销,才算真正实现了媒体的跨媒介经营。类似的文献还有《整合文化是跨媒体经营的核心要素》及宋晓沛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论中国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建构—兼与国外传媒产业比较》等等。
第五,以某一具体案例为对象综合运用媒介经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考察、研究。这一方面研究的文献有《由“第一财经”看我国跨媒体财经传媒之品牌构建》、《传媒类上市公司跨媒体经营研究——以xx传播2006-2008年的竞争战略为案例》,其研究意图和研究方法和上述的第三个方面相类似。
2.3“第一财经”研究
“第一财经”作为我国传媒产业界一个闪亮的符号,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的研究是很多的,就本课题掌握的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跨媒介经营和产业价值链的打造上:
xx硕士论文《由“第一财经”看我国跨媒体财经媒体之品牌构建》将“第一财经”和国外相类媒体的比较研究,认为“第一财经”跨媒介立体式的整合铸就了“第一财经”的强势品牌。
国家广电中心发展研究中心的《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研究报告》从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构建的背景与意义、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的现状、第一财经产业价值链的重构、第一财经产业链构建的政策建议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强势中国财经媒体的支撑,需要一个能向世界传递财经权威信息的话语平台,而第一财经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示范。
xx《第一财经跨媒体传播及其运作的实践与思考》从专业化、品牌化和产业化三大战略角度,探讨第一财经运作的策略,指出跨媒介经营是实现媒体经营专业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此类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有分量的不多,希望对于这一跨媒介经营的经典案例能有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和研究,以为我国传媒的跨媒介发展做理论支撑。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
研究目标
本课题尝试以范围经济的视角分析传媒跨媒介经营的经济学机理,并以“第一财经”为例总结传媒跨媒介经营实现范围经济诉求的具体要素和环节,及为避免范围不经济应的出现,媒体应在哪些方面进行经济学的考量,并在分析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现状和所存在的障碍的基础上,结合“第一财经”这一我国经典的传媒跨媒介经营案例和传媒产业价值链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追求范围经济效益的传媒跨媒介经营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1.2
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划分五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该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方法,综述国内外范围经济研究的概况及跨媒介经营概念的界定。这部分的核心文献主要有:党曼《范围经济研究》、田苗苗《范围经济研究述评》、崔晓月《传媒集团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xx、张小争编著,《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等。
第二部分分三个内容板块,第一个板块通过对传媒产品的自身特性和生产、经营的特征分析解读,指出传媒产业存在着典型的范围经济效应。第二个内容板块,通过对传媒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前景的展望和竞争形势的分析综合xx等学者的观点得出传媒竞争的趋势是由规模经济走向范围经济。第三个板块,通过对跨媒介经营和范围经济的相关性的论证、分析和解读,指出跨媒介经营是实现传媒范围经济效益诉求的有效途径。这部分的核心文献主要有:xx《传媒业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xx《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范以锦《范围经济视角下的全媒体运营及思考》、xx《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广电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目标取向及其对策》等。
第三部分首先从产业价值链的构筑和运作出发,介绍当下的“第一财经”经营和运作情况,展现其经营范围的全面和运作流程的精致。其次,以因生产要素共享和产品种类的多元而导致企业长期生产平均成本下降的范围经济原理解读“第一财经”的跨媒介经营模式,指出“第一财经”的传媒跨媒介经营实现了传播要素、信息内容和品牌资源的共享,构筑了一个范围全面、运作高效的产业价值链,从而保证了其整个企业的巨大的范围经济效益的实现。核心文献:张增《“第一财经”模式的媒介经济学分析》、刘晓鹏《“第一财经”的难关与<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刊——跨媒体信息平台的新闻单元设计》、xx硕士论文《由第一财经看我国的传媒品牌构建》等。
第四部分介绍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的现状和历史沿革,结合现状分析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性或消极因素导致传媒产业在跨媒介经营范围经济诉求的实现环节上存在的障碍,并针对这些障碍提出解决建议。核心文献:靳秋华《我国传媒集团化发展滞缓的问题研究》、艾军;
李春雷《我国传媒集团化进程中行政“范式”探讨》、李兆丰《新闻改革:超越边缘突破》、文远竹《对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反思》等。
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对本课题的研究做收尾性的总结,及笔者对这一课题的后续性研究抱有的期望。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拟解决如下几个关键性问题:
(1)
什么是跨媒介经营,它与传媒产业价值链、媒介集团化、传媒跨行业经营、媒介融合这些概念的异同。
(2)
以“第一财经”为例,分析跨媒介经营在那些环节或集结了那些积极的因素促成了范围经济效益的实现?
(3)
我国传媒追求范围经济效益的跨媒介经营存在哪些障碍,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及优化的策略?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文献分析法。
通过大量、广泛的文献搜集,以核心文献为纲,以高水准文献的核心观点为骨,为本课题分析解读、归纳总结、逻辑演绎等具体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系统的理论支撑。二是实证分析与逻辑分析结合。
以范围经济的视角解读分析传媒跨媒介经营,需要运用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方法。在现有收集的资料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是本课题运用的比较普遍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三是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或研究现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这也是本课题核心的研究方法之一,本课题的第三部分对“第一财经”跨媒介经营的范围经济学解读就是这种方法的集中体现。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1
研究方法与思路上的创新
创新之处: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有二:
一是理论拓展。
通过对以范围经济、跨媒介经营、产业价值链、媒介集团化等为关键词的文献的梳理、整合和提炼,系统(前人也所有归纳但不够系统)地归纳总结出跨媒介经营的范围经济学机理,体现了本课题在理论拓展方面的尝试。二是研究视角有所创新。
以范围经济的视角结合案例系统考察、解读传媒跨媒介经营行为,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尝试无论是在媒介管理和经营领域还是在经济学领域,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媒介经营的本质是出自于经济学诉求,而跨媒介经营的本质则是媒介追去范围经济效益的体现。所以以范围经济学的视角研究跨媒介经营行为是一种必经的学术路径和研究趋势。4.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
目前已有成果《“第一财经模式”的媒介经济学分析》被《新闻知识》采用拟发,已有《论媒介管理需要柔性的管理机制》在《青年记者》2010年10月份刊上刊发,后期的相关资料收集和论文结构细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5.论文工作量、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就本文所掌握的文献来看,虽然跨媒介经营这一和本课题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献不是很多,但与本课题间接相关的文献如媒介经济学、媒介管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还是比较多的,加之国外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活跃,决定了本课题前期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
课题研究计划:
2011年5月—2011年7月前期资料收集和整理
2011年7月—2011年9月前期的调查方法的实施和数据的整理
2011年9月—2011年12月完成论文初稿。
2012年1月—2012年3月初论文基本定稿。
2012年3月底前定稿
三、论文提纲: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范围经济的学术界定及研究综述
1.2.1范围经济的界定
1.2.2研究述评
1.3跨媒介经营的概念界定
1.3.1定义
1.3.2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1.4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传媒跨媒介经营与范围经济
2.1解读传媒产业的范围经济效益
2.2范围经济——传媒竞争新趋势
2.3跨媒介经营——传媒范围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第三章
范围经济视角下的“第一财经”跨媒介经营分析
3.1顺畅、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是范围经济效应最大化的硬件保证
(《创新的SMG第一财经新业务平台建设》、《第一财经业务平台》)
3.2品牌资源共享是范围经济效应形成的粘合剂和催化剂
3.3完备的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打造是实现范围经济最大化的战略保证
第四章
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范围经济实现的障碍分析与优化
4.1
我国传媒传跨媒介经营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4.2
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范围经济实现的障碍分析
4.3
我国传媒跨媒介经营范围经济实现的优化
第五章
结语
第四篇: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宋体,小二号字,加粗)
研
究
生:
指导教师: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年
月
一、摘要
论文题目
中文
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告诉公路交通状态判别与预测方法研究
英文
摘要(不超过800字)
关键词
中文
英文
1、关键词数量不少于三个;
2、关键词之间空一格(英文用/分隔)
二、立题依据
1、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主要参考文献及出处
路网状态评价方法方面,路网的交通状态与路网的运行状态实为一体,对路网进行状态的评价是改善其运行质量的前提和依据。另一方面,在我国对大城市的交通管理、道路交通服务水平、智能交通系统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已有部分研究成果,但是专门针对高速公路路网状态的评价尚不多见。而且目前仅存的一些路网状态评价方法也都是针对单个路段所处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价,缺少从微观路段到宏观路网的分层次路网状态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路网状态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数理统计评价方法,数理统计是指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数据,如何对数据进行推理,以便对考察的问题进行推断或者预测,从而对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目前数理统计方法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道路交通状态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该方法主要包括回归模型和概率模型。Ewing建立了速度的简单线性回归模型,模型的构建基于两个解释变量,高峰小时的交通量和交叉口信号密度,该模型的测定系数较低,有待于进一步增加解释变量的数量来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8]。Margiotta等人采用NETSIM软件仿真了信号密度和平均日交通流量对平均行程速度的影响,得到了交叉口密度对平均形成速度有较大影响的结论,并对高等级主干路和低等级的主干路分别建立了回归模型[9]。Turner利用宏观交通流理论中的网络模型,建立了高峰时段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评价模型,在收集了实测数据后,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针对高速公路和主干道分别建立了速度预测替代模型[10]。Cottrell开发的拥挤持续时间模型,用于估计路网中拥堵瓶颈的拥堵持续时间,模型研究了AADT/C和拥堵排队时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二者的回归函数关系式[11]。高斯混合模型是一种直观的概率密度模型,可以反映某段时间内图像运动的统计特征,Fatih
Porikli在手机交通流视频录像后,采用了离散余弦变换和高斯混合模型来预测交通状态,根据极大似然函数准则来确定不同时段交通系统所处的状态[12]。Joonho
Ko提出了改进的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路网状态统计模型,计算的基础是速度的分布规律,通过比较速度的均值、方差和混合分布来判断路网状态的改变[13]。
人工智能技术评价方法,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数学等各种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机器模仿人脑从事推理规划、设计、思考、学习等思维活动来解决复杂问题,其理论和应用领域涉及的范围很广。目前在路网状态判别理论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模糊逻辑、模式识别、神经网络、遗传、博弈等算法。Dowling采用模糊理论提出了评价整个区域所有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的指标[14]。Manouchehr
Vaziri率先应用模糊集理论建立了高速公路的交通状态评价模型,提出了道路交通拥堵综合评价指标来全面反映拥堵程度[15]。Jia同样使用模糊逻辑的方法,构建了交通从自由流到拥堵状态的连续变量,建立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16]。Ritchie开发了用于交通状态自动判别的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适用于集成的高速公路和信号交叉口路网,通过人工神经网络能够识别和划分交通时空分布模式[17]。蒋桂艳在分析交通拥堵特性和ANN信息处理函数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ANN的交通拥堵识别算法[18]。赵**研究了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交通状态识别方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糊C-均值算法,采用启发式方法有效的解决了聚类数目和模糊指数的选取问题[19]。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很有必要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单个桥隧路段状态评价分析入手,通过对多个桥隧路段进行分层路网状态评价进行研究,来评价整体路网的状态,具有理论的创新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三、研究方案及工作基础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研究工作基础
四、论文工作计划及预期成果
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起止时间
工作内容
备注
预期成果
五、开题报告作者承诺及导师意见
我保证上述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并将在导师指导下,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研究生(签名):
****年**月**日
我已审阅过开题报告的全部内容,同意举行开题报告会。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注:开题报告结束后,本表与《xx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一起交至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处。
第五篇: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选题意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4.8‰[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肺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群中的平均患病率为0.48%,尤以东北和华北地区较多,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肺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18%~37%和12%~34%.肺心病患者多数预后较差,病死率在10%-15%左右,原发病及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死因[2],总体说明患病率仍然居高,仍是危害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基层医院的就诊率增加,使得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控制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但在以往的控制心力衰竭方面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起来有一些弊端,尤其在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常合并电解质紊乱,因洋地黄安全范围较小,此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限制了洋地黄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脏负荷方面,频繁的利尿易导致痰液粘稠,带来感染不易控制、窒息等麻烦;扩张血管药物会导致血压不稳定,不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如何做到既保证畅通呼吸道,纠正缺氧,又能够及早控制心力衰竭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哪些指标能够尽早提示我们病情的转归,指导我们的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成为慢性肺心病临床治疗重要课题。
丹参川芎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以呼吸内科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的变化,评估丹参川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理治疗,改善患者
一、课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选题意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
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普查结果表明,>14岁人群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4.8‰[1].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肺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人群中的平均患病率为0.48%,尤以东北和华北地区较多,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中,肺心病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18%~37%和12%~34%.肺心病患者多数预后较差,病死率在10%-15%左右,原发病及呼吸衰竭是其主要死因[2],总体说明患病率仍然居高,仍是危害人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基层医院的就诊率
增加,使得基层医务工作者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于慢性肺心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控制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但在以往的控制心力衰竭方面主要是增强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负荷,扩张血管。在增强心肌收缩力方面,洋地黄类药物应用起来有一些弊端,尤其在慢性肺心病患者,常常合并电解质紊乱,因洋地黄安全范围较小,此种情况下极易导致洋地黄药物中毒,限制了洋地黄药物的应用;减轻心脏负荷方面,频繁的利尿易导致痰液粘稠,带来感染不易控制、窒息等麻烦;扩张血管药物会导致血压不稳定,不利于心力衰竭的纠正。如何做到既保证畅通呼吸道,纠正缺氧,又能够及早控制心力衰竭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哪些指标能够尽早提示我们病情的转归,指导我们的治疗,避免过度医疗,成为慢性肺心病临床治疗重要课题。
丹参川芎注射液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本研究以呼吸内科确诊为慢性肺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检测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的变化,评估丹参川芎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理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资源过度消耗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采取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研制而成,在国外研究相对较少。该药物价格便宜,应用广泛。在国内已有报道,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有明显改善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液粘稠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及肺血流图的作用。丹参及川芎嗪均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抗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作用。丹参还能够调节心律,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有抗凝血,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够降低血脂,抑制冠脉粥样硬化形成;能够抑制或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纤维化作用。川芎嗪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对延脑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及脊髓反射中枢具有兴奋作用,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胞流速的作用。
亦有研究报道,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血液中的D-二聚体是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标志之一,其水平的增高不仅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存在,而且也间接地反映凝血酶活性的增强,对慢性肺心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具有应用价值[3].血浆N端脑钠肽在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显着升高,对肺心病的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是检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一种方便、及时、准确、有效的方法[4].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肌钙蛋白明显升高是病情危重的可靠信号,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措施,对于减少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5].本研究预采用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三项指标,综合评估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用以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内科学,第6版,第二篇,第九章。
[2]蒲芋伶。浅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求医问药,1672-2523(2012)10-0191-01.[3]童亚玲,李乾兵,徐建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气、血浆BNP与D-二聚体、及血流变学相关研究。皖南医学院学报[J],2013,32(4):1002-0217(2013)04-0278-03.[4]仇爱民,陶章,张梅林等。脑钠肽对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严重程度的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4)::631-632.[5]李佳,唐颖,刘金丽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的变化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1008-5971(2010)06-0763-02.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课题研究目标:
(1)明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
(2)合理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能否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存质量、预后以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意义。
2、研究内容:
(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病情改善情况:观察HR,Rr,pH,CO2,PaCO2(mmHg),PaO2(mmHg),[HCO3-](mmol/L),SaO2(%)指标。
(2)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生化指标。
3、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研究对象在治疗上的依从性,是保证该项研究完整进行的基本条件。(2)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生化指标的检测,目前在我院呼吸科都能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减少标本送检中间环节,是保证标本信息准确可靠的关键。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
①入组标准:慢性肺心病采用叶任高、陆再英主编第6版内科学“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②研究对象收集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的40~90岁所有慢性肺心病患者,按性别、年龄、病情搭配的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常规治疗+丹参川芎注射液5ml静脉滴注)。均为1次/日,10-14天为一个疗程。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他治疗相同。
③实验过程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④数据分析对研究组、对照组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技术路线:
(1)收集病人。
(2)记录数据、整理资料。
(3)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4)得出结论,撰写论文
3、试验方案: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一天分别做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指标检测器械为:由南京普朗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标本采集、操作过程均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承担。所有研究对象按计划完成血生化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血生化指标检测均在我院检验科完成。
4、可行性分析:
(1)冬季慢性肺心病患者数量多,病例资料容易收集,而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2)我们医院呼吸科能够科内独立完成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检测,可以轻松获得实验结果,余相关指标医院检验科也可获得。因此在选题上可行性较强。课题的研究得到科室的大力支持,相信可以圆满地完成课题。
四、课题的创新性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呼吸科应用广泛,该药物对改善患者微循环已有较多研究。但在以往研究中,较少检测生化指标,或检测指标项目较少而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以及药物疗效,不能及时用来指导临床用药。因此本研究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N端脑钠肽及肌钙蛋白的影响,以期客观评估临床疗效,及时的指导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五、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1、计划进度:
(1)2013年10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收集病例。
(2)2014、2整理及分析数据。
(3)2014、2-2014、3撰写论文、定稿。
2、预期进展:各项计划规定时间内完成。
3、预期成果:发表2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