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深化改革的决定[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2:4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市深化改革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市深化改革的决定》。

第一篇:宁波市深化改革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

(2013年12月27日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中共宁波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部署,紧密结合宁波实际,研究讨论了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阶段、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央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项目标任务上来。

2.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改革开放35年来,我市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尊重群众首创,大胆探索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改革、乡镇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等,形成了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丰 富的实践经验。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有体制机制优势和传统发展模式内生动力逐步弱化,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紧迫。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奋力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破传统路径的依赖,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各项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3.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为重点,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认真落实省委“八八战略”,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再创宁波体制机制新优势,为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建设“四好”示范区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4.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按照中央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积极推进在宁波的率先探索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宁波特点的深化改革之路。制定实施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到2016年,在民营 经济创新发展、资源要素配置、政府职能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经济转型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提升发展、社会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继续保持体制机制的领先优势。

5.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总体设计与先行先试有机统一,实现各项改革联动协调;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有机统一,以点上的突破带动全局推进;坚持大胆探索与稳妥务实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在充分吸收以往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二、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和国有经济改革,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6.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民营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研究制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政策措施,探索民间资本进入特许经营权领域。优化民营经济融资环境,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7.健全民营企业做优做强引导机制。加大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力度,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型。强化和完善促进浙商甬商创业 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8.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健全经营性国资集中统一监管的国资管理体系。建立规范有效的国企投资项目决策统筹、资金平衡、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突出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和主业,探索建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大国资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块开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引导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规范董事会建设,充分发挥监事会作用,规范管理人员薪酬待遇和职务消费。

三、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

9.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坚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落实“非禁即入”原则,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建立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和信用信息公示平台。

10.深化土地要素配置机制改革。强化“亩产论英雄”理念,建立存量土地盘活、土地产出效益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挂钩制度。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准入、评估和退出制度,探索差别化土地供应和地价政策,深化产业用地分阶段权证管理,推 进工业用地弹性管理制度改革。推动荒滩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完善地下空间管理体制,规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办法,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强化土地储备和一级开发的计划管理,构建城市建设项目与土地储备运行联动机制。推进海洋资源配置改革,全面推行经营性用海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探索建立渔耕平衡机制。

11.推进资源性产品配置机制和价格改革。推进能源要素配置改革,探索开展区域用能权交易试点,建立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完善企业和居民用气阶梯价格机制。推进水资源配置改革,探索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水权交易,积极推行差别水价制度,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和再生水利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水务管理运营体制。

12.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围绕建设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强化高端金融人才吸引激励机制,做强做优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系统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区。扩大非传统信贷融资和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提高资金筹集能力与配置效率。稳步发展各类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创建保险创新示范区,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和信用保险,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运作模式,深入推进农(渔)民互助保险工作,推动新型保险机构发展。构建村(社区)综 合金融服务网络,全面发展普惠金融。推进金融国际化,争取离岸金融业务先行先试。鼓励民间资本发起组建各类金融机构,引导发展民间融资专业经营服务机构。强化地方政府金融工作体系,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制度,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13.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厘清地方政府权责边界,开展政府职责清理,全面履行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建立健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联动行政服务体系,办好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改进和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体制机制。强化市场秩序监管,下移监管重心,强化源头治理,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查处有机结合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产交易、公共产品生产市场运行机制。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全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健全褒扬诚信、惩戒失信机制。创新政务信息整合共享机制,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能力。

14.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加大机构和职责整合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科学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推进县乡行政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落实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控制要求,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 合行政执法主体,深化完善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推进综合执法和执法力量下沉。统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行政职能类事业单位“还政予政”改革力度,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15.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探索建立市、县两级审批同权的扁平化管理制度。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覆盖全流程的一体化审批模式。完善行政审批全过程实时监督、行政问责、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网上审批。深化审批中介机构市场化改革,推进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挂靠事业单位脱钩,建立公开公平的中介市场竞争机制,规范中介服务行为。

16.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深化一般转移支付改革,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清理规范各类财税优惠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强化资源类非税收入征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健全债务风险管控机制。

五、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7.建立全市统筹发展的规划体制。树立全市一盘棋发展理念,统筹城乡空间规划和布局,实现全市整体规划、统一决策。建立完善市域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功能提升、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综合部署和 统筹布局的引领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融合。加强各级城乡规划相互衔接,强化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管理,优化市域功能区块基础设施布局。实行规划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强化规划的刚性执行和法律监督,确保各项规划落到实处。

18.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支持合作社开展资金和保险互助。落实中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相关权能,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多层次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现代农业发展长效机制。

19.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中央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相关权益,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股份合作扩面提质,对全面融入城镇的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实行公司化改革或终止、退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城乡统一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制度。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跨社置换机制,积极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济股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规范 8 流转。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健全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20.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形成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土地增值权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权益。探索建立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和质量差距逐步缩小机制,推动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延伸,推广城乡学校共同体、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等办法。探索建立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衔接并轨机制。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乡一体的路网、公交网、电网、信息网、供水网、污水处理网、环境保洁网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体系。完善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机制,推进山区、海岛等相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

21.完善推进新型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区,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改,适时优化行政区划布局,研究推进撤县(市)建区工作。完善中心城区提升发展机制,制定实施《宁波中心城(三江片)功能区规划》,增强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统筹协调中心城区与县(市)之间的产业布局及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建立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开发建设,提升城建投融资平台融资能力。创新城市交通管理机制,完善老旧街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和城中村改造等城市有机更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市政、园林、环卫等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深 化卫星城市和中心镇改革试点,加快培育现代化小城市,进一步健全小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机制,推动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深化户籍制度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六、完善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2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宁波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增强“千人计划”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研发园区、和丰创意广场等集聚辐射功能。加强以产品成果与市场绩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制度建设,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完善科技市场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评估、技术转移、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网上技术市场运行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深化科技评价奖励制度改革,健全以激励创新和产业化业绩为评价导向的用人制度、学术职称授予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探索建立股权投资、银行贷款和担保公司相结合的投贷保联动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积极推进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

23.构建发展城市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产城融合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城市功能区块建设,引导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全面增强城市经济的集聚辐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健全以城市经济引领服务经济发展 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创意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型城市经济业态,积极谋划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国家示范物流园区,推进市级服务业产业基地和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

24.完善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工业强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机制。完善“三治理一提高”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强化单位资源产出导向,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落后产能淘汰。坚持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提高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准入标准,推动其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实验区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立完善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机制,开展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试点。

七、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

25.建立城市国际化推进机制。深化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以城市国际化引领新一轮开放合作,以扩大开放促进各项改革。加快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充分承接上海自贸区辐射和聚集效应。强化与国内外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的合作交流,广泛开展经济、文化、卫生、教育、体育、旅游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举办国际化论坛、会展、赛事,加大城市形象宣传,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健全出入境管理和服务,争取落地签证 11 等政策。探索建立适合国际化建设需要的境外人员在甬管理、国际性组织活动等涉外管理体制机制,营造国际化商务环境。

26.推动内外贸易一体化发展。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努力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完善进口贸易扶持政策,培育各类进口展会和经营主体,加快宁波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整车进口口岸建设,促进进口贸易持续发展。培育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提高服务外包发展水平。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现代化和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完善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政策体系,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商务,全力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城,促进网上市场与实体市场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宁波产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27.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放宽外资投资准入,探索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招大、引强、选优”机制,鼓励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鼓励国内外500强和央企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深化以民引外、以商引商和产业链招商机制,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市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引导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积极发展跨境人民币投资。整合各类招商机构和招商政策,探索建立重点招商推介项目库和跨区域重大项目流转利益共享机制。

28.健全境外投资促进机制。完善支持走出去政策体系,加快境外经贸园区建设,鼓励企业通过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技术合作等方式走出去,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展示中心,增强宁波企业跨国经营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宁波本土跨国公司。推动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健全境外投资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境外投资风险防范机制。

29.完善开发区提升发展机制。整合宁波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和政策,积极申报国家综合保税区,并争取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发展。提高重点开发区域内外合作水平,推进北仑区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的联动发展,推进机场物流园区和象保合作区发展,支持慈溪经济开发区、余姚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理顺重点开发区域机构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加强园区与所在行政区管理机构及职能的统筹。

30.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深化口岸大通关建设,提高口岸通关效率,降低口岸综合成本。推广无纸化通关,深化分类通关、管检分离改革,探索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开展关检合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试点,全面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省内出口货物直通放行。进一步简化贸易收付汇和退税手续,推动货物贸易的外汇管理和退税改革,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跨境人民币结算产品。

八、创新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打造海洋经济强市

31.推进海洋经济集成创新区域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区块统分结合的管理与开发经营体制,大力实施海 洋高技术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健全海洋开发投入和政策扶持机制,研究制定促进海洋生态保护、科技研发创新、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新海域海岛开发保护体制和海洋开放体制,建立海岛分类开发管理机制,推进象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加快组建宁波海洋研究院。

32.创新港口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港口岸线开发、管理运营、资本技术等合作。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推进省内港口联盟建设,拓展与上海港及长江沿线港口、沿海港口合作,形成腹地范围广、服务能力强、现代化程度高的现代海港体系。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江河联运、空港货运和“无水港”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强化区港合作,统筹港区、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的产业布局规划,推广“港口+物流园区+贸易市场”整体开发模式,增强港口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强港口岸线资源的统筹管理,提高港口岸线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建立港口岸线有偿使用制度。

33.完善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机制。深化“三位一体”港航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第四方物流服务市场,增强港口物流集运、转运和增值服务功能。健全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机制,提高宁波航运交易所水平,争取开展国际航运税收优惠政策、国际船舶登记、航运金融等试点。整合提升大宗商品交易,打造甬易第三方支付平台,争取开展期现货结合业务和期货保税交 14 割业务,构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

九、健全建设法治宁波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政治文明

34.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机制。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照宪法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大力支持和加强国防、军队和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党内法规建设工作,建立健全体现群众意愿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加强现代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35.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确保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充分有效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确保“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强人大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发挥立法在改革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建立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监督等制度。认真落实《宁波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支持地方人大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完善人大工作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创新人大代表活动形式,健全人大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

36.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制定政治协商规程,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把政治协商纳入重大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加大民主监督力度,拓宽知情明政途径。健全党政部门与政协专门委员会、界别对口联系制度,建立政协履职成果办理反馈制度。健全政协委员产生、履职评估和正常退出机制。丰富和创新界别活动,探索建立政协委员述职评议制度,积极推动政协工作向基层延伸。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完善民主党派市委直接向中共宁波市委提出建议制度,健全知情通报、定期联系沟通、协商成果反馈等制度。完善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机制。

37.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创新基层民主建设载体,认真实施《宁波市乡镇政府实事工程代表票决制指导意见》,全面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推行“村务会商”、“民主恳谈”、“五议两公开”等做法,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

38.完善依法治市工作机制。完善法治工作领导体制,健全法治建设协调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实施法治政府建设标准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切实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和行政合同审查机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完善民商事仲裁制度,拓展民商事纠纷解决途径。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司法为民和群众评判司法工作制度,提高公正司法水平。健全司法救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法律服务业。理顺社区矫正管理体制,健全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制度和保障体系。加快政法系统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健全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和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理念。

39.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坚持权责法定原则,科学配置和依法规范各级各部门职责权限。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推进党政部门权力公开规范运行。落实党内监督制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

40.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按照建设廉洁政治的要求,切实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推动制定《宁波市预防腐败条例》。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力度,落实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的具体制度。建立健全反腐败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纪委 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推进派驻机构党政机关全覆盖。改进巡视制度,创新巡视方式,突出发现问题,强化巡视成果运用。推广廉情分析制度,研究制定科学的廉情预警办法。大力推进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健全关键岗位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完善防控廉政风险和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扩大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申报抽查核实制度。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权力清单,实施农村“三资”阳光工程,推进基层廉洁工程。健全案件及时揭露和发现查处机制,完善信访举报和网络举报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41.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持续深入地狠抓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有关具体要求的贯彻落实,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眼长效、建章立制,全面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关规定要求,规范并严格执行公车配备使用管理、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制定出台公务支出、公款消费审计办法,推进“三公”经费管理公开和财政预决算公开。实施公务员“岗位对责、绩效对账”考核,制定作风状况评价实施细则,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42.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完善文化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体系,推进文化领域有关部门职能归并、机构整合。健全国有文 化资产监管体系,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完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加强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舆论引导应急制度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各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型媒介的运用、管理和内容建设。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导控服务机制建设,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

43.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放宽文化市场准入,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快推进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发展,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加快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完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研究制定重大文化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认定办法。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工业、农业、旅游、体育、信息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建设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出口基地和知名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产品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提高文化走出去水平。

44.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创新文化惠民方式,完善“十五分钟文化圈”,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建立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整合推进基层文化宫、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着力打造农村精神家园。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模式,推动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覆盖全市的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馆(室)等新兴文化服务平台。

十一、健全发展社会事业体制机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45.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文化育人,深化培养模式、办学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智慧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统筹城乡、区域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探索学前教育普惠制运作机制,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建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国家级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在甬高校与县(市)区开展共建合作,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扩大教育开放,探索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统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鼓励发展高质量民办学校和高端培训机构。落 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措施和学校管办评分离制度,完善教师全员聘任制,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46.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具有宁波特色的健康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智慧健康体系建设,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全面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同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定点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快建立综合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纵向协作机制,建立城乡居民与社区医生契约式服务关系,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和医保支付方式,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加快推进县域内医学影像等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统筹配置、高效利用。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制定吸引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政策措施,调整和新增医疗资源优先支持社会资本进入,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47.健全就业和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扶持创业优惠政策,建立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机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发 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就业城市和创业型城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指导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鼓励民营企业实施优秀员工持股计划等制度创新。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探索创新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的制度保障,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和结对帮扶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欠发达地区群众加快增收。

48.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并轨,稳步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转换衔接办法,加强以社会保障卡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增强基金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创新慈善公益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物价上涨补贴机制。推进公办养老机构体制改革,完善深化“居家养老”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强化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和规范运作,健全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十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深化平安宁波建设

49.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机制。健全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的立项管理、动态调整、协作联动、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开放高效、统一联通的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和共享机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体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研究制定《宁波市人民调解条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机制,全面推行城乡社区“一委一居一中心”组织模式,推动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工作体系与基层和谐促进网络紧密衔接,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体系,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推行居住证制度,探索建立积分制公共服务政策,优化外来人口素质结构。

50.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建立直接登记和备案登记相结合的新型登记模式,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科技服务、公益慈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探索“一业多会”模式。创新政社合作方式,建立公益项目创投机制,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构建社 23 会组织服务管理网络,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支持和发展志愿者组织。

51.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探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及信息公开机制,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社会稳定“三色预警”机制,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重大不稳定问题领导包案、挂牌督办机制。推进应急联动体系建设,健全涉恐涉暴活动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快完善互联网应用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深化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不断完善专群结合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

十三、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美丽宁波

52.划定市域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绿线。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加快推进生态控制红线地方立法,划定并严守森林、湿地、海涂、物种等生态红线,加强姚江、奉化江、甬江流域生态红线控制。完善生态绿地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以四明山为重点的绿色生态涵养区、以象山港为重点的蓝色生态海岸带和以三江流域为重点的休闲生态走廊。建立健全优化生态空间管制制度,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 管理政策,严格控制生态带内建设用地审批。对重点生态功能乡镇实行专门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

53.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落实中央关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改革举措。建立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林业资源、湿地和土壤资源、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保护管理机制。深入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探索建立碳排放和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深化国家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节能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海域及海岛使用补偿制度。

54.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和标准体系,实施能效“领跑者”标准制度。推广区域、流域和近岸海域联防联控管理模式,创新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环境空气质量考核和奖惩制度,全面实行“河长制”,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活动计划》。健全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体系。建立完善农业面源污染减排和治理机制,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机制,完善城乡垃圾分类处置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执法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和举报快速处理制度。

十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55.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建立市领导牵头负责机制,有效落实重大改革事项。建立工作落实责任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重大改革事项的进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市人大常委会要通过法定程序,作出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市政府要制定有关改革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市政协要积极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加强对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的民主监督。

56.强化全面深化改革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把改革发展主战场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主阵地,以选拔敢担当能创业的“狮子型”干部为重点选好配强“好班长”,以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为重点建设“好班子”,以有担当有作为有口碑为重点打造“好干部”,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好梯队”。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深化公务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不同领域干部跨部门跨地域交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行“党员锋领指数”考评管理,探索建立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引进培育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着力打造“蔚蓝智谷”。

57.加大全面深化改革项目的推进力度。对于已经列入国家和省改革试点的54个项目,认真组织回头看,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实效。对于市委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各地各部门要逐一对标,提出具体行动计划和工作举措,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取得突破。同时,积极谋划和储备事关宁波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改革试点,争取在扩大国际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健全港航物流体系、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生态文明、拓展资源要素利用空间等方面的试点政策,争取国家和省赋予我市更多更大的先行先试权。

58.营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氛围。发挥人民群众改革主体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三思三创”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始终保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鼓励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创新。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深入挖掘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时宣传改革实践中创造的成果和经验,不断聚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误、允许试错、责任豁免的机制,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二篇: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文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全文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

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5)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6)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7)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

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

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8)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篇: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名单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名单(2012年5月18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决定任命:

刘海泉为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建社为宁波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高庆丰为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

柴利能为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林克宇为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沈剑光为宁波市教育局局长;

黄利琴为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张慧珍为宁波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

王惠敏为宁波市公安局局长;

王霞惠为宁波市监察局局长;

杨雄跃为宁波市民政局局长;

黄学云为宁波市司法局局长;

叶双猛为宁波市财政局局长;

金俊杰为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南芬为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徐畅成为宁波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李定邦为宁波市规划局局长;

郑世海为宁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

李谦为宁波市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

劳可军为宁波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主任;张拓原为宁波市水利局局长;

鲍尧品为宁波市农业局局长;

黄辉为宁波市林业局局长;

吕齐鸣为宁波市贸易局局长;

俞丹桦为宁波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陈佳强为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王仁元为宁波市卫生局局长;

叶正波为宁波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爱琴为宁波市审计局局长;

陈秀忠为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杜钧宝为宁波市粮食局局长;

励永惠为宁波市旅游局局长;

李浙闽为宁波市体育局局长;

汤柏生为宁波市统计局局长;

顾文俊为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郑德兵为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杨甘霖为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江国梁为宁波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孔玮玮为宁波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陈瑜为宁波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张利兆为宁波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徐高春为宁波市人民政府口岸与打击走私办公室主任;

王小方为宁波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主任;

王乐年为宁波市国内经济合作办公室主任;

徐柯灵为宁波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第四篇: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力度前所未有

尊敬的党支部:

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军号角。《决定》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对于《决定》的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我理解主要有五点: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二是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提出每个领域各自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

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之所以如此,主要考虑是,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根本上说还是发展问题。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阶段,下一步发展面临众多难题和风险,过去支撑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我国已到了必须主要依靠改革红利释放活力、实现发展的阶段。这次把改革的时间目标定位在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相一致,也是这个道理。

四是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在起草和修改过程中,有两个原则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只写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发展的任务原则上不写;二是修改时,对于有可能削弱改革力度、弱化改革举措的,除非理由特别充足,一般不接受。而增加的改革内容,只要有最大公约数的、有一定共识的都写上。我听到很多参会人员说,没想到,很意外,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

五是行动扎实。通过一个好的《决定》固然重要,但要把改革任务落实下去,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变为国家治理能力,必须抓好落实。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6月12日

第五篇:合肥工业大学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

合肥工业大学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

发布时间:2016-10-14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学校改革,全力打造“工大改革升级版”,加快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就学校深化改革的若干问题做出如下决定。

一、改革的目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高等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一切改革的举措和行动,都要自觉围绕这一总目标、落实这一总要求。

随着学校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破解学校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难度更大,许多问题解决起来更为棘手,涉及各方面政策配套,涉及多方利益调整,依靠原来的单项或局部改革办法已难以奏效。要解决好学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坚定不移地深化各项改革。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目标,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核心,以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发挥资源配置的关键作用,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学校各项改革,切实破解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努力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师生员工,为早日建成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

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三、改革的原则要求

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广大师生员工的改革主体作用,发动师生员工广泛参与;要立足校情,统一规划,整体部署,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关系、公平公正与效率效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确保改革持续有序推进;要正确处理好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关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要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落实改革决策的出发点和检验改革成效的落脚点,以推动学校发展和师生满意度来

衡量改革实际效果。

四、改革的目标任务 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制度创新,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激发活力潜能,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

.以科研团队建设为重点,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科研院所运行机制和办院办所体制;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对学校专设研究院所,划出专职科研编制,试行科研专职计划编制单列,改进和完善专职科研机构的绩效考评体系,实行科研工作量为主的目标考核;加大专职科研机构研究生培养规模,积极探索学校专设研究院所本参与科生培养;扩大校批研究院所的规模,以贡献度为导向,给特殊人员资源配置以优惠政策;深化学校专设研究院所的产学研用结合,以市场化为导向孵化培育科研成果;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及创

新型科技推广型教授团队建设。

2、以校院二级财务制度建立为导向,深化资源配置模式改革

建立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等业绩为主的综合评价为导向的校院两级经费拨付模式;实行学院经费预算制度,相应下放事权、人权和财权,使之与经费拨付方式相配套,给学院相应的办学自主权,调动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推进职能部门与重心下移相适应的职责、流程再造,减少职能部门资源配置的权限。

3、以“三定”为基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根据学生规模调整和新的工作量标准核定教师编制;机关职能部门在提高执行力和绩效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化手段,实行固定与流动编制相结合,严格控制编制;对工勤人员采取精简与分流的措施,允许一些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工勤人员向管理岗位分流,有条件地推进社会化管理与服务;直附属单位按学校确定的规划与定位,根据相关部门制

定的标准核定编制。

在确定教师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明确不同类型的教师岗位设置,严格比例控制;机关管理人员在完善职员制的基础上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责;工勤人员在学校确定岗位划分的基础上,突出服务工作质量考核;学校产业人员实施企业化管理,按照经济责任目标责任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增加事业编制,其他人员自行聘任。建立与类型、级别相匹配的各类人员基本工作量要求和岗位职责,淡化考核、强化聘期考核,完善分级聘用,完善各类人员的进退流转机制;人才引进一个聘期不占学校指标,由学校单独核算编制;在学校控制的指标内,对试用人员学校只定聘用标准,评聘权下放学院;在部分学院试行协议教师聘用制。

4、以目标任务与资源配置相结合,深化校院管理改革

继续推进“院为基点、重心下移、经费包干、目标管理”为主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建立以核心指标体系为基础、以目标任务达成度为主的资源配置和奖惩制度;建立完善资源占用与目标任务直接挂钩的资源占用收费制度;构建对学院考核的,实行核心指标考核;建立以“绩效优先”为主的动态薪酬体系,设置若干考核负面清单,实行一票否决。

5、以推进宣城校区建设为重点,深化宣城校区管理改革

宣城校区坚持相对独立办学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办学特区;建立宣城校区教师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薪酬分配等一系列机制制度;完善宣城校区管理队伍制度建设,加强对流动队伍的管理,按“大校区、小实体”的要求,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加强财务管理,按照学校划定资金额度,实行办学效益的全成本核算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推进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宣城校区研究生培养,推进教学的国际化交流;大力推进宣城研究院建设,实现产学研成果落地宣城。

6、以合格工程师培养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全面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2015版教学计划;加强和完善卓越工程师专业教育,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规范、落实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立和实现本、研学生培养打通的新机制;建立20门左右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课程题库,实行专业课程培养证书制度,实施双学位制;合理制定课内外教学相结合的三个学期教学计划,注重提高小学期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制定教育教学标准,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改善教风学风,严格考风考纪;以国际化标准为依据,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增加专业认证数量,建立健全以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符合度、就业率为导向的专业进退流转制度。

7、以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深化学生工作改革

完善校院两级学生工作管理体系,推动学生工作重心下移;探索专兼结合的青年教师、在校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等兼职担任辅导员的新模式,加强辅导员培训和实践锻炼,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推进学生工作精品化,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性、实效性;推进学生教育活动品牌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三爱”教育等主题教育的吸引力、号召力和感染力。

8、以“三规范”为重点,深化后勤管理改革

进一步规范后勤用工管理,推进后勤服务人员岗位分流,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社会化服务等方式,优化后勤人员结构;进一步规范服务外包工作,严格执行后勤服务外包合同,加强对服务外包单位监管;进一步加强考核,规范后勤服务,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后勤工作执行力,确保按学校财务预算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相关任务,实行责任追究制;转变楼宇物业管理模式,适时实现楼宇使用单位自主管理;逐步开放学校后勤服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后勤服务效能。

9、以教师分类管理为抓手,深化师资队伍管理改革

以教师分类管理为基础,制定各类教师新的工作量标准,建立和完善新的考核、聘期内晋升和薪酬体系;探索建立终身教师制度、学术休假制度、以提升科研能力为重点的青年教师职业规划培训制度;完善高层人才遴选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拓展国内外办学资源,聘请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回归大学本位,强化育人功能,培养塑造教师职业精

神。

10、以完善大部制运行为牵引,深化管理体制及干部队伍建设改革

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完善大学章程,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例会制度及工作机制;加强学院基层学术组织建设,推进教授治学、学术自治在学院的落实。以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体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为目标,完善机构再造、职责再造、流程再造和制度再造,完善行政大部制运行。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效能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办法,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细化考核内容,加大监督力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着力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完善职员制,健全干部队伍管理考核机制和绩效考评体系。

五、改革的保障机制

学校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重大改革项目校领导分工负责制;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提高决策水平;处理好顶层与分层、整体与局部、系统与环节、统一性与差异性、长期性与阶段性关系,建立联动机制,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确保改革工作可可检查、可衡量、可考核;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重大改革的宣讲制度,及时回应广大师生员工对改革的关切,提高共识,集聚智慧,营造良好氛围,汇聚改革的正能量。

下载宁波市深化改革的决定[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市深化改革的决定[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