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中秋节

时间:2019-05-14 02:3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校本课程——中秋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校本课程——中秋节》。

第一篇:校本课程——中秋节

第一章

中秋节

第一课 中秋习俗知多少

一、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

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图 1.1-1 中秋的来历

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实践活动: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来历?

二、好听的中秋节

(一)传说故事

1、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嫦娥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后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蓬蒙假装生病,待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得知事情的经过,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吴刚折桂

相传月宫里有一个人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每天都砍伐月宫前的桂树,以示惩处。这棵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会立即合拢。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3、玉兔捣药

嫦娥身边有只玉兔。据说嫦娥身体变轻,开始升空时,惶恐中抱起了一直喂养的白兔。白兔便随她一起上了月亮。玉兔在月宫有一只捣药杵,夜晚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的灵药。这个神话传到日本后,变成了玉兔在捣年糕。

4、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5、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二)经典乐曲

欣赏《明月几时有》《月亮代表我的心》

三、好玩的中秋节

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各种祭品。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

图 1.1-2 拜月 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2、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3、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4、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5、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烽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四、好吃的中秋节

1、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图 1.1-3 月饼 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实践活动:

1、同学们都来自不同地方,各个地方的中秋习俗虽大同小异,但有些习俗具有当地的特点,搜集自己家乡与众不同的习俗,分享给大家。

2、你还知道其他地方和国家流传下来的关于中秋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吗?给大家讲一讲。

3、搜集与中秋有关的诗词,下一节课学习分享。

第二课 中秋与诗词

中秋佳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词数不胜数,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萦绕在唇齿之间,温暖感动了无数代中华儿女。这些诗词不仅仅给我们文学艺术上美的享受,更是成为一种精神的力量注入我们心田。

活动一:低吟浅唱与慷慨颂歌

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中秋诗词来朗读,或低吟浅唱,或慷慨颂歌根据诗词特点读出诗词的情感,尽量配乐朗读。

活动二:欣赏中秋诗词

一、最雄浑的中秋诗词——《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点评:张九龄是唐代的一代名相,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这首诗。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二、最寂寥的中秋诗词——《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点评: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再写望月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三、最有边塞味的中秋诗词——《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点评:《子夜吴歌》分别有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四首。这首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丈夫(“良人”)。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

四、最亲情的中秋诗词——《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五、最清冷的中秋诗词——《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点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被贬湓浦(pénpǔ,今江西九江),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孤苦伶仃。诗歌清冷至极,悲苦无形。

六、最感伤的中秋诗词——《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点评: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字子由)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诗歌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七、最著名的中秋诗词——《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点评: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八、最具科学幻想的中秋诗词——《木兰花慢》(宋·辛弃疾)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点评:一连串的发问,使得这首词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有科学色彩的一首词。月亮为什么能在空中不会掉下来?沉到海里,不会被碰坏吗?为什么圆月渐渐变成一道弯月?是不是这边沉下去,那边就升起来?„„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接触到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王国维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

九、最壮阔的中秋诗词——《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点评:碧空万里,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我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十、最伤心的中秋诗词——《绮怀》(清·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活动三:我寄愁心与明月——为中秋写一首诗

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为中秋写一首诗歌,写出自己最独特的感受。可以模仿格律诗歌或者词的格式,格律诗要求对仗工整,平仄不严格要求,基本押韵即可。

第三课 月亮文化

世界各地都有说不尽的关于月亮的诗文和民间传说。月亮永远是人类欢欣时分享快乐的伴侣,也是忧愁时诉说痛苦的对象。但是,不同文化却对月亮有不同的描述,他们对月亮的赏角度和欣赏方式也往往是各不相同的。

板块一: 阿尔忒弥斯和嫦娥

1、繁育增产的女神与不死永生的女神

阿尔忒弥斯是奥林匹斯神系的十二主神之一,掌管着自然与狩猎,被奉为植物的保护神,繁育增产的女神,妇女分娩的庇护者。原始人认为月光就是月亮生育力的体现,因此篝火、火把的光芒,也被视作具有丰产繁育的魔力,人们将阿尔忒弥斯的雕像塑造成高擎火炬、头戴新月形王冠的形象,她的神殿中总是昼夜不停的燃烧着圣火,永恒之火象征着繁殖力与生命力。

嫦娥神话的内在意义,是对“不死信仰”的表现,整个神话都是围绕对永恒生命的执着。古人认为月亮具有不死与再生的神秘力量,月亮亏而又盈,盈而又亏,如同生命的回环往复。在汉代画像中记录着这样的画面:奔向月亮的嫦娥是一个人身蛇尾的形象。嫦娥具有蛇身的意义象征并非巧合,蛇蜕皮新生,冬眠春醒,极类似于死而复生。

2、月亮女神与动物

在荷马史诗中,阿尔忒弥斯曾是一头熊,她是由动物变成了狩猎女神、月神。阿尔忒弥斯在古代雕塑中,被表现为有众多乳房的形象,这正好证明了她具有一般的母性和哺育本能,也说明了她本身的动物渊源。

和嫦娥有关的动物是蟾蜍和玉兔。汉代文献《淮南子•精神训》载:“日中有乌而月中有蟾蜍。”嫦娥奔月,化为蟾蜍,是通过变形来达到不死的意图,变型就是原型的再生成,是一种特殊的获得永生不朽的途径,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延续。月中有兔之说,最早见于战国《楚辞•天问》:“月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古代先民认为圣洁的月光与白兔的颜色相似,月光既柔和又清冷,以兔子这样温柔又怯弱的动物为代表最合适。兔子柔顺的性格,敏感的特质以及缺乏好战心的品质,与中国神话中嫦娥温柔娴美的女性特征交相辉映。

熊和玉兔,阿尔忒弥斯与嫦娥,中西方不同地域的两位女神,正好体现了月亮截然相反的特质。

(三)月亮女神与太阳神

据古希腊神话记载,阿尔忒弥斯和太阳神阿波罗是孪生姐弟,也就是说,除了性别不同外,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同属于奥林匹斯神系的十二主神,闪耀着同样的光辉。阿尔忒弥斯不是阿波罗的附属和配偶,在神话之初便提到,太阳神的出生都离不开她的帮助,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阿尔忒弥斯可能就没有阿波罗,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是作为一个独立而耀眼的女神形象出现的。

在古籍记载中,嫦娥首要的身份是作为后羿的妻子,嫦娥一直因从属于羿而存在。奔月神话本应该以嫦娥为核心,但神话情节的展开则是紧紧依附于射日神话,我们对嫦娥的界定只能是家庭婚姻所属的妻子,甚至连月亮女神的身份也仅仅成为了太阳神的陪衬。

读完以上材料,议一议:你从中发现了哪些中西方文化中对月亮女神看法的异同?

图 1.3-1 月荷和月下高山图

板块二:中国的月亮让人醉,西方的月亮让人狂 材料一:中国的月亮让人醉 先来欣赏一组中国式对月描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⑼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

好大的一轮,颜色不红不黄的,可惜缺了点边儿,不知几时从天边爬出 来。我们就去踏月。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远近几座金字塔都从夜色里透出来,背衬着暗蓝色的天空,显得又庄严,又平静。

杨朔《金字塔夜月》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孙犁《荷花淀》 读完以上三段文字,你对中国文人笔下的月有何感受? 请再读:

1、月亮的色彩美

色彩具有强烈的表情性,能够传达出一定的情感意味。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暖与冷、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红色表示热烈、兴奋,黄色令人感到温暖、明朗,白色给人纯洁、清冷的感觉,黑色则给人严肃、阴郁以至恐怖的感受等等。老舍小说《月芽儿》中主人公“我”,坐在同一个院子中看月芽儿,有时月芽儿是“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有时感觉着她“有那么一点凉气,象一条冰似的”,有时觉得她“比什么都亮、都凄凉,象一块玉似的”,有时觉得她‘清亮而温柔,把一些软金光儿轻轻地送到柳枝上’。

姚合的“银轮玉兔向东流,萤净三更正好游”,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王沂孙的“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等。

古人认为月亮是“集阴气而成”的“广寒宫”,夜间气温本来就低,在人们的感觉中,“广寒宫”和来自那里的清辉自然就带着几分凉意。白色为冷色,因而这凉意使人倾向于把月亮和月光说成是白色的、银色的。咏月诗词所表达的往往是忧愁烦恼的心绪,诗人们无法排遣因官场失意、情场被弃、亲人离散、人生苦短等引发的孤独、苦闷、惆怅,只有对月抒怀。作者的心境是凄凉的,笔下的月亮相应地成了“霜月”、“冷月”。

2、月亮的形体美

月亮的形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圆形和曲线,圆形无疑是其最短暂而又最理想、最完美的形式。由此,圆月、满月便成了人们心目中最为丰满、最为圆润、最为充盈的月亮。人们总希望“月常圆、人常久”,然而有圆必有缺,缺月、玄月、弯月的出现是必然的。曲线、波状线在英国画家荷迎兹看来是“富有吸引力的线条”,“是一种真正称得上美的线条”;毕达哥拉斯派甚至认为曲线是最美的线条.所以,由曲线构成的弯月便以玲珑、小巧的形象让人爱恋,弯月虽然勾起了离人的万般愁绪,人们怨她,恨她,不忍看她,却又怜她、爱她,情不自禁地再看一眼她那“娥眉”、她那诱人的“身段”。

新月如钩,圆月如轮,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由残月直到隐没,最后又悄悄地、奇异地“死则不育”。无与有,死与生,朔与望,缺与圆,在作着永恒的、有规则的变换、运衍。

苏轼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确,人月无常,古今皆然,我们不要再去怨恨月亮了,只要存一超越凡俗的灵魂于世间,留一深沉真挚的感情给同类,这就足够了。

3、美在与人和景的关系

月亮存在于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之中,月亮的美也正是在她与周围事物、现象、环境如太阳、夜幕、星空、季节变换、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等等的联系中映衬、对比、烘托出来的,如“烘云托月”、“众星拱月”、“云破月来花弄影”等。

月亮是以夜空为背景的。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这样的夜是神秘和恐怖的,能消除人们心中阴郁和恐怖的,是夜空中升起的明月。月老就象月亮伸出的千万只温柔的纤纤细手,抚慰着人们的灵魂,带给人们淡淡的暖意。

月亮独特的审美特征在她与太阳的对比中突出地显现出来。与太阳的热烈、明亮、刚强等阳性特征相比,月光是温柔的、清凉的、淡淡的、宁静的。

太阳的阳性特征使人们常把太阳比作刚健的男子,月亮的阴性特征则让人们把月亮想像成一位温柔、恬静、冰清玉洁的女子。月宫中的神女嫦娥,其女性性别自不必说,就是实际生活中的许多女子也喜欢以月来给自己取名,我们还常用“月缺花残”、“月坠花折”来喻指美女的衰老和死亡。温庭绮《忆江南》中“玉楼明月常相忆”一句,就是以“明月”暗喻美女,也是把月亮和女子联系在一起。

王维的写月诗非常善于将多种不同的意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营造、烘托出一种宁静、空灵的氛围。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前两句写夜的寂静与空灵,后两句写月出与鸟鸣,一静一动,一起一落,一暗一明,一空一实,一无声一有声,以后者映衬前者,更突出了山夜的空与静,月亮在其中起着一个活化的、点睛的作用。

诗词绘画中,银色的月光总与“积雪”、“凝霜”、“白露”、梅花、湖水等结合在一起,更能烘托出洁白明亮的视觉效果和清凉冰冷的氛围,更突出了月的纯洁与雅致。月亮的美正是通过种种不同的“关系”组合而呈现、突出出来。

实践活动:读完以上材料,你发现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月亮吗?文人们又在作品中赋予了它怎样的文化内涵呢?再读下面的几组诗词,说说有哪些文化内涵?以小组计分的形式,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关于月的诗句多。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材料二:

突然,路上射来一道奇异的光线,我回转头,想看看这道奇光究竟来自何方,因为身后除了那座府邸和它的影子,别无他物。原来是一轮血红的满月,它沉沉地悬挂西天,照得那条几乎看不见的裂缝很是惹眼……耳畔,旋风在怒吼着,而那血红的满月,骤然逼至眼前……

(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

“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梅森的发疯总是在月圆之夜:她在西印度海上疯狂咒骂时,“月亮像一个滚烫的炮弹向海洋投去血色的目光”;当她袭击梅森先生,几乎把他咬死的时候,简正是在满月下听到了她可怖的尖叫声。同时,在谈到疯女人的时候,人们常常将她比作吸血鬼:“她吸了血,她说要把我的心吸干。”梅森先生在被袭击后说;“想起了可恶的德国幽灵——吸血鬼。”简在对罗切斯特先生讲述自己的“噩梦”时说。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在西方传说中,吸血鬼、狼人这类怪物的出现也与月亮密不可分,甚至它们的力量会在月圆时达到顶峰。

我眺望着远方,沐浴在淡黄色的月光里,远山在轻柔的月光下影影绰绰……正当我斜靠着窗户向外张望的时候……我看见伯爵的头从那扇窗户伸出来……我看到他整个人都慢慢地爬到窗子外面,并且脸朝下顺着阴森可怖的城墙往下爬,身上的斗篷在空中飘舞,仿佛巨大的双翅,立刻感到无比的厌恶和恐惧。

(布莱姆〃斯托克的《德古拉》)

在《哈利·波特》里,狼人卢平教授最害怕的东西就是一轮明月——因为狼人会在满月时发生变形。综合了狼人和吸血鬼故事的《暮光之城》的分卷书名——《新月》、《月食》,也不忘捎带上月亮。拜这些从阴森渐渐走向浪漫的恐怖故事所赐,吸血鬼和狼人的形象在世界上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现在想起月夜时脑子里出现的未见得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而是“嗷呜”一声狼嚎,风吹黑云动,月下血族来„„

这些文学作品所吸收的养料正是来自于西方文化中所根植的对月亮的恐惧。

在西方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经常能够看到月亮所代表的不祥意象。英文中“lunatic”一词的含义就是 “疯子、狂人、精神错乱者”,而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lunaticus”,即月亮引起的精神疾病,“luna”正是“月亮”。所以哈利·波特的同学“疯姑娘”卢娜的名字可不是白取的。

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塞勒涅被古希腊人描述为一个喜怒无常的女子,经常在林间狂躁地舞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古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都认为,月亮,尤其是满月能够使人发狂。因为夜晚原本的黑暗被不正常地打破了,使动物不得安宁,人也睡不好觉。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曾记录道:“一个人如果被发现有惊惧癫狂之症状,皆因月亮女神探访了他。”

基督教出现之后,信徒们更加相信日月星辰的变化都是上帝给人间传递的讯号,月相的变化会对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圣经》中不止一次提到血色的月亮,最经典的一句就是《启示录》中的:“揭开第六印的时候,我又看见地大震动,日头变黑像毛布,满月变红像血。”中世纪时,关于月亮的种种迷信守则不胜枚举:月圆之夜,不要与你的邻人争吵,否则将后患无穷。满月会引起发烧和疯病。生病之人不要看月亮,否则会病很久很久。不要从左肩往后看月亮,那样会带来厄运。用手指月亮会带来厄运„„1486年的捕猎女巫“手册”《女巫之锤》里长篇大论星体对恶魔、女巫和人的影响。一份1621年的民间“健康指南”则建议人们“睡觉要远离窗户拉好窗帘,千万不要在月光下睡觉,否则会招致疾病、眼瞎乃至死亡,如果这天刚好是黑色星期五,还有可能变成狼人”。

即便是到如今,在西方许多人也确信月亮的“邪恶力量”。诸多的研究者声称,在对大量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满月前后是凶案、家庭暴力、急诊数量、交通事故、自杀、公共灾难、精神疾病发病、绑架案、酗酒、梦游、狼人妄想症(一种疾病)、癫痫等恶性事件的高发期„„就连股票市场都有专有名词——“月相效应”,即月亮影响投资者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使得股票的收益率随着月相变化呈周期性的波动。月亮使人疯狂的说法古已有之,但今人的言辞凿凿,听起来更加“科学”:既然月球会引起海洋的潮汐,那么身体80%都是由液体构成的人类,体液怎么就不会受到月球磁场的影响而发生类似的“潮汐”呢?

关于这些研究争议纷纷,尚无定论。不过,18世纪时,英国的谋杀犯如果刚好在月圆之夜犯罪就能获得轻判,所以不少罪犯都会想方设法力证一切“都是月亮惹的祸”。可见只要能找到办法逃避责任,人类是可以把所有的厄运、罪过、不祥都推给无辜的月亮的。莎士比亚的《奥赛罗》里,奥赛罗听信谗言杀死妻子之后就说:“那都是因为月亮走错了轨道,比平常更近地球,所以人们都发起疯来了。” 实践活动:阅读以上材料,你发现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月亮又有何不同的认识呢?为什么说“都是月亮惹的祸呢”?

第二篇:中秋节 校本课程

《中秋节》校本课程

教育对象:二年级 单元目标:

1.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在团圆欢乐的节日里获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体验,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3.了解一下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学习观察、记录等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诵读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名句,积累语感

第一课时

活动主题——话说中秋 活动准备: 1.课前通过听家长讲、看书或是看电视等了解有关中秋或月亮的故事传说以及中秋节的习俗等

2.教师准备一些月饼、有关中秋或月亮的故事传说的动画录像和相关的动物图片道具

3.教室布置上,教室可以准备一些月亮多种形态的图片以及月饼大小相同的图片贴在墙上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中秋或月亮的故事传说以及中秋节的习俗 2.了解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的意义,感恩他人 活动设计:

一、出示道具,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老师今天邀请了三位好伙伴和我们一起做活动玩游戏好吗?

(师一人饰三角,模仿小动物说话)

机灵猴: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过节,好不好?

淘气狗:我给大家带来了小礼物。(月饼)

顽皮猫:今天是什么节日啊?这么热闹。

师:同学们,我们来告诉他们好吗?

(由学生分别介绍中秋节及其中秋节的食品等)

机灵猴:这么重要的节日,你们打算怎么庆祝呢?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会做些什么准备呢?

(介绍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介绍各家怎么过节)

二、开展故事会,了解传说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由来已久,在这个节日背后有着极其丰富的有趣的故事传说。今天我们就举办一个“你言我语讲传说”的中秋节故事会,与三位伙伴一起分享节日快乐。1.看录像《嫦娥奔月》,听故事

淘气狗:原来人们看书吃月饼的习俗是这么来的啊。

师:是啊,今晚家家户户都要赏月品尝月饼,都是为了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也为了表达对百姓做出卓越贡献的后裔的尊敬和怀念。2.生自主交流所知的故事传说(如《吴刚伐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小结:中国人一直都是想象力丰富,聪明机智,小朋友们今天的表现也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聪明勤奋。

三、发放卡片,制作贺卡,表达心意

师:同学们,请你们将这份贺卡和月饼献给自己尊敬的人,并在贺卡上写上祝福的话语。

生自主交流,制作贺卡。

第二课时

活动主题——月亮真神秘 活动准备: 1.教室布置上,教室可以准备一些月亮多种形态的图片以及月饼大小相同的图片贴在墙上

2.提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布置学生观察月亮,并做好记录,绘制“月亮变化册” 3.活动前让生通过查资料、问家长等方式了解一些有关月球的知识 4.每人备好一份绘画纸笔、一个小镜子和手电筒 5.准备一些相关的儿歌或诗歌以及相关的月球资料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下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学习观察、记录等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设计:

一、唱儿歌,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讨论月亮的形状,发挥想象力。教师提供相关的儿歌或诗歌。如:

初一一根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峨眉,十五十六圆又圆。

看月亮

初一看,一条线。初二三,眉毛弯。初五六,挂银镰。初七八,像小船。初九十,切半圆。十五六,像玉盘。

二、交流“月亮变化册”,了解月亮的形状变化。

生结合自己的月亮变化册,讲讲这些形状的月亮大概是在农历的什么时间看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归纳整理,展示在黑板上。

三、通过实验,明白反射与发光的区别

分小组研讨与月亮有关的问题,分组讨论,大家互相交流资料和信息。通过实验,使用手电筒和镜子,明白月亮发光的原因。

小结:月亮的表面就是这样的,像一面面反光镜。他们靠着反射太阳光使得月亮变得更亮更亮。中秋节秋高气爽,再加上月球离我们地球最近,所以这晚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

四、欣赏人类登月的录像,近距离观察月球

请生自行补充其他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并激励学生继续探索月球的奥秘

第三课时

活动主题——读古诗颂中秋 活动准备:

1.教室布置上,教室可以准备一些月亮多种形态的图片以及月饼大小相同的图片贴在墙上

2.课前让生搜集描写中秋或月亮的诗歌 3.制作小红花或是奖章 活动目标:

1.诵读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名句,积累语感 2.感悟古诗名句,体会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活动设计:

一、吟诵宋词,激趣导入

通过多媒体设备,配图片欣赏教师吟唱古诗。

二、开展小竞赛,诵读描写月亮或是中秋的古代诗歌句子。

在生准备及表演过程中,教师进行朗诵指导,并给予表扬及评价指导。

三、补充资料,体会中秋传统文化(赏月思乡)

四、教师进行单元小结

教材

第三篇:校本课程

晏子礼貌护尊严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齐王就派晏婴出使南城。晏婴到达楚国。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个子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似笑非笑地指了指小门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轻蔑地反击道:“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礼宾官员反被侮辱了一通,只好命令士兵把正门打开。

楚王接见了晏婴,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听了这话,赞颂自己的国家道:“故国齐都,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能盖住太阳!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一场大雨!”

楚王接上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取你来出使我国呢?”晏婴接着楚王的话讽刺道:“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水平低,就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无理,无奈,只好吞下这颗“苦药丸”!

铁杵成针

李白是唐朝时代的大诗人,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五岁时一家人随父亲迁入蜀地,他才开始读书人字。他的父亲是一个富商,富裕的家境,使李白养成了贪玩的习性。

这一年,李白的父母送他到学堂去读书,可他刚念了几天,就觉得读书太枯燥,太没意思。于是,他经常读着读着,便丢开书本跑到外面玩去了。

有一天,李白又逃学了。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毫无目的地东游西逛。走着,走着,他看到路边有一户人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门口低着头干着什么。他走近一看,只见老婆婆双手一根大铁杵,正专心致志地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力地磨着。

李白觉得非常奇怪,便走近老婆婆身边,好奇地问:“老婆婆,你磨这根打铁杵,有什么用呢?”老婆婆抬起头,看见一个孩子站在面前,就一边擦着汗,一边回答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了这话,不由得笑了起来,他心理想,这不是在开玩笑吗?这么粗的一根大铁杵,的磨多少年,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于是,他问老婆婆:“这么粗的铁杵,要磨成针,怎么能做到呢?”

老婆婆看了李白,然后认真地说:“孩子,你不要笑,也不要觉得奇怪,更

不要认为做不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非常手感动。他仔细地想了想,老婆婆的话可真有道理。于是,就向老婆婆深深行了一个礼,跑回家读书去了。

从此以后,李白便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并且不断地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后来,他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伟大诗人。

“铁杵成针”这一成语,用来比喻只要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取得成功。

学会感恩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许多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着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30余年的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世界科学世匠霍金。

与霍金相比,我们有的人什么也不缺,要手有手,要脚有脚,可生活给了他一点磨难,他就开始怨天尤人了。这样的人没有感恩之心,快乐也就与他失之交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往往会事与愿违,使我们不能平静。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快乐。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的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重新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

晏子用礼貌维护尊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晏子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用礼貌维护尊严的精神。

2.体会晏子不顾个人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晏子礼貌护尊严》这个小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借助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三、简介晏子

四、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2.课文中写了几次晏子巧妙地反驳楚王的羞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语言、神态、动作,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体会句意,理解全文内容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句意。

①“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②“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就能——!”“如果——,无异与一场大雨!” ③“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底的,出使下等国家。”

2.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二、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理解课文。

1.让学生找出描写晏子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晏子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的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

3.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晏子用礼貌维护尊严的可贵品质。

三、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从晏子身上学到了用礼貌能维护尊严的精神,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语言的说服力。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春秋时期的故事。

铁杵成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铁杵成针”这一故事的来历。

2.学习李白刻苦学习的精神,了解“铁杵成针”这一成语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听过“铁杵成针”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词、新词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字典自学。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三、简介李白

四、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什么?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默读这一段,想一想李白为什么养成了贪玩的习性。

①学生汇报,老师帮助归纳。

②出示句子“他才开始读书认真„„富裕的家庭,养成贪玩的习性。”

2.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李白是怎样逃学的?“毫无目的”是什么意思?

②李白在逃学路上看到什么?“专心致志”怎么理解?

③老婆婆是怎样回答李白的问话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2.李白从老婆婆的话中明白了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三段,思考:

①李白从此以后是怎样做的?他终于成了什么?

②“铁杵成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让学生谈谈心得体会。

四、布置作业

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学会感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霍金的感人事迹,学习他那颗感恩的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简介主人公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霍金遇到了怎样的打击?

2.他是怎样不怕困难战胜一切的?他在取得辉煌的成就时是怎样感恩的?

3.谈谈你对本文的认识。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霍金是怎样对待命运之神的?重点理解霍金说的一段话。

2.讨论交流:你是怎样对待感恩的?

四、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懂得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感恩,就少了歧视,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

五、布置作业

谈谈你对感恩的看法。

第四篇:校本课程

高中实用英语词汇与表达

一、指导思想:

依据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要求,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能力。本学期的校本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并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的差异和跨文化交际,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加强英语的实用性,让英语走进学生们的实际生活。

二、课程目标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习日常生活中不同场合的交际用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网络探究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实施原因

1.英语的地位;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扩大了交流渠道,英语也日益显示出其独有的重要性。

2.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七级)即: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做出恰当的反应;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地作简短的发言;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

3.与高考紧密联系;

口语交际是高考的必考题。而且根据语言的学习规律,先听说后读写,只有可理解性地输入,才能够输出,进而促进其他的语言技能的提高。

四、学生情况分析:

当前大部分学生来说,英语基础差,英语学习比较吃力。主要是缺少对英语作为语言的了解。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使用英语词汇与表达的学习和应用,对英语国家的背景和文化风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英语教学的要求与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最终确定该题目作为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英语底蕴和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并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语言差异并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五、研究的内容

(一)餐饮

(二)旅游

(三)购物

(四)健康

(五)校园英语

(六)交通

六、教学措施

运用上网查询、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思考分析,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七、校本课程的准备和实施

(一)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结合我校学生学习现状确定题目

(二)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践

1.英语口语大赛 2.情景剧大赛 3.英语演讲大赛

七、拟定评价和考核方式

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来考核学生。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第五篇:校本课程

《珍爱生命,安全出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学生活动领域越来越宽,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其安全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我校地处泉安公路旁,安全问题更是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学习和掌握有关安全知识与措施,成为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强化我校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本着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我校在校长的亲自带领下着手进行校本开发,将安全教育编入课程,这已成为我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规范管理和便于操作,特制定我校安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我校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

(二)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安全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专门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强化管理、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相结合;自救自护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相结合。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管理。

1、学校建立“桥头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学校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决定实施计划和相应步骤,协调各方面工作,为学校开设课程提供各种保证。

2、教务处、教科室:学校实施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进度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检查各年级课程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长汇报并提出处理意见,聘请校本课程的任职教师,把具体的工作要求布置给各年段和各学科教研组。

3、年段、教研组:课程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上承校长和学校课程管理职能部门,下接年段内各班主任和校本课程的任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组织、协调和监控作用。

4、班主任和任职教师:具体负责对学生的组织实施和授课指导工作,要求随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关注学生的态度和表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校本课程教料的编写。

教材名称:《珍爱生命,安全出行》

编委会:顾问(黄肖星)主编(许金莲)副主编(许丽鸳)责任编辑(陈婷婷、颜丹兰)美术编辑(方秋玲)文字编辑(陈双双、许冬祥)

四、校本课程与平时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继续遵照教育部已经规定的相关要求实施。

(二)开展安全教育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分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要把不同学段的安全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对不同学段各个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设置。

1.小学1-3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

(1)了解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的危险和危害。

(2)了解并遵守各种公共场所活动的安全常识。

(3)认识与陌生人交往中应当注意的安全问题,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了解基本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

(2)了解常见的肠道和呼吸道等常见疾病的预防常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行为及饮食习惯。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学习道路交通法的相关内容,了解出行时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2)初步识别各种危险标志;学习家用电器、煤气(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3)初步具备使用电梯、索道、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的安全意识。

(4)初步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求生的简单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和拨打110、119、120电话。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和生活环境中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险性。

(2)学习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简单技能。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与同学、老师友好相处,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2)学习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听从成人安排或者利用现有条件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

2.小学4-6年级的教育内容重点为: 模块一: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1)认识社会安全类突发事故或事件的危害和范围,不参与影响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

(2)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规范。

(3)学会应对可疑陌生人的方法,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4)了解应对敲诈、恐吓、性侵害的一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1)加强卫生和饮食常识学习,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健康的饮食习惯。

(2)了解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初步了解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逐步形成远离烟酒及毒品的健康生活意识。

(4)初步了解青春期发育基础知识,形成明确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模块三: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

(1)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

(2)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溜冰等活动的危害;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烫烧伤、动物咬伤、异物进气管等意外伤害的基本常识和方法。

(3)形成对存在危险隐患的设施与区域的防范意识,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

(4)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常用方法和在事故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5)使学生初步了解与学生意外伤害有关的基本保险知识,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

模块四: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1)初步认识网络资源的积极意义和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2)初步学会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和其他电子游戏。

模块五: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1)了解影响家乡生态环境的常见问题,形成保护自然环境和躲避自然灾害的意识。

(2)学会躲避自然灾害引发危险的基本方法。

(3)掌握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级别含义及相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1)形成和解同学之间纠纷的意识。

(2)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时及时向教师、家长、警察求助的意识。

五、校本课程与平日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按照要求,予以贯彻落实。小学阶段主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

(二)对无法在其他学科中渗透的安全教育内容,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班、队、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安全教育。

(三)安全教育可以针对单一主题或多个主题来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实际体验、影片欣赏、角色扮演等活动,也可以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学校要建设符合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认识、感悟安全的意义和价值。

(四)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治安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且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组织疏散演习活动。

六、校本课程的考核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注重“三维”,关注发展性目标,除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外,更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的表现及习惯养成等,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考评。考评方式: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操作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计分方式: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习成果。

(二)对教师的评价。

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组织者、辅导者,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是否能贯彻落实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校将根据实际纳入教师考勤考绩,进行量化考核,与评优、职称评聘挂钩。

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家长强化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意识,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法,主动寻求家长和社会对安全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安全无小事,我们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坚决把学生的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片刻的放松,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努力办好让群众满意的教育,办好让群众放心的教育。

下载校本课程——中秋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本课程——中秋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本课程

    滕州市教育局 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时间:2014.2.25 主讲:韩正强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中的思考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和“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说,校......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十岁那年》教学设计 2013——2014年第一学期 孙晶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读懂书中的故事,并能通过书中的语言文字感知其人物形象。 2.技能目标:学......

    校本课程

    写读书笔记的意义 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而做的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

    校本课程

    晏子礼貌护尊严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齐王就派晏婴出使南城。晏婴到达楚国。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个子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

    校本课程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校本课程总结 大丰堆小学 邓吉森 中华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些经典的古诗作为民族智慧与......

    校本课程

    1少先队礼仪------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1课时) 学校大队部要求每个班级举行一次以“森林防火”为主题的主题中队活动。这可难倒了各个班级的少先队员们,大家都不知道规范的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