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校本课程《数学思维》教学浅见
大新小学 张 艳
一、开设数学思维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1、特殊的教育环境需要我们因材施教
大新小学所处的教育环境比较特殊,“学生来源特殊,家庭背景特殊,地理环境特殊”是学校所在社区的基本情况。“人口流动性大,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学生学前教育薄弱,”是学生基本情况。这些孩子的家长多是从外地到深圳打工的个体户,为了生计整天四处奔波,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课外知识极其贫乏,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在家里得不到帮助和指导,面对这样一时无法改变的实际困难,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大新精神就是“自强不息,永不言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想办法为孩子创造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与空间,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会和其他孩子一样优秀。事实证明,大新小学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的孩子慢慢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在一年年提高。
2、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们都说“不知道”。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它国家”,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看完这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我禁不住在想:是谁偷走了我们孩子的思考能力?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无知,得不出结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也得不出结论,讲的其实就是思维的意义所在。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思维能力也是孩子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我们把培养学生思维习惯作为我们学科的校本课程。
3、课程改革带来新的学习需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主、实践、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新的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加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给学生提供和创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了,书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因此,利用数学思维,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和兴趣,发展学生个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数学思维,可以促进我们的教学向动态、变化、开放、生成的过程发展。
二、课程总目标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兴趣、探究问题、锻炼思维。
三、课时计划
每两周一课时,全学期共8课时。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诚中产生。”兴趣分两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就是孩子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兴趣。间接兴趣就是,孩子对事物本身没有兴趣,但由于 外界去刺激他去接受而使他产生兴趣。我们制定校本课程内容的依据,首先考虑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探索数学知识的载体,引导孩子们进入一种学习状态。
兴趣从听故事开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因此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我都把它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比如:在学生逐步认识“+、—、×、÷”等基本运算符号后,我就给学生讲“+、-的自我介绍”、“有用的×”、“﹥、﹤和=的本领”等故事给孩子们听。下面引用其中一个故事作以简单介绍。
“+”、“-”的自我介绍
数学马戏团今天招生。它们的第一项考试就是自我介绍。
首先“-”进入考场。它很自信地说:“我叫减号。我的英文名字是MINUS,简称M,人们将我的形体省略,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是在15世纪的时候,一个叫魏德美的德国数学家把我带进数学王国的,从此我就定居在这里了。这就是我的来历。”
第二个进来的是“+”号,它说:“我叫加号,我的拉丁文名字是ET。我和减号一样也是魏德美把我带进数学王国的。但相传是买酒的商人用“-”来表示酒桶里的酒买出多少,当新酒灌入酒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来的线条勾销,这样就变成了“+”号。”
团长对它们的介绍很满意,相信它们一定可以为数学马戏团做出贡献。于是,“+”和“-”双双被录取。
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孩子了解数学发展的历程,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的兴趣就不难培养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运算符号的来历以及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这比我们告诉他们把东西和起来要用“+”,取掉的要用减“-”印象更为深刻。
孩子们的知识一天天增多,但我讲的故事依然是孩子们最爱听的。我的故事伴随着孩子们一天天成长、进步。孩子们的知识越学越多,我的故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我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以下几个大的部分。
1、学习“数与代数”时我给学生讲“0的故事”、“阿拉播数字的由来”、“十进制的发明与利用”、“数和数字一样吗?” “数学家的记忆力”、“减法不减”、“哪一年是世纪的头一年”“有趣的2000”、“生活中的运算法则”、“人身上的尺子”“曹冲称象”等。有时也和孩子们一起玩数学游戏:“数学谜语”、“一分钟有多长”、“绕口令”、“巧拿扑克牌”等
2、空间与图形。学到这方面的内容我就给孩子们讲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如:“坏狐狸和三角形”、“长方形过生日”、“小欧拉智改羊圈”、“规规矩矩长方体”等。
3、统计与概率。“凌乱王国”、“草船借箭”、“用概率打胜仗”、“阿凡提巧骗小王子”等。
这些故事中有运算符号、四则运算、数学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等。也可以说是“数学简史”的回顾,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数学发展研究史中摘取的顶顶皇冠,揭示数学一些本质、起源、发展与应用,以次来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同时将这些故事和学生平时所学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不但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研究数学的情感和兴趣,而且使有些抽象的概念变的简单易懂,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十进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它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十进制的发明与利用
很久很久以前,矮人部落与野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果矮人部落大获全胜。
晚上,矮人首领开始对所有的野兽进行清点。清点的工作由矮人仓库管理员来负责。他清点的方法就是每个野兽对应着自己的一个手指,一根手指代表着一只野兽,两根指头代表着两只野兽……
可是这次,矮人部落打到很多野兽,管理员十个手指都用完了,这该怎么办呢?所有的人都在想办法,这时候,矮人首领的小儿子站出来,说:“既然用完了十根手指,我们就先把已经数过的十只野兽放在一边,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打一个结,表示十只野兽。然后接着用手指数,够十个再放一堆,这样一个结一个地打下去,我们不就知道一共打了多少头野兽了吗?”
矮人管理员就按照他说的去做,结果终于数清了野兽的数目。这就是“逢十进一”的十进制的最早由来。
除了结合学习内容讲故事,我还给学生讲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幻灯片:数学 家的故事),给孩子们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比如,“数学奇才——祖冲之的故事”、“歌德巴赫的猜想”、“数学神童维纳的年龄”、“刘徽的故事”“苏步青爷爷做过的一道数学题”等故事。让学生了解著名的数学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气馁、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尽一切办法战胜困难,终于取得伟大成就,为人类研究和运用数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教育和激励学生要学习数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遇见困难要尽力想办法解决,而不要让困难吓倒我们。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数学知识起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总结出来的,为了方便人们生活而慢慢形成的一门学科。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思考我们所经历的事情。
第二阶段:以数学趣题为基础,培养学生数学品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将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游戏活动中,如:比一比谁的眼力好、数字迷宫、拼图游戏,巧移火柴棍、折纸游戏、七巧板游戏、巧算年龄、学会理财、巧拿扑克牌、奇妙的数王国、福尔摩斯密码等。培养学生数学品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比如围绕培养学生观察、计算、独立思考、推理这几方面的能力,我们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专题“奇妙的数王国”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活动内容。
第一课时
我和数字交朋友(幻灯片: 奇妙的数字)
数字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并不陌生,但通过这样的游戏和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数字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还蕴涵了这么有趣的数学知识。
第二课时
找规律:填一填、画一画(幻灯片: 填一填、画一画)一切事物是有规律变化的。在数学界也是如此,找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要寻找规律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灵巧的思维、想像能力。这节课先从简单的图像和数开始。
常见数列规律:
(1)一个数看成一组,只与自己有关。
(2)几个数看成一组,一组一组相互有关。(3)本身与其它数列有关。
第一组数是关于数数方面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很快就能找出规律,可以一个一个数,2个2个数,也可以3个3个、5个5个的数;可以顺着数也 可倒着数。
第二组数是在第一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每组数都要分成两部分来分析,难度稍大一点,对学生来说更具挑战性。
一节课如果都围绕数字展开活动,难免让学生感到乏味,因此穿插了一部分找规律画一画,根据图形的形状、多少判断它的规律,再动手将他画下来,可以放慢点节奏,让学生心情放松一下
第三组数,按规律填数不是很容易就填对的,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等,要运用数的顺序和加、减、乘、除法的知识,通过仔细观察,根据同组数排列的顺序和前后、上下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找出数与数间的排列规律。学生多做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算、记忆、观察、分析的能力。
第三课时
巧填数(幻灯片:巧填数)。填数是一种既有趣、又能培养头脑灵活、发展智力的趣味活动。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解决问题。填数这类题目的题型较多,一般是给出一个算式的横式或竖式,但算式中有某些不知道的数字或运算符号,解答时除了口算要熟练,更重要的是会分析、推理。有的题目的答案不止一种,要尽量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把各种可能的答案出来。
第四课时
神奇的算术:利用对称美,求解题捷径(幻灯片:奇妙的算术)这一组算式整齐、匀称、和谐、平衡、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感兴趣。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数学命题关系中的对偶性,都是对称美的自然体现。引导学生充分注意数学形式与算式的对称性,可使解题方法简洁明快。一旦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优美,就会带着高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课堂将会充满活力。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一项崭新有效的教学改革,应当承认,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但如果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窥视到数学美,数学的抽象美、猜想美、数的神奇美、数的和谐美……运算中体验到数学的艺术力,一种神秘感和热烈感使孩子们将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兴趣学习。使孩子们的数学活动犹如在自由王国里漫游,使他们不仅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艰辛,也能体会到其中优美的神韵所在。
这几课时,只是“奇妙的数王国”的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我们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让孩子有不同的发展和提高。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难有易,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锻炼。把数学知识容入游戏、实践探索、生活运用中,引导学生去探讨、研究这些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五、学生的成长体会与收获
老师眼中的变化:“数学思维”的开设,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经验、动手实践探索、发挥聪明才能的场所。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在这里都的到提高和发展。同学们学习数学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上经常出现抢着说,人人都想表达自己观点、见解的局面;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明显加强,在学习中遇见不懂的问题会几个人一起探讨交流;同时还养成了一个随时收集资料的好习惯,不管在学校图书角、家里、书店或者其他地方看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都会带到学校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家长眼中的变化:随着数学思维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的感想与收获和家长一同分享。部分孩子把学校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拿回家考家长,我们的家长多数文化层次较低,竟被孩子们的小问题难倒,有些孩子还当起了家长的小老师,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同时,我们的工作也获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在本学期第一次家长会上,有几个家长对我们的活动做了这样的评价:
我本人没有多少文化,靠做点小生意养家。我的孩子思维敏捷,爱动脑筋,数学学的较好,每次回家很快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大量的时间都被荒废掉了。自从数学思维给孩子提供了很多课外知识以来,孩子有了很大变化,他会要求我带他去书店选课外书籍回来看,有时还把学校里的活动内容带回家考我。我感觉孩子现在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喜欢看书,也养成了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的家长 我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在家和学校都不太爱说话,对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自从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担任小组长以来,他们组在收集资料、办手抄报、智慧大比拼各项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的性格慢慢活跃起来,这是他在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我们感到很欣慰。
——***的家长
学生的收获:自“数学思维”开设以来,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每上完一 节课,孩子们都期盼下节课的来临。每当孩子们围在我身边询问什么时候再上“数学思维”的时候,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给了同学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下面举几名学生的数学日记仅供参考。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与往常不一样的数学课——奇妙的数字王国。没想到平时看起来那么普通的数字,竟然能变化出那么多奇妙、有趣的数学问题,真是太神奇了。我今天的表现也不错,特别是巧记数字这一环节,因为我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所以比别的同学记得都快、都多,我觉得非常高兴,只是这节课的时间真是太短了,下节课我还要继续努力。
——蔡荣坤
上节“数学思维”课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要让大家搜集关于数学家的故事。在学校图书角的《小学数学》中我找到了关于“数学奇材——冯.诺伊曼”的故事,回家后,我从《特区少年》找到了“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故事。爸爸还给我讲了关于“欧几里德”的故事。张老师看了我收集的资料后,夸奖我是一个勤于动脑和动手的好孩子,她还要我把收集的资料在班上朗读给大家听,让同学都知道数学家的故事。我真期盼下节数学思维课早点来到。
——钟琪琛
今天这节“数学思维”课,老师让我们制作一期“漫话数学”手抄报。我是“数学游戏”组的组长,虽然只是个小小的职务,可是要让我们这个小组取得好成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活动开始了,我先召集大家分工,我和陆泽希、谢欣妍同学负责整理资料,朱泽宏、罗浩杰同学负责设计版面,李佳峰负责涂色,陈倡裕、彭霖峰负责剪贴。我们分完工,就分头忙碌起来,快下课时,我们终于完成了两份手抄报,看看其他组,多数还没完工呢。我们的作品受到张老师的夸奖,还在全班作了巡回展出,我们小组的成员高兴的都跳了起来。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如果大家分工合作,会完成的更好。
——梁世明 通过这样的校本课程探讨,不光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训练已经成为我班乃至全校数学教师的自觉行动,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六、活动后的总结与思考
1、取得收获
(1)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数学思维”以体验式、研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展开活动,是以综合性、实践性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式、维持性学习为主的现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这种自主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与落实。自开设“数学思维”以来,同学们越来越喜欢上这门课。因为,在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喜欢数学故事的孩子,因为自己收集的资料被老师选中而觉得自豪;思维敏捷的孩子因为破解了福尔摩斯密码而感到有成就感;动手能力强的孩子陶醉于拼图游戏、折纸游戏、七巧板游戏之中;观察能力强的孩子,经常得意拿出许多图形来和我比眼力„„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孩子们把我当成了朋友,喜欢上我的每一节课,我明显感觉到数学课比以前好上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上每个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语言表述清晰流利。同学们合作探究的意识加强了,思维更敏捷了,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改变教师工作方式,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
“数学思维”是一门培养孩子兴趣、智力、动手能力多方面发展的课程,教师在设计与指导这种新型课程中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并由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情景的创设者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是教师提升课程意识,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契机。在开展这项活动的时候,我把自己也当成一名普通的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同他们一起选课题,定内容,一起搜集资料,一起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尊重每位学生的选择。比如分小组,就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成“数学故事组”“数学游戏组”“数字推理组”“图形推理组”等,每个成员还可以不定期的换到其他组去。这样同学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了,知识丰富了,活动的舞台更宽广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深刻体会到只有和学生多交流,才能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才能开发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经历的困难与对策
(1)“校本课程是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想状态是一个由师生、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的持续的动态过程。”而“数学思维”是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尝试开发的课程,在实验的初期没有充分利用学校以外的资源,只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边摸索一边总结,往往出现课程资源枯竭和不优化的局面。比如课程中所需要的大量资料都是学生和我搜集的,有很多不适合学生的年龄段,还有的太杂太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整理。
(2)课程的灵活性不但需要学科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水平,更需要同事间的相互协作。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合作与知识结构的改善,而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学科的分离与工作的孤立。教师自身要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涉猎其它学科与社会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发展需要,才能把每节课设计的更精致,更适合学生的喜好和成长。而现实的教学环境与现状制约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一个人的智慧总有顾此失彼的地方,加之琐碎的班务工作往往使自己没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把工作做的更细、更扎实,有时一节课显得杂乱无章,学生和老师的收获不是太大。
试验研究的过程是艰苦的,因为,这是一个崭新的课程,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形态。刚开始进行教学的时候,我碰到很多的问题,遇到很多的困难。包括: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对课题的选取;目标的制定;资源的开发;活动实施的手段与方法;如何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是极其现实的问题,只有不断从工作中反思、总结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要不断和学生沟通交流,多和同事们一起探讨研究,共同出谋划策取得大家的支持,才能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
(3)《数学思维》这门校本课程从实践中证明,确实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受课程设置的限制,在教学时间上相对少了一些,如果将这样的课程每个星期安排一节,在保证时间的同时,其教学质量也会更有保障。
2006年9月18日
第二篇:判断比知识更重要美文
北大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都会问一个问题: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没有学生能答对,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
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的目标,然后才是知识和方法。
我有一个朋友喜欢说:在谷歌时代,什么样的学问似乎都变得不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必要嘛,你在谷歌上一搜索关键词,一大串的东西全出来了——你记那么多干吗?那就叫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判断”。我觉得他说的“判断”这个词非常好,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你有能力对这些知识作出判断,因为网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有很多都是错误的,你要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那才是属于你的真本事。
由此,我想到的是,今天我们缺的不是知识,因为获得知识的途径真是太多太多了。困难的是,你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些知识,怎么去判断这些知识,并形成你自己独立的看法。
第三篇:作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对科研创新很重要。所谓“想象力”,就是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
或画面的能力,即形象思维的能力。创新理念不是来自逻辑思维,而是源于形象 思维,形象思维的能力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高低。因为一个有较高文化 素质的人思路就比较开阔, 能够高瞻远瞩, 富于联想, 触类旁通。
如何开拓“想象力”呢?我认为通过加强文学和艺术的修养可以开拓形象思维 的能力。爱因斯坦就酷爱艺术,他还是一个演奏小提琴的高手。他曾坦言:“物 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 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机智”。“机智”在很
大程度上就是想象力丰富。像李贺《梦天》中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 杯中泻”和李白《望庐山瀑布》中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 极富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源于诗人的形象思维。德国诗人歌德说得好:“只 有通过艺术,尤其是通过诗,想象力才能得到激活”。根据我个人的体会,经常 在闲暇时阅读一些古代诗词名篇可以开拓自己的想象力。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境 界”就是指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要体会一首词的境界就要有想象力。如宋代张 先《天仙子》词中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写出了一位暮年的诗人在暮春之夜,从对即将逝去的美好春天的眷恋引发对过往人生的追思之情。我读到此名句时在 脑子里产生的画面是:
清风徐吹暮云开,飞云深处有月来。光撒花枝映大地,花影摇曳人徘徊。
朱熹的《观书有感》是一首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诗,读这样的诗可以开拓我们 的形象思维能力。诗文是: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朱熹看来,读书正是使人们保持头脑清新和思维敏捷的“源头活水”。
有时我自己也尝试创作一些诗,锻炼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我根据自己多 年来从事概率论研究的体会写了一首《悟道诗》:
随机非随意,概率破玄机。无序隐有序,统计解迷离。
其实这首诗是对两个有代表性的概率统计问题的解读。前两句是对“生日问题” 的解读:23人中至少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居然超过50%,但如果预先指定的一 个生日,随机选取125人和250人,出现其中某人生日正好是这一生日的概率分 别大约只有30%和50%,比想象的小得多。后两句是对一个敏感性问题社会调 查方案设计的解读:设想要对研究生论文抄袭现象进行社会调查。如果直接就此 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即使是无记名的,也会使被调查者感到尴尬。设计如下方案 可使被调查者愿意做出真实回答:在一个箱子里放进1个红球和1个白球。被调 查者在摸到球后记住颜色并立刻将球放回,然后根据球的颜色是红和白分别回答 如下问题:你的生日是否在7月1日以前?你做论文是否有过抄袭?回答时只要 在一张纸上打√ 或打×表示是或否。虽然对两个不同问题的答案都混在一起,但 用统计中的贝叶斯公式可以把研究生论文有抄袭现象的人数比例大致估计出来。我还根据自己从事科研的体会写过一首《春日有感》:
直觉和好奇,科研原动力。想象和灵感,创新催化剂。
第四篇:知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重要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针对今天的辩题,我方的观点为知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为重要。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概念。
经济扶贫是指直接向贫困地区人民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物资或现金,从物质层面上改善其贫困状态,也就是输血型扶贫。
知识扶贫是指向贫困地区传播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改变其思想观念和谋生方式,使他们自主摆脱贫困。也就是造血型扶贫。
我们今天的辩题为,知识扶贫与经济扶贫相比谁更为重要。是的,我方承认,在扶贫这一问题上,经济扶贫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我方的标准为:知识扶贫与经济扶贫哪一个占主导更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区的贫困问题,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的观点。
第一,从扶贫的深度上来讲。经济扶贫虽能从表面上较快解决当前问题,但却是治标不治本。而知识扶贫,通过传授生产经验和谋生技能,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能力,使其自主摆脱贫困,进而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病危的病人,输血固然必不可少,但是最重要的是恢复其造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挽救一个病人。
第二,从扶贫的广度上来讲。知识扶贫能从物质层面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而知识扶贫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区的贫困,而且,知识扶贫能够解决一个地区知识、信息、观念的贫困,从而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流通,进而推动一个地区物质贫困的解决。从作用范围上来讲知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为广泛,影响也更为深远。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由于它本身信息的闭塞,知识和观念的缺乏,他永远也不可能在哪口深井中取得什么发展,最终只能老死井中。
第三,从社会发展趋势上来讲,未来的经济将是知识经济,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将寸步难行。2012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走科技兴农之路。而科技兴农的关键就在于要做好知识扶贫,大力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而这是经济扶贫所做不到的。在学习型社会中,只有加强知识扶贫,才能增强贫困人口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才能使贫困人口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只有将知识扶贫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才能使贫困人口从根本上适应社会。
据此我方认为知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为重要。谢谢大家。
攻辩小结
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但是对方辩友的观点我方不敢苟同。
这个辩题强调的是重要性,然而对方一直在强调紧迫性,难道这不是在偷换概念吗?
对方辩友认为知识扶贫就是教育,这岂不是将知识扶贫的概念狭隘化了?
经济基础是一个宏观概念,而经济扶贫是一个与知识扶贫并列的手段,对方一直在强调经济基础,难道经济基础等于经济扶贫吗?
对方强调知识扶贫见效慢、收益小,然而应急性、短期性的经济扶贫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
对方认为,首先要做好经济扶贫才能进行知识扶贫,然而,事物的先后性和他的重要性能够划等号?你从一数到五,就因为一在五前面,就认为一比五重要?
对方认为经济扶贫是基础性的,那么与之类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你能够说对于国民经济来讲最重要的是农业吗?
对方反复强调经济扶贫的紧迫性,岂不是在说经济扶贫是一种应急的手段吗?因为它是一种应急的手段所以他最为重要,这符合逻辑吗?
对方一直在强调现状,却对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避而不谈,将当今与未来割裂,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吗?
对方提到了产业升级,然而在产业升级这个问题上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是科技和人才。问题
请问对方辩友,经济扶贫能解决贫困地区知识、信息、观念上的贫困吗? 对方将解决温饱视为脱贫,难道不是讲扶贫和脱贫的标准简单化了吗? 当今社会面临产业转型,是知识扶贫还是经济扶贫能够让贫困地区在产业转型中占得先机?
“知识如果没脱贫,再好的经济也会搞垮”。。对这个问题的反驳是:我们承认二者都重要,但今天的辩题是谁“更”重要!
观点
一、可以快速解决眼前急需的问题。例如先解决温饱,才可能去学知识。如果温饱都没解决的话,饿都饿死你了,还谈什么学习知识。
观点
二、经济扶贫更能利于知识的传播,从而产生该地区的远期经济效益。经济扶贫只是解决短期内的问题,但它能产生远期的效果。如一个极度贫困的学生,你是用经济扶贫他还是用知识扶贫他?那当然是先经济扶贫他才有书读吧!再用他的知识去扶贫他人,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观点
三、最实际的问题:如在一个落后的地区,你说地区政府是希望你给他一大笔钱还是给他一群人呢?我想都会选择给他钱吧。
观点三:给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有了点石成金的手指你还愁你不富吗?如果他们选择钱的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些地方越扶越贫困的原因了。
观点二:这是个贫困‘学生’是吧,首先他接受着教育,他有一定的文化了是吧?有了文化你再给予他经济扶助那肯定是有作用的。但是如果他没文化的话,你给予他经济的援助只能解一时之需,他能自力更生吗?什么叫扶贫?扶贫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不学无术之徒你给他再多的经济援助只能使他不思进取变成寄生虫。我想这决不是扶贫的目的。
上面的最佳答案漏洞百出 观点一:不要把贫困定义很太极端化了狭隘化了,如果说贫困就仅是没吃没喝的话那贫困的人都饿死了,世界上还存在贫困吗?现在活着的都是富人咯????
知识扶贫需要一个过程 缓慢的 而经济扶贫则来的快些 有了钱就会琢磨怎么样赚钱
想到怎样赚钱就会渐渐明白 知识!!用钱赚钱的好处了
反驳点:
1、经济扶贫比起知识扶贫成本更高,带来的财政负担更重,面对风云变化的经济局势,长期的高额经济援助必会导致入不敷出,经济运行风险激增。因而只能是次要手段。
2、知识扶贫比起经济扶贫对贫困地区的影响更深远,长期效益更大,能够培养出真正带领当地致富的人才,能够发展出真正致富的技术,这些都是经济扶贫无法自主达到的。
3、经济扶贫更加增长贫困地区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众的惰性和不劳而获心理,不利于地区的长期发展,知识扶贫反而能激发其活力。
4、知识扶贫可操作性更强,中间环节可能发生的腐败消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经济扶贫很容易蜕变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效用有限。
扶贫: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
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资源的贫困,即智力贫困、信息贫困、观念贫困、文化贫困。
知识包括科学与技术、教育与培训、信息与网络。经济扶贫,给贫困家庭以财政上和金融上的救济和扶持,从资金上帮助他们寻找脱贫的途径和机会。
知识扶贫,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生活能力以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宗旨使其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
知识扶贫绝不仅是从知识和技能上去提高村民的素质,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使贫困村村民认识到依靠自身的力量与现有的资源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激发贫困村自我发展的动力。
如果没有知识再多的金钱也是昙花一现。
一个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学,还谈什么经济?还谈什么扶贫?一个国家没有了人才,那这个国家注定将被灭掉.经济的前提是知识,用知识换取经济!农村人为什么老想出大山?走出农村走出贫困?一个人没有了知识就没有了说话的权利,没有了知识就没有了地位.我们要扶贫就应该让孩子们上好学,学好知识,而不是去给他们钱让他们沉迷.!所有的经济都是在知识的前提下发展,所有的人都是在知识的前提下成功!经济手段并不等于经济建设,我们传播知识,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知识扶贫同样有利于上层建筑。
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本质要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就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扶贫不仅仅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挣钱能力和机会。提高挣钱能力就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教育水平。
捐助只能让部分贫困大学生解决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对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说,真正能改变他们命运的不是钱,而是知识。
对方辩友说,经济可以促进一切,但没有科技知识的指引,敢问你如何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如何利用经济来扶贫?任何一个国家,绝对不会从短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日本在二战后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美国的援助只是片面的,真正的原因是它们一贯擅长的人才培养、知识重组!它们靠提高知识竞争力来使日本崛起。这就说明:知识扶贫更重要
如果一个国家只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人才的教育,那么它的贫困现象也难以改变。印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印度经济以超过7%的速度高速发展,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十个发展中国家之一,以日所得人民币2.8元的低标准划分贫困,全国仍有3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可见经济扶贫并不能从真正的改变贫困。
改革开放初期,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当,为什么40多年过去了,印度和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呢?因为中国大力大力发展教育发展科技,中国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1年,而印度仅为4.4年。
南非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援助,为什么现在发展在那这么好?是因为曼德拉在领导南非时,大力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可能对方会提到南非素有黄金之国的美誉,生产黄金,这你不会不知道吧?那又如何,黄金只是一种地产? ? 怎么能算经济的扶贫呢?)
1997~2008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值为5.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7%。但在此期间,非洲的贫困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约50%),贫困群体有增无减。按照人均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新国际贫困线标准衡量,撒哈拉以南非洲贫困人口数量反而由1996年的3.5 亿增至2005年的3.8亿.二战后,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美国大力进行人才的发展、招用,所以美国发展快过了英国。
广东省7万名贫困生受益于政府实施的“智力扶贫”改变命运。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介绍,近年实施的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的“智力扶贫”工程,实现了“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使广东7万个贫困家庭走上脱贫之路。
我们的老师常说的,他们的初中是拉着裤带、挨饿的学习,每个人因为这艰苦环境而更加努力,尽管有时老师、同学们饿得晕了过去,但是他们坚持了下去,他们就是70、80后,一个坚强的代名词,尽管当时中国人民大多挨饿,但是,当70、80后人才进入社会后,中国的社会有了大幅度的飞跃!新鲜的血液注射进来了!
正是中国人才们的知识支持,才带动了中国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国为什么西部、山区不发达,因为西部、山区的教育不完善。为什么东部的城市发达?那是因为邓小平优先改革东部。现在,大学生教书去西部因此落后的西部发展起来
从扶贫的根本性上讲,脱贫致富,说到底就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之路。而知识扶贫恰好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之提供最根本的帮助。只有知识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李白不是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吗?
从扶贫的长远性上讲,扶贫不是给予一块面包使其暂时不饿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呀。战后联邦德国,从一片废墟中崛起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不正说明了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吗?
从扶贫的全面性上讲,我们要改善的不仅是贫困地区的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情操。而知识扶贫正可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扶贫。鲁迅弃医从文不正是为了从思想上唤醒不觉悟的中国人吗?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说,“知识及其有效利用,是国家繁荣昌盛和国家形象高大的关键所在”。
对贫困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温饱线的层面上,09年我国取消“温饱线”,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生产力的缺乏,指出了扶贫的目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的自力更生的能力。
扶贫应提高的是贫困人口的受教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且对地区进行知识扶贫是造血机能的体现,可以提高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从而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迫切性≠重要性 经济基础≠经济扶贫
经济不是经济基础,更不是物质基础,经济扶贫不等与经济建设。对方辩友连辩论的题目都没有弄清楚,难怪会认为经济扶贫更重要。
西方世界工业革命之后大力发展科技,实现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正是由于对科技的重视和对知识扶贫的彻底贯彻,所以拉开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拉开了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差距。推进了历史的发展,使人类文明迈上更高的台阶。这不正说明“知识扶贫更重要”么?
30年前就听到索马里的孩子在挨饿,30年后为什么索马里的孩子仍在挨饿呢?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缺少技术,知识,人才,行吗?如果按对方辩友的观点,吃饱吃好才是根本问题,那我们的希望工程岂不是从希望变失望,再变成绝望吗?
如果对方辩友认为经济扶贫比知识扶贫更重要,先给面包,解决温饱更重要,那为什么中国人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呢?
不改变知识贫瘠的现状,如何使我们的文化代代相传,如何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难怪人们都说一代不如一代!端午节还被韩国抢去了,这就是丢弃知识,文化不顾,一心扶经济的可悲啊!
经济扶贫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
经济扶贫如何使贫困人口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受众者? 为什么美国的农民大都很富有是因为他们是运用科学来经营其农场,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什么我们的农民大多都很贫困,就是因为我国农民知识水平低。
没有知识你用什么发展经济,贫困不只是经济上的,而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难道你的IQ贫困用金钱可以补充吗?
我给他们吃一顿饭,他们依然是吃饱肚子的穷人,依然没有摆脱贫困啊!西部大开发,是一群半文盲可以完成的吗?
成功是一种思想,有了成功的思想才能有成功的行动,同样愚昧是一种思维模式,只有改变了这种思维的模式才能使自己认识到怎样改变自己的现状,钱到处都有关键看你能不能有能看见钱的眼睛,也就是说你有没有头脑,愚昧的人是不可能把握住金钱的,所以只有先知识扶贫。如果愚昧的人都能脱贫了,还有穷人吗?你告诉我一个愚昧的人应该怎样解决贫困问题?他用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去找更愚昧的人吗?
试问缺乏正确思想指导的经济扶贫,以不惜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扶贫能把贫困的人们扶起来么?知识扶贫才是长远之道。
知识扶贫、自力更生为主,经济扶贫、争取外援为辅。请问作为扶贫对象的人,是什么能深入他们的思想和灵魂,并能使他们的人生发挥质的飞跃呢?是几顿饭、几百块钱还是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命运的知识?
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冥冥之中,是什么主宰着我们的命运?我们要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著名导演张艺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是知识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有道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扶贫、科技下乡,其目的正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提升其文化素质,使之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再就业的能力,从而使其自身成为脱贫致富的生力军。而要做到这些,只有通过知识扶贫,而非经济扶贫。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我们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受益者,如果不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在发展西部经济,帮助西部脱贫的过程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知识扶贫,相信今天我们连坐在这里辩论的机会都没有。
三国时代,诸葛亮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力量就来自于知识;一代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海纳百川,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让爱迪生从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是知识,让轮椅上的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骄傲!
大家听说过犹太人的故事吗?犹太人父母在他们的孩子出生时就在书本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吃,为的就是告诉孩子们,看书就跟吃蜂蜜一样甜。所以犹太人特别爱看书,曾经有人统计过,平均每个犹太人一年要看三百多本书,他们从书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世界公认,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民族。
当今社会最注重什么?人才!因为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成为人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有知识的人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本质要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就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都在人。“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中国有些地方走不出越扶越贫的怪圈,就是因为方法不对。经济上的扶贫只是解决暂时的困境,要想最终摆脱贫困,只有授予可以致富的知识!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是源自于不平等的社会阶层体制。我们真正的贫困不是因为我们的物质生活缺乏,而是因为个人的知识的匮乏
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 把贫困者看作是由于技能、知识、道德的缺乏或身体方面的缺陷,缺少动机,或者能力低于一般水平而无法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
贫困文化理论。这是美国学者刘易斯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地研究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上一些人其所以处于十分贫困的地位,是因为有一种“贫困文化”。贫困者很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很难利用这种机会走出贫困。
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知识和科技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 只要知识不贫,很有头脑,自然而然就会想着去赚钱,自食其力,经济扶贫只会越扶越贫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经济扶贫比起知识扶贫成本更高,带来的财政负担更重,面对风云变化的经济局势,长期的高额经济援助必会导致入不敷出,经济运行风险激增。经济扶贫有可以扶得了多少贫穷?经济扶贫很容易蜕变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效用有限。
经济扶贫更加增长贫困地区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众的惰性和不劳而获心理,不利于地区的长期发展,知识扶贫反而能激发其活力。经济扶贫只会让贫穷的继续贫穷,因为他们不懂养活自己的技能,纯粹地依靠别人的帮助,这是对社会无益的,这样的救助没有任何意义。
一味地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就象对待乞丐一样,伤害到贫者的自尊也侮辱他们的智商,和对待游手好闲的无聊人士没什么区别。
先不一定是更重要。更重要的标准是,哪个才是根本解决问题之道,更有利于物质精神富裕。如果对方辩友非要用先后问题决定重要性的问题,那谢谢对方辩友承认我方观点知识扶贫更重要,因为我方一辩先起来开篇立论,先发言就代表发言的内容更重要。
混淆概念。我方一再区别,救急是解决突发伤变或危难。对快要饿死的人当然要先保证其性命,但救急不等于今天辩题所指的扶贫呀!对方辩友没有深刻理解辩题,难怪说经济扶贫更重要了。
偷换概念。对方多次将知识扶贫、经济扶贫偷换成知识与经济,然后进行对比,偏离辩题。
对方主观地将知识扶贫归属经济扶贫的范畴,片面强调经济。好比向我们提问,水果与西瓜哪个更甜。这种荒谬的问题该如何区别,今天的辩题还具可辨性吗?
祖国60年风雨历程直至今天解决了13亿人的基本温饱问题,但仍存在精神贫乏,物质紧缺的情况。顾名思义,贫是缺乏,缺少不丰富。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扶贫: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人的手是可以创造财富的,但指挥双手的却是大脑!只有摆脱了愚昧,人才可能一步步走向富裕,摆脱贫困。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而不仅局限于温饱,所谓扶贫乃根治贫困、脱离贫困之意。靠飞来横财不可能达到扶贫的目的,这就要求人们自身必须具备脱离贫困、创造财富的能力,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就要求人们摒弃愚昧,提高认知能力,提高知识状态。因而要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倡导文明风尚,知识是扶贫的必经之路。知识扶贫是指传播知识技术,系统科学的利用知识手段进行扶贫,从而达到根本长远发展。经济扶贫是指用经济手段给以物质帮助达到扶贫目的。今天我们讨论哪个更重要的标准是,哪个才是根本解决问题之道,更有利于物质精神富裕。
下面,我方将从扶贫的深度,广度和整体系统性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扶贫的深度来讲。经济扶贫虽能较快得解决眼前问题,但却是治标不治本。而知识扶贫,传授生活经验,谋生技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的扶贫是立足长远的,经济扶贫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天助自助者,贫者只有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生产领域,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从扶贫的广度来讲。今天我们的扶贫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救济模式。十一五”指出扶贫以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工作重点,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的,这就需要知识引导。因此,扶贫需要经济和知识双管齐下,但相较而言知识扶贫更重要。经济提供了物质,但知识为我们提供合理运用经济扶贫的保障,具有引导性。
第三:从整体的系统性来讲。扶贫是全社会的问题,扶贫不是对一个个体,一个贫困地区的扶贫,而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的扶贫。对于精神贫乏的人,知识扶贫有助于他们的激发社会责任感,更好的参与扶贫:对于物质贫乏的人,知识扶贫有助于教会他们利用技能谋生,创造财富:而对于精神物质都贫乏的人,知识扶贫更是让他们拥有主动改变命运,真正脱贫致富的机会和保障。,那些人之所以贫穷,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改变现状,不知道改变贫穷的现状,所以!如果想治穷,其根本是改变他们的思想!只有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才能改变他们贫穷的根本!才能使他们不贫穷
第五篇:知识扶贫比经济扶贫更重要
扶贫: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资源的贫困,即智力贫困、信息贫困、观念贫困、文化贫困。
知识包括科学与技术、教育与培训、信息与网络。
经济扶贫,给贫困家庭以财政上和金融上的救济和扶持,从资金上帮助他们寻找脱贫的途径和机会。
知识扶贫,通过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逐步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的生产、生活能力以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宗旨使其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
知识扶贫绝不仅是从知识和技能上去提高村民的素质,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使贫困村村民认识到依靠自身的力量与现有的资源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激发贫困村自我发展的动力。
如果没有知识再多的金钱也是昙花一现。
一个人没有知识,没有文学,还谈什么经济?还谈什么扶贫?一个国家没有了人才,那这个国家注定将被灭掉.经济的前提是知识,用知识换取经济!农村人为什么老想出大山?走出农村走出贫困?一个人没有了知识就没有了说话的权利,没有了知识就没有了地位.我们要扶贫就应该让孩子们上好学,学好知识,而不是去给他们钱让他们沉迷.!所有的经济都是在知识的前提下发展,所有的人都是在知识的前提下成功!
经济手段并不等于经济建设,我们传播知识,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知识扶贫同样有利于上层建筑。
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本质要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就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扶贫不仅仅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挣钱能力和机会。提高挣钱能力就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教育水平。
捐助只能让部分贫困大学生解决基本生活困难问题,对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说,真正能改变他们命运的不是钱,而是知识。
对方辩友说,经济可以促进一切,但没有科技知识的指引,敢问你如何发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如何利用经济来扶贫?任何一个国家,绝对不会从短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日本在二战后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美国的援助只是片面的,真正的原因是它们一贯擅长的人才培养、知识重组!它们靠提高知识竞争力来使日本崛起。这就说明:知识扶贫更重要
如果一个国家只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人才的教育,那么它的贫困现象也难以改变。印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印度经济以超过7%的速度高速发展,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十个发展中国家之一,以日所得人民币2.8元的低标准划分贫困,全国仍有3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可见经济扶贫并不能从真正的改变贫困。
改革开放初期,印度和中国的国情相当,为什么40多年过去了,印度和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呢?因为中国大力大力发展教育发展科技,中国平均受教育时间为11年,而印度仅为4.4年。
南非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援助,为什么现在发展在那这么好?是因为曼德拉在领导南非时,大力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可能对方会提到南非素有黄金之国的美誉,生产黄金,这你不会不知道吧?那又如何,黄金只是一种地产? ? 怎么能算经济的扶贫呢?)
1997~2008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值为5.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7%。但在此期间,非洲的贫困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约50%),贫困群体有增无减。按照人均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新国际贫困线标准衡量,撒哈拉以南非洲贫困人口数量反而由1996年的3.5 亿增至2005年的3.8亿.二战后,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美国大力进行人才的发展、招用,所以美国发展快过了英国。
广东省7万名贫困生受益于政府实施的“智力扶贫”改变命运。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介绍,近年实施的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的“智力扶贫”工程,实现了“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使广东7万个贫困家庭走上脱贫之路。
我们的老师常说的,他们的初中是拉着裤带、挨饿的学习,每个人因为这艰苦环境而更加努力,尽管有时老师、同学们饿得晕了过去,但是他们坚持了下去,他们就是70、80后,一个坚强的代名词,尽管当时中国人民大多挨饿,但是,当70、80后人才进入社会后,中国的社会有了大幅度的飞跃!新鲜的血液注射进来了!
正是中国人才们的知识支持,才带动了中国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国为什么西部、山区不发达,因为西部、山区的教育不完善。为什么东部的城市发达?那是因为邓小平优先改革东部。现在,大学生教书去西部因此落后的西部发展起来
从扶贫的根本性上讲,脱贫致富,说到底就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之路。而知识扶贫恰好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之提供最根本的帮助。只有知识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李白不是豪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吗?
从扶贫的长远性上讲,扶贫不是给予一块面包使其暂时不饿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呀。战后联邦德国,从一片废墟中崛起为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不正说明了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吗?
从扶贫的全面性上讲,我们要改善的不仅是贫困地区的物质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情操。而知识扶贫正可以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扶贫。鲁迅弃医从文不正是为了从思想上唤醒不觉悟的中国人吗?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说,“知识及其有效利用,是国家繁荣昌盛和国家形象高大的关键所在”。
对贫困的理解不应该只停留在温饱线的层面上,09年我国取消“温饱线”,更多应该考虑的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前提下,生产力的缺乏,指出了扶贫的目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的自力更生的能力。
扶贫应提高的是贫困人口的受教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且对地区进行知识扶贫是造血机能的体现,可以提高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从而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迫切性≠重要性经济基础≠经济扶贫
经济不是经济基础,更不是物质基础,经济扶贫不等与经济建设。对方辩友连辩论的题目都没有弄清楚,难怪会认为经济扶贫更重要。
西方世界工业革命之后大力发展科技,实现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腾飞。正是由于对科技的重视和对知识扶贫的彻底贯彻,所以拉开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拉开了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差距。推进了历史的发展,使人类文明迈上更高的台阶。这不正说明“知识扶贫更重要”么?
30年前就听到索马里的孩子在挨饿,30年后为什么索马里的孩子仍在挨饿呢?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缺少技术,知识,人才,行吗?如果按对方辩友的观点,吃饱吃好才是根本问题,那我们的希望工程岂不是从希望变失望,再变成绝望吗?
如果对方辩友认为经济扶贫比知识扶贫更重要,先给面包,解决温饱更重要,那为什么中国人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呢?
不改变知识贫瘠的现状,如何使我们的文化代代相传,如何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难怪人们都说一代不如一代!端午节还被韩国抢去了,这就是丢弃知识,文化不顾,一心扶经济的可悲啊!
经济扶贫如何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
经济扶贫如何使贫困人口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受众者?
为什么美国的农民大都很富有是因为他们是运用科学来经营其农场,我们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什么我们的农民大多都很贫困,就是因为我国农民知识水平低。
没有知识你用什么发展经济,贫困不只是经济上的,而是表现在各个方面的,难道你的IQ贫困用金钱可以补充吗?
我给他们吃一顿饭,他们依然是吃饱肚子的穷人,依然没有摆脱贫困啊!西部大开发,是一群半文盲可以完成的吗?
成功是一种思想,有了成功的思想才能有成功的行动,同样愚昧是一种思维模式,只有改变了这种思维的模式才能使自己认识到怎样改变自己的现状,钱到处都有关键看你能不能有能看见钱的眼睛,也就是说你有没有头脑,愚昧的人是不可能把握住金钱的,所以只有先知识扶贫。如果愚昧的人都能脱贫了,还有穷人吗?你告诉我一个愚昧的人应该怎样解决贫困问题?他用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去找更愚昧的人吗?
试问缺乏正确思想指导的经济扶贫,以不惜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扶贫能把贫困的人们扶起来么?知识扶贫才是长远之道。
知识扶贫、自力更生为主,经济扶贫、争取外援为辅。请问作为扶贫对象的人,是什么能深入他们的思想和灵魂,并能使他们的人生发挥质的飞跃呢?是几顿饭、几百块钱还是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命运的知识?
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冥冥之中,是什么主宰着我们的命运?我们要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著名导演张艺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是知识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有道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教育扶贫、科技下乡,其目的正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提升其文化素质,使之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再就业的能力,从而使其自身成为脱贫致富的生力军。而要做到这些,只有通过知识扶贫,而非经济扶贫。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我们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受益者,如果不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在发展西部经济,帮助西部脱贫的过程中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知识扶贫,相信今天我们连坐在这里辩论的机会都没有。
三国时代,诸葛亮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力量就来自于知识;一代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海纳百川,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让爱迪生从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是知识,让轮椅上的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骄傲!
大家听说过犹太人的故事吗?犹太人父母在他们的孩子出生时就在书本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吃,为的就是告诉孩子们,看书就跟吃蜂蜜一样甜。所以犹太人特别爱看书,曾经有人统计过,平均每个犹太人一年要看三百多本书,他们从书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世界公认,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民族。
当今社会最注重什么?人才!因为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成为人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有知识的人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本质要求。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就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根据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都在人。“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
人才,尊重创造。
中国有些地方走不出越扶越贫的怪圈,就是因为方法不对。经济上的扶贫只是解决暂时的困境,要想最终摆脱贫困,只有授予可以致富的知识!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是源自于不平等的社会阶层体制。我们真正的贫困不是因为我们的物质生活缺乏,而是因为个人的知识的匮乏 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 把贫困者看作是由于技能、知识、道德的缺乏或身体方面的缺陷,缺少动机,或者能力低于一般水平而无法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
贫困文化理论。这是美国学者刘易斯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地研究提出来的。他认为,社会上一些人其所以处于十分贫困的地位,是因为有一种“贫困文化”。贫困者很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很难利用这种机会走出贫困。
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知识和科技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只要知识不贫,很有头脑,自然而然就会想着去赚钱,自食其力,经济扶贫只会越扶越贫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
经济扶贫比起知识扶贫成本更高,带来的财政负担更重,面对风云变化的经济局势,长期的高额经济援助必会导致入不敷出,经济运行风险激增。经济扶贫有可以扶得了多少贫穷?经济扶贫很容易蜕变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效用有限。
经济扶贫更加增长贫困地区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众的惰性和不劳而获心理,不利于地区的长期发展,知识扶贫反而能激发其活力。经济扶贫只会让贫穷的继续贫穷,因为他们不懂养活自己的技能,纯粹地依靠别人的帮助,这是对社会无益的,这样的救助没有任何意义。
一味地给予经济上的帮助,就象对待乞丐一样,伤害到贫者的自尊也侮辱他们的智商,和对待游手好闲的无聊人士没什么区别。
先不一定是更重要。更重要的标准是,哪个才是根本解决问题之道,更有利于物质精神富裕。如果对方辩友非要用先后问题决定重要性的问题,那谢谢对方辩友承认我方观点知识扶贫更重要,因为我方一辩先起来开篇立论,先发言就代表发言的内容更重要。
混淆概念。我方一再区别,救急是解决突发伤变或危难。对快要饿死的人当然要先保证其性命,但救急不等于今天辩题所指的扶贫呀!对方辩友没有深刻理解辩题,难怪说经济扶贫更重要了。
偷换概念。对方多次将知识扶贫、经济扶贫偷换成知识与经济,然后进行对比,偏离辩题。
对方主观地将知识扶贫归属经济扶贫的范畴,片面强调经济。好比向我们提问,水果与西瓜哪个更甜。这种荒谬的问题该如何区别,今天的辩题还具可辨性吗?
祖国60年风雨历程直至今天解决了13亿人的基本温饱问题,但仍存在精神贫乏,物质紧缺的情况。顾名思义,贫是缺乏,缺少不丰富。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扶贫: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人的手是可以创造财富的,但指挥双手的却是大脑!只有摆脱了愚昧,人才可能一步步走向富裕,摆脱贫困。发展相对落后的经济,而不仅局限于温饱,所谓扶贫乃根治贫困、脱离贫困之意。靠飞来横财不可能达到扶贫的目的,这就要求人们自身必须具备脱离贫困、创造财富的能力,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就要求人们摒弃愚昧,提高认知能力,提高知识状态。因而要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倡导文明风尚,知识是扶贫的必经之路。知识扶贫是指传播知识技术,系统科学的利用知识手段进行扶贫,从而达到根本长远发展。经济扶贫是指用经济手段给以物质帮助达到扶贫目的。今天我们讨论哪个更重要的标准是,哪个才是根本解决问题之道,更有利于物质精神富裕。
下面,我方将从扶贫的深度,广度和整体系统性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扶贫的深度来讲。经济扶贫虽能较快得解决眼前问题,但却是治标不治本。而知识扶贫,传授生活经验,谋生技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的扶贫是立足长远的,经济扶贫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天助自助者,贫者只有提高自身能力,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生产领域,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从扶贫的广度来讲。今天我们的扶贫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救济模式。十一五”指出扶贫以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工作重点,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的,这就需要知识引导。因此,扶贫需要经济和知识双管齐下,但相较而言知识扶贫更重要。经济提供了物质,但知识为我们提供合理运用经济扶贫的保障,具有引导性。
第三:从整体的系统性来讲。扶贫是全社会的问题,扶贫不是对一个个体,一个贫困地区的扶贫,而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的扶贫。对于精神贫乏的人,知识扶贫有助于他们的激发社会责任感,更好的参与扶贫:对于物质贫乏的人,知识扶贫有助于教会他们利用技能谋生,创造财富:而对于精神物质都贫乏的人,知识扶贫更是让他们拥有主动改变命运,真正脱贫致富的机会和保障。,那些人之所以贫穷,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改变现状,不知道改变贫穷的现状,所以!如果想治穷,其根本是改变他们的思想!只有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才能改变他们贫穷的根本!才能使他们不贫穷
知识扶贫才是贫困群体脱贫的关键。贫困人群知识层面与就业能力偏低,拥有的经济资源(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对贫乏。贫困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①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这部分人群中,女工多,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的人多。②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③进城的农民工。他们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单位并没有按照《劳动法》为他们交纳各种社会保险费。他们有活干,但受歧视。④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企业退下来,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这四部分贫困群体规模在我国有1.4—1.8亿人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11%—14%。造成这部分人贫困的关键问题是自身文化与科技素质偏低,缺少专业技能,很难适应就业的市场化需求。据我市近年来统计资料显示:①贫困家庭户主的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为42.3%,初中为34.7%,高中为19.6%。②在贫困家庭下岗、失业人口难以再就业的主要原因中,文化程度低占51.2%。③贫困家庭65.8%的在业人口没有任何专业技术证书。所以说,文化知识的贫乏直接影响了这部分人的就业与再就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制约贫困群体脱贫的瓶颈。因此,知识扶贫,就成了帮助贫困群体的关键。治病要治根,教育要先行。帮助弱势群体的关键和长久之计在于以治本为主,在扶知识、扶文化、扶志气、扶技术上下功夫,从根本上帮助弱势群体增强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用知识充实大脑,让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