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机制,确保国民双获益
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机制,确保国民双获益
(主标宋体 小二 加黑)
——以新乡特色为例(副标宋体三号)
作者:孙鹏飞
指导教师:田文强(宋体
四号)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450002)(正文
宋体
小四
二三四级标题加黑
单倍行距)
摘 要:统筹和加快城乡发展的重要形式就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笔者社会实践中,通过新乡特色研究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着节约宅基地、有效保护耕地,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显著特点;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也表露出建设过程存在建设资金筹集困难、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社会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新乡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反映出: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应量力而行做好科学规划,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尊重国家和农民利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特色;农民利益
在举国上下致力于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逐渐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构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迫切需要。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广泛开展,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对我国这种农业大国扩大内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笔者通过社会实践研究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国家战略目前正在全面普及,全国个别地区以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河南省新乡市经过积极进行探索和实践,逐渐走在了全国前列,逐渐形成了“新乡特色”。
调研得知:新乡市市委市政府牵头,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为1050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目前,已启动建设418个新型社区,占规划建设社区的近40%,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社区已基本建成。新乡的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当地群众的普遍肯定。在201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新乡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典范,前任市委书记吴天君作了关于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切入点的大会发言,是惟一一个专题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言者。今年风靡全国“十八谈印象河南”节目中,现任市委书记李庆贵又将新乡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亮点工程推向全国的观众。笔者在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经过在新乡市新乡县古固寨镇祥和新村和新乡市卫滨区平原乡八里营社区等几个新型农村社区实地调研,逐渐总结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也发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分析得到相应对策,希望为其他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
据考察:自2006年起,新乡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新乡都市区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通过合理规划,将部分行政村按“政府引导扶持,群众自愿选择,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组合成新型社区。如全国模范新型社区——祥和新村就是由当地的王连屯等3个自然行政村合并建设而成的。当时规划用地27公顷,规划农户662户,总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户均用地.0.6亩。截止 2012年底,基本已全部建好。新社区内休闲广场、服务中心、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开工建设,目前,相当一部分项目已经完工投入使用。小区内房屋整齐漂亮,广场与绿地错落有致,物业管理规范,社区内商业也较为繁荣。社区内许多村民就近在附近的工业园区、商贸服务区和高效农业园区参加工作。据统计,当地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占总从业人员的67.6%。
(一)旧村问题
通过走访和实际观察发现:新型社区建设前的行政村,大多村庄经济相当落后,农民多以种地、外出打工为主,交通闭塞,村民出行不便。存在着诸多突出的民生问题: 1.宅基地浪费现象严重。诸如超标准批复宅基地、一户多宅、建新留旧、宅基地长期圈而不建等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据该镇土地部门统计和估算,每个行政村中平均约有2.5%的土地处于常年闲置状态。并且随着村民进城务工、外出求学并参加工作现象的增多,农村闲置宅基地呈增长的趋势。
2.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新乡市农村在建设新社区之前的旧村庄中,普遍存在公共基础设施匮乏,道路崎岖不平,房舍散乱无序,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如图1)据新村村民反映,老村状况远不如新型社区。
3.农民收入有限,致富门路窄,文化生活单调。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过去青壮年劳动力多以外出务工为主,收入来源单一,加上旧村文化设施缺乏,造成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优势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及有序的建设,新乡农村社区从根本上解决了以上问题。1.整合宅基地资源,节约集约了土地。按照传统居住方式.户均占地约 1亩(包括道路、公共设施等),新型农村社区户均占地约 O.62亩,每户节约土地约0.38亩。同时新村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民在建房中盲目攀比,无序拆 房、建房造成巨大浪费的现象。
2.配套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新村内水电齐全,道路通畅,绿化率高,体育文化等公共设施基本完善,彻底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如图2)。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有助于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3.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社会和谐。新村采取多村合一、资源共享的方式,打破了过去村与村相对隔绝的居住习惯。呈现出了“广入住、大融合、谋发展、图1 新乡地区旧村庄 促和谐”的人际和谐景象。部分新村村民在附近的产业集聚区上班,有较为稳定的工作,提高了收入水平。
图2 新乡地区新农村社区
(三)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在社会实践中,经过对新乡市这些新型社区普遍走访,结合全国各地的形式,调研发现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新村的规划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宽打宽用”现象。当地政府与村民并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节约用地的观念,虽然与旧村相比节约集约利用了土地,但新村的建设还具备节约土地的空间。
2.后续建设资金匮乏。虽然政府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解决了前期的水、电、路、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问题,但由于后续建设资金匮乏,向群众承诺配套的排水、通讯、燃气、暖气、高低压变电系统等基础设施远远不到位,影响了农民搬入新村的积极性。
3.农民就业问题难以有效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解决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问题,但产业的集聚与发展并没有与人口的集聚同步,农民的就业途径依然狭窄、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归纳以上方面,新乡市的众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取得“破茧化蝶”般的成效值得肯定与认可,其摸索出的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与学习。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些问题大都是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够引起的。随着 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二、新乡特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一)科学规划,合理设计
调研后明确发现: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来规划设计新型农村社区,突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居住理念。
1.体现在新村选址方面。按照交通不便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条件好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 庄集中的原则。确定新型社区的新址,并根据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实际情况确定 了新村建设规模。
2.体现在新村住宅方案设计方面。新型农村社区的住宅方案由政府负责规划设计,村委负责实施监督,村民自主选择户型,自主兴建,有独栋、双拼、联排等多种户型,供群众选择。此外,为了让少数贫困户也能住进新村。如新乡市祥和新村还规划设计有2栋 738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凡自愿丢弃老宅基地 的贫困户,均可免费人住。
3.体现在配套公共基础设施超前设计与建设方面。配套基础设施如自来水、排水、电力、有线电视、宽带通信、生态绿化、水泥道路、休闲广场、服务 中心、中心小学、标准卫生室、便民超市、文化大院等皆列入新村建设蓝图,部分已经建设完成。
(二)积极宣传,民主参与
实际观察发现:新乡市已基本建成的几个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过程中,以尊重农民的意愿为根本出发点,全面落实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1.县乡镇两级政府始终把引导农民、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发放宣传、张贴宣传条幅、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及相关政策,召开一系列动员会进一步更新居住观念,充分征求广大群众意见,并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将政策灌输到农民的心中。
2.建立分包责任制。让每一个农民熟知相关优惠政策,将农民的问题与意见汇总并做出相关解答。组织村民代表到典型新型社区进行参观学习,实地感受新型农村社区带来的好处,营造农民建设新村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农民到新村建房的决心和信心。政策引导、典型引领的建设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形成了群众自愿推进建设的格局。
3.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房屋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方。由村民代表和村委一起对工程建设和验收进行监督,以确保工程质量。
(三)全面落实惠民政策,维护村民利益
通过翻阅新乡市相关文件得知:为激发农民群众到新型农村社区建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乡市相关部门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镇党委、政府对放弃老宅基地到新村建房的农户,出台了九项优惠政策:
1.为新村建房户每户补助10吨水泥;
2.对因资金紧张建房困难户,政府负责为农户协调l—3万元3年期贴息贷款,由政府贴息;
3.凡到新村建房的农户,可将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保留原有责任田,并有权分配集体收益;
4.政府负责缴纳农村医保个人应缴部分; 5.享受城市低保; 6.享受城市养老保险政策; 7.子女免费接受职业培训;
8.在镇区域内搞经营的个体户工商户免三年税收; 9.免费办理房产证。
以上惠民政策扎扎实实维护了村民当前的利益和解决它们未来社会保障的忧虑。一方面,新村农民在入住新型农村社区便可获得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新 乡市城市户口、房产证等,困难群众可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农民入住新型社区仍拥有原土地承包经营权,节约的土地不改变集体所有性质,用于农村建设发展,可通过发展高效益的种养业,或通过参股、租赁、合作等方式发展二、三产业,或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等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与集约使用机制 据介绍,在资金筹集方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般采取群众集资、村企联建、开发商 投资建设等方式,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争取多项补助用于道路、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与新乡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农民量身定做“新农村民居建设贷款”,到2015年年末,将向新乡市提供 72亿元额度的授信意向,用于支持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46亿元为农民自建房贷款和农户小额贷款,解决农民自建房和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农民建房或者购买新型农村社区的住房,将可获得最长期限8年。最高额度10万元的贷款,并且可以选择分期还款。
新型社区积极利用新乡市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签订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贷款项目。同时依据《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优惠政策的意见》,在土地、税费、金融、社区服务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企事业单位参与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鼓励村民通过集资或贷款等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多元化投入格局。在资金整合方面。当地县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渠道不乱、主体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在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的监督下,建立了县级资金使用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捆绑集中使用,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建设,优先投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项目资金利用效益。实现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新乡特色对全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一)科学规划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前提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从村庄现状和农村经济实力出发,科学合理地进 行规划和布局。
1.要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村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突出“相对集中—方便管理”,“有利生产生活”的规划原则,坚持把建设农民新居与功能配套和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努力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健康安全美好的生存环境。
2.要量力而行。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尽管中央不断采取措施逐步增加“三农”投入。但短期内农村建设资金匮乏的局面不会根本改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只能立足在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如优先建设村民生活必须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合理确定社区推进时序,实行渐进式发展。
3.要注重突出农村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房屋有风格、村落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往往出现“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甚至“农村不农村,城市不城市”的尴尬境地。
(二)尊重农民利益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式上是“农民拿宅基地换房”的交易,实质上是宅基地被政府征用的过程,是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土地资源被重新配置 的过程。由于涉及到土地这一农民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农民自然强烈关注自身在这一进程中的利益得失,并力争相关的利益。若农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必将寸步难行。
因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以尊重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把农民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其建设成果的标准。
1.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坚持以农民不放弃土地承包权为前提。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从农民的权益保护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角度来对节约出来的土地进行整治、优化。切实保护耕地资源,防止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发生。
2.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使广大农民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和方式把 自己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态度、情绪、想法和意见向政府表达出来,通过民主参与来实现和维护自身合理利益,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果。
3.积极为农民谋福利。尊重农民利益不仅仅是不损害农民利益。而应该是让农民从中受益更多,使其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这就需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便民超市、农资农技、邮政通讯、金融保险、养老托幼、家电维修、物资配送等便民利民服务项目。让农民真正体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来的幸福生活。
(三)资金筹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巨额的资金投人。以河 南省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例,据测算。在首批将920个行政村合并为 329个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平均每个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需投入953万元(按每个社区6000人规模,人均1600元),329个新社区约需投入3l亿元。而按照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房标准。平均每户建房投资约需 12万一15万元。
1.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问题,要切实加大 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
2.要统筹涉农资金。协调各涉农部门,以县为单位统筹所有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使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效益。
3.要建立健全现代农村金融体系。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商业银行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改变各大商业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广存慎贷”甚至是“只存不贷”的状况: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强化政策性银行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功能。
4.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农 村社 区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财政预算资金贴息、担保、配套、补贴、税收抵免等有效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四)社会保障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保证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往往伴随着农地的规模化流转,宅基地与农地是农民世代生活的保障,一旦失去而陷入商品世界的漩涡。如果政府不能及时合理地提供稳定的就业与有效的社会保障,这些农民的生计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政府切实增加投入,推进由财政支撑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首先要从农民最为急需的医疗保障人手,加快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切实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其次要建立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行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为原则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第三要大力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障范围,以农村困难群众“应保尽保”为目标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正、公平与和谐。参考文献:
【1】李俊青;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2】程和民;刘朝霞;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浪费问题[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附:(主标宋体 小二 加黑)
(副标宋体三号)
(正文
宋体
小四
二三四级标题加黑
单倍行距)
第二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县发改委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是: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2008年,我县抢抓国家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机遇,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工作,将全县346个行政村科学合理规划为106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万多亩。在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先后启动建设了平阴镇前阮
二、山头、博士、东阿镇新合、孔村镇驻地、孝直镇丁屯、展洼等18个新型农村社区,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设住房5788户、80.4万平方米,竣工入住789户、12.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6万平方米,绿化1.13万平方米。全县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规划先行,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引领快速发展。我县在社区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进行了科学安排。按照城乡一盘棋、城镇协调发展和各项规划高度衔接的思路,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有效进行了合村并点。同时,本着“高起点、高层次”的原则,组织专家、村民代表对社区详规集中评审,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特色突出、风格多样。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及由县农办、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出台了《关于农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协调会议纪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县农办、国土、建设、民政、卫生、教体、水务等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自扶持政策和具体落实目标。各镇(街道)也抽调人员成立了指挥部,形成了“党政推动、两委(村、居)主办、村民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用足用活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进行新村建设的村庄,除安置地块外,由县政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一对外调剂置换,对旧村址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每亩补助10万元。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向乡镇驻地、县城集中,以户为单位全部迁出本村腾出宅基地的户,除享受本村货币补偿政策外,由村集体从扶持资金中给予1万元的异地安置费。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本着“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将上级出台的涉及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由县财政整合统筹运作,集中投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三是规费减免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税收外,原则上一切规费全免。同时,县政府对镇(街道)、村(居)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四)创新建设模式,灵活推动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不断加快推进建设进程。一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工商
贸易、餐饮服务等行业,吸纳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孔村镇驻地中心社区,依托快速壮大的炭素产业和商贸服务业,规划占地517亩、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的社区,吸纳集聚周边村庄人口1万多人。二是与主导产业拓展提升相结合。依托特色品牌基地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孝直镇汇东片区依托无公害蔬菜基地,将21个村合并为3个新型农村社区,节约用地5300多亩。三是与重点项目和滩区迁建工程相结合。借助黄河滩区迁建工程,把沿黄13个滩区村、2500户,集中整合到7个社区。同时,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搞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建设,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扎实做好群众基础工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坚持民事民决,社区建设什么样式的房子、由谁来建、什么时候建,农民群众自己说了算,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变成农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并村、村并城、村并镇、村并企、旧村提升等多种模式。由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最大限度地尊重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大成效。
(六)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村社区。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玫瑰镇以构建“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镇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高效能管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展示形象、承接旅游、充满玫瑰特色的小城镇在县城西南的翠屏山下崛起。又如孝直镇以“孝为先、人为本、和为贵”的孝直文化为载体,打造了极具内涵的特色驻地社区。
三、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是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二是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群众不很富裕,主要靠农民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三是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土地置换补助金须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净收益补助则要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方缺乏主动筹资的精神,对县里社区建设投融资平台过度依赖,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社区建设及配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已建设的社区现状看,存在社区规划层次较低、样式较单
一、整体规模较小的问题,不利于将来社区发展,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初衷有一定差距。在建社区把重点放在楼房建设上,水、电、路、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入住户服务管理的缺位影响了群众积极性。
四、加快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充实调整现有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周报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集中办理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镇(街道)、村(居)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对社区建设实施全程监督,让群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钱不够的不用慌,可帮你联系银行,也可攒攒钱再迁;想不通的不用慌,想通了再迁;意见不一致的不用慌,商议好再迁”。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县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投资公司这个平台,专门经营增减挂富余指标,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改变投资管理渠道,在发改委、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借助土地投融资平台,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强化县级政府整合作用,集中投放,综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
(四)狠抓质量安全,提升整体建设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与安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确保社区建设质量安全。
(五)制定产业规划,促进农民就业。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制定产业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集约种植、养殖。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协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经营生产提供更多机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六)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进一步加强完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并对成功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加以借鉴,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进支部服务社会化、党员服务具体化,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称中心村建设,指的是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为中心,聚集周围一些自然村,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第四篇:完善机制抓运作 确保实效促发展
完善机制抓运作
确保实效促发展
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班组是确保这一工程稳固的基石。今年以来,我们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加强新型班组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强化班组自主管理工作为着力点,完善机制抓运作,确保实效促发展,努力实现管理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促进了全矿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截止到11月底,全矿已经实现安全生产2569天。下面,就我们在新型班组创建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在今年上半年集团公司工作会议上,马董事长在安排下半年党委工作重点时明确指出,要“全面打造新型班组,推进职工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孙主席也在上半年的工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下半年要“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全面推进新型班组建设”,并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目标。在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联系实际分析现状、制定贯彻落实措施的过程中,我们经过反复学习讨论,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第一,加强新型班组建设,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建设过硬队伍的要求。从我矿职工队伍状况来分析,低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和无专业技术资格的职工占了全矿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去年新招用的井下合同制工人,大部分来自农村,综合素 质偏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发挥班组自主管理作用,不断增强职工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技能,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第二,加强新型班组建设,是深化“双基”建设,实现安全生产的可靠保证。班组工作直接面向现场、面对职工,而且覆盖整个生产过程,是安全、生产、质量等各项管理制度得以有效执行和落实的最终体现。因此,强化企业基础管理,最终落脚点是强化班组管理。第三,加强新型班组建设,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一项阶段性的活动,而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多年以来,煤矿对班组建设的工作和活动一直没有间断和放松过,也在不断寻求加强班组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力求实现新突破。新型班组建设的提出,“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提出了系统协调的创建内容,完善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落实了班组自主的管理职责,形成了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要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必须将新型班组建设摆在重要位臵来抓。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迅速制定下发了《加强新型班组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班组长工作条例》,明确了目标,落实了责任,切实将新型班组创建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二、健全机制,有序运作
科学有效的机制是推进工作的有力保障,要把新型班组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我们在抓好工作落实的过程中,重点建立完善并运行了 “六个机制”:
一是建立学习机制。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当学习型个人”为载体,以应知应会知识题库为重点,实行了班组每周一 次集中学习制度。为了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我们对采、掘、机、运、通和综合口考试题库进行了细化、整合,按照工种岗位分别建立了104个工种的题库,整理了填空、判断、问答等形式的题目4200多个,要求职工干什么学什么,既减轻了职工学习负担,又确保了学习效果。班组采取每日一题、每周一考的方法,加强班组的业务、技术、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职工岗位应知水平,增强安全意识,促进了学习型班组建设。
二是完善竞赛机制。以职工“技能年”活动、“三无”班组和群众性安全竞赛活动为载体,激发新型班组创建工作的活力。采取每月一赛的方法,要求车间工会每月至少在班组之间组织一次技术比武,采取应知应会分别进行综合得分的方法,方案事先报矿工会审批,经费从会费中列支。下半年以来,先后组织电气焊、斗提机安装、打眼工等各类小型技术比武28项次,既提高了技能,又促进了生产,激发和调动了班组之间争优创先的积极性。我矿重点三队喷浆班班长高宪振,为了提高喷浆质量,主动到葛亭煤矿学习喷浆技术,短短3个月的时间,使该队工程质量迅速走在了全矿开拓巷道的前列,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
以“三无”班组竞赛和群众安全竞赛为载体,促进安全型班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奖惩标准,将工程质量A级率、班组职工遵章守纪、职工出勤率三个方面的内容纳入月度考核,既充实了竞赛的内容,又延伸了“三无”班组创建工作的内涵。在群众安全竞赛活动方面,我们将开展群监员全员参与的“争当优秀群监员”活动与创建“五型”班组的考核内容相结合,完善了竞赛标准,把竞赛的重心直接放到了班组,以群监员竞赛带动班组职工参与竞赛的积极性。经考核,截止到11月底,全矿90余名群监员只有6名没有达到考核标准。
以班组“星级”竞赛为抓手,促进“和谐型”班组建设。月度考核80分以下(含80分)为一星级班组,81——85分(含85分)为二星级班组,86分——90分(含90分)为三星级班组,91分——95分(含95分)为四星级班组,得分在96分及以上的班组为五星级班组,连续三个月获得五星级班组的,命名为“和谐班组”并实行动态管理,激发了职工的责任感,增强了荣誉感,有力地保护和调动了职工参与新型班组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创新机制。以《岱庄煤矿群众性技术创新管理办法》为依据,建立了班组经济技术创新管理办法,将班组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申报、评审、表彰程序和标准进行了规范,使班组创新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轨道。同时,我们成立了由党委工作部、安监处、技术科、机电科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成果评审小组,设计了群众性技术创新成果申报表,采取经济技术创新成果月报制,每月一统计,每季一评审,半年一表彰。截至目前,我们已征集创新成果49项,合理化建议480余条,区队落实采纳近300条,促进了“创新型”班组建设。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自开展新型班组建设工作以来,我们注重从多方面完善激励机制。优秀班组长在工作上优先重用。开展新型班组建设工作,能体现一名班组长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工作中,我们尽量将区队的实质性工作下移到班组,将班组工资分配权、人员安排调配权、组长任免权、违章人员处罚权、职工出勤准假权、安全设施使用监督权、工程质量验收权、薄弱人物排查处臵权、拒绝区队违章指挥权等9项权力全部下放给了班长,鼓励班组长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实现班组自主管理,促进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在选拔任用区队管理人员时,将班组长在新型班组建设工作中的表现,作为提拔任用区队管理人员的重要依据。在现任的区队管理人员中,就有十几名是从班组长中脱颖而出的。班组竞赛活动在经济上奖罚分明。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工作中的促进作用,调动区队、班组长的积极性。比如,对“三无”班组竞赛活动,实现“三无”目标的班组,采掘区队班组长奖励200元,班组成员每人奖励100元,辅助单位按照采掘单位的50%执行。连续实现“三无”目标,按比上月提高20%的比例加奖,依次类推。季度内实现“三无”目标的班组达到本队班组50%的区队,对党政正职、车间工会主席每人奖励200元,否则罚款200元。下半年以来,全矿共申报“三无”班组82个次,经过审核,共有37个班(组)实现了“三无”目标,奖励680余人,兑现奖金9630元。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在政治上扩大影响。对在新兴班组建设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班组或个人,定期进行评比命名和表彰,增强他们的荣誉感。比如对群众性技术创新,矿设立“技术革新奖”、“优秀论文奖”用以表彰奖励群众性技术创新成果,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原则上同矿科技表彰大会同步进行表彰,每年进行一次。再如每月对照考核标准,分别 命名“五型班组”、“三无”班组,对每年7个月以上实现“三无”目标的班组长,年底 命名为“优秀班组长”,在矿总结表彰会上一并表彰。通过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新型班组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是建立节约机制。建立班组台帐,统一设计了班组长工作记录本,采煤班组重点开展回收牌帽、钢带和修旧利废活动,掘进班组实行材料消耗班报制,每班填写材料消耗记录。同时,我们将修旧利废工作纳入班组日常工作,每班由班组提供废旧材料,并提出改用项目,由地面工具房进行加工制作。如用废旧钢带制作皮带清扫器、废旧皮带制作电缆钩、用废旧锚杆制作栅栏等等,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据不完全统计,每月废物利用节约材料投入能达到3万多元。为了让职工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还开展了节约意识教育活动,如综采一队开展了“惜煤如金”教育,教育职工珍惜资源,树立“多出两锨炭,一天生活费”的意识,综掘一队开展了“树立精品意识、杜绝返工浪费”教育,教育职工严格施工标准,树立“一次做到位”的意识,都为开展新型班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六是完善考核机制。制定了班组工作标准及考核办法。从班组例会、班前会、班前准备、安全质量分析、生产作业计划、班组物耗管理、劳动纪律、劳动竞赛、岗位练兵、合理化建议、班后会、班组学习十二个方面,制定了近50条工作标准及考核办法,实行百分制月度考核。每月由矿工会牵头,安监处、调度室、人劳部、供应科等有关负责人参加或提供相关考核资料,对照标准和新型班组建设“十项制度”,本着“严、细、实” 的原则,逐项进行考核。同时,制定了安全一票否决制,即班组月度内出现严重“三违”、轻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影响生产1小时以上的机械事故任意一项,取消“五型”班组评选资格。
三、搞好结合,确保实效
实践中我们感到,班组工作是企业整体工作的基本保障,班组建设离开了企业中心,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工作中,我们注重以上保下,以下促上,重点抓了“三个结合”:
一是与“双基”建设相结合。多年以来,岱庄矿始终以强化基层管理、强化基础建设,作为抓好安全环节的基础性工作,强抓不懈,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实施新型班组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把新型班组建设作为“双基”建设的再深化和再细化,纳入考核内容,不断加大班组自主管理的力度。实行安全程度班评析,工程质量旬验收,推进本质安全班组和工程质量标准化建设,工资分配实行“6.3.1”制度,即职工工资中,安全占60%,质量占30%,任务占10%,由班组长根据每班工作情况具体划分,促进基层管理。
二是与“素质提升工程”相结合。班组是企业基层管理的基础,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提升职工队伍素质,首先要提升班组长队伍的素质。在制定我矿素质提升方案时,我们就明确提出:要致力于全面落实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分配、核算、教育等各项职能,努力建设一批安全稳定、生产有序、管理精细、素质优良、团结和谐、持续创新的新型班组,夯实队伍素质提升基础。工作中,我们本着优化班组长队伍、提升班组长素质的原则,制定了班组长任职条件,采取竞聘上岗和民主选 举两种形式,对班组长队伍进行了整顿,在此基础上,组织了新型班组建设知识培训班,确保班组长队伍素质不断适应工作的需要,以高素质的班组长队伍带出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三是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子工程”。我们注重发挥理念先导作用、宣传教育作用、亲情感染作用和管理规范作用“四个作用”,努力创建班组文化,着重培养班组群体的价值观和主人翁意识,总结提炼班组长及班组的愿景理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贯,营造良好的氛围,凝聚班组的力量,形成了强大合力。
通过新型班组建设的运行,职工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增强。班组长队伍稳定,促进了现场管理和矿井的健康发展。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努力打造特色更鲜明、成效更显著、更具有实践性的新型班组。
2007年12月23日
第五篇:完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 构建六类新型社区
完善社区建设工作机制 构建六类新型社区
社区就是人们集中居住和相互往来的生活区。我们立足满足人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引领社区建设工作,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到社区建设的每一项功能上,落实到社区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结合全区加速城市化进程,优化城乡结构布局调整的实际,围绕建设新型社区,对全区社区建设进行了六个定位。
一是建设服务型社区。社区工作的根本在服务,社区工作的生命力也在服务,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只有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才能带动社区建设各项内容协调发展,才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从社区居民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努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认真做好敬老、助残、优抚、家政、信息、中介、安全防范、卫生保健、社区保障等各类服务,真正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把发展社区服务与发展社区经济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各种经济成分进入社区领域,形成多种形式并存、有偿无偿结合、门类齐全、质量优良的社区服务网络。
二是建设平安型社区。社区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维护社区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社区、依靠社区,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和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经常性深入社区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及时排查和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创造社区祥和稳定的环境。
三是建设文化型社区。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是一个地区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提升地区形象的重要条件。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深入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大力开展居民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把社区建设成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阵地。
四是建设健康型社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把社区居民的健康作为社区管理的优先追求目标之一,采取政策的、环境的、服务的和资源的综合措施,不断促进社区成员健康。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广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居民健康意识。进一步建立完善传染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等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五是建设生态型社区。建立空气清新、卫生整洁、管理有序、安全文明、人居和谐的生态社区,是现代社区发展的方向。着力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社区居民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将生态理念渗透到生活习惯中去。大力开展社区绿化美化,通过庭院绿化、道路绿化、广场绿化、园林绿化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绿化,提高社区绿化率,为居民营造干净、整洁、卫生的居住环境。
六是建设保障型社区。切实把扩大社区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抓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创业意识和就业本领,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积极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尽可能多地满足社区人员的就业需求。加强对社区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实现社区建设六个定位目标,我们健全和完善了社区建设工作机制和体制,为构建服务型、平安型、文化型、健康型、生态型、保障型新型社区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一、建立领导机构,形成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
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和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区社区建设工作,研究制定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督促有关部门在社区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研究解决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对事关社区建设的全局性工作作出决策。
确定区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司法局、卫生局、文化局等三十个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协调办公室。建立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部署检查阶段性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
建立工作目标考核、群众评价和社会各界舆论评议相结合的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细化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形成规范、合理的目标考核体系,把社区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街道及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激发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大力推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服务是社区工作的核心。以政府主导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以市场化运作提供准公共服务产品,以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建设服务型社区,是今后社区建设的中心任务。结合实际,我们在五年规划中确定要搞好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区生活,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安全和环境共八项服务。在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排定任务,突出重点,坚持高标准,狠抓落实。
1、把做好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摆在首位。随着市场化的深度发展,各类职业的不稳定性将会更加突出,失业、待业人员将会是一个常态。因天灾人祸等因素,一些群众生活还会陷入困境。加强服务体制和机制建设,全力抓好就业服务工作。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各社区居委会建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配齐专职工作人员,健全就业服务的平台。
在稳定城镇低保、应保尽保管理的同时,下力量抓好农村低保扩面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低保和五保的支出列入财政的主要项目,努力达到应保尽保。
搭建乡镇、街道救助管理网络和工作平台,形成对困难群众救助的迅速反应机制。建起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全面启动农村大病医疗专项救助项目;在乡镇、街道陆续筹建经常性捐助站,使救助网络覆盖各个社区。切实做到对困难群众情况了解及时,救助迅速,效果明显。
2、把群众生活保障性服务当作大事来抓。着眼于满足居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努力提供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公共服务产品。按照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服务本地向服务大市场、从传统经营业态向现代经营业态转变的思路,充分抓住完善城乡规划布局的机遇,提高传统业态服务质量,构建起覆盖乡村、连锁经营的商业服务体系。
细致的抓好卫生服务。对已经覆盖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证服务质量。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运行机制,推进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协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机制,满足居民群众方便化、家庭化的卫生服务需求。
3、把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放在突出位置。从根本上讲,要实现改造人、提高人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体育事业。在城乡文化、教育、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建设一大批丰富居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场所,今后五年,重点加强硬件建设,到2008年,实现乡镇、街道的社区图书室全覆盖。到2010年,全区60%的社区建有体育小区,有条件的社区达到“五个一”标准。
4、把改善城乡环境作为主要工作目标。良好的环境是一个地区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群众最大的盼望。按照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管理规范有序的要求,加强城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各社区成立环境卫生工作委员会和社区志愿者保洁队伍,严格工作制度。会同环境治理相关单位,搞好社区绿化、美化、净化、垃圾分类处理、噪声及空气污染治理、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工作。为居民群众营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三、夯实基础,构建社区组织体系
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健全社区党建工作机制。逐步推进居民自治。在条件较好的社区进行居委会直接选举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扩大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完善居务公开制度和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制度,组织居民开展监督评价活动,推进居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大力培育社区民间组织。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对开办商业性社区服务项目的,有关部门依法简化审批手续。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办或合伙兴办社区服务项目。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
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和鼓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优化志愿人员结构,壮大志愿人员力量。成立区社区志愿者协会,指导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社会救助、优抚、助残、老年服务、再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