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化时代跨国犯罪处置的法律冲突论文.
全球化时代跨国犯罪处置的法律冲突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全球化时代跨国犯罪处置的法律冲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犯罪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件,也成为跨国犯罪可资利用的一种技术资源。其次,经济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因素,它在推进贸易空间扩大和形式多样、更为紧密的经济协作关系体制的同时,也为跨国犯罪提供了依附条件、可能形式,甚至国际犯罪本身就构成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经济样态。第三,全球化要求法律全球化进程和法律本土化进程的协调和融合,从而以犯罪定义、犯
摘要:跨国犯罪是全球化秩序的一种表现形态。当前,对跨国犯罪的处置突出存在着法律冲突理由,主要是刑事管辖权方面的法律冲突,法律定性和刑罚适用方面的冲突。各国在司法实践中,对跨国犯罪有权行使领土管辖权、国籍管辖权、保护管辖权和普遍管辖权,但在行使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法律冲突。另外,在犯罪定型和构成标准之刑法规定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经常使得跨国犯罪人规避法律、逃避罪责。
关键词:跨国犯罪全球化法律冲突
:A
一、全球化与跨国犯罪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为支撑,以经济全球化运动为先导,人类开始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不过,在吉登斯看来,全球化的本质并非为一个经济理由,“全球化实际上是关于空间和时间的转变。我把它界定为远距离行动。”[1] “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联系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2]这种判断无疑道及了全球化的实质,全球化概念所要表述的根本上就是一个社会关系和行为秩序的性质理由。在全球化时代,社会关系不再被限定于特定的地域空间范围,人类行为经常会在世界的另一端发生影响。
社会关系的全球式界定和人类行为的世界性影响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根本性质,不仅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领域得以深刻体现,犯罪理由也因循这一时代的秩序性质而日益凸显其国际化趋势,或者说,犯罪的国际化也是全球化秩序的一种构成成分。犯罪的国际化理由我们应当进行双向理解:它既是全球化秩序的一种状况,也是型构全球化秩序的一个因素,尽管它是一个消极因素。
对于全球化秩序的形成与跨国犯罪的增加之间的内在理论关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读解。首先,作为全球化进程之推进动力的交通、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扩大行为之作用范围和影响能量的同时,也促就了犯罪行为的国际性影响。它们不仅只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一类优越条件,也成为跨国犯罪可资利用的一种技术资源。其次,经济作为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因素,它在推进贸易空间扩大和形式多样、更为紧密的经济协作关系体制的同时,也为跨国犯罪提供了依附条件、可能形式,甚至国际犯罪本身就构成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经济样态。第三,全球化要求法律全球化进程和法律本土化进程的协调和融合,从而以犯罪定义、犯罪构成标准为根本题旨的“犯罪化”理论必将遭遇一个世界取向与民族法律文化认同的两难选择或法律融合理由。这样,全球化秩序也必定引发出一个地域性行为的国际“犯罪化”理由,本来属于民族国家地域内的非犯罪行为经常遭遇国际刑法上的“犯罪化”理由,在此,法律的全球化本身也制造了犯罪。
当前,跨国犯罪已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妨害了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也成了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理由。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毒品交易额每年高达500亿美元,同时大约有用于毒品交易的1000亿美元在国际金融系统中流通,近年来这一数字又以每年800-1000亿美元的数字增长[3]。在1968~1997年的30年间,全球发生的恐怖主义事件至少有1.36万起,平均每年约453起,造成的人身伤亡与财产损失难以记数。“9·11”事件以来,恐怖分子的打击目标也越来越多地选择普通民众,恐怖袭击的手段多为能产生轰动效应的自杀式人体炸弹。除了传统的恐怖犯罪方式,还有如政治性暗杀、绑架人质、劫持飞机、爆炸、纵火、施放毒气和广泛性投毒等,已经出现了生化恐怖主义、网络恐怖主义、金融恐怖主义、信息恐怖主义等新型恐怖主义。近年来,跨国有组织经济犯罪日益严重,尤其是贩毒与跨国秘密融资紧密联系,在形式上已形成共生关系。每年经过伦敦各大金融机构的洗钱数额已经达3000亿英镑[4]。当前,跨国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的跨国性流动、犯罪行动的国际性分工、犯罪收益的国际性转移以及作案手段的智能化发展的共同特点。面对这一状况,国际社会的应对措施却时常显得捉襟见肘,世界各国的刑事策略往往也存在滞后的现象。尤其是在对跨国犯罪的处置过程中,由于触及不同的法域,实施管辖和法律适用上往往存在矛盾与冲突,致使各国在对其惩治的力度和有效性上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有效惩治跨国犯罪已成为国际社会和理论界亟待应对的课题。当前,处置跨国犯罪遭遇到的突出理由是法律冲突,只有在有效解决法律冲突理由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国际刑事司法协作措施,有力遏制跨国犯罪。
二、处置跨国犯罪的法律冲突
全球化秩序必定地要求着法律的全球化,法律全球化首先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全球统一的法律制度框架的建构和完善。然而,在大量犯罪以跨国方式实施之时,却突出存在着处置跨国犯罪的法律规范冲突理由。所谓法律冲突(conflict of laws),是指内容相互歧异的不同国家的法律竞相要求对同一涉外法律关系实施管辖而形成的法律适用上的矛盾冲突状态。法律冲突广泛地存在于国际法律、区际法律、人际法律和时际法律等各类法律之中,它存在于私法领域,也存在于公法领域。在刑事管辖权方面、刑事实体法方面以及外法域刑事判决的效力即判决承认和执行方面等都存在法律冲突。法律冲突的实质是法律效力的抵触和法律适用时的冲突。法律冲突产生的最根本理由在于互异而独立的法域的法律对同一法律关系规定上的差异而又竞相要求适用本法域的法律。跨国犯罪之国际性犯罪特点和全球化趋势,往往要触及不同的法域,在处置过程中,实施管辖和法律适用上存在矛盾冲突是难免的,不可能一厢情愿地只根据本国的情况,做到既能维护本国主权,又能惩治犯罪,还要同时兼顾其它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情况,即要附条件地对外域法的效力予以承认。这无疑给跨国犯罪的处置带来了难度。当前,处置跨国犯罪的法律冲突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刑事管辖权方面的法律冲突
国际法中的刑事管辖权,就其性质来说,有国内法范围内的刑事管辖权和国际法范围内的刑事管辖权两种类型。跨国犯罪是“犯罪人非法进出两国或两国以上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5]跨国犯罪是国际性犯罪,但又是国内法作用上的犯罪,属于国内法管辖范围。各国在司法实践中,对跨国犯罪有权行使领土管辖权、国籍管辖权、保护管辖权和普遍管辖权。
按照领土管辖权原则,凡是发生在一国领土内的犯罪活动,不论犯罪行为人是哪国公民,都必须接受该国的法律管辖。从理论上说,外国人在一国犯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全球化时代跨国犯罪处置的法律冲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犯罪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犯罪、而另一国法律不认为构成犯罪的情况。第三,犯罪构成的认定标准差异明显。比如,虽然大多数国家都对贪污、受贿、行贿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各国对于这些犯罪的构成标准确立不尽相同。如美国法律规定:政府工作人员不能要求或鼓励外国政府及其代理人给价值100美元以上全球化时代跨国犯罪处置的法律冲突的礼品或奖品;而新加坡政府对官员收受礼品的规定,一切赠与的礼品都必须请示、上交,否则均被认定为构成犯罪;日本《刑法》规定:只要与职务有关,接受任何不正当的利益,都构成贿赂罪,不论其贿赂物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凡是能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的一切利益都应包含在内。第四,在对犯罪的量刑标准方面,各国之间也存在不少差异。以毒品犯罪为例,新加坡法律规定:凡贩卖15克海洛因或30克吗啡,30克海洛因200克大麻精,500克大麻或1200克鸦片的贩毒者处以极刑,贩卖的毒品低于上述数量的处30年的监禁及15下鞭刑。美国的禁毒法则规定:对毒品有关的刑事犯罪者,轻的判5至10年徒刑,重的判40年或无期徒刑;对贩毒走私者罚款200万至400万美元;对在距离学校1000英尺以内从事毒品犯罪者,刑罚加倍。相比较而言,荷兰、瑞士等国家禁毒法相对宽松。
在犯罪定型和构成标准之刑法规定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别,经常成为跨国犯罪人规避法律、逃避罪责的“制度资源”。正如鲍曼所言:“假如地方秩序的管理者太专横跋扈,令人憎恶,那么总是有可能求助于全球法则以更改地方制度和地方游戏规则。而且,如果地方上日子不好过,那当然可能移居它处。”[7]以2005年百余中国儿童在北欧被贩卖案为例,此案中,贩卖人口的一对华人夫妇已加入瑞典籍,从而其犯罪行为便有可能被判6—10年徒刑。因为在瑞典,人口走私罪的最高徒刑为6年,而人口贩卖罪的最高刑期是10年,这在瑞典均属于较严厉的处罚了。我国刑法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由此可见,这起案件若发生在中国,刑罚就会很重,因为它牵涉到的受害者都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和少年,是有组织的严重犯罪。各国刑法上关于量刑幅度规定的明显差异经常成为跨国犯罪人的利用条件。
全球化把整个世界连成了一体,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犯罪也有了全球化的趋势。因此,研究处置跨国犯罪的法律冲突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只有找到合理的处置策略才能对跨国犯罪进行有效的遏制。
参考文献:
[1] [英]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李惠斌,杨雪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2] [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56-57.[3] 王铮.办案规范指南——涉外刑事程序与刑事司法协助[M].群众出版社,1999:193.[4] 胡联合.试论当代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特点[J].社会科学战线.1999(5).[5] 赵永琛.跨国犯罪策略[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6] 刘旺洪.全球化:法律统一的范围和限度[J].金陵法律评论.2001(1).[7] [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郭国良,徐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122.责任编辑:琰柽
第二篇:浅议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冲突
目录
第一节 跨国银行破产的基本概念......................................2
一.何为跨国银行破产.............................................2
(一)跨国银行..............................................2
(二)跨国破产..............................................2
(三)跨国银行破产..........................................3 二.跨国银行破产的特殊性.........................................3
(一)跨国银行的特殊性......................................3
(二)跨国银行破产的特殊性..................................4
第二节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冲突........................................5
一.管辖权冲突之域外效力原则....................................5
(一)普遍性原则............................................6
(二)地域性原则............................................6
(三)新实用主义原则........................................7 二.单一实体原则与独立实体原则的冲突之破产财产界定原则...........8
(一)单一实体原则..........................................8
(二)独立实体原则..........................................9 三.法律适用冲突................................................10
(一)平等原则.............................................10
(二)栅栏原则.............................................10
(三)礼让原则.............................................10 第三节 解决跨国银行破产问题的方式.................................11 一.巴塞尔协议..................................................11 二.跨国届破产示范法............................................11 三.跨国银行破产的发展趋势......................................12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浅议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冲突
摘要:与一般企业甚至跨国公司的破产不同,国际银行破产具有很强的“公共敏感性”,因此常常伴随更多的监管干预。同时,大型金融集团的出现和并表监管原则的实施使得国际银行破产法与传统破产法所主张的地域性原则有着明显的法律冲突。这既包括管辖权冲突、单一实体制度与独立实体制度间的冲突,也包括法律适用上的冲突。针对上述冲突,我们应遵循国际合作、考虑银行破产特殊性、灵活与务实等原则,从法律礼让、国内破产体制的完善、国际合作与协调等层面寻求解决冲突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跨国银行破产 管辖权冲突 域外效力 单一实体 独立实体
伴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迅速渗透与扩张,跨国银行业在获得前所未有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极大风险,跨国银行破产倒闭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银行跨国破产问题也受到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但由于各国法律的显著差异、银行破产国际合作体制的缺乏以及银行业在各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跨国银行破产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破产所引发的一系列法律冲突问题。对此如缺乏足够的认识并加以有效地解决,那么它必将阻碍跨国银行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并进而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第一节 跨国银行破产的基本概念 一.何为跨国银行破产(一)跨国银行
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UNCTC)的定义,跨国银行是指至少五个不同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的银行。1 跨国银行的“跨国性”应符合四个标准:第一,经营战略跨国性,即在至少五个不同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第二,内部经营管理一体化,即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都接受同一决策机构的指导或控制;第三,各分支机构之间具有股权关系或其他经营关系;第四,组织机构法律性质跨国性,即必须是按照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设立的实体。2
而英国《银行家》杂志则以资本实力和开展大规模海外业务作为跨国银行的主要衡量指标,具体是指:第一,跨国银行的实际缴纳资本或普通股本和未公开的储备两部分之和必须在10亿美元以上; 第二,海外业务在全部业务中占有较大比例; 第三,必须在伦敦、东京、纽约三大国际金融中心设有分(子)行; 第四,开展国际融资业务; 第五,具有一定比例的海外工作人员。3
对比总结上述条件或特征,可以将跨国银行的概念归纳为跨国银行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从事国际货币信用经营,境外业务占有一定比例,并在一个决策机构下进行经营活动的银行。而“跨国性”则是跨国银行最大最重要的特征。
(二)跨国破产
跨国破产(Transnational bankruptcy/insolvency,international 12 岳彩申.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岳彩申.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3 杨鲁邦.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考[A].张恩照,冯国荣.“复关”与上海金融[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18 bankruptcy,cross-border insolvency),指破产人的财产、债权人或债务人位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所形成的的破产案件。4 这里既包含案件的客体(破产人财产)含涉外性,又包含主体(债权人或债务人)或内容(债权债务关系)的涉外性,这两类案件的法律性质不同,因此法律适用亦有不同,前者可能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在实体上有适用外国破产法的可能,后者适用国内破产法,在程序上会适用涉外诉讼的特别规定。
(三)跨国银行破产
综上对跨国银行和跨国破产的概念,可以将跨国银行破产作如下定义:跨国银行破产(Multinational bank insolvency,international bank insolvency,cross-bank insolvency),一般是指跨国银行总行的破产,当跨国银行的总行破产时,境外分支行作为跨国银行的一部分进人破产程序;但也可能在跨国银行的分支行出现危机后,分支行连同总行一起进入破产程序。二.跨国银行破产的特殊性
(一)跨国银行的特殊性
银行破产法律制度来源于银行的一般性理论和特殊性理论,银行的一般性说明银行如同其他企业一样优胜劣汰在市场竞争中退出,银行的特殊性则表明银行破产法律构建中必然存在着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殊规则,而作为影响力更为显著的跨国银行较之国内银行而言又具有其自身特有的性质。因此,研究跨国银行破产的特殊性对分析跨国银行破产的法律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银行相对于一般公司的特殊性
在一国经济中,银行业往往处于整个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相对于一般公司,其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银行业是一种公共性、社会学的产业,提供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产品;第二,银行是高负债企业,一旦发生挤兑,会把其推到濒临破产的窘地;第三,银行是国家货币政策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的稳定对于货币供给、宏观经济稳定以及宏观调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银行必须被置于监管之下,由银行破产所引发的强大的溢出效应会使整个国家甚至世界经济陷入巨大危机之中。
石静遐.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0 2.跨国银行相对于一般国内银行的特殊性
由跨国银行的定义可知,跨国银行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从事国际货币信用经营,境外业务占有一定比例,并在一个决策机构下进行经营活动的银行。这就奠定了跨国银行除了在国内业务上拥有一般国内银行的一些性质外,还拥有其他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业务复杂化,跨国银行的业务一般可分为母国对外国业务,外国机构对东道国当地业务,外国机构对第三国业务,具体的业务种类则更加复杂;第二,机构多样化,跨国银行的境外机构主要包括代理处、分行、子公司等;第三,存在特殊风险,跨国银行的风险因素及其特征与一般国内银行不同,除了国内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外,还面临国家风险、汇率风险和系统风险等。
(二)跨国银行破产的特殊性
1.跨国银行破产相对于一般跨国破产的特殊性
跨国破产与跨国银行破产密不可分,它们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跨国破产中遇到的问题、适用的法律及适用的合作方式也可能适用于跨国银行破产案件之中。但由于破产主体不同,跨国银行破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较之普通的跨国破产更为复杂。
第一,目的不同。跨国银行破产更注重增强公众信心,维护国内外金融体系稳定;
第二,关联度不同。跨国银行破产可能导致更大程度的行政权力介入,涉及政府、央行等;
第三,债权人的普遍性。跨国银行因为经营货币业务,跨国银行破产会通过支付系统把全球的银行连成一体,形成系统风险,由跨国银行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其债权人的普遍性;
第四,破产申请人的多样性。除了债权人债务人,银行监管机构也可作为破产申请人;
第五,法律适用的复杂性。对于跨国银行破产来说,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则。跨国银行破产时往往适用的法律有跨国公司破产一般原则、相关国家国内银行破产法律法规、各国跨国银行法。目前各国对银行破产的立法例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普通破产法对银行破产加以规制,以英国、俄联邦国家为代表;二是适用普通破产法,同时在银行法中作出特别规定,以德国、卢森堡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三是制定专门的银行破产法,以保加利亚、加拿大为代表。5 除银 5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行法、破产法外,银行破产还涉及到诸如公司法、民事诉讼等相关法律法规。2.跨国银行破产相对于一般国内银行破产的特殊性
第一,破产管辖的不确定性。跨国银行与一般国内银行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跨国性,跨国银行的特点决定其必定在两个以上国家经营,所以,跨国银行一旦破产会涉及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各国法院可以给予多种理由主张管辖,并其各自的管辖权标准也不同,由此导致跨国银行破产管辖权的不确定性。
第二,债权人跨国性。一般国内银行债权人集中于一国国内,而跨国银行由于其分布于至少两个国家,使得债权人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很强跨国性。
第三,破产极具破坏性。跨国银行由于其跨国这一基本特性使得它的破产与一般国内银行相比更具破坏性,由于债权人的跨国性导致破产的“传染力”更为强烈,跨国银行破产会通过支付系统把全球的银行连成一体,形成系统风险,波及面更广,影响更为深入,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极大威胁。第二节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冲突
如果某跨国银行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在破产清算中将面临如下一系列问题:破产程序应在哪国开始(母国或设有分行的其他国家),还是破产程序可以在银行从事经营的所有国家同时开始? 是否在所有拥有索偿权的当事人间实行银行资产的集中和分配,还是将资产和负债在各国基础上独立执行? 对破产案件有关实体问题是适用法院地法,还是外国法,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一国开始的破产程序及行政和司法决定能否在国外得到承认,其有无域外效力等等。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国际银行破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法律冲突。一.管辖权冲突之域外效力原则
破产案件由哪一国法律管辖,对破产案件的当事人极其重要。在当前国际银行破产案件中,由于既没有共同接受的原则来规范破产问题管辖权的行驶,也没有关于国际承认和在任何特定管辖权基础上进行的破产程序效力的原则,其结果是各国往往根据本国现状,依据本国的法律原则和观念来制定管辖权标准。一旦发生国际银行破产案件,这些内容各异的标准必然导致各国对案件管辖权的冲突。
这在1991 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BCCI)破产案中得到充分体现。TCCI 法国银行是注册总部位于开曼群岛的BCCI 海外有限公司的分行,主要营业地在巴黎,另外在法国几个城市设有代办处,巴黎商业法院(Tribunai of commerce)基于联系的标准对BCCI 法国银行开始破产程序。但BCCI 海外有限公司的清算人认为巴黎商业法院对该案没有管辖权,因而在法国提起了上诉。可法国上诉法 院认为巴黎商业法院行使管辖权是正确的,其主要理由是法国与债务人有充分的联系,从而阻止了外国破产管理人在法国开始破产程序。6
管辖权冲突涉及破产的域外效力。所谓破产的域外效力,主要是指破产程序构域外效力,它包括两打面的内容,即外围破产程序在本国的效力以及本国破产程序在域外的放力。普遍性原则与地域性原则是涉及这一问题的基本理论。
“公平地实现所有债权人对债务人破产财产的分配,是破产立法的宗旨所在,也是破产程序追求的目标。”7 所以,当跨国银行在其母国被宣告破产时,能否将该银行位于国外的财产归人破产财团,即该破产宣告是否具有域外效力,是处理跨国银行破产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普遍性原则与地域性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依据之一。
(一)普遍性原则(Universality)
普遍性原则,是指当母国当局对跨国银行宣告破产时,认为其破产宣告具有完全的域外效力,及于该银行在国内外的所有财产。也就是说,母国当局对整个破产程序享有管辖权,无论银行的财产位于何处,均应归人破产财产,由母国当局在破产程序中进行统一地管理和分配,而其他国家或地区(银行财产所在地)则协助搜集和管理银行在当地的财产,并将这些财产移交给破产主要程序中的破产管理人。
普遍性原则渊源于法国学者所主张的“破产之上再无破产”(faillite sur faillite ne vaut)或“一人一破产”的法律格言。其理论依据是:第一,债权人平等的原则,普遍性原则为债权人平等提供法律保护;第二,债务人财产统一原则,以“债务人的总财产为全部债权人的共同担保”8 为依据,保证财产的统一性;第三,债务人破产的普遍性,即破产行为应当涉及到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债务人无支付能力具有普遍效果。因此,普遍性原则的核心在于破产程序的统一性和破产宣告效力的扩张性。9
采用普遍性原则有利于公平公正对待所有债务人,提高了破产效率,降低了破产成本,确保债务人利益最大化,维护金融交易秩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遇到了阻碍,因为普遍性原则忽视了国家主权在解决跨国破产问题时的重要性,带有“乌托邦性质”,没有那个国家允许在未经自己同意的前提下,外国主权参与其境内的活动。
(二)地域性原则(Territoriality)
地域性原则认为,实施跨国破产管辖权是一国主权的行为,属于公法上的行 67 石静遐.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86-87 季立刚,张梦.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基本原则之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4(5):87 8 《法国民法典》第2092条和第2093条 9 罗士俐.论跨国银行破产程序的域外效力[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5):66 为,在没有征得本国同意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没有义务容忍他国在本国领土上实施与主权有关的行为;跨国银行母国当局所作的破产宣告仅在其境内有效,不能超越其主权管辖范围而及于银行财产所在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因此,”地域性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在破产法领域的具体适用,反映了国家主权原则的内在精神。” 10
地域性原则的优势在于有利于保护本国债权人的利益,维护本国经济秩序。地域性原则采取本国法律来规范,避免了外国破产程序对本国债权人利益的损失,进而保障本国的交易安全,维护本国的经济秩序。但地域性原则在实质上违背了金融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规律,国家主权的密闭性使得破产程序复杂化,增加了破产成本,难以保证债权人利益最大化。
(三)新实用主义原则(New Pragmatism)
新实用主义立足于“普遍性原则”,又为各国在其司法实践中拒绝其他国家的破产程序留有余地,即继承地域性原则的部分特质,发展出修正普遍性原则(Modified Universality)、合作地域性原则(Cooperative Territoriality)和附属破产(Secondary Bankruptcy)三种理论。
“修正普遍性原则”是指接受母国法院对东道国财产进行域外管辖、同意在母国法院进行单一程序中对全球范围内的财产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赋予东道国法院一定的裁量权。从国内法看,对普遍性原则的限制和保留,使本国法院在考虑是否承认外国破产程序时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私法审查避免了本国债权人利益或本国利益在国外破产程序中收到损害。从外国法角度,限制和保留条款是外国法院拒绝对本国程序予以承认的利器,它促进外国法院谨慎处理破产案件。11
“合作的地域性原则”是指一国的破产法院有权将位于本国境内的外国债务人的财产视为同一独立财产,并对其进行管理和分配。据此,当债务人的财产存在于多个国家,各个国家将同时启动针对位于本国境内的财产的破产程序。这些程序彼此平行,并没有所滑的“主程序”与“附属程序”(或是“辅助程序”)之分。所谓“合作”,往往是各法域之间以公约或条约的形式,寻求对“外逃资产”的控制;或者鼓励在破产财产管理人之间进行有益的、互利的合作。12从功能上看,“合作的地域性原则”有利于缓解各国在跨国破产问题上所产生的冲突,减少适用外国法律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简化了跨国交易的程序。
“附属破产”是普遍性原则和地域性原则折衷的产物,一方面,考虑到根据本国法律享有优先权的债权人在参加外国进行的破产清算程序时,可能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即他们的优先权在外国所进行的主程序中可能得不到承认和保护,于 1011 石静遐.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6 季立刚.跨国银行破产域外效力的冲突与协调[J].上海金融,2006(5):66 12 季立刚.跨国银行破产域外效力的冲突与协调[J].上海金融,2006(5):67 是启动附属破产程序的法院将根据本国法律,将债务人在本国的财产首先对本国享有优先权的债权人进行清偿;另一方面,叉会将剩余财产移交主程序,由母国法院根据该国的法律进行破产分配。与“修正的普遍性原则”相比,“附属破产”更接近于“地域性原则”。13
新实用主义原则一方面反映了各国对本国利益保护的本能;另一方面又使各国在处理跨国银行破产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务实。它主张在地域性原则与普遍性原则之间寻求一种既保护本国债权人利益,又便利国际合作的方案。
“管辖权问题是国际银行破产程序中最基本的问题,各国为保护本国当事人及其所属国利益都竞相争夺,这不仅导致管辖权的冲突,而且还很可能影响银行破产所适用的法律与程序,以及破产程序在国外的承认与执行等诸多问题,从而引发进一步的冲突。”14
二.单一实体原则与独立实体原则的冲突之破产财产界定原则
跨国银行破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债权,而实现债权主要依靠可供清偿的财产,于是对于破产财产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各国的法律不同,对跨国银行破产中破产财产的范围的界定就不同,从而导致处于不同国家的分行的债权人受偿比例不同,因此,对跨国银行破产财产的界定尤为重要。
对于跨国银行破产财产的界定,国际上有两种原则:单一实体原则和独立实体原则。
(一)单一实体原则(Single-entity doctrine)
单一实体原则是指外国银行在其境内所设立的分支机构,并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该银行(包括总行和全球范围内的所有分支结构)将被视为单一法人。一旦跨国银行的总行在其母国被宣告破产,作为跨国银行一部分的分支机构也随之关闭,银行母国当局将以单一程序对包括分支机构在内的整个银行进行破产清算。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债权人(包括总行的债权人和分支机构的债权人)都可以在银行母国当局所进行的破产程序中申报债权,并获得以公平地对待。15
单一实体原则蕴含国民待遇理念16,它的理论依据是无差别待遇原则,跨国银行的总行和分行的所有财产都可以作为跨国银行破产的财产,所有权利主张都是平等的。
采用单一实体原则有利于公平对待处于同一顺位的债权人,有利于清算价值最大化,债权人受偿最大化,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但由于目前缺 1314 季立刚.跨国银行破产域外效力的冲突与协调[J].上海金融,2006(5):67 李仁真,程吉生.国际银行破产法律冲突的若干问题研究[EB/OL].法律教育网,2008-11-30 15 季立刚,张梦.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基本原则之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4(5):87 16 黄瑞羊,田万顺.论跨国银行破产的单一实体原则[EB/OL].河南法院网,2005-03-15 乏普遍认可的有关跨国银行破产方面的国际规范,一般情况下各国会首先考虑本国债权人权益的保护问题,即本国债权人在他国破产程序中获得类似于本国破产程序中的同等保护。
(二)独立实体原则(Separate-entity doctrine)
独立实体原则是指任何银行在其境内设立赢利性的分支机构或办事处,都将被视为独立的公司法人。一旦该银行在母国被宣告破产,其有权对位于本国(本地区)境内的分支机构进行独立的破产清算,以该分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或本国(本地区)境内的财产(具体视该国家或地区的破产宣告是否具有域外效力而定)实现债权人的清偿请求,从而排除银行其他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参加在其境内所进行的破产清算程序。
独立实体原则侧重于以地域标准对跨国银行的财产进行分割以维护本国债权人利益。
一家跨国银行很可能既在实行独立制度的国家设有分支机构,也在实行单一实体制度的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因此,单一实体制度和独立实体制度所引起的法律冲突是明显的。
同样在BCCI破产案中,美国采取独立实体制度,卢森堡和英国则实行单一实体制度。其结果是,BCCI 美国分支机构的债权人在该分支机构的资产以及该银行美国资产的清偿中拥有优先权,其他债权人不能申请参加清算,其他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的资产不具有优先受偿权。而在英国,银行任何一家分支机构的任何一个债权人都有权参加银行的清算。而且英国在银行清算中还实施了“财产混同”原则,以防止债权人参加一个以上的清算程序,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中国在此案中采取“栅栏原则”,即严格的地域性原则与独立实体原则,中国债权人并未参与BCCI的全球清算程序。中国银行深圳分行作为BCCI深圳分行最大的债权人向深圳中院提起破产申请,要求BCCI深圳分行进入破产程序,偿还债务。深圳中院根据债权人申请,冻结BCCI深圳分行位于中国的财产。BCCI深圳分行总资产大约2000万美元,负债高达8000万美元,债权人受偿比例约为25%。
由此可见,在单一实体制度下,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债权人都有权在清算中要求清偿。这会使监管当局对银行的某一分支机构实行监管限定,“并不能像采取独立实体制度的国家那样提高当地分支机构债权人的清偿率,但这种限定有助于增加银行全体债权人受偿的资产总量”18。在独立实体制度下,“监管限定将导致东道国监管当局要求将资产转移到分支机构(从母国或其他地方),以保护那一分支机构债权人的利益”19。但母国的监管当局却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这意味着 171817 季立刚,张梦.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基本原则之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4(5):87 李仁真,程吉生.国际银行破产法律冲突的若干问题研究[EB/OL].法律教育网,2008-11-30 19 李仁真,程吉生.国际银行破产法律冲突的若干问题研究[EB/OL].法律教育网,2008-11-30 支持银行总体负责的资产减少。当银行进行清算时,对世界各地的其他债权人而言,清偿率将降低。三.法律适用冲突
由于各国法律制度的差异,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将产生不同的后果,直接影响当事人利益的实现,因而法律适用在破产案件中是一个重要且敏感的问题。在解决跨国银行破产问题缺乏国际统一成文规定的情况下,目前存在三种解决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适用的方式:平等原则、栅栏原则和礼让原则。
(一)平等原则(The Pari Passu Principle)
平等原则是指处于同一序位的所有债权人必须得到同等对待,没有任何债权人仅仅因为其国籍或交易对象的不同就差别对待其他债权人。所有的请求均得以平等对待,不得利用发起国的优势使任何他国债权人收到不平等待遇。20
跨国银行破产涉及程序不同以及法律适用上的差异都会影响债权人的资产分配,使平等原则执行的难度很大。
(二)栅栏原则(Ring-fencing)
栅栏原则,也称“监管限定”,即执行严格的地域标准,在跨国银行破产清算过程中,将跨国银行的分支机构作为独立实体对待,使得跨国银行东道国分支机构的债权人比该国以外的债权人受到优待。21 1991年BCCI破产时,纽约及加利福尼亚的银行监管当局以“监管限定”为由,“拒绝将国际信用商业银行在美国境内的分支机构的资产纳入境外主要破产程序中进行清算,使得美国债权人的破产债权在这一震惊世界的跨国银行破产案件中获得悉数偿付。”22
栅栏原则的建立能使更多的资产留在本法域内,加速跨国银行破产程序的进程,但与平等原则相悖。
(三)礼让原则(Comity)
解决跨境破产问题以对他国法律的尊重以及采纳礼让原则为指导原则。礼让原则是指一国基于国际义务与便利以及保护本国利益的考虑,在其领土内对另一国的立法、司法以及行政行为的一种承认。礼让原则实质上就是对外国司法裁决的承认以及国际合作,法院首先要确认当地的债券人在国外破产程序中是否可以主张请求,保证当地债权人在国外与国内受到同样的保证。23 但目前国际上尚无承认外国破产判决的国际条约。
2021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22 季立刚,张梦.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基本原则之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4(5):88 23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第三节 解决跨国银行破产问题的方式
解决跨国银行破产必须考虑国家利益,包含以有序、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每个国家都不会在主权方面作出任何让步,故而应当在相互尊重和利益共享的原则基础上解决问题。礼让原则就是符合这一标准的一种方式。相互礼让有助于顺利开展合作,总资产的增加,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每一国可掌控的资产总数也在相应增加。只要各国建立相互合作的基础,承认外国行政、司法部门相关措施的域内效力,国际合作解决跨国银行破产问题也会取得长足进步。
但是由于跨国银行破产极端复杂,不仅涵盖多个法律,还涉及不同机构,建立国际合作需要国际协调,巴塞尔协议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跨国届破产示范法都是值得借鉴的。一.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的一系列文件和准则,直接针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对有效的建议措施,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为国际惯例。有关跨国银行的监管原则也就成为跨国银行破产过程中各国监管机构共同合作的前提。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建立了充分监管和综合监管原则,吸收了并表监管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划分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责任”24。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没有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能够逃避监管,而且这种监管应当充分;二是母国监管当局与东道国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交流;三是清偿能力的监管,即分行的清偿能力由母国当局监管。”25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则集中体现了以往巴塞尔文件中的原则精神,“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视角的风险监管原则框架体系”。26
二.跨国届破产示范法(UNCITRAL Model Law on Cross-border Insolvency)
《跨国界破产示范法》的目的在于为处理跨国界破产案件提供有效机制,它注意到“跨国界贸易和投资增加,企业和个人资产分散于多国的情况因而日增,资产散布于多国的债务人一旦成为破产程序的对象,在监管破产债务人的资产和事务方面往往亟需进行跨国界合作和协调,许多国家缺乏可进行或促进有效的跨国界协调和合作的法律框架,而公平和国际协调的跨国界破产示范法,将有助于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协助各国使其跨国界破产立法现代化。”27 2425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周仲飞,郑辉.银行法原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215-216 26 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27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跨国界破产示范法[EB/OL].智库·百科,2014-06-20 三.跨国银行破产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银行破产将推动国际合作的进步,制定统一的国际破产法是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保障全世界债权人平等受偿权利、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也应当以礼让原则为基础,在立法与实践中吸收巴塞尔协议和跨国界破产示范法中的基本原则与规则,加强与其他国家银行监管机构的合作与信息共享,积极参与有关跨国银行破产的国际会议,签订、加入相关国际条约,补充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我国金融业的有序、健康、稳定发展。结语
跨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充分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和各国间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全球经济甚至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表现。因此建立完善跨国银行破产制度有利于推动全球银行金融业的稳健发展,世界各国有必要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将礼让原则灵活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去,积极缔结国际合作条约,遵循跨国银行破产的基本原理,注重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对于降低系统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静遐.跨国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岳彩申.跨国银行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周仲飞,郑辉.银行法原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张继红.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5]艾娃·胡普凯斯著,季立刚译.比较视野中的银行破产法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杨鲁邦.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战略思考[A].张恩照,冯国荣.“复关”与上海金融[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季立刚,张梦.跨国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基本原则之探讨[J].政治与法律,2004(5)
[8]季立刚.跨国银行破产域外效力的冲突与协调[J].上海金融,2006(5)[9]罗士俐.论跨国银行破产程序的域外效力[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5)
[10]张继红,孙晋芳.跨国银行破产的法律适用原则探究[J].经济特区,2007(12)[11]范俊仕.试论跨国银行的法律监管[J].广西金融研究,2006(11)
[12]朱龙云.跨国银行破产的法律冲突与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3]杨悦莹.跨国破产的管辖权问题[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 [14]于文娟.跨国破产管辖权冲突及其解决途径[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15]王佐发.跨国破产的法律冲突与法律适用[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4 [16]李苗.跨国银行破产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07 [17]李仁真,程吉生.国际银行破产法律冲突的若干问题研究[EB/OL].法律教育网,2008-11-30 [18]黄瑞羊,田万顺.论跨国银行破产的单一实体原则[EB/OL].河南法院网,2005-03-15 [19]跨国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EB/OL].豆丁网,2011-08-01 [20]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跨国界破产示范法[EB/OL].智库·百科,2014-06-20
第三篇:法律冲突论文:法律冲突 区际法律冲突 反垄断法 协调
法律冲突论文:论中国反垄断法的区际冲突与协调
【中文摘要】中国原本是一个单法域国家,不存在区际法律冲突,自然也不存在反垄断法的区际冲突。但是,随着中国先后于1997年和1999年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中国将成为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系、四个法域”的国家。根据中国现行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制度50年基本不变,这不仅使得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由此产生,而且使得反垄断法区际冲突作为我国区际法律冲突的一种特定情形也由此产生。中国这种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区际法律冲突,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区际法律冲突相比都要复杂得多。因为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既有相同社会制度的区际法律冲突,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区际法律冲突是如此,又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区际法律冲突,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之间的法律冲突即如此。反垄断法区际冲突严重制约着我国不同法域间在反垄断行为方面的协作与互助,也不利于我国两岸三地经济的协同、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因此,研究中国反垄断法的区际冲突与协助问题,探寻中国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解决原则、路径和具体方法,不仅对中国两岸三地经济的协调、...【英文摘要】China originally is a country of one
Territorial Legal Unit.There is no interregional conflict of
laws, also does not exist interregional conflict of antitrust law.But, China including Taiwan will become a country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ree law four jurisdictions, since that China’s resumption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and Macau in 1997 and 1999.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basic laws of Hong Kong and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don’t implem...【关键词】法律冲突 区际法律冲突 反垄断法 协调
【英文关键词】The Conflict of Laws interregional conflict of laws Anti-monopoly law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论中国反垄断法的区际冲突与协调4-612-18
Abstract6-7
引言10-1
2中文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1.法律
3.(一)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源起12-1
5冲突的含义12-132.反垄断法律冲突的产生13-1
4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产生14-15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5-18现18-24
(二)研究反垄断法区际冲突
二、中国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主要表
1.(一)反垄断立法方面的区际冲突18-
212.台湾地区合并立法模式
大陆地区分别立法模式1919-20
3.香港、澳门地区分散立法模式20-21(二)反
垄断法司法方面的区际冲突21-22(三)反垄断执法方面的区
际冲突22-24规定22-23机构2323-2424-3424-27
1.大陆和台湾地区对反垄断执法有明确的法律2.香港地区仅在个别行业中单独设立反垄断执法3.澳门地区未明确规定反垄断设立执法机构
三、美国和欧共体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立法与实践(一)美国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立法与实践1.美国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24-2
53.美国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解决
2.美国反
垄断法概况2525-2727-
31(二)欧共体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立法与实践1.欧共体与成员国之间的关系27-29
2.欧共
体竞争法的产生29-30突与协调30-31经验启示31-34域的垄断行为31-32决竞争的冲突32-34途径34-4234-3635
3.欧共体竞争法与成员国竞争法的冲
(三)美国、欧共体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1.美国——利用宪法性法律制度规制不同法
2.欧共体运用高度统一的一体化进程解
四、中国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原则和
(一)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应当遵循的原则1.“一国两制”原则34-3
52.实事求是原则4.尊重公共秩(二)解决反垄断
3.公平对待、平等互利原则35-36
序和保障各法域正常的民商事交往原则36法区际冲突的基本途径36-42际冲突的主要方式36-37想37-3942-43
1.现阶段解决中国反垄断法区2.未来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设
结语
3.个别问题特殊解决39-42参考文献43-46
致谢46
第四篇:浅谈英国对跨国洗钱的法律控制论文_浅谈英国对跨国洗钱的法律控制论文
由于特定的环境及其在世界金融业的特殊地位,英国曾成为洗钱者纷至沓来的洗钱中心,也成为采取法律手段对洗钱进行控制的国家。在洗钱已成为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的今天,探讨英国控制洗钱的法律机制,对于构建有效遏制跨国洗钱的国内和国际法律机制具有极其现实意义。
一、英国反洗钱立法的历史背景 所谓洗钱(money laundering),通常是指隐瞒犯罪收益并将该收益伪装起来使之看起来合法的活动及其过程。由于将犯罪收益称为“脏钱”、“黑钱”,对犯罪收益进行清洗使之披上合法外衣的活动就被称为洗钱。洗钱作为一种社会恶行,并不是本世纪才出现的问题。但现代洗钱的技术和手段纷繁复杂,洗钱者还利用国际金融系统进行跨国洗钱。因为在国际范围内,犯罪收益可以被更有效地隐瞒或掩饰,而法律控制则相对困难。洗钱与跨国犯罪和有组织犯罪交织在一起,并成为维持跨国犯罪和有组织犯罪活动的“生命线”。正是通过洗钱,犯罪收益得以逃避没收,从而使犯罪组织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去与合法的社会抗衡。清洗过的犯罪收益被用于维持犯罪组织的运转、贿赂和腐蚀有关的官员、向重要的机构和合法的企业渗透,以有利于继续进行犯罪活动,进而获得更多的犯罪收益。在跨国犯罪和有组织犯罪活动中,犯罪收益的转移已成为一个“关键点”。犯罪者为了使犯罪收益不被没收并逃避法律的制裁,频繁进行跨国洗钱活动。有关资料证明,犯罪收益的洗钱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而不再限于犯罪收益所产生的国家。跨国洗钱已成为现代洗钱活动,特别是80年代以来洗钱活动的一个突出特征。英国曾被洗钱者视为最有吸引力的国家。洗钱者认为,英国的金融机构以及这些机构在境外具有的设施,可以对任何国际商人提供完整系列的服务;英国的律师、会计师、银行家、金融家对于询问客户的问题具有完全的处理权;英国松散的财税规章结构可以被国际金融犯罪者所利用。一些臭名昭著的国际犯罪集团在70年代开始将伦敦作为国际洗钱网络中最重要的联系环节,例如坎特雷塔家族1975年在伦敦建立了他们的洗钱部门,该家族曾是使毒品从加拿大进入美国的最大的毒品贩运集团。这些犯罪集团将英国作为新的洗钱中心,除了看中上述因素外,与英国70年代的政治、经济环境,特别是金融政策密切相关。洗钱业在英国的泛滥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以毒品贩运为例,自坎特雷塔家族1975年在伦敦建立了他们的洗钱部门后,10年内,进入英国被海关扣押的毒品增加了10倍,而已知的瘾君子人数每年增加25%。〔1〕以欺诈为例,伦敦一度成为欧洲的“欺诈之都”。最典型例子是奎因所进行的欺诈活动。奎因原是一个美国的证券律师,其在80年代和许多犯罪成员一起进入伦敦,以诸如证券管理服务、金融有限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名义进行欺诈。上述“公司”不仅进行欺诈,其本身也成为清洗犯罪收益的一种工具。利用名目繁多的“公司”进行欺诈,仅1987—1988年,从投资者手中骗取的金额高达2亿美元。外国犯罪者所欺诈的“脏钱”经过清洗后流出英国,而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仅是毫无价值的废纸。洗钱给英国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促使英国政府对洗钱采取措施,而英国已有的法律远远不能适应反洗钱的需要,英国有关的司法实践尖锐地反映了这一问题。英国1971年曾制定滥用麻醉品法令,按照该法令,法院可以发布命令对与犯罪有关的任何物品进行没收。但是,在涉及到犯罪者将犯罪所得通过洗钱的方式转换成在法国和瑞士的银行帐户的情况时,法院是否可以针对银行帐户发布没收命令则有不同看法。有人指出,法令的规定并不明确,有必要制定专门处理没收与犯罪有关的财产的法律。因此,必须对有关法律进行改革,使之能有效地预防和惩治洗钱这种新的复杂的犯罪活动,并能够追查和没收通过洗钱转换成其他形式的犯罪所得。〔2〕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反洗钱的行动也对英国产生重大影响。1988年在维也纳通过的《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有关跨国洗钱的法律控制的国际公约。公约所确立的关于毒品洗钱的定义,关于预防、禁止和惩治毒品洗钱的国际合作的框架,关于将金融体制纳入控制跨国洗钱网络的规定,对于英国采取反洗钱措施具有重大的影响。英国作为欧洲理事会以及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上述区域性国际组织采取的反洗钱行动,特别是欧洲理事会《关于洗钱、追查、扣押以及没收犯罪收益的国际公约》,欧洲共同体理事会《关 于防止金融系统洗钱的指令》对英国的反洗钱措施具有直接的影响。〔 3〕
二、英国遏制洗钱犯罪的主要法规
(一)《1986年毒品犯罪贩运法令》 在英国,《1986年的毒品贩运犯罪法令》首先将与毒品有关的犯罪收益的洗钱规定为犯罪。该法令第24节明确列举了构成毒品洗钱犯罪即“协助他人保持毒品贩运的利益”的行为。第24节列举的洗钱行为包括:(a)通过隐瞒毒品贩运的收益,将毒品贩运的收益移出管辖,或将毒品贩运的收益转移给被提名者,使毒品贩运者能够保持或行使对于毒品贩运收益的控制;(b)为了毒品贩运者自由支配资金而使用毒品贩运的收益;(c)为了毒品贩运者的直接利益,使用毒品犯罪的收益,通过投资的方式去取得财产。〔4〕对这种犯罪行为的惩罚可判处14 年的有期徒刑。针对毒品犯罪收益通过洗钱的方式加以转换给没收带来的问题,1986年法令将替代没收和价值没收作为没收财产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的遏制跨国洗钱,1986年法令还对没收犯罪收益的国际合作问题进行了规定。根据法令的规定,如果英国和其他国家订有正式协定,英国法院可以去实施外国的没收法令,可以采取临时措施去冻结毒品贩运者的财产以便最终予以没收。
(二)《1990年刑事司法(国际合作)法令》 1988年联合国禁毒公约的签署与生效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社会在控制毒品洗钱方面的国际合作。英国的《1990年刑事司法(国际合作)法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的。要在控制毒品洗钱方面进行国际合作,首先必须在国内法中将毒品洗钱规定为刑事犯罪,这是有效进行国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公约明确规定,各缔约国应采取可能必要的措施将毒品洗钱确定为其国内法中的刑事犯罪。〔5 〕 根据公约的规定,1990年刑事司法国际合作法令第14节确立了隐瞒或转移毒品贩运收益罪。隐瞒或转移毒品贩运收益罪包括隐瞒或转移自己的毒品贩运收益罪、隐瞒或转移他人的毒品贩运收益罪以及取得他人的毒品贩运收益罪。与1986年毒品贩运犯罪法令关于毒品洗钱罪的定义相比,1990年法令关于毒品洗钱罪的定义强调“隐瞒或掩饰”毒品贩运收益这一基本特征,并指出隐瞒或掩饰毒品犯罪收益包括隐瞒或掩饰毒品犯罪收益的性质、来源、所在地、处置、移动、相关的权利或所有权。〔6〕1990 年法令的这些关键用语来自1988年联合国禁毒公约。1990年法令关于毒品洗钱罪的重新定义有利于英国和其他国家在控制毒品洗钱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根据联合国禁毒公约对缔约国在没收毒品贩运犯罪收益方面提出的国际合作要求,1990年法令对于没收犯罪收益的国际合作问题,包括在采取识别、追查、冻结或扣押犯罪收益等临时措施方面进行国际合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规定。根据法令的规定,英国可以实施外国的没收令,只要该没收令所针对的犯罪行为与英国法中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相类似。由于1990年法令关于毒品洗钱罪的概念已按照联合国禁毒公约的规定重新定义,因此,凡外国发出的没收令所针对的毒品洗钱犯罪属于联合国禁毒公约所规定的毒品洗钱罪的范围,英国就可以依法予以合作。根据法令的规定,如果英国的海关官员或警察有合理的理由怀疑进出英国的现金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毒品贩运的收益,他们可以扣留这笔现金。法令还注意到对第三方权利的保护问题。当财产被依法扣押时,对该财产具有利益的第三方应获得通知。
(三)《1993年刑事司法令》 1990年欧洲理事会防止洗钱的指令作为欧共体所采取的立法措施推动了英国反洗钱立法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指令的规定,成员国应在其管辖范围内采取措施确保禁止指令所定义的洗钱,确保信贷和金融机构在某些情况下识别客户和保存可疑交易的记录,并使指令的规定扩大适用于可能被用于进行洗钱活动的信贷和金融机构以外的其他行业。1993年刑事司法令是履行指令要求的产物。1993年刑事司法令对已有的反洗钱立法进行了补充,规定了一些新的洗钱犯罪。关于洗钱犯罪的规定构成1993年法令的重要部分。在16节至19节“毒品贩运犯罪”中确立了新的毒品洗钱犯罪,例如取得来自毒品贩运的财产罪,并将其增加到1986年毒品贩运法令第23节A。根据法令的规定,一个人如果知道某一财产是
他人的毒品贩运的收益,或知道某一财产全部或部分、直接和间接地相当于他人的毒品贩运的收益,他取得、拥有或使用那一财产构成犯罪。对这种犯罪行为的惩罚可判处14年的有期徒刑。这一规定对于遏制洗钱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跨国犯毒集团的上层人物很少进行具体的毒品交易活动,但他们控制了从毒品贩运中所获得的巨额利润,他们与毒品贩运的非法收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将取得、拥有或使用毒品贩运的非法收益规定为洗钱犯罪,有可能对享用毒品贩运巨额收益的国际贩毒集团的上层人物绳之以法,从而有力地打击有组织犯罪和跨国洗钱活动。〔7〕 1993年法令确立的另一新的毒品洗钱犯罪增加到1986年毒品贩运法令第26节B。根据法令的规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律师和会计师在其工作中,如果知道或怀疑他人从事毒品洗钱,其没有将上述信息在合理的期限内及时披露给有关人员可构成犯罪。对这种犯罪行为的惩罚可判处5年的有期徒刑。这一规定对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律师和会计师加于一个新的“披露信息”的义务。同时,还明确规定这种依法的披露不构成对任何保密义务的违反,因而不涉及任何责任。这种披露免责的规定有助于披露义务的履行。上述有关披露义务以及依法披露免责的规定,反映了英国对传统的不披露原则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以使金融机构以及有关行业在反洗钱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法令明确规定私营部门的有关人员在反洗钱中与政府合作的义务,并用刑法手段保证这种义务的履行。实践证明,这一规定对于预防和惩治洗钱将有独特的作用。如上所述,洗钱者利用了传统的不披露原则和客户隐私原则疯狂进行洗钱和其他欺诈活动。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法律原则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反洗钱这种新的情势的需要。这种改革,不仅可以使政府部门及时了解有关毒品洗钱交易以及从事毒品洗钱交易的嫌疑人的有关信息,从而有利于对毒品洗钱的预防和惩治,发挥金融机构在反洗钱中的预防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维护金融机构自身的利益。因为犯罪者除了利用金融机构进行洗钱活动,还以金融机构本身作为欺诈对象,这不仅直接损害了金融机构的信誉,还使金融机构遭受直接的经济损失。1993年法令规定的另一新的犯罪“泄露信息罪”增加到1986年法令第26节C。根据法令的规定,如果一个人知道或怀疑警察正在进行或要进行与毒品洗钱有关的调查,或者一个人知道或怀疑有关的信息根据该法令的要求已被披露给警察或法定的有关人员,该人将上述信息或有可能损害调查的其他事项泄露给他人,可构成犯罪。对这种犯罪的惩罚可判处5年的有期徒刑。这一规定对于确保毒品洗钱调查的顺利进行,防止被清洗的犯罪收益的转移,防止犯罪嫌疑人采取反调查措施,预防和惩治洗钱犯罪具有重要作用。〔8〕 1993年法令在29节到34节“犯罪行为的收益”中对毒品洗钱以外的其他洗钱犯罪进行了进一步规定,以便对其他刑事犯罪收益的洗钱进行起诉。法令规定的一个新的洗钱犯罪即“协助他人保存犯罪行为的利益”增加到1988年刑事司法令第93节。根据该法令的规定,犯罪行为被定义为任何基于指控应审理的行为,这在英国法中实际上涵盖了所有严重的刑事犯罪。针对跨国洗钱所具有的国际因素,第93节A(7)特别指出了当犯罪所得来自在英国以外所进行的犯罪行为时,如何适用该法令的问题。根据该项规定如果某一行为发生在英国属于犯罪行为,这种行为属于该法令所涵盖的犯罪行为。这项规定对于英国控制跨国洗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英国作为一个洗钱中心,大量的脏钱来自在他国进行的犯罪行为或在多个国家间进行的跨国犯罪行为,要有效地控制洗钱,就必须对来自他国的犯罪所得的洗钱活动也纳入法律控制的范围。根据第93节A的规定,如果一个人知道或怀疑他人从事犯罪行为或从犯罪行为中受益,通过安排,使他人保持或实行对于犯罪行为收益的控制,即构成犯罪。因此,一个英国的财经顾问,在知道某一客户的部分资金来自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的涉及内部交易的欺诈性股份交易所得的情况下,为该客户提供咨询用上述资金去建立一个海外信托基金,即构成93节A(7)所规定的犯罪。因为,该财经顾问知道客户的部分资金是“赃钱”,尽管这些赃钱来自在英国管辖之外的犯罪所得,但由于“内部交易”在英国也是一种犯罪行为,因此符合93节A(7)的规定。此外,该财经顾问所提供的咨询构成一个使他人保持或实行对犯罪收益进行控制的安排,因此,该财经顾问构成了犯罪。上述规定使得所有犯罪者,而不仅仅是毒品贩运者享受其犯罪成果更加困难。上述规定对于在英国深入开展
反洗钱斗争以及控制其他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英国泛滥的洗钱活动,并不仅限于毒品洗钱。在实践中,毒品洗钱和其他犯罪收益的洗钱往往交织在一起,有组织犯罪不仅进行毒品贩运和毒品洗钱,也进行其他犯罪活动和其他犯罪收益的洗钱。如果只对毒品洗钱加以禁止,而对其他犯罪收益的洗钱不加以禁止,不仅不利于国内反洗钱措施的实施,也不利于反洗钱的国际合作的进行。因此,要对洗钱进行有效的法律控制,并有效地打击其他犯罪活动,就必须将反洗钱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扩大到毒品洗钱以外的领域。1993年法令确立的又一新的犯罪——隐瞒或转移犯罪行为收益罪,包括隐瞒或转移犯罪者本人通过犯罪活动获得的犯罪收益以及隐瞒或转移他人通过犯罪活动获得的犯罪收益。对上述犯罪的惩罚可判处14年的有期徒刑或处以罚金或两者并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法令明确规定,就隐瞒或转移财产而言,包括隐瞒或掩饰该财产的性质、来源、所在地、处置、移动、相关的权利或所有权。上述规定对于防止和惩治隐瞒或掩饰来自英国以外的属于犯罪行为收益的财产以及将属于犯罪行为收益的财产转移出英国,对于防止和惩治犯罪者将英国作为离岸银行体制以及在英国外建立离岸实体进行洗钱活动,从而对于控制跨国洗钱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上述规定,当律师、会计师、财经顾问以及有关人员建立或帮助建立了一个离岸公司,这个公司随后被用来转移财产时,建立或帮助建立这个公司的有关人员可能被控犯有隐瞒或转移犯罪收益罪。英国法院在审理案件时,要仔细考虑在什么情况下上述有关人员被介绍给当事人;要考虑当事人对于离岸保密工具需要的性质;要考虑公司所要求的交易的形式以及所引入的财产的来源和类型;还要考虑所进行的交易是形成有意义的、合法的或适当的商业过程还是仅仅企图去掩饰财产的真实性质;还要考虑上述有关人员是以善意的方式采取行动还是对其行为的可能后果假装不见。如果法院认为上述有关人员有合理的理由怀疑其所处理的财产全部或部分、直接或间接属于犯罪行为的收益,则会宣判有罪。由于许多犯罪者利用离岸实体隐瞒或掩饰跨国犯罪收益的“性质、来源、所在地、处置、移动或所有权”以逃避法律的惩治,上述规定对于遏制利用离岸实体进行跨国洗钱活动具有实际的效用。
(四)《控制洗钱的规则》 除1993年刑事司法令,英国还制定了控制洗钱的规则,以遵守指令的规定。1994年4月1日生效的关于控制洗钱的规则进一步确立了有关确保上述反洗钱立法的遵守、遏制洗钱、促进对于洗钱的检测和调查的履行机制。控制洗钱的规则对于防止英国金融系统以及相关行业被用于洗钱、对于发挥金融系统在反洗钱中的预防作用具有实际的价值。控制洗钱的规则包括有关洗钱犯罪、商业关系、有关的金融关系、防止洗钱的体制和训练、法人团体、合伙的犯罪、识别程序、保存记录程序、内部控制程序、监管当局和监管者报告洗钱的义务等规定。控制洗钱的规则的目的是为金融系统和相关行业、律师、会计师和相关人员提供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从而使上述机构和人员在和政府合作预防洗钱方面有法可依。由于违背这些规则可以予以刑事制裁,从而进一步保证这些规则的遵循。控制洗钱的规则强调要通过建立有效的体制和加强训练来防止洗钱。根据规则的要求,金融机构要建立和维持防止洗钱的一系列的内部程序,并对其雇员提供训练使他们能够识别和防止洗钱。根据规则5 的要求,在英国进行的有关的金融交易中,必须维持与该交易有关的已确立的下列程序。这包括由规则7和规则9所规定的识别程序;由规则12所规定的保存记录程序;由规则14所规定的内部报告程序;以及旨在防止洗钱的内部控制和交流的其他程序。根据规则5对于内部交流和训练的规定,金融机构要不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处理有关的金融业务的雇员认识上述有关在金融义务中要维持的程序以及有关洗钱的立法,金融机构要对处理有关的金融业务的雇员进行识别和处理有关洗钱的交易的训练。任何人违反上述规则将构成犯罪并可以受到刑事制裁。因此,金融机构不仅要建立上述程序,而且必须表明他们的雇员知道控制洗钱的规则所加于的各种要求。这些包括:客户识别;记录保存;说明可疑交易的事实;处理可疑交易的程序,包括内部评估和报告要求;和法律实施当局合作并进行披露;以及避免“泄露信息”等要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控制洗钱的规则扩大了责任规定去实施集体责任原则。根据规 则6的规定,在法人团体从事了规则5所确立的犯罪,经证明具有该法人团体的董事、经理、秘书和其他官员的同意、默许或疏忽的情况时,除了法人团体,上述有关人员也构成犯罪并应受到惩治。这个规定意味着行政机关有双重的机会去起诉金融机构和有关的个人。更重要的是,当有关的个人纯粹忽视其义务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发生起诉的情况。这一规定要求有关人员对于规则的履行不得掉以轻心。
三、英国反洗钱法律机制的主要特点 英国对洗钱进行的法律控制涉及到刑法、金融法、公司法、没收法等众多法律领域的改革,其采取的主要法律对策包括将洗钱规定为刑事犯罪,规定洗钱犯罪的自然人责任和法人责任,改革银行和公司保密法,对有关机构和行业加于“知道你的客户”、“识别和披露洗钱交易”等义务,加强私营部门与政府在反洗钱中的合作,发展金融系统的内部控制程序,加强反洗钱包括调查、扣押和没收犯罪收益的国际合作。从1986年通过的毒品贩运犯罪法令将毒品洗钱定为犯罪至今,英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洗钱犯罪的法律对策和措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控制洗钱的法律机制。英国在建立控制洗钱的法律机制的过程中注意在学习他国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国的实际,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控制洗钱犯罪的法规,确立控制洗钱的法律对策和措施。例如有关控制利用海外实体洗钱规定,有关法人犯罪的规定,有关法律特权的限定等措施。又如英国对美国反洗钱法律对策的借鉴方面。美国对洗钱进行法律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了强制的现金交易报告制度,除了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对超过一万美元的现金交易要进行报告,违背这种现金报告要求可以构成洗钱犯罪。英国认为,美国所规定的这种强制报告要求不适合英国的情况。根据欧共体指令的规定,英国所建立的是对超过15000 欧洲货币单位的现金交易进行识别、对“可疑交易”进行报告的制度。英国关于控制洗钱的法律机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采取预防和惩治相结合的方法,在以刑法措施作为遏制洗钱犯罪的主要手段的同时,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和相关机构在反洗钱中的预防作用。英国在遏制洗钱犯罪中,首先注意运用刑法的手段,将洗钱规定为犯罪并对这种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治。针对刑事犯罪者对自己的犯罪收益进行清洗、专业洗钱者对他人的犯罪收益进行清洗、与犯罪有关的人促进犯罪收益的清洗等复杂情况,英国法律将协助他人保存犯罪收益、隐瞒或转移犯罪收益、取得、拥有或使用犯罪收益等犯罪行为规定为洗钱犯罪。为了有效的遏制洗钱犯罪,英国法律还加于有关机构和人员披露信息的义务,对于违背法律义务的不披露行为可以构成洗钱犯罪。为了确保洗钱调查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收益的转移和犯罪者的隐匿,英国法律还加于有关机构和人员不得泄露信息的义务,对于违背法律义务的泄露信息行为可以构成洗钱犯罪。上述有关洗钱犯罪的规定构成英国控制洗钱犯罪的重要法律基础。针对利用金融机构洗钱的情况,英国将金融机构纳入控制洗钱犯罪的法律网络,发挥金融机构在控制洗钱中的预防和检测作用。英国所制定的控制洗钱的规则明确规定了上述机构应履行的法律义务,这些义务诸如识别客户、保存记录、披露可疑交易、建立内部控制程序等。实践证明,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合作是控制洗钱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机制中必有可少的措施。英国对洗钱的法律控制不限于毒品洗钱领域,这是英国所建立的法律机制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在英国泛滥成灾的洗钱活动不限于毒品洗钱领域,因此,在构建反洗钱的法律机制中,英国也没有将反洗钱的措施仅限于毒品洗钱领域。例如,由于英国境内的恐怖主义活动一度十分猖獗,而对于恐怖主义活动的基金的保存和清洗进一步促进了这种犯罪活动,为了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基金的清洗,英国只有将反洗钱的领域扩大到毒品洗钱以外的范围,才可能更有效地打击洗钱活动和其他犯罪活动。此外,由于英国是欧共体以及1990年关于洗钱、追查、扣押以及没收犯罪收益的国际公约的成员国,上述公约以及欧共体的指令已经将反洗钱的领域扩大到毒品洗钱以外的范围。因此,英国具有义务在国内法中反映上述要求。英国所建立的反洗钱的法律机制反映了国际法和国内法相互渗透的特点。由于跨国洗钱是一个国际范围的问题,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依靠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国际法的作用。因此,英国在制定遏制洗钱的国内立法的同时,还参加了有关的控制洗钱的国际公约和国际行动。英国参加了国际刑警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关于银行规则和
监管实践的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控制跨国洗钱的国际合作行动。英国参加了1988年联合国禁毒公约、1990年欧洲理事会关于禁止洗钱的公约,英国还和有关国家缔结有关于刑事司法协助方面内容的条约。通过上述国际法律文件确立的国际规则,去解决有关调查洗钱犯罪、追查或冻结犯罪收益、逮捕洗钱犯罪者以及引渡犯有洗钱犯罪的罪犯等国际刑事合作问题。英国反洗钱的法律机制是一个综合的网状系统,涉及到众多的法律部门,这是根据洗钱问题的复杂性和跨国性所确定的。但在这种法律机制的运转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英国反洗钱法律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金融机构具有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义务以及向监管机构报告可疑的洗钱问题。但实际上这种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完善并没有得到有效检查。震惊世界的巴林银行倒闭一案充分暴露了巴林银行松散的内部控制。尼克·利森的欺诈行为使巴林银行亏损4亿英镑,但直到尼克·利森去职的当天,银行的高级主管对其欺诈行为一无所知,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巴林银行倒闭一案也反映了主管银行监管不力。按照英国银行法的规定,任何银行如需将大于其资产25%的资金汇到海外分支,必须事先通知英格兰银行。巴林在未通知英格兰银行的情况下,擅自将7.6亿英镑资金汇到新加坡,而这个数额将近巴林资本的两倍。〔9〕因此,要使已建立的法律机制有效运转,还必须对法律实施的情况加以监督和检查。看来,英国在这方面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公司保密法,对有关机构和行业加于“知道你的客户”、“识别和披露洗钱交易”等义务,加强私营部门与政府在反洗钱中的合作,发展金融系统的内部控制程序,加强反洗钱包括调查、扣押和没收犯罪收益的国际合作。从1986年通过的毒品贩运犯罪法令将毒品洗钱定为犯罪至今,英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洗钱犯罪的法律对策和措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控制洗钱的法律机制。英国在建立控制洗钱的法律机制的过程中注意在学习他国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国的实际,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控制洗钱犯罪的法规,确立控制洗钱的法律对策和措施。例如有关控制利用海外实体洗钱规定,有关法人犯罪的规定,有关法律特权的限定等措施。又如英国对美国反洗钱法律对策的借鉴方面。美国对洗钱进行法律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了强制的现金交易报告制度,除了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况,对超过一万美元的现金交易要进行报告,违背这种现金报告要求可以构成洗钱犯罪。英国认为,美国所规定的这种强制报告要求不适合英国的情况。根据欧共体指令的规定,英国所建立的是对超过15000 欧洲货币单位的现金交易进行识别、对“可疑交易”进行报告的制度。英国关于控制洗钱的法律机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采取预防和惩治相结合的方法,在以刑法措施作为遏制洗钱犯罪的主要手段的同时,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和相关机构在反洗钱中的预防作用。英国在遏制洗钱犯罪中,首先注意运用刑法的手段,将洗钱规定为犯罪并对这种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治。针对刑事犯罪者对自己的犯罪收益进行清洗、专业洗钱者对他人的犯罪收益进行清洗、与犯罪有关的人促进犯罪收益的清洗等复杂情况,英国法律将协助他人保存犯罪收益、隐瞒或转移犯罪收益、取得、拥有或使用犯罪收益等犯罪行为规定为洗钱犯罪。为了有效的遏制洗钱犯罪,英国法律还加于有关机构和人员披露信息的义务,对于违背法律义务的不披露行为可以构成洗钱犯罪。为了确保洗钱调查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收益的转移和犯罪者的隐匿,英国法律还加于有关机构和人员不得泄露信息的义务,对于违背法律义务的泄露信息行为可以构成洗钱犯罪。上述有关洗钱犯罪的规定构成英国控制洗钱犯罪的重要法律基础。针对利用金融机构洗钱的情况,英国将金融机构纳入控制洗钱犯罪的法律网络,发挥金融机构在控制洗钱中的预防和检测作用。英国所制定的控制洗钱的规则明确规定了上述机构应履行的法律义务,这些义务诸如识别客户、保存记录、披露可疑交易、建立内部控制程序等。实践证明,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合作是控制洗钱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机制中必有可少的措施。英国对洗钱的法律控制不限于毒品洗钱领域,这是英国所建立的法律机制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在英国泛滥成灾的洗钱活动不限于毒品洗钱领域,因此,在构建反洗钱的法律机制中,英国也没有将反洗钱的措施仅限于毒品洗钱领域。例如,由于英国境内的恐怖主义活动一度十分猖獗,而对于恐怖主义活动的基金的保存和清洗进一步促进了这种犯罪活动,为了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基金的清洗,英国只有将反洗钱的领
域扩大到毒品洗钱以外的范围,才可能更有效地打击洗钱活动和其他犯罪活动。此外,由于英国是欧共体以及1990年关于洗钱、追查、扣押以及没收犯罪收益的国际公约的成员国,上述公约以及欧共体的指令已经将反洗钱的领域扩大到毒品洗钱以外的范围。因此,英国具有义务在国内法中反映上述要求。英国所建立的反洗钱的法律机制反映了国际法和国内法相互渗透的特点。由于跨国洗钱是一个国际范围的问题,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依靠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国际法的作用。因此,英国在制定遏制洗钱的国内立法的同时,还参加了有关的控制洗钱的国际公约和国际行动。英国参加了国际刑警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关于银行规则和监管实践的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控制跨国洗钱的国际合作行动。英国参加了1988年联合国禁毒公约、1990年欧洲理事会关于禁止洗钱的公约,英国还和有关国家缔结有关于刑事司法协助方面内容的条约。通过上述国际法律文件确立的国际规则,去解决有关调查洗钱犯罪、追查或冻结犯罪收益、逮捕洗钱犯罪者以及引渡犯有洗钱犯罪的罪犯等国际刑事合作问题。英国反洗钱的法律机制是一个综合的网状系统,涉及到众多的法律部门,这是根据洗钱问题的复杂性和跨国性所确定的。但在这种法律机制的运转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英国反洗钱法律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金融机构具有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的义务以及向监管机构报告可疑的洗钱问题。但实际上这种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完善并没有得到有效检查。震惊世界的巴林银行倒闭一案充分暴露了巴林银行松散的内部控制。尼克·利森的欺诈行为使巴林银行亏损4亿英镑,但直到尼克·利森去职的当天,银行的高级主管对其欺诈行为一无所知,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巴林银行倒闭一案也反映了主管银行监管不力。按照英国银行法的规定,任何银行如需将大于其资产25%的资金汇到海外分支,必须事先通知英格兰银行。巴林在未通知英格兰银行的情况下,擅自将7.6亿英镑资金汇到新加坡,而这个数额将近巴林资本的两倍。〔9〕因此,要使已建立的法律机制有效运转,还必须对法律实施的情况加以监督和检查。看来,英国在这方面还要进行大量的工作
第五篇: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形势与政策论文
全球化时代安全问题的新特点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问题或现象涉及到全球所有国家,这些问题和以往安全问题又有些不同,表现出了一些新特点。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现是当前全球化时代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问题 全球化 特点
正文:
从国家产生以来直至冷战结束,传统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军事和政治领域)吸引着各国政府的主要精力。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就是冷战结束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传统安全依然突出并有新表现的同时,非传统安全日益凸现成为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通过对非传统安全问题兴起原因的分析,说明一个严峻的现实:在中国深入研究、切实重视并且认真处理非传统安全问题有着其现实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非传统安全是指“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的安全威胁”。东南亚金融危机、“9·11”事件、“非典”、印度洋海啸及禽流感等一系列事件,使得金融危机、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既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在过去各自相对封闭独立的生存环境中,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当代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兴起不是偶然的,是诸多因素相互推进与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之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作为一种安全形态,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是全球化的一个产物。
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是冷战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影响扩大并引起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原因。“全球化是政治的、技术的、文化的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涉当代国际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结构变革和剧烈动荡。”全球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诸多方面。全球化的风险主要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快速性和严重性。“全球化的意义尤其在于,它是对传统的国际关系、对国家主权及其他权利、对以国界标示人群活动区别的规则的一种深入持久的挑战。”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全球化使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非传统安全对国家安全影响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是各国之间相互依赖加深的结果。在
全球化的进程中,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许多涉及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得以充分暴露。全球化使国际安全的性质和国家安全的内容发生变化,安全的内涵扩大了。“总的趋势是,全球化使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即军事安全的地位下降,而经济安全(尤其是金融安全)的地位上升,生态安全变得更加严峻”。全球化使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相对下降,一些高度军事化的问题(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也只有通过非军事化的途径才能寻找到新的解决途径(如非扩散条约的谈判和签署)。全球化使国家经济安全日益突出,信息和金融安全成为当务之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损俱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越来越难以避免。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时代背景之二:冷战的终结束。
非传统安全的凸显是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变化的结果。1991年7月,“华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解体,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
首先,冷战的结束,使国家安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非传统安全威胁凸现出来。亨廷顿指出,冲突的根源将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全球政治的基本冲突将出现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主导全球政治。由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界定的联盟,正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正让位于文明之间的冲突。在此背景下,人们的关注热点开始从军事领域转移到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而且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环境各领域之间相互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并且对安全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其次,冷战的结束,使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国家间战争不再是安全威胁的惟一根源,发达国家之间将不再发生战争,大国间的武装冲突被世界主要经济中心之间的贸易战所取代。[12]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冲突、宗教问题、分离主义和部族内乱等问题爆发出来,构成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生态环境、难民、贫困化、非法移民、走私、毒品、艾滋病、人口、资源短缺、粮食、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引起社会的不安全和不稳定,也对国际双边安全关系、区域安全关系甚至全球安全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再次,冷战的结束,使各主要国家的安全战略重心发生转移。美苏军事对抗、世界大战与核战争的阴云消散,冷战后突显的“旧问题”和新出现的“新问题”都使得国家重新协调自己的战略目标。大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不再以军事安全为重心,更多的国家乃至民众不再视他国为自身的威胁,一些非军事的威胁越来越多地危及国家及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因而被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为各国所重视。
最后,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中的广义“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增大,冷战
时期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冲突”的影响降低。冷战后和平与缓和的大背景下,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渐发”性的影响可能会增大。国际安全关系中不仅继续存在“硬国力”的较量,而且“软国力”之间的竞争更可能呈上升趋势。
三、非传统安全凸显的现实依据之一:全球性问题的日趋严重
罗马俱乐部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困扰人类的“总问题”、“世界性问题。”美国未来学家T·戈登提出全球性问题具备“跨国界的、长期制约的、一国无力解决的特点”。中国学者徐崇温把全球问题视作“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复杂性,涉及全人类利益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密切关注,通过协同一致的国际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罗马俱乐部的著名学者佩奇指出:“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命运都取决于如何解决整个世界总问题。”20世纪后半期,全球问题就已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全球性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例如,全球性问题的进一步增多,不仅传统的生态、环境、资源、人口、毒品和艾滋病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出现了像信息传媒、网络犯罪新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如地区与国内冲突、疾病传播、难民问题、恐怖袭击等。
四、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现实依据之二:经济因素作用的上升
经济因素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升降。冷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成为衡量世界各国实力的标准,其中经济实力成为决定各国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经济成分在国际安全领域中的比重增大。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发动攻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一国经济安全问题很快传递到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产生同样严重的后果和效应。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东亚国家和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严重问题,而且使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如何确保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体系的稳定成为各国和地区关注的焦点。经济安全的地位日益突出。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程度的空前增强及在相互依存态势中,西方的绝对经济强势及其在新经济领域占据的绝对领先地位决定了经济安全问题出现并日渐突出。经济安全问题“在当代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居于核心地位,并将主导下一个世纪(指21世纪———引者注)国际安全的走势和各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经济安全涉及主权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问题.冷战后各国重视本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开始将有关非军事领域出现的问题与国家自身稳定与内部安全联系起来。许多国家还逐步将这些问题提升到保障“国家安全”的高度来加
以认识和重视,视为对国家安全的“新威胁”,并重新调整和制定本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战略,注重提高本国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系数,提高国家的综合安全保障能力。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物质基础之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类发展史上出现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而高科技的发展也相应地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挑战与困惑。首先,安全挑战是指高科技时代突出的安全的多样性和非军事性。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以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环境污染、全球升温、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次,安全挑战是指高科技使安全冲突升级。高科技在其被盲目使用时,不仅会导致资金、资源的更多耗损,而且会产生更大范围和更高程度上的对抗。核技术和空间技术使核冲突和太空竞赛不断升级,生物技术存在生物武器失控的隐患,信息技术引起新一轮的军事竞争。再次,安全挑战是指高科技给全球安全带来的脆弱性。由于高科技把当代人类联成一个整体,而且许多关键环节都依赖于高科技的准确无误,这就使得一个地区、国家出现的安全问题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危机、艾滋病扩散、“非典”的传播都是例证。最后,安全挑战是指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他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影响,给国际关系中增添新的安全防范问题。
此外,安全挑战是指科学技术本身还有个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的方向性问题。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及社会问题,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全球问题,如核武器的威胁、全球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厄尔尼诺现象、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已经直接威胁到了全人类的生存利益。
六、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的物质基础之二:信息网络的形成在信息时代
网络的便捷使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然而“当社会过于依赖信息高速公路时,可能导致它很容易就陷入困境。”人们可以透过网际网络或其他传递讯息的工具,立即了解远方世界所发生的事件,明了远方世界人们所受到的安全威胁。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得安全威胁的内涵与来源发生巨大变化。信息安全是国家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实力和民族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网络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最新型、并且飞速发展、旨在改变世界的安全领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已成为各国安全防范与斗争的另一主战场。网络犯罪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网络技术的普及又使网络犯罪呈现国际化 的趋势。
网络安全已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如何有效地保护信息安全,防范黑客袭击,已成为各国安全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信息全球化打破了整体意义上的“国家界限”的定义,使得国家安全的概念与内涵正在发生种种变化。络正在并会成为展示世界主要国家社会和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潮及价值观念宣传、交流、碰撞的“主要平台”,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各种国际主流和非主流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渗透,这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及其内外政策的制定,也使各国现有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与观念产生冲突。
七、非传统安全凸显的推动力:“9·11”事件
“9·11”事件的发生标志着21世纪国际安全问题正趋于多元化: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危害不断上升。“9·11”事件对国际安全环境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凸显了国际关系中恐怖主义、环保、贩毒等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9·11”事件的发生,明显地使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迫在眉睫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加剧。国际恐怖主义的凸现,是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为代表的21世纪人类社会急剧变迁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之一。
“9·11”事件揭示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所谓“失败国家”、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国家和弱势群体,是各种不安全的温床。正是几十年的战争造成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兴起的原因初探满目创痍和极端贫困,才使塔利班组织在阿富汗大有市场。“9·11”事件的发生明显使影响安全问题的非国家主体凸显。长期以来,安全的主体是国家,“9·11”事件的发生使人们第一次看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国家主体已经成为对国家安全的重大威胁。进入21世纪,由于“9·11”事件的突发和“非典”疫情的传播,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引起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对中国来说,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对非传统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参考文献:
[1]王逸舟.“非典”与非传统安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4).[2]俞晓秋等.非传统安全论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3,(5).[3]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4][6][20]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9:6,18,130.[5]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