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导学案

时间:2019-05-14 02:3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导学案》。

第一篇: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导学案

单县开发区实验中学初一生物导学案

第 周第 课时

NO:9 上课时间:2012年

星期

备课组长:

备课人:

年级组审核人:

课题: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设计人:王来贵 教材分析:

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教材对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知识的构建,从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入手,使学生确信植物具有蒸腾现象,接着引导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叶片的结构及蒸腾作用的意义等。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透彻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同时为讲解光合作用打下基础。而叶片的结构又是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本教材强调指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打下基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识记气孔的作用;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照实验的设置,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植树造林、保护植物的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增强生态意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

一、观察叶片结构

1.实验方法:练习制作___。2.叶片结构:___、___、___。

3.气孔:主要分布在___表皮,它是蒸腾失水的___,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___。

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1.概念:水分以___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2.主要结构:依靠___完成,其张开和闭合受___控制。3.影响因素:___、___、___、___。4.强度:散失___以上植物体所吸收的水。

5.意义:促进植物体对___的吸收,促进对___和___的运输,使植物体有效地___。

探究问题

一、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

(1)两个锥形瓶内的水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为什么要对2个枝条做不同的处理?

(3)本实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组是哪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探究问题

二、观察叶片的结构

1、自主学习:先预习课本49页实验,然后根据学案上的“几个注意事项”,独立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以备交流。实验注意事项:

(1)取老一点的叶,因为其内部的结构相对成熟易观察;(2)要迅速地切割,使内容结构完整;(3)在载玻片上放置切片时,注意切面向上;

(4)要更好地观察到保卫细胞和气孔,再用镊子从叶片上分别撕取一上块上、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来观察。

2、合作探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对照教材彩图,小组分析、归纳解决以下几问题。把答案写在学案上,疑难之处做好标记,以备交流。

(1)叶片的上、下表皮细胞有无叶绿体?细胞的排列有什么特点?(2)叶肉细胞有什么特点?在排列上有什么不同?

3)用自己的话描述保卫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气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特点。探究问题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课堂自测

1.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个结构散失的?()。A.根

B.茎

C.叶

D.果实

2.制作叶横切面临时装片时,正确的切片方法是()。

A.迅速地一次切割

B.缓慢切下

C.迅速来回拉切

D.缓慢来回切 3.制作叶横切面临时装片时,下面哪一步是多余的?()。A.在载玻片上滴清水

B.取材料 C.盖盖玻片

D.染色

4.一般来说,植物体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关系是()。A.上表皮多

B.下表皮多

C.基本相同

D.不确定

5.陆生植物叶的气孔多分布于下表皮,你认为有何原因?()A.可加快水分蒸腾

B.可减少水分散失 C.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

D.利于氧气溢出叶片 6.下列哪种物质不通过气孔进出?()。A.氧气

B.二氧化碳

C.无机盐

D.水

7.植物体吸收的水分约有()参与组成植物体和用于维持生理过程。A.10%以上

B.50%~60% C.5%以下

D.全部 8.下列描述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无关的是()。A.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B.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C.促进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D.促进植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 9.下图是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叶横切面,据图回答问题。

图中[1]是___,[2]是___,[1][2]属于___组织,构成[1][2]的主要是___细胞,其特点是结合紧密,___;[3]是___,它由___细胞构成,和其他表皮细胞相比,细胞内有___;[4]和[5]是___,属于___组织;[6]是___。知能提升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主要原因是()。A.大树的树冠遮挡住了阳光

B.大树有很强的蒸腾作用,带走了周围空气的热量 C.大树根系发达,使周围土壤中水分增多 D.大树能刮风,吹走了周围的热量

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校园内今年迎来了两株千年银杏树。在移植过程中园林工人截去了古银杏树的大部分枝叶,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阻止新陈代谢B.降低蒸腾作用C.阻止呼吸作用D.阻止光合作用

3.昌乐西瓜以其品种全、质量高而闻名。在西瓜结果的过程中,瓜农往往要大量浇水。植物所吸收的水主要用于()。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果实膨大D.蒸腾作用

4.(2006·淄博中考)把一片新鲜的叶片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会看到叶片的表面产生了许多的气泡,而且实验显示叶片背面产生的气泡比正面多。由此可以说明()。A.叶片背面的呼吸作用比正面强 B.叶片背面的光合作用比正面强 C.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多 D.叶片背面表皮上的气孔数目比正面少 5.下列哪种植物一般没有蒸腾作用?()。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6.移栽植物时,将一种无色塑料液体喷到叶片上,能形成一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而水分子不能通过的薄膜,从而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这类物质的作用是()。A.抗呼吸作用B.增强光合作用C.抗蒸腾作用D.增强蒸腾作用 7.根据所学知识推测下列哪种细胞间排列最紧密?()。A.叶表皮细胞B.保卫细胞C.叶脉中的细胞D.叶肉细胞

8.(2006·湖北中考)在大气湿度高时,发育中的果实内常缺钙,因为此时()。A.大气湿度高,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吸收 B.大气湿度高,呼吸作用弱,影响钙的吸收 C.大气湿度高,蒸腾作用弱,影响钙的运输 D.大气湿度高,呼吸作用强,影响钙的运输

9.一片植物叶的正面和背面颜色深浅不同,正面一般比背面的颜色深一些,这是因为()。

A.上表皮细胞的叶绿体多

B.下表皮细胞的保卫细胞多 C.栅栏组织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D.海绵组织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10.夏天移栽植物时,植物常会出现萎蔫甚至死亡现象,原因主要是蒸腾作用大于根的吸水能力。根据这个原理想一想,移栽植物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这种现象出现,以此来提高栽培成活率?

11.某同学为了验证植物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装置有何不足之处?请帮他设计一个较为科学的实验装置,并预测实验结果。

1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叶的蒸腾作用。取三支试管,各注入相同体积的清水,分别插入一棵大小相似的枝条,甲、乙装置枝条保留全部叶,丙装置枝条去掉全部叶,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入相同量的植物油,然后将甲、丙装置放到35℃环境中,乙装置放到15℃环境中,两小时后观察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问题。

该实验可分为两组___实验:一组是___和___,其变量是___,实验结果是___液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是___;另一组是___和___,其变量是___,实验结果是___液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是___。

第二篇: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认同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重点)②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难点)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体验探索的乐趣,养成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3分钟 课件出示复习思考题: 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2.分别说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生殖、常见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回忆、回答等,也可以列表,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2分钟 1.呈现两幅场景让学生体味对比:悠然的在树荫下乘凉的人们谈笑风生;马路上骄阳下急行的人们汗流浃背,两旁的行道树去依然沉静的挺立着。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想了解的问题。3.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共同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同学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在树荫下就感觉 到凉快? 为什么路旁的行道树不会被太阳灼伤?

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2分钟 1.导入蒸腾作用的现象

①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们出了汗会感觉到凉快,为什么? ②夏天洗完澡后不擦水,刮风时觉得冷?

③尝试解释:为什么在树荫下会感觉到凉爽?

教师在前面学生推测、争论的基础上提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学生讨论: 水分蒸发会带走周围的热量

学生猜测:大树也会散失(蒸发)出很多水分,吸收了周围的热量,降低了气温。

利用学生原有知识过渡到新知。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1.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现象

⑴提出问题: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吗? ⑵作出假设:。

⑶制定计划:小组同学讨论,共同完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⑷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各自运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天竺葵,大塑料袋,细绳),操作实施自己的计划。

⑸得出结论:由学生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物或者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实验,展示实验现象。)

⑹表达与交流:在班板内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实验装置,并说明所得结论。指明:甲正确 乙错误。引导学生简单分析。

2.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过渡提问:植物散失水分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⑴提出问题: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有关系吗? ⑵作出假设:。

⑶制定计划:小组同学讨论,共同完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提示: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⑷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各自运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带叶的枝条、锥形瓶、量筒、脱脂棉、清水、食用油、塑料袋、细线),操作实施自己的计划。

清水量(ml)

实验装置 初始量(ml)最终量(ml)差值(ml)甲 乙

⑸得出结论:由学生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物或者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实验,展示实验现象和数据。)中午11:00—16:00 气温30--33℃ 清水量(ml)

实验装置 初始量(ml)最终量(ml)差值(ml)甲 200 191 9 乙 200 199.8 0.2 ⑹表达交流

①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在锥形瓶内清水上加一层植物油?

②实验装置为什么放在阳光下照射?

⑺延伸探究

植物失水的多少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请选 择某一因素(例如:光照、温度……)进行探究

3.总结归纳:通过前面的一系列研究,你能否概括一下:水分是怎样从植物体内跑出来的吗?

二、蒸腾作用的意义 ⒈资料阅读:

⑴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这200千克水的用途大致如下: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872克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克 蒸腾作用消耗的水

202106克 生长期中总用水量

204228克

⑵据调查,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绿化地区的气温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0C,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1.3—3.20C。有人测量过,在城市路天之下的气温高达350C的时候,树荫下的气温只有220C左右。⒉问题思考,小组讨论:

①既然植物体通过根吸收了水分,却又通过叶散发到体外,这是为什么?是否是浪费水源? ②一些高大的植物体,为什么水分能够源源不断的运输到 枝条上的叶片? ③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有怎样的生理意义? ④植物的蒸腾作用对于环境会有怎样的影响?

3.引导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探究: 作出假设: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学生的实验装置可能有以下两种:

①用塑料袋罩住天竺葵的一部分枝叶,扎紧;②用塑料袋将整个一盆天竺葵和花盆一起罩住。

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

乙中的水分来自植物和土壤。

小组讨论:植物散失水分可能与叶有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探究:

作出假设: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材料器具设计方案。

⑴选取相似的两个枝条,一保留全部叶,另一去掉大部分叶。

⑵两一样的锥形瓶编号甲、乙,借助量筒注入等量(200ml)清水,清水上分别注少量(覆盖一层)等量的食用油。

⑶将两枝条分别插入两锥形瓶内脱脂棉塞紧瓶口,用细线、塑料袋把枝条包扎好。⑷设计观察记录表。⑸将两装置放在相同阳光照射环境下一段时间。

⑹取出脱脂棉、枝条。测量计算两个锥形瓶内清水量的差值。

学生观察现象,计算数据,分析现象和数据。

得出结论: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学生交流成功之处,及改进之处。

学生讨论:

①防止锥形瓶内清水蒸发,影响实验结果。②有助快速观察到实验现象。

学生课下完成。

学生总结归纳:蒸腾 作用概念: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学生讨论后展示:(教师引导)

植物体通过蒸腾作用散发掉大量的水分,并不是简单的浪费,对于植物体自生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①降低植物温度,避免被灼伤; ②促进水分的吸收;

③促进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对于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调节了气候: ①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气温; ②增加了空气湿度; ③增加了降雨量。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可以降低教学难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探究水分散失的现象,再探究水分散失的影响因素。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探过程,强调探究步骤的科学规范。

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

适当拓展延伸,提高探究能力。

及时总结表达交流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学效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反思完善

2分钟 看课本回顾: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 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

探究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现象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学生复述所学内容,有助于及时巩固。巩固提高

5-8 分钟 1.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2.春季造林为什么要在树苗发芽前进行?夏季造林为什么要剪除一部分枝叶? 3.为什么最好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移栽后的菜苗和花草为什么要遮荫? 4.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学生尝试回答:

1.增大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2.减少蒸腾作用对植物水分的过度散失。3.气温低,减少蒸腾作用对植物水分的散失。4.蒸腾作用吸收热量。

及时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尽量体现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教师只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尽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合作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我是课堂主人”、“我的课堂我自主”、“我的课堂我主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学生观。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在课上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基本上完成了课前老师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又充分发挥了全组同学的分工合作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多数同学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认真 聆听并及时纠正错误,学生学习氛围较好。

在教学设计之初,将教材内容进行简单调整,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蒸腾作用的现象,再认知蒸腾作用的意义。学生对于蒸发及其意义在小学自然有所了解,所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学习效果明显。对于探究,在课本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之前增加一探究实验探究水分散失的现象,更有助于学生对蒸 腾现象的理解,所以学习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对科学探究不是太熟练,所以课堂教学中感觉时间不是太充分,学生操作过程中不是太熟练,所以课前准备好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的过程可以节省些时间。今后要加强学生科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能力的培养,调动各种思维形式,使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思维途径,需 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的浸透和强化,我会继续努力。

第三篇:第二节细菌导学案

第二节细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得的实验,认同科 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密切相关

2、描述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 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细菌的形态可以分成三类:球形的叫作

杆形的叫作

弯曲或螺旋形的叫

。细菌都是

细胞的。

2、细菌具有、、等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是

探究案

探究任务一:细菌的发现过程

1、荷兰人___________最早发现了细菌的存在;法国科学家_________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他还提出了_______消毒法,后人称他为“________________”。

2、思考:巴斯得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任务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下图是细菌结构示意图,请作答:(1)请填写下列标号名称。

①___ ___ ②__ _____ ③___ ____ ④__ ____ ⑤___ ____ ⑥____ ___(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不同,主要区别是它只有__________的集中区域,没有____________。

(3)、细菌与植物细胞比,虽有细胞壁,却没有___________,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______________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______________。所以它们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__。

4)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______,有些细菌生有_______,便于运动。

2、细菌的生殖:(阅读P74)(1)生殖方式:_______生殖。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的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______,芽孢是细菌的________,对不良环境有抵抗能力。细菌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训练案

1、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菌能够引发人的疾病,细菌是对人类有害的一种生物 B 细菌的遗传物质存在于它的细胞核中 C 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会快速分裂大量繁殖 D 细菌含有叶绿体,营自养生活

2、没有真正细胞核而又有其他细胞结构的生物是

()A 噬菌体

B 乳酸菌

C 酵母菌

D草履虫

3、对细菌芽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芽孢是细菌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

B 细菌以形成芽孢的形式进行繁殖 C 芽孢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弱

D 芽孢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成

4、细菌的发现者是

()

A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B 荷兰人列文•虎克 C 中国人李时珍

D 英国人珍妮•左多

5、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需要借助()才能观察到 A、低倍放大镜

B、高倍放大镜 C、显微镜的低掊镜

D、显 微镜的高倍镜

6、在罐头的制作过程中,把罐头 密封加热,这与罐头能比较长时间地保存而不腐败变质是密切相关的,其原因在于()

A、密封罐内缺氧,内部细菌无法繁殖

B、高温能将细菌杀死 C、由于密封,外界细菌不能进入

D、B和C两项因素的结果

第四篇: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学案导学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一:音调

一、实验探究

实验一:仔细阅读演示实验,参照课本图,做课本演示实验,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先后两次实验,改变尺子伸出的长度。

(2)用手拨动钢尺时,偏离中心的程度相同(振动幅度相同)

(3)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振动发出的音调。

你的发现:尺子伸出长,尺子振动(快、慢),你听到的声音音调(高、低)尺子伸出短,尺子振动(快、慢),你听到的声音音调(高、低),由此可知,音调高低受物体振动影响,我们把振动的快慢用频率表示,那么,当振动频率高时,音调,频率低时,音调。

实验二:将家中相同的玻璃瓶(类似啤酒瓶)中装入深度不同的水,向瓶中吹气。

(1)听声音,瓶中水多时音调(高、低)。

(2)声音是由于振动动产生的。

(3)向瓶中倒水,听声音,水越多,音调越

你的思考:在此实验中声音是由的振动产生。

常见例子总结:在生活中管乐器很多,有笛子,葫芦丝等,他们都是靠振动发生,他们不同的音调是通过改变实现的。弦乐器也有很多,二胡、古筝等,他们的声音是靠振动发生,他们不同的音调是通过改变实现的(弦的粗细 长短 松紧程度)

二、超声与次声

看课本21页想想议议,带着问题看课本20页。并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人的听觉上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高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人的听觉下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低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

(2)通过看课本我们可知自然界的许多活动能产生次声波如、、、等。这些次声波多数对人类有害。

(3)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_______。知识点二:响度

我们有时需要低声细语,有时需要高声呼喊,那么声音的强弱,也就是响度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实验一:把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使尺子发声,想办法改变尺子发声的大小(也就是响度)。

你的发现:当用力大时,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大、小),发出声音响度(大、小),我们把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称为振动的幅度,那么,声音响度大时,振幅,反之

振幅小时,声音的响度,也就是声音的响度与有关。

练习(1)蚊子的叫声和牛的叫声相比,的响度大,音调高。

(2)春节文艺晚会上,男低音在放声歌唱,女高音在轻声伴唱,歌唱时的响度大,这里的男低音和女高音中的“高”“低”指。

知识点三:音色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说没见这人,听声音就知道是谁,类似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听到声音我们就可以判断是葫芦丝还是钢琴,是敲击桌子还是钢管,思考声音的这种特性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达标测试

1.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2.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以上说法都不对

3.频率为60 Hz的声音,每分钟振动次数是

A.60次B.1800次C.3600次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4.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

5、小虹同学是校乐队的小提琴手,上物理课时,物理老师请小虹给同学们演奏了一首曲子,并请同学听粗琴弦与细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高

B.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低

C.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细琴弦的一样高

D.无法比较音调的高低

6、我们能听到蜜蜂飞来了,却不能听到蝴蝶飞来了,原因是基础巩固

一.填空题

1.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______不一样,是由声源的振动______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______不一样,是由声源振动的______决定的。

2.弦乐器的音调高低决定于弦的长短、松紧、粗细。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长短、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

3.钢琴、吉他、笛子等,即使音调和响度都相同,我们仍然可以区别出来它们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4.童话故事中的狼为了想吃掉小兔子,学着兔妈妈的声音说:“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小兔子却回答说:“不开,不开!”小兔子知道这不是它妈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狼和兔妈妈声音的____________不同。

5.声音的音调是由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________ 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6.声音的响度是由_________决定的.发声体的_____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7.声音的音色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不同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不

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8.超声波是指频率_________的声音;次声波是指频率________ 的声音;大象是靠________ 进行交流的.9、往热水瓶中灌开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变化来判断水是否灌满;

看电视时,调节音量

按键实质是改变电视机发出声音的10.如图12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轻敲鼓时看到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________,比较图12甲、乙两次敲鼓的情况,两次鼓面上的纸屑振动幅度不同,说明两次鼓发出声音的 ________不同(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1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____很大;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不同.

12、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定的。

13、每一首乐曲都有一部乐谱,演奏家们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他们的相同。通常人们说:“这个人说话嗓门大”。你觉得这个人嗓门大是说话时的大.14、如图所示,用薄木片从木梳的梳齿上以相同速度不等的力滑过,可以用来研究发声体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以上都可以

15、小强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____不同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反映他说话声音的___________大。我们听到声音靠的是___________传播。

16、元旦晚会上,舞台上音箱里正播着器乐合奏,我们根据不同乐器的不同来区别是小提琴还是笛子。如图,小明和小丽在茶杯里装不同深度的水,根据不同杯子发声的不同敲出一首动听的歌。

二.选择题

1.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A.蝙蝠发声响度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C.蝙蝠不会发声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

2.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发声体每秒振动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越大

B.声源离人耳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D.用力敲鼓,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地震前夕,狗往往叫声频繁,这种异常的现象表明()

A.狗能发出与地震波频率相同的次声波

B.人耳听不到地震波是因为它是次声波

C.狗的耳朵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大,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D.地震波人耳感觉不出,因为没有次声波产生

5.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幅度增大,是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是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都是超声波

B.超声波传播的能量大,能沿直线传播

C.超声波是传播速度超过声音传播速度的声波

D.在刮强台风时,我们听到的风声是次声波

7.码头上轮船的汽笛能传得很远,是因为().

A.汽笛声音调高B.汽笛声音色好C.汽笛声响度大D.汽笛声传播的速度快

8.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中(设空气是均匀的)

A.声波的波速不断减小B.声波的频率不断减小C.声波的振幅不断减小D.以上都正确

9.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多次被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使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10.晚上,你家门外有人叫门,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你仍能判断出他是否是熟人,这是因为

A.每个人声音的音调不同B.每个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C.每个人声音的大小不同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11.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A.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B.发声物体不同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 D.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12.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为

A.20 Hz~20000 HzB.60Hz~65000HzC.15 Hz~50000 HzD.10 Hz~150000 Hz

13.欲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以下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改变弦的粗细B.改变弦的长短C.改变弦的松紧D.改变弦的振动幅度

14.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里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B.声音的音色保持不变

C.声音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D.在不同地方声音的大小相同

15、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16、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A.音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17、夏天,挑选西瓜时,有经验的人会拍拍西瓜,判断它的好坏,这做法的依据的是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频率C.声音的音色D.音乐的节奏

18、欣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是用二胡还是小提琴演奏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节奏不同

19、如左下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震动幅度大致相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振动和发声的关系,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A.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C.音色与波形的关系D.声音传播的条件

20、在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虎队20年后重新聚首,演唱了他们的经典歌曲。在演唱时,观众能分辨出三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歌声的什么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21、弦乐队在演奏前,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传播方向

22、男中音放声歌唱,女高音小声伴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男中音响度大,音调高B.男中音响度小,音调低C.女高音响度小,音调低D.女高音响度小,音调高

23、下面的几项措施中,哪项不能使声音的响度变大?()

A.使声源振动的频率变大B.使声源振动的振幅变大

C.使声源离人耳更近些D.拿一根空气塑料套管,一端紧贴人耳,另一端靠近声源

24、在正拉二胡的一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音

25、下列现象中,与声音音色有关的是[]

①有经验的养峰员,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就能判断出它是不是采蜜归来

②我们能够听出钢琴的声音比小提琴的声音大

③选瓷器的时候,总要轻轻地敲击一下来判定瓷器品质的优劣

④在听熟悉的人打电话时,很容易辨别出对方是谁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6.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A.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B.发声物体不同

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D.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27.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为

A.20 Hz~20000 HzB.60Hz~65000Hz C.15 Hz~50000 Hz D.10 Hz~150000 Hz

28.欲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以下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改变弦的粗细B.改变弦的长短C.改变弦的松紧D.改变弦的振动幅度

第五篇: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导学案

第九章 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二课时导学案(八年级地理)

设计者:陈博文审核人:李荣荣

授课时间:2012年5月 日 【教学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在世界中求发展。

难点:在世界中求发展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问答题

(1)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2)找出我们家乡发展经济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的基础上,想一想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我们家乡的经济呢?

(3)我国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和环境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也在各区域的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那么,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在世界这个更大的区域中求得发展,大显身手呢?

(4)国历经15轮谈判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为什么中国经过千辛万苦一定要加入WTO呢?

二、合作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

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下列话题仅供参考),采用你喜欢的表达形式(或日记、或短文、或散文、或诗歌等)说明自己的看法。(1)从我家看祖国的发展。(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身边环境的变化。

四、系统总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六、学习感悟:

下载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导学案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导学案 03 使用时间:2013、9主编人:使用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认知蛔虫的形态结构,归纳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能说出如何防治蛔虫病。......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导学案

    八年级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上课时间: 序号: 一、【目标定向】 【学习目标】 1.认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2.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特......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导学案

    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能识别常见的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2. 会概述出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3. 初步形成动物的形态......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课时2)导学案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第2课时 人口东多西少(导学案) 【课题导入】 【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目前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能说出我国的人口......

    第四课第二节--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导学案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

    《第二课第二节 勇敢面对风雨》导学案1

    《第二课 磨砺坚强意志 第二节 勇敢面对风雨》导学案 一、填空 1.没有人生来就是强者,坚强的意志需要后天的磨砺. 2.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磨砺意志. 3.磨砺坚强意志,需要持之以恒.......

    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模版]

    济南版初中上生物七年级下册《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解释气孔控制气体进出......

    第一章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导学案)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班别姓名序号小组 学习目标: 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