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4日蔡伟忠老师深圳广播电台育儿速成班讲座文字稿

时间:2019-05-14 02:4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5月24日蔡伟忠老师深圳广播电台育儿速成班讲座文字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5月24日蔡伟忠老师深圳广播电台育儿速成班讲座文字稿》。

第一篇:2009年5月24日蔡伟忠老师深圳广播电台育儿速成班讲座文字稿

父母学堂——《育儿速成班》

2009年5月24日898广播电台妈妈宝宝栏目六一特别节目

主讲人:蔡伟忠老师

王颖:欢迎大家如约而来走进今天的“父母学堂——育儿速成班”,大家好,我是王颖。

毅飞:大家好,我是毅飞。

王颖:今天的育儿速成班,很多家长精心准备已久,要来密切关注本期速成班,即将在5月28日见面的优秀父母大赛活动,其中比拼的一个内容就可能会涉及到育儿班的讲座内容。

毅飞:尤其是本期节目和下期节目涉及的内容。

王颖:赶快请出老朋友蔡伟忠老师,你好,蔡老师!

蔡伟忠:大家好!

王颖:蔡老师今天人在北京,通过电话连线跟我们一起进行这期育儿速成班,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一期速成班的内容?

蔡伟忠:我设计了四个内容:第一、幼儿学习心理及学习特点;第二、适合中国的育儿内容;第三、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第四、学习一些实用有效的方法。

王颖:听蔡老师这样一说这四个话题,大家应该都挺感兴趣的,而且是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内容。

毅飞:蔡老师每次讲课的主要特点就是很多方法有非常实际的操作效果。

王颖:对。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进行前两个内容的学习。

蔡伟忠:尽量把前面三个讲完,多说一些实用的方法。

王颖:马上进行今天的育儿速成班。蔡伟忠: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从孩子出生到成人,这中间有很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心理特点和学习方法特点,如果我们不掌握,违反规律,不但没有效果,甚至还会有反效果,所以必须了解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及学习能力特点。

我们把孩子分为两个阶段,3岁一个阶段,5岁一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对父母特别有意义,你要记住,千万不要把3岁之前的孩子当成有意识的人来看,因为那个时候他只是一只小动物,当然并不是3岁生日那天开始就变得有条有理了,而是指孩子从刚刚出生完全没有意识,不能了解、不能沟通,只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通过生理来反应,慢慢地到3岁时就开始形成懂得前因后果的理解,所以0-3岁阶段,你跟一个1岁多的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而且有时候你讲了之后以为他听得懂,其实只是条件反射,就像你喂一条小狗一样,让它到一个地方吃饭,固定下来,它自然就有条件反射去那个地方吃饭,一摇铃就知道吃饭,但并不理解原因,3岁之前是孩子大脑还没有成熟的周期,所以没必要跟孩子讲道理,而且也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他根本就应该不听话。

王颖:这是正常状态。

毅飞:3岁之前孩子完全是动物的属性。

蔡伟忠:应该这样理解。

毅飞:如果爸爸妈妈对3岁之前的孩子有太高要求是不现实的,而且要接受这个现状,孩子就是这样,3岁之前是他应该不听话的状态。

蔡伟忠:你总结的很好。第二个阶段是5岁,5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抽象思维的,什么叫抽象思维?比如“你吃饭快一点好不好啊?”什么叫快一点?他不能理解,“你乖一点啊”,什么叫乖一点?他不能理解,所以你不能用抽象语言跟5岁之前的孩子沟通,你要给他量化的、很清楚的动作去说明一些事,因为孩子在5岁时抽象思维初步萌芽,大概蒙蒙胧胧懂得抽象语言,乖一点啊、快一点等等。

毅飞:这个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快一点完成某个动作时需要怎样表达呢?

蔡伟忠:比如“妈妈数完1、2、3之前你就要完成”,这样有个量化。

王颖:说的具体一点,快一点儿、慢一点儿,家长觉得这么简单,还不懂吗?但对于5岁之前的孩子来说真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不能说孩子没有照你说的快一点,还在磨磨蹭蹭,家长就会说“你看,这么不听话”。

蔡伟忠:还有第三个特点,我们叫做“自发性行为”,孩子5岁之前就是自发性行为,他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喜欢受支配,不喜欢人家告诉他“你要穿这件衣服”或你该怎么样,他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想做的。

王颖:自己做主。

蔡伟忠:有些父母说“我是你爸(妈)还不能帮你作主?”对不起,5岁之前他还不清楚你是他父母。

王颖:但孩子在叫爸爸、妈妈啊。

蔡伟忠:他只是在叫,有没有意义呢?换句话说,假如在医院被掉包了,他根本不是你的孩子,你跟他没有血缘关系,他也要通过一段时间才知道彼此的感情,进而建立感情。

用5年建立一段感情合情合理,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叫你爸妈就代表他能理解什么叫爸妈,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了解爸妈的意思,所以会叫不表示能理解。

人初生,有自我保护能力,为什么小动物都喜欢黏妈妈?小鸡要跟着母鸡,为什么?

王颖:寻求安全的保护。

蔡伟忠:对,要是没有妈妈,老鹰会把它吃掉,所以看到陌生人就会怕,它觉得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保护他的。

毅飞: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吗?

蔡伟忠:对,是小动物天生的自我保护本能,自发性行为同样如此,因为他要自我保护。5岁之前尽量让孩子觉得所有让他做的事情都是他想做的,不是我们支配他去做。

王颖:说到这儿家长可能会有问题了,比如他想做什么我们就同意做什么,这不属于溺爱或者惯坏了孩子吗?

蔡伟忠:可不是这样理解,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了,往往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严格控制孩子,什么都支配孩子,另一个极端是放纵孩子,我们不能这样理解,要顺着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不直接支配小孩,反过来用环境约束孩子,用我的语言来说就是“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孟母没有直接教孟子,但搬家、改变环境,她没有直接支配孟子不能做这个、要读书、要怎么样,她只改变环境,所以我们称之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这是你要了解的第三点——孩子的自发性行为。

毅飞:要让孩子完成自发性行为,在这个阶段让他感觉其实他对自己有自主权的。

蔡伟忠:这很重要,在这之后你就会发现5岁之后完全不一样,他开始很能够接受你直接教他或告诉他的东西,要是这个阶段没过的话,早晚要过。

王颖:长大再过这个阶段就很麻烦了。

蔡伟忠:对。

王颖:关于刚才您提到自发性行为,我想替家长问一个问题,比如带孩子去逛街、逛商场,他又想吃冰淇淋,又想玩玩具,想买很多东西,这是他的自发性行为,他想要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蔡伟忠:这不是自发性行为,这跟自发性行为的理解有偏差。

王颖:我们怎么来区分呢?

蔡伟忠:孩子的自发性行为并不是指他想拥有、获得一些东西,而是生活中跟他直接有关的,比如吃多少饭、什么时候吃饭,是这种跟他生活有关系的自发性行为。当孩子想要一些东西,但这个东西牵涉到另外一个人了,要爸妈付钱了,这就不是自发性行为,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这牵涉到很多人,仅是孩子本身的就是自发性行为,而不是孩子支配别人去做一件事,所以我们说要双向尊重,我要尊重你,你也要尊重我,口袋的钱可是爸妈的,这是谁支配谁的问题。

王颖:这要区分开。

蔡伟忠:相互尊重,我不支配你,你也不能支配我。

毅飞:如果遇到王颖刚刚提出的问题的话,爸爸妈妈该怎么处理呢?

蔡伟忠:这是第三个环节,看动机。比如他要吃冰淇淋、要买玩具,他采用非常不恰当的行为,比如哭、闹、不走,这个事要分几方面来看,首先他为什么要这样?是因为平时父母关注不够,想引起父母注意,觉得我这样做代表我的存在价值;第二种是他真的很想吃,但不懂得正确的表达手段;第三种是他情绪不好,只是通过这个反映当时的情绪,比如我昨晚睡的不好,今天在外面开车跟人家有一点点摩擦,就向对方发火,恼火迁移到那个人身上。所以要看是哪个动机,然后对症下药,关于这个问题第三个环节再详细说。

王颖:继续这一期的主题。

蔡伟忠:只要顺着孩子三个心理发展去做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

要知道孩子的学习能力,孩子的学习方法跟成人有很大不同,是孩子学东西快还是大人快呢?

毅飞:应该孩子学得快。

王颖:看学什么样的知识吧。蔡伟忠:要是学技能技巧的东西,孩子比较强,特别是跟体能、身体有关的东西,比如发音,发音牵涉到口腔神经、身体动作,这些都是孩子比较容易学习的,写字、画画都是要用身体做的,孩子的能力比较强。

为什么这样?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比成人复杂,而且孩子主要采用淘汰学习,不是增加学习。什么叫淘汰学习?孩子刚生出来时有很多神经系统,超过成人需要用的神经系统,初生后只要是环境不需要用到的神经系统就会淘汰掉,这一点要很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很多方面,你也就明白为什么2、3岁的孩子听到别人发出什么声音很容易模仿出来,他可以通过耳朵听到,口腔神经就能操控他发出来。

王颖:小孩如果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很短时间就能完全掌握另外一种语言,但大人可能这一过程要长很多。

蔡伟忠:不是长很多,是几乎没机会,像我学普通话,天天记拼音就讲得准一点,但一段时间不记又讲得很差了,我们是暂时记忆,而孩子是天生神经已存在,如果没有淘汰掉的话就会成为永久记忆,成人要把短暂记忆转成永久性记忆是很困难的,要投入一万次重复性操作才能变成长时记忆,孩子就不需要,他天生有神经存在,只要给他这样的环境,身体就会告诉孩子这个神经是有用的,不能淘汰,要保留下来。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了解后我们就要经常在生活中创造孩子未来要用到但现在没机会用到的环境,让他保留那些神经。

毅飞:这也是我们经常说要带孩子多体验或多尝试,是不是也跟这个有关?

蔡伟忠:你工作累了后有没有劳损、身体肌肉紧张?

王颖:大多数成年朋友都会有这样的苦恼。

蔡伟忠:可能你们两个年轻还没有,我就开始有了,这就是婴幼儿时期运动的不够,很多应该保留的身体神经系统没有保留下来,负责某一部分肌肉的神经淘汰了,没有有效用身体去支撑身体的使用,身体有时候就会把过多压力放到某一部分肌肉上。

王颖:所以就会出现肌肉劳损等等。

蔡伟忠:简单来讲就是没有用好自己的身体,所以3岁之前或5岁之前什么都没有多到户外锻炼重要。

王颖:这个阶段学写字、学画画、各种各样兴趣班都比不上去外面撒欢儿的玩。

蔡伟忠:这只是我个人观点,有没有价值还要看父母,如果按照我的标准来说,最有价值是把身体锻炼好。

毅飞:我们了解了3岁和5岁两个时段孩子学习能力的特点之后,对于父母在平时指导孩子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意义?

蔡伟忠:意义很大。首先,3岁之前你要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不要用语言,必须通过环境来调整,就是刚才讲的“现代版孟母三迁”,其实不是搬家,而是要调整家里的环境。

第二个意义是5岁之前你跟他讲话要很直观,要具体,甚至做给他看或跟他一块做,孩子才能理解;

第三、你知道孩子的神经系统是这样的,就要尽量保留,创造一些环境刺激神经的保留,比如语言环境、身体肌肉的发展等等。

毅飞:那是不是意味着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可以给孩子选择外语的学习呢?

蔡伟忠:我觉得尽量在2-8岁时给孩子一个外语的环境。

王颖:促进那根神经不要淘汰掉,继续保留。

蔡伟忠:对。

第二部分讲适合中国人的育儿经验、观念。

王颖:其实我们刚才说到很多操作的细节和例子,但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一一分析,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父母学堂”当中以后蔡老师会有更详细的解读,今天的育儿速成班进入第二部分。

蔡伟忠:第二部分:适合中国人的育儿经验、观念。中国人该用什么观念去教孩子?最近很流行西洋风,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很重要,要把一切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等等,个人对此有所保留,我觉得中国人跟外国人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我在美国读书、长大,回来以后感觉美国的东西刚开始还挺好用,久了就不够用了,很多时候只有我们用回老祖宗的东西才能解释,才能解决很多问题,中国人的文化博大精深,问题是很难操作,我的核心观念还是用回老祖宗的东西,操作上可以参考老外,但核心观念不能用老外的,以中医角度来看,中医看病看整体,咳嗽就看身体哪一部分不平衡,调整那一部分,让咳嗽痊愈,而西医是哪里病就杀掉哪里,哪里有问题就割掉哪里,东西方在观念上很不一样,我们是看整体性的平衡,看全面、看全部,中国人从来不浪费,我们讲求地球的平衡,看整体,我们觉得多度耗费资源会造成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不平衡,但老外才不管,能耗多少耗多少才算,这就会让整个地球不平衡,所以中国人的东西还是正确的。

王颖:蔡老师,这对于您来说很难得,一个接受西方教育的人,回过头来还是特别认同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我们不说别的地方,深圳的一些父母,我们身边有很多朋友在了解国外各种各样的理论,也称有几十年经验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进入我们身边,因为大家现在找资料都特别容易,甚至全盘否定自己以前接受过的教育方式,但在运用新旧教育方式之间会经常有种种矛盾,所以产生一系列不和谐或冲突,让很多妈妈特别痛苦。

蔡伟忠:还是应该回归中国整体性的平衡观念去看,中国人从孩子出生,一直担心,担心他死掉,或者我们先死掉,孩子大学毕业了,还要担心工作、找对象。

王颖:一辈子都在为孩子操心。

蔡伟忠:孩子刚刚出生就已经准备给他买房子了,外国人可不是这样,孩子大学毕业一脚就踢出去了。我们是中国人,应从头到尾用中国人那一套,除非你能够到他大学毕业一脚踢出去不管。

另一个是老人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用西方那一套,总是说老人不懂,老人有问题,跟我们对着干。

王颖:父母学了点,这一下和老人之间产生矛盾了。

蔡伟忠:这是因为你错误学习了,你用外国人那一套去看,你觉得小孩子最重要,为什么小孩子最重要?凭什么他最重要?我们应该以家庭作为核心,不应该以某一个人作为核心。以癌细胞来说,原来癌细胞只是身体内很好的细胞,但因为你多喝酒、不爱它,让它缺少营养,不注意休息,好细胞就变成癌细胞。老人原来是家里的成员,孩子出生后,你对老人关注少了,给他营养不够,他开始在行为上有一些举动,导致大家有摩擦,如果你不去好好关注他,还是继续以孩子为核心、一切以孩子为主,就像生活一样,原来是平衡的生活,但你以喝酒作为核心,身体里一些好细胞因为缺少照顾、缺少营养、缺少休息,变成“坏孩子”了。

如果我们以家庭作为核心的话,就要考虑我们追求的不是单一一个孩子有成就,而是全家每一个人都好,因为孩子的来到而更好,不应该单单追求孩子一个人好。这个“好”还是有引号得,过多关注对孩子来说会不会有压力呢?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孩子最怕人家太过关注他,在他面前说他,在他背后说他,六双眼睛都看着他,对他来说也是压力。

王颖:我们经常讲平等,但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的心态没有平等,跟父母是平等吗?好象不是,生了孩子之后爸爸妈妈不由自主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孩子身上,这也就造就了很多“小皇帝”。

蔡伟忠:也不是打击现在的父母,这跟刚刚买一辆新车有什么区别?你刚刚买一辆新车,停到楼下,怕人家把它刮花,每天打蜡、洗车、加油。

毅飞:每次锁车时还要绕车走一圈。

蔡伟忠:开了三、五年以后还会这么关注吗?今天你宝宝才几岁,你很关注他,我看到太多父母在孩子8岁、10岁时放弃了,这个“玩具”没有新意了,不好玩了,开始不听话了,搞不定了,算了,不管他了,所以新手父母要记住,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应该让爱慢慢渗透,细水长流,以家庭作为核心,孩子固然要照顾到,但你的父母、配偶也要照顾到。记得以前有一个家长说她有孩子时,逼老公按照她的安排照顾孩子,结果逼的老公跟她离婚,这就太极端了,我们不应该单单以孩子作为核心,做父母的要学习持平心态,以家庭作为平衡,家庭平衡、共同成长、共同快乐作为核心,你有10分的快乐,每人分2分,而不是把10分全放到孩子身上,其他人不开心。

毅飞:一个家庭如果既有老又有小的话,对于中年人来讲是一种幸福,因为我们能在孩子身上看到未来,而父母是我们安心工作、学习的后盾,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王颖:有了蔡老师说的观点,可能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因为照顾小小孩的矛盾就少很多了。

蔡伟忠:你不要把孩子作为核心,应以家庭和谐作为核心、追求的目标,这样关注点就不一样了,大家也少了很多争吵。

王颖:家庭和谐多了,这个氛围营造出来,从另外一面来说,对孩子也是更好的家庭环境的滋养。

毅飞:我们总是教孩子怎么样笑,如果我们对父母能够在生活当中力所能及的做到这一点,对于孩子来讲也是身体力行的影响。

蔡伟忠:刚才说到西方对我们起到什么作用,比如教育方法、观念,我觉得应该中体西用,主题观念应该用中国人的,一些操作方法可以用西方的,因为西方操作方法的可操作性比我们强,所以我们核心是追求整体性平衡,处理方法可以参考西方人的。

王颖:您说的具体方法,是不是第四讲中有很多具体介绍?

蔡伟忠:对。这就是我讲的第二部分,适合中国人的育儿观念是中体西用,整体性的平衡观念,以家庭幸福作为核心,而不是追求一切为了孩子。

第三部分、孩子的动机。回到刚才所说的买玩具、吃冰淇淋,我们一般把孩子的动机分为三种(排除生理问题以外):第一、心里不舒服,他的行为反映了心理追求,比如他需要人家关注他、注意他,或者是他想做给你看“其实我是重要的”,所以行为后的动机是心理导致的,就是他可能不是真的想吃冰淇淋,心情是一个导火线,他给你看“我可以支配你”或“我要你注意我、关注我”,其实这跟成年人一样,两个情侣因为一件事争吵,其实不是为了去哪里吃饭,而是为了谁支配谁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

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要觉得动机是心理的话,就要注意一下是不是对孩子的关注不够,我前两周就处理了这样的个案,有一个设计院的设计师,书也读的很多,他说他女儿(2岁半)超不听话,要她东,她非要西,你让她西,她非要北,而且是他去到才不听话。我说“什么叫你去到才不听话?”我一下子没有听明白,他说“这孩子平时我不管的嘛,我把她丢到我妈家,我太太有时候去看看,我几乎一个礼拜看一次,看一次还不好好对我。”我跟他讲原因很简单,孩子就是想吸引你注意。

王颖:因为你平时很少关注孩子。

蔡伟忠:回去之后尝试我教的方法,过了三天发短信给我“蔡老师,太感谢你了,真的要反思一下,原来是这个原因。”所以说很多时候碰到孩子的问题要反思一下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极端,是不是放在孩子身上的优质时间不够?不仅仅是时间不够,有些人放的时间很多,但没有跟孩子好好交流,没有平等对待孩子,很多时候只是不断支配孩子,这个时间有等于没有。

王颖:反而会有不好的影响。

毅飞:人在孩子身边,但心思不在他身上。

蔡伟忠:或者支配他,或者没有很好的进行心理沟通。这是第一个动机,孩子如果有这种行为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二个动机是孩子根本不会处理这个事,不会正确表达要求,比如他很想吃冰淇淋,但不会很好的用语言说“爸爸,我很想吃冰淇淋,能不能请你给我吃啊?”但是爸爸说“不行。”不行之后你可以想办法说服爸爸,讲道理,文明人靠嘴巴了。

毅飞:但孩子还没有那么多词汇可以表达。

蔡伟忠:如果很小的孩子,没有词汇表达,有些孩子就会抱住你,亲你一下,很多女孩子会撒娇,男孩子会说“爸爸,我要啊”。

王颖:爸爸心一下就软了,好好好,给你买。

蔡伟忠:这就是正确的沟通方法,是文明社会允许的沟通方法,而不是采用天生本能,在地下打滚、撒赖、动手。

这就是动机,这个动机再延伸出去,很多时候孩子不会做这件事、不会处理这件事,你要好好的给他做一次、两次,冷静下来模拟环境,跟孩子一块做,让他懂得怎么处理这些事。

王颖:模拟环境还是挺有效的,当双方都平静下来,再重复一下这样的情景,或者家长再做一次,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了解。

蔡伟忠:我们班里有一个家长说孩子被人家打都不还手,应该怎么样?我说个人不鼓励要还手,假如你真的要培养孩子还手很容易,你模拟一个环境。她说“我都教他还手了,他就是不会还手”,我说你的孩子才2岁多,你要他还手“有人打你,你就还手嘛,听懂了没有啊?”小孩点头,但他点头只是听到,没听懂。

毅飞:不知道什么叫还手。

蔡伟忠:“我教你,爸爸假装是你,妈妈假装是打你的那个人,当她打过来爸爸会怎么样啊?这样子打回去”。

毅飞:情景剧。

蔡伟忠:对了,第二次过来跟我说“太有效了”,我先强调不赞成打回去,但你要教什么我都会教给你一个有效的方法,让你能够成功教会孩子。

动机的第二点就是孩子不懂,要用有效的、直观的方法教到他会。

第三、孩子的异常行为可能因为情绪不好,成人也会这样,昨天晚上睡的不好,早上起来肯定容易发火了,这我们能理解,如果孩子有这种情况,一般家里都会有孩子的小空间或隐私区,就是一个小纸皮箱、小盒子,让他躲进去,告诉他“只要你不高兴,不喜欢人家来打扰你,你就躲在里面,外面挂一个牌“请勿打扰”,等你心情好了再出来,好不好?”如果是男孩儿,可以给他一个枕头,让他发泄,把气消掉,出来时再讲道理。

王颖:隐私区挺好的,家里可能没有标准的儿童房,如果没有更大的空间,只要有一个小小的地方给孩子们做一个能够让他们容身在里面的隐私区。

毅飞:其实孩子特别喜欢这样的地方。

王颖:对啊,吃饭时小孩特别喜欢钻桌子,别人看不见嘛,窄小的空间可能更有安全感。

蔡伟忠:对。掌握了孩子的动机之后就很容易处理孩子的问题,而且还不会觉得孩子不乖,也明白原因是什么。

王颖:今天讲了三部分,下一期育儿速成班当中有一些实际操作方法。这一期速成班先到这里,我们期待着下一期实际可操作方法,谢谢蔡老师从北京给我们的育儿指导。再见!

王颖:今天的育儿速成班就到这里,蔡老师远在北京给大家提供的建议,希望爸爸妈妈都内容好好的想一想好好思考。

毅飞:这一期先了解了理论上的东西,估计大家非常期待下一期的可操作性内容。

毅飞:上周蔡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孩子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今天的育儿速成班当中主要是跟大家进行可行性操作的介绍。

王颖:家长朋友,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讲座就要开始了,也欢迎大家一起进行记录,因为很多内容可能在5月28日优秀父母大赛的总决赛当中和大家一起分享,可能会提到其中的一些问题,赶快进入今天的父母学堂——育儿速成班的第二讲。收音机前的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走进第二期育儿速成班,有请蔡伟忠老师,你好蔡老师!

蔡伟忠:您好!今天教大家一些具体操作的方法,大概分三类:第一类是行为习惯类,怎么去强化他的行为习惯;第二类是改正习惯行为。第一类和第二类有什么区分呢?强化行为是他没有错的行为,可能或没有行为,或者有一点点正确的,我们怎么样去强化他,改正习惯行为是他已有了错误行为,我们要去改正;第三类是怎么发展孩子的能力,很有效的教他一些知识。

王颖:我们从第一种开始讲起。

蔡伟忠:第一类是强化行为,教孩子怎么样做,第一个方法叫描述性表扬,孩子是需要表扬的,中国人一般都不喜欢表扬孩子的,我们应该多表扬、多鼓励孩子。

王颖:但现在很多家长都喜欢鼓励了,经常会看到有的家长说“宝宝,你真乖,你真棒!”这样话好象现在也经常出现在家长口中哦。

蔡伟忠:这是不对的。

王颖:不是要鼓励教育吗?

蔡伟忠:那是笼统鼓励。

王颖:那您说的描述性表扬指的是什么样的做法呢?

蔡伟忠:必须描述在点子上,描述给孩子听为什么妈妈(爸爸)表扬你,表扬你哪些地方,要讲得明明白白,比如看到孩子把垃圾丢到垃圾桶,你就不要说“很乖哦!”这样孩子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可以说“宝宝真乖,能够把垃圾丢到垃圾桶”,这就是描述性表扬。

王颖:“宝宝,你真乖啊,能够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面。”这属于描述性表扬,要让宝宝知道到底什么地方做对了,下次可能还会做对的事情。

蔡伟忠:因为你说“很乖”,孩子不一定能像成人这样抓住究竟自己哪一点受到表扬,所以我们应多用描述性表扬,不要用空话,比如“你这幅画画的很漂亮”是没意思的,应该描述给孩子听,比如我看到这幅画、欣赏到这幅画,或者他努力过,在这个过程中去表扬他,这个方法从孩子出生一直到长大都可以用的,只是中间有一个区分,3岁之前用行为表扬,就是你给他反应作为表扬,3岁以后可以用语言描述给他听。

王颖:您说的给他反应,比如说一个拥抱?是这种反应性的行动吗?身体上的行动?

蔡伟忠:对,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的接触都是一种表扬,在点上反应给他看,3岁以后就可以描述给他听了,比如在公车上让座、他很努力画一幅画,或者他帮助别的朋友,或者他不跟家抢玩具,都可以描述给他听,表扬在点上。描述性表扬的难点不在描述,难点在父母本身的价值观念,搞清楚什么值得表扬,什么不值得表扬,比如有些爸爸表扬孩子“真好,你能够打赢他,爸爸表扬你一下”,这个价值观念需要思考一下。

王颖:所以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从日常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思想、行为都会感染到孩子,所以教育孩子要先从教育家长开始。

蔡伟忠:对。第一点是描述性表扬,第二个方法是情感交流,小孩做对了一件事,你可以说“爸爸很开心”或“妈妈很开心”,用情感表示,这样就能强化他的行为,他就知道“我这样做爸爸(妈妈)就很开心”。

王颖:反之,如果孩子做了什么让我们很生气的事,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描述方法吗?你这样的行为让妈妈很生气,爸爸也很生气。

蔡伟忠:我们不用“生气”这个词,而说“我很开心”,生气是因为你对这件事生气,不开心是自己的感情,这是有一点区分的,生气是有点支配他的,而不开心是我对这件事不开心,但没有支配你,我看到你这样做我很伤心,不开心,你不爱护自己我不开心,这中间有一点点区分,你生他的气就变成你做这件事我对你生气,我不高兴,实际上我没有对你不高兴,而是感觉到很伤心,是我伤心,因为我很爱你,不过我没有生你的气,我还是一样爱你,这中间有一点点区分,要摸清楚,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永远都爱你!”,你做的一些事不影响我爱你,情感交流要区分,不要变成我生你的气,我伤心。情感交流就是我们用我们的感情,让孩子知道“我很爱你”,你做这个事我看到很开心,这样孩子就会更积极的去做这件事。

第三、父母用假设性提问,假如这个事发生了,你会怎么做啊?强化孩子的行为,比如有孩子抢他玩具,假如别人抢玩具你会怎么做?通过这种提问预先预演孩子的行为,模拟还没发生的情景,通过这三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强化孩子的行为。

王颖:这是强化孩子行为的三种具体可以操作的方法,今天要讲授的第二大类是什么呢?

蔡伟忠:改正行为类,强化行为类只有三种方法,但改正行为类有九个方法,因为很多孩子出现了问题要改正。

王颖:刚才说的强化性行为是因为孩子做对了一些事情,我们希望他以后能够继续做。

蔡伟忠:正确的不断加强,因为你不加强就很容易动摇,他也不知道这是对的。

王颖:以至于形成自己行为上的习惯和准则,接下来的改正性行为就是可能在某些事情上孩子的行为有偏差了,这时候父母要多花点心思。

蔡伟忠:不过这个改正行为要建立在找出动机的基础上,上期节目中教了三个动机,孩子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行为?第一、可能是心理驱动他有这样的行为,他想吸引人注意,引起别人的关注;第二、他根本不会处理这个事;第三、情绪不好。我们要找出原因,再根据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改正行为是一些比较共性的东西,第一个方法是首先要统一家庭成员的观念,统一了家庭成员观念,利用家庭成员对某一件事的正确看法去影响这个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出生偏差是家庭成员的观念不一致,孩子左右逢源,这个事奶奶的方法对我有利,那个事妈妈的方法对我有利。

王颖:在夹缝中生存。

蔡伟忠:所以首先要统一家庭成员的观念。

王颖: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然会有不同的理念,孩子也会有点儿发懵,我到底该听谁的呢?很多朋友会说我在生孩子之前一定要跟我的爸爸妈妈或公公婆婆、老公等等家庭人员说好,我对孩子要有什么样的态度,我觉得这挺好,先打打预防针,比如说不能打孩子,这是我的态度,我是孩子的妈妈,有权利这样要求大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遵守原则。

蔡伟忠:对的。第二、行为改正方法。行为改正方法一般会用一个表,孩子做对了给他一颗星。

王颖:有点像奖励小红花。蔡伟忠:对,只要他每次做对了,你给他一颗星星,假如真的要加强,比如说有五颗星或十颗星,妈妈就给你讲一个故事,或者跟他一块儿打羽毛球,去户外爬山等等,累积到某一程度就有一个奖励,一般我不鼓励用物质奖励。

王颖:比如给你一颗糖„

蔡伟忠:父母给孩子一个快乐的时间,这也是一个好的方法,父母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还挤出点时间陪他,他就会很开心。

王颖:精神层面的奖励为主。

蔡伟忠:不要小看小星星,只要你从小建立习惯,小星星对成人来说是没意义的,但对孩子的意义很大,可能你根本不用说有多少星星就奖励什么,他很关注这个小星星,因为每一颗星星代表了你对他的表扬,可以量化,只要你给他一颗星星他就会很开心,这是很有用的行为改正方法。

王颖:幼儿园老师好象经常用发小红旗、小红花的方式表扬,但我还真没想到在家里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蔡伟忠:在家里用这种方法的威力可大呢,要记住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永远都比不上父母,老师给的星星固然重要,如果是妈妈给他,那比老师给的星星还重要十倍。

王颖:这个方法大家都可以回去试用一下。

蔡伟忠:假如你需要针对某一件事,你就可以针对某一件事做,比如针对吃饭,我们就针对吃饭来做,如果孩子没有什么大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建立鼓励机制。

还要做说明一下,所有做幼教的或家长都要知道——永远永远用正面语言教育孩子,比如你刚才说的“你做错这件事妈妈很不开心”,我们一般很少这样说,除非这件事真的很严重或很难改,一般我们都用正面的,比如孩子打人了我很不开心,我们说“你能够不打他,爸爸会很开心”或者“他抢你的东西,你能够告诉爸爸,爸爸很开心,不说“你打他,我很不开心”,这很重要,很多幼儿园都会在班里说不允许跑动,来到班里不能够影响别人,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是错误的,因为你告诉他这个不能够、那个不能够,你在支配他,你在强化他“不能够”观念,我们都是给孩子正面的,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

王颖:有肯定性语言对孩子说话。

蔡伟忠: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不重复什么是错的,在行为改正中一般是做对给星星,做错不要有反应。

王颖:这也是肯定性表扬的一种方式。

蔡伟忠:第三、冷处理。冷处理很多老师都知道,当孩子做出一些行为,比如他跟父母去外面要买玩具、要吃不健康的东西,父母不给他,他就哭、闹,做出一些不对的行为逼父母就范,这个时候只要在安全情况下就采取冷处理,先别管他,别给他反应,等他觉得没人管他,他知道他这个行为是没反应的,没反应是最好的回应,不给他反应是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最好反应。

王颖:如果表现的很生气就是有反应了。

蔡伟忠:你出这一招我是没反应的,你这一招是石沉大海的,是没用的,你用妈妈教你的方法就会有用了。

第四、同侪教育。当孩子大了,去到幼儿园中班、大班,我们会用一些同侪教育,同侪教育就是小朋友教小朋友的教育,因为有些时候我们没办法,父母工作忙,又没办法处理,家里照顾孩子的人又没有水平去处理,这个时候最好引进外援,引进有正确行为习惯的小朋友,跟孩子一块儿生活,在某一方面强化他,这是相当有效的。

王颖:同伴之间的影响。

蔡伟忠:对,比如练琴、学习等行为习惯,小朋友对小朋友的影响是很大的。

王颖:这是好的影响,但很多家长也会反映“我这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行为习惯都挺好的,可是一上幼儿园就学会了不少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原来在家不会满地打滚跟你请求一个东西,但是上幼儿园学会了,好象无形当中学会了同伴不太好的习惯。”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怎么办?

蔡伟忠:这只有找家长谈话了,孩子原来好好的,去到幼儿园反而学坏了,这肯定是幼儿园需要注意的问题了。

王颖:刚刚说的是引进同伴,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或各种各样你需要的优秀品质的小朋友来影响你的孩子。

蔡伟忠:做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去发掘资源,包括注意身边有哪些亲戚的小朋友有什么强项、优点,好好的为孩子选择优质玩伴。第五、易位思考。让孩子考虑问题时不只是单角度的,比如他抢别人的玩具,让他想一下,假如人家抢你玩具你的感受是怎么样?你抢了人家的玩具,妈妈会怎么看?妈妈会怎么感受?易位思考,促进孩子知道这不是好的事情,进而调整。

王颖:要让孩子知道我们要顾及到别人的感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替他人着想,这样的小朋友以后长大了也应该是特别受大家欢迎和喜欢的人。

蔡伟忠:不过什么事都不能过了,太为别人思考又不行,就变成很吃亏了,很多时候剥夺了自己的权利。第六、正确方法示范。很多时候孩子不会做一些事,父母很着急,在旁边拼命唠叨,要这样做啊,但孩子或没听明白,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正确的跟孩子一块儿做一次。

王颖:教他正确的方法,身及胜于言教,比如有的孩子不太会刷牙,我们跟孩子一起刷刷牙,让他看看我们是怎么刷的。

蔡伟忠:这个比喻很好,就是这样的,如果你只是说“你好好刷,上下刷,刷深一点„”孩子听得懵懵的。

王颖:说一百句,不如亲身地跟孩子同时做一件事。

蔡伟忠:而且工具要好,比如刷牙这个例子你说的很好,刷牙学问很多的,你给孩子的牙刷是适合孩子的,要很小很小的牙刷,越小越好,一定要让孩子在刷的时候有一面镜子能看到,家里面的镜子一般太高,孩子看不到,因为他还没有能力凭感觉知道牙刷应刷到什么位置,所以工具先要准备好;之后,先看妈妈刷一次,妈妈刷给他看,在他刷的时候,妈妈让他对着镜子看,轻轻挪动他的小手摆正位置,慢慢摸到位置,然后再刷。

王颖:在大人眼中简简单单的刷牙还是有很多技巧的。

蔡伟忠:教孩子就要有耐心,耐心、耐心、还是耐心!

王颖:您说的教刷牙的方法,确实很多家长很头疼,有的是即使学会了刷牙,但孩子不愿意刷,很麻烦、很辛苦。

蔡伟忠:要看什么年龄段,如果是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让他知道不刷牙有什么后果,鼓励他,跟他一块儿刷,形成习惯。

王颖:小红花的方式都可以用一下。

蔡伟忠:第七、每人一句。这个方法很有效,比如有些行为,孩子在家里没把东西收拾好或规矩不好,4-5岁的孩子我们就可以跟他每一人句定规矩,让孩子参与在其中,他是制定规矩、要求的一份子,因为规矩是他拟定的,他也会更遵守。比如他吃饭行为不好,刚好到他生日那天重新定规矩,和他一起定,通过他的制定他们来遵守,这可能比你支配他、安排要求更有效。

王颖:你一句,我一句,共同参与制定某一个规定。蔡伟忠:第八、重复性回应。当孩子说了一些话,他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获得你的关注,或做一些事、讲一句话,你觉得不是很对,但也不是过分暴力的,比如他跟你说“妈妈,青菜真的很难吃,我真的不想吃青菜。”他讲这句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示他不吃青菜,他讲不讲这句话跟他实际吃不吃没有很大关联,并非他说了这句话就会不吃,也不表示他不说这句话他就会吃。做父母的要判断这句话,其实孩子是想获得你的关注,获得你的同理心,让你能够理解他,这个时候你可以用重复性回应“哦,你觉得吃青菜很辛苦、很难吃”,但你没有说赞成或反对,这样孩子会觉得你感受到他的感受,这就可以了。

王颖:刚才我们已经学到了几个具体的方法,接下来请蔡博士带我们进入第九妙招的学习。

蔡伟忠:第九、同理心。威力最大的就是同理心,不断让孩子知道你是理解他感受的,这个方法在孩子3岁之后可以大量使用,一定要先说情,再说理,比如孩子说“爸爸,我在幼儿园跟人打架了”或“那个人抢我东西,我很生气,我打了他”,这个时候你应先说情,“我知道了,被人家抢东西是很生气的,要是我被人家抢了东西也会很生气”,先表示你理解他。

王颖:跟他站在同一个立场上。

蔡伟忠:对,同理心,我了解你的感受,比如这个小朋友比较胖,“有人说我是胖子,我真的很伤心、很生气,所以我„”,先给他情感的支持,同理心理解他,假如我是你,我也会有这种感受。但我们先说情,再说理,让他知道原来爸爸妈妈很理解我,知道我的感受。

王颖:用同理心的语言,我觉得这也是亲子关系的一个特别好的方法。

蔡伟忠:第三部分就是我上次教你们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学东西超快,我们怎么样利用这个特点有效的教他一些知识。第一个最有效教孩子的方法是跟他一块儿做,很快的让孩子学到一点东西,比如刚刚举的刷牙的例子,我用一个有效的方法教他,跟他一块儿做;

第二个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去发现,比如有一批孩子大班毕业了,数学挺好的,很会加减,我拿18粒木珠子数给孩子看,分成两堆,总共有多少啊?那些孩子又要重新把两堆数一遍,有18颗。我又把这18颗珠子分三堆,三堆珠子有多少啊?孩子又要重新把三堆珠子数一遍„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没有珠的守恒概念,他不知道不管怎么分这些珠子还是18粒的,怎么样教他们呢?我让他们一遍又一遍数,后来有一些孩子不数了,他说“还是18粒。”我说你数一数吧,他一数果然是18粒,眼睛立即流露出发现知识的喜悦,他知道原来珠是守恒的,让孩子自己发现比你告诉他重要,可能有些孩子是第6遍、有些孩子是第10遍、有些孩子是第12遍才发现,但到最后肯定会发现原来不管怎么分珠是守恒的,18粒不管怎么分还是18粒,这是孩子自己发现的东西,不是我们给他的。

王颖:有些家长总是忍不住,喜欢把我们已知的经验一股脑的全都交给孩子,但这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更刻骨铭心、记忆深刻。

蔡伟忠:所以应该尽量让孩子去发现一些知识,特别是幼教阶段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第三、全感官活动(学习语言用的)。教孩子外语时尽量肢体和语言结合起来,不是只学语言,而是英语和肢体语言结合,每一个英语的发音能跟肢体语言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就能够很快掌握到外语和肢体语言两者之间的结合。比如今天教“Big”,你可以画一个大圈,孩子可能会忘记英语“Big”的发音,但不会忘记肢体语言,他在记住肢体语言时相当于有两条通道记住英语,这样记住英语发音的机率就会比较高。

还有一个是学数学的,在生活中可以多应用,在孩子3岁多时就可以了,每一次出去尽量让孩子多运用数字,比如今天吃什么、给他多少钱、让他做预算,怎么去点餐,从孩子不会时很耐心的去教他,孩子对数学的敏感度就提高了。

王颖:身边有一些朋友说我的数学特别不好,特别害怕孩子数学也不太好,两者之间有必然关系吗?

蔡伟忠:没有必然关系,但也有相关的,因为父母数学不好,家里的数学环境就不多了,因为父母数学不好,就不会在家里很重视数学,对数字的概念、表达不会很清晰,孩子很缺少数学环境,相对来说少了数的经验。

王颖: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先提高父母,然后再提高孩子。

蔡伟忠:没错。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特别在用钱、交费时,可以有意识的让孩子注意到,这样数学自然就会好的了,最有效的数学是最小用规范用语,让孩子关注到数量,这样数学的基础会比较好。

王颖:您说的规范用语指的是什么?

蔡伟忠:比如喝水或者拿一杯水,规范用语就是用文字能写出来的,“请宝宝拿一杯水给妈妈”,孩子在小时候用规范用语,他对数量、概念、名词和思维结构就会相对好一点,因为非规范用语孩子在很多地方都能接触到,但文字结构的规范用语通过阅读才能接触到,但孩子还没有大量阅读,所以在生活中跟孩子沟通时使用规范用语,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数量、概念等等都会有很大帮助。

第四、作品教学法。很多时候我们想教孩子一些东西,或者特别想搞一个教材出来,但他老是看不懂或没兴趣,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用小孩的作品,绝大部分孩子都喜欢画画,你可以从画里找出事件、素材来教他他东西,一幅画里肯定有数量、颜色、概念、语言等等,你可以用这些来教他,用他的作品教他其他知识对他来说是最有效的。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家长注意一定要先分析孩子的情况再挑方法,因为这个方法是工具,工具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你用的正不正确,在这个场合该使用这个工具,如果你判断错了,使用这个方法不一定有好的效果,所以一定是理论放在前面、观念放在前面,再选用工具。

王颖:今天的育儿速成班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特别感谢很多家长一直在追踪着育儿速成班节目,再次跟我们分享蔡老师传递的育儿理念。很多家长朋友说蔡老师的讲座非常受益,特别希望能有机会当面听听蔡老师教育方面的理念分享,蔡老师在深圳有没有课程班?

蔡伟忠:我在深圳实验幼儿园有一个家长培训班——综合家庭培训班。

王颖:大家都可以报名参加吗?如果大家对兴趣班感兴趣的话应该怎么报名?

蔡伟忠:可以打电话问吴老师***。

王颖:今天的育儿速成班就到这里,期待5月28日优秀父母大赛当中能够再次相聚,和大家共同分享先进科学的育儿理念,到时候蔡老师也会到场跟大家进行现场互动和分享。再见,蔡老师!

蔡伟忠:再见!

第二篇:蔡伟忠博士亲子沟通讲座新闻稿

2011年11月20日,下午,由塘厦教育局和融德金地幼儿园联合举办的“塘厦镇幼儿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在塘厦镇初级中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塘厦教育局赵灿辉局长、塘厦教育局基础教育股钟爱兰副股长、融德教育集团总经理舒华英女士以及塘厦各幼儿园的园长,同时来自全镇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共600多人聆听了国际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蔡伟忠博士的精彩讲座。

塘厦镇是我市的教育强镇,教育局各位领导也高度重视我镇学前教育的发展,为提高我镇广大家长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在融德教育集团、融德金地幼儿园的大力支持下,特举行本次大型公益家庭教育讲座,造福于塘厦广大家庭。

蔡老师以他二十多年来的幼教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围绕当前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交往能力、语言能力、亲子教育、亲子沟通等多方面的教育困惑,用幽默、生动的授课语言,现实生活中鲜明的案例分享、现场互动家长提问,蔡教授精彩解答等多种方式,把真正适合孩子发展成长的亲子教育理念和方法,有效的传递给了全场的家长朋友和幼教老师们,全场聆听者受益匪浅,不时送上阵阵热烈的掌声表示支持认同!

在轻松幽默的讲授和学习氛围中,此次公益讲座落下了帷幕,教育孩子没有对或错,只有合适和不合适。让我们在进行亲子教育过程中,能够找到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和方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营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教育氛围,成就孩子一生快乐自信的童年!

第三篇:蔡伟忠老师深圳长城盛世实验幼儿园小班第八周半日活动

蔡伟忠老师“小班第八周半日活动”培训内容

记录人:豆豆兔

记录时间:2007-11-9

小班第八周半日活动”培训的对象的幼儿园老师,所以讲解的内容和重点也主要针对这一堂课中老师的表现。

这天的课程是周末秋游活动中——吹泡泡的一个延伸。

1.早晨先到的孩子在撕掉教室外主题板中粘贴的内容(强调让孩子自己来布置环境,目的:给孩子自主权)。期间班主任老师利用简短的时间向其他老师交代今天的工作重点。

2.小便时要引导孩子排队。(小班老师需要不断重复的提醒孩子注意事项。)3.点名活动。点到名的孩子要求随意做一个动作(目的:增加点名的趣味性、提高孩子的联想思维。)

具体过程:老师先让孩子叫自己的名字,老师在回答:“到”的同时示范各种动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要求是什么。领会了老师意图的孩子在做了动作之后老师要重复一遍动作,表示自己关注到了孩子。没有做动作的孩子也不重复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动作。一位被点名的小朋友没有回答老师“到”,其他的孩子指着这个孩子说“他到了”,老师走到被点名孩子的面前,重新点一次名,让这个孩子自己来回答。点到没有到园的孩子时,老师说:“XXX可能生病了,一会儿老师打电话去慰问一下他。”(目的:关爱他人)。

4.洗手。环境布置——墙上贴上了洗手的步骤图(目的:学习通过看图学东西),同时老师也会在旁边反复提醒孩子注意事项。(强调:对小班孩子一定要反复提醒,平均要重复21次孩子才能记住。)

5.早餐。早餐时吃得最快的10个孩子在结束早餐时能各拿到一条彩色毛巾来擦餐桌。先吃完早餐的孩子和老师闲聊(目的:学会和人交流、学会倾诉),等大多数孩子都吃完饭后就开始上课。

6.上课

先给孩子们看秋游的照片,同时提问:“我们在干什么?”“照片上都有谁?”(强调:看照片时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站起来争抢照片——要允许孩子们这时的混乱状态,这表明孩子们都有兴趣,不要要求孩子都规规矩矩的坐好,要给孩子自主权。)等孩子们都看完照片后,老师问:“泡泡象什么?”让孩子描述泡泡象什么,孩子如果回答:“气球。”老师要重复一遍完整的句子:“泡泡象气球。”要求孩子说完整的句子。(目的:语言发展)。由于孩子多,老师分组记录孩子的描述,同时由于还是有等待的孩子,就让等待的孩子先向同伴描述泡泡象什么。(强调:老师不记录的时候,笔头一定要握在手心,以免伤害孩子。)

等所有的孩子都说完以后,老师大声的把每个孩子的描述都重复一遍:“XXX说泡泡象XXX。”

然后老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说自己能把这些东西都变出来。(这让孩子们都非常高兴,感觉自己无所不能——能点燃孩子们的学习激情。)老师把孩子们说到象泡泡的东西事先画在纸上现在一张一张变出来(事先没有准备到的,让其他老师马上画出来。要求老师要有经验,事先能猜到大部分东西。)

接下来让孩子们把变出来的东西变漂亮——给图案涂颜色,每个孩子给自己描述的东西涂颜色。要求孩子:

1)颜色不要涂在图案外面。不用指导的语气,而是问孩子:“颜色能不能涂在外面呢?”

2)三个孩子共用一盒蜡笔。(目的:学会合作。)当老师和一个孩子说话时,另一个孩子找老师,老师说:“请等一下。”(目的:学会等待,遵守规则),结束和第一个孩子的谈话后,马上回应他的请求。整个过程只在必要时才指导孩子握笔的姿势。

最后在孩子的画上标上姓名、日期,让孩子自己贴到主题板上(强调: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想贴的位置、自己动手来贴。目的:让孩子体现自己的价值,做有用的人。)主题板的标题是:“我的泡泡会变成„„”。

孩子收拾完物品后,大家坐到主题板前,让孩子主动站到主题板前来描述自己的泡泡会变成什么(强调:要孩子面对全班说,而不是面对老师说。目的:面对大众)。

7.之后的户外活动选用圆形的器械,比如:球、呼啦圈,让孩子再把具体的形状和泡泡结合起来。(目的:将抽象概念和具体形象结合起来。)

以上就是一小时的内容。先说一句,这是厦门的一家幼儿园,免得妈妈们问。听完又有了不少感悟,自己又学到了一些平时和孩子相处的“窍门”,很喜欢这种很具体的课程,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的操作。对老师的帮助应该还是很大的。不过要想做一个好老师,单单靠蔡老师指导还是不够的,必须真正的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坦然面对每个孩子的特性,用心去寻找适合每个孩子成长和学习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只是表面上的上了多少课、安排了多少活动、有了多少作品,以完成工作和应付家长。

第四篇:听蔡老师有关弟子规讲座有感

听蔡老师有关弟子规讲座有感

蔡老师说:“知道羞耻的人,才知道奋发图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羞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让我们规范自己,直观审视自己的行为,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警示灯。

每个人都是有羞耻心的,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东西,只是被个人成长环境所改变,变得或强或弱。由此我联想到现在大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学生们喜欢穿拖鞋——上课穿拖鞋,出门穿拖鞋。这可能是一件无人问津的小事,也许作为践行者你也不会觉得羞耻,但这至少是一件不雅、有伤风化的事。我完全不能理解这种行为,同样是穿鞋,为什么就不能换上正式的谢呢?换个鞋的时间也做不了什么正事。

拖鞋是回到家时,放松你酸痛的脚部的东西,宿舍是我们在学校的家,所以你在宿舍穿拖鞋很正常,但难道天大地大,走哪儿都是你家吗?所以,大家完全是扩大了拖鞋的作用,这是一种误用。穿上拖鞋会给人一种散漫悠闲的形象,缺少精气神。大学是自由的,但绝不是散漫的。有一种文化叫做鞋文化——在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鞋——你穿的鞋要符合场合和你的身份。我习惯看人先看鞋,不是看鞋的牌子或款式,鞋的干净整洁与否和与衣服的整体搭配能看出人的许多性格。如果看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脚丫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肯定很糟糕的。

我经常看见许多同学穿着拖鞋大摇大摆的进教室,还伴随着拖地发出的“咔咔咔”的声音,这种感觉就像是千万只蚂蚁在爬我的心,特别难受。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给自己形象烙下疤痕——留下一种散漫、随便和缺乏素质的形象。

其实,你会毫不介意的穿拖鞋,并不是说明你的羞耻心已经泯灭了,是因为你周围的人都在穿拖鞋,穿的人多了,你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了,大家都可以做,你也可以,这种效果就如同“三人成虎”一样——一个影响一个。但反过来想,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是穿戴正常的上课、出门,你还会这么毫无顾忌的穿拖鞋出门,做一个“奇葩”吗?

所以,我呼吁大家:不穿拖鞋出门、上课,注意自己的形象,尊重他人,更尊重自己。从自己做起,影响周围的人。

第五篇:蔡伟忠老师著作《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读书笔记

《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读书笔记

[美] 蔡伟忠著

作者介绍

蔡伟忠老师

美国加州大学学前教育博士

资深幼儿园培训师及教育环境设计师 二十八年培训国内外幼儿园教师经验

广东和深圳幼儿园讲师团的首席导师(即培训那些培训幼儿园老师的老师)、广东学前专业委员会游戏与玩具研究部执行主任,深圳学前专业委员会理事,协助制定相关的幼儿教育策略和方向,曾任北师大客席博士生导师,是教育部、地方教委和多所师范大学认可的专家,也参与到制定教育部相关教育策略。著作有:《唠叨以外的教育法》,《跳出传统思维的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跳出传统思维的园本教研》等

个人博客:524816626.qzone.qq.com 邮箱:524816626@qq.com 微博:t.qq.com/caiweizhong

我把幼儿园建立常规的深层意义归纳为这几点

第一,利用低幼孩子“还没有太多自己想法”的特点,运用环境塑造“有价值的行为习惯”;第二,利用低幼阶段孩子“具体形象思维的固着性”(即不会灵活变通)的特点,强化或者重新塑造孩子理所当然的秩序感(宇宙的万事万物都隐藏着规律,孩子自有生命开始就有秩序感,但往往在出生后遭到破坏),为以后对生态的认识和尊重奠基; 第三,到高幼阶段,当抽象思维开始萌芽时,老师就可以教育孩子规则背后的意义是“尊重”,是“公平”。

尊重是有些事情就算你不喜欢也得做,公平是有些事情你不同意的也得全力支持,而判断的基本原则是“会不会影响到别人”。同时让孩子学习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学习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为未来融入社会奠基。这也是幼小衔接的重要一步,因为只有建立常规意识后,孩子才能够在学校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够好好融入社会。可以说,建立常规是孩子从以自我为中心到以社会群体、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一个发展过程。

内化的标准是“当老师不在、没有奖罚时的真实行为。

采用命令方式建立的常规不但不能够内化,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到大班,孩子的行为反弹可能性更大,老师的管理就更累。

爱和耐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方法

跨越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形象思维的三种思维模式

遵守常规的意识需要建立在社会交往的经验基础上

渐进式区域教学法:通过由封闭到开放的环境,让孩子能够从少到多地交往、逐渐适应。具体做法是:

首先把孩子分布在不同的封闭区域中,区域与外面是隔开的,孩子在这个封闭的区域内跟少数孩子(一两个)交往,这样孩子就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更有效地、不受打扰地发展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老师也不用一下面对这么多的孩子,只是在小组里处理问题,影响面降低,管理工作相对就容易一些。这些阻隔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减少孩子乱跑的几率。

当这些孩子能够在小范围里遵守常规,懂得交往的方法、技巧后,我们就把这些区域从封闭逐渐扩展到开放,可能一开始区域里就只有两个孩子,慢慢增加到三个、四个,最终到大班时根本不存在区域的形态,区域只是在心里,孩子知道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渐进式区域教学法”的口诀是:“从封闭到开放,从有形到无形”。

“渐进式区域教学法”可以多方兼顾,既不会让孩子变成一个盲目服从的人,丧失自主性,又不会让他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常规的含义

一、学会听老师的指令

二、按照时间表和要求进行活动

三、遇到问题如何处理

四、按照规定取放物品

五、不能够做的事

“还有五分钟就要收拾玩具了”,不如“你们还可以多玩五分钟”

孩子不遵守规则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能力。我看到有些老师要求小班孩子收拾一大筐雪花片,但小班孩子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做到,于是做一下就失去耐心了。另一个经常碰到的例子是老师要求孩子排队,队伍太长,等待的时间远远超出了孩子的耐心,孩子开始还能够保持安静,但是等久了就开始说话。这些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勉强去做,只会让孩子厌恶、讨厌,根本不可能建立良好的常规。

第二种原因是孩子情绪不好。孩子前一晚睡得不好,或是饮食不好、身体不舒服,这在小班经常碰到。因为情绪不好,所以不想做。老师要根据孩子平时的情况进行判断,如果孩子平时都很守规则,今天突然不同了,老师就要注意让他到隐私区休息或在旁边休息,别给他太多压力。

第三种情况是幼儿在家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我曾经见过孩子喜欢跷脚,就是因为在家学习了父母的坐姿。还有更严重的是用积木模仿打牌,这些都家庭教育的问题。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角色转换法,即告诉孩子他的身份是这个班的孩子,他是独特的,和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包括父母)做的事是其他人的事,他只能按照这个班规则去做。这种思维能够让孩子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产生免疫能力。

第四种原因是幼儿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对这种孩子就是和他一起做,有耐心地慢慢教导。

最后一种原因则可能是孩子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老师的惩罚也是一种关注,所以有老师奇怪,为什么不管怎样惩罚,孩子都改不了他的坏习惯,其实是因为孩子就想老师关注他。家里缺乏爱和关心的孩子最容易有这样的问题。老师可以采用“取代法”,对孩子错误的行为不予理睬,冷处理,同时教育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取代错误的方法。当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时,老师立即处理,让孩子知道做了老师才会关注他,慢慢地孩子就会改正过来。

对于建立常规的忠告就是——建立孩子的常规,从老师个人的素质开始

高结构游戏:有固定答案 低结构材料:如水和沙

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促进孩子的自主性学习

二、缓解个体学习差异

三、能让孩子有效建构经验

四、有利于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五、减少老师直接指导的时间

角色区老师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包括零散、不系统地投放材料,情景和材料不匹配,有材料没情景等

表演区的价值能够用其他区取代 阅读区老师给的空间太多了

KT板,大纸皮,水松板,泡沫板,有机玻璃,原木 洗手的照片能够提醒孩子认真洗手

孩子被动接受型的环境vs孩子与环境互动型

环境布置的维护人

直接教育功能基本就是传递信息 第一种是展示式的传递信息 第二种是通告式的 第三种是感谢式的 第四种是记录式的

第五种是作品展示式(做过“自己评价自己贴”)

孩子从中得到宝贵经验包括:管理上的科学方法,数学上的统计记录方法,情感上的感恩,通过作品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受用一生的素质

间接教育功能,孩子需要一定的思考或锻炼,从而得到有价值的经验 具体方法包括:分类法、配对法、描述法、找关系法和操作法

一、分类法 1.矩阵分类 2.多级式分类 3.统计式分类 4.随机式分类

二、配对法

三、描述法: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说话的习惯

四、找关系法:

五、操作法:笔顺练习,绑绳结,剪剪贴贴,自画像,心情告白,天气报告

环境布置的教育功能和美感

“主题动态环境布置” 步骤一,老师把环境布置作为主题课程的任务,孩子在主题活动中的任务就是随着主题的生成、变化,不断调整环境。

步骤二,引导孩子和环境发生互动,在这些互动中生成新的内容,环境就好像故事书,记录主题活动的过程。

除了个人卫生、日常生活自理、自我保护等知识是对幼儿产生即时影响外,其他的二手知识都不是很急于要用到的。

超前教育反而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兴趣,而且幼儿期的孩子更多是采用模仿学习,无法通过一堂课的过程来理解学习,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需要的是大量经验铺垫,为他们以后的理解学习打下基础。由此,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教学如何丰富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当然同时要教育家长认同这种观念)

把“教学”过程视为包括“提供经验”,“整合经验”和“发展经验”三个环节的一个循环过程。

集体活动的特点

一、效率高:可以快速地把大量信息传递给很多孩子

二、促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让孩子教育孩子,孩子之间互相学习

必须通过上课形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完成的“教育任务”

一、直接传递一些知识给孩子

二、系统性的学科教育

三、帮助孩子整合经验

四、传授孩子学习(游戏)的方法

五、教导孩子运用区域材料工作纸(work sheet)的方法

指导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

一、活动是否有必要

集体活动比较难以把握孩子的个体差异,而且孩子得到的一般都是二手知识,而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更多是一手经验。

二、教学活动发展目标(教育目标)制定的具体性和价值。

三、教学活动内容的价值及意义。

“发展目标”和“活动目标”是两个概念,发展目标和活动内容可以没有绝对的相关关第,而只有相互依附的关系。

四、学习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不限制最高的学习目标。

五、活动是否围绕一条主线进行阶段性建构。

阶段性目标的体现就是孩子从不会到会,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一路学习,一路提高。其他评价标准琮有: 1.材料投放的简易性

2.活动的可操作性、简便性、创新性,方便共享、学习3.老师预设的提问及难点的合理性 4.有没有照顾到个别孩子的需要 5.有没有体现孩子之间的互动

组织活动的难点是要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掌控孩子注意力的关键元素是教学活动的环境准备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活动的组织形式分为:集体活动(30个)、小集体活动(15-20个)和小组活动(8个)

好奇心:通过类似“猜一猜”的口吻引导孩子,关键是要找到孩子的犹豫点(即最近发展区)代入感:先以一个小故事引发孩子的兴趣 老师主导活动目标,孩子主导活动内容

幼小衔接

·孩子要面对不同科目、不同老师的教学模式;

·孩子的抽象思维初步萌芽,要面对更多的抽象性教学; ·老师采用更多的提问式考核方式;

·孩子有更多的任务,需要更强的任务意识; ·孩子需要更强的倾听讨论能力

很多老师为了让孩子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预教的方法,可是预教了小学的内容反而会让孩子上小学时失去学习兴趣。孩子已经知道了内容,一、二年级还能够应付,到了三年级就容易出问题,因为一、二年级没有养成学习习惯,反正不学也会,到三年级就不会学习了。我认为正确的方法是培养孩子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要紧密结合幼儿园活动教学的特点。

老师千万不能动摇对活动教学的信念,反而应该多利用教学活动和其他环节,加强目标导向,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为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小学的分科教学模式不适合幼儿阶段

在幼儿园老师的任务里,让班里“所有孩子”都理解教学内容是最基本的,老师都知道“一个都不能少”

“内容延续”,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延续性,即不同教学活动之间有相关性、延续性 切割式的分科教学适用于高效率的知识传递,适用于青少年及成人教育,但对于以身心发展为主导的幼儿教育来说却行不通。

幼儿教育的目标更多是素质的培养,让孩子全面发展

“教学手段的多元性”

使用多种学习手段围绕同一个内容,孩子得到的发展就全面

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延伸成多种发展目标的观念,产生了多种主题课程的模式。活动之间的内容应该是紧密相连,延续性很强的。有些老师误会了主题课程的意义,结果变成了以单一的教学手段传授大量和主题相关的知识

“小小爱因斯坦科学课程”由四个固定步骤组成:猜一猜、找一找、试一试及作品欣赏

课程结构的重要性

一、教育措施的阶段性计划

二、课程结构的规律为孩子提供了相关的学习经验

陈鹤琴把他的“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实验、参考、发表和检讨 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的课程结构是: 1.收集信息 2.整理信息 3.制作作品 4.检测反思

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归纳为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三种能力,包括了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及评定结果四个阶段。

在幼儿阶段不是要让孩子学得多,而是要让他学得好,促进他的各种学习能力的发展。等孩子七八岁抽象思维完全发展了,认知的铺垫好了,自然就学得快、学得多。

蒙氏课程有三个特点:

一、相信并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在预设的环境让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由孩子自己决定最近发展区,不要求孩子们都一样

二、采用幼儿教育幼儿的策略,混龄生活。

三、有效利用教学工具。

我国幼儿园条件有限,不能完全实施蒙氏课程。

一、蒙氏课程对于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并不是会操作蒙氏教具便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够以个人魅力影响孩子

二、社会环境的支持,蒙氏需要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帮助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但是我国大环境暂时还没有这个条件。主题课程有以下优点:

一、主题课程的结构和设计主题网络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几乎只有主题课程能够做到这一点;

二、主题课程“内容延续性”的特点能够统一孩子们的学习经验,有利于解决学习能力差异的问题;

三、主题课程“教学手段多元化”的特点能够让孩子在有兴趣的领域重新学习其他无兴趣领域学不会的内容,用高智能的领导带动低智能的发展,促进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价值是“幼儿不会识别与选择该学、不该学的内容,身边所有环境的影响都是他们学习的内容”

以暴制暴:谁打人?出来,你怎么打人?打人是不对的,打人多痛啊,你再打人到时候我就罚你

用爱和包容:另一种说法是: 他打人啊?我们知道他其实不想打的,我们一起来抱换他,让他知道他其实是想抱我们

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塑造孩子,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能力、价值观,这些是没办法通过上课完成的,只能通过“长期固定的生活模式”来培养。

系统化生活中的教育元素

让孩子成功地被“塑造”还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孩子的心理状态要符合“被塑造”的要求,心理状态是放松的,没有受支配感,对这个环境的感觉是案例的。

二、其次,孩子不会受到相反的外部环境影响,例如老师教孩子要用爱与包容待人,但是社会上的环境,如电影、父母等却教导孩子要以牙还牙,这就不行

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孩子有安全感,让孩子感到安全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有一个喜欢的教师。

假如孩子在幼儿园里,所有人都呵护他,从来没有人责备他,没有人说他不对,这个孩子到小学、到社会后还能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呢? 反之,如果这个孩子在幼儿园里到处被批评,批评以后又没有人加以引导,这可不是教育了,而是受罪

角色转移法

生活中的隐性教育元素

设计具体“生活中的教育元素”的原则

一、先想目标,再想方法

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设计策略

一、孩子能做的就让孩子做

二、家庭教育里的生活教育元素

建立和谐社会从幼儿园班级常规入手是最有效的 常规的另一层意义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常规有显性的,就是身体安全、服从老师的指令等

隐性的,心理健康,让孩子知道不能做伤害别人感受的事情

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很重要,能做到这些,以后进入社会就会积极、平和,就会健康、开心,面对挫折也会以平常心对待。

建立常规的两个原则

一、少数服从多数

二、即使你不同意,最终投票出来的结果不是你认可的,你也得全力支持

观察记录法

一、实时观察记录法

二、量表式观察记录法

三、作品观察记录法

观察注意事项

一、尽量避免孩子知道被观察

二、做实时观察记录时,要实事实记

三、其他注意事项 重点环节在于 1.生活环节 2.区域活动环节 3.户外活动环节

4.模拟环境观察记录法

个性化教育方法包括:

一、强化行为习惯的方法

二、改变行为习惯的方法

三、发展孩子能力的方法

实施的时候记住以下几点

一、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二、确定孩子明白老师的要求和指导

三、先情后理的原则

四、客观冷静

五、尊重孩子

六、同一立场

强化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描述性表扬

二、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三、假设性的提问

改变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行为改正法

二、冷处理

三、同侪教育法

四、正确示范法

五、换位思考

发展孩子能力的方法

一、带着孩子一起做

二、留点空间让孩子自己发现

三、全感官活动

四、作品欣赏法

正常孩子教育法和异常孩子训练法

个性化教育系统一、观察记录

二、利用幼儿发展档案对比分析

三、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

拥有清楚有效的语言沟通能力是老师的基本功之一,语言能力包括了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两种能力包含了理性的要求和感性的感受。

这些能力可以用“明白”二字表达,即孩子明白老师的意思与感受,老师明白孩子的感受和表达的意思。

教育计划有三种

一、有关学科能力的发展

二、素质和非学科能力的发展,如:社会交往能力

三、教育行为异常的孩子

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一、用直观的示范或解说配合语言,丰富孩子对语言的理解

二、扩散式和凝聚式的提问:

扩散式提问是指那些天马行空、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例如:你喜欢哪些玩具? 凝聚式的提问是有导向的,例如:你喜欢小车还是小马

三、假设性提问和同理心安慰

假设性提问是要求孩子通过假设情景思考问题,可以用于生活中的换位思考。也可以用于教学中,对科学活动的预测以及故事的角色代入等。孩子的形象思维到中班前后才形成,所以低幼的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 同理心安慰是建立师幼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观察孩子的肢体反应,判断孩子的真实感受

幼儿语言的可靠性是不高,例如:孩子在不断地、无意识地玩弄衣角,眼睛看着地面等就说明孩子的情绪不安,这时候就要先安抚孩子的情绪 规范用语,还包括正确地运用量词、名词和介词。老师的语言能力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老师不要说一些不必要的口头禅以及松散、零乱的个性语言,要注意语法、逻辑、修辞的严谨规范性,尽量做到表述准确,描述生动。

让家长信服的专业能力

一、教育家长理解并运用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 如:幼儿从自我中心慢慢发展到适应群体生活,这一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就是老师面对低幼儿时不能够命令、支配孩子,因为孩子心里只有自己,老师只能用间接指导的方式引导孩子,就是我说的“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如果老师强行支配孩子,孩子的行为就容易反弹,甚至可能产生叛逆行为,处处和老师对着干。第二点是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直观到形象,最后才是抽象,这就告诉老师在和孩子沟通时就应该按照这个特点进行,要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总之就是遵循从少到多、从近到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从直观到抽象的不变定律。

二、教育家长教孩子写字和学外语的正确方法 写字需要执笔,执笔需要强有力的虎口肌肉和手眼协调的能力,所以学写字前要让孩子多锻炼这两种能力,比如让孩子玩橡皮泥、白纸、做家务等;然后是在绘画活动时教孩子画各种点和线,因为字是由点和线组成的,接下来才是正式学写字。铡开始用手指按照字形描写,如果有带字形的沙板更好,老师只要用胶水在硬 纸皮上写字,然后撒上少就完成了,可以作为游戏让孩子闭上眼睛用手指顺字形感受,这样可以建立孩子的触觉记忆,还不会影响孩子手指的发育。

开始执笔时要提供粗杆笔,最好是三角笔,因为孩子用三角形的笔才会清楚三个手指头的位置,而且刚开始不要用方格纸,而是用大白纸让孩子随便写,到用方格纸时也要从特大格开始。写的内容一定是孩子有经验,不求多,求好玩,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才会写一手好字。

教孩子学外语就要了解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学习语言的能力包括了“猜”和模仿发音。“猜”就是猜测发音的意思。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如果有条件就尽量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语言,特定的人用特定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包括外语或方言)。同一个人不要用两种语言,宁可配合肢体语言与孩子沟通。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掌握多种语言,还能拓展孩子以后学习语言的能力。

三、教育家长孩子学习知识的正确方法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学习知识就是记名词,所以不断让孩子记忆物品的名称。其实知识不等于认知。认知越丰富,对知识的运用及理解能力就越强,这些认知要从经验里积累获得。所以不断丰富幼儿期孩子的认知经验,对他以后的学习能力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让家长跟从的方法

一、教育家长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第一是心理因素,这种行为反映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如他需要别人关注他,或者是他想让家长或老师明白“其实我是重要的”。这种类型的孩子可能不是真的不想听话,他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可以支配你”或“我要你注意我、关注我”。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注意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够不够,是不是孩子在家里缺少关注。要注意的是,关注孩子不仅仅是经常和孩子在一起,有些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多,但没有跟孩子好好交流,没有平等地对待孩子,而只是不断支配孩子,这样不但无益反而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第二种原因是孩子不知道正确处理问题及表达需要的方法。比如争抢玩具可能孩子只会用原始本能的处理方法——打架,这种情况家长就只需教给孩子正确处理的方法,例如用语言沟通等文明社会允许的沟通方法。假如孩子不会采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某件事,最有效的方法是家长创设模拟环境好好地和孩子一起做,多做几次,让孩子掌握正确处理这些事情的方法(模拟环境教育法会在下文具体介绍)

第三种不听话的原因是孩子情绪不好。如果孩子有这种情况,一般家里都应该给孩子设置一个小空间或隐私区,就是一个小纸皮箱或小盒子,让孩子躲进去并且告诉孩子“如果你不高兴,不喜欢人家打扰你,你就躲在里面,外面挂一个牌‘请勿打扰’,等你心情好了再出来,好不好”。如果情况很严重,可以给孩子一个枕头或拳击袋,等他发泄完,再跟他讲道理。

二、教育家长正确表扬的方法

表扬孩子不要随意,要跟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表扬他,注意多表扬孩子正确的行为,如孩子付出了努力或礼貌的行为等。

表扬首先是表达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关心,要用心才行

三、教育家长模拟环境教育法和其他方法 就像情景剧,然后让孩子演练 “跟我一起做” “冷处理” “取代法” “星星记录表”

每天反思,自找不足,找到问题,然后思考该怎样调整才能把存在的问题处理好

先表扬,然后再告诉他该怎样做才会更好。

孩子说不喜欢去幼儿园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可能是和家长抬杠等

对孩子提要求,但这种要求不是支配、批评、体罚孩子

教育不是老师教孩子或家长教孩子这么简单,教育是一个共同体,大家都在学习,大家都在教育。孩子固然要跟老师、家长学习,但孩子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大从对孩子的影响还要大;老师固然会向专家领导学习,但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影响更多;同样的道理,我们固然要直接指导家长,但家长更容易接受的是孩子、家长等对他们的引导。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让家长直接听我们说该怎样做,更多是要让家长亲眼看到别的家长这样做效果更好

教育家长可以说是幼儿教师的又一个终级任务,要用心去做。

幼儿教育的独特价值,它能塑造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对人、对事的行为态度,形成他本能的想法和反应。

幼儿教育的塑造跟青少年以后的塑造不一样的地方是,幼儿不会选择,只要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孩子就会模仿学习,并对其产生直接、根本的影响;而对于青少年来说,正常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会有自我判断能力,会有自己的喜好,不是什么都学,而是通过选择再学。

塑造可以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环境的直接塑造,就是生活中的直接经验的塑造。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让他们知道人生的成功来之不易

第二种塑造是间接塑造(即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就是模仿。

幼儿教育的独特价值的启示

一、保证幼儿模仿对象是正确的、有价值的。

二、学习怎样看待人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回报。

三、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很大,家庭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受益终生。

孩子出生后,神经系统会根据环境的需要作出取舍,只保留那些有需要的神经系统,不需要的就淘汰,这是人类神奇的地方

孩子和大人的学习过程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学习是从无意识学习到有意识学习我们成年人学习则是从有意识学习到无意识学习。例如:成年人学习拼音输入法,刚开始是有意识地思考、分解、找按键,但熟练后就不用想,完全是条件反射,这是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学习,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变成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孩子的学习刚好相反,他们是无意识的学习,不需要通过有意识的理解和转换,这就是学习敏感期。

把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才是有效学习,所以活动学习的秘诀就是让孩子在运用中学习。幼儿期不要贪内容多,而要注重深度。

幼儿期要提高的是能力,让孩子以后用这这个能力学习更多的东西。

自由游戏就是没有要求,孩子自己设计目标与规则,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去玩。

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地重现过去的经验,重现的过程中重新建构形象思维,每一次重现原来的知识就产生了一次新的意义

这种自由不单只是个人的自由游戏,还有集体游戏,通过集体游戏,孩子能够互相定规则,创造出新的或不同的集体游戏,这种经验对孩子走向社会很有价值。因为现代社会最有价值的人之一,就是制定规则让别人去遵守的人,如果孩子幼儿期间就已有创建游戏规则的经验,长大了就有这种经验去创建规则。

传递技巧不是只让孩子学会模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将老师的技巧和自身的经验相结合,老师的责任是丰富孩子的相关经验,老师的技巧只是方法之一,不是唯一的。

3岁之前的孩子头脑里的海马体还没有成熟,所以没必要跟孩子讲道理,而且也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生气,他根本就不能理解你的话。3之前处于不听从语言指示的状态,到了差不多3岁,语言指示才开始有意义

5岁之前的孩子是没有抽象思维的,应该用量化的、很清楚的语言,配合动作来说明一些事,因为孩子在5岁时抽象思维才初步萌芽,大概朦朦胧胧懂得抽象语言的意义。

孩子在5岁之前的行为特点就是自发性行为,他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喜欢受支配,不喜欢人家告诉他你要穿什么衣服或你该怎么样,他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想做的,喜欢自己做主。所以孩子在5岁之前做的事情都应该尽量是他自己想做的,不是成人支配他做的。

所谓顺着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不直接支配小孩,就是要用环境约束孩子。

要让孩子顺利完成自发性行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自主权,也就是要遵循尊重孩子的基本原则。

学会学习的含义

一、学习的对象,学会跟谁学习

二、学会各种学习的方法,如:自主探索、商量合作、被动接受、查找资料等。

三、孩子对符号(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四、学会判断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

五、学会归纳信息、运用信息

六、对身边周围的信息敏感,有比较能力,有批判性、逆向思维的能力

教育目标只能通过设计一些活动,让孩子感受、体验、经历,最后通过自身的内化成为孩子本身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学习目标,更多是人类积累下来的有价值的文明,是一些技巧类或者是一些知识类的信息,包括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这些都是可以传递的,而且必须传递,因为只有通过传递给孩子,孩子才不用花时间去探究。

教育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区分,一个是过程的建立,一个是知识的传递,两项任务可以同时完成。

设计好幼儿园的课程: 第一步就是确定目标。

第二注重孩子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全面性、整体性

只有将资源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幼儿园才叫好的幼儿园。

蔡伟忠游戏中学习培训群号:138207328,每周一中午11点30分和周四晚上22点整都由张老师在群里讲解养育孩子的各种问题,欢迎家长们加入QQ群学习。

下载2009年5月24日蔡伟忠老师深圳广播电台育儿速成班讲座文字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5月24日蔡伟忠老师深圳广播电台育儿速成班讲座文字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郑立伟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郑立伟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4月25日,有幸观摩聆听郑立伟老师讲座,郑老师神采飞扬,听者亦有心得。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面对着鲜活的教学对象,智慧的教师必然没有......

    2014年蔡伟忠博士园长高级培训班个人总结

    2014年蔡伟忠博士园长高级培训班 培训日期:10月24日、10月25日 一、幼儿园的创办理念。 1、打造幸福的老师,造就幸福的童年。 2、为教职工的投入(职工的日常需求,如住宿、日常工......

    观蔡礼旭老师讲座有感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管理学院 461201班 学号:46120110 姓名:邝晓睿 形式与政策课后作业 观蔡礼旭老师《幸福人生讲座》有感 很庆幸这学期有一门《形势与政策》课程,庆幸能......

    观看李秀伟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观看李秀伟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开学之初,有幸聆听了齐鲁名师李秀伟老师关于我们需要学习的发生和教师成长的专业命题的讲座,令我深有感触。李老师首先借助名言告诉我们:真正高贵......

    2016.3.2 琥珀老师微信讲座--黑白摄影的影调 蔡丽红等学员整理

    2016.3.2琥珀老师微信讲座--黑白摄影的影调蔡丽红等学员整理简单实用的黑白摄影知识,分五个部分。什么情况用黑白什么情况用彩色?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有什么区别和优势?其实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