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个人报告
研究性学习
1500字感想
此次的研究性学习,我从中受益匪浅,不管是从最初的挑选课题,还是到最终的总结报告,我都有所收获。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现在大多数人们不仅有能力可以满足生活上的需要,对于精神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读书是一件可以充实人类内心世界的事情,我们从书中可以获得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当然,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普遍都会采用电子书的方式来进行阅读。
电子书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一种可阅读的书籍,又称为E-BOOK,这种书籍并非纸质书,而是通过电子产品来进行阅读;二是指专门阅读电子书的掌上阅读器。
想必大家都会不难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在地铁上、公共汽车上、餐厅里,甚至就在大街上,你都会发现有人在进行电子阅读,现在电子书已经开始在慢慢的渗入人们的生活,那么,作为青少年,电子书到底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影响呢?电子阅读对我们是起着积极的作用还是起着消极的作用呢?于是,我们小组就确定了我们此次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电子书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对此展开了调查与分析研究。为了讲究高效率,我们组后来了进行了严密的分工,我和另一位组员被分到了调查的任务。抽出课余时间,我们开始进行调查,根据我们平时对周围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的确有不少同学热爱电子阅读,但仍然有一部分同学更喜欢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当然,这仅仅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为了更好的、更充分的了解情况,我们拟定了一份调查问卷,并到本市各大中学展开了调查。我们最先锁定了一所高中,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在学校门口等待学生放学,之后便看到有学生从校门口走出来,我们先开始有些胆怯,不敢上前去,但是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还是走上去将问卷小心翼翼地递给他们,他们先是很诧异,但在听完我们的解释后,他们还是当即很热心的给我们填了问卷,看着他们低头填写时认真的样子,我不禁觉得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内心充满了喜悦。
过了一会儿,有更多的学生放了学,出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都有些应接不暇了,但幸好,这时有几个认识的初中同学在校门口帮助我们,才得以让我们的效率更高一些。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当然也有不愿填写,直接走了的同学,虽然看着他们的背影,但是我并不感到沮丧,相反的,这却更加激励我想去认识更多的人。最终,我们将所有的问卷都发出去并且收回来了。我们都在这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收获了许多,也学会了如何处理这些人际交往问题,感觉自己离社会又更近了一步。
我们调查的人群是以高中生为主,根据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是通过手机来进行电子阅读的;他们喜爱看电子书的原因主要是网络书籍资料丰富,可以扩大阅读的范围;并且同学们爱看电子书的类型也近乎相同,一般都是青春校园、奇幻仙侠和名家著作等;同学们大多数都选择在睡前阅读,高中生学业繁重,自然睡前阅读是一个不错的时间段。多数同学也认为,电子书的发展将会超过纸质书。
但仍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电子书对人眼伤害较大,而纸质书对人眼伤害较小,所以他们更喜欢纸质书籍。并且阅读纸质书也早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个人习惯,他们享受着纸质书阅读的手感与气氛。
至于电子书对我们成绩的影响,许多同学们都表示,电子阅读就与以往的阅读一样,不会影响到学习。不过,也有一些同学表示学业成绩有所下降。
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1、大多数同学还是喜欢电子阅读的
2、电子阅读有利也有弊,其中,如果同学们合理排时间来进行阅读,有效控制好自己的心思的话,电子阅读对青少年还是利大于弊的。
3、科技的发展会时时刻刻影响到我们,有时是积极影响,但有时也是消极的影响,我们要有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不能只顾着随波逐流,应有主见。
感谢本次的研究性学习,我学习到了许多,今后我还要多参加这样的研究性活动,锻炼研究性调查的能力,同时收获不同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做一个优秀的高中生。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报告个人总结
篇一: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
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这是我们对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真实体会。
在刘老师的策划组织下,我们组员参与调查研究了刘克祥老师的研究课题。下面我们就将联系实际情况,具体谈一谈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准备充分 目标明确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遇到研究学习的困难的时候,刘老师一直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并且耐心地为我们进行指导。还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终于,过了近一个月,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研究性学习任务。
二、团队精神 合作至上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比如这个组员负责找关于贾宝玉的,另一个找林黛玉的,还有一个又找薛宝钗的,等等。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体会其中的好处
原以为高中生活只是紧张的学习,其实非也。
高中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以上就是我们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它让我们得到了锻炼,无论是社会交往的能力,还是自身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篇二: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
高中的生活多姿多彩,在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会了我很多。
在整个活动中,我们小组的成员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自己的任务。不论是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还是最后的阶梯报告,都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制定研究题目时,我们组犹豫了很久,但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们顺利地完成准备工作。在这里要感谢老师们的指导,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没有你们,我们不可能完成这次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同学们的相互合作,研究和探索未知的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比如这个组员负责找关于贾宝玉的,另一个找林黛玉的,还有一个又找薛宝钗的,等等。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当然在整个活动中不仅仅教会了我团结合作精神,更让我明白了学习的很多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为了顺利地度过难关,我们就要付出努力。首先要制定计划,“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方法解决它”然后再付出行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本次的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我们人生上最多彩的经历,教会了我怎样学习,怎样合作,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实际应用它们。
高一(3)陈鑫雨篇三: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纳粹排犹与奥斯维辛集中营”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
在学校开展的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选择了“纳粹排犹与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个研究课题。我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大概分成两点。首先是我对于历史学习很感兴趣,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关于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其次是因为,我对于纳粹发动二战的原因以及他们惨无人道的民族屠杀有所了解,我觉得我需要利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加深我对于这方面问题的了解。
只有以史为鉴,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这也正是此次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立的目的所在。通过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收获很大,首先是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另外,在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撰写最后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时候,我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是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使我对于纳粹排犹和其极端的民族主义政策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对于我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世界观都有很大的意义,因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使我懂得了世界上各民族只有在团结友爱,互助互惠的前提下,才能各自得到更好的发展,人类文明才会变的更加璀璨。
这次研究性学习有很多值得以后借鉴的成功之处,比如说,这次研究性学习在每一步活动实施的时候都采取了成员合作的方法,这使得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得到了提高,良好的学习效果也为最后撰写出成功的研究性学习论文奠定了基础。
另外,这次研究性学习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这次研究性学习虽然在资料的搜集上做的很全面,但是,所搜集的资料由于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研究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对于这次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之处,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一定会积极借鉴,而对于那些有待于提高的不足之处,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加以注意。
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已经结束了,在总结的最后,我要感谢每一个和我一起合作的研究组成员,另外,也感谢指导教师对我在研究学习上的支持。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纳粹排犹与奥斯维辛集中营”课题研究小组 研究组组长: 指导教师: 学校名称: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个人结题报告
研究“青少年与父辈审美观差异问题”的过程
在上完“选题”一课的时候我们就确定了“青少年与父辈审美观差异问题”这个题目,并且分工明确。我在组里的任务是完成部分问卷拟题和统计结果。也许你会认为这些工作很简单吧?因为我在领到任务的时候也这么想过……可是到了工作的时候我才发现拟题是一件多难的事情……我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甚至包括去想象同学们看到这些问题之后所产生的想法,是否会认真作答等等。经过了认真的思考,我终于想出了几道同学们感兴趣的题目。第二天,我把题交给了打印问卷的同学,问卷打完之后就直接下发了,过了一天,这些问卷又回到了我这里,我一张张地翻看着这些问卷,令我欣慰的是大家都很配合我们小组的工作,家长们也填写的非常认真。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统计工作了,这项工作就简单多了,因为我不用在苦苦思考同学们的想法了,但是统计很无聊,无聊到让我想要睡觉……于是我找组长和我一起做统计,我们配合的很默契,只是用的时间有点长,终于,在这一周的周日,我们将“接力棒”递给了最后一名“用动员”,她的工作是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完成了,我陪组长来到指导老师办公室,老师帮助我们完善了我们的结题报告。我们打印并且上交到班主任手中。这次的研学任务圆满的结束了。在这次研学任务中,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存在,我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就像那首军歌中唱的一样“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我一直被这种力量所引导,所以我才能在统计结果的时候保持头脑清醒。我只想说这次研学任务让我更加理解父母了,让我更加成熟了,至少我不会因为老妈给自己买的衣服款式不好而去做不懂事的评价了。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个人报告(范文模版)
研究性学习个人报告
题目:宋代瓷器
班级:
姓名:
进入高中以来,开设了一门新的科目——研究课。研究,研究,顾名思义即为对你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阐述自己的观点。期间自然要对你的这些进行记录,观点进行总结。那么也就需要写论文。当然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我自己对这方面感触也颇深。
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主要是负责演讲工作。这个任务让我意识到,其实很多时候,给你一个展示的舞台,就要自信的站在上面,大胆的表露出自己的观点。这不禁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提高了我自己的自信心。
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时间过长,语速过慢等等。但我并没有放弃,利用课余时间我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修改课件,并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表达能力,提高语速。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成功的完成了我的讲演任务,我没有辜负小组其他成员的期望,更提高了自己的演讲能力。
小组的其他成员还去了首都博物馆,很遗憾,因为上课的原因,没有去首都博物馆参观。从他们返回后的言语与神情中不难发现他们经过这次首都博物馆的学习受益匪浅。我一定会抽时间参观首都博物馆,感受那里的宋代瓷器。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自己对宋代瓷器的了解更加充分,深刻。
此次我们小组很是注重合作。一个人的困难由两个人分担,那就不是一个困难,而是半个困难;一个人的快乐由两个人分享,那就不是一个人的快乐,而是两个人的快乐。所以,有了同学之间的合作,那么,被困难所覆盖的天空还会存在吗?
通过本次的研究性学习,我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学会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乐趣也极富挑战性.我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这要比整天在教科书中找寻答案更有意义,这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种学习,同学们的各项技能和潜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报告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看到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通过研究学习,我们既看到中华民族赋予饮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中国有如此美味的饮食而自豪,又进一步了解到西方与我们在饮食上的不同习俗,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有机会到国外去,也不会显得孤陋寡闻,这是很有裨益的。我们了解到,中西方饮食文化在各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
1.饮食观念及味道和营养: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舍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潮,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平心而论,谈到营养问题也触及到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近年来我国厨师参加世界烹调大赛,人家端上一个菜营养成分开列得一清二楚,我们则拿不出这份材料。经人提问,亦瞠目结舌不知所云,大大地吃了哑巴亏!
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于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如此。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
而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道”,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他们拒绝使用味精,更足以证明此辈皆属不知味之人,非“知味观”之座上客也!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也都生吃。因而他们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使我们难以接受。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
味道兼顾下的最佳平衡,这当然也属于一种“中庸之道”。
2. 烹饪的随意与规范:
西方人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此外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还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虽有其一己之成法,但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此外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因此,中国烹调不仅不讲求精确到秒与克的规范化,而且还特别强调随意性。
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首先导致了中国菜谱篇幅的一再扩大: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譬如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都不在话下。其他原料也是如此。因而在盛产某种原料的地方,常常能以这一种原料做出成桌的酒席,如北京的“全鸭席”,延边的“全狗席”,广东的“全鱼席”、“全蚝席”,长沙李和胜的“全牛席”,北京一些清真饭馆的“全羊席”以及北京砂锅居的“全猪席”,比比皆体现了中国烹调的随意性派生出琳琅满目的菜式。
3. 用餐方式及餐具: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中餐上桌的菜讲究丰盛多样,一般是8或10碟、12碟,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而西方人宴客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筷子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
就吃。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但大约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使用刀叉不过四五百年历史。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4. 用餐礼仪:
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5. 中西饮食未来前景:
对于中国人,我们一出生便开始了品味中式饮食了,因而或多或少对厌倦中式饮食。同时我们现在又正处与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中,西方饮食的进入使得我们有了新鲜感,开始习惯出入西式快餐店,品味与中式饮食不同的西餐或西式快餐。然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和习惯毕竟与西方有天壤之别,这决定了中式饮食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基础地位,它决不会因为西餐的介入而改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西餐在中国会越来越盛行,但它只能是大多数人生活的“调味剂”,总不会有中国人将西餐当主食的一天。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中西方饮食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发展。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观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