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鲁迅先生偏激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
浅谈鲁迅先生偏激思想的现代教育意义
许锡良
我的阅读习惯可能有些奇特,那就是喜欢看偏激而有深刻思想的文章与书。有一篇散文说到偏激时说:“如果你一辈子也没有遇到过一个偏激者,那说明你的生活缺乏色彩;如果你一辈子也没有偏激过一次,说明你的生活缺乏激情。鲁迅是个偏激者,有些地方偏激得可爱,但他远远比平平和和的和事佬有价值些。”(王文元,《生活中的十个面对》《中华散文》2002年第四期)在对鲁迅先生思想的现代解读中,我对此是深有同感,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的书是以偏激并且在偏激中透射出真理性的睿智而出名的。他谈论问题的时候似乎从来不作全面的论述,每次好象只抓住一点,然后就是入木三分地把理说透。这样的文章读起是何等的淋漓痛快。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还很少有象鲁迅先生这样因言论而结下这么多的个人的“私敌”的,这与历史上论及名人好象只有“公敌”而无“私敌”的崇高伟人模式完全不同。他的这些貌似偏激的话语里其实渗透着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与对中国的无限热爱。以他自己的个人才能及个人的经历来论,他也完全可以过上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美好生活,甚至有可能成为这个社会中统治阶层的一分子,但是,他的特殊人生经历与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有的社会良知常常使他自觉地抛弃这些既定的社会安排,而是把自己的笔化成了讨伐社会黑恶势力的战斗武器。过去,我们在特定的时代里特别是“文革”时,对鲁迅先生的解读是几乎完全带着政治的目的来看待鲁迅先生的思想,所以一段时间里鲁迅成为革命文学的旗手,他的文章也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在“文革”时也成为某些特权利益的工具甚至是整人的利器,这些都是对鲁迅先生思想的极大歪曲。而由于时代的久远与隔膜,现在人们论及鲁迅的思想,很多时候也只是简单地用与人争吵的偏执来概括,树立仇敌与争论好象就是先生的爱好,其实鲁迅的思想在本质上从一开始就是与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中国与时俱进,还鲁迅思想的本来面目就非常有必要。
一、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对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
鲁迅先生毫无疑问是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但与我们平常的爱国举止与言论的标准不同的是,他不是充满激情地对祖国文化、祖国历史文化大加赞美,而是从“爱之深,恨之切”出发,从改革中国面貌与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以求自强来达到爱国。所以,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是偏执于一端的,这在有些人看来好象只是对在抨击“国”,而不是在“爱国”,看不出爱国的这种强烈感情。其实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对我们现在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也仍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他的爱国思想也是在偏激的对社会批判中表现出来的。
在旧中国,“爱国二字往往可以用做掠夺民财压迫个人的利器”(陈独秀语)。鲁迅先生对这种现象也曾有深刻的体会,他在《忽然想到,一致对外》一文中说到这样一个对白:
“甲:喂,乙先生!你怎么趁我忙乱的时候,又将我的东西拿走了?现在拿出来,还我罢了!
乙:我们要一致对外!这样危急的时候,你还只记得自己的东西么?亡国奴!”
这个对白,非常形象地刻划出了一个借“爱国”名目,夺人钱财的伪君子形象,同时也说明国家要真正富强必须要保护与尊重人民的合法利益与正当财产。而中国之弱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缺乏明确的财产权。这样就为统治者搜刮民利打下了基础。这其实也是旧中国走不出传统的封建专制社会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之所以会变得贫弱的重要根源。在旧中国,这样的人物是有典型意义的,即使现在也不能说就完全没有这样的现象。
什么是真正的爱国?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自大’,这种爱国者,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只须用MOD的长技,一阵乱噪,便可制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很显然,这样的爱国是假爱国,只是借用爱国来达到自己的私人的目的。鲁迅先生还列出这种“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五种表现:
甲:“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 乙:“外国的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 丁:“外国也有叫化子——也有草舍——娼妓——臭虫”
戊:“中国便是野蛮的好”,又云:“你说中国思想昏乱,那正是我民族所造成的事业的结晶。从祖先昏乱起,直要昏乱到子孙,从过去昏乱起,直要昏乱到未来。(我们是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了么?”
这种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深刻的。鲁迅先生还谈到一种到现在中国还常见的爱国的方式,就是“外国也有”法,比如“外国人说多臭虫,但西洋也有臭虫;日本人笑中国人好弄文字,但日本人也一样的弄文字。”“臭虫是捉不得的,越捉越多。即使捉尽了,又有什么价值呢,不过是一种消极的办法。最好还是希望别人也有臭虫,而竟发现了就更好。”(《外国也有》)这种不去变革自身的弱点,而是去千方百计地寻找别人的不足的国民性,虽“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促使我们重新反思“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与方法,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以往往却是忽略了,今天重新听听大师的衷告是非常有益的。
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个重要的教育内容。但是如何来对中小学生来施行爱国主义教育却并没有找到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我们打开中小学课本凡是涉及到爱国题材的内容,都只是对祖国大加赞美,一谈就是风光无限,美丽山河,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四大发明”之类。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理性的增强,学生对以往的爱国主义教育反而没有什么好感,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因为他们逐渐发现,有许多国家比我们的山河更美,风光更好,发明更多,面积更大,所以就走向爱国的反面。许多人就是在高唱着爱国的歌曲声长大的,但是也是在这爱国的情调中做出了出卖国家利益的事情。相之相比,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使人更对国家爱得更理性,更有忧患意识。这也许是鲁迅先生早期受日本教育的影响的原因吧。日本的教科书从来都是对日本小孩灌输忧患意识与生存的严峻挑战的。说日本现在如何困难,日本人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而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却除了赞美之外就没有别的国情教育。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其说是“爱国”,不如说是在“害国”。因为最终失去了进取心和迎接挑战能力的国民是不可能真正把国家变得繁荣富强的。所以传统的爱国者,如文天祥这样的千古绝唱的爱国主义典型,平时是一个文弱书生,也没有什么强国的本领,临危只会以一死来报君国。
所以谈到保存国粹时,鲁迅先生毫不客气说到,我们当然要尽力保存国粹,但是也需国粹能保护我们的生存。鲁迅先生正是从这个长远角度来看待中国问题,主张坚决摒弃传统中对中国发展没有多少生命力的东西而改向西方学习强国的本领。顽强地主张进行国民精神的改造工作。应该说现在这样的工作也还没有完全完成。否则素质教育就没有必要在今天进行得这样轰轰烈烈。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的素质教育正是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举措。
对照起来,这些貌似“爱国”实际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似乎仍没有完全绝迹,有时在某些地方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在论及中国传统文化时,鲁迅先生可谓是自掘祖坟最为坚决彻底的一个。在这个问题上更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偏激论断,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也鲁迅先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思想。他的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基本上是抱着“拿来主义”态度。他主张是自己主动去“拿”,而不是被别人“送来”。因为这之间大不相同。主动去拿就有了选择,而且可以占据主动,以求自强。以往我们要不是闭关自守,要不是因为闭关自守而变得国贫民弱,被外国势力“送来”了一些有害的东西。中国针对中国传统教育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鲁迅先生曾痛心疾首地向世人呼吁“救救孩子”,现代的教育也仍然在呼吁要解放儿童,要为儿童减负松绑。传统教育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影响之深,鲁迅先生是深有体会的,他说:“长辈的训诲于是这样的有力,所以我也很遵从读书人家的家教。屏息低头,毫不敢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我自然以为极应该的。”,但是传统教育单单只是对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这样要求,而对于另一些人却不是这样,鲁迅先生说:“但这心的反抗,也还是大人们引坏的。因为他们自己就常常随便大说大笑,而单是禁止孩子。”(《忽然想到五》)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从来都是因人而异,但却不是什么因材施教,而是把人置于不同的级别上,分享着不同的权利与利益。甚至从小孩照相这样的事中,同一个小孩在中国照相就被照成了“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中国标准模式,而日本的好孩子的标准却是“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鲁迅先生也看出我们这个社会对好小孩的标准就是那种“温良恭让”,而这些标准的来源就是古训:“古训所教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法,教人不要动。不动,失错当然就较少了。但不活的岩石泥沙,失错不是更少么?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惟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北京通信》)。而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社会却是“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随感录二十五》)这使人想起前不久,深圳一个8岁的小学生被送到联合国作为环境保护者使者竟说出了中国的环境主要问题是“大人欺骗小孩”这样的话。这种等级制森严的中国传统社会,正好是中国社会弊病的根源,想来,现在中国之所以还要搞素质教育,其实正是当年鲁迅先生谈到的这些教育问题在中国社会还相当有市场,许多学生还是在这种人际的差异关系的教育中长大。与国外把小孩也同样与大人一样对待相比,我们的教育不是走得太前了,而是走得太慢了。但是小孩的待遇如此,而其实还是大人构成的这个社会如此,当然将来的中国社会也如此:“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枓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__他们大抵有了孩子,尊为爹爹了,__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中国现在不也还是官本位社会吗?一些法制在现实操作中不也还只单单禁止某些社会弱势群体吗?所以他又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杂感》),所以我们这个社会用什么教育来培育孩子,就意味着我们将有什么样的中国社会。他主张用西式教育来教育我们的后代,他说:“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而施以这些各式教育的最主要的施教者却不是在学校而是在于这个社会,所以他又说“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倘在山林中,该可以比城市好一点,只要办事人员好。但若政治暗暗,好的人也不能做办事人员,学生在学校中,只是少听到一些可厌的新闻,待到出了校门,和社会相接触,仍然要痛苦,仍然要堕落,无非略有迟早之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界的称为清高,本是粉饰之谈,其实和别的什么界都一样,人的气质不大容易改变,进了几年大学是无甚效力的。况且又有这样的环境,正如人身的血液一坏,体中的某一部分,决不能独保健康一样,教育界也不会在这样的民国里特别清高的。”(《两地书。第一集。二》)从鲁迅先生的论述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教育问题从本质上看也是社会问题。良好的社会状况是我们施行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条件。而学校里的环境只是个小环境,即使营造好了,也只是暂时的,不可能完全不同与这个社会。所以素质教育的成败往往还在于我们社会改革的成败。当然反过来也会产生的相应的影响。成功的现代教育要在自由、民主的社会气氛中才能产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要首先让孩子们“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忽然想到》五)
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我们现在正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近年来所提最多的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但是以什么学生为本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笼统地提以学生为本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鲁迅先生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答案,就是学生的本位就是要让学生“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并且说:“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但是鲁迅先生特别警惕把这三者歪曲。所以他又特意解释说:“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这对我们今天确定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的。我们的某些素质教育观不也还只是单单把学生成才当成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吗?这往往走向我们当初的反面。鲁迅先生看到了这里的危险性。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鲁迅先生非常谨慎地看待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对当时的国粹派及保古派的真实面目,鲁迅先生是毫不客气地给以无情的揭露。特别是对外国人存在的别有用心,鲁迅先生更是心存余忌,他说:“有些外人,很希望中国永远是一个大古董以供他们的赏鉴,这虽然可恶,却还不奇,因为他们究竟是外人,而中国竟也有自己还不够,并且要率领了少年,赤子,共成一个大古董以供他们的赏鉴者,则真不知是生着怎样的心肝”。所以他认为中国当下之急还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忽然想到 五、六》,今天我们大谈以生为本的教育。其实就是这样以学生人生的幸福前途的教育为本。而不是别的什么本。以生为本是个含糊的概念。而以什么样的学生为本,将学生变成什么样的人才是问题的关键。鲁迅先生对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有相当警觉的。把学生培养成人才还是奴才的问题,一直是鲁迅先生最为关切的问题。
三、鲁迅思想对中国中庸思想的理解与运用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鲁迅先生对中国问题的见解有时候好象偏激到了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他对中国中医的看法就说过:“我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家族的同情”(《呐喊》自序),谁也不会以鲁迅先生的这句所谓名言而完全否定中医的作用及其效果。但是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到当时中医的缺乏科学依据的确是迷信不少,鲁迅先生的父亲作为受害者以及鲁迅先生作为受害者的家属,过早地饱尝了这种欺骗所带来的人间辛酸与世态炎凉,鲁迅先生当时说出这样的话倒的确是他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句话在当时就是包含着深刻的社会认识,当然促使鲁迅先生说出这样的话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他自己的切身体验,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其特有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鲁迅先生对中国的历史还作出了这样的惊人之语:“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并且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喻为吃人的筵宴,并且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坟》中的《灯下漫笔》),这些话无不透着偏激,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正是这些貌似偏激的话语里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也包含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也因此对中国社会革新开创了新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激论断甚至要求青年不要看中国的书,在为青年所开的必读书里他是当时名人中唯一交了白卷的人,并且还要说出这样的话:“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青年必读书》),因此对于当时中国专以所谓国学中腐朽思想教育青年的导师判断是相当偏激的,他说:“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华盖集》《导师》),谁也不会以为鲁迅先生是在说我们这个社会是在提倡不要教师,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但是鲁迅先生也看到了教育负面作用的一面,教育并不是都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与终身发展的,教育并不只是象我们有些人所认定的都积极下面的教育,如果是一种陈旧落后的教育,对青年学生来说只会有负面效应。这就是鲁迅先生偏激言语的作用力所在,也其存在的巨大价值。有人以为鲁迅先生文章的偏激破坏了他文学艺术的高雅,也妨碍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条件,其实先生对偏激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我当然知道先生只是说对了其中的一点,但是,实在没有必要在这么少的篇幅里把什么事都说到。而我们现在不论做人还是在作文里似乎都是有一种要求。一定要面面俱到,似乎这样才是全面的,然后读的人才觉得心安理得。但是这样的结果很多时候只是在说些重复别人的所谓正确的话,我想还是尝试着说些与众不同的可能错误的话来得有意义些。
其实作出这样的要求的,决不只是个别人,而是我们一贯提倡的所谓的中庸思想。鲁迅先生曾经就说到过中国人其实是非中庸的。有时单单因为这中庸的原故,所以鲁迅先生对某些问题的论断可谓是有意地使之过头,以达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他论及中国在“五四运动”提倡白话的事时说,先是白话文受到了攻击,但是随后钱玄同提倡废止汉字,改用罗马字,这使得当时反对白话文的人放弃了反对白话文而转而去攻击钱玄同提倡废止汉字了。这样中国的白话文运动才没有受到更多的阻力。这就是用偏激来促进社会的变革,所以中国成语里就有了“矫枉过正”一说。而在中国所谓的中庸,演化到现在似乎与“理论联系实际”又挂上了钩,在貌似全面的理论中与实践中,中国人却恰恰丢掉了自己独特的创造个性。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现代科学理论与创造发明好象都能在古书里找到,但是,似乎什么都没有能够说透。后来的人只有在这古书中找到一到二句有用的话,然后就是用了许多现代的词语作出解释。所以,我们打开中国的古书似乎什么都只是古已有之的事。比如人家说西方的佛洛依德发现了人的心理的性现象。有人马上就会用孔子的话“食色性也”来概括。其实,就这四个字,而且还有一个字只是虚词,就把人家的经典发明权利夺了去。这也就是中国的中庸之道的妙处。什么都可能说到,但是你不要指望我能在这里说得有多深。而外国的理论从一开始似乎注定了是片面的,但是这种片面的深刻综合起来却使得理论最后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这就是从片面的深刻入手最后达到或者接近真理的彼岸世界。鲁迅先生对此是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的。
第二篇: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导语: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2.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读课题。
3.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明确: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4.介绍作者及背景。
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5.解题: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
⑴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⑶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⑷试着用简短的语言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唁、浒、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②理解词语。
殡仪馆:供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⑵说说文中作者同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五件事)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⑶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①教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②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一、深切的怀念
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或:
一、沉痛悼念
二、谈读“水浒”
三、笑谈“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三、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2.交流: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四、课堂小结
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思考课后问题。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同民党反动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㈢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自由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捕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第三篇: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著名作家,初中语文课本上收录了他的多篇作品。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风筝》、《藤野先生》、《孔乙己》、《社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他的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议论文,因为时空跨度较大,初中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学生往往不爱学鲁迅的作品,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在教读鲁迅作品时是这样做的:
1、了解鲁迅生平。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鲁迅的生平资料,从出生的家庭环境到他的老师,他的求学经历,思想变化的等,力求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
2、了解那段历史。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力求把鲁迅放在时代大环境中来认识。
3、要求学生拓展阅读鲁迅的经典作品如:《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及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如:《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70年的离别、70年的热爱与怀念》、《我还不能“忘记”您》、《我们需要“鲁迅年”》、《回忆鲁迅》……
4、并把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内容定为“鲁迅专题”,坚持每天让一名同学演讲有关鲁迅的事迹,时间大约为半个多学期。
5、利用双休日上网查询资料,并要求学生每人完成一份“让我们走近鲁迅”的语文板报。
6、举行有关鲁迅思想的辩论会。例如鲁迅认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7、动笔写作。让学生写一篇《我读鲁迅》的读后感。
第四篇:先生鲁迅(范文模版)
先生鲁迅
我最爱看鲁迅的杂文,说实话只要是杂文我都喜欢看,讽刺时政,写起来很过瘾,听起来也很过瘾,只不过现在的只是写写罢了。但是追溯到八九十年前,周树人先生的文章可以让统治者害怕,可以让年轻人信服,可以让同行拍案叫绝。
杂文创作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 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说了这么多的介绍,想说的只有一个意思,他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林语堂说过一个受伤的人多看看老子,我觉得一个受伤的人更应该看看鲁迅,激起更大的斗志。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风格最为鲜明最为独特的巨匠,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民族解剖师,终生与种种黑暗势力拼死搏斗从不后退从不妥协的硬骨头,他的刚正,他的睿智,他的深刻,他的犀利,乃至他的孤独,他的多疑,他的峻急,他的偏执都让每一个中国人深受影响。
即使是和他斗嘴的梁实秋也对他评价不低。梁实秋认为鲁迅的白话文功底不错,《阿Q正传》太短,但仍不失为很好的作品
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他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第五篇:说到鲁迅先生
说到鲁迅先生,作为念过书的中国人,都知道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但知道并不代表了解,而了解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我眼中的鲁迅是个……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坚强、勇敢的人。鲁迅十三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家道衰落,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于挑起生活的重担,到当铺变卖东西,买药,照顾家人等,在磨练中变得更加坚强,后来,他到南京,到日本学习等,都可以印证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求知欲很强的人。他没有因为家庭的变故,家道的衰败而影响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使他进了当时被中国人所辱骂的“洋学堂”,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格,我相信鲁迅当时不是靠走后门,而且也不会有那一门的富亲戚帮他走后门的,因此,多少年后,有一个树德学生也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
我眼中的鲁迅是个热爱国家的人。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解剖课成绩60分而受到日本人的怀疑,认为是因为老师露题的,这使他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又有一次,他在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而一群中国人在旁边看热闹的片段,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而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他弃医从文,用文字来揭露国人丑陋的灵魂,讨伐封建专制。“五四”运动至今已80多年了,而丑陋的事情还在神州大地上不断上演,我们都热爱祖国,但我们关键要学习鲁迅坚持正义勇于牺牲的行为。
我眼中的鲁迅还是个疾恶如仇的人,是个思想和艺术创造力惊人的人,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