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邵老师《矩形》的评课稿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20:3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评邵老师《矩形》的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评邵老师《矩形》的评课稿》。

第一篇:评邵老师《矩形》的评课稿

评邵老师《矩形》的评课稿

一、精心设计,注重师生互动。

邵老师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造了多次机会,师生交往互动是以教学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为师生互动搭起了平台,由于本校学生基础较差,邵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改编。如教材矩形定义的引入部分的合作学习难度较大,可能会比较费时费力,也对学生本节课学习兴趣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邵老师不是如课本上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动画过程中哪个面积最大,而是在网格中画出邻边为5,6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画出几个,充分的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彻底的联系起来。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使学生对矩形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自然引入了矩形的定义。邵老师还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改编,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起点低、落点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可以参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通过适当的提问,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我们都知道“自己发现的东西更能让自己理解和记忆”。本节课邵老师注重让学生自己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探索问题。如在引出矩形定义后,通过提问“你能找出矩形有哪些性质吗?”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得出矩形的特殊性质;改编例题时设计了一道条件开放的问题:添加一个条件____,求出对角线AC的长度。另外,通过折叠看性格。这些都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我尝试和探索,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索成功的快乐,也丰富了数学探究的乐趣与经验,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善于归纳总结,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初中数学中,图形的折叠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数学问题,也是初中数学新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考中常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这类问题的解决是有规可循的,由于图形的折叠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及大小,因而在图形的折叠变换中,保持了许多图形定量的不变性,如图形中线段的长短不变,图形中角的大小不变等.这些图形定量的不变性,在初中几何全等型问题的解决中,具有很重要的运用价值,一些要通过作辅助线进行全等证明的数量关系,由图形的折叠变换就可以直接得到.图形折叠问题中蕴含着重要的轴对称知识,因此,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折痕(即对称轴)及其两侧的全等图形,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可以连接对称点,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进行推理、计算。初中折叠问题分为三角形的折叠和四边形的折叠,今天我们选择四边形中最常见的矩形折叠来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和精华所在。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本节课中,邵老师着重渗透了把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的转化思想,方程思想等。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邵老师经常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展示了一题多解的能力。在例题的条件开放题解决好之后,又引导学生得出本题只要给出任一线段的长度,就可以求出其他的所有线段的长度。这些对树立学生良好思维方式及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意见与建议。

1.应注意对教学细节的设计。一节精彩的课必然要求教师对教学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精雕细啄”,由于学生受年龄、知识水平等限制,再加上整体基础较差,对教师提出的一些要求和问题的理解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在一些教学的细节方面应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特别是提问时应更具体、更细致点,让学生能明确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 2.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到位。及时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

第二篇:走近老师评课

《走近老师》评课稿

孙晓燕

臧春雨老师和七年级(11)班全体同学共同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走近老师》。臧老师清晰的思路、灵活的教法、活跃的课堂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臧老师的这节课充分的展示了“有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一节非常成功的道德与法治课。纵贯本节课,我个人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一、从教学理念上看,突出了一个“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留有较 大的学习的空间:如思考、讨论、展示等,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并给予适时的点拨。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提高课堂效益,在课堂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质疑。在本节课中教师既有讲解,又有思维方法的引导,既有评学生的不足,也评学生的闪光点,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个性化评价,即有老师的“讲”,也有学生的“讲”,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进行了真实而有效的互动。

二、从教法运用上看,抓住了一个“活”。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突出教师的“导”,通过“ 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以“讲”代替学生的思考。臧老师运用提问讨论法,较好地运用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从教学技能方面来看,体现了一个“强”。

这堂课显示了臧老师驾驭课堂和教材的能力,如知识点透彻,对学生的回答 的问题,能用自己储备的知识进行拓展、引导。能将本人与现实生活很好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色出发,联系实际生活,讨论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我们应保持什么样的态度。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因此我个人认为臧老师的课堂上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臧老师对学生的展示成果和回答情况,虽然做出评价,但感觉评价语不够丰富,语气上有点着急。总之,臧老师的这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恰当,教学效果明显,使我如浴春雨,如沐春风。作为年轻教师,应经能够有较好的教学技能,但仍需要不断的学习与进步。

第三篇:崔峦老师评课

崔峦老师评课

(2010-11-19 22:54:05)转载▼ 标签: 分类: 语文教学

教育

老师们:

真诚感谢在场的坚持到底的听课教师,感谢大家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坚守和热爱。本没打算做点评,但在赛事进行的过程中不断接到老师们的纸条,希望大会对赛事有个看法,有个态度,所以临时决定作此小结,其中对的是大家的意见,错误之处我个人负责。老师们,我们正携手走在前进的路上,正处于由课改初期的亢奋期到向语文本体回归的调整期,这次观摩活动的进步表现在:

1、上课老师的语文、基础、文本、训练的意识有所加强;

2、非语文、泛语文问题有了很大的改观;

3、老师们认真钻研教材,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有的在设计上有新意,有突破;

4、老师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读中感悟,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5、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执教老师的朗读、语言、板书等基本功扎实,尤其是每个老师的板书既规范又漂亮,给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我们的教学还寻在不少问题,有老问题,有新问题,有的问题带有倾向性,是比较严重的,例如:

1、有的课目标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低年段向中年段靠,有的是中年段向高年段靠,中高年段的字词教学于低年段区别不大;

2、找不准教学读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了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已经懂得,已经了解的问题,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教学时间,我们深为上课的学生感到痛心;

3、有的老师,或者说相当多的老师过于强势,教学霸权的存在也比较普遍,教师强势,学生必然弱势。牵引,挖了坑让学生往里面跳,引着学生接后半截话。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出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其严重性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失去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越强势,学生越没有学习的空间,思维的空间。这样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扼杀了创新的思维,也就扼杀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回归,扼杀了祖国的未来;

4、教好课文本来完全正确,但一些课上,相当多的课上,利用相关资源又显得不够,有效穿插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拓展比较少见,所以应当在读好课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多接触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5、读写结合在中高年段从意识到实施还做得不够,运用语言的训练还有待大大加强

6、关注学情比较多地课停留在口号上,目中无生,走教案的形式还是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很难见到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大多数的课堂没有问题质疑,没有思维碰撞,没有即时生成,其实效性大打折扣。没有充分自学的课,没有必要合作性的课,既不经济,又无实效,刚刚听了香港老师的课,我们应该受到启发;

7、没有完全走出内容分析的套路,老师是想努力挣脱内容分析的桎梏,但课走着走着又回到了,落入了内容分析的圈套。老师提问有许多不是从学生中来,不是从学生的质疑中来,问题缺少整合性,细碎的问题,频繁的回答往往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劳而少功,我认为逐段分析得整合处理;

8、朗读指导有进步,但得警惕纯技术性的指导,警惕强调读出一词的轻重快慢的技术性指导,比较提倡的是根据课文情感的起伏变化,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调,读出情感和感悟;

9、教学过程和策略有模式化的倾向,不同年段,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精读、略读„„)完全应当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从文章特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这种教学思想还没有深深扎根;

10、字词教学有所重视,因为我们在长春会议上多次强调,这次有所改观,但字词教学的年段性、阶段性还不够明确,有的在教学当中处理不得当,中断教学思路来进行识字写字恐怕不够妥当,字词训练还不够落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之,成绩要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扬成绩,下大力气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决心尽快走过调整期,使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继续走在正确、健康、高效的路上。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从1989年起,全国小语会总共举办了十二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其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举办了七届。为什么要搞这项活动?为什么这项活动能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成了学会的一个品牌?因为它有如下作用与效果:一是交流、分享各地阅读教学经验;二是培养、成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三是借助成功课例,传达学会主张,引领全国阅读教学。为了使上课教师和指导老师明确朝哪个方向引领,在哪些方面使劲,我们在每届观摩活动之前,总要召开研讨会,群策群力,为阅读教学把脉、导航。从“引领”的意义上说,小型的阅读教学研讨会甚至比大型的观摩活动还重要。

这次阅读教学研讨会是第七次,是在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召开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九年,需要认真反思,要坚持对的,改正错的,追求更理想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进入学习、实施阶段。“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20字方针,如何贯彻?特别是“育人为本”这个核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大重点,如何落实?上述问题,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研究,并在今年10月举办的教学观摩活动中,用课例表明我们的态度,展示初步的研究心得。

毫无疑问,“改革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竭的动力。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

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其次,要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这是落实“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这就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这就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这是相当长时间阅读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本次研讨会和10月的教学观摩活动,有以下几个关键词: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

“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夯实基础”,就是要干好小学语文该干的事,学生要读好书,写好字,要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基础不牢,能力不会强,素养不会高。即使暂时取得高分数,过了若干年回头看,建的也还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

“指导学习”,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方法的指导切忌概念化、一般化,要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好学、管用。“鼓励创新”,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再次,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一套好的模式,有许多好的方法、策略,保证学生“能学”“学会”“会学”以及持续地“乐学”。

以上四点,是我们这次研讨的重点,是10月的观摩课要努力体现的,也是评课的标准。当然,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上课老师在一两点上有改进,有创新,就会得到大家的肯定。

最关键的是,今年的教学观摩活动,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我们将用否定这样的课,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这道顽固的“魔障”。教学实践证明,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改革创新的步。

此外,无论是10月的观摩课还是老师们平时上课,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2.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

3.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

第四篇:窦桂梅老师课评

熔铸在儿童心中的审美

——窦桂梅“名家名篇”教学评析 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陈琳

内容摘要:本文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经典课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名家名篇‚文本特点‛‚教学内容‛‚课程价值‛的探索与追求分析,指出‚名家名篇‛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功能定位。从而引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学文本教学的深入思考。关键词:窦桂梅 文学课 审美追求

特级教师窦桂梅近年来执教过名著(名篇)导读课,如《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她在进行这类经典文学作品选文教学时,始终把“文学教育”、“文学审美”作为明确的教学目的。她不是在教课文,而是将审美思想投入其中,引导学生品味文学性文本语言、意象、意境之美,力求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下面就以窦桂梅老师《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堂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她的名家名篇教学在“文本特点”“教学内容”“课程价值”等方面所作的探索与追求。

进行名家名篇教学,首先要明确名家名篇文本的特点。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至少有超过三分之一(有的小学语文教材版本有一半甚至更多)的选文是“名家名篇”。所谓名家名篇,指的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富有丰厚审美价值的文学性文本。对这一类文本价值功能的认识和把握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关键。

小学阶段的教材选文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章文本,又称实用文。还有一类是文学文本。对文章类文本,我们不需要过于咬文嚼字,深挖细琢。因为这一类文本,主要的作用是传递“信息”。教授传递信息的方法,只要通过对文章写作形式(特点)的把握,了解文本传达的信息内容,就可以说掌握了文本的教育价值。小学语文课本中一些记叙类、说明类文本就属于文章类文本。在教授这一类文本时,主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一定阅读方法提炼文本信息的能力,尤其培养捕捉信息、推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但文学文本却体现出较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文学作品具有较深厚的人文背景和深沉、含蓄、繁复、多重的审美价值体系,情感的抒发表现得较为独特。

文学文本的语言与文章文本的语言,其能指和所指各有不同。现代语言奠基者索绪尔指出,语言单位是由音响形象和概念两项要素联合构成,前者叫作能指,后者叫做所指。一般来说,文章文本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含义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进而导致作品意义的不可随意改变性(1);而“在文学文本中,语言词汇的对应物不只是概念,而且往往重点不在概念,而在意象和意味”(2)。

文学文本承载着审美教育的功能,它能从多方面赋予阅读者情感、思想、语言等的审美价值。教师用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对学生渗透、启迪和熏陶。使学生在和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文学语言的魅力,感受文学作品的审美。在教学这一类文本时,要切忌讲成“读后感”,也不可单纯变成学生的说话训练和写话训练。

窦老师在进行名家名篇教学时,将选文与原文对比、对照着读,这体现出对文学文本的尊重、对文学语言的敬畏。我国语文课本,尤其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名家名篇选文基本上很少有原文呈现的,经过编辑删改的文本大多已经“面目全非”,这本身就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较为严重问题之一,也是令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深感困惑和困难的。经过编辑改动或删节的文本,配以结合课文内容编排的课后练习题,编者的思图充分显现,却几乎看不出原文的价值。如果这样,真让人怀疑,我们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些经典选文。

不可否认,经过编辑删改的文字是“简练”“规整”了,可蕴藏在文学语言背后的鲜活生命力也枯萎了。老舍先生《趵突泉的欣赏》(选入教材为《趵突泉》)的内涵本来是借趵突泉的“自然生命伟力”来唤醒和激发国民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精神;《猫》是通过作家眼中猫的各种“生命形态”来赞美率真、率性、自然、个性的生命形式,从而对这样鲜活、鲜明的生命表达由衷的赞美,并对即将到来的机械化时代必将造成生命力的衰萎表达了隐忧······但经过编辑对前后文的删改,却变成了写景、状物的文章。这样一些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失去了原生价值。这也是我们的文学文本教学,很难真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原因。

正像有观点认为的:“当前语文教学脱离作品的顽症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有日益扩散之势。无效分析已成为制约语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而对作品的有效分析则是检验语文教师是否优秀的试金石。有效分析的美妙在于:既展示独特的视角,给予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的深刻启示,引发思维的震荡,同时分析文章本身也给人以美的享受。”(3)由于很多教师在解读文学文本时,没有很好地把握文学文本的文化内涵,因而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学文本的审美内容。

面对这样的现状,窦桂梅老师就成了一位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选文恢复其本来面目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她在教学中采取“名著导读”(《三打白骨精》)、“名篇导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方式,从教材选文出发,最终回到对原著(文)的品读、导读,达到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和人文素养提升的目的。而对文本原著(文)的尊重,也体现出对文本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创作规律的尊重,由此展开的教学,也才是符合文本特征的合理的教学。

文学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只有深入走进文本,深入体验“咬文嚼字”的丰富意蕴,品味文本情感创设中的情感空间,分析人物语言、心理、动作背后的形象特征······才能真正把握这一类文本的审美内涵。

为了达到对文学文本的深刻感悟,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中,遵循了文本对照的教学内容选取方法,采取了“文本细读”的教学内容。

文章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差异,还在于文体形式的不同,而文体正体现出语言呈现方式和表达功能、效果的不同。因此窦老师在授课中突出强化了文体意识。如在《三打白骨精》教学中,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引出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发展中突出人物形象刻画。在《丑小鸭》教学中,强化童话的特点,从小鸭的出生、成长、童年、飞翔展开对小鸭“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的苦难生命历程的探寻,从童话语言特点入手体会童话文本的艺术特点。

强化文体意识,目的并不是为了学习文体知识,这是因为小学时期的教学以感性认识为主,强化文体意识正是为了让学生感性认识文本的文学性。尊重文本的独特性,这既体现出对文体形式和文本内容统一的规律性的认识,同时又是解读文学作品必须具备的“常识”。任何一篇作品,都是形式和内容的高度融合和统一。

在对文学文本整体和局部的感知、感悟中,窦老师采取了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方法。

有关文本细读的理论在这里不赘述,对“文本”“文学文本”“读”“细读”等也不再做名词解释,文本细读,古今中外文学批评和鉴赏中,众多的风格和范式这里也不必详谈。但对文本细读,其基本的共识和方法,这里有必要加以说明。首先,文本细读中的“文本”主要指文学文本,这是由于文学文本的特殊品行决定的。其次,文本细读中,主要要围绕词义、语境、文学语言的内在美与形式美等,来进行感悟和解读。

在强化文本问题意识、突出文本文学特征的具体细读过程中,窦桂梅老师的名著(篇)导读课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 咬文嚼字,品味语言

这是文本细读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对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无论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汪曾祺先生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文中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蓄就越丰富。”汪曾祺先生指出语言具有四性:语言的内容性,语言的文化性,语言的暗示性,语言的流动性。

学者指出:“文本细读的第一步是识文断句,一个字、一个标点、一个句子地往前看过去;如果是听别人诵读,也是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地挺过去。‛(4)

窦桂梅老师在文学文本教学中,正是从文学语言的特殊性来分析文学语言的韵外之致。她在《走向高贵的课堂》一文中,对自己执教《丑小鸭》一课,谈了备课思路和体会。说明执教本文就是要注意“读出童话语言的味道”,“引导学生发现安徒生童话语言本身的密码,导读《丑小鸭》原译文,体会安徒生语言的诗意、幽默、丰富和含蓄等特点“;再”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将《丑小鸭》原译文种的部分语言与《我生命的童话故事》中的部分语言对照,发现语言背后的密码”。

同样,在《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的教学中,窦桂梅老师通过破译文本的语言密码,引领学生体验文学文本的深刻内涵。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窦老师让学生在“她死了”这句话后加标点,通过不同标点,体验作者创作时可能拥有的不同情感和情境,达到深度解读文本、深化情感体验的目的。在教学中,窦老师经常告诉孩子们:“原来,就这样的一句话,因为一个词语的添加,感受就大大不同,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能放过一个词,甚至一个字。”这种“一词、一字甚至一标点不肯放松的严谨”正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所必备的素养。

2. 创设情境、深化意境

作家萧红说过:“一件艺术品,必须要和作者的情感熟悉,甚至达到思恋的关系。”史铁生在散文《想念地坛》中写道:“我想,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奥地利著名病理学家佛洛伊德说:“一件艺术品,它可以追踪到精神生活中的那些纠结,我们将这种纠结称为情结。”(《创作家与白日梦》)可见,作家的创作是对人类灵魂世界的终极关怀;名家名篇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拥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的美感。

既然文学文本具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内涵,同时在艺术表现上又要“含蓄”“深沉”“丰富”······那么作家往往通过创设情境,来达到作品情感基调的把控。窦桂梅老师正是通过引导对文本情境的体验,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的。

作为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一篇经典文本,《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世界童话历史上具有永恒的魅力。多少代人对那个在圣诞之夜冻死在墙角的小女孩给予了无限的悲悯和同情。二百多年前诞生在西方作家笔下的这一经典童话文本,在今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孩子眼里,究竟应该演绎出一个怎样的故事?又怎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窦老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第一句话:“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对三句话的咀嚼中,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创设的情境。然后又引导学生细读“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通过对“谁”的情感体验来启发学生,想象在小女孩眼前出现的各种人,没有一个带给小女孩温暖,在这样的情景创设中水到渠成地使学生“体会到环境的黑暗,更会体会到社会的冷漠”。接着窦老师饱含深情地说道:“仔细推敲你还会发现这两个字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读到这里你还仅仅感到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这是怎样的一种寒冷?”此后,又通过“火柴”“小女孩”“托鞋”“摇篮”等一系列文学意象的对比关照来创设情境,深化文本的情感内涵。在《丑小鸭》中,窦桂梅老师同样对“丑小鸭”的生存困境,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深切体验“小鸭”的内心情感。这种通过情境创设把握文本情感基调的文本细读方法,正是文学课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

3. 聚焦文化、深化主题

窦桂梅老师在对文学文本的品读过程中,能够从文本的文化背景出发,结合文本作家生平,提炼出文本文化主题,在对文本的层层深入解读中,带领学生深化对“文本主题内涵”的认识,品味语言文字的永恒魅力。

“主题教学”是窦桂梅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立的思想。“主题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全面、本质地认识到文本价值,让课堂聚集最大的能量,即追求教学的“强度”和“密度”,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并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建构。

对一个文本的充分感悟和解读应该有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应该充分挖掘文本背后的文化空间。所谓“文化空间”,指的就是在感悟、领会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本传达的“文化信息”,以此开拓出较为开阔的认知领域,让学生获得对“文学”“文化”的多重感悟,提高他们对文本的阐释和鉴赏能力。当然这对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的厚度和思想认识的高度,要求是相当高的。而能否做到这一点正是决定一个教师语文素养高下的关键。

对文学文本来说,主题教学更显其优势。文学文本的主题表现得隐晦、含蓄、曲折和复杂,它需要我们在阅读当中细细品味,耐心咂摸,品词、品句,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内涵。

窦桂梅老师在《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分别用“向善”“高贵”“隐忍”对文本作了文化主题观照。窦老师将《丑小鸭》主题定为“高贵”,并对“高贵”作了诗意、含蓄、丰富的解读——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这14个字中的每一个语词,如‘苦难’‘梦想’等,都是通过对小鸭不同阶段的解读,结合相关文本的逐一呈现,最后串联起构成这句话,‘高贵’这棵巨树由此巍然屹立”(窦桂梅《走向高贵的课堂》)。窦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通过对安徒生生平和创作的研究,认识到:作为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作家,他的童话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体现了基督教“隐忍”的思想。窦老师把原文有而教材选文中删去的描写——小女孩死后的一句话“她和上帝在一起”找了回来,而正是有了这一句,才使得文本完整,更能够体现安徒生借卖火柴的小女孩所表达的生前“受苦”“忍受”,死后被上帝“救赎”上“天堂“获得“幸福”的思想内涵。

这一基督教文化主题的呈现,使得这篇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童话作品拥有了超越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精神,使人们在对小女孩不幸命运悲悯的同时,更对彼岸的理想世界充满向往和憧憬。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中没有肤浅地解读文本,而是对经典文学文本作了纯正的文学性解读。

窦桂梅老师的文学文本解读中的“文化主题”阐释,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文学语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这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写作水平,都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当前,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深入思考语文课程的性质。文本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课程本质内涵的桥梁和媒介。对文本功能的认识,理应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目前,人们对语文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误区,甚至很多时候,很多语文学科的专职教师,还把语文教育仅仅理解为机械的训练,而没有想到语文与社会、语文与自然、语文与人生、语文与文化的多重联系。可以说,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过于狭隘和片面,是造成学生缺乏文学鉴赏基本素养的主要原因。窦老师选取名著(篇)选文教学,就是她看中这一类文本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审美鉴赏能力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文学阅读能力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分析。这一方面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文学素养缺乏,另一方面更说明目前的教育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样一来,不仅无法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不能领悟语文教育的真谛。

《北京晚报》2006年7月29日“文化新闻”栏目:《读图时代造就表层化读者——写渑呼吁读经典为成长充值》一文指出: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伴着麦当劳、星巴克、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长大的孩子们,在日益功利、浮躁、忙碌的当下,文学经典正远离人们视线。视觉图像力量空前强大的‘读图时代’,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阅读。‛‚我害怕读图时代的到来,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匆忙、快速的消费时代,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匮乏形成强烈的反差。一大批浅薄、没有耐心的读者,完全没有耐心读经典。我担心,有一天,我们的耳朵将无法欣赏美妙的高雅音乐,我们的眼睛无法欣赏凡〃高那美丽动人的金黄色。文学经典培养的是一代有趣味、有诗意的中国人,但这一切在慢慢失去。

语文是文学的根本,对语言失去敬畏,折射出文学的地位和质量正在下滑。要想做“有文化、有情趣”的中国人,我们必须提高审美品位。通过文学文本的解读,给孩子一双“慧眼”,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样的,学会文学作品中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法,心中拥有对理想世界的永恒向往和追求,才有可能实现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担负着塑造民族灵魂、建设精神家园的巨任,因此它也是我们终身享用的文化资源”的课程目标。

王富仁先生指出:

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应当回到人与语文的关系中来思考,回到语文教学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中来思考‛。‚它不是否认语文的工具性,而是要把这个工具教导能自由使用它,并为人的精神发展服务的‘人’的手里‛(《当前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依据》),应当思考‚语文与人‛‚语文与文化‛‚语文与精神‛‚语文与社会‛等问题。

窦老师曾以《丑小鸭》教学为例,对自己如此花费心思从童话语言、文化主题等解读经典文学文本作了注脚式说明:

也许有人会说,课,有必要这么复杂吗?备课有必要这么细化吗?但我们务必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面对的是一篇什么样的文本!我们害怕亵渎了经典,我们宁可花这么大的功夫,来尽可能距离经典和大师近些,再近些。

也许还有人对这样的文学文本教学方式产生质疑:小学生是否能读得“懂”这样的文学文本?其实这并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人的语文素养是用一生来形成的。鲁迅先生指出文学作品“有远功而非实用”。今天我们让孩子接触文学大家、语言大师的经典篇目,目的就是通过日常语文教学,通过对名著(篇)的文学性解读,让孩子早一点接触作家的经典文本;通过回归经典,让经典承载的精神文化成果,能成为孩子成长阶段最充分、最丰富的养分。经典文学文本以其“深刻的思想、高雅的审美、丰富的情感、华美的文采”让我们感受到“真”“善”“美”,它是值得我们终生享用的文化资源。要让学生通过经典文本而热爱本民族,乃至世界的语言和精神文化,语文教师就应担当起语言、文化传承者和建设者的责任。

窦桂梅老师的“文学课”以开放大气的语文课堂,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窦桂梅老师的“文学课”能够让学生“心怀虔诚,走进文学文本”,“点燃激情,拥合名篇内涵”,“咀嚼文字,感悟生命世界”,“升华情感,照亮人生之路”。

注释:

(1)蒋济水《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4)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五篇:评课稿

评课稿

千阳县启文小学 李红荣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本周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听了四位年轻漂亮的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使我受益匪浅,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谈谈自己听了赵静老师和王瑞平老师的收获。

听了一(3)班的赵静老师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赵老师人年轻,漂亮,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漂亮,让人佩服。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例如本节课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打扫卫生情境图引题,请学生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既熟悉又简单,学生们跃跃欲试,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老师又及时准确的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没有得到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些失望,紧接着老师又说:“今天学习新知识时,大家表现好的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幸福成长卡”,更加激化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赵老师还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手,创设教学情境很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特别好。

听了一(1)班王瑞萍老师的这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王老师在传统教学风格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注重强化知识点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同时又注重和学生间的平等对话,通过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深高的教学素养把整节课演绎的十分精彩。例如王老师在0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理解0的两种意义,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0,教学0的写法,0的加减法几个环节向我们呈现了一节优秀的常规课。先不说课本身的好坏,就看班级五十多孩子在课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老师对孩子训练有素。即使是后排的孩子离老师比较远也能把小手放好不乱动,真的很不容易。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开学一个多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帮助孩子养成这么好的习惯的确很难做到。还有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盯着每一个孩子,观察他们的听课状态,并及时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专心听课。教师语言具有亲和力,声音不大不小,听起来特别舒服,值得我学习。

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我们应该在以下两方面注意些:

1、在课堂中教师要少让学生齐声回答问题。在平时的课堂中学生齐声回答问题的现象比较多。我认为这样不好,因为一般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中等生或学优生,这样的回答听起来热闹,但其实是放弃了中下学生和学困生,这些学生本来就习惯不好,基础差,懒予动脑,如果老师只让学生齐声回答,他们就会只看热闹。我认为,教师应多让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简单的问题让中下学生或学困生回答,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这样既能强迫了他们学习,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还可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2、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互动。

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互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本次教研活动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一定多么豪华,台下也不一定有观众和掌声,只要有孩子们,有我们不断地耕耘,那么这个舞台就一定是最绚丽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虚心向年轻人请教,不断努力地学习、钻研,使自己的课堂真正显示出实效性。

下载评邵老师《矩形》的评课稿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评邵老师《矩形》的评课稿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评课稿

    浑然天成,熠熠生辉 ——浅谈一节好的语文课 前天,在市马市街小学认真的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语文优质课,听后,我感慨万分。对于一节好的语文课,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总以为,只要学......

    如何评课(推荐)

    如何评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每一次外出听课,听完课总会有评课这一环节,每到这时候,我就特别佩服那种能系统地有理有据进行评课的人,反观自己,一节课到底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

    评课(模版)

    评 课 珍珠老师 听了全国阅读课老师一堂声情并茂的语文课,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一、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合理整合,形象的思维和抽象的思维......

    评课稿

    数学研讨课评课稿 城 关雷 小 学 鹏 数学研讨课评课稿 本周我们通过早读时间,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 秦老师这节课的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

    评课稿

    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 2018年4月25日上午,我听了一节八年级思想品德课《做个聪明的消费者》,听了之后我受益匪浅,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我着重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

    评课稿

    评张丽君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清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张老师在语言表达,语调控制,课堂组织上的表现极其出色,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和听课老师都跟着教学思路,学到了东......

    评 课 稿

    评 课 稿 中心发言人:宋正梅 今天听了张巧凤老师执教的《奇异的琥珀》这一课,感觉整节课实效性很强。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第一课,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一直都让人......

    评课稿

    蒋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小学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