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蔬菜有关的谚语
与蔬菜有关的英语谚语
1.salad days(“青葱”岁月,也就是年轻少不更事,没有阅历的一段时间。)
John was in his salad days then and fell in love easily.约翰当时少不更事,轻易就坠入了情网。
2.beet red(窘得)满脸通红
When she realized her mistake, she turned beet red.她意识到自己出错时,满脸通红。
3.like two peas in a pod(一模一样)
The twins are like two peas in a pod.那对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
3.as cool as a cucumber(泰然自若)
Even in the emergency, she remained as cool as a cucumber.即便遭遇突发事件,她也能保持沉着冷静。
4.hot potato(棘手的问题)
All of them avoid talking about the hot potato.他们所有人都对这个棘手的问题避而不谈。
5.in a pickle(处境困难)
I'm in a pickle.Can you help me?
我遇到麻烦了。能帮忙吗? 6.a carrot and a stick(胡萝卜加大棒,软硬兼施)
Their method of negotiating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carrot and the stick.他们谈判的方法是软硬兼施。
第二篇:关于种植蔬菜、水果的谚语、农谚:
关于种植蔬菜、水果的谚语、农谚:
农业谚语:关于种植蔬菜水果的谚语大全
关于种植蔬菜、水果的谚语、农谚:
● 深栽洋芋浅栽姜。
● 不是肥土不栽姜。
● 茄子栽花烟栽芽。
● 风凉茄子自在瓜。
● 枇杷枇杷,隔年开花。
● 向阳荔枝,背阳龙眼。
● 麦子上场,核桃半瓤。
● 人靠吃饭,菜靠喝水。
●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 黄瓜爱水,丝瓜爱藤。
● 春分栽菜。
● 大暑摘瓜。
● 种葫芦靠墙。
● 水葫芦,旱西瓜。
● 瓜茬瓜,不结瓜。
● 未种瓜,先搭棚。
● 七月半,种早蒜。
● 深栽茄子浅栽葱。
● 葱怕雨淋韭怕晒
第三篇:成语与谚语
一、写出与这些成语相关的人物
卧薪尝胆——()乐不思蜀——()
洛阳纸贵——()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吐哺握发——()
图穷匕见——()围魏救赵——()
破釜沉舟——()入木三分——()
望梅止渴——()杀妻求将——()
二、歇后语填空
1.一只筷子吃藕——()1.坐飞机放广播——()
2.大路上的电线杆——()2.泥菩萨过河——()
3.狗咬吕洞宾——()3.鼻梁上推车——()
4.上鞋不用锥子——()4.诸葛亮皱眉头——()
5.天桥把式——()5.菜板上的鱼肉——()
6.窗户口吹喇叭——()6.灰堆里吹喇叭——()
三、把下面的谚语补充完整
1.读万卷书,1.前人栽树。
2.海内存知己。2.庄稼一枝花。
3.积沙成堆,3.早霞不出门。
4.种地不上粪。4.书读百遍。
5.千里之行,5.三人行,6.只要功夫深。,曲不离口。
7.读书破万卷。,方知其义。
8.瓜熟蒂落,不进则退。
9.台上三分钟。,日久见人心。
10.欲知山中事。,人不运动不健康。
11.少壮不努力。,学海无涯苦作舟。
12.谦虚使人进步。12.一年之计在于春。
五、按意思填成语
1.最宝贵的话()5.最无奈的事情()
2.最大的浪费()6.最危险的时刻()
3.最孤单的人()7.最符合情理的事()
4.最吝啬的人()8.最好的作品()
第四篇:谚语与生活
“谚语与生活”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梁金玲
评析:王芳
一、教学内容:辽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谚语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人民群众经验积累的形象而又富有意味的概括,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在日常运用中靠口耳相传逐渐固定下来,所以语言形象、简练、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便于记忆。谚语包罗万象、取材广泛,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知识和经验的结晶。谚语作为一种实践验证有价值的经验结晶,对人类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谚语的产生、发展、传承以及谚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谚语、感受谚语在生活中的魅力,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谚语的含义、内涵,搜集谚语,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其语言的感染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重点掌握调查的方法,培养运用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参考书籍、上网等手段观察记录、访谈记录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意设想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围绕“谚语与生活”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兴趣,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逐步养成勤于动手、乐于合作、热爱生活、尊重科学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四、活动计划
1、第一阶段:激发兴趣,确立小组研究主题。(1-2课时)
2、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3-4课时)
3、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课时)
4、第四阶段:设计与制作阶段。(2课时)
第一阶段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纸卡、活动计划表。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常听到的谚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布置同学们收集谚语,不知道你们查找的情况如何,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验?
(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画内容说一句谚语。)
1、图一:一小男孩边走边吃。
图二:该小男孩捂着肚子,很痛苦。(谚语:病从口入)
2、图一:池塘内许多小鱼跳出水面。
图二:下起了盆大雨。
(谚语: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3、图一:冬天田野里一片雪白。
图二:秋天,各作物大丰收。(谚语:瑞雪兆丰年)
师:看来你们真的下了功夫,不但会说谚语,还知道它在哪里运用,不过老师还是想问问,你们听了这么多谚语,找了这么多谚语,那么你们知不知道到底何为谚语,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次主题活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谚语的世界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此情境的创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出问题,确立子课题
师:对于谚语,你们最想了解什么呢?
(一)根据兴趣提出问题。
1.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并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记录在纸卡上。3.各组将所提问题贴到黑板上。
(二)整理问题,确立子课题。
1、学生整理问题。
2、确立子课题。(预设如下问题):(1)什么是谚语?
(2)谚语的种类有哪些?
(3)谚语与生活的关系?
(4)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谚语比较好?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整理和筛选,活动中不仅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还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选择子课题,组建研究小组。
1、选择兴趣小组。
2、推选组长、制定活动口号。
3、各小组交流。
四、制订活动方案
1、小组讨论。
2、各小组指名代表说一说。
3、小组合作填写活动计划表。
4、指名一小组展示活动计划表。(展台投影)
5、针对个别活动计划进行评价。
6、修改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第二阶段 活动目的:
了解学生的研究进程,指导学生掌握本次活动的重点方法——调查法。运用以往的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活动过程:
一、确定探究途径
师:上节课我们每个小组都制订了活动计划,现在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打算如何实施呢?
1、各小组交流
2、确定查找途径(1)上网查找(2)查阅图书(3)实地调查
二、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师:对于上网查找和查阅图书,我想同学们都已经很熟悉了,现在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实地调查”。实地调查即社会调查
1、(出示课件)
社会调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
社会调查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基本的方式。问卷调查,就是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进行的调查;访谈调查,就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口头交谈进行的调查。
师:在我们这个活动中,你认为哪个调查法比较适合?(访谈调查法)在访谈调查中,大家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交流。小组在采访前要分工明确。有负责提问的,有负责记录的,有负责补充提问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还要尊照以下要求:
3、(出示课件)
(1)确定调查的内容:
要调查什么,最有条件调查什么问题。(2)确定调查的对象:
向谁进行调查更适合我们的课题研究。
4、小组内可以先演示一下。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各展所长,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体验着综合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快乐地获取知识,增长自身能力。】
三、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
四、指导学生整理资料。
第三阶段
活动目的:
为学生前段时间的活动成果提供展示的空间,提供向他人学习借鉴的机会,从而养成合作的习惯、创新的意识、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活动准备:
各组所查到的资料,多媒体展台。活动过程:
一、各小组交流。
第一阶段:小组间交流活动成果,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
第二阶段:以组为单位交流,要讲活动计划的执行情况,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二、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填写好书中的评价表,对自己及他人有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以树立自信心,体验收获的快乐。
第四阶段
活动目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谚语手册的方法,能够自己独立或小组同学合作制作一个精美的谚语手册。活动准备:
纸、贴图、直尺、剪刀、彩笔、胶水以及谚语的相关资料。活动过程:
师: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谚语的知识,让我们把它们整理在一起,制作一个谚语小手册吧!
师:谁能试着说一说,这个谚语手册应该怎么做呢?
1、学生试说制作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全面,现在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方法综合在一起,让我们来看一看应如何制作谚语手册?
2、课件出示设计、制作谚语手册的方法:(1)将纸剪裁成32开大小。(2)将剪裁好的纸整齐地装订成册。(3)根据收集的谚语资料分类记录在册。(4)根据谚语的内容配画或粘贴图。(5)记录一些收集谚语过程的花絮。
3、设计制作方案。
4、交流设计方案,互提参考建议。
5、根据小组的设计方案,学习制作谚语手册。
6、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设计动手制作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整体设计意图: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的创新能力。】
评析: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在这一课的全程不管是主题的生成、活动的实施、还是交流与总结,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充分相信学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在活动的实施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选择、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汇报交流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二、重视过程。
能够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来改进学习。
三、重视体验。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
作者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三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0429-8886251
第五篇:谚语与生活
《谚语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一、谚语的由来
谚语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是人民群众经验积累的形象而又富有意味的概括,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在日常运用中靠口耳相传逐渐固定下来,所以语言形象、简练、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它常常讲究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朗朗上口,富有美感。恰当地学习、应用一些谚语,不仅能使我们的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而且能让一些深刻的道理变得明白通俗、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谚语包罗万象、取材广泛,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知识和经验的结晶。它们或来源于神话、历史经典、个人感情,或来源于对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总结,或为祖训、警句。谚语作为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有价值的经验结晶,对人类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谚语,谚语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参考书籍、上网等手段观察记录、访谈记录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意设想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围绕“谚语和生活”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兴趣以及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三、活动准备:
1、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问题,准备教具和学具。
2、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和利用图书馆资源查询的方法。把学习的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活动前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教师查找有关谚语的资料的网站告诉学生,旨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谚语的知识。
3、教师了解学生收集到的生活中的谚语。
四、活动资源
1、中国科普博览----民间谚语精选与验证
2、文学宝库----谚语
3乡情乡音----风俗民情----生活谚语
五、活动基本设想与计划
第一阶段:启动课(40分钟);
第二阶段:教师、学生活动(10周);
第三阶段:活动成果展示(40分钟);
六、活动形式:
1、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2、汇报展示活动。
七、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课40分钟
(一)引入课题
(二)准备活动
⒈提出活动主题
⒉制定活动方案
⒊必要的活动准备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谚语。
○调查访问、了解人们对谚语的使用情况。
○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谚语,并分类整理。
○通过查阅工具书等多种途径,了解谚语的内涵。
○编制调查问卷。
(三)活动建议
⒈收集资料
一些关于地方谚语的收集和谚语的分类编写图书相继出版,对谚语的流传和研究提供了便利,也给谚语生活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谚语对生活有怎样的启示?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利用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
⒉调查与统计
生活中,谁在使用谚语?谚语对生活有指导意义吗?人们在什么场合使用谚语?人们常用的谚语有哪些?调查你身边的人,看看谚语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影响。
(1)你使用谚语吗?
(2)你在什么场合使用谚语 ?
(3)你利用哪些途径学习谚语?
(4)对你最有影响的谚语是什么?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5)你想了解更多谚语的知识吗?你对哪方面的谚语比较感兴趣?
第二阶段:教师、学生活动(10周)
1、汇总整理
2、扩展性活动:编写与宣传
提示:谚语产生于民间,流传于口头,它既是人们经验的总结,也是人们处世的秘诀。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大全。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这些经验,将它们发扬光大。
3、在小组交流、在班级讨论,编写谚语手册。
4、设计宣传方案,制作宣传手册、宣传板报。
5、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宣传。
6、在班级开展学谚语、用谚语的比赛。
第三阶段:活动成果展示(40分钟)
各小组通过开展研究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各自完成了研究报告。并带来了采访录音、图片、照片、问卷表、统计图等。为了分享各小组的活动成果,我利用活动课,组织他们进行成果交流。
活动总结
⒈在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调查情况,展示调查报告,交流调查体会,展示谚语手册、谚语板报以及学习谚语的成果。
(1)班级汇报、交流。交流小组在调查和资料汇总后得出的结论。
(2)展示小组成员整理的资料:谚语手册、谚语对自己的启示、宣传板报,汇报体验和感受。
(3)将自己的谚语手册展示出来。
(4)在班级开展一次学谚语、用谚语的比赛。
⒉收获与体会
提示:参与了这次主题活动,同学们了解谚语、收集谚语、理解谚语、编制谚语手册并推广谚语,把你的体验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