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死有关的谚语
Categories > Death Members Get More
Sign up for free and gain access to many more idioms and slang expressions.Register now.At death's door
If someone looks as if they are at death's door, they look seriously unwell and might actually be dying.Bite the dust
This is a way of saying that somebody has died, especially if they are killed violently like a soldier in battle.Breathe your last
When you breathe your last, you die.Cheat death
If someone cheats death, they narrowly avoid a major problem or accident.Dancing on someone's grave
If you will dance on someone's grave, you will outlive or outlast them and will celebrate their demise.Dead and buried
If something is dead and buried, it has all long been settled and is not going to be reconsidered.Dead as a doornail
This is used to indicate that something is lifeless.Dead even
If people competing are dead even, they are at exactly the same stage or moving at exactly the same speed.Dead heat
If people finish a race or competition at axactly the same time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declare one of them the winner, it's a dead heat.Dead in the water
If something is dead in the water, it isn't going anywhere or making any progress.Dead level best
If you try your dead level best,you try as hard as you possibly could to do something.Dead man walking
A dead man walking is someone who is in great trouble and will certainly get punished, lose their job or position, etc, soon.Dead meat
This is used as a way of threatening someone: You'll be dead meat if you don't go along.Dead right
This means that something or someone is absolutely correct, without doubt.Dead to the world
If somebody's fast asleep and completely unaware of what if happening around them, he or1
she's dead to the world.Dead wrongIf someone is dead wrong, they are absolutely in error, absolutely incorrect or of incorrect opinion.Death of a thousand cuts
If something is suffering the death of a thousand cuts, or death by a thousand cuts, lots of small bad things are happening, none of which are fatal in themselves, but which add up to a slow and painful demise.Death warmed up
(UK)If someone looks like death warmed up, they look very ill indeed.('death warmed over' is the American form)
Done to death
If a joke or story has been done to death, it has been told so often that it has stopped being funny.Fall on your sword
If someone falls on their sword, they resign or accept the consequences of some wrongdoing.Fate worse than death
Describing something as a fate worse than death is a fairly common way of implying that it is unpleasant.Ghost of a chance
If something or someone hasn't got a ghost of a chance, they have no hope whatsoever of succeeding.Ghostly presence
You can feel or otherwise sense a ghostly presence, but you cannot do it clearly only vaguely.Give someone enough rope
If you give someone enough rope, you give them the chance to get themselves into trouble or expose themselves.(The full form is 'give someone enough rope and they'll hang themselves)
Give up the ghost
People give up the ghost when they die.Machines stop working when they give up the ghost.Grass widow
A grass widow is a woman whose husband is often away on work, leaving her on her own.Graveyard shift
If you have to work very late at night, it is the graveyard shift.It's your funeral
The other person has made a decision that you think is bad.However, it is their choice;it is their funeral.Kiss of death
The kiss of death is an action that means failure or ruin for someone, a scheme, a plan, etc.Knock 'em dead
'Knock 'em dead' is used as a way of wishing someone luck before they give a performance or have to appear before people, as in an interview, etc.('em = them)
Know where all the bodies are buriedSomeone who by virtue of holding a position of trust with an organization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has come to know many of the secrets that others in more powerful positions would rather be kept secret knows where the bodies are buried.An implication is that the person knowing these secrets will use that knowledge to secure something of value for him-or herself.Life and limb
When people risk life and limb, they could be killed or suffer serious injuries.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If something is 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Meet your Maker
If someone has gone to meet their Maker, they have died.Murder will out
This idiom means that bad deeds can't be kept secret forever.Nail in the coffin
A nail in someone or something's coffin is a problem or event that is a clear step towards an inevitable failure.Over my dead body
If you say that something will happen over your dead body, you will not let it happen.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The idiom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means that words and communication are more powerful than wars and fighting.Sick to death
If you are sick to death of something, you have been exposed to so much of it that you cannot take any more.Skeleton in the closet
If someone has a skeleton in the closet, they have a dark, shameful secret in their past that they want to remain secret.Sticky end
(UK)If someone comes to a sticky end, they die in an unpleasant way.('Meet a sticky end' is also used.)
Stone dead
This idiom is a way of emphasizing that there were absolutely no signs of life or movement.Those who live by the sword die by the sword
This means that violent people will be treated violently themselves.Watery grave
If someone has gone to a watery grave, they have drowned.Whistling past the graveyard
(USA)If someone is whistling past the graveyard, they are trying to remain cheerful in difficult circumstances.('Whistling past the cemetery' is also used.)
第二篇:死与生读后感
密集的街道,多样的城市
——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感
城规2班钱天健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者总是幻想着中心辐射的花园城市。这里既没有贫民区,也没有蜿蜒杂乱的街道。一切都按照规划者的意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严谨的功能布局,整齐的街区划分,还有足够面积的大片绿地。
然而这一切在雅各布斯眼中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真正的城市却是密集多样的。作为一名记者,雅各布斯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凭借细腻的情感,她关注的不仅局限于建筑、街道、绿地这些基本的城市组成元素,她更加注重的是作为人在城市中的感受,比如孩子们是否安全、商店生意是否兴隆、居住工作是否便利„„抛开城市的外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才是城市服务的首要对象。为着城市中的人们之真正所需,雅各布斯提倡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样性,让人和各种活动聚集在一起,把城市变得更密,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混乱。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街道眼”的概念。雅各布斯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时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因此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就会增强街道的安全感。
就这点来看我个人可以说深有感触。从我所居住的小区到离学校,抄近路只需要穿过一条小路。这条路位于旧城保护的老住宅区内,路边是成片的平房和杂木。其实这条路给人的感觉是极为不安全的,不仅岔路多,而且夜间照明也不佳,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街道边时常有居民聊天、打牌,夏天甚至还有人吃饭、纳凉,经过这里自然也就不会有危险了。
这让我不禁想起,在书中,雅各布斯将人们与活动、活动的背景——街道交织起来,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为了阐明她的“城市生态学”,雅各布勾画了人们之间各种复杂的交互活动: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等。她将这些活动称为“街道芭蕾”,而这与芒福德的“城市戏剧”观念、W·怀特强调公共广场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城市的街道承载着保证安全性、提供交往场所、教育孩子的多重责任,然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城市的多样性才是关键。
要产生多样性,需要地区内的首要用途的多样,以此来吸引人流、短小灵活的街段,借此使街道融合、新老建筑并存,满足不同用途所需,还有最不可或缺的——密集的人群,来实现多样性。
主要用途的混合在于地区内部的主要功能必须多于一个,最好多于两个。有两种形式的多样性,一种是首要用途的多样性,把人群引到一个地方;第二种多样性是指为了首要用途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服务于被首要用途吸引来的人群。以我所在的城市南通为例,老城区发展到一定时期,兴建了新城区,但是新城区却总是缺乏人群,除了少数正在使用的写字楼,几乎不会有人选择去新城区。但是新建购物商场以后,情况就有了好转,一部分人群被从老城区的中心商务区吸引过来,由此周围的餐饮服务业也发展了起来。随着人流增加,相邻购物中心不远又兴建了游乐场,并发展成为新的首要用途,多样性开始萌发生机。
小街段的用途体现在化解长街段的沉闷单调。冗长的街段往往给人郁闷压抑的感觉,要么是因为它过长而又少有人涉足,常年无人导致了过分的冷清,要么是因为临街空间本身缺乏的街区挤满了店家,拥挤到令人压抑的境界。二者都是发展的败笔。鲜有人来往的街段除了浪费资源,更不符合街道安全的需要,成为“灰色地带”,拥挤过度的街段又不利于功能的合理发挥,产生压力。与此相较而言,小街段的优势在于它将长街道融合,多处转角又可以获得较多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最佳场所。
新老建筑交织或许在早期城市规划中不为看好。似乎推倒重建才能获得理想中的花园城市。然而新建筑成本昂贵,适合经济效益突出的活动,而老建筑相对成本较低,可以满足低成本的需要,二者相互融合或许才是最佳选择。上海世博会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多个案例均有关旧城保护,以巴塞罗那案例馆为例,巴塞罗那老城区中心有很多哥特式建筑。在旧城保护和利用过程中,这些古老的建筑或被严格保留原样,或适当添建与改建,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图书馆、酒吧。新城区则规划一个完全不同于老城的棋盘式路网,通过林荫大街与老城中心区相连,对老建筑的灵活运用成功保持了旧城的风貌。
在人口密度的需要上,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人口数量上多,不能忽略的是人口的多样性。“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就一定可以把城市建设好。”忽略居民进行非贫民化的能力,一味投入大量资金消灭贫民区的做法在本书中受到了强烈批判: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并未真正减少贫民窟,而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造就新的贫民窟、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60年代初正是美国大规模旧城更新计划甚嚣尘上的时期,这其中显现出的问题正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大量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却使城市失去特色,而呈现千城一面的趋势。不可不提的还有城市交通问题。汽车霸占的空间越来越多,留给自行车、行人的活动空间则越来越少,正如雅各布斯预言的那样,城市将被越来越宽的道路逐渐蚕食。人们需要的或许是集城市的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区域,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工作的场所,而不是带来严重的城市污染和大幅降低的工作效率。或许小不见得一定能代表多样,但其揭露的现实问题却发人深思。
当《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来到中国,有人说,它来得太晚了;更多的人说,它来得很及时。当人们咀嚼着这位妇人的唠叨时,会发现我们的很多城市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正是美国当年所经历的。城市是由建筑和人组成的,人才是城市的主角。以城市中的人的视角规划城市才是一个规划师应有的责任。
第三篇:成语与谚语
一、写出与这些成语相关的人物
卧薪尝胆——()乐不思蜀——()
洛阳纸贵——()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吐哺握发——()
图穷匕见——()围魏救赵——()
破釜沉舟——()入木三分——()
望梅止渴——()杀妻求将——()
二、歇后语填空
1.一只筷子吃藕——()1.坐飞机放广播——()
2.大路上的电线杆——()2.泥菩萨过河——()
3.狗咬吕洞宾——()3.鼻梁上推车——()
4.上鞋不用锥子——()4.诸葛亮皱眉头——()
5.天桥把式——()5.菜板上的鱼肉——()
6.窗户口吹喇叭——()6.灰堆里吹喇叭——()
三、把下面的谚语补充完整
1.读万卷书,1.前人栽树。
2.海内存知己。2.庄稼一枝花。
3.积沙成堆,3.早霞不出门。
4.种地不上粪。4.书读百遍。
5.千里之行,5.三人行,6.只要功夫深。,曲不离口。
7.读书破万卷。,方知其义。
8.瓜熟蒂落,不进则退。
9.台上三分钟。,日久见人心。
10.欲知山中事。,人不运动不健康。
11.少壮不努力。,学海无涯苦作舟。
12.谦虚使人进步。12.一年之计在于春。
五、按意思填成语
1.最宝贵的话()5.最无奈的事情()
2.最大的浪费()6.最危险的时刻()
3.最孤单的人()7.最符合情理的事()
4.最吝啬的人()8.最好的作品()
第四篇:谚语与生活
“谚语与生活”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梁金玲
评析:王芳
一、教学内容:辽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谚语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人民群众经验积累的形象而又富有意味的概括,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在日常运用中靠口耳相传逐渐固定下来,所以语言形象、简练、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便于记忆。谚语包罗万象、取材广泛,是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知识和经验的结晶。谚语作为一种实践验证有价值的经验结晶,对人类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谚语的产生、发展、传承以及谚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谚语、感受谚语在生活中的魅力,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谚语的含义、内涵,搜集谚语,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其语言的感染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重点掌握调查的方法,培养运用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参考书籍、上网等手段观察记录、访谈记录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意设想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围绕“谚语与生活”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兴趣,培养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逐步养成勤于动手、乐于合作、热爱生活、尊重科学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四、活动计划
1、第一阶段:激发兴趣,确立小组研究主题。(1-2课时)
2、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3-4课时)
3、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课时)
4、第四阶段:设计与制作阶段。(2课时)
第一阶段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纸卡、活动计划表。课前布置:收集生活中常听到的谚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布置同学们收集谚语,不知道你们查找的情况如何,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验?
(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画内容说一句谚语。)
1、图一:一小男孩边走边吃。
图二:该小男孩捂着肚子,很痛苦。(谚语:病从口入)
2、图一:池塘内许多小鱼跳出水面。
图二:下起了盆大雨。
(谚语: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3、图一:冬天田野里一片雪白。
图二:秋天,各作物大丰收。(谚语:瑞雪兆丰年)
师:看来你们真的下了功夫,不但会说谚语,还知道它在哪里运用,不过老师还是想问问,你们听了这么多谚语,找了这么多谚语,那么你们知不知道到底何为谚语,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次主题活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谚语的世界吧!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此情境的创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出问题,确立子课题
师:对于谚语,你们最想了解什么呢?
(一)根据兴趣提出问题。
1.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由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并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记录在纸卡上。3.各组将所提问题贴到黑板上。
(二)整理问题,确立子课题。
1、学生整理问题。
2、确立子课题。(预设如下问题):(1)什么是谚语?
(2)谚语的种类有哪些?
(3)谚语与生活的关系?
(4)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谚语比较好?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整理和筛选,活动中不仅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还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选择子课题,组建研究小组。
1、选择兴趣小组。
2、推选组长、制定活动口号。
3、各小组交流。
四、制订活动方案
1、小组讨论。
2、各小组指名代表说一说。
3、小组合作填写活动计划表。
4、指名一小组展示活动计划表。(展台投影)
5、针对个别活动计划进行评价。
6、修改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第二阶段 活动目的:
了解学生的研究进程,指导学生掌握本次活动的重点方法——调查法。运用以往的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活动过程:
一、确定探究途径
师:上节课我们每个小组都制订了活动计划,现在我想了解一下,你们打算如何实施呢?
1、各小组交流
2、确定查找途径(1)上网查找(2)查阅图书(3)实地调查
二、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
师:对于上网查找和查阅图书,我想同学们都已经很熟悉了,现在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实地调查”。实地调查即社会调查
1、(出示课件)
社会调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
社会调查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基本的方式。问卷调查,就是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进行的调查;访谈调查,就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通过口头交谈进行的调查。
师:在我们这个活动中,你认为哪个调查法比较适合?(访谈调查法)在访谈调查中,大家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交流。小组在采访前要分工明确。有负责提问的,有负责记录的,有负责补充提问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还要尊照以下要求:
3、(出示课件)
(1)确定调查的内容:
要调查什么,最有条件调查什么问题。(2)确定调查的对象:
向谁进行调查更适合我们的课题研究。
4、小组内可以先演示一下。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各展所长,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体验着综合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快乐地获取知识,增长自身能力。】
三、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
四、指导学生整理资料。
第三阶段
活动目的:
为学生前段时间的活动成果提供展示的空间,提供向他人学习借鉴的机会,从而养成合作的习惯、创新的意识、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活动准备:
各组所查到的资料,多媒体展台。活动过程:
一、各小组交流。
第一阶段:小组间交流活动成果,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
第二阶段:以组为单位交流,要讲活动计划的执行情况,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二、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填写好书中的评价表,对自己及他人有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以树立自信心,体验收获的快乐。
第四阶段
活动目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谚语手册的方法,能够自己独立或小组同学合作制作一个精美的谚语手册。活动准备:
纸、贴图、直尺、剪刀、彩笔、胶水以及谚语的相关资料。活动过程:
师: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谚语的知识,让我们把它们整理在一起,制作一个谚语小手册吧!
师:谁能试着说一说,这个谚语手册应该怎么做呢?
1、学生试说制作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全面,现在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方法综合在一起,让我们来看一看应如何制作谚语手册?
2、课件出示设计、制作谚语手册的方法:(1)将纸剪裁成32开大小。(2)将剪裁好的纸整齐地装订成册。(3)根据收集的谚语资料分类记录在册。(4)根据谚语的内容配画或粘贴图。(5)记录一些收集谚语过程的花絮。
3、设计制作方案。
4、交流设计方案,互提参考建议。
5、根据小组的设计方案,学习制作谚语手册。
6、小组互评。
【设计意图:设计动手制作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整体设计意图: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的创新能力。】
评析: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在这一课的全程不管是主题的生成、活动的实施、还是交流与总结,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充分相信学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在活动的实施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选择、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汇报交流阶段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二、重视过程。
能够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来改进学习。
三、重视体验。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
作者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三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0429-8886251
第五篇:谚语与生活
《谚语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一、谚语的由来
谚语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是人民群众经验积累的形象而又富有意味的概括,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在日常运用中靠口耳相传逐渐固定下来,所以语言形象、简练、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它常常讲究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朗朗上口,富有美感。恰当地学习、应用一些谚语,不仅能使我们的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妙趣横生,而且能让一些深刻的道理变得明白通俗、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谚语包罗万象、取材广泛,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知识和经验的结晶。它们或来源于神话、历史经典、个人感情,或来源于对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总结,或为祖训、警句。谚语作为一种经过实践验证的有价值的经验结晶,对人类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谚语,谚语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运用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参考书籍、上网等手段观察记录、访谈记录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意设想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围绕“谚语和生活”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兴趣以及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三、活动准备:
1、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问题,准备教具和学具。
2、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和利用图书馆资源查询的方法。把学习的主题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活动前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教师查找有关谚语的资料的网站告诉学生,旨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谚语的知识。
3、教师了解学生收集到的生活中的谚语。
四、活动资源
1、中国科普博览----民间谚语精选与验证
2、文学宝库----谚语
3乡情乡音----风俗民情----生活谚语
五、活动基本设想与计划
第一阶段:启动课(40分钟);
第二阶段:教师、学生活动(10周);
第三阶段:活动成果展示(40分钟);
六、活动形式:
1、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2、汇报展示活动。
七、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课40分钟
(一)引入课题
(二)准备活动
⒈提出活动主题
⒉制定活动方案
⒊必要的活动准备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谚语。
○调查访问、了解人们对谚语的使用情况。
○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谚语,并分类整理。
○通过查阅工具书等多种途径,了解谚语的内涵。
○编制调查问卷。
(三)活动建议
⒈收集资料
一些关于地方谚语的收集和谚语的分类编写图书相继出版,对谚语的流传和研究提供了便利,也给谚语生活的研究提供了依据。谚语对生活有怎样的启示?走进图书馆、阅览室,利用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
⒉调查与统计
生活中,谁在使用谚语?谚语对生活有指导意义吗?人们在什么场合使用谚语?人们常用的谚语有哪些?调查你身边的人,看看谚语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影响。
(1)你使用谚语吗?
(2)你在什么场合使用谚语 ?
(3)你利用哪些途径学习谚语?
(4)对你最有影响的谚语是什么?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5)你想了解更多谚语的知识吗?你对哪方面的谚语比较感兴趣?
第二阶段:教师、学生活动(10周)
1、汇总整理
2、扩展性活动:编写与宣传
提示:谚语产生于民间,流传于口头,它既是人们经验的总结,也是人们处世的秘诀。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几乎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社会大全。每一个人,都应该掌握这些经验,将它们发扬光大。
3、在小组交流、在班级讨论,编写谚语手册。
4、设计宣传方案,制作宣传手册、宣传板报。
5、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宣传。
6、在班级开展学谚语、用谚语的比赛。
第三阶段:活动成果展示(40分钟)
各小组通过开展研究活动,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各自完成了研究报告。并带来了采访录音、图片、照片、问卷表、统计图等。为了分享各小组的活动成果,我利用活动课,组织他们进行成果交流。
活动总结
⒈在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调查情况,展示调查报告,交流调查体会,展示谚语手册、谚语板报以及学习谚语的成果。
(1)班级汇报、交流。交流小组在调查和资料汇总后得出的结论。
(2)展示小组成员整理的资料:谚语手册、谚语对自己的启示、宣传板报,汇报体验和感受。
(3)将自己的谚语手册展示出来。
(4)在班级开展一次学谚语、用谚语的比赛。
⒉收获与体会
提示:参与了这次主题活动,同学们了解谚语、收集谚语、理解谚语、编制谚语手册并推广谚语,把你的体验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