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诗里的故事《长恨歌》(最终版)
唐诗里的故事《长恨歌》
【唐诗里的故事】《长恨歌》(养在闺中的少女杨玉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大家都听说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吗?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首诗是非常有名的,有名到什么程度呢?唐朝时有一个妓女,想要抬高自己的身价,就说:“我可不是一般人哟!我会背《长恨歌》!”可见《长恨歌》有多么著名、多么受欢迎了。《长恨歌》太长了,全文有840个字呢!你想想看,一般的绝句律诗,也就20个字、28个字、40个字或者56个字对不对?一首诗的字数就赶上人家20首诗了,所以那个唐朝的妓女也挺不容易的呢!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是一个非常神奇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先有“开元之治”的盛世,后有“安史之乱”军阀混战。好多人不知道是该夸他还是该骂他,于是形成了一个“共识”:夸他是明君的时候叫他唐玄宗,骂他是昏君的时候喊他唐明皇。(唐明皇)那么唐明皇是怎么从明君变成昏君的呢?原因很复杂。像当时的社会背景啦、经济环境啦,还有他重用奸臣啦,可以分析出一大串理由来。而最省事的说法,就是把责任推给女子——说一句“红颜祸水”呀!这里说的“祸水”自然是杨玉环。就是因为爱上了杨玉环,唐玄宗才会由明君变成昏君。其实,没有杨玉环也会有别人。不过,《长恨歌》可不是讨论唐玄宗为什么变成昏君的,而是讲述了一个王子与公主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作者一开始就讲唐明皇和杨玉环的相遇。但却没有直白地表述出来,而是用汉武帝打比方,说“汉皇重色”,来做开场白。这是一个很常用的避讳方法,就好像我们现代人遇到敏感词不能直接说一样。所以作者不说唐明皇,而说“汉皇”。意思是,喜好女色的是宠爱李夫人的汉武帝,跟我们大唐天子一点关系都没有哟!因为汉武帝好色,所以到处找美女,找啊找啊,就找到杨玉环了。这有没有一种“关公战秦琼”的穿越感?没关系,只要记住这是为了回避敏感词,凡是写作“汉武帝”的地方都读作“唐明皇”就OK了。皇帝找到了他的真爱,这就是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当唐明皇遇到杨玉环的时候,杨家女已经嫁作李家妇了,杨玉环本来是唐明皇自己的儿媳妇寿王妃。公公霸占了儿媳妇,这事儿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说都是个丑闻。但作者为了编造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只能把事实扔到一边儿不管了。所谓“童话都是骗人的”,真是一点也不假。作者为了圆这个“童话梦”,硬说杨玉环是因为“天生丽质难自弃”,所以才“一朝选在君王侧”。其实我们都知道,唐朝又不像清朝那样三年搞一次选秀,一个深闺少女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机会见到皇帝的。既然见不到,再漂亮又有什么用呢?“一朝选在君王侧”之后,一切就顺理成章了。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而杨玉环就成了杨贵妃。当然这时你要忽略掉“王子都60岁了公主才20岁出头啊”“公主曾经是王子与前任真爱武惠妃的儿媳妇呀”之类的小问题??只需注意公主真是美爆了这件事就可以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把众佳丽全都比下去了。有人说夏天洗澡就是给蚊子洗菜,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一句直接就说“洗凝脂”了,想想看,凝固的脂肪那是什么样子??有时候一个荤菜凉了,上面会凝固一层白花花的油,杨玉环的肌肤就像荤油那么白皙润泽。??“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为什么要把这6句诗放在一起呢?因为这里面有非常、非常隐晦的情色描写(很有画面感哦)。主页君羞涩中(害羞捂脸)??“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这里面其实也很有画面感,春从春游啊夜专夜,主页君表示自己才没有想到很多羞羞的事情呢!而后,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时起,杨贵妃吃肉,其他后宫嫔妃连汤也喝不上了。“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这里又刷新汉武帝的存在感了。作者用“金屋藏娇”的典故,把唐明皇和杨玉环比作汉武帝与陈阿娇。从身份上讲,阿娇是皇后,杨玉环只是贵妃,档次低了一点啊。可是从结局上来讲就很相似了,这两个女人都是很悲催的。杨玉环是怎么悲催的事儿,咱们放到下一段来讲吧。现在来说说阿娇姐姐。之所以叫她阿娇姐姐,是因为她是汉武帝刘彻的表姐。当年在汉武帝还不是汉武帝,他爹汉文帝还活时,武帝他妈和他姑姑馆陶公主逗他,问:“你想不想娶阿娇?”刘彻说:“如果能娶到阿娇,我就造一座金屋子把她藏在里面,谁都不给看!”这就是“金屋藏娇”这个成语的来历。后来,阿娇果然嫁给了刘彻,但两个人却没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刘彻当上皇帝之后,他的姐姐平阳公主送给他很多美人,其中一个就是大美女卫子夫(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西汉名将卫青的姐姐,霍去病的姨妈)。想当年,阿娇她妈馆陶公主也曾给自己的兄弟汉文帝送过美人。结果现在,阿娇被刘彻姐姐送来的美人逼到了死角,喜新厌旧的刘彻同学越来越宠幸卫子夫,也越来越疏远陈阿娇。后来,刘彻就把阿娇的给废了,关进了长门宫。(可怜的阿娇姐姐)当年的金屋成了今日的牢房,不知道阿娇心里是什么滋味。唉!被关了几年之后,阿娇病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男人是不可信的??哦,扯远了。我们再来说说杨贵妃。其实,她是非常受宠爱的。她的哥哥姐姐因为她而被封了官,她的一个哥哥杨国忠还做了宰相。杨国忠这个家伙不光是个奸臣,还是个笨蛋,下一节我们再讲杨国忠拼命作死的故事。杨贵妃的姐姐们也都被封为国夫人。这就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不过,她的姐姐们受封也不全是借她的光啦。比如虢国夫人,传说她和唐明皇也有着“伟大的友谊”哟!所以说,没有这个红颜还有那个红颜,你总不能让皇帝当“光棍儿”吧!(虢国夫人游春图)虽然杨贵妃的男人被姐姐“挖了墙角儿”,但看在权势的份上,大家还是非常羡慕她的,甚至有了“生女儿比生儿子还管用”的说法。“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啊!不光别人羡慕,杨贵妃自己的生活也是歌舞升平、轻松愉快。“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他们在宫殿中最高的高楼上,唱着歌儿跳着舞,一阵小风吹过来,真是飘飘欲仙!那么,杨贵妃的幸福生活能持续多久呢?(舞台上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馀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玉环嫁给唐玄宗之后,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可惜好景不长,“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就在杨玉环正在宫里给唐明皇跳舞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战鼓声传来,“安史之乱”开始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这事吧,其实全是杨国忠“作”出来的。最近有句话很流行,“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很适合说给杨国忠听。在安禄山、史思明谋反之前,杨国忠可劲儿地欺负他们,还经常在皇帝妹夫面前说他们的坏话:“皇上,我看安禄山好像要谋反哪!”“干脆您别让他回去了,把他关在京里吧?”“要不直接杀了他得了!”可是唐玄宗不相信。“安禄山谋反?怎么可能?他那么胖,就是因为满肚子都是忠心啊!”有一次,唐玄宗跟安禄山开玩笑,问他:“你这么胖,肚子里装了些什么啊?”安禄山说:“里面装的是对陛下的忠心呀!”唐玄宗哈哈大笑,信以为真。唐玄宗打发了诬陷安胖子的大舅子,以为这事儿就算结了,可没想到却使镇守藩镇的安禄山害怕起来。安禄山想:杨国忠在皇上身边天天说我的坏话,我离得这么远,解释都不方便。这次皇上没信他的,是我运气好,万一皇上下次信了,我不就死定了?干脆,先下手为强吧!于是,安禄山就这么造反了。安禄山造反之后,皇帝就带着大家逃难了,城里城外乱哄哄的,马车扬起高高的尘土。这就是“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不过,在大家都提心吊胆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在偷偷地高兴??(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杨国忠)暗地里高兴的人是杨国忠,他想:你看!我说对了吧!我就说安禄山要谋反!果然反了吧!妹夫呀,你没听我的错了吧!在疯狂作死中的杨国忠完全没考虑过,如果不是他一个劲儿说安禄山坏话,安禄山可能不会这么快就造反了。“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馀里。”玄宗皇帝带着妃子大臣一路向西,可走着走着,士兵们不走了。大家说,安禄山造反,全是杨国忠害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现在我们应该杀掉杨国忠这个奸臣!什么?皇帝不同意?不同意我们就不走!面对如此群情激奋的士兵们,玄宗皇帝没办法了,只好“大义灭亲”,下令杀掉自己没事儿作死的大舅子??可他没想到的是,杀掉了杨国忠,大家还是不走,他们要求再把杨玉环也杀掉。(荧幕上的贵妃自尽桥段)“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皇帝试图跟大家讲道理:“你们说杨国忠是奸臣,有罪,该死,我听你们的,把杨国忠杀了。可是贵妃没有罪啊!她只是一个无辜的女孩子而已,你们放过她吧!”但大家可不管杨玉环是不是个“无辜”的女孩子,干脆就不跟皇帝辩论她有没有罪,而是直接上结论:“你不杀她,我们不放心!杨国忠是她哥哥,我们逼着你把她哥哥杀了,不能让她活着给你吹枕边风说我们的坏话!不管有罪没罪,她都非死不可!”玄宗皇帝再次没办法了,其实要是有办法他也不至于逃出长安。于是,“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杨玉环的首饰撒了一地,有翠翘、有金雀、还有玉搔头。这位珠围翠绕的美人就这么死掉了。??(痛失所爱的唐玄宗)唐明皇当然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死去,所以他把眼睛闭上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就这样,“作死”的杨国忠和“无辜”的杨玉环都死掉了,那么,“安史之乱”就此平息了吗?痴情的唐明皇又为自己死去的真爱做了些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今天我们讲唐玄宗与杨玉环爱情故事的第三部分。上次我们说到,“安史之乱”爆发,唐明皇离开长安逃难,杨玉环被逼自杀。虽然“安史之乱”是杨国忠作死作出来的,但是想要平息却不是把杨国忠弄死这么简单的事了。弄死杨国忠只能出口气而已,而杨玉环大概算是个垫背的?没办法,战争时期人命就是这么不值钱。杨家的兄妹死了,李家的天子继续逃难。“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在漫天风沙之中,唐明皇跑到四川去了。剑阁又叫剑门山,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一座座山峰像一把把宝剑一样直插云霄。据说当年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时候,在这里修建了栈道,唐明皇走的就是这条路。“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虽然去了四川,但是唐明皇其实并没有去峨嵋山,拜托,人家是去逃难的,又不是去烧香拜佛的好不好?可是诗人白居易却觉得,都到四川了怎么能不去峨嵋呢?这不是“如入宝山空手而回”吗?于是他就在诗里把这个遗憾给补上了??现代的旅游团要是能请到白居易帮忙设计旅游路线就好了,肯定哪处著名景点都不会落下的。不过诗人这么一写,科学家可不高兴了。沈括特意在他的《梦溪笔谈》里提出了这点,批评白居易不顾实际,人家明明没去峨嵋,你提峨嵋山什么意思啊?你一个唐朝官员难道不了解这次出逃的路线吗?差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四川山清水秀,哪儿哪儿都好。但是,“阳光再好,也比不上你的微笑”,“天空越蔚蓝,越怕抬头看”。唐明皇文艺了。(行宫见月伤心色)“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文艺的唐明皇看花开也落泪,听鸟鸣也伤悲。看着月亮就想起以前陪自己看月亮的那个她,听着铃铛声又想起以前和她一起唱歌跳舞快乐玩耍的日子。真是“哑巴吃黄连,说不出的苦”啊。一个跟着唐明皇一起出逃的伶人(逃难还带着喜剧演员啊)看唐明皇太伤心了,就故意跟他开玩笑说:“启禀万岁,这铃声有欺君之罪,它在骂您呢!”唐明皇很惊讶地问他:“铃声怎么骂我了?我没听出来啊!”这个伶人回答说:“您听,这铃声分明是在说:‘三郎郎当,三郎郎当??’”唐明皇听了忍不住笑了。下面插入一段词语小知识:“三郎郎当”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唐明皇李隆基排行老三,为了表示自己平易近人,他经常让身边关系亲密的人,比如兄弟啦、妻妾啦,管自己叫“李三郎”或者直接叫“三郎”。“郎当”则是唐朝的口头语,意思是这个人孤苦伶仃的很可怜。用文言文说就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知识普及完毕。唐明皇白天听了伶人拿自己开玩笑,还跟着一起笑。到了晚上越想越不是滋味。越听铃声越觉得自己真是孤苦伶仃的,实在太可怜了。于是唐明皇在伤心之下,创作了一个曲子叫“雨霖铃”。到了宋朝,人们用这个曲子做词牌,创作了很多好词。所以说每个艺术家都应该至少失恋一次啊。(到此踌躇不能去)“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安史之乱”一开始,唐明皇李隆基看情况不对,扔下长安就往四川跑了。他的儿子太子李亨也不含糊,老爹扔下天下走了,我来掌管天下,直接在灵武就即位了,这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即位之后的第二年,郭子仪领兵收复了长安。这时李隆基可以回长安了,可是他离开长安的时候还是皇帝,回到长安就变成太上皇了。李亨当然会好好照顾他养着他,但是他再想掌权是不可能了。所以他回去的时候心情非常复杂,到了马嵬坡杨贵妃自杀的地方,徘徊不忍心离开。一方面是思念杨玉环,更主要的是怀念自己以前的幸福时光。“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有人根据这句诗,说杨贵妃其实没有死,她逃到日本去了。也有人说“不见玉颜”是因为时间太长了,尸体腐烂了,所以见不到当初的玉貌花容了。这两种说法大家挑一种自己喜欢的吧。“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如果不了解故事的背景,就会非常奇怪:李隆基死了小老婆,伤心一下在所难免,别人跟着起什么哄啊?为什么“君臣相顾尽沾衣”呀?你们这些大臣有什么可哭的呢?但是如果考虑到这时候李隆基已经从皇帝变成太上皇就明白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嘛,“君臣相顾”,哭的并不是别人,是他们自己的荣华富贵呀。“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李隆基回宫之后,发现宫里的花草树木都没有变。只有自己从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变成混吃等死的太上皇了。物是人非啊!“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芙蓉花就像她的脸一样,柳叶就像她的眉毛一样。现在我满眼都是芙蓉花,可是再也见不到她了。我好伤心,好伤心啊!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权力的问题。当初武惠妃死掉的时候,唐玄宗也伤心了一阵子,但是马上就在杨玉环身上找到了新的爱情。现在他想再找新的也没法找了,他已经是太上皇了,没人理他了,所以只能怀念旧的了。(秋雨梧桐叶落时)“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的时候,我想你;叶子落了,我也想你。看着土地上的草想你,看着石阶上的落叶想你。想你??“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当初,李隆基还是唐玄宗的时候,曾经特意训练了一批乐工舞女,号称“皇帝梨园弟子”。现在李隆基变成了太上皇,这些乐工舞女也都老了,都长出白头发了。不光他们老了,李隆基身边的宫女也老了。年轻的宫女都愿意去皇帝跟前献殷勤刷存在感,谁愿意理会一个失势的老头子呢?“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写的这句诗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他们说白居易果然是一个穷书生啊,真没见过世面。皇宫里还用油灯吗?人家都有蜡烛的啊!就算用油灯也用不着太上皇自己挑灯芯啊!什么?你说唐肃宗虐待他老爹故意不给发蜡烛?开门!查水表!(孤灯挑尽未成眠)其实,我倒觉得不用那么较真,写诗就是写一个意境嘛。“孤灯挑尽”多有画面感啊,真改成点蜡烛,甚至用夜明珠照明,那这诗还怎么写啊?“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看到这里的时候,有没有联想起诗歌开头的“春宵苦短日高起”?真是“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啊。“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天气好冷,我的心更冷。你走了,我身边连一个暖床的都没有。好想你啊!(悠悠生死别经年)“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你都死了一年了,为什么不肯到我的梦里来看我呢?难道你不想我吗?杨玉环死掉之后,李隆基想她想得心都碎了。后来又怎么样了呢?(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们说到,杨玉环死了,李隆基想她,想她,想她。一个爱情故事,没有女主角还说什么呢?所以,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人鬼情未了”的部分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有一个从临邛来的道士,拥有一套神奇的本领,能够和鬼魂对话。“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李隆基太想念杨玉环了,于是请了这位道士来帮忙招魂。话说,当年汉武帝也曾经请道士为李夫人招过魂哦。看来拿汉武帝当挡箭牌真是没找错人啊。“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然后这个道士就腾云驾雾,开始找人啦。他把天上地下都找了一圈。“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道士把天宫和地府都找遍了,可就是找不到杨玉环。杨玉环到底去哪儿了呢?“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突然,道士发现自己漏了一个地方没去找:海外的仙山上。“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海外仙山上,五彩云朵之间的亭台楼阁之中,有许多美丽的仙女。“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仙子中,有一个名字叫“太真”的,她的肌肤像雪一样白,她的容貌像花一样美,她就是杨玉环。小贴士:“太真”的来历。最开始我们就说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的杨玉环,并不是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未婚少女的身份被选中的,她是以寿王妃的身份遇到唐玄宗李隆基的。但是皇帝直接把儿媳妇领进自己后宫的八卦实在是太劲爆了,让人接受不了。于是唐玄宗把这件事分成两步,先让寿王妃杨玉环出家当道姑,等新闻热度冷却之后,再把道姑杨玉环封为妃子。这样面子上就显得好看一点了。杨玉环当道姑的时候,取的道号就叫“太真”。“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道士来到了金碧辉煌的神仙楼阁门外,敲打白玉门环,请求小玉、双成向宫殿的主人通报。小玉和双成都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侍女,也许她们也顺便伺候别的仙子?或者玉环和西王母住在一起?好复杂哦!“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杨玉环听说李隆基派了道士来看她,从梦中惊醒,又惊又喜。“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她穿上衣服,推开枕头,慢慢起床,一道道屏风,一点点打开,露出她美丽的身影。“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她刚刚起床,发髻被压得有点歪,她没来得及整理自己的发型,就急急忙忙地从堂屋走了出来。“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一阵清风吹起她的衣裙,就像当年跳舞时样子。当年——“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如果说当年的杨贵妃像一朵芙蓉花的话,现在的杨玉环,太真仙子就像一朵梨花。她已经褪去了妆容,洗尽了铅华。(一别音容两渺茫)“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杨玉环深情地凝望着使者,请他转达自己的心意。“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我已经死亡了。当年我们的恩爱,都不存在了。而今我独自在仙宫里,望着日升月落,感受岁月的漫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我也曾回望人间,但我看到的却不是长安城,而是尘埃与烟雾。——唐朝时的雾霾就这么严重了吗?是不是真的啊?虽然知道很破坏气氛,可是还是忍不住想要问一句——杨玉环你测过PM2.5没有啊?“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现在,我只能把定情信物寄回去,用钿盒、金钗表达我的情思。“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我把钗、盒都分成两半,一半儿给你,一半儿给我。我看着钿盒会想你,你看到金钗也要想我。“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只要我们此心不变,死亡也不能隔开我们!“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道士就要离开仙宫,回人间去了。临走之前,杨玉环托他捎一个口信回去。“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那年七夕之夜,我们指着月亮许下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做比翼齐飞的鸟儿,愿做枝叶相交的树木。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天长地久,也有一个尽头。此情此恨,绵绵不绝??
第二篇:唐诗故事
唐诗故事:公孙舞剑
陈友冰 唐诗与舞蹈(其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1]杜甫
序: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2]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3],壮其蔚跂[4],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5]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6],舞剑器浑脱[7],浏漓顿挫,独出冠时[8],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9],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10],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11]。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12],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13]。昔者吴人张旭[14],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15],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16]即公孙可知矣[17]。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18]。<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19]。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20]。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21]。临颍美人在白帝[22],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23],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24],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25]。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26]。金粟堆前木已拱[27],瞿塘石城草萧瑟[28]。玳筵急管曲复终[29],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30]。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注释】
[1]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舞蹈家,相见下面解说;剑器:古代一种健舞(“健舞”与“软舞”为唐代两种相反相成的舞蹈)舞者戎装,执剑(一说执某种发光体),表现战斗姿态。
[2]夔府别驾元持宅:夔府,夔州,今四川奉节市;别驾,州郡太守的辅助官员;元持宅,夔府别驾元持的住宅内。
[3]临颍李十二娘:临颍,县名,故址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李十二娘,公孙大娘弟子名,排行十二。
[4]壮其蔚跂(qǐ):称赞她舞蹈时豪放的身姿;蔚跂,豪放的样子。
[5]开元三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开元三载为公元715年。
[6]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当时我还是个孩子,在郾城看公孙大娘表演剑气舞;郾城,今河南郾城,在临颍南。
[7]剑器浑脱:“浑脱(tuó)”,译音,即“囊袋”,后来成为“健舞”名称,具体见后面解说。武后末年,有人把“剑气舞”和“浑脱舞”综合成一种新的舞蹈,叫“剑气浑脱舞”。
[8]浏漓顿挫,独出冠时:浏漓,形容舞姿的活泼;顿挫,按着节拍起舞,很有节奏感;独出冠时,超出当时一般水平。
[9]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据程大昌《雍录》卷九:唐玄宗天宝年间在东宫置宜春北苑,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梨园,教宫女学习音乐舞蹈之地,后作为歌舞艺人的代称;高头,即“前头人”,意谓常在玄宗面前表演音乐舞蹈;伎坊内人洎外供奉,伎坊为当时皇宫内乐人生活习艺之所。“内人”即由数百宫女充当的歌舞艺人;外供奉,即使从宫外请
来的音
乐
舞
蹈
艺
人;
洎
(
jì),到。
[10]圣文神武皇帝:唐玄宗的尊号。
[11]亦匪盛颜:也不是当年的容貌了;“匪”同“非”。
[12]波澜莫二:一脉相承。指李十二娘颇得老师真传,[13]抚事慷慨:追忆往事让人无限感慨。
[14]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唐朝著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时称“草圣”。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为人洒脱不羁、极富个性,常喝得大醉后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又好酒,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
[15]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邺县,今河南安阳县;西河剑器,《剑器》舞中的一种;“西河”疑即“河西”,河西、河湟一带,详见下面简析。
[16]豪荡感激:激励奋发。
[17]即:那么。
[18]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色沮丧”为之大惊失色;“天地为之久低昂”,觉得天旋地转,指舞姿惊天动地。
[19]<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火霍kù):闪烁状;羿射九日:羿,后羿,传说中的上古神箭手,当时天上有九只金乌(太阳),大地焦渴,被他射落八个;矫如群帝骖龙翔,指公孙大娘舞姿矫健,犹如众神在驾龙飞翔。
[20]“来如”两句:是形容舞蹈开始和结束时的情景:开始时,前奏的鼓声暂歇,好像是雷霆停止发怒;结束时手中的剑影犹如江海平静时的波光。
[21]“绛唇”两句:感伤公孙大娘已逝,幸好有李十二娘传其技艺;“绛唇珠袖”,公孙大娘的容貌和舞姿。
[22]临颍美人在白帝:临颍,河南县名;临颍美人,指李十二娘;白帝,即白帝城,在四川奉节县位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原名紫阳城。据传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四川,自称蜀王,因见此地一口井中常有白色烟雾升腾,形似白龙,故自称白帝,遂于此建都,并将紫阳城名改为白帝城。当时杜甫暂居在奉节。
[23]以:根由,原委。此句是照应上面的题序。
[24]先帝侍女八千人:先帝,指玄宗,此诗写于大历二年(787),玄宗已死,其孙代宗在位;八千人,形容歌舞伎之多。
[25]“五十年间”两句:自玄宗开元五年(717)到写此诗的大历二年(767)正好五十年;似反掌,形容时间过得很快;“昏王室”:指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风尘澒洞,天昏地暗貌;澒洞(hòngtóng),弥漫无际状。
[26]女乐余姿映寒日:女乐,擅长乐舞的女子,指李十二娘;余姿,指李十二娘的舞姿颇有昔日公孙大娘的风韵神态;寒日,写此诗的时间是十月,也暗示作者此时心态是日暮途穷。
[27]金粟堆前木已拱:指玄宗已死了很久;金粟堆,指玄宗泰陵;木已拱,墓前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
[28]瞿塘石城草萧瑟: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
[29]“玳筵”句:写元持别驾宅内丰盛的宴席,急促的乐声;玳筵,宴席上有海龟肉;玳,玳瑁,一种大海龟;急管,急管繁弦。
[30]“老夫”两句:形容一生到处奔走,足生厚茧。迟行荒山,不禁百忧交集,去住惘然;“转愁疾”即“疾转愁”,很快感到忧愁。
【翻译】
唐代宗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人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弟子”。玄宗开元三年,那是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县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当时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中,从皇帝身边的侍女到到宫外约请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听说当年擅长书草书的苏州人张旭,曾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受其激励奋发,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从前有个美人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观看人群多如山,为之大惊失色,连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天旋地转。剑光闪烁,有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起舞前鼓声暂歇,好像是雷霆停止发怒;结束时手中的剑影犹如江海平静时的波光。如今美丽的容颜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庆幸的是,到了晚年有弟子继承发扬了她的技艺。这位弟子就是临颍县美人李十二娘,来到在白帝城表演。和着乐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通过对话,我明白了上述根由,原委,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当年玄宗身边的舞女很多,但在剑器舞中名列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在掩映着日暮途穷的冬日寒意。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元持别驾宅内盛宴上急管繁弦,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我一生到处奔走,足生厚茧,真不知哪里是要去的地方,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唐王朝乐舞之盛的两个原因】
在上一篇白居易《七德舞》(秦王破阵乐)中已谈到舞蹈至唐代已臻于极盛,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唐代的开国君主李世民起,对音乐舞蹈与风俗教化的关系,在认识上有着革命性的突破,而且喜爱乐舞,亲自为之填词。到了唐玄宗,这位音乐天才,能谱曲、能编舞,而且是位是位羯鼓演奏的高手,并用鼓点指挥乐队。他认为羯鼓是“八音之首,诸乐不可为比”(南卓《羯鼓录》),并作鼓曲《秋风高》,每当秋高气爽,即奏此曲。当时著名的宫廷音乐家李龟年也善击羯鼓,一次,唐玄宗问他打断了多少根鼓杖,李龟年说:“臣已打折了五十只鼓杖”。唐玄宗说:“你不算特殊,我已经打折了三立柜了”。在历代帝王中,对舞乐精通和真正懂得鉴赏的,莫过于这位风流帝王。开元年间,舞乐达到中国舞蹈史上顶峰,唐玄宗的爱好和倡导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宋人笔记,唐代三大舞乐之一《霓裳羽衣舞》就是由他创作序曲并命名的:
开元中,道人叶法善引上入月宫。时秋,上若凄冷,不能久留。回於天半,尚闻仙乐遂于笛中写之。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李上交《近事会元·霓裳羽衣曲》)
君主喜爱,身边的嫔妃自然以善歌舞获宠:“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就“通音律,善歌舞”,尤精于唐代三大舞乐中的《霓裳羽衣舞》和《胡旋舞》;太子李瑛的母亲是位歌伎,因善歌舞而受宠,“以倡进,善歌舞”;他的贞顺皇后亦是“以倡幸,有容止,善歌舞”(《新唐书·后妃传》)。更重要的是他设立多处宫廷乐舞机构——教坊,对乐舞的普及和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教坊的设立并不始于玄宗,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就在宫廷内设立,称为“内教坊”。但教坊的规模大大扩充并对乐舞真正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则是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713—756)这44年间。据《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开元二年,他下令在蓬莱宫侧东内苑设置教坊,教习宫女乐舞。这即是白居易《琵琶行》中说的“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第一部”。这些宫女又称为“内供奉”。其中又分等级:最高一等艺人入宜春院,称为“内人”。因为常在玄宗面前表演音乐舞蹈,所以又称“前头人”,即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中说的“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其中特别受到宠幸的如“念奴”等谓之“十家”,赐予第宅等。其次是在云韶院,称作“宫人”。两者在身份上有明显区别:“内人”可佩带“鱼袋”,“宫人”则没有。另外,还在宫外的长安光宅坊设立“右教坊”,仁政坊设立“左教坊”,又在洛阳明义坊北、南两处分别设立“右教坊”和“左教坊”。“右教坊”善舞,“左教坊”善歌,统称“外供奉”,由民间艺人组成(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当然,唐代乐舞能达到极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唐帝国富有自信,敞开襟怀,大胆接纳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外来文化。唐代用于朝会、宴饮和祭祀的大型宫廷音乐《十部乐》: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其中除了“清乐”是汉魏六朝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燕乐”是唐初自己创制的外,其余八部皆是边疆少数民族音乐或域外音乐,可见其对外来音乐接纳的广度。由这些带有异族或异域情调的音乐编织乐舞,就像一阵强劲的旋风席卷中原大地,开元、天宝年间的长安和洛阳尤其盛极一时。上自皇帝百官,下至工商百姓,旁及书法绘画,莫不受到它的熏染,其影响之大,受众之广,非其他艺术门类所能及。当时许多著名诗人皆有描绘这类带有异族或异域情调的乐舞,除了杜甫诗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外,颜真卿的《赠裴将军》,描绘的亦是剑气浑脱舞名家裴旻的舞姿和风采。白居易和元稹各自的《胡旋女》则是描绘唐代三大乐舞之一的“胡旋舞”;李端的《胡腾儿》和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描叙的则是石国(今乌兹别克的塔什干一带)传入的男子独舞《胡腾舞》;刘禹锡的《和乐天柘枝》和张祜的《观杭州柘枝》描叙的亦是石国传入的异域乐舞。
【剑器舞、浑脱舞和剑气浑脱舞】
剑器舞属于古代乐舞中的健舞。当时人们按照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将流传在宫中、贵族士大夫家中及民间的各种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这也是教坊乐舞的两大类。“健舞”指那些舞蹈动作风格健朗、豪爽的乐舞,如“秦王破阵乐”、“剑器浑脱舞”、“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等。“软舞”则是指舞姿优美柔婉,节奏舒缓的乐舞,著名的“软舞”有“霓裳羽衣舞”、“春莺啭”和“绿腰”等等。
“剑器舞”是由民间武术中的舞剑、竞技、格斗演变而来。至于何为“剑器”?舞者的道具是什么,则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舞者戎装,执剑”,表现战斗姿态;一说是手执双剑,四川出土的古砖上绘的“剑气浑脱舞”图案上表演的女子就是手执双剑;马端临《文献通考·乐考》中则说是一种徒手舞,不过身着戎装而已:“女伎雄装,空手而舞”;中唐诗人姚合则说他看过的“剑气浑脱舞”除剑器之外,还兼有旗帜、火炬:“掉剑龙缠臂,开旗火满身”(《剑器词》);还有的说是剑器是系长绸或彩帛扎成的球。另外,剑器舞除独人舞外,鸿门宴中描绘的还有双人舞(项庄与项伯的对舞);甚至还有群舞,用以表现战斗场面、战阵变化,如姚合《剑器词》:“阵变龙蛇活,军雄鼓角知”。
“剑器舞”与《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为唐代三大舞乐之一。她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曾身着戎装在孔子面前表演舞剑;楚汉相争的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更使剑舞带上传奇的色彩。此舞发展到唐代达到极盛时期。从杜甫诗中所说的“西河剑器”舞蹈名称来看,此舞已带上异域色彩。据有的学者考证,“西河”即“河西”,唐代前期河西地区是指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即今甘肃西部及青海北部地区,为吐谷浑、突厥、回纥、铁勒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唐朝在此设立凉州和瓜州两个都护府。安史之乱后,河西之地逐渐被吐蕃侵占,河西在地域上的界定转为指代旧关内道北部的内地,即今山西、陕西间黄河以西地区。杜甫说他在“开元三载”在郾城曾观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舞”,书法家张旭,也“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说明这种带有异域特色的剑器舞在民间已很流行,并得到“剑器舞”一流表演者的首肯。
剑器舞
浑脱舞原名《泼寒胡戏》,又名《苏幕遮》(波斯语“披巾”的音译)。出自伊朗,由龟兹传入中原。北周大象元年腊月在正武殿上使胡人作此舞,以水互浇身子,谓之乞寒,其得名《泼寒胡戏》的来由。唐代以武后、中宗时为最盛行,不但民间相率为之,宫廷中亦舞《浑脱》。此舞原在隆冬举行,张说《苏幕遮》诗云:“腊月凝阴积帝台,豪歌急鼓送寒来。”由于舞时“挥水投泥”,戏谑成份较浓,而且“裸体跳足”,“腾逐喧噪”,更被认为“亵比齐优”,有伤“盛””,故吕元泰、张说、韩朝宗等大臣上疏进谏,泼水而舞的形式终于于玄宗开元元年禁断。但此音乐和舞蹈则融入“西河剑器舞”之中,成为“剑器浑脱舞”。
浑脱舞(程十发绘)
开元、天宝年间“剑器舞”或“剑气浑脱舞”著名的表演家有两位,一位是将军裴旻。据唐代李肇《国史补》,他是开元年间人,曾担任龙华军使,守北平,为人勇武,能射虎,任北平守时,北平多虎,他一日射虎三十一头。诗人李白曾从其学剑。此人战功卓著,著名诗人王维在诗中称他是“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赠裴旻将军》)。但裴旻最著名的不是他的勇武与战功,而是擅长“剑器舞”。文宗时,称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为“三绝”,世人称他们三人分别为“诗仙”、“草圣”和“剑圣”。《太平广记》引《独异志》,描绘了他在名画家吴道子邀请下,跳“剑器舞”的情形:“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百人,无不惊慄”。吴道子受其激荡启发,“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所画,得意无出于此”。这段记载出自小说,是否事实,自然可以存疑,但裴旻“剑器舞”之精妙在当时是有口皆碑的,前面提到的颜真卿的《赠裴将军》就描绘过他的舞姿和风采:“剑舞若游龙,随风萦且回”
另一位即是公孙大娘。与将军裴旻相比,公孙大娘则是一位来自民间的专业舞蹈艺术家。《明皇杂录》记载:“时有公孙大娘者,善舞剑,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西河剑器浑脱》,妍妙皆冠绝一时”。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说:“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但从“能为《邻里曲》、《裴将军满堂势》”来看,她起先应该是民间艺人,后来才被玄宗受为“外供奉”的。“能为《邻里曲》”,说明她歌唱的也很好;能为“《裴将军满堂势》”,说明他对另一位剑器舞高手裴旻的仰慕和学习,而且超过了裴旻,因为她不但善舞“西河剑器”,还善舞《西河剑器浑脱》。对公孙大娘表演“西河剑器”、《西河剑器浑脱》的精湛技艺,当时的文人笔记和诗歌中多有记载:郑嵎《津阳门诗》云:“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都卢寻橦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并在诗下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云:“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潼关一败吴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唐人李肇《国史补》和沈亚之《沈下贤集》中均提到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对唐代书法的巨大影响。前者说是对“书圣”张旭的影响:“旭言: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后者说是对另一位草书巨擘怀素的启发和触动:“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
公孙大娘剑器舞对张旭和怀素草书的影响,包括前面提到的裴旻剑器舞对吴道子绘画的影响力,这类记载应当说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剑器舞或剑气浑脱舞皆是以急速的舞动的线条造型和顿宕的节奏为其主要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线的艺术”,这与中国绘画、书法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何况,艺术本身就是互通的。
但在这许多关于公孙大娘舞“剑器”或“剑气浑脱”诗歌、文字中,应当说,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最为传神也最富有社会意义和史学价值。下面对作者和诗歌内容加以介绍和简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评析】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别名: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称他的诗为“史诗”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KennethRexroth)最喜欢的作家。
内容评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人运用烘托、陪衬、夸张和多重比喻,出色地描绘了开元盛世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表演剑气浑脱舞的惊人技艺,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安史乱后国运的衰微和自己饱经忧患,滞留异乡的深沉慨叹。因此它不是一首单纯表现舞蹈艺术的诗歌,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和寓世事浮云、兴衰无常的哲理诗。这一切,又是通过以公孙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艺,最终结局却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终和自己足茧荒山、去住惘然的人生感叹相互映衬加以表达的,从而形成一种沉郁顿挫的诗风。
诗前有篇长序,介绍创作此诗的事件、地点和缘由。但绝不是这首诗歌创作背景的简单交代,而是融入了深沉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人生喟叹。从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角度看,它甚至比诗本身更为重要。
序中介绍说,作者是开元三年(715)在河南家乡巩县附近的郾城县看公孙大娘舞剑气浑脱的,时年五岁。到这次大历二年(767)十月十九日在夔府别驾元持宅看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舞剑气浑脱,作者已进入垂暮之年(三年后即去世),其时间跨度整整五十年。这五十年,唐王朝也经历了沧桑巨变。当年公孙氏起舞时,正值开元盛世,社会安定,国家、民间皆富庶兴旺,就像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忆昔》)当年的公孙娘子,锦衣玉貌,矫若游龙,一曲剑器,挥洒出大唐盛世万千气象。今日的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已是夕阳西下,民生凋敝。公孙大娘本人已是“绛唇珠袖两寂寞”,其弟子也是“亦匪盛颜”。而当年在郾城县看公孙大娘舞剑气浑脱的五岁孩童,今已“白首”,而且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至今却仍滞留异乡,有家难回。抚今追昔之中,将家国之难、历史沧桑的喟叹交融在公孙大娘的剑气浑脱舞蹈描叙之中,这是形成同类诗篇所缺乏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原因所在。
序后的诗章分为四个层次:
开头八句,先写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先总括一笔,交代咏歌对象以及总体评价。“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则承接“动四方”从观众和天地两个角度对公孙大娘高超的舞技进行烘托。“天地”句更有夸张和拟人手法。“(火霍)如羿射九日落”是正面描绘公孙大娘精妙的舞技:她身手矫健,如如羿射九日;舞姿妙曼,像众神在驾龙飞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两句则集中选择舞蹈开始和结束两个片段来描绘和渲染:开始时,前奏的鼓声暂歇,好像是雷霆停止发怒;结束时手中的剑影犹如江海平静时的波光。
接着的第二层“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写公孙氏身后情形,中有两番波折:先是写公孙大娘身后寂寞,从上一层热烈气氛转为萧条冷落;再写幸好晚年还有弟子承继,这又聊胜于无,失望后再生希望。这种写法不仅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也暗含前面所说的历史沧桑和人生喟叹,“感时抚事增惋伤”直接点出。
第三层为“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锋一转,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当年公孙氏是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但经过安史之乱,国家盛世不再:“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盛况也不复存在:“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通过这种今昔对比,诗歌主旨亦悄悄位移:由咏歌公孙大娘及其弟子的高超舞技转为安史之乱给国家和包括诗人在内的民众带来的灾难!
第四层从“金粟堆前木已拱”到结尾。由历史回顾回到眼前,由舞技表演时的“乐极”回到现实中的“哀来”。仍是国家与诗人自己两个方面:国家是“金粟堆前木已拱”,唐玄宗和开元盛世皆成为历史;“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诗人也是身处难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至今却仍滞留异乡,有家难回。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咏歌公孙大娘师徒精妙的“剑气浑脱”舞技,但通过公孙大娘及其弟子的“绛唇珠袖两寂寞”和“女乐余姿映寒日”,以及开元盛世和今日的“金粟堆前木已拱”等今昔对比,可知诗人的重点不是咏歌艺人高超技艺,而是借此回顾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抒发自身颠沛流离,饱经忧患,有家难回的人生喟叹。清代学者王嗣奭认为此诗思路是“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臆》)这一段评语,对此诗的层次、重心的分析,还是把握较准的。
当然,这首诗的史料价值还有很多,例如,它还在当时的梨园等内廷的乐舞服务于民间和宫廷乐舞的大普及提供了证据。从诗中我们可以获知:杜甫能够在郾城看到公孙大娘的表演,张旭也在邺县多次观赏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既然公孙大娘是“先帝侍女八千人”之一,出色的梨园弟子,为什么又能在民间表演,让百姓观赏呢?这就与玄宗的“与民同乐”思想有关。关于乐舞的演出,玄宗有个训示,叫《示节俭敕》。其中提到:“朕闻舞者,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岂徒夸翊时人,眩曜耳目而已也。自立云韶内府,百有馀年,都不出于九重。今欲陈于万姓,冀与群公同乐,岂独娱于一身”(《全唐文》卷三五)其中提到要把“百有于年,都不出于九重”的宫廷音乐“陈于万姓”,希望“与群公同乐”。即不仅要给一般的官员看,还要给普通百姓看。我们知道,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建宫廷音乐机构“云韶内府”,到唐玄宗开元六年(718)颁发《示节俭敕》,已经百年。玄宗百年后开创新局,让宫廷音乐走向民间,这不仅仅是“与民同乐”,这对宫廷音乐获得丰富的生活源泉,对唐代乐舞的普及和提高,都起到极大的作用。这是乐舞在唐玄宗时代达到极盛的原因,也为唐玄宗为何能创造开元盛世提供了某种思考。杜甫在这首诗中提供的上述叙述料,连同他在《江南逢李龟年》所说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都是极其珍贵的同类史料。
【附录】
裴旻
开元中,将军裴旻居母丧,诣道子,请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曰“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缞服,若常时装饰。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百人,无不惊慄。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所画,得意无出于此。(李昉《太平广记》卷212)
公孙大娘
(张)旭言: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唐·李肇《国史补》)
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惊鸿,或如飞燕。婆娑,舞态也。蔓延,舞缀也。古之能者,不可胜记。即有健舞、软舞、子舞、花舞、马舞。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柘枝》、《剑器》、《胡旋》、《胡腾》、软舞曲有《凉州》、《绿腰》、《苏合香》、《屈柘》、《团圆旋》、《甘州》等〔字舞,以舞人亚身于地,布成字也。花舞,著绿衣,偃身合成花字也。马舞者,栊马人著采衣,执鞭,于床上舞蹀躞,蹄皆应节奏也。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序)
昔张旭善草书,出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鼓吹既作,言能使孤蓬自振,惊沙坐飞,而旭归为之书,则非常矣(唐·沈亚之《沈下贤集》-卷九)
千秋御节在八月,会同万国朝华夷。花萼楼南大合乐,八音九奏鸾来仪。都卢寻橦诚龌龊,公孙剑伎方神奇。”(郑嵎《津阳门诗》,诗下自注:“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
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潼关一败吴儿喜,簇马骊山看御汤。(司空图《剑器》)
第三篇:唐诗里的中国
唐诗里的中国
原创:吴克欣改编:宇尘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时的歌曲才一遍遍地回响在我们耳畔……
爱中国,就爱唐诗吧,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
我爱唐诗,我更爱中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唐朝是歌舞升平的恒久弥笃,是霓裳羽衣的美奂绝伦。唐朝的诗书,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翻开《唐诗三百首》,唐诗像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在寒光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这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朝的明月,是思乡的霜露,是孤独人的酒友,是对影成三人的徘徊,夜夜照亮无寐的寂寥。唐朝的烈酒,是临风把酒酹江,是醉里挑灯看剑,是举杯销愁但求一醉的豪情放浪。
唐朝的傲然,是诗人的清高,是一壶酒、一把剑的豪饮狂舞,是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悲歌。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
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唐朝的精魂,在我们的雁小浅唱低吟。唐诗在手上,祖国在心中。
(合)唐诗在手上,祖国在心中。
我爱唐诗,我更爱祖国。
(合)我爱唐诗,我更爱祖国。
第四篇:唐诗里的霜
唐 诗 里 的 霜
千江月
霜降节气过后,天气日渐寒凉,神州大地开始普降寒霜,正所谓“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北方寒流来得早,“八月严霜草已枯”。中原地带稍迟,一到九月也是“烟景冷苍苍,秋深夜夜霜”。南方的霜会来得晚一些,因为“楚俗物候晚,孟冬才有霜。”但是,晶莹剔透的晨露终究还是会被侵肌砭骨的朝霜所替代。
较之于常人,诗人对季节的变换更为敏感。细微的物候变化,往往会在诗人的心中酿起荡漾清波,甚至是惊涛骇浪,继而化成奇妙的诗句,从他们的口中或者笔端喷涌而出。
霜的降临,对诗人心灵的冲击似乎犹为剧烈。历代诗人写霜和霜降、或者借霜抒怀的诗词,可谓连篇累牍。《全唐诗》中,至少有二千三百首写到霜。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恐怕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霜叶红于二月花”了。其实,这两首诗都不是直接写霜的,只是借用了霜的意象。前一首写的是月色,以霜形容月之白、夜之寒、心之凉。后一首写的是树叶,经霜之枫叶比花还红,给人以温暖、热烈的感受,与寒凉的意像截然相反。
唐诗里,很多诗句是直接写霜的,分别从从各种视角对霜进行了细腻的描述。
“洛阳城头晓霜白,层冰峨峨满川泽”(李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井金床水峥嵘”(李白),这是写霜的颜色。因同为白色,常有诗人将霜与雪类比,“寐不寐兮玉秋寒,夜深夜兮霜似雪”(卢仝)。我们常说白雪皑皑,唐人也有用“皑”字写霜的,“单衾自不暖,霜霰已皑皑”(韦应物《冬夜》)。王建则用“泊”字状霜,他的《秋夜曲》写道,“天清漏长霜泊泊,兰绿收荣桂膏涸。”这个“泊”也是白的意思,叠用之,谓其遍地皆白。
左卫将军权龙襄,自矜能诗,皇太子举办的宴会上,主动献诗道:“严霜白皓皓,明月赤团团。”平心而论,用皓字描述严霜,可谓别出心裁,而且颇为贴切。只因时令不对,才沦为笑柄。宴会是在夏季的白日里举行的,哪来什么严霜和明月。于是,皇太子援笔笑批:“龙襄才子,秦州人士,明月昼耀,严霜夏起。如此诗章,趁韵而已。”
岁时的早晚,天气的阴晴,风速的大小以及地面的平凹,物表的糙滑,对于霜的形成都有影响。不同条件下形成的霜,状态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常人容易疏忽,诗人却能敏捷地捕捉到。
初霜和晚霜往往比较轻。“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李绅《桔园》),这是秋日初霜。“重雾已应吞海色,轻霜犹自剉花枝”(方干《春日》),这是春季晚霜。深秋和冬季里有微风的夜晚,霜往往比较重。杜甫的《萤火》写道,“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读之让人心生凄凉,而戴叔伦的屯田词,“霜重叶枯牛冻死,艰辛历尽谁得知。”则让人不禁寒颤顿起。张继的“月落鸟啼霜满天”极写霜之严重,但与客观实际是不相符的。霜华只会出现在地上和草木之上,怎么可能满天飞呢。
轻霜下地,只有薄薄的一层,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凉爽的。“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挂枝下。”李贺显然对霜并不厌恶。王维的“薄霜澄夜月,残雪带春风。”则简直是喜欢霜了。
重霜积厚,往往严实而寒冷,所以有繁霜、严霜、寒霜、浓霜等诸多状词。“江霜严兮枫叶丹,潮声高起墟落寒”(陆龟蒙《迎潮》)、“蝉噪秋技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皮日休《石榴歌》)。白居易劝人“莫去深山做隐士”,因为山里“貌苦夜霜严”,所以“不如来饮酒,相对醉厌厌。”
同样是浓霜,沈佺期看见的是“霜浓候雁哀”,而徐锴看到的却是“霜浓薜荔红”。境遇不同,所见迥然不同。十月深秋里,安史之乱期间做过伪官的储光羲身陷囫囵。他写诗给姚张薛李郑柳诸公求救:“寒服犹为成,繁霜渐将厚。”霜越来越厚,待在狱中,没有御寒的衣服。凄苦之状跃然纸上,打动了在朝当政的友人,博得了同情和援救,终于被赦罪。同样是十月深秋,刘商在扬州友人的豪宅里欣赏歌妓,“主人留客江边宿,十月繁霜见杏花。”明人黄星周解释这句诗道:“此杏花想为妓而开,不知者但以为小阳春耳。”他这是不解风情强解诗,杏花的花期在农历三四月间,而且草木无情,怎么可能为一个妓女十月里绽放呢?想必是此女貌美姿骚,像一树杏花开在了诗人的心里,惹得诗人春情勃发吧。
霜从何处来?天上落下的,地下冒出的,还是林木吐出的?这个问题现代人已经很清楚了,霜是特定天气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与辐射冷却的地表或物表接触时凝华而成的冰晶。唐代的诗人们没有如此透彻的认识。李白的《咏桂》诗说,“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鲍溶咏菊花的诗说,“今日王孙好收采,高天已下两回霜。”他们都认为霜是从天上下来的,这种观点当时极为普遍。
关于霜从天而下的姿势,诗人们却有不同的描述。有的说是降下来的,如“河汉降玄霜,昨来节物殊”(元季川《山中晓兴》)、“山寒天霜降,烟月共苍苍”(武天衡《望秋山》)。有的则说是落下来的,如“霜落蒹葭白,山昏雾露生”(马戴《边城秋望》)、“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李白《夜饮怀古》)。还有的说是飞下来的,“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钱起《秋夜》)、“近来数夜飞霜重,只畏婆娑树叶凋”(戎昱《戏题秋月》)。
杜甫的《秋五首》有“飞霜任青女”的诗句,意思是说,霜是由名叫“青女”的天神掌管的。这在唐代,也是诗人们的一种共识。杜审言《重九日宴江阴》:“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李商隐《丹丘》:“青女丁宁结夜霜,羲和辛苦送朝阳。”青女的传说源出《山海经》。青女本名吴洁,是月亮上砍伐桂树那个吴刚的妹妹,在广寒宫里专司霜雪。每年秋月下到凡间,站在青女峰上,手抚七弦琴,清音徐出之际,霜花飘然而下,洗涤世间污垢,以净化人寰。
也有的诗人认为霜是凝结而成的,这就比较接近现代科学观点了。韦应物《寄卢陟》里说,“柳叶遍寒塘,晓霜凝高阁。”岑参的《凯歌》写楼兰新营的情景:“蒲海晓霜凝剑尾,葱山夜雪扑旌竿。”真够冷的,连剑尖上都结了霜。李世民写过这样的诗句:“阶兰凝曙霜,岸菊照晨光。”看来这个皇帝不仅有雄才伟略,自然知识也是比较丰富的。白居易似乎对霜降现象作过深入细致的观察。他的《岁晚》诗开篇写道,“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一个“返”字,讲清了山谷中的水蒸发成汽,上升到空中,之后遇冷凝结成霜,再返回山谷的循环过程。原以为他只擅长写《长恨歌》之类的艳诗,想不到他还颇有科学素养。
霜的降临,对世间万物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因为“万物秋霜能坏色”啊,花与树经受不住寒霜的侵袭,纷纷衰败乃至死亡。“严风吹霜海草凋”(李白《胡无人行》),海子边的水草因霜凋零。“夜来霜坠梧桐叶”(和凝《宫词》),皇宫里的梧桐树因霜落叶。“霜落小园瑶草短”(冯延已《鹊踏枝》),瑶草因霜萎缩短小。
在诗人的笔下,霜就像一柄冷酷无情的利刃,逢物皆杀。白居易讲“夕风吹霜利似刃”(《江楼宴别》),又讲“霜草杀如刀”(《送孟司功》)、“霜杀中庭草”(《冬夜对酒》)、“二月繁霜杀桃李”(《简简吟》)。李白也讲杀,“霜凋楚关木,始知杀气严”(《秋感主人寄内》)。贺知章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为人称道。殊不知,早他一个世纪,魏征的《暮秋言怀》就有“霜剪凉阶蕙”这样的诗句。青女有时很淘气,“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来鹄《偶题》),把好好的荷叶剪成破扇,就是为让雨水不能凝成好看的珠子,这分明是爱使坏的玩童把戏。
面对霜的淫威,也有坚强的植物泰然自若。岁寒三友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松节凌霜久,蓬根逐吹须”(徐铉《行园树》)、“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春”(虞世南《待宴归雁堂》)。松竹梅之外,还有不少耐寒植物为诗人们所称颂,如刘长卿赞桂树:“旧识窗前桂,经霜更待攀”(《宿北山禅寺兰若》)。吴融赞柏树,“不容萝茑附,只耐霜雪侵”(《三峰府内矮柏》)。李吉甫赞百合:“受露红兰晚,迎霜白薤肥”(《九日小园独谣》)。韩愈赞菊花:“野晴山簇簇,霜晓菊鲜鲜”(《祖席前字》)。
以辩证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霜亦然,也有其好的一面。霜能催熟瓜果。孙逖说“霜多山橘熟”(《江行有怀》)。牛希济说,“橘林霜重更红鲜”(《峭碧参差十二峰》)。霜能把翠绿的青山染成一幅七彩画。冯延巳道,“霜积秋山万树红。”霜能滋润花朵。“莫道秋霜不滋物,菊花还借后时黄”(黄临《寄同年李侍郎龟正》)。柳宗元的《早梅诗》写道,“朔风吹夜香,繁霜滋晓白。”这是说,霜可以滋润早晨绽放的梅花。元稹《遣兴》诗,“严霜荡群秽”是说霜可以扫荡污浊之物。李世民《秋暮言志》:“朝光浮烧野,霜华净碧空。”霜华降临,天空为之一碧如洗。白居易《游王屋偶呤》“霜降山水清,王屋十月时,石泉碧漾漾,岩树红离离。”霜后的山光水色,洁净而空灵,让人为之心旷神怡。刘禹锡的《秋词》道,“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在他看来,秋色比春光更美好,因为秋色清新入骨,使人平静安祥,不会像春天那样撩起人们心中种种欲望,使人狂燥难安。而秋天之所以如此清新洁净,全赖霜扫群秽的功劳啊。
唐人诗里霜繁多。除了单写霜的诗句,更多的是借霜的特性构成的意象,比如霜风、霜雨、霜月,霜刀、霜剑、霜戈,霜鬓、霜眉、霜须,霜磬、霜钟、霜鼓,霜颜、霜节、霜操。每个意象都有无数美妙的诗句和有趣的故事。
霜繁纸短,暂且以苏拯的《寄远》作结:“游子虽惜别,一去何时见。飞鸟犹恋巢,万里亦何远。妾愿化为霜,日日下河梁。若能侵鬓色,先染薄情郎。”女人都想化作美丽的仙子,再不济也是化作花鸟,化成云彩,谁愿化为寒霜呢?只因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为名忙、日夜奔波的同时,切莫疏远了后方霜闺里的伊人。否则,你帅气的发鬓,会被她苦苦的相思早早地染白。
第五篇:唐诗里的中国
唐诗里的中国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上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又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朝的诗书,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无论是沙场壮士征夫一去不还的悲壮,还是深闺佳人思妇春花秋月的感慨,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都是绝伦美奂,久而弥笃。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穿越时空,飞越红尘,似雁鸣如笛音,声声谱回肠。世事更迭,岁月无常,更换了多少个朝代的天子!唐宗宋祖,折戟沉沙;三千粉黛,空余叹嗟。富贵名禄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惟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里,敲打世人浅愁的无眠。
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
唐朝的酒烈。引得诗人纷纷举杯销愁,千金换酒,但求一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人之一生,能向花间醉几回?临风把酒酹江,醉里挑灯看剑。醉卧中人间荣辱皆忘,世态炎凉尽空。今朝的酒正浓,且来烈酒一壶,放浪我豪情万丈。
唐朝的离别苦。灞桥的水涓涓地流,流不断历历柳的影子。木兰轻舟,已理棹催发,离愁做成昨夜的一场秋雨,添得江水流不尽。折尽柳条留不住的,是伊人的脚步;挽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岁月的裙袂。一曲离歌,两行泪水,君向潇湘我向秦。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地再逢君呵?
唐朝的诗人清高。一壶酒,一把剑,一轮残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舞出一颗盛唐的剑胆,饮出一位诗坛的谪仙。醉卧长安,天子难寻,不是粉饰,不为虚名。嬉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沧海一声笑,散发弄扁舟,踏遍故国河山,一生哪肯摧眉折腰!
唐朝的红颜多薄命。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云鬓花颜,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马嵬坡下一抹黄土掩风流。情不可依,色不可恃。一世百媚千娇,不知谁舍谁收。长生殿里,悠悠生死别,此恨绵绵。
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宫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
唐装在身,唐诗在手,祖国在心中。
(选自《创新作文》)
古老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国度,灵动凝练的唐诗宋词,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典雅的传统乐器,书法、武术、石刻、瓷器、园林等多样化的传统艺术形式„„都是数千年来国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可惜在呼啸的国际化浪潮中,因国人的日渐忽视遗憾地失落了旧时的熠熠光彩。但是,它们中的每一种,都是一扇精致的窗,透过窗口,可以窥见古老东方文明的温润别致、典雅深邃;它们中的每一种,都是一则典雅的剪影,透过影子,可以还原古老东方人的性格风采、道德教化。而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邃、最形象、最具感染力的经典代表之一。正如没有任何文字可以媲美方块字的品格,也没有任何语言能传神地转译出唐诗的气质,那短短二十字的五言绝句,五十六字的七言律诗,和气势磅礴的歌行体,诗化了平淡的生活,抽象出了生活的大美。在这氤氲的诗意中,国人自然而然被熏陶成了温文尔雅的君子、心气平和的仁人和思想深邃的智者,也成为了美的创造者和受益者。
读与写
妙用古诗,巧铸佳文,深化作文的文化底蕴。相比起简单的直接摘取诗词原句插入文中的引用法,将诗词加工并糅合到现代白话语言中的化用的方法,更受青睐,表达效果更有韵味。本文题为《唐诗里的中国》,自然要涉及到唐诗名句,然而通篇基本上没有生硬的直接引用,在“唐朝的月明”“唐朝的酒烈”“唐朝的离别苦”“唐朝的诗人清高”“唐朝的红颜多薄命”五个部分,集中体现了将诗句融合揉碎并融合,进行诗意地再组合、再创造的技巧。以“唐朝的月明”一段为例,“月”是古典诗歌中非常典型的一个意象,往往蕴藉着相思之意。本段中“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化用了张若虚“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一句,又巧妙地与原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传达的哲思契合。“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暗含苏轼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表达出“望月怀远”几乎成为了唐诗的一个母题。“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这句中,可以窥见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及李白脍炙人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影子。“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融合了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与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都是思妇,她们是唐诗“望月怀远”中最为深情的一个群体。“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自然得自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惆怅与浪漫。如若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绝对不可能一气呵成,将唐诗水乳交融地化用成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