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原文、译文、百字赏析】(共44份)
诗歌鉴赏百字赏析文四十四题
目录
1.周德清《[中吕]满庭芳》 2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3.杜甫《绝句》 4.秦观《如梦令》 5.2王维《送别》 6.司马光《客中初夏》 7.李白《秋浦歌》 8.张籍《秋思》
9.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10.杜荀鹤《小松》 11.欧阳修《田家》 12.章碣《焚书坑》 13.许诨《途经秦始皇墓》 14.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15.王安石《孤桐》 16.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7.杜甫《江村》 18.李珣《南歌子》 19.杜审言《渡湘江》 20.韩愈《春雪》
21.徐再思《[中吕]朝天子》 22.辛弃疾《南乡子·望京口北固亭有怀》 23.刘禹锡《石头城》 24.李好古《谒金门》 25.温庭筠《过分水岭》 26.白居易《杨柳枝词》 27.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28.顾炎武《海上》 29.陆游《闲意》 30.杜甫《天末怀李白》 31.郑谷《菊》 32.王安石《示长安君》 33.杜甫《月夜》 34.阴铿《蜀道难》 35.于良史《春山夜月》 36.余靖《山馆》
37.白居易《欲与元八①卜邻,先是有赠》 38.杨万里《秋山》 40.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1.李商隐《柳》 42.元稹《行宫》 43.肖德藻《登岳阳楼》 44.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正文 1.原诗 [中吕]满庭芳 周德清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
译文 孙长江
(岳飞)文武双全。正是他率领着爱国将士,浴血奋战,屡破金军,收复中原的大片失地使得敌人闻风丧胆,萎靡不振的南宋小朝廷因此才有了一点复兴的气象,他的功绩垂之于青史。可是他的功名却遭到了那个误国害民的卖国贼秦桧的妒忌,秦桧与畏敌如虎的宋高宗赵构互相勾结,狼狈为奸,一日里降了十二道金牌,把他从抗金的最前线召了回来。岳大将军正好落入了投降派设下的一个圈套。中原的那些盼望王师到来的忠义之士被抛闪得好苦啊!丢弃了祖先陵墓而仓皇南渡的小皇帝赵构本就没有收复中原的意思,岳飞被害死之后,收复之事就更无从谈起了,误国害民啊!且看那通往**亭的钱塘路上,风刮得那般凄怨,雨下得如此哀愁,这就是苍天在为岳大将军哭泣,湖水也在为之动容啊!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本曲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后半部分转入抒情。前三句,大处落笔,将岳飞的一生功业,尽括其中。一个“却”字,承前反跌,写岳大元帅的悲剧性结局。可谓言虽简意则赅,辞虽俭意却丰。“闪杀人”、“误杀人”的口语入诗,更将诗人胸中如浪翻如涛卷,那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推向了高潮。全曲最终以“愁风怨雨洒西湖”作结,更有如神来之笔——栖霞岭下,西子湖畔,一代英烈埋骨地,天若有情雨为泪,一年三百六十日,“长是洒西湖”。
2.原诗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①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注】江岭,指的是大庾岭,过此即是岭南地区,唐代罪人往往流放于此。译文 孙长江
家住襄阳的我特地到洛阳访问才子袁拾遗,可惜可叹可悲的是,他却在江岭做了流人。(大庾岭古时多梅,又因气候温暖,梅花早开)听说那里的梅花早早就开放了,可是,流放岭外,怎如这虽无花却有故知的北国呢!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将诗人于洛中访友人不遇的遗憾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对偶,既写出了对友人的崇敬和景仰,又暗写出了造访不遇的原因,可谓“一箭双雕”。江南好,江南梅花开虽早,但怎比北国之春来得更浓更亲更有味!南国之春真的就不如北国吗?否!只因友人“做流人”,只因家乡有故知。巧用衬托与反接,才使得这样一首怀人诗如此读趣盎然,如此回味无穷吧!
3.原诗 绝句 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译文 孙长江
春日融融,江山一派秀丽景象;春风吹拂着花草,馨香无限。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小燕子正在繁忙地飞来又飞去,衔泥筑巢,生机一片;日丽沙暖,成双成对的鸳鸯,悠然自适地沐浴在静谧的沙滩上。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本诗首句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初春灿烂阳光下,明净绚丽的春景,虽为粗笔勾勒,笔底却春意骀荡。二句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春的百花、浓郁的芳香,表现明媚的春光。在这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作者又选择到了初春中最常见又最具有特征的景物来勾画春景。泥融土湿,燕子归来,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绝句,将诗人“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定居草堂后的安适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原诗 如梦令 秦观①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①秦观,字少游。一生因党祸遭到惨重打击,多次被贬。绍圣三年(1069年),他自处州再贬。这首《如梦令》词,就作于此时。
译文 孙长江
长夜在沉寂中消逝,沉静得如同水一样静静流淌。寒风阵阵吹来,驿站的门紧紧地关闭着。睡梦被惊醒,一只老鼠正在窥看着油灯,想偷吃灯油;破晓时分的霜天里吹送进来的寒气透进被里。没有觉意啊,没有觉意,门外马在嘶鸣人已起,新的一天里的旅途奔波又开始了!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秦观的一首《如梦令》寥寥三十三字,尺幅之内,写遥夜,写驿亭,写窥灯鼠,写晓寒霜,有听觉,有视觉,有味觉,抒羁旅情怀,抒漂泊况味,抒人生感慨„„非大手笔怎能如是之从容。“沉沉”二字有何稀罕,此处相叠,竟传夜之长;“如水”一喻,更为常见,此刻,却道出夜之深,夜之凉,夜之流逝。一个小小的细节——梦破惊见鼠窥灯,驿亭之破败,心绪之凄冷,前途之渺茫,无一没有说着。“马嘶”“人起”,“无寐”之人,苦恨有多少?词人未点破,读者心怦然。
5.原诗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译文 孙长江
下马,饮酒饯别送友人,问君要到哪里去?君言:“平生不得志,想要归卧南山陲。”啊,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尘世间的功名利禄总有尽头,只有那山间的白云永没有穷尽之期足以供你娱乐消遣了!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离愁别苦,离天恨海,都是别时语。王维的这首送别诗,无一“恨”,无一“愁”,无一“苦”字,粗看平淡无奇,细品则词浅意深。“下马”为友人饯行,才问及友人“所之者为何”,这就“奇”,“奇”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不得意”这也奇,轻描淡写般,不仅交待了友人归隐之因,更将官场仕途之暗,友人洁身自好之清,“冰炭不可同器,非隐不可”之坚,传得委婉,透明淋漓。“南山者”靖节先生“采菊处”也,这更奇,不仅点明友人去处,更惹人联翩浮想。尤奇者,当属全诗结句“白云无尽时”,悠悠的白云,将友人鄙视官场鄙视尘世功名的情怀与节操,衬托得何等高洁!
6.原文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译文 孙长江
四月天,雨后乍晴,清明而和暖;雨中,对着门的南山,蒙蒙中只见一轮廓,此刻,雨过天晴,历历分明。春尽夏来,已不见那因风起舞的柳絮,惟有那向日葵对着太阳开放着。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一首平白如话的小诗,既无险字,也无丽词,似乎一览无余。初夏时节,一场清雨刚停,对着门的南山又清清楚楚的展现在眼前。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向日葵对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决非如此浅薄;甚至用不着细细咀嚼,便可知其所指,其所托,其所寄寓着的深意。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诗人)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向日葵一样忠心于国家。正所谓“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言在此而意在彼,托物而言志罢了。
7.原诗
秋浦歌(第十四首)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译文 孙长江
红彤彤的炉火照彻了天地,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健美强壮的冶炼工人啊,在这样的一个明月夜里,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那寒冷的河水都荡漾了起来。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李白的千古绝唱《秋浦歌》(第十四首),一开篇,便将一幅色调明快、气氛热烈的冶炼场景,捧献在了读者眼前。前两句中“照”、“乱”二字,看似平易,实为难得。“照”,透彻,卓然;“乱”,热烈,亢奋。第三句中的“赧”,本为因害羞而脸红,李白不会不知;可用于“赧郎”,就将冶炼工人健美、强壮、勤劳、朴实、热情、豪放、乐观,以及在炉火映照下的情趣,传达得无一遗漏。末句“歌曲”又起,“寒川”不“寒”;并非是那歌声有多美,倒是诗人情怀中滚涌着惊叹,奔涌着兴奋,喷涌着歌颂!
8.原诗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欲发又开封。译文 孙长江
客居在洛阳城里,眼见得秋风又起;想写一封家书,告慰家人,真的千愁万绪,感慨万端。只恐怕匆匆写来,说不尽心中的思念;行人就要上路了,匆匆拆开信封,再看一看啊,有没有漏掉什么重要的话!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如小溪般清澈,如大海般深沉,这就是乡情、乡思、乡恋与乡愁。写思乡之情,偏选在他乡之秋,秋风思归嘛!于是,诗人只是淡淡一笔,“洛阳城里见秋风”,轻轻撩拨了一下,全诗便被龙笼罩在了也浓也淡的愁绪之中。“偏是有家归不得”,写封家书吧!匆言匆语,怎写得尽心中一个“苦”字!“行人临发又开封”,一个细节——细小的动作,何其微妙,何其传神!古人说:“以一目尽传精神。”张籍的《秋思》一诗,可谓得其神哉!
9.原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译文 孙长江
荧荧青灯之下,细细读君诗卷;诗已读尽灯已残,可天还未亮。读君诗,忆君人,眼虽痛,灭灯犹独坐;耳边是一片逆风吹雨吹打船舷声。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元九,元稹也;白香山挚友也。扁舟一叶,青灯一盏,读挚友诗,情有多深?意该多厚?诗人未言及,只一句“诗尽灯残天未明”,便传达出无尽的情思。灯已灭,人暗坐,风吹雨,雨打船,身世飘零之感,宦海沉浮之苦,如锥如刺,深深地灼着读者的心,由不得你不动心,不动情!这也许就是“白诗”的魅力所在吧!似乎一切都是信手拈来,可那“拈来”的一切聚集在一起,便有了力量,有了力度,有了可夺魂能夺魄的艺术感染力!
10.原诗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译文 孙长江
小松刚刚破土而出,既矮又小,被掩没在深深的草窠中,可它那长满松针的头,却在一个劲地向上冲;如今啊,越长越高,已经高过了蓬草和蒿草。时俗之人啊,面对着这样的小松,决然看不到它正是那日后高可参天的巨松!(得不到爱护,得不到关心的小松不屈不挠地生长着。因为它深知,时俗之人)只有在自己高可参天时才会道一声“高”!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作为咏物诗,杜荀鹤的《小松》可谓一绝。深深的草窠中,一株小小的松树蓬勃茁长,自己已经感到了成长的快乐;“而今渐觉出蓬蒿”,多么兴奋,又多么自信!读至此处,读者甚至都要为小松的迅速成长欢呼雀跃了,可是诗人却将笔锋一转,直呼道:“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是多么不正常、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啊!小松还小,虽怀着凌云壮志,但有谁肯为它倾洒热情?小松不畏惧冷落,甚至嘲讽,终于高可参天,曾经冷落它的人,此刻,又会是怎样的一副嘴脸,诗人不讲,读者已经清楚的看见了他们——也许就端坐在我们生活着的环境中的某一个角落里!
11.原诗 田家 欧阳修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林外鸡鸣春雨歇,屋头初日可花繁。译文 孙长江
高高低低的桑树,掩映着平畴万里;田神赛事已经结束,可笑语仍喧喧。林子外面一声鸡鸣,打破了乡间生活的宁静,也更增添了田园生活的的恬静;一场春雨,匆来骤去,瞧哇,屋檐上,刚刚露头的太阳将它那如金如锦的余晖泼洒在繁花丛中,多么静谧,多么绚烂!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绿绿的桑树,高高低低,掩映着一马平川的万里平畴;一场赛会结束了,笑语仍喧喧。春雨如稣,是倦了?是累了?谁知道,反正该歇歇了;林外一声鸡鸣,打破了山野的宁谧。屋檐上,刚刚露头的太阳将余晖泼洒在繁花丛中„„纯白描的手法!无渲染,无夸饰;景却真,景却奇。读这样的诗句,“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只因“醇醪”,不辣嘴,不上头,没人劝,自己就贪杯„„欧阳修可谓是描摹田园生活农家乐的大手笔!
12.原诗 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王业,关河空锁祖龙①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苏林语说:“祖,始也。龙,人君象。谓秦始皇也。”
译文 孙长江
刻在竹上,写在帛上的书籍,化作了烟化作了灰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险峻的函谷关,滔滔的黄河,也“锁”不住始皇帝的宫殿。焚书的灰烬还未冷却,殽山以东的各路起义军便风起云涌,(莫要以为书是祸乱的根源啊!)刘邦、项羽,一个在市井厮混,一个是行伍出身,他们可都不是读书人!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焚书坑》一诗所讽之事可谓重大,所用之墨却极为俭省。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意欲愚民,意欲息乱;可事与原违,民未愚,乱未息,到头来“反害了卿卿性命”。章碣更可谓是一个“冷嘲热讽”的大师。“关河空锁”、“坑灰未冷”已将始皇帝“施暴不仁”必亡之命运讽到了极致,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更将嘲讽推向了高潮!作者虽未点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不仁者不终”,但一切尽在不言中。
13.原诗 途经秦始皇墓 许诨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译文 孙长江
龙盘虎踞一般的墓地啊,高高耸起的墓顶上,绿树层层;它的气势即使高如云端,最终也要像断裂帛缕,必然灭亡。同样的青山,同样的秋草,同是帝王埋骨地,就连路人参拜的也只是汉文帝的陵墓啊(只因他的谦和、仁义与节俭)!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对比永远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许诨的《途经秦始皇墓》之所以流传千古,大概就得益于此!一开篇,诗人极写始皇之墓高大巍峨,帝王之气之霸跃然纸上。对句中只一个“崩”字,就实中带虚、虚中有实地把一个不仁不慈的君王最终必亡的命运揭破;揭得痛快,讽地淋漓,仿佛都听得见那裂帛一般的凄凄声响,穿过了历史的长河。
三、四两句最妙,同样的青山,同样的秋草,同是帝王埋骨地,一边无人问津,一边是“路人唯拜”,反差之大,皆因对比生!
14.原诗
竹枝词九首(其九)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译文 孙长江
山顶上,开满了红的桃花白的李花,如火如霞;白云朵朵,缕缕炊烟,那是山顶人家。山村妇女们就像在云里走,花中行;来来往往担水忙;银钏金钗,丁冬作响。农夫们正在田间烧荒肥田,长的刀,短的笠,好一幅田家农忙图!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如果说起句,还仅仅是点明了地点,表明了节令,渲染出了绚烂气氛的话,那么本诗的第二句则不可轻读。读着它,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来。“云间”——那是仙境,“烟火”——回到人间;诗人就是这样似乎在不经意间把读者带到了一种亦仙亦俗、亦幻亦真的妙境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上,诗人又借用借代的手法,将恍若“桃源”中人担水烧荒肥田的繁忙而快乐的田园生活写得如闻起声——环佩丁冬作响,如见其人——阡陌之上往来于桃红李白的花间。好一幅令人醉、让人恋、惹人神往的田园风情画!
15.原诗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译文 孙长江
孤桐啊,天生就有着森森的资质,孤高自傲拔地而起几百寻。高入云霄,它始终不会让自己屈服;根扎大地虚怀若谷。虽然年事已高,但它的根更强壮,夏日里的阳光越是猛烈,它的树阴就更加浓郁。清明时节,孤桐老是想着解脱一切愠怒,哪怕被砍斫成一把五弦琴,它也心甘情愿。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诗人以孤桐自况,明咏物,暗抒情。“孤高”——写心志,“凌霄”——述追求:“岁老”——歌老当益壮情,“解愠”——咏宽容豁达怀。“愿斫五弦琴”一句,更将诗情推向了极致:“孤桐”,高而且大,壮而且强,但却甘愿被砍斫为五弦琴一把,颂奏清明之乐音,真把个老臣坚强不屈、老而弥坚、甘于奉献之情之心之意,抒发得淋漓酣畅!
16原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释】接舆,楚国隐士。接舆是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在《论语·微子》记载:他曾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
译文 孙长江
冬天去了,寒山忽而变得葱翠;岁月匆匆,转眼间已是秋水潺湲。倚着手杖,伫立在茅舍门外,迎风谛听着暮色中寒蝉吟唱。渡头上,人已稀,唯见落日西沉;村子里,谁家院,一缕孤烟起。好你个裴迪,又上演起接舆酒醉,狂歌在我陶潜樽前。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真不愧为用画笔作诗、用诗笔作画的大师。本诗开篇只两句,就将辋川之山水,四时之景色用极俭省的笔墨尽描而出。接下来,写柴门之外,闲居之人,倚仗临风,听那暮蝉声声„„闲居之乐,就是这样不露声色地倾吐出来。继而又用两句诗我我们勾勒了一幅“田园暮色图”:渡口上,落日熔金;村子里,炊烟袅袅,好美好静好惬意!此番境界中,与友人衔杯对酌,怎的能不醉?又怎能不放狂歌?因厌恶官场而热爱自然,因自然之美而更厌官场之丑,也许就是王维写这首诗的初衷吧!
17.原诗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译文 孙长江 清澈的江水,环抱着村子静静流淌,漫长的夏日,小小江村中,每一件事都是那么闲雅。自由自在飞来又飞去,那是在我草堂梁山做巢的燕子;追逐嬉戏,上下翻飞,亲亲热热,那是水面上的鸥鸟。老妻在纸上画着棋盘,小儿敲针作鱼钩。除了多病的身体需要的只是药物外,陶然于“万事皆幽”的江村,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一组清新明快的短镜头,构成了一幅自然纯朴的大画面!首句写景,大处落墨,一曲清江,爱怜般地“抱”着江村。二句当为总领:长夏日,江村中,事事皆“幽”。于是,颔、颈两联便紧扣一“幽”字,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表面上看只写了四景,堂上燕,水中鸥,老妻乐,稚子趣,实则已然“笼天地于形内”,江村夏日里的千种乐事万般趣事却无一没有道着!尾联二句笔锋陡转,点明题旨:陶醉于此番美景中,诗人又怎能不“多病”必须吃药,“此外更何求”呢?
18.原诗 南乡子 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译文 孙长江
乘坐彩舫,渡过莲塘。桨声起,歌声杨,惊飞塘中睡鸳鸯。游女们体香暗透,依偎相伴,春心荡漾,窃笑不止。怎奈娇羞腮凝丹,竞相折取团荷叶,托词遮阳以遮面。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一幅“南国水乡图”,清新淡雅,趣味盎然;有声有色,声色交织;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细品咂,这一切竟然是在寥寥30字的方寸之间完成的,非大手笔谁能如是?词中的八个意象,彩舫、莲塘、棹歌、鸳鸯、游女、团荷和晚照,似一浪高过一浪,在读者的心头轻轻滑过,留下的却是不灭的影像,这已经令人称奇,更妙处,“竞折团荷遮晚照”——一个小小的细节,便将游女们的绰约之姿、娇媚之态、闲适之怀,抒写得淋漓尽致!
19..原诗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①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释】《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后以“迟日”指春日。译文 孙长江
春日迟迟,园林依旧,昔日游赏处,竟成今际伤怀地,悲哉;花团似锦,鸟语啁啾,曾经赏心悦耳,奈何今春听来却似边关苦吟,愁也。独自怜惜京城人,惶惶南窜,怎就不能像湘江水滚滚北流去!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一股浓烈的悲愁,从如此平白的诗中滚涌而出;一腔苦涩的怨愤,从如此浅近的诗句中倾泻而出,不能不说得益于诗人对反衬、对比、对偶等手法的纯熟运用。昔日之欢游,春日之花鸟,美哉乐哉!正因有了这美好的一切,才更衬得今日之漂泊,无限凄凉,而今作“流人”,无比惆怅。后二句诗中,对比与对偶的运用——“人南窜”、“水北流”,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工巧,而且在思想内容上更是“点睛”——脉脉“湘江水”,默默无语自由自在北流去;惶惶“京国人”,仆仆风尘逼不得已作“南窜”——宦海浮沉不得已之哀,仕途失意难抗辩之慨,就是这样滚涌倾泻而出的!
20.原诗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译文 孙长江
新年到了,都还没有看到鲜花的芳姿,时已二月,才在惊喜中一睹芳草的萌芽。白雪,却嫌春色归来迟,故意穿过庭院中的树木,飘飘洒洒,漫舞成花。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空灵——如花瓣一片,明快——似小曲一支!韩愈的《春雪》一诗就是这样的一片花瓣,一支小曲。寥寥28字,方寸之内,盼春之急切,见春之惊喜;丰富之想象,昂然之情趣;景与情,真与幻„„无不道个正着,非大手笔孰能如是!最令人称奇处是韩愈的炼字之功。“都”,传盼春之切;“惊”,写春归之喜;“嫌”,巧用拟人,赋无情之雪以人格;“穿”字最妙,片片非雪似飞花,飘飘洒洒,轻盈之态,绰约之姿,宛然就在眼前,似乎伸出手去,就可以接得三片两片。
21.原诗 [中吕]朝天子 徐再思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
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
宜酒宜诗,宜晴宜雨。
销金锅,锦绣窟。
老苏,老逋,杨柳岸梅花墓。译文 孙长江
里湖,外湖,西湖没有一处不是生机盎然的。真山,真水,宛如一幅天然水墨丹青,水之澄,又如一片剔透美玉。面对满眼旖旎风光,最适宜诗酒唱和;无论晴空万里,还是细雨蒙蒙。西湖啊西湖,你是一个黄金都会被你熔化的销魂锅,更是一处锦绣铺就的仙人窟。多少文人雅士为你倾倒,苏轼,林逋;君不见,杨柳岸边是苏堤,孤山之上梅花墓,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清丽——如温风一缕;典雅——如古曲一支。西湖美,春之西湖更美。照理说,该泼浓墨,宜用重彩,才绘得出“西湖春景图”。可诗人却仅仅用了46个字,若蜻蜓点水,淡然几笔,竟将读者置于“里湖”畔,“外湖”中,苏堤上,孤山下;赏梅花灿灿,感柳丝飘飘,沐迟日融融,味烟雨蒙蒙„„何以致其然,只因诗人用白描手法,传西湖之神;融苏诗典故,壮诗歌意境。最奇者,“宜酒宜诗,宜晴宜雨”,干脆撇开西湖景,却写尽西湖绝胜处!
22.原诗
南乡子·望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译文 孙长江
登上京口北固亭,我要眺望何处呢?啊,中原大地,万里江山,风光无限。古往今来,天下兴亡,到底发生过多少故事呢?太多了,多得就像滚滚长江东逝水。孙仲谋年少就指挥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征争战不休。天下英雄谁是孙仲谋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刘备。(刘景升父子皆豚犬耳)生个儿子就应像孙仲谋那样。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力主抗金,恢复中原,构成了“一生襟抱未曾开”的抗金名将、爱国词人辛弃疾词的一大主题;但朝廷软弱无力,偏安一隅,于是愤怒与悲慨,威武而雄壮,激越却无奈,就又构成了辛词的感情基调。本词也不例外。劈头便设问,然后自答,只一句就写尽了登楼所见,中原大地,万里河山,雄哉壮哉!继而又问又自答,一个譬喻,雄浑中透出千般无奈,万般期待。用典更是辛稼轩的拿手好戏!以孙权的建功于年少,反衬自己的老而无功;以曹操对孙权的赞语,来讽朝政唤英雄抒豪情,更可谓“一石三鸟”!
23.原诗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译文 孙长江
群山围聚着故都(金陵),国已残破,江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毫无生气的空城,无趣而又寂寞。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依然是旧时的明月,夤夜时分,依旧把冷冷的月光投射在高高低低的女墙上。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石头城,六朝故都,曾经锦天绣地,曾经歌舞升平,可如今只剩下“山围故国”,“潮打空城”,何以如此衰败?刘梦得含而不露,却在他的另一首诗《台城》中讲了个明白:“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歌是美的,舞是美的,但一味地沉湎于其中,文恬武嬉,家会破,国必亡!本诗最妙处当属后二句:涛声依旧,月光依旧,它们才不会管你人间发生了怎样的变故!夜深了,依旧喧哗,依旧明亮„„但读者读至此处,心中却不能不怦然而动!
24.原诗 谒金门 李好古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译文 孙长江
花经雨打,(并未飘零残败)却逞一番别样的红火与素洁。燕子回归,为何愁不语?竟然是旧日巢穴已无觅处。
谁在边关厮杀?又是谁在玉楼歌舞?如果能把“胡尘”吹散,那么就该封给东风一个万户侯!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短短的一首小令,寥寥42字,尺幅之内,气象万千。上阕似乎在写景,花经雨打,理应凋残,可是红者更红,素者尤素;燕子归来,忧愁不语。此,何也?原来“旧巢”已“无觅处”。联系好古身世与遭际,此当为“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不就是那雨打之下更红尤素之花,“旧巢无觅”之燕吗?正因如此,才引发出一气两个问句。哪里是有疑而问,简直是呐喊,是警告!歌舞升平,若能使边关巩固,国家安宁,那么就封东风为万户侯!还有比这更为辛辣更为犀利的讽刺吗!
25.原诗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译文 孙长江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但眼前的这条溪水却似乎很多情,我入山三天了,它一直在我侧畔伴我同行。(我人山是上行,那水流是向下流;溪流的方向与我前行的方向虽不相同,但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我相伴的溪水便显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我的左右。)登上岭头,便是我和小溪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不觉引起依依惜别的感情,在这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澧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似的。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敏锐的发现与细腻的感触,永远是创作的最好伙伴!分水岭下的溪水潺潺流淌,千古如斯。并非每个旅人都会发现这寻常景象中的美感与诗意。正因为宦海漂浮,见多了尔虞我诈,见多了互相攻讦,见多了阿谀逢迎„„才使得诗人别具只眼,慧眼独开,对本无情也真无情的寻常小溪有了这般深厚的情意。相依相伴,如旅伴,如知已,生怕“我”寂寞,生怕“我”被深深的孤独淹没,临分手了,还没有忘记深深地道一声:“珍重!”这就是拟人手法的表现力、魅力,也正是本诗的妙处所在!
26.原诗 杨柳枝词 自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译文 孙长江
春风里,一株柳树竞能抽出千万条绿枝来,那柳枝的色彩比金子还要鲜艳,比丝缕还要柔软。可惜啊,这样美好的一株柳树,竟然长在永丰西角的荒园里,终日无人瞩目,又有谁会来照看你呢?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本诗笔法可谓精熟老到。前两句写“杨柳”之姿,似信手拈来;淡然两笔,便写尽柳之姿,柳之态,柳之色,柳之质。按文理,诗人当顺势极写如此之美柳,定当“万千宠爱集一身”才是,殊不料,香山居士毕竟是大手笔,笔锋突转,写柳之际遇,永丰西角,荒寂园里,独味苦寂,怕只能自消自殒了吧?
咏柳乎?然。真咏柳乎?否。柳之遇,人之遭也!此诗妙就妙在,一切尽在不言中,甚至不露半点痕迹。
27.原诗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天马:骏马名。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史载汉武帝派李广伐大宛国获名马,马嗜苜蓿。苜蓿、蒲桃、天马由此传人中原。
译文 孙长江
“你”出了阳关道,便是绝域,那里是胡人居住之地,沙尘飞扬。三春时节偶有大雁飞过,万里之内也难以见到行人。(莫忘了飞将军李广当年讨伐大宛国的赫赫功勋,)苜蓿、天马、蒲桃,这些原产于西域的物产,随着我们的胜利进入了中原。你这次出使,应当拿出我们的大国之威,使那些骄横的外族惧怕我们,不再敢用和亲这样的方式来求得与我们的和平。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王维堪为设境构图千古大手笔!绝域、阳关、胡烟、塞尘,寥寥八字,捕边塞之荒寂,成大漠之邈远。王维又是对比的高手,三春时节,南国已是“草长莺飞”,中原也已山清水秀,边塞却只有寒雁惊飞,少有行人;苍凉、荒远之境,就是这样漫铺于读者眼前。这就是友人刘司直要赶赴的去处。不辱使命,需要豪情情,于是诗人笔锋陡转,取典入诗,是激励,是叮咛,更是期待,“去吧,朋友,去建立李广一样的伟业,让那老是觊觎中原的‘外国’,别再总做‘和亲’梦!”
28.原诗 海上 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译文 孙长江
日光照耀着海上的这座小岛,海气侵润,千里秋光中,我独自登上了这座小岛。天地之间,十几年的战争没有休止,四诲之内百姓深深陷在痛苦之中。水涌浪来,小岛上几只白色的海鸟翩然飞落,云雾缭绕,岛上房屋似乎镀上了一层黄金,金碧辉煌。这美丽的小岛啊,没有什么地方不适合人居住,(但此处虽好,我却不能久留于此,)只恐怕无法酬寄自己的一颗壮怀激烈的心啊!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美景衬哀情,哀景壮豪志,虽为传统笔法,但如顾炎武运用得如此纯熟而不露痕迹者,却也并不多见。
海上仙岛,海气浸润;千里秋光,独自登临,正所谓“此间乐,不思蜀”,可诗人笔锋却陡转,写开了战争——“干戈老”,写起了苍生——“痛哭深”。何也?此为反向蓄势也。
妙绝处,尽在颈联。诗人突然又“弃”战事频仍,“撇”民生凋敝,写起浪涌,写起白鸥,写起云雾缭绕,写起屋舍金碧,好不“热闹”。此又为何?此乃正向蓄势也。一反一正,文势蓄足,至此,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揭秘吧:“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不是吗,“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此岛虽美,难酬烈士壮志!
诗读至此,有谁会不心潮澎湃、壮怀激烈呢?
29.原诗 闲意 陆游
柴门虽设不曾开,为怕人行损绿苔。妍日渐催春意动,好风时卷市声来。学经妻问生疏宇,尝酒儿斟潋滟杯。安得小园宽半亩,黄梅绿李一时栽。译文 孙长江
柴门虽有,却不曾敞开过,就怕行人进来,踩坏了茸茸绿苔。暖暖的太阳催得春意萌动,阵阵的春风送来街市上的人声车声叫卖声。研学经书,妻子问我生疏的字,尝一口儿子在杯中斟上的新酿的酒,清澈的酒在杯子里摇动着。怎么样才能得到一个再宽上半亩的小小园子呢?在那里种上黄的梅绿的李,这闲适、恬淡的生活就更加浓郁了!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一代抗金名将,何生“闲意”?耐人寻味。垂老矣?否。心槁矣?然。于此可见,此“闲”非俗辈心向往之之“闲”,乃愤而怒之之“守洁”也。柴门虽设不开,拒客也;拒客者,免“绿苔”遭“损”也。“妍日”、“春意”,“好风”、“市声”,够“闲”,够美;只因“铁马冰河”唯有梦里见。妻学经,儿斟酒,半亩小园,黄梅绿李,真“闲”,真幽,但为再不见“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哪里是“闲”?又怎能“闲”得下来,“闲”得下去?胆小鬼的嘴里满是无畏,此为苟且也;无畏者的笔下之“闲”,乃泣血之无奈也。
放翁岂是偷闲者?古今一丰碑,千载武圣人!
30.原诗 天末①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释】 1.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嶙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2.过:过错,过失。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译文 孙长江
天边已经刮起了阵阵秋风,你的处境怎么样了呢?报道你的消息的信使什么时候才能到啊,江湖之上,风险浪恶(你可要多保重啊)!自古以来文章出众者的命运总是那么多舛,如魑魅一般的小人佞臣们最喜欢罗织人的罪名。此时此刻,我想,你也许正在汨罗江边与屈原交谈并以诗相赠吧?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平生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乃杜甫一生之宏愿。本诗也不例外。“凉风”,秋风也;“天末”,天边也;“鸿雁”,书信也;“江湖”,坎途也„„初学诗若红楼之香菱者,亦不难为之,此皆为“飞者翼伏,文者易朴”之寻常语。正因丘陵在,方见岭峻雄。“屈之甚者信(shēn)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xuè)”,铺就既完,杜甫终于吼出憋抑于心已久矣之块垒,千古之绝唱的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乃一篇之擎天,全诗之扛鼎:自古以来,才智之士,何人不曾遭此厄命?文可济世,必被群小憎;“魑魅”者,佞臣也,莫说你有“过”,即无“过”,也会罗织罪名,除而后快也!但李白总还是那个绝不“摧眉折腰”的真李白,即便“中天摧兮力不济”,但自己还要“大鹏飞兮振八裔”!
31.原诗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折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译文 孙长江
(奉劝)王孙们,可不要(再轻率地)把菊花比作蓬草与蒿莱,(你们知道吗)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会将菊花采摘下来,插戴在耳边。菊花生活在池塘边,在露水蒙蒙的秋日,四溢着馨香,(是的,菊花处境虽很糟糕,)但它可是向来不艳羡那没有根底表面上看起来却高高在上的瓦松啊!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古来咏菊者,众矣!或叹其傲,东坡是也,“菊残犹有傲霜枝”;或悯其孤,黄巢是也,“蕊寒香冷蝶难来”。然郑鹧鸪却有独步之见,借咏菊,讽世态,言虽温,意赅酣。
重名不重实,今古一也。
名者,若果与实符,倒也罢了,该敬重之。然承祖上之荫庇,袭一席之高位,即为“瓦松”;或舐痈而吮痔,得浮生之虚名,即为“蓬蒿”;胁肩谄笑,摧眉折腰,蝇营狗苟,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凡此种种,何羡也?
咏物者,物,不过是话题之由头;言志,乃心机之枢要。“由来不羡瓦松高”,非“菊”之可为也,人事也。
32.原诗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闻后期何日是? 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释】示长安君,就是写给长安君看。长安君,王淑文,是作者的大妹妹,受到了长安县君的封号。
译文 孙长江
少年时代,我们分别时心情已经很是沉重;年事已高兄妹相逢,(本该欣喜才是)充满心中的竟是悲怆之情。草草杯盘,足供我们兄妹谈笑风生了;昏昏灯火,我们兄妹促膝而谈,述说着分别以来这些年里各自的生活。我正在为我们兄妹们各自被湖海阻隔着,而想不到我又要冒着风沙出使到万里之外的异域去。想要知道他日相聚是什么时候吗?那就只好等,到了大雁南飞的秋天,我就会寄信回来告诉你具体时间了。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怎样的人生况味呢?少年时代,离别之情今犹在,那份沉重,那份惦念,卸不下,挥不去。盼聚首,聚首时竟然一双白头人,何等凄怆,何等悲凉?“杯盘”本该丰盛却“草草”,匆促使然也,更秘隐隐之憾。“笑语”,彼此互慰也,更添缕缕无奈。“话平生”,除却“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还有什么呢?宦海沉浮,鞍马劳顿,仕途奔波,壮志未酬,“话”与“不话”何异?惹人滂沱抛泪者,本诗结句也。“明朝又是孤舟别”,命运弄人,总“把聚会当成一次离别”,此一别,何日是归期?“寄书应见雁南征”,果真如是乎?否也,托词也。但怕他日重聚时,“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最怕“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3.原诗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眷在鄜州的羌村,而杜甫却被囚禁在长安狱中。
译文 孙长江
今夜鄜州月儿明,唯有妻子在独看。(妻子的身边不是有孩子们吗?怎么也会是“独看”呢?)只因孩子们还小还未谙世事,他们是不会懂得母亲望月是在“忆长安”啊!(月光下,妻子望月一定望了很久了,想来)雾湿云鬓,月寒玉臂。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倚靠在虚幌(薄帏)之中,让那皎洁的月光照着我们,不再泪水盈盈呢?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别开生面,必成新境;另辟蹊径,终现奇观。
明明是自己被缧绁囚禁在长安之囹圄,囚窗外,圆月高悬,清辉下泻,正是思人时,思妻,思子;凭老杜之才气,直写下来,抒心中淋漓苦,夺读者滂沱泪,实为易事也。然一身脾气之少陵,偏择崖上路,起笔即从伴自己一生之老妻“鄜州望月”轻泼点墨,独树诗界左纛。此奇思奇构也。
明明是妻儿同望天上一轮月,老杜却偏要着一“独”字,岂不缪乎?否也。此乃诗家之衬笔,以“小儿女”不谙世事,衬老妻思之切思之苦思之浸漫也。此奇思其语也。
最奇者,乃四字。“独看”、“双照”。谁在“独看”?妻乎?己乎?一个留守鄜州,一个困厄长安,皆“独”也;明是妻在“独看”鄜州月“忆长安”,实则兼含自己“独看”长安月忆鄜州;双雕之笔若是者,除却老杜,孰可为之?“独看”,乃眼前苦;“双照”,寄心中愿。还是秦观说得好:“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生疾苦,笔底波澜。”此愿非一人之愿,天下愿也。
34.原诗 蜀道难 阴铿①
王尊②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岷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
蜀道难如此,功名讵③可要? 【注】①阴铿:南北朝时代陈超文学家。
②王尊,字于赣,汉朝忠臣,历任安定太守、益州刺史、东郡太守。出任益州刺史时,路经邛(qióng)峡九折阪。得知此地是前任王阳畏陷停留、托病辞官之地,便慨然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
③讵:读jù,意思同“岂”。译文 孙长江
王尊忠心于汉朝,不惧险阻人灵关。高高的岷山上长年积雪,阴翳的栈道上,屡经过战火。九折路上,再坚固的车轮也会被摧折,七星桥上,再骁勇的骑兵也会被阻退。蜀地的道路如此险恶,功名还怎能去追求呢?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杜甫赞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无敌,确也;不群,可商也。若以今人论之,乃先有阴铿之《蜀道难》,后有太白之随也,孰可曰“不群”?即“不群”,亦不可曰“不师”也。余以为,白之《蜀道难》,乃铿诗之扩写也。
铿诗之思,于白诗之较,一也,皆为“言在此而意在彼”。
岷山之高峻,兼千年之积雪,阴翳之栈道,复频仍之战火,邛峡九折阪,可“轮摧”,可“骑阻”,皆为“烘云”之笔,太白演而绎之曰“猿猱欲度愁攀援”“畏途巉岩不可攀”;结句方为“托月”,铿曰:“功名讵可要。”白言:“难于上青天。”
难矣,但不可轻弃也。“人生不得行心志,虽寿百年犹夭也”。“功名”不是坏东西,诈得之,骗取之,圣者不为也。
35.原诗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译文 孙长江
春天的山中有着太多的美好事物,赏玩到入夜了都忘记了归去。掬起一捧水来,天上月就落人在手中,就如手捧一轮月;撷几枝野艳山花,馥郁的香气便溢满衣衫。兴致高昂,哪管路远路近呢,想要离去却怜惜那楚楚的花草。翘首南望,夜风送来了阵阵钟声;远处的楼台忽隐忽现在一片青翠的山色之中。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世所称好诗者,或有奇思,或具佳构,或出语不俗,或所见精微。占其一者已胜,况“四美”皆具。良史,飘逸逊于太白;沉郁输与少陵;然藉此诗堪可与“仙”“圣”一角。
何年不春?何处无春?春者,景明也,赏心也,胜事亦多也。巨细不捐,是为冗杂,取舍乏当也。良史,虽非唐诗之大家,却深谙于诗家之此道。不写天朗月明,不描花态柳情,不书鸟之幽鸣,不叙竹之青葱,非功力未到,乃无独步之俗见,弃之也。只撷趣事两帧——“掬水”,因水之柔,不意,却恰似将溪中之月影,捞入手,灿然矣,陶然矣,此不言其为真情趣言何也?“弄花”,因花之娇,孰料,离去时衣衫暗香仍浓,醉矣,美矣,此不言其真趣味又当言何也?介甫所言极是:“动人春色不须多。”由此“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终成享誉当世醉倒后人之千古绝唱,乃不夸之言也。
36.原诗 山馆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余靖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官,此诗是他晚年所作。译文 孙长江
荒野馆舍,傍晚时分,一片萧条;凭轩而立,面对一扇竹扉。秋色凝重,霜染叶红,夕阳下,野禽披霞,知倦而归。远望,依然青翠的山峰插入云霄,火耕田里,雨后更显肥沃。渊明家贫,尚有亲友送酒,以浇心头郁闷,(我却)只能任那菊花凋残,绕篱乱飞。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诗者,心语也。凡心有郁结,不吐不快之时,乃吟,乃泣,或号,或啸,择处始启唇,宿构方引笔,古今千载,殊无一人矣。东坡作《百字令·赤壁怀古》,其足下之崖壁,果瑜败操之真赤壁乎?否。真赤壁去东坡远矣。凡可畅其怀,恣其情,消喉鲠,去芒刺,不是亦是,安顾其真邪,非邪?余安道作《山馆》,其理一也。山馆果凄乎,寞乎?心境凄,景不凄亦凄;情寂寞,物不寞亦寞。
景因情异,情因景异,为文者,无不知矣。
少陵曰:“但见群鸥日日来。”鸥,瑞鸟也,偶遇之,喜不自胜,若“日日来”,时时来,孰能无寞?于是道安曰:“凭轩对竹扉。”若竹扉开处,友人携酒过访,实乃人生之大慰,然“门虽设而常关”,此乃晚境之大寞也!与少陵《客至》一诗,异曲寞同也。
“树藏秋色”、“禽带夕阳”、“远岫穿云”、“畲田得雨”,无一句不景,然何句无“我”?
韬略犹壮,虽年称秋,故着一“藏”字,不言“不用”,何者?愤也。倦鸟知还,以霞者裳,无一“贬”字,何者?怒也。穿云者,远山,与“我”何干?见“翠”字应知,此乃“处江湖之远”之慨也。得雨者,畲田,与“我”又有何干?不见“肥”字亦不可了然也。肥者,沃也,身虽在野,心犹系天下也。
惜哉,道安!“骅骝拳局”,“蹇驴得意”,尔怎竟不知?
37.原诗
欲与元八①卜邻,先是有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③夜,绿杨④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做隔墙人。【注】 1.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情谊深厚。卜邻,即选择作邻居。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置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与他结邻而居,于是作这首七律相赠。
2.墙东:此处为用典。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避世墙东王君公”,意思是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3.三径:语出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4.绿杨:出自(南史·陆慧晓传):“慧晓与张融井宅,其间有池,池中有二株杨柳。
译文 孙长江
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居必择邻,交必良友,乃古之训,人之愿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乃梦得居陋室犹无怨之由也。推而论之,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实乃理之然,情之投,志之同,道之和也。即以“卜邻”论之,此诗已堪可为后人师;况香山之意更别有他慨乎!
诗之开篇,述平生过往,同气相求;欲卜成邻,自然之理也。继而,“三径”“绿杨”,两典并用;结成芳邻,情之冀盼也。即便出门,亦期有伴,况移家安居,岂能率尔;成邻之事,非小可也。最要紧处,是为结句;果为邻,不独君我日日数相见,“隔篱呼取尽余杯”,更为子孙长计议,“年年月月日日春”;言至此,卜邻之事,挚友元八,欲婉拒乎?可推却乎?怕必无词也。
此乃层进之法,诗家之常课也。
卜邻,确也。然居易为此诗者,“他慨”乃在借卜邻之心之殷,卜邻之语之切,赞元八人品之高洁,为人之端淑也。
39.原诗 秋山 杨万里
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译文 孙长江
乌桕树平生就像一个老染工,但也有犯错时,误将自己像铁样的黑褐染成了猩红;
小枫树一夜之内好似偷喝了天酒;却请来孤松,帮自己掩饰醉酒脸红的样子。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秋山,好大一题目,尽描之,难矣;巧摹之,则易。巍峨,高峻,穿云,雄拔,山之征也,然万里乃不见,真不见也?诚不足为也。秋之山,秀于何?色彩斑斓也。斑斓缤纷者,惟有秋之树也。然山之树,多矣,遍及之,呆者之浅见,痴者之劳神无功妄为也。取乌桕,邀红枫,倩孤松,少少许足敌多多许,借秋树之绚,状秋山之秀,万里工于诗,足见一斑矣。
乌桕即乌桕,何时做染工?此设喻也。着一“老”字,甚妙。“老”,技艺必超群也,然竟也有“颠倒衣裳”时,本欲“铁皂”,错成“猩红”,非马虎、艺不精者也,乃恐输于他树逢秋而凝透,慌急使然也;笔到趣出,诚斋神笔也。“小枫”,树也,何以言“偷”?此拟人也。“偷”之者,非金,非银,乃醇冽甘爽之“天酒”也,小啜,即可颊上朵霞,唇边流丹,更况酣饮乎!此般醉容,煞是好看,何须“掩”也?古之论诗者尝曰:矢发虽一,数鸟坠之。既写枫之润赤,又写松之苍翠,互为映衬,秋山之大美,尽出矣。
后世白朴作《天净沙·秋景》,曰:“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应属师承万里之遗风也。
40.原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译文 孙长江
回乐峰下,飞沙如雪;受降城外,冷月如霜。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芦管悠悠声,这一夜啊,出征的人,无不举头望月,低头思乡。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或状大漠之邈廓,或展边庭之荒寂;或抒戍卒之羁愁,或慨征夫之悲壮,皆可谓边塞诗也。溯其源,发轫者乃《诗》之《采薇》,六朝影随,至唐而盛。诗家踵立,若王维,若岑参,若高适,不可历数。诗仙李白,亦有边塞豪语“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雄于当世,至今传唱。鬼才李贺,也有《马诗》一首,“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真乃壮怀迸猛湍,贻万世之涵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往者,离也,情伤处,却见“杨柳依依”,何也?此为以“乐景衬哀情”,诗之一法,无痕为最,不言“哀”而胜字字皆“哀”也。来者,归也,怎恰遇“雨雪霏霏”?非写实也,乃以“哀景衬乐情”,无迹最上,劫后余生,孰能开怀?悲中之乐,乐即长悲也。李君虞为《夜上受降城闻笛》,较之《采薇》,乃情同法不同。“沙似雪”、“月如霜”,凄冷苍凉之景;忽闻芦管幽咽之声,渺不知其所出,未听时,悠悠然,待谛听,弱如丝,寂灭之夜,乡思顿起,何等凄怆悲凉!如此凄怆悲凉之情,衬之以如此凄冷苍凉之景,此即“以哀景衬哀情”之法也。
李益冠于“大历十才子”之首,实不虚也。
41.原诗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月,已带斜阳又带蝉。【注】 1.乐游:即“乐游原”。2.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译文 孙长江
曾经随着东风一起轻拂在歌舞筵席上,那正是乐上令人销魂春天。怎么会一下子就到萧条的秋天呢?斜阳余晖洒落在身,颓枝败叶间秋蝉哀鸣不已!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沈德潜果真知诗也!曰“郁情欲舒,天机随触,每借物引怀以抒之”(《说诗晬语》),一语道尽咏物之诗其玄机。郁结之情,不吐不舒,然亦不可直抒,奈何?“每托物连类以形之”,实乃诗家三昧。既得神清气畅,又可免遭诟病,可谓人生一大快事也。
写“柳”,不着一“柳”字,不足为奇,无须叹赏,古今多矣。写柳之态,柳之“情”,着一“逐”字,乃最当寻味。逐,追也;追者为何?东风也,亦即春风,此字面意也。“春风得意”、“蹇驴得意鸣春风”,官场事也;附于骥尾,汲汲于蜗角蝇头,必当折腰摧眉,胁肩谄笑,甚者舐痈吮痔,亦不能不为也。非阅尽天地之大恶,心遭斧钺痛彻骨髓者,孰能发此彻悟之语,悔其暗昧之行。至于着一“逐”字,描尽己之谄媚之丑,悔怨之痛,义山,勇者也!
或曰,义山写《柳》诗,为自伤迟暮,谬也。义山,生于公元813年,卒于858年,终其一生,不过四十又五,正当华年,何谈“迟暮”?况为《柳》诗时,乃851年,四十有五,去其七,三十有八也。至于“自伤”,确也。然伤于何?伤于混迹恶浊,心神俱疲,春秋难远续,厌憎尚有年,始真也。
42.原诗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译文 孙长江
昔日豪华奢靡的行宫,已经冷落;宫墙内的春花,红艳得那般寂寞。白头宫女犹在,闲坐无事,谈的竟然还是玄宗时的那些旧事。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行宫》一诗,可谓言简意丰。首句点明地点,诗人用“寥落”亦非奇之又奇之词,却将行宫的破败荒凉尽展于读者眼前。次句暗示出时间:宫花红了,初春时节。初读之,也似平平;细揣摩,却深感诱人之笔力。前人有诗“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元稹诗不仅俭约过之,意境更过之;“宫花不知天朝改,春来还发旧时花”,开得艳,更开得寂寞:此为乐景写哀情。三四句尤绝,深闭宫中数十载,头已白,心凄哀,满腔怨苦,闲坐说笑间,“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多少天真?多少无奈?多少凄苦!多少悲凉!尽藏在寥寥20字之内。
43.原诗 登岳阳楼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译文 孙长江
可叹我不能像范蠡那样,乘扁舟到那遥远的五湖去,在那海阔天空处尽情遨游,却违背着心意在洞庭湖一带游来荡去。三年里,客居夜郎;秋日中,泛一叶小舟漂流湖上。白鹭翩翩飞过处,激我灵感,吟成诗句;极目远眺,青山隐隐,绵延到天之尽头。我还嫌没有看到最奇最绝的景色,干脆弃舟登岸,登上岳阳楼!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岳阳楼,唐之张道济建,宋之滕子京修。古今登斯楼,留其韵者,众矣。然以《登岳阳楼》为题者,三也。杜少陵,陈与义,萧德藻。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乃老杜登楼之所见,壮哉。“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为简斋之所感,戚矣。耐人寻味者,唯千岩老人也;其所见,何也?其所感,甚也?竟无一语赞之,至于无一字涉之,惟诗之结句,始着一“登”字,戛戛然,遂匆遽阖砚,随即笔止矣。
此,何也?疏乎?法乎?曰:非疏也,法也。此乃留白之法也,颇类书家,枯笔拖拽,墨痕斑斓,墨过处风骨俏然,无墨处更见风致。
简斋已逝,若今还在,其必曰:未登楼,景已奇,泛舟时,观已绝;灵光于不意时乍现,佳句从不搜处自来,更何况登楼后,游目骋怀之所见之所闻之所感乎!
44.原诗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漾向临圻②。惟有情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师,渔人,借指船夫。②临圻,友人所去之地。译文 孙长江
杨也青青,柳也青青,渡头上,行客稀稀;船夫摇橹,友人乘船已远去。眼望着这一江南北,春光荡漾,我心中那依依不舍情,就像这眼前的春色一样啊,无边无际;就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如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之南,到江之北,一起扑向你,随你归去吧!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王维是一个渲染环境制造气氛却能够不露痕迹的高手!首句平平,似无深意:渡口旁,杨柳下,行客稀少。只要深味一下,妙处竟自现。“柳”,“留”也,一语双关;“行客”已“稀”,只一“稀”字,境地之凄清已毕现。友人去了,是乘着一条小船走的,走的悄然,走的寂寞。望着那悠悠荡荡的船儿渐行渐远,多少祈祷,多少祝愿,诗人只一句“惟有情思似春色”,就如山洪般喷涌而出:春色啊,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中啊,融入了我无尽的情思,从江南到江北,就让它随着你归去吧!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一、诗的解读 1.分层阅读法
(1)实生活层面
基本信息——人、事、物、景(2)感情层
意象=意+象
意境=意象+„„+意象 画境——戏境
七种基本感情类型:喜、怒、哀、乐、爱、欲、恨(3)思想层
感情背后的理性。(4)观照层
移情入诗,同化为一
观照自我 联想自身,兴起感怀 观照社会 诗中社会
现实社会
观照艺术 2.诗的题材类型
基本类型:登高、怀古、赠别、咏物、感怀、边塞、山水等。3.三条线索:
a.显性人格——儒家基础的忠君、爱国、忧时、惜民、怀才不遇等 b.隐性人格——道家基础的逍遥、自由、释脱、放达、宁静、无为 c.性情人格——心性自由解放基础的情感(爱)至上主义 4.主题的历史形态
一、汉乐府诗的思想性
1.对统治者压迫的不满、反抗和对生活艰难的感慨。2.对战争和徭役的描写。
3.写男女青年爱情,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爱情自由的迫害。
二、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三、魏晋六朝诗歌的思想特点
1.国家社会意识——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思想。
2.山水审美情趣——以“陶谢”为代表,体现文人的隐逸人格,寄情山水(或田园),寻求心灵与自然山水交融的自由与释脱。3.宇宙生命思考——有“玄言诗”的基础,主题一般表达宇宙无限、人生苦短,思考人在有限的生命内如何把握人生等终极问题。4.个人际遇情怀
四、开风气之先的初唐诗歌
突破“宫体诗”的藩篱,风格健朗,在诗人的个人命运沉浮中见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1.命途多舛的“四杰”
2.承前启后的诗人——陈子昂
五、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诗人们的思想也健康、开朗,充满了解放性和创造性,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盛唐时代特有的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1.盛唐边塞诗
边塞诗的主题往往是积极健康、充满进取精神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异域奇境——寒天、雪大、景物壮阔等。(2)抒写杀敌报国之志。
(3)描写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突出爱国的豪情。(4)在边塞思念故乡、亲友。(5)征夫思妇题材。2.盛唐山水诗/田园诗
山水诗是隐逸思想和生活的产物,诗歌的主导思想即隐逸思想,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潜性人格”的一面。内容以表现自然山水风光或山林闲居生活为主,通过写自然景物的静美或山林闲居生活的恬谈自如来表现诗人向往人格独立自由,心灵回归天然的愿望。山水诗的最常见写作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或以景传情,是中国诗歌审美形态“意境”的最高典范。
严格地说,山水诗和田园诗是有区别的,在盛唐时代分别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其他的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潜性人格——道家思想的代表,飘逸潇洒,自由浪漫。)4.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显性人格——儒家思想的代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六、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极其新乐府运动
七、“孟诗韩笔”和“八司马”事件
九、残唐五代词
1.花间词
2.南唐词
十、宋词
1.北宋婉约派
2.北宋豪放派
3.南宋豪放派——辛弃疾与南渡爱国词人
4.南宋婉约派——白石与梦窗
十一、元散曲的共同主题 1.元曲作家的共同个性
元朝的文人,因为特殊的社会处境,思想更为激进,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个性,通过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来强调自己的主体存在。于是元曲作家有一个显著的共同个性特征——“性情中人,浪子风流”,他们多喜标榜自己“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2.主题形态
描写自然风光,歌唱山林隐逸;描写男女风情;鄙薄功名利禄,藐视封建礼教;涉及当时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痛苦。
十二、近晚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诗人
夏完淳、龚自珍、郑燮、黄宗羲、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苏曼殊、谭嗣同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诗眼
(题型为:找出全诗或某一句的“诗眼”;分析诗句中运用最精彩的词,等。)
1、词类活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悦”使动,山光美好感染到了鸟的心性,突出了山寺之美。“空”形容词使动,静而宽的潭影使人心也变得空寂,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突出了景物之美,人心之静。
2、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把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拟人,既是由衷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是诗人之心。
3、形容词 形容词用得恰当,最能突出形象、境界、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生动传神,境界瑰丽、开阔。
4、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形式整齐,声音和谐。)②起强调作用。(加强感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6、表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是符合诗歌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作用是:①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②表现特定的心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二)语言/意境的风格 ⑴清新——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清新自然,质朴不雕。(不事雕琢,清新质朴)
多见于田园山水诗。内容上以描写山水自然风光,并且咏叹田园生活为主,思想感情上以平静愉悦,闲逸萧散为主,也有一部分气象萧瑟,幽寂冷清,成为禅学的寂灭,或因政治命运艰难转向山水间寻求寄托。⑵明快——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简洁明快,洗练晓畅,语言不加雕饰,感思想开朗浅显,通俗易懂。如白居易《卖炭翁》,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渡》。⑶绚丽——语言绚丽。
表述为:辞藻典雅精丽,色彩明艳,形象鲜明。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⑷冲淡——冲虚淡泊(意境类)
表述为:淡泊宁静,恬淡自然,闲逸、静穆、深远。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对应于语言类的“清新”。⑸雄浑。(意境类)
表述为:意境开阔雄厚,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景观壮丽。
代表作品: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⑹豪放。
表述为: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傲骨嶙峋、狂荡不羁。代表作:李白的《将进酒》《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⑺旷达。
表述为: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⑻沉郁。
表述为: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舒缓悲凉、忧愤蕴藉。代表作:杜甫的三“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⑼悲慨。
表述为:忧思悲壮、慷慨悲壮。
代表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⑽婉约。
表述为:语言清新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取材多为个人感触,男女之情,山水风物。
(三)鉴赏诗歌语言修辞技巧(略)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
(一)起兴。
以景起兴:后演变为“情景交融”的抒情写法。以物起兴:有比,后成为“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作用:①引起下文。②烘托气氛。③垫定感情基调。(二)比:即比方,句法上为“比喻”。
(三)象征。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比语法上的比在烘托形象上更完整、更丰富。对应咏物类诗。效果:①生动形象。②含蓄委婉。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如:香草、美人喻君子,鹏鸟喻志向,松柏、美玉喻品质。(四)对比——突出强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强反差,令人震撼。
(五)烘托——从侧面着重描写,作为陪衬,突出所需描写的中心事物。《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用行人、少年来烘托女主人公。《琵琶行》以江月的描写来烘托景色的美妙。(六)衬托——相对“烘托”更强调“物——物”对应关系。正衬——英雄衬英雄,反衬——小人衬英雄。
原则上与对比不同,对比两两相对,衬托有主有次,但很多题可以忽略二者的差别。(七)联想和想象。
表述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描写了一个境界,传达了一种感情。评价性的话有:“神思飞越,奇思遐想。” 代表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八)用典。
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言简意丰。意象重叠,双重意蕴。代表作:“庄生晓梦逐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九)以动(噪)衬静——突出静,营造气氛。化静为动——使静态之物/画面有动感,新鲜、生动、营造特别意境。(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理解虚实含义: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诗歌中,“实”往往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往往指的是幻想之境,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未来之境、想象远方之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实境:李白的人生现实。(幻想)
虚境:幻想神仙之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设想)
”柳永《雨霖林》“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未来)”效果评价: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意象,开拓了诗歌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②实境与虚境强烈反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心。如:姜燮的《扬州慢》夕日扬州城的繁华,如今荞麦青青。③实景与虚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了中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怔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十一、抒情方式
a)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一般: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相反: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b)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二、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前后呼应)、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四、考点及答题规范 1.鉴赏形象——把握意象
意
+
象
感情
人、事、物、景的特征
设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画面,某意象的特征,刻画怎样的人物,景物及其作用,什么样的场景气氛等。
答题要点:包含生活层内容,体现感情层;基本内容要抓特征,感情概括要鲜明;指向艺术或指向感情思想。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答案:(5分)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答出三个意象给1分,答全给2分;意境分析正确给3分。)
2.鉴赏语言 3.鉴赏表达技巧
艺术鉴赏类题的答题程序及要点:a.指出技巧;b.分析技巧;c.说明效果。4.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5.探究类题
偶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诗的普遍哲理等。有主观性。
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出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①②
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释】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②陈仓: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采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人在送险亭边回看来路,千万座山峰似乎飞舞着来到了陈仓,采用这种手法,赋予看山峰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夸大了山势的险峻,想象奇特,(2分)表达了诗人走过险途后的轻松、愉悦,欣慰的心情。(2分)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本诗先写历险后的喜悦,后写路途上的凶险,打破了事理的常规顺序,这样写可以突出作者历险后的轻松、欣慰、轻松的心情。(2分)从诗中可以感悟到的人生道理是:在人生征途中,难免会经历路途的艰难和险阻,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和进取,这样才能最终迎来胜利的喜悦。(3分)
第三篇:劝学(原文、译文及鉴赏)
字义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修养的人。
2、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3、青于蓝:比蓼蓝(更)深。
4、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5、輮 :通“火柔”,用火熨木使弯曲。
6、规:测圆的工具。
7、虽有槁暴:即使又干了。有,通“又”。槁,枯。暴,晒。槁暴,枯干。
8、挺:直。
9、受绳:经墨线量过。
10、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1、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2、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省,省察。乎,介词,于。
13、须臾:片刻。
14、跂:提起脚后跟。
15、博见:见得广。
16、见者远:意思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17、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8、假:借助,利用。
19、舆:车。
20、利足:脚步快。
21、致:达到。
22、水:指游水。名词。用如动词。
23、绝:横渡。
24、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
25、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6、兴:兴,起。
27、渊:深水。
28、蛟:一种龙。
2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
30、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1、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2、骐骥:骏马。
33、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架,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4、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的走。舍,停。
35、锲:刻。
36、镂:雕刻。
37、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38、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
39、鳌:蟹钳。
41、躁:浮躁,不专心。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符合用以取直的墨线,把它烤弯煨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只脚(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荀子与《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为荀卿,越国(今山西省安泽县)人。荀况是孔、孟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也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临淄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枣庄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制有兼用“礼”治。
【荀子散文的特色】
《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荀子的散文说理透辟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对后世影响很深远。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荀子》,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关于《劝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课文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补充材料】:
【作文万花筒】
古代的“劝学诗”.劝其立志的“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 《书院》)
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4.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5.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相关链接】
(一)时代背景资料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二)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挥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主旨与特色
《劝学》主旨: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显然,荀子所主张的学习内容和目的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君子和小人等等差别带有明显的偏见。但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具有普遍意义。特色:
1、本文篇幅虽长,但层次井然。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文章在语言运用上,长短句并用,对偶排比句兼行,匀称而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富于音乐节奏美。
3、在论说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使人易于接受。
第四篇:鹧鸪天原文译文及赏析
鹧鸪天
病酒恹恹与睡宜,①珠帘罗幕卷银泥。②风来绿树花含笑,恨入西楼月敛眉。
惊瘦尽,怨归迟。休将桐叶更题诗。③不知桥下无情水,流到天涯是几时。④
【注释】
①病酒恹恹与睡宜:指酒后精神不振,适宜睡觉。恹恹,形容气息微弱,精神不振的样子。
②银泥:帘上的银制饰物。
③桐叶更题诗:(唐)范摅《云溪友议》记载: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举,偶临御沟,拾得红叶,叶上题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宣宗放出部分宫女,卢得一宫女,即题诗者。
④不知桥下无情水,流到天涯是几时:意为不要在桐叶上题诗了,因为不知何时它才能被桥下流水带给远方的情人。
【参考译文】
酒后疲倦想入眠,眼前仿佛罗幕晃动珠帘半卷。心中的郁闷白日尚可排解,看那风吹树绿花带笑颜。忧恨思念最难忍的就是夜晚,上西楼瞧那月亮也像将眉愁弯。
自己憔悴消瘦得令人惊叹,心上人迟迟不归更让我满腹幽怨。再不敢在那桐叶上题诗与君相传,谁知那桥下无情的河水,何年何月才能流淌到天涯——你的身边。
【赏析】
这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对离人爱恨交加的复杂感情。上片通过写景表现对离人的怨恨。“花含笑”、“月敛眉”云云,是将人的感情与无知的花月作对比,以表现怨情。下片用唐代桐叶题诗之典,以见远离久别相见之难。末二句“不知桥下无情水,流到天涯是几时”,表现了思妇急于与离人通信息的愿望,实际上是流露出她对对方且怨且爱,而爱始终占上风的心理状态。
第五篇: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推荐]
原文:
虞美人
陈与义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
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
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
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一开篇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为什么“张帆欲去”?因为“携家作客真无策”、“长乘舴艋竟安归?”(《元日》)词人在战乱之中,携家南奔,屡次寄居,终非长策,但却非走不可。为什么“仍搔首”?因为与义和大光友情诚笃,不忍分别,所以搔首踟蹰。这里词人很自然地追忆起在腊月间相聚的时日,朋友们饮酒赋诗;同时,更盼望着春天的到来,以与友人更好地流连吟咏,然而春天到了,桃花才吐蕊,而自己却要与友人告别了!“匆匆”之中,包含了无限惜别之意。“吟诗”两句,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赞为“好在句中”,就是说其本身即为佳句,不待上下文关照,自然映发,自见妙处。
词的下片仍写别宴。写过了酒,紧接着从歌上落笔。古人送别时唱“骊歌”,如苏轼《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所写“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宋代州郡长官设宴,有官妓陪侍,歌舞酒声远远飘去,可见宴会的盛大,此“歌声”就是歌妓所唱。“歌声频为行人咽”,临别之际,歌妓也为之动情,几度呜咽不能成声。因此感动了词人:“记著樽前雪”。“雪”为“雪儿”省略,而“雪儿”又是指代歌妓的。雪儿为隋末李密歌姬,善歌舞,能够根据音律填词而歌,称“雪儿歌”,后来泛指歌妓。词人因歌而记着歌者,即记着此别,记着饯别的主人,一语而三得。酒醉人,而歌声也足以醉人。“明朝酒醒大江流”,此笔回旋一转,想到明朝酒醒之后,此身已随舟漂到湘江。此行何去?相距一百二十里的衡州(今衡阳)是第一站。
“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载人而曰“载离恨”,“离恨”而曰“一船”,“一船”而且“满载”,即满载离恨表达了作者不忍惜别的情意,与首句“张帆欲去仍搔首”紧密关连,也同作者《别大光》诗的“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相补衬。这最后两句,化用苏轼在扬州别秦观的《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而这里情感更为丰富。运用前人成句时切忌字句意义完全相同,但又不可距原句意思过远。与义此处构句可谓运用前人之后,却自然切合己事,变化处又别出心裁,较之上片之结,艺术上也不相上下。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